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安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安全;信息对抗;信息战;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信息安全的含义
信息安全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概念,不防暂时不给它下定义,只阐述它的含义就可以了。
关于信息安全的问题,除了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之外,还要注意解决威胁信息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广义的信息安全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和非网络信息安全;狭义的信息安全指网络信息安全;非网络信息安全指通过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电视,文字,口述等方式表达的信息的安全。本文涉及的信息安全是广义的信息安全,指任何形态的信息的安全。
信息安全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信息安全的定义。
ISO国际标准组织给出的信息安全定义强调了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实际上,保密性和完整性是密码学的主要特点,而可用性涉及的范围又大大超出了安全的界线;故ISO国际标准组织给出的信息安全定义是不够完善的。
有的人把信息安全定义为:'保障有敌手参与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实际上,很多时候,信息安全受到的威胁不是来自信息系统外部的敌手,而是来自信息系统内部的人,或者说,现实对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为信息泄露和内部人员犯罪,而非病毒和外来黑客所引起;2003年,据公安部统计,70%的泄密犯罪来自于内部;故这一定义也是不够完善的。
也有的人把信息安全定义为:'通过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以保障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地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实际上,通过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涵盖信息安全的所有外延,例如,这一定义并不能把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或等级保护等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包括进来,这一定义也不能把信息内容安全包括进来;等等;也就是说,这一定义也是不够完善的。既然如此,不防暂时不给它下定义,只阐述它的含义就可以了。显然,它的含义是可以不断扩张的。十年前信息安全的含义和现在的信息安全的含义是不同的;未来的信息安全的含义和
现在的信息安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当前,人们关注信息安全的焦点,已逐步从行为安全转向内容安全。内容安全是信息安全在法律、政治、道德层次上的要求。信息内容安全存在对立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为维护政权稳定的信息内容安全,一是指作为人权需要的个人获取信息自由的信息内容安全。
信息安全的标志是: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追溯性、不可抵赖性(不可否认性)、真实性、可靠性、流动性、可审查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信息论、控制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密码学、数学、应用数学、数论、管理学、逻辑学、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等的新兴交叉学科。
2.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危害性
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009年,福建股民和先生股票账户的密码被网络黑客篡改,导致和先生损失2万多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仅2009年上半年,就有1亿1千万个中国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问题; 2009年,网民处理安全事件所支出的相关费用高达153亿元人民币;2009年暴露的力拓间谍案,让中国损失7000亿元人民币;安全软件每年漏杀的木马超过百万,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超过十亿。据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透露,有63.6%的企业用户处于"高度风险"级别,我国每年因网络泄密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2002年,美国资产融资公司计算机欺诈案,犯罪涉及金额20亿美元,影响震荡全美。美国ATM机存在的安全漏洞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黑客攻击平均每年为美国大型机构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万美元,相当于其总营收的2.2%。据美国商业杂志《信息周刊》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黑客攻击和病毒等安全问题造成了上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每数秒钟就发生一起网络攻击事件。2009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的网络安全评估报告中说,美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多次遭到入侵,数亿美元资金、知识产权以及敏感军事信息被盗,美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受到损害。除以上所说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外,实际上,间接经济投入也非常可观;例如,美国GIG耗资一千亿美元,而安全问题并没有解决;奥巴马上台数月后,一家美国信息技术公司受美国国土安全部委托,广告招聘大量"有正义感的黑客",以便协助联邦政府查找各类重要网络系统存在的漏洞,美政府将为此提供6000万美元资金支持。五角大楼也曾公开表示,将在2011年前,将军方熟悉互联网反黑客业务的专家数量从80名增加到250人。
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将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去年我国平均每天有45个政府网站被黑客篡改;"人肉搜索"这种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行为,有愈演愈列之势头;散布谣言,煽动民族纠纷等涉及信息内容安全的事件日益增多;我国今年爆发的谷歌事件,则是典型的涉及信息内容安全的一起政治纠纷;今年3月发生'天安舰'事件之后,韩国等说'是朝鲜击沉了天安舰',朝鲜则说'天安舰的沉没与朝鲜无关',其中必有一方散布了不良文化(虚假的信息),这也是涉及信息内容安全的一起严重纠纷。
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将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信息时代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信息战,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终止了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城名.iq的解析,一夜之间,人们发现所有以.iq为后缀的网站都从互联网上"蒸发"了。信息对抗或信息战是一种以获得控制信息权为目标的无硝烟的战争,信息战的攻击目标包括各种军事命令、通信系统、能源、运输和金融等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系统;在和平时期.信息战是处于绝对隐蔽状态,一旦战争爆发, 信息战将出其不意地发挥出巨大的破坏力。2009年《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将组建网络战司令部,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由国防部直接指挥,这是美国在信息战方面的新部署。美国已将信息安全由"政策"、"计划"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布什以不真实的信息为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这是一场起因涉及信息内容安全的战争。许多人认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信息泄露、拒绝服务和信息破坏;事实上,维护信息内容安全才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球共有1 3台根服务器,其中主根服务器1台,辅根服务器12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辅根服务器分布在美国本土,另外3台分别在英国、瑞典、日本。这就是说,当前,美国持有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权,这实际上就等于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美国可以通过中断根服务器使我国境内的互联网被隔绝;美国可以通过对根服务器实施特定的技术手段,盗取信息;美国可以通过根服务器的特殊地位,对我国境内互联网主机的信息进行监控;这是我国最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以上事实说明,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危害性无论对个人,企业,国家,或者世界和平都是非常严重的。
3. 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
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分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
非人为因素指设备故障或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一般由设备老化、功能失常及不兼容因素等引起;设备故障包括设备硬件故障、传输设备故障、存储媒体故障、系统软件故障、应用软件故障、数据库软件故障,开发环境故障或设备运行环境恶劣(温度、湿度、电源、地线和其他防护设施不良),等等。自然灾害包括由、火、雷、电、风暴、烟尘、虫害、鸟害,鼠害、海啸和地震等因素引起的灾害。
威胁信息安全的人为因素分恶意攻击和过失威胁。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威胁信息安全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全人类的道德水平下滑,其表现形式为不良文化到处泛滥。
参考文献:
[1] 黄松 夏洪亚 谈利群 :模糊综合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010-05-20 论文图书馆
