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思想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管理思想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管理思想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管理理性;管理实践;实践理性

“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历经了行为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乃至现在的学习型组织。但值得深思的是,当今西方众多管理学大师如彼得·圣吉等却对东方圣哲的管理思想推崇有加,这使得身处其中的我们颇为汗颜。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 而我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特别提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恰恰就是“实践理性”。我国传统圣哲管理思想的“内在的合理性”(Rationality)和“现实可操作性”(Feasibility)正是解决管理本质问题的天赐之作。“怀璧外求”不如“返观自求”。

一、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在的科学合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历史是对真理最好的检验,不具备科学合理内核的思想是不可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1.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综观人类文明历史,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拥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能象我国这样历经劫难却依然经久不衰,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没有历史实践检验的理论,是应该审慎对待的。我国封建社会结构5000年来的超稳定性,这无疑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内在合理性最有力的证明。一种文明只有具备了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内在合理性,才能真正地持久稳定。明“道”和顺“道”正是我国传统管理活动的根本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推天理,明人事”我国管理思想恰恰是把宇宙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人文社会上,而西方的科学思想仅过分注重在自然世界的把握上。如果说牛顿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自然规律看得更为深远的话,那么无疑站在孔子、老子、释迦、耶酥等思想巨人的肩膀上,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将体会得更为清晰透彻。正是这种管理思想的合理性和普遍性的规律,才是建立涵括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管理哲学的基石所在,这也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智慧的结晶,理当不分文化和种族,为人类所共享。

2.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同化力。

中华文明立足于人伦,以人为本的人类共性,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为目标,避免了一切因宗教文化不同,语言和民族不同所带来的分歧和困扰,,共存共荣,以中华民族所特有宽容博大的胸怀,使得众多不同种族、宗教、语言的人们包括最重种族纯洁的犹太民族也被中华民族所同化和共谐,所谓“天下之民归心”。更为独特的是中华民族“兴灭国、继绝世”的仁爱思想以和平的方式将人类先进的至善文明,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东亚和南亚各国,使得“远者来,近者悦”,德惠四海,恩及八方。所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把未来世界统一的希望寄托我国身上,并由衷地梦想成为中国的一员,他曾写道:“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最具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的中华民族。”西方启蒙运动的创始者法国的伏尔泰亦曾写到:“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最广博的王国!……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太不幸!人类智慧不可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我认为只有中国才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总之,以宽弘博爱、和谐统一为精神特质的中国传统文明为当今国际世界宗教文化冲突,地区民族矛盾,政治经济磨擦提供了合理可行的和平解决方法,其悠久的管理思想也成为世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树立了的光辉典范。

二、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高度的现实可行性。

当代管理实践中,不论是企业管理,国家管理,乃至军事管理中应用我国传统管理思想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1. 儒教资本主义圈的国家经济腾飞。

当代东方“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模式已印证了其高度的生命活力。以至于世界称东南亚工业化地区为“儒教东亚工业文明”,日本为“儒教资本主义”。在世界商战中,日本内以“四书五经”求和,外以“孙子兵法”为战,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中惟一非西方国家。而韩国则用不到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历经一个世纪的工业化道路。新加坡业已迈入新兴发达国家,被人们盛誉为“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曾说到:“尽管东方世界在自然科学的创造及文明程度落后于西方,但是东方的人文科学、道德伦理、处世哲理,以及东方世界人们的精神状态,都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文化价值观是新加坡成功的一个最强有力的因素。”新加坡力从两方面治理入手:一是从严立法、从严执法;二是建立“东方道德价值观”。前者治标,后者治本,两者相辅相成,即《论语》所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创造了新加坡经济成功直至现今的奇迹。

2. 百年老店长盛不衰的管理奥秘。

IBM公司的总裁托马斯·小沃森在《一个公司和他的信念》中写道:“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我坚决相信:任何组织若想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它就必须建立一系列牢固的信念,这是一切经营政策和行动的前提。”“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和原动力和公司成就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能力和时机。” 此外,哈佛的巴纳德教授在《经理的职能》中曾指出:“总经理的职能在于“系统地阐释和确定价值目标,并特别强调总经理所倡导的价值观只有全体成员所接受方可共有。” 这提示我们一个共同管理哲学思想,一是要正确合理,方可持久稳定;二是要合乎人性,方可接受可行。

转贴于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这样写到:“任何员工只要认识清楚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基本信念和方针。就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自主性。”任何员工若能真正地把握基本信念,把它溶入自己体内,行动自由反而会扩大,碰到问题究竟要采取什么行动,不必一一请示上司,可以溶入自己体内的基本理念为尺度,决定自己的行动。” 松下一再强调:“如果你犯了诚实的错误,公司会宽恕的,把错误当作训练费用,从中学习。但是,如果你违背了公司的基本原则和信念,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这无疑是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有效管理办法。所以,戴维斯在《公司文化管理》中认为:日本人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种强大而有凝聚力的文化。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甚至认为:在全球的竞争时代,公司惟有发展出一种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的文化,方才立于不败之地。这无疑把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值得深省。而观察其成功的理念无一不暗合或主动顺应东方圣哲思想。

三、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生命力的源泉是具有内在高度的科学合理性

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管理实践正日益证明其内在的科学合理性。美国伯克利大学埃里克·詹奇在《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写道:“高超的管理艺术恰恰就隐藏于同时在几个层次上去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能力之中。”“在西方世界,这种进化世界观难以被领会掌握,然而它却已造就了佛教和道德精神主义洗练的纯粹过程哲学。”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协同学》中写道:“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无论对社会和个人来说,这个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日益复杂。……看来越急迫的是,亟待找到一些基本原理,并从哲学上予以透彻剖析”“本书的发表在东亚、印度、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特殊的反响,事实上,协同学与东方对世界的整体性观察颇相一致。”随着现代物理学博士F·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曾如此论述:《华严经》所描述的多层次缘起的宇宙模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并高推“佛教徒关于渗透的概念远超于任何一种科学的靴袢理论。”

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荣格、弗洛姆、萨特、叔本华、海森伯格、马斯洛等当代大师,都在致力于从自我冲破、二元统一的东方“禅”文化的启迪中获得深刻透彻的启示。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的基础。

管理的根本在于人,只有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前提下,才能提出合乎人性的科学管理之道。值得庆幸的是,历久不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涵了东方儒道释圣哲对人性和世界规律作出了众多深刻精辟的描述和正确阐释,并提供一系列高度可操作性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基于人伦,力求和谐。即所谓“实践理性”的精髓。

四、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我们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应该具备一种冷静求实的科学态度:

1. 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应该以开放积极的心态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和陋习,并同时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东方人文管理与西方自然科学,本标结合,吐故纳新,互辅互成,重塑民族的自尊和自知。

2. 不要妄自菲薄,自毁长城。我们应把我国传统管理文化中先进合理正确的一面,与古代统治者的恣意曲解和现代人的错误认识区分开来,重新建立民族自信和自强的文化精神。

基于以上态度,我们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吸纳应该注意避免以下两种过失:

一是努力不为外在的客观物欲所动,方可排除因此而产生的盲目行动和感情好恶,如此方能使我们有暇去反省和观察自身行动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行为的合理性,以使得我们的思维角度和行为方式真正建立在对宇宙、人生科学规律正确清醒地把握之上。

2. 尽可能地排除内在的一切主观成见。我们应该确立既不接受一切的观念,也不拒绝一切的观念,而是建立理解一切的观念,知道它如何产生、如何适用、又如何消灭的,如此方能使我们真正认清和把握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为人类的自由幸福建立持久稳定、正确的哲学内核。

在当今政治的多极化、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经济磨擦、人权发展、环境危机、道德沦丧和黄毒泛滥日益充斥着世界,古今中外东西方文明正处于一个交互跌宕,互斥互融的新的融合阶段。如何在这样一个危机与机遇同时并存的当今世界,以一种开放积极、恢弘博大的胸怀和气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优秀的管理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与现实可操作性,吸纳和运用东西方一切科学文明和人文精神的精华,重塑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固有精神,进而开创人类世界的共同文明和幸福未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刻不容缓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罗玄机.世纪末.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2.肖民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3.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篇2

1.1渠道权力及其运用

营销渠道简称为渠道,是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或用户转移的路径以及在转移过程中发挥必要功能的组织或个人及其活动[15].营销渠道理论有两大研究主题:一是研究渠道的结构,二是研究渠道行为[20].研究表明:渠道行为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渠道成员对于合作伙伴的满意程度和渠道成员未来的合作意向,还会影响整个渠道运行的效率,并由此影响每一个渠道成员的经营业绩[21~23].

渠道行为理论涉及的概念很多,但其核心概念是渠道控制[24,25].渠道控制与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略有不同,它不是命令、指挥与规范,也不是一方使另一方不出现越轨行为,而是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另一个渠道成员在经营决策方面的影响力和影响行为[24,26],也即渠道权力及其运用.当A使用某种方法影响了B,使B采取了A所希望的行动,就说A对B拥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B;权力的大小(即力量)、控制的程度,由A能使B干那件事的能力确定[26,27].当A对整个渠道中的成员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时,就说A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整个渠道.

关于权力(控制力)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渠道权力来源于依赖[27,28].当A依赖于B,在一个程度上,B就对于A拥有权力.相反,当B依赖于A,A就或多或少对于B拥有权力.第2种观点认为,权力来源于六种权力基础,即奖励权力、强制权力、法定权力、认同权力、专家权力和信息权力[29~31].因为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很难将各种非强制性权力区别开,渠道行为理论倾向于将以上六种权力重新组合划分为两大种,即强制性权力与非强制性权力.

两种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合而为一,即它们都派生于有价值的资源[32].渠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不过是因为它们彼此需求对方的资源(第1种观点).而一个渠道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越是被对方急需而又难于替代的资源组合,越是能够形成对对方较大的权力(第2种观点).

权力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一部分研究者将使用权力视同使用权力基础[33~35],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将使用权力看成一个渠道成员对另一个渠道成员实施影响的策略[36~40].不过,两部分研究者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将权力的使用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使用强制性权力与使用非强制性权力.本研究采用这种分法.因此,研究的问题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私人关系对于渠道成员使用强制性权力与非强制性权力各有什么影响?

1.2中国的人际关系及其商业功能

人际关系是一种人和人之间通过交往或联系而形成的对双方或多方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连接”[41];是“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42].与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和自我独立意识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一个人在一个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针对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中国的人际关系由此呈现出一种“以已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43],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44].

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中国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层次[45]: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家人关系讲责任,往往不求回报;人们多采取全力保护和很特殊(常常不讲原则)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家人;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良性互动的,那么彼此之间产生无条件信赖和亲爱之情;如果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良互动的,那么彼此会有负罪感,并会因此而沮丧或焦虑,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敌意.熟人关系讲人情,讲回报,但由于彼此有互信,所以在熟人之间往往不要求即时回报;人们会采取设法通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熟人;如果熟人之间的关系是良性互动的,那么彼此之间会产生有条件相互信赖和喜好之情;如果熟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良互动的,那么彼此会产生沮丧或焦虑的感觉,严重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敌意.生人关系讲利害得失,按照便宜原则行事;由于缺乏互信,所以生人之间要求即时回报;如果生人之间的关系是良性互动的,那么彼此会有投缘之感,投好之情;如果生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良互动的,那么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愤怒和敌意.家人是原始意义上的“自己人”,生人是“外人”;熟人介于“自己人”与“外人”之间———特别亲密的是“自己人”,一般的是“外人”.在中国人构建人际关系网络时,倾向于把“自己人”的范围不断向外扩散.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视为“自己人”时,那就意味着他们之间有了某种责任或情感方面的联系,在打交道时,就不能只讲利害而不讲情面和责任.

中国人存在、体现于关系网络之中,“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16].于是,人们看到中国人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讲关系,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也讲关系;关系成为一种人们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资源.因此,在经济或商业活动中使用关系、

依关系行事就成为必然.

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中,关系具有下述几项重要功能:

第一,信誉保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不能很好地提供商业活动过程中所必须的信誉保证.即使买卖双方签订了合同,合同的约束力也不是很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寻求商品交换所必须的信誉保证,人们不得不另谋它途.关系是交易双方自觉与不自觉利用的一个信用工具:对“自己人”信赖有加,有事好商量;对“外人”则缺乏信任,需要严加防范.

第二,互惠网络.中国人以家人为出发点,以层层推进的方式不断向外拓展自己的关系网,比如家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哥们儿”的“哥们儿”.这种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43]或人际网络[44]渗透到经济生活中就成为商业上的互惠网络.在一个互惠网络中从事商业活动常常有很高的效率.

第三,长远利益.中国人做生意需要关系提供信誉保证,而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考验,因此与中国人做生意往往开头比较难.但是只要头开好了,有了互信关系,以后的生意就好做了.这使得中国人做生意更注重长远利益,为了长远利益有时可以不计较眼前利益[17].

第四,减少恶性摩擦,加强良性互动.商业磨擦不可避免,但是在“自己人”之间,商业磨擦很容易解决.一起吃顿饭,把事情谈开,互谅互让,问题就解决了.关系在商业活动中的这些重要功能,使我们在考察中国的营销渠道行为时不能不考虑它在其中的作用,否则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解释中国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的行为.

