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管理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管理思想

篇1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及其演进的过程等相关信息和内容。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是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环境下只有采取科学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策略,才能保证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才能在经济技术革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战略管理的思想优化管理,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也逐渐应用到战略管理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演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采取科学的市场经济运营和管理干预方式,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具有很优越的影响力度,也能够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并能充分地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本文针对不同时间节点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采取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达成我国市场经济变革的重要需求,为我国社会经济收益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战略管理思想概述

1.1市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够保证市场经济收益提升的基本需求,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市场时展背景,首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生产管理的工作阶段,然后逐渐转变为经营的管理模式,一直到当下转变为战略的管理经营阶段[1]。生产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内部的管理,因为当时的市场需求以卖方为主导。这一阶段市场经济并不存在竞争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存在威胁和影响。后期发展到经营管理的工作阶段,这一时间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市场买方为主导,因为企业不断生产出各种类型的产品,消费者具有更多种多样的选择权利,进而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情况。当下,企业面临的是战略管理阶段,主要是因为多种多样的产品也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实施战略性的管理[2]。

1.2基本内涵

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涵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广义和狭义层面的内涵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战略部署属于广义层面的战略管理内涵。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制定完善的战略管理策略,属于狭义层面的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内涵。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能够满足实际的企业经营目标,从狭义的内涵角度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为经营制定的战略计划,通过实际的战略实施满足战略的控制和干预需求[3]。本文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价值,还可以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细节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技术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作用和价值,并能够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与经营目标[4]。

1.3特征

关注企业经营的实际发展工作需求,采取战略管理的工作方式,可以满足企业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营需求。本文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需求,针对战略管理的工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能够保证企业运营的工作质量完善需求。企业的实际发展和运营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战略设计,在优化生产和销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管理工作的考量,并实现对企业营销细节、生产工作、以及研发等具体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能够认识到企业实际的财务和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进而满足各个部门协调发展的目的[5]。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运作需求的战略管理方案,就需要认识到战略管理特征的相关信息。首先,从整体管理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发现企业的运营和战略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元素。其次,战略管理工作应当认识到企业提升经济收益的目标,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到新的高度[6]。

2战略管理思想演变

2.1早期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初期,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与时代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末期,西方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的研究理论。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针对企业的经营提出战略的影响元素,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进步的战略计划,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拓展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7]。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早期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在具体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环境氛围,并能够根据环境的情况提供经营策略,满足后期结构的建设需求。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应当关注到市场经济影响企业结构建设的理论[8]。

2.2战略管理研究结构成型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公司的战略管理思想,研究内容认为,针对企业的运营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特别的管理工作方案。战略管理的研究结构形成了基本的体系,首先需要为企业的管理工作设计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方案,其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战略管理计划的实施。战略管理的方案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的优势信息与劣势信息进行整合,并深入分析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工作细节,再进行与市场环境氛围,以及企业运营存在的危机情况的内容进行综合管理。选择与企业运营匹配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提出战略方案的同时分析SWOT的相关结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期,安索夫也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研究资料,为后续的企业运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9]。

2.3反思与争鸣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反思与争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流派,分别是结构、能力和资源学派。针对三个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可以实现对战略管理工作的细节研究。第一,战略管理的结构学派研究,这一学派形成于70年代末期,主要观点认为实施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运营,应对市场竞争的工作需求,在选择具有正确市场竞争作用的生产行业外,还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构流派的思想认为企业应当保证低成本的管理,实现特色和集中化的管理工作需求。第二,能力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认为,采取科学的定制方式进行竞争优势的分析,从企业经营的环境氛围以及其他元素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出现企业经营的阻碍问题,但也存在欠缺考量的问题。第三,资源流派针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提出实战理论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应用资源管理战略方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10]。

2.4各个流派融合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90年代阶段,各个流派的体系逐渐融合到一起,开展了针对企业运营的战略管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当时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氛围提供良好的企业管理对策,实现对企业管理方针的实施,保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各个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越来越融合,在互相依存和互相借鉴的路径上实现了融合发展的目标,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企业响应竞争力升级的合作经营管理工作理念,希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采取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融合阶段的企业运营和管理战略思想认为,采取科学技术的战略管理方案,能够满足时展的综合型需求,还可以达成企业文化的升级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11]。

