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改革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文化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文化产品“走出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把重庆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强市。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庆文化产业继续向着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的目标砥砺前行。得益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利好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效应的不断释放,重庆市文化产业在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重庆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纵观近年来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创新举措,重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重庆文化产业独特的模式,特别是在影视动漫、新闻出版、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文化产业质量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开放水平逐步提高。提倡弘扬文化产业多样化,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对接。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重视文化产业品牌塑造、海外文化产业的借鉴并与之交流合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质量,为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完成一批”的总要求,建立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新储备项目53个。国泰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正式投用,重庆自然博物馆主体工程完成,重庆国际马戏城一期工程启动,重庆工业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九龙珠宝城、万盛动漫园建设按计划推进。
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入库项目2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46个。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的发展方式持续增效,2013年成功引进130余家企业入驻发展,新增就业14300余人,年销售额达105.3亿元,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几年,重庆有10家企业参与动漫企业认定,华莱集团等10家企业新入选全市重点民营文化企业,三峡绣、堰兴剪纸等30批(件)产品被命名为“2013年重庆市特色文化新产品”。
此外,还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比如,猪八戒网注册用户突破千万,年交易额达1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威客网站和第三产业交易平台;《商界》、《课堂内外》、《少年先锋报》、《中国眼镜科技》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均占据前茅;维普资讯研究开发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数据库等等。北京保利集团、大连万达、深圳华强集团、香港思远影业公司、香港皇廷珠宝等龙头企业也看好重庆市文化产业,纷纷入渝投资。
据重庆文化委员会统计,重庆产业去年文化外贸销售初步统计达到3000万美元,比2012年略有增加。重庆市全年对外交流合作频繁,成果颇丰。另外,市文化微企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37万家,占全市微企总数的12%,共为文化微企发放创业补助3.7亿元,积聚近10亿元社会闲散资金,解决10万余人就业,年产值25亿元。
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文化产业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重庆市强化政策制度对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出台了《重庆市电影精品生产奖励扶持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政策,启动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7月,为配合文化创意、广播影视等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应对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增的局面,财税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加上国务院一系列过渡性政策,大大降低了“营改增”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
经过多年呼吁,文化产业终于在去年底首次被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考核。其中,对五个功能分区的文化产业实行不同的考核指标和分值,充分体现了遵循功能导向、加强分类指导、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可以说,考核办法的出台,极大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为重庆文化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在政策刺激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下,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扶持资金、投资基金、融资担保、产权交易、债券融资“五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持续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化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卯足后劲,助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特色文化新产品”评选、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推荐、组织参加国内重要会展、政府采购等都适当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重庆市就将文化创意人员确定为微企创业重点扶持对象,及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范围和认定申报程序,全面贯彻落实“1+3+3+3”政策体系等等。重庆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倾力扶持,使得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为规范市场秩序,2013年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网吧连锁工作和加强网吧管理的通知》、《关于贯彻娱乐场所管理新办法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行政审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开展了全市演艺单位星级评定工作,27家实力强、经营规范的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成为演艺行业标杆。6家舞美工程企业分别获得了国家一、二级舞美工程资质。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重庆文化产业呈现出不少可喜变化和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但长期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2014年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产业发展工作将从几个方面推动:
一是构建政策体系。《关于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若干政策的意见》2014年上半年出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制定文化与金融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的配套措施,制定我市鼓励类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深入开展文化企业“营改增”税收影响对策研究等。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对接我市五大功能区规划,将我市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为“两区两带一高地”;都市拓展区着力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着力建成文化及其相关产品生产集聚区;生态涵养发展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主题,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带。
三是实施龙头带动。开展文化企业调查摸底,启动实施“成长型微型文化企业培育计划”、“民营文化小巨人培育计划”、“行业龙头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和“上市文化企业培育计划”,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动态管理库,建成出版传媒创意中心、丰盛古镇、“烽烟三国”实景演出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十大书城、万盛动漫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继续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抓手,不断引导文化企业、文化资源向园区、基地聚集。
四是健全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继续用好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逐渐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促进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金融部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针对文化产业不同门类企业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篇2
一、解放思想,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目前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还大大滞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我们的文化发展观还很不适应。经济发展深深得益于改革,文化发展也必将有赖于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新的动力。必须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特别是要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障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大胆改革文化体制机制,促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二、科学规划,确保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正确方向
