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策划思路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策划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策划思路

篇1

关键词: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定,但是研究发现,辽宁的文化创意产业从科学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想将辽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扬光大,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现现状,对文化产业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相关建议思路进行梳理。

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1.文化特征

(1)需求动荡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一带有风险性的产业,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无疑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知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有可能带来高收益成果,也有可能带来高风险。例如在影视产业中,即使是著名导演的电影,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部都能够成功。收益与风险并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所在。

(2)精神象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转过程十分复杂,但是创意依然产业的核心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创意产生的过程中,产业能够以现代的水平超越过去产业模式,并开辟更高的层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经济特征

(1)人本特色

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很多的差异性,生产者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品牌效应,而普通的生产者只是看中经济效益。文化创意能够以艺术为创造根基,以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还实现了体验式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人本特色,增加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流。

(2)经济收入弹性大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终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费,在能够实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之外,能够提供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文化消费大幅度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发展弹性空间很大,所以,产业发展也会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一定的地区差异。随着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其产业中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3)内生型经济增长

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家内部的技术创新,国家对于科技教育的支持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是形成内在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事实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一的GDP经济增长模式。人性化的经济增长使得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由此可以说,以科技为核心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文化创意产业的补充。

二、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资本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受到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影响,并在投资渠道、融资方式、投资主体方向上相互制约。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方面的多渠道机制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制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指出,但凡是国家没有命令禁止文化领域,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并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实现与国有文化企业待遇同等。并对民间剧团、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支持,鼓励在文化产业中形成活力的优势群体,引导公民以知识产权形式出资,依法成立文化企业。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允许文化领域中引入外资,加大对引进文化产品的监管,有效提高外资文化质量。

2.人才因素

辽宁地区中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高校众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资源丰厚。但是在丹东、葫芦岛以及铁岭等地的大学在校生比较少,因此会出现文化创意人才的稀缺现象。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的利用首先是文化创新的附加因素。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文化单位的用人自逐渐增强,在各个文化产业中试行期权分配制度、并鼓励文化品牌的创造等。创意产业发展要想实现与人才建设队伍的结合,首先需要对人才的作用高度重视。在产业中树立人才为重的观念,积极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创意产业人才柔性机制,营造良好人才培养环境。

三、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1.广播影视业方面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促进辽宁地区的广播影视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广播影视业的创意来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不断壮大产业实力。从影视内容上分析,首先要充分分析市场资源的优势,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拓高新技术,实现内容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影视节目策划方面分析,要不断鼓励影视节目策划的创新,致力于推出精致的品牌栏目。使得影视产业在市场中形成规模宏大、面向市场、多种经济并存且完善的电视剧节目,提升广播电视业的整体水平。为了加快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服务,首先需要加快数字电视服务网络的建立,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模式,并推动网络产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媒体等业务。在电视网络增值业务中建立以广播电视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大型广播影视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经营公司化。

2.工艺美术业发展方面对策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辽宁省诸多地区发展良好。其中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有岫岩玉石、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民间为艺术产品的发掘、创造、生产以及走向生产等环节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帮助艺术产品走向多样化。对民间各类艺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加强文化艺术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扩大艺术品生产规模,并与国外企业构建联系,实现艺术品精致化管理。对于工艺美术业发展对策如下:

(1)在岫岩、阜新等地区,实行玛瑙资源的有计划开采,并对有特殊珍藏价值的玉石实行保护,并停止开采。同时要不断扩大市场营销力度,严禁破坏性开采,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辽宁地区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玉石原料市场,对本地玉石资源进行加工,实现资源的外推,以发展多种玉石加工模式为目标。在本地玉石交易市场中建立公开透明的玉石原料教师机制,各类玉石材料需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不能私下进行玉石买卖。在玉石原料方面,要采取统一调配的方式,规范原材料的渠道清晰。

3.文化会展发展建议

文化会展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途径,适当的会展政策能够在市场中营造开放、有序的环境,能够保护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会展产业政策的制定,细则如下:

(1)成立专门机制加强会展业的规划,使得会展产业的发展规模能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家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以互联网形式建立虚拟展馆,不仅能够在形式上节约时间,还能提高会展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展业务培训。建立社会会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高校中开设与文化展览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储备。借鉴国外会展经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管理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地区文化进步的有效策略。由于地域差异、人才因素以及政治等方面的约束,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为此,本文从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对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特征分析,研究促进辽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并提出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76-83.

[2]陈晓颖.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加快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1:37-39.

[4]彭坚,敖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0,06:173-174.

篇2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化;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47―04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近年来,国家对再生资源产业高度重视,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建设再生资源集散市场等,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迎来良好契机。再生资源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

一、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发展机遇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商务部从2006年首次实施大中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以来,已经有近百个大中城市启动回收体系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和夯实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辐射全国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这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释放巨大的产业价值。

2.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提高。近年来,再生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经营主体规模化。小店小厂正在被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替代,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集群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或圈管区,大型拆解加工配送中心、再生资源产业圈管区或集中区、分拣中心遍地开花,同步出现的大型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既提高再生资源产业的经济技术结构,又实现规模效益,较高的产业利润又推动再生资源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从而促进产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

3.市场潜力巨大。一是总量潜力。我国每年产废量已超过亿吨级,其中废钢、废纸、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等近9千万吨,其他废旧物近千万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产废量将呈现递增趋势,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废旧物资存量。受制于回收体系落后的制约,我国废旧物资实际回收量不到四成。二是技术潜力。以废钢为例,目前,我国炼钢原料以铁矿石为主,这与世界炼钢发达国家相比远远落后,与我国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也不一致。如能够以废钢为原材料,既能保护资源,又能节约能源消耗,还能降低污染。据统计,每多用1吨废钢,可少用1.7吨精矿粉,减少或替代4.3吨原生铁矿石的开采。三是结构潜力。据估算,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之后的若干时期迎来产废高峰期,以家电和家用汽车为例,第一代或第二代产品都将进入产品的生命周期末端,这将形成巨大的结构性产废量。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达到规模的再生资源项目寥寥无几,在国有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专业经营再生资源。以省会城市为例,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1家以上的再生资源龙头企业,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安徽双赢再生资源集团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商务部立项的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后,得到各方大力支持,目前在国内属于发展较好的再生资源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产值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先进齐全,初步具备产业化大型集团的规格,但距离健康发展、规模发展、链式发展尚有一定差距。

2.回收体系不完善。成熟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般要达到以下标准:一是分布合理的绿色回收站;二是若干个回收亭配套一个配送中心;三是规划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从而形成三级一体的再生资源供应链体系。目前,我国达到以上标准的城市或企业基本没有。

3.技术含量偏低。规模化龙头企业偏少,导致再生资源产业整体技术含量偏低。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再生资源行业技术水平的标志。以已经进行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为例,在这些城市中,现代化设施设备都集中在仅有的1~2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承办企业,国家扶持资金也主要用于支持这些承办企业购置现代化加工设备,而且都是简单的分拣、压块加工,缺乏深度加工。加之市场准入和行业管理手段滞后,凌乱无序的从业人员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走街串巷就地收购,更是挤兑了大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形成资金压力、利润压力、市场占有率压力等等,消磨了大型企业改进技术含量的动力。

4.人员素质偏低。早期的再生资源产业局限在废品回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受到社会重视,从业环境有一定改善,社会歧视正在变小,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距离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尚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般的行业都有对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但目前尚没有学校开设再生资源产业相关专业,专业技能培训比较缺乏。即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龙头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数是转行而来,或者是具有多年的从业经历自学成才。

二、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体系构建

构建完善的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体系,需要建立由绩效、产业保障、产业机制、业务主体、基础设施组成的产业发展框架(见图1)。

1.绩效框架。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框架体系的完善有赖于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社会影响力评价、第三方评价、客户评价和企业自评四位一体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实现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进行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估,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管控提供标准。

2.产业保障框架。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体系支撑,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置于整体系统环境中,只有高水平的保障体系,才可以奠定再生资源高水平发展的基础。

3.产业机制框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制,机制创新是最大的红利,机制创新可以释放最大的生产力。通过建立具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机制,从而激发再生资源产业的产业驱动力,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循环。

