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消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消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消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激烈竞争和挑战[1]。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使得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社会需求变化下,应用型人才已向专科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因此,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消防工程专业定位
新世纪应用型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技能和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的过去9年里,一直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1.1“教育需要”的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Dewey)提出了“教育需要”的概念。他指出,“教育需要”的焦点是学习者,而不是有关学科的教育规划。通过“需要分析”所分辨出来的需要,应该是专业发展活动,即可以让有关专业人员得到满足的需要[2]。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需要分析”,除了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前进行的“教育需要”调研中,主要考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和相关教研项目的支持,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方向、工作胜任情况、知识技术运用情况进行跟踪反馈;针对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岗位适应情况和欠缺技能等方面进行回访;并邀请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专业定位。
1.2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与传统本科之间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传统本科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目的是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其培养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适当的专业技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3]。这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能力是区别于应用型专科人才最大的特征。
依据西南林业大学校情,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着重体现为“应用型”,而非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为此,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技术与方法,能在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消防技术及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评价、检测、监察、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消防工程专业自2003年以来逐步明确专业定位,着眼于培养“用人单位能用、好用;学习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经历了2006年和2012年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教学体系。消防工程专业总学分定为17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34.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7.5学分,课外教学8学分。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见图1。
2.2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1)以大安全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两条主线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框架。消防工程专业一级学科为安全工程,这决定了消防工程理论基础是以安全科学,因此《安全系统工程》作为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2)以“两条主线(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及善后处理)”为骨架构建培养方案。结合我校校情,林业属我校优势学科,如何结合“林业”概念贯穿到消防工程专业中,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是在两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一直专注的问题。为此,结合“教育需要”和专业特色并举,构建了森林消防和城镇消防两条专业发展主线,并将森林消防、城镇消防共性的理论部分从学科角度加以概括,如《消防燃烧学》和《林火原理》两门课程。
(3)以为地方企业和公安消防部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总体目标,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为满足地方公安消防部门、铁路消防部门和消防工程公司等对消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在培养方案修订前的历届毕业生跟踪反馈,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中城镇消防的比重,由2003版教学计划的50%提高到2012版教学计划的75%。
(4)增加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实行宽口径,重实践。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就业时选择与消防相关的工作,但将近三成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或进一步深造。为满足这些学生的“教育需要”,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如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进行,旨在扩展学生视野;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拟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防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拓展,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实验方面。在实验教学工程中,学生仅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与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深入的理解实验的内涵[4]。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存在缺乏对结果深入分析等问题。
(2)课程实习(设计)方面。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个课程设实习(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从全局性、系统性进行考虑。实习基地比较缺乏,企业从经济方面、安全方面考虑,不愿接受在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多数实习单位没有同学校建立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靠教师个人联系,这使得这种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3)毕业设计(论文)方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相对陈旧,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缺乏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求职,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
(1)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降低验证性实验项目比重。我校2012版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为主。如《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不再以某一实验方法为教学手段,而是以综合判定材料性能指标为手段,既依据相应国家标准,又在创造性上开拓检测材料性能指标的新方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在过去办学9年中,消防工程专业获得6项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整合与优化课程实习(设计)内容,变课程实习(设计)为综合实习(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整合课程实习(设计)内容,以专业为主线,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注重多学科、多课程知识交叉和集成。如可以将“防排烟工程”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给水工程”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技术装备”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改变单科课程实习(设计)各自为政的现状,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课程实习(设计)。
(3)探索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为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毕业后的工作,学校积极加强了与社会单位的广泛联系,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5]。利用我校在技术、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主动地为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各类应用型课题研究、技术咨询、培训等。在与政府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学校也依托合作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平台,如最近五年,西南林业大学先后与云南省消防协会、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云南华铄消防培训学校、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团等单位签署了消防工程专业共建协议。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鉴于应用型本人人才与传统型本科人才的区别,我校将毕业论文(设计)提交形式分为工程设计方案、科学研究论文、制作的实物三种类型。学生不再专注于论文,而是更多的转向创造性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制作上,是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大大提高。
(5)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双师型”人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6]。我校在2012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并在制度上和经费上给予了保证。目前,我校消防工程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2.8%,确保了各项实践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版消防工程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修订组一致认识到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时展要求,通过培养方案中“三大体系”和“两条主线”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消防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教研室同仁和西南林业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韩霜,宋晓明.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9):3182-3183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5-8
[3]陈芳,马天柱.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学论坛,2011(14):236-237
[4]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安静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93-96
篇2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针对性
毋庸置疑,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数学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建模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五年制高职相对于中学、大学来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预科段学习的内容是初等数学的知识,大专段学习的是高等数学的内容。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课程多、知识面广,但是难易程度上稍低,不像中学大学那样更深入地挖掘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教学开展形式
高职数学教学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开展一门数学建模专业课程,也不像中学有繁重的升学任务、面临中考高考,因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建模中去,特别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来讲。所以,从教学形式上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①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兴趣小组(选修课)。这类似于大学中的选修课,但组织形式却更为开放,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供学生参与。虽然没有学分的限制,但是却以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对于优秀的模型可以在校刊上发表。②日常教学中引入。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现行教材中的应用因素,有意识地挖掘它们,提出、建构数学模型,并且以专题课、研讨课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理科班(数学专业班)的学生来讲,应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分。既强调广泛的参与性,又注重对有能力的学生重点培养。
二、建模题材选取
在大学理工科的数学建模课程中,教师会讲到一大批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网络图论的典型问题和模型。这样的数学建模问题很显然不是高师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所能解决的。但是他们相比中学生来讲知识面更广,对高等数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所以,在数学建模题材的选取上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相结合。问题设置不可以太复杂,要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建立相应的模型为宜。预科段的学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解决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问题,虽然没有用到深奥的数学知识,但是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大专段的学生来说,可以引入一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建模的问题。例如,可以用微分法求解下列问题:森林失火了,消防站接到报警后派多少名消防员前去救火呢?派的队员越多,森林的损失越小,但是救援的开支会越大。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森林损失费和救援费与消防员人数之间的关系,以总费用最小来决定派出队员的数目。
(2)能表现出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特点。数学建模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深层次参与,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能力训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转化能力,即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即如何把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有细致的体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如下所示:现实对象的信息(表述)数学模型的构建(求解)数学模型的解答(解释)现实对象的解答(验证)现实对象的信息。
(3)有生产、生活的实际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越贴近生活的问题越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把椅子往不平的地面上一放,通常只有三只脚着地,放不稳。然而只需稍挪动几次,就可以使四只脚同时着地,放稳了。如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上述现象?
(4)求解手段多样化,体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科技发展到今天,仅仅利用一支笔和几把尺子很显然是不够的,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数学建模问题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常用的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lingo、SAS等等。
三、注重评价
在高职类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从课程安排上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最后要考核合格,很多学生是凭着兴趣参与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也造成了数学模型的质量好坏不齐,评价的形式、结论难以定性。从数学建模本身来讲,衡量一个模型的优劣全在于它的应用效果,而不是看采用了多么高深的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如果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我们用初等的方法和所谓高等的方法建立了两个模型,他们的应用效果相差无几,那么受到欢迎并采用的,一定是前者。另外,建模的多样性也促使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模型,只要问题得以解决,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
如何展示、肯定学生在数学建模上获得的成绩?汇报课、数学模型展、校刊校报专题论文展、论文比赛等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建模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校数学建模的开展。
在高师高职类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建模的一般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茹玉兰,郭立昌.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0(8).
