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决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决策的特点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得以完善,有关企业等市场部门销售的新型体制逐渐形成,其中以“大数据”的发展最为突出。为了紧随时展的步伐,各大公司和企业要想在自己的领域内持续稳定发展,使企业管理决策工作更加顺利,就需要不断变革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其中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优化和改革尤其重要。但是纵观国内外各大公司企业的管理状况,我们会发现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而缺乏对企业大数据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导致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本文将从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入手,对企业内部大数据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及分析

“大数据”一方面是指企业在对日常管理决策做出决定时使用的一种数据管理、统计方式,另一方面它是由多种形式、不同信息来源的数据组合而成,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大数据”又被称为“巨量资料”,需要经过新型的处理才会拥有较强的决策力以及洞察力,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企业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它由日益普遍的网络产生,而且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专门用语。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企业在接受了新思想潮流的洗礼之后,慢慢将大数据应用到自身的管理决策工作中,并不断摸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到封建观念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该模式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企业管理决策方面造成一定影响。这篇文章将结合作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对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帮助。

一、“大数据”的特点及其在企业管理决策影响方面的作用

(一)“大数据”的特点简介目前较为流行的大数据因其独树一帜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和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具有较强的规模性大数据的规模性使其得以广泛应用的首要特点。该特点体现了大数据的数量和存储量之庞大,能够对云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传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同时处理。另外,其数据体量从TB跃升到PB级别,具有较大的级别差。2.具有高速性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数据快是其区别于传统体系的另一特点。经过长期实践,大数据的作用效率被定义为“一秒效率”,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来自不同计算机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为工作人员反馈出合理、准确的信息。3.具有多样性大数据的数据类型非常繁多,包括网络日志、图片、信息以及某些地方的地理位置等。另外,大数据的数据结构包括结构化的数据表和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文本,能够有效实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应用。

(二)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影响方面的作用随着云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的快速问世,大数据在社会各界的应用范围快速扩大,其在企业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更为明显。经过众多专业人士的长期研究发现,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力极大,并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能够改变企业管理决策的主体内容和范围等。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方面的应用使许多数据不再趋于静止不动,也不会仅局限于小范围使用,而是更加具有动态感。社会大众对大数据的大幅度使用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促使企业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取大量准确的社会信息。另外,大数据较大的规模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陈旧内容,使原本单一、浅薄的知识体系得以补充。第二,加快了企业管理决策的运行速度,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大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接收多种多样的信息源,这样能够为工作人员寻找、整理数据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管理者可以将空余时间投入到其它工作中去,实现时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决定还具有其他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作用所在,并将其合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二、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影响中的应用现状及相应的优化措施分析

目前,随着大数据在各个领域应用力度的不断扩大,许多企业已经将其视为发展自身效益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新型的大数据认识不足、应用力度不大、大数据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都将会对企业管理决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是根据对多家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提高工作人员自身对大数据的认识,加大应用力度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在信息快速繁衍的当今社会,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者必须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到大数据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将其引入到自己的企业中。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宣传有关大数据的一些知识,确保每位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并正确应用。

(二)完善企业的大数据应用体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完善对大数据的管理制度。相关项目工作人员要与计算机工作人员保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的关系,通过建立例会制度,使两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确保所搜集数据的安全完整,而且有利于项目管理部门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小结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大数据在各大企业的发展中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对企业管理的决策力等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相关企业要正确看待大数据,积极将其引入到自身发展中,并结合其特点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决策力,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

[2]栾红旭.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J].北方经贸,2014,12.

[3]徐文飞.大数据对于企业管理及决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5,10.

篇2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需要更加完善的自我管理体制,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要求,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也正在逐步深入,其中电子政务的逐步实施和发展正是信息化过程中的一大体现,政府管理活动也因而产生了许多的现象和要求,继而对于原有的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管理决策过程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政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步伐,更好更快的发展。

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场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政府管理活动也正受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电子政务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应运而生,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而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许多原有的政府管理决策过程和手段也正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政府管理决策中的创新

1978年,西蒙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的管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被人们总结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同时他还强调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在政府管理活动中,决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政府管理决策不同于一般的决策活动,它以公共社会问题为导向,针对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来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政府管理决策与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一样,也是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包括已有的经验事实与规则事实,同时还依赖于决策者个人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但是政府管理决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创新性,对于不同的政体结构、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情况,使得每次政府管理决策遇到的问题部不同,即使是同一问题遇到的外部环境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为决策的不可重复性。

因此对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只有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寻求发现新的规律,进行管理体系结构变革和管理决策方式手段的创新,并且通过知识的不断创新,去解决政府管理决策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有满意政府决策结果,由此可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是一个面向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凸显政府管理决策能力和政府管理体制及结构整体智慧知识创新过程。

如果说管理就是决策,行政管理就是作为政府管理者在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不断敞出新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产生正是因为在管理中遇到了问题,而且遇到的是新问题,因此在解决这样的问题过程中,就需要了解与问题有关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还要依赖于管理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可是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针对新的问题及相关的信息,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利用新发现的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满意决策方案。因此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并更新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并与此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知识创新点才是决策管理的重点。所以政府管理决策的创新应当包括对于新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已有的管理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不断重新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突破、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最终目的应当是使整个组织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么作为政府这个整体的根本利益就应当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上,因此在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应当是每个社会成员部尽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决策当中去,并不断激发成员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满意的决策效果。

二、信息时代政务管理决策的要求

对于政府管理活动具体到实践过程更多的可见部分就是具体的政务处理过程,那么在信息时代原有的政务管理过程及决策过程正面临着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

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高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门都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完善自身的日常运作,在政府管理决策活动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信息获取和共享效率的最大化趋势,作为国家管理者形象出现的政府政务管理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社会经济活动量激增,企业和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伴随着网络及相关技术日益兴盛而越发频繁和便捷了。作为企业和公众对政府的政务管理决策过程的希望之一,就是能够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容易、透明、高效率,而且也希望政府的各个管理环节能够有机的整合起来,进步实现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形象。除了面对企业和公众等外部环境的不断提升的各种要求,政府自身的发展也要求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新要求。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政府作为社会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应当积极参与到信息网络应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当中来实现新时期政府各项管理职能和决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在我国政府的各级部门中都在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的稳步展开,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推进政务公正公开的有效手段。全国各地各级政务部门都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扩大公共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各项政务协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得整个政府管理过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为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变革创造先机和条件。

三、大连市电子政务中的管理决策创新

在全社会都在不断发展信启、化的大趋势下,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电子政务就凸显出其重要意义,电子政务初期集中体现在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微观应用上,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不再是局限于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上,而是要为公众和社会服务,集中实现服务、共享、效益的综合性目标。

大连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重点城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和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加快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全市形成了各行各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局面。