4.业务主体框架。这是再生资源框架体系的核心,从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业务流程角度考量,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主体组合包括再生资源集团公司、再生资源园区、再生资源加工中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区域性收购站以及小区绿色回收岗亭。

5.基础设施框架。基础设施不能同步配套发展,严重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基础设施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法律法规、政府配套政策等等,这些都构成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基石。

三、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框架体系建设粟例

合肥市是商务部立项的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级政策和资金的双重助推下,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经营网点的覆盖率和平衡度、回收物资的数量和种类、回收产值等均达到历史新高,取得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按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整合、优化、重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优势,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绿化环保、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示范引领、整体推动、循序渐进的原则,着力构建合肥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框架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回收网络体系构建、集散交易市场网络体系构建、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体系构建、行业技术体系构建、行业标准化体系构建等五大重点建设内容,从而在全市形成社区回收网络体系、集散交易市场网络体系、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体系等三大网络体系,具有包括近千个遍及全市的绿色回收站或回收亭、东西南北分布的4个大型再生资源配送中心、规划两个大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形成产、供、销、加工、配送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着力完善行业技术标准,加快标准化建设,增强行业技术含量,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扶持建设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的主力军是由个体户和不规范的营业网点组成,这些无证经营和不规范网点占总网点的60%以上,而全国再生资源大部分产值是由这60%的网点完成,他们既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没有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更没有完整的环保体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各大中城市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有关,因为缺乏再生资源收购的交易市场,很多个体收购户更不能集群发展,这就给市场秩序整顿带来较大难度。因此,积极扶持建设大型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行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和创造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树立市场化产业发展观念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主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是从过去物资供销系统的回收站发展而来,靠“国家支撑”的观念难以革新,很多中小型企业依然存在向国家要政策、要资金的输血型发展思路,而缺乏造血型发展意识,这是目前影响众多中小型再生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梳理市场化运作思维,建立市场化发展团队、现代公司制运营机制、社会化运作思维,实现再生资源市场主体健康持续发展,是再生资源市场主体增强运营能力的根本出路。

(三)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产业现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由于技术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和产业利润低下,再生资源产业一直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生存,所以,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要加快再生资源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培养相关的信息化人才,建立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再生资源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篇3

(一)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思路。我们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得出了此结论:培养目标必须和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就是培养目标的导向。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找到工作。专业的名称虽然是“文化产业管理”,但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大多数学生从事的都是基础性的具体工作,一毕业就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很少。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也就难以从事管理工作。相反,很多学生从事的是房地产、影院、电脑、电视机等的营销工作。学生就业不只限于文化管理部门,而应有多种选择。根据这些信息,改革课程设置,就应该不局限于管理范畴,应该管理与经营并重。加强市场营销课的建设,特别是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讲授与文化市场有关的营销,而应扩大到整个市场营销,包括案例、市场调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普通营销,就业时扩大就业范围。

(二)教学模式创新1.采用“2+2”创新教学模式。“2+2”创新教学模式是我们专业试验园区的实验项目,本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根据其爱好和特长分小班、分方向授课,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学习专业课程。所设的专业方向有:影视经营与销售方向、编辑出版方向、广告策划与文案方向等。分方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个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具备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时就可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2.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属于“管理学”学科。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多的能力,我们正在尝试采用主修辅制、双学位制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选修学校其他的专业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取得其他专业文凭,学生取得双学位,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没有实行双学位制的学校,可以采用辅修课程的办法,让学生辅修有关专业,通过系统学习,拿到结业证书,这样也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3.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思路,建立数量充足的优质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学生的实习分为见习与毕业实习两种类型。每个学期学生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段时间,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相对长些,半年或一年。毕业实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专业教学和产业建设互动,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有效链接。4.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的改革。打破教师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式授课,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考试形式不局限于试卷考试,如写作课能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考核成绩;策划课可让学生写出具体的策划方案等;摄影课让学生交自己的摄影作品;影视制作课让学生拍摄短片;市场营销课的考试可采用教师出题目,学生进行市场调查,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较完善的课程体系[2]为了使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我们对课程设置运用了课程包的形式。根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4个课程包:1.文化基础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文化基础课,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如: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文化资源学等。2.经济、管理类课程包。这包括管理类课程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这一课程包的主要课程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会展产业概论等。3.传播、策划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宣传、写作;掌握策划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工具与技巧,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市场策划方案的能力。如:传播学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思维、应用写作等。4.技术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有专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如摄影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是有限的,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可以用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不断吸收新东西。

二、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主要加强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建立完善校内实验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传播学院苹果机房,购置了数十台苹果电脑,配有播音、录像设备。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完善了实验实训的管理工作,实验、实习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建成的校外实习基地有:世界之花文化传播公司、济南新世纪电影院线、鲁信影城、百丽宫影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铁路博物馆、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山东分公司、山东教育台等。每一届专业学生都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工作扎实,以良好的表现赢得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习成绩好的学生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篇4

(一)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针对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该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了“123451”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指“一个中心”,即:以“打造千亿工业强区”战略目标为中心;“2”指“两个抢抓”,即:抢抓国家刺激经济发展重大投入机遇,抢抓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特区系列政策及发展机遇;“3”指“三个强化”,即:强化招商项目策划包装,强化在谈项目跟踪推进,强化考评考核;“4”指“四个主攻”,即:主攻大项目,主攻工业项目,主攻十大经济主战场项目,主攻十大100亿级产业集群项目;“5”指“五个引进”,即:以区域综合优势引大商,以延长产业链引强商,以产业集聚引多商,以商引商引好商,以外资投向转移引外商;“1”指“一个实现”,即:实现全区合同引资500亿元、实到资金75亿元的目标任务。

围绕“123451”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个十百千”活动,即:开展“我为专业化招商献一计”活动;开展10次以上专题招商活动;精心筹备20次以上区领导带队招商活动;精心策划包装100个以上高质量的招商项目;开展“上门招商100家企业行”活动;收集整理1000条以上招商共享信息。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机关管理水平。从规范机关管理和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入手,一是加强机关干部学习,提高招商人员素质;二是开展“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都是招商形象”活动;三是全面开展“勤俭招商”活动,打造节约型机关。

篇5

[关键词]红星农家乐 品牌建设 思路做法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红星农家乐音像宝库》系列VCD是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以下简称“红星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出版的一套服务“三农”的大型涉农音像出版物,经过十多年的精心耕耘,已累计出版了近一千个品种,形成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培训、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三大系列,发行两百余万张,遍及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其“实用、先进、权威”,“看得见、易掌握、有实效”,深受广大农村读者欢迎,被誉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好老师,农民科学致富的好帮手,农村文明生活的好样板”。2005年,红星社因此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单位”。这套音像宝库的许多产品被列入总署农家书屋推荐书目,上目品种数名列音像社第一位,其中维语版还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提名奖。该系列产品不但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农业类音像制品的一个响亮品牌。现将红星社打造《红星农家乐音像宝库》品牌的思路和做法归纳总结如下,以供业界同仁参考。

一、深入市场调研,确立“三农”品牌建设目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红星社是1998年正式成立的,当时音像业十分不景气。作为新成立的音像出版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出版定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红星社开展了大量市场调研,分析了“三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三农”读物的市场需求,分析了我国音像业的竞争状况及走向,分析了各大细分领域的市场格局与专业发展潜力;认识到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国家十分重视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文明生活都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支持,农村出版物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可是,市场上农业类图书虽多,而音像出版物则少而零散,没有先进、实用、系统的“三农”音像制品。如果能尽快策划出版先进、实用、系统的音像读物,无疑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从长远来看也可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根据市场调研,结合社情,红星社认为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规避市场上竞争过于激烈的一些领域,而将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用在“三农”音像制品的出版上,打造“三农”音像制品特色品牌。基于这一思路,红星社提出要以“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启农民就业新门路,倡导农村文明生活新方式”为出版服务宗旨,以编辑出版先进、实用、权威、全面的“三农”音像品牌出版物为奋斗目标,要求社内各有关部门提升选题策划的战略高度,强化市场覆盖的板块意识,健全编辑营销一体化的长期运作机制,实现文化与经济双丰收。

