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战略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战略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战略管理的概念

篇1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的一些观点,指出了这些观点之间的共同点;其次,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的观点;最后,对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建议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简述

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心的今天,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满足战略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他又在一系列研究中强调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重要性。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会计在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道路上开始了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战略管理会计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是一些学者的观点:

1、Simmonds的观点

Simmonds是首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学者。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和其竞争者的管理会计数据,以发展和监督企业的战略。”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2、Wilson的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son在其所著的《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Wilson主要强调的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

3、Bromwich的观点

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管理会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战略管理会计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4、王化成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化成在1997年发表的《试论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搜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

由上可见,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性和前瞻性,注重企业长期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关系

1、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是在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人认为有必要将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进行比较,以便发现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所在。

(1)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高层的战略管理者,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传统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生产作业管理,是在企业战略已定的前提下,帮助企业提高效律和效果。

(2)两者关注的时空范围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觉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去,提高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在时间上的局限性,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来确立企业优势,以实现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企业内部生存空间,忽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局限于本企业的内部信息,它主要研究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而不重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两者管理价值活动的内容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既重视生产制造,又重视其他价值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活动;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

(4)两者提供的信息类型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将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并重,提供了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如客户信息、行业竞争信息等;而传统管理会计虽然也提供一些极其有限的非财务信息,但它过份关注于财务信息,如销售指标和盈利指标等。

(5)两者的方法不同。战略管理会计因为很多情况不能量化,需要大量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在较大的程度上依靠主观判断,它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所以采用了大量独特的技术方法,如各种战略选者方法、价值分析、作业成本分析、平衡计分卡等;而传统管理会计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历史数据为依据,根据数学公式进行预测决策分析。

2、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

经过上述的比较,可以发现传统管理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管理会计到底应该从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发展,还是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学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派别:

(1)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学的Anthony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Scapens教授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管理会计的发展是“一切以成本为中心,将数量方法及其它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引入管理会计系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2)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哈佛大学的Kaplan教授和太平洋路德大学的Thomas Johnson教授为代表人物,主张“以全方位创新为目标,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发展态势,通过不断创新改进现代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有效地控制、评价企业的绩效”。

根据以上学者的主张,作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和传统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两大框架内容。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于企业内部的效率,服务于企业短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确定、控制和评价;战略管理会计则是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思考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动,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全局利益的最大化,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与现代企业管理相匹配的完整的现代管理会计系统。

三、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既然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有必要提出发展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我国现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的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模式。但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企业很难得到普遍的应用,所以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所应用到的技术方法,不要过分追求高深莫测的数学模型,要注重方法的可操作性。

2、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中的案例的研究

在西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理论与实际操作是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案例研究,不仅可以发挥某个案例的示范或警示作用,还可以不断推动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应当充分重视这些案例,并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方法提供参考。

3、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

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则很少给予教育推广。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的工具,所以其他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专业也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这门课,而且应该关注其中的发展,特别是对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新理论新知识的讲授。另外,要注重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战略管理会计。

4、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如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虽然我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但是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由此得来的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也只有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中所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度、产品质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很难得到,而且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依赖手工操作是很难完成的。所以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东.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综述[J].商业经济,2011(4).

[3]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会通信(综合版),2011(6).

篇2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房地产企业;企业管理

现今市场经济中使用的战略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特别是以目前信息技术为不背景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为了使成本会计更适应现代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应对传统的成本会计进行升级,在本文中研究的战略成本会计,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能打破企业原有的生产和经营顺序,将成本会计理念贯穿在整个生产和经营的每个环节中,使现代企业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战略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一)战略成本会计概念简述

战略成本会计指的是企业通过完成投资决策、研发与设计、原料采购、商品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予以全面的监管,将监管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中,从战略的角度而言,其影响着成本每一个环节,规划和控制成本使其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有助于企业在市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保障企业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现今市场中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企业生产和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以往的成本会计无法满足新经济体制下对成本管理的需求,传统成本会计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这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稳定的经营。现代企业经营和者在企业管理中应从自身出发,采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改善传统陈旧的成本会计,予以创新进而形成新的战略成本会计,使之适应新成本会计环境。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与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战略成本会计理论概念不断丰富,应用范围逐渐扩张。

