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思想

篇1

关键词: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影响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我国当代经济管理发展演变的基础和理论前提,并指导着当代中国经济管理的实践。当代经济管理是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企业为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施的计划、组织、调控等,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虽然当代经济管理与传统经济管理有所不同,但其依然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某些成分的影响,需要加强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影响的研究,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内涵

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于自然资源;二是针对于社会资源,且两者皆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儒家文化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文化理念就是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其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社会制度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自然而然的影响着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其也为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的稳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儒家文化中对于经济管理强调的是“均平”思想,也即实现人们经济生活上的平等、满足,并最终实现其核心的儒家教化思想“仓廪实而知礼仪”。

2.重农抑商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起始于春秋并贯穿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发展时期,“士农工商”的思想深刻影响着经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就致使了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存在很大的狭隘性,如孟子的片面经济思想“为富不仁”、荀子的“工商众则国贫”的思想理念等,都是重农抑商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严重限制和约束了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也与现代社会中经济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不同。

3.国家同构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是小农经济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在此结构上形成的封建式宗族制和大家长制。这种国家同构思想使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留下了“集中管理下的金字塔”思想烙印,并限制了其前进发展的方向。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传统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的正面影响

传统经济思想并不是完全不适应外国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优秀管理思想是值得借鉴和发展的。如孔子所提的“仓廪实而知礼仪”思想、“均平”思想等都影响着当代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如各企业都更加重视员工福利分配的公平性等,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为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传统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其中的一些负面成分亦根深蒂固的影响着现代人对经济发展及管理的认识,如小农经济发展中竞争意识的缺乏等都深刻限制着我国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这种“守本”的、不思进取的思想使得一部分国人既不敢放开脚步发展经济,又羡慕着一些经济发展的开放性,这是一种民族的劣根性。

3.重农抑商思想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社会存在了千年,在封建社会时期,其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巩固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但其不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中的“农为本,商为末”思想严重制约了当代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就意味着,唯有经济发展好了,国家也就随之而好。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摒弃重农抑商的封建思想,重视商业发展;摒弃“轻商重农”的思想,培养人才及企业的创新意识、冒险意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同构思想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国家同构思想形成的经济“金字塔”式管理思想对我国国企经济及管理结构的影响较大,并在建国初期支持和维护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益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西方管理思想的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不再适应我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这种统一管理的金字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当代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在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的过程中,这种思想逐渐被摒弃,国企等企业逐渐开始了股份制企业结构,更加重视企业的平面化管理。

三、结语

当代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都是我国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并制约着前者的发展进步。因此,在我国当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要认真对待,攫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并用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以促进当代经济价值观念的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管仲的轻重论经济管理思想

《管子·轻重篇》诸篇原有19篇,今存16篇,是我国古代反映经济管理规律的重要论著。它在重视农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富国和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和利用商品的轻重(即价值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这种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先秦时期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也仍然可供借鉴。在中国历史上,一谈到轻重理论是最常与管仲相联系的经济学概念。战国时形成的《管子·轻重篇》各篇,就是齐国人缅怀管仲的遗教,根据管仲的众多言行和有关档案资源,以及当时的历史需求探讨轻重理论的论述。它虽非管仲所作,但其轻重理论对于国家各种经济管理的作用却是难以忽视的。作为反映经济管理规律的管子轻重论,在多篇管子中均有论述[261,包括《乘马数篇》、《山至数篇》、《山国轨篇》、《国蓄篇》和《挨度篇》。

二、管仲的分类经济和消费经济管理思想

1.管仲的分类经济管理思想。管仲经济管理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作为分类经济管理思想的四民分业分居论。四民分业分居论在经济管理上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使职业世袭化,让士、农、工、商都固定在原来的职业和地位上}3}1,以便让同一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便于彼此交流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互通信息,彼此间“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促进商品的流通。职业和地位的世袭化,不仅保证了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也使现实生产关系的链条得以在持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持续运行。管仲把民众分为士、农、工、商4类的分类经济管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此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所沿用,说明这种分类经济管理思想反映了当时和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和需求。尽管其中职业世袭的经济思想与今天的人才与职业流动观点不相符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轻重,即价值关系来调控经济的理论。这种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

二、管仲的分类经济和消费经济管理思想

1.管仲的分类经济管理思想。管仲经济管理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作为分类经济管理思想的四民分业分居论。四民分业分居论在经济管理上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使职业世袭化,让士、农、工、商都固定在原来的职业和地位上,以便让同一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便于彼此交流生产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互通信息,彼此间“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促进商品的流通。职业和地位的世袭化,不仅保证了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也使现实生产关系的链条得以在持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持续运行。管仲把民众分为士、农、工、商4类的分类经济管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此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所沿用,说明这种分类经济管理思想反映了当时和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和需求。尽管其中职业世袭的经济思想与今天的人才与职业流动观点不相符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管仲的消费经济管理思想在《管子·奢靡篇》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管仲主张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从而来繁荣社会经济。在《管子·乘马篇》中有:“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因此,他大力提倡消费,甚至到奢侈的程度。《管子·侈靡篇》:“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管仲是一个消费主义者,他提倡消费,主张一个国家的经济要靠消费来拉动,不能太依赖于出口拉动,认为这样消费才会刺激本国经济的繁荣与昌盛。尽管其中的奢侈消费有过度消费之嫌,但其利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思想却无可厚非。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过分依靠外向型出口经济的拉动,则别国经济的风吹草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本国经济。