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集中反应了提高、转变、带动、降低四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目前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的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市政府办公厅为枢纽连接市政府各部门的市政府专网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网。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政府系统服务质量的改善。其次是转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了大连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加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和防治腐败;规范了部门职能、协同部门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再有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带动了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要先行。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性作用,会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将带动社区服务、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就是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做到了部分的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或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大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地的公众、企业、社会发展状态,构建了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市所有公交线路、快速轨道交通和部分出租车上已应用IC卡,发卡量已近170万张,日消费量近130万笔,并已拓展应用到公园、游乐场所、公用电话、药房等其他公共设施。建设遍布区市县社区四级的民政信息网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部分街道社区建立便民呼叫中心。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和统计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及时调整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的安排,是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决策依据更加及时可靠,提高的决策实施的适应性,也使得政府管理决策过程能够实时、及时,更好的适应政府管理活动整体性优化的要求。

大连市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重点推动重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项目建设,使电子政务的作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事、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联合办公、联合审批、应急、监管、咨询、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共同致力于服务公众的管理决策目标。大连市政府的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各种手段来提升的。

四、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决策创新的思路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任何管理过程都是不断地决策与不断地执行决策的过程。而对于政府管理活动而言,很多情况下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备就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管理决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的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相应的政务管理者,这样可以使得政务管理的决策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行政决策,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活动来讲,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需要由下而上的书面材料汇报为渠道,信息的获取往往会有选择性传递和利益倾向性传递的弊端,最终导致信息失真,不能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全面、可靠的依据。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信息拥有量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正确性和有效性,而且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是很大的,现在许多的电子政务系统建立后,都设立了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政府从海量的信息中及时分析获取准确、客观的信息。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信息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电子政务能够保证政府管理决策过程所获取的信息准确全面,进而保证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政府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之处就在于政府管理决策活动具有相应的广泛性和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往往会影响到一项行政决策能否真正为民众所接受的直接因素,对于这样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起了相应的公众参与系统,公众可以根据情况参与到所感兴趣的问题和管理过程当中发表意见和提出要求、希望。对于如此大量的公众信息反馈,只有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都很快的电子政务系统才能够实现接受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作,还有就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及时将政府管理决策公布给大众,而且对于具体的个别要求也可以及时回应,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行政决策,提高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决策;优化

现代管理科学指出:完善的管理过程应从决策为主要指导,由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几个方面组成,不断循环最终达到管理模式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决策作为机构运营的指导者,在整个学校管理的战略角度上来讲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还存在着诸如封闭式、简单化、集权化等问题。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教育理念,将学校管理逐渐组织化、系统化才能适应当前复杂、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为更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从决策的创新与发展着手,实现学校决策水平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1.学校管理决策的含义与特征原则

以育人为目的的管理特征让学校管理有别与其他领域管理。学校管理可以定义为学校决策层为实现学校各项教育目标并对学校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在策略、内容和原则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学校决策的组成可以从管理决策主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向三个方面来概述。首先是决策主体,管理决策的主体是决策者和决策层人员构成。其次是为了个人活动和决策组织来对问题进行选择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最后是根据学校目前情况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各项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确定。

分析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决策者更好行使管理只能的关键,学校的管理决策的特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性与人本性原则,目标性是决策的基础和核心,学校管理决策正是以教育的目标为中心来对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和开展的。人本性是学校决策管理的载体,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本性正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人本机动性,可以有效的让学校管理高效化、人性化。第二、可行性与动态性原则,可行性是学校管理决策能够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特点。管理的执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的,对于决策方向的选择和拟定不仅需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还应注意教育资源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动态性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呈现的一种特点,随着学校改革的发展,更具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成为学校与周边物质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周边环境变化的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公平性与教育性原则,公平性是教育公平性在社会公平性价值体系的延伸,它体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等,如何能够公平的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学校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决策的教育性与教育效用有直接联系,积极的教育决策能够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育人的目的。涪陵十九中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争做教学楷模,这正是积极教育效用的重要体现。

2.学校管理决策现存的主要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教育决策模式存在的诸如封闭式、集权式和单一化等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教育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打开学校组织的公平开放度以及教育主管权利的下放等才能不断适应变化迅速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参与形式化的趋向的问题。现存的决策参与形式往往缺乏实效性,并且决策参与的程度和采取的方式最终的结构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形式化的决策方式日益呈现出其弊端。关键事儿不开会,大事儿开小会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这种方式下的结果。其次是决策主体集权现象。现行教育模式下的决策主体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其权利往往没有制约而是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一旦校长个人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再次是决策过程的单一化问题。目前学校教育决策多存在单一化现象,决策者往往会急于求成,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最后是决策认知的常识化问题。学校管理中关于决策认知的先入为主现象是目前学校决策管理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会直接造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

3.学校管理决策的优化

3.1 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

随着全局观校园管理模式的兴起,日趋开放化和社会化的管理特点成为当下决策管理主流。为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决策管理环境,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式,在决策制定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化原则,作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化的决策方式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决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这也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形式。其次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大局观的重要体现,将系统整体的总目标下放到学校各个教育职能部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再次是科学性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体系,将决策、反馈、执行和监督等决策过程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制定,科学化原则是决策能够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只有制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民主的决策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决策能够更好更适宜的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

3.2 加强理论学校,有效提升决策水平

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正确认知是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的保证。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各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和认识,理清教育现象与社会、学生、知识等各方面的基本关系是保证决策的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与许多教育中师生关系理论都有联系,真正做到教育工作的有教无类、学有所教的效果。为避免教育工作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方式,就必须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分析来制定相适宜的决策方式,这是提升学校自身管理素质和决策水平的重要前提。

3.3 倡导多元方式参与决策,加强决策程序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建设

传统的决策方式中单一决策方式占据主导,这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实行集体决策、教师家庭活动参与决策、社区参与决策等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方式。多元化决策参与方式是学校决策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决策过程理性化和规范化建设,转变传统的决策观念,避免一些诸如依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的问题的发生。将决策过程细化为问题分析――设定目标――搜集资料――拟定优选方案――实施、追踪的循环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决策朝着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发展。

4.小结

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只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全局观的决策眼光才能将学校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确保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是学校未来发展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杰. 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9)

[2]丁建国. 以人为本:校长品格培养的基点[J]. 学校管理. 2004(04)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2)

[3]宋嘉. 学生是“先”生[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1)

[4]谢学仁. 论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以人为本[J]. 成功(教育). 2009(09)

篇4

一、目前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目前,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课堂活动管理,轻课外活动管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初级中学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班级管理内涵认识片面,认为班级管理仅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2.重封闭性管理,轻开放性管理。在初中班级管理中,部分管理者认为,班级管理仅是班内小群体的管理,与学校、与别的班级,以及与社会、家庭关系不大。管理仅限于班级小范围内运行。

3.重经验型管理,轻科学性管理。在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部分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过分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采用“管、卡、压”的管理手段。而能根据初中生特点和遵循班级管理规律,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较少。

二、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

1.班级管理理念科学化

班级管理理念科学化要求班级管理者必须做到:其一是具备管理思想和现代教育管理科学思想。即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教育管理科学所揭示的班级管理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其二是具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即根据时代的需要,正确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管理规律,不断改革和创新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意识。其三是在班级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要有全面育人观、教书育人观、管理育人观、学生主体观、系统分层管理观等。

