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运营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化运营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化运营方式

篇1

【关键词】 互联网电视 CDN 跨运营商固定宽带网络接入

一、前言

家庭宽带类应用是基于家庭网关及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如互联网电视、家庭高清视频通话,以及其它增值服务的应用。互联网电视应用是指基于宽带应用型家庭网关的应用设备(机顶盒)和宽带网络,以电视机为显示终端,向用户提供高清、可点播的互联网电视节目等内容服务。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用户数量和使用与日俱增,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粘性极强,用户服务涉及的环节包括终端家庭内部网络环境、小区宽带接入、网络汇聚、骨干传输、平台服务多个环节,互联网电视业务的质量某种程度取决于宽带网络服务的运行质量。

二、互联网电视应用系统结构概述

互联网电视应用系统结构见图1。家庭网关管理平台包括针对互联网电视应用的认证模块、订购关系管理模块、计费管理模块、终端管理以及屏幕管理模块。家庭网关管理平台分别与集成播控平台、支撑系统、CDN平台、宽带应用型家庭网关的应用设备(机顶盒)接口,提供终端开通、用户/终端认证、用户订购业务并转发业务订购/退订请求、业务订购关系管理、终端管理、屏幕管理等功能。

分发控制平台包括访问控制模块和CDN平台,与集成播控平台接口获得内容元数据、内容实体并进行分发。访问控制模块负责接收用户的订购/退订、订购关系查询、视频点播请求并进行相应用户认证、业务鉴权处理,CDN平台负责用户调度和提供实际的流数据服务。终端是指宽带应用型家庭网关分体机中的应用设备(机顶盒)以及预置的互联网电视应用客户端。机顶盒中需预置家庭网关管理平台地址,与家庭网关管理平台交互实现用户认证、终端管理等功能。客户端中需预置集成播控平台地址,通过集成播控平台获取EPG页面;客户端通过访问控制模块完成订购/退订、订购关系查询、点播鉴权处理;并通过访问CDN平台获取视频流服务。集成播控平台向家庭网关管理平台和分发控制平台提供内容元数据和内容实体,并向互联网电视应用客户端提供EPG页面(如栏目列表、节目列表、书签、收藏等)。

CDN系统架构主要包含全局调度(GSLB)、内容中心(CCS)、服务节点(SNS)、运营管理(OMS),各系统主要功能如下:全局调度系统实现CDN系统的全局控制与调度功能,是终端用户访问的统一入口。该子系统应包含用户请求调度、调度策略管理、节点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内容中心系统负责从上一级内容源获取内容、存储内容并为下级节点提供服务。本子系统应包含内容注入、内容删除、内容处理、内容存储、内容管理以及内容分发等功能模块。根据实际运营部署需求,可在全网内容中心下层部署区域内容中心,其中全网内容中心存储CDN系统内的全量内容,区域内容中心仅存储该区域内的热点内容。服务节点系统主要负责缓存热点内容,并为终端用户提供媒体服务;当本地缓存没有内容时,服务节点应向上级节点回源获取内容并提供给终端用户。本子系统应包含内容分发、内容缓存、本地调度、内容处理、媒体服务以及访问控制等功能模块。

三、互联网电视CDN组网部署方案

3.1 互联网电视CDN组网部署方案

CDN应提供灵活、可扩展的组网方案满足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需求,满足网络无缝演进需求,具体包括支持多点、分级内容注入;支持CDN节点分布式组网,包括分布式内容存储、分布式流服务等;可扩展支持标准化、开放的架构实现CDN级联组网,以及多厂家混合组网;可扩展支持TV、PC及移动终端视频业务的统一组网。

互联网电视CDN部署方案重点关注CDN中的架构、功能、组网、接口等。外部接口保证业务模块的标准化对接,内部接口确保内部组件模块化,对接接口保证异构CDN系统之间的互通,并可支持多厂家方案组网和升级,降低采购成本。业务层面需要支持流媒体服务能力,支持多种流媒体协议,如HLS,HHTTP PD,下载等,支持WEB页面的缓存能力,支持WEB业务和流媒体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图4 互联网电视应用CDN内部接口拓扑图

CDN组网包括单点部署和分布部署,其中分布部署又分为二级组网和三级组网架构。单点部署:所有设备集中部署向用户提供媒体服务,可以不提供内容分发功能,等同于媒体服务集群。适用于小规模流媒体服务提供或对接内容存储CDN提供面向用户的流媒体服务的场景。分布部署:内容库存储在内容中心,区域中心和服务节点可根据用户规模和服务性能等需求进行分布式部署。对于分布部署的CDN系统应支持多个CDN之间的对等互联和上下级互联,实现跨域方式的内容分发和用户调度。

3.2 互联网电视业务质量测试方案及结果

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跨运营商固定宽带网络接入环境下的终端进行测试,家庭用户共享4M-20M。(1)广东移动、上海铁通、上海移动测试点与家庭网关管理平台直连,在发生网络异常时,对视频源进行判断;(2)广东联通、广东电信、广州联通、深圳电信、上海电信各测试点均连接到蓝汛CDN出口,以观测跨运营商固定宽带网络接入环境下产品体现出来的用户体验差异性;(3)北京联通连接到蓝汛CDN出口,保障出口带宽稳定,且从路由上比其它测试点距离CDN更近,以测试CDN出口情况;(4)北京电信通10M共享;(5)小众网络,ip138网站查询结构显示,网络出口在国外。

根据一个月的测试结果,产品体验包括直播缓冲时间、切台时间、EPG刷新时间、直播/点播流畅程度呈现高度一致性趋势,即4M带宽条件下,标清回看/点播的视频播放流畅、EPG刷新流畅,8M以上带宽条件下高清节目播放流畅,时移响应时间均值各地都能保证在2秒以内;异常情况下,比如,晚高峰时期(晚8点半至10点半,各地均有偶现播放卡顿现象),出现卡顿的同一时间点各地表现均一致。广东区域各测试点相较北京联通整体各项时间性能稍慢0.3秒左右,从路由跟踪结果来看比较合理,普遍比北京联通采样点多经过两个网络节点。视频播放趋于流畅、稳定,连接到蓝汛的各播放检测点播放效果回看和点播播放质量均比较稳定,未出现视频播放卡顿的现象。.EPG信息刷新流畅、稳定,访问高峰时,EPG各网络检测点均未有报出EPG刷新较慢的现象。部分小众网络用户体验差,从北京电信通测试点的查询可见其网路出口在国外,其路由表过长,从而导致视频卡顿、EPG刷新慢现象明显高于移动、联通、电信网络下的测试点。(表1)