1.3私人关系与权力使用

权力与权力的运用有可能产生背离:由于权力对象一般是根据他们对于权力拥有者所拥有权力的认识而采取顺从或合作的行动,所以权力大者往往不必要更多地使用权力,尤其是不必要更多地使用强制性权力.除了权力大小以外,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渠道成员的权力运用,如渠道成员之间的互依程度和互依结构[36,37]、权力拥有者控制渠道的意愿[30]、权力对象的反向权力(counter-power)[24]和独立意识[30]、市场环境[39,46],以及渠道结构[15]等.由于中国人存在、体现于关系网络之中,关系是一种人们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的资源[16],所以在中国的营销渠道中,私人关系很可能是影响权力运用的一个重要变量.

假设有供应商S1与S2,共同面对同一个零售商R.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虽然是组织间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但要靠私人来维系.假设s1与s2分别为S1与S2的代表,r为R的代表.于是,S1与R、S2与R的关系就在很大程度上由s1与r、s2与r的关系来表现.再假设其它条件相同(特别是R对S1和R对S2的权力相等),只是s1和s2与r之间的私人关系不同(如s1与r的关系好于s2与r的关系),那么在R对S1、S2使用权力时,会有什么差别吗?

按照常理,因为s1与r的私人关系较好,所以r在代表R与S1做生意时,会尽量照顾s1.因此,r在代表R影响S1的经营决策时,会较多地使用奖励、信息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等非强制性权力,而较少使用警告、惩罚等强制性权力.相反,因为s2与r的私人关系较差,所以r在代表R与S2打交道时,能做到公事公办已经不错,不会特别照顾s2.因此,在代表R影响S2的经营决策时,r会较多地使用强制性权力,而较少地使用非强制性权力.

当然,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可能由多人维系.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上面的推论.于是,有假设1与假设2:

假设1(H1)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越好,零售商越倾向于多使用非强制权力影响供应商的经营决策.假设2(H2)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越好,零售商越倾向于少使用强制权力影响供应商的经营决策.然而,在私人关系与使用强制性权力之间可能有一个相反的关系.因为如前所述,在中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商业功能是减少恶性摩擦,加强良性互动.私人关系好,不但意味着关系双方感情好,会互相帮助和照顾,而且还意味着关系双方有着更高的信任度,在出现问题时,比较容易协商解决.这使得权力对象有恃无恐,不怕得罪权力使用者;这也使得权力使用者要影响权力对象时,采用强制性权力更有效———只有板起面孔,权力对象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父子关系中,父亲一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更多的管束;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对自己得意的下属更严厉;在朋友关系中,一个人常常对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发火.因此,有假设2的替代假设:

假设2的替代假设(H2alt)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越好,零售商越倾向于多使用强制权力影响供应商的经营决策.

1.4营销渠道行为的一个概念模型

它以权力运用(使用强制性权力与使用非强制性权力)为核心,以权力和私人关系为原因,以冲突为结果,描述了权力运用的前因后果,体现了本课题的意义.图中的“+”、“-”符号显示了不同概念之间联系的性质.“+”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

冲突在渠道行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变量,因为第一,它不可避免,没有冲突往往意味着没有合作;第二,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它会影响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水平、渠道满意度、渠道效率和渠道成员未来合作的意向[47~49].权力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渠道,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是渠道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47~49].在权力使用与渠道冲突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使用强制性权力会导致较高水平的渠道冲突,使用非强制性权力有助于降低渠道冲突[21,34].

如前所述,影响权力运用的因素很多,这里只考虑两个:渠道权力与私人关系.关于渠道权力与权力运用之间的关系,前人的实证结果较为一致:渠道成员的权力与其使用非强制性权力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与其使用强制性权力之间有负相关关系[34,38,40,50].关于私人关系与权力运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发现相关的研究文献,在理论上是一个空白点,也是本文要搞清楚的问题所在.

2研究方法

2.1样本

本文以西安市大型百货公司与其供应商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大型百货公司与其主要供应商之间有一种合作被广泛采用:零售商将自己的营业面积分配给这些供应商,供应商则派出自己的人员进驻商店,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些供方代表是供应商与零售商沟通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了解双方关系状况的关键信息人.本研究以他们为调查对象.

根据课题的性质,作者与西安市10大百货公司接触,其中六家同意参与调查.在百货公司的帮助下,调查总体被限定在三个部门:家用电器、化装品和服装(因为这三个部门的供方代表比较多).根据百货公司提供的名单,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分发给店内的供方代表,请他们填写.为了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填写,第一,不要求他们泄露身份;第二,向他们保证本调查纯属学术研究,不涉及企业的任何商业秘密;第三,向他们演示如何填写问卷,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他们填写问卷,如有的百货公司专门将供应商代表召集到一起填写问卷.共发出了35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4.5%.

2.2问卷与指标的测量

问卷有8页长(大约需要30min时间填写),包括7个赖克特量表(Likertscale)和一组旨在收集分类资料的多项选择问题.除了私人关系量表,其它量表都是前人研究采用过的,将其由英语翻成中文,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做了一些修改(原意不变).以下,只说明与本文有关的量表.

1)私人关系.因为没有现成的量表可用,所以根据私人关系的含义和相关文献的指示[51~53],设计了九个项目的私人关系量表,请供应商代表就他们同意不同意每一个项目的程度表达意见.问题是这样的:“请用打勾的方式指出你与某某零售商有关人员(对你日常工作有重要影响的人员)的私人关系如何”.为了确保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在进行正式调查前,做过一个前期检测(pre-test),由20名供应商与零售商的代表对此量表的项目进行评价,看其是否涵盖了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代表私人关系的主要内容.他们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调查完成以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因子,分别将其命名为“私人关系状态”(记为GX1,前七个项目)和“私人关系意愿”(记为GX2,后两个项目).由于G1对GX1的关联度较低,在最后的量表中舍弃了这一项目,是这两个量表及其信度检验.两个量表的α值均大于0.7,说明二者的信度可以接受.将GX1和GX2内的项目得分简单相加,得两个私人关系测量指标.以下,GX1和GX2分别代表这两个私人关系测量指标.GX1越大,表示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相关人员的私人关系越好;GX2越大,表示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相关人员之间发展私人关系的意愿越强烈.

