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经济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经济安全

篇1

(一)加强领导,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全县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即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会议,全县安全生产工作扩大会议一是明确了工作目标。认真分析了全县今年的安全生产形势,安排部署了全年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二是统一了思想,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需要。三是落实责任。县政府与乡镇、县直部门鉴定了《2013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了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了各项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

(二)突出重点,强化安全监管力度

针对本县的特点以危化品,非煤矿山和冶金企业为重点,强化预防性安全监管,突出做好“三同时”工作,严格非煤矿山复产验收标准,截止目前,县安全监管局下发现场安全检查记录30多份,各种执法文书60余份,今年全县新、政、扩建工程全部实行“三同时”制度。

(三)精心组织,扎实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全县组成9个安全检查组,对全县重点工矿商贸、交通运输以及重点防火单位逐一进行检查,共检查企业176户,查出各类隐患126条,分别下达了限其整改指令书,并跟踪隐患整改情况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和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现126条隐患已经全部整改完毕。

(四)夯实基础“双基”建设取得新进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安全监管经费提高到公、检、法系统的标准,达到了年人均经费1.8万元,为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为安全监管部门新增7名执法人员,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安全执法大队。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已经有7个重点乡镇建立了安全监管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并计划在2年内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立安监办,形成安全监管工作的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项目建设速度加快与安全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近几年来,东丰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新建设了吉林鑫达铸造、华粮生化、中精生化包装、天雅地毯等一批工业项目,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但由于有些企业建设时属于先上车后买票,未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给安全监管带来了难题。如华粮生化有限公司项目报批是“环氧乙烷”,实际只完成一期工程,产品为乙醇。鑫达铸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两座225立方米高炉,并已经投入生产,现又投入56万元改造煤气安全系统和设施。二是资金短缺与安全投入之间的矛盾加剧,进入今年以来,由于许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只能勉强维持生产,无力保证安全投入,势必影响到隐患的排查治理和安全设施的建设,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三是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经调研多数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安全培训,缺乏应有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能力,凭感性认识指挥和管理生产,实行粗放和原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能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四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不高,企业“三级”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乡镇企业的最大问题是职业素质普通低下,如吉林鑫达铸造有限公司地处偏僻,从业人员主要依靠招收当地的农民,有的识字都困难,很难胜任危险岗位的工作,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企业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太短,大多数只是书面测试一下,根本没有经过实际操作考试,许多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安全知识就上岗作业,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五是安全监管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少,监管力量不足。东丰县工业发展迅速,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非煤矿山、危化品、冶金建材、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遍布全县各地,而安监局专业技术人员不多,新建立的执法大队组建时间尚短,乡(镇)安全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还处于盲区,无法满足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前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部分脱离了安全发展的轨道,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但全部整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随着资金短缺的影响,县域经济建设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各企业利润空间将会缩小,与安全生产投入的矛盾日趋凸显,个别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不够,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三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到位。国家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在一些小型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落实很差,突出反映在责任不清,管理薄弱,投入不足,培训不够等方面。各项安全措施得不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四是从业人员农民工多,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提高,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仍然存在,随时可能造成各类事故发生。五是受机关编制影响,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只能靠政府在内调剂,无法实行社会公开招考,专业技术人员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乡(镇)安全监管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时间。东丰县存在上述问题,在全市各县区具有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全市县域经济的安全发展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必须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结合各自的实际,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四、对策和措施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各县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观念,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切实担负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责任。

(二)要明确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分管理领导对分管系统,行业的安全生产负责,并对发生的重大事故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促进各级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自觉地、认真地、务实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各项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三)要强化企业安全责任主休地位,不断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监督和推动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的建设和管理上。目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工作是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监督指导和促进企业尽快做好建章建制工作,加大对安措费用的提取,保证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提高安全装备和安全设施建设,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加快对落后技术和过期设备的淘汰步伐,全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培训,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四)强化安全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安全监管部门的作用。当前,面对暂时的经济困难,要特别防止忽视安全生产,降低安全标准,放松安全监管的倾向。县(区)安全监管部门处于安全监管的最前线,直接面对着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承担着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艰巨重任,要全力以赴做好监管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生产一线,帮助企业破解安全生产难题,将安全监管寓于服务之中,做到安全监管到位,指导服务到位,不断提高综合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篇2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经济效益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现状而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结果是各企业急需实现的重大问题,而我国仍存在部分火力发电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致使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因此本文对于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几点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在企业中的地位

(一)企业发展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安全生产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安全问题而言,安全是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中永不过时的话题,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时刻谨记。在企业经营中,安全生产便是要让人类在企业生产的同时保障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企业只有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进行安全的生产,保障企业生产人员的安全和生产设备的安全,才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才能够使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从根本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1]。

(二)企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效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经济效益问题而言,经济效益是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时刻关注的话题,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状况不好,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个人收益,将会致使该企业的地位在员工的心目中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寿命。另外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火力发电厂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离不开经济效益,同时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也离不开火电厂的安全生产,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二者之间最理想最有利的状态便是在火力发电厂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局面。而就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状而言,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在火力发电厂经营过程中,搞好安全生产问题由于其过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此部分人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存在矛盾。但近年来诸多重大事故说明了现实,没有安全生产,何来经济效益,因此说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火力发电厂的发展[2]。

三、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

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在火力发电厂进行生产前,便应该根据火力发电厂的条件建立较为完整系统的设备检修规则,检修人员应严格按照检修规则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诊断和排除问题等,在检修设备过程中发现生产设备存在异常必须要立刻上报生产小组,以便能够及时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另外,火力发电厂方面也应在生产区间建立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巡回检查制度,对于生产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习惯性故障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力将安全隐患全部消除。在火力发电厂经营发展过程中,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从而有效提高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二)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

