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概论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管理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管理概论

篇1

(一)国家有关部门要放手放权,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构建的行政模块和行政编制,减少行政干预,放权于企业,只在宏观上加强管理,依法监督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方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

(二)目前我国的保险业还刚刚起步,尚在拓荒时期,国家还应给予保险产业政策上的扶持,适当调低保险税率,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支持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积累,使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加速积累和保险偿付能力稳步增强,促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我国保险业的实力。

(三)国家还要支持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与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现代经营机制,使保险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四)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行政设置,以《公司法》为依据,按照现代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改任命制为聘任制,建立一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人才资源配置运行机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

(一)建立新型的用人用工机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度。目前的直销、营销管理模式,使两支队伍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得利益不均衡,同工不能同酬,导致内部分化,凝聚力减退,队伍不稳定。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必须以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大改革力度,打破正式职工与营销员、代办员的身份界限,在公司内只有工作岗位的区分,没有员工身份之分。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员工能进能出的新型用人用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资源配置,既要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管资本、管事与管人相统一”的用人原则,又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把组织考核与引入市场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结合起来,采用市场配置和组织结合的办法,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真正把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管理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为各级经营管理层注入新的血液。

(二)建立新型的工资分配制度,真正实现收入能多能少。要建立新型的、与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壮大要求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企业内部劳动评价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等,根据劳动效益和工作业绩的大小,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对专业性、技术性强和工作责任大的岗位人员实行岗位倾斜制,对一般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制,对一线展业人员实行与业绩直接挂钩的佣金制。这样,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应该给予比一般的生产要素更高的回报,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经营管理者搞好公司经营的热情。要制订和完善更加科学、有效、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重点考核业务发展、经营效益、管理质量、服务水平等主要经营指标,把公司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发展结合在一起,激励并约束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促进保险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实施好六个战略工程

(一)坚持发展战略

要建立跨国保险联合体,在先壮大自己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合作、技术合作、共同经营合作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寻求比较强大的合作伙伴,联合起来建立更强大的国际保险集团,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并学习和借鉴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来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二)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要“筑巢引风”,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能有所酬,对高级人才在待遇、管理、考核上区别于其他普通工作岗位,要不惜重金大胆引进人才,不但要高薪聘用目前缺乏的高级精算人才及其他技术人才,还可聘请国外专家,国内著名的经济、金融学家、大学教授、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等,组建国有保险公司经营决策的高级智囊团或顾问小组,深层次地研究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人才,加大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力度,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要加强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产品开发战略

实施产品开发战略,首先要进行公司的市场定位、社会定位、人群定位和产品定位,找准企业的发展座标。市场定位,是指根据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实际,衡量公司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地位,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社会定位,是指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定的社会形态,确保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产品的开发与服务,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人群定位,是指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不同人群的保险需求及收入水平,开发适合不同人群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产品定位,是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开发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有市场前景、性能趋向多元化,既有保障型,又有投资型,独具特色的名牌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一要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快研究开发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产品,这既是配合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保险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要抓住国家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资金市场的契机,尽快研究开发投资性的保险产品,加快业务发展速度,逐步消化和扭转保险公司利差亏损的局面,化解经营风险,增强发展后劲。

三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现阶段国内国际保险产品趋势,调整现有产品结构,用创新和特色的产品引导人们的保险消费,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

(四)实施创新战略

作为国有保险公司,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创新的重点要在经营决策、市场企划以及服务和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用战略眼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研究新事物、新问题,用前瞻性思维方式,来创新和决策。

(五)实行直销营销一体化的市场销售战略

国有保险公司目前的业务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正式职工的直销方式;二是个人人队伍的营销方式。两种模式并轨运行,虽然在前几年的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经营体制和管理方面难以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很难适应今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形势,必须实行直销营销一体化的市场销售战略。要建立新型的用人用工制度,全员实行聘用制,劳动报酬实行佣金制,让所有员工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评考核,正式职工可优先竞聘到管理岗位上,对特别优秀、德才兼备的营销员,可以择优聘任到基层领导岗位和专业性强的管理岗位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还要大胆运用网络技术,积极研究“网上保险销售”和“手机保险销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快捷、高效、廉价的销售服务渠道,研究探索新型的保险销售服务网络。

