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安全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安全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安全内涵外延 1引言

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伴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谈论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反过来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恐怕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备和科学。以致于不管对安全作何定义,都很难包容一般意义上安全的内涵。

2安全的定义

为了获得安全的原始含义,先从词意和典故考虑,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

(1)安全在希腊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受伤”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卫生”(Salws)之意。

(2)“安”字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可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等,可谓无损则全。

为了获得安全的真实含义,从安全的科学层面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到了安全以下的定义:

(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凡此种种,要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把复杂的安全内涵表述清楚是异常困难的。这犹如“最优化问题中寻找最优解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一样,难以走出这个局部区域”。因此,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安全概念。

3对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

采用自然辨证法定义技术创新哲学的思考方式,不从正面去解释技术创新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回答它。笔者就是从安全的子系统: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伦理与外延(信息网络安全等)来回答安全的本质。

3.1安全是一种文化——安全文化

文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所以,应该以哲学的观点来认识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从事生产、生活、生存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的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所涉及的范畴包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厂矿的安全生产、核电站的社会性安全、全民的防灾减灾思想意识、公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安全。安全是一个包括物质的、意识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3.2安全是一门科学——安全科学

1993年7月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安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工程与技术门类之中,称之为安全科学技术,被确定为综合类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安全科学是研究系统安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研究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机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危险,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保障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自身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体系。

按照哲学的内容,在安全科学的体系结构中,处在安全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是各类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就是安全的观点,或者说安全科学是从安全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看整个世界,正如自然科学从物质运动,社会科学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去考察世界一样。但是安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各门科学有关。因此,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的新兴横断科学。

3.3安全是一门技术——安全技术

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或危险的因素,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生产、生活和生存被动或发生各种事故。为了预防或消除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影响和各类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可称为技术,在于要消除各个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去实施或考虑,或者是说以技术为主,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以达到劳动保护之目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科学可以从自然辩证法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说明,安全科学着重于安全的规律,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从而掌握好安全,使之为人类服务;而安全技术更侧重于安全的应用,研究事故致因因素,从而转危为安。因此,安全技术丰富了安全科学,安全科学又指导和推动了安全技术的发展。可见安全技术对安全生产、生活和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3.4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问题,既有人对物的管理,又有人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人、机、环境三者的多元复杂的矛盾问题。这就表明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围绕预防事故这个中心课题,变纵向为横向综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安全状况指标化;推行事前预测;推行反馈原则进行安全评价等。

认为:管理首先是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自觉活动。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人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而人的意识、价值观、认知、信念等都是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本身包括教育方法、法律建设、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宣传手段等。现代安全管理应是系统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安全管理就犹如5个分散的指头握成一个拳头,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合力。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和流通,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得到迅速推广。因此,所谓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劳动者人人主动参与安全工作。

3.5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由“政治立国”进入了“经济立国”的时代,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起着主要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安全领域有专家、学者提出安全经济这个新名词。

安全经济首先是基于对人类安全活动需要经济作为基础的理解。比如,无论是生活中或者生产中,实现安全条件需要经济的投入。如何高效、合理地投入?安全经济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安全经济学的观点来运筹安全管理,必将成为一种符合客观的实用模式。

从安全效益的角度,可以把以提高生产与以增加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安全性投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是指为消除和控制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专门采取安全措施的投入,它将对生产、生活产生某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后者除了产生生产、生活效益外,还会产生安全效益,并且往往决定企业的基本安全程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区分某一项投入是生产、生活性投入还是安全性投入。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投资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3.6安全是一种伦理道德——安全伦理

伦理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们的信念或信仰,也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安全可以认为是观念、思维,意识。安全伦理主要表现为:“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念,“预防为主、安全为天”的意识;安全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幸福的伦理观念;安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安全系统是控制系统,生产系统是被控制系统的辨证观念。应该建立:“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意识;“珍惜生命,修养自我,享受人生”的意识;自律、自爱、自护、自救的意识;保护自己,爱护他人的意识;消除隐患,事事警觉的意识。实践证明,要使人从被动(要我安全)到自觉(我要安全)地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但从科技、管理、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来认识安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使社会(企业),使每个人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等方面,从群体到社会建立起对安全的理念和响应。因此,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的宗旨是安全的出发点,也是安全的归宿,更是安全伦理的体现。

安全伦理就是每一个合格公民对安全进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方法论。以安全理性或法制为手段进行社会调控在过程之前必须经过安全伦理思考的判断和估量,在过程之后又必须进行安全伦理价值的评价。当然,安全是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在道德观念中应该提倡使他人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安全作为伦理的理解就很清楚了。

3.7安全的外延——信息网络安全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快步走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如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然而就在网络技术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个关键问题——信息网络安全,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信息统领全球,信息主宰国家命运,信息广泛渗透各个部门、领域的时代,着眼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是致命危险的。传统意义的安全即使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新形式安全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是对安全更新的、更深层次的领悟。如今的安全理念都是与信息网络挂钩的。在传统的安全观下,引申出当今的信息网络安全观,的确是对安全理念的一次深刻性革命。

目前,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不清。有的认为信息安全就是“杀杀病毒,最多再加上设置命令”。有的认为信息网络安全就是“七分技术,三分管理”等等。笔者参考了相关的资料,现介绍信息网络安全的定义:保护网络信息资源,使其不受意外的或蓄意的(未经授权)破坏、更改和泄露,包括暂时的,其目的是保证网络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诚然,安全的外延还应包括高科技生物技术安全、高科技材料安全等内容。这方面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能使其安全地造福于人类,这也是当今安全工作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应用动态的、永恒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安全,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即安全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向外延伸出去,就犹如安全这棵参天大树会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同时,这也展现出安全的生机和活力。“”版权所有

4结论

安全是没有时空局限的,安全的子系统也是无限的。从科学学、哲学的观点,安全是动态的、发展的。基于目前对安全认识的局限,笔者只列举了6个内涵和一个外延。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安全的本质,可以使安全的定义更科学、完备,从而形成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科学观,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保护人类的生息繁衍和社会发展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云等.安全文化百问百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8:3—25;51~52