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在火力发电厂经营发展过程中,发电厂作为电力行业的最基层单元,能够在经营中找到适合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管理的方法尤为重要,火力发电厂的安全问题关系到诸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要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由于火力发电厂的系统较为庞大,安全隐患存在于各个生产要素中,因此检修过程中,为避免去安全隐患的存在,要对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检查,同时将安全意识带入到日常的生产中,火力发电厂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将生产和管理做到协调统一,重视任何能够对安全生产有威胁的细节,从而从根本上强化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问题[3]。

(三)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是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在火力发电厂强化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在火力发电厂经营过程中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责任到人,能够通过危机意识有效的提高火力发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火电厂监督管理过程中,要在火力发电厂中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小组,监督管理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各安全部门和责任人的工作汇报,将近期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所发现的生产设备安全隐患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从而能够有效的强化火电厂的安全生产,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

结语: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火力发电厂若想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本文主要从企业发展中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对二者在企业中的地位进行阐述,同时对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从加强火力发电厂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对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的治理以及加强对火电厂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强化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伟隆,陈文颖,闫嘉钰,等.实施CCS技术的火力发电厂场址选择[J].生态经济,2013,05(02):76-80.

篇3

中国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消费市场的全球化和畜产品销售的国际化以及广大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意识的迅速提高,对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我省畜产品产销及质量安全现状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2001年畜禽肉类总产量307万/t,蛋类113万/t,奶6万/t,蜂蜜1.4万/t,分别位居全国第8、第6、第27、第5位。据统计,2001年我省消费肉类124.59万/t,占总产量的40.58%,蛋类及制品47.66万/t,占总产量的42.18%,其余外销。从市场分部情况看,省内市场肉鸡、禽蛋、牛奶进大于出,合肥鸡蛋70%来自山东、江苏;牛奶主要是光明、伊利、蒙牛、妙士、天香等品牌。国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外销肉类为182.41万/t,占全省肉类年总产量的59.42%。销往外省的猪牛羊肉(以活畜为主)主要市场是上海(从我省调入生猪266495头)、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外销蛋类65.34万/t,占总产量的57.82%。国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出猪5024头,出口鲜、冻猪肉917t,冻鸡4094t,猪肉罐头259t,天然蜂蜜14686t。其中,蜂蜜出口位居全国第1。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良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畜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出现食物中毒。但也存在不少隐患。2001年,通过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等检疫手段检出并剔除病畜30878头,病禽138319只,检出并剔除不合格畜产品2257.61t。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环节:一是畜禽饲养者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配比不科学,导致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违禁药品在畜产品中蓄积。二是畜、禽、蜜蜂感染疾病后,导致畜产品和蜂蜜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含量超标,或是饲养者用药不当导致药品在畜产品和蜂蜜中蓄积。三是环境或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蓄积。产后加工、运输、包装或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污染畜产品或畜产品腐败变质。

2我省畜产品检测与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抓畜禽的防疫密度;抓屠宰厂(场)和市场的检疫工作;抓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生猪实行定点屠宰;卫生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就“瘦肉精”含量进行抽检;省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部分畜产品也进行抽检;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对出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这些,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疫病发生频繁。2001年,我省畜禽饲养量为540825.71万头(只),畜禽出栏量为54054.49万头(只),感染各种传染病畜禽数为296万头(只),死亡89.43万头(只)。(2)安检和监管难度大。我省规模养殖比例小,标准化生产加工的企业更少。80%为农户分散养殖或经营。过度分散且不标准的生产经营方式,给疫病防治、规范化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3)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有如下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以及“通知”等直接或间接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检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准许使用品种目录》、《畜产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关于加强农药、兽药管理的通知》、《官方取样程序》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甚至我国没有出台一部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美国肉禽屠宰加工厂(场)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等。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执法管理主体非常明确,特别注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本国畜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②地方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有1400多项,我国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现有920项,我省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检测项目仅有121个。其中,很多单项标准与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动物内脏中的各项检测标准基本没有。③基本没有建立检测体系。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该体系进行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美国畜产品检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管理上权力的完全分离和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同时,对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新西兰具有国家实验室的商业运作的实验室,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有从业人员均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方可从事食品的化学、微生物、农药和兽药等共300余项的检测工作。实验室及客户终端之间全部实现联网,可随时对农场、屠宰加工厂、商场等进行质量监控。继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之后,江苏、山东、湖北三省也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目前,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正在组建当中。(4)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发达国家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组织机构非常健全。但我省乃至我国畜产品管理主体不明确,组织机构也不健全。(5)消费者关于畜产品安全的常识不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劣质畜产品辨别力不够强。

3加强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3.1加快立法,完善法规建议在国家出台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前,制定《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试行条例》,使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工作有率可循,有法可依。

3.2建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养殖行为建议结合我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目前执行标准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地环境状况,参照《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及有关国际标准,以省农委为主体,制定(1)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低于国际标准,高于或与国家标准一致。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在省内市场销售;(2)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与国际标准一致,由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自愿采用。

3.3建立基地,抓点示范以当前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规模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要想走出去,必须经得起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果生产加工企业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加工,我省的畜产品就很难在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市场上立足,更难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而,从长远利益来看,我省应尽早尽快大力推广、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并按《HACCP体系准则》规范其生产经营。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按《HCACP体系准则》科学地建立若干标准化生产点和标准化畜产品销售点,从保障健康的角度引导消费趋势,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我省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4强化检测,形成网络建议尽快建成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技术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的检测项目;(2)负责对全省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的普检、统检和抽检工作;(3)负责省内外销畜产品或外省销入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4)省内外畜产品在我省消费市场销售过程中,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时,负责出具有法律效应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5)负责对市、县(区)级检测机构、检测点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从事质检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6)定期向市、县(区)级检测机构通报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7)协助行政职能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畜产品检测规程;(8)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

