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生态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草生态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草生态安全

篇1

一、基本情况

10月29日,县林业和草原局在县古丰镇组织开展了县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知识培训和演练。参加培训和演练的人员包括:县林业和草原局扑火队队员10人,平顶山林场扑火队队员10人,古丰镇、镇分管领导和生态护林员共计40人参加了县林草局组织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演练。

县森林公安分局民警在演练现场,对防扑火中常见问题、火场紧急避险措施和森林火灾扑救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了详细讲解;对常用扑火器具的使用和通讯工具的维修进行了现场演练;对扑火专业队的扑火机具协同配合作了针对性的训练。本次演练使用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具有:扑火2号工具40把、风力灭火机6台。

二、收获和经验

本次演练活动,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总结:一是组织有序、部署周密。各参演单位和人员对这次应急演练高度重视,提前组织了预演,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演练取得了实效。二是方案具体,任务明确。此次演练方案设计合理具体,不仅结合了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特点和应急处置工作实际,符合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的全部程序,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三是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演练小组分工合理,演习过程符合实际,配合默契,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环节在面临突发森林草原火灾时非常重要,在实战中能够派的上用场。

三、存在问题

(一)无经费保障。防火经费紧缺,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防火经费,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扑火工具严重缺乏、落后,给扑火带来困难。

(二)物资储备不足。主要表现在装备不足。各镇乡、由于受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防火设备难以及时更新。虽然每年县林业和草原局均会补充一定数量的森林草原防灭火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森林草原扑火队伍建设的需要。各森林草原扑火队伍用于森林火灾扑救的专用车更是为零,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只能临时寻找车辆,将会导致快速反应能力和扑救火灾能力大打折扣。

(三)使用扑火工具不熟练规范。缺乏对不同的火势、风势、植被类型的变化合理使用各种扑火工具的能力水平,应该加强对队员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的知识培训。

(四)管理训练水平不高。虽然各乡镇、林场每年组织一两次较大规模的培训或演练,但由于扑火队伍属于半专业和义务性质,扑火队员往往无法全部到位,导致队伍的整体扑火技能不高。

四、改进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演练活动的重要意义,日常工作中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切实做到演练要日常开展、队伍要经常锻炼、应急要快速有效。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完善修订应急预案。无论是林草部门还是各乡镇、林场(站),应急预案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急预案对防范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查找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修订应急预案,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由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要确保制定的应急预案用得上、行得通。

二要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日常演练中,我们要加强对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突发事件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选择应急演练的方式,合理确定应急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加强预案中各部门和协同配合,着重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解决好应急响应中的应急准备、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做到演练思想贴近实战,演练场景贴近实地,演练过程贴近实际,切实提高应对处置突发森林草原火灾的实战能力。

篇2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 人文思考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众所周知,治理水土流失的三大措施为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淤地坝系作为主要的工程措施,利用水土流失的自然过程,集大面积上的水、沙、肥在小块坝地上使用,从而获得高产稳产的农田,深受黄土高原地区群众的喜爱,同时淤地坝可以迅速的拦截入黄泥沙,减少河道淤积,又为治河部门所关注,所以淤地坝有机的统一了当地致富和治河的关系,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人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淤地坝建设发展的思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规划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依据。

一、淤地坝的形成及现状

现存最早的淤地坝叫“聚湫”,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明代龙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坍塌,形成天然聚湫,后经人工休整而形成高60m、淤地54hm2的淤地坝。1945年黄委会批准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发展,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经历了由重点试验到全面发展,由农民群众打坝为主到政府组织和出资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黄土高原地区几十年的淤地坝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坝系建设具有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能缓解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淤地坝系建设作为近期全国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国家给予高度重视,这是黄土高原淤地坝在发挥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客观反映。

但是淤地坝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直困扰着有关部门的宏观决策以及坝系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淤地坝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坝体的频繁水毁,坝系建设、规划不科学,坝地盐碱化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阻碍着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发展之所以走走停停,断断续续,并屡遭非难,其最大根源就在于坝系水毁事件频频发生。

二、淤地坝建设的人文思考

淤地坝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淤地坝的水土保持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时代目标,需要将淤地坝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淤地坝的优势,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发展。

1、林草生态恢复建设与淤地坝建设的关系

林草措施是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它与工程措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林草措施为工程措施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条件,同时工程措施也为林草措施的运行提供了保证。实践表明,离开工程措施,林草生长所需的水分得不到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离开了林草措施,泥沙淤积使工程寿命大大缩短,甚至造成洪水摧毁水利工程的现象。据黄委天水水保站罗玉沟对比流域实测资料推算,有林草措施保护的工程运行年限将是无林草措施保护的2倍以上。

林草措施与淤地坝建设同步发展,是生态环境标本兼治的需要。淤地坝所拦截的泥沙主要来自坡面和沟道重力侵蚀。大量的泥沙主要来自坡面,控制坡面进入沟道的泥沙将主要由林草措施来完成。据天水水保站径流观测资料介绍,有林草措施的坡面要比没林草措施的坡面减少泥沙达69%。沟道有了淤地坝,坡面仍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因为坡面面积远远大于沟道面积,坡面泥沙并没有出沟而留在淤地坝里,且建坝护沟正是为了保护坡面、防止重力侵蚀。因此,坡面采取林草措施是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的做法,是治沟的标本兼治之举。坡面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后,为沟道进行淤地坝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林草措施是保证淤地坝长期健康运行的需要。据有关气象资料预测,今后若干年内,气候将由南涝北旱逐渐转为北涝南旱。如果这个预测实现,沟道中的淤地坝因设计标准偏低,可能无法承受来自坡面的大量来水来沙,没有坡面林草措施的保护,淤地坝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大量的降雨给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原的植物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植物能够良好生长,实际上也是对淤地坝的保护。如果这个预测不能实现,即使是干旱年份,林草措施在涵养水源的同时,如遇突发暴雨,也能有效拦截雨水,延长汇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减小洪水对淤地坝的冲击。良好的植物措施,等于延长了淤地坝的使用年限,降低了淤地坝的投资成本。因此,林草建设是维护淤地坝长期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之一。

2、从淤地坝看“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来源也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较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市场容量的能力有限。有关研究表明,淤地坝能较好的缓解这些问题,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都具有积极作用。

打坝淤地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如何实现这些粮食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土豆和高粱是当地产量极高的作物,但是因为交通等客观原因无法出售;而当地粮食加工企业极少,无法将农民自己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限制的。如果能在当地建几个淀粉制造厂和酿酒厂,生产出来的淀粉和高粱酒向外出售,而并不局限于当地农村这个小市场,这样将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保证淤地坝规划、设计和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是目前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淤地坝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淤地坝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发展,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时代目标。

参考文献:

郭文元,贾志军等.晋西淤地坝试验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实践与研究二.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10.