[2] 孙宇军 李体然:美国信息战概念的变化及其对信息战发展影响,Gzu521.com我的
[3] 杨旭: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2008-12-23
[4] 周智佑:谈谈信息安全问题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3)
[5] 何德全:面向21世纪的Internet信息安全问题 《电子展望与决策》 1999(01)
[6] 张焕国 《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罗文(1988-),男,汉族,广东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在读。
王会林(1967-),男,汉族,江西崇义人,硕士学位,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控制、计算机控制、软件工程。
广东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Z03066)资助
篇2
关键词:产业安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3-0033-07 收稿日期:2010-09-07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实现我国从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跨越的关键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珠三角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败。近年来,珠三角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但是,产业发展存在的总体竞争力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一、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含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张碧琼(2003)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外商通过合资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特别是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吕政(2006)认为,产业安全是指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国家的重要产业在资本等领域不受跨国资本的左右,从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部分学者对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郑新立(2006)认为,我国产业安全主要面临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外资对国内某些行业的控制和垄断严重等几个突出问题。
篇3
[关键词]安全内涵外延 1引言
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伴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谈论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反过来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恐怕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备和科学。以致于不管对安全作何定义,都很难包容一般意义上安全的内涵。
2安全的定义
为了获得安全的原始含义,先从词意和典故考虑,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
(1)安全在希腊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受伤”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卫生”(Salws)之意。
(2)“安”字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可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等,可谓无损则全。
为了获得安全的真实含义,从安全的科学层面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到了安全以下的定义:
(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凡此种种,要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把复杂的安全内涵表述清楚是异常困难的。这犹如“最优化问题中寻找最优解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一样,难以走出这个局部区域”。因此,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安全概念。
3对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
采用自然辨证法定义技术创新哲学的思考方式,不从正面去解释技术创新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回答它。笔者就是从安全的子系统: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伦理与外延(信息网络安全等)来回答安全的本质。
3.1安全是一种文化——安全文化
文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所以,应该以哲学的观点来认识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从事生产、生活、生存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的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所涉及的范畴包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厂矿的安全生产、核电站的社会性安全、全民的防灾减灾思想意识、公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安全。安全是一个包括物质的、意识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3.2安全是一门科学——安全科学
1993年7月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安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工程与技术门类之中,称之为安全科学技术,被确定为综合类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安全科学是研究系统安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研究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机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危险,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保障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自身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体系。
按照哲学的内容,在安全科学的体系结构中,处在安全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是各类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就是安全的观点,或者说安全科学是从安全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看整个世界,正如自然科学从物质运动,社会科学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去考察世界一样。但是安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各门科学有关。因此,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的新兴横断科学。
3.3安全是一门技术——安全技术
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或危险的因素,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生产、生活和生存被动或发生各种事故。为了预防或消除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影响和各类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可称为技术,在于要消除各个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去实施或考虑,或者是说以技术为主,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以达到劳动保护之目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科学可以从自然辩证法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说明,安全科学着重于安全的规律,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从而掌握好安全,使之为人类服务;而安全技术更侧重于安全的应用,研究事故致因因素,从而转危为安。因此,安全技术丰富了安全科学,安全科学又指导和推动了安全技术的发展。可见安全技术对安全生产、生活和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3.4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问题,既有人对物的管理,又有人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人、机、环境三者的多元复杂的矛盾问题。这就表明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围绕预防事故这个中心课题,变纵向为横向综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安全状况指标化;推行事前预测;推行反馈原则进行安全评价等。
认为:管理首先是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自觉活动。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人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而人的意识、价值观、认知、信念等都是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本身包括教育方法、法律建设、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宣传手段等。现代安全管理应是系统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安全管理就犹如5个分散的指头握成一个拳头,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合力。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和流通,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得到迅速推广。因此,所谓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劳动者人人主动参与安全工作。
