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环境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环境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宏观环境分析着眼于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经济(Economy)、生态(Ecology)和政治/法律(Politics)等五方面,因为这些因素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往往被认为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直接影响范畴。
分析家通常把环境划分成三个层面:大环境、经营环境和内部环境。图1展示的是每个层面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本分析方法能让你理解在所有层面上发生的事情。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这些环境层面,懂得它们所包含的因素,尽量理解每个因素以及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组织的业绩。大环境范围广泛,对组织及其战略的意义深远。通常认为,这些含义超出组织的直接影响范畴,比如说,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对某一行业的立法。
大环境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一种有效的划分就是STEEP分类方案,此类方案还有PEST、PESTLE、SEP-Tember、STEEPLES等。重要的不是选择哪个方案,而是意识到你作全面分析时不能忽视的一些主要方面。
表1显示的是几个关键变量,它们都出现在图2确定的每个STEEP要素下面。STEEP各部分并不相互排斥,各部分之间的界线是可以改变的。问题、事件或利益相关者实际上一次可以经历几个阶段。
环境条件影响整个决策管理过程。组织不是在真空中经营,而有效决策管理的关键是能让做出的决定使所采取的行动与环境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组织的内部条件尤其是它的优劣势、资源和实力将决定行动的成败。同时,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受制于外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自己,或者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的损害小于竞争者。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优点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明确提出了管理高层面临的任务,其思维超出了当前的活动和短期的范畴,但依然与目前的短期活动保持联系。STEEP方法能够让决策过程认识到外部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如何准确解读宏观环境、如何作出回应。因此,管理者必须谨慎考虑由谁来收集信息,如何组织和运用信息流―组织内部的专家组成的跨功能小组往往能够有效地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得到管理高层的支持与鼓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建立合适的支持体系也对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的决策者必须在STEEP的条件下制定结构化方法来识别和分析相关的趋势、事件和股东的期望。这包括对企业的业务及行动规划所涉及的环境变化进行系统性评估,在组织的决策水平上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突出功能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例如营销经理的新产品,政府关系部门经理的游说战略)。
为了实现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分析必须“符合”组织的战略、文化、规划流程以及决策者的独特风格。此外,成功的宏观环境分析也需要符合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当然,这些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要根据这些变化对宏观环境分析作出调整。如果行动和评估都做得恰到好处,有效的宏观环境分析对竞争力是有积极影响的。长期来看,适时的行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宏观环境分析法的缺陷
几个实证研究表明,宏观环境分析的STEEP法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很难有效地操作。不同的宏观环境背景也会对分析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宏观环境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分成以下几种:
解读。组织的决策者常常难于界定他们的宏观环境是什么,难于解读宏观环境变量所产生的具体类型的影响,对组织选择作出的有效反应的本质也难于解读。在解读宏观环境要素方面存在的不足包括:不能组织有意义的研究,不能显现经济影响,不能综合长短期的启示,缺乏管理高层参与分析,难于把潜在的机遇转化成行动规划以及挪用精确分析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
缺乏准确性和不确定性。这类问题包括分析结果不精确、对结果的不信任,原因是存在太多的含糊与不确定之处。这可能是因为很难对宏观环境事件及其趋势进行描述,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来恰当地描述不确定的内容。此外,对STEEP的影响力、社会与技术的变革和发展趋势也很难作出准确预测。
短期性。很多决策者不喜欢现在把“真”钱花在明天的投资上,他们主要关注短期的事情。STEEP的很多变量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变化,常常比组织中的分析师和决策者的任职期限长。
不被接受。宏观环境分析的价值不被接受,这可能是由于管理层对该分析的价值缺乏理解,难于鼓励部门管理者运用该分析结果,加之他们抵制改变预测的方法。此外,在管理者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即,他们已经是这个过程执行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没有把STEEP的分析与竞争的含义联系起来。使用这个方法的主要目标应该在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认清其对组织的竞争意义。
感知错误。管理层的视野有限,或者对宏观环境的感知有偏差,比如,从国家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全球角度看。
多样化的企业。人类的弱点、已有经验和偏见都能对宏观环境分析产生影响,特别在跨国环境下更是如此。因为母国的偏见和态度往往让组织把自己的经历、观点和理解加在变量上,而变量发挥作用的方式不被STEEP因素所理解或支持。
如何操作
你所界定的宏观环境范围包括分析的宽度、深度和预测广度。宽度指的是所收集的宏观环境资料的主题范围;深度决定了所收集和分析的STEEP数据详细的程度;预测广度通常跨越短、中、长期,并受相关组织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制约。
为了确立宏观环境范围,要从以下各方面来核查组织的战略规划:地理范围(竞争的区域和不竞争的区域),产品或服务范围(细分市场、种类),承诺固定资源回报的时限、技术与创新,资源的来源(人力资源、资本以及其他财务资料与原材料),管理问题及弹性。请注意,这个过程的目的是执行任务,但同时受到现有资源的制约。
一旦确定了宏观环境范围,STEEP的五个部分可以用下面的五步法来进行分析。
步骤一:了解正在分析的细分环境
细分环境中的主要事件及趋势是什么?在不同的STEEP范畴里,事件是很重要的。趋势是事件发生的总走势及过程。比如说,在社会细分环境里,你要注意掌握工作与娱乐、消费与储蓄、教育、旅行、宗教活动以及家务的发展趋势。
支持这些趋势存在的证据是什么?掌握支持趋势存在的数据或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趋势的发展方向及变化情况进行不断的监控和预测。
历史上,这些趋势是如何演变的?如同产业、产品和组织一样,趋势也有明确的生命周期―起步、发展、和衰退。你需要认清趋势位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了解趋势的周期对于认清它们以后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趋势出现的变化和骚动的性质及程度是什么?趋势是根据变化率、大小和分级来波动的。趋势的变化率要求你集中精力注意趋势在生命周期中是加速的、减速的,还是保持静止不变的。趋势的大小看的是趋势展开的程度,以及它是否在或大或小地影响着或多或少的群体。趋势的分级看的是趋势与其他趋势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了解焦点趋势是否在影响其他趋势,或者被其他趋势所影响。
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属于哪一类?从概念上讲,趋势对组织的影响有三类:
消极影响。这与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有关。此外,这些影响也妨碍组织执行当前的战略,加大执行现有战略所产生的风险,提高执行这些战略所需要的资源水平,或者认为这个战略不再适合。
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与组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相关。这类趋势会支持或强化现有的战略,增加组织实施可执行战略的可能性,或者在组织现有的任务框架内,一个或多个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提出可利用的新契机。
中性影响或零影响。这可能是起稳定作用的因素或是不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可以让决策者对自己的战略更加充满信心。
步骤二:了解趋势间的内在关系
趋势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想要了解内在关系,你要认清STEEP的不同部分和子部分的影响。看看在哪些领域里,趋势暗示着要对预期的演变路线进行重新界定或更改,它们在哪些领域里相互补充。
趋势间的矛盾是什么?趋势往往此消彼长,相互抵制。例如,人们在更加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寻求工作之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步骤三:把趋势与议题联系起来
对一个组织或产业来说,不是所有的趋势都是同等重要的。有些趋势会直接影响组织,而另外一些趋势对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要取决于它们与组织的战略和执行情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机敏的分析家会认清那些对组织的目标影响最大的趋势以及各种趋势的组合。最重要的趋势被界定为组织的“议题”。
步骤四:预测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估基本要素。要想预测“议题”里的一个趋势或一系列趋势的未来变化动向,需要对议题后面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你必须具备分清表征与原因的能力。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因为推动因素往往相互抵消,而且同时朝多个方向发展变化。一旦准确地识别了原因,就能作出议题演变的多种预测。
对议题作出多种预测。为了避免单一预测带来的局限性,制订多个预测方案或预测情景是很有用的。每个情景都代表着围绕已被认清的趋势所形成的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比如说,为议题发展确定一个最佳的、最差的和中性的案例情景。然后,针对情景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测试它的准确性,如:推动趋势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继续推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步骤五:推导启示
篇2
1 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2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2.1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2.2 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3 生态监测的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篇3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ask,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
三、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四、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五、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六、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
(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七、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
篇4
【关键词】金融形势 稳步发展 问题分析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情况分析
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虽然经济金融发展按季度回落,然而其总体仍旧显现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仍然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二、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针对前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幅波动状况,我国逐步推行了货币从紧策略与稳步财政管理体制。 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 。为此,我国引入了财政积极调控策略,较为宽松的货币管控策略与激励经济计划,令我国经济由逐步回暖,并呈现了快速上升发展。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2010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明确了节能环保相关要求。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该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增长逐步放缓, 为此政府明确应有效预防经济宏观策略引发的叠加效应,抑制形成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类调控策略的出台应秉承审慎态度。
三、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主体问题,并非持续促进经济市场增长,而是应做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降低金融经济市场不稳定矛盾因素影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在稳定环境中有所发展提升。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应重点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再者,应科学发挥相关政府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经济金融效率的优化提升,宏观策略的协调管控与合理融合。
(一)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 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同时应更新重流量、忽视存量的发展理念,优化政府机构资产调节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进而创设良好的收益水平。 对于国有资产的分配收益相应组成与范畴应进行有效扩充,促进税费资源的良好更新 ,可科学实施结构减税管理,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调节力度,降低生产范畴财政投资,优化对社会保险、保障、环保降耗、三农以及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
(二)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篇5
关键词:GDP;宏观税负水平;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810.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28-02
引言
宏观税负是描述一个国家总体税负水平的指标,它表现为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一种分配关系,一般以一定时期国家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例来衡量。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GDP增长。与此同时,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随着资源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在增加了GDP的同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费也在所难免,这就夸大了实际的经济增长水平,因此,用税收占扣除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费后的绿色GDP的比例的多少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对于我国经济的平衡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并针对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一、绿色GDP及其计量