二、从战略高度与长远效益出发,围绕高品质诉求,做好策划与编辑工作

“三农”音像制品的出版,目的是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选题策划应着眼中国“三农”实际,应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大方向,贴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读者,符合市场需求,才会有生命力与发展壮大的空间,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身的优势,形成自有的品牌。红星社的选题策划具体做法如下:

1. 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出发,策划符合农业发展大方向的选题。“三农”音像读物的出版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服务,要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体现特色,选题策划首先必须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大方向。为了做好这一点,社里组织编辑队伍对国家主管农业的行政部门以及科研、推广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国家有关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研究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分析国家农业重大推广项目,从而确定农业音像读物选题策划的着力点。例如,把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策划实用农业新技术类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选题;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高效优质、安全食品生产方向,策划无公害农业生产类选题。由于把握住农业发展大方向,站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高度上,策划出来的选题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影响力,也就有了高品质。

2. 注重农业生产、农民和农村生活实际,在策划选题时认真细化,体现选题的经济、实用价值。“三农”音像制品要对农业生产、农民和农村生活起到指导和实际帮助的作用,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就必须做到简单易学,实用有效,真正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在选题策划与编辑过程中,按照“三贴近”原则,心里装着农民,眼睛盯着农业,脚步迈向农村,了解农民新期盼,跟踪农村新变化,把握农业新需求。为做好这项工作,红星社编辑策划人员坚持深入农村,与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交谈,听取真实意见;利用寒暑假机会,通过农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农村读者问卷调查,获取农村读者需求资料;参加各种农业会议,掌握各种农业新信息。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细化选题策划工作,争取定位准确,切中市场需求。

篇6

1993年,本已是一家国有企业团委书记的支英珉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信息时报》的记者招聘,这已是他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企的第二次“不安分”行动。此前,他曾参加山东电视台的招聘,但最终落选。支英珉说,他从小就喜欢做记者,因为做记者可使他对生命保持本色的梦想和追求。为了这种梦想和追逐,他可以积极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挑战、压力等,可以永远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报业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很多报社招聘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进报社的大门,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山东济南,《信息快报》无疑是报业市场化和报业改革的一面旗帜,每年以数倍增长的超常速度发展。这张本来挂靠济南科委的名不见经转的小报,抓住了当时企业改革大潮和第三产业兴起的机遇,以科技经济新闻及信息做主打,在办好报纸的同时,涉足了信息技术研发培训、生物制药、机械设备加工制造、电脑办公设备经营等多个行业领域,为中国报业市场化运作创造了全新的模式,在短短几年里便实现日发行量20余万份,年经营收入过亿元。1993年,根据报社事业发展需要,《信息快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经营、创意策划人员,这对从中学时代就一直怀揣记者梦想的支英珉来说,显然是天赐良机。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支英珉如愿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传媒生涯由此开始。

但支英珉的记者经历却并不如想像中那样顺风顺水,为了拿到好的稿子,偶尔还要经历险境。他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到河北去采访。《信息快报》是一家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初到该报,支英珉到全国各地采访是经常的事。1994年冬,接到紧急采访任务的支英珉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河北省无极县采访。从济南出发,次日清晨4点抵达石家庄火车站,为了能赶上最早的长途客车,支英珉马不停蹄地往汽车站赶,没想到在狭窄阴暗的路段遇到了两名歹徒的抢劫,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如此情况。两名歹徒手持刀子一左一右围绕过来,他有些发懵,但很快就镇静下来,趁两个歹徒大意抽身就跑,两个歹徒随后就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一个理念,就是拼命奔跑,从来就没有过的爆发速度,那应当是求生本能的激发。”当时他就有一个信念,哪怕是歹徒来个“飞刀”,插到他的后背上,他也要快速奔跑,跑到灯光明亮、有人群的地方。两歹徒追了几十米,看着无望,悻悻地退去。后来才了解到,那段时期,石家庄已经接连发生了几起抢劫杀人案。支英珉说,那一次他能逃出歹徒的袭击,实属幸运。那几年支英珉出差的机会多,有时要乘火车几十小时赶到目的地,有时接连出差二十多天,但他把每次外出采访都当作难得的学习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在《信息快报》的几年里,他遇到过车祸、被盗和其他各种复杂情况,这使他更有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凭借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和对传媒业的挚爱,支英珉最终风雨无阻地一路走来。

1995年9月,支英珉成为《齐鲁晚报》的记者,在他看来,这是他传媒生涯的关键一步,因为他站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上。

刚到《齐鲁晚报》,支英珉负责第3版的“都市生活”版面。那时报纸每天只有8个版。作为记者,他主要采访报道商业、家电、通讯及房地产,同时要接听热线每天穿行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那时骑摩托车采访,一年能跑3万多公里。1995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大约2点多钟,支英珉穿着军大衣,踏着三轮车,顶着寒风,行走在济南市的经七路上。刚到一路口,忽然从旁边的一个小胡同里斜杀出一辆机动三轮车,几乎是擦着三轮车的边侧飞速驶过,这让支英珉惊出一身冷汗,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等于捡了“一条命”。原来,这一天是支英珉与他的搭档做体验新闻在“记者贩菜记”的途中。体验新闻策划,要求记者必须有真实感受。一大早,他们要赶到蔬菜批发市场,然后又到农贸市场集市上去卖,或走街串巷叫卖,体会都市生活中一个菜贩子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有很多读者打电话与他沟通并提出许多后续报道的意见,这很让作为记者的支英珉兴奋。当时的体验新闻和记者调查是《齐鲁晚报》的名牌栏目,支英珉和他的同事是其中的主力策划和执行记者。1996年冬天,济南西郊的一栋居民楼在施工时将建筑垃圾堵塞了烟囱通道,致使整栋楼居民无法生炉取暖。为帮助50多户居民的冬季取暖问题,支英珉往返奔波于居民、开发商、建筑商、管理部门之间。大约行程100多公里,为该楼居民解决了烟囱道的建筑垃圾清除问题。冬日的寒风里,一位老人拉着支英珉的手说:“《齐鲁晚报》的记者,就是咱老百姓的记者。”说这话时,那位老人眼里含着泪,支英珉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的确,当一名记者的稿件和奔波能给社会和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时,这个记者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支英珉经常这样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怕吃苦,没有太多奢求,如果能够有机会为别人和社会带来一种有益的帮助,就很开心,做一名记者会让我经常有这样的开心感觉。”朴实的话语里透露着支英珉对新闻事业的一种执著追求,也隐含着他的职业梦想。支英珉的梦想在哪里呢?他直言不讳,那时的他就想做一名“名记者”,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呐喊,现在的梦想就是最大化地创造传媒价值,成为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贡献的人。作为主要面向都市平民的报纸,《齐鲁晚报》给了他追逐梦想的机会。在《齐鲁晚报》的几年记者生涯中,支英珉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策划报道和深度采访,并有多件作品获奖。这段记者生涯给他的人生注入了激情,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记者职业的酸甜苦辣。

小试牛刀,《齐鲁晚报》十年路

“晚报,晚报,《齐鲁晚报》”。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在济南创刊,自此济南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学校园里便有了这样的报纸叫卖声。下午下了班,在回家路上花几分钱买份晚报慢慢成为越来越多济南人的选择。作为山东大众日报社办的一份面向城市市民的报纸,《齐鲁晚报》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化的一张标牌,让大多老百姓自己心甘情愿地掏钱买报纸看,这在《齐鲁晚报》创刊前的济南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大多能从单位的办公桌上看到单位订阅的党报(日报),报纸被摆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叫卖,这对当时还没有报纸阅读习惯的济南人还是件很新鲜的事,于是很多人掏钱买来试读,没想到一读,便与《齐鲁晚报》结下了二十余年的“缘”。经过21年的发展,《齐鲁晚报》已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品牌报媒,也成为山东报业市场影响力最强、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媒体。从1995年9月到 2005年9月,支英珉在该报整整工作了十年。用支的话说,这十年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自己成长最快的十年。十年里支英珉从一名酷爱新闻的记者成长为具有新锐思想的传媒经理人。

