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安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安全的含义

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耕地红线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粮食安全。

国人最关心的是“粮食安全”,而不是耕地面积问题。但在普通大众眼中,耕地就是粮食。耕地就是粮食的观点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的含义已经层次化和丰富化。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与内容

(一)含义

粮食安全就是以安全因素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的、能够基本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一种粮食供求动态平衡情形。粮食安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显然,实现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生产、流通和购买等因素在内的“多链条互动”的过程,

(二)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核心层次。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其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消费能力和水平;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通过粮食安全内容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强调粮食增长导向的粮食战略是不全面的,这将摧毁中国的粮食平衡。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剧涨,将会完全冲销中国在粮食增产上的努力和价值。粮食不安全仅仅包括产量上的安全,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即使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仍然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问题

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双重威胁,尤其受耕地与淡水资源匮乏、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粮食价格走低风险以及巨量人口不断增长的影响,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

1、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中国低于2000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仅占全国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国耕地42%的黄、淮、辽流域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9%。中国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水体受化肥、农药、农膜白色面源、点源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

2、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中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

3、国内的粮食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粮食增产在根本上取决于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而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又源于种粮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大致相同的收益。然而,中国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粮食种植和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这不仅抑制了粮农稳定生产的动机,也削弱了粮农持续投入的能力。

三、中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耕地不等于粮食,关键在于如何生产

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改革以来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决定性关系。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科技进步和国家对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效果远远大于耕地的因素。

(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要靠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现在的市场已经到了“谷贱伤农”的境地。2008年初,农资价格不断飞涨;现在全球经济萎缩,农产品价格低迷。种地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和价格倒挂这一类问题,仅保证耕地数量无法从长远上保证粮食安全。如果只是一味高高在上强调“粮食安全”,强调“刚性需求”。其结果是,每当我们碰到农产品依照市场规律价格提升,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时却前方百计“宏观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要“压通胀”;而一旦遇到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赔本的时候提供极为有限的政策补贴,这根本无法挽回农民的损失。长此以往,无益于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四、加强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

农业是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提款机”。根据统计,从1952-1989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近1万亿元资本,而国家同期的支农资金仅3000亿元,净流失7000亿元。按照恩格尔定律来推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植和资金大力投入,农业会被进一步“边缘化”,投资效益比会无法与其他行业竞争。

(二)加强干群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目前只有40%左右,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要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纽带,加强干群的生态经济教育和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增产。

(三)改革国家粮食体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粮食市场体系构建是“广泛的,但不是深刻的”。从规模来看,集贸市场得到了发展,批发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期货市场容量也有所增加,以这三种市场为框架的多层次粮食交易体系正在形成。但是,从功能来看,粮食市场体系尚未实现有效的功能互补,这里“功能互补”是指一种市场的缺陷可以被其他市场所弥补、各种市场能够“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适当的主体性粮食市场形式。粮食安全和流通体制改革要绕开流通主体是不可能的,应先有规范的市场主体,然后才可能有合理的购销体系和价格,规范的市场主体甚至会在长期交易中演化出合理的购销方式和价格。所以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理顺价格,而在于培育规范的粮食市场的流通主体。赋予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收益,在这对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安全而言,更有现实意义。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依靠更多的农业投入,科技进步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才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终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3).

2、曾纪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什么[N].中国证券报,2008-07-19.

3、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前景预期[DB/OL].中商网讯,2001-12-05.

篇2

关键词行政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不断确立,行政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政府之行政安全则是一次前瞻性的思索,其建立在行政决策后给行为相对人带来的安全状态之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执行力的政府的保障。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相对复杂,是非传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软肋。怎样增强公民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解决国家社会当前之弊病,确已成为现行之难题。本文在提出行政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行政失败一说,通过行政安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给出了政府应对行政安全的建议措施。

二、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综论

行政安全一说,散见于各政治家的言论与著作中,如唐太宗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履舟”说,《淮南子,兵略训》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之说等等。然而,在现行的书籍或文章中直接描述的甚少。