篇2

【论文摘 要】《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本质是强调创新,其理念和方法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复杂的市场激烈竞争的管理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逐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所广泛应用。该理论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管理基础理论、职能管理理论之上,是整合性的、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后引入我国,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一般都将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明显区别于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的。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以及经济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创新地学习、实践和探索。构建一个创新型教改团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改效率和效果。作为当今新组织形式之一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博士。其研究成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于1995年出版就风靡世界。此后,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有一半按照该理论的原则来设计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它主张组织按照学习关系建立上下互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打破旧的等级森严的层级形式和相互隔离的部门形式,充分和积极交流经验和得失,互相促进提高。组织和环境之间消除旧的隔绝障碍,组织积极地适应环境,环境也给组织提供有效而充足的资源,保证组织的高效力。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是:共同的愿景,重视团队的作用,强调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领导者是真正的学习者,强调创新。

彼得·圣吉曾经说过:“如果让我用两个字表述学习型组织,是创新;如果用四个字,是持续创新。”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创造性地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标志,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五项“修炼”来创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艺术与技能的核心。该理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创建一个有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主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师、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该团队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应该按照上述五项“修炼”来创建,具体做到:

(一)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要求组织的成员不断学习,去除自己的既有成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地创造并努力实现心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创新。他们必须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就业导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④富于面向职业应用的创新精神。

这些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以其“进入角色快、业务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而具有竞争优势。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人员的任务,也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要求。

基于上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方面,应该树立的理念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体系清晰、简洁、够用,着重于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综合能力培养。

(二)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善心智模式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基础之上,通过接受新的观念,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和习惯。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以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做出正确的教改决策。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更新、实践教学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重新修订和探索。 转贴于

(三)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愿景”是组织学习的重要环节,使组织成员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自我超越最终要以组织共同目标的形成为标准,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把成员个人的愿望变成集体的共同意志,组织集体的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形成。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要把学院的要求、各个专业培养定位、教师的授课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统一起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把全员团结在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下,以此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组织进步的合力。

(四)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

“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是基于共同愿景进行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充分沟通和积极探索,形成团体合力、能力和团体的智慧。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 及时铲除组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善于不断学习。不但重视员工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能力整合为组织的能力。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观摩教学、学生课余活动等多种形式互相学习、共同学习、总结《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它要求组织在团体学习以后,利用已经形成的团体共识和团体合力,全面系统地思考组织自身、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出系统的发展方法。它既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和核心,又是对其他四项修炼的整合。

这要求教改团队成员,共同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到脉络清晰,理论完整但不庞杂,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理论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掌握知识;注意增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另外,结合理论阐述,每章节要配有生动、时代感强的案例分析和阅读资料,易于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理论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对该课程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是:博采战略管理学界众家之长、依循企业战略管理过程而展开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构建。他们在综合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来构建该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有机联系的模块:企业战略管理导论、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执行。以上四个模块的有机结合反映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不间断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时,以上体系清晰明了、内容选取详略得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创新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 [N]. 中国教育报,2010-4-19(5).

[2][美]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吕巍,译. 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绚皓.企业战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5]王绚皓.组织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 企业 战略管理 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管理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基于西蒙的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分类, 战略管理问题属于非结构化问题决策, 都是以前不曾出现、不具有确切性质的决策问题。对于企业,处理战略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最为缺少,战略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战略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动态变化之中。

一、战略管理概念辨析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采取的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综合性决策。针对“战略”的定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但综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也是企业谋求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间平衡的一种规定,是关于企业经营方向和解决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应遵循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具体地讲,是围绕企业与环境这一核心问题,从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上系统地提出的有关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行动方案。它通常被用以指导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以达到企业资源运用效率和效益完美的统一。

战略态势是指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出现的各种机会与威胁作出的战略应对措施。根据战略态势可以将企业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发展型战略亦称增长型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发展。发展型战略一般包括集中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

二、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会对企业战略产生重要影响的来自企业外部的力量。由于企业宏观环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归纳把握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四类,即PEST: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

根据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制定的步骤,企业首先需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进行战略的调整。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度将极大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对宏观环境的四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归纳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能够对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潜在机会及威胁进行清晰识别,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或调整战略。

三、企业制度环境与战略管理的互动关系分析

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管理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基于西蒙的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的分类, 战略管理问题属于非结构化问题决策, 都是以前不曾出现、不具有确切性质的决策问题。对于企业,处理战略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知识最为缺少,战略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战略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动态变化之中。