3.5加强执法,抓源头监管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为依据,贯彻落实农业部2002年3月5日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11号令《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2002年10月25日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省农牧行政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狠抓我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的监管工作,促成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经营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省畜、禽、蜂的饲养和疫病防治用药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3.6建立市场准入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基于对本国或本地畜牧业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仅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筑起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也分别建立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督促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我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建议我省尽早尽快建立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具体做法是:凡是进入我省市场的省内外企业的畜产品,必须到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或它所委托的检测机构去报检,报检合格拿到准入证后才允许在我省市场中流通或销售。

篇4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架构的不断完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很多互联网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的。云计算与商业应用的融合,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运营模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作用。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集成了丰富的传感器,能自动感知交通车辆内外部环境安全状况数据,不但能实时获得车辆监控视频、各类安全数据,并能利用3G和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实时将监控视频和安全数据发送到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决策;终端能实时接收控制中心的命令,并通过实时响应控制命令,确保交通车辆和乘员的安全,并提供丰富多样的车辆和路面交通信息服务。

2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统一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的信息处理方式。云计算利用分布式计算和虚拟资源管理等技术,通过网络将分散的ICT资源(包括计算与存储、应用运行平台、软件等)集中起来形成共享的资源池,并以动态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云计算服务可以分为IaaS(基础设计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云计算服务类型

3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

3.1 网络接入方式

(1)前端采集设备网络接入方式

采用VPDN专网接入。采用该组网方式,交通行业用户可以自己给车载无线终端设备分配IP地址,交通行业应用专网和互联网完全隔离,数据保密性好,交通用户专网不会受到来自互联网上的黑客及病毒的侵袭,能够有效保证稳定的传输速率和带宽。

(2)电子站牌网络接入方式

由于电子站牌分布分散,专线施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建议参照移动车辆网络接入方式。

(3)监控中心网络接入方式

监控中心一般设在交通公司大楼,可利用已有专线,采取VPDN接入。

3.2 逻辑架构模型

根据云计算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的需求和功能应用,笔者提出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移动通信网络层提供整个平台的底层数据传输和共享、终端设备的接入等支撑。数据采集与共享层提供各种应用业务所需的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处理、数据共享的支撑。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实现整个系统的各种应用业务,包括交通管理中心、可变信息、辅助交通规划、路径诱导、紧急车辆调度和停车信息等业务。系统管理实现整个系统运行状况的管理,包括设备运行状况和运营效益的管理。终端应用层则通过各种终端(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来使用该信息平台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

4 平台应用分析

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用于交通运输部门和企业对交通事故与交通灾害的诱因进行监测、诊断及预先控制,防止和矫正交通事故与交通灾害诱发因素的发生或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系统处于有秩序的安全状态。输入因素包括:交通运输过程中外部环境突变、运载工具失控和交通行为人操纵失误。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以预测、监控、矫正人的交通活动行为为核心。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主要由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两部分构成:

预警分析是对诱发交通事故与灾害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它包括3个分析过程:监测、识别和诊断。

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输出结果,对重大事故和灾害诱因的早期征兆进行及时矫正、防避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它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危机管理3个活动环节。

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平台是现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用和待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集合,提供了基于该系统的增值应用,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现有系统数据导出接口模块、平台数据接收接口、红绿灯智能控制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数据挖掘系统、交通模型分析系统、交通流模拟系统和交通流展现系统等。

(1)安全指标的评价体系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的安全性、车辆的安全性、道路的安全性和对于道路安全的管理。其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2)车辆防控体系

车辆防控体系是国家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车辆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数字防控体系强化车辆在使用中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本平台可实现如下功能:车辆防盗、黑名单告警、车辆稽查、移动网络电子栅栏、车辆防抢和紧急呼救、实时车内图像监控紧、急救援特、殊可疑车辆追踪、肇事逃逸协查和超速监控等。车辆防控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出租车、公交车、货运车以及其它特种车辆的定位、监控与运营调度,能极大提高车辆运输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3)车辆身份管理平台(危险品)

针对危险品车辆的管理,存在着大量的运筹和决策问题,危险品车辆的调度和监控问题就是其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在考虑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确定行车线路。其次,将行车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使得在危险品监控中心可以实时监视危险品车辆的运行路线、运行速度、所在位置、是否求救等情况。而且,在危险品车辆线路优化的过程中,可视化显示可以为决策者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较优路线,为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管理以及事故应急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供定量的依据。

重点针对特种车辆进行管理,包括第三方的定位和监控、危险情况预测、道路指引等功能。通过安装了基于电子身份认证和GSM/GPS的定位导航移动终端,来确定特种车辆的位置,并进行监控和指挥。

车辆电子身份管理平台作为机动车辆电子身份的管理者和基础服务的提供者,提供移动台号码与车牌号码的互解析服务、车辆位置服务、车辆身份认证服务、敏感车辆检索服务等基础服务。该平台由车辆管理平台专用接口系统模块、增值服务平台专用接口系统模块、统一用户资料管理系统、移动台号码与车牌号码互解析系统模块、车辆信息管理系统、机动车辆定位系统模块、机动车辆身份认证系统模块、敏感车辆检索服务系统模块、车载终端信息系统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和GIS系统模块等几个系统模块组成。

(4)城市交通公共GPS信息系统

本系统的设计力求站在建设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交通物流云计算信息平台的高度来考虑系统的结构。因此,对于公共交通车辆(包括公交车和出租车)、物流车辆的GPS定位、实时监测、IC卡统计的数据和客流量统计仪的数据导入库也要预留接口功能,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分发和信息共享的交通管理平台,公交公司、物流公司、客运公司、危险品车辆公司、公安交管局和交委直属单位等实现信息共享。

5 结束语

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交通安全预警平台在交通、校车、出租车及长途货运车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将对提升交通管理和监控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鹏. 云计算[M]. 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 李晓辉. 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 电子测量技术, 2011(7): 1-4.