3战略管理思想发展趋势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周期,在实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我国企业正逐渐向全面化发展,除此之外,战略管理的思想更加细化,并满足了战略化的构想需求,强调了市场经济运营及合作的工作目标,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达成科技发展企业的目标。未来我国社会长久发展的趋势倾向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目标,并希望能够在社会市场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理念满足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缩短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运作周期,并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建立经济管理的科学技术体系[12]。

4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保证建设基本框架结构的同时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能力及资源控制需求。本文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希望可以提升企业工作的质量。完善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系,重视对企业战略管理策略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收益进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雪平,吴应宇.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4(02).

[2]庄挺.论《孙子兵法》中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12).

[3]欧绍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2013(04).

[4]张少阳.论《六韬》战略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2(02).

[5]房路生,王正斌,黄志启.改革30年来企业管理思想演进路径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9(07).

[6]白加松.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与趋势[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5).

[7]何玉英.战略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冲击的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篇2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1993)的观点:“会计在一个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战略分析、制定战略、设计战术、执行战略、控制和评价战略等系统程序。因此,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前者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理由,后者是要论述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

简单地讲,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持系统,只有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是对企业整个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是确定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的基础。两者应该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应该既是其自身理论的概括,又是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功能构架的总结。

我们在明确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后,应该对其指导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1.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如布洛切等(2002)从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技术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作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客户要求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人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4.正确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招生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是否成功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会计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本身就是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无论是战略的制定和修正都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无不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的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

篇3

基于上述观念,最新的品牌定义是能为商品增加功能价值和象征性价值(附加值)的名称、符号、设计或标志等。即品牌是能够使消费者记住的核心信息(价值意义)并且防止竞赛对手进行模仿。(2011)

成功地创建一个品牌,就是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而这价值恰恰又正是消费者购买的真正原因,其结果也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盈利。今天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品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企业文化,也就是说品牌不仅是对外(消费者)销售的利器,而且也是对内(员工)管理的道德力量。在品牌管理中,品牌是唤起消费者重复消费的最根本的动力,同样没有品牌,企业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生命力。

什么是品牌价值意义,很多专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时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从消费者心理解读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讲,品牌管理就是强化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品牌商品时产生什么意识(品牌知识),它能代表什么品位、什么偏好、什么档次、什么生活方式、什么身份等。简单地说,品牌就是一个符号,企业必须赋予这个符号以内涵,令消费者有归属感,这就是我想要的,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讲到品牌价值意义或象征性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怎样才能人格化。人格化是品牌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大众的消费品的品牌一般都能够人格化,目前中国的品牌大概有10%~15%可以人格化。要塑造一个品牌的人格化,所要表现的是这个品牌在性别、职业能力、年龄、爱好、品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性。怎么才能够表现一个具备人格化能力的品牌特点呢?主要是通过形象使者来表现。只有形象使者的肢体语言才能够传达出他在干什么,能干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他要参与活动,他所参与的活动表明他的社会场景等,简言之是这一切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影响消费者。这就是说品牌意义是由消费者的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决定的。品牌成功与否取决于品牌所提供的价值能否满足消费者个性与自我需求。

品牌价值意义构成了企业的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事实上,目前很多中国企业都遇到了这样的瓶颈:品牌塑造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无法再向中高端提升,更深度的品牌内涵和品牌价值或象征性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消费者对于品牌也只停留在认牌阶段,不可能上升到价值体验阶段,因此它也不可能为品牌产生出更多的利益。所以今天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不断上升,企业如果不实施品牌战略,不提高品牌附加值,恐怕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战略品牌管理中最缺乏的是对消费者需求的认识,如今80后、90后消费者为品牌消费主体,经营者对此又了解多少。所以造成企业的品牌定位与企业核心能力相脱节,不能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规划品牌定位和差异化品牌策略,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没能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有效结合,从而造成品牌发展失位与错位,导致企业的品牌价值成长缓慢,企业发展受挫。