三、管仲的自然经济和技术经济管理思想

1.管仲的自然经济管理思想。管仲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这也就引发了他诸多的自然经济管理思想。他为了有效地利用齐国的自然林木资源和渔业资源,针对当时齐国所面临的“竭泽而渔”的不良经济开发模式,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的自然经济管理规定,也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其含义是国人伐木和捕鱼只允许在适当的季节进行,禁止人们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滥伐树木和滥捕鱼类资源,目的是保护森林树木和水泽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肆意破坏。另外,他出于收税增加国家收入用作军费、缓解及调和社会矛盾、招揽游士和网罗人才等目的,允许在繁华的都城临淄和各地陆续开设了700家“女间”,并向“女间”征税,对繁荣齐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管仲的技术经济管理思想。管仲的技术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已经认识到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因此,他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铁铸农具,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粮食产量。管仲在实行“相地衰征”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同时,依靠技术大力推广铁铸农具,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西周末年时,质地较软的原始熟铁以为人们所常见。进入春秋时期以后,质地较为坚硬又有一定的韧性且价格低廉的铸铁被发明了,很适合于铸造锄、斧、铲、撅等农业用具。

四、管仲的国际经济管理思想

篇3

[关键词]商鞅;重农抑商;经济管理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公室后裔,历史上又叫卫鞅或公孙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求贤,商鞅离魏入秦,时年29岁。入秦后,受封于商,史称商君。商鞅力劝孝公变法图强,孝公纳之,使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乡邑大治”[1]P2231,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础,史称商鞅变法。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他在秦国把“抑商”与“重农”定为基本经济政策大力推行,竭力压抑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孝公死后,公元前338年,商鞅被他的所诬害,享年52岁。商鞅的思想被编成《商君书》而流传后世,成为战国法家的重要代表作。《商君书》共29篇,现存24篇。叙述商鞅的政治、经济主张,提出了较完整的法家理论、路线和政策,因较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商鞅死后,秦国历代仍然继续奉行其法,遂使秦国力强盛,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西周、春秋时期,统治者注重通商、宽农、利器,对农、工、商三业一视同仁,无分厚薄。重要原因就是工商业一般为官营,处于统治者的直接控制下并为他们服务。战国中期以后,社会经历大变革,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加强了,商品交换随着封建土地新有制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P3256,私人工商业应运而盛。当时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逐什二以为务”,谋取超额利润。不少人鉴于“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1]P3274,便产生了背井离乡、弃农经商的观念,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原来土著的居民也被吸引到有利益的地方去。”[2]P13由于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会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起到侵蚀和分解的作用,封建统治阶级为压制这种潜在的威胁,维护农业在封建经济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便对新兴的私人工商业采取了压抑的政策。

战国时期,法家是对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现实政治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它不遗余力地以维护、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作为惟一宗旨,坚决主张以封建法制为主要手段统治社会。法家的抑商思想要求经济发展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在他们看来,听任工商业的发展,会引起以下较严重的社会后果。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极力主张限制工商业活动,其理由是“民之内事,莫苦于农,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3]P469,“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3]P74因此,要固“本”,就须抑“末”。换言之,要确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须严防工商业对农业的侵蚀,最大限度地排除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干扰。商鞅对工商业等采取了苛严的限制。

一、抑商的前提是重农,确定以农业为立国基础的“农本论”

商鞅认为农业是富国之本,重农是富国上策。“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3]P109商鞅认为,“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于治国的人,“仓廪虽满,不偷于农”[3]P60,不论丰年或歉年,保证必要人口开垦荒地,专心务农,国家的富裕才有保障。国家富了,农民财产也必然随着增多。农民财产增多了,便会安土重迁。这就有利于生产的进展和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的稳定。“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3]P74《商君书》的其他篇章多处提到商鞅的农本思想,如在《算地》中说道:“圣人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富强之功可生而致也。”《慎法》中又说:“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3]P518

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仁本管理;和谐管理;公平管理;效率管理;表率管理

一、“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仁本管理

“仁本”管理是《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核心,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就体现为“以人为本,任人唯贤”。这种“仁本”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时关于“仁”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但其本质就是“爱人”,仁的一系列含义都是由“爱人”延伸而来的。我们知道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对人的管理,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才算是仁本管理呢?仁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当做工具、手段的管理模式,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二、“四民分业,礼法并用”的和谐管理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其《兵法》篇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意思是说,用“道”养兵,人民就能和睦;用“德”养兵,人民就能团结。和睦团结就能协调,协调就能一致,协调一致就能无敌于天下了。《立政》说:“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意思是说,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五行》中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即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时序保持协调,使人事与天道相互协调,然后天地间的美好事物才会产生出来。