支英珉原先对《信息快报》有着很深的感情,但后来《信息快报》管理层的矛盾中止了支英珉在该报的发展,由于报社相关产业四分五裂,本已股改后准备上市的企业不但没有踏上报业腾飞的路子,反而因内部矛盾使这张难得的报纸开始走向下坡路。这使已经在报业摸爬滚打了2年多的支英珉开始了对报业发展的新思考,也使支英珉开始不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记者的眼光来看问题。为什么《信息快报》的市场化运作战略很科学,却偏偏步入困境?《齐鲁晚报》的十年给了支英珉最好的答案。

1998年,《齐鲁晚报》为强化对读者的服务,同时为吸引各行业的读者和广告,先后推出了众多专刊,支英珉一周内负责4个专刊和1个焦点新闻版的编辑,由于版面没有分配专职记者,那时他只好把大量精力投入版面策划组织协调中。在编辑工作中,他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靠策划、统筹和协作,充分调度报社内外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出色的版面和新闻,于是他提出了敞开大门办专刊的思路,提出了“专家型编辑记者”、“整合资源”、“延伸服务”等理念。编辑岗位工作使支英珉对媒体,尤其是对报纸媒体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其中“房产”、“不夜城”、“视点”版成为支英珉对报纸办报思路创新的突破口。“房产”版是支英珉1997年年底强力要求设立的专刊之一,当时报社内部还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支英珉创办“房产”版的理由很充分。一直奔波在建委系统一线采访的他充分认识到,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给中国城市和市民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它不仅可带来百姓关注的目光,而且还可以带来住宅商品化后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必会给传媒房地产广告带来机遇。推出“房产”版既可以吸引读者眼球,又可为报纸培育新的广告增长点、调整广告结构,带来机会,这对报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想法,支英珉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办报模式,那就是编辑从办公室走出来,使报纸版面影响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版面和通讯量的来稿中走出来,深入所在行业调研、走访、熟悉了解,充分策划;使报纸专刊版面的内容也能够立体丰富起来,既为读者提供可读的内容,又为读者提供可用的信息和服务;使报纸充分突出可读可用性,还使报纸影响力逐步渗透到行业中。1998年,支英珉在“房产”专刊版面的运作上开始了新的探索。3月份他策划成立了“《齐鲁晚报》‘房产’理事会”,将当时济南的近20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纳入理事会成员单位,并推出了论坛。当时在刚刚启动的济南房地产市场引起关注,紧接着他又策划了“济南大型住宅市场调查”,引起市民对住宅市场的高度关注,一个调查收到了3万多封回信.成麻袋的读者反馈透视出百姓对城市住房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刚刚放下调查,支英珉又去北京参观房展。这次去北京,他是有目的的,从媒体上看到北京房展的消息后,支英珉在想,《齐鲁晚报》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为什么不举办房展呢?这样不但为购房者和开发商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还能够给媒体自身带来不错的展位收入和广告收入。北京房展让他大开眼界和思路,于是由《齐鲁晚报》主办的山东首届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于2003年lO月在山东工展馆开幕,让人始料未及的是首届山东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取得了巨大成功,近lO万人次参观了展会,刚刚接触商品房的市民第一次看到楼盘可以展卖。展会大大提升了《齐鲁晚报》影响力。同时也使《齐鲁晚报》获得展位费、会刊及特刊广告费共50余万元。这对当时的报纸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从那时起,《齐鲁晚报》开始向会展业开拓,此后,房展、车展、教育展等都成为《齐鲁晚报》的品牌展会,现在《齐鲁晚报》每年系列展会的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

1999年3月,《齐鲁晚报》启动了周末看楼车首发式,有600余名购房者和十几辆大巴分赴各楼盘现场,从此“《齐鲁晚报》周末看楼车”成为济南楼市的一道风景。经过多年的实战,支英珉提出了晚报都市报纸的“经济专刊运营模式”:通过改变传统报纸专刊的办刊思路,使专刊走向市场,走进行业,并成为行业厂商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凸显报纸的可读可用性;对经济专刊编辑记者的要求是“专家型的复合人才”,即要能够深入到行业和市场中,熟知行业和市场的变化,同时具备能与企业对话的能力;经济专刊不仅能透视区域市场的热点、难点,而且还能为读者和企业提供更多延伸服务,从而使经济专刊成为相应行业交流平台和广告的平台,这些经济专刊不仅成为报纸树立行业权威影响力的载体,而且成为报纸渗透到各个行业的触角,为报纸广告创收和广告结构调整带来积极作用;经济专刊不仅承载着报纸影响力提升和为读者服务的功能,而且还成为报纸逐步渗透相关产业并发展相关产业的平台,通过整合市场需求,可使报纸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是支英珉的这种专刊办刊思路的创新,才使他有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2000年底,支英珉任专门成立的经济专刊部主任,按照自己的构想,支英珉2001年推行了经济专刊的行业工作室运营体系,实施了“主题推广”、“立体营销”、“区域推广”、“活动营销”、“事件营销”、“品牌营销”、“资源整合”等多种手段,使得经济专刊在报纸上迅速活跃起来。2001年,经济专刊部创收3000多万元,2002年创收7000余万元,2003年创收突破1.2亿元,至2005年年创收达到1.8亿元。2004年一场山东住交会,为《齐鲁晚报》带来近800万元的广告费和展位费收入。

2002年至2004年,支英珉先后在山东大学MBA班和新闻研究生班学习并结业。在这期间,支英珉开始了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考察、交流、调研,支英珉提出了他的“传媒运营”理论体系,并于2005年出版了他的《新传媒帝国》一书。此前他已出版《中国房地产企划案例经典》、《买房、造房、看房》等五部著作,先后撰写80余篇传媒研究业务论文,并在《齐鲁晚报》开设“支言片语”言论专栏。先后被评为“中国房地产主流媒体十大记者”、“中国主流媒体二十大职业经理人”,2003年底支英珉被任命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经理。

“传媒运营”理论体系是支英珉基于对未来传媒业发展思考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全方位提升传媒品牌影响力,利用市场手段,充分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借助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战略手段,完成传媒的品牌运营、资本运营、产业运营,从而使传媒实现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他指 出,“传媒运营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集团化的传媒产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传媒产业化发展。传媒运营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必由之路.2005年应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开始”。

大显身手,“半岛”追逐“蓝色梦想”

2005年9月18日,支英珉离开他工作了十年的《齐鲁晚报》,来到了青岛,出任《半岛都市报》总经理。《半岛都市报》是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1999年在青岛创办的一份子报,虽然《半岛都市报》与《齐鲁晚报》同为大众报业集团的子报,但两张报纸此前的交流甚少。来到青岛后,支英珉感到惊讶,一方面《半岛都市报》的日均发行量在青岛已突破50万份,日均版数80版,广告占版率近60%.广告市场份额达75%以上,年广告收入2亿多元;另一方面来自《半岛都市报》的一系列数字让他震惊:2005年1-8月,《半岛都市报》亏损80万元,现金流不足36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7%,其中银行贷款及原材料欠款高达4亿余元。这一表一里的差异主要来自连续多年的报业恶性竞争。青岛报业市场的恶性竞争使青岛报业市场的盈利空间极小,虽然《半岛都市报》处于领先地位,但这种不惜血本的恶性比拼,使《半岛都市报》处在“危机”边缘,外表的“繁华”、“强大”掩饰着内部的危机,而报纸行走在生存的“钢丝绳”上。

面对当时的状况,支英珉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半岛都市报》书写了省级报业集团在地市级办报的成功案例,成为中国都市报快速成长的一匹“黑马”。目前,在山东半岛,《半岛都市报》通过自发、、邮发等多渠道发行实现了对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日照、临沂等城市群的覆盖,一个覆盖山东半岛7个城市的发行网络和渠道初具规模。正在形成“6+1”的城市传媒影响力,“1”指中心城市青岛,“6”指青岛的6个周边城市,“6+1”城市群所覆盖区域基本代表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最具经济活力和消费力的区域,为《半岛都市报》的成长发展预留了巨大空间。