2.班级管理决策科学化

要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在管理中必须有科学化的决策,这是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班级管理决策是否科学化,主要看以下两点:其一是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去认识和把握班级管理规律。即管理决策科学化必须是以教育管理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把握管理的客观规律。其二是采取民主和科学相统一的决策,克服单纯按个人意志或凭经验进行决策的弊端。即管理决策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集体讨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付诸实施。

3.班级管理组织、制度科学化

班级管理组织和制度是维系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之一。

要实现班级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科学化,必须建立起运行合理、稳定灵活、切合实际的班纪班规和具有统一、高效、精干的班委组织体系。其要求:一是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完成,在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情况下协调班级管理各种心理气氛、人际关系等,以组织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强集体的活力,起到核心领导和“法制”管理班级的作用。

篇5

关键词:价值管理 管理会计 实践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与国际经贸环境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各类型企业在国内与海外的两个市场都面临着国际同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经历了低成本的发展阶段之后,企业的核心能力逐渐成为了决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会计这一直接面向价值创造和管理决策优化的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使用。

一、中海油面临的挑战与管理会计实施背景

全球“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期的2013-2015年度全球商业风险研究报告显示,能源行业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周期中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如何把握这些不确定性和机遇,通过科学的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前瞻的风险管控,进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就成为了国内外油气行业公司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中海油作为一家专注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能源公司,在“走出去”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不断充实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中国到海外的业务布局。但是,随着海外资产迅速增长并逐渐占据核心资产组合的“半壁江山”,如何面对新领域的挑战、优化核心业务和资产组合并实现绩效预期就成为了公司最急需应对的挑战。在这一方向上,价值管理的理念和管理会计的方法恰恰适应了公司的需求,可以为公司战略落地、资产组合动态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基本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体现价值导向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有效工具与手段。

二、公司价值管理理论框架与管理会计实践

(一)方法论与工作框架

在应对行业挑战、化解自身发展瓶颈的价值管理实践过程中,中海油充分融合并贯彻了管理会计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提高经济效益、经济业务规划与控制,以及管理决策支持”。以此为起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应行业和公司特点的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工具体系。同时,在具体实践基础上逐步梳理、总结、提炼出了指导这一工作体系具体运行和可持续发挥作用的方法论――具体可以概括为“通过将财务和业务的二维视角结合,实现对资产组合的动态管理,目标是保障公司整体经营绩效持续优化、最终实现公司战略的有效落实”(见图1)。

(二)公司战略的量化分解与实现路径设计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公司战略的经典定义是,“企业的目标是什么、现状如何,以及如何实现”。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概念侧重于战略制定的方法和表达方式,简单据此加以定性的表述往往会导致战略制定流于形式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公司战略只有体现价值创造这一基本目标且可以通过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发展速度以及整体价值等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定量的设计、实施、监控与评价,才可以说真正具有生命力并可以通过运营过程得以实现(见图2)。

自1999年设立并于2001年成功实现海外上市以来,中海油公司战略的基本表述始终保持稳定,即“储量产量增长、天然气业务,以及稳健的财务政策”。这一表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对专注于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原则。然而,随着前述的“走出去”力度越来越大、公司的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受到缺乏清晰的转型思路制约而难以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提供有效保障的问题也日益显著。为此,公司在战略基本表述的基础上,对适应公司发展目标和阶段的业务发展策略及时进行了清晰地界定,即实现“从国内向海外、从海上到陆地、从常规资源到非常规资源”这三个转变。

第三个阶段,也是真正实现价值管理意义上的“可量化”,中海油进一步将业务发展策略的实现和价值管理目标保障效果与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及其评价标准――成为“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所需要的业务和财务绩效“硬性”标准进一步加以结合,同时增加了与上述业务发展策略调整相一致的结构化分析维度与衡量标准要求(见图3和图4)。

至此,中海油的公司战略才能够说已经适应发展阶段特点、具备了量化、可操作的属性并易于在价值管理这一维度上加以实现。

(三)管理会计行为辅助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国内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热门概念,通常的理解是指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市值表现,通过“创造、经营和实现”三个环节落实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而通过合规的沟通机制将公司内在价值有效传递给公司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活动。中海油通过管理会计活动优化管理决策、最大化实现公司经济效益也和其中的“价值创造”和“主动管理”环节有了天然的交集。

1.通过管理决策信息编制基础规则落实价值导向

传统的会计准则一般被认为是指导会计人员编制财务报表的合规工具,然而中海油将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制定的公司内部会计政策定位为落实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关键路径和实现价值管理的核心能力。

具体来说,会计政策一方面发挥着“按国际规则,将经营活动数据转化成财务信息、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是公司在具体业务领域内管理思路与导向的载体,将直接影响公司财务报表和价值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由此,中海油在内部建立了一整套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油气资源类型的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特点的会计政策和应用实务,从而为公司核心业务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依据和可靠选择,并由此成为保障资产绩效质量、促进价值实现的有效手段。

2.资产组合的动态管理

资产组合作为公司价值创造和主动管理的对象和载体,其结构构成、短期绩效表现和中期发展趋势直接决定了公司战略是否可以分阶段得以实现并具备过程管理的灵活性。为此,中海油在以往重视5年业务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强化了与中期规划相适应的资产组合财务绩效预测能力以及该成果在重大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使用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举措。

(1)构建资产组合财务绩效预测模型。这一模型的目的在于从价值管理的需求出发,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三个层面审视公司中期业务规划的合理性以及战略匹配性。为此,中海油通过对所持有资产组合,价值链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进而通过复制财务报告的编制逻辑实现了自下而上的个别资产绩效预测到资产组合整体结果的动态预测编制成果。

前文提及中海油此前仅是在战略层面明确了关键绩效指标的长期实现标准,在操作层面通过年度计划预算确定短期绩效目标,中间缺乏一个“战术”中间层来加以有效衔接。5年规划的财务绩效预测恰恰补齐了这一价值实现的中间环节,同时也为“战略――战术――操作”三个层次的目标管理提供了动态跟踪、评估和调整的工具。

(2)落实资产组合的管理原则。中海油将在国内外持有的全部油气资产定义为核心资产,对这一资产组合的动态管理原则概括为“进、退、维”。然而,此前在如何落实这一原则方面仅注重采用传统上的价值标准,即个别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净现值(NPV)或内部报酬率(IRR)。单独采用这一评价标准会导致公司管理决策忽视资产组合的调整对公司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在具备了这一预测模型之后,公司纳入了个别资产进入或退出对短中期的年度财务绩效整体表现影响。由此,管理决策较好地兼顾了短期和长期效果,科学决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在核心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过程中贯彻价值管理原则,同时在资产组合层面实现动态管理,中海油作为上市公司也就真正具备了市值管理的核心能力,即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具备了对价值创造和价值经营的定量设计、评价、调整、提升的主动管理能力。

(四)保险风险容忍度评估与风险转移安排

1.保险安排对管理会计活动的需求

中海油所处的油气行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单一资产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可能因各种内外部因素导致重大资产报废毁损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保险安排是国内外油气行业所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

正是由于公司所处行业的高风险属性,某些风险事故的损失后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实务中公司往往会在风险规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基本模式之间寻求平衡。其中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之间寻求一个成本效益最优的点。