基于对品牌意义或象征性意义的理解,未来战略品牌管理中有三个基本思想。

第一,准确品牌定位,只为目标客户服务

品牌价值提升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群概念,建立只为部分人服务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说,你的产品并不是卖给所有的人,而是仅限于本企业所选定的目标客户(即要服务的那部分小众)。要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这部分人的深层次需求,集中有限的资源去做好他们的工作,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确定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从而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定位。若想要打动90后,需要深刻的理解他们,洞察他们的潜在心理需求,从他们的价值观、情感需求、消费观念,对品牌和产品的偏好入手,制定完善的沟通机制,定价策略,内容与渠道。而不是简单的推断他们是新潮、追求酷和时尚的,就贸然去迎合,这样不成功是必然的。如2010年,国内著名体育品牌李宁开启其惊人的品牌转型:90后李宁。启用“90后李宁”即意味着李宁公司是体育品牌中的“90后”。可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套近乎”。多数90后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将之视为对他们的刻意嘲讽。“我是90后,我就是不喜欢这个广告!”不少人这样愤愤表达。铺天盖地的广告海报,除却林丹和戴维斯这两位体育明星的光环以外,根本找不到与90后契合的影子。从李宁的定位失败的案例给正在挖掘90后市场商机的企业一个深沉的提醒:你们真的懂90后吗?

第二,品牌形象必须具有其鲜明的个性(自我)特点,才具有象征性意义

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品牌形象的心智模型对消费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为获取和解释信息,过滤和组织信息以及预测结果,也是消费者依据有关品牌知识推断形成的。

品牌形象是品牌定位在目标市场上的直观表征。在产品高度趋于同质化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象征性意义认识尤为重要。如“劳斯莱斯”品牌是一个人地位的象征,而“卡迪拉克”品牌则是成功的象征。可见同样都是汽车,但品牌的象征性意义绝对是不一样的。调查表明,在中国大约有30%左右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在某种意义上比自己实际消费能力高出一个级别的商品,这样做以体现“自我身份”。可见品牌的象征性意义在实际的营销中是多么重要。

最新的研究认为品牌个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同时品牌个性塑造就是造就品牌忠诚,也能使品牌延伸策略成功机会增大。品牌个性塑造应该人格化,以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寻找和选择能代表品牌个性的象征物,使用核心图案和特殊文字造型表现品牌的特殊个性。

第三,品牌管理中要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做有自主特色的产品,

实施品牌定位和建立品牌形象中还有一点就是要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做有自主特色的产品,这样才能将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品牌的根基是文化。中国是世界文化古国,是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也是打造中国品牌最具优势的条件。根据品牌管理理论,解决产品技术与人文艺术的互相融合需要心理学的介入,好的设计能够对品牌营销起到较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品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背后是消费者心理的感受与满足。

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品牌只有注重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设计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品牌的价值或象征性意义就必须将企业的战略中心转移到“品牌经营”上来,下决心真正认识消费者,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篇4

【关键词】建筑公司;企业管理;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39-2

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建筑公司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随着建筑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要全面认识建筑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状况,提升建筑公司企业管理战略,发挥优势,避免威胁和克服弱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比较完善的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建筑公司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经营策略

布局大市场。由于建筑产品的不可移动特点,施工企业必须随着工程所在地流动,这一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的市场布局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特点相适应。为此,公司必须进一步拓展区域市场,实现区域化经营,同时确定了合理的经营半径,避免大范围转移施工力量导致成本的增加。

跟踪大业主。要研究和制定措施,跟踪大业主,进入大业主,服务大业主,坐稳大业主的市场。大业主有超常的发展速度,对建筑企业有很大的带动力,而且能在自己的发展中兼顾合作者的利益,给施工单位留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大业主的大项目,一般有较好的合同条件,特别是资金支付条件。对承接大业主的项目,可以让公司在适合自己身量的河流中游泳,避开低端市场中没有实力和不遵守市场规则的无良业主。公司只有把业主的层次再往市场的高端提高一步,才能保持快速发展速度。