郑宝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建设效益与存在问题.绥德:黄河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2003.

篇3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高火险期,经旗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召开这次防火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一是统一思想,全面分析当前我旗森林草原防火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提高全旗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二是统一行动,认真落实各项防扑火责任和措施,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刚才,武瑞局长通报了全旗2008年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新审视我旗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过去几年来,全旗各族干部群众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几十年的生态治理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旗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全旗累计发生各类森林草原火灾10起,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1起,进入2009年的短短两个多月就已发生火灾12起。总体上看,火灾呈现高发频发态势。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由于生态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和全年禁牧政策的有力执行,使我旗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随着林草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农村牧区人口的大量转移,也给防火工作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带来困难。二是城镇周边、交通干线、旅游区防火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们在阿镇城郊、阿大线、包茂高速、矿区、成陵等区域栽植了大面积的针叶类树种。这些地区一旦发生火灾,就现有的防火力量,难以从容应对,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三是火险等级高。入冬至今,全旗几乎无降雪。据气象部门预测,最近一个时期也无明显降水过程。由于气温快速回升、大风季节来临,风干物燥,加之今年林草可燃物累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而且开春烧荒、烧茬、野外吸烟、清明上坟祭祀等使用明火行为增加,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导致着火机率大幅增加。在主观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干部群众对森林草原防火心存侥幸,没有真正树立起火患意识,违规用火引发火灾的事件屡屡发生。二是行政不作为、监管乏力。今年春节刚过,白玉岭副市长在包茂高速公路附近发现1处明显的火灾痕迹,过火面积约20余亩,但旗、镇防火部门却毫不知情。仅2月份,折家梁村就连续发生4起森林草原火灾。其中1起是在12月13日上午全市防火会议刚结束后的中午一点多发生的,过火面积近800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和由此产生的工作懈怠,极有可能造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故,这绝非危言耸听,务必要引起同志们的注意。三是部分地区防火责任有盲区。近年来,全旗建设了不少的开发区、园区,并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但部分镇未按照森林草原防火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这些开发区和园区的防火工作纳入当地防火任务,隐患较大。

森林草原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处置困难。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今年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势,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清醒认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切实把森林草原防火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来抓。在思想上要倍加警惕,行动上要狠抓落实,措施上要细化强化,紧急动员起来,做到工作早部署、责任早明确、隐患早排除、火险早预报、火情早发现、火灾早处置,严防重大森林草原火灾,严防重大人员伤亡。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各项防火措施落到实处

做好2009年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依靠科学、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的工作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工作举措,坚持专群结合、军地协同、各方支持的工作方式。要突出工作重点,坚决打好重点区域和重要时段的森林草原防火攻坚战。

(一)完善应急预案,科学防火。

一要及时完善预案。《全旗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已经进行了修改完善。各镇、国有林场站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修订本级的应急预案。今后,应急预案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修改完善一次。旗防火办要根据应急预案要求,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应急响应程序、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加强对森林草原火灾的研究,逐步把握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规律,根据火场环境、气候风向、植被类型等科学制订扑救方案,实行科学指挥、科学扑救。

(二)狠抓防火责任制落实。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和强化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责任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是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行政辖区内所有派驻单位、企业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要辩证对待防火和扑火工作,防火时,要将保护森林草原资源放在首位,力争不发生火灾。扑火时,要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各镇、各有关部门、企业要将各自辖区的防火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直至分解到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和个人,确保责任分解不留死角,确保责任追究有章可循。各镇、有关部门、企业的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防火责任区,落实防火责任、检查指导防火工作,要开展防火大检查,对森林草原防火期内的防火值班和护林员巡防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进行排除,切实解决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旗林业部门、镇林工站及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人员要加强巡逻和火情监测,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防扑火预案要求,切实做好通讯、宣传、救护、扑火、运输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对领导得力、防范到位、扑救及时、成效显著的镇、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奖励;对防火责任不落实、发现火灾隐患不作为、发生火情隐瞒不报、扑火组织不力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予以重处重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决不姑息。根据工作需要,今年又把旅游局、民族事务局、农机局、水保局、园林局、交警大队列为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旅游局要监督指导各旅游景区做好防火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民族事务局要对塔布乌兰公墓,园林局要对阿大线、包茂高速以及所属绿化区担负防火责任;农机局要把防火机具购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交警大队要对司机开展防火常识教育,严禁乱扔火种;水保局、农牧业局要对水保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项目区担负防火责任,要和农牧户签订项目区防火责任状。