1.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界定

何为行政安全,在这一领域实属空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972)。正因为如此,行政安全理论研究的价值才得以存在。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行政学研究》中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的经历(丁煌,2008)。”与威尔逊同样坚持行政一政治二分法的古德诺则认为行政就是对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就是以行政手段治理,政治的具体表现就是行政。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与行政不能处于绝对二分法的状态。

相对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言,古利克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老二分法已经失败。他认为应该建立和发展一种“可以在具有政治和专业责任的适当组织机构中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说(丁煌,2008)。沃尔多在总结传统行政学时,认为其具有接受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一般管理取向、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求一般原则、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和对“民主”的基本承诺五个特点。其在对传统行政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学则主要包括组织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及“新公共行政学”。马克思(1957)在论述行政的本质时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在行政机关无意地或有意地办事不力这一点上去寻找原因,于是它们就把行政措施看作改正国家缺点的手段。为什么呢?就因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相对于行政研究的如此广泛和深入,同样安全研究也有其广阔的领域。“安全”一般是指稳定、完整、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而在英语中被认为是指无危险、无忧虑以及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然而,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安全的首要价值在于生存,其次是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再次是财产。行政安全面对的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包括个人、法人、组织等。换言之,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对象。在这里,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的行政权利,以自身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皮纯协,张成福,2002)。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首要问题。关于国家安全的研究著作颇丰,学者徐则平(2009)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至近代以军事安全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安全研究阶段;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的安全研究阶段;三是冷战结束后发展到今天的通常所说的安全研究阶段。在冷战结束以前的国家安全研究主要是传统安全领域,主要指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得以迅猛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科学与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现在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的安全,而是综合的安全观。是用一种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分析问题,是对传统安全观的扬弃。在学术界,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论,美国学者Deutsch(2010)也认为,安全没有确切的含义,“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和平的维护,但是由于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同时享受其它许多价值的方式和条件,所以它的含义往往是不明确的”;美国另一学者Baldwin(1995)认为,安全是一种活生生的外皮,它所应用的时间和环境不同,它的色彩和内容就截然不同,因而人们难以界定或者定义国家安全的概念。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和政治制度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胡锦光,王谐,2005);国家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的状况”(刘跃进,2001)、是“一个国家防止境外间谍、敌特势力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专门能力与措施之和”(李敏,吴为,1996)、是“维护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刘卫东等,2002)等等。

篇3

[关键词]产业安全 高新技术

一、产业安全的含义及内容

对于产业安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其核心内容大体一致:即产业安全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或者衰退阶段都能够抵御各种外来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其内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类:

第一,从产业控制、产业竞争、产业发展、产业权力四个方面进行分类。①产业控制力,主要强调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以避免外国资本控制所带来的风险;②产业竞争力,主要强调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情况下,本国重要产业具备竞争力并能够生存、持续发展,有能力抗击外来侵害;③产业发展,主要强调一国拥有某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领先于其他国家;④产业权力,主要强调产业安全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以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不受侵害。①

第二,一些研究把产业安全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①:跨国企业利用其各方面的优势,通过持股或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本国企业,从而威胁某产业的发展。②能力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③状态论:一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抗击外来侵害的状态,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④权力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拥有相应的自或控制权。⑤层次论:产业安全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还可以分为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静态和动态等。

二、高新技术的产业安全的内涵

1.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

高新技术是—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先进技术群体或尖端技术系统,是对现代高新技术产品或产业中先进技术水平的评价。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主要内容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中介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②使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各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具有以下特点:①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问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和外部问题。在内部主要受到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而外部主要是指国际竞争带来的威胁。②高新技术产业从幼稚到成熟所处的安全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停的变动,因此,其安全状态是动态变化的。③高新技术产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某一个产业受到威胁,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安全。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当其受到威胁时,传统产业也会受到威胁。④高新技术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产业,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安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我国大多数先进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在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

第二,融资渠道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第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外资依赖程度较大。