2)权力使用.权力使用量表根据Gaski和Rawwas等人[31,34,35]的量表得出,包括威胁、打官司、迟交货款、减少订单等七个使用强制性权力项目,以及主动帮助供应商在店内展示产品、提供市场信息、提品创新的主意、通报竞争产品的情况等13个使用非强制性权力项目.调查时,请求供应商指出,为了影响其经营决策,零售商使用各种方法的频率,包括1=从来不用;2=很少使用;3=有时使用;4=经常使用;5=总是使用.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两个因子被提取出来:使用强制性权力(ECPWRS)和使用非强制性权力(ENPWRS).ECPWRS的最终量表用了6个项目,ENPWRS的最终量表用了7个项目,那些关联度较低的项目(项目关联度小于0.3)被舍弃.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得ECPWRS的α值为0.7599,EN-PWRS的α值为0.8025,说明两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将量表内的项目得分相加,就得到零售商使用强制性权力指标ECPWRS和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指标ENPWRS.

3)控制变量.为了测量私人关系对于权力使用的净影响,选择了两个对权力使用影响较大的变量,一个是零售商的权力(PWRS),另一个是供应商代表任此工作的年限(TIME).零售商的权力用供应商代表对于零售商改变供应商经营行为(包括产品出厂价、产量、广告与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和产品结构等8个项目)能力的评价来测量[34].最终量表用了6个项目(α=0.7224),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得零售商权力的测量指标PWRS.供应商代表任此工作的年限很可能对权力的使用产生系统性影响.一般供应商代表任此工作的年限越长,零售商针对他们使用权力的机会越多,因此他们越倾向于给零售商使用权力打较高的分.供应商代表任此工作的年限由问卷中的一个多项选择问题测量.问题是:“您担任目前的工作多长时间了?”备选答案为“1=一年以内;2=一年以上,三年以内;3=三年及以上”.

3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四个回归模型及其分析结果如所示.对变量ECPWRS取自然对数,因为它们的分布是偏斜的,需要将其转换为正态分布,才能用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4].

模型Ⅰ、Ⅱ用于检验H1,模型Ⅲ、Ⅳ用于检验H2或H2alt.模型Ⅰ和模型Ⅲ是初始模型,没有考虑私人关系变量,模型Ⅱ和模型Ⅳ是改进模型,考虑了私人关系变量.将模型Ⅰ、Ⅱ的分析结果和模型Ⅲ、Ⅳ的分析结果分别进行比较,不但能看出私人关系(GX1和GX2)影响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ENPWRS)和使用强制性权力(ECPWRS)的性质和程度,还能看出加入私人关系变量对初始模型的改进程度是否显著.

我们特别关注GX1和GX2项下的数据,它们显示了两个私人关系变量对于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和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标准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程度(由星号表示).在回归模型Ⅱ的F值显著不为0的条件下,GX1或GX2的系数显著大于0,则H1得证;否则拒绝H1.在回归模型Ⅳ的F值显著不为0的条件下,GX1或GX2的系数显著小于0,则H2得证;而GX1或GX2的系数显著大于0,则H2alt得证.若两者均不成立,则H2和H2alt都被拒绝.

先看模型Ⅱ、Ⅳ的分析结果.第一,两个模型的F值均显著不为0(p<0.05),说明两个方程中的自变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因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至少能够部分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第二,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184和0.356,说明模型Ⅳ中的自变量作为一个整体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高于模型Ⅱ.第三,模型Ⅱ中GX1和GX2的回归系数虽然大于0,但均不显著(p>0.05),因此实证的结果不支持H1.于是得出: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对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权力没有显著影响.第四,模型Ⅳ中GX1和GX2的回归系数既大于0,又是显著的(p<0.05),因此实证的结果支持H2alt.于是得出: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对零售商使用强制性权力有正向的影响.再将模型Ⅰ和Ⅱ的分析结果、模型Ⅲ和Ⅳ的分析结果结合起来看.无论GX1还是GX2对模型Ⅰ的改进都是不显著的(由t值可以看出).这再一次表明,实证的结果不支持H1.相反,GX1和GX2对模型Ⅲ的改进都是显著的(由t值可以看出),这表明实证的结果要么支持H2,要么支持H2alt.

最后,看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PWRS对ENPWRS的系数均为正,对ECPWRS均为负,说明不管考虑不考虑私人关系变量,零售商的权力对其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均有正向的影响,对其使用强制性权力均有负向的影响.这与西方渠道行为理论的研究结果吻合.此外,正如预期的,TIME对ENPWRS和ECPWRS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说明供应商代表任此工作的年限越长,他们被零售商权力影响的机会就越多,因此越倾向于认为零售商较多地使用权力.

4讨论

H1被拒绝,意味着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很少受私人关系的影响,这有悖于我们在理论上所做的分析(1.3节).使用非强制性权力意味着权力使用者用提供利益、信息或专业知识的方法,引诱或说服一个人去做他原本不愿做的事[29].那么,什么情况下零售商才有必要这样做?那一定是供应商做了某事对零售商有利而对自己不利(因此需要利诱),或者虽然对自己有利但还没有意识到(因此需要说服).此时,即使供应商做某事对自己有利,也只是一种补偿性质或附带性质的利益,并不是零售商真正地让利于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的私人关系如何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供应商有没有提供帮助的能力.

H2被拒绝,而H2alt得到支持,这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对私人关系与使用强制性权力之间相关关系的第二种推论是正确的.按此推论,私人关系意味着信任度,也意味着解决矛盾的难易程度.私人关系好,信任度高,矛盾容易解决,因此零售商会较多地采用更有效的强制性权力.相反,对于那些私人关系不好的供应商,零售商反而会较少地使用强制性权力,以免造成大的冲突,关系难以恢复.

H2alt被支持,使以得到一个看似矛盾的推论:因为私人关系好会增加强制性权力的使用,从而增大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见),所以私人关系越好,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越大.渠道冲突又会反过来影响私人关系(见),并且这种反作用应该是负向的.于是,私人关系越好,渠道冲突越大;渠道冲突越大,私人关系越差.

如何解释这一矛盾?有两种可能:第一,在我们研究的期间内,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从总体上看是低水平的.根据渠道行为理论[47~49],在营销渠道中,低水平的渠道冲突是良性的(functionalconflict);它有利于渠道成员之间加强交流,互通信息,相互了解,良性互动.因此,私人关系越好,渠道冲突越大,不过这种冲突是在良性的范围内.既然是在良性的范围内,冲突也就不会恶化私人关系,反而会有助于私人关系的发展.