但对于该报的发展过程,支英珉却有着更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在9年多的发展历程中,《半岛都市报》浓缩了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各种矛盾、困境、挫折、困惑。与其他媒体相比,《半岛都市报》依赖良好的体制、运作机制及创新策略,使报纸能够稳步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半岛都市报》也承受了很多的挑战。2005年9月,根据当时《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所处的情况,他配合当时报社的主要领导对《半岛都市报》整体的战略提出了调整,提出“提升品牌、提高品位、提高品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读者本位”等办报思路,提出了“从领先到绝对领先”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对报社的广告进行了调整,一方面规范广告管理,倡导公平、公正、开放的广告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广告营销和专业服务,提出“广告运营”的整体思路,改革了内部考核,强化了策划的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其次,在发行方面。提出了稳步提升发行总量,适度调整读者结构,大力提高发行质量,逐步拓展外埠发行量的思路,从整体战略上提出了稳定发展的战略思路。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半岛都市报》主营收入利润大幅增加,盈利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大大提升,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半岛都市报》已基本实现了2005年所制订的三年战略目标。三年过去,《半岛都市报》已成为高密度覆盖青岛、强力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品牌强势媒体。2008年,在经历了报业广告、发行各两次提价的考验后,《半岛都市报》年经营收入6.5亿元,其中广告收入4.2亿元,日均发行量102万份,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的品牌纸媒。在青岛报业市场,《半岛都市报》的广告发行依旧保持75%左右的市场份额,2008年支英珉本人荣获“中国传媒十大经营人物”称号。

三年多来,支英珉已彻底融入了他的半岛传媒梦里,就像当年在《齐鲁晚报》那样醉心忘我地追求一样,在《半岛都市报》的三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快节奏地高速运转。虽然有时感觉身心疲惫,但他没有放松对传媒梦想的追逐。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半岛都市报》已被列入“品牌媒体”、“支柱媒体”、“骨干媒体”,《半岛都市报》所在青岛区域报业市场已被列为战略高地,如何做大做强“半岛传媒”成为支英珉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所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篇7

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伊始就推出了振兴英国的“创意工业”计划,近年来“创意工业”在美国已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战略产业,无独有偶,香港特首董建华今年提出了“创意香港”计划,日本内阁提出了“创意日本”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创意美国”……“创意工业”在国际社会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营销石家庄,创意先行,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国内创意学科的创建者、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陈放教授。

陈放为首的营销策划团队是国内一流策划团队,曾参与了北京申奥、韩国亚运会、长江三峡工程、哈尔滨冰雪节、浙江沙雕节、上海磁悬浮列车、桂林旅游、泰山、黄山、普陀山、梁山等一系列的策划。作为北京申奥形象专家团成员,陈放教授成功策划运作了行程8万里的“北京-莫斯科申奥之行”,有力地营销了北京,向全世界传播了“新北京、新奥运”。

为了打造“中国药都”,本报相约陈放教授,陈放教授节假日顾不得休息,从北京安贞医院偷偷跑出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且看被日本人称为“创意九段”的陈放教授打造“中国药都”的大思路。

尽管与陈放教授是初次见面,但陈放教授毫不吝异他的创意,他就石家庄如何打造“中国药都”这个命题进行了讲解,发散性的思维如狂风暴雨般倾泻,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无数闪电般的创意闪耀着陈放教授的智慧与对石家庄的热情,透过他恨铁不成钢的眼神,透露出他对石家庄的无限激情。

中国药都健康之都!

“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定位非常准确!”陈放先生对此非常肯定,他说:“21世纪还是健康的世 纪,健康是首要的问题!石家庄有一定的医药基础,并且率先提出了打造中国药都的设想,这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时,对于石家庄药都定位准确和相关的实施推进工作,他强调,石家庄要有城市品牌的观念,必须以药都为核心,撬动相关产业,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制药产业或者石药、化药、神威药业身上。

“打造药都必须要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托起制药、保分食品、健身器材等系统产业!”对此打算,陈放先生非常有信心,他说:“如果中国药都按照国际流行的‘乘数模型’产业链进行运作,那么10年以后,这个系列的产值达到1000个亿并不是梦想!”

“市场经济是干出来的,现在石家庄已经提出了打造中国药都的计划,就必须要实干!”陈放先生分析,药都是一个集合概念而不是单一概念,药都的核心是以制药产业为杠杆支点的健康产业,所以在家庄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应营造大健康环境、大健康思路、大健康物流、大健康文化……使石家庄成为“健康之都”。

在对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的设想给予了高度肯定以后,陈放先生还为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把脉,提出了产业化运作、大力跟进资讯物流、建立现代化物流枢纽健康贸易港等意见和建议。同时他还呼吁,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必须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宣传做系列的策划和营销。

攻略1

产业化联动

“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的理念核心为基础或都是就一个环节突出,而应该是以中国药都的理念核心为基础和出发点,在纵向上打造 制药、销售、研发等系列的整个产业链!形成科工贸或贸工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横向上则要以制药产业为起点,向医疗、保健品、健康服饰、健康通讯、健身器材、医疗器械、健康体育、健康IT、健康住宅、健康旅游等各大相关产业链接进行组织扩张,如果这10大产业跟着做起来了,1:10的乘法效应就会显现。10年打造一个新石家庄,GDP增值1000亿也并不是梦……一横一纵为主,大健康产业乃药都之幸也”,陈放先生说。目前石家庄已经有石药、华药、神威药业等全国出名的各类药材基地和药厂,怎样进行资源整合,需要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和产业化的大集团。对此他呼吁,首先政府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药都建设不单单停留在大的医药集团身上,而应该着眼于整个产业链,将各个环节都调动起来,时行产业化运作,使药都成为一个系统的集合体。

药都立足在医药产业,但整个产业化运作必须要扩展到大健康的范围,把与健康相关的产业都纳入到药都中来,丰富药都的内涵和外延。

“药都的产业化运作既包括健康产业各个环节和项目的运作,同时了要求这项目在具体落实中要运用产业化运作手段,如不断策划、推广、实施等”,陈放先生强调。

攻略2

寻觅“药都之本”

“药都是什么?药都建设必须要在硬件发展上努力,必须强调个性化,具备差民性的特色!”对此意见,陈放先生表示,以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为例,首先有这样的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在硬件上加大投入,药都建设必须花大力气在硬件投入上作努力,整合目前的种资源,将药都需要的平台尽快建立起来。

药都是什么?很多人有疑问,所以药都建设必须要有硬件支持。尽管药都是观念性的东西,但有必要赋予一定的实体。陈放先生建议,药都的打造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多动脑筋国。“药都,药都应该是制药之都,医药之都,健康之都,这就应该有让全世界至少是全中国知道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一切关心、需要健康的人士至这里来安营扎寨,来这里发展蛋生鸡、鸡生蛋的增值产业,这就像IT业的中关村、硅谷一样的大本营,这个大本营就是药都之下的药谷产业园!”陈放说。

攻略3

跳出石家庄

“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必须跳出石家庄来看石家庄!”陈放先生多次强调这一说法,因为石家庄地外华北平原,与北京、天津形成了华北三角,尽管石家庄相对这两个城市要落后一些,但石家庄可以借势发展,所以中国药都的打造应该立中于华北平原,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跳出石家庄,构建京、津、石大三角,药都产业化运作以后,天津就是首要的物流口岸,石家庄就可以吸引至少整个华北地区的医药企业参与进来,这样石家庄的药都也才真正有药都的规模和做到更大的可能。

跳出石家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来思考药都的发展和前景,必须吸引各地的人才和全国各地的健康产业到大石家庄业扎根发展,一起报中国药都做大。

攻略4

交通跟进打造“健康贸易港”

“中国药都既然是整个产业资源的结合体,石家庄本身的交通必须跟进!”陈放先生非常看重良好交通条件对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的促进作用。对此,他建议石家庄应该加大力度在现在的基础上改善和拓展交通条件。

“可以考虑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修建磁悬浮列车,这样从石家庄到北京时间会大大缩短,两地的人才,信息等资源可以实现更快的对接和利用,如在石家庄工作的人才可以住在北京。”这个设想投入比较大,陈放先生同时设想了另一方案: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修建高速铁路或者是地铁,同样可以加快两地的协作。另外就是在京石高速公路中间建立公共机场,打通天津到石家庄的出海通道。

为什么要加快交通的发展,陈放先生说:“交通发展可以让石家庄成为京津两地的后花园,在两地强有力的辐射下,石家庄发挥‘中国药都’的特色可以跑得更快!”