2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2:1~3

3张景林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5):6~9

4曲和鼎等.安全软科学的理论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1.10:19~23

5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6:7~23

6韩永飞,杨富春,李宗鹏.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一),2002.2:33—35

篇2

【关键词】产业安全 外商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

已有的研究显示,关于产业安全概念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这里将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几种有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观。这些定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以外资的进入对产业生存发展的负面影响――产业权益受损、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竞争力低下等为核心来界定产业安全的,通常被后来的研究者总结为产业安全的几大观点,包括:

强调产业权益的国民产业安全观。赵世洪(1998)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认为产业安全是在开放条件下国民对某一产业的占有权及其相应的收益权受到已有或潜在威胁的状态。

强调控制力和抵御能力的产业安全观。这一观点强调外资对产业的控制对产业生存、发展和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安全。童志军(1996)认为产业安全问题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用过各种技术和管理优势,影响和控制内资企业、产业,直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杨公朴,夏大慰(1999)的定义则强调了产业安全的三个核心侧面:本国资本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的国内各层次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充分和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强度。于新东(2000)的定义站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强调在开放环境下,一国如果能够拥有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三个阶段的控制权,则该产业被视为是安全的。

强调产业能力(竞争力、抵御能力)的产业安全观。这一观点认为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抵御能力是产业安全的基础。如王云贵(1997)的定义从宏观视角,同时强调了一国资本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权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夏兴园,王瑛(2001)认为产业安全主要源于开放环境中,国内产业具有对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抵御能力。

上述几种出现时间比较早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一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二是这些研究分别分析界定了产业安全的不同侧面,就像是摸到了同一头大象不同部位,如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的相互关系,得出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安全概念。

基于国民权益的产业安全观,说明在开放环境中,产业安全源于国际间的产业竞争,而产业竞争的本质是产业权益之争,即国民依法对产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占有、使用及收益分配权力的争夺;强调控制权的产业安全观表达了产业安全的外显特性,即产业安全表现为政府和国民(或本国资本)拥有对本国产业权益的控制权,其标志是政府和国民(或本国资本)为产业控制主体;而关注产业竞争力(产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产业安全观则表明产业安全状态的获得及长期保持,即国民(本国资本)对产业权益控制权的获得及长期拥有,从根本上是基于国民产业的竞争能力。

其他重要观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产业安全的认识。如李孟刚(2006)从安全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更具普遍性和概括性的产业安全的概念,认为: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景玉琴(2004)、张望(2006)分别给出了两个层次(宏观、中观)和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的产业安全定义,丰富了产业安全的内涵。许芳(2007)对现有研究加以述评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安全概念,将生态学研究的生态安全理论和生态入侵理论运用到产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上。谢申祥,黄保亮(2009)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界定了产业安全,认为凡是有利于增进本国福利的产业活动都是有利于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而降低本国社会福利的产业活动都是危害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

上述这些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的不同界定,丰富了产业安全的内涵,拓宽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野,无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路和基础。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学界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理解尚未形成系统认识和公认的统一规范。

产业安全的分类研究

于新东(1999)根据一国产业所受威胁的程度和状态,提出了产业安全的四种具体类型:产业缺失型不安全、产业滞后型不安全、产业脆弱型不安全和产业失控型不安全。这一分类方法显然是在国家宏观的产业安全层次上的分析,有助于分析和选择哪些产业的安全会受到何种威胁,应如何应对。

何维达(2003)将产业安全区分为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反映了产业安全需要同时满足产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李孟刚(2006)则比较深入地进行了产业安全分类研究,不仅整合了已有的产业安全分类,还提出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产业安全分类,给出了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等相关概念。同时提出了基于三次产业分类法和的产业国际分类标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区分的产业安全类型,分别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的产业安全、某一门类或大类甚至再中类、小类产业的产业安全,如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安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流通等产业的产业安全等。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致因机理研究

有大量的研究是关于引起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如王允贵(1997)认为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有: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力,逃避政策监管;控制价格;企业利润汇出,国民财富流失;肢解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危害我国的经济与独立性。

黄建军(2001)提出了产业安全问题产生是由五个方面引发的: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恶化;市场集中度下降;行业规模不经济;错误的国内产业政策和制度安排。夏兴园、王瑛(2001)认为投资自由化使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有: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加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张玉波、李连成(2001)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在六个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有两点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研究:一是指出了外商的品牌控制会导致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心理认同,即产生社会心理“溢出”,长此以往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延伸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二是提出外商投资企业正沿着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的路线抢占国内市场,由于中间产品的产业直接关联效应比较显着,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范围扩大。

马建会(2002)总结了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产业金融环境;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壁垒;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张立(2002)认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祝年贵(2003)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重点表现为对品牌的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景玉琴、高洪力、高艳华(2004)提出现行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危及我国产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姜明(2004)从经济结构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安全问题。王瑛(2006)分析了国际产业分工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越来越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陷入一种低水平发展的陷阱,使产业安全受到威胁。

周勤、余晖(2006)探讨了产业绩效与产业安全的关系,认为产业组织的演化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以产业安全和产业绩效为约束条件下,调整产业的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等投入要素,追求最优产业组织下中央政府的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孙瑞华,刘春旭(2006)认为当东道国具有较完备的市场机制和经济基础时,外资的进入能较好地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反之则会带来负面效应。张中山,李冬梅(2006)从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产生机理。

篇3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马宏晖,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霄,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16-03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1、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德国FAG兼并宁夏西北轴承、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并购洛轴、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饮恨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2、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也有一些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例如,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我国外资并购法规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完善。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企业和政府面对外资并购能够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1、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

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首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2、经济安全辨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目前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首先,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例如,由于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其次,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人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3、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应对跨国并购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2、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例如,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篇4

>> 一个产业的兴盛 安全与产业发展间的平衡 战略重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的初步研究 小议韩国泡菜产业兴盛的原因 兴盛的德国宁堡县芦笋产业 政府监督与矿产业安全投入的经济分析 中国银杏产业的食品安全与绿色发展 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 加入WTO对江西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的影响 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 跨国并购和产业安全的思考 产业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 外企冲击下的药品产业安全 中国产业安全的研究 信息安全产业的春天来了?! 中国铁矿石产业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产业安全度的测算 由“自制剧”的兴盛看国内电视剧产业发展 FDI与中国产业安全 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 聚焦产业安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Ulrich Beck,1992,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pp.21,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3]Security Industry Association[EB/OL].