把加快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各项任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抓紧抓好。紧密结合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现实情况,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本地的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战略目标。通过全面分析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清本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定位目标,合理规划布局,明确产业重点,确保本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朝着既定目标又好又快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单位的改革,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全而推进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应将新闻单位中广告、印刷、发行、网络传输等经营性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为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增加经济创收,为宣传主业提供服务与经济支撑。改制后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文艺院团的改革,应按照相关要求,在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合理安排富余人员的基础上,适时推进三院合一,组建演艺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营,最大范围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四、整合资源,打造本地文化产业强势品牌
应有效整合当地文化单位的经营资产,通过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对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实施有效监管和经营,努力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媒体、跨行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发挥核心文化产业资源聚集效益和发散效益,更好地融合外地优质资产和民间资本参与本地核心文化产业建设,助推本地核心文化产业快速全面发展。
五、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当前,文化产业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传统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对资本投入大、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型传统产业冲击较大,面临转型升级。相比而言,由思想、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是为数不多的受冲击较少的产业之一。
六、加大投入,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建立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事业建设费的政策规定,对各种营业性娱乐场所,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规定比例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用于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鼓励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支持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
七、打造精品,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实施“精品工程”是繁荣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要举措,应将其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一是制定创作规划。“精品工程”的实施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需认真搞好创作规划,明确重点扶持的创作课题、创作内容与创作目标,起好步,定好位,确保正确的创作方向,确保创作成效。二是组织创作生产。开展专项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真情、把握时代脉搏、体验百姓情感、汲取群众智慧,运用群众语言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群众心声的文艺作品。三是激发创作热情。发挥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用好用活各地各种文化奖项,对在艺术创作生产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精神和I物质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八、扩大内需,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具有热点多、弹性大的特点,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多,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上升空间和潜力。应该研究推行适合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方案”,加大对文化消费的舆论引导与社会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通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文化周”、“文化节”、“文化月”等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的主题文化活动,采取降低电影、戏剧、旅游及娱乐服务价格等措施,促进广大市民文化消费水平,活跃文化消费市场。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双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3益突出。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本文着蕈分析了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闲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学对象、教材.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素质都是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晕要因素。为改变目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目前状况,可以在医学院校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运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搭配合适的双语教材,南受过双语教学培训的医师授课。总之。医学专、J课的双语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共同关注。
关键词: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因素及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语言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围际交流中.英语已逐渐成为广泛应削的工作语言。为此.2001年至20o7年间.教育部m台众多文件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m了高等院校广泛推广双语教学的要求。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目前,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和书籍基本上都以英文m版,而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也以英文形式展现和推广。运用英语这门丁具可迅速直接地和各国进行医学信息交流。医学教学人员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和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频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是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同时双语教学还对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我们认真分析了以下的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尝试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1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1.1教学对象
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承受能力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开设双语课奠定了基础。南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再加上国内英语教学多年来注重语法学习.故“哑巴英语”的现实状况没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双语授课的难度,妨碍了双语授课目标的实现。假如教学中英语使用的比例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课堂注重力势必被分散。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将导致不佳的学习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1.2教材和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医学双语教材,多数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教材,一些教材可能过于偏重理论、缺乏案例.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另一些则可能和探究者的探究方向有关,具有很大的倾向性,不适于教学中使用。双语课程是在医学生修完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之后开设的,课文有了相当的难度,比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简化课文的难度。
1.3教师
师资新问题是医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好医生不一定是好教师。一方面,临床教学医师同时肩负着医疗和育人的双重职能。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学医师教学意识淡薄,参和教学T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另一方面,英语阅读水平高不一定能够进行英语授课,多数授课医师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医学教师匮乏,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更少。多数教学医师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或者照本宣科。更难做到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2提高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办法
2.1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
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尝试开展双语教学,一旦发现新问题,及时改进,探索更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将双语教学扩展到所有年级和专业,覆盖全体学生。据调查,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该院以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国际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目标人群,课堂中英语使用率达到75%左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英文和中文穿插授课表示满足。
2.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和教学手段
一方面。相比较国内并不成熟的医学双语教材,外国原版教材实用性强,教材中配以大量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必要组织一批资深的医学双语教学专家,认真编写医学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和辅导资料。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做成Powerpoin的形式或其他多媒体形式。对于专业词汇和名词概念,辅以中英文对照注释,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