(二)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现今市场经济的主体,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应在市场中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为企业存在的价值提供保障。现代企业在对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之前,战略成本会计能收集市场发展趋势、消费者需求、原材料质量以及价格等信息;然后现代企业会按照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对信息予以筛选和整合,制定出优质的发展方案;最后,现代企业从营利的角度选择最适合企业目前发展的最佳的方案。基于战略成本会计通过对商品销售反馈信息予以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所在,协同合作避免了无效的生产环节与资金成本。

二、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当中战略成本会计分析

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属于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通过完善对成本管理的模式,来降低企业成本和制定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其中成本分析和管理能通过成本核算来降低成本因素和与生产经营环节,这样的发展状况,对现今房地产企业而言,代销售的商品是房产企业的存货。通常情况系企业通过存货成本核算和管理,通过对采购原材料各方面属性的了解,来实现对原材料采购环节爱好难的成本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其商品在建造的过程中,对建筑才来哦的采购的周期、次数和平均采购成本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较为合理的投资方式,尤其是针对不同阶段施工的状况,结合不同时间段的原材料价格,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采购的成本。另外,在对商品房存货的营销阶段,应按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程度展开相应的销售活动,进而实现对商品房存货销售有节奏的控制,在这样的过程中能清楚地掌握房地产市场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因素,进而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和促销的政策,再配合发盘的节奏,实现房地产企业自身存货待售费用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提升房地产企业经营的绩效。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战略成本会计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是将生产经营和全局进行紧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将每一个生产环节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整个系统中的成本进行优化,同时还对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状况,适当的采用的成本核算的方式,将存货和成本价格分摊到不同的环节中,能发现当中成本改善的因素,以便从单一的环节来上升到全局成本优化的层次,充分地体现了房地产企业管理策略的战略性高度。从上述的分析得知,将战略成本会计理念充分的应用到房地产企业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房地产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提供真实和明确指导建议。

三、战略成本会计在房地产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房地产企业房产销售中的应用

采用战略成本会计理论销售前对销售人员培训费用的控制,属于战略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适度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销售网点的安置则是在开展市场调查后对设计广告宣传投放地进行选择。通过对销售网络进行合理的布局,进而实现低成本的资金投入来换取搞销售业绩,这在房产销售阶段具有重要的位置,在对销售网络进行合理时,应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置广告牌,例如在公交站对广告牌进行设计和安放,这一环节中应用战略会计能更好地权衡广告费用和销售业绩间的关系。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房产商品售后的服务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售后服务在完成房产销售后,开发商将房产所有物业管理事务移交到相应的物业公司,而房产业主对商品房售后物业管理的满意度通常不高,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企业形象。为了给业主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实在必行。将战略成本会计理念应用到房产商品售后的服务环节要求房地产企业对售后提供的服务智力那个进行严格的管理,但是在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成本。因此,应严格按照实际的状况,对物业管理公司和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有效提升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对进一步提升销售业绩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重大的意义。从销售的角度进行分析得知,战略性成本会计理念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产企业销售的业绩,同时在保障业绩的状况下,逐渐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这对房地产企业长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房地产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和传统成本会计最大的差异性是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基于这样的发展状况,房地产应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房产商品的价格走势,战略成本会计在完成市场调研和市场未来发展方向预测之后,能为房地产提供丰富的信息,进而辅助房地产企业制定优质的发展战略方案,提升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战略成本会计能够辅助企业掌握购房者的实际需求,这样有助于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双赢的战略发展目标。应用战略成本会计是对企业运营时最直观的分析,基于这样的状况,对项目投资成本有效的控制和分析,能增强战略成本会计应用后得到的效果,进而更好的辅助房地产管理的工作。另外,对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经营战略性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的应用方面,若要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无论是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人员,或是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在展开自身经营活动过程中其经营状况能直观的描述出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合理的成本分析和管控能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该方面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辅助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得知,战略性成本会计方面管理理念的应用,能辅助房地产企业的稳定经营和长远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体制逐渐转型的环境下,凸显出战略性成本会计管理的优势。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中得知,战略成本会计的应用贯穿于企业整个运营的环节中,其对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信息的搜集,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房产商品进行销售之前,应根据战略成本会计采集的市场信息和房产商品销售后的反馈信息,对销售的价格和销售模式进行调整,能更好地辅助房地产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忠艳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翟旭.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上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5,09(05):243-245.