中标大项目。公司在参与工程投标时,要集中精力和力量中大标。承接大项目,是公司扩大规模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公司营运品质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加速人才锤炼和培养的需要。公司的发展目前正面临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瓶颈,除不断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大项目的体量,在大项目上实现管理密集。大项目要求公司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有更强的项目总承包能力,是公司提高管理水平,超常培养各类施工人才的最好的平台。同时,做顶尖大公司的大项目,要适应这些公司一流的管理水平,这是缩短与国内一流建筑企业差距的最佳途径。

整合大资源。公司各项经营资质齐全,等级高,各类工程施工经验丰富,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要整合好系统内部资源,严格执行两个层面的就位:一是公司作为决策、管理和利润中心,主要职能是研究公司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开拓市场,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在项目的执行落实情况,完善考核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盈利能力。二是项目作为成本中心,全面接受公司的管控,通过强化成本控制,推进精细管理,不断提高项目履约能力,内创效益,外树形象。

二、提升集约化管理能力

把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公司要把项目建成企业管理的中心、成本核算的重心、代表企业履行合同的主体和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公司要下大力气,进一步实施精细管理,不断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从而提高公司经济效益。要强化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项目是成本中心、企业是效益中心”的观念,集约经营、精打细算、挖潜堵漏增效。严格项目效能监察和过程审计。效能监察要把影响公司管理制度执行力的主要因素、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来抓。分析影响项目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原因,找出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加强项目过程审计工作,杜绝项目管理粗放、成本失控的现象,将问题暴露、消灭在工程竣工之前。搞好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兑现审计,按照目标考核责任书,对盈利项目进行及时、公正的奖励,对亏损项目进行处罚。

强化投标基础管理。在投标清单报价继续深化的情况下,要求公司积极应对当前的竞标市场,做好科学的投标报价分析,运用正确的投标策略,提高中标率。要结合公司的施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总结已完工程的人、材、机消耗情况和企业投入工程的资源,对工程造价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投标报价水平。在投标策略上,应针对工程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报价策略和报价方法,达到中标的目的。对于施工条件好、工程量大、竞争激烈的工程应考虑合理低价中标,对企业开拓新市场、新领域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只要有一定利润,可最大限度地优惠报价。

切实提高财务运营能力。公司要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资金调控能力,严格资金收支制度和审批程序,合理调剂、安排资金,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整合公司现金资源,建立资金管理平台,把全公司分散的资金资源集中起来,让有限的资金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也为公司扩大规模、多元化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维护公司银行信用,加强与各商业性银行、担保公司的沟通联系,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通过维持银行续贷融资、新增银行承兑汇票等途径,改善资金来源不足的状况,以支撑公司的生产经营发展。

认真搞好经营风险的控制。实行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各单位经理对本单位经营风险负责,重大事项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防止决策失误。加强监控,公司对资金的安全保证、建设单位履约等方面的情况应做出预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工程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前由分公司、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别把关,降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工程目标管理水平,提高履约能力,化解经营风险。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严格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加强资金流向的监控。加强管理,切实降低工程成本。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注重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搞好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竞争择优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订选拔的标准。建筑企业管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订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

加强项目经理和专业人才后备队伍建设。针对公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应继续引进一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各单位,安排他们到项目上去锻炼,并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做好传、帮、带。对一些经过锻炼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及时压上担子,放手让其工作,使优秀年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尽快脱颖而出。要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上下级间及横向间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体会到公司领导对他们的重视,看到企业和自身发展的希望。

四、创建良好企业文化

树立营销为先的思想。把企业比作一颗大树,营销开发就是这颗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否则企业就如无本之木,发展就会受影响。公司要用危机意识去看待市场,用创新意识去拓展市场,用精品意识去占领市场,增强在市场中求生存的进取心和责任心。第一,要进一步完善营销机制和政策。营销机制的转换和完善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根本性、体制性保障。要改革和完善营销开发体制,运用经济杠杆,出台新的政策。第二,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营销力量,整合资源,着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经营队伍。建立多层次、多方位、持久稳定的信息网络,完善一套信息准确、反映灵敏的经营操作、决策机制。第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导向的宗旨,及时跟踪任务信息,拓宽经营渠道,搞好社会公共关系,广开门路,积极承揽任务。