(三)加强队伍建设。

要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大力抓好管火、扑火、督查三支队伍。一要加强“管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镇林工站和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队伍的作用,加强火源管理。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必须配备兼职或专职的护林员负责巡护森林草原,管理野外用火,及时报告火情。切实加强对森林管护队伍的培训,使其掌握所需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技能、程序。要严格按照我旗森林草原防火期野外用火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封山禁牧、林区用火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不允许在森林草原周围动用明火。各镇要对本地区的人为火源进行认真分析排查,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严格控制火灾源头。防火期内,防火责任单位要选配责任心强、忠于职守的人员在重点地区把守巡逻,坚决禁止将火种带入林区草原。森林草原高火险期、全旗9个重点火险区及坟头、路口等重点地段,防火责任单位要落实专人严防死守。二要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去年底,我旗共组建了旗、镇、国有林场站及有关防火责任单位的扑火队伍19支、324人。有了队伍,还要配备必要的扑火装备,要明确每支队伍的装备配备标准,并按要求配备装备。旗防火办要对扑火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扑火队伍的火场作战能力。各责任区的行政主要负责人要特别注重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关键时刻队伍能拉得出、用得上。一旦发生火灾,责任单位的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带领扑火队伍在第一时间到位,并在旗防火指挥部的指挥下,第一时间扑火。一旦发生大的火情,旗防火指挥部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旗防火办要立即组织旗专业扑火队伍赶赴火场灭火。旗专业扑火队由林业局、农牧业局、园林局、武警中队、消防中队抽调人员组成,上述单位的扑火队员在防火期内要随时待命,接到命令后,要迅速集结,听从调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三是督查队伍建设。旗镇两级防火办要认真履行森林草原防火监督和管理职能,不断健全常规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督查制度,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督查,特别是在森林草原高火险期更要加强防火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要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旗、镇两级的禁牧工作队伍要同时肩负森林草原防火监督检查的职能,做到禁牧、防火两手抓、两不误。旗党政两办督查室要会同旗防火办,对全旗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到位。

(四)确保火情信息畅通。

各防火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值班调度和火情报告工作,每年一进入防火期,要立即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不允许值班人员脱岗、漏岗,不允许将值班电话转接到手机上。要确保火情动态、扑救情况和领导指示等重要信息上传下达通畅,为及时、快速、妥善处置火情提供保障。去年市政府督查室、市防火办来我旗督查时,发现个别单位有防火值班电话无人接听的现象,今后不允许再有类似情况发生。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是不能及时发现火情、不及时报告、不及时组织扑救、延误战机,以及火情火灾不报、漏报、瞒报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防火工作在预防时不花小钱,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花大钱,蒙受更为巨大的损失,因此一定要防患未然,防火于未燃,再困难也要加大投入。今年旗财政已安排30万元用作防火经费,今后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投入,保证资金足额到位。今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建立防火远程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火情监测的科技水平。各镇及其他防火责任单位也要加大防火资金投入,要及时检修维护现有设备,充实防火装备,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快推进9个重点防火区的治理步伐,采取得力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确保不出问题。今后,凡新开办工矿企业、设立旅游区或者新建开发区的,要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森林草原防火设施,旗林业局要抓好项目前期的监督和落实工作。

(六)积极推进依法防火。

强化执行和监督是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发生火灾后,要在遵循火灾追究制度和火灾报告制度的基础上,依法加大对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已于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为依法惩处违法行为,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新修订的条例在法律责任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了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要求,增加规定地方政府、防火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明确了森林、林木、林地、草原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及其他相关责任人违反有关防火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三是增加了违反条例规定,造成火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条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外,还可以责令责任人补种树木。四是为有效遏制和惩处各种违法行为,条例提高了罚款的数额。对违反森林防火规定行为的处罚由原来的10元—500元的罚款提高到对个人处以200元—5000元的罚款,对单位处以2000元—10万元的罚款。今后,对发生的火灾事故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当事人和责任单位,尽快将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推向法制化轨道。

三、强化宣传、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全民防火意识新晨

篇4

近年来,宁夏造林面积迅速增加,但林木管护资金没有增加,林木病虫鼠兔害的防治、森林防火等经费严重缺乏,林木管护困难。部分林区存在管护人员少、林区道路不畅、防火器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林草生长茂盛,植被盖度逐年加大,防火形势十分严峻。宁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长期空白,部分成熟适用技术因为资金投入、技术推广人员少等原因不能得到广泛推广,造成林业生产科技含量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同时,部分市、县在林业建设中没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存在“重乔轻灌”的问题,不仅提高了造林、管护成本,而且保存率很低。此外,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加强生态林业建设的建议

1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培养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农田生态学系统、草原生态学系统、城市生态学系统循环发展中的作用。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北部引黄灌区以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为核心,重点完善农田林网和贺兰山东麓防护林体系,保护绿洲湿地,打造黄河金岸绿色长城;中部干旱带以防沙治沙为核心,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和退牧还草,恢复退化草场植被,积极推进沙产业开发;南部山区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为核心,加快泾河、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打造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大力推进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产业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的建设,形成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切实做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所有迁出区进行围栏封育,通过封禁保护、荒山造林、退耕地造林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迁出一片、生态恢复一片。扎实做好生态移民区庄点绿化,积极扶持、重点发展造福移民的慈善林业、特色林业,培育林业产业基地,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加快富民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建设葡萄、枸杞、红枣、苹果等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发展新型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地域自然优势,加快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长廊建设,把葡萄产业发展成宁夏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切实抓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扩大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扶持“西夏王”、“同心圆枣”、“灵丹牌灵武长枣”、“茂源浓缩果汁”等知名深加工品牌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经济林产业开发,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产业效益。把林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作为关系农民增收、关系民生的大事来抓,把林业项目建设与富民强县结合起来,使林业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

3加强休闲林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为核心,加强休闲林业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围绕构建和谐宁夏的目标,加大生态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生态意识,调动全民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加强野生动植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高标准建设滨河景观大道,以黄河文化为基础,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观与文化景观,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家体验等产业,形成500km生态文化景观带,再现“塞上江南”秀美景色。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形成集观光采摘、酒庄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亮点。

4坚持科技兴林,提高科技对林业发展的支撑力

尊重生态适应性规律,坚持适地树种,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注重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科学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形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科学设计造林模式和林草配置模式,努力探索生态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发达的生态治理模式。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研究攻克一批制约林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林产品加工水平。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5加强法制林业建设,切实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篇5

关键词 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78-01

生态移民是原州区“十二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是一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与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相结合的重大工程。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是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恶劣的重要举措,对提高生态移民迁出区植被恢复、构建原州区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针对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立地条件和气候概况,提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1 原州区“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任务