第二,私人关系在通过强制性权力的使用间接且正向地影响渠道冲突的同时,也直接且负向地影响渠道冲突,即在中有一条由私人关系直接通向渠道冲突的、带负号的直线.如果这种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那么良好的私人关系就不会因为多使用强制性权力所导致的渠道冲突的增大而恶化.一些事例在支持第二种解释.比如,在私人关系较好的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发生冲突,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这时,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代表就是双方的使者.不管是他们自己出面,还是他们各自请公司的老板出面,只要大家把事情谈开,冲突很容易化解.相反,在私人关系不好的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发生冲突,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冲突很难化解.至于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事实,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

5结束语

本文以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中关于权力的讨论为基础,探讨了在中国的营销渠道中私人关系对权力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与私人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暗示着零售商使用非强制性权力很少受供应商代表与零售商有关人员私人关系的影响;第二,零售商使用强制性权力与私人关系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意味着私人关系越好,零售商越倾向于多使用强制权力影响供应商的经营决策.

篇3

【关键词】 基础管理,思考、途径

怎样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发展质量,实现流程管理和细节管理,增强项目的可控性,始终要受制于项目内部“短板”的制约,而这个“短板”基本上都属于基础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人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或者说“彻底杜绝浪费”等等,这些都与基础管理有联系,俗话说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根深蹄固,打好基础就是“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只有基础管理工作跟上去了,项目才能稳步发展,从容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形势。

一、基础管理的主要方面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等方面所规定的标准,即有效的施工技术规范。管理标准是关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2、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资源所规定的消耗标准与占用标准。定额的种类,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

3、计量工作

计量是指用一种标准的单位量,去测定另一同类量的量值。计量工作包括测试、检验、对各种理化性能的测定与分析工作,以及各类计量工具能定期检测,确保其可靠性。

4、信息工作

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中,一般把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技术经济情报、科技档案工作以及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统称为信息工作。

5、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作业的要求所作的规定,是全体职工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

6、员工的培训

管理大师彼德.杜鲁克说:“管理就是通过众人把事情做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管理方法就是通过众人来做,所谓的管就是管住,理就是理顺。针对一项工作给予合理分工,职责明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解决“不会干”的问题,手把手的教。

二、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1、思想观念决定基础管理的发展

《改变世界的机器》的第一作者詹姆斯.沃麦克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低廉工资基础上在全球竞争中建立长时间的绝对优势,但可以通过精益生产和精益理念来维持优势”。

卢春房在《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前言中强调:“在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进步历程中,管理基础工作始终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发展要素。只有基础工作打牢了,才能功到自然成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否则即使引进再先进的管理体系、理论、工具也是难于成功的。而那种企图凭一时之举谋求所谓超常规、跨阶段发展的行为是极不可取的,即使侥幸有所收获也是徒有其表、难以为继的,最终还得回来补上基础工作这一课。”

其实,施工生产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进步都是从自身的变革开始的,是一次思想的革命,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必然途径。为什么铁路运输要事先制定时刻表,就是为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停车等候时间;还有集装箱的出现,也是为了提高效率,或者说创造更多利润;为什么预制整体箱梁,因为技术发展了,设备能制造了,可以整体预制提高工效。

丰田公司原副社长大野耐一多次强调:丰田生产方式是一次思想革命。要搞好基础管理,前提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解放,是提高项目发展质量的根本需要,而不是,权宜之计。

2、自觉遵循基础管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说: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基础管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有从事项目管理就必须掌握其客观规律,即使有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但也不能放弃其基本原理。

如电脑的出现修改资料方便了,书写速度提高了,但文章的表达水平还是依靠人自身的知识能力,电脑仅是减轻人脑一些负担,但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同样,我们不可能跨越基础管理,一步登天,施工技术的提高,先进设备的使用,都不能自然地减少基础管理,反而,对基础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旋挖钻机的使用,要求我们后续的各道工序要紧跟,过程的测量复核要及时。

3、基础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指出:经济发展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新的行业和新的市场、同时也在不断淘汰原有的行业和原有的市场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的展开高度依赖于企业家敢冒险的创新行动。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我们看到,正是一群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在手工纺织时代尝试建立机器织布厂,在马车时代冒险建立铁路公司,在邮政通信时代异想天开地建立互联网公司,才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所以:“从木炭炉到我们今天炼钢炉的钢铁工业历史,从水车到现代电厂的电力生产设备的历史,从邮递马车到飞机的运输史,全都是革命的历史。国内国外新市场的开辟,从手工作坊到像美国钢铁公司这种企业的组织发展,说明了产业突变的同样过程――它不断地从内部使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的结构,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结构。”

创新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的创新,也有管理的创新。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也有一道工序的改进,一种工作流程效率的提高,如我们都在办理文件阅办,写的都是阅读者批示的时间,是否注明送达阅读者的时间,这样可以了解文件停留的时间和地点。要启发、推动基础管理的同志,不断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五小革新”。创新、改进是一个积累、探索,反复试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努力改进的过程,更是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过程。

三、加强基础管理的途径

管理,词义上分成管和理。管,应包涵控制、监督、检查;而理,应包括培训、指导、激励。管理大师彼德.杜鲁克说:“管理就是通过众人把事情做好。”针对一项工作给予合理分工,职责明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1、标准化是加强基础管理的前提

加强基础管理,要明确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给予什么奖罚等,目前,企业标准化制度已经完善,各类施工作业指导书也明确,工作标准、流程都予以规范化。重点一是高层管理层带头执行,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只有高层的强力推进才能收到成效;二是基层管理人员要牢记在心,并能亲自操作,现场指导,手把手教非常关键。三是建立相对稳定、长期合作的劳务队伍,提高操作技能,实施专业化。

2、执行力是加强基础管理的关键

按照写的做,不走样、不打折、不推脱,更不能搞下不为例,要用制度进行约束,保证不折不扣的执行。首先,要抓好培训,要知道什么做;其次,要严格考核,进行激励奖罚;最后,要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3、质量管理是加强基础管理的根本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说:“质量是90%的思想意识,10%的管理和技术。”首先是管人,主要是质量意识,通过培训、教育来提高,新进场人员、转岗人员、新工艺为重点。每次产品质量的提高都是一次质量意识的提高。其次是管事,控制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图纸、规范、人员、设备、准备、购料、检验、投料、施工、成品保护、竣工交验等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的过程和环节控制,发现异常后立即处理。

同时,必须采取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跟踪,使用多种的管理工具,实行事前预防(图纸审核、现场放样、规范标准等等),事中控制(强力实行自检,切实加强巡检,不断推行互检,同时强化首件签样制,建立QC攻关小组等等),事后把关(做到不合格原料不准入库,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进入下道工序)。