所谓的自留风险是指对风险的自我承担,即企业或单位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自留风险的成本低、方便有效,可减少潜在损失,节省费用。但过于乐观的风险自留水平也可能突破公司的财务承受能力而导致保险策略失败。转移风险则是指为避免承担损失,公司有意识地将潜在损失及财务后果转嫁给保险公司的安排。

明确了保险的方法论和基本思路后,中海油的管理会计活动也就有了新的业务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如何通过对公司风险容忍度的定量分析来确定风险自留的数量规模,进而将剩余风险通过保险安排实现转移。公司的保险管理策略因此得以优化、保险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和保险安排的保障有效性也更有说服力。

2.保险风险自留的定量分析方法论

确定公司可接受的保险风险自留定量标准过程中,首先是决定公司整体层面的风险自留水平,这也是风险自留定量分析的起点,其方法论如图5所示。

第一步,中海油将风险自留进一步界定为风险事件发生后公司财务损失的可容忍上限,超过这一上限的损失金额将对公司业绩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构成实质的重大影响。

第二步,明确哪些关键绩效指标的重大影响构成了不能接受的容忍极限以及具体评价标准。容忍极限界定的一个解释是会导致公司债务评级因此降级,另一是公司相关绩效指标的表现会跌出国际同业公司一流水平的范畴。

第三步,则是为支持上述方法论进而实现关键绩效指标组的可计量和可比较。中海油一方面选取了穆迪(Mood’s)和标准普尔(S&P)对公司在全球发行美元债券债务评级所适用的部分绩效评价指标和门槛值,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国际可比公司的广泛对标以及统计分析来界定业内一流公司的绩效标准以及门槛值。

第四步,使用公司三年历史和两年预测财务绩效的平均结果来与对应的门槛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单一风险事项发生对每个指标对绩效改变的敏感度。

第五步,根据公司管理层在实际使用所选取的绩效指标以监控公司表现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差异对敏感度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公司可接受的财务损失上限,也就是保险风险自留的上限。

在这一阶段完成后,公司的风险自留总体规模还要具体分配到各个类型的保险安排和具体保单上,才可以最终实现保费支出与保险水平的平衡。鉴于后一阶段的分析更多运用保险专业的风险测算方法,超出了管理会计活动的工作范围,在此不再赘述。

(五)管理会计在应对低油价周期的应用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且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了最近一次的低油价周期(2008年-2009年)。这样的行业周期性低谷极大地破坏了油气行业公司管理策略的延续性和价值创造能力,但也为管理会计活动提供了危机模式下的实践空间。

在中海油内部,管理会计职能为危机应对所开出的“药方”是深入认识公司核心业务和资产特点,通过调整关键绩效指标组合的管理侧重点和优先顺序,利用局部绩效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整体的主动绩效管理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保持对“储量替代率”、“产量递减率”和“资产摊销率”这三个指标作为独立个体的重视基础上,利用其相互的影响关系,以优化储量替代率为龙头实现三者间的平衡,进而实现成本控制和绩效表现改善的目的。这其中两个关键的业务指标是储量替代率和产量递减率。前者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个油气行业公司生命力的最直接表征,是衡量公司所持有的储量以当前的开采速度加以开发的剩余年限(公司寿命),而后者则用于衡量公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这两个指标代表了油气行业公司核心业务管理所最为重视的两个领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储量替代率指标的影响因素加以深入分析和精细化管理,以开发成本与储量动用“费效比”最优的原则来调整可投入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新增储量规模,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总储量和替代率的增长。这一“费效比”按照油气行业的会计实务实际上构成了未来进入生产阶段的资产摊销率――是公司财务报表上期间成本结构中占比最大的单一成本项目。公司随后将对参与储量评估程序的所有个体资产在公司整体储量替代率和资产摊销影响的两个维度上进行排序。

第二步,通过使用产量递减率影响分析,对前一步所初步确定的排序和取舍结论加以优化,就能够结合公司在“低油价极端条件下公司整体实现当年自由现金流和盈利为正值”的目标设定来确定个别资产的开发顺序与具体储量动用规模,最终形成公司在低油价条件下的整体资源投入产出和财务绩效综合平衡的应对策略。

这一模式在2015年得到推广,为中海油在传统上采用大幅压缩资本开支和日常运营成本的危机应对方案基础上,提供了内容更为丰富、效果更为显著的升级版。

三、实施效果与结论

如前文所述,中海油在近年来的管理会计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并把握了其本质特征与核心要求,即充分发挥会计作为业务和财务兼顾的综合信息系统优势地位,将财务团队的工作与核心业务需求实现了深度融合,进而将价值管理原则贯彻到公司核心业务的管理决策过程并借此实现了对经营绩效优化目标的主动管理。

由此,公司的管理会计活动也已经逐步从全面预算、责任中心和平衡计分等传统的实现方式层面超脱出来,将探索和实践的方向与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生命周期发展阶段需求实现了多层次的结合。其间通过广泛使用业务建模、统计分析、风险量化、系统论以及资产组合理论等科学决策工具将核心业务的管理决策和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见图6)。

篇6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教育管理;概述;运用

一、教育大数据概述

1.教育大数据的内涵教育大数据是对传统教育数据的发展,其与传统教育数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信息技术等,对教育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采集,并且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和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搜集的教育信息进行整合与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监管作用。就传统教育数据而言,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教育相关数据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很难保障数据信息的全面准确。而教育大数据不仅缩短了学校教育数据信息的采集时间,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数据的应用范围,为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2.教育大数据的具体内容大数据在不同行业中应用所显示出的内容有所不同,就教育大数据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体基础信息。个体基础信息主要包括的是户籍信息、学习记录、健康情况等,所有信息都与个体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了解个体情况的关键信息。学校内部个体基础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个体基础信息,另一类则是教职工个体基础信息。第二,教育基础信息。教育基础信息涉及的内容以教育教学为主,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教师信息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能够有效地了解学校的授课情况,并对学校教育给予全面把控。须注意的是,不同类型数据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数据信息搜集过程中可以对交叉信息进行共享,提升数据信息整合的效率。第三,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外,还会涵盖学校建设、学校安全、设备管理等各项数据信息。第四,区域教育信息。该部分信息涵盖了校内校外两个方面,针对区域内的教育信息、竞赛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整合,有利于学校增加与教育部门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线上教育的稳步发展。第五,整体教育信息。所谓整体教育信息就是站在教育发展全局上对教育数据进行搜集,着重了解各区域教育教学情况,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等等。3.教育大数据的特点分析教育大数据主要为学校教育服务,是学校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能够进一步加速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校要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有效应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握教育大数据的特点。具体来说,教育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信息化程度高。教育大数据存在的基础就是现代科技,通过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大数据相关的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依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完成,较为常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传感技术等。由此可见,教育大数据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第二,搜集信息全面。教育大数据信息容量较大,对学校教育的关注更加全面,除了搜集学校内部基本教育信息外,还会增加细节上的关注,对一些非常规信息进行挖掘,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学校内部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状态等信息都进行详细的搜集。第三,动态信息变化。教育大数据关注的是实时信息,会根据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补充,因此动态信息变化也是教育大数据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二、教育管理中教育大数据的运用