三、“贫富有度,富上足下”的公平管理

在现代管理学中,管理行为的公平就是要求管理主体在公平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根据公平的管理制度的要求公平地进行管理。管理行为公平包括组织行为的公平和管理者行为的公平,但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管理者行为的公平。因为管理者的公平行为一方面可以影响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公平管理问题在《管子》中也被明确地提了出来。《管子》的公平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揭示了分配中不公平的问题。《管子》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分配极不公平、贫富悬殊严重。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富商与农民之间,它指出:“迁封、食邑、富商、蓄贾、积余藏羡、蓄之家,此吾国之豪也。”即国家的财富主要集中于食封、贵族和富商的手中。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食封、贵族、富商和农民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收益是不平等的。

其次,《管子》分析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它认为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国家体制所造成。国家没有处理好税收与丰欠年的关系。无论是丰年还是欠年都一样纳税,不分谷物的贵贱,这样给商人以可乘之机。国君如果对富商巨贾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放纵不管,那就好象“一国而二君二王也”。第二,是人们的智力差别。“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十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同样的土地和货币,经营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智商高的人能生十倍之利,而愚笨的人却本都收不回来,致使二者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相差百倍。

再次,《管子》就如何达到社会公平,也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它认为要做到社会公平就应该“贫富有度”,反对甚贫或甚富。政府要能使国民“贫富有度”,就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贫者重贫”、“富者重富”的局面出现。

四、“均地分力,无夺民时”的效率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效率管理是一门研究改进组织效率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分析组织的流程,来对组织的效率进行规定、评估和分析,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的。效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要以一切可行的效率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把效率作为管理活动的宗旨,放在工作的中心和突出位置上。

首先,均地分力。管仲深刻意识到在当时的齐国影响经济管理效率的因素之一便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是《管子》通过土地收益在国家与农民的合理分配来达到这一目的,让百姓明确地知晓自己所能获得的收益,国家不再与民进行争利,显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其次,是无夺民时。在组织农业生产方面,《管子》认为要重视农时这一因素,农业的丰收完全在于是否按时令来组织生产,所以,必须“使民知时也”,这里的时令也可理解为一种农业生产客观规律,而农民有时不能注意到这一点,所以,管理者要有义务去告诉他们,“不告之以时,则民不知”。

五、“行正民服,以身作则”的表率管理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首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因为,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管理者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管理力度和效率。《管子》十分重视君主人格在民众中的影响。它认为“天下者,无常乱七八糟,无常治。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君主怎样赢得人心?在民众中树立起怎样的形象?管子认为君主的品格与风范非常重要。只有树立君主良好的品格与风范并以身作则才能“行正民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行正民服”呢?

首先是德义。《管子》在解释什么是德义时,将德义比喻说:“将将鸿鹄,貌之美者也;貌美,故民歌之。德义者,行之美者也;德义美,故民乐之。民之所歌乐者,美行德义也,而明主鸿鹄有之。”即德义行为如同鸿鹄一样之美,所以人民才喜欢

其次是善于修身。“善罪身者,民不得罪恶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惠出;不以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侧面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纣不然,有善则反之身,有过则归之于民。归之于民则怒,反之于身则身骄。往怒民,来骄身,此其所以失身也。”这种称身之过,就是要求君主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同时这也是保身的最好方法。

以上所述的各种经济管理伦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仁本管理是《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核心;和谐管理则是《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关键;公正和效率管理是《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前提;表率管理是《管子》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升华。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构成了《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是《管子》经济管理伦理思想的最富于实践价值的部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管子・兵法》

[2]《管子・立政》

[3]《管子・五行》

[4]陈敏.《管理公正及其实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6期

[5]《管子・轻重甲》

[6]《管子・国蓄》

[7](美)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

[8]《管子・乘马》

[9]《管子・小称》

篇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88)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组成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在科技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忽视管理的状态,进而出现管理失范,使得科技管理重的盲目性与失误性逐渐增加。在面对多种问题的过程中,科技管理要想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应当将预警管理思想融入于其中。本文就预警管理思想在科技管理种的运用进行简单分析,以期能够对此方面有所了解。

关键词 ]预警管理思想;科技管理;运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01

1引言

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新的管理思想不仅有助于科技管理摆脱传统管理的束缚,还有助于科技管理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对科技管理实践的过程中,预警管理思想立足于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并将其主要思想体现于科技管理中。从实践就可以看出,预警管理思想在科技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2预警管理思想的特点

在现代管理思想中,预警管理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存在于各项管理活动中。在管理活动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预警管理理念不仅能够充分体现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同时还会将管理工作很好的实行下去。

(1)预警管理具有安全性。在科技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将预警管理应用于其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安全性的特点。预警管理能够保证科技管理行为在不偏离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能够发挥其管理职能,促使预警管理的功能可以充分体现出来。预警管理的安全性反映到科技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对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也就是促使科技管理过程中的保证系统能够在规定的功能下处于一种有效实行的状态。预警管连全功能的基础就是在科技管理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将整个管理活动协调与控制过程纳入到安全的范围中,保证科各项活动的安全性。