2.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篇4
一、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各地各校突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5个关键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生动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班主任工作中,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体现育人。
――在学校管理中,对实施各项管理提出具体明确的德育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特别强调要建立起“大教育”的机制,按照大力倡导、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的部署,继续与涉及的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进一步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等开发可开展某一类教育的社会资源,建立基地,推动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生动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推动学校每月至少有一整天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二、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义务教育已经完成了全面普及的历史任务,进入了一个推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建设也好、课程改革也好、教师队伍也好,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也好,都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目下统筹。
――在工作机制上,就是落实教育部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要公布签署备忘录的省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公布签署备忘录的省级规划的2517个县级单位到2020年10年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2012年还要与去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4个省、自治区协商,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我们要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巩固率、学校达标率、班额、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设备值为基本指标,以县域内学校之间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大致相当为重要标准,以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和解决择校问题为显示度,以民意调查为依据,推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从2012年开始,根据各省规划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县向省督导机构申请验收,省督导机构确认后向国家督导团申请认定,国家督导团依据基本均衡标准认定验收,向合格者授牌。再干10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义务教育的目标。
――在工作内容上,要针对问题推进工作:一是着力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学生就学困难、“大班额”以及布局调整程序不健全问题,二是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低、农村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存在困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遇到体制机制障碍问题。
――在工作重点上,要转向内涵发展:一是认真组织好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审查工作,强化育人功能,调整容量与难度,突出各版本特色,实现多样化而非多本化,全面提升教材质量。二是组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评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交流推广,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一心一意实践探索,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出成果。三是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包括品德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业负担等因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工作重心上,要关注到并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针对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随迁子女:针对“两为主”政策还不能全覆盖的问题,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工作思路一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学生时间;二是让中考、高考引领学生多元发展,以多元的考试评价引导不同兴趣、志向和潜质的学生分流;三是让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在教学环节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四是让学校遵守规范,落实已经明确的减负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五是让宣传营造氛围,引导教师、校长、家长关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细节和自己的责任。当前要做三件事:一是推动以省为单位规范办学行为,对学校作息时间、工作日、课程设置、考试、作业量、教辅材料使用等提出基本要求,并严格执行。推动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义务教育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家长联动制度。二是强制执行每月至少有一天到校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三是持续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
缓解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有效政策,如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把分设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对应起来。
对口初中,逐步实现属于义务教育的初中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分离,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三是加强监管,坚决查处择校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禁止捐资助学与招生挂钩。禁止公办学校举办以各种名义和方式通过办班、竞赛、考试招生。四是持续开展“身边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宣传“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的理念。
安全问题。重点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突出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关于校车,总的思路是:国家制定法规和标准,地方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化集约化公司化运营,过渡期保安全。教育系统要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责任,与相关部门一起推进建立校车制度有关工作。
在工作项目上,要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改造计划,广大中小学校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的配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要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相结合;校舍建设类项目要着重解决急需,提高使用效益。
三、努力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目标已经确定,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前所未有(5年500亿元),各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明确。下一步要强化指导督查,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
――在工作推进上,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的跟踪指导和检查。一是向社会进展情况评估报告;二是对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三是召开2012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
――在工作关注点上,要特别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一是重点抓好《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规范管理;二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启动学前教育宣传月(每年3月)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四、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在内涵发展上,推动普通高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制定《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抓好普通高中多样化试点。二是研究制定普通高中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培养模式。
――在普及重点上,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提高普及水平。一是要组织实施好“普通高中建设试点项目”,改善集中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二是组织实施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消除“大班额”现象。
五、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
――在普及对象上,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加大力度推进多重残疾、重度残疾、自闭症、脑瘫等更加特殊人群和边远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要实施“残疾人非义务教育拓展计划”,推动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
――在普及途径上,通过扩大随班就读、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的方式,使更多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建设一批招收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教学校;送教上门。
――在条件保障上,制定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特教教师待遇的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六、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培养上,一是学校布局:制定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二是教育教学: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共同培养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三是学前教育教师培养: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扩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在教师入门上,扩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范围,制定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严格教师准入。