树立品牌致胜的认识。市场竞争法则—优胜劣汰。品牌决定市场,品牌是战旗,插到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领地。企业树立品牌和形象的过程,也是积累企业信誉资本的过程。品牌是企业信誉资本的载体,是企业的灵魂。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打品牌战,充分利用和发挥HS品牌优势,同时做强企业品牌,提高竞争力。要把抓市场与抓现场、抓生产与抓品牌结合起来,干一个工程就要开辟一方市场,就要在一个地区树立形象。在施工现场,要加强标化建设,按公司《施工现场形象宣传标准》,统一标识,向社会展示公司的形象。

树立诚信立业的理念。做企业如做人,成熟的市场就是信誉,最讲究的是诚信。诚信是金,求得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要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机制,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各项管理之中,指导企业和员工树立诚信为本的意识,建立和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将诚信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和中长期战略中去,保证诚信原则贯彻落实。公司必须不断适应业主对施工能力专业化和服务模式多样化的要求,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工程总承包管理。要坚持“优质施工、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把信誉放在首位,不断改进施工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自身努力赢得业主信任。施工过程中,做好与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为项目高效运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项目部成为各方联系商洽的桥梁和纽带,以业主的目标为目标,协调好关系,为进一步开拓经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学全.建筑企业的人才战略[J].经营与管理,2012(8).

[2]成波.建筑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战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2(6).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估

一、现代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发展内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一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与讨论也日趋深入,并被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为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Resources Management,SHRM),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nhan(1992)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其发展内涵,可概括如下:

1.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以“事”;为核心构建的,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为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追求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这对管理层来说意味着,管理好人才抓住了管理的精髓;而对于员工则意味着更好地领会企业战略,根据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与学习。

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定位在行政功能上,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根据企业内外环境进行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之间实现一体化,构建起动态联系。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战略贡献者”;(Strategycontribution)。马托森(Mathis,1999)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战略贡献者”;的作用: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绩效;扩展人力资本;保证有效的成本系统。斯托瑞(Storey,1992)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保证组织在竞争力、利润能力、生存能力等方面具有效率。舒勒(Schuler,1992)等人则从战略目标方面论述战略人力管理管理职能。上述学者均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

4.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组织经营系统,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劳伦斯·S·克雷曼(美)、乔森纳·斯迈兰斯基(英)等人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正日益突显其在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须积极加强与企业各部门的密切联系,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二、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中国民营企业之间的冲突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缺陷。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赋予了人力资源明确的战略导向,使各个模块围绕战略统一规划,然而,其更多地只是给人力资源各模块灌输功利性战略指引,虽然绩效至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发展,但单纯的绩效导向无法支持企业持续经营,走向卓越,其在中国的发展应用,也存在诸多问题:

1.模块化:人力资源工作范畴上的支离破碎主要表现在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更新与中国人事管理实际之间矛盾的亟须磨合。在中国,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人力资源管理拆分成几大部分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块化”;特征也有利于管理的整体把控以及细化分解。但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无法将各个模块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支离破碎,缺乏主线牵引,单纯依靠企业家的掌控能力或者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协调能力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篇6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实施以及战略过程控制,它是组织为维持未来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管理措施。战略管理思想在当前企业界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科学的规划、完善的系统以及先进的理念使其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在企业界应用较多,而且随着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不断优化,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规模型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战略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大多表现在战略规划这一层面上。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所研究和采取的战略管理思想必然包含战略规划这一环节。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战略管理效果能否显现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当更加有效地对这种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和优化,将其应用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规划当中。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然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持续发展。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教师担负重任,为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推进高等教育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当下就要提出一个合理的规划,这种规划和管理思想就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种针对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的管理。全面性的管理是指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同时还应当注重战略执行力的打造,确保制定的战略能够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当建立起与战略配套的控制措施,即战略控制。其中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当结合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环境,既要分析当前的环境,又要科学合理的预测未来环境,结合管理对象的环境特定制定战略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其次,战略实施阶段应当以战略执行力的塑造为核心,依托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将各种战略规划落实到现实工作当中。战略实施阶段是整个战略管理的重点,它既是验证战略规划是否合理的最终途径,也是发挥战略管理意义和价值的必然环节,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历来也受到战略管理主体的高度重视。另外,战略控制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战略控制主要指在战略实施阶段对各项要素的优化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战略管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战略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过程管理。战略本身就是一个由现在到未来的过程,因此战略管理也就是针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战略规划,确切地说事战略规划中的战略目标制定,自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略管理就具备了实际的意义,其工作也是发端与此。其次,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应当运用一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措施论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战略规划最终确定之后就要付诸实施,而战略实施阶段尤其需要加强管理力度,战略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的,管理者的责任就是确保这种发展变化与预期战略规划相符合,从而使整个战略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朝着管理西方的方向(战略目标)发展。其中如果战略发展中出现与战略规划不符现象就需要战略控制措施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总之战略管理就是未战战略过程进展的一种管理思想。