[3] 程刚,郭达. 车联网现状与发展研究[J]. 移动通信, 2011(17): 23-26.

篇5

近年来,城市环境迅猛发展,水景观空间一如既往的受到市民喜欢和亲近。而作者时常听闻,少年嬉水游泳溺死、冬季路人落水而导致惨痛的悲剧,水安全隐患令人深思。如何在滨水空间中营造既有休闲功能、美观效益,同时又具备高安全、低隐患的亲水空间环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滨水景观空间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提取;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法,从多方面出发,呈现设计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基于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的实际案例,贯彻前文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

针对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力求对今后亲水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价值,提出在亲水空间设计中所注意事项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滨水区建设改造中,景观设计者还仅仅驻足于它的经济、功能和美学方面,很少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上来真正的考虑,从而造成滨水空间日常使用的安全隐患问题。

水是城市景观中的亮点,给人以舒适的感知,城市环境需要水景观的滋润,更需要一片“安全”的景观水服务于使用人群,才可谓大美之水!

论题背景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意外落水事故频繁发生,其悲剧后果令人深思!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活动时,常会发生摔倒事故、跌落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与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对象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水陆相接的界面及界面两侧一定距离的区域,如亲水休闲平台、景观小品设施、护坡驳岸、广场铺装、照明设施、植物景观等多方面与人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人安全相关的因素不是单独一个,而是滨水空间多种因素的集合。因素之间有着关联互补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高安全、低隐患的滨水活动区域。

3、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滨水空间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亲水空间的生命安全和景观水区域的嬉水安全。同时,从设计师的角度上讲,希望得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设计方法和模式,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使滨水空间富有时代感,同时又迎合了市民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和安全性需求。

二、设计研究

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城市现存滨水空间的分析考察,将滨水空间内与人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相关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分析各个因素的种类和特点,以使用者为出发点,以城市景观为结合点,通过梳理提炼重点的因素,得出了以下设计分析及相关结论。

1、亲水平台设计

现有常见的亲水平台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内嵌式和出挑式。内嵌式距离景观水较远,亲水性差,但是能够保证安全性。外挑式亲水平台亲水性较好,但是安全性较差,尤其是相对较深的水体,对在平台上活动的人群存在安全的隐患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亲水平台的设计和定位须与场所功能性质相结合,如内嵌式平台适合远望水景,可营造良好的景观观望点;出挑式平台设计可作为亲水嬉水的功能空间,设计中须充分考虑景观水深和水质条件。设计是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应的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中就明确说明,在近水区域2.0米范围内水深大于0.7米,平台须设栏杆。

2、驳岸设计

现有常见的驳岸形式大体为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亲水台阶式驳岸、退台式驳岸、垂直立砌驳岸等。

其中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实际较为安全,设计多可结合植物种植营造生态型野趣驳岸,但是这种驳岸亲水性较差,尤其在管理较差的区域,游人不敢靠近,无形中形成了人与景观水的隔离。退台式驳岸整体安全性不够,台地与台地之间也存在安全隐患,设计须结合栏杆和防滑措施。垂直型驳岸空间呆板无趣,并且有一定心理不安的感觉,设计需结合栏杆保证场地安全性,在垂直驳岸上可以营造立体绿化,整添水岸景观性。

3、安全设施设计

滨水空间设施从安全性角度上分为栏杆、小品、标示及指示系统等。设施指引着使用者正确、安全的行为方式,承担场地空间的提示与维护的作用,在不同安全系数的滨水空间设置不同特点的设施,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功能和使用人群的特点。

栏杆设计,从视觉效果上分为软质形式和硬质形式。软质栏杆能够保证使用者的亲水性,但是无形中怂恿了戏水者的过度亲水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硬质栏杆安全系数较高,但是会阻碍了市民的亲水行为。栏杆从材质上可分为金属栏杆、木质栏杆、混凝土栏杆、石材栏杆、混合型栏杆等。

在栏杆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栏杆尺寸不当,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尺寸或未达到当地规范要求。二是栏杆的设置位置不当,并未能与其他景观构件形成良好的结合。从亲水空间管理方面,栏杆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稳固的栏杆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很容易造成市民落水事故。

景观小品作为直接与人相接触的设施,其尺寸和材料的确定须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滨水空间是市民最喜爱的去处,往往在游玩儿尽兴时,忽略了人身安全,所以空间安全标示系统尤为重要。包括水深危险警示牌、临时性安全隐患警示牌、防滑警告牌等多种人性关怀的设施能够保证滨水空间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垂直型驳岸处还可设置小平台或者水下脚踏台等自救设施,以保证不幸落水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自救。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还需在合适的位置安排安全的无障碍设施,提高弱势群体的使用安全性。

4、铺装设计

铺装材质的确定关乎使用者的步行安全,尤其是在亲水铺装区,铺装上容易溅上水珠,大大增大了安全隐患。滨水空间主要选用防滑效果较好的铺装材料。常用的铺装材质分为石材、防腐木、植草、混凝土、沥青、金属、玻璃等。其中防腐木、沥青、植草较为安全。石材铺装须选用荔枝面或毛面材质,禁止选用磨光面石材铺装材料。金属和玻璃铺装材料安全系数较低,在滨水场地设计中建议慎用。

为保证安全性,铺装设计中可加入指示性色带或者其他材质的铺装带,以提示游人正确、安全的游憩方向。

5、照明设计

滨水空间的照明不但可以保证游人夜间的安全通行,而且还可以增添滨水空间夜景的魅力。行人在夜间通行时,无充足的灯光照明,有些写在高台边界的警示语无法看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照明在形式上分为基础性照明和氛围性照明。色彩心理学显示,冷白色和蓝色灯光具有镇静功效,适合于基础性照明。红色和黄色的灯光对人的刺激和提醒作用比较强,适合烘托气氛。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慎用旋转及闪烁的光源,注意眩光问题,并且在人可触及范围内需使用冷光源。

