高质量全面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质量全面发展

篇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2-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要求,切实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本科高校方阵新成员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发展、抢抓机遇、赶超跨越、实现“树人重立德,为国育英才”的战略目标,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

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现阶段,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优质教育质量、优质产品和高就业率、人民满意大学来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才,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基础薄弱,办学属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来就先天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在目前情况下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成为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2.树立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判标准的人才理念。既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那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因此,社会需要、社会评价应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坚持这一标准显得更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之所以在该地区设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就是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问题。

3.推动以科教融合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既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文化,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观念更新,更是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工作环境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必将推动高校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资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质量,统一认识是基础。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合力才能形成。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说明方针的本质是既要“赶”又要“转”,既要扩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又要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因此,各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优势、质量是生命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2.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立校之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每所高校都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找准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各自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有一个理念值得我们商榷,国际高等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办专业、招教师,而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办专业、招老师呢?要坚持“十个坚持”,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凝练学校独特的核心精神,坚持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科研兴校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校策。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创业型本科人才。

3.提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水平,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尊重教师,教授治校,校务公开,多办实事,用加快发展解决教师们的诉求,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三要切实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建立教学名师巡讲制度,实施“教学名师讲坛”计划。四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

4.提高质量,“质量工程”是抓手。一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实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四是扎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信息化校园借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跨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提高质量,领导重视是保障。各高校要深入学习同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提升的第一职责,凝心聚力抓质量,提倡高校领导做职业化、教育家校长。各高校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每学期至少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选配好分管校长、教务处长。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信息化建设,教改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习,实践教学等等方面。特别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优质公开课,多用视频公开课课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缩小差距。

6.提高质量,内因为主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质量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上级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各校要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责任制,认真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监督,不断扩大公开公示面,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1.3.1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2011.2.23)[2011.7.11].ht

tp://.cn

3.韦永恒.理念 改革 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质量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本报评论员.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教质量的首要标准.中国教育报,2012.3.26

篇2

近年来,我省农业系统按照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要求,在农业部和省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工作 当前,“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术都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论是在安全指标的选择和设定,还是危害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点的选择,都需要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篇3

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主题。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规范”与“增效”并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高质量;减负

一、把准脉博:减负,难在哪里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学校老师也有共识,但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减负”,难在哪里?

学校的竞争。在现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依据是“升学率”。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理论上不存在“升学率”问题,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成绩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唯一依据。但受“升学率”制约,实践中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学生的考试成绩。

老师的荣誉。当社会、学校的目光聚焦在“分数”的时候,老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管眼前,不管将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就有了土壤。这样的教育,不仅学生痛苦,老师也累。

家长的期待。据近期的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望子成龙是最大生活动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更承载着家长的未来和希望。家长为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个别还要满足虚荣心,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琴棋书画”等兴趣班以及各种补习班。

二、破解之道:“规范”与“增效”

(一)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质量观

思想指导行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陷入深深思索:“小学阶段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如何做到高质量轻负担”等。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确立了素质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发展“――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形成了完整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条件高标准,师资队伍高素质,教育教学高质量,办学特色鲜明的泉州示范小学。办学思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兴趣广泛,习惯良好,人格健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小学生。

(二)规范办学行为,让学生健康成长

管理学“木桶定理”告诉我们,木桶装水量取决于短的那块木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学校的整体状况。规范办学行为,我们着力落实三个规范:规范课程设置。全面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并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铃声一响就下课,时间一到就放学;作业不超量;不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规范评价考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试题难度。每学期实行期中、 期末两次学科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采用鼓励性评语。

(三)规范教学行为,让学生高效学习

如何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又提质,才是减负的关键。我们围绕“高效学习”目标,从规范教学行为入手,提倡老师在学校制定的“框架”内发挥教育智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减负,提高课堂效率是根本。一是增强效率意识:提出课堂40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0分钟内教给学生多少,而应该是学会多少,已掌握了多少。二是减少时间损耗,教师提前2-3分钟到班级,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三是改变课堂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满堂练的现状。规定课堂分为三大板决,准备、互动、测评等三大环节,要求教师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转变教学方式,讲课、学生自主学习、测评时间的比例为3:7:1。四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开展教研活动。如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等校本教研;教学片段比赛,教学能手比赛等;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更新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课题研究。

(四)规范过程管理,让“高质量轻负担”落到实处

为避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雨过地没湿”, 我们通过建立机制,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加强监控,把“高质量轻负担”落到实处。

⑴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全面监控由教导处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组织对教学常规全面检查。内容包括各种计划、总结,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质量分析等。制度保障有教学常规月检查制度。重点监控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单项监控。