3.3 互联网电视业务质量测试典型问题解决

在互联网电视业务质量测试过程中出现了EPG页面刷新时间不稳定、偶现直播台切台慢、CCTV-3、5、6、8无法播放和盗链导致服务器过载,引发全网卡顿现象的典型问题,通过策略及配置优化均得到有效解决,以上典型问题的解决对保障互联网电视业务大规模商用的业务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1)EPG页面刷新时间不稳定,即在访问高峰时,EPG各网络测试点均有报出EPG刷新较慢的现象(重点为电影详情等图片多的页面,能够看到图片一张一张陆续显示),由于当时EPG图片加载都需要到家庭网关管理平台中央服务器进行请求,通过对EPG图片加载策略进行优化解决该问题。

(2)偶现直播切台慢,在网络情况相对稳定时,偶现切台8-10秒现象(高于平均时间――2.3秒),发生概率1%,发生频道对象无规律。经过分析发现,终端存在网络丢包现象,通过终端优化并升级软件版本解决该问题。

(3)CCTV-3、5、6、8无法播放,而同一时间,其它频道均可正常播放。经各方配合分析发现,当时时移服务器发生故障,而CCTV-3、5、6、8的播放机制与其它频道不一致(直播自动切换到时移),从而导致这些频道无法正确获取视频源播放,通过优化终端处理机制解决。

(4)盗链导致服务器过载,引发全网卡顿现象,晚高峰时间段,全网均发生播放卡顿现象,后经后台流量及日志分析,发现网内存在同一序列号同一时间从海量不同IP地址向服务器发起数据包请求的现象,通过后台实时测试流量数据,确立了防盗链规范,管控盗链现象,禁止各问题序列号访问权限后全网播放均得到恢复。

四、小结

2013年8月,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宽带正式从部门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成为战略性基础设施。家庭宽带类应用内容也将越来越丰富、高清视频电话、亲情通、家庭安防、教育、健康、无线城市、电商购物等都对宽带效率,特别是网间流量效率提出更多的需求。在家庭宽带类应用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有效的CDN组网将持续对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网间结算成本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于刚.OTT TV互联网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J].山西电子技术,2013(5): 90-91,96

[2] 张世琦.多媒体家庭网关的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朱栩,刘伯涛.构建适应三网融合的高效能承载网[J].信息通信技术,2010(5):53-56

篇2

自媒体成长计划和微博商业化有一定的关联,业内都知微博在商业化道路上探索了很久,如今这个计划能给业内带来什么影响呢?自媒体人对微博的这个计划态度各异,以下是笔者对此的看法,欢迎业内人士拍砖。

解读微博自媒体成长计划

优化产品机制。对长文的和阅读进行优化,自媒体作者可以通过文章形式直接长微博,并可以插入视频、音频、有声照片等内容,博客及知乎等平台上的内容也能以长微博形式同步到微博上,不必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这个产品上的改进,可以让网友阅读、作者等变得更加简便,从而提高内容的传播与阅读效率。

完善自媒体推荐机制。新媒体计划上线后,自媒体用户申请认证时可以选择1-2个行业分类,微博确认其申请的分类与的内容是否一致以后,会为这些自媒体账号贴上相应的“标签”,微博将通过找人页推荐优秀的自媒体账号,这个推荐对于刚入行的自媒体非常有利。

自媒体商业化。新媒体计划中,微博会提供广告分成、话题合作和商品售卖三种形式。并且为了不对用户造成干扰,广告不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里,而是出现在微博正文与互动区之间。比较人性化的是,自媒体作者拥有自主权,不仅能选择专注领域,也可拒绝不愿接受的广告。

微博官方消息,自媒体用户申请认证、进行内容和粉丝管理的自主管理系统将在5月底上线,微博自媒体成长计划也会同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广大自媒体人的福音。

内容生产决定自媒体发展

微博理解的商业化模式,架构在整个微博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具备商业化的可能性,都可以理解的是作为媒体,最好的运营模式就是将传播的各层面商业化,而最主要的则在于内容的生产上。现在各平台都能感觉到自身的势单力薄,更重要的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大平台推出的开放平台正是这个原因,开放平台的目的是吸引相关领域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做事,也正是这些开放平台成就“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可能性。

在内容生产方面,微博自媒体的新计划是鼓励每个行业的“专家”用户,这里面包含很多微博早期发展起来的行业粉丝大号与微博大V,大号吸引了很多粉丝,并且善于运营。

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微博在对于专家的认证与界定方面,譬如某些笑话类大V算不算专家?他们可能有很多的笑话资源,但是他们相对相声演员及相声创作组来说,算不算专家呢?在某些领域,粉丝大号与行业专家可能会有所重合,应该有所区分。

自媒体商业化能否推动微博商业化进程

在自媒体商业化这个问题上,至少会有两个方面的争议。一个是新浪微博这个平台本身的商业化运营,另一个是现在自媒体圈所提的自运营。自媒体的运营,到目前还有很多微博大号在做转发广告的事情,而且收入不菲,但是微博里经常潜入广告内容,读者会很反感,甚至会取消关注,一定程度上而言,微博内容采取流量点击付费的形式,对微博大号也是个喜讯。

对于微博平台的商业化运营,目前微博的增值收入已经占很大一块,包括微博会员、微游戏等。现在自媒体内容要商业化,对自媒体是好的,而对于读者,虽然微博说做了足够的优化,能否保证读者的体验,还要等到自媒体复制计划真正上线才能知道。

从百度百家到微信广点通,对于自媒体人的商业化推动,都是把内容的传播量转化为物质上的激励。目前正在尝试广告收入的自媒体平台,很多人对广点通的效果并不看好,百度百家除了真正的名人专栏被长期推荐,一般的百家作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如何让真正的让原创内容的价值有所体现,并且不会降低原创作者的积极性,同样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篇3

内容摘要: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承担着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体育赛事举办后,政府巨资投入建设的场馆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并使其商业化,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并探讨了其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以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场馆 商业化运作 策略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是国有的,其主要是用于运动队的训练比赛或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体育场馆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国有、集体、个体、外资及其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健康投资在家庭投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这种趋势引发了体育锻炼的升温。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之一,也是主要场所,许多体育场馆管理者抓住了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健身功能,获得了经济效益。