6、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在人行为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设计,不仅增添空间的色彩化和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保证使用者行为的条理性和安全性。设计可在水边种植绿篱,以形成人与水的隔离。植物还可以结合栏杆、设施共同指引使用者正确的行为方向,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除上述相关因素外,设计师还可以增设安全急救设施、逃生指示牌等,在意外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营救或自救。

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设计实例

项目概述

清净湖位于天津生态成核心区,湖水面约115ha,平均水深为2.0m。 规划设计用地为围绕清净湖的湖岸用地,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18.24公顷,景观湖岸平均宽约20米,岸线长约6890米。

图1 2011年基地现状分析及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清净湖具有很大的景观开发价值,周边地块为商业区和居住区,环湖景观带规划人流密度较大,营造一个人性化、时代感的环湖景观带成为必然。景观湖具有湖面大、水深较深、游览岸线长等特点,使用者游憩安全尤其重要。

二、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环湖景观带基于现状场地特点,分析周边地块用地性质,以提供给周边住区合理尺度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市民游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审美需求,注入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整体场地空间秉承设计理念与场地空间有机结合。

图2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图3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环湖景观带较窄,现有驳岸坡度为25%,土质较为疏松。设计营造一条环湖健身步道,串联不同功能性质和景观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场地营造充分注重市民游憩安全性,基于此设计目标,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点:①在人流较为密集的景观场地内,驳岸采用大台阶入水的驳岸形式,同时近水安全区(水深小于0.7米)延伸到3-5米,在场地两侧采取设置景观置石和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两措施相结合的手法,保证景观场地的安全性。②局部节点采用退台式亲水平台,一级平台设置栏杆加以维护,形成瞭望空间。二级台阶营造亲水台阶,同时在台阶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戒牌,安全警戒牌内增设照明灯,使之夜间可视。③铺装采用毛面或荔枝面石材铺装,局部采用防滑加工处理措施,以保证游人活动安全④近水活动区照明多采用冷白光和蓝色等冷色光源,营造冷静的场地氛围。⑤局部设置浅水区,设置景观木栈道,供游人游览体验。木栈道采用防滑防腐木。⑥在人流较少的普通游览区,采用草坡结合置石驳岸,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形成人与水的隔离。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滨水空间的梳理和提炼,发现一些问题,同时针对相关因素如驳岸、亲水平台、铺装照明、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微不足道的设计关注点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未来滨水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只有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性设计考虑进去,避免华而不实的对景观元素的堆砌和效果的盲目追求,才能使设计向着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景观形象,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人性化设计。相信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通过安全的设计、安全的管理和使用者的安全使用,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观、更加安全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 公共安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4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3- 02

0 引 言

当前社会进入到一个利益结构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以及利益关系显性化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甚至“高风险”的社会,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是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一个子系统。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公共安全的治理方面,大多偏向研究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缺乏专门针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预警机制新设计。本文主要思想是设计一整套系统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效地提高公共安全管理的水平。

1 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的设计

社会安全预警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工作[1],传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由预警信息搜集子系统、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警指标子系统、危机警报子系统、危机预控对策子系统等6个子系统构成[2]。由于社会公共安全的特殊性,本文对社会公共安全预警机制设计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1 风险源追溯机制

风险源追溯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源、人为风险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风险源进行溯源分析。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管理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社会组织联系本部门本单位本组织的工作和发展实际,及时准确地发现社会中公共安全隐患和风险源。同时进行信息收集以便准确及时地预测到可能发生危机的征兆,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控制。

1.2 动员保障机制

政府的相关单位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畅通信息的渠道,成立国家门户网站,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建设单一、便利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网站。最后实行预警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安全汇报制度,让广大公众参与风险防范工作,进行各种演练(如安保反恐演练、平安志愿者演练)和风险防范的宣传活动。

1.3 监测预警机制

对各种因素和安全问题的表象分级(风险等级)、分类(不同人群)、分区(不同区域)实施严密监测,及时掌握社会公共安全变化的一手材料。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检测手段,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和表象进行监测,预测其演变、发展和趋势。加快交通、公共、气象、市政、环保、地震等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规定各层级汇报公共安全信息的时间期限,以及特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的特殊汇报方式和责任的追究机制。

1.4 分析评估机制

首先是环境评估,对可能或已经引发危机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其次是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和评估,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当出现不利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各部门及时识别评价组织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外界和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观察、捕捉组织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前的征兆性信号,及早进行必要的防范,也要确保组织的薄弱环节不会转变为危机。

1.5 会商决策机制

应急决策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先导[3],会商决策在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涉及公安、消防、交通等各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各机构针对各类安全相关部门进行会商,讨论相互协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全面有序地展开社会风险防范和社会安保。横向的各部门之间以及纵向政府间直接的协调配合方面要做到衔接,以最优最有成效的会商决策来管理公共安全。

1.6 指挥处置机制

整合各部门各支应急处置力量,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尽快建立应急与预警管理合一的常设机构,其主要的功能是社会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在平时发挥预警预报、监测监控、专业咨询、安全教育和业务指导,制订危机应对方案,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应急处置,针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件权威的调配资源,在安全事件处理完后发挥协调相关部门的作用,

1.7 沟通监督机制

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管理各相关部门分别就相关措施与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构沟通与交流、提出预警和补救意见和建议,确保各种信息真实、及时、准确,并按时间节点向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机构送报相关材料。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并对每个部门是否履行职责相互监督,确保整个预警系统的活力,遇到险情能够快速做出反应,沟通监督机制是提效的机制,也是内部纠错机制之一。