1.丰富数据信息,完善参考资料学校为了增加教育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往往会在决策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作为参考,以避免学校教育管理决策出现问题。但是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传统教育数据在信息量以及准确度等方面都存在弊端,依靠传统教育数据做出的教育管理决策可靠性较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风险。因此,学校需要对数据搜集与分析工作进行调整,在保证教育数据信息准确、可靠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管理决策,而教育大数据正符合学校对教育数据信息的要求。从内容上讲,教育大数据信息量丰富,涵盖面广,涉及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大量教育数据。并且,依靠计算机设备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较人力更加的便捷、迅速。由此可见,在学校中引入教育大数据能够丰富学校教育数据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进而达到优化教育决策的目的。2.革新管理系统,提升创新意识教育大数据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教育数据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为了顺应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校内部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流程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变革,进而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数据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在教育大数据出现之前,由于数据信息内容简单、涉及面狭窄,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重视数据管理工作,因此之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作用、性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已经难以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支持。所以,在教育大数据的影响下,学校对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变革,不仅革新了应用技术,同时还强化了存储功能与分析功能,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与管理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其次,教育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问题解决的思路,增加了管理人员对学校工作的把控能力。从新旧对比的角度看,传统教育管理侧重的是事后管理,只有出现问题,才会考虑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流程复杂,问题处理效率偏低。而引入教育大数据后,教育信息数据实现了实时变更,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对学校工作进行实时把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提前预防或及时解决,进而将学校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最低,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发展[2]。最后,教育大数据的出现推动了学校内部创新工作的发展,在教育大数据的引导下,学校教职工的创新意识都有所增加。3.改变管理思路,变化决策方式决策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绝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管理决策的过程中都以管理层意见为主,将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决策直觉等放在首要位置。这种决策方式缺乏客观性,经常会因为决策者认识角度狭隘、个人经验落后等原因造成管理决策的失误。但是随着教育大数据在学校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教育管理决策的因素开始增多,管理者的直觉和经验成为影响管理决策的因素之一,不再对学校教育管理决策起到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的思路开始转变,教育决策方式开始变得更加民主、科学。首先,领导在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始下降,在决策过程中其主要的任务是找到问题,并将问题阐述出来,围绕问题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信息归纳、总结,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经验,进而为教育管理决策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其次,教育大数据依托于网络,而网络除了是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信息交流平台,因此利用网络搜集教育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能够了解到更多、更新的教育资讯外还可以倾听到来自社会大众的声音,以丰富学校教育管理决策的视角,使得教育管理决策能够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

三、优化教育大数据运用的有效路径

1.掌握应用技巧,注重微观探索

促进教育大数据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学校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而要想在该方面有所突破,强化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就一定要掌握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技巧,将教育大数据的优势有效地展示出来。首先,学校要对教育大数据产生足够的了解,在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应用之前,增加对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其次,由于教育大数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并且能够对学生个体的信息进行具体的搜集,因此学校应对教育大数据的这一优势进行发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微观层面的探索。除了对学校教育整体进行管理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变化,了解学生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的人性化、个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教育大数据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融合,使得学校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对学校教育管理进行完善和引导。

2.出台指导文件,提升应用水平

教育大数据是推动学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并不到位,难以将教育大数据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真正结合到一起,进而拖慢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对教育大数据在学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解,找出影响教育大数据应用的主要因素,并出台正式文件针对教育大数据进行阐述,并对各级学校实际应用工作进行指导。首先,教育部门应在文件中对教育大数据的作用进行肯定,这样做有利于增加各级学校对教育大数据的重视,为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文件中应对教育大数据的具体应用给予阐述,其中包括教育大数据应用的目的、目标,应用流程、分析方法等,让学校在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明确的认识,减少工作上的混乱与无序。最后,除了出台政策性指导文件外,还要从技术、资金上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进行支持。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学校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之中进行辅导。而学校自身也应组织教职工进行学习,以弥补其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他们对教育大数据的驾驭能力。此外,政府要给予学校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校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教育大数据的运用奠定硬件基础。

3.增加制度管理,强化应用规范

教育大数据本身信息量极为丰富,其中不仅涉及了大量常见信息,同时还包含一些隐秘性的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在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泄漏就很容易造成权益损害。因此,相关部门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关注教育大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泄露、篡改、窃取隐私信息等行为的处理方案,借助制度的力量来对教育大数据中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基于教育大数据应用的实际需求,完善教育大数据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第一,强调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项管理;第二,对保密工作提出要求,并设立保密等级,根据数据信息泄露等级的不同采取差异性的处理办法;第三,关注教育大数据的整体应用,将数据搜集、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储存都纳入法律法规的制定范围内,增加教育大数据保护的全面性;第四,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因管理人员工作失误而出现的问题应由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为了激发管理层对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视,在责任制度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引入连带责任制度,如果基层工作出现问题,管理层也要受到处理。

4.加大研究力度,实现产业发展

教育大数据现阶段在学校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仅能对学校基础管理工作进行支持。但是站在长远角度进行分析,教育大数据将左右学校未来的发展,是保证学校与社会联通、与时代接轨的关键。因此,教育部门应针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系统性研究,设置研究中心,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教育大数据的发展等进行分析,为教育大数据提供现代技术支持和相应的配套设备,这样可以进一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作用,从而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进教育大数据的产业化发展,加强学校与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大数据的实用价值,使其不仅可以对学校管理产生影响,并且能够逐步向社会范围进行辐射,增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杨淼淇.孙纳新.柴华.大数据时代教育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听证制度;听证程序

内部审计工作是组织内部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手段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控制组织,保证组织管理活动的良性运行,是组织管理与实践面临的重要之一。笔者认为,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听证”一词始于普通法系,原为西方国家司法程序的一项重要,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作为一项制度,听证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开始,听证仅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是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而存在。随着听证程序的不断发展,听证制度逐步成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听证制度逐步被引入到我国行政决策的各个领域,成为普遍接受的法律程序性制度。

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的评价活动。作为对组织的一种服务,基目的是检查和评价组织的活动,以实现帮助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的目标。组织的决策层为了实现对组织的有效控制,总是试图获取有关组织活动的客观信息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内部审计为组织管理决策层提供的评价性意见是否客观、公正,往往决定了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的成败。这样,管理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评价性意见就要有个、判定的过程。由于内部审计的“内部性”,管理决策层有必要听取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双方的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审计评价性信息作出正确判断。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使上述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就能够在制度上保证管理活动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因此,从保证决策层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评价性信息以实现对组织的有效控制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无疑是极为必要的。同时,对审计双方当事人而言,审计者在听证制度的制约下,必然要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性意见;被审计者则能通过听证了解审计情况并进而表达对被审计事项的看法。双方经过质证、辩论等程序,可以使审计结果更加公开、透明,既保证了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又保障了双方的平等参与权。因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内部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争执与矛盾,减少组织的内耗。