[2]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3
【关键词】消防工程;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建议
1 目前高校消防工程专业的现状
所谓消防工程专业,是指以火灾科学理论以及工程技术原理为基础,研究火灾预防、控制、施救的方法与技术的工程专业,其在工业、林业、房地产(建筑)、大型公共设施及交通等行业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为重要的作用。消防科学与技术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城的步伐加快,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对生命更加珍爱,消防科学技术必然与时代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自199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已修改)颁布以来,特别是教育部于1998年适时修改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消防工程专业立入招生目录,对普通高校开放,大大地推动与促进消防工程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中设消防工程专业有二十余所,较著名的有中国矿大(北京、徐州)、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于2001年开始陆续设立消防工程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点也相继建立并且招生。(注:武警学院于1985年设立消防工程本科专业,属于部队院校)。特别要说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89年开始筹建的国家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火灾科学的基础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并于1996年设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这些高校均是根据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设立了有自己学校特点的消防专业学科群与专业课程体系,因而成为全国或者省级特色学科,受到社会的欢迎与好评。这些学校的积极开拓与先行经验,为我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对消防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各样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的规模和结构与传统建筑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城市以平面扩张为主转为更多得向立体空间发展。高层建筑、大空间建筑、地下建筑不断涌现,它们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特殊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我国的消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防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科研成果在防火、灭火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消防科学技术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它在我国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防安全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消防工程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里的地位也必将愈加重要。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事消防的设计、审核、施工、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施工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消防工程已成为一个热门专业。目前我国消防部队、企事业单位、设计院所等对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在2万人以上,尚不包括每年正常更替所需补充的数量。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国务院于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意见指出“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建设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同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不相适应,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同现代社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消防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上仍处于火灾易发、多发期”,(2001-2009年全国因火灾造成损失约145亿元)。
“充分依托公安消防专业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开设与消防工程、消防管理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培训,积极培养社会消防专业人才。”
“要继续将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科研计划,积极推动消防科学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利用科学技术抗御火灾的水平。”
“要加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灾害防控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强高层、地下建筑和轨道交通等防火、灭火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发,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消防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推进消防救援装备向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消防工作信息化水平。”
这就为高校消防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
3 关于消防工程专业设置几点建议
社会对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将为消防工程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消防工程专业相关的就业领域(部门) 有以下几个:(1) 公安消防单位的防火、建筑防火审核等部门;(2) 消防工程施工和安装公司;(3) 各级建筑设计研究院;(4) 消防技术与工程研究和开发部门及各类消防产品的生产企业;(5) 地方消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6) 各类大型企业、机场、港口、重要物资大型仓库等专职消防队;(7) 各类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及运输管理部门;(8) 城市及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各级消防安全教育及培训部门。
目前高校提供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下面就高校新设立消防工程专业提供见点浅见。
我国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有关法律主要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特别是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并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专业设置作了严格与详细的规定,对高校的办学的主动性、独立性有一定影响,我就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如下建议:(1)有相关专业学科群的高校根据本校专业特点论证消防工程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可能性,设立有本学校作业特色的消防工程学科群及有自己特色消防工程专业。目前消防专业方向学科主干群课程有:建筑放火、消防管理、火灾整查、消防救援、工业与交通及森林草原消防。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选择自己的学科主干群课程,从而培养出有特殊专长的学生,避免千人一面。(2)在有相关专业学科群的高校,调整原有的相关专业设置,增设消防工程相关课程,增加消防工程选修课,拓展学生消防知识,提高就业面,在进入社会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适应相关消防工程、管理的需要。(3)在职业技术学院、中专大力发展相关专业的设置,改革课程体系,以适应消防职业化及消防管理社会化的要求。(4)目前我国关于消防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制度已经逐步建立,2013年将开始实行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此前《建(构)筑物消防员国家职业标准》已于2008年开始实行。各级学校可以参考此相关要求,在教材内容中有相应的内容,对职业考试的人员提供相关知识教学和相关能力培养。(5)在2012年版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1998年的专业目录作了不少修改,与消防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就是,将消防工程列入基本目录的控制布点专业(编号083102K),这似乎与国发[2011]46号的精神不尽一致,不利于消防专业的招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适当修改。(6)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与公安部下属的四大消防研究所采取适当形式的联合办学,依托消防研究所的科学力量、技术装备缩短专业筹备周期。
总之,消防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我国普通高校设立此专业仅仅十一、二年时间,值得探讨的领域还很多,希望本文有助于我们对消防工程的认识,有助于消防工程专业的科学设置,有助于又好又快培养消防科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霞.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华东师大 2005年士论文
篇4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介绍,嫦娥三号着陆器上除了装配有各种照相机外,还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月球上观测恒星、星系和宇宙。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的干扰,近于真空状态,没有各种人为活动和污染,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因此这台望远镜将“看”得更远更清晰,可能会有一些新发现。
他说,着陆器上还有一台极紫外相机,是首次在月球上应用,将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体变化进行监测,反映地球的环境变化。
嫦娥三号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进行巡视探测。欧阳自远介绍说,在月球车上除了各种照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外,还在车底安装了雷达,将探测月球地表以下100至200米左右深度的地下结构。
文/新京报
三位外国科学家获中国纳米奖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迈克尔·格兰泽尔教授、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卡洛斯·穆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亚吉教授,日前在北京获授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奖,以表彰他们分别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功能材料与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2013年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与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白春礼院士担纲本次大会主席,他在开幕式上向这3位获奖者颁发奖牌,同时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翔教授、迈克尔·克罗米教授大会特邀报告奖。
这5位获奖者均为世界一流的纳米技术领域专家,他们将在本次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此外,3天会期中,还将有176位科学家在10个分会场作邀请报告,300余位科学家作口头报告,并有800余篇论文以墙报交流,另有近50家企业带来最新实验设备和技术展示。
文/新华社
“蛟龙”号完成第三航段首次载人下潜
“蛟龙”号于9月4日,在位于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成功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三航段首次科学下潜。当日最大下潜深度2722米,取得多种艳丽奇异的海底生物样品。
据了解,此次下潜“蛟龙”号爬坡高度约830米,航行约2.5公里,进行了近底观察和测深侧扫作业,并采集到丰富的巨型底栖生物、沉积物和海水样品,包括近底水样8升,富钴结壳9块,岩石1块,珊瑚3只,海星3只(3种),海蛇尾1只,海百合1只,海绵1只。
文/新华社
在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我国首款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进行主题飞行表演,并展出直升机机舱段静展,参观者可近距离地领略我国首款大型民用直升机的风采。
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于2010年3月18日,在江西景德镇首飞,是世界上第一型取得海拔4500米地区A类型号合格证的民用直升机,飞行区域可覆盖我国全疆域。
AC313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搭载27名乘客或运送15名伤员,最大航程为900公里,具有高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可广泛用于人员和货物运输、搜索营救、抢险救灾、城市和森林消防、反恐维稳、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定期乘客往返运输、医疗救护、旅游观光、公务飞行等领域。
文/人民日报
中美“人造太阳”实验获成功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对外宣布,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与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托卡马克实验装置DIII-D近日首次联合实验并获得成功,实验验证了完全依靠自举电流和非感应驱动电流的托卡马克高性能稳态运行的可行性。