.

[7]安全行业的兴起[EB/OL]..

[8]中国安防协会[EB/OL]..

[11]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EB/OL].http:

//.

[12]罗云,宫运华.发展中国安全产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5(4):65-67.

[13]高科,陈建宏,黄锐等.我国安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3):20-22.

[14]李彤,闫胜利,张浩等.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的模式[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9):173-175

[15]李强.基于多智能体的重庆市安全产业集约化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6]杜旭宇,闫胜利,倪荫林.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及其产业化的科学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13-115.

[17]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安全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研究[R].2009.

[18]菅青.合肥公共安全产业模式初探[J].安徽科技,2010(12):19-21.

[19]张文昌,刘桂法,于维英.山东省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7):18-23.

[20]李文龙,李强,刘克辉等.安全产业的内涵与分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0):74-76.

[21]王建光.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2):14-18.

[22]王建光.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3):80-85.

[23]黄盛初.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S1):208-211.

[24]重点行业发展迅猛形成规模尚需扶持――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上)[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01-29:⑦.

[25]迎来一个全新快速发展期――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02-05:⑦.

[2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篇5

1 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旅游行业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尤其是在?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确保这些环节的安全才能整体的调节我国旅游行业内部的安全情况。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支柱型产业,旅游行业内部的经济情况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衡量指标,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重视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维持我国旅游产业的经济安全,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2 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

(1)影响国内旅游经济安全问题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政府加大对国内旅游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调整旅游经济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积极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政府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在科技方面积极创新,充分的发挥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在与其它国家的合作中运用灵活性的外交政策支持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由此可见,政府是旅游经济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2)国内的旅游经济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决定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程度,现在很多国家都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相比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一直呈上升趋势,推动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项高收入的附加产业,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内部多以休闲的场所为主,考虑到游人的经济水平和旅游心态,做出了政策的调整,提升了产业的经济水平的同时,做出了很好的宣传,给国内的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发展国内旅游是提升国家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3)国内旅游经济安全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安全的保证,安全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安全问题的保证,安全的保障程度决定这活动的实施范围。国内的一些旅游项目中,社会安全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制约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此外,国家人民的素质也是影响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更好的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可以带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旅游者展示出旅游业更深的魅力,增强旅游业的人流量。旅游业是一项服务类产业,有义务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社会评价指标关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

3 提高国内旅游经济安全的有效措施

3.1 政府加大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经济,首先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加大对旅游产业资金投入,扩大旅游经营范围,增强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坚持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内旅游经济的安全维护力度。

3.2 提高人民收入

国民收入水平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有责任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积极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提高,保证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

3.3 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

要实现国内旅游经济安全,有必要提高旅游行业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对于旅游业而言,属于服务行业,其服务水平间接的对国内旅游行业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旅游经济安全有影响。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时应该注意游客的整体需求,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服务方向,只有提高旅游产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能力,才能够促进旅游产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为游客提供最基础的安全保障,吸引各界人士的眼球,提升旅游服务业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国内旅游经济安全质量的根本提升。

篇6

【关键词】政府审计;国家经济安全;免疫系统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的同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相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政府监管基本手段的政府审计任重而道远。

政府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旨通过审计检查,识别和分析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利因素,提出审计处理意见,确保经济高质量运行、健康发展。自2007年国家审计长刘家义提出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论”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阐述人体的免疫系统与政府审计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及政府审计应如何借鉴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以更利于政府审计的“免疫”功能的发挥。但绝大部分都是从免疫系统的功能角度进行阐述的,过于笼统,没有细致地展现政府审计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似点。本文试从“免疫系统论”视角,特别是从人体免疫系统结构角度看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并对如何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一点看法。

一、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

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真实性、公允性,公共资源运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的审计,又称国家审计,维护国家安全是其第一要务。

对于研究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首要任务是要确界定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就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它必须知道哪些是外来入侵的病原体,哪些是体内的正常细胞,以便有的放矢。政府审计也必须分清何为国家经济安全,从而明确维护的目标和范围。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国内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因而,国家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维护全球化的民族利益,参与国际经济谈判,实现国际经济合作。

二、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论”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来源于刘家义对现代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功能的一个形象比喻,即政府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形成的“受托责任”,以及所有者受托后的“不放心”心理,因此就需要委托独立的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监督,从而使审计嵌入到经济社会的运行过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因而,审计能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也能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关系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具有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1]。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等认为,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是构成政府审计介入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依据[2]。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在永不停留地抵御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制、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阎德玉认为,“免疫系统论”运用科学发展观,借鉴了医学免疫系统概念,形象生动地喻义了审计的功能[3]。政府审计可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地去预防、揭示和查处问题,通过促进其他系统的功能平衡,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安全,具有类似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效。

政府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免疫”作用:它可以通过审计所特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来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4],最早地意识到病毒侵蚀的危险,密切关注该病毒可能引发的疾病,更早地揭示病毒侵蚀带来的危害,也便于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同时,还能及时地提出针对性策略,促使政府或相应的权利机关,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以防小病变成大病,局部性疾病演变成全身性疾病。从而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从“免疫系统论”视角看政府审计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

国家经济安全就好比是一个人身体的健康,而政府审计就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免疫系统”。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正常时,就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而当其异常时,就不能很好地担当起维护人体健康的使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人体健康状况良好时,免疫系统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当人体健康状况下降,身体虚弱时,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这时人体就抵挡不住病毒的侵袭,很容易得病。国家经济安全和政府审计之间也具有类似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政府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当国家经济安全得以有效维护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审计内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政府审计的发展;而当国家经济安全得不到保证和维护时,会导致政府审计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政府审计的良性发展。

(一)政府审计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的实现

国家经济安全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政府审计依法负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越强,就越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关注国有资本的安全完善,关注金融投资的风险与安全,关注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关注社保资金和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与效益,关注经济秩序的维持,所有这些无一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5]。因而国家经济安全离不开政府审计的支撑。政府审计只有依据法律政策,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制约和监督经济权利,从经济安全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提升促进了政府审计监管的完善