面对如此大的投资,陈放先生提出“政府立项、市场运作,外资投入”的运作思路,像上海磁悬浮列车,沪-宁跨海大桥都是以这种模式运作的。

攻略5

“硅谷”模式的人才机制

“石家庄做药都依靠什么?石家庄怎么样确立药都的地位?人才是关键。”陈放先生说,要做中国药都,并不是一个口号提出来就成功了。石家庄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构想已经好几年,但从目前的反响来看并不明显,要做药都必须在人才上领先一步,有人才,能吸引人才,能推广人才。

“把药都做成健康专业人才‘硅谷’”,这就是陈放先生构想的石家庄药都人才的宏伟目标。“有成千上万的科研、教育、生产、销售等人才大军,是药都成功的前提”,陈放说。

石家庄必须建立专家学者队伍,人才结构必须合理,有专业的研发人才从事科研攻关,有销售大军和不断更新的专业化队伍杀向市场。“这同样是整个药都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陈放先生分析说。

石家庄必须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进一步放开人才流动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到石家庄为药都的建设努力,人才结构必须完善,有不同层次的人才,让人才结构和石家庄的药结构一样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攻略6

喊响一个口号

“‘中国药都,要康之都’的口号再适合不过!”陈放先生说。

篇8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推进会,目的是传达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推进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再加力度,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等一会儿,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1-8月投资形势,增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使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1-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3亿元,同比增长50.7%,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的第4位,高于市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9.2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比重大。1-8月工业完成投资28.36亿元,同比增长88.2%,高于全市投资增幅37.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2%。三是项目建设推进有力。1-8月,全市城镇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79个,新开工项目111个,续建项目6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投资7.78亿元,同比增长68.8%;亿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投资172.4%,同比增长172.4%。大项目投资增幅较大,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招商引资有新成效。新签约项目达72个,投资总额70.8亿元,新注册项目20个,新开工项目56个,总投资34.02亿元,其中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18个,亿元以上项目18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与发展较快的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与全年的目标相比有差距。今年全市投资目标是100亿元,1-8月实际完成45.73亿元,加上农村私人投资4.02亿元,全社会完成投资49.75亿元,占全年投资计划的49.8%,掉计划进度17个百分点,后四个月每月必须完成12.6亿元才能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未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截止8月底,全市6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3亿元,仅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9.5%,还有26个重点建设项目未开工。尤其是化工企业搬迁改造项目,还没有实质进展。

二是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要求相比有差距。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市地区生产总值要占的1/10,那相应的投资要达到1/10甚至更高,市范书记提出市在“十二五”期间投资要达到1.2万亿,我市就要达到1200亿元。只有达到这个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底气。年初确定的100亿元是底线目标,今年1-8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占全市7.3%,与10%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三是与发展较快的周边县市相比有差距。1-8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73亿元,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第4位;同比增长50.7%,增幅排在市七个县市(区)第5位。投资总量比宜城市65.53亿元低19.8亿元,枣阳市63.45亿元低15.92亿元,增幅比排位在前的南漳县78.6%低27.9个百分点,谷城县68.4%低17.7个百分点,枣阳市61.4%低10.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和增幅居于市中下游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存在上述差距的原因,固然有资金和土地瓶颈供给的制约,但从主观上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不足:

一是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解放不够。包保领导重视不够,虽然我们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四大家”领导包保机制,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项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协调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不够、效率不高。部分有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单位上报投资数据不及时,个别单位多次催促,仍不能及时上报。思想不够解放,在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上,思路不宽,视野太窄。比如,本来有一些项目是可以边报边做的,但不敢行动,一切按部就班,导致一些项目迟迟不能开工。

二是项目落地开工不多,对投资支撑不够。虽然我们今年大项目有所增加,但是结转项目多,新开工项目少。1-8月,全市城镇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179个,同比减少15个,新开工项目111个,续建项目68个,在建项目同比减少51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新开工项目29个,续建项目2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8个,新开工项目22个,续建项目26个;亿元以上项目21个,新开工项目8个,续建项目13个。在建项目及新开工项目均比上年同期减少。1-8月,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72个,总投资70.8亿元。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56个,部分项目不能及时开工,形不成实物投资量,不能为投资提供支撑。

三是项目策划不够,策划水平不高。我们“十二五”项目库入库项目801个,总投资728.8亿元。从入库项目情况看,投资总量不足,策划质量不高。项目规划缺乏超前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很多项目仅停留在概念上,缺乏投资主体,没有可操作性,缺乏与国家和省里的宏观调控和重大战略的有效对接。另外,反映河口特色的项目不多,在挖掘区位、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项目的策划做的不够。为了做好我市重大项目的策划工作,良金书记5月主持召开了重大项目策划工作会,政府办以河政办发[]37号印发了文件,要求各部门策划147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截止目前,只有7个单位,上报策划项目34个,总投资68.56亿元,数量上严重不足,说明一些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四是工作作风不实,服务项目建设力度不够。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开展“治庸治懒治散”专项活动,干部作风有所转变、工作效能有所提高、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仍然复杂,投资商等待审批的过程仍然很长,有些项目拆迁、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严重滞后,有少数部门承诺的服务事项不到位,还有的部门缺乏合作精神,遇事相互推诿,甚至相互扯皮,延误了项目落地。

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今年以来投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看到比较优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信心和决心,同时又要看到工作中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如果投资上不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会有负于上级领导对我们的重托和53万河口人民的期望。因此,大家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再加措施,坚定不移推动全市投资总量上台阶,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采取非常措施,做大做强做实投资

后四个月是投资推进的攻坚阶段,必须把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实现项目建设的“四个一批”,即:签约一批,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达到40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以上;开工一批,新开工项目达到80个以上,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0个以上;推进一批,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40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30个以上;投产一批,建成投产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以上,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100亿元。

第一,围绕项目开工和投资到位,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关键是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开工,投资快速到位。现在到年底只有100多天时间了,各地各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促开工、抓进度,狠抓项目开工,9月底前确保9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10月底前确保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62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开工,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开工的要及时剔除计划管理笼子,新开工进度较好的项目及时纳入市重点项目调度管理;10月底前,确保年初确定的44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年底前,确保截止9月底新增注册的招商引资项目全部开工。对刚才讲到的几类项目,政府办、发改局、招商局要会同项目责任单位一个一个排工期,倒推开工时间。对影响开工的问题列出清单,10月中旬前一个一个研究落实,确保年底前新开工项目达到80个以上。

第二,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高水平策划重大项目。一是要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做大做强做实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三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策划实施一批规模和技术领先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的大项目。要紧紧围绕加强水利、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策划一批农业重大项目。要围绕建设大商贸、大物流、大旅游、大金融战略的实施策划一批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

二是要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建成主城区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暨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中等城市。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围绕打造构建区域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最强的中心城区。要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南进、北延、东扩、西改”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两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三园”(农产品加工园、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园)开发建设等方面,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要围绕推进城市道路建设、供排水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以及完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划一批大项目;要围绕推进小城镇建设、文明乡村建设,策划实施建设新型社区、培育产业体系、带动农民致富为一体的规模较大的城乡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要策划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为重点,策划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带动力强,形成河口文化品牌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立足我市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把宝贵的文史资料变成可视景点、把资源变成产品,策划一批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的大项目。

四是要加强专业策划,提升项目策划水平。策划重大项目,要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十二五”规划为依据,必要的时候,拿出专项经费,聘请专业机构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项目进行专业策划。我们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是由国内一流的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希望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投资策划工作,在策划项目时,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政策、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对“十二五”策划项目的研究,充实完善项目库,达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重新策划后报送市发改局,争取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或省笼子。

第三,要深化“四个对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投资的支撑在项目,项目的来源在招商,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的“牛鼻子”来抓,做到“四个对接”:

一是要强力对接中央和省属企业。我市几个大型支柱企业,比如说葛洲坝水泥、甫洲电站和东风创普都是国企或部企投资。今年在对接央企工作上取得一些成效,但还远远不够。央企资本雄厚,投资往往能够立竿见影,对地方投资拉动巨大。范书记来了以后,成立了对接央企工作专班,要求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专班。我市对接央企工作由财政局(国资局)、经信局为主体成立对接央企专班,常驻北京、武汉,拨专门的经费、配置专门的车辆,保证必要的条件,确保对接央企取得实效。

