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营销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营销学发展史

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实践应用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明显提高。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院校开始出现,但实际上,当前职业教育生源市场比较有限,这种情况之下,职业教育院校想要取得优势,战胜其它的竞争对手,必须要能够合理的应用市场营销策略,壮大学校。

一、市场营销有关的概念及理论

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指的是个人或者组织通过创造产品及价值,与其他人进行自由的交换最终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品的管理过程就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的发展,在国家、城市以及其它组织发展过程中同样适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市场营销策略之下,企业需要始终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顾客的需求量、商业期望值,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最终通过促销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对于企业的满意度,最终实现盈利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目标是开发维持顾客,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市场营销策略涉及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4P理论、4C理论两种。4P理论主要指的是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以及促销(promotion)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4P理论主要以企业为中心,根据生产的具体产品,企业期望获得的利润值制定产品价格,选择销售路径及促销方法,忽略了顾客的利益特征。该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90年代,到了90年代之后,市场逐渐凸显出消费者个性化,4P理论不再适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4C理论开始出现,它指的是以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为核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二、我国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营销策略

学校与社会企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属于特殊领域范围内,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提供的教育产品比较有限,同时顾客群体比较集中,选择市场营销策略时必须要能够将顾客与产品结合起来。下文主要就市场营销策略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讨论。

(一)基于顾客的产品策略

学校发展与企业经营实际上异曲同工,都需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份额,要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尽可能满足顾客需求,最终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学校而言,顾客与产品均具备双重属性。从一方面来说,学校的产品主要指的是知识技能及相关的教育资源,顾客则指的是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另一方面而言,学校属于特殊的组织机构,它具备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又成为产品,而社会上的各个用人单位成为顾客。如果将学生看做顾客,学校需要分析学生的需求,然后合理的进行市场定位,推出更多符合学生发展的产品及服务。学生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教育之后,学生就成为“待加工的产品”,学校需要通过分析社会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及教育产品两重性的问题,合理的选择营销策略。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很多个专业,但大多数专业都没有知名度,没有形成品牌,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许多职业院校都出现了生源流失的现象,这也说明了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于学校的满意度及忠诚度较低,学校在设置专业、推出教育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纵,要针对目标顾客群体,结合当前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尽量扩宽教育产品受众,及时根据市场的动向,调整产品的适切性。招生过程中除了应届学生、中等职业院校或者职业中专的对口生之外,还可以着眼于短期技能培训,开展继续教育及成人教育,考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问题,了解产业动向及学员信息,优化教育资源,从而增加学校的教育吸引力。职业院校还可以树立市场化思维,将职业教育作为产品,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比如蓝翔、新东方,只有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中存在着最明显的问题,是专业性及技能性较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与之相比,职业院校的优势十分明显,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抓住这一契机,突出实践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性以及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树立品牌形象。

(二)基于成本的价格策略

企业经营管理以盈利为目标,产品定价时要同时考虑企业效益及销售效率两方面的因素,产品价格与产品自身质量、品牌附加价值、市场供求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额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在基于成本的价格策略之上,企业可以重点主推几个专业,适当降低学费标准,吸引学生及家长的兴趣,扩大规模效益从而壮大生源力量。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只要价格低就能够吸引顾客,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等,很多时候,价格中东附加有品质、效用等臆测信息,过分降低价格可能会让顾客对产品质量产生质疑,因此,除了少数专业之外,部分专业还可以结合教育成本以及其它院校的学费适当增加教学费用。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在学校的消费除了学费、生活费之外,还包括一些无实体的成本,比如期望成本、努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因此学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学生学习成本之外,还需要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期望值。就现阶段而言,许多职业院校都属于企业办学,全国各地都有分校,就业市场开拓成本、课程体系产品研发成本等无形资产成本基本上都是由各分校共同承担的。根据马太效应,这些分校任意一个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都会为整个学校带来一种累积优势,通过规模优势分担成本,降低学费标准,是各职业院校的重要优势之一。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加强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帮助学生减少经济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去企业工作的优先选择权,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受益,提高学校教育产品的性价比。

(三)基于便利的分销策略

就目前来说我国职业院校招生宣传主要通过招生人员实现,招生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看法。但是,职业院校大多存在着教职工流动频繁的问题,新近的招生人员对于学校本身的优势及深层次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在招生过程中说服力及感染力都不强。加上,学校在招收招生人员时对于内部宣传以及学校荣誉感、归属感培养不够,自然会影响到学校招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招生人员的培训。首先要加强学校文化、内涵的建设宣传,要培养招生人员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为了鼓励学校教职工在长期留任,可以对优势职工给予充分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其次,组织专业的公关人员到各乡镇的初高中学校与学校的相关领导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口碑营销,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吸引学生。为了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学校,在招生期间,学校可以在周边城市建立招生点,更好的为家长们讲解学校的相关内容,如果家长及学生想要考察学校,招生人员可以与学校方面进行联系,组织预约接站、接待等。

(四)基于沟通的促销策略

促销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同样的,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同样需要促销。21世纪,学校有关工作人员要能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促销。网络是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重要的工作工具,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公众网络平台,建设一个与新闻媒体、国家相关部门等各组织机构的联系的沟通渠道,让社会各界更好的了解学校。学校可以与电视台、广播站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及时的推送与学校职业教育有关的内容,学校的最新动态等,加大学校宣传。广告是当前各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加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学校发展离不开广告宣传,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各省级电视台的广告费用可能承担不起,但大多数县级电视台相对比较便宜,可以作为广告宣传的备用手段之一。试学体验是一种比价新型的优惠促销手段,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专业进行免费试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试学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与试学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于学校的一些建议,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手段。除此之外,学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市场关系十分的密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必须要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营销策略,学会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于学校的满意度,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在众多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就如何利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促进职业院校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仅为相关院校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刚成,贾若虹.运用4P营销组合策略增强学校竞争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

[2]高娜.我国民办职业学校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郭春梅.茂名电大中职教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李晓颖.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的营销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2)

篇2

【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 教学模式 方向

一、进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市场营销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国中职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但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与现在市场营销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营销教学教条化,还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市场营销本身的特点即市场营销的社会实践性,难以体现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如何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营销人才,这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职学校的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认真贯彻“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才能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中专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更重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开发与培养,所以结合学校的教学改革目标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整和改造是势在必行。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市场营销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市场营销的实践环节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更多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等原因,导致了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以讲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实质上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以理论教学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即使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的课时,也只是简单的课堂内的模拟、校园实训、参观或者撰写简单的文字材料。

2.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尽管使用了多媒体和课件等教学手段,可是仍然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以理论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现在的初高中教育差别不大。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专业课程管理的僵化,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社会需要适应。随着目前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营销类型,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保险营销等,各种营销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明显不同,而中职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忽视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对于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造成“企业急需人、有人不能用”的局面。

3、教师素质方面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不是营销专业出身,而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而年轻教师虽然是营销专业毕业,但是又是出大学校门进中专校门,教师也缺少实践经验,纸上谈兵,与市场营销实战相差很远。