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高,一方面可以举办体育赛事,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多样化,提高了其经济效益。体育场馆在承办体育竞赛时,可以为体育场馆提供多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最主要的是,体育场馆承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场馆,还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其知名度,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了市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活动,这些体育赛事在为我国带来了大量收入的同时,还通过场内广告、出售电视转播位、冠名权等无形资产,为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在体育场馆举办娱乐活动也是目前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一种获取经济收入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体育场馆的观众容量大,知名度又高,因此是许多娱乐活动主办方的首选地点。近几年,在我国,举办娱乐活动被许多体育场馆所采纳,以流行音乐演出为代表的一大批娱乐活动逐渐向体育场馆转移,如个人音乐演唱会等,这形成体育场馆商业化新的经济来源。此外,以体育赛事为内容的展览会、展销会等,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提供了基础,如体育场馆博物馆等逐渐兴起,并结合当地的旅游业,形成体育场馆专项旅游的新项目,为体育场馆商业化开拓了发展空间。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法规环境欠缺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商业化经营的规律,对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行的统一协调机制、环境保障机制、规范管理机制欠缺,使得商业化运作环境欠佳,运作不规范等。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审批,然而进入新世纪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对于其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法规并没有跟上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体育场馆赛事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体育场馆的商业化缺乏应有的规范管理,并且往往政府干预过多,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此外,由于各方利益群体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争相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进行管理,而市场上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协调和规范以及利益调整的法律机制缺乏,这些问题导致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进程中存在以下情况:一方面法律欠缺使得多头管理情况严重,致使体育场馆商业化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各部门由于利益驱动都会钻法律的漏洞,加之他们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各个环节程序脱节,导致商业化运作成本过高。

(二) 现行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管理到预算管理,从行政型管理到经营型管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无论主办方还是赞助方,都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缺乏全面的认识,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行、规范、制度、权益分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配置因素不完善,很容易在体育场馆商业化中诱发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等,导致商业化运作中的原料、劳务、信息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过高,最终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场馆之间客观条件差异较大,导致目前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多种管理体制的交叉使用,使得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按照计划经济的“全额管理”等管理体制进行管理。

滞后的管理体制,会给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权利不清晰,由于经营权与管理权模糊不清,使得两者无法分离或者分离程度不高,导致体育场馆主体权利模糊不清,最终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缺乏自主经营权。二是体育场馆主体不清晰,由于体育场馆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职能不清、利益不分,使得各主体都想进行管理,这会形成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三是由于商业化主体模糊、权利界定不清,使得商业化运作的市场运转不灵活,导致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组合难度大,出现市场竞争力度不够,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都低下的局面。

(三)专业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滞后,体育场馆经常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超编待岗人员,这使得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中的人员多,且其总体素质偏低。这些超编人员的构成主要是体育系统干部、退役运动员等非专业人员,以及为数极少的体育场馆设备维护人员和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由于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缺乏既精通体育场馆管理、又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的水平上,使得商业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能完全发挥其经济效益,最终影响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无形资产开发程度低

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者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一种能够产生体育经济效益,具有体育经济价值,能够直接或间接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体育资产。体育无形资产一般以特权、权利、知识、技术、技能等形式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充分开发并利用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体育场馆扩大经营效益,提高商业化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我国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中,对体育场馆有形资产的开发重视程度高,却忽视了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开发,例如在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商业赞助、特许经营和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空白。这使得国内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存在雷同现象,缺乏独特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创新能力低,导致区域间大型体育场馆过度重视有形资产的竞争,如争夺国际国内体育场馆赛事活动的举办,出现过度竞争。此外,由于各场馆差异化不够明显,导致整个体育场馆业大多都是只从价格上做文章,没有进一步的创新潜力,这进一步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进而影响了体育场馆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策略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为了提高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效率,必须要制定和完善各种与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活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尤其是知识产权法,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体育场馆商业化的法制保障体系。同时各地还要根据地区特点,积极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法规,规范指导和协调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经纪公司、经纪人、新闻媒体、赞助企业等权益主体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分工效能的发挥。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的高效率运行,免受多头领导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业务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整。

与此同时,应该根据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具体情况,从政策上给予体育场馆商业化一定优惠,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规范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方向,构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政策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的职能应该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在适度提供体育场馆商业化发展资金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倾向于提供其发展的政策导向服务,以促进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发展。

(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在我国,体育场馆的投资方主要是政府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应当以招投标方式选取、委托体育运营企业,进行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而投资方的责任主要是宏观管理和引导监督。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管理,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以符合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要求。这首先要求政府站在宏观角度去看待体育场馆商业化,政府的责任是引导商业化运作的方向,为商业化运作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积极培养企业从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求企业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目标,增强其商业化运作的管理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明确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主体,清晰界定主体方的权利和责任,做到产权清晰,这有利于商业化主体方加快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政府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即宏观监督和引导,为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创造环境,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这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进行科学经营。

(三)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

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是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我国体育场馆必须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大力引进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的人才素质,进而完善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营机制。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综合类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和造就,可以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岗位培训、高校与体育场馆联合培养、对外招聘引进等多种渠道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体育场馆相关知识,还可以提高体育场馆商业化的管理知识,真正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对我国体育场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吸引人才的单一渠道模式,改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结构,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熟悉商业化运作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体育场馆干部职工的进修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对于超编人员和能力不足者鼓励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进修,提高其综合知识,做到人尽其用,最终解决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四)加强无形资产开发力度

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四类:第一,知识产权,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体育俱乐部名称和体育团队标志等。第二,技术秘密,它是指体育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未公开的且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体育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体育训练规范、方法和作业流程;体育营养配方、体育食品制作方法等;也包括体育界专家、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巧和诀窍。第三,经营秘密,它是指体育企业或体育部门所掌握,不为公众所知晓的信息和资料,能为拥有者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的收益能超过本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第四,特许经营权,一种是由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包括体育项目经营权、体育场地使用权、体育运动空间和区域管辖权及使用权等。

体育场馆知识产权中的冠名权,是体育场馆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在国外,体育场馆冠名权,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渠道。体育场馆冠名权是指,体育场馆业主将其所拥有的具有社会认知性的体育建筑物、设施的命名权有偿转让,从而给转让双方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商业机会的权利。加强对体育场馆商业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把购买体育场馆冠名权作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切入点,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通过专业化运作,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体育场馆冠名,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精心准备、规范操作,保证大型体育场馆冠名权的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赵清波.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7(3)

篇4

不过,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百度贴吧“野蛮”商业化

日前,血友病患者张建勇以“蚂蚁菜”为名,在知乎了一段求助声明,称自己系百度贴吧血友病吧原第二大吧主,但百度方面却单方面撤除了其吧主职务,“空降”官方吧主并撤换了吧务组成员,其多方反馈未果。

据其介绍,原吧务成员被撤后,贴吧中出现大量虚假医疗广告,而“空降”的新吧主是一位自称是“陕西医大血友病研究院院长刘陕西教授”的“血友病专家”,但是该人士曾被媒体报道通过虚假医疗广告行骗。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百度方面解释称,他们从2015年开始在部分垂直和专业领域贴吧尝试专业机构与吧友共同管理的运营模式。“希望通过官方监管下的专业运营,提升吧内的整体内容和运营质量。”