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从教师个体素质还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来看都为推动各高校办学水平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不适症状。

1.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脱节。

尽管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教师教学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毕竟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科研工作也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教师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动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中过度重视教学管理而相对忽视科研工作管理的思维一直存在。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造成教师队伍素质长期无法协调发展。而且即使在教学管理中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例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高校管理应当是一种为教师服务的管理。高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计划和管理政策应当始终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受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思维的影响,管理实践仍然没有将教师的主体地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在以令形式,服从高校的各种政策和安排。例如在个人专业发展中高校设置了诸多规则,这些规则本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其合理性也大打折扣,因为这些规则虽然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已经呈现出相对滞后性。这些没有经过及时调整和优化的规则对当下的教师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影响了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性。

2.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师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行政化程度较高,这是受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影响而致,在这种管理思维指导下建立的管理模式也是层层制约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知道,高校虽然不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但也不是行政机关,因此简单地用行政管理的模式管理教师队伍其合理性值得商榷。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带来困惑,例如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高校选拔人才晋升级别的主要依据是行政管理能力,而教师的角色和内容都与教书育人紧密相连,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行政管理,这就给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极大困惑。而就高校方面而言,在行政管理人员选拔中更是左右两难,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懂教学,教师又不懂行政,因此很难兼顾行政与教学两项内容。高校作为一个组织部门,行政工作在内部管理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必要性,但问题是行政管理的权重若超过了教学和学术,那高校的基本属性也随之行政化了。因此用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教师队伍是需要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做出调整和完善的。

3.运行机制的战略属性不足。

简单地说就是这对教师管理的机制不适合应用战略管理思维。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管理应当是高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制订规划,通过内部微观管理制度的优化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过程。但是高校以外的因素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较大,很多情况下高校无法全面实现对教师队伍管理的把控。例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当这一问题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之后,高校就要为此做出切实的措施缓解这一社会问题。提升就业率就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而提升就业率无非是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增加实践教学权重,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素质和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素质的增强很难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因为战略目标的制定环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视为实践教学素质合格。而且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过程控制的不确定因素都是高校自身难以完成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教师管理的运行机制存在战略属性不足的问题。

4.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足。

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观念的科学性不足,二是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不足。其中评价观念的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确切地说教师评价只是以“技能”为本。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评价工作将学生成绩,就业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转化为量化考核目标。而对教师的素质和潜能的考评略显不足。归根结缔还是由于没有将教师作为一个全面的人来考核,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等隐性素质没有在评价工作中体现出来。这种评价方面的不足对于教师队伍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前教师素质的一大障碍。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教师的隐性素质对显性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师身上学习知识,更要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教师教书育人也不再是简单的教授技巧,而越来越倾向于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当前的教师评价工作在个人未来发展中终会遭遇瓶颈。

三、战略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用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作为一种战略放在高校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教师是高校的资本、资源。只有实现了这一资源的持续开发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运用战略管理思维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对于当前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能为高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保障,为此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教师队伍管理与战略管理融合在体系之内。