篇3

关键词:物流成本;价值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44-01

如今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最初给企业带来较大空间利润发展的“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现在所能提供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地下降,因而“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实际证明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才能满足战略意义上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管理对于控制物流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一)没有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由于彼消彼长是物流成本中各项目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有些项目成本的降低,其他项目成本就有可能会提高。然而,在企业中,生产、采购、销售等不同的职能部门主要原材料和制造耗用材料以及产品的库存、产品运输、客户配送等环节分属,因而各项活动就没有单独的物流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从而割裂了企业的物流流程,其优化过程得不到系统的管理,它最多也只能限于职能部门内部,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严重缺乏。

(二)物流成本过高

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有相当的份额。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就是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管理滞后。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约56%的生产企业的产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5%-10%,我国目前工业品物流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0%- 60%,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物流成本占中国GDP的比例约20%,而在发达国家仅约10%。

(三)管理手段落后

物流管理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落后,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较差。此外,物流管理技术落后还表现在物流成本核算存在不足。企业的一些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相应费用是跨部门发生的,但现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按部门对成本进行归集的,这就掩盖了各项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成本管理仅限于部门这个层面,难以深入到物流作业层面。

二、价值链理论概述

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企业逐渐从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和个体竞争向价值竞争、服务竞争和网络竞争转变,价值竞争、服务竞争和网络竞争将被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对象,其优势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基本--价值链,便由此而产生。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所提出。且价值链优化研究经历了从迈克尔.波特的传统价值链、Peter.Hines的“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JefferyFIRayport和JohnJISvi。kla的虚拟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理论的一个长期过程。到目前为止,价值链已经发展成为在当代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组织战略思想和模式,它是以企业储运、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流程为载体,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的系统性结构,为企业形成信心竞争优势、创造长期利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三、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意义上的物流成本

(一)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

物流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表现就是通过对供应商、企业、客户间的一体化的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优势。而价值链正是波特在产业结构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的概念和思想。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产业结构分析本身就包括供应商、企业和客户分析,而以后的学者所提出的价值网络概念则主要涉及上述三个主体的一体化运作;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体系中,基本竞争战略就包括成本领先战略;而成本优势又作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是进行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归宿之一。

(二)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按系统化要求实现物流功能要素集成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价值链将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两大类、若干个逻辑上前后相连的活动,并集成到一个框架内;从具体应用上看,价值链要求按照活动的经济性和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即要求消除无价值或价值量小的活动,强调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性;从成本动因上看,价值链在考虑活动内部联系、整合等动因的基础上,强调通过协调和最优化带来成本削减的机会。

(三) 价值链能满足物流成本管理

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来看,要求价值链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的纵向联系的动因出发,分析供应商或销售渠道行为如何影响每种活动的成本,强调与供应商在服务、包装订单处理以及与客户在包装、搬运、物流设施选择等方面的联系为具体分析对象。

四、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管理战略探析

(一)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管理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要使企业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在提供的产品功能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以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而低成本和差异性这两种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导出企业创造高业绩水平的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下物流成本管理就以低成本为目标,保持低的库存水平和成本,采用大批量配送策略,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也主要考虑成本。因此,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是要求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或服务带来额外的加价,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分类

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下的成本不再是单一含义的成本概念,能从企业战略层面、管理控制层面来支持成本战略分析、产品定价和过程成本管理控制等活动。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都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面:战略管理活动、管理控制活动和作业任务活动。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高层管理人员关注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的问题;中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计划执行情况和管理效益问题;而最基层的执行人员关心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和工作效率问题。