(一)绿色GDP的概念
目前对绿色GDP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拟采取狭义上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指扣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之后新创造的国民财富的量,即绿色中自然资源成本主要指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增减的总价值量,它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环境成本主要指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损失。本研究中采用狭义的绿色GDP概念。GDP=传统GDP-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即
GGDP=GDP-RD-ED
其中,GGDP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RD为自然资源损耗,ED为环境污染支出。
(二)我国的绿色GDP水平
1.资源损耗值的计算
矿产资源损耗值=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其他矿采选业的工业产值的总和
耕地损耗值=(农业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净减少量)/当年年末实有耕地
林业损耗值=锯材、纸及纸板、原木、纸浆净进口金额之和×当年货币汇率(年末中间价)
草地损耗值=(牧业生产总值×200)/31333
资源损耗值=矿产、耕地、林业、草地损耗值的总和
2.环境污染损失值的计算
环境损失值=Σ污染排放量×相应污染边际成本+污染治理本年投资完成额+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值-“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3.绿色GDP的计量
二、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现状分析
(一)总量分析
税收收入连年攀升,从1994年制定现行税制以来,税收收入增幅年均为20%左右,大大高于同期GGDP的增长速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绿色GDP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增长较为缓慢,目前为17.40%左右,远赶上不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从大口径宏观税负来看,目前的政府收入,也即整个税费之和实际已经占到了GGDP的26%~31%,约为小口径税负的2倍,反映了我的宏观税负是相当高的。小口径税负相对较轻,而大口径税负相对较重,这说明了我国政府收入中税收收入较少,而非税收收入较高。
(二)结构分析
从不同的产业和行业来看,宏观税负水平不尽合理。国家税收政策在不同产业和行业情况的不同,各产业之间的税收负担不平衡。我国目前对第一产业实行低税,现在取消农业税后税负更低,而对第三产业实行轻税,只有第二产业税负较高。
从地区来看,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总体上看,地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如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税收总体偏重,而一些中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的税收负担较轻,特别是服务业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税负水平相对较低。
从企业来看,我国企业目前税负确实较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是33%,而新加坡是27%,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为28%,均低于我国的税率。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民营重于个体。
从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是45%,而英国是40%,美国是35%。不同收入群体的税负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
(三)国际上的比较
虽然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国际上基于GGDP的宏观税负,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长期跟踪研究23个工业国家和14个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问题的数据中还是能得出一些结论。无论是含或不含社保税,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似乎都是比较低的。但是,低税负的背后却隐藏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社保基金的比重太小。我国的社保基金起步晚、规模小、覆盖面窄,到目前为止,只覆盖了大约20%的人口(并且主要是3亿多城市在职职工),占GDP的比重约为2%,而美国就覆盖面积计算的话,社保税占GDP的比重可以达10%,而且它所覆盖的几乎是全部公民。如果将这一方面考虑进去的话,我国的税负应当就不轻了。此外,近几年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尤其是负担了个人所得税主体的那一部分民众所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看起来却在减少。比如,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在全社会医疗卫生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个人在全社会医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同样,在教育方面也存在同样的趋势,我国公共教育投入的目标是占GDP的4%,尽管比重很低,但就是这么低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所投入的部分大多在城市。虽然国家的税收收入年年创新高,但每年仍然有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日益显著,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给老百姓带来的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四)环境角度分析
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支出的数据显示,这两项的和逐年成递增趋势,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来说,没有限制地任其发展,这些企业产生的影响在于:首先,为GDP增长作出了贡献;其次,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享受到了利益的同时,却给环境甚至是其他企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再次,国家并没有从环境污染的产量中获得补偿性的税收收入,也导致了基于GGDP的我国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
三、结语
由于绿色GDP的核算到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所以绿色GDP的核算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因此,基于绿色GDP的宏观税负水平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是这项研究,更多地是克服了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率来体现的宏观税负水平中对分母的真实水平的夸大,在原有的GDP的基础上,扣除了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值,更加客观的显示了我国税负的真实水平。今后,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方面应高度重视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降低资源损耗,保护耕地、林地、草原等资源,加强污染治理力度,注重环保,致力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统一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各项税收措施的调整与完善保证合理的税负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ArrowKJ,DasguptaP,MalerKG.Thegenuinesavingscriterionandthevalueofpopulation[J].EconomicTheory,2003,(2-3):217-225.