此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利用DIII-D的离轴加热与电流驱动能力模拟EAST的实验条件,实现高比压、高自举电流份额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高约束等离子体,并利用DIII-D全面先进的物理诊断和分析工具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物理问题的理解,为EAST实现具有高参数的完全稳态等离子体探索出一种先进的运行模式。
文/中国科学报
恒天然公布乳粉遭污染原因
继恒天然受污染产品被确定不含肉毒杆菌,系“虚惊一场”后,恒天然宣布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关方面决定将早先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产品进行重新加工,而非将其降级处理,并决定使用某项非常规的设备元件。
8月初,恒天然联合客户发起预防性召回之后,首席执行官史毕根思要求开展调查。史毕根思表示,预防性召回并非由单一事件引发,而是一系列孤立事件以不可预知的顺序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恒天然有关方面决定将早先的浓缩乳清蛋白产品进行重新加工,而非将其降级处理,并决定使用某项非常规的设备元件。但恒天然的某两个业务部门之间出现了一次偶发的信息共享疏漏,导致相关检测有所延误。 文/北京晚报
我国网速仍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冲出迷雾: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4391,比2010年提高了17%;尽管我国宽带普及率大大提升,但网速仍明显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报告认为,信息社会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报告根据信息社会的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四个基本特征,构建了测算信息社会水平的指标体系。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测算结果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的信息社会指数在0.5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报告同时指出,在“宽带提速工程”推动下,2012年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12.2%,但网速仍明显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文/光明日报
2013中关村论坛9月中旬召开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9月12日-1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13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以“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为年度主题,将开展中外30岁以下创业新生代同场对话等六个平行分论坛,并2013年中关村指数。本届论坛以全面提升中关村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资源配置能力,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为目标,将主题确定为“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
篇5
【关键词】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
党的十八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宪法规定国家对于人民负有基本保护的义务,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国计民生安全。而目前全人类正处于随时可能因为气候极端异常而爆发大灾难的风险社会当中,气候极端已经不再只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已经成为人民日常性及公共性议题。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江南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大平原的接壤处,山地众多的地理位置、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全球环境异常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自然灾害活动日益频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风、暴雨、洪涝干旱、山体崩塌滑坡和地面沉降等是浙江抗灾的重点。面对灾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浙江省政府本着一贯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设平安浙江、和谐浙江为目标,高度重视浙江的救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如《全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医疗救援给予全面性的法律规范的指导,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域外法律制度介绍
抗击灾害,拯救生命,不仅是浙江省、甚至是中国政府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全球范围而言,也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其中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设置了比较先进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其中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了解及借鉴。
(一)美国
1.法律法规。美国《国家应急预案》是有关处置灾害的综合性法法律,将国土安全、紧急事件管理、法律实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应急医疗服务以及私人部门等统一为一个整体结构,对联邦政府、州长、地方行政首脑和民族行政首脑在应急事件时期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地方政府和民族政府在紧急事件期间互相协调的基础。《美国突发公共卫生实际应急反应指南―针对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者》旨在帮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区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后24小时内,迅速有效地采取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行动。这是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此外,还有《减灾和紧急救助法》、《联邦紧急相应计划》、《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国家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法》等。
2.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体系。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三级应对体系,自上而下包括: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一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一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二个子系统胡。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系统由CDC提升到联邦应急计划,总统有权根据危机事态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联邦应急计划;HRSA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要负责药物获得、急救、运输、信息传递、隔离检疫、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医院系统协调;MMRS通过地方的各个执行部门,如:消防、自然灾害处理部门、医院等部门,现场救援人员协作,确保城市在一起公共卫生危机中最初48小时的有效应对。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美国十分重视自愿者和自愿组织在灾害医疗救援的作用。1970年成立全国抗灾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主席是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在《联邦紧急事态应对预案》中被要求固定承担紧急救援和为灾民提供后勤服务方面,被公认为是第一应对者和有效救援者。此外,还有1881年成立的美国红十字会,履行包括国内和国际灾难救援在内的某些美国政府的责任,具有“联邦工具”的合法地位,今天,美国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几乎完全纳入了美国紧急事态管理的工作体系,承担着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的部分工作。
4.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美国在联邦 C D C 中专门设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通讯办公室,负责向公众和医疗救援人员及时告之灾害事态信息,帮助相关人员正确判断灾害发展状态。此外,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主持全球应急管理系统,以灾害信息服务、灾害应急事务处理为目标,主要业务包括同国际系统连接,进行灾害管理、减灾、风险管理、救助搜索、灾害科研等。
美国对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体现在基本行政法律、各项专门的减灾法之中,并且还有针对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专项立法;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并且该职责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灾害发生后的“临危受命”;把卫生系统与其他系统串联起来,使得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等领域内的人员可以综合有效的协作;重视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力量,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发挥其优势作用;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应对体系及具体程序和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二)日本
1.法律法规。 1 9 6 1 年颁布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预防灾害、对应灾害和灾后重建等事业方面的根本大法,对其他相关法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也是其他相关法律的立法依据。该法就防灾救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团体的责任以及市町村的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公布于1 9 4 7 年的《灾害救助法》是关于灾害应急救助问题的最早的法律。其宗旨是:在发生灾害时,国家要在地方公共团体、日本红十字会、其他团体及国民的协助下,进行应急的必要的救助,以此来保护受灾者和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针对多发行地震灾害,还制定了详尽的地震灾害对策性法律,如《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
2. 确立包括灾害医疗救援在内的三级政府负责管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即中央一都( 道、府、县) 一市( 町、村 )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日本政府会向国民及有关机构发出紧急通报,通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同召开了干事会,研讨对策。中央主管机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制定和实施应急对策。在日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中,消防(急救):警察、医师会、医疗机构协会、通信、铁道、电力、煤气、供水等部门,也按照各自的危机管理实施要领和平时的约定相互配合。平时,在灾害疾病的预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全国各都道府县的地方保健所和市盯村的保健中心。
3.非政府机构依法成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主体。2007年修订的《灾害基本对策法》把红十字会在内的61个非政府机构制定为全国性公共事业,要求其无条件配合灾害救援工作。
4.快速反应的灾害救援机制。建立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的医疗救援程序,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设立了应急措施:灾后6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派遣医疗队救助伤病;灾后12-24小时内,主要救援工作是转移伤病。
5.建立应急信息管理网络,可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通讯网络体系,包括:以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主的“中央防灾无线网”;以全国消防机构为主的“消防防灾无线网”;以自治体防灾机构和当地居民为主的都道县府、市町村的“防灾行政无线网”;以及在应急过程中实现互联互通的防灾相互通讯用无线网等。此外,还建立了包括紧急联络通讯网在内的各种专业类型的通讯网。另外,还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有关灾害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日本同样也制定了详尽的灾害应对法律法规,使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可以有法可依;依法分配了各行政职能部门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职责,同样的该各行政部门是承担该职责的常设机构;把非政府部门规定为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定主体,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各方面积极力量,并要求其互相协作;依法确立了灾害医疗救援的政府负责日常应急体系及具体24小时应急救援程序,并重视对灾害医疗救援的日常预防工作;将来完善的专门的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一项切实有效地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