根据《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规划》,“十二五”期间,原州区共计划实施生态移民15 204户61 948人。其中,县内搬迁移民5 983户24 377人,占移民总户数的39.4%;县外搬迁移民9 221户37 571人,占移民总户数的60.6%。移民涉及11个乡镇109个行政村412个自然村。

2 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现状

原州区移民迁出区均处于道路不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区内植被稀少,林草资源匮乏,干旱、冰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肥力大幅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态平衡失调,群众生活长期贫困。当地农民为了生存,出现了靠山吃山的情况,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对林草植被滥垦、滥牧,破坏了赖以生产、生活的资源,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由于过度开荒、过度放牧,生态环境承载负荷日益加重,昔日林草茂密的大山日渐呈现出不堪重负的“病态”。要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生态移民,杜绝人类在这些地区的开发性活动,把这些区域强行保护起来,由里而外,大规模地进行保护和恢复生态。这是一种适应客观规律的主动策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第2轮西部大开发“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固原市原州区生态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

3 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林业生态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和保证。原州区移民迁出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而要走出这一困境,最有效的措施是遵循自然规律,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坚持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对移民迁出区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禁保护,最终实现人退林进、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目标。移民迁出区立地条件差,地形复杂多样,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规模化综合治理,达到移出一片、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一是对迁出区所有耕地要实施退耕还林。二是对宜林荒山、荒地、荒沟、荒滩要进行人工造林。三是对立地条件过差、难以造林的地块要进行封山育林,让其自然修复。四是要将巩固成果与新建工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原有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做到应补尽补,不留死角[2]。

3.1 退耕还林

由于部分移民群众广种薄收的思想还未根本改变,虽然搬迁了,但依然放不下种植多年的耕地,随时会回来耕种。因此,在迁出区,除留1~2间较好的房屋做护林点以外,对其余住宅区要全部拆除平整,拆除电力线路,对所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云杉、油松、落叶松、杜梨子、山桃、山杏、结杏、早酥梨、刺槐、沙棘、杞柳、柠条等乡土树种,采用鱼鳞坑、反坡带子田、水平沟、集水坑等集流整地方式,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3-4]。在六盘山外缘区的黄铎堡、彭堡2个镇部分区域及张易、开城、中河3个乡镇营造以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桃、山杏、刺槐、沙棘等乡土树种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其主要树种配置模式为:在>25°的坡耕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配置沙棘、山桃等灌木树种;在15~25°坡耕地采用鱼鳞坑、集水坑整地方式,进行针阔混交、乔灌搭配,配置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桃、山杏、沙棘、刺槐等树种;在

在东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三营、头营、彭堡、黄铎堡4个乡镇的部分区域及官厅、河川、寨科、炭山4个乡镇营造以杜梨子、山桃、山杏、结杏、早酥梨、刺槐、杞柳、沙棘、柳树、榆树、新疆杨、柠条等乡土树种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其主要树种配置模式为:在>25°的坡耕地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配置沙棘、山桃、柠条等灌木树种;在15~25°采用反坡带子田、鱼鳞坑整地方式,进行乔灌搭配,配置山桃、山杏、沙棘、刺槐、杜梨子、杞柳等树种;在

3.2 荒山造林

对移民迁出区的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进行人工造林,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油松、落叶松、杜梨子、山桃、山杏、刺槐、沙棘、柠条等乡土树种,采用鱼鳞坑、反坡带子田、水平沟等集流整地方式,进行乔灌草合理搭配。其树种配置模式与退耕还林相同。

3.3 封山育林

对移民迁出区立地条件差,难以造林的地块实施封山育林。封育采取机械围栏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在封育区进行机械围栏、设立固定标志牌、标准样地,并设置专职护林员,加强巡护,提高封育成效。

4 参考文献

[1] 於方,周昊,许申来.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9(1):382-387.

[2] 李贵祥,方向京,邵金平,等.昆阳磷矿山损毁林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2(3):49-52.

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 成因分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93-01

1彰武县乐园小流域基本情况

乐园小流域位于彰武县后新秋镇境内。乐园小流域距彰武县城30km。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2°44′58″~122°45′18″,北纬42°31′49″~420 36′36″之间,属于绕阳河流域,面积为20.98km2。境内最高峰海拔231.5m,平均海拔130~170m,流域属于低山丘陵区。

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m m,属季风大陆性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主要为棕壤和草甸土。主要植物有杨、柳、榆、梨、黄柳、碱草等,林草覆被度为32.75%。

乐园小流域总土地面积20.98km2共涉及1个小流域,3个行政村。总人口3042人,农业人口2631人,农业劳动力1983人。近些年虽进行过水土流失治理,由于资金短缺,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流域内有侵蚀沟13条,总长度24.61km,其中干沟长度19.32km,支沟长10.69km,沟壑占地面积124hm2,沟壑密度1.25km/km2,沟道比降平均为6%。小流域截止2012年末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39k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20.92%。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兼有风蚀,侵蚀程度轻度面积为3.83km2,中度侵蚀面积为0.52km2,强烈侵蚀面积为0.04km2。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地形缓的耕地和林草覆盖率低的疏林地上,中度侵蚀主要分布50以上的坡耕地上,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林草覆盖率低、坡度较高的荒山。该小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376t(km2.a)。

2乐园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2.1自然因素

小流域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地形地貌:小流域地形为缓坡丘陵,海拔在80m-310m,3°-5°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0.07%,5°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9.93%。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气象: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小流域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33m m,7、8两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8%,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3.9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65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植被:项目区现有植被覆盖率24.2%,但是疏林地面积较大,林种单一,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2.2人为因素

小流域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

b)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乐园小流域治理举措

根据小流域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吸收彰武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结合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各项治理措施。

坡耕地面积集中,地块较大,侵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相对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块实施保土耕作,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和地埂植物带工程。