二、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内部审计听证作为组织控制的一个环节,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有效地改进组织成员的工作,造就组织内部的协调关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组织发展。因此,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应以实现听证程序与内部审计工作特点的最佳整合、促进组织发展为指导思想。为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公正性原则。在内部审计活动中,既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制约性作用,又要保护被审计者的合法权益。如何协调审计者与被审计者双方的关系以有效地实施组织控制措施,是实行内部审计听证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保持公正性。内部审计听证过程涉及三方关系,决策层在公正的程序下,坚持公正性原则,才能作出尊重事实、定性准确的判断;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也只有在公正的程序下,才能平等交流意见,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因此,公正性原则是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正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在制度设计上,应保证当事三方公正参与听证过程,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听证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公正对待各方的原则。二是保证听证内容的公正性。应通过制度的规定使听证内容得以全面展示,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充分发表意见,经过质证和辩论,使听证事项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罚适当。三是保证听证结果的公正性。决策层在充分了解听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审阅审计方提供的事实证据和处理依据,考虑被审计方质证和辩解的情况,经过全面对比分析,对审计方提出的评价性意见进行公正认定。同时仍保留审计双方进一步申辩的权利,充分体现制度的公正性。

平等性原则。内部审计听证的三方有平等的听证参与权,三方均按照规定的程序履行权利和义务。但在听证过程中,决策层是听证的组织者、主持者,有义务保持听证活动的平等性,要平等地对待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特别是要保证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平等地行使陈述权、质证权、辩解权等听证权利,以使听证活动公正、健康地进行。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则应按听证程序的规定,平等地对待对方,实事求是地陈述意见和辩解,避免程序外的矛盾和冲突。

公开性原则。公开是公正的基础,但由于内部审计往往涉及组织的内部秘密(如商业秘密),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公开性原则是一种适度公开。公开的程度、范围要以有利于组织管理为前提。如果审计内容的公开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则听证可对组织内外公开。若听证涉及保密问题,则可由决策层决定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进行。但无论采取何种听证公开方式,对内部审计听证的三方来说,听证的过程都是相互公开有关审计内容的过程。在听证主持人的公开要求下,审计方与被审计方都要公开相关的证据和依据,公开进行辩解及质证。

简约性原则。内部审计听证毕竟只是组织控制的一个环节,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组织发展的大局。组织内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管理者的精力不可能过多地放在内部审计听证这一环节上。因此,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应当坚持简约性原则,尽量简化程序。一般而言,只要审计方和被审计方中的任何一方提出听证要求,组织的决策层就应当决定听证,但可以要求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就听证的内容进行协商和筛选。听证应当尽量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听证最主要的问题,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初步设想

一个组织如何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要由这个组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不同的组织,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面临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应当不同。同一组织的内部审计听证制度,也需要经过实践检验逐步修订完善。因而,建立内部审计听证制度没有统一模式。笔者仅就内部审计听证制度的基本框架建设提出如下初步设想。

听证的依据。内部审计听证的依据应当是有关听证和内部审计的法规以及组织内部的规章。由于内部审计听证有“内部性”特征,组织内部的审计规章是其直接依据。

听证的范围。内部审计听证是组织的决策层对组织实施有效控制的环节。原则上讲,凡是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终结、管理决策层认为需要进行听证的审计事项,都应当进行听证。但审计方与被审计方认识一致、管理决策层认为情况清楚而不需要进行听证的审计事项,也可以不进行听证。根据简约性原则,内部审计听证的告知程序应尽量简化,可以采取简易书面告知或口头告知。

听证参加人的确定及其权利保障。内部审计听证的三方是当然的听证参加人。组织的决策层可视审计事项的情况派代表参加并主持听证会,审计方由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和该事项的审计组长参加,被审计方由该机构的负责人(责任审计为经济责任人)和被审计事项主管人参加。根据审计事项的涉及面情况,决策层也可以决定组织的其他机构的代表和人员参加。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审计可在组织内部公开的听证事项,则可允许组织内其他有关人员参加旁听;如果决策层认为听证事项对外公开对组织比较有利,则可决定对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媒体报道。内部审计听证制度应对听证参加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在参加人的回避、质询、辩论、解答、时间运用等方面要有具体规定。

听证会程序。一般来讲,内部审计听证会的程序包括以下内容:主持人宣布内部审计听证会开始;主持人宣布案由并介绍参加审计听证会的主持人、记录人、审计方和被审计方以及其他参加人;主持人宣布内部审计听证会的纪律和应注意的事项;主持人告知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参加人有申请记录人回避的权利,并询问审计方和被审计方参加人是否申请回避;审计方参加人介绍审计情况,提出被审计方存在的事实、证据、处理建议及其依据;被审计方参加人进行陈述、申辩;在主持人允许下,双方进行质证、辩论;双方作最后陈述;记录人将所作的笔录交听证双方当场确认并签字;主持人宣布内部审计听证会结束。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路平稳走高,其中中小企业也成绩斐然,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改革开放深化期内,中小企业不仅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同时也面临着长久发展的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决策过程的研究,分析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境遇,举证营销管理方面的决策方法助于中小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正确的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完善体制,丰富理念,把营销管理放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营销决策方案。

关键词: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决策方法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迎来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高峰。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发展国家实力的重要力量,并逐步进入各级政府扶持的对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咨询机构对中小企业有所关注,这一现象表现出新时期中小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一个产业层次,中小企业的更多优点已经慢慢被大多数人认同。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去寻找更为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构想。营销管理决策作为一种商业理念,已经获得很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的青睐。如今,中小企业顺势而进,不断探索新的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走向市场。也许正是因为改变而越发受到关注,如今的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决策过程越发的受到重视,营销管理备受管理学家和企业家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快速发展、广泛参与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动力性作用。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没有健全完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时展的需求[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缺少资金来源,缺乏经济政策咨询及信息,还有专业技术开发、营销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延伸、企业制度诊断等服务有限。同时,企业之间存在着低水平竞争激烈、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一些中小企业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质量等问题。

2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决策模式

营销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一个计划与实施的过程,最终要达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营销管理中的决策是一种具备管理和控制功能的决策系统[2]。它是由企业的实际操纵者根据外部反馈回静态和动态两种信息资源,做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决策。而静态信息是指那些比较固定及难以很快变化的信息资源,如公司规定、企业规范和管理制度等等;动态信息是指随时可能变化的信息资源,如商品价格、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等。决策系统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企业人员方便沟通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完成产品的销售过程,这种理念迈开了中小企业走向营销正规化的进程。中小企业在营销决策过程中,应该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借鉴实用的决策工具,以科学的决策理论和营销理论为基础,用科学的决策模式进行决策。