――在教师培训上,推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二是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四是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参训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管理上,颁布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台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地市试点工作。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启动统一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探索农村学校班师比核编办法,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二是扩大农村教师国家级培训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增设名师培养,加大对东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支持力度。三是扩大实施“特岗计划”,由国贫县、“两基”攻坚县扩大到其他财力薄弱、师资紧缺的县,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扩大“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覆盖面,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定期交流。
七、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
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督导要围绕落实政府依法履行的教育责任,强化教育督导的“督政”功能;围绕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提高教育督导的“督学”水平;围绕依法督导的责任,加快教育督导的制度建设。
――强化“督政”功能。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确保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三个增长”。有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地领导教育,正确地评价教育,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地发展各类教育,不断地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视幼儿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教育要规范发展,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指导教育,依法赋予学校办学自。
――提高“督学”水平。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深入学校、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指导各地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育教学监督体系,并在总结各地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督导监测体系和机制。特别要针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要像小平同志当年设想的那样,选派专业督导人员到学校去听课,实地了解教育政策落实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目前教育还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突出问题,急需在“升学指挥棒”外,强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督导指挥棒”,急需教育督导机构在督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发出警告,督促纠正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行为。
篇5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抓住这个“牛鼻子”,有利于集中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把握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推进。党的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配合和支撑,没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跟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很难深入,甚至会阻碍和延缓经济体制改革,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步消长的关系更加明显更为紧密。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道,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践行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改革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篇6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2007年2月,我市被中央文改办明确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新增试点地区。2008年初,我市被中央文改办确定为工作联系点。2009年5月,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代表中央文改办亲自到我市督查;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再次到我市调研督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三次来我市调研,对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去年12月21日,常务副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与省文改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签订了《2010年遵义市文化体制改革责任书》,明确规定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指导与鼓励,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在组织保障,同时,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使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夯实硬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馆、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建筑面积余平米的图书馆投入用。目前正在图纸设计和规划;投入万元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每个文化站配置了万元的内部设施,安装乡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文化信息共享设备。投入万元的村等家农家书屋已经全面完成,购置书橱,配送书报刊、光盘等读物。市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促检查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
(三)精心策划,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遵义市汇川区在国庆节前将对所辖镇、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去,宣传遵义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建双创”、着力打造“六大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由遵义市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市文联联合主办,遵义市杂技协会、遵义市曲艺家协会协办的“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到达习酒公司,为习酒公司员工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2010年组织了遵义绿茶博览会文艺演出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消防、关注消防”的良好态势,近日,贵州省遵义市消防支队联合市群艺馆曲艺团成功举办了一场以“消防进社区、共建创和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活动。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等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场。组织策划了书画展览活动,与举办了春节“”。积极辅导县直单位、企业开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三下乡”活动,全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场,活跃了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攻坚克难,加快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1、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报社宣传与经营分开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日报社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党报党刊宣传与经营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要求,将广告、印刷、发行、网络媒体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今年5月10日,日报社剥离组建的遵义天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浮嘉报刊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报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其中重点改革单位印刷厂名职工全部转变身份进入公司工作,已初步完成清产核资和工商登记,正在协调新建厂址土地、转制后职工养老保险等有关事宜。
市文工团“剥离重组、整体划转”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区别对待、一团一策”的改革原则,对市文工团实行“剥离重组、整体划转”的模式进行改革。将市文工团原土地资产剥离组建国有文化企业,同时以土地评估价作为股份,引资组建“市文化艺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歌舞艺术、影视娱乐、出版物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目前公司招商引资和注册登记工作已完成。原市文工团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入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群艺馆的工作得到了加强。今年8月整合的市群艺馆在参加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活动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团馆”整合后活力得到显现。
市电视台、市电台制播分离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去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后,市文改办与市广电局认真酝酿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明确改革目标,制定了《市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市人民广播电台制播分离改革方案》,经多次修改后,已通过市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审定通过,进入实施阶段。