当制度环境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时,由于制度环境多样性水平已经较高,制度套利并不会因为组织制度环境多样性的提高而大幅提升。制度套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利用制度环境的差异发展出异质性的资源和能力。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提高,一个地区的分支机构发展来的资源和能力更难以适应其它分支机构所处的极为不同的制度环境,应用到其它分支机构的难度上升,导致制度套利的收益增长缓慢,甚至为负。另外,由于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多样性程度已经较高,制度环境多样性的微弱提升可能导致原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企业管理能力难以应付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导致企业决策出现失误。因此,制度环境多样性上升会带来极高的边际成本。此时,制度环境多样性上升带来的边际成本会超过边际收益。因此,当制度环境多样性水平高时,企业绩效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四、建立具有互动性的企业制度环境与战略管理策略

制度环境多样性也使企业面临更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经营管理成本。外部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制度环境多样性提高,企业需要熟悉更多地区的制度环境,并且熟悉各地区制度环境的投入与制度环境多样性正相关。制度环境可以分为正式制度环境和非正式制度环境。

其次,制度环境多样性程度越高,企业越难以充分熟悉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有可能违反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制度规则,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大量成本。例如,企业可能由于违反政府显性或隐性的规则而受到制裁,或由于违反当地商业非正式规则,导致与当地商业伙伴的关系恶化,甚至丧失大量的商业机会。另外,企业还可能由于违反当地的社会习俗而被民众抵制。

五、总结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战略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稳定、 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充分认识战略管理对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意义,同时, 为了保证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在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战略控制的各个环节, 建立有效的制度环境, 保证实施全面的战略管理,以期获取更大的收益。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战略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2]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张元吉.W首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发展实证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篇4

关键词:竞争 内部 战略管理 专家

一、用战略引领企业发展

企业的成长是一个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采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国内走向国外,上下游一体化等多种发展模式,但无论企业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客观上必然要求企业发展思路清晰,战略方向明确,战略目标科学,战略措施得当。

战略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行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利润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方才凸显,有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对于企业而言,无战略即是无远虑,则必有近忧。在主要产品逐渐步入衰退期,在没有远期战略预期指导的情况下,新产品的开发、经营策略的调整必然处于滞后的境地,不能适时推出创新产品或是新的增值服务,则只能面临竞争的失败。有战略即是有远虑,即能实现无近忧,远虑体现的是主动思考,针对的是行业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态势,实质要求是通过战略管理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诚然,有战略未必肯定能行,但没有战略则万万不行。

1.战略的制定

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并发现企业内外部资源优势、寻找价值和利润创造点的过程。战略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挖掘内部的优势,发现弱点,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做到知己知彼,为制定战略措施和竞争手段打下基础。战略措施的制定是一个全局性资源配置的过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战略措施的提出要把握住可执行性,要制定出时间序列上的可执行计划,做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方案。

2.战略的实施

战略的实施体现战略决定战术这一基本原则,需要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竞争战术,并要求将战略措施落地,促成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实施过程是目标管理的过程,是将战略目标分解为能涵盖各个业务领域的系统性中短期目标的过程,是战略资源利用的过程,是实施战略决策的过程。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中期计划管理、年度计划预算管理以及季度月度计划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过程。

通过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在瞬息万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寻求资源整合之路,寻求竞争力提升之路,从而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一、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培养

1.企业培养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必要性

战略引领企业发展,在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复杂信息、监测并分析判断发展环境、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措施,可以说战略管理无普遍规律可循,需要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为此,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战略管理专家应受到格外重视。

目前大多数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来源于外部咨询机构,内部战略管理部门员工很少有被聘为战略管理专家,这一现象很不正常。外部咨询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提供的咨询服务基于一种委托、收费模式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行为,外部咨询机构以一种职业者的身份为企业提供战略方案。这样造成了战略的制定主体与战略决策、战略实施主体相分离,而战略管理本身侧重的是谋略性,是系统性的缜密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过程,需要资深的管理专家,跳出企业内部思维模式的局限,并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思考企业的战略性问题并谋划企业的未来。

“在认识过程中,战术决定战略。”诚然,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基于企业的客观实际情况,要知己知彼,而且要先知己,谁最清楚企业内部在物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劣势,谁最清楚企业内部在业务流程、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我想只有企业内部保持着清醒、一直在思考的“旁观者”。而外部专家在为企业制定战略时,缺少对内部流程、资源和能力的深刻了解,很难从知己的角度出发制定战略,外部专家对企业内部、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在企业战术运用与决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企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了如指掌,对企业先期战略的成功与失败有一定的理解,只有基于此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制定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战略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战略决定战术。”战略的实施过程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将写出来的战略方案落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去贯彻实施战略,需要一贯的去监控企业运行的实际数据,内部战略管理专家正可以发挥专职跟踪、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反馈、对症采取纠偏措施的优势;而外部战略管理专家,基于委托关系的存在,基于战略实施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战略目标的担心,在战略实施效果跟踪的一贯性、纠偏措施的合理性方面很难做到令人满意。