1.灾害医疗救援法律渊源多元。灾害医疗救援属于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行政法律法规、卫生法规等不同的部门法中都应重视设置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也可制定单项灾害医疗救援法律,使其有法可依;
2.依法建立灾害医疗救援日常应急体系,有备无患。在该系统中,应依法确立非卫生行政机构与公共卫生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工作程序,部门之间要做好有效的配合,使灾害医疗救援体系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依法确认非政府组织的灾害医疗救援主体地位,将其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给予有效地配合和协调,发挥非政府组织分布广泛,在后反应快速,医疗救援力量专业化的优势;
4. 设立专门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与灾害医疗救援工作,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
二、浙江省自然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现状介绍
自然灾害具有的突发性及危害性特点,使其被定义为突发事件的范畴[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此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的法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卫生法规都包括对灾害医疗救援的适用,主要的法律性文件如下:⑴国家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卫生部门继而制定的预案与办法等主要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疫情霍乱等应急预案》、《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职责》、《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等。⑵浙江省法律性质的规范文件主要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浙江省重特大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救灾防病预案》、《浙江省干旱卫生应急专项预案》、《浙江省防台风应急预案》、《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浙江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浙江省地震应急预案》、《浙江省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
虽然浙江的灾害救援已经具备了预防和抵抗灾害的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并在以往的抗灾救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其缘由如下:
(1)完善社会立法,构建成熟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为浙江省抗灾救险工作贡献微薄之力,促建和谐社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凡是法律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如地震、风灾等灾害事件的防治和应对就较为得力。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法服务法》,它规定州长可以根据《健康和安全法》对灾害事故中的救助问题给予豁免;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国民健康计划。与之对比的是,《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助有明确的规定之外,有关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是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地方性法规之中,且对于医疗救援方面的规定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缺乏针对灾害医疗救援的系统性的完善立法,这会导致灾害医疗救援不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具体权利,导致社会矛盾出现,不利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汶川地震不仅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现有的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在抗险救灾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灾害医疗救援方面新的法律问题需去研究,如在灾害救援中的医生为拯救生命对遇险者进行截肢的紧急处置的权利与遇险者知情同意权的对抗;灾害国际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在灾害医疗救援中遇害者的尸体应急处置的法与情的冲突;灾害医疗救援中出现的专业救援人员缺乏和药物等重要救援物资调配等救援中的依法管理等问题。汶川地震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会是偶然现象,今后也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在其他省市的灾害医疗救援中有所表现。《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我们应以汶川地震的灾害医疗救援行动为研究的对象,结合浙江省的现状,对浙江省的灾害医疗救援给予深层次、防范性法律研究和完善,使我省的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更加的法治化,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害降到最少程度。
(3)填补浙江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如前所述,灾害医疗救援制度涉及到诸多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医事法律问题,法学界对医事法律研究的相对陌生和不重视,导致该研究领域出现研究的空白点,而本课题组成员立足于温州医学院,具有法学研究背景,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信可以从法学特别是医事法学的角度,对我省灾害医疗救援制度的完善有所建树。
三、浙江灾害医疗救援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灾害医疗救援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效力不一。
调整灾害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二是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相关国家和省级的预案或者办法等,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前者是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工作所依据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并有追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而后者是落实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所依据的具体操作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内部指导性文件,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要参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其法律效力明显低于前者法律法规,导致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因此受到的一定限制。
(二)综合性规范或者专类性规范有关灾害医疗救援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自然灾害医疗救援的单独规范。
综合性规范主要指的是针对所有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综合性法律规范,如《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专类性规范是对具体某一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的等的一部单独性法律规范,如《防震减灾法》、《浙江省卫生系统防台风专项应急预案》等。在综合性和专类性规范中,灾害医疗救援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而已,相关法律规定内容简单和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的操作执行。虽然后面制定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有具体救援措施的落实,但是也是针对整体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预案,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援助应急预案》和《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所有的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规定简单统一,对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实施缺乏针对性,对于自然灾害而言,拯救生命和控制疫情是首要任务,但如果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现场事态控制比医疗救援而言更为重要,因此虽二者同属突发事件,对医疗救援的要求也是各有不同的。此外,当今社会地球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特别重视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的法律规范也是形势所逼。
(三)灾害医疗救援中的卫生防疫环节的法律建设优于灾害疾病急救环节的法律建设,立法层次上存在漏洞环节。
国家经过非典事件以后,卫生防疫方面的法律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有《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检查规定》,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疫情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就政府和社会该如何行动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对灾害疾病急救仅是简单片语而已,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疾病急救方面的规定简单的一笔带过,即人民政府可以实施医疗救助、卫生防疫以及其他的法律措施,《防震减灾法》里面也只有一条,地震灾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相应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灾害医疗救援立法体系中上位法的“厚此薄彼”规定必然影响浙江省在制定灾害医疗救援的下位法法律法规时,重疾病防疫,轻疾病急救。
(四)忽略非政府医疗救援组织的法律地位。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对于上述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都在法律法规中有详尽的规定。但对于非政府的医疗救援组织,如红十字会组织、自愿者等仅是简单规定了其可以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协助做好相关工作,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但对其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的职责、权利范围及政府医疗救援机构的配合和冲突协调等实际会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涉及。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告诉我们的,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对实施灾害医疗救援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在医疗救援工作上的专业性也是得到认同的。随着非政府的医疗救援力量日益参加到各类灾害医疗的救援工作中,重视其医疗救援法律主体地位,依法规范其医疗救援工作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熊文美、陈进、李幼平、陈燕玲、郑会贤、周丽萍.美日俄中四国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比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 ( 8 )。
[2]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唐承沛.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D].中国知网,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俞慰刚.日本灾害处置的应急机制与常态管理[DB/OL].维普资讯。
[5]熊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条规定,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篇6
关键词:会展业 旅游业 发展 文化 经济。
会展业是会议业与展览业的总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科技等交流活动是会展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著名的旅游学家robert christie mill曾在《旅游体系》书中指出:“旅游市场分为:一般商务旅游,同各种会议展示有关的商务旅游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则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文化交流并带动旅游、交通、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形式,目前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展业与旅游业两者紧密相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可见,会展业已纳入旅游环节,是旅游产品的一种延伸类型。