3.5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由“政治立国”进入了“经济立国”的时代,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起着主要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安全领域有专家、学者提出安全经济这个新名词。
安全经济首先是基于对人类安全活动需要经济作为基础的理解。比如,无论是生活中或者生产中,实现安全条件需要经济的投入。如何高效、合理地投入?安全经济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安全经济学的观点来运筹安全管理,必将成为一种符合客观的实用模式。
从安全效益的角度,可以把以提高生产与以增加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安全性投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是指为消除和控制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专门采取安全措施的投入,它将对生产、生活产生某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后者除了产生生产、生活效益外,还会产生安全效益,并且往往决定企业的基本安全程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区分某一项投入是生产、生活性投入还是安全性投入。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投资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3.6安全是一种伦理道德——安全伦理
伦理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们的信念或信仰,也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安全可以认为是观念、思维,意识。安全伦理主要表现为:“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念,“预防为主、安全为天”的意识;安全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幸福的伦理观念;安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安全系统是控制系统,生产系统是被控制系统的辨证观念。应该建立:“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意识;“珍惜生命,修养自我,享受人生”的意识;自律、自爱、自护、自救的意识;保护自己,爱护他人的意识;消除隐患,事事警觉的意识。实践证明,要使人从被动(要我安全)到自觉(我要安全)地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但从科技、管理、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来认识安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使社会(企业),使每个人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等方面,从群体到社会建立起对安全的理念和响应。因此,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的宗旨是安全的出发点,也是安全的归宿,更是安全伦理的体现。
安全伦理就是每一个合格公民对安全进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方法论。以安全理性或法制为手段进行社会调控在过程之前必须经过安全伦理思考的判断和估量,在过程之后又必须进行安全伦理价值的评价。当然,安全是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在道德观念中应该提倡使他人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安全作为伦理的理解就很清楚了。
3.7安全的外延——信息网络安全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快步走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如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然而就在网络技术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个关键问题——信息网络安全,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信息统领全球,信息主宰国家命运,信息广泛渗透各个部门、领域的时代,着眼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是致命危险的。传统意义的安全即使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新形式安全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是对安全更新的、更深层次的领悟。如今的安全理念都是与信息网络挂钩的。在传统的安全观下,引申出当今的信息网络安全观,的确是对安全理念的一次深刻性革命。
目前,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不清。有的认为信息安全就是“杀杀病毒,最多再加上设置命令”。有的认为信息网络安全就是“七分技术,三分管理”等等。笔者参考了相关的资料,现介绍信息网络安全的定义:保护网络信息资源,使其不受意外的或蓄意的(未经授权)破坏、更改和泄露,包括暂时的,其目的是保证网络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诚然,安全的外延还应包括高科技生物技术安全、高科技材料安全等内容。这方面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能使其安全地造福于人类,这也是当今安全工作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应用动态的、永恒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安全,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即安全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向外延伸出去,就犹如安全这棵参天大树会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同时,这也展现出安全的生机和活力。“”版权所有
4结论
安全是没有时空局限的,安全的子系统也是无限的。从科学学、哲学的观点,安全是动态的、发展的。基于目前对安全认识的局限,笔者只列举了6个内涵和一个外延。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安全的本质,可以使安全的定义更科学、完备,从而形成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科学观,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保护人类的生息繁衍和社会发展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云等.安全文化百问百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8:3—25;51~52
2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2:1~3
3张景林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5):6~9
4曲和鼎等.安全软科学的理论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1.10:19~23
5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6:7~23
6韩永飞,杨富春,李宗鹏.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一),2002.2:33—35
篇4
[关键词] 经济法 经济公平 交易安全
中国入世后,将于世界范围的国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但只能说,中国获得了一个成功的舞台,而中国能否在这舞台上获得成功的表演,那还需要取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能否很完善起来。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起到了一个引擎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完善离不开经济法,这是由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对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所决定的。
一、经济法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从西方经济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初期阶段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市场规则,即“市场万能”说。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形成了垄断,垄断不利竞争,且垄断集团以个体理性为中心,基于个体利益的考虑,他们会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创造垄断利润,这不利于消费者更不利于竞争对手,从总体上阻碍约束了本应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同时也不利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垄断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危机也时常爆发,并且不断加重。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经济学家们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市场是否真的是万能的”,市场自身的无约束发展,产生了一个垄断的结果,而这结果市场自身又解决不了,所以又提出“市场失灵”的市场非万能说。
既然市场在短期内自己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借助国家这一外力来管理规范市场。施加外力的主体正是国家。国家从它产生之日起对经济发展都有控制力,但不同时期控制力的层次不同。从近代来看,资本主义初期国家对经济的态度是不干预或少干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被认为干预的越少越是好政府;但市场失灵后,国家由原来的不干预到现在的干预似乎是缺乏干预的依据,因此,为使政府干预经济合法有效,就需要法律的支持,而这个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正是经济法,经济法也因此而产生。