2.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内部战略管理专家

首先,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要做到“知己”,能够在梳理、分析企业内部竞争要素时,找出发展瓶颈;同时需要“知彼”,需深刻理解行业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需要掌握竞争对手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通过本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的对标,提出应对措施和新的战略构想。

其次,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需要兢兢业业的职业素养、创新进取的精神和敏于思考的工作作风。战略管理专家应具备从骨子里不知足的一种性格特征,具备了这种锐意进取的性格特征,才能适合去做战略管理工作。

再次,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需要基层生产、技术管理,高层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经验。知识结构的完备性是成为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基本硬件条件,管理经验的积累是成为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重要前提。

最后,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业务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公关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提供及时应对方案的能力。

3.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内部战略管理专家

企业培养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必须源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源于企业对战略管理人才的需要,这是培养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培养企业需要的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需要有一套成熟、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培养内部战略管理专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人才积累的基础才能谈起的工作。如果企业认为拥有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非常必要,且有培养企业内部管理专家的意愿,那么在企业人才战略专项规划中必须予以考虑,并制定出可操作性的人才战略方案。另外,在选择可造之才、制定培养方案、采取激励措施等方面要紧紧围绕知识结构的完备性、实践经验的多少、行业的理解和行业规律的认识程度几方面开展工作。

选择可造之才方面,需要。首先,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需要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管理、工程管理、生产管理等全面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完备是专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其次,在考虑战略管理专家人选的时,应考虑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等因素,并采用理论考试、讨论交流、头脑风暴等多种方法加以衡量。再次,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储备人才既可以从基层的生产管理人才中选拔,也可以从企业管理人员队伍中选拔,但理想的人才是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并担当某一领域的企业管理工作。最后,要考量甄选出的人才是否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否具备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潜质。

在制定培养方案方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通过知识结构考量,在确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培养对象理论知识结构存在欠缺的情况下,要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强化,在一定条件下可采取外委培养的方式,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的必要条件是学识广博兼备多种才能的通才。其次,在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实践经验培养方面,要有目的进行多岗位锻炼,加强其对关键性业务的理解,从而达到知己的目的。最后,企业要给予内部战略管理专家一定的自由度,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为其创造行业交流机会,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培养内部战略管理专家最理想的结果是本企业的战略管理专家即是行业内有影响力人物。

在采取激励措施方面,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培养需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考评、激励机制。在确定专家储备人才阶段需要知识结构考评,甄选出可造之才;在内部战略管理专家绩效考核阶段,需要不拘一格的设计专家薪酬体系,在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等诸多方面应有抓手,另外,可采取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设置弹性工作制,采取股权激励机制等多种激励手段。

三、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所应发挥的作用

1.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

战略方向选择,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方案制定、决策与实施,一系列战略管理行为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着企业各种资源的流向和分配,同时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入与消耗的过程,可以说战略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因此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必须承担起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多种决策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推荐战略方案,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性意见的责任。

2.服务于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

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战略目标的分解和实际执行效果的监控。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必须参与公司的计划、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目标应在战略管理专家的监督下有步骤的分解为全面预算指标和计划管理体系指标中的诸多非财务性指标,同时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应担负其年度计划和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监控的职能,组织企业运营数据收集系统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以确保战略实施的效果。

3.服务于基层单位执行战略

战略的实施过程是战略落地的过程,是企业整体战略转化为基层单位战术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深入基层单位,将企业战略贯彻到各层级运行制度中,尤其是要让一线操作人员了解企业战略并用战略影响其行为,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专家应协助基层单位制定完备的目标管理体系,在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及时向管理层、决策层反馈信息,研究应对措施,必要的情况下提供及时的战略、战术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1]理查德 M 霍杰茨著孙茂远,李英贤译. 管理的理论过程与实践.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篇5

摘要战略管理的广泛推行,要求企业不能只从单纯的财务观点出发进行理财,追求财务自身的最优化,而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将战略管理思想引入财务管理,提出了财务战略基本思想,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1)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做出恰当的安排。(编辑:)