在小流域的荒坡地,坡度在30°以下,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对于这样的地块,实施截水沟工程,拦蓄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截水沟工程完成后有当地林业部门进行植物配套。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措施采取浆砌石谷坊措施。谷坊措施的布设,能够有效控制侵蚀沟的发育,防止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谷坊布设要遵循“层层设防、顶底相照”的原则。对于覆盖度较小的疏林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多方举错并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状况;治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6

1基本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上游,介于N33°13′~34°01′、E103°51′~104°45′。东西长99.4km,南北宽88.8km,总面积3009.98km2。水土流失面积25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全县现辖2个镇、210个村委会,总人口13.27万人,其中农业人11.26万人,占84.6%,海拔高度1173~4505m,相对高差达3331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800mm,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虽然通过“长治”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县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

2自然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森林资源开发早,消耗大,生态环境过早过快衰退

县域内由于森林开采早,时间长,森工企业过度采伐,加之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群众因建房生活等需要而大量取用林木,使得境内大多数地方,尤其是白龙江沿岸、拱坝河中下游等人口密集区的原有林木采伐利用过度,林相日益残败,林线不断后移,使森林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据林业区划统计数据,仅舟曲林业局所辖的沙滩、插岗、铁坝、憨班四个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仅仅到1983年的25a间共计划内采伐274.46万m3天然木村,平均年消耗森林蓄积10.98万m3,尽管4个林场对采伐面积0.948万hm2的95%都进行了迹地更新,更新程度很高,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生长量和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量和消耗速度,从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处于失调状态,森林资源永远都难以再恢复到当初的状态,因此,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对舟曲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2.2超载过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在利益驱动下县域群众大量饲养放牧各类牲畜,导致天然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而日益退化。虽然从数据看草场面积大,但多为退化的劣等草场,实际载畜量极低,草蓄矛盾突出;现在,除少量位于海拔较高处的森林草原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外,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因人口的增长,群众为了生计,长期不合理的采挖药材、开矿修路建电站等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植被保护,都使得境内大量原本有植被覆盖的林草地日益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大块大块,直接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口环境容量不断下降。

2.3生态基础差,自然灾害频发

舟曲县境内地质结构十分发育,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差异性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一定量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自然资源资源依赖利用过度,对生态自然环境做了过多地干预和影响,使得舟曲县的生态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在县境内,无处不在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极差的荒山荒坡,这类面源性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广范围大,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点源性、线源性流失类型,分布范围遍及全县大部分乡村。据调查统计,全县境内有大小滑坡100余处,泥石流沟道250余条,灾害性较大的滑坡有32处,泥石流沟道有60多条,数量众多、分布极广的这些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近80个村庄、2.12万人的生命和国家及群众财产以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思路及构想

3.1坡改建设依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舟曲山大沟深坡陡,坡耕地数量多,且坡度都较大,一遇降雨,无论强度大小都会因径流很快从地表汇集而产生细沟状侵蚀,接着变成切沟状侵蚀,最后形成深沟,导致坡耕地被冲蚀下切变得支离破碎,耕地被冲蚀毀坏,且坡耕地是舟曲县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类。这使得耕地治理应在继续抓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狠抓宜修梯田坡耕地的改梯工作,以改梯后提高的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和有效解决退耕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减少问题,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巩固。

3.2不断加强林草措施建设

3.2.1加强水保生态林建设舟曲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四荒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因此,要对宜林荒山荒坡进行整地后,有选择性地栽植适应性强的速生水保林树种,并加强栽植后的管护工作,尽快让荒山先绿起来。3.2.2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尽管舟曲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但由于受退耕指标、群众观念、粮食压力等的影响,还有许多本应退下来的陡坡耕地还未完全退下来,把林造上去。因此,在巩固好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项目投资,将那些应退尚未退下来的坡耕地进一步纳入治理,尤其是对陡坡地、田块过窄过小十分零散不便耕作的耕地、土地瘠薄生产水平低下的耕地、高山区阴湿地及低洼低产地这些耕种价值过低的土地全面进行退耕还林或还草,实现以林促农、农牧互补。3.2.3搞好经果林增收工程要让群众接纳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需要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做好文章。要充分利用气候温和,适宜多种林果生长的有利条件,将村旁、路旁、靠近水源处闲散地及光照充分的荒山荒坡和小块零星坡耕地,加以整地后栽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经济林果树,并加强后期抚育管护,促其早挂果,早见效,尽快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3狠抓封禁管护工程

认真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现有植被较好的天然林、人工林及行道树、各类草地的管护,完善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和措施,积极争取管护费用,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强化管护人员工作职责,促使其切实负起保护现有植被的职责。对部分气候适宜有稀疏植被但具备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荒山荒坡在调查确认后结合适当补植补种加强封禁管护,减少人为干预影响,逐步实现自我更新,加快郁闭,增加植被。

3.4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

国土部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报,完善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躲避防范预案,并经常性深入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对广大村民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在乡政府村委会组织领导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防灾预案的演练,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对于那些小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小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尽早进行科学治理,全面消除隐患,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4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的建议及保证措施

为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促进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4.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届时县上应成立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全面对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协调有关工作,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实施区乡全面搞好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相应职能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农牧、水保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相关工作。

4.2制定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通过制定有关惠民政策,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如向群众发放有关粮食补贴,解决群众吃粮问题,则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药方能让群众乐意接受;如能通过向群众提供低价煤炭、低价生活用电、太阳能灶和修建沼气池等,发展替代能源,等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能源问题,则大大降低群众对薪柴的需求,同时通过向群众提供补贴价建材,让群众建房不再单纯依靠木料,则可保护现有植被不被破坏,新栽树木正常生长,生态自我修复方可实施。

4.3强项目及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作用

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杜绝与其他工程项目相交混;项目实施中重大资金支出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集体决定,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下达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违纪违规使用资金。

4.4立奖惩机制,严格项目考核

对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严格考核,要由上至下,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全程量化考核,实行奖惩机制,切实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

4.5强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要使项目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除了要在实施过程中抓好工程质量外,还要制定有效的管护制度,安排相应的管护费用,落实人员、制度,切实把完工后各类工程的管理管护,特别是造林管护工作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有效周密管理。如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将宜林荒山荒坡划包给农户经营,再由国家投资治理,让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相应实惠,将大大提高管护效果。

参考文献

[1]舟曲县水土保持局编.舟曲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R].2000.