经济法的产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大部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市场失灵、政府职能补足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法,而我国则不同,是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并没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才逐步发展市场经济,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善,不存在“市场失灵”这一情况。当中国还没有经过这样的时刻时,我们就已经接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且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从未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所以我国经济法是在渐进的改革中出现的,但经济法出现后就起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同样的作用,同样体现着它对市场经济的价值。
二、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主要价值
1.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体制效率价值
效率指的是投入产出即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其实质在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一般认为,民法的私法性质和个人本位决定了它追求的是个别的、微观的效率,而经济法的社会法性质和社会本位,决定了它将致力于社会总体效率 。经济体制,是指承担了激励、配置、保险和约束四种分类功能的一组经济制度安排 ,是对经济组织形式的整体概括。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程度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构造性特征,四类分类功能的效率优劣也不同,但无论什么体制都不可能达到四种分类效率最优,只能侧重某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导致各类经济体制整体效率的高下之分。
经济法位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用合理的具体的规则对两者进行协调,立足于整个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优化与绩效。经济法通过对市场的调控和对政府行为的规范,降低了体制运行成本,提高、增进了体制效率。
2.经济公平
公平是市场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与出发点,也是传统民赏法旧有的一种道德理念与价值标准。但经济法与民商法在公平的含义和对公平的体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民商法关怀的事“形式公平”或“形势正义”,它以个人本位为指导,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假设,强调机会均等,无力解决事实上的能力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进而又导致经济机会不平等的一系列问题 。民法的公平是静态的、外部的公平,基于限于形式上的法律平等、意思表示自由,而不问行为结果;而经济法则追求全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的正义和公平,它是动态的、超然与权利行使之上的,直接关注利益实现的公平,即结果公平,其属于有利于效率最大化的公平。
传统的法律体系中的公平体现,主要是从外部的静态的角度,从各方面对公平加以保障,有宪法的公平、刑罚的公平、民法的公平,这些公平制度应该说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制度。但是,我们应认识到其在于对存量利益的调整,这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的复杂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态势。经济法并不否认上述的公平观,但是它注重实际利益的归属,以及生产中增量利益的调整,注重对动态的、实质的公平进行法律提升和制度保障。经济法内在化的公平是真正含义的公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竞争公平。竞争效能的发挥取决于法律对竞争主体适用的公平性。这就要做到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我国法律对于市场主体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WTO规则要求公平竞争,这就给我国的经济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一方面应明令禁止在市场竞争中不允许任何经济主体借助某种超经济力量进行竞争,以维护市场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经济法在对各种经济主体经济负担的规定上不应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竞争的公平,不仅要求竞争过程公平,还要竞争结果公平。要达到竞争结果的公平还需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指对资源成果的分享公平。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相互之间在能力、财富等方面的差别愈加显著。因此经济法将结果公平引入自己的价值目标中,认同分配差距所具有的经济意义。
经济法帮助弱者恢复因财产、收入和天赋、能力不平等所导致的经济机会不平等,强调从形式的不平等达到实质的平等,更新拓宽了公平的传统含义。如国家通过经济法规范对不平等的收入和财产实行干预,利用在分配和对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予以一定补偿或救济。
(2)发展公平。经济法的公平价值还特别体现在经济法所追求的新型公平理念―发展公平。近年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将工人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简单相加所达不到的效果,即加和性原理及合作产生效益的规律。同时,也产生了怎样将新增利益分配给其成员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构建在合作各方对利益及成本的合理分配之上。
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经济、自由贸易、自由放任,国家之处于从属地位。传统经济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的市场经济增长观。社会化大生产致使商品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人们合作空间越来越大,由于信息不对称,单纯的个人理性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势,资本人格化所导致的单纯利润追求必然会造成过度的竞争而产生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国家必然会利用其资源和信息优势,承担起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协调功能,经济快速发展的单纯市场经济增长观演进为国家与市场良性互动的经济增长观。
3.市场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衡量一国基本经济秩序以及经济主体在经济利益和经济行为上是否获得保障的重要标志。传统商业关系仅发生在民事相对人之间,相对人之间有较高的可知性。因此,传统的民事规则追求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求合意,以合意的内容决定双方的权力、义务。在这种规则下,对当事人的保护是一种对个体安全的保护,目的是在保护个体行为的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商关系越来越复杂,客体趋于抽象,主体可知性下降,投机性加大,不可测因素增多。因此,传统商事规则形成了保护交易安全的商事法理念,并作为一项原则规定下来。
传统的安全观偏侠于个体安全,没有建立社会安全的整体观念,安全的保障寄托于相对人间权利义务的规定,对危害社会整体安全的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制约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逐渐抛弃了微观意义上的各体与私人交易安全,而是在谋求宏观意义上的经济秩序安全,最重达到一种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一种基本秩序,并上升为一种新的安全观。
经济法以规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矫正经济过度集中以及克服市场失灵为己任,以维护整体利益的增进。为此,它还将经济民主纳入自己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干预经济不能过度,要经济民主,企业内部也要经济民主,市场运行重要经济民主,在这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民主体制的保障下,才能真正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2]李康:《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徐士英等:《经济法的价值问题》,在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从》第一卷,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篇5
>> 西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调查研究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和调控政策的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新战略的坚强柱石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域下大学生粮食浪费问题调查研究 居安思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法律“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正确衡量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 国家粮食战略与河南粮食安全体系 河南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章 轲.遥感调查发现:苏鲁粤浙四省占用耕地最多[N].第一财经日报,2012-06-12.
[4]韩长赋.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2-29.
[5]陈利根,毛戴军,张潇琳.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J].资源与产业,2006(2):8-10.
[6]林 晖.2013年全国干旱受灾与成灾面积较常年偏少五成[EB/OL].http:///fortune/2014-01/13/c_118949917.htm.