国家经济安全的程度从根本上而言取决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强弱,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金融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教育与环境竞争力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能力。而政府审计是通过监管的方式,从制度方面培植和提高这些竞争力[5]。只有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得到维护,才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才能优化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6],才能进一步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完善政府审计,形成良性互动。

四、从“免疫系统论”视角看政府审计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该作用

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有三个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同理,政府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的“免疫系统”,就如同一个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警卫”,其“免疫”功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至关重要。政府审计也同样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功能。免疫防御是指政府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稳定是指通过政府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纪问题;免疫监视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功能。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相应地政府审计也应该建立多层防线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政府审计要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第一道免疫防线”

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其主要作用是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并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我们的政府审计也要改变原本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的做法上,更应注重事前和事中预防。因此,政府审计需要建立第一道“免疫防线”,即构建审计预警机制,构造国家经济安全的“完美肌肤”,充分发挥“屏障功能”。政府审计应该充分发挥其“免疫预防”功能,自动阻挡、拦截“病原体”入侵,抵御“病原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袭扰、腐蚀和侵染,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发生的可能。

政府审计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就是要对国家经济安全构建审计预警机制。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其掌握的强大的综合经济信息资源库优势,运用审计分析与评估,及时将各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病原体”进行识别并有效地阻挡。检测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清哪些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哪些有损于国家经济安全,及时预警并迅速作出反应,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的功能,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其他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信息,设计一套经济安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安全、财政安全、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经济信息安全、民生安全评价指标等[7]。

(二)政府审计要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第二道免疫防线”

人体的第二道免疫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当部分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内,人体就马上启动第二道防线,消灭病原体,并进一步启动第三道防线。同时第二道防线也负责清除体内的一些衰老细胞,进一步维护体内平衡。第二道免疫防线时刻执行着监督职能,一旦发现体内出现异常物质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类似的,我们的政府审计也不可能在防御阶段预防所有的潜在危险。一方面各种“物质”进入“体内”,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机体的运行,“体内”总会产生一些衰老变异细胞。这时,就亟需政府审计建立“第二道免疫防线”,发挥监督职能。

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清查系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审计能力,切实提高审计免疫系统的审计、清查、纠偏等功能,打击金融犯罪,保护国有金融资产安全。

监督国家经济活动是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能,政府审计要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一方面,政府审计要根据法律赋予的审计职责,识别、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经济犯罪和腐败等问题,并在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确保财政资金和公共性资金的安全使用,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营,发现和清除其中存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政府审计要通过监控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识别和发现很多重大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并修补我国部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或者制度性缺陷[7]。

(三)政府审计要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第三道免疫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引发免疫反应后,在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中会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将相关致病微生物的一些特征及反应过程具体地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病原体入侵,免疫系统就能认出它们,因而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将入侵者消灭。

借鉴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特征,我国的政府审计也有必要建立第三道免疫防线,特别是像人体免疫系统一样,保存“记忆细胞”,建立“记忆库”,以便日后面对类似审计状况时能迅速处理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府审计需在以下五个方面保存“记忆”:1.审计人才“记忆库”,将每一位审计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忆”,如按专长,以便届时能迅速调配最适合的人员处理相应问题;2.审计法规“记忆库”,准确“记忆”中央、省、市等政府审计工作的法规制度,便于在审计工作中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便捷地查阅、引用恰当的法律法规;3.质量评价控制“记忆库”,“记忆”政府审计内容范围、违纪违规责任划分、评价依据、定性标准等;4.已实施审计项目“记忆库”,对历来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记忆”,以便日后对类似审计项目可以作出快速反应;5.被审计单位“记忆库”,“记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便于审计人员及时开展工作[8]。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J].审计研究,2009(1):2.

[2]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途[J].审计研究,2008(5):29-32.

[3]阎德玉.“免疫系统”论将重塑审计新形象[J].中国审计,2008(16):25.

[4]刘博,安广实.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0(6):71-72.

[5]乔瑞红.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关系[J].现代财经,2009(6):68-71.

[6]符畅.浅议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51-54.

[7]张庆龙,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2009(4):12-16.

篇7

关键词:水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投影寻踪法;下辽河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181-04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security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On the basis,a water security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and applied to perfor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water security in the Lower Liao River Plain on the regional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ter security is safe in Fushun and Liaoyang,relatively safe in Shenyang and Anshan,and unsafe in Jinzhou,Yingkou,Tieling,and Panjin.The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is applicable and can be applied to assess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Key words:water secur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Lower Liao River

水安全问题是指现在或将来由于天然水文循环波动或人类对水循环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区域水状况发生对人类不利的演进[1],主要表现为干旱、洪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等,并由此引发粮食减产、社会不稳、经济下滑及地区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水安全问题已被联合国列为影响人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水安全内涵和外延、水安全度量、水安全评价等[2]。我国水安全研究起步略晚但发展迅速,经历了从环境需水问题、水污染防治研究到水资源供需的“生态水利问题”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国内学者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水安全研究:韩宇平等[1]利用多层次多目标决策和模糊优选理论,建立了区域水安全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张翔等[3-4]利用干旱风险指数,对海河流域水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价,其研究侧重于干旱期的水安全评价,而未考虑洪涝灾害对水安全的影响。张戈丽等[5]采用改进的PSR模型对济南市水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忽略了水安全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采用各指标加权求和获得水安全评价综合指数。李永等[6]采用Vague集相似度量模型构建了城市水安全应急保障度综合评价模型,对成都市水安全应急保障度进行了评价。王顺久、李跃清等[7]从水安全内涵分析出发,建立了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7省市水安全综合评价中。

水安全评价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选择评价模型等步骤[8]。本文基于水安全的内涵,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人文属性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投影寻踪模型对下辽河平原的主要城市进行区域尺度的水安全综合评价。