二是要强力对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高峰的到来,向内地转移,向要素成本相对低廉地区转移,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重点围绕国内500强、行业50强的大企业、大财团,实行一个企业一个专班,盯住不放,力争在大项目上有所突破。

三是要强力对接资本市场。当前,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融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市只有奥星粮油等几家后备上市企业。“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研究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鼓励一些企业加快上市的步伐,力争全市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争取1-2家优势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四是要引导成长性好的本土企业强力对接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培育强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进而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后,在招商引资中,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鼓励战略投资者来我市就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合作;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优势企业成为招商的主体,真正走出一条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和市场主体招商的新路子。

第四,要破解“两大瓶颈”,强力促进项目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认真研究双挂钩的措施,突破土地制约瓶颈。要及时调整用地指标。从已批未供土地中科学进行区位调整,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用于急需动工的项目。要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我们近期对违法违约用地进行了排查,对瑞亚、博大等土地利用率低下的企业,下达了《违约用地告知书》,限定企业一年内必须达到用地标准,否则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对电信公司和邮政局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重新整理转让。这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可挖,仍需加大清查力度。要进一步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发挥园区聚集引领效应。引导企业建立多层厂房,搞立体发展。对一些项目用地,实行分批审批分批供应。土地部门要研究如何在落实用地指标的时候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在不违背有关规定的情况下,能够使项目尽快落地。

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破解资金难题。在抓好银企对接的同时,要积极拓宽其他融资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创司、风险投资公司。要进一步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加快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民间投资成为推进投资的主力军。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胆采取BT等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强化推进机制,为做大做强做实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要强化项目服务机制。市范书记要求,建立“项目秘书制”。对已签约和已开工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成立一个有引进和服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项目服务专班,与企业无缝对接,负责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秘书服务,帮助企业联系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是怎么能够让项目快速落地,项目快速的开工。同时,继续强化对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市“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实行一月一通报制度。

二是要强化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协调意识、主体意识,积极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涉及到多个部门会商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会商,不能相互“踢皮球”,不能推诿扯皮,影响项目落地。从现在开始,每月对重大项目,市政府将组织一次协调会,集中研究落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篇9

竞争手段不断升级

在报业竞争中,战略决策和定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主流媒体,战略决策一旦发生偏差,市场损失会非常惨重。当然,决策一旦敲定,剩下的就是决策的执行――拿出竞争手段。自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报业竞争,竞争手段就在逐步升级并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总结一下近年来的报业竞争,可以把竞争手段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国内报业竞争源于上世纪80年代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大量出现,新创刊报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原来机关报的竞争对手。但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办报定位和发行战略上与传统机关报有所不同,所以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些大多从机关报派生的新报纸,几乎是在无多大竞争压力的状态下,走向报业市场,这个阶段真正的竞争对手多是自己,因此凡重视市场、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的报纸发展都很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快速发展,完成了持续发展的原始积累。

2.起步阶段 报纸在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后,逐渐进入起步阶段,这时,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电视、电台、杂志等。因此从竞争上表现为报纸与其他类媒体的竞争,报纸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与其他媒体争夺市场蛋糕。

3.成长阶段 在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中,新兴的晚报都市类报纸日益成长,报纸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有与电视抗衡趋势。随着报纸队伍的壮大,报纸面临的竞争从“外部”转向“内部”。所谓外部,是指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所谓内部是指报纸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手段上表现为报纸之间在新闻、广告、发行上的简单竞争,多为局部或区域的,不成系统,随机性强,缺乏战略和总体部署,竞争对象不完全明确,是一种温和的竞争。

4.洗牌阶段 迅速发展的中国报业市场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中国报业市场。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一些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新一轮的晚报都市报创刊热兴起。由于前期一部分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启动了报业市场,所以这批新军直接跨越了市场培育期,一创刊便取得良好的发行业绩,迅速打破了温和竞争态势下的报业竞争格局,而且矛头直指老的晚报都市类报纸。由此,中国报业市场揭开了第一轮的报业洗牌大战,在国内很多城市,报业大战如火如荼。但这时期的竞争手段多表现为拼价格、拼质量,当然也出现了不该有的新闻对攻和互相贬低等手段。

5.升级阶段 激烈的报业大战培育了中国报业强烈的竞争意识,经过激战后和重新洗牌后的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竞争意识。对处在领先地位的主流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一手抓自身发展,一手抑制对手发展;对排名在后的报纸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不服输,迅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于是竞争进一步升级,竞争的手段表现为报纸竞争逐渐由简单价格大战、发行和新闻大战向品牌、形象和媒体经营深层面进军。

6.发展阶段 在报纸媒体经历了激烈的报业大战后,一部分主流媒体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从综合实力上甩开竞争对手,并步入新闻、广告、发行、报纸产业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重要的课题是自身如何长期发展,因此这时的竞争对手又再次调整。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竞争对手首先是自身,其次是自身以外的所有媒体,也就是说在发展阶段,媒体面临的是全方位的竞争、立体化的竞争。主流媒体只有认识到这种竞争并且投入到这种竞争中才能得到持续长远和突破性的发展。在国外,如果报纸的收入有70%以上来自广告,那这张报纸就要被划入“黄线”范围,而目前中国大多媒体的收入来源几乎是100%来自广告,所以,媒体的经营风险非常大。

媒体要成为真正的强势主流媒体,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恰恰具备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合的条件。

主流媒体如何突破

新的竞争形势下,主流媒体将起到一统山河的作用,不过,将来在传媒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媒体,而是一个依托主流媒体品牌和强势资本运营下的传媒帝国。这样,主流媒体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经营目标是经过优势资本和专业团队打造的传媒产业集团,在向这一目标迈进的发展之路上,主流媒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高度重视品牌运营。 媒体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入,对主流媒体而言,品牌含金量是报业的无形资产。在启动、成长期主流媒体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打造品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面临的是品牌运营。在这个阶段,媒体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办报质量,通过树立形象;另一方面更要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品牌运营,使媒体在运营中不仅品牌增值,创造巨大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流媒体要在竞争中寻求突破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这是必须要转换的一步。

2.紧抓新闻创新,寻求新闻突破。目前,对很多区域的主流媒体来说,很头痛的一件事是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城市里出现一则新闻,几张都市类报纸的报道大同小异,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逐渐丧失“主流”的优势,因此主流媒体应当在新闻的形式、内容、结构及新闻运作上突破创新。

从形式上,要突破传统的消息通讯等传统写作手法迭加的形式,要多采用一些新鲜、鲜活的写作手法。这方面一些网络、杂志甚至电视、电台都做得比较活,像记者日记、新闻连载、隐身体验、新闻调查、暗访测试、新闻故事等多种形式巧妙搭配,版面设置考虑内容做灵活调整。

在内容上,要根据人们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适度调整新闻价值取向。目前,都市类报纸存在一种困惑和通病:同质新闻多,独家新闻少;琐碎新闻多,深度新闻少;社会新闻多,财经新闻少;会议新闻多,现场新闻少;表面现象多,观点声音少。这些通病与报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版有关,当然更多的还是与新闻价值取向有关。主流媒体要有一种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这样报纸总能给人一种新鲜、可读、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这样的报纸也必定会赢得大众。

在版面结构上,板块化是一种流行的趋势和模式,但不能因此而格式化,要在板块化的基础上做适当灵活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提高可读性,抓住热点做大、做透,保证版面信息量,强调新闻与广告版面的合理搭配,尽量减少版面资源的浪费。