张建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血友病吧外,还有多个病种类贴吧也遭遇了类似情况,原班吧务组成员被换,由一些性质不明的机构取代。“如果是正规医疗机构,我们也不会这么大反应,但是我们都查过了,这些机构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贴吧里很多网友是来求医的,你(百度)不能这样。”

1月12日,百度再度回应表示,针对血友病吧机构吧主运营问题的投诉,百度贴吧开展调查,并快速做出决策,撤换了机构吧主,而由非盈利机构“血友之家”作为新任机构吧主与吧友共同运营管理“血友病吧”。

张建勇向记者证实,目前血友病吧的吧主已经更改为“北京血友之家”,该机构由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理事长关涛负责,自己和另外一位网友是小吧主。他表示,将会和网友一起尽快进行贴吧重建的工作。

除了病种类的贴吧出现前述的机构资质问题外,有网友表示,其他贴吧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那么,百度方面是否会因此展开更大范围的自查?《证券日报》记者就此致电百度公关部人士并发去采访短信,但截至发稿,记者尚未获得任何回应。

购买贴吧运营权成“产业链”

实际上,此类事件并非近期才出现。2014年,百度方面开始尝试将贴吧商业化运营,开启企业平台战略。2015年上半年,百度贴吧又推出了“贴吧合伙人”模式,即向企业或个人开放其所属垂直领域贴吧的运营权。

具体的推行方式,与上述血友病吧类似:在机构购买贴吧的运营权后,将原吧务团队撤换,交给机构自行运营或者运营。此举当时就已经引发不少吧友不满。

《证券日报》记者查询到,去年2015年2月份,就有网友发帖表示,其所在的“舰C”吧运营权被卖,原吧务团队被撤换,并与“空降”的新吧务团队产生冲突。据了解,舰C是角川游戏开发DMM运营的日本网页游戏。

一位从事贴吧代运营的知乎网友“挂念”告诉记者,购买贴吧运营权分两种方式,一个是机构自行运营,一种是代运营。如果是机构自行运营的话,会遭遇认证程序复杂,且不知道如何进行后续贴吧管理的难题,因此不少买方会选择代运营方式。

“按照官方价格,百度贴吧运营权的价格是最低3万元每年,代运营价格最低是6万元每年。”该网友表示,如琥珀、翡翠等目录下,排名前20的贴吧的代运营价格是40万元/年起,而这还是2014年时的价格。

另有某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公司收到一位自称是百度方面人士的电话,称有一个与该公司商标相符的贴吧可以卖出,报价超过百万元,但被公司拒绝。该员工向记者要求匿名,同时隐去公司名称,“我们每年在百度上花的钱已经让我们不堪重负了,惹不起。”

前景堪忧

根据百度方面公布的信息,百度贴吧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0亿,月活跃用户突破3亿,共拥有1900万个主题吧。由于贴吧聚合了大量精准、细分的用户群,使得很多高人气吧天然具备营销价值。

不过,百度贴吧所能贡献的收入仍然不高。根据易观智库刚刚的《2015年中国社会化媒体广告及营销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腾讯的市场占比达到了54.8%,而百度贴吧的份额仅有0.8%,差距悬殊。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庞亿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百度贴吧与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类似,是百度在构建搜索生态的一个重要布局,同时也是一个内容生产平台。而且百度贴吧的社交黏性,也使得其成为百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庞亿明认为,对于百度来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贴吧作为一个独立应用,将会给百度带来重要意义,因此商业化是必须进行的。但是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仍需要百度去权衡。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篇6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身“文艺范”的豆瓣网显得十分谨慎。

豆瓣电商导购类产品“东西”在2013年9月正式上线,目前已经经过了一小段时间的运营。用户可在该平台上浏览、评论和分享包括数码、美妆、食品、服饰等品类的商品。此举意味着豆瓣正式从图书、电影、音乐市场延伸至品类更齐全的电商市场。

“豆瓣是个好产品”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豆瓣网可谓独秀一枝。在“山寨”盛行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豆瓣属于一个没有美国硅谷影子存在的网站,而且很主流。而不管是阿里、百度、腾讯,还是优酷土豆、人人网,无一不是通过模仿国外的先行商业模式起家,然后才获得了同样的成功。

在一切都以“快”为宗旨的互联网行业,豆瓣的“慢”文化成功打造了以各种文艺青年聚合而成的“文艺范”模式。豆瓣的用户量与小组数,以及豆瓣图书庞大的数据库,都是在这种慢文化的影响下积累而成。在易观智库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薛永锋看来,豆瓣产品的性格对其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也由此产生了较高的用户黏性。

豆瓣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豆瓣拥有7200万左右“常住人口”(注册用户),以及每个月2亿左右的“流动人口”(访问用户);86%的用户年龄在18-35岁。

自2005年成立至今,豆瓣对赚钱少有涉足。但从2012年开始,豆瓣的商业化突然加速,并在2013年出人意料地介入电商导购这个貌似跟豆瓣“气味”不太相符的领域。“东西”上线后,豆瓣从图书、电影、音乐市场慢慢涉足到了电商市场,“变现”、“缺钱”、“转型”等猜忌甚嚣尘上。

有一种解释是,在网络文化中走最纯正的文艺范路线的豆瓣网,却不可避免的有着盈利的困扰。现在,豆瓣已经从一家由创始人杨勃一个人在北京豆瓣胡同旁的星巴克编写程序创建的独立网站,成长为一个需要养活300多员工、承载7000万文艺青年社交生活的庞大社区,生存和运营压力成为一个大问题。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薛永锋表示,“豆瓣涉足电商的动因还是在用户需要方面,正是存在一定数量围绕兴趣和东西产生的兴趣小组,才催生了豆瓣‘东西’的上线”。根据豆瓣网提供的数据,目前豆瓣网的38万个小组里,跟购物有关的小组有2万个。“符合用户需求是最主要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变现的考虑”,薛永锋说。

面对豆瓣越来越商业化的质疑,有人感慨豆瓣的“小清新”成了自身的枷锁。

在12月7日的“雪球之夜”年会上,很多人将雪球网与豆瓣网进行比拟,因为二者同样属于依赖UGC(用户创造内容)的站点,而且它们在国外都没有对应的模式,在如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颇为独特。本刊记者与雪球网创始人方三文进行了对谈,在聊及豆瓣的运营压力,以及互联网企业的“文艺范”与理想状态的运营可能性时,方三文指出,豆瓣网的利润问题与“文艺范”无关,其根源在于它的主要品类消费品质太低,客单量太低。