2.1一般中小企业的营销决策模式

一般中小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体现中小企业特点的环节即决策的方法。决策过程模型中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家长式决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时代性,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企业,遵守的也是家长式的决策手段,即家长式管理模式,很多时候凭借的是主观判断来做决策。中小企业由于建立时间短,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一个人身兼数职现象普遍,容易造成决策偏差。而没有决策依据容易造成决策偏差,可能给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巨人公司在珠海投资巨人大厦,由于巨人公司在生物工程和电脑软件业首屈一指,但受到虚荣心影响,原本17层的巨人大厦在完全没有做市场决策分析的情况下靠拍脑袋断然决策,将大楼盖到了80多层,导致巨人公司资金链断掉,造成企业濒临倒闭。经验式决策:一些中小企业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员工数量屈指可数,很多员工都来自周边乡村,知识水平有限,高素质人才缺乏,限制其职能部门科学化发展,难以形成企业营销管理系统化,更多的是凭借企业以往的经验做出决策,缺乏创新力。一些中小企业在依靠广告效应获得成功的同时,没有借机提升自身质量,而是按传统做法扩张市场,只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品牌建设。参考式决策:一些中小企业的渠道配送模式完全依靠模仿大型企业,大型企业本身就有成熟的调度中心和管理团队,而中小企业作为单一品种企业无疑增加了销售成本。还有就是片面采纳外部专家的建议而不经过有针对性的调研,导致决策模式缺乏实践性,难以适应动态中的企业和变幻莫测的市场。例如,三株集团在1994至1996年短短三年间,在全国各地吸纳了15万余销售人员,同时,注册建立了2600多个子公司和办事处。决策层管理人员采取人海战术和四级垂直营销体系,企业发展迅猛,四年内销售额就突破80亿。但是,这一营销模式也为企业后续发展埋下了产品营销偏差的隐患,其营销体系构筑的不合理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小企业传统的营销决策模式已明显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从一般的营销决策模式过渡到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要建立适合企业未来长远发展的科学的营销决策模式。

2.2现代企业管理对中小企业营销决策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知识面不断扩展,营销管理中的决策方法就呈现出新的特点。创新性:在现代营销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营销模式,也没有不变的规律,适合企业实际状况并且能解决营销困境的,就是好的营销。整合性[3]:市场营销不同于销售,现代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发现、分析及评价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组合等,而销售仅仅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的一部分。经济性[4]:营销管理中的决策方法选择就是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节省企业成本,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低。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层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和每一个考虑,都是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导致中小企业的营销意识较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营销模式。而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营销模式仍然是依托于简单的卖方市场假设,较少考虑市场的需求,只是一味生产然后投入大笔资金去推广。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急需向较高阶段的规范化企业过渡[5],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借助外部力量参照其他成熟企业的模式,生搬硬套却难以适应企业的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加举步维艰。

3中小企业营销决策模式的频度调查

中小企业的三种传统营销决策模式,在实践中经常可以找到,其决策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为了从实证的角度找到这三种决策模式被采用的频度,我们对相关领域专家及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三种决策模式的影响权重。基本过程分四步。

3.1构造决策模式判断矩阵A,决策模式判断矩阵A中各元素取值.

3.2构造出3阶判断矩阵

3.3通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由于专家判断的主观性,需要进行相容性和误差分析。即设定一致性指标为CI,CI=(λmax-n)/(n-1),CR=CI/RICR>0.10时,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需要重新估计,直到CR<0.10通过一致性检验时,求得的ω才有效。

3.4计算三种决策模式的权重

课题研究认为,所选样本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决策过程为家长式,这些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决策基本由企业所有者根据自己判断做出。其次,参考式和经验式决策模式也分别以0.27和0.22的比率被采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对三种决策模式在具体应用中的权重进行的分析,对营销决策整体评价指标的计算,在后续研究中还可深入进行。

4中小企业面临的营销决策问题

在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能迅速发展并壮大,依靠的是产品的稀缺性,其维持着传统的营销模式,仅能维持企业的初期发展,不能把产品真正做到符合市场化要求。缺乏对营销管理的正确认识而难以持续性地帮助企业建立正规化的销售模式,市场份额无法保持稳定。而作为典型的中小企业,在其日常的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营销决策上的难题。结合中小企业营销决策实际,总结如下:(1)缺乏战略上的营销规划。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更加重视其生产链条,往往忽视其营销环节,没有真正的立足市场需求细分。成熟的营销体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日久天长与企业自身的磨合,营销管理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回报期的长期性,可是中小企业更多重视立竿见影的业绩效用,没有长期的规划,真正的营销体系却难以适应这样的环境[6-12]。(2)缺乏创新人才。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缺乏良好的文化底蕴,其岗位环境、薪酬、福利待遇相对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中小企业往往建立时间短,初期内注重企业生产,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难以做到有据可循,同时一些企业偏于一隅,企业外部环境相对较差。(3)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小企业的构建缺乏科学理论支持,容易造成制度不健全,职能严重缺失,企业经营缺少规划。中小企业缺乏一些职能部门,例如一些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市场部,而市场业务和渠道配货都归纳到了销售部,造成销售部机构庞杂,运营效率难以达到高效化。虽说其营销管理模式已初具雏形,但没有系统化,导致企业营销管理不能正确的把握市场形势,也导致正确的营销决策难以形成,在面临市场波动的时候仍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5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指导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

5.1树立正确的营销决策观念

与西方的中小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运用营销管理决策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基础设施、运作环境等方面,与大企业先进水平更是有着明显差距。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开展营销管理活动,中小企业的全部员工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营销决策观念,企业应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招聘一批高素质营销人才维持企业日常营销运营,加强企业营销文化并普及深入到企业各个岗位。

5.2科学制定决策目标

中小企业应该合理进行市场细分,同时明确企业服务用户、满足用户需求,并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设计。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营销目标,以要求的一定的特征或者变量为依据,结合营销管理模式的特点,制定合适的营销方案。一些中小企业作为以单一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其目标客户应该定位在特定目标顾客,进行细分市场。

5.3优化营销管理决策方法

中小企业必须在营销管理方面做出策略调整,采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开展营销管理决策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合本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及时做好企业内部互动,保证营销管理的实施;(2)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企业的先进理念,参考更多专家或学者的意见;(3)建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把其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的必要环节。

5.4汲取新的决策理念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营销理念也更新得越来越快,出现了一些新颖的营销理念,如何在众多的营销概念中选取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这是由其本身的营销策略来决定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营销知识,优化自身,以便做到更好地决策。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借鉴以下新颖的营销决策理念,如绿色营销,引进先进设备,建立绿色生产线,从物质上保障绿色营销;整合营销,整合不同的营销效能包括销售力量、产品管理、市场研究相互协同工作,中小企业应该重新规划企业营销模式,导入企业新的传播观念,建立立体传播和整合传播模式;网络营销,中小企业通过补充门户信息,建立网站直销店,加强网络推广,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营销。

作者:张国卿 王建敏 吴海燕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化工业部门户网站.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EB/OL].

[2](美)菲利普科特.营销管理[M].第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

[3]彭木红,于综荣.营销管理创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34-14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7.

[5]郭国庆.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62.

[6]王昌龙.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07(28):131.

[7]郭国庆.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5-8.

[8]方光罗.市场营销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1.

[9]张红林.维护好品牌的心智资源[J].今日工程机械,2009(6):1.