在新闻运作上,主流媒体必须打破传统的采编运作模式,大规模扩张记者队伍,重点推出名记者队伍,精化编辑队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来办报。新闻质量永远是媒体的生命,如果记者队伍力量不足,待米下锅,记者就会演变成没有思想和眼界的新闻工匠,就会对媒体的新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扩张记者队伍,始终让新闻处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状态,才能保证版面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张记者队伍并不需要媒体花大本钱招聘多少记者,而是转换一种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具体思路是精化在职记者队伍,扩大记者编外队伍。媒体在职记者要往资深记者、专家记者方向发展,要有眼光、有思想、有名气,对这些记者要给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好的新闻,例如可为资深记者开辟新闻工作室,赋予更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除去现有在职记者外,扩张记者队伍实际是建立一个非“正规军”的记者队伍,这些人来自实习生、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行业,而对他们监督、考核、管理都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并从中发现人才,吸纳人才。精化编辑队伍是重要的一步,缺乏编辑思想和思路的编辑应该下岗,编辑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每个板块的编辑成立一个策划组,部门主任兼任策划小组组长,策划小组全方位负责新闻主题策划、编辑思想调整等工作。在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方面,要把名人名家请进报社,因为名人名家本身就带来眼球。在利用开发资源方面,需要将新闻、广告、发行结合起来。例如对整个城较大规模居住区读者的整合,推选文化社区,选择小区开设阅报栏、设立自动售报机,同时在居住区设立以媒体品牌为名的生活热线联络站,发行可以跟进,对读者推出配送业务或更多的服务延伸业务,而这些阅报栏或联络站又可以成为很好的户外广告载体,会给媒体带来可观的经营收入,这样媒体不仅会获得充足鲜活的新闻素材,而且还获得了发行和广告的收益,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实施跨区域开发战略。 目前,国内各地的主流媒体大多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地域性的主流媒体从定位上很难向全国性的主流媒体进军。地域性的主流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在本地域内强大的覆盖率,这使得广告主在开发当地市场时,必须选择当地的主流媒体,如果抛弃这个优势,盲目充当全国性的主流媒体显然不符合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日子。相反,主流媒体应当审时度势,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具体设想是:在立足本区域争创新闻、发行、广告一流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主流媒体联手创办新媒体或互相整合以当地终端消费群体为主体的市场空间资源。例如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己在当地稳居第一的媒体优势,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联络机构,推出媒体系列推介,招纳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开拓区域市场更到位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一些主流媒体成立联盟,在新闻、广告资源以及跨区域行业运作上互通。这种跨区域发展战略还可以从报纸自身的经营向各个行业的经营渗透,充分利用跨区域战略形成的网络,会使主流媒体获得很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也使竞争对手难以超越。

4.实施跨媒体发展战略。 跨媒体战略设施有两种思路和方案。一是与其他类媒体和新生媒体按照“择优选一”的原则结成战略联盟,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性整合;另一种思路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的新类媒体,如报纸主力媒体可以建立自己的第四代媒体(网站)和第五代媒体(手机短信)。同时还可以买断电视的一个频道、电台的一个频率、户外广告经营权和一本杂志,实施本区域的媒体立体覆盖战略,这会使主流媒体在新闻、广告经营及影响力上实现质的突破。

5.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 由于主流媒体在各个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市场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链条,使媒体自身具备了在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的条件和基础。一提资本运营,很多人会想到让媒体自身改制这条路子,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本运作,而且对传媒来说,这种资本运作并没有从实质上使媒体的无形资产得到利用、再造和扩大资本,没有资本着陆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只是从内部运作和竞争奖励机制上获得了一个更好的空间,因此称不上真正的资本运营。媒体的资本运营必须和产业化运营结合,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媒体的品牌、公信力以及在相应行业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串接行业的市场链,整合行业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专业资源,打造共同利益的发展平台,为读者和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同时参与项目和产品经营,这样最终使品牌与资本扩张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实际的产业依据,并最终迈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具体战略可分三个阶段:(1)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应和自身品牌,开设各个行业专刊,使主流媒体在各行业消费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2)通过行业操作和各类新闻策划活动策划打造主流媒体强势品牌下的权威子品牌专刊,使主流媒体在相应行业或领域形成极强的影响力,(3)利用媒体母品牌与在相应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迅速整合行业的优势资源,以股份制形式进行项目、资金、专业公司机构的串联,以一条完整的市场链为行业消费和读者服务,最终使资本和产业运营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

6.实施广告突围战略,提高广告附加值含量,发展报业战略同盟。 从目前媒体广告运作看,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广告合作形式单一、稳定性差,广告市场竞争的手段过分依赖价格调控。对主流媒体的广告运作来说,必须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于通过广告运作手段、形式的丰富和提升,通过专业服务和广告附加值含量以及专业的市场运作的提升,借助产业运营和资本运营,与众多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广告主结成报业战略同盟,创新多元化的广告合作形式。这种调控思路既有利于报业广告结构的合理调整,又有利于广告的稳定增长。

7.全方位拓宽发行领域,组建以发行网络为主体的经营平台。 主流媒体的资源丰富,除去最终的读者资源外,发行网络渠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主流媒体在发行上的传统操作思路是发行本身赔钱,然后用广告费或收入来贴补,有的媒体在发行印刷上每年的贴补达到几个亿,致使媒体经营的利润率大大降低。在新的报业竞争形势下,转换一种思路,即把发行做成一种经营平台,借助媒体新闻、广告的力量,尝试与终端读者和广大厂商形成互动的经营体系。在这个经营体系中,读者买到的不仅是一份报纸,还可以买到一种更优质优良的生活消费服务;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渠道网络,更加有效地寻找目标客户,降低推广成本;而发行部门可以通过经营运作实现自筹自支,这就使整个媒体的发行成本大大降低。

8.细分读者群,通过延伸服务,全面渗透读者生活,形成与读者互动的新闻平台。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行业细分,人群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与此相应的是不同读者群的阅读兴趣和需求也在细分。主流媒体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细分读者群,通过版面与读者群形成互动并提供一种延伸服务,使报纸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当中,最终使新闻和专刊服务更鲜活、贴近、生动,并使媒体保持一种鲜活新闻制造的持久动力,例如发行读者会员卡,举办读者节,开展有奖读报参与等多种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与报纸不可分离的整体。

篇10

岗位名称

营销策划部经理

岗位编号,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030201

所在部门

营销策划部

岗位定员

1

直接上级

市场总监

所辖人员

2

直接下级

策划主管、销售主管

本职:

负责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总体思路、销售策略制订和执行工作;负责优化与推进房地产业务流程;负责策划部的日常工作管理。

职责与工作任务:

职责一

职责表述:参与公司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

工作

任务

参与重大设计方案、重大设计变更方案的论证会,评选最优方案

参与公司和规划设计院单位的沟通协商工作

参与审核设计方案通知书、项目设计条件、项目勘查报告等项目前期文件

职责二

职责表述:负责优化与推进房地产业务流程和公司品牌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

工作

任务

根据公司组织结构调整、部门职责的重新分配及业务的重组等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负责公司、项目品牌的建设、推广与维护

负责公司企业文化的研究

职责三

职责表述:依据公司经营计划,配合公司总目标,制定本部门销售目标及销售计划,并予以追踪控制,以确保其达成或超越

工作

任务

根据本公司经营计划,确定项目销售计划与销售费用预算

对部门工作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并加以控制

职责四

职责表述:督导所属营业人员进行人员推销活动,实现具体项目的销售计划

工作

任务

对所辖员工进行合理分工,选用最适当人选,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负责项目销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负责每月销售情况的总结工作

职责五

职责表述:负责项目的销售全面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项目销售策划方案的执行

评估项目整体销售策划方案的效果

职责六

职责表述:部门内行政管理

工作

任务

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

负责落实本部门的综合计划

负责对下属人员业务指导、培训与考核工作

权力:

市场研究方案的建议和实施权

对部门计划执行结果考核奖惩有建议权

内部人员工作安排权、下属人员考核权

销售策划方案制定和建议权

工作协作关系:

内部协调关系

公司内所有部门

外部协调关系

市建委、区建委、广告公司、其他与工作相关的社会资源

任职资格:

教育水平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专业

经济管理专业、房地产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

培训经历

市场策划培训、项目策划培训、财务培训、房地产业务培训及其他

经验

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知识

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房地产专业知识、市场策划学知识、财务知识

技能技巧

熟练使用microsoftoffice专业办公软件

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影响力、计划与执行能力

其他:

使用工具设备

计算机、一般办公设备、网络

工作环境

办公场所

工作时间特征

正常工作时间,根据工作情况加班

所需记录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