(三)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计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因而从基于价值链管理角度,对整个价值链上进行成本计算,如果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则可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然后把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进行计算。比如;企业物流都是由物资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存储流通加工、包装物和废品的回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物流信息等工作构成的,用作业成本法下新的企业观来看,物流的每一项工作可构成企业职能价值链中的一项作业,是企业作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作业成本法下的新的成本观来看,物流成本则是物流作业链各环节所有成本之和。这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其分配的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提高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基于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

优化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价值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在实际操作中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成本计算是以成本控制为前提的。由成本计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了一种认识价值链的手段。只有通过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整体、战略的分析,才能实现经营目标。比如:从价值链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受到很多环节的控制,如说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要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应针对所有影响成本的作业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对此,企业中作业管理的基本思想要引入价值链的物流成本控制进行管理。

总之,企业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使得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市场中立于不败的地位,就要准确把握企业“第三利润源”,运用价值链理论来就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实施全面管理,建立有效的控制方案,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隽娟.中国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综述[J].物流市场,2008,(1)

[3]吴占坤,赵英姝.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8,(5)

篇4

关键词:专业技能素质;人际交往素质;概念技能素质;学习型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在全球的流动加快,竞争会越演越烈。在变化的环境下,企业要寻求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建立起与企业经营环境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企业的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管理,努力提高职工的素质,才是企业谋求长期发展的战略大计。

一、职工素质概述

1.职工的概念

(1)职工的内涵。没有和任何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人,我们把他称为是自由人,当自由人被企业录用,从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之日起即为企业的一名职工,上至高管下到企业基层作业人员均为企业的职工,但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企业的核心职工。核心职工是指与创造绩效及对公司发展最有影响作用,并在某方面“不可替代”的职工。他们的工作岗位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一旦核心员工离职,将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空缺的工作岗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来替代,就算是找到了,其招聘成本和培训费用也会很高。核心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来源。

(2)职工的分类。职工从管理的纵向分类角度出发可分为:①作业人员:是企业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如车间生产线上的工人、饭店中的厨师、学校的老师等。②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企业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在制造工厂中,基层管理者可能被称为领班、工头等。③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通常拥有部门或办事处,是办事处主任、项目经理等。④高层经理:他们处于企业的最高层,主要负责企业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企业的身份出面。如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等。

2.素质的简述

人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和后天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将人类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内化成稳定而巩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属性。目前管理学界较多的分类法有以下两种:

(1)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将人的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三个方面。

(2)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则把人应具备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基础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

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职工的下列三方面的素质:①专业技能素质:就是指为了完成一个企业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②人际交往素质:就是与企业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企业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③概念技能的素质: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性

提高职工素质利于企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职工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为企业发展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才能早日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相反哪个企业的职工整体素质不强,就会严重制约这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退场或被淘汰。如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能否求得生存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来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工机制,是建立在国家目前劳动用工供过于求、企业生产任务不足、冗员过多、国家和企业深化改革用工制度等现实客观基础之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用工供过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劳动权的保障,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有相应的劳动技能,在打破计划经济实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一点日益凸显。这就迫切要求职工加速观念的转变,加速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新要求,从而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劳动权利。

三、职工素质问题的分析

1.职工专业技能素质存在的问题

(1)企业职工文化技能的基本情况。从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技工构成的结构看,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比重较大,超过一半,初级工也过半,均呈明显的“金字塔”型,而且技师和高级技师绝大多数年龄偏大。

(2)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企业内部并没有合理的培训计划,聘请培训师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企业职工本身对培训的不重视使得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培训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培训学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名存实亡,将办学重点转到其他更具有经济利益的课程开设。

2.职工人际交往素质存在的问题

所有职工都属于某个工作单位或工作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取决于他们与同事、上司相处的能力,许多职工有出色的专业技能,但在人际交往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与同事相处、与上司沟通,而影响其工作业绩,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人际关系是工作环境的一部分,职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使职工更加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工作,复杂的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对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起到破坏作用。在公司里,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注意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3.职工概念技能素质存在的问题