小心翼翼踏步商业

豆瓣网的商业化道路注定不好走,其收益来源大多是和传统网站类似的广告模式或与电商网站合作。记者获悉,在没有“东西”这类直接的商业化产品出现前,2012年,豆瓣网收入在8000万人民币左右,据称“接近盈利状态”。

豆瓣网在商业化上始终谨慎。初期只有书、影、音三大业务时的豆瓣,商业模式十分单一,主要是靠图书频道赚钱。通过在每本书的页面上附上此书在不同网站上的销售链接,从而与合作的网上书店进行销售分成。这种盈利模式,一直持续至今。但目前来看,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很难赚到钱了。

2012年开始,豆瓣上线了众多付费项目,如豆瓣阅读的付费电子书、豆瓣 FM付费收听以及豆瓣电影票功能等。这些尝试让豆瓣在2012年的某一些月份实现过盈利。

2013年,豆瓣的商业化继续提速,电商进入了豆瓣的视野。豆瓣方面的人士曾经表示,“东西”让豆瓣从百亿元的图书、电影、音乐市场进入到了万亿元的电商市场。

“东西”的上线,让人们感慨豆瓣网总算是第一次从文艺青年变成了普通青年。但对于豆瓣来说,即使挺进电商队伍,肯定也不会放下文艺的大旗。但电商导购平台这一基因和文艺气质怎么融合?恐怕这是豆瓣最难做到的。

薛永锋说,根据目前的观察,“东西”的上线,并未影响到用户体验,正因豆瓣较为谨慎地基于用户需求来开发产品,所以并未有太多商业化的元素打破平台氛围,发展上相对稳健。

在过去的豆瓣小组中,用户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展开大量讨论,贡献有价值的UGC内容,但是商品是否也能构成话题,人们存有疑虑。豆瓣所效仿的美丽说和蘑菇街拥有达人、麻豆等大量的活跃话语权者,他们积极编辑各种衣服推荐,来获得关注和喜欢。此时话语权用户的工作也替代了编辑,粉丝的追随则让她们更有制造UGC的动力。但豆瓣显然又有着不同的范儿。薛永锋说,“东西”相对保守,没有以内容来刻意影响平台的倾向性,还是意在发掘用户的创造性内容,而不是通过引导来增加变现,此方面还是比较小心谨慎的。

“小清新”何去何从?

其实,豆瓣对于商业化,已经是慎之又慎、小心翼翼,甚至有点“洁癖”。

目前品牌广告是豆瓣最大的营收来源。2011年,豆瓣广告平台上线。截至2013年8月,已经有超过200个品牌客户在豆瓣投放过广告。但为了保持豆瓣的“血统”,豆瓣对广告主有选择性地合作,而且豆瓣力图把这些广告做出可看性。豆瓣上播出的广告甚至能获得广告大奖。豆瓣创始人杨勃曾做过一个调查,豆瓣所有的功能里面,你最喜欢哪些?其中排在前几名的居然是广告。

为了不让豆瓣“东西”变成一个广告大本营,维系口碑和用户体验,豆瓣对用户上传的商品作了严格的审查。对于影响用户体验的动态图、Flash甚至弹出等三维广告,豆瓣也一直抗拒。对于豆瓣上出现的关于广告主的负面言论,豆瓣也不建议品牌或其公关公司使用“删帖”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去剥夺用户的话语权。

豆瓣的投资人、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龙宇表示,并不着急让豆瓣去赚钱。他认为,豆瓣未来的商业化不是简单的导流量,一定会是非传统的变现模式,而今后豆瓣还可能推出艺术品交易等功能,围绕非基本必需品的概念做一些商业化尝试。

篇7

美国咨询机构IHS预测,智能汽车将在2025年左右走进寻常百姓家,2035年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占同期全球汽车市场总销量的9%。

2017年,随着各项政策、标准的确定和出台,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有望逐步产业化,预计至2020年的市场规模可达1000亿元,并呈现出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一、市场发展:商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

ADAS主动安全配置呈爆发式增长,BLIS车型下探至11.98万元,有望快速普及;AEB和ACC车型下降速度稳定,预计2017年降至15万元左右。

二、技术进步:自主式和网联式加速融合,更高级别驾驶辅助技术出现。

目前车载式方案受限于不能充分模仿人体感觉、大规模应用成本较高、缺少城市环境的全景扫描等;网联式方案则受限于无法实现车人通信、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两种方案均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全工况无人驾驶的需要。而这两种方案的融合将实现优势互补,提供安全性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使用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

未来要实现这种技术融合则需要更先进的定位技术、更高分辨率的地图、可靠而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相关的标准与法规。

具体而言,我们将网联化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网联辅助信息的交互,类似于目前信息服务的方式,通过3G、4G网络就能实现。第二级是网联协同感知,通过V2X完成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帮助车辆进行决策与控制。V2X指包括V2V(车对车)、V2I(车对基础设施)、V2P(车对行人)等模式的车联网通信技术,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第三级是网联协同控制,仍然是通过V2V、V2I等,实现车与外界的协同控制。与第二级不同的是,第三级对传输的实施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传感、通信、决策控制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更高级别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如车道保持、全自动泊车、车辆跟随等将逐步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三、产品应用:ADAS产品先实现商业化,运营车成为全自动驾驶落地首选。

近期,宝马和大众集团陆续推出了具备高级驾驶辅助技术的新车型,包括宝马7系和奥迪A4;丰田和现代等车企也将ADAS安装于高端车型(如Lexus LX和Genesis G90);我国自主品牌车企也在ADAS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技术研发,并获得了一定积累,长安、广汽、吉利、一汽等企业已有多个车型配置车道偏离预警、360度全景泊车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ADAS技术。

未来无人驾驶技术落地首选运营用车。相较于私人乘用车,运营用车道路环境相对单一,政策风险较低,且无需考虑成本回收等商业化难题。随着技术进步,无人驾驶技术未来将率先在互联网专车、互联网货运等领域得到爆发。

互联网专车、互联网货运领域是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商业化重心,其庞大的用车需求有助于前期投入大量研发的智能驾驶相关企业尽快回收成本,并扩大无人驾驶在私人乘用车用户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无人驾驶在私人乘用车中的快速落地铺平道路。

四、竞争主体:ICT企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全球产业生态体系发生深刻调整。

科技型公司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并无历史“包袱”,可以直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使用方式:基于互联网的汽车电商化和共享化使用方式创新日趋推进。

互联网共享经济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模式创新,汽车共享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集约化、同时大幅提升消费者出行效率。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车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的逐步实现,车辆共享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汽车回归运输的本源。