2007年7月,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由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公司员工728人由事业身份全部转变为企业身份,在全国全省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为全省网络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杂技团采取“两步走”的办法实施转企改制。按照文艺院团的改革要求,结合市杂技团实际,分两步推进市杂技团转企改制。第一步,组建“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将杂技团所有人员划入公司,按企业体制进行管理;继续保留“市杂技团”的牌子和原在职在编人员事业性质身份。第二步,待时机成熟时整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注销市杂技团事业法人单位。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迈出重要步伐。为把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制工作落到实处,市文改办从今年初开始,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调度,深入到区、市、县所属电影放映公司(电影院)进行调研,与单位职工进行座谈,深入了解职工思想状况,讲解改革政策。经过市、县(区、市)两级努力,目前区电影公司改革方案初步形成,电影公司改制方案已经县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川剧团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闯出大市场。川剧团坚持“走改革、闯市场”的路子,通过组建大策划文化传播公司,与剧院整合资源,实现了川剧团的人才优势和剧院的场地优势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资源的潜力,调动了人力资源的活力,小剧团闯出了大市场。该团打造的红色精品舞台剧《》先后走遍了重庆、四川、云南、上海、江西等九个省市,总行程已超过10万公里,全国巡演累计达600余场,创造了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记录。同时,该团投资380万元打造的《娄山关月》获2009年度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志在阅评川剧团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光明日报可就小剧团创出大市场进行深度报道,发动演艺界参加讨论”。目前,该剧团正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方案,创新运行机制,进一步探索县级院团的发展路子。
2、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图书馆、纪念馆、市群艺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制定了岗位设置管理方案,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3、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启动。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市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体局,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改革的相关工作,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文改领导小组研究讨论,现已形成《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待上报市长办公会审定。
(五)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1、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由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实施。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统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负责具体工作。二是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及培训相关业务。三是定期督导,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市)比照市里做法开展工作。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进入正常程序。
2、《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入评审阶段
我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拟定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邀请了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有关专家编制《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多次到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市)就文化资源及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目前已完成送审稿,并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定,拟在2010年10月下旬进行专家评审,预计整个工作将于今年11月底结束。
3、是围绕文化、国酒文化、茶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等支柱产业设立了15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纪念馆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贷款2.19亿元购买了17000多平方米的街,组建了旅游集团公司,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规范经营,文化市场整治与繁荣并举
抓管理、促繁荣,努力打造健康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严格遵循“净化窗口、把好关口、堵住源头”的原则要求,规范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守“三条底线”不放松。全年共出动检查人次,检查网吧家次,检查图书、音像、印刷企业等经营单位家次,娱乐场所家次。依法取得无证经营地摊、游商家,收缴盗版图书本,音像制品张。立案查处违规经营网吧家,罚款元。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经营秩序,推进了我市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就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贵阳、安顺、毕节相比,进展缓慢,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问题:
1、文化工作队伍人员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2、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受到制约;3、基层文化工作较为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4、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一方面要以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养一批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企业,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着力深化内部改革,转换内部机制,进一步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劳动保障等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
(二)稳步推进县级文化体制改革
县区文化体制的改革要排好“路线图”,列出“时间表”,重点抓好四个环节积极稳妥实施,即抓好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抓好行政执法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抓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三)着力推进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明年完成市(州)、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执法队伍的整合,组建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一是要依法明确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及其法律地位。二是要科学设定综合执法机构的编制、人员和经费。三是要理顺同一行政区内不同层级综合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篇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体制基础、文化基础以及党的执政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要面对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发展是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总钥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等等。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将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等等。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必将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着眼点,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8
记者:在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方面,郑州有哪些最新的决策部署?
吴天君:郑州一直致力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全国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一是制定完善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用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在市本级设立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和动力支持,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二是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成立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负责对文化改革发展的相关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有效整合文化管理资源,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时成立郑州市文物局,负责全市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强文化综合执法,设立新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保留市文物稽查大队。各县(市)区参照市级做法,成立了各自文化管理部门和执法队伍。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文化管理新体制在全市基本确立。
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市39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完成改制29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图书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全部完成;郑州市杂技团转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去年,辖“三报一网一杂志社六公司”的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其他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工作正在推进。
四是国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记者:目前,郑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如何?郑州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思路和重点是什么?