概念技能素质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高管还是企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非常规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培养职工要有一定的概念技能素质,概念技能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工作中遇到非常规性的问题的乱作为。

乱作为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洞察事物间关系的能力,缺乏认真分析影响工作因素的能力。对于基层作业人员来说,当接触到自己专业的弱项时仍一意孤行,不听专业人士的建议,这是乱作为;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没有履行义务和职责,没有为职工、为下属服务的认真态度,对职工权益受侵犯漠不关心,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不正确处理企业的全局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就是乱作为。那么,职工只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概念技能才能真正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职工素质的方式

1.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标志。它具体表现在职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不用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职

工奋发向上,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2.加强学习,沟通实践

(1)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为职工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努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素质。鼓励职工自学,为他们提供岗前、岗中培训、外出学习技能的机会,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培训职工。力争通过培训学习,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成功的企业都非常注意职工情感上的变化,精心培植职工对企业的感情,让职工认同企业,努力培养与企业“生死与共”的价值观,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的肯定,通过感情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让职工参与管理,在其能力范围内授权,培养其在工作中逐步理解影响工作的因素的相互关联性,并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在管理中上级要学会授权,在下级的能力范围内授权后就要放手,让下级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决定权,锻炼其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3.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

(1)尊重职工的人格,职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作为企业的高管人员应该认识到企业的职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那么就应该尊重职工的人格,尊重职工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让职工找到主人翁的感觉。目前有的企业采用股票期权、技术入股、创意入股等手段,让职工真正把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从而把为企业服务与为自己服务结合起来,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2)以绩效管理提高职工的素质。绩效考核是通过科学的考评标准,对职工的绩效、能力、岗位适应度等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通过绩效考评或是绩效管理来改革企业基层作业人员以往形成的上指下派的分配型工作方式,实行工作效益与工作报酬相结合的方法,按业绩分值计算个人和部门的劳动所得,都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职工的素质。

(3)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从树立品牌形象的角度出发,提高员工自身形象。作为企业的一员,对外言行,代表企业信誉;对内承诺,促进部门间的相互信赖。这些都可以很好地督促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职工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来感染和激励大家奋发向上。通过榜样的树立,可以促进职工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上的凝聚力,在互动的竞争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创新.现代管理学概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42-52.

[2]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12-138.

篇5

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预期实践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总产值最大化。由于该目标缺乏对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考虑,难以适应整体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在世纪年代的商品经济时期,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当前的国有企业股份制转型中进一步体现为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股票市场价格综合反映了国有企业的当前和未来盈利能力、预期收益、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方面的经营活动情况。

2、财务管理的理论概述

2.1 财务管理概述。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科学,是在19世纪末才产生的。在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再加上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使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一普遍存在的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主观活动所应包括的要素,以及对各要素的具体内涵的哲学思辨,通过演绎的办法而得到的。公司财务管理的概念表述为: 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为对象,通过组织、控制和协调资金运动过程,以实现自身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2 企业财务管理原则。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运筹作用,力求实现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从平衡中求发展,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因此,应当遵循一定的财务管理原则,这是现代企业财务活动内在的要求。一般来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原则包括以下七项:一是资本结构优化原则,即企业在资金筹集中要考虑资金成本的高低,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保持最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的资本结构。二是资源有效配置原则,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拥有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并随着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使其发挥最大的利用效果。