会展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河北省内环首都北京与直辖市天津,四周连接着北方内陆各省,外环渤海,拥有海上门户港口——天津港、京唐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占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经济、科技、文化、人才信息的往来渠道广泛而灵通。而河北的旅游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资源,依托人文和自然资源,打造出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等各种风格的旅游产品,这些都是促进河北省会展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条件。省内各个城市所承办的各种会议与展览,不仅发挥了河北省优势重点产业的特点,更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来河北发展,为壮大引导河北省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持续有效地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加强省内各城市区域特色建设,促进会展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为加快发展河北省会展业,进一步推动对内对外贸易、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河北省根据区域特色和产业基础确定会展项目的选址和市场营销,重点建成了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四个会展城市,同时在场馆的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也提高了会展质量与核心力量,为河北省创立品牌展览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因此,省内其他城市在发展会展业的同时也应该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发挥自己城市的优势条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注重会展内容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配置完善服务设施,让会展活动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1 会展业对旅游业的促进发展。
会展活动具有组织规模大,行业性强的特点。会展旅游则是凭借举办会议、展览会、洽谈会等活动,吸引商务客人前来洽谈贸易、交流合作并观光旅游的一种旅游活动。参加各类大型会议和展览会的客人和参展商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会展旅游给主办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促进作用是巨大的。石家庄是河北省专业性很强的四大展会城市之一,在其主导产业之中,医药占有重要的支撑地位。2008年金秋10月石家庄市依托主导产业的优势,举办了“中国 石家庄国际医药博览会”,此次博览会带动了石家庄市以及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最具有吸引力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抱犊寨、白洋淀等都成为商务客人首选之地,这些体现河北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旅游都让游客在舒适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河北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可见,运作一个大型展会的同时,不但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还会给展会带来强烈的旅游气氛,让参会人员情趣大增。
在旅游淡季,会展还可以带动旅游业有序展开,可以把会展策划办到有利其他旅游业发展空间的城市中去。河北省最具冰雪特色的冬日旅游产业——白色体验之旅已初具规模,冬季展会可考虑计划安排在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和承德市,石家庄每年一度的清凉山冰雪旅游文化节,张家口市的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承德市木兰围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滑雪场,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旅游淡旺季的差距,让会展拉动河北省冬季旅游业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为提升河北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不断地在优化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而且让会展旅游产业联带融合效应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形成会展业向旅游业务延伸,旅游业也向会展业务拓展,使区域特色发展空间逐渐壮大,给地方的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推动力。
1.2 品牌会展与主题旅游相互协调融合发展。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会展业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会展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补。在这种发展态势下,著名品牌会展与优秀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的品牌价值,成为会展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举办特色品牌会展,将使会展和旅游凭借各自相关联的优势互动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项大型的博览活动,它对上海的旅游业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力,为世博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巨大商机,使会展与旅游的潜能得以进一步释放。可见,品牌会展选择具有特色的旅游主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影响、互动发展赢得了新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举办强势品牌的展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者,凭借会展旅游的强大吸引力为会展提供更多的专业观展者和潜在的顾客。
河北省发展会展旅游可尝试将品牌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例如“中国 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就结合了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开通昌黎葡萄沟采摘生态游、蓝色海滨之旅。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避暑山庄皇家风情之旅,让旅游者在欣赏到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美景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承德旅游文化的魅力。举办品牌会展的旅游景点也可与周边城市的景区合作,采取不受地域限制的整合模式。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品牌会展和主题旅游完全融合,形成以品牌会展带动旅游,以主题旅游完善品牌会展的互动发展新模式,将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也是河北会展业稳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专项开发会展旅游产品,加快河北会展业与旅游业市场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许多城市将会展旅游列为重点发展的专项旅游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规划和开发具有河北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加强会展旅游业的“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体系,培育会展旅游亮点是会展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这还需要政府加强总体推介力度,调整旅游产品结构,采取跨区域的联动促销机制,加强品牌提升的意识让会展旅游产品与区域旅游资源对接合作,形成以商务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专项旅游。结合媒介广告宣传、公共关系、旅游商品等联合促销策略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地营销推介,以此传播宣传河北的整体形象。将河北建设成为跨城市、跨区域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大省,以更强势的知名度开拓更大的市场,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
2 政府宏观指导,发展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措施和对策。
2.1 政府积极参与,建立专门机构主导会展旅游业发展。
河北省会展旅游业现正处于发展阶段,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两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关系。河北省大多数会展活动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考虑到同旅游部门的合作。在活动内容上,参展商、与会者及观展人员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只有极少数人参与旅游购物。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要建立以政府主管实施规划和统筹指导的会展专门管理机构,依靠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形成政府、企业、协会相互配合,为会展旅游业起到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加强各相关部门合作,促进河北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让会展业与旅游业相互之间的协作形成统一发展的管理模式,依靠旅游产业推动会展产业的收益增长,进一步加快河北会展旅游业的市场化进程。
2.2 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会展与旅游的安全管理。
会展专业管理机构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会展旅游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因会展活动规格高、规模大,为确保整个活动安全、顺利举行,在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指导下,要制定安全工作总体方案,协同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部门启动联动管理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消除隐患,保障社会治安、消防预警、卫生防疫、交通疏导、紧急救援等工作。在会展中心与外围和重点旅游区位置,安置远程视频监控设施,及时发现问题隐患,调遣监督相关机构快速排除。切实消除各种会展旅游安全隐患,防止发生重大会展旅游安全事故。
2.3 建设会展旅游业信息化平台。
当前,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在会展旅游方面,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通过电子服务和信息传输网为会展旅游事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河北省应尽快建立河北会展网站,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支撑,把会展信息及时快速的到网络上面,让更多的会展企业借助信息化的商务模式走进河北市场。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各会展网站共享资源联系合作,对省内展览实行数字化管理与行业监管,并建立网络论坛,与其他会展城市广泛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在网站建设中,还需要与酒店、餐饮、交通、旅游等相关机构的有力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会展旅游资讯,结合媒介提供的文字、景区图片、会议设施、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建立网上会展旅游咨询机构、电子地图和预订系统。用畅通的信息网络为参展者和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综合化服务,全面提升河北省会展业与旅游业信息化的整体应用水平。
2.4 加强会展的人才培育,为河北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如今,会展旅游正以信息化快速的发展,会展人才的严重匮乏、会展人才岗位的空缺,正阻碍着河北省会展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政府在会展业人才培养项目上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在河北省内设立职业培训、中等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重点培养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创新意识强、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会展旅游业人才;并加强引导省内会展企业、机构、团体、行业协会和院校间进行交流、学习与合作。为今后河北省举办大型展会积累经验,以高层次的水平服务于会展旅游业。
从河北省现阶段的会展旅游人才需求重点来看,人才的培养是当下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培育高质量的会展专业人才,为展会客人和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此促进会展业良好的发展态势。让会展旅游人才充实发挥更精湛的潜能,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展览会议公司与国际会展机构进入河北,提高河北省会展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河北省会展旅游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3 结语。
分析研究我国近年来的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成功事例,正确看待河北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关系,不仅能加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深度合作,更能让旅游业促进会展业的延伸发展,还能让会展业带动旅游产品淡季的开发,使两者形成良性互补方式。
在创造出连带性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河北会展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使会展产业借助联合发展的优势,健康蓬勃的发展,不断创新品牌会展、精心打造出“环渤海经济圈”最具河北特色的国际商务会展旅游强省。
参考文献。
[1] 马勇,陈静。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研究[n].国际商报,2003-01-29.