[2] 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丽萍,杨忠直.中国绿色GDP核算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7).
篇6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初,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融合,企业成本控制和生产决策对会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围绕企业经营效益而设计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但基于企业微观主体的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严重地制约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削弱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管理会计边界认识的回顾
管理会计的边界即管理会计学科研究的范围。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时刻受到社会生产实践及经济理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社会生产实践要求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另一方面,经济理论的发展促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以实现。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我国对管理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系统的管理会计研究可追溯到1982年。大多数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思想、概念、方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由西方国家引入的。目前,会计学对管理会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与研究,孙茂竹等人概括为两大观点:
(一)狭义的管理会计
唐·R·汉森(DonR·Hansen)、玛丽安·M·莫文(MaryanneM.Mowen)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管理目标,通过输入数据并予以处理,产生输出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罗伯特(Robert)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的信息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管理会计的表述为:“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类观点认为,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把管理会计从从属于财务会计的地位提升到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并涵盖了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成本会计和内部控制等功能,对管理会计的职能和边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具体的管理会计边界如图1所示。
(二)广义的管理会计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作了较全面的表述:“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要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定制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唐云波(1999)在管理会计本质问题上提出的管理会计由决策会计和控制会计两部分构成,前者是一个信息系统,后者是一个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统一的观点。吴正杰(2004)分析了管理会计应用研究的本意是站在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战略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的应用。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余恕莲、吴革(2005)认为,管理会计的本质即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刘爱东(2006)指出,21世纪的管理会计主体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的转变,服务目标以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理念向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多重目标的拓展和提升,进一步指出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扩张趋势。广义的管理会计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边界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管理会计边界如图2所示。
迄今为止,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内部,从管理会计研究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的职能都可反映出这一问题,对管理会计研究范围的界定也是如此。因此,对管理会计边界进行重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特点
传统的管理会计边界观把企业看成一个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实体,认为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提升企业价值,这在一定层面上有其合理性。企业的存在基础是企业经营获得的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的企业将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之间顾此失彼的发展不利于其长期发展。以上狭义和广义的管理会计观都是一种狭隘的个体利益观,这种观点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和社会都呼唤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和理顺二者的关系。下文将探讨宏观视角的科学内涵,搭建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边界平台。
笔者认为,宏观视角就是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出发,立足于企业微观主体和外部环境,从总体上和全局上去认识和把握管理会计的内涵。在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从其服务对象、宏观政策、前瞻策略、和谐发展等方面显示其独有的特点:
(一)社会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而是更为广泛地服务于其它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员工、消费者等)以及国家、地区、关联经济区域、不同行业、产业、部门等宏观经济主体,着眼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的控制与节约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政策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最终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度的确立与计划方案设计的实施与监控中,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按照政策、制度、计划方案来调整其目标和行为,与系统总目标协调一致。可见,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与运用机制体现了政策性。
(三)战略性
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是立足全局,服务整体。宏观经济管理要从维护全局利益、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点出发,所以,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应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期利益结合起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战略性体现在其分析与评判、生成与报告信息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两个方面。
(四)和谐性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矛盾局限性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和谐性是追求企业普遍的社会生存状态,努力营造企业之间的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目标和社会效益,促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最大化,这就是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五)灵活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特征决定了其应有的灵活性。政策和战略是对动态变化的环境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灵活选择与运用有效、可行的技术方法从而提供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的、定量的与定性的、综合的与分部的、反映追溯性的和前瞻展望性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决策信息。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管理会计边界,立足于企业的社会性,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眼,把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要求管理会计不但要实现对内职能,而且要实现社会职能。而企业的成本会计、公司理财完成了管理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财务会计和审计则实现了其内部核算和控制职能以及外部监督和引导职能。笔者认为,面对企业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应从有利于企业发展角度、有利于社会效益提升的角度,对管理会计边界进行重构,整合各学科功能。
三、从宏观视角对管理会计边界的重构
在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边界的实质涵盖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公司理财以及审计等学科的内容,四大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研究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过程时,不能将四者孤立地进行认识。鉴于上述狭义和广义管理会计观对管理会计边界的认识,在此不再重复讨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公司理财的关系,只讨论管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美国会计学会在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的公告中,将审计定义为:“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及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这种结论有关的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有系统的过程”。我国给审计下的定义为: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成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由此可见,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管理活动。
审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管理与监督的基本工具,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1.二者的起源密切相关。管理会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经济管理活动;审计起源于公元5年的古罗马时代,是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为适应财产所有者检查监督财产管理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而产生的监督活动。
2.两者都必须借助于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和会计资料。管理会计利用各种财务会计方法和会计资料去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审计则运用会计方法和会计资料去复核和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3.两者都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会计通过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有效运行,保证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审计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审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4.两者都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从管理会计的定义可知,管理会计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法律制度,以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评价这些经营活动是否符合企业经营目标,试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审计工作也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审查被审计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