3、LQ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3.1 LQ公司简述。LQ公司始建于1948年,已有60多年历史,属于国有独资大型基础设施施工企业,在同行业企业中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具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多项资质,是省内最大的路桥施工企业。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共计二十余项,在我国公路与桥梁史上创下诸多第一。资产总值36.5亿元,大型设备6000台(套),多数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LQ公司2013年通过借壳DDHX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未来,LQ公司将继续依赖国内外市场,坚持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并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公司转型升级,立足建筑施工主业,多元化发展,以人才为根本,全面提质增效,开创公司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3.2 LQ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当前,面对体制改革及建筑施工业完全市场化的现状,LQ公司在竞争中虽然逐步发展壮大,但管理模式依旧相对粗放,制约了公司在激烈竞争中继续健康发展。首先,在战略管理方面。LQ公司设定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方针。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大做强主业,沿相关多元化发展。但是就目前情况来分析,公司实际发展情况,与公司制定战略有出入。作为综合性施工企业,公司在部分领域仍缺少明显竞争优势。其次,在筹资、投资管理方面。近年来,LQ公司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改善了公司现金流状况。最后,营运资金管理方面。LQ公司围绕稳固传统地域、开拓新兴市场、创新经营思路等方面,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工作。公司2015年全年实现经营开发产值48亿元。其中,国内取得施工项目134个,合同额44亿元,国外取得施工项目18个,合同额4亿元。

3.3 LQ公司运营管理现状。一是实际发展情况与既定发展战略不符。公司虽设定了全方位发展的战略,但与主营业务路桥施工相比,其他方面如路桥养护、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设备制造等发展相对较慢。二是财务管理面临双重压力。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占资产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建设-移交类的项目资金占用量大,回款难度较高。三是经营管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整体环境下仍有待进一步提高。LQ公司在信息收集渠道与跟踪力度,招投标流程、新兴市场及海外市场开发、投资类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分析、同行业企业横向联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4、LQ 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建国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一直离不开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和推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使得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财务和会计工作高度统一,没有分设财务和会计机构,机构运行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效性。受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LQ公司仍没有形成一整套动态的财务管理体制,致使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分权不合理,缺乏对财务状况的有效控制,形成了财务和会计相混的局面。LQ公司市场化转型的总体进程与宏观环境比较相对滞后,制约了LQ公司财务管理改革的前进步伐。

4.2 成本效益重视不足。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受到经济发展影响,国家一直对基础建设大力支持,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服从国家计划建设,基本不存在竞争的压力,所以LQ企业的日子一直比较舒服。LQ公司财务与会计机构大都是合并设置的,财会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公司内部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作为转型仍未完成的国有企业,对成本效益追求缺乏足够动力。

4.3 财务风险意识薄弱。LQ公司难于妥善应对信息时代风险理财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LQ公司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风险。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网络化,企业经营活动与外界互动影响的联动效应将日益显著,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通过相关媒体报道的蝴蝶效应放大,将对企业理财行为乃至整个经营活动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随机性外部冲击。二是产品升级风险。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LQ公司拳头产品的有效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风险。

4.4 资金营运管理问题。LQ公司资产规模较大,长期存在资金管理导致的财务问题。主要表现是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对工程项目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经常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在中标后拿不到开工动员预付款和材料预付款,企业为了不耽误工期,被迫垫支资金进行项目部建设、购买原材料、安装变压器等工作,垫资施工给施工企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占用了公司总部的流动资金,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公司大量举债,财务费用激增。这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施工企业在新一轮投标中的竞标能力以及企业形象。

5、LQ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5.1 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是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达到降低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的核心需求。由于在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限产压库的危险,因此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生产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由旧体制改制为集团公司后,集团旗下都有着几个甚至数十个分、子公司,它们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表现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不及时地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和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求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

5.2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不仅仅是一种计划,它是一种管理机制。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另一层含义是要确保企业集团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科学配置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5.3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就是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投资及融资的估计,其是否准确对于能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意义重大。所以大型国有企业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准确的财务预测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资金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情况安排生产和投资,从而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监测和实时反馈,针对可能突破风险预警界线的问题,管理者要及时调整和修正财务决策,从而防患于未燃。

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一、企业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自从在1980年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尔・布迪尔(Pierre Bourdieu)首次提出后,社会资本理论很快就成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分析框架之一,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竞相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根据研究的主体层次社会资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个人)、中观(群体、组织)和宏观(社会)3个层面。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资本在中观层次的应用,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的。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在理论界还为形成统一的认识,它的派生理论企业社会资本,也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和可操作性的概念。但根据社会资本概念流派,总体上可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划分为3种:基于资源的概念、基于能力的概念和基于关系网络的概念。