1.8 反馈审核机制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安全 缺陷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06-02

引言

数据信息泄露、网站运行瘫痪、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名词近年来不断衍生,并且各种传统社会很少见的事情,在当代社会屡见不鲜。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技术层出不穷,也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手机、平板等各种电子设备,甚至手机的网络访问量远超过电脑,如何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已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以及系统中数据的保护,避免数据因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被更改或者泄露,以实现网络系统正常安全可靠运行,可靠提供网络服务[1]。网络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的安全,并具有保密性、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可审查性等特征。网络安全由于环境和应用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系统安全、信息传播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四方面内容。

二、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站在不同的视角网络安全有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两方面内容[2]。其中网络信息的安全工作是否到位用信息的可用性、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为依据,控制安全则主要是指网络访问过程中进行身份认证、授权认证和访问控制等。互联网满足了人类对于各种数据信息的需要,使得远距离可视通信成为可能,工作中网络技术的采用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利用率,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网络还存在部分安全问题。

1.系统的问题

在进行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设计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和设计者等众多原因使得产品存在缺陷,当用户使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时由于系统的不完善,出现安全问题。其中系统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操作系统存在缺陷。开发操作系统的企业的技术各不相同,网络安全方面的各种互联网技术交叉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并且当前黑客技术不断发展,他们开发各种软件,侵入各种电子设备终端,窃取机密信息、个人密码等重要资料,严重危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网络硬件配置不协调会影响网络系统质量,从而使得网络功能的实现受阻,网络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第二、各种软件存在漏洞。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安装各种软件,部分软件由于功能不完善,当用户下载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从而使得用户信息出现泄漏情况。第三、网络安全服务存在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进行通信过程中,计算机采用的TCP/IP协议,TCP/IP在设计过程中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很多应用采用该协议就是的计算机通信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连接无线网络设备时可能会接触到钓鱼Wifi、虚假网站等,从而产生网络安全问题。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黑客的威胁和攻击。现代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黑客攻击的事件数不胜数,黑客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研发各种入侵软件,破坏、篡改损坏网络,非法侵入企业或者他人信息系统,获取重要的机密数据信息或者个人重要密码等,已达到自身的目的。现代黑客入侵的手段和方式非常多样化,例如间谍软件、口令攻击、漏洞攻击、病毒、网络监听、木马、虚拟机、无线入侵等多种攻击方式。黑客的攻击会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黑客之所以能够入侵网络使得信息泄露,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要不断强化网络安全设计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此外计算机病毒是严重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又一重大难题。计算机病毒是由于高技术犯罪,计算机病毒一般是指附着在其他程序上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它严重算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数据信息文件的丢失,甚至损坏计算机主板。

3.自身因素

网络安全的问题的另一主要成因是由于企业个人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在使用网络是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用户在使用网络时针对应用服务系统的访问限制和安全通信方面考虑较少,人为造成安全漏洞,从而给黑客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当前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的深刻剖析,可知,网络安全问题一部分由于是网络技术的原因造成,另一部分是由于非技术原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分为两方面,其一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其二非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以下针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

1.1防病毒技术

防病毒技术是一种硬件防病毒技术,主要是指与操作系统相配合,实现大部分病毒的防范[3]。防病毒技术直观分为病毒的预防、病毒检测、病毒清除三种技术。其中病毒预防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编写程序保留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以实现对于系统的优先控制权,防止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坏。病毒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加强对病毒的类型及其数据信息文件特征的检测,以判断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最后阶段病毒清除技术,根据检测出的病毒结果,采用病毒查杀软件进行对病毒的清除工作。

1.2入侵检测技术

当计算机受到外界攻击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会发生变化,通过加强对于这部分信息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非法入侵的行为,若存在入侵问题则切断相关线路。计算机的入侵检测技术不会对计算的网络性能产生影响。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其中误用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攻击行为的特征与特征库进行对比,以确定攻击对象,该检测方式具有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检测速度快。但是特征库中不具有的攻击行为一般难以检测出来。

1.3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利用各种算法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进行存储和传输,到达目的后再采用某种技术手段进行还原,加密技术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4]。机密技术的关键是加密算法、秘钥的管理。该目的主要是组织计算机遭受非法入侵。

2.非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2.1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下,为了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要提供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法律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健康网络安全环境管理机制的建设,当前我国已颁布《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以文件相关要求为依据,健全安全机制和网络安全制度。

2.2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

人为因素是导致互联网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系统漏洞并不是造成网络安全的而主要原因,更多的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未注重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对于网络入侵的意识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大型企业还要配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网络安全防护人员,已实现对各种网络问题的有效应对,保证网络的可靠安全,为用户提供健康的网络运行环境,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2.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相配合,其次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注重用户和管理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此外做好重要部门的计算病毒的检查,并及时进行数据的备份。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企业、国家等的信息安全,对社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中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系统自身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和自身因素,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实现网络安全可靠运行,保障用户的安全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托林斯.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第5版)[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110-111.

[2]范黎明.关于信息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的几点思考[J].信息安全,2015(06):226-226.

[3]顾昊.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点思考[J].热点思考,2010(126):141-141.