1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安全综合评价需要建立水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9]。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实际相结合等原则,从水安全的内涵出发,考虑水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人文属性,初步筛选出20项水安全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划分层次结构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综合考虑各子系统的属性特征,从每个子系统中选取4项权重较大的指标,构成区域水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2 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投影寻踪方法通过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子空间,获取能反映原高维数据的结构或特征的投影,进而分析和处理非正态、非线性高维观测数据[10]。建立水安全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步骤如下。

(1)构造投影指标函数。

3 实例应用

以下辽河平原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区域尺度水安全综合评价。流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空间展延性和时间推移性,流域内的水安全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15],区域水安全评价研究应实行流域一体化管理。同一流域内的各城市水安全影响因子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应选择同一指标体系进行水安全评价研究。本文研究区中的8个城市同处于下辽河平原,故采用同一指标体系进行水安全评价,也利于下辽河平原区多城市之间水安全的横向比较分析。水安全评价各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见表3[9]。在各等级水安全的指标取值范围内随机生成5个样本,5个评价等级共生成25个样本序列,见表4。将表4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归一化序列{xij|i=1~25,j=1~12},并与{yi|i=1~25}一起代入式(1)、式(2)得到投影指标函数,用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该函数,得到最大投影指标函数值为0.099,最佳投影方向向量a*=(-0.256,0.271,0.185,0.715,-0.109,0.110,0.318,0.236,-0.225,-0.033,-0.189,-0.217)。把a*代入式(1)得到各样本投影计算值z*i。

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中最佳投影方向向量中各分量绝对值的大小实质上反映了各指标对水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即绝对值越大对水安全的影响程度越大。在下辽河平原的研究中,最佳投影方向a*=(0.300,0.029,0.495,-0.316,0.329,0.426,0.028,0.459,0.062,0.028,-0.040,0.239)。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中人均水资源量、水域面积率、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和干旱损失占GDP比例等指标数值较大,表示其对水安全等级评价影响程度较大。而人均水资源量、水域面积率、森林覆盖率等因素均表征城市的自然资源量,说明水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城市的水安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水利工程投资占GDP比例和干旱损失占GDP比例等指标表征城市的经济指标,说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保证公共设施的健全,保障人们饮用水安全。所以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水安全状态。

4 结论

(1) 本文选取了20项水安全评价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进而构建适合研究区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不需给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同时水安全投影寻踪模型的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对多个研究区水安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3)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辽河平原区的主要城市的水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抚顺和辽阳的水安全处于安全状态,沈阳与鞍山处于较安全的状态,锦州、营口、铁岭和盘锦等城市处于不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韩宇平,阮本清,解建仓.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在水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3,25(4):36-42.(HAN Yu-ping,RUAN Ben-qing,XIE Jian-cang.Multi-objective and multilevel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J].Resources Science,2003,25(4):36-42.(in Chinese))

[2]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62-269.(XIA Jun,ZHU Yi-zhong.The measur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A study and challenge 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3):262-269.(in Chinese))

[3]张翔,夏军,贾绍凤.水安全定义及其评价指数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5,27(3):145-149.(ZHANG Xiang,XIA Jun,JIA Shao-feng.Definition of Water Security and Its Assessment Using Water Poverty Index[J].Resources Science.2005,27(3):145-149.(in Chinese))

[4]张翔,夏军,贾绍凤.干旱期水安全及其风险评价研究[J].水利学报,2005,36(9):1138-1142.(ZHANG Xiang,XIA Jun,JIA Shao-feng.Water security of drought period and its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5,36(9):1138-1142.(in Chinese))

[5]张戈丽,王立本,丁世刚.基于AHP的济南市水安全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3):94-97.(ZHANG Ge-li,WANG Li-ben,DING Shi-gang.A study of water security assessment of Jinan city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7,22(3):94-97.(in Chinese))

[6]李永,朱明,李嘉.基于Vague集相似度量模型的城市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评价[J].水利学报,2009,40(5):608-613.(LI Yong,ZHU Ming,LI Jia.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 water security assurance capability for emergency rescue based on similarity method of vague set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9,40(5):608-613.(in Chinese))

[7]王顺久,李跃清,丁晶.基于指标体系的水安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2):116-119.(WANG Shun-jiu,LI Yue-qin,DING Jing.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Security Based on Indicator System[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07(2):116-119.(in Chinese))

[8]王淑云,刘恒,耿雷华,等.水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人民黄河,2009,31(7):11-13.(WANG Shu-yun,LIU heng,GENG lei-hua,et al.Review of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J].Yellow River,2009,31(7):11-13.(in Chinese))

[9]王文圣,李跃清,金菊良,等.水文水资源集对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WANG Wen-sheng,LI yue-qing,JIN Ju-lang,et al.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et pair analysi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in Chinese))

[10]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5,16(2):305-312.(QIU De-hua.Research advances in regional water security strategy[J].Advanced in Water Science,2005,16(2):305-312.(in Chinese))

[11]李世玲.基于投影寻踪和遗传算法的一种非线性系统建模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4):22-28.( LI Shi-ling.A nonlinear system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 and genetic algorithm[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05,25(4):22-28.(in Chinese))

[12]金菊良,魏一鸣,丁晶.水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4):431-434.(JIN Ju-liang,WEI Yi-ming,DING Jing.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for comprehension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1,21(4):431-434.(in Chinese))

[13]金菊良,杨晓华,丁晶.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32(4):20-24.(JIN Ju-liang,YANG Xiao-hua,DING Jing.Real coding based acceleration genetic algorithm[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00,32(4):20-24.(in Chinese))

篇8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务体系

一、区域性公共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科技性的价值和内涵剖析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为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针对性,用于满足公民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属于名声科技范畴。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由三层面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层面。制度:即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军,应制定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务过程中的科技性要渗透到公民群众之中,加强公民的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科技精神以及服务性的价值德行与公益性。器物:即区域应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层面,是为了满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实现公民群众科技权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邮寄服务于产品,是三个层面中最具有外显性的特征。