篇6
产业安全关系着一国的企业利益、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维护这些利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一些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但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外针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案件日益增多,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产业自主发展的威胁也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法律已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因而,加快产业安全立法的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体系,就成为在新形势下维护我国企业利益、提升我国产业安全水平以及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很早就产生了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进出口管理法规和关税法,但受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那时并不存在独立的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体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分支,产业安全法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产业安全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而形成的法律制度的新体系。
目前,我国学者对产业安全法的研究还不多,关于产业安全法概念及其构成内容的界定主要有几种观点,但都没有明确阐释产业安全法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产业安全法是指一国在调整其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制订的,规范和控制影响产业安全的经济行为、防范和消除威胁或危害产业安全的严重不法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产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是与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有关的经济关系,这是一种中观经济关系,而不包括宏观经济关系和微观经济关系在内。也就是说,产业安全法关注的既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也不是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个人或家庭的日常消费等经济行为,它关注的是国家各种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第二,产业安全法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确保产业安全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从大处来说,只有产业安全得到保证,一国的经济秩序才能健康有序运行,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一国的经济竞争能力才能增强,从而最终为增强综合国力做出贡献,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从小处说,产业安全得到保证,才能为本国的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防范和消除外来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对本国企业合法利益的损害,因此,产业安全问题蕴含着的是重大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第三,产业安全法是通过规范和控制某些影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行为、防范和消除某些不法行为对本国产业的损害来达到维护产业安全的目的。例如,如果对外资并购的范围不加限制,那很可能会使外资进入我国的军工企业或者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无疑是一种威胁。又如,外国产品的低价倾销会直接阻碍本国同类产品的销售,这不仅会直接损害有关企业的利益,严重的甚至会阻碍本国某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其危害是很严重的。因此,必须对影响本国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必须对妨碍或破坏本国产业发展的不法行为进行防范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本国的产业安全,从而保护本国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调整对象
产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首先是产业领域内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学属于中观经济学范畴,是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补充。
中观经济关系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分布与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变化的关系等。但是产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包括所有的中观经济关系,它涵盖的只是中观经济关系中关乎产业安全的那部分经济关系。
我们认为,一国的产业是否安全,取决于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产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也要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说,产业安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下列几类经济关系:
第一,国家规范、管理产业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要保证一国的产业安全,就要保证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的控制能力,提高本国产业的发展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产业秩序。为了做到这一点,建立和完善外资准入制度、外资并购制度、幼稚产业保护制度等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第二,国家干预市场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如果某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采取联合拒绝交易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这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排挤效应,产生市场主体的过度集中,这种集中又会削弱市场的活力,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集中,就有可能使本国自主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从而危及到一国产业的安全。例如,我国商务部对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反垄断审查过程中就认为,如果谷歌在此项集中完成后改变安卓系统目前免费、开源的商业模式将对相关各方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这将对相关的市场竞争造成损害,所以,商务部批准此项集中的过程中附加了限制条件。一般来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损害的可能是某些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但严重的也会损及一国的产业安全,因此,对某些产业内的严重垄断行为有必要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来进行规制。
第三,跨国货物、服务和技术进出口贸易中的经济关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各产业也不断快速成长,但与此同时,国外优势产品的倾销、技术转让的苛刻条件等不利因素也对我国产业的安全构成了挑战。同时,国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也对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这也使我国的产业安全受到威胁。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在增长,案值也在增加。据悉,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其中20%-30%的案件都是有关钢铁和化工行业的反倾销案件。而仅2011年间,国内钢材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192万美元,武钢7个月内就连遭4次反倾销调查。因此,加强对跨国货物、服务和技术进出口经济关系的调整,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需要。
法律渊源
产业安全法与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均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也不能单纯将之归为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范畴。
从直接渊源来看,我国目前没有制定专门的《产业安全法》,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些与维护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994年的《对外贸易法》对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作出了规定,2004年,这部法律经过修改,维护产业安全的内容更加完善。1997年,我国制定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刘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国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是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这对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反垄断法》,其第31条规定:“刘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这是我国在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过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依据之一。
部门规章也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重要渊源。在实践中,政府各部门在管理和调整经济关系特别是涉外经济关系的过程中,颁布了很多部门规章,其效力虽然不如法律法规,但在相关领域,这些部门规章对于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是有重要意义的。例如,商务部等六部委于2006年联合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该规定中就有保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条款。