六、商业模式:基于智能互联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商业模式创新蓬勃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产业大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资源汇聚连接各个“数据孤岛”。

篇8

近期,艾媒咨询《微信朋友圈广告用户感知调查报告》显示,41.5%的受访微信活跃用户在朋友圈看到微信官方直接推送的广告;37.1%的受访微信活跃用户没看到过朋友圈微信官方广告。46.5%的受访微信活跃用户表示绝对不能接受微信朋友圈广告,近三成的受访微信活跃用户能够接受微信朋友圈广告。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通过用户调查可以发现,用户普遍认为朋友圈是自己私有的,这也是在朋友圈广告第一次推出用户有抵触情绪的很大原因,如何平衡用户体验和加快朋友圈广告商业化步伐将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在移动IM市场巨头微信提速商业化步伐的前后,专注于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在新版本中内置了礼物商城,由网易与中国电信联合开发的易信继推出免费电话后,又推出了易信企业版试水企业协同通信市场,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低调上线企业级即时通讯工具“钉钉”。

提速商业化进程的微信、陌陌能否一帆风顺?悄俏试水企业市场的易信、钉钉能否构筑差异化的竞争力实现突围?移动IM产品在对运营商语音、短信等基础业务产生巨大迭代作用后,是否会对企业通信市场造成冲击呢?商业化提速

张毅表示,中国移动IM市场发展到目前阶段,在产品趋于稳定,用户量积累达到一定级别后,开展商业化的探索是其发展的自身规律。

此前,移动IM产品更多选择的是通过游戏实现商业化变现。2013年底微信游戏中心上线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手游的格局,社交能力得到有效释放,天天酷跑在上线的第一个月就突破1亿元的营收大关。

在微信游戏中心之后长达一年之久,朋友圈广告的推出再次开启了微信商业化的步伐。张毅指出,坐拥4.6亿月活跃用户,微信每个举动都牵动人心。微信朋友圈广告取得成效将有效推动品牌广告主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放。

野村综研(上海)电信行业研究副总监陶旭骏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表示,与Line、What's app对比,微信已经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盈利性基础的生态圈格局,这个格局比曾经的

Q

Q格局还要庞大。生态圈覆盖范围越来越全,基于统- ID下的各种生活应用十分便捷的接入其中。

与微信相比,小而美的陌陌其实商业化步伐也在有序的推进,并且在2014年12月12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根据当时招股书显示,陌陌总注册用户超过1 .8亿,日活跃用户达到2550万,2014年上半年游戏收入达到443.8万美元、会员费收入达到874.4万美元。

有业内专家表示,陌陌的商业化进展很顺利,但其目前的游戏和会员业务并不能彻底支撑其发展。陌陌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合理挖掘商业模式才能让其活的更好。此番上线礼物商城正是其继续挖掘商业模式的探索。陌陌战略合作总监邱振天表示,陌陌不是在做电商, ; “礼物商城”不会成为一个囊括万物的电商平台。产品疆界的拓展

移动社交应用作为“超级入口”拥有着巨大的用户黏性和可拓展性。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都不会放过移动互联的机会,移动IM市场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犹记得2013年马云慷慨激昂,表示全集团

ALL IN无线, ; “将战火烧到南极去”。然而,来往终究成为了阿里的过往。张毅表示,在移动IM市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同类型产品必须要寻找差异化的竞争出路。

从战略上看,来往的诞生是必然的,阿里需要有一款移动社交产品担任阻击微信的任务,哪怕成为炮灰;从战术上看,阿里则犯了很多错误,产品定位与微信重叠,功能差异化不足,推广方式过于生硬。

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网易与中国电信优质资源整合推出的易信在初期跟随的情况下,迅速展开了“要做和微信不一样的产品”的新鲜生活社交战略,问一问、拼车族、晒一晒、偶遇,针对不同环境下的社交产品不断推出。

再到去年下半年重新加码自己核心优势一一语音服务。继易信3.0版本主打“真免费通话”卖点后,更是密集了易信企业版在企业市场公开亮相。

无巧不成书的是,阿里近期低调上线了“钉钉”产品,主打企业即时通信。理论上看,这条道路也最贴合阿里,毕竟阿里在企业级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悉, ; “钉钉”由来往团队打造。去年4月,来往事业部分出一支60人左右的团队,悄悄开始了“钉钉”的研发。

在不断的竞合发展中,移动IM的产品疆界正从个人消费者领域向全领域拓展。尚难言颠覆

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语音、短信等基础业务受到OTT迭代影响十分严重。企业通信市场是否也会被移动IM分一杯羹呢?商业化进展亦步亦趋的微信是否会给竞品留下弯道超车的机会?目前看来尚难言颠覆。

张毅表示,目前移动IM进军企业市场更多还是提供语音以及一些互联网增值服务。在企业级市场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更具资源优势,可信度更高。 ; 陶旭骏指出,企业级市场与个人市场相比,移动IM产品面对着用户对信息安全更严苛的要求,一些中小企业在团队沟通方面

Q

篇9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5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到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1186万人,占总人口的24.2%。积极应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现实而迫切,养老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很大程度上在于住宅,因此,如何依托老年住宅更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与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

二、老年住宅定义及分类

(一)老年住宅的定义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将老年住宅定义为: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

(二)老年住宅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用地性质、开发运营主体不同,可将老年住宅分为以下四类: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地产。其中养老机构指由政府部门开发运营的养老院、托老所等,不适宜商业化运营,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养老地产比较适宜于社会资本进入。因此,本文将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养老地产作为研究重点。

1.老年公寓。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福利或医卫慈用地,集中建造适老建筑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护理、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服务机构。销售对象限定为60岁以上老年群体,针对中低收入人群。

2.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内嵌入的养老服务机构,白天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应、日常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服务。

3.养老地产。在公开招拍挂获取土地的前提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推出的,整合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的老年居住建筑,是养老服务结合地产开发的一种复合地产形式。销售对象包含将老人群与已老人群,产品客户群定位为中高端老年群体。

三、浙江省老年住宅需求分析

2013年5月至8月,浙江省老龄办、浙江省统计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浙江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调查,调查以全省为总体,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概率比例的方法,分县、乡、村三级进行抽样,在25个县(市、区)中,抽取50个村(社区、居委会),共计对6051个60岁以上具有抽中村户籍的老年常住人口进行入户调查。抽样调查显示,81.3%选择家庭养老,8.2%选择老年公寓,5.7%选择养老地产,2%选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选择其他。