基于资源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本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它的主要问题在于由资源与资本这两个概念所导致的同义反复,当不能清楚说明资源的含义时,也无法准确界定资本的含义;基于能力说是从企业社会资本的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其概念的,是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获取网络关系中资源的能力。这派观点的问题是没有明确阐述企业动员或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是社会资本本身还是其功能;基于社会网络说是由对社会网的研究发展而来的结构观,这种概念界定的范围过于狭窄,把企业社会资本的载体认同为是企业社会资本,降低了企业社会资本的解释力。企业社会网络本身不是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是动用了的、用来从事生产性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网络。

笔者比较认同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嵌入在以企业为中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长期交往而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通过有目的行动获取或动员此资源,获取稀缺资源促进目标实现并获得收益,资源涉取能力建设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价值。企业社会资本是权变的,只有企业控制的并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为企业带来正效益的网络资源才能称为组织的社会资本,而不是约束和限制组织目标实现的网络资源,企业社会资本也具有时期性。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

企业是市场和等级制度的混合体,嵌入性存在于自我网络(是所有与企业相联系的组织及其关系构成的网络)与二元网络(把企业看作是网络实体,它是多个行动者的体制化的结构)两个不同的水平。根据企业组织边界与企业网络水平的不同,可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形成的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由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及其他企业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外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

学者们对于是否可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持不同观点。Tsai & Ghoshal(199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包括内外两大方面的社会关系网络,它们均由纵向、横向以及社会3个维度的联系。王革、张玉利(2004)等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外部组织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分问的相互关系,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员工社会资本。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不包括内视角度。如刘林平(2006)明确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应当放在企业的外部联系上,并不存在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要严格区分开企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内个人的社会资本。

笔者赞成企业存在内部社会资本,组织成员的个人社会资本可以向企业社会资本转化的观点。组织成员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离不开企业内员工社会活动,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组织内部的信任、合作、共识、规范等属于企业社会资本并影响外部社会资本的获取。

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企业组织内部关系网络是由企业与其内部各类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之间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对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彼此间进行重复博弈而构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企业内部诸要素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像一张网分布、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结构之间及活动领域。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就是在组织内部关系网形成发展的时候形成和发展的。

(一)内部社会资本的内涵

1、主体是企业。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功能实现离不开企业成员的努力,但是企业成员只是内部社会资本的客体。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在比员工个人更高层次的行动者中生成,部门和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性的行为主体,可以生成自身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不是员工个人社会资本的累加,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的机制与时间都相差甚远。

2、基础是利益关系。社会资本产生的基础和本质要素是利益关系。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正是各个成员基于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企业整体利益的维护上,在彼此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

3、核心是信任。李敏(2005)微观信任网络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来源,是企业内部参与、合作的基础。社会资本依赖于信任,信任是内部社会资本的核心因素,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衡量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关键。

4、内部关系网络是载体。社会资本实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产,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蕴涵于企业内部所构建的组织结构与网络中,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与组织互动形成关系网形成发展的时候生成和发展的。

(二)内部社会资本的组成

张其仔(2000)在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时,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分解成3种类型:一是存诸于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二是存诸于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三是存诸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H.Yli-Renko、E.Autio和V.Tontti(2002)在《社会资本、知识和技术型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中提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包括: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持续的合作;员工的工作是否包括不同的职责;企业内部团队工作是否非常重要;企业内部员工是否在不同的工作之间进行轮岗。张方华(2003)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概括为以下方面: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程度、员工的轮岗制、员工间的信任和知识共享度、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三)研究纬度

1、联系纬度。边燕杰、丘海雄(2000)在研究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功效中将企业的社会联系分为3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见图1)。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也可从企业内部形成的这3类关系联系角度来阐述:(1)企业内部的横向联系:指企业同级层次的员工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具体表现为存储于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以及存储于各部门之间的社会资本。(2)企业内部的纵向联系:是按照企业的组织设计和职能划分所形成的层级垂直联系,主要指存在于员工及其上级之间的联系。这种纵向联系既有自上而下的联系,又有自下而上的联系。具体可表现为存储于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3)企业内部成员的社会联系:指企业内部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与企业外部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产生的社会资本有时会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交叉和重叠。员工社会联系属于企业潜在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可极大增加获取企业稀缺资源的能力。