吴天君:近年来,郑州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 2006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5.8%的增长速度,在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文化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我市先后安排实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60多个,郑州日报社印务发行中心、炎黄二帝巨型塑像、黄河碑林一期等一大批项目先后建成,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改扩建、海洋馆二期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促进了演艺、影视、动漫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2011年,我市原创动画片超过1万分钟。
二是坚持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风中少林》连获多项全国文艺大奖,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并成功走向国外;《水月洛神》获得第八届“荷花奖”舞蹈金奖第一名,并获得编导奖等多个单项奖。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艺与旅游共生共赢、协同发展的模式,受到中央肯定并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快乐星球》填补了我国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的空白;《幸福的白天鹅》获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大奖。《小樱桃》、《少林海宝》、《少年司马光》等原创动漫作品叫响全国。《小小说选刊》、《百花园》成为全国小小说期刊品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成为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展示郑州良好形象和崭新面貌的重要品牌。
三是坚持园区带动,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高标准建设登封文化产业示范区。巩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果,着力开发少林禅武文化、儒学文化、道教文化和古代天文文化,打造“中华文化圣山”、“世界功夫之都”,目前,园区内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计划投资将达到100多亿元。
记者:郑州是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1个创建城市之一,在创建过程中,郑州采取了哪些文化惠民措施?
吴天君:郑州坚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城乡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郑州广播电视中心、郑州图书馆新馆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11个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建成投入使用,市内五区两馆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篇9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提高消费能力,落实国家拟出台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协同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贯彻落实好国家“三农”直补政策。提高目标考核奖励标准,制定实施房改货币化补贴方案。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抓好住房建设等投资促消费工程,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落实好居民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的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和居民出行费用。优化消费环境,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加大东部地区商贸零售业市场建设,引进大型知名企业集团,提升商贸零售业发展档次。加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为提升消费层次创造条件。
做好经济运行协调。切实加强煤炭产需运衔接,保障发电及煤化工行业的用煤需求。统筹安排天然气资源供给,确保居民和天然气化工等行业用气。强化电力市场预测和电力供需分析,推进发供电企业和用电大户联动。落实外购电量,尽最大努力满足省内用电需求,力争全年供电645亿千瓦时。加强铁路运输综合协调,做好重建物资和钾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物资调运,确保完成铁路运货量4200万吨以上。
(二)毫不放松控物价,确保物价指数继续下降
保障重要商品供应。切实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合理安排粮油肉的收储和投放。建立完善州地级储备制度,增加重要商品储备。建立省级蔬菜供销合作机制,加强与省内外蔬菜生产基地之间的联系,保证省内市场正常供应,重点保障和稳定冬春季蔬菜供应。抓紧“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安排建设蔬菜大棚3万个,种植蔬菜面积达到75万亩,力争蔬菜自给率明显提升。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增加畜禽产量。
减少商品流通环节。落实完善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制度,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推进农超对接、冷链物流和社区蔬菜直销网点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农副产品经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落实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用地等政策,加大对农牧产品批零场点建设的支持。鼓励郊区菜农到城镇直销蔬菜,增加平价蔬菜销售点,设立蔬菜早晚集市。
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加强对物价工作的领导和行政问责,加快建立保供稳价责任考评体系,实行调控目标州(市)长负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物价调控主体责任。发挥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作用。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预案,合理安排政府管理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订《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重点支持生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市场价格监管。加强收费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清理规范农贸市场、零售商业企业等流通环节收费行为。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收费管理办法,完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加强门票价格管理,继续扩大免费开放。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价格预期。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抓改革,增强开放带动能力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文化改革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完成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社体制改革等八项重点改革任务,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医药价格改革,重点抓好、格尔木市公立医院和14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预算和开支公开,增加对各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贯彻落实国家对增值税、房产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部署。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中小金融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青南三州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工商、质监部门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木里煤田煤炭资源及企业整合工作。深入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供销社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牧区发展活力。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外贸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扶持民族服饰、电子材料等领域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加快赋予各类中小企业进出口资格,-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藏毯、特色纺织、农畜加工等产品出口。积极引导企业开拓新兴经济体出口市场,巩固扩大一般贸易份额。大力培育外贸出口基地。继续抓好对口援青工作,坚持无偿援助和合作开发并举,争取支援方扩大在青投资规模,力促签约项目落地投产,争取国家尽快出台对口拨肯投资买物工作量标准,加快推进援青项目建设。探索与周边省区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协作机制,推进兰州一经济区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新能源、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优质招商项目的推介力度,谋划推进一批牵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招商项目,精心组织好“青洽会”、 “环湖赛”等赛事展会。深化与美国犹他州等在经贸、科技、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青犹联盟创新合作项目的开展与落实。
(四)鼓足干劲抓重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
篇10
主题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体现4个要求把握4个方面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倡导和睦相处,健全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
主题词: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10大抓手: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强龙兴农”工程,农业10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中心镇培育工程;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
自主创新优化结构
主题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着力整合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提升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壮大提升6大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进金融创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五大旅游品牌,做精做特旅游业;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及高技术文化企业和基地,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培育发展4大新兴服务业:
网络传输与增值并重、软件与系统集成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扶持发展科教服务业;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