浙江是国内较早步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老龄人口数量已达857.69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572.69万人。据预测,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到2040年,浙江省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40%。根据2012年浙江省未来人口发展态势研究数据显示,到2014年浙江省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947.23万人,结合抽样调查数据进行静态预测,2014年770万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77.67万人选择老年公寓,53.99万人选择养老地产,18.94万人选择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因此,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的市场前景较为明朗。

四、“多主体”参与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

当前住宅市场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严厉调控,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我国房价经历了连续几年的连续暴涨之后,中央采取限购、限贷等措施,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成交量大量萎缩,房地产业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调整。毫无疑问,房地产企业在传统住宅地产市场上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这种背景下,开发新的竞争业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房地产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企业

与房地产企业境况类似的还有保险企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且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 。截至2011年1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50811亿元,可推断,至少有5000亿元保险资金有机会进入房地产市场。从绿城、万科、远洋、保利等本土开发商,到Columbia Pacific、Related Cos.和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等海外地产公司,乃至平安、泰康等保险公司,借鉴美国或欧洲模式,或单独或联手在全国各地建造老年公寓这一现状就可见养老地产被当作一个特殊业态门类,已成为诸多房地产企业与险资企业的新型利润增长点。

(三)民营医疗机构

相对于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民营医疗机构投资养老机构具有更多方位的优势。首先,人力资源优势。民营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都是取得专业资格证的专业医生及护士,这就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够得到更及时、专业的照料。其次,医疗资源丰厚。民营医疗机构投资养老机构的突出特点是医养结合,在配备全面的医疗设备与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四)国外养老机构

吸引国外养老机构进驻我国养老产业不仅能够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带来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模式,同时,国外完善的养老服务技术和从业标准更是我国养老产业亟需规范与学习的。尽管目前国内的外资养老机构较少,服务价位较高,但其的存在有助于国内养老从业企业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更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住宅服务产品。

五、“多层次”构建老年住宅商业化运营体系构建

(一)完善家庭养老社区服务

调研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供膳食、家电维修、洗衣服与日常清洁几个方面。所以,可以采取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的模式,为家庭养老的老年人配置老年食堂与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可包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内容。

(二)老年公寓实行“公建民营”

老年公寓的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基础设施由政府建设,运营权到期后归政府所有。运营机构由政府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力量、社会团体、社会服务组织都有资格投标,政府对运营机构资质、服务标准、服务团队水平、定价标准等因素进行综合打分,选定运营机构。运营机构以场地租赁的方式取得经营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但是政府应依据合同约定对经营机构拥有监督、检查与质询权。由于此类老年公寓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因此,针对人群应为中低收入群体,且政府应对入住人群进行资格审核。

(三)民营医疗康复机构引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由于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大多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在需要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更需要医疗康复护理。目前,多民营医疗康复机构在老年人康复护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专业化的医护人员以及系统化的康复护理方案等优势。在具体实施上,可以依托政府政策引导、无偿提供用房用地、民营医疗机构出资共建的方式。受众群体应为中低端收入老年群体,对部分特困老人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优惠政策。

(四)养老地产纯市场化运作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目前,我国城市42.8%的老年人有存款,预计到2030年退休金将达到7.3万亿元。收入的增长及养老观念的变化,使得很多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期待有较优越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有更多元、更丰富的养老选择。养老地产定位于高端客户群体,主要由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以及外资养老机构投资建设运营,全部建设销售过程采用纯市场化运作,政府主要负责对从业人员资格、服务用房功能等内容进行监督。养老地产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可被看作我国老年住宅的有益补充。

六、结语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解决养老问题越来越依托社会资本的引入,同时社会资本进入老龄产业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养老选择。多社会主体投资老年住宅,对老年住宅分层次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模式完善了我国老龄产业,但同时该模式的顺利实施也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资质良好,经验丰富的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老年住宅商业化的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央企改革;银行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平台

国家正在深化央企改革,新一轮的国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将迎来改革。央企做好资产、股权、债务的接续,尤其是处理好银企债务中的历史问题,对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央企受历史原因、社会责任等因素制约,要达成改革目标,需核减部分原有的银行债务,轻装上阵,激发活力;银行虽因经济下行、不良率上升增强了压降不良的意愿,但财税监管核销的政策限制、公平信用环境建设、利润压力等因素,制约了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能力,导致银企债务处置矛盾多、难度大。如果银企双方为此展开激烈的博弈,势必影响央企改革和金融风险化解的进度。实践证明,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债务、加快重组盘活、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制度设计,银行亦可按政策核销贷款转让时的打折部分。对此,新一轮央企改革整合、孵化盘活、关闭清算可加以借鉴,并发扬光大。新的央企改革配套AMC政策,需转换现有四家商业化AMC追求利润的经营思维模式,突破其作为金融机构财务性处置债务、财务性债转股的局限性,仿照地方政府AMC的政策,尝试在央企自身配套搭建AMC平台,直接打折收购部分处理难度大、关键性的银行不良贷款,按照央企改革战略目标与进度安排,用战略性债务重组、战略性债转股方式,快速缓解、稳步处置央企银行债务,推动央企改革深化,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具体可选择一家有不良资产需处置,并拥有产业整合丰富经验和实力的央企试点,赋予其现有的金融机构以AMC职能,将AMC业务分账核算、分类监管,允许AMC业务不良率、对企业投资、房屋土地及固定资产比例超标,允许AMC业务亏损,并给予一定的收购资金支持、税费优惠或返还政策。

一、央企改革重组中减轻银行债务历史包袱的迫切性

(一)央企历史债务包袱问题凸显

国家明确了新一轮深化央企改革的方向。财政部、国资委将通过对现有企事业的国有股权划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等方式,进行整个央企的产业、行业结构调整;成立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接受优良资产、主业资产、辅业资产,也包括不良资产、破产资产。这不可避免地会在接受资产的同时承担巨大的负债,包括部分历史包袱。较大规模央企的划转整合、孵化盘活、破产清算已成确定趋势,改革中不良贷款处置和金融风险化解的矛盾局面,必然会表现出来。

(二)央企减债及债务重组的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在资产孵化盘活、破产处置领域有丰富的实践,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较多,其中大多数与银行债务处置成败有关。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家鼓励央企产业升级、引技、引资、引智等,会产生部分债务包袱,而在整合后成为被划入企业的控股股东的央企,如果以其股本为限承担责任,则无法、更无财力全部承担被划入企业的银行贷款。巨大的偿债难题阻滞了企业改革推进。央企急需银行对存续经营企业也能停息挂账、减债减本,也希望银行采取债转股成为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成本。

二、银行对存续经营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

(一)商业银行减债的财力有限

当前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国有、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均大幅升高,不良资产面临集中爆发的风险。201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关注贷款2.8万亿元,关注贷款率近3.77%,总量庞大,比例较高。商业银行是按照商业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原则进行经营的,在目前利差逐步缩小、利息回收率低、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以税后利润核销央企的不良贷款,财力有限,因而为央企减债减本的动力不足。