[10](美)杰罗姆•麦卡锡.基础营销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

篇9

企业数据仓库建设的阶段性包括报表、查询、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运营导向(现场决策),运营自动化(自动决策)等等。

1、报表、查询、统计。

报表、查询、统计是多年以来IT技术辅助企业管理决策最常用的技术应用模式,这种模式为企业所有管理部门所熟悉和使用,因此,数据仓库技术必须以此为切入点,首先覆盖这种成熟应用模式的所有功能,让企业管理决策者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模式可以平滑地进行过渡,进一步,数据仓库技术必须在报表、查询、统计方面体现出比传统技术和应用更加强大的特点和功能,让企业管理决策者体会到数据仓库技术的与众不同。

2、数据分析。

在线分析处理技术(OLAP),通过业务建模,把原来二维的信息转换为多维的信息,以此为基础,OALP提供切片功能,即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剖面地观察分析数据的手段,让企业管理决策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OLAP提供钻取功能,即从任一角度自上而下的层层钻取、深入分析到问题源头的功能,反之,也可以自下而上层层汇总信息。OLAP动态、灵活的特征能够从容地面对不确定性的随机分析,并且提供良好的实时性,以及支持大批量用户并发查询;同时,OLAP应用提供友好的交互特性,以及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和语义层直接访问数据仓库的能力。OLAP能够帮企业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

3、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使用诸如神经网络、规则归纳和集群之类的技术,用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做出基于数据的推断,这些推断的结论往往隐藏在数据之中,不十分明显,或者过于复杂以致采用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难以奏效。数据挖掘用于帮助企业发现经营活动中有关于客户消费行为、市场发展趋势等各种规律,让企业更深入地把握未来环境的动向,协助企业更为积极地制定、实施和管理公司的战略。

4、运营导向(现场决策)。

第1到第3阶段的数据仓库都以支持企业内部战略性决策为重点,第4阶段则重在战术性决策支持。数据仓库对战略性决策的支持是为企业长期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战术性决策支持的重点则在企业对外的业务活动,为在业务现场执行企业战略的一线业务人员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加剧、全球化的挑战,市场细分、个性化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向精细化转变的挑战,这种挑战让企业的服务活动需要更多的现场实时决策,同时也让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数据仓库技术能够帮助企业从容面对这种挑战,它为企业的前端运营提供导向功能,使得每项业务最优化,从而整体提高了企业业务的质量,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5、运营自动化(自动决策)。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通讯技术、CallCenter技术、CRM的迅速发展及在企业应用中的普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自动化销售、供应及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对企业的经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这一复杂的过程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自动发生,响应时间以秒或毫秒计。面对这种客户与企业IT系统的互动,企业需要十分个性化的客户关系优化决策过程,为了寻求决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企业只能选择自动决策。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决策由事件触发,然后自动发生,数据仓库技术允许用户采用事件触发和复杂决策支持功能,以最佳方案逐个产品、逐个机构作出决策。在CRM环境中,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根据每一位客户的情况做出个性化的决策。

二、结论与建议

从第1阶段到第5阶段的建设过程,是数据仓库技术从支持战略决策到支持战术决策的拓展,是从为企业局部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到为整个企业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的拓展,第4和第5阶段数据仓库的运营导向和自动决策,是第1~3阶段开发的企业战略能够得以执行的保证。

数据仓库应用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后期每个阶段的数据仓库建设都必须以前一个阶段的成果为基础,而且每个阶段的应用建设都面向不同的企业用途,我们不能从第1阶段直接跳到第5阶段。当数据仓库应用发展到具有战略决策支持功能时,必然会提出战术决策的更高要求。数据仓库技术如果能用于整个企业,其商业价值会大大增加。向整个企业中成千上万的决策者(甚至通过CRM的应用,客户也可参与决策)提供信息,将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

篇10

关键词:定量分析;教学模式;大数据;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80

1引言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应用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系列应用性课程,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实际数据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探索经济管理问题的运行规律,辅助企业管理决策和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大数据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等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换。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挖掘企业经营数据的内在价值。

大稻菁际醯某鱿郑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定量分析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诸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具;另一方面,它对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等带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趋势开展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如何结合新趋势优化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设置,如何建立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如何增强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意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探究、优化甚至改革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2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概述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来自于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承担全院《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等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尽管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是仍存在“三多三少”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难以应对大数据背景下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2.1理论讲授较多,实践教学较少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决策,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也成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该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不耐烦等消极情绪,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的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定量方法的原理、模型和理论,因而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加上定量分析方法这类课程对数学要求较高,有不少理论模型、数学公式和逻辑推理,对学生的数学要求较高,相对于理工类学生,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因而学生本能地会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讲授其原理,大部分老师缺乏参与企业实际管理决策的经历和经验,难以向学生讲授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管理决策的情景和过程。

2.2数学推导较多,案例应用较少

目前,关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重理论轻应用”,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理论和方法的理论课程,应该注重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以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式为主;另外一种是“轻理论重应用”,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该强调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Excel和SPSS等工具为手段,突出应用案例教学。

目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占大多数,这种模式注重理论讲授和数学推导,理论方法与实际案例结合不够,学生掌握了零散知识,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部分教材也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深度的应用案例,也不注重定量分析软件的应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2.3知识传授较多,综合训练较少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一般采取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尽管题型多样,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仍然只能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单一知识点掌握情况,难以考察其综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原理,还要求从业者具备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实现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统计建模、模型检验、模型评价、模型部署等,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综合能力无法通过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来实现,需要通过参与理论学习、软件操作、模拟场景或实际项目等综合训练才能够达到。

3大数据背景下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面对发展迅猛的大数据技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难以跟上大数据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趋势开展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如何结合新趋势优化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设置,如何建立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如何增强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意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究、优化甚至改革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3.1构建知识融合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设置应适应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趋势。

最初,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以“统计学”、“运筹学”为主干。随后,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先后加入“统计软件应用”、“计量经济学”等新课程。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简单定量分析方法传授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从业者掌握更多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遵循知识融合的思路,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引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加强SPSS/SAS/R等操作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应用新技术解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3.2探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尽管目前的管理定量分析n程有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方式,但是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简单统计工具应用为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形成“教-学-用”的良性闭环。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拥有更大的价值,从业者应具备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因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引入实际案例,综合训练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挖掘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应逐步转向理论传授、案例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不少应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案例。例如IBM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订购分析;Google利用大数据预测全球流感趋势;百度预测春运流量等。这些都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参加大数据竞赛、邀请大数据分析专业人员开展讲座,参加科研项目,参与企业实习等,培养学生应用SPSS/SAS/R等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综合能力。

3.3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和教学团队的支持。大数据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涉及统计学、运筹学、统计软件、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因而建设一支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要求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尤为重要。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师资主要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学科背景为主,大部分老师未掌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R、SPSS等,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型的管理定量分析教学应加强SPSS、R、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的学习,建立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加强管理统计软件和数据挖掘等训练,注重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工具进行实践的能力。

4结语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一类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系列应用性课程。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为主线,首先,分析并总结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的“三多三少”的特点和不足;其次,结合大数据背景探讨了新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1)构建知识融合的课程设置;(2)探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3)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的新型管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它融合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团队建设,注重定量分析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有助于顺应大数据时代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新要求,培养他们的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和管理决策意识,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4):127128.

[2]邓淇中,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294.

[3]龚丽.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4,(17):111112.

[4]李静辉,王旭,程培峰等.管理定量方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