价值理性与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区域行公共安火热应急管理科技的重要体现。公民群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血腥理解是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重要内容。当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中,公民群众不应该被排除在科技发展之外,科技知识只有在满足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来陆续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圆明园防渗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角色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及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一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从这些实践证明: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紧密,充分体现出价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整合,使普通,社会科学和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怎么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凸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区域公共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次把区域公共安全科技纳为我国现阶段科技者的重点项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则是应急管理问题。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及时地优化调度救援力量、优化配置应急救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使得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处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统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科学预测,由此创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做到科学决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舒缓公民情绪、维护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保证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然状况比如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时候基于实情实地,加快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发展,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系统化是目前我过科技应用于发张的重要一环。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1)在整体层面上我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没有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分割状态;(2)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专门人才、公众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政府机关对于公共科技服务上面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建设;政府部门要明确的提供和实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对公共服务的事权进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处理好责任主体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关系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供应,形成政府和人民团体和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新系统的合作。必须加强制度确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关系、理顺指导、,实现有效的合作,作为一个整体部署,整合资源,需要有效地推动事业的发展科普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 国家经济安全 要素 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076-08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严格国别性的概念,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言,其国家经济安全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研究经济安全问题应遵守“外部着眼,内部着手”的原则,即从可能的外部冲击出发来分析一国经济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这一原则,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从传导途径来看,经济安全问题可以区分为直接经济安全问题和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某些对外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如贸易摩擦频发与产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等;间接经济安全问题系指国内某领域出现问题,通过一定的传导渠道,导致某些对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在某些外部冲击的诱发下,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从操作的层面上看。经济安全问题又可以分为安全条件问题和安全能力问题,所谓安全条件问题系指衡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程度,包括产业、环境、外贸等方面的安全程度;安全能力问题则是考虑我国经济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如金融风险应对能力、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特别是2007年8月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而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首先是大国经济,经济总量上,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至34.05万亿元,30年来,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中国经济是转轨经济,所有制改革取得进展、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再次,中国经济是欠发达经济,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科技研究成果与现实生产的结合也不紧密。由于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上很不平衡,有些导致明显的歧视。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存在深度歧视,机关与非机关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国企与私企之间、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之间社会保障的标准差异很大。结果导致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多数人有少量保障,极少数人被过度保障。而城乡差别是社会保障深度歧视的典型。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缺口也至少在10万亿左右。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际上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问题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术界针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内涵、主要涵盖领域、安全状况监测与预测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措施几个角度展开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有从社会保障中社会保险各个组成部分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展开研究,也有针对国别社会保障的总体研究等等。总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基本没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素,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屈指可数。

不论从时代背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将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都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从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的国家经济安全要素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的社会保障要素两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对学术界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结合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二、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国内外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联研究的回顾。

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基本没有明确地将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进行的研究,只有少量的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以及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社会保障要素,以下将分别论述之。

国外学者的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可以看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之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安全能力,最终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Jonathan Gruber(1997)的研究认为工业化国家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的寿命预期增加,而老年人退休的年龄不断降低,所有这些趋势给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偿付能力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压力,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本身,也容易导致老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Rowena A.Pecchenino(1999)研究了中年人所面对的孩子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论述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度的经济影响。在各种人口学的假设下,如资本积累、教育经费、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增长等,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效果,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社会保障挤出教育,减慢经济增长和减少社会福利;Bertholdu Wigger(2001)对作为公共选择的结果的非累积制社会保障在内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目的是在内生增长构架下,阐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作用,研究表明,尽管非累积社会保障一般而言并不危害经济增长,但是却危害民主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危害效果越来越明显;Rodrigo A.Cerda(2005)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他通过内生人口统计变迁模型分析,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反面效应,即久而久之产生社会保障税率的持续上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是内生的,因为社会保障影响生育力和人力资本决定,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社会保障现收现付制财务问题,社会保障税率、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导致了现收现付制爆发性的恶性循环,现收现付制无法维持,只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税率。

在国内学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因素主要有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三个方面。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归结为从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的角度展开论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角度研究,而不论是社会稳定,或是经济发展均是影响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面,王国军(2000)认为,合理化解中国的城市化难题,使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过程同步,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以推动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要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个地方工作,而不是在农村和城市间频繁流动,给交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解决民工在城市中没有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李强(2001)认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很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离乡背井的外来民工,如果在城里遇到困境、没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会帮助,他们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刘翠霄(2001)、鲍海君和吴次芳(2002)也分别对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研究方面,宋晓梧(2001)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指出,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互促与互制的关系,经济发展既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表明有效地运用资源和恰当地分摊负担及利益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尤其需要审慎考察,力求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歧视问题方面,杨翠迎(2004)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不能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统筹城乡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人再分配的调节器减小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严重不公,努力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中国现行一边倒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严重扭曲,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反而因其不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至于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是否涉及到社会保障要素,笔者分别使用State Security、National Economic Safety、Economic Threat和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等相关检索词进行了广泛检索,发现国外文献中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和Economic Safety,同时是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含义的都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并且文章数量很少。国外传统意义上的“Economic Security”基本是用来指“经济保障”,是有关健康问题、退休、失业问题等方面的经济保障,而不是我国所谓“经济安全”的含义,相关文献涉及到Economic Security的也都是针对社会保障的研究。我们所谓“经济安全”在国外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因此没有明确定义,是分开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都归属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国家利益(National Welfare)范畴。用National Security检索,可以查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针对国家安全的学术研究很多,在涉及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安全的文献中,大多涉及三个领域,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方面主要是针对资源、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研究,但没有论及社会保障要素,因此,此处不进行国外研究的综述。

国内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体现。第一个角度是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二个角度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个角度是在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社会保障因子。

第一个角度方面,张如海(2000)认为,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内部因素和所面临的外部因素认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一国的内部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安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发展经济,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有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谢伏瞻(2001)认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是同国家的经济安全紧密相关的,没有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中国尤其如此。当然,即使国家经济安全无忧,在繁荣发展的条件下,还会有一部分家庭、一部分个人会受到经济安全的困扰和威胁,这也是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涉及就业机会、收入高低、社会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张士铨(2009)认为,以民为本的国家经济安全观,旨在建设责权利对称、促进将个人与公众利益相融合的制度。在市场化进程中,做好社会保障医疗统筹等工作的宗旨,不是由政府施惠于民,而是让民众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政府、民众和市场都发挥各自功能,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得到总体和个体收益。