篇8

【关键词】空管安全 安全因素 预警问题

1 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

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空管系统、随机问题、空管原理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1 空管系统

空管系统对于空管安全有着基础性的营销。众所周知我国空管安全的预警管理现状主要体系在空管系统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在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空管综合保障能力与飞行流量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除此之外,空管系统自身的特性还体现在,其自身的本质风险在不断的增加,这导致了当前我国的空管安全管理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另外,当前我国空管安全管理模式和控制模式以及反馈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制定并且实施对策予以反馈,从而能够给为系统完善提出指导。

1.2 随机问题

随机问题主要是指我国部分空管安全保护体系只能够在事后启动,这导致了其主动性较弱,并且无法事后修复管理方式。除此之外,随机问题的存在还导致了我国空管问题的风险较大并且一旦出现事故则代价非常高,一旦滞后于重大安全事故,则难以弥补损失。另外,在对随机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意识到空管事故和不安全事件在微观上是可以进行防范并且能够控制的,但是积累中经过意外触发,大量隐患就会导致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出现与发生。

1.3 空管原理

空管原理对于空管安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空管原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事故虽然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同时也具有因果性和必然性。并且根据大量的空管安全管理的实践表明,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这意味着掌握因果关系,阻断事故因果的环链,就可能防止事故发生。除此之外,在对空管进行分析的过中我们应当理解到空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因此这意味着无论事故是否造成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则惟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空管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家就有着非常高的必要性。

2 空管安全预警问题

空管安全预警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优化警报能力、强化矫正功能、增强可监测性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空管安全预警问题进行了分分析。

2.1 优化警报能力

优化警报能力是空管安全预警的基础和前提。在优化警报能力的过程中空管人员应当注重对于灾害征兆和诱因进行合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报警等工作。除此之外,在优化警报能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对空管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失误建立界限区域,从而能够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征兆和事故诱因进行识别和警告,并且能够有效的保证系统处于安全与有效的状况。另外,在优化警报能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对运行系统实行全程适时监测来对于安全现状进行评估,预测安全趋势并且合理的制定、实施对策,从而能够在事故或不安全事件之前识别并解决安全隐患,通过不断的循环,使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状况,最终从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空管安全预警水平的有效提升。

2.2 强化矫正功能

强化矫正功能对于空管安全预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强化矫正功能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促成管理过程在非均衡状态下的自我均衡。除此之外,在强化矫正功能的过程中由于矫正功能它是对于同类、同性质空管灾害征兆和事故诱因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并提出对策的一种功能,因此这意味着当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灾害征兆或致灾环境时,能准确预测并及时采用必要手段回避或有效制止。另外,在强化矫正功能的过程中空管人员应当注重深入分析事物的相关原理,这也是揭示其变化特征和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空管安全预警效率的持续提升。

2.3 增强可监测性

增强可监测性是空管安全预警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增强可监测性的过程中空管人员应当注重通过对空管系统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监测来有效的反映系统的风险或者安全状态水平。除此之外,在增强可监测性的过程中空管人员应当注重安全管理效能的波动可以表现为空管灾害的诱发趋势。另外,在增强可监测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我通过雷达数据和管制员的无线电对空指挥以及电话协调的录音等工作来有效的增加安全预警的可监测性,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空管安全预警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不断进步和航空安全的快速发展,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空管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空管安全预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施和平.空中交通管理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6-9.

[2]李阳,高自友.铁路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4,14(6):36-40.

[3]崔国璋.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60-162.

篇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安全;政府管控;体系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60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满足了现代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这众多的发展情形和辅助作用的推动下,在当前及今后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积极地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成为现今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建设方向。所以,基于这一发展方向,面对我国现今房地产市场房价过高的现象积极地促进政府管控作用的发挥,强化两者的合作,能够充分地结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优势和政府宏观管控的优势共同协调、充分发展,以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促进其辅助作用的实现。

1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与政府管控介绍

11房地产经济安全

房地产经济安全主要指的是在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总体上呈现的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能够为房地产市场抵抗市场经济的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带来潜在的助推作用,且良性的房地产发展状态也是我国现今房地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致力于建设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现今,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针对于房地产的经济安全不应仅仅停留在安全和不安全的两个方面,还应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安全、显性的安全和危害安全的可预估和不可预估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以此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到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众多因素。这样能够促使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企业管理人员在促进房地产经济安全的过程中能够在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立足整体、系统分析,以此为房地产经济安全的实现发挥重要的作用。

12政府管控

政府管控作为现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实现手段之一,在其实行的过程中其主要是在综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政府通过积极的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资源,从而从形式和实质上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调控的过程中,政府的管控是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通过总体上的调控和细节上的管理为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的因素分析

21房地产供需市场

现今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在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安全的因素则为我国房地产供需市场的发展状况。具体而言,首先表现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前提下,土地的供给量在不断地增大,这样就容易使某些房地产商垄断土地,出现了严重的“圈地”现象。严重的囤地现象,造成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从而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安全发展,为其带来风险因素。其次,我国现今房地产供需市场出现的影响安全的最为显著的因素则为房地产市场的空置量仍在继续地不断地增加。空置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高投资的体现;另一方面同样也是房地产市场供给不平衡,造成资源浪费的重要体现。此外,我国现今在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严重地出现了局部地区房地产过热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最为明显的现象则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不平衡。

22房地产投资投机

现今在房地产经济安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房地产投资投机现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具体表现在房地产投资规模对房地产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适度的投资规模的控制,严格遵循实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其投资规模过大将会导致与房地产投资的相关物资需求增大,从而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引起了投资物价的上涨。此外,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过大同样也导致了土地一级市场对土地的管理量出现失控的局面。

23房地产融资安全构建体系

我国现今房地产融资安全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融资安全体系主要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两种方式进行的。这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在现实的实现途径,尤其是依靠股票进行房地产融资的风险较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严格根据实际的房地产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房地产融资安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房地产安全与政府控管的关系分析

两者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政府管控是房地产安全发展的必然的选择。具体而言,首先,我国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基础性的、先导性的、支持性的产业,由于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强政府管控在其中的作用是基于其特殊地位所进行的选择。其次,现今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发展体系正在积极地构建之中,且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基于其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中介机构等因素的存在,政府管控作用的发挥是非常必然的。最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基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有必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管控作用,为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

4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政府管控体系的构建

基于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和政府管控的必然性,所以能够通过两者的协调,共同构建房地产经济安全和政府管控体系是现今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1目标