⑵定期监控和不定期监控相结合。定期监控指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监控,主要有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月检查的全面监控。不定期监控指的是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内容的监控,主要由校长、教导处进行监控。

篇4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5

关键词:轻负高质;素质教育思想;初中语文;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49-01

“轻负高质”教育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显性特征的教育形态。轻负高质不是一个美丽的教学童话,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标杆。“轻负”和“高质”不是对立的矛盾双方,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坚持“以生为本”是实现“轻负高质”的根本。走轻负高质之路,实现学生成功、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三赢的教育理想。

1.轻负:放开了学生的手脚

轻负即给学生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指过多的作业量给学生造成的过度的身心疲惫感。过重的心理负担是指过高的期望、激烈的评价竞争机制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抑感。为此,要做到轻负,必须从适时的爱心、适度的期望、适量的作业、多元的评价与灵活适宜的竞争机制几方面着手。

1.1 适时的爱心。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交往中,我们教师都要用心去理解顽皮淘气的学生,重视成绩平平的学生,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生活在充满平等和友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习惯。努力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有空跟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当然,表达爱心时一定要顾及孩子的感受,要因人因地因时区别表达。有爱心相随,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路上不再“忍辱负重”,而是健步如飞。

1.2 适度的期望。减负不仅要减去学生的心理负担,更要减去家长的心理负担。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语文考试高分很难考。学生的短时间的努力很难像理科学科那样见效快。每次统考考试后,学生的语文成绩受不到受到家长、领导的表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分还不够高。学生假期的一大半时间,有的甚至是几乎所有时间,都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家长们很舍得花钱,但补语文的几乎没有。这里存在着显见的偏颇。,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长毕竟没有经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家访等方式和家沟通,让家长放下过重的心理负担,让家长喘口气,才能让孩子喘气。

1.3 适量的作业。适量的课余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刀切的课余作业往往成为后进生的作业负担。如果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数量,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不感到负担,这样的作业就是“适量”。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当做必要素质来培养。现在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合作性的作业,或跟同学合作,或跟家长合作,作业也会适量些。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作业也会适量些。

1.4 多元的评价。用一张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的狭隘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张试卷怎能囊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怎能涵盖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呢?这样的评价内容导致了许多弊端: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情感发展的干瘪。

多元评价的内容有:书写(5分)、朗读(10分)、课外积累(10分)、课内积累(10分)、课堂表现(20分)、语文活动(5分)、期末试卷(60分)共七项。在整这个方案中每一项内容的考评呈梯形向上发展。以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挖掘语文潜能。

2.高质:让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高质,并不等同与高分数。高质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比较显性,如以分数形式出现的考试成绩。教育质量比较隐性,是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决非短时短刻的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管成年人还是儿童,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算化的时间很多,回报很少,也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兴趣是最有效的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指出,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就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作用就是点燃。 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作为一名老师,激发了孩子内心学习的强大动力,难道不就是最好的高质量吗?

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要找准学生语文学习的引火点。这引火点肯定不在于考试,不在于练习,也不在于教师的对课文的分析。学生喜欢读他们喜欢读的文章,写他们喜欢写的文字。教师只有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以一个朋友的角色参加探讨,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

2.2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对于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的同学,教师要多多鼓励;对于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教师要是培养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都想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出合理的评价,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

2.3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那么学生焕发出来的那种学习积极性,其潜力将是巨大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教育教学良机,挖掘每个学生的语文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并愿意用自己的价值去创造社会的价值。让学生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2.4 教师立足课堂实际,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实施轻负高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落实是整个教学工作落实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课堂分层教学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分类指导。要变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表述、动手、推论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要留一些时间让当堂练习,教师要当堂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3.轻负与高质相辅相成

3.1 轻负是高质的手段,高质是轻负的目的。轻负担是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去学生的心理压力甚至恐惧,并不是取消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是降低学生应有的学习负担和责任,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和降低对学生素质上的要求。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目的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决不能为了让学生轻负担而有意减负、盲目减负。轻负担与高质量二者不是对立的矛盾双方,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高质量是轻负担的目标,轻负担是高质量的阶梯。

3.2 轻负是对教的要求,高质是对学的期待。多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各方面影响,升学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中学生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稚嫩双肩不堪重负,创造力被剥夺,个性被压抑,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乃教者当务之急。

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否,最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浓厚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的责任意识等,才是高质。