第二个角度方面,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方面,Wang Zhengyi(2004)在论述中国应该如何面对经济中不安全因素时,建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制定城乡就业的全局计划、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再就业服务培训中心以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制度,应该优先发展;徐学陶(2005)认为,政府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安全体制,并以缴纳保费的社会保障为主,使人人获得可预期且可靠的基本保障而安居乐业。对少数不幸或有特殊情况的国民,则以社会救助作选择性补助。社会保险保障的水准,应以保障基本生存的假定需要为限,并以此决定保费的高低。顾海兵(2009)等从政府机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保障经济安全需要从政府机构视角研究,既包括短期,也包括中长期,因为机构的设立、健全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社会领域,建议对民政部有关机构进行改革,部分职能放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改为紧急情况部,只对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干预和调解。还认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短期对策侧重于政策视角的研究,在社会领域,尽快取消户籍制度,完善最低社保制度,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同时指出当前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流观点是不现实的,由于财力不足,全民社保的实现面临很大困难,而且从目前的社保管理实践看,社会保障管理相对其众多的工作人员来说,其运行的低效率较为突出。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安全保障必须走向规范化和体系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看应该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法》法律体系,从分领域看,在社会领域建议出台《最低保障法》,建议尽快出台《常住人口管理条例》,还认为目前应该主要抓住最低社会保障问题。

第三个角度方面,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保障因子方面的研究中,顾海兵 (2007)等在国家经济安全能力指标系统的子系统及指标中,引入了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年志远、李丹(2008)在研究中将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的指标分为财金安全预警指标、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外经安全预警指标、资源安全预警指标和产业安全预警指标等,认为其中社会安全预警指标应主要通过收入分配风险、失业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经济增长风险和生态环境风险等指标反映。

2、研究评述。

综观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所谓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只是在社会保障研究中涉及到一点国家经济安全要素,或者在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一点社会保障要素,并没有将两者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甚至没有发现针对两者关系的详细论述。国外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明显少于国内,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社会保障要素,而国外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要素的也十分有限,并且只是从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财务危机一个角度来论述,结合点单一。国内社会保障文献中涉及到经济安全要素的相对较多,包括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我国特有的社会保障歧视等。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要素也可以从社会保障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作为经济安全保障措施之一的制度建设问题以及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因子三个角度来看。国内的研究相对丰富,某种程度上也跟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资金的严重缺口、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严重歧视等。

已有研究虽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并且相对零散,但至少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从来就不应该是独立的、不相关的领域,两者结合着研究,不论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还是单从中国来看,都确实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学术意义。笔者认为,未来针对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理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构成的影响;实证方面,有关国家经济安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

三、社会保障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路径的前瞻思考

社会保障和国家经济安全是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来看,社会保障涉及间接经济安全问题,属于安全能力的部分。社会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手段。当然,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而相应、适度的发展,并且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不同的问题和特点。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和社会保障歧视这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1、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系指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总额与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基金总额之间的差额,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缺口达到10万亿元。从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视角看,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将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专款专用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按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分,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优抚基金等。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按照基金的用途又可以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从养老保险基金来看,形成缺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供给方面的,也包括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历史欠账、人口老龄化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机制可以简单由下图表示(见图1)。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就表明该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1.67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899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高龄化趋势明显。加之社会统筹养老金曾被国家挪用、调用,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欠账,个人账户资金被用来当期支付,空账严重。另外社保基金理事会所掌管的社保基金在海内外投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因素将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愈演愈烈。据有关学者测算,到我国老龄化高峰的2030年,离退休人员将达到全国职工总数的50%,这意味着在职职工的养老金缴费率将由目前的20%急剧上升为50%,这必然会加大中国的养老金缺口。2005年初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当时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提交的报告指出中国在未来30年将会产生6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另据世界银行2005年进行的测算,不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等因素,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国家必然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诸如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缴费率、国有股减持、征收社会保障税等可能的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加大养老金的财政投入,可能增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也可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加大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完全用税收来弥补缺口,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如果政府采用发行特种国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会导致民间资金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更为困难且成本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经营业绩较差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广大退休人员仍然很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在职人员也会因此而恐慌。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极大地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政治稳定,导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变差,进而影响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以上仅从我国养老金缺口视角初步探讨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安全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养老金缺口对一国经济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在中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国家同样存在。笔者现采用法国养老金改革引起的一系列罢工事件这一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随着退休人口大量增加,工作人口减少,养老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10年赤字在107亿欧元左右,明显高于2008年56亿欧元和2009年82亿欧元。法国政府有关机构甚至预测,2015年赤字将达400亿欧元,2050年赤字将达1140亿欧元。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惯用做法是财政拨款,养老金缺口占一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无疑是一项重要数据。由于没有找到完整的近几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和财政收入数据,笔者采用估算的方 式。根据笔者从IMF、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网页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查到的部分年份法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从相关机构测算2008-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法国养老金缺口约以每年35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估算可得2007-2010年法国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9%、0.63%、0.87%和1.27%(其中欧元数据按2011年1月24日汇率折合成美元:1欧元=1.3596美元)。由此可见,养老金缺口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以每年超过0.2个百分点的幅度增大,并且随着缺口的扩大,增加的幅度也存在增大的可能。

为缓解这一问题,2010年10月法国议会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二是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而这一制度改革引发了一系列全国性,在抗议中还发生了严重冲突事件,扰乱民众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政府公信力下降。实际上早在该法案改革没有通过的2010年初,英国路透社就报道了一家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选民担忧法国经济疲弱,并且不满萨科齐的执政风格,有65%的法国受访民众不希望萨科齐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种种情况导致了国内外对法国经济预期变差,进而可能引起某些对外因素的变化,这一切均对法国的社会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国家经济保障能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考验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2、社会保障歧视与国家经济安全能力。