(2)预警管理具有预报性。预警管理中的预报性是预警管理工作一种可靠性的手段。预警其实就是对科技活动中不确定的现象进行预测,随后判断管理状态处于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危险状态[1]。而警告则是对科技管理过程中的行为错误与失误可能性进行预报。也就是在科技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告知科技管理中哪一步分需要进行优化管理。在科技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预警管理思想中的遇见性功能与警告性功能,应当以具体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程序来完成。

(3)预警管理具有矫正性。在科技管理工作实行的过程中,预警管理思想中矫正性其实就是针对科技管理中,在预见与警告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对管理中存在的失误进行纠错、制止以及回避、预防等作用。预警管理思想中的矫正性其实就是预警管理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如果将预警管理应用到科技管理中,就能够对管理失误行为与不良管理状态进行纠正,或者是防止和回避管理失误的继续发展与重复出现。在科技管理中,预警管理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矫正性具有纠错的作用,可以在预警管理的协调与控制中获得实现,也就是对管理中的不良管理进行控制。

3预警管理思想在科技管理中的运用

在科技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将预警管理思想与用到科技管理工作中,对管理工作的实行具有重要意义。

(1)科技预警管理分析。对科技预警管理的分析主要从四方面开始,机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首先,监测。在对科技实行预警管理的过程中,基础性条件就是必须确定科技管理的监测对象。也就是科技管理中最有可能或者是最容易出现逆境的现象,如科技管理失误以及科技管理逆境等。当然,监测的对象还包括了对科技管理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活动环节与领域。在科技管理的过程中,实行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过程监测,也就是对监测对象的活动过程全程监测,或者是对监测对象与科技管理有关的活动环节进行监测[2]。另一个是对重大监测信息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需建立信息档案。信息档案的建立需要经过历史与社会的比较。信息档案应当保持预警管理系统共享。档案信息能将监测的结果信息准确无误及时的传输到下一环节的预警管理中。监测手段通常都会采用科学监测指标,并逐步实现自动化、程序化以及数据化。其次,识别。对科技管理过程中获得的监测信息进行分析,进而能够确定管理活动中已经存在的逆境现象与可能要都发生逆境活动。识别在科技管理种的主要任务就是判断管理过程中哪个环节的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现象可以被称为不良管理。识别对整个预警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再次,诊断。对已经识别的逆境现象,对其成因、过程进行分析,同时还应预测发展趋势[3]。这样就能够确定主要逆境现象与次要的逆境现象。在科技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诊断工具科技管理特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最后,评价。对已经存在的逆境现行计划实行评价。评价管理中的损失以及社会损失。

(2)预控对策活动内容。科技预警管理系统实施的目标,就是对各种逆境现象实行早期预防与控制。在此项活动中主要包括两个活动阶段。首先,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其实指的就是开展控制对策行动的组织保障活动。该项活动主要包括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活动的制度、标准、规章、标准,这样实行操作主要就是将预测活动控制在有保障的组织环境中。通常情况下,组织准备有两项任务。一项是规定预警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另外一种是在危机状态下管理能够提供对策[4]。在整个科技预警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为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服务。其次,日常监控。日常监控对预警分析活动所确定的主要逆境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的管理活动。逆境主要是由预警活动确立的,预警活动对科技全局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日常监控需要对预测逆境现象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严重程度进行预测。也就是在预警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防患于未然。日常监控活动实施的两个任务就是对策与危机模拟。通过日常对策能够纠正逆境心想,防止该类现象扩散与蔓延,促使逆境现象逐渐转到正常的状态。预警管理是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发现逆境现象难以控制,因而对危机状态进行假设。在科技管理运用预警思想管理的过程中,日常监控需要将组织准备作为互动实施的前提要件。与此同时,组织准备作为整个科技管理系统提供组织运行规范。预控对策活动,能及时发现科技管理中不足,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对策的实施必须将监测不良状态为基础,进而实行有效的管理。

4结论

总而言之,在科技管理的过程中,预警管理思想主要在科技管理实践中理论困惑于现实出现冲突时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在科技管理的过程中,将该项思想作为管理的首要思想,能够避免多种逆境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田捷.对研究院所科技管理岗位能力的分析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0(5):20.

[2]郭晓东.浅谈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2,8(11):27.