4、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

中职学校生源不足,入学没有分数限制,而且在初中学习成绩稍好一些的学生不选择市场营销专业,而中考成绩比较差,甚至初中没有毕业,爱闹爱动的学生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比较多,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课堂上精力集中的时间短,上课爱说话,玩手机,自律自控能力较差。

三、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1、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只有认真贯彻“能力为本,学生主体,实践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扎实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新的中职教学理念,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勤实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应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市场营销的课堂“活”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案例分析中找答案,在完成任务中找答案,在问题中找答案,在表演中找答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实际能力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把深入企业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并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来自企业一线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增加其真实感受。

3、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目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缺乏市场营销实战经验。因此,需要寻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进企业,为企业开展咨询策划和培训工作,丰富学术内容,使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同时将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案例回馈到理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战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营销精英来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弥补市场营销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4、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刚入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他们对市场营销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对学生进行说与写和礼节礼仪方面的专项练习。说与演讲及商品推销相结合,写与商业应用文相结合,培养学生推销能力、营销方案的撰写和设计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能力之后,个人素质就会显著提高,将来在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让中职学生适应这个社会,就要从学校的教学入手,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适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中职学生在就业时不再迷茫,能尽快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参考文献:

朱佳: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探析[J],中国教育创新

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 市场营销学 发展规律 趋同

科学研究有三个前沿,所谓的三个“极”:极小,极大和极为复杂。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性。市场营销学作为从管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学科,其规律性与管理科学有很大的一致性。

管理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细,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包括要素内涵的扩大、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到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以人治到以物治(通过自动决策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物的控制而减少对人的控制),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而管理手段的变化则是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利用计算机开始到利用信息手段),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到处理复杂问题(如客户挖掘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超越了人的能力,而不只是替代人),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IS到CIMS),从信息孤岛到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和交换方式,使沟通更加方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如同一般科学一样,从三个方向趋于一种极限,第一个方向是不断微观,学科研究进一步分化和继续向微观深入;第二个方向是不断宏观,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着眼点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组织的范围,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与周围环境连接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第三个方向就是不断的从简单到复杂,进入现代科学后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完整和系统化,同时不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把组织的人、财、物有效的整合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霍华德的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进,在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学与管理科学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与趋势,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不论是营销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不断微观、不断宏观、不断复杂。

(一)营销对象微观化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在实现明显差异化越来越困难的今天,企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构建竞争优势,那就是找出所有增加顾客价值和满足企业竞争需要的各个环节,不断争取比竞争者做得更好,以至于不断趋于产业中的最高水平和理论上的极限。

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大众营销一直占据着营销模式的主流,它能创造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通过规模经济带来最低的成本,又转化为较低的售价和较高的毛利。然而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营销已经愈加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温德尔史密斯于1958年发表的《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一文首先正式提出“市场细分”的概念。这不是从产品差异,而是从消费者差异出发划分市场的营销思想。目标营销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大众营销的主流地位。

到了20世纪末,顾客的预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唐佩珀斯于1993年提出一对一营销的理念,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满足其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1999年Jerry Wind 和Arvind Rangaswamy提出了“定制营销”的概念,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甚至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定制服务”。例如戴尔公司可以让顾客自己选择电脑的配置;波音公司更是把客户邀请来一起参与产品的设计。可以说,定制营销已经尽可能把对顾客的满足做到极致。

(二)营销方法宏观化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中,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不断增加,仅仅在某一方面追求精确和完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营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营销活动的着眼点越来越高。

在早期,生产者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产品上,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制造和配销成本以获取利润。

1961年,西奥多雷维特发表了《营销近视症》,即行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要。产品仅仅是满足一个持久性需要的阶段性手段。市场营销组合4P的理念应运而生,仅仅把关注点放在产品(Product)上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于是逐渐增加了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形成4P组合。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以及被忽略的社会服务,这些情况催生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出现。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人员在公司利益、顾客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进行平衡。

随着世界越变越小,许多营销人员现在能够与他们的顾客和营销伙伴进行全球连接。现在的公司不仅将自己在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际市场,也从国外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三)营销手段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逐步渗透到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流程并变得日益重要,营销活动逐步从所有者的利益扩展到最终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者、社会公众乃至生态环境的利益,从单方利益中心逐步演变到多方利益均衡。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与营销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营销人员与他们的客户、供应商、渠道伙伴甚至竞争者的连接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许多公司都是公司网络的一员,依赖与其他公司的伙伴关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尽最大可能保持客户的忠诚;通过供应链管理,许多公司加强了同供应链上所有伙伴之间的联系。此外,公司发展还需要战略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已经兴起。

公司不再是让每个部门追求各自的目标,而是将所有的部门连接起来,以便创造顾客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营销逐渐从一种职能向一种组织文化或理念转变,这种理念是渗透入企业所有职能和层次的价值系统或体系。科特勒指出,营销必须与组织的其它职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做到消费者导向。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在不断趋于极小、极大和极复杂。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演进也符合这一规律,而且其未来还会沿着这三个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从控制论到复杂系统科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篇4

全面透彻地理解市场营销,抓住它的灵魂和核心,把握它的实际内容,是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根据目前的学术进展和笔者自己的见解,本文把市场营销问题的全面透彻理解归结为要点,希望有助于工商企业和各行各业的市场营销应用者澄清模糊和片面认识,同时也为市场营销学术界提供一家之言。

如何理解市场营销,理论界众说纷坛。公认比较准确的定义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1985年的定义和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世界上最主要的市场营销学权威之一菲利浦·科特勒给出的定义。美国市场营销协会1985年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对思想、货物和服务进行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能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菲利浦·科特勒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及同其他个人和群体交换产品和价值而满足需求和欲求的一种社会的和管理的过程”。分析这两个定义及其他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深刻理解市场营销应弄清八个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指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性质。把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区别开来。市场营销是由英文单词“marketing”翻译过来的词汇,在英文中这个词作动词时指市场营销活动或营销过程,作名词时指市场营销理论或学科名称。译成中文就要根据使用场合不同分别译为“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前者指市场营销活动或过程,后者指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或学科,二者不能混淆。

2、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或“个人和组织”的活动。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主体,把微观市场营销与宏观市场营销区别开来。根据市场营销的主体和范围不同,市场营销可分为微观市场营销和宏观市场营销。一般所说的市场营销都是指微观市场营销,其主体是“个人和组织”。它是在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进行。其中,“组织”既包括工商企业等赢利性组织,也包括学校、公益组织、机关等非赢利性组织。微观市场营销的范围是局部市场,如国内的某些地区或国外的某些地区。相对而言,宏观市场营销的主体则是国家或社会,具体说,是国家的中央政府或某行业的中央行政管理部门,如各部、委、局等。宏观市场营销的范围是整个国家或整个社会。

3、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所从事的一种“满足需要”的活动。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目的和灵魂,把市场营销活动和其它活动区别开来,把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区别开来。