轻负高质是教师的师德、能力、责任的表现,它关注了“教”,也关注了“学”,努力实现教学的和谐。

3.3 轻负高质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首先,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其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积极导向作用。其次,轻负高质又是一种教育思维。它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干预,对教学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对教学策略进行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使得教与学产生良性互动,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再次,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形态。它的外在特征有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效率高、教育教学效果好等。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内在教育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教育思维,再把有效的教育思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教育形态,使教育教学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6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学习新课改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誓夺会考全面丰收,向三十周年校庆献礼。

二、工作任务

本期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周课时四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兼顾教学进度和应对会考,本期教学任务计划上完高中选修全一册,复习高中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

三、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有“爱学校作主人,爱学生作表率,爱事业作能人”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提高常规教学和教改教研水平,以保证教学效果且稳步提高。

2、认真落实“三精心”教学。做到精心备好每节课,精心上好每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个学生。反复研究高考考纲,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使基础教学落到实处。

3、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高考需要和生物学教学特点,课堂教学多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产生活实际,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做好章节过关和段考、会考、期考考试工作。精选章节过关练习题,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以适应高考的需要。

5、抓好奥赛培训工作,力争今年的奥赛成绩有所突破。

四、具体措施

1、领会两纲(大纲和考纲),深钻教材,精心备好每节课。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上好每节课。课堂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难点,突破重点,澄清疑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好反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学扎实。

3、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自编课堂练习和章节过关检测卷,做到有的放矢。具体由方曙光老师负责。

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34-02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更是发展的归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1.条件质量,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2.发展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3.结构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1.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3.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是学校效能的体现。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在结果评价中,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不同于生产,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2]程凤春.教育并存生产性与服务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5]杨宝忠,丰向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J].教学与管理,2012,(12).

[6]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7]丰向日.推进教育公平须树立的若干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9-08-24(4).

[8]林德全.论教育质量均衡的内涵与路径[J].教育导刊,2010,(1上).

篇8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这个主题

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

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内蒙古医院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不断快速增长过程中,职工的收入、福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保持持续合理稳步的增长,做到了发展中凝聚全院职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保证了医院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树立全 科大学子之家新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全院、全员、全程、全优服务。加强和改善医院接待的各种条件,提升接待能力,真正做到“患者选择我院是愿意,来到我院确实满意,离开我院充满情意”,实实在在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以全院职工为本。要重视职工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职工的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支持平台。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政府、社会的健康职能和职责,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感情桥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实施“科技兴医、质量兴院”战略是办院之本,要充分认识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的相辅相成 科大学子之家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战略一起抓,使之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结合,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注重总体设计,明确总体目标,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篇9

关键词:就业促学业 破解 中职招生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为中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和制度保障,中职教育也随之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然而,中职教育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初中生逐年减少、高校扩招诱惑力大、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中职学校招生体制凌乱等主客观原因,使中职招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成为制约中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破解中职招生难题,促进中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就业促学业则成为破解中职招生难题的关键一环。

一、以就业促学业成为破解中职招生难题关键一环的原因

1.对于学生、家长而言

学生和家长为何要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原因或许会涉及到家庭收入、国家政策、社会言论等因素,但最关键最实在的无非是能否在中职学校学到真本事,毕业后能否高质量就业。哪个中职学校率先意识并做好这一点,就占有了主动权,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就选择它,从而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进一步缓解招生难题。

2.对于学校而言

符合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办学无疑会使其处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因而利用就业促进学生学业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与市场需求吻合度高、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就能抢占先机,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公信力,更大程度地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这就有利于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3.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哪个单位都希望自己录用的职工政治思想好、品德高、身心健康、专业技术能力强、能胜任岗位工作、踏实肯干。如果学校能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狠下苦功,培养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学生,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无疑会有利于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4.对于国家而言

中职学校狠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狠抓自己的政治思想、身心健康、专业技能,学到真本领,从而使得自己能顺利高质量就业,既符合 “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以就业促学业,破解招生难题的对策

学生能否学到真本事,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能否顺利高质量就业是解决招生难题的关键。那么,如何以就业促学业,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生,真正破解中职招生难题呢?