(3)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3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财务战略的制订程序。大多数战略管理学者认为,战略管理的一般程序为(见图1)。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故其程序可为(见图2)。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2)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具体实施可依照以下模式(见图3)。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金融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1)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2)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做出恰当的安排。

(3)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3企业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财务战略的制订程序。大多数战略管理学者认为,战略管理的一般程序为(见图1)。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故其程序可为(见图2)。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2)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地控制。制订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具体实施可依照以下模式(见图3)。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7

2陈君宁,徐天亮.现代企业管理概论[M].武

篇7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应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进行探讨。我国应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政府采购模式,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

关键词:战略管理;政府采购;采购模式;采购门槛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

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论文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

(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

(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

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宗熠.政府采购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民营企业;现状;对策

引言

企业的现代化财务战略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它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分支,起着保障企业资金合理分配的作用,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对组织各种资源利用的问题,它是保障民营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对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研究时间较短,从近几年才开始,并且多集中于理论阶段的研究,缺少实践性的探索,所以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应用方面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财务战略管理概论

(一)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就是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或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使用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组织财务战略的选择与决策、规划与实施、总结与评价等活动进行长期性、总体性、创新性的谋划过程。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又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所以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时要遵循战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双重规律。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保持企业战略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随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做动态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是企业的管理者面对风云诡谲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出整体规划的行为,它的范围非常广泛;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财务管理者要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众多战略内容的总称,它代表了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设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包含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技术、财务等多项内容。财务战略只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战略为从属关系,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这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在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紧密围绕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战略分支的财务管理也要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规范和指导。企业战略对财务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表现出短期性、片面性、应急性、不稳定等特点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财务战略的规划无法保持动态性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与市场严重脱离的情况。由此看出,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哲学上的一种辩证关系,它们要随时保持一种匹配和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之中,发展也会停滞。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股东结构

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可能由于资金等问题,大都采取家族模式,股权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的少数几个成员中,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缺少对利润分配进行合理化分析,当企业产生利润时,有些企业将利润所得全部留在企业,这样会导致企业缺少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使其积极性下降。还有些企业将利润全部分给股东,忽略了当前或未来在某些可投资项目上的资金需求。这些不合理的股东结构使利润的分配完全不顾效益的优劣,盲目进行“保底分红”“保息分红”等措施,破坏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股权方面,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者会根据需要注册新公司、增加公司的数量,而且大多数的企业都采取用自然人当股东的方法,这些人可能是老板本人、老板娘、老板的亲戚朋友等,却很少使用法人企业当股东。这样会导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公司只能产生单独的力量,很难形成一股合力。

(二)组织架构

在组织的结构系统中,想要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就必须建立专业的组织机构,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不够成熟,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并不合理,导致对企业的各类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财务战略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民营企业各项管理负责人经常在管理过程中受到更高层次领导者的约束,工作自由度较低,使得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运行过程效率偏低。例如在企业内部,由于财务负责人的相关利益大都被企业高层所掌控,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日常分析工作时心理上有所顾忌,对企业财务战略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造成损伤,致使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大大提升。如果企业高层所推崇的发展策略与企业发展规律相违背,那么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求自保,并不会纠正企业高层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科学性,要以财务战略管理为中心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业务流程的一体化,使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的运行系统。

(三)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效率的一系列制度。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管理者对财务工作的控制力差同时缺乏有效监管。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财务内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合理利用。它首先与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关,其次也受到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高低的影响,最后还受到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合理性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具备良好的管理学知识,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意识较为匮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片面重视市场销售,使财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而且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较少,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既是财务管理人员,又是具体的财务工作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者大都将精力放在处理日常财务事务中,忽视了对财务战略进行管理。还有些企业,为了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将账务管理等经济事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或者只是临时招聘兼职的财务人员,对培养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人才不够重视。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无法顺利展开。我国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时空范围较为狭窄,资金流转的数量少,流转也比较简单,会计业务比较单一。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避税、偷税、转移资产等目的,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现象。比如伪造数据、多列支出少列收入、设置账外账、签阴阳合同、伪造会计报表等行为,以此来应付银行、工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查对。