依前所言,市场营销“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需求与欲求。“需要”包括自己需要和他人需要两方面,对于赢利性企业来说,“自己需要”是取得利润的需要,表现为企业目标和组织目标,如销售目标、赢利目标等等。“他人需要”即顾客需要。只有同时满足这两方面需要的企业活动才是市场营销,不满足任何—方或仅仅满足其中一方都不是市场营销。比如,侵犯顾客利益而取得利润就不是市场营销。相反,损害企业利益满足顾客需求也不是市场营销。因此,市场营销不是生产,不是销售,不是广告,不是推销,不是公共关系,不是售前售后服务,而是满足需要,是同时满足企业和顾客两方面的需要。学习运用市场营销应当抓住这个本质或活的灵魂。有的企业企图通过广告和推销活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迫使顾客接受并不需要的商品,无疑是学会了营销的形式而背弃了本质,抓住了躯壳而丢了灵魂。

对于种种公益性组织和非赢利组织来说,“自己需要”则是实现组织目标或社会目标的需要,如图书馆的目标是达到一定阅读人数并获得公众赞誉;学校的目标是达到一定招生人数并扩大学校影响。“他人需要”则是公众的需要,如图书馆要满足读者借阅方便的需要;学校要满足学生大容量、高效率求知的需要等等。现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界已经将非赢利行为甚至赠与行为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不过,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仍是对赢利组织而言的。

4、市场营销是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满足需要。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和实现目的的途径。

菲利浦·科特勒指出:“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若干个常识性概念和若干学科特有的概念……”那么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这就是交换。“满足需要”既然是指同时满足供需双方的需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只能通过商品交换,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能够单纯满足供求中某一方需要的活动有很多,但都不是市场营销。从需求方面说,满足自己需要不外乎五种方式,即自给、乞求、强迫、欺骗和交换。五种方式中除交换以外,其余四种方式只能满足消费一方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供应一方的需要。从供应方面说,满足自己需要也不外乎下列四种方式,即乞求(如某些企业和部门的募捐推销)、欺骗、强迫和交换。

其中除交换以外,其余三种方式只能满足供应者需要而不能满足需求者需要,都不是市场营销。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同时满足自己需要和他人需要的唯一途径是商品交换。

5、市场营销是首先满足顾客消费需要,然后再满足企业赢利需要;是通过满足他人需要来满足自己需要。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前提。商品交换由买卖双方构成,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需求一方,供应者依附于购买者,供应者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于购买者。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商品比较容易,销售商品却十分困难。商品要能使顾客满意,经得起严格乃至苛刻的挑选才有可能销售出去。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需要,首先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人需要。虽然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同时满足供需双方的需要,它的前提和重心却是满足顾客消费需要,是设法发现顾客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并通过商品交换过程尽力满足它,把顾客需要变成企业赢利机会。如果顾客满意程度增加而利润暂时下降也不必担忧,因为企业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如果相反,利润增加而顾客满意程度下降就应引起警惕,因为这时企业已滑向错误的轨道。美国不少公司为此在办公室贴上醒目的标语:“不是顾客依靠我们,而是我们依靠顾客。”

6、市场营销是集中全力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要。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的对象。消费需求千差万别,瞬息万变。对于同一类产品,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要求,企业不可能都给予满足。为了有针对性地、完全彻底地满足顾客需求,必须根据一定标准,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心理、种族、民族、信仰和地区等因素进行市场细分,辨别和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群,将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调动一切手段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提出:“市场营销是企业的这种职能:识别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确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7、市场营销是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

这一点指明了市场营销应有的内容。整体营销指企业为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各项营销活动,包括从产品生产之前到产品售出以后的全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要紧密配合,协调统一。整体营销的提出是市场营销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市场营销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把市场营销等同于商品销售或商品推销,认为市场营销活动从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才开始,产品卖到顾客手中就结束。由于这一过程所包含的活动是商品定价、分销渠道选择、仓储、运输、推销、广告、营业推广等,所以市场营销也就限于上述活动。这个认识可用图1示意如下:

图1 传统定义的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和营销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的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主要缺陷是过于狭窄,未能概括市场营销的全部内容,丢掉了一些最重要的,体现市场营销本质的内容。企业根据此种认识组织营销活动,就不可能彻底满足顾客需求,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赢利需求。整体营销远远突破了旧认识的局限,把市场营销扩展到产品生产之前和售出以后的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循环往复。新认识用图2示意如下: 图2 整体营销示意图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与“推销”、“促进销售”和“销售”不是一个概念。“推销”是“促销”的一个部分,“促销”除推销外还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促销”是“销售”的一个部分,“销售”除促进销售外还包括定价、分销渠道、仓储、运输等等;而“销售”又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把市场营销仅仅当作推销、营业推广等,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营销目的。有些营销专家认为,推销只是市场营销冰山的末端,成功的市场营销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

篇5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

 

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2001年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A.C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

 

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广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并重的,尽管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明显増多,但考评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

 

我们认为对广告学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应该大胆改革,可尝试采用一些灵活、特别的方式,如以广告的专题研究论文或者广告作品本身代替闭卷考试,学生的广告作品被广告公司采用或其广告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及在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发表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作品均可计算不同的学分,以此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企业图片模拟企业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4-02

虽然现在教学中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讲究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但对担任市场营销教学的我来说,总感觉缺点什么,也许是课堂的灵动吧。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市场营销课更具有灵性,让学生参与性更强,就市场营销而言,理论课堂较空洞,因为我认为可以借助现代企业,而且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企业为载体,进行教学。对这个教学方法我做过几次尝试,效果非常好,本文笔者以课堂为例进行一次探讨,希望能为市场营销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一 将学生分为几个企业组

如讲到市场细分这一节课时,可在上课前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康师傅企业、宝洁公司、中国移动通讯、郫县丹丹豆瓣,分组的好处是,学生感觉自己已不再是单个的学生,而是融入了一个团体,且这个团体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学生身边的企业,学生会感觉亲切,从而主动进入课堂学习。然后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产品种类、价格、企业文化等,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进行企业组竞赛。这样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经营环境中,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市场细分的定义是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可能较模糊,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带了个颜色鲜艳的脐橙,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觉得新奇,集中精力听课,我提问:“你们认为这个脐橙有什么用?”学生回答不同,有的说就这样剥皮后当水果吃;有的说作成果汁饮料;有的说橘皮可以用来泡水喝;有的说橘皮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用来敷脸;有的说当菜吃(和上面粉,倒些糖,再加个鸡蛋,放到油锅里一炸,味道真不错);还有的说橘皮可以作成零食,如九制橘皮,还具有化痰止咳、疏通心脑血管、降血压等功效。总之,同学们的说法不同,我总结到:其实根据大家讲的,就是按照不同的需求,将脐橙市场分成了水果市场、饮料市场、美容市场、零食市场,美食市场等等。这样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市场细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习市场细分的分类做好了铺垫。接下来我让康师傅企业组的同学回答他们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了哪些饮料;中国移动通讯组回答他们有哪些不同价位的充值卡;宝洁公司组说出他们依据市场细分设计的不同洗发水,如海飞丝—去屑、飘柔—柔顺头发;郫县丹丹调味组的系列调料等,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让学生转换角色,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解决问题,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很快明白了市场细分的定义。