4、成本管理是加强基础管理的核心

企业永恒追求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生产成本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人人都要参与,通过现场的持续、不断的改善,做后达到低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质量合格率多少,水电材料消耗等都直接影响成本。现场工艺的每项改善,每一次创新活动,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5、 激励是加强基础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切管理最终都是人的管理,而管人的主要方法是激励和沟通。高层与中层,中层与基层之间必须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和激励机制。要以人为本,重视人,了解人,关爱人,了解员工的性格、品德、能力、知识结构、技能、需求等等,做到因人施教,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设置较宽的人才成长渠道,技术人员层级、管理人员层级、行政人员层级等,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必仅是少数,但员工的最求是持续的,特别是收入更是根本。职务、职级既要分开,又要联系起来,否则,一旦成为不了主要管理人员,积极性就会挫伤,干劲自然就一下,没有人的敬业精神,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要想不断提升基层管理的水平,打造坚实的企业发展平台是非常困难的。培养忠诚于企业、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员工是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一环。

进一步完善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需要全体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要多学习多借鉴,多总结多提高,按照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苦练内功、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基础管理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卢春房著,《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绩效

上市公司需要制定完备的薪酬激励契约,以约束和激励高管人员以最大化全体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努力工作,避免其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本文根据目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的特点,实证研究高管人员薪酬激励的设计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试图为上市公司设计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这对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和投资者回报,从而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1.1 实证研究设计

1.1.1 实证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可以分为基于公司盈余的现金薪酬激励和基于股权激励的薪酬激励。以盈余为基础的管理者给予薪酬,从形式上可能更方便股东对管理者的行为作出评价,因为管理者是否能对公司盈余作出改善更容易被观察,但实质上公司盈余的改善也可能是利润操纵的结果。同时公司的盈余反映的是管理者过去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基于盈余的现金薪酬会激励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当盈余结果没有达到公司既定的要求时,管理者有动机通过操纵利润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股票价格反映了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因此,股权激励在管理者薪酬和股东价值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未来价值成长连接在一起,从而会激励管理者考虑其当前的行为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影响,促使其采取富有远见的行为。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一个实证研究假设,即:

H: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存在不同的影响,相比与现金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

1.1.2 实证研究方法

为对研究假设进行有效的实证检验,本文尝试以EVA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变量,通过对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设定变量,采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现金薪酬变量与股权激励变量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1.1.3 研究变量设定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本文设定了以下研究变量用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1)上市公司继续的评价变量。本文选择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变量。EVA根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即剩余收益(residual,income),在西方国家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成为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评价体系所考察的核心指标之一。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计算研究样本的EVA,将EVA大于0的样本界定为实现了价值增值的公司,将EVA小于0的样本界定为未实现价值增值的公司。研究中因此设定一个虚拟变量Y,如果研究样本的EVA大于0,则Y值为1,否则Y值为0。如此设定变量的理由是,本文使用统计软件SPSSl 1.5中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块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而SPSS软件默认对观测数量较多样本赋值为1,而在本文的研究中,EVA大于0的样本居多,因此设定EVA大于0时,Y值为1。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成本

=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一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息前税后净营业利润由损益表调整得到,资本总额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由股权资本成本和债权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计算得到。

(2)高管人员现金薪酬激励(CASH)。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以报告期间上市公司中薪酬最高的前3名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为基数,取自然对数计算确定。取自然对数的目的在于消除样本观测数据量纲的差异。

(3)高管人员股权激励(STOCK)。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普遍是以现金薪酬激励为主。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1月4日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同年1月和9月国务院国资委先后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了法律依据,但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尚在试行之中,股权激励数据尚无法取得,因此。本文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高管在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股权激励的变量,即以管理层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高管人数除以高管总人数作得到的比例作为该变量的赋值。本文中高管人员指上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运营总监,即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高管人员构成。

(4)控制变量。同时为了控制年度系统性差异,本文以2004年度样本公司为参照系,设置两个虚拟变量YEAR05,YEAR06,当观测样本属于2005年度时,YEAR05为1,否则为0;当观测样本属于2006年度时,YEAR06为1,否则为0。

1.1.4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择2004年-2006年期间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然后对初选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①剔除掉了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因为同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经营特征和会计制度具有特殊性;②剔除掉当年新上市的公司,由于上市融资,公司规模和股本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使得对上市前后财务数据的比较的实际意义减弱;③剔除掉全部ST及*ST上市公司。经过以上程序,本文最终确定了836个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CCER)和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

1.1.5 回归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文设定的研究变量,本文构建以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Logit(Y)β0+β1×CASH+β2×STOCK+β3×YEAR_05+β4×YEAR_06+ε

式中:Y:根据研究样本EVA是否大于0对研究样本的分组赋值;

β0,β1,β2,β2,β4:待估计的回归系数;

ε:残差项。

1.2 实证研究的结果

表1列示了本文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从中可以发现,在全部3年观测样本中有60.1%的观测样本的EVA>0;而管理层中高管持股比例最高达到了100%,最少的为0,平均接近20%。

表2列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变量STOCK的回归系数为正,且用于显著性检验的Wald2统计量的值为5.194,P值为0.045,即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股权激励变量STOCK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上市公司管理层中持有公司股份的高管人数所占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实现价值增值的可能性越高;现金激励变量CASH的回归系数为主,但是用于显著性检验的Wald 2统计量的值为0.982,P值为0.530,即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研究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获的现金激励的大小与上市公司价值增值情况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此外,控制变量YEAR_05和YEAR_06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回归分析中不存在限制的年度系统性差异。

2 结论

篇5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传统;差异;启示借鉴

管理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中国管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坚持“儒家为体,百家为用”的前提下,衍化出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世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尽管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品德修养的煅造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但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二)伦理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类型属于早熟性的农耕文化,故其管理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就伦理观念的形成而言,它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人的行为影响和约束作用并不低于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相反它是靠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作用于行为的,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稳固性。

(三)辨证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方式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辩证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强调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用系统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世界,权衡利弊得失。

二、西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管理经过了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后,逐步具有了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明确性。西方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始,就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范围要求。人事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事功能的扩充上增加了信息沟通、激励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到系统理论时,决策的地位被突出出来,同时又加入了创新的功能,这样一方面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科学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因此在所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都将科学性视为管理的生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一次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法约尔将工业管理上升为一般管理,韦伯提出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确定了科层制的组织理论,使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三)规范性。现代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起始点,逐渐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即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管理标准化、组织系统化、办事效率化,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时代。

三、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中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的原因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西方传统文化――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二是强调“士气”的重要性;三是讲究激励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西方传统文化――西方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

(三)在管理目标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建立“大同”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

四、得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路径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中西方管理理念应该相互渗透,中国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西方受中国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中国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一些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6

[关键词] ERP 企业管理 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一、ERP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优点

ERP是先进管理经验的集成,在帮助企业改善库存管理、减少库存资金占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ERP以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因此可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如订单、采购、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决策管理等。ERP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二、我国企业实施ERP现状分析