(二)不良贷款核销政策条件较严

即使银行有压降不良贷款、动用拨备来核销的意愿,实际执行中也会面临财政税收、行业监管等对不良贷款核销的严格政策限制、复杂审批程序且耗时较长的情况。银行核销的先决条件是穷尽一切追偿手段,基本要求是必须严格履行司法追索程序,提供企业无法还钱的证明;同时须追究有关贷款人员的责任,并处理有关贷款人员后,才能核销贷款。而在债务重组谈判中,如果要求银行以债转股方式长期直接投资企业,持有厂房、土地等,因不属于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主债权银行也无法实施。这些政策限制和银企各自角色的利益冲突,势必形成银行面对正常存续央企减债的两难困境。银企博弈激烈,必然产生央企改革受阻、孵化盘活艰难的局面。

三、央企改革中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必要性

(一)坏账银行的作用

坏账银行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缓解银企利益冲突、控制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1999年,中国成立了四家AMC,政策性收购、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效发挥了“金融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延缓偿债,避免了企业大批停产、破产;另一方面,以时间换空间,剥离了国有银行四成的贷款量(不到两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优化了其整个贷款质量。十年后,国有银行用增长的贷款量(约二十万亿元)及收益及股改上市收益等来消化这不足总贷款量一成的贷款剥离旧账,控制了金融风险,有效解决了银企债务的困境。

(二)2007年四家AMC商业化后的现实局限性

自2007年始,四家AMC开始商业化,进行股份制转型,大都成为金融控股公司,有的已上市。商业化运作使四家AMC在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方面面临诸多局限:一是作为追求效益利润和股东回报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其财力有限,商业化打折收购不良贷款后,没有动力将打折利益让渡给企业;二是四家AMC仅有金融背景,没有实业支撑,无法从企业产业战略整合的角度思维、处置收购的资产;三是四家AMC较多采取的财务性现金清收、变卖淘汰、财务性债转股“打包、打折、打官司、转卖资产赚差价”的商业化处置方式,对银行和AMC自身较为有利,但对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作用较小,对企业实现重组意图和发展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很小,很难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的重任,且因此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银企债务难题。

(三)地方政府AMC的模式及央企缺陷

对此,财政、银监部门2012年、2013年先后出台文件,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原则上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AMC,作为具有特殊政策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当地范围内不良贷款的批量收购和处置业务。2015年9月已公布的18家地方AMC,分别制定了逐户逐项、多方利益平衡的“重组盘活为主、处置清收为辅”的方案,旨在通过给因结构调整不力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打强心针的方式激活一批,通过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借助资本市场重组并购、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孵化盘活一批。目前,在缓解地方债务困境、帮助企业脱困、维护地方金融安全、促进地方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实体经济等方面,效果初显。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地方AMC因为受地域和实力的限制,无法更多地支持此轮的央企改革;而已商业化的原四家AMC,也难以适应央企孵化盘活、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对此次央企改革的配合力度和效果亦有限。国务院国资委、央企系统则缺乏AMC这种改革的配套政策。

四、央企自身配套搭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的优势

央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银企债务难题。对此,国资委和央企系统可顺应国家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导向,配套搭建自身的AMC平台,打出产融协同的组合拳,处置部分银行不良贷款。这一举措在推进央企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央企及自身配套AMC平台,能清除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落实“谁的孩子谁抱”的规则,预防不良资产再次滋生蔓延。处置不良贷款,不能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央企自身对不良资产的前因后果了解深入、透彻,央企配套AMC平台也非常熟悉成员企业的情况,因而可以通过专业、高效的“抽丝剥茧”,探寻业务往来各个节点的问题,有效把控不良资产产生的症结,由此进行流程改良,预防再次滋生不良资产。第二,央企及自身配套AMC依托产业背景支撑,优于纯金融背景的四家AMC,能实现不良资产“物尽其用”。不良资产无非是资产摆放位置和定价错位,如正确重置,就能变为好资产。央企及配套AMC打折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后,不是一味追求本息回收和处置效益,而是从国有经济、央企健康发展的战略意图出发,对接产业,充当“资源优化器”,灵活、专业、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或按需要将贷款打折利益让渡企业,并进行部分清收;或重新安排债务、孵化盘活企业,避免企业停工、停产出售经营资产偿债;或债转股作为战略性长期投资,引进外部资本,降低被重组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或主导破产清算、优胜劣汰,将资产注入优质龙头企业,确保对生产经营起关键作用的抵债资产牢牢把握在国家手中,防止出现商业化AMC的一卖了事的方式,避免成员企业重要资产信息外漏,影响集团整体信息安全。第三,央企AMC利用央企人资分离、安置优势,能比较顺利地处置不良资产。这次央企改革、国资整合,涉及亏损、非持续经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的户数较多,人员规模较大。人员分流、安置是敏感问题,企业稳定是第一要务。企业重组、不良资产处置往往受制于人员问题,需要在资产处置前,筹措大量资金,妥善进行人资分离、人员剥离安置。央企配套的AMC,可协同央企战略,必要时还可先垫付部分资金,用于具体安置、分流人员,以保证职工应有的基本权益,并保持企业稳定,然后再处置资产,或申领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偿还债务及垫付的安置资金。有的央企还拥有人力资源平台,专门承担改革重组中的人员安置,更能有效支持央企AMC处置资产。这点,是央企AMC具备而其他AMC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

五、对央企改革中自身搭建AMC平台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在银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的指导下,试点以央企现有金融机构为基础,配套搭建AMC平台,收购、处置部分相关企业不良贷款。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具有成本低,风险可控的优势。该金融机构在被赋予AMC特殊职能后,首先应按照央企产业整合战略目标和进度安排,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推动央企并购重组、孵化盘活并化解偿债危机;后续则可根据资产多元化状况,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二是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应实行分账核算、分类监管。试点的央企金融机构在行使AMC职能时,对打折收购的与央企划转整合紧密相关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需要分账核算,分类监管,独立运营。在经营上,要允许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不良比例超标,允许持有厂房、土地等比例超标,允许债转股直接对企业投资,允许亏损。三是给予试点央企AMC平台以资金、政策支持。应争取央行提供部分再贷款作为收购资金,如央企AMC同步承担央行对不良贷款转让银行的再贷款,抵付折让后的收购款;同时,争取给予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税费优惠、减免或返还政策,以提高处置收益,充实央企AMC的运营资金。

作者:何仕彬 林玲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官网统计信息,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