[2]舟曲县统计局编.舟曲县统计年鉴[M].甘肃鑫统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1-66.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河北省平泉县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18°20'一119°15',北纬40°22'一4l°22'之间,东与辽宁省凌原市接壤,北与赤峰市相连,西邻承德,南通京、津、唐。全县19个乡镇291个行政村,总面积3307.8平方公里。最高处为西北部柳溪乡境内的光秃山,海拔1756米,最低处为党坝镇大石湖村瀑河出境处,海拔335米,平川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的河谷中,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浅山区,即是一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又是资源缺水和工程缺水并存的缺水县,因此,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平泉县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以来,为缓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时机。通过实践证明,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好渠道,同时能有效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发挥缓洪减灾,防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作用。因此,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措施。

1.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对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1水土保持为改善水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水土保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通过人工栽植刺槐、山杏等适应当地的水土保持树种,使降雨通过林草植被的林冠吸收、阻流,改变了降雨下落方式,削弱了雨水对地面土壤的溅蚀程度,同时延缓了入渗时间,为土壤涵养水源提供了前提。森林具有很高的透水性和很强的持水性,它比一般土壤含水率高,林木根系不断发展伸长,穿透土层,给地表水渗入土壤打开了许多通道,也大大增加了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可使大量的降雨渗入土内,转变成地下潜流。土壤水分达饱和后,水土保持工程(鱼鳞坑、竹节壕)将蓄存暴雨降水量。俗话说“森林是看不见的水库”,“森林是天然的配水站”,很形象地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这种作用。

1.2 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保障汛期安全

水土保持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山制宜,通过“山、水、林、田、路”多方面综合治理,达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缓出川”的目的。综合运用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增加蓄水,拦截泥沙,减少了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同时防止泥沙下泄对河道及水库的淤积,起到防洪与抗旱的双重效果。

1.3 水土保持防治面源污染,净化了水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对水质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通过在远山、深山河流源头和集中水源地周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重建乔灌草混交植被带,能显著滞留和降解水流中的有机染物;通过实施推沙坝工程,可以清理河床中的垃圾废物;坡面造林和沟道谷坊坝工程,可增土壤入渗,防止泥沙下泄,达到控制固体污物和其中所含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1.4 水土保持提高用水效益,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水土保持项目,结合我县主导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益,大力实施水源与节水灌溉工程,加强管灌、滴灌、喷灌等技术,使农业节水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改善灌溉、排水条件,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用水效率,使农民增收,同时也节约了用水量。

2.水土保持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为目标。近年来,我县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水利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治理、封严治理等多种形势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为主要建设内容,共治理水土流失286平方公里,使平泉的荒坡变成了“绿色银行”。

2.1 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构筑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近年来,平泉县水保局本着改善生态环境,为首都阻沙源、保水源,为平泉增资源、为农民拓财源的目标。实施了省级重点治理小流域、以工代赈重点治理小流域、滦河上游重点治理小流域、“三厅”试点小流域、“桃上”重点治理小流域、国债拉动资金水土保持项目;保护母亲河重点治理小流域、生态县建设水土保持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开展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和规模治理,坚持“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竹节壕、鱼鳞坑、水平梯田为主的坡面整地工程,以谷坊坝、防洪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和以打井、节水灌溉、风能提水和作业路为主的配套工程,营造以生态林、经济林、防护林为主的林草防护体系,形成了工程、林草和耕作措施科学合理有效配置的综合治理体系。

2.2 建立生态修复区,实现大自然自我修复

在主要河流源区、水源地和高山远山等适宜地区,对覆盖度在5%-50%的草地、郁闭度小于40%的灌木林地和10%-30%的稀疏林地实行了生态修复。以封山育林、舍饲养畜为主要措施,禁止一切人、畜入内活动,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全封闭后让稀少或幼小的树木及一些草本植被自然生长、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落实封禁措施,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确保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坏,使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2.3 推广节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代替传统大水漫灌,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为了减少土渠输水渗漏,我县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结合我县设施蔬菜大棚、食用菌产业、畜禽养殖、花卉大棚、林果业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当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大力开展水源与节水灌溉技术,合理配置小型水利工程与大型水利工程,确保所建工程为产业发展、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项目的实施,不仅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抗旱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了主导产业,加快了群众致富步伐,而且带来了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农业节水灌溉与传统大水漫灌比较,其优点是:节水、节能、省地、增产。喷灌节水30%-50%,滴灌节水50%-70%。喷灌可减少渠道占用耕地10%-20%,增产效果20%-30%。

2.4 加强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保护水资源

以全县铁选业为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不同开发建设项目,无证采矿、乱采乱挖破坏矿产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与治理机制,明确资源开发单位和法人的生态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治理制度。全县树立了鑫达、永辉、柏泉、富有、宝海等多处水土保持返还治理样板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大宣传教育,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工作制度,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为目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管理工作。

篇9

关键词:太白林区;沼气;循环经济

沼气是一种优质、卫生、廉价的气体燃料,属于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我国农民利用能源是以秸秆、薪柴和畜粪的直接燃烧为主,它们占农村能源消耗量的67.75%,这种燃烧方式的热能利用效率很低,仅10%左右,且烧掉了植物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是一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将人畜粪便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既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也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生产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清洁了环境,改善了厨房卫生,缩短了炊事时间,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1]。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能源消费也由传统的烧柴、烧煤向沼气、煤气、电磁炉方向转移。目前发展沼气工程,彻底解决林区的烧柴和取暖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太白林区如何发展沼气循环经济加以探讨,希望对林区发展该项产业提供一些参考。

1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发展沼气循环经济的优势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位于秦岭山脉西部中段的太白县,分别与佛坪、长青、太白山,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老县城、牛尾河、水生野生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或接壤。太白林区气候类型多样,植被群落复杂,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维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