这一体系构建的目标分为一般目标、核心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方面。首先,其一般目标也是最为直接的目标是保持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基本平衡和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另外能够实现房地产投资融资机制风险的有效控制;其次,这一房地产的核心目标指的是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可持m发展;最后,其最终的目标则是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环境质量。

42机构

这一体系的构建其主要的依靠机构为地方政府和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共同协调作用,促进其管控作用的实现。且在必要的要求下,可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参与来成立管控机构,以此实现职能、责任的专门化。

43模式

这一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模式为反馈模式,反馈模式运用的前提是对房地产经济安全的发展实现事实的监测预警,并且能够通过其监测预警数据的反馈分析,促使相关部门积极地商讨促进其健康安全发展的策略和方针。

44内容

管控内容在体系构建中的实现作用最为主要的则是体系构建中管控作用发挥直接指向的管控对象。也就是体系管控主要针对是影响到房地产经济安全发展的房地产波动、房地产供需、房地产融资等影响因素进行管控和调整。

5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经济安全作为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实现因素,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基于房地产经济安全和政府管控分析的基础上,且能够在影响房地产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能够在目标、机构、模式和内容等体系的构建下,共同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在19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其他资源的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的提高驱动的转变。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开端,现代经济学家把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飞前阶段、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信息时代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研究表明[6],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钱纳里标准模式划分的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状况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大致四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达到高峰并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安全生产事故稳中有降,死亡人数很少。以上四个阶段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时,安全生产事故也相应地较快上升,并在一个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状态。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如下:(1)从GDP角度上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时,企业工伤事故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时,很难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安全事故急速增长的阶段,而且上下波动较大;当人均GDP约1万美元时,企业工伤事故开始缓慢下降,发生事故的波动幅度也有变小趋势;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左右时,发生特大工伤事故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伤亡人数明显下降,而且基本上不会出现幅度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人均GDP为1000~2000美元之间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为13左右,全国工伤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时,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在12左右;英、德、法等国家经过了30年以上的努力,使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降到了5左右的水平;韩国、巴西、印度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进程,其工伤事故的十万人死亡率都在10以上。我国近几年同口径的工矿企业工伤事故十万人死亡率平均在10上下波动。(2)从产业结构角度上看,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增加,形势才逐年有所改善。例如当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时,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同时减少,工伤事故的风险也随之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以第三产业增加为主导,使高风险行业萎缩,伤亡事故和高危人群减少,工作环境本质安全条件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好转。

2我国经济增长与安全生产状况的关系

2.1经济发展指标———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从1978年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第15位,到2011年我国GDP上升到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1980—2011年,我国GDP总量一直以较快的增长趋势上升,在这30年的时间里GDP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虽然其间有几年出现了较低的GDP增长率,但就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水平仍然是较高的;1996—2007年,由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使得经济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连续12年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2%,并呈现波浪式加速态势;2008—2009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发生了这些事件,但我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较高,说明我国应对不利情况和把握有利情况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2.2安全生产状况指标———十万人死亡率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以下简称十万人死亡率)是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与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的比率,表示工矿商贸企业每十万就业人员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十万人死亡率可综合反映我国高危险性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目前十万人死亡率是国际上评价工作场所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近20年来世界各国十万人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如1990年大部分国家在15左右,2000年平均降至10以下,2002年降至8以下。先进工业化国家十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澳大利亚其次,由1992年的7下降到2002年的2,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下降到2002年的2.9,美国由1992年的5.3下降到2002年的4.2,日本2002年为4.5。经同口径测算,我国目前十万人死亡率为9左右。我国2003年是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分水岭,在2003年之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年年攀高,而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截止2011年,我国的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每年仍然在8万人左右。同时也可以得出2003年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上涨,到2002年达到近14万人,2003年之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开始大幅下降,到2011年底不足8万人。这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先增后减说明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且伤亡惨重的安全生产形势使我国企业中的员工个体在作业中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企业的员工及领导层对安全生产的意识从薄弱走向了增强。

3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本文主要从GDP和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从GDP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趋势分析。①2003年之前,随着GDP的增加,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之后,GDP仍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却逐年减少;②截至2011年底,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8年稳定下降。2006年,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超过2亿人,而且出现了逐年增加趋势。这些农民工主要从事矿山、建筑、制造业和密集型劳动产业的高风险的劳动,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都与当前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现有安全培训力度也无法使这些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能力在短期内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还较高,但相信随着安全管理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安全生产状况会有所好转。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和GDP增长率的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的趋势分析。①2002年以前,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2003年以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表现为负相关性。这是因为:2003年后在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国家发展由以快速经济增长为主导开始向以社会进步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模式逐渐转化,国家和公众比以前更加关注安全、福利、民主、法治、平等和公正等一系列民生问题。②自1995年起,我国GDP增长幅度变缓,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但从2000年到2003年GDP增长率增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当GDP增长幅度超过9%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上升,而GDP增长率超出10%以上时,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增加的风险加大;反之,当GDP增长率低于8%后,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抽取我国转型期(1995—2011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数据进行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GDP的关系分析,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我国GDP的增长,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表现出了折线变化。在GDP约为125000亿元人民币,按照我国当前约13亿人口计算,约为人均GDP为9615.38元人民币,折合为1373.63美元,即点A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在人均GDP处于1500美元左右时,即点B处,我国当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最大,约为14万人;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即点A到点C,我国每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基本都在10万人以上。因此,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时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

3.2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本文抽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09年5年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数据和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并以2005年和2009年十万人死亡率及各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为例进行分析。①在转型期,我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在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②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呈现出沿海地区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③在转型期,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而第二产业仍高达50%以上,对于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面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挑战。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但我国不同行业之间伤亡事故的风险具有很大差异,如煤矿开采业、非煤采矿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或制造行业近5年平均十万人死亡率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轻工、电子和第三产业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