篇7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认识
新的课程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国家课程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开设这门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地、探究式地解决与自身联系密切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同时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2]。
增设这门课程,在宏观上有利于改进我国基础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微观上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非学科课程知识的总和,更不是“非主科”内容的总和。它是对前几年提出的“活动课”的继承和发展[2],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确立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进行试验和探究,其中可能变换各种方法,反复循环直到成功(或失败),总结经验,最后以一定的活动向外界作出反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首先是学生自主性:在信息技术部分和劳动与技术部分,学习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实际给出,在学习过程中就提倡任务驱动式的探究性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部分,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参与活动和研究等一系列步骤,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主要作为以上三个部分的载体,其本身就明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程的实践性也是一大特征,是由自主性所引发的。
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中牵涉的知识、技能一般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的。信息技术部分大力提倡课程整合,反过来其它学科提倡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课程整合。劳动与技术往往与制作、创新、发明联系在一起,,也明显体现综合性,新的七年级教材就非常明显体现这一思想。
再次,学生在一系列活动后应有一定的反馈活动,如报告会,成果展览,小发明,科技制作,写论文,演小品,演讲等,甚至是专题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教育环节的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新课程计划要求所有学科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探究性教学,这种课是属于该学科内部的探究性学习,而综合活动实践课则突出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即不属于任一学科内容的。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拓展思维的广度,借此将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综合能力,这种作用是学科教学所达不到的和不能替代的。下图为新老教学体系中教学思想的变化。
2、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升学考中的体现:自02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起,已提出高考、中考的各学科均有综合探究性的大题目,并努力在其它题目中体现这个思想,特别是高考的X科目,除了希望实现大综合外,还要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占15%-30%的目标。这几年的高考、中考题不断朝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方向发展,显然随着考试改革的深入,这个评价思想会得得到进一步加强。
3、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原则、目标、基本内容范围、教学时间由教育部制订,学校或其它教育行政部门无权改变,。但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是没有教材(不提倡编写学生用书)、形式不固定,相对学生而言,指导师可以不固定。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当地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目标及形式,可以自编教学提纲。一般只针对一项内容,展开深入学习和探究,如小发明、书法、集邮、小学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等,并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内容、形式可以相同,但两者的发展方向不同。
4、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关系: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的课程,课外活动是针对数量较多的部分学生的,如有些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兴趣小组则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往往带有竞赛辅导的作用,如信息学奥赛,航模、书法、运动队、科技等各种小组开工存在的活动等。可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以实践为主,锻炼综合能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是针对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不排除教学为主学习方式,以专业和钻研为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内容上互有关联,时间上可以互相穿插。要注意的是要朝各自的特征方向发展,不能是简单的代替。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有关问题
1、理清四部分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的四部分并不是平等的和同类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和重点,其它三个部分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和特有教学形式,但同样也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这也是把这四个部分归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原则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四种课型,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的课型是在传统的课型上进行改良的形式,主要为自身教学目标展开的,这里不展开论述。
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四部分关系是: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展开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完成较为简单的,带回有意义且一时不能解决的(注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不一定来自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后续的活动则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究、调查和学习,直到课题完成,最后向外界课题的成果(反馈性活动)。这整个过程会经常用到信息技术和以手工制作为代表的几种技术性劳动,用于查找资料、制作研究工具和辅助反馈性的活动的实物等方面。
下文所讲“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围绕研究性学习的部分。下图是四部分的关系示意图。
2、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障碍:可以说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文化,最大的缺陷之一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思想,这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的原因或需求,也成为在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思想障碍。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放远眼光,努力学习,转变思想,才能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3、理想的师资结构和当前形势下的师资调配措施:基于四部分的关系,理想的师资结构应有两种专职教师和两种兼职教师: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方面是专职,另两方面则由各学科教师兼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专职教师,但一般学校应有一二人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例如教科室主任负责研究性学习,政教处主任负责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我省的新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课独立出来,劳动与技术(原称为劳动技术)则是半独立,它们都有规定的课时,指定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说明了上文所述的四部分关系和理想的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情况是:本学科刚起步,一缺广泛而正确的的思想认识,二缺操作经验,三缺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甚至不能按要求开足课时。如何配置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1、缺乏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其它教职工兼职,以保证按上级要求开足课时。2、要对绝大多数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包括一些各级文件要求。通过培训,形成氛围,从而培养一批本学科的带头人。3、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4、学校要通过制订管理条例来督促教师不占用、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课时分配。5、排出专门时间开展本课程的教研活动。
4、探究性学习选题[5、6]: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虽然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但在确定具体课题时,应定位在一个较大领域,如人与自然(科学),人与社会(人文),自我关系(心理),人与文化(文化艺术),或者象工程技术(技术),社会危机(人文)、经济现象(人文)之类,作为指导师,应该熟悉以上各大领域内包括哪些小的领域或具体的可选内容,如: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饮食与健康、情绪调节,消费观念等。当然,这些课题本身可能在几个领域中交叉。当一个主题确定后,一般会有所侧重于某些教学的学科,例如:对乡土历史、人文情况研究的,侧重政史地方面;联系课本,进行实地污染调查,即侧重理化生。如果选择范围在一个学科内部的课题,主要由该学科教师安排探究性学习,超出一个学科,又在一个大领域内,带有专题性的内容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5、教材的选用和证订原则: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两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配套材料的征订比较混乱。我们依据的原则是(1)、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任何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材及教材的配套材料,必须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未经审定的,应立即停止使用”。(2)、试用教材通过教研室征订,正式教材通过新华书店证订。按目前情况,作为试用教材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四选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教研室证订,初中劳动与技术