监测结果显示:普及沼气比未普及的村社细菌总数合格率提高41.88% 一78.26%[2]。利用沼气技术可以引导职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营造、呵护绿色家园,改变林区的面貌。太白林区发展沼气循环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社会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减少木材砍伐,及时发展沼气项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太白林区职工的增收问题、做饭取暖问题和太白有机肥缺乏的问题。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2]。太白林区发展沼气产业的主要优势如下:

1.1 政策扶持、社会环境优越

对发展沼气循环经济,国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目前,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已将发展沼气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准备争取农村沼气补贴项目到林区,争取林区单位和职工也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彻底改变林区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另外,太白县多年前就开始以“家居环境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循环利用无害化”为目标,在农村发展“养殖业--沼气—蔬菜”产业,实施沼气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同步进行,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可为林区沼气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技术。

1.2 太白林区有成功的养殖技术和丰富的沼气原料

太白一直有发展养殖业的习惯,养殖技术成熟,林区部分职工1999年就开始发展养羊、养猪、养鸡、养鹅、养蜂等养殖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太白县对养殖业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和兽医服务。只要能解决好产品销售问题,职工对养殖业、种植业还是充满信心的。只要养殖业得到发展,牲畜的粪便就给发展沼气提供了原料。

此外,太白林区共管护森林面积15.81万hm2,林区林草异常丰富,加之秦巴山区雨水充足,草木生长茂盛,适宜以圈养形式大力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产业。另外,林草也可以直接作为沼气原料,太白种植6667hm2的蔬菜和几千亩的苗木,每年所除的草和剩余的次品菜,都是很好的沼气原料。

1.3 成熟的沼气技术

沼气技术在我国农村已经广为推广,国家一直提倡和大力支持沼气循环经济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好多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他们技术熟练,服务指导到位。沼气的发展,为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农民的种植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收入,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清洁,另外国家新开发的秸秆发酵技术,一次填料,可半年产气。

1.4 沼肥用途广,需求量大

沼肥的肥力高于农家肥。沼渣作为农作物和苗木培育基肥肥效很好,若用沼液浸种,根外追肥相结合,效果更佳。按照沼渣、秸秆、沼液一定的比例种植蘑菇,蘑菇肉质鲜美,病虫害少。用腐熟3个月以上的沼渣与风化较好的山土拌匀,可配制花卉培养土。沼液还可以用于蔬菜果树防虫。总之,沼肥是最好的有机肥料,不管用它做基肥还是叶面肥、还是配置营养基,都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和林产品。另外,太白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和培育苗木,对沼肥的需求量很大。

2 发展沼气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沼气循环经济对陕西省太白林业局来讲,是新问题,有畏难情绪

大部分基层林场和管护站,利用能源方式还是以烧柴为主。未发展沼气经济,不掌握沼气的生产技术,不了解发展沼气循环经济对发展林业的重大意义。林区薪柴生产成本低廉,便于生产,加之林区温度常年偏低,原料发酵不充分等原因的存在,领导和职工对发展沼气经济有为难情绪。

2.2 沼气生产成本上升,现有沼气池出现大量废弃

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基本上是老小留守人口,无力无智管护或无力管护沼气池,加之农户散养数量锐减,养殖规模小,粪源严重不足,粪的售价不断提高,加大了沼气生产成本。据调查:在发展沼气之初,沼气确实为农户提供了方便和清洁能源,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积极性很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沼气远不如使用电能、液化气等其他能源方便和安全。目前农户都在发展苹果、花椒、梨等经济林,每年修建的枝条,够一年家庭做饭之用。另外沼气原料来源不足,价格上升,能源利用多元化,农村能源利用转向煤气和电磁炉。导致户用沼气池大量废弃。

2.3 以发展户用沼气池为主转向发展大中型沼气循环经济

原来的“一池三改”下的沼气池分散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前农村发展沼气的方向有所变化,由原来发展户用沼气为主,转向配合大型、中型养殖企业或小区发展沼气,实现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给广大农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3 建议和对策

3.1 依据林区现实,编制沼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依托管护站标准化建设、棚户区改造、森林公园开发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运用“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规划太白林业局沼气产业,这种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畜一沼一菌(菜、果、花卉、药材等)一日光温室”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系统[5]。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太白地区温度低、发酵不彻底问题。太白林区沼气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南滩苗圃为龙头,率先发展沼气养殖小区,带动各林场管护站的发展。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包抓领导具体抓”的原则,在各林场、管护站逐步实施“一池三改”(建造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工程,用两年时间全面落实“一站一池”的总体目标。

3.2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宣传发展沼气循环经济在促进职工增收、改善林区生态环境和职工生活工作条件中的重要作用,让林区职工了解和支持沼气产业发展。

从宝鸡市能源办公室和太白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聘请专业人员对我局林区职工进行专项知识和技能培训,使职工通过培训能熟练掌握沼气池的日常维护和安全使用知识,以及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从而在全局发展沼气循环经济。

3.3 实施激励机制,大力推广沼气生产新技术,拓宽沼气原料来源

合理使用制度手段和经济手段,形成发展沼气循环经济的发展合力,发展沼气经济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没有钱也是办不成事的。沼气建设,财政上要给以扶持和倾斜[3]。太白林区适宜养羊、养鹅、养鸭子、养鸡、养猪等,鼓励职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只要能给管护站无偿供气,可免费使用“一池三改”工程。林区土壤肥沃,林草异常丰富,推广林草发酵技术和推广纯秸秆发酵技术,可以解决沼气原料不足的问题。

3.4 加大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推进绿色林业循环发展

发展沼气,通过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是优质卫生的燃料,可供做饭、照明;产生的沼液和沼渣是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可用作基肥、追 肥、叶面施肥和浸种,基本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未经处理的有毒有害肥料对环境污染问题[4]。沼气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沼气的使用上,要不断地研究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让沼渣、沼液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造福林业,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养殖产业通过沼气循环经济的发展,把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使养殖产业持续增效,实现养殖零排放,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林产品和农产品。