1.国家加大对中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在中职教育发展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扶持,但在中职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较为薄弱。国家应针对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加大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加大公共财政的资金支持。如对接收中职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对自主创业的中职毕业生给予一些税收、信贷等方面更大幅度的优惠,社会上各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考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一些可参与竞争的岗位等,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强学生、家长、社会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2.中职学校积极应对,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实力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中职教育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而生源竞争其实是学校办学实力和管理水平的较量。中职学校要真正建立和实施“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就得有高质量的办学作保证。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是学校办学“硬件”方面。中职学校要全面改善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为顺利招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学校办学“软件”方面。第一,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硬、适应职业教育现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二,聘请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把企业实践经验带入课堂,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应对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合理使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四,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第一,与高校联合,多层次多证办学。多层次办学,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衔接与沟通;联合办学,使在校中职生可就读大专、本科,既可缩短学习时间,减少费用,又可圆学生、家长的大学梦。多证办学,采取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并重的做法,鼓励中职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使他们在毕业的同时顺利就业。多层次多证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激发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热情,能够缓解中职招生难的问题。

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合理开设专业,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保证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度,使学生直接从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技能。同时,学校建立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畅通。这种校企合作制度,既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又保证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无疑会给予学生与家长极大的信心,从而破解招生难题。

(3)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培养学生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的新要求。

①思想政治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中职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②职业道德素质。中职毕业生刚踏出校门,对自己、职业、社会的了解不多,适应岗位的过程较长,出现“抱怨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过长,不知怎样处理同事关系,甚至在短期内几经跳槽”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恢复自信、树立理想、提高自我、适应职业岗位,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③身心健康素质。身心健康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起码要求及重要保证,但由于中职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转型期,面对学习、就业及人际交往等压力时不能及时自我调适,心理往往会出现厌学、逆反、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在进行中职学生的素质养成时,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素质,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每个中职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④职业技能素质。中职学校的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应强化技能训练,努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产业调整、技术进步和岗位变化的要求。

(4)提高媒体宣传度,提高社会认同感。中职学校在应对招生难题时,应注重提高媒体宣传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宣传活动,让人们充分认识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与发展决心及中职学校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心与决心,看到中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及希望,从而提高社会认同感,破解中职招生难题。

综上所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事关中职学校的发展命脉,事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将中职学校毕业生培养成“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生学习有基础”的高素质人才,以就业促学业,是破解中职招生难题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冯义连,李忠玉.浅谈影响中职教育现状的因素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3).

篇10

1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合理选配

1.1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配置

机械设备大致可分为:主要设备、辅助设备及核心设备。主要设备为搅拌设备和压实设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必备设备;辅助设备为运输工具,是确保工程顺利完工所配置的设备;核心设备是摊铺设备,它是工程成本、质量及进度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设备。通过上述的分类,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依据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并有选择性的进行施工作业,以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公路工程建设。同时,公路建设离不开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可根据工程量的大小、工期长短、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来决定机械设备的型号、规格、数量等,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程项目。

1.2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合理选配

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机械设备应用所占的比重很大,有很多高难度施工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去完成的。为确保安全性、高效率及低消耗的完成工程项目,合理选配机械设备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安全性。在进行施工作业中,安全性是首要问题。在工程施工中首先要考虑工作人员及操作设备的安全性,确保工程的高质量与顺利进行。

(2)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具有先进性、高质量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从而满足现代公路的建设需求。切合实际的选择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是完成高质量工程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路建设是以工程周期力求缩短、工程质量高标准、施工难度复杂等为主要特点,这更需要机械设备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朝着先进行方向继续发展。

(3)经济性。在保证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选用性价比高的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中不但能节约费用,也使工程项目的经济受益最大化,给国家及承包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适应性。在施工中,机械设备与该项目的作业要求相适应。如该项目为路基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作业内容包括挖掘、填筑、压实、修整等,可选择性适应的机械设备进行主要工作及辅助作业。

2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管理

2.1机械设备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伴随着机械设备种类、型号的繁多及公路工程的复杂多变,多数施工企业在购置机械设备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购买设备的盲目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多方面,造成铺张浪费、没有长期合理的规划,机械设备在使用中没能合理的发挥作用。其次,不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及养护。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运动,其操作性能及设备本身存在磨损现象,如不做好维修及养护工作,很可能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或发生严重事故。最后,在施工企业中,多数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技能不强,对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上出现较为混乱的现象。由于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对整体机械设备的操作有限,或一人多机,缺乏对特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学习培训。

2.2机械设备管理的整改措施

(1)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施工企业应配备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不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增强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较为全面的技能人才。同时,将工程项目责任到人,做到分层管理,项目明确细化,以保证工程项目指标达到合格。

(2)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加强机械设备的预防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定期检查设备的技术状况,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损耗程度制定维护的内容及具体措施。同时按照机械设备相关使用说明书科学的进行维护,有效降低设备的磨损程度,提高使用率,避免突发事故的隐患。

(3)加强安全性教育及规范操作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考核,合格上岗,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操作技术水平,使施工操作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实现机械设备操作安全化,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