教材(每学期均为多选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均通过新华书店证订。各中小学校和证订工作相关的单位,应密切注意下一学期的订单,注意是否有变,并在弄清其性质后再行订购。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
因综合实践活动有四种课型,对应的也有几种不同备课的形式或方法。信息技术技术课的备课与普通学科的备课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不同层次学生作帮助。本文的第五部分中给出比纲更详细的参考内容,活动形式则根据有关原则和实际情况,由指导师自行设计。根据《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等材料精神,我们认为备课的总思路是“学校定方向,教师分组集体备课,个人指导实施”三层次备课。
第一层次: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由于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讨论会,确定本校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课时安排和功课表编排方法,指导师聘任方法以及活动前后有关的与校外联系,学生组织什么样的反馈活动等等相关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校级会议能一学期召开多次,则更好。
第二层次:以年级为单位,教师分文理两小组讨论本年级学生一学期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请某些学生参加。注意:供选内容一般是单一性,要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每次活动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再安排时间,场地,费用等,确定分组形式和指导师人选。分组形式可以是按原来的班级进行,如有些内容是与个人能力爱好关系不大的,也可指导师给出可选方案(可以多个),学生自愿选择而分组。本层次应每一到两星期进行一次。
第三层次:教师分组同上,频率同上,加上选聘的指导师,详细准备综合活动的每个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原则,注意事项等,最后由指导师单独统筹,进一步考虑,付诸实施。
在实施中,有一些具体情况,如:二三层次的备课可能连在一起的;全年级一起活动;对一组学生的活动同时有多位指导师;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一学期集中安排一到两次,研究性学习分配给各班任课教师。
学校安排举例:一学期教学时间共17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一节,劳动技术每周一节,实际各用15节,多余4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探究性学习共17*2+4=38节,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安排1、远足为主要内容,(远足中调查,采集,回来试验,制作标本、展示板和中华节,详细本处略)一天计7节,2、对社区中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人群健康意识方面进行调查,用于研究性学习(联系初一科学的生理卫生部分内容),再将结果制作成展览板,进行针对性小发明,制作实物在社区中用各种形式宣传。安排不连续的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共7节。两项内容全段教师有所侧重地分工,共同承担指导师角色。这样前七个星期的课已统一安排。接着10周的每周2节,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探究性学习由各任课教师分担,分别上侧重某一方面的某一类探究性学习,因有10门不同学科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两次,每次一节或两节,共25节。第二层次的备课采用学科教研组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
变化举例:因担任探究性学习的教师较少,后10周中再安排一个或下午两个下午或一整天用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所余时间仍是单周两节连排,双周两节分开排。只是总周数减少。
五、详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及选择注意事项
(一)、中小学生常见或重要的活动内容
1、中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礼仪教育2、法纪法规教育3、各种安全教育4、学习方法指导5、走向社会他人交往、基本人际交往能力训练6、科技小发明7、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学习8、手脑并用的,左右脑协调,开发右脑的训练。
由于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活动,形式绝不应是讲授式,而应是学生参预活动(为主),也参预准备(为辅),如智力抢答式,猜谜语式,制作并参观展览式,先学生自学、提问,再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看展览、听讲座、看电影等(代答疑),最后写论文,写心得,演小品,小制作等反馈活动。
(二)、中小学生均可选择的一般性活动内容
1、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班刊、校刊(校内部分),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社区服务,家庭劳动、成人工作一日体验,参与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科技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调查、人文考查、探究性实验、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各种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体验或尝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有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对待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3、文体艺术活动:通过读书、讲座、器乐、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欣赏、体育比赛、国防体育、登山、远足等形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感受各种形式的美,认知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三)、侧重中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
读书节活动、时事报道、主题班会活动课、社区服务活动、专题夏令营、学习理论、学习方法指导与学法训练活动、智能训练活动、家政、职业指导、走向大自然生物班等自然兴趣组、科技节活动、科技“三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劳技兴趣小组、
(二)、(三)部分因是可选择的内容,建议学校确定课题,教师集体备课,以教师个人特长为依据,确定某内容的指导师,学生根据公布的指导师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的模式,也可以按班级指定内容。学校确定课题时,校长、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集体商量,要充分考虑课时和课题数量、难度的关系;教师集体备课时,以本年级教师为主,其它相关教师,有关职工,如实验员,或社会上有关聘请的人员要一并参加;确定的指导师可以是本校教职工,或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学生必须人人参加,每课不缺。
(四)、课题详细举例
篇8
中图分类号:TU511.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183-04
收稿日期:2006-03-09
作者简介:欧蔓丽,女(7973-),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系工程师,湖南大学工程硕士,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研究。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钢材产量的稳步增加,钢结构的使用越来越多。钢结构建筑较钢筋混凝土建筑具有施工便捷、抗震性能好、对环境污染少、环保可回收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它适合各种工程结构,随着钢产量的增加和应用技术的深入,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钢结构建筑的抗火灾能力和防腐蚀能力较混凝土建筑较差,虽然钢材本身不会燃烧,但是并不耐火,耐火极限仅为15min,由于在发生火灾时高温的影响将使钢材的强度迅速降低不能保持建筑结构所要求的强度。当这些材质的钢结构本身温度超过了550℃,钢材的屈服强度会降低很多,甚至超过50%以上;当温度在600℃以上是,钢材将完全丧失承载能力。据统计2001年美国和日本的火灾伤亡于已经占到国民经济总值的0.8%和0.78%[1]。1993年我国共发生火灾38094起,死亡2476人,伤5977人,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不含军队、森林火灾);1994年我国共发生火灾39337余起,死亡2765人,伤4249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2];1996年我国共发生火灾36856起,死亡2225人,伤342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3]。
钢材的腐蚀是一种不均匀的破坏,腐蚀的发展很快,一旦在钢结构的表面发生,腐蚀的蚀坑会由坑底向纵深迅速的发展,使钢结构产生应力集中,而应力集中现象又会加快钢材的腐蚀,这是一种钢材腐蚀的恶性循环,腐蚀使钢材的抗冷脆性能下降、疲劳强度降低。钢结构建筑在自然环境下,受腐蚀会有一定的减薄现象,特别是南方空气潮湿或人为恶劣环境的情况下,减薄现象更为严重,我国南方110mm厚公交车板在涂装的情况下有的部位半年内就可腐蚀穿透。在美国由于腐蚀造成的不安全事故约占整个不安全事故的31.8%,我国约为25%~30%。腐蚀不仅造成安全隐患,而且也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日本腐蚀工程学会(Japan Soc~etyOfCorroslon Enqi-neermg)和日本腐蚀控制协会(JapanAssociat 40nOfCorroslonContr01)共同进行调查表明:?997年全日本腐蚀损失为39380亿日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77%;2001年我国因腐蚀问题造成的损失多达4000亿元,损失钢材1000多万t[4]。钢材的防腐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重点,目前虽然有控制腐蚀的措施,但是每年世界钢铁总量的30%左右仍变为无用的废铁。据统计,全世界因腐蚀所造成的损失比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还大。
面对由于火灾和腐蚀对结构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内外在发展钢结构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的开发和防腐蚀性能的改进。
2 耐火耐候钢的历史
2.1耐火钢的历史