1.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做好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环境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前提,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环境分析而言,主要分析的就是高校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区域环境以及校内环境。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首先应当适应当前的环境,解决好当前的问题。例如教师科研能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畅,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出现的人才新要求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客观存在,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很好的适应这方面的工作势必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应当根据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次要矛盾,预测未来不同阶段的教育环境发展趋势。当前我们所要解决的战略环境中的主要矛盾,但是次要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未来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次要矛盾势必上升为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为此,在战略环境分析中还应当将目光瞄准未来,确保在任何环境下高等教育事业都能有人可用。

2.做好战略管理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依据战略环境分析制定战略规划,关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做出科学的评价论证,只有科学的评价论证工作才能高速我们这项战略是否可行。战略规划的评价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规划与本校教师的适合度,二是战略规划与未来教育形势的适合度,三是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合度。其中战略规划必须符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战略规划中给出重点设计与安排。其次所谓战略还要对今后的发展预期有所设计,未来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会走向哪里,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这种程度时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等。这些工作都应当在战略规划评价中给出明确答案。最后,战略规划还应当符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队伍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提升教师素质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战略管理评价必须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为最终依据。

3.严格落实战略规划实施。

战略规划进入实施阶段意味着整个战略管理思维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全面启动。如果说战略管理目标和规划仅仅是一种设想,那么战略实施就是将这种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评价和论证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就要不遗余力的将其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当中。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有效的面对这种解决措施和对策。战略实施阶段应当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部门或者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战略的转化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没有按照发展战略思想开展的工作应当及时调整纠正,以此确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指导。

战略管理实践是在战略思维的指导下开展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旦与战略管理思想结合就要接受战略思维的指导。这种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的阶段性,二是战略的系统性。所谓战略的阶段性就是战略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战略思维对当前工作所处的阶段特征和工作要求作出明确判断。其次战略的系统性要求构成战略的各项要素应当紧密结合,例如实施战略的制度、组织、人员等要素有效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战略。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繁荣的首要。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篇8

 

关键词:新经济 适时制 倒推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1.新经济与成本会计环境

新经济,又称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新经济是一种无形经济,知识和智力所发明创造的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重要部分;新经济又是一种创新经济,知识创新是它的本源;同时,新经济也是一种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经济。

新经济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来临使得成本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就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而言,这种变化表现为:新的管理理念、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

1.1.适时制(JustInTimeSystem,JIT)。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的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紧密协调配合,保质、保量并适时送到后一个加工(或销售)环节,实现‘零库存”(ZeronIventory),以降低存货的库存成本。JIT将会改变传统成本会计的存货成本核算方法。

1.2.全面质量管理(oTatlQualityManage—ment,TQM)。TQM同传统质量管理不同,它从事后的质量检验转向事先的预防为主,从只管理产品质量转向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从专职人员的检验转向广泛吸收全体人员参加,把重点放在操作工人自我质量监控上,以保证实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零缺陷”(eZroDefect)。全面质量管理需要核算有关质量的成本与收益,而这些信息传统成本会计无法提供。因此,TQM将拓宽传统成本会计核算范围,丰富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

1.3.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范围局限于生产领域,其内容局限于制造成本,其控制时效也局限于事中和事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回避”应运而生。成本回避思想的核心是要求在产品的开发研制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成本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强调预防性的成本节约,将降低成本的视野拓展到产品开发、采购,甚至销售使用阶段,不再局限于产品制造阶段。因而该思想将赋予成本会计全新的核算内容。

1.4.限制理论(Theoyr ofConstraints,TOC)。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是由一系列因素前后相连的链条组成,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使企业发展存在薄弱之处,如果这些薄弱之处得不到加强,整个企业也不能得到加强。限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给了“成本一效益”原则另一种更科学的解释。

1.5.战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订对策的过程。战略管理需要更具前瞻陛、更系统、更全面的会计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已不再局限于本企业。对这种信息的需求,传统成本会计已无法满足,所以战略管理思想将为成本会计开辟一个新领域。

1.6.基准管理(Bench 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基准管理是以企业内部或外部的最优业绩作为标准(即基准)来衡量自己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基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就是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相结合,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永无终点”的比赛中。该管理理念将赋予会计人员以新的成本管理视角。