当讲到目标市场策略中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时,以宝洁公司旗下高露洁牙膏、海飞丝洗发水、舒肤佳香皂三款产品,说明该企业策略是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营销措施,如“舒肤佳香皂”学生自然会想到产品的广告词、价格、包装等,和海飞丝系列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运用实物展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会感觉新鲜、直观,同时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当然教师所带的实物,应是简单的、颜色鲜艳的或者目前市场上较流行的商品等,这样学生感觉有趣,必要的话,有时可以提前安排让学生带一些商品等,这样有利于互动,学生参与效果会更好。

二 欣赏企业图片进行教学

当然如果所有的实物都能给学生展示,效果会很好,但有时有些东西不方便带的时候,可以采用图片,这里说的图片不是指电脑多媒体里面的图片,而是现实生活中商场的宣传图片、商品的宣传资料、画册、包装袋等。比如讲到市场定位时,我准备一些资料,如讲利郎西服的市场定位时,我准备了几个利郎的手提袋,每组一个学生举着手提袋,上面都有服装图片,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利郎企业,学生也感觉直观,这时我讲利郎定位是商务休闲男装。学生学习后印象深刻,比用多媒体展示效果好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在电脑中展示,有时学生会把它当做广告一样,一闪而过,学了就忘,所以有时运用图片会有好的效果。如讲到促销时,可把红旗商场的促销单、互惠超市的促销单、家用电器的促销单带到教室,这些促销单可以让学生找一部分、老师准备一部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很适用,也对促销的系列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人认为运用图片欣赏,简单方便、直观,另外学生参与找图片,增加了互动,这样学生不会感到市场营销的枯燥与抽象,同时了解了现实的企业文化、促销策略等。

三 模拟企业实践教学

有时单纯讲完一个概念,学生可能会背诵这个概念,但不一定理解这个知识点,这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比如讲到产品组合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策略是开拓产品组合的广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开拓产品组合广度是指增添一条或几条产品线,扩展产品经营范围;加强产品组合深度是指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具体方式有:在维持原产品品质和价格的前提下,增加同一产品的规格、型号和款式;增加不同品质和不同价格的同一种产品)时,我准备了4个空的饮料瓶,撕去上面的包装纸,准备好颜料、水,布置了一道实操题:假设你是可乐公司的产品研发人员,现在开发市场,推出四款新产品,同时给这四款产品命名,并设计出广告词,制定出价格。我将学生分为四组,分组后学生马上进行制作,通过制作新的产品,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扩大产品组合策略,同时对扩大产品组合的优点如满足不同的偏好的消费者多方面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有了很好的认识。当然可以分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也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实践。如讲到包装的作用,我准备2个苹果,其中一个苹果顺其自然,有些泥土灰尘;一个苹果洗干净;然后找三个学生比赛包装苹果。最后将五个苹果放在讲桌上,假如你是消费者,同样的价格你会选择购买哪个苹果?让学生了解了包装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对包装策略的了解。

四 运用知名企业案例教学

篇7

药学专业课因为专业性太强,总是带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有些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应用不多,但又有考试需要,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懂得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为改变这种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且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教学现状m,笔者尝试在药学专业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努力让药学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源于生活

药学专业课虽然枯燥,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这些资源进行积累。在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将积累的生活资源怡当、合理地融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药学知识充满生活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1教学情境生活化

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容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通过讨论、辩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2年看到有关毒胶囊的新闻,笔者去网上找了相关视频,在药剂课上让学生了解毒胶囊的制作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对胶囊壳的原料--明胶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药品关乎人体的生命健康,不管是原料还是包装材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别把治病救人的药品变成危害人生命的毒药。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一集大头儿子跟爸爸送牛奶,大头儿子对有孩子的阿姨说:“这是加钙的牛奶,喝了有助于宝宝长身体”;对上夜班早上回家睡觉的叔叔说:“叔叔,这个牛奶喝了有助于睡眠”;对早上赶着去跳广场舞的奶奶推销时,送了个加热器,方便老人家喝到热牛奶……笔者将这-集动画片下载下来在药品市场营销课上让学生观看,学生看了以后都对大头儿子的营销策略大加赞赏。

1.2教学道具生活化

药剂学介绍空胶囊有8种规格,分别是000号、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常用的为0~5号。为增强学生的记忆,在上课时教师通常会在PPT上放一张图片,展示从大到小规格不同的空胶囊,但学生还是无法想像各种胶囊实际到底有多大。笔者从家里找了两颗胶囊,一颗快克,代表1号胶囊壳的大小,另一颗阿斯美,代表5号胶囊壳的大小,这么一对比,学生立即对胶囊壳的大小有了准确的认识。还有学生总结性发言:原来5号胶囊壳只有1号胶囊壳的一半大。”

药剂学中涉及的仪器介绍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拆机器很麻烦,教师一般采用图片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例如单冲压片机,每次讲起机器里的冲头冲模,笔者往往先用图片展示。为了更形象生动,笔者经常会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扳指来形容模圈的形状,告诉学生模圈中间的孔比扳指要小一些。有调皮的学生会故意问“老师,扳指长啥样啊?”有一次笔者直接抱起一个教室里的饮水机空桶,指着上面的蓝色盖子说:“喏,就像这样的一个,边上一整圈都是金属的,就中间挖了个孔。”虽然引得全班哄笑,但这个描述非常形象,学生对模圈的形状有了准确的认识。

1.3教学内容生活化

2010年的百多邦广告中提到百多邦中含有PEG(聚乙二醇)和莫匹罗星,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药剂学中PEG是软膏剂中的一种基质,帮助制剂成型而已,但广告中却在提及主药莫匹罗星时特意强调PEG。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了这则广告,并提问PEG和莫匹罗星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由此也加深了学生对PEG的认识。

药剂学中介绍各种制药用水的制法,其中反渗透法和超滤法等对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有些学生对原理都无法理解,因此经常记错,更别提应用了。笔者在讲课时提到家里的净水器,因为很多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就是其中的滤芯用了反渗透膜或超滤膜。笔者又从网上找了相关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抱怨药剂知识难懂,进而对净水器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学生说“‘老师,我回家可以去显摆一下,我连净水器的净水原理都懂”虽然是句玩笑话,但给笔者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一份信心。

2.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学习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考虑药学专业课的特点,建立学生生活和药学知识的联系。

2.1开展生活化小组活动

药剂学中经常会介绍一些制剂的附加剂,如防腐剂、调味剂、着色剂等,有一次笔者为调节上课气氛,上课时带了一袋子糖,请学生就学过的知识找出糖果中的添加剂,找对的有糖吃。那节课上学生都很高兴,效果也很好,临下课时笔者问学生:“如果以后你拿到一袋零食或者一瓶饮料,能找出里面的添加剂吗?”所有学生都说能,那天让笔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比较“健忘”很多上学期才学过的知识,这学期问起他们已经不记得了。比如这学期笔者上课时问学生药品和保健品如何区别,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一点。幸好笔者早有准备,笔者让学生比较了几张图片,首先让学生知道保健品的包装上会有个小蓝帽,药品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不一样的,药品的批准文号是以“国药准字”打头,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有“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两种。为了巩固知识,笔者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找有完整包装的药品或保健品,下次课时拿来与同学交流,这样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能区分药品和保健品了。