林区应围绕沼气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林业综合开发和和谐林区建设,使之成为节约型林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李培霞.发展沼气工程 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4:105-106

[2] 李荣富.发展沼气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2009,10:58

[3] 邱坤.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农村养殖发展沼气的政策资金支持[J].农业养殖技术,2011,16:10

[4] 李花莲.山西省吕梁市农业环保站,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思考[B].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0:52-53

篇10

关键词:开发利用;模式;掌区;环县

1掌区概况

环县掌区位于县城西北部,分布在蒲河、马莲河、清水河三条流域的上游源头区,现有掌面382条,长280~12 000m,宽53~907m。掌面农耕地240km3,地形比较平坦、开阔,交通比较方便,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饭碗田”。由于掌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土壤侵蚀剧烈,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和风蚀,平均侵蚀模数9 000t/km3,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模式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1.1梁峁顶。坡耕地进行退耕,全垦整地种植优质紫花苜蓿,迅速恢复植被,发展草业;荒山沿等高线开挖鱼鳞坑(行距2m,株距1.50m)呈品字形排列栽植耐旱的沙棘、柠条灌木林。

2.1.2山腰。对坡度较缓、完整的坡面从上游向下游沿等高线开挖口宽1.50m,底宽1m,深0.80m,长5m,间隔0.50m的蓄渗槽,行距6m,集流比1∶7,防御标准为5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充分利用径流,蓄渗槽蓄洪后,在槽内营造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在槽外虚土上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蓄渗槽间隔原荒山带上栽植沙棘或柠条保持水土,形成经灌混交林;坡度较陡或破碎地段挖鱼鳞坑栽植沙棘灌木林。

2.1.3掌地。掌面沿等高线,从上到下集中连片兴修梯田,田面宽20~40m。统一规划,统一施工,不留空档,全面推进。并每隔一定距离因地制宜选取适当位置建设小型淤地坝,缓洪拦泥、淤地造田。在坡掌结合地带依掌傍山修建排洪渠,出口修建筑物,使洪水安全排向下游沟道。

2.1.4道路、宅旁。每条掌修一条主干道路,在道路、村庄周围和坡面径流汇集处修建土涝池、土谷坊、水窖,解决人畜饮水,并在路边、宅旁植树、建果园,发展绿色通道和庭院经济。

2.1.5沟道。根据库容、坝址地形等重要条件,在沟道内选择建设骨干坝或淤地坝,滞洪拦泥蓄水,防止沟道侵蚀,保护掌地。

2.2规模连片,综合治理通过抓好典型示范,以示范点为突破口,使点连成片,片连成带,最终形成示范区。抓好典型示范,初步建成了李大庄综合治理、秦铺子梯田建设、宋掌种草养畜等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的掌区水土保持治理典型。治理后的示范区域已经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地平了,山绿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生活富裕了。规模连片治理,通过示范点带动辐射,形成了李大庄-秦铺子-二条俭,元城子-桃李湾-三角城,佛家岔-黄家山万亩林带3处,砖城子5 000亩梯田点1处,李大庄、宋掌3 000亩梯田点2处,二条俭、吴大洼、杨掌、刘坪2 000亩梯田点4处,宋掌10 000亩种草基地,黄家山、佛家岔、桃李湾1 000亩侧柏、油松示范工程3处等规模基地。多项生态措施配套实施,通过协调农、林、水、牧、企事业等有关单位综合配套各项措施,合理开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办法,保护植被,恢复生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良好运行的生态系统。

多年来,掌区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31km3,其中梯田7 420hm3,灌木林7 444hm3,乔木林1 464hm3,经济林4 300hm3,人工种草11 900hm3,小型水保工程2 660处。治理程度达到36%。

2.3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在掌区内对国家投资建设的各项工程及群众治理后的荒山,进行产权改革,把管理受益权以承包、拍卖、租赁的形式全面推向社会。谁管理,谁受益,做到治、管、用结合,责、权、利分明,激发群众管护和治理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治理成果发挥效益。示范区内农户共承包荒山6 540亩,承包淤地坝7座。大力推行水保专业队治理。水保部门与专业队以承包的关系进行合同化管理,专业队包任务、包质量、包管护,提供治理成果,精心组织施工队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严把质量关,加强管理。水保部门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对达到标准者给予支付报酬。2003年春季 ,黄家山组织30多人的专业队造林两个多月,栽植侧柏(油松)1000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4注重科技,高效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以梯田及种草面积较大的芦家湾乡宋掌为突破口,将人均13亩坡耕地中4.20亩按照“退二平一”的政策,动员群众修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其余8.80亩全部种草,共种植优质紫花苜蓿671hm3。为促进草畜转化,水保局投资8.60万元扶持建设养畜暖棚50处,养羊600只,养牛30头。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 560元,成为掌区的典型致富村。引进优良品种,通过不断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抗旱农业品种,加大播种面积,发展高效农田,先后引进小尾寒羊、绒山羊、早胜牛等优良品种,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农闲季节举办种植、养殖、加工管理等各种农林科普知识讲座,邀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农忙季节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等。另外还组织农民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技能。挖掘耕地潜力,由于项目的带动,群众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种植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新修梯田通过深耕施肥,引进良种,覆膜套袋,科学种植,防治病虫等一系列先进管理措施的引用,使田、埂、边合理经济利用,粮、草、畜全面开发,土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3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成效

3.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掌区治理后,年拦蓄径流831.52万m3,减少泥沙277.63万t,有效地拦截了洪水,保护了沟台掌地良田面积不受损失,雨水就地拦蓄利用,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3.2土地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大面积的梯田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使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地利用率由51%提高到83%。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调整,土地生产水平相应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由5 678万元提高到1.02亿元,提高了45%,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 650kg提高到2 850kg,产值提高了1 200元,提高了73%。

3.3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形成节节拦蓄,层层开发,达到有效利用天上水,合理拦蓄地面水,年拦蓄水量831.52万m3,人均197m3,土壤墒情缓解,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