社会保障歧视指的是一个社会里的不同群体适用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公平享有,我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歧视问题则严重违背了根本特征,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甚至企业中国企和私企、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公务员里高级干部、普通干部和一般公务员之间,社会保障待遇都存在着明显的很大差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仅从养老保险方面来看,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同,必然导致相互攀比现象,此现象日益突出,并已成为每年“两会”代表批评的社会不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由此导致上访案件逐年增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现象频发,极易导致社会摩擦和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一些对外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社会风险应对能力和国家经济保障能力,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社会保障歧视最典型的表现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障项目差异显著。我国城镇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项目的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在东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农合医疗也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更是一片空白。第二,保障水平差距大。根据《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中数据,2009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894.4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76亿元,农村养老金支出仅为城镇养老金支出的0.85%,而农村人口数却是城镇人口数的1.15倍。第三,覆盖面差别较大。《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总人口数53.41%,而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仅为8691万人;城镇人口6218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

但一般而言,农民拥有土地,不可否认土地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尽管存在社保歧视,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也很低(土地保障程度可以用农民土地收入来衡量,笔者根据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查到的数据,按照全国种植业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用净利润、人工成本和农业补贴之和减去成本外支出计算得到2008年农民每亩土地收入为409.30元,从《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查到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18亩,算出农民平均每人土地收入为892.27元;土地保障程度也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家庭经营纯收入当中的农业收入来近似,这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取算术平均值的办法来估算,2008年土地带给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保障价值为1159.62元),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因此,农民社会保障歧视目前还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的影响也较有限,但长期看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来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日益凸显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理,也存在明显的歧视,如补偿款被层层盘剥、就业难、部分失地农民几乎丧失了基本国民待遇等。而农民工问题更是成为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夹层、牺牲品。在某种意义上,农民失去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保障歧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一定传导机制作用下,很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篇10

在如今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民商法所包含的价值体系,更多的涉及到效益、安全、平等、公平、自由等方面。在这其中,自由可以说是民商法价值体系中所存在的根本核心,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价值基础性;平等所包含的是与传统民商法所不同形式的内涵,这些内涵本身有着极为优异的目标性、工具性价值体系;公平作为民商法价值追求的目标,涉及的是民商法最本质、最核心内容,也是民商法的根本价值所在;安全自身虽然说可以当做是民商法执行的基础,并且关顾了工具性价值体系,但是安全本身必须要成为民商法追求多方面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核心模板;效益,这方面才真正的属于民商法的基础核心,而且其所呈现出的价值地位也更加的重要。但是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效益和安全这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性,那么民商法在实际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尽可能的保证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协调,避免出现失衡的可能性。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相关变化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基本原则方面的相关变化(1)平等中立原则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下,所涉及到的民商法平等中立,实际上就是让民商法能够直接介入到多个不同的主体之中,保证民商活动呈现出的条件与需求相符合,这恰恰也包含了多个不同方面交易平台、技术中立性,避免出现偏向可能性。例如如今市场上发展极为迅速的电子商务,要保证其本身的平等和中立性,就需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技术保证平等性,电子商务在针对各种加密形式、密匙等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平等性,避免偏颇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其次,交易媒介必须要保持平等性,在这期间所涉及到的平等,实质上主要就是体现在了信息的通讯上,无论是使用广播通讯、无线通讯,还是有线通讯,都必须要保证平等性;再次,在平等执行的过程中,民商法本身并非是完全深入应用到电子商务法体系中,更多的是要做好统筹工作,避免偏废其他法律,并且也要保证电子商务的任何活动体系得以平等;最后,保护的平等性,电子商务法所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商家以及本国当事人,实际上也必须要为消费者、外国当事人提供应有的保护。(2)安全原则与以往相比,信息时代的安全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义。民商法的安全原则也应概括为,安全作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在相应的立法中进行反映,并将民商法对安全的要求进行体现。比如,保障电子商务安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子商务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是电子商务法实施的重要目的。当今社会是追求高效、快捷的社会,而我们所追求的高效和快捷却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一切工作都会白做。近些年随着虚拟网络的发展更凸显出安全的重要性。(3)效益原则如何在实现公平、公正的同时保障效益是长期以来困扰法学界的难题之一。法律作为公正正义的代称,它的诞生就是为了实行社会的公正正义。但不可回避的是,法律毕竟与其它上层建筑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因此,立法机关和法学家们,应该对法律的这两方面内容都充分考虑,唯有如此,法律才能对相应的基本原则作出准确的概括。众所周知,基于法律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本性,不同时期的法律体现的基本原则也是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变化的。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民商法的效益原则就应该是立法机关在制定民商事法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制定的民商法应能促进效益目标的良性建设。

2、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商法范围和制度的相关变化(1)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民商事权利体系的传统范围原则上讲,每个时期民商事的基本生活内容和各种法律事实所具备的条件都应能通过成熟完备的民商法律得到充分体现。当然,任何法律体系的成熟和完备都是相对的,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某个时期的成熟和完备。随着科技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有了显著的增加。(2)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互联网本身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特性,实质上就是自身的开放性,这方面的开放直接促使大量信息的来源、渠道等,都极为多元化,不被束缚。并且由于其所呈现出的开放性影响,使得信息交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广泛的空间体系。现如今,社会所呈现出的价值互联网实质上已经极为完善、普及,并且无论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还是其传递措施,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其所衍生出的相关价值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忽略的核心意义主体。也正是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具备了广泛的经济性,那么就不能够对于其所表现出的某些现实意义主体完全忽视。同时,由于信息在如今网络时代体系下的民商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民商法就必须要针对这方面的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体现立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可能的保证能够将版权控制权、信息库专用权等完全融入到民商法经济体系下。除此之外,由于充分的考虑到多方面利益、原则,将相应的权利直接纳入到民商法体系中,已经成为了必要性措施。(3)民商法的发展将实现全球的统一民商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质上就是相关民事活动执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权利、义务调整重点,其中的立法就应当要完全以民商活动关系作为核心的对象。特别是在国家自身经济主体、单个独立经济市场等都以并存态势存在的情况下,其本身就需要保证和法律体系之间的独立性。现如今伴随着经济体系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成功的把全球范围内的民商活动体系完全联系了起来,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一体化发展基础。并且由于全球互联网在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甚至逐渐融合的情况下,全球民商活动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表现出一种普遍性。也就是说,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时代下的民商法,将会使得国际的价值观、法律理念等方面具体的执行标准,完全统一化,那么民商法最终的结果,也就必然是全球统一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