2.2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

为让学生知识面更广、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强、对笔者所上的课更感兴趣,笔者在药品市场营销学课上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位学生按学号选择一个全国百强药业,做一个PPT,主要介绍该药品企业的历史或发展史、特色、主打产品等,要求图文并茂,最好能有相关视频。在每节课前,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们做的PPT。结果笔者发现,学生其实都是很有想法的,有的学生做出的PPT很精美、设计新颖,有的学生讲解时声情并茂。

篇8

[关键词]经济;设计;竞争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具艺术性,又有经济性的一种实用的艺术形态。

经济,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为节省原则,一为物质资料生产运作和发展的体系。微观经济学重点分析这个体系的供给与需求、市场与价格、投资与利润、生产与技术、政府、信息、消费等基本课题。发展经济学重点分析这个体系的经济增长动力、模式、资源、生产、贸易和政府指导等基本课题。

设计界所推崇的设计是为明天的生产而准备的造型计划。经济的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设计的价值又主要在于经济。这就是说,经济和设计之间存在着天然而内在联系。经济所指的节省原则和物质资料生产运作和发展的体系这两个方面都与设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作为生产的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应该为大批量和大规模的生产服务。设计的成果如果不能投入生产,只能算是一种设计师的游戏。而设计的成果实质上是一种造型计划。往往以设计图、工程图、模型和实物样板、或者工程样板出现。在图形的后面,则是一些数据、符号,如尺度、强度、硬度、光洁度、光照度,包括工程概算、预算、成本控制、利润预计等等。这些实际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的;二是发展经济学的;三是工程技术的;四是文化艺术的。

无论是经济还是设计,作为个体来说,本身就有着深奥的学问,而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认识设计,从设计的角度去看经济,则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通过分析设计与经济的天然而内在的联系,来说明设计对于经济的意义。

首先,从设计与生产方面来看,生产是经济的核心,是把自然的人力和物力转化成社会必须的物质资料的关键环节。如果说经济是基础,那么生产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设计是先于生产的,是商品生产链条上的第一环。在现代设计没有发生以前,设计与生产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分开,在一般情况下,设计与生产乃至消费集于一身,手工业生产的工人们往往既是设计师,又是工人。只有在皇宫、庙宇、教堂、陵墓、道路和桥梁一类的大工程中,设计才和生产分开。设计先走一步,生产以设计为依据,统一指挥不同工程的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设计在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中从生产线上分离出来,但作为生产结构第一环的概念从来没有动摇过。

设计与生产分离,无论是对设计环节,还是对生产环节,都是一种便利,或者说进步。正是这种便利或进步,才促进了二者的快速和更好的发展。然而,这中间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定历史时期,因为设计和生产分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们对于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怎样设计等诸多问题,或没有引起注意,或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因而,设计和产品生产相脱离,一方面,设计师在以何形式风格设计面前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为满足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使设计者的创意思维受到限制。正因为如此,所以工业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其产品以缺少必要装饰和造型丑陋而著称,没有受到消费者的认同,甚至在当时设计界存在要不要回到手工艺生产时代的设计方式去的争论。争论的结果,终于引发了现代设计的开始。

设计从生产线上分离出来以后,一部分仍留在企业,一部分走上社会,但仍然面向企业,为企业的生产作设计,靠生产转化设计成果,以生产的需要为生计,以生产为自己的价值体现。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设计史上表现愈益突出,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品牌产品。总之,设计需要生产是生存性的、价值性的和成就性的。

在设计与技术方面,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高度重视技术的发明、改进、传承和发展,并生活在自然、社会和自己创造的技术环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中,没有设计就没有生产、技术落后就生产落后。这不仅表现农业、手工业生产领域,而且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始终如此。例如在今天,先进的农业和落后的农业比较,先进的农民凭借知识,可以驾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用自动化系统控制排灌,用飞机施肥、除草、杀虫,几个人可以耕种数千公顷的土地。而没有知识文化的农民,靠牛犁田,用锄除草,缺乏肥料,旱涝不保,几个人千辛万苦种不了几亩地。前者的收获可以养活几百个高消费者,后者则只能养活自己或几个人。双方的差别达几百倍,其差距何在?最根本的莫过于技术。因此,可以说技术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和经济的力量,就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改进技术?这些都离不开设计。如属于运载技术的汽车,它的发明、发展、成熟以及开发出的广泛的用途,全都离不开设计。汽车的发明始于蒸汽力代替马力的概念,这时的发明家同时要兼设计家的职能,把马车变成汽车。经过一百年左右的试验都不成功,发明家便把注意力转移到蒸气机的变革,要它轻,能耗低、能效强,终于发明了内燃机,解决了动力技术的基本问题。这之后,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都加进了设计师的行列,一方面改进发动机的技术,另外设计传动、承载、控制和利用技术,改进技术的质量,改变应用的方向,改变应用的技术匹配等等,终于完成了汽车大家族的发明,也缔造了现代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技术文明。从汽车的发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设计参与了技术发明和发展的全过程,它本身就是一门复合型的技术,又是各类技术的应用媒介。为了生产它适应各类技术,为了创新完善用各类技术,并成为创造最新技术的排头兵。因此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和经济的力量,就是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现代设计史上,各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升降,实质是各国设计水平的反映和体现。

再来看看设计和市场的关系。在当今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的时代,空有艺术性、美的外观,而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不能推动经济和时展的设计,在现今是没有市场,是不能为广大所接受的。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而不能决定经济发展的状况。归根结底,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购买商品、劳动力、资金等的一方被称之为买方,而出卖这些东西的一方则被称为卖方,卖买相互作用,使交换成为可能,这样的人员、环境、行为、性质的交换都被称之为市场,货物买卖是商品市场,政府买卖是政府市场,厂家买卖是企业市场,路边临时交换称之为路边市场等等。设计也需要市场,特别是设计脱离企业,与生产分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以后,其所面对的是为多家企业服务,如果作出的设计没有人采用,被采用投入生产的设计的产品没有人买,设计家或设计组织的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设计师的生存就受到威胁,设计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意,这个生意是否能够成功,不在于设计者,不在于个人观点,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被广泛地运用、造福于社会经济生活,为经济的更好的发展所服务。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最大影响莫过于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固化。商品生产以市场为基础、导向,市场决定了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计主要的方面是设计市场,设计市场的商店、宾馆、写字楼、贸易公司和银行大厦,设计商标、包装、广告、橱窗和装饰,设计进入市场的企业和品牌形象等。为市场服务,营造环境和氛围,为市场带来商机和商誉,为企业的品牌推波助澜,形成消费时尚和大众文化,使名牌长盛不衰,使意识消费的价值高出物质消费的几十倍、上百倍。这就可以促使市场需要设计,购买设计作品和服务,让设计贯穿市场的始终,成为市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现代设计发展史上,为市场服务不仅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和整个的发展过程中,而且大凡设计发达的国度,成果出众的设计组织,乃至设计师,都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典范。