篇6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工程建设、产品制造、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质量”含义,进行以质量为根本的经济建设活动。无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具有相类似的内涵评价标准,我们需要提供一种能满足一定检验标准的有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或服务。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质量目标,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施以质量控制和监督,最终达到保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质量控制的内涵国际标准化

组织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了一个定义,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没有将质量限定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可以是产品或服务,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以上各项的组合。质量的含义,一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并符合一定的预设质量标准;二是质量也意味着合格或者没有缺陷。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的内涵标准,我们必须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把实际测得的质量特性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差异或异常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使工序处于控制状态。具体是为了监督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各环节上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使产品或服务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质量控制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活动。在服务和管理领域,质量控制是指针对服务现场的措施和状态予以的现场检测和纠正,以达到服务对象感觉满意的程度。

从本质上说,质量是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外在展现评价,而质量控制则是为了达到质量目标的内部控制活动。质量是企业和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得到国内外大多数企业认同,质量目标是企业和部门追求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而质量控制则是确保达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目前质量管理已经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

经济管理的含义包含两层:一是宏观概念,统指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二是微观概念,指在企业和部门中凡是有关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统筹规划、工作实施以及质量控制,因此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范围内的组成部分,质量控制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质量控制可以促使经济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只有实施质量控制工作,企业和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才会更有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和部门的领导早已感到市场竞争的压力,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或服务,会让企业和部门遇到很多问题,如产品的返修、服务的投诉、甚至对顾客进行的赔偿。

如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让产品或服务带给顾客的是放心使用和满意的评价,那么我们就能更专注于企业发展或部门的建设,从而给整体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更高效率。因此,作为企业和部门领导,他们就要选择一种管理模式来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工程角度看,多数企业为规范质量控制选择了运用国际ISO9001等标准进行管理;从检测实验室看,多数单位选择了质量管理资质认定体系和实验室认可体系,相应的其他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几乎覆盖了所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而对政府部门,由于提供的是无形社会服务,因此更多依靠制定更加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考核规定来进行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是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好坏的必要因素。质量控制通过监控与调整预设质量目标的过程,达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需要有质量控制的标准来参与评价。实际工作中,不进行质量控制或者形同虚设的质量控制很难对经济效益和健康管理带来促进作用,这也反映了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企业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否有效,一定会在企业和部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上做出反映。企业和部门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控制就是有效的。反过来,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必须拥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否则评价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将会片面,整个经济管理工作也缺乏进步的推动力。

3、质量控制可推动经济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在质量控制工作的推动下,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更完善,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更满意。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实际工作将更上新台阶。依照市场营销理论,消费者需要的是满意的产品,同时随着更多满意产品的出现,消费者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这反过来会促使企业和部门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于是企业和部门相互之间自发的竞争在质量控制的作用下,会推动整个社会产品质量的不断进步。经济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经济管理工作也获得了进步,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善、经济状况变得更好等方面。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三、质量控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1、从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质量控制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观念,它在帮助企业和部门提供更高比率的合格产品的同时无疑也会增加企业和政府的运营成本与管理难度。因此,要想把质量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我们必须在经济管理的战略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首先是领导的认识问题,要对质量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就是说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是关系每个企业和部门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将影响到广大的顾客群体。因此,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还是只为了拿张认证证书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这是一项原则问题。质量控制本身就是为了提升管理水平服务社会的,这个观念是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前提。

有了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就是说既然企业和部门选择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就要有踏实接受的态度。作为企业和部门的管理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出具体的质量目标和完成质量目标的实施计划,通过质量目标的分层次展开,以实现企业和部门的质量控制。因此,质量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而出发点必须是企业管理层对质量控制的正确认识。

2、依据经济管理总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企业和部门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要在工作中制定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益,我们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必须要适当,过高的标准不容易执行,过低的质量标准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整体进步。在推行质量管理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走捷径照搬照抄,以此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目前,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ISO9001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必要的质量监控模板,而针对各行业情况,企业和部门也需要增加一些附加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适当的质量规范标准应将质量控制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即质量环的所有环节),并且以质量形成存在的问题预防为主,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排除质量环节各个阶段产生问题的原因,以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

3、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建立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为了有效地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针对质量控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这套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质量过程监控,同时出现问题要能及时和自动提醒,以减轻质量控制的工作压力。闭环的质量控制系统不仅应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灵活性,即如果出现批量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系统将提醒企业和部门管理者问题也许不在于某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是系统流程上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企业修改完善质量标准。

四、总结质量控制对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质量控制是现代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认清质量控制与经济管理的关系,督促企业和部门领导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观念,设定适当的质量目标和规范标准,并建立有效的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和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到顾客满意,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在卿。质量目标的建立与存在的问题分析。CNAS技术研究论文集,2008。

篇7

关键词:建设企业 项目经理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建设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是企业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分为若干阶段,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职能人员负责项目实施。除此之外,建设项目实施地段松散,绩效管理需要准确、完整的数据作为评价参考。如何及时有效的取得工程项目经理绩效数据,并对整个建设项目组的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估,有利于激发企业职能部门项目经理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建设企业经营效益是我们人事管理工作需要面临的问题。我公司实施项目经理绩效管理以来,突显出诸多问题,阐述如下:

1.现阶段工程建设企业项目经理在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绩效管理

为了加快提高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建设企业引入各种绩效考核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工作是以数据绩效为依托进行的数字化管理,绩效管理数据来源其它部门负责人员,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最后的绩效评定结果。对项目经理的考核数据一般由项目经理自己汇报,导致人力资源部门在建设企业的不同工作阶段不能及时与其它部门沟通,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项目进程以及相关项目资料,进而不能准确的对项目经理绩效进行评估。企业人员相互间工作不协调,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管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某些建设企业领导仅将绩效管理作为单纯的工作能力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薪酬挂钩。所以对于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管理应该予以重视,不能只是关注眼前利益,要做长远打算。