耐火耐候钢是指钢材具有耐高温、耐恶劣气候、耐腐蚀强度的性能。耐火钢是指其常温力学性能、焊接性能与现有普通钢一致,并且要求在高温600℃以下1―3h其屈服强度不低于常温的2眉的钢材;耐候钢是指暴露在大气条件下,表面可逐渐形成一层非常致密且附着力很强的稳定锈层阻止外界腐蚀介质的侵入,减缓了金属继续腐蚀的速度的钢材。耐火钢是日本最早开始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研究者通过在钢中添加微量的Cr、Mo、Nb等合金元素开发出了耐火温度为600%的建筑用耐火钢,该钢在600℃的高温下屈服强度能保持在常温下的67%以上,如SM400FR和SM490FR,应用非常广泛,此钢种在日本建筑行业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现在欧美、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了耐火钢的研究和生产。我国自1993年开始研制,近十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1年武钢研制出了WGJ510C2钢,其各项力学性能比同期美国、日本的同等钢材要强;鞍钢研制成功了Cr-Mo-Nb-V系的490级高性能耐火钢,马钢的建筑用耐火H型钢、宝钢、攀钢的高性能耐火钢相继研制生产;
2.2耐候钢的历史
耐候钢是指暴露在大气条件下,表面可逐渐形成一层非常致密且附着力很强的稳定锈层阻止外界腐蚀介质的侵入,减缓了金属继续腐蚀的速度的钢材。耐候钢的研制起源于欧美,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家就发现Cu能够改善钢铁在空气中的耐腐蚀性能,1993年美国的U.S.Steel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了抗腐蚀高抗拉性能的低合金钢――Corten钢,并于60年代不涂漆直接应用于建筑和桥梁,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高P、Cu加Ni的CortenA系列和以Cr、Mn、Cu合金为主的Corten B两种系列,这两种钢材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耐候钢,并且发展了一些钢种,如上海钢铁一厂研制的10PCuRE系列,鞍山钢铁厂研制的08CuPVRE系列和武钢的09CuPTi系列。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的建筑用耐火耐候钢,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培育我国钢铁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目前国内外钢结构的主要防火方法
目前国内外钢结构的主要防火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从原理上来说主要有截流法和疏导法两种。从防火的措施保护主要有外包层保护、冷却―空心型钢结构、屏蔽―钢结构保护、膨胀材料保护、耐火钢的应用[5]。
3.1钢结构的防火方法从原理上分类简介
3.1.1截流法
截流法的原理是截断或阻滞火灾产生的热流量向构建的传输,从而使构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升温不超过其临界温度。具体做法是在钢构建的表面设置一层保护材料来隔离火灾的高温,保护材料要选用导热系数较小,而热容较大的材料。截流法又可以细分为包封法、屏蔽法、水喷淋法、喷涂法等。其中喷涂法施工简单、重量轻、耐火时间长、不受钢结构几何形状的影响经济实用等特点,应用得非常广泛。防火涂料就是喷涂法最常用的防火材料,它不仅具有一般涂料的保护和装饰作用,还具有防火的特殊功能。我国已经颁布了两本规范《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中国
建设标;隹化协会)和《钢结构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GBl4907―94国家质量监督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先后研制出厚涂型(H类)和薄涂型(B类)两种钢结构防火涂料,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2疏导法
疏导法与截流法不同,疏导法是把热流量传导到钢构建上,然后设法把热量导走或消耗掉,是构建温度不会达到临界的高温,起到保护钢构件的作用。目前疏导法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充水冷却保护法,具体的方法是在由高位水箱、供水管网或消防车提供冷却水,使之充满封闭的钢构建中,火灾中热量传递给水依靠水的蒸发或通过水的循环带走热量,蒸汽由专用的排气口排出,使钢构件的温度控制在100℃左右。但是这种方法还会增力口构件的自重,使钢构建锈蚀或水结冰,因此要在水中掺加阻锈剂和防冻剂。
3.2钢结构的防火方法从保护措施上分类简介
3.2.1外包层保护
即用现浇混凝土外保或在钢结构表面涂抹砂浆等形式形成护层的方法。现浇成型的实体混凝土外包层通常通过钢丝网或钢筋来加强,来限制收缩的裂缝,保证外壳的强度。砂浆可以是石灰水泥或是石膏砂浆。钢管混凝土就是很好的应用。
3.2.2冷却―空心型钢结构
即在钢结构内采用充水循环冷却的保护方法,它是抵抗火灾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就是前面所见的疏导法。
3.2.3屏蔽―钢结构保护
即将钢结构构件设置在耐火材料组成 的墙体或顶棚内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很经 济,应用中只要增加少量的耐火材料即能达 到防火的目的。
3.2.4膨胀材料的应用
采用钢结构膨胀型防火涂料涂刷在构件外面保护构件,受热时这些材料膨胀在钢结构表面形成保护层。
4 目前国内外钢结构的主要的结构防腐处理
钢结构在空气中使用,大气产生腐蚀是很自然的现象,钢结构的防腐处理主要的方法有四种:①长效法,采用热镀锌、热度锌(铝)复合涂层进行结构表面处理,防腐年限为20―30a;②涂层法,即在结构表面涂(喷)油漆或其他防腐涂料,耐久年限一般为5―10a;③对水下或地下的钢结构采用阴极保护即电化学保护,阴极保护是一种延长阳极寿命的保证钢材料不受氯化物等污染环境侵蚀的保护方法,阳极是向钢材料分布抗腐蚀保护电流的硬件,如钛条网根据美国的防腐蚀学会所作的试验,一条活性钛条网阳极的寿命很容易超过75a,阴极保护安装简单、维修费低,被国内外很多水下和地下工程采用,取得了良好的防腐蚀效果;④采用本身具有防腐蚀能力的的耐候钢6)。
5 耐火耐候钢的发展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钢结构的建筑日益增加,国际上关于钢结构的防火规范和防火工艺设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钢结构的腐蚀对于结构造成的减薄、穿透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它已经成为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必要保证措施之一,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防火要求规范和防腐蚀的要求,为了提高普通建筑用的钢结构抵抗火灾和防腐蚀的能力,必须进行拟定的保护措施,传统的喷涂、复合涂层、外保法等防护措施不仅延长工期、提高建筑成本、增加建筑重量,而且施工也不很方便,因此能够耐高温、耐恶劣气候、耐腐蚀强度性能的耐火耐候钢的研制与应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钢材的合金化原理,并且借鉴国外耐火耐候钢的成分分析研究,我国的宝钢、武钢、马钢、攀钢、鞍钢等钢厂积极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的耐火耐候建筑用钢,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
5.1武钢钢铁集团于2001年开始自主开发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耐火性、高耐候性、高Z向性的建筑耐火耐候钢材,钢材的耐候性能于美国的Cor-ten钢相当,是普通钢材的2~8倍;耐火性能相当于日本的FR钢,能保证在600%高温下的屈服强度不低于标准钢材屈服强度的2/3,武钢耐火耐候钢材的力学性能与冷弯性能技术要求见表1、2。
普通的Q235钢、Q345钢的屈服强度在300~400℃温度下就已经急剧下降,钢材已经软化,达不到正常的承载力要求。厚度为10mm和50mm的WGJ510C2钢板取横向拉伸试验,试件在100KN电子拉伸试验机上进行高温拉伸试验,随着温度的升高度为10mm和50mm的WGJ10C2钢的屈服强度下降平缓,在600℃下屈服强度的平均值为265Mpa和250Mpa,均高于常温下钢材屈服强度的2/3,满足国家标;隹建筑钢板的耐火要求,在700℃的高温下仍然有212Mpa左右,1080℃条件下可以保持215h不屈服。这一钢种集高耐火性、高耐候性、高Z向性能和能承受大线能量焊接于一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属技术首创,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钢种已经成功的应用到上海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扬。
5.2马钢的耐火钢以低碳为成分设计原则,先后开展了Mn-Mo-Nb、Mo-Nb-Cr、Mo-V-Ti、TiMo-Cr-Ti等合金系列,以及Nb-V-Ti-Re微合金化钢。经过马钢公司的不断探索研究,最终确定了耐火钢的成分,Q345级耐火钢的成分以及性能见表3。
马钢的建筑用耐火H型钢的性能指标如下:
耐火性能:os(600℃)≥2/3as室温,即Os(600℃)≥217Mpa
室温力学性能即其他质量指标满足普通建筑用钢标准的要求
抗震性:室温O√as
焊接性能:良好或优于普通建筑用钢
5.3攀枝花钢厂的攀钢钢研究院研制生产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热轧耐火耐候钢,此钢材具有低屈强比、抗层状撕裂和良好的焊接性能等特点,又具有耐火性、耐候性等功能特点,600℃的高温时屈服强度不低于常温的2眉,能够不用或者少用防火涂料。
5.4宝钢集团从钢材的特定金属成分、表观结构和微观组织出发,开发研制了”绿色环保”型耐火耐候钢,其耐火性能与美国的FR钢材相当,能够保证钢材在600℃的高温时屈服强度不低于常温的2/3。其耐候性能于美国的Cor2ten钢相当,是普通钢材的2~8倍,可以在一般的气候条件下使用。并且可以提高涂装的性能几倍到几十倍,耐候钢上涂层的失效年限远远高于普通钢材。
5.5鞍钢自从2000年开始研制,已具备400级、490级系列耐火钢的生产技术考虑到生产的需求和建筑钢材的低成本、高性能和场地焊接的要求,采用钢水预脱硫转炉冶炼炉精练连铸成品厂控制轧制+控制冷却检验(探伤)入库的生产工艺路线,鞍钢大量投入生产了Cr-Mo-Nb-V系列的490级高性能耐火钢表4。
鞍钢的耐火钢完全达到了钢结构防火的要求,在600℃的高温状态下,试件经历2.5min的保温后进行拉伸,钢材的屈服强度仍然满足规定的要求。
目前国内许多钢厂都在积极进行新一代高性能的耐火耐候建筑用钢的研制和生产,这能够满足国内钢结构日益增加的发展。
6 耐火耐候钢与普通涂层钢材的经济对比
耐火耐候钢主要是采用Cu、Ni、Cr、Si、P、Nb等多种合金元素,以提高钢材的耐火、耐候的性能。但是合金元素的应用必然提高钢材的生产成本表5。
虽然耐火耐候钢的生产采用了多种合金元素,提高了钢材的成本,但是房屋骨架中的普通钢材在抵抗火灾和防腐蚀时,必须进行拟定的保护措施,传统的喷涂、复合涂层、外保法等防护措施不仅延长工期、提高建筑成本、增加建筑重量,而且施工也不很方便表6。
因此耐火耐候钢不仅经济节约,而且施工简单、节约工期,并且具有良好的力学和化学性能,是钢结构建筑首选的高耐火性、高耐候性、环保型的新一代钢材。
7 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钢结构在各类结构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随着合金化技术的研究改进,加入一定Cu、N1、Cr、Si、P、Nb等多种合金元素的钢材可以达到高耐火性、高耐候性能。耐火耐候钢在施工时,可以不用或者采用薄涂型涂料,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维护的成本、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还可以减少结构的自重,增加了建筑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性、在腐蚀坏境下的耐腐蚀性能。耐火耐候钢对降低建筑总成本,增加建筑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耐火耐候钢的不断改善和研发,它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在建筑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Asif Usmani,Fire resistance design Ofsteel and composite steel structures inthe UK and EUROPE,Proceeding Of theTianjin Workshop On Structural Engi-neenngforFireResistance,Tianjin,2002
[2]么达.钢结构抗火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3.
[3]李国强,蒋首超,林桂祥.钢结构抗火设计与计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甄毅.钢结构防腐及耐候钢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儿工业设计与建设,2005(1)41―44.
[5]李国强.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IMl.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