最后谈到消费与设计。消费是经济的一个基本环节。生产创造物质资料,包括以物质为形式的文化艺术资料,由流通到分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后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消费。一个经济循环就这样完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也就这样开始。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实质上就是生产与消费的一种总体平衡下不断发展的结果。消费决定生产和市场。消费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就买卖什么,这样经济才有活力,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设计师必须非常认真地认识和应用这一真理。深入研究消费,摸清消费结构,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其设计的目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首先为最稳定的消费设计,其次为空缺的消费设计,然后为应该到来的消费设计。现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体现了设计师的这种设计观念,而且把消费作为设计的动力、环境与条件,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和通向成功的桥梁。

经济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消费的水平,我们并不倡导设计只为“贵族”服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追求美的更多的是“贵族”,他们审视美的存在,重视美的空间,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如何制作快乐。以他们为定位,能体现现代设计的新时尚,追赶时代的新步伐,与国际接轨,向世界看齐。这样的设计岂止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国家与民族的经济也会长足发展。

设计的高定位不是把生活水平较低的群体抛弃,毕竟贫苦的劳动人民还是占了大多数。设计也要掌握这一群体的需求,忽视不得。由于这一群体人数众多,审美观相对较低,要求的设计相对粗糙,设计要向着大批量化发展,以便满足需求。整个民族的设计理念要想整体提升,必须要以高定位的设计为龙头,高精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把高消费群体作为设计定位的主要方向。低消费群体需要不断的带动,一步一步提高产品中美的价值,进而提高审美。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接受,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创造出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求的设计也随之提高,设计便走向高层化。

我们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设计已经作为一门学问和一种文化出现在我们周围。设计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一种文明的进步与飞跃。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而经济又是我们得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发展与生活,但是设计的本身就等于经济进步加高度文明。所以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设计的进步。因此,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过来才能影响设计的发展。

总体来说,设计和经济虽然具有内在的关联,但是,所有的设计并不一定非要和经济挂钩。因为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但这门艺术、这种文化是要建立在历史的臂膀上,是时间让它得以发芽、开花,直到新的一代降临。这就是一个文明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这也是设计与文明的关系。而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会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设计被作成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出售,成为产品设计,也就是工业设计,成了一个用来换钱的工具,可以说,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就等于经济利益加顾客信誉。这种关系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一个新的文明的开始。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会影响到经济,同时经济的发达程度会直接制约着设计。商家们之所以重视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获得外形的不断创新、结构的不断完善、用途的不断扩展,而提升商品的购买率,达到其经济目的。设计者们之所以从事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大众购买到更称心的产品、商家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而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资本。

设计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又是简单的。设计不可能脱离经济,而经济也不可能离开设计。如果说设计是经济的翅膀,那么经济便是设计的足。简单来说,就好象一只鸟儿,要想飞翔便离不开翅膀,没有翅膀的鸟儿只有在地下跑的份;而鸟儿没有足同样是可悲的,试想一只只能飞而不能下地歇息的鸟儿会多么辛苦,最后只有累死的份。在现今社会,设计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设计成为了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了树立企业形象的标志。研究市场变化下的消费者与生产营销商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最经济的设计之产品”来为生产营销商赢得最大利润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消费群体公认的且生产商能够满足的“美”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是任何一个生产营销商的追求。

设计本身是应用性的,设计不一定是艺术。艺术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趣的个性表达,而设计并不是完拟艺术的本身,经济性是其首先要表达的涵义。从哲学上讲,艺术家可以以我为本,可以自己创造个人的唯心世界,不必考虑客观世界的他物或他人的情趣。而设计必须以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分析客观世界,服务真实世界。艺术领域希望有梵高这样生前不受尊重的艺术家存在,但对于设计界绝对不欢迎梵高似的艺术设计家。在经济之中,设计不再是艺术贵族世家的子弟,它已是一个工业大生产无产者。总之,设计是不可能脱离经济的,而经济也不可能离开设计。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陆绢.市场营销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语言文字;古壮字;保护对策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古壮字承载了壮族文化发展的使命,作为壮族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其在壮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保护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本文将对壮文字的演变做基本介绍,发掘其传承遭遇的困境并提出几点保护建议。

一、古壮字发展演变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人类社会日常交际中最重要的辅工具,它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历史文化、经验技术、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记录并流传下来,并给后世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留下宝贵的书面材料。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了本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其文字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表形文字

壮族表形文字出现这一阶段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到秦朝之间,表现形式为虫纹字,亦称“本源字”。虫纹字这一名称主要源于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中关于造文字历书的记载,经诗唱道:“前世未造书,无道理遵循……螟虫来吃禾,蚜虫吃庄稼。吃敢卡畲地,吃皇帝田禾。王肝苦连连,王胆苦凄凄。拿螟虫上枷,抓蚜虫上夹。螟虫不愿枷,蚜虫不愿夹。从前虫会讲,从前虫懂话……虫爬来爬去,成大字在上,成小字在下,成笔墨写样。成官书王书,虫造书给王。”[2]这段描述虽然是神话传说,却给后世研究壮文字的产生过程提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材料,壮族先民由虫爬痕迹领悟创造文字在文字产生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二)表意文字

壮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壮文字表现形式为表意文字,即刻画符号文字,具有表形和表意的特征,但仍有个别虫纹字残留其中。黄明标认为虫纹字形体抽象,笔画繁杂,书写不能规范,在致使大多数壮人不能正确理解其字义的情况下,催生出了更形象和容易理解的新型文字符号,即刻画符号文字[1]。对于这一文字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06年以后,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旁陆续发现了24块刻有850多个古文字符号的商周石块,被称为“感桑石刻”,至今仍无人能辨认或破译其含义。而最新出土于云南富宁的《坡芽歌书》可以明显看出刻画符号在虫纹字基础上有较大进步。由刻画符号向文字演变必须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兵南征,统一岭南,设郡县,“书同文”后,壮族先民瓯骆民族文字发展进程中断。

(三)表音与表意结合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壮文字的第三演变阶段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的是古代壮族知识分子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的表音与表意结合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也有一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称为“土俗字”“方块壮字”或“生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如今提到的古壮字大多指的是这一阶段的壮文字。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古壮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

(四)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指1955年壮文工作会议中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武鸣县壮语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形式创制的拼音壮文。1957年11月29日,经过两年的试行和修订,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在壮族地区推广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拼音文字方案——《壮文方案》,至此,壮族人民开始拥有统一、合法的文字。50年代末、60年代初,拼音壮文受到官方大力推行,于1956年在广西武鸣县创办了桂西壮文学校,也就是现今的广西壮文学校。1981年后,拼音壮文深入广西人民的文化教育生活中,中小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等用壮文进行翻译后作为汉壮双语教材投入使用;广西民族报、广西民族出版社、《三月三》文学杂志都出版发行有壮文版报纸、图书、文献等。壮文字由虫纹字到拼音壮文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文字萌芽阶段的虫纹刻画遭受秦朝书同文政策冲击出现演化断层,到古壮字首创时遭封建文士嘲弄“难登雅堂”,至今,古壮字仍未被官方承认。即便是使用范围、流通范围受限,它也依然顽强地延续至今,无不体现凝聚着千年来无数壮族人民智慧的壮族文字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顽强生命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壮字是保护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二、古壮字传承困境