(四)决策模式

决策活动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决策者能否进行科学决策决定了组织目标最终能否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大都缺乏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机构和决策程序,许多企业的管理家族色彩浓厚,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在进行决策之前往往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的有关信息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对投资的方向把握不准,盲目性较大,有时仅凭直觉和运气进行投资决策,又或者受到市场的影响进行盲目跟风投资,造成决策成功率较低的后果。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两权”高度集中,并且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许多企业的管理受内部人员控制严重,导致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缺少内控和监管机制,当企业资金出现问题时,往往很难或不追究其后果。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造成领导“专权”现象普遍发生,加上领导对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难以做到充分调研,对项目也难以作出可行性的分析,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和投资失败。

(五)风险管控

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的风险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机制。企业要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意识,并投入足够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当存在潜在的风险时能够及时进行纠错。对于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盲目扩张,最终导致投资失败的问题,风险评估部门应该在投资决策实施之前对扩张经营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避免决策者因头脑一热作出决定,最终为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程度,降低管理过程中可能承受的信贷资金风险。

三、财务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意义的案例分析

(一)时代电气

时代电气公司是我国一家技术领先的车载电气系统供应商,在行业内有着40多年的发展时间,拥有多种车载电气系统产品的核心技术。但近年来,公司的资产运营效率普遍不高,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同行业企业比偏低,同时公司财务对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公司战略决策的支持明显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公司高层在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考虑到公司正处于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对公司财务战略进行了部分的优化。首先,建立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了符合公司价值形态的运营管理系统。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措施,以此来保障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和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再次,建立了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经营成本。最后,建立了完整的公司资金管理体系,实现多渠道融资,保证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充足性。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重组,努力实现股东的价值,在各个方面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条件,企业围绕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多项调整。为减少不必要的内部交易成本,明确公司产业分工,注销了客车电气事业部门。同时扩大了公司规模,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多元化发展。

(二)中建安装公司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广,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实力,公司的施工能力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建材、电梯安装、机械制造、汽车等多种业务,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在从事生产、质量、安全等一线工作,拥有着大量现场工作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非生产员工数量增多,企业在承担这部分人员社会责任的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司实行的是分公司负责制下的项目负责制,但现阶段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公司在对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之后做出了财务战略管理方面的调整。为了实现企业资金流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管理者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对收支的核算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为了降低在运营中的风险,企业实行了收支双线的管理模式。在财务治理方面,公司对财务权利的分配做了更加明确的划分,在对公司下达的指标进行考核与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管理,统一实行财务和会计相关制度,确保公司会计信息的一致性。设置公司内部的审计组织,加强审计监督管理。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四、财务战略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应用思路

(一)构建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想要获得长期有序的发展局面,必须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拥有一个高效稳定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够使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民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职能负责人要积极辅助财务管理者交接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潮流的前提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

(二)引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现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财务、审计、金融、资本运营等。民营企业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和薪酬制度,加大对高级财会人员的引入力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将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作为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体系

进行分析决策是财务管理的初始性活动,也是保证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第一,企业要制定出企业财务战略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要以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第二,企业要设置每一阶段得分目标,具体包括筹资阶段目标、投资阶段目标、运营阶段目标等。第三,企业要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针对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择优选用。

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多且分布较乱,使得它们在获取社会资源时困难重重,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各种经济主体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同时,为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平台和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抓住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有利机会,优化财务战略管理,提高自身的融资、投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小霞.浅谈企业发展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规划[J].财会学习,2019(33):19—20.

[2]孙宝连,阎秀霞.企业全面绿色管理体系构建与战略优势分析[J].战略与改革,2010(1):41–44.

[3]石友蓉,黄寿昌.财务战略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郭海芳.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49–51.

[6]宋红娟.财务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设计[J].纳税,2018,12(26):49–50.

[7]王文琳.中小型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0):167–168.

[8]万小泉,张育,邱源.浅析财务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华谊兄弟为例[J].当代经济,2015(20):32–35.

篇9

>> 深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及其启示 公务员分类管理正式“开工” 全面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论深圳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浅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分类管理 二官分途对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启示 浅谈我国公务员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务员“去官化”分类管理试点住深圳启动 加快建立工商部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 国外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实践及借鉴 美英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浅谈对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认识 公务员制度改革对公务员报考的影响分析 政府组织战略管理流程创新对公务员考核的影响 对公务员管理系统建设的若干设想 对公务员加薪的思考与研究 对公务员兼职问题的研究 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针对公务员激励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谭功荣编著.新编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

[6]孙柏瑛主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5

[7]杨妍,吴玉宗.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公务员制度创新―――以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为例,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3

[8]耿雁冰.公务员聘任制能否破除“官本位”?http:///NewsInfo.asp? NewsID= 168616,2010-4-20登入

篇10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