2、特征纬度。从企业社会资本自身的特征出发对之进行维度划分NahaPiet&Ghoshal(1998)在研究组织内社会资本与组织智力资本的关系时,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分为结构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和认知性维度3个基本维度:(1)结构型维度主要指的是组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即指企业中的社会网络特征相对客观。这一维度主要关注网络联系的存在与否、联系强弱及网络位置等。结构维度为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各种制度、惯例、期望等的形成构建了基础。主要包含以下指标:网络联结、网络构型、网络适用性。(2)关系型维度是在结构维度所确定的网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起的规章制度,长期形成的组织惯例。它主要指人与人之间是否相互信任、喜欢、认同的程度等,即企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包含的指标:人际吸引力、信任、组织认同。(3)认知型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狭义的认知型维度只包括那些组织内共享的语言、符号,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广义的认知型维度还包含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及其他意义体系。认识维的社会资本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主观和心理上的保障。

目前,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研究文献大都是从3个维度进行的。企业内部3个维度的社会资本之间对企业的影响是很难区分。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存在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关系维与结构维以及关系维与认知维之间相互影响,结构维影响认知维。

三、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测量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测量是企业内部社会研究重要的关键部分,内部社会资本的效用都是通过测量其存量来证实的。目前企业社会资本未形成一致全面、系统的测量方式。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直接测量是困难的,学者们通过设立相应的指标把内部社会资本的某几个构成方面量化代表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但主要集中在微观层次(个体)的测量,没有企业整体层次的测量,忽略了企业社会行为的组织特征。

张其仔(2000)在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中,通过测量企业中的合作程度的高低来测量来反映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合作程度是通过问职工他与本班组大部分其他同事的关系,职工对其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满意度和班组长、工段长和车间领导融洽程度3个问题,对这3个问题进行了分级,请员工打分,得到社会资本指数。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农村社会学系的刘迁和Davi d O’Brien对员工社会资本存量大小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什么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时,员工的社会资本是由士气与和谐这两个概念来体现的。员工的士气定义为员工的对于其企业兴衰的态度。通过对6个问题的回答测量被访者的士气上的得分。和谐则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对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观判断,根据被访者对6个问题在尺度上标出的位置,计算出其在和谐的每个方面的得分,最终得出其在和谐上的得分。

韦影(2005)在研究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时将结构维度分为:联系的频繁程度、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所花费的时间;关系维度的测量采用:联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损人利己的倾向、联系双方能真诚合作;认知维度测量:网络联系因有共同语言能有效沟通、联系中拥有一致的集体目标、联系双方能相互信守诺言。

四、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受制于企业内部关系的力量,因此,内部的社会资本是其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重要资源,是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多个方面研究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具有正面影响。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主要从竞争优势、知识共享、技术创新、工作效率4个方面研究内部社会资本的功能。

总的来说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组合,增强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加大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回报;基于信任基础上的互惠行为,增加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同感和依赖性,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弥补科层制度的弊端,降低机会行为与管理成本、员工流失率;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运转使员工在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加速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增强内部知识资源的整合,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内生优势;内部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

五、结束语

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调协调和合作的效用、注重信任和规范力量的思想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时代主流。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各学者深入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其中的问题是:主要研究聚焦在企业社会内部资本的概念内涵,企业社会资本的功能聚焦在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经营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企业具体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作用研究较少;理论体系研究多于实证分析,如何把社会资本的理论真正应用到企业中研究甚少;企业层次内部社会资本的测量问题以及积累的途径和方式仍是研究课题的难点。

参考文献:

1、Leenders R J,Gabby S M.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2、周晓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6.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4、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3).

6、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兼评边燕杰、丘海雄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社会学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