尽管民间是古壮字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依旧只在民间小范围传播发扬,主要的使用范围在于壮族的宗教经书、民歌抄本、戏曲唱词、旧时地区名称及特殊职业等小部分人群,这使得古壮字的传承发扬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一)古壮字未规范统一

古壮字传承遭遇困境除外界因素以外,自身亦存在一些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原因为壮族历史上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这直接导致了壮族的民间文学多为口头文学,多是口头传承,口头文学成为壮族古代文学的主流。探究古壮字至今未能统一规范进而普及的原因应在识字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想要规范统一或普及必须且只能在该民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群中进行,以汉字为例,众所周知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绝大部分,而建国前及建国初期人口文盲率至少80%,因此汉族人口的识字率大概在20%以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却几乎没有“汉字在建国前没有规范普及”这样一个结论,但由此可以看出,读书识字作为旧时社会的特殊权利,连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汉族识字率尚且很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字的普及率则会更低,那么在极少数人才能接触到文化教育的壮族地区要求统一规范使用“文字”是极为不现实的。

(二)古壮字无用论

类比方言消逝问题,通过大量关于开展保护方言活动问卷调查样本,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持消极态度提出方言无用论,认为方言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利于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且方言创新能力较差,许多词汇只能从普通话里生搬硬套。古壮字的传承同样遭遇了这种质疑的声音。Cooper在语言规划的八问方案中认为,规划语言具有跟市场营销模式的相似性,对此牛佳解释:“即使是国家层面支持的语言规划机构,也需要像市场营销者一样,考虑如何创造出一种氛围来支持所规划的语言行为……在‘语言产品’上的花费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决定因素之一。”[3]例如人们在学习某种语言后可以得到高于学习这门语言时投入的时间精力的经济回报或其他效益,那么这些收益将成为影响人们学习该语言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学习古壮字对大部分人群来说也没有较高的回报和收益,导致当前社会无法推动古壮字学习氛围的形成,自然也就造成了古壮字传承的困境。

(三)缺乏政策扶持

Cooper在制定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八问方案”时,借鉴了多种学科及次学科理论,其中包含革新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权力论和决策论,权力论指出权力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语言政策规划也是一种试图影响他人行为的活动,因此权力论的框架同样适用于语言规划的研究中,政府当局可将语言政策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写进司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推行的《壮文方案》并非壮族传统的方块壮字,是在党的领导下,社科院和广西语言工作者调查壮语普遍发音规律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文字方案,受到官方的大力推行,与之相对的古壮字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发展空间则间接被进一步挤压缩小。综上所述,古壮字传承遭遇困境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使用范围有限,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加之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古壮字即便是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鲜有使用,多见于本民族的宗教仪式中和从事相关宗教活动的师公、道公人群中。

三、古壮字传承保护对策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古壮字历经风霜仍顽强延续至今,足见其背后所蕴藏的壮族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保护古壮字,即是保护传承千年的壮族文明和精神文化,在此提出由国内外语言保护工作启发的古壮字传承保护对策。

(一)国外语言保护立法启示

陈章太在《语言规划研究》中指出:“语言立法,作为一国语言政策中的显性环节,其目的在于确定官方语言和标准语及其使用……促进语言健康有序的发展。”[4]如意大利已经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法律体系,有效地加大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意大利语言资源的健康发展[5]。参考国外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立法保护以及cooper在语言规划八问方案中关于权力论的阐述,古壮字的保护工作可由政府主导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1.将古壮字保护写入相关的语言条例法规,确立古壮字在少数民族语言中壮族精神象征地位,从而引导个体或群体自觉保护和传承发扬古壮字,从而形成社会默契,创造良好的古壮字传承氛围。2.由政府牵头,拨款成立或在原有的语言保护部门基础上设立专门研究古壮字的部门机构或学会,针对古壮字未能统一规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现有古壮字基础上结合壮语发音规律及古壮字造字规律对古壮字进行统一规范,建立语料库并设置古壮字传承人。3.在汉壮双语学校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古壮字研究课程;在非汉壮双语学校中以中小学为试点对象,在壮族特色节日时段走进校园进行古壮字知识文化宣传工作,例如创立兴趣班,举办特色比赛等。

(二)引导壮族人民参与保护古壮字工作

古壮字作为壮族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根基,古壮字之于广西人民犹如汉字之于中华民族,壮族人民理应为古壮字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引导壮族人民参与到古壮字保护工作中来,增强壮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古壮字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保护古壮字不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应该注入年轻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壮族出身的大学生,更要主动了解、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探索其背后的人文价值,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和责任。

四、结语

古壮字是几代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壮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见证了壮族人民漫长的历史。壮族古文字在任何朝代都没有被认可,在建国后,为了解决壮族没有统一规范文字的这个问题而制定的拼音壮文,始终缺乏文化底蕴。虽然古壮字的合法地位有待商榷,但是它仍旧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古壮字作为壮族的传统文字,作为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早已融入了壮族人民的血肉之中,人们有责任去唤醒它,让它在21世纪重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黄明标.壮族古文字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38-43.

[2]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麽请布洛陀(第一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牛佳,林晓.Cooper八问方案国内外研究综述[J].外语学刊,2020,(03):106-112.

[4]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9.

篇10

药店如何盈利?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抢夺消费者的眼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摆到了药店经营者的面前。2007年9月,在广东东莞的“中国药店会”会议上,健康药店的理念被首次提到“平价药店转型与发展趋势探讨”的舞台上,马上成了众多参会者关注的焦点,并得到了很多与会专家的认可。但是如何经营大健康药店?它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怎样?它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展品类管理、有哪些管理技巧等这些问题无疑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当一些药店还在困惑中探索的时候,无锡延寿堂药店已开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健康药店的先行者——无锡延寿堂大药房

位于无锡市北大街的延寿堂药店是一家面积近1200平方米的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平价药店,自2002年开业,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就被市场上的后起之秀无锡市民大药房和当地的龙头企业山禾健康连锁及众多的小药店所包围,其销售额也由最初的120万/月跌至32万/月,生存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毕竟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的经营模式,因其壁垒少,容易模仿和复制,很难成为药店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要想在竞争中冲出泥潭,从红海步入蓝海,必须要变革。“认清形式,审时度势,谁能真正在迷雾中看清局势,及时调整零售药店的经营战略和思路,冲出药品平价之争的泥潭,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药店发展时期的胜利者。”——延寿堂总经理如是语。