1.对ERP的认识存在误区。(1)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认为,中国ERP的实施已进入普及化,对ERP的真谛、内涵、复杂性及其对企业自身基础的要求知之甚少, 草率行事, 导致应用水平低, 甚至失败。(2)企业未能形成或明确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且未能在领导层达成高度一致,只是以为ERP系统的实施不过是使用一套ERP软件而已。(3)企业对实施ERP系统所需进行的前期工作不够重视,从而未能使整个企业的上上下下对实施ERP系统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

2.对ERP实施风险估计不足。未能正确协调企业与ERP厂商、ERP开发商和ERP 技术联盟的关系,企业过分依赖外界的帮助,不能很好的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如ERP的应用范围广与数据准备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ERP的高度集成性与各部门协调难之间的矛盾;减员增效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等等,缺乏对自身管理薄弱环节进行改造的积极性。

3.人员素质低。企业从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对当代管理思想和最新信息技术了解太少,缺乏一支技术过硬的ERP专业技术队伍,对于ERP系统运行和维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使得系统实施偏离企业实际情况,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三、正确实施ERP系统

ERP系统的实施过程是其管理思想的贯彻过程和管理方式的实现过程。企业在实施ERP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ERP的实施意味着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它会给企业带来全面深入的变革,触动多方利益,势必会遇到许多阻力。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整个变革的过程能给予足够的、积极的、热情的、全过程的支持和投入将会有利于项目实施的顺利推进。

2.明确企业需求,制定实施策略。在ERP实施之前,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明确目标,使实施ERP 系统有清晰的方向,保证整个项目合理、有序的展开。同时,有利于平衡投资与受益,树立企业信心。

3.认真做好企业流程重组。对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其适应ERP系统的要求。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物料、销售、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系统运行的整体继承性、数据共享性和数据一致性。。

4.选择合适的软件和软件商。计划实施ERP的企业来要明确自己的生产类型,清楚该生产类型对ERP软件的具体要求,然后在满足这些要求的ERP软件中挑选合适的供应商,应考虑软件商的规模、信誉、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因素

5.充分认识ERP的实施风险。我们对ERP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流程风险、决策信息风险必须有充分认识,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ERP实施成功率。

6.重视人员培训。实施ERP系统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的所有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加深他们对ERP的理解,是保证ERP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

四、ERP应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ERP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软件,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ERP应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思想上体制的创新:ERP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并保证每个员工都自觉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工作。

2.带来了“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给员工制定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标准。

3.供应链管理是ERP企业管理思想的核心:供应链跨越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

4.客户关系思想为前台重要支柱的管理思想:ERP增加了客户关系管理后,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

5.ERP通过电子商务,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的管理思想:ERP不断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网络时代的ERP将使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所引起的管理模式的变革。

五、结束语

在当前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在我国企业推行、应用浓缩和集成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ERP系统已是当务之急。正确有效地实施ERP,将有利于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管理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7

关键词:《论语》 管理 管理思想

引 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更是到了关键点上,然而解决国有企业管理的困境与难题,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要着眼于对《论语》之中管理思想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和”、“仁”与“利”三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论语》的管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人性化的新视野,对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国有经济增长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1.《论语》中“和”的管理思想及其价值

“和”字是始终贯穿于《论语》及儒家学说之中,是《论语》的最高价值原则和道德标准。例如,《论语》中讲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达出了“不和”是管理的大忌,“和无寡”是指重要的管理思想,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论语》中“和”的思想是指人己物我的和谐,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这是调节社会矛盾使之到达和谐的哲理。深入挖掘《论语》中“和”的管理思想,将其运用到管理之中,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力管理中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和一”,以使主体与客体、集体与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而且要有科学的管理哲学作指导。因此,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必须加强用《论语》中“和”的管理思想来指导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一些号称实施和谐管理思想的企业和组织,实际上并不是十分清楚和谐管理的深刻含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谐管理的作用,就有必要纠正认识上的误区,科学的认识《论语》之中“和”的内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在国有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2.《论语》中“仁”的管理思想及其价值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之道,作为《论语》核心思想的“仁”更是有着深刻的内涵。《论语》中曾清晰地解释到“仁者,人也。”《论语》中“仁”一方面是指人进行修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问及品性。另外,“仁”指日常为人之道,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中要以仁为标准。“仁”的思想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其独立人格,承认人有道德的自主性,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并认为实现主体道德自由境界是人的价值指归。“仁”的管理思想是从普遍意义上揭示了人的本质,肯定了人的价值,强调了人的独立人格,张扬了人的社会意义。“仁”的管理思想要求把人看做管理的主要对象,看做企业的最重要资源,还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实现预定的目标。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工作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运用《论语》中“仁”的管理思想促使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能够的到实现,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向前的动能,刻苦专研、勤奋敬业,进而通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3.《论语》中“利”的管理思想及其价值

“利”是管理活动的内在本质,管理目标就是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论语》中对“利”的思想有着这样地阐释:《论语》中多处出现的“利”主要是指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例如《论语》中指出:“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其中“利”就是指得个人利益,劝诫人们做事情不要贪图个人小利。《论语》中并不一概反对求“利”,而肯定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尺度,只有追求“利”,人们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富裕强盛,“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论语》主要反对的主要那种不顾道义的私利和公利。随着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得到重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不仅要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还要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财物,还应对自然环境、社会风尚和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坚持《论语》中“利”的管理思想,国有企业才能够更多得为股东和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和为社会创造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结 语

传统的国有企业追求经济利润,一味地注重经济增长,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增长,限制和约束了员工的个人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些行为都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限制了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化和社会转型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国有企业了解到实现组织、员工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应更多地借鉴《论语》中的“和”、“仁”和“利”等众多管理思想,《论语》管理之道不是无根浮萍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可信思想理念,是国有企业哲学和企业精神的核心和基础,是现代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现代管理实践的思想指南。

参考文献:

[1]李新庚.《孔子仁学管理思想的传统意义及现代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1997(5).

[2]付永钢.儒家中道思想与跨文化交际[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田辉鹏.《论语》管理思想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2006年.