1.2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存在缺陷

绩效考核算法应该是科学的,它能够客观的表现出员工的实际作业情况。相关企业领导只是重考核结果,对深入性的考核量化缺乏研究利用,通过考核结果片面的评估项目经理的工作状态,不利于员工的薪酬激励效果。绩效考核管理结果与企业发展策略、晋升、业务范围、薪资、培训、人员招聘、鼓励政策等联系紧密,但是企业相关人员只是对绩效管理做出片面理解。许多建设企业只是将量化考核作为形式过程,对考核结果缺少实质性的利用。通过绩效考核结果我们可以对项目经理进行奖罚、薪资核算,或者是晋升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等。从绩效考核结果中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到企业整体工作的不足点以及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点。

2.项目经理的绩效管理相关措施及实施方法

2.1明确项目经理绩效考核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考核对象。

项目经理是考核主体。项目经理负责建设企业建设施工项目。从项目启动到项目实施到最后项目交付,项目经理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项目的成功与失败都与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相关。所以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应该从多维度进行考虑。主要考核点有项目工程管理进度、人员调动能力、项目主要成员评价、施工项目中的利润比例、计划施工的完成进度时间率、成本在施工整个项目中的节约率和完成率、反复施工率、安全防护率以及双方的合同实施效果率、团队的合作能力等信息,并且还应该根据《目标管理法》等有关国家法律规定进行评估。企业所在的项目管理部门应在项目施工之前根据工程的大小以及难易程度和公司所能够承担风险的责任对该项目的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并经过商讨制定出有效的绩效方程式和绩效目标。除此之外,在考核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与考核对象交流,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对于考核成绩较差者,应当停止其项目经理承担工作,有企业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再派其上岗。

2.2绩效周期性考核

绩效考核应该根据施工项目周期而定,建设类项目施工往往工期长、规模大,设置考核周期对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对于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周期不应该设置太长,应该以里程碑的方式设置绩效考核周期,这种方式可以与项目施工的进度一致,绩效考核由工程量来决定,而对于项目的进展,可以以项目部周工作记录为参考。

2.3绩效考核成绩使用

项目经理把握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在项目周期内,项目管理包括施工、预算、人员工作分配,工程进度管理等,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因此企业在选择某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时应该进行严格选拔。一般来说,公司会从经营管理的能力、顾客对项目经理的理念的认可以及对该项目所涉及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进行考核。如果对项目经理进行绩效考核,在项目人才选拔时,可以利用绩效成绩进行选拔,这是绩效考核成绩的应用,当然,绩效考核的前提应该是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以及数据具有比对性。通过绩效考核显示的数据成绩,公司可以完全评估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以及此人的处事方式。有效利用考核结果会给公司、社会带来实际的效益。

3.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建设企业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应该体现出项目经理的真实管理水平,它应该是对项目经理的客观数据考核评估,对于建设企业来讲,科学有效的提高建设企业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水平,对提高建设企业经营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天飞.工程建设企业项目经理绩效管理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石油化工建设. 2011(02)

[2] 唐文华.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的运用[J].新疆有色金属.2010(06)

[3] 陈寅行.浅谈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管理观察.2009(09)

篇8

关键词:基层经建;专项资金;管理对策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基层经济工作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的经济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国家和省财政加大对地方发展支持力度,基层财政获得的经济专项资金规模增大,如中央基建投资、中小河流治理、生态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环境保护、人畜饮水、文化教育、淘汰落后产能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基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基层在进行资金管理时要考虑到如何真正管理好经建专项资金,使其落到实处,造福于群众。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经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确保规范、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防止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问题的发生。而基层财政局必须对经建专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保证基层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基层财政经建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约束机制需完善

基层财政对专项资金都会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经建专项资金也不例外,在实际工作中,经建专项资金的管理并不能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经建项目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批准、发改部门立项、财政全额或部分投资的项目,要想取得上级部门经建专项资金,需先进行项目申报,这就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由于前期申报的时候,未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立项和审批缺乏科学依据,上级资金到位后,无法落实到具体项目,这就导致了资金浪费。二是资金管理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缺乏沟通。项目立项、审批在发改部门,建设审批在建设系统相关部门,项目建设管理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管理拨付部门在财政部门,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出现项目开工前的相关审批手续尚未完成,资金就已拨付的,或者是项目正在建设,但是相关资金尚未拨付,出现了资金闲置和紧缺并存的现象。三是财政部门在拨付经建专项资金时,只要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资金,并且资金申请合理,就按程序拨付相关资金,资金到项目单位后,再由项目单位下拨建设单位,这种情况下,资金就到了部门和单位的口袋里,财政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监控;有的项目单位在下拨资金时,仅仅是行文拨付资金,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要求未明确,对项目开工、竣工手续不核实。