号脉市场,准确定位

如何转型?是摆在药店管理层首先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搞多元化还是搞大健康药店或是依旧维持现有的平价模式?显然继续搞平价药店,继续在红海中拼搏已是死路一条。那么搞多元化,象其他药房一样引入保健品、日用品、药妆品、个人护理品等,这无疑其将竞争对手扩大到不仅是其他转型后的平价药房,同时也增加了以经营日杂为主体的社区便利店,如“好德”、“7-11”、“可的”等,这显然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从经营的角度上讲没有回答出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是什么!同时也没有回答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从市场营销学出发的最基本问题——消费者非到你药店非买不可的理由。如果说,消费者在购买药品的同时,也可以顺便购买一些健康用品——这种说法无疑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辞。那么是否转型成以深圳晒步路上深信百年新概念药店为模式的大健康药店,将目标人群定位成中高端收入的消费群体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目标消费群体的总量有多少?是否能够支撑药店销售额和利润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简单,还要从最基本的市场分析入手。

纵观无锡本地市场,消费商圈与全国其他地区有着明显区别,君不见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近半数已在无锡设立了工厂,2007年无锡GDP达3900多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89元,比江苏省平均值高出4105元。强劲的消费动力,使本地和外地的企业垂涎三尺,以餐饮行业为例,在市中心繁华路段上,可以看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风景线:二家必胜客PIZZA直线距离相隔80米;二家麦当劳直线距离40米,每到华灯初上,家家客满。而在医药行业的保健品发展史上,彼阳牦牛骨髓壮骨胶囊、中华鳖精、红桃K、脑白金、黄金搭档等多个产品都先后从无锡地区“发迹”,在全国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而这些产品定位的不约而同的把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即中高端消费者定位成目标人群,后又逐渐辐射到中低端消费者,最终形成了品牌号召力。

为什么这些保健品都以无锡为目标呢?我们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发现一方面无锡做为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开始逐渐增强,人们早就脱离了被动的“求医问药”,从被动治疗走入到主动防治,“不要等到有病才去医院或药店,要定期的进行体检,积极的发现一些症状,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一位被调研的消费者如是语,由此可见,“健康储蓄”的概念已经日渐形成。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无锡地区中低收入高龄的消费者在保健品的花销达每个月200-350元,而中高收入的中年消费者则达到每个月400-800元。另一方面,无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有着送礼的习惯:不仅生日送礼、节日送礼、新婚送礼、乔迁送礼、生子送礼、探病送礼、道谢送礼等,就在平时朋友见面也送些礼品。而送礼品除烟酒、工艺品、日用品等传统礼品外,保健品无疑的成为礼品市场的主力军。其比例也以每年8.4%的比例进行递增。

精准营销,化蛹成蝶

依据通过调研对无锡本地市场的特点分析及药店现有的资源状况特点,延寿堂药店领导层对药店的改造思路就变的异常清晰:坚定不移的走大健康药店,让药店成为目标消费群体的健康加油站。

1)模块化经营思路

现代化的药店不应是大而全的药店,大而全的药店表面上适合所有的消费者,但实际上在经营上无任何特色而言,这正如我们前期分析的一样。药店要想做出特色,必须遵循“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那部分的人群不是我们的目标消费者,而不是先对那部分的人群是我们的目标消费者做出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运作中,紧紧抓住目标人群。那么那部分人群不是我们的目标消费者呢?对于经常进平价药店进行买药的人群,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分人群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他们由于收入有限,时间相对宽松,因而对价格十分敏感,为了买到一些便宜的药店治疗自身的疾病,往往可以花费30-60分钟时间做公交车到市内最大最便宜的平价药店购买药品。这部分人群健康意识有限或者说即使有健康意识也是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很显然,这部分人群显然与大健康药店的定位不相符的。这部分人群找出后,目标人群就变得很清楚了。

那么目标人群究竟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里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对目标消费者而言大多都知道,但是如何保养身体,特别是在工作压力或者是生活压力下,维系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方法恐怕他们不见得能够知道。因而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健康消费服务,如:在执业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的进食滋补品、在执业检测师的指导下服用保健品、在健康美容顾问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状品,在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的指导下进补具有药食同源的药膳………提倡健康式一站服务,则应该说是唯一的答案。为此,药店的经营必须进行模块化经营,即以健康检测为核心,除经营本报讨论过的大健康的四大主要品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药妆外,还应加入参茸滋补品和药膳养生等元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健康理念。但是是不是就是引进这六大品类的商品就形成了大健康概念呢?如果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复制或模仿,又将如何应对呢?

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我们对这六大品类进行模块化的经营,要求每个模块即可单独发展,又可组合后形成新的USP(独特的消费主张)。除每个模块进行单独的品类管理外,在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方面、在店面装修与布局上自成体系。这种模块化的经营思路的优点是在大健康理念的支撑下,各个模块组合后的经营可以遥相呼应,最大限度的产生联动效应,又可以在对外发展中,依据不同商圈的情况进行单独的操作如药妆模块或参茸滋补模块等,生存能力很强;缺点是前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药店的面积提出的要求比较高,企业的经营成本看似比较大,但形成规模后,运作成本最低。

2)改造团队、规范管理

思路确定后,根据现有的人员结构,根据“木桶”学原理,依据现有团队成员,特别是管理团队成员每个人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信息反馈卡等方式及时了解成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与培训机构或培训师充分沟通,在不断反馈沟通过程中不断改善。一个星期二到三次的高强度培训,历时二个多月。其效果是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的有效提升;针对基层员工的培训,注重实战和营销技巧,每次培训后都进行问卷考评,不断的优胜劣汰。

与此同时,为加强企业的执行力,以行政部为核心,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提升,提出了“思维严谨,执行到位”的企业精神,与此同时延寿堂管理层连续二个月取消休假,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将责任定岗定人,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人浮于事现象。为使各种指令和策略能够执行到位,组建了督导小组,由总经理亲自挂帅。

3)欲望营销,稳步推广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是现代人们对传统药店的认识,且这种认识已经根深蒂固,但大健康药店的目标定位则是亚健康人群,将疾病防患于未然——是大健康药店的经营宗旨,也是生存的理由。因而“大健康”药店与传统药店相比,必须要改变营销模式,不能以传统的“坐商”进行营销,应该“走出去,请进来”。

按照这种思路,成立销售部则势在必行。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重点公关,以公益性活动为基点,抢占消费者眼球与舆论注意焦点。按照这种思路参加了庆新年迎奥运万人长跑比赛,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份健康保健品与赠品券,诱发消费者进入门店,同时在店面装饰上加入时尚与品味的元素,从而将销售流程隐含到整个公益性活动中,达到了及提升了药店品牌又提升了整个药店销量的目的。与此同时,销售部又积极进行会员联盟,在无锡全市范围内找出与延寿堂药店目标消费人群定位一致的企业,与之建立策略联盟,(关于策略联盟的具体操作见《让连锁药店会员制走入新天地》文章)充分发挥联盟内各个企业的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一方面便于对消费者的回馈由低回馈变成到高回馈。另一方面又便于对消费者展开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与之建立长久稳固的客情关系。达到发挥会员制营销应该实现的抵御价格侵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核心优势的作用。

4)品类管理,成功的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