(二)新视角下管理会计边界的构架
笔者根据上述分析,描述了宏观视角下的管理会计边界,如图3所示。笔者把管理会计的边界扩大、涵盖了审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会计界一般把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部分,而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为提升企业价值的管理手段,属于企业价值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会计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重要职能;而对外部审计而言,它是基于宏观视角,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兼顾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规范企业外部环境,理顺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活动的公正平等关系,实现全体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不能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狭小的活动空间,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早以超出国界,企业的管理活动也应该立足于一个国家甚至是凌驾于国家之上,这也是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站在国家这一角度来说,可视国家为一特大型“企业”组织,国家的重要职能即提升整个社会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社会价值最大化。外部审计是协调国家这一特大型“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也是提升社会价值的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与管理会计在内容和本质上是统一的。
篇7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新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本文论述了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生态环境指标等、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设想。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new concept, it i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tas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三、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四、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五、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六、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 七、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3]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4]黄鹏.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J].四川环境,2006.
篇8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一、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生态监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综合性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2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3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二、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
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
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一般来讲,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代表性指标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敏感性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2.3综合性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
2.4可行性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
2.5简易化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
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2.6可比性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2.7灵活性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2.8经济性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2.9阶段性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2.10协调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C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和安徽省实际,下列指标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原、农田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三、结语
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展和对环境监测的新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满足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的要求,我们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开展了一些生态监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吴忠勇.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4.
[2]王洪庆,陶战.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探讨
[3]张增祥,彭旭龙.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动态监测的空间信息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4]刘晓强,申田,连兵.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
篇9
德育目标的素质化。德育目标素质化是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这种趋势增强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学校德育目标必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的发展都能适应社会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这种趋势还表现在更加重视德育目标的内化。确立德育目标不能只是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学生终究还是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否清楚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是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学校德育必须由单纯重视学生在校的一般表现,转而更加重视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德育内容的基础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新的德育内容不断融入中学教育之中。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要掌握适度,比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其次要把握基本,把培养遵纪守法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避免在繁杂的内容面前冲淡了基本内容的教育。同时还必须因材施教。当前要特别重视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对少数由于受各种不良影响而犯有轻微罪错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德育过程的综合化。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表现为重视过程、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从重视过程来看,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过程,过去“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重视“结果”,常常忽视了教育过程。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但目前学校德育仍然存在无视教育过程的倾向,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突击打扫代替经常保洁……这样做表面上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在过程中留给学生的却是许多不良的东西。从重视协调和重视实践来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学校德育因而出现了综合化趋势:在加强与改进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同时,重视加强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在强调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重视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重视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
德育管理的宏观化。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德育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又反过来促进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德育管理必然相应地出现宏观化趋势,即:重视统筹规划,重视优化环境,重视基地建设。
学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或者影响学校德育,这就要求对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规划要突破校园范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而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德育,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进行宏观决策,纳入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从影视、歌曲、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寻找自己的人生信条。成年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榜样,社会上存在的酗酒、赌博、迷信等陋习则严重腐蚀和毒害着学生。所以,努力净化环境是加强学校德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
篇10
1、管理营销信息与衡量市场需求
(1)、营销情报与调研
(2)、预测概述和需求衡量
2、评估营销环境
(1)、分析宏观环境的需要和趋势
(2)、对主要宏观环境因素的辨认和反应(包括人文统计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分析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
(1)、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2)、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3)、购买过程(包括参与购买的角色,购买行为,购买决策中的各阶段)
4、分析团购市场与团购购买行为(包括团购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对比,团购购买过程的参与者,机构与政府市场)
5、分析行业与竞争者
(1)、识别公司竞争者(行业竞争观念,市场竞争观念)
(2)、辨别竞争对手的战略
(3)、判定竞争者的目标
(4)、评估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
(5)、评估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6)、选择竞争者以便进攻和回避
(7)、在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中进行平衡
6、确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