2.基层的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相关工作不规范

目前在我国很多基层单位中,还存在着经济建设资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资金管理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在部分基层单位中,一些高素质的资金管理专业的人才还十分缺乏。很多从事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都只是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这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使得基层经济建设得不到有效规划和管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单位的资金管理人员工作强度较其他单位来说并不是很大,导致部分人员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更不会注重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预算约束性不强,投资效益不高

项目单位高估冒算,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浪费的现象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其重要原因就是过去财政部门在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评审,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决算审核时缺乏技术依据。尤其是过去很多基层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资金预算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给当地各方面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项目进行预算时只安排一个部门为预算负责部门,让其对项目预算工作从编制到最终完成的所有过程全权负责,使得预算工作在编制时的随机性增大,这就容易出现项目预算不准确,高估冒算,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投资效益不高。

4.经建专项资金管理环节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单位或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实施在认识上有偏差,常出现随意变更项目地点、增加投资规模等现象。(2)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不充分,出现边勘探、边施工、边设计的三边工程,导致拖延工期,不能按时交付使用。

三、加强基层财政经济建设资金管理的措施

1.完善基层资金管理系统,建设相应的监管机制

(1)实行项目申报管理。对上报的每个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确保项目资料真实可靠,要件完备。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填报县级以上财政经建专项资金监督责任承诺书,明确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申报文件上须明确责任人、资料审核人和现场查看人员,否则不予受理。(2)实行项目跟踪问效。加强对大型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实现资金跟着项目走,对财政经建专项资金实现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并对项目资金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监管。(3)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及时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由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组成项目验收委员会,按程序组织竣工验收,并建立项目建设档案。(4)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规范财政资金拨付方式,坚持三个主动的工作理念,加快资金拨付。接到资金文件后,主动与项目单位联系,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对未办理拨付手续的,主动过问,主动上门,督促办理相关手续,并对财政经建专项资金一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5)推行财政审核报账制管理办法,保证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6)实行实地监督检查。财政局要抽调专人组成检查组,对乡镇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防止截留、挪用惠民资金等情况,确保专款专用,惠及于民。

2.提高基层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经济建设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效主要还是由基层相关工作人员决定的,只有相关的资金管理人员在工作时认真负责,并且也具备足够的职业技能时,基层财政经济建设资金管理才能真正落实。正因如此,我国基层的相关单位必须重视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基层单位在岗位招聘时就应该提高门槛,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确保所招收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相对高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定期在单位内组织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地汲取新的财政管理的知识,从而在应对各类财务问题时更加从容;最后,还要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对表现好、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给予加薪或者升职的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工作人员扣除相应的绩效奖励,使基层从事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持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素养;只要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上升到相对应岗位或相对应层次的水平,就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平等竞争来获得这一职位,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有了与之相对应的奖励。

3.不断完善基层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提高投资效益

基层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还要从资金预算管理方面入手,建立全方位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而基层要使资金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有相关的制度和机构提供支持和保障。聘请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投资评审,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完整性和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为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和项目决策提供技术依据,而且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并不只是二维的预算管理,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对于基层单位内各个层次的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还应落实预算的执行和跟踪工作,在相关预算工作落实之后,只有不断地追踪和监督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来应对。最后,要提高投资效益,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切实强化财政监督与管理工作职能。同时还要把加强资金管理与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语

基层财政经济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开展,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关规定和政策来不断完善基层财政经济建设资金管理工作,但实际的开展情况目前还不容乐观。所以,基层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要吸纳各方的意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的工作,规范相关的资金管理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庆军.试析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的专项资金管理.经济视野,2017(12).

2.韩冰凌.加强基层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5).

篇9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经济数学是一种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以解决稀缺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科学。基于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必须借助于数学。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量,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运用数学的程度与数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极为抽象,但是它们都是从生产实践来的,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应用数学来发展现实世界的这种可能性根源在于:数学从这个世界本身提取出来,并且仅仅表现这个世界所固有的关系的形成部分,因此能够一般地加以应用。

由于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学中定量分析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已引入经济学,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等分支,这些新分支统称为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观经济过程的数量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客观经济实践;在经济应用数学中,“成本函数”、“收益函数”、“需求函数”和“供应函数”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把“二次函数”和“分式函数”扩展为“多项式函数”和“有理函数”,并用它们构造了总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库存总量函数、边际函数等。所有这些函数思想在大学的应用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并且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集中体现了经济数学思想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下论述中我们针对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阐述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以求对企业管理实务工作者有所裨益。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企业成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成本的特点是短期内不发生变化,即不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固定成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者的固定工资等);第二类成本的特点是随商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变动成本(通常有能源费用、原材料费用、劳动者的工资等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为总成本,即TC(q)=FC(q)+VC(q),其中q为企业的产品产量,这就是企业的成本函数。利润就是生产者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即收益与成本之差,L(q)=R(q)-C(q),这就是企业的利润函数。