就技术层面而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使实时报告成为了可能,为成本会计方法,包括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方法的运用与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外,随着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企业的内部制造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FMS)、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电脑辅助制造(CAM)、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等等。它们的出现不但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制造环境,也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的成本结构,使产品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剧增,且制造费用呈项目多样化、动因多样化趋势。因此,传统成本会计的制造费用核算方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新经济时代的成本会计

传统的成本会计已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对成本管理的需要,它面临着挑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总结传统经验,运用新技术、新管理理论与方法,改进传统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使之适应新的成本会计环境。新经济时代的成本会计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2.1.成本管理思想将进一步更新

在新经济时代,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理论将在成本会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运用限制理论,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以及企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环节上,从而加强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强整个企业链,而不再是片面地强调降低成本。该支出所带来的效益将大大超过一味强调降低的成本,是“为了省钱而花钱”,更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

其次,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广泛运用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思想进行成本管理,以同行最优秀的企业为基准,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为基准,找出差距,分析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以增强竞争力。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永不停息的过程

第三,战略管理思想催生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开发和最终确认可以提升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企业的管理者和成本会计人员将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成本信息,开展诸如预警分析、股东价值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等,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

2.2.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篇9

1 管理理念的创新

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企业应该准确把握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紧盯市场需求,转变以往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摒弃你死我亡的极端化的竞争观,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2 管理思想的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使国有企业管理者和基层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在此大背景下,加强企业管理思想创新工作尤为关键。因为管理思想直接影响管理决策,并且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部分企业对国内外市场形势尚未有清晰的认知,企业内部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效能一度倒退。企业应该及时更新思想观念,认真分析国内金融市场的特点,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管理发展的道路,促进管理效能的提升。

3 管理组织的创新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创新基础不牢、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在组织结构上,应着力优化结构,合理调整。结合企业现有人员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将技术和专业性人才相对集中在关键岗位上,将有一定技术基础、有经营开拓业务能力的人相对集中在业务拓展岗位上,做到统一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更好地应对市场社会化服务需求。同时,着力塑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使员工能体现自身的专业和管理价值,使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与个人收益成正比;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必将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4 决策管理的创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慎造成的。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而传统的决策管理主观的成分较多。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现代企业的决策管理大都是基于民主决策实现的。另外,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也是科学决策和管理创新的基础条件。

5 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能够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微观角度来讲,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有助于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帮助企业保持超前的竞争力。在战略管理方面,一要培育领导班子战略规划能力,明确发展方向。二要打造“规范化、人性化、规模化”的管理团队。三是要加强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战术性、事务性的管理,向战略性、全局性的财务管理方向发展;从内部的、独立的职能管理向开放的经营分析管理方向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要强化能力建设、练就过硬本领,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坚持深化内部改革,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岗位设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约束机制。另外,产品的科技攻关能力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应该坚持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硬件基础,为新产品、新业务领域的开发奠定基础。

6 人本管理的创新

篇10

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行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制度,而服务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传统成本管理制度控制越来越暴漏出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成本控制体系是以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制度、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等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点及局限性:

(1) 传统成本管理控制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事前成本控制重视不足,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显得无能为力。

(2) 传统成本管理控制的差异分析基准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业务活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确定成本差异。这种差异分析是滞后的,只揭示结果不分析原因。由于传统成本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在企业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即作业成本控制法。

(3) 传统成本管理制度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关联性和同赓性的费用归属。同时容易造成不同贵任中心为了本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成本控制难以达到全局的最优性。

(4) 传统成本管理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以数量为单一基础编制费用预算,容易造成成本费用信息的扭曲,而把真实的成本信息忽略。

(5) 传统成本管理控制是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等成本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的标准成本是单一的、值化的,并容忍有一定的低效率,这是与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相抵触的。

2.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体系

2.1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

2.2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是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构架的概括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业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

2.2.2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核心展开,企业可以采取的基本战略由多种,不同的战略对成本和成本管理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管理战略也不同,成本管理措施的构造与选择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2.3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众多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论述中,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张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中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等。

 3.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寻求成本优势,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三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的研宄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实践中,许多大公司设立了诸如“研宄开发部”“战略研宄部”等企业战略研宄机构,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着眼于战略等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战略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我国会计管理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宄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宄领域,诸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财务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