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之外,各部门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对维护产业安全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是产业安全法的间接渊源。
篇7
关键词:规制;外资并购;经济安全
一、规制的概述
早期,规制被认为是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概念,管制是指通过一些反周期的预算或货币干预手段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规制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的直接的管制,是运用政府的行政权力,采取各种手段直接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的一定干预,只对特定企业、特定行为进行干预。在现代经济学中,其含义为政府运用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和行为进行影响、干预及规制等,即政府规制。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就规制的目标来说,规制是政府(或规制机构)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其规范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实现“公共利益”,而实证目标则是实现利益集团的利益。
二、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并购是通过取得既有企业控制权,获得目标行业内现有生产能力而进入该行业的一种存量投资方式。外资并购就是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的形式而取得企业控制权。我们在看到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外资并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外资在华并购作为一项市场行为,存在着市场机制中的一些缺陷,外资并购必须通过政府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跨国公司具有追求垄断地位、谋取垄断特权的天性,因此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是谋求最大限度的超额利润,而垄断是谋求超额利润的最好方法,所以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往往容易造成市场力量的集中,从而产生了垄断的危险。理论上的政府规制的范围都是针对市场失灵而界定的,垄断的产生正是市场失灵的典型表现。外资并购活动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对其进行规制具有必要性。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讲,对外资在华并购进行规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外资并购我国民族企业在许多行业形成垄断,严重制约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跨国公司的垄断也有可能获取不宜对外披露的信息,增加了国家的潜在风险。但是政府不能依靠封闭市场来阻断外资并购,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揭示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当公共利益受到危害时,政府就应该进行规制。外资并购对国家经济安全存在潜在的威胁,是对国家利益的严重危害,因此政府对外资并购的安全性规制必不可少。
三、对外资在华并购规制的思考
(一)建立合理的外资并购评估体系
对外资并购的合理规制,应该本着开放的心态,不应该对外资并购行为做出情绪化的判断。评估外资并购,应该考虑如下方面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是否会产生垄断或遏制本土竞争对手;是否会挤压原有品牌;是否会带来先进技术;外商是否具有改造和整合我国企业的综合能力。既欢迎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有正面作用的外资并购活动,同时防止对我国经济安全有危害的并购活动发生,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构筑比较完善的外资并购规制的法律体系
我国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令人担优,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外资并购法,而公司股权的转让、合并只在我国现行《公司法》及《证券法》有规定。但并没有针对外资和外国战略投资者收购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任何具体的规定。许多人认为反垄断法出台就可以有效地规制外资并购,但外资并购涉及的国家安全、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问题无法通过反垄断法来解决。因此,全面规制外资并购需要配套国家安全法、产业政策法、对外贸易法的完善。
(三)设立专门的外资并购规制机构负责外资并购的审查
对认定涉及国家安全的跨国并购,应设立专门的并购审批机构进行审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咨询委员会,允许民间行业协会参加,充分吸收市场经验。借鉴美国经验,对外资并购,凡涉及产业政策、国家安全的,都应由并购主管机关、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防部、国家安全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司法部等各部委组成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进行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批,对外资并购进行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审查,以防微杜渐。
(四)完善外资并购的市场准入制度
应该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国内的“敏感产业”做出限制或禁止外资并购的规定,同时对外资并购实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限制或禁止外资并购的领域,法律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五)提高政府的管制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产业开放与对外资并购的规制并不矛盾,开放程度的扩大要求规制水平的提高,合理有效的规制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开放。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的并购引进产业竞争机制,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产业管制,避免跨国公司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虑而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文魁.外资并购并未产生巨大威胁 真正威胁是限制内资[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4-10.
篇8
关键词 土地生态;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利用安全
作者简介 郑银锋(1971-),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讲师;马广钦(1954-),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河南郑州 450044)
土地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土地资源生态问题,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既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
土地生态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近年来所兴起的“生态安全”的研究。关于“生态安全”一词,一般认为,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状态。具体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未受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也就是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系统的生态处于“不安全”状态,反之,则认为它处于“安全”状态。
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使土地资源生态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利用同社会经济发展能保持相互协调的关系,土地资源处于一种不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健康、平衡的安全状态。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土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土地生态系统是否能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二、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
1 数量安全问题。数量安全问题是指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在数量上不能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主要问题有:
(1)耕地数量锐减。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996年为19.51亿亩,2004年减少为18.37亿亩。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建设用地尤其是城市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占用、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
(2)林地面积小,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更少。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m3,只有世界人均蓄积的1/8。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草场严重退化,数量急剧减少。我国草地面积有43.44亿亩,面积虽大但生产力低、退化严重,数量呈急剧下降的趋势。由于超载过牧,又缺乏对草场的抚育,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数量急剧减少。
(4)人均土地少,人均生态用地更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土地的人均问题比较突出,人均生态用地则更少。人口压力导致土地负荷过重,土地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
2 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是指土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在质量上不能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主要问题有:
(1)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国水蚀和风蚀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t。水土流失引起耕地破坏、泥沙淤积、灾害加剧、生态恶化,造成土地资源枯竭,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2)土壤污染。我国的土壤受重金属、农业化学品、酸雨、放射性物质、矿物油和致病微生物等因素所污染的面积达3亿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并且受污染面积还存在着扩大的趋势。
(3)土地沙漠化。目前我国北方约有沙漠化土地面积20万km2,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万km2,近年来以年平均2460km2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土地沙漠化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4)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地盐化或碱化,以及由于灌溉不良引起的次进盐渍化。我国盐碱地总面积有2700万公顷,其中次生盐渍化耕地约670万公顷,占我国耕地面积的7%左右。此外,估计我国尚有1733.3万公顷潜在盐渍化威胁的土壤。
(5)土地破坏。我国各地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因挖损、塌陷、沉降、压占的情况比较严重,致使土地原有用途丧失和土地环境效能受损。
(6)其他。如土地沼泽化、土壤侵蚀化、土壤养分贫瘠化、土壤潜育化等。
3 利用安全问题
(1)土地浪费。土地浪费是指由于土地的粗放经营、闲置、抛荒等造成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由于我国土地利用经营规模偏小,比较效益低下,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我国工业用地比重偏高,农用地的下降速率不断加快,生活用地、道路、绿地和公园比重偏低。以美国为例,工业用地仅占城市面积的20%,最大不过25%,我国则为33%。生态用地的不足导致对环境污染的净化能力减弱,土地生态安全性降低。
(3)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重用地而轻养地,忽视了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耕地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
三、我国土地生态安全机制构建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也有实践上的局限,还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因此,要保障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必须从认识层面、实践(操作或技术)层面和制度法律等层面多管齐下。
1 认识层面
(1)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与功能。土地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自然物一样,既具有“工具性价值”,即土地直接对人的实践具有的意义(包括生产对象和生产场所);更具有“生态价值”,即土地直接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所具有的意义。但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其“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生态价值”,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这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要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给予足够的重视,即只有包括物质性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价值量,才是完整的土地资源价值量。
同样,在涉及土地的功能时,不仅要关注它的养育功能、承载功能和仓储功能等,更要重视土地的生态功能,树立“生态土地”的观念。
(2)牢固树立土地生态伦理观。所谓土地生态伦理,是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推演到土地,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提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应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公平利用、生态利用和节约利用是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土地利用中,从伦理道德上进一步规范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不失为一种保障土地持续利用的新的理念。
2 操作层面
(1)严格土地生态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由于缺乏生态学规律的指导,侧重于强调土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而忽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最终影响到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应有相应的土地生态规划,确定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调整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组分的生态关系,从而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促成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具体在土地利用中,要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与建设的规模与强度,精心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方法,注重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尤其在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必须进行土地生态专项规划。
(2)加强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态管理作为对现行土地管理内容的完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生态理论的指导以实现土地生态化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生态资产管理、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管理、土地生态健康状态管理以及复合生态关系的综合管理等。在具体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土地生态学和管理学知识,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对现有土地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土地生态管理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设置土地生态安全的标准,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制定应急响应和恢复措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防止土地资源恶化,保护土地生态系统。
(3)构建土地生态利用安全体系。根据对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生态足迹的测算,这里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162.5万km2,相当于一个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其中,除、云南2个省(区)人均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10个省(区、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东部和中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严峻的生态形势和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中国土地生态安全体系。通过运用社会燃烧等理论和方法,按时给出土地生态系统运行总体水平态势,以多重反馈的方式,实行超前模拟和多方案演示,从而对重大生态失衡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危机处理对策。达到这种目的的途径就是要尽快建立起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土地生态预警系统。
3 制度与法律层面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前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网络安全事故的数目及其引起的损失也在逐渐地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但涉及了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了社会环境和法津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计算机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需要做长期的规划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不安全因素,最后研究和探讨了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和特点[1][2]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控制措施,保护和保证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与可使用性。依照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计算机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会因为恶意或偶然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服务的正常有序。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了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指防范外部未授权用户的非法攻击行为,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不被恶意和偶然攻击破坏,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有序安全运行。计算机安全管理,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维护,防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被随意破坏、泄露和更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管理相互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从而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真正的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下面四个方面的特征:未经授权不能随意修改或改变数据,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也不会被修改、破坏或丢失;保密信息不会泄漏给未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可用性,数据信息能够被授权实体访问并使用;可控性,对信息的内容和传播具有控制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3]