篇8

关键词:人本管理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 应用对策

人本管理思想作为目前管理学中常用的指导思想之一,它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各项管理事务的中心。与此同时,人本管理思想要求将人放在第一位,注重对人的关心、尊重以及爱护,强调人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与此同时,重视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激发人主动配合管理工作,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人本管理思想既是目前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也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高校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

1.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价值与自由。换言之,人本管理中的个人必须建立独立的人格,并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独立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要重视群体的利益。

2.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是马克思理论中的社会人。它强调个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相统一,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相结合,既体现出社会属性,也包含精神属性、自然属性等。

3.个人是高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立足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角度而言,个人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借助有效的高校人本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提升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而从现阶段高校的管理工作看来,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发展。

二.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只在口头论述而已,而是要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需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理念,重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力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基础条件,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指引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则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丰富的学习基础,也离不开正确的为人处世。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风向,创新管理理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本主义”的关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制定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积极性。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要求得到管理者的充分重视。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曾经提出一项著名的期望值理论,具体是指人在通常情况下都会有渴望达到的目标和一些实际需求,同时这些实际需求和目标友反过来成为他的动机,激励这个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努力,激励力量的大小则与实际需求和目标成正比关系。这一著名的期望值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实际需求,当然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从高校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于成功册渴望较高。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个要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体制,借助有效的物质激励法和精神激励法,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学生发展。事实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借助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过程。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管理工作者与高校大学生处于沟通互动的关系,需要建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需要同步进行,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建立服务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服务,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传统思想 经济管理 当代影响

一、概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处于萌芽阶段,如姜尚就已经提出了“国富家余”的思想,管仲则强调要“富国安民”等,不过这些都是管理者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目标而并非能够用于管理实践的具体方法。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经济管理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即老子典型的“小国寡民”的治世思想,主要内容就是无为,不做改变,顺其自然,主张“领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不现实,这是因为人的经济欲望无法压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具备实践意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战国时代因商鞅“农战论”的提出而正式形成,他认为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从农业开始,继而才能为军事力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实现国家富强,这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军事化思想,后来的荀况则将这种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荀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封建经济管理思想,即“富国之学”,认为农业才是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根本,同时还提倡节约消费,作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的另外一条有效策略。此后,我国重农的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持续到明末清初。后来又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有识之士又提出了工农商并重的经济管理思想,再后来直到在我国的不断传播,才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理论与方针。

二、我国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注重农业发展的传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纵观历史,我国从实现农业稳定生产入手进而实现社会稳定的思想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社会一直倡导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农业管理成为经济管理的关键部分和重要方面,与国家经济发挥在那态势息息相关,此外又由于我国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也必要严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也都不敢在农业方面进行过为激烈的改革,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农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今天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强烈,对我国当前重视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意义。

(二)对社会供求活动的影响

实际上,经济活动主要是基于供求关系产生的,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存在某种形式的供求需求。具体来说,经济管理就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的管理,涉及了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概念。从经济管理的综合性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管理显然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势必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进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要对商品的供求有一定的了解,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经济管理思想应用其中。另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放任的情形,实际上这些管理方法也都是处于对具体环境背景的考量。因此,对今天的社会经济管理仍然适用,对社会供求关系的调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对社会货币金融的影响

就一般的经济活动而言,经济管理涉及了具体的货币和金融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货币金融和供求关系的管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社会中,对货币金融的管控通常是由政府来进行的,政府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管理,通过金融市场的稳定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管理效果。而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都是使用谷物对价值进行衡量的,从而再确定规定的价格标准。在我国,自从秦统一货币之后,金融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具备了构建货币金融管理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成熟,相关的经济现象也随之产生,例如借贷及利息等,成为了货币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今天,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其相关的经济现象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依据一般是量入为出,换句话说,国家进行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包括财政政策、军事政策及民生政策等。另外,在传统社会中,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赋税,国家的责任是对这些财富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以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直到今天,传统社会的相关经济管理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管理活动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虽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落后的地方,但是其中也不乏能够体现管理思想精髓的经济管理方法,对今天农业、社会货币金融及国家政治的发展等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对这部分好的管理概念我们应继续发扬传承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使其符合我国现代化的管理的思想,促进我国的政治、文化、科学及农业等经济不断的发展,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天向.试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5,24:52.

[2]刘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Z1:61-64.

篇10

对ERP的再认识

我们先了解一下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

· 60年代的时段式MRP: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 (物料需求计划)理论; 70年代的闭环MRP: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

·80年代的MRPⅡ: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

· 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9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的,当时的解释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ERP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它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支持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行,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1. 一个供需链管理的完善过程 不论是最初的库存管理,还是后来的采购、生产、销售的管理,再后来的财务、工程技术的管理,企业外部资源的管理等等,都是针对企业供需链的管理而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2. 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企业管理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与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越来越紧密。计算机技术成了实现它们的必要工具,计算机软件是它们的主要载体。

3. 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 整个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相关技术的进步,一步步发展起来。

国人对ERP理解的误区

ERP的发展虽然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在认识上已经有许多误区,ERP的思想和产品真正为广大企业所理解,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如何正确理解ERP的思想,消除理解上的误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就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对ERP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作一分析。

1. ERP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对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理解不能单凭国界来取舍,ERP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实践、总结发展起来,目前仍在西方的许多企业中被使用,事实证明它确实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虽然东西方国情不同,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同,例如,我国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限制了采购、生产、销售计划的顺利实施;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合同意识淡薄、拖欠货款现象严重。但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同样培育了我们自已特有的管理文化,比如"全员管理"和"以人为本"。其实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国外管理思想中可借鉴的地方,洋为中用,客观地理解ERP思想。

2. ERP是医治企业的良方妙药 不是任何企业,只要上ERP项目,就可像有些资料中描述的那样,降低库存20%~35%,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40%,加班减少50%~90%……企业就像人一样,有其生存、发展的全过程,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问题和特点,因此不同的企业使用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实施ERP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运用不当或选择有误就很可能失败。因此,企业在作出决策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对症下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软件。

3. 中国企业还没有发展到使用ERP的阶段 进入90年代,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门大开,国内企业面临进口产品的全面竞争。具有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三大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款款而至,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地变革。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换,丢掉了"等"、 "靠"、 "要" ,企业亟需自善其身,中国企业犹如一艘艘远洋的轮船,从波澜不兴的湖泊驶向充满惊涛骇浪的海洋。市场竞争的残酷,给我们的企业家留下了深刻印象。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有其发展的环境和应用的基础,而且目前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国企业因为所处环境不同,没有与ERP完全适合的应用基础,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用ERP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更不应该用消极的态度等待所谓的"使用ERP的阶段",而应该积极地研究、分析,创造条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4.只有ERP才是先进的管理思想 ERP只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中的一种,而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思想,如来自日本的JIT(Just-In-Time)、来自德国的西马克粗计划系统、美国的最佳生产技术(OPT--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等等,每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市场需求和应用环境。了解了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对ERP的认识也就更加明了。我们即不能成为ERP的崇拜者,认为它是神秘的、无所不能的,也要看到它可利用的地方,客观地认识、评价ERP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从中找到国内企业管理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