围绕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
打造5个现代服务业高地:
杭州、宁波、温州等11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宁波―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
“数字浙江”及杭州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
优化格局区域协调
主题词: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使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区域空间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明确4大开发区域主体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以及金衢丽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金衢丽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和河谷盆地。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4大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海,重要海洋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大通道、洞头半岛等“三大对接工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实施“310海洋环境工程”,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31%,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要素保障
主题词: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及其目标:
水资源。“四水工程”建设,水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海水淡化日处理规模超过20万吨工程。
能源。水火核气并举、全省人均电力装机达到1个千瓦,加快推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综合交通。杭州地铁、沪杭、杭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铁路建设和改造1500公里,电气化率达到75%,其中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3500公里、准四级以上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98%;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0公里;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0万吨。
信息化。建设“数字浙江”,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以上;全省城区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促进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
防灾减灾。提高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地震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应急避险能力。
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
主题词:全面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10项重点项目: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
垃圾焚烧发电、废旧金属回收等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机器设备翻新等再制造技术示范工程;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节水示范工程;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节地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生态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治理7项主要目标:
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达6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比例达85%;
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的比例达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100%。
社会事业文化大省
主题词: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8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保护工程;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
文化4个一批建设: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县级、社区、农村三类基层文化设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文化旅游四类文化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出版发行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文体用品制造业七类优势文化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动漫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文化经纪业五类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三类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
横店影视、杭州滨江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块;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专业市场五类优势文化产业区块。
――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若干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专业性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
突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4项重点任务:
――基础教育抓均衡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和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农村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素质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抓质量
培育20个“重中之重”学科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5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争取若干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办好高教园区,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抓结合
建设80个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15所全国和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2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60所中职学校。
――终身教育抓体系
建设一批社区学院和农村化学校;开展学习型社区、机关和企业创建活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培育和开发的10个载体:
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
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钱江学者”计划;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工程;
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卫生强省建设6大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五大体系”。
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科教兴卫工程。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科教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强院”工程。形成以三级特等、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攀登工程。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和谐社会平安浙江
主题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民主政治、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管理四个着力点,建设“平安浙江”。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法治浙江”,加快形成民主完善、法制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完善10大社会和谐促进机制:
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机制;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
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社会组织表达诉求与自律管理机制;
公共安全监管与社会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公正执法监督机制;
法律服务和援助机制。
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
主题词: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外贸“四个多元化”,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充分发挥外经贸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发展7个重点领域:
培育若干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出口基地,扶持软件、仪器仪表和微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出口;
扩大进口我省急需的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动漫产品、音像创作、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服务产品等扩大出口;
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扩容和水平提升;
加快推进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境外合作开发;
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体制改革职能转变
主题词: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新一轮的改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
体制改革10项主要任务: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施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国企国资改革。加快省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体制。
规划体制改革。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综合协调管理。
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与干部使用挂钩机制。
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