生产者提供商品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决定生产规模也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生产者来说,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因而生产决策者不能只盲目地追求产量,还需要根据利润的变化情况确定适当的产量指标。利润函数L(q)=R(q)-C(q)=0时,此时生产者既不赢利也不亏损,即收支相抵,我们将满足收支相抵的点称为盈亏平衡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分析常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定价或生产决策。

2、边际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若以原函数代表成本、收入、利润等,通常称之为总函数,如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而对应的导数就称之为总函数的边际函数。边际是对经济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在经济学中,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增加的总成本或增加这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定义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总成本函数在所给定点的导数。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以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产量以上,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此时,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加越来越高,这是由于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后,要再增加生产需投资新的设备或增加工人工作时间等造成成本的增高。因而在生产管理中,边际成本的分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需求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把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称为弹性。需求函数弹性就是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Ep为需求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需求弹性有其实际的经济含义是表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其需求量将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经济学中,当Ep<-1时,称需求量富有弹性,也就是价格的变化将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这时需求量对价格的依赖是很大的,换句话说,适当涨价会使需求较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收入;当-1<Ep<0时,称需求量是缺乏弹性,即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小于价格的相对变化,此时价格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在适当涨价后,不会使需求量有太大的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收入;当Ep=-1时,称需求为单位弹性,这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基本相等,即商品的涨价或降价对商品的销售基本无大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运用弹性进行经济分析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考虑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性质,如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可有可无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商品的替代性强弱,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一种商品其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越小,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泛,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越大,从短期看,其弹性小。(2)考察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在产品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反而使销售收入减少,降价却能增加销售收入。但随着价格的下调,需求价格弹性也随之降低,因此降价促销是有限度的。近几年的彩电大战、VCD大战实际上是降价大战,其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实战依据。(3)考察需求交叉弹性。交叉弹性Exy是指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当企业的产品有互补关系时,就其中一种产品,定价较低可能会减少这部分产品的收益,若其互补品的销量迅速增加,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则此降价方案可行。Exy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因此,企业决策人员应了解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除了采用灵活的价格策略外,更应把功夫放在开发产品、改进市场、降低成本等方面上,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4、最优化问题

在经济管理中,常常要寻求经济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这就是最优化问题。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最终目的,选择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是经济数学在经济管理中最显著的应用。设利润函数为L(q)=R(q)-C(q)(q≧0),为求出使利润最大的产出水平,首先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即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其次,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即当利润函数的—阶导数等于0时,二阶导数小于0。满足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产出水平将使利润最大。最优化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也经常碰到。

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决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使之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数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然而,经济学不能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堆积,因为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是推导不出来的,而且,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相当复杂和多变,同时还可能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工作的发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或明或暗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可能导致经济学成为一种完全虚构的假说。这样,无论对经济理论研究,还是经济实践过程,都将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

2、正确处理好经济分析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经济学是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融合的严密科学。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任何量总是具有一定质的量,量以质为基础,而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经济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上,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的抽象化、空洞化和理想化,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如果只片面强调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而没有把经济理论作为依存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理论的简单化、模型化和僵硬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理论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我们也应该处理好决策中质与量的关系。

篇10

确立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围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这个宗旨,此种理念现已为大众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又因升学率高低的评价的客观存在,最终还是陷入了人人厌倦而又人人不得不去应对的应试教育中。先前人们还不认为大学有升学的压力,但现在大学分明在评价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考取率,并作为这所大学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这就给我们的高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带来一定的压力。基于学生要参加各种考试(包括考研),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确曾把眼光只放在考试的需要上,为考概念而讲概念,为考原理而讲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煞费苦心,却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少去关注教材以外的经济现象。更让我们做教师感到迷惑的是反复讲解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们仍是死活理解不了,考试自然是只有死记硬背了。经过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及自己的思考后,从而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固然少不了要以教材中列举的经典为教学内容,要从经典中援引思想资源,但也不应忽略现实问题。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重新审视经典,自然会使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获取新的思想资源。有些现实问题,只要善于发现,加以提炼,就会引发出学生学习、研究的话题,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们早一些走向学术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有理论体系,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反之,把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纯而又纯、玄而又玄的经典中,于学生、教师、社会,均无益处。因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经典阐释的教学观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当前政治经济教学的基本理念。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复习旧课,列出1、2、3几个概念或问题,然后是导入新课,板书要讲的章、节等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很注意“板书”这一教学环节。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板书固然很重要,但也时常觉得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思考作用的同时,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还没等教师在黑板上写完,学生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高中时学过了,谁不知道。其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分析、讲解,启发、调动、吸引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把他们原来有所接触但实际并未掌握好的经典概念予以生动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再板书必要的纲目,我觉得比为板书而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传统的教学以传播经典文化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往往是教学活动的受动者。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除了有高分未必有高能力之外。往往还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玄而且空,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又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文化是多元交织的复合体,教材中所列经典只是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相对凝固了的部分,是对以往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而现实生活又是经典得以不断更新、充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且现实问题又极有可能成为经典问题。我们的教学的确不应只在经典上“讨饭吃”,而是应该拓展视野,把现实也纳入对象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