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各种各样、层出不穷,包括了自然因素、偶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大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八种不安全因素:环境、操作系统、协议、应用软件、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计算机病毒、网络管理,下面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一)环境
计算机网络通过无线电波或者有线链路来连接不同地区的终端或者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过线路进行传送,所以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不良的湿度、温度、防尘条件以及雷电、火灾、地震、水灾等自然事故都会严重的损害和影响计算机网络。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给网络系统带来毁坏性的人为打击和破坏。
(二)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安全性体现了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计算机系统本身有着不同的安全等级,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故障也会导致系统故障或停止运行。操作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IIS配置、端口设置、系统账户管理和服务的开设、系统访问控制策略、系统安全日志和策略设置等。
(三)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协议,因为最初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安全方面因素而造成了IP网络在安全问题上的天生缺陷,是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IP地址盗用,以及ICMP、源路由和截取连接攻击等。
(四)应用软件
一些网络应用程序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它们会引起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此外,一些网络用户随意使用不受信任的软件,而导致网络中的大量恶意代码通过浏览器、电子邮件或者FTP等方式进行传播,而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五)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信息主要是通过数据通信来交换的,数据通信包括了物理线路、无线电波和电子设备等,传输的信息在通信过程中极易遭到损坏(搭线窃听和网络线路辐射等)。
(六)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终端和终端以及终端和服务器之间都能够互相共享资源,这样一来,在给异地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非法用户窃取和破坏信息(通过终端或结点进行非法浏览或修改)创造了条件。
(七)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网络能够从多个结点接收信息而极易感染病毒,病毒一旦入侵便呈指数增长并进行再生和传染,很快便会分布到网络的各个结点,从而在短时间内造成网络的崩溃和瘫痪。
(八)网络管理
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管理的措施不当会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保密信息的泄露等。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措施[3][4][5]
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存在的风险,不但要采用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还要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篇10
关键词:交通安全设施道路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如今随着道路车辆数量的急剧增多,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生命安全,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分析,交通事故中多数都是由于道路条件间接影响驾驶员的心理,使驾驶员采取不当的驾驶行为,进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安全设施对驾驶员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设计交通安全设施,并妥善布局,以改善其对驾驶员的影响效果,合理地对驾驶员予以有效的警醒和适当的提示,可以非常显著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主要内容
所谓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指道路上起辅助警示通行作用的设施,主要是为了保障、确保行人、行车安全,保证道路畅通高校运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主要包括护栏、交通标识、标注线、天桥、照明和防眩设备等。以上交通安全设施均设在道路沿线,对行车、行人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程度、美化道路环境、提高驾驶人员驾驶舒适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
2.交通安全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护栏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防撞护栏是确保驾驶员行车安全的重要交通设施,在由于车辆或者人为原因导致车辆偏离行车道的时候,防撞护栏可以将车辆限定在道路范围内,避免冲出道路边缘产生坠落或侧翻,是出现交通事故后保障驾驶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护栏不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只是在交通事故发生以后,能尽最大可能保证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减少驾驶员伤亡的可能性。防撞护栏的设置应该严格按照道路走向,不能有偏差,否则会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给驾驶员造成不良影响或者道路导引错觉,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2.2交通标志及标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交通标志及标线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给驾驶员提供必要的导引和指示的作用,提醒驾驶员必要信息或者即将到来的特定行驶区域,以使其在告诉行驶环境下提前做好准备。交通标志应该做到信息简明醒目,用简短的线性和图示提示最明确的信息,并应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以起到最佳的信息提示和驾驶导引效果。
2.3防眩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眩光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道路中的眩光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短时间的眩光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防眩设施可以有效挡住车辆相向行驶时给对面驾驶员造成的眩光作用,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觉状况,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3.改善影响的合理化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要点
3.1护栏的设计
护栏在车辆撞击时可以通过摩擦与形变来缓冲车辆冲力,降低车辆速度,以减小事故损失,在道路护栏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体勘测道路实际情况和环境,以确定是否安装护栏和所安装护栏的具体类型,对于道路两边是深沟或者其他相对较差的路况条件,应该安装护栏,以避免事故时车辆冲进沟中坠落,减小事故损失。而对于周围较为平坦的田野地势,车辆冲出道路后可以继续行驶并且不致侧翻,这种情况应不设护栏。另外对于路边有障碍物或者其他交通设施的,应该适当提高护栏强度和刚度,避免车辆与障碍物相撞造成更严重后果。
(1)可以通过改变形状来提高护栏防撞刚度,比如圆形或者波浪形状护栏比直片状护栏刚度更强,变形量更小。
(2)增加护栏栏板厚度和改变材质来提高护栏栏板刚度。
(3)加密立柱来增加护栏刚度,立柱间距的减小,可以显著提高立柱间护栏的撞击变形量。
波浪状护栏剖面 圆弧状护栏剖面直片状护栏剖面
3.2交通标志及标线的设计
(1)交通标志
标志设计要素是颜色、形状和图形,由于人对不同的颜色产生的反应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标志含义采用不同的颜色。[2]红色通常给人一种危险感,刺激性很强,因此可作为重要警告类标志使用,相对来讲黄色警告性较弱,而蓝色则有镇静作用,可以让人心情平静,因此可以作为指示标志的底色。标志的形状多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人们对不同的形状辨识度不同,三角形棱角明显,是最为简单的多边形,辨识效果最好,因此作为重要警示标志牌形状使用。交通标志图形以简单明确为主,要求以最简单的图线和文字表达最明确的含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大字体进行突出。
(2)交通标线设计要点
交通标线是以规定的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或其他导向装置,施划或安装在路面上,用以管制引导交通和分散交通流的设施。标线的设计原则主要为颜色和线型。[3]现阶段通用的标线以白色和黄色为主,白色为导引指示,黄色为警告禁止含义,红色较为显眼,因此对于特殊的或者重要警示的可以采用红色标线,另外标线设计时应该根据当前地理位置的特点,对于大雾多发地带,应该采用红色等穿透力强的颜色来设计标线。线型的设计中线条宽度应该根据具体需要适时调整,对于人行道等重要地带,需要对斑马线进行加宽,以起到充分警示作用,而道路中心及两端的起导引作用的标线则不宜太宽,应根据道路车速调整,普通快速路以10-15厘米左右为宜,高速公路可加宽至15-20厘米。
3.3交通防眩设施的设计
交通防眩设施是为了遮挡对面来车的光线,以避免强光对驾驶员的视觉造成影响。道路防眩设施的具体设计需要根据道路特征来选择,如果中间间隔带宽度大于等于两米并且日照充足,则可以采用植树的方法来起到防眩效果,并且还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如果隔离带较窄,或者为了节省道路建设开销,可以将防眩设施与护栏结合设计,将防眩板安装在护栏和立柱上,以起到防眩和保护的效果。对于隧道和桥梁等不宜种植植物的地段,应采用防眩板。
4.总结
交通安全设施在保证道路正常运行,维护驾驶员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道路安全设施设计时,需要结合路况进行认真选型,以达到保障安全的效果。护栏和防眩光设施需要结合具体路况进行选择,护栏可以在事故发生后保护车辆和驾驶员,减小事故损失,应该根据具体路况及道路周围情况确定安装的护栏类型,防眩光设施应该根据路况类型,选择植树或者安装防眩板。交通标志的颜色及形状选择,需结合具体颜色和形状对人的影响来确定,以最大限度起到提示和警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强.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类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 2011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