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且这个比值还有上升的趋势。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占据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且其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生产的绝大多数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核心零部件仍从国外进口。另外,跨国公司携知识产权规则遏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他们利用专利制度和其掌握的大量专利技术,进入我国的高新技术领域,由于专利的排他性,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大量的外国专利的存在扼杀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大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危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上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数量众多,但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盲目建设的问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发展所需,导致产业区规模偏小。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中小企业占多数,这些规模小的企业不但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而且在资金、人才、土地等多方面还会制约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第六,我国生产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国内需求较小,一般出口到国外,而出口地区相对集中,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动,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领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云计算和云存储问世后,云安全也出现了。就目前来说,云安全在杀毒软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分析云安全在计算机防病毒应用中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云安全 计算机 病毒防范

云安全(Cloud Security)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云安全融合了并行处理、未知病毒行为判断以及网格计算等一系列新兴的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各种运行中的软件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测,发现其异常,获取互联网中的木马和恶意程序的最新消息,然后把获取的消息传到服务端,由服务端对这些信息自行进行分析并处理,待处理完毕后,把解决木马和病毒的方案返回给每一个客户端,保障各个客户端网络的安全运行。

1 对云安全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云安全(Cloud Security)被《著云台》的分析团队认为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安全软件、硬件、机构、用户以及安全云平台的总称。云安全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当今的反病毒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对网络的实时监测,可以有效地获取到各种病毒并解决病毒,让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杀毒软件。云安全是由我国企业提出来的创造性的概念,在国际云计算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2 对主流云安全反病毒软件的分析

当前已实现的云安全的原理可以分为趋势科技和瑞星两种。趋势科技汇总的云安全主要应用在企业级的产品当中。趋势科技以WRS、ERS和FRS为基础架构作为云客户端的安全架构,把带有病毒的文件保存到互联网的云数据库中,构建起一个黑白名单库供用户查询使用。瑞星云安全主要是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实时对网站汇总软件的异常行为进行监测,把病毒和木马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服务器自行处理后把解决方案返回给用户端。

3 建立云安全系统面临的难题

云安全的提出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要建立起完善的云安全系统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3.1 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

云安全在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客户端、足够多的服务器、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只有拥有大量的客户端,才能及时地感知到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病毒和恶意程序;对于庞大的数据中心,需要有足够多的服务器来处理。

3.2 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云安全系统对于硬件的要求是非常多的,要求在服务器和宽带上投入巨大的资金,同时,还要求具有专业的研究团队、顶尖的技术。

3.3 需要有反病毒的经验

要建立云安全系统,要能准确的收集各种病毒和数据并上报,完成对这些未知程序的处理和判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因此需要专业的反病毒技术和反病毒的经验。

4 云安全在计算机防病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不能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

云安全厂商宣传云安全只是对计算机中发现的可疑文件进行自动上传,但是谁都不能确保用户计算机中的个人隐私文件安全,甚至有的计算机中装有大量的商业机密文件。Symantec服务条款中不会以任何目的收集任何数据、联系人列表以及订阅信息的汇总。如果法律要求,可以根据执法人员的要求,公布和收集有关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怎样的处理用户是完全不知情的,不能确保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还有一点是云时代使得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一旦国际形式发生变化,就不能确保国家、政府的安全。

4.2 云安全的服务器安全得不到保障

云计算是架构在一个巨大的网络基础之上的,云计算不能得到广泛运用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网络因素。而对于云安全来说,这种局限性比云计算要大的多。云安全把网络安全服务全部转移到了“云”上,如果用户的网络发生状况,或者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遭受到其他用户的攻击,使得用户无法连接到云安全,那么,此时用户遭受网络攻击的概率就会大大的增加。用户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的网路安全形势看,针对杀毒软件的攻击软件明显增多,一旦用户的安全服务转移到云端,当前存在的杀毒软件如何保证自身不被攻击即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也是一个难题。如果云安全的服务器自身出现的漏洞,那么整个云安全的系统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混乱局面。

4.3 服务器自动分析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云安全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快速地捕捉到病毒的信息送到安全厂商进行分析,面对海量的可疑文件,是服务器自动分析和人工分析结合起来解决的。目前云安全的实际价值只是安全厂商对互联网威胁的处理能力增强,但是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检查、预警、分发,整个过程中,还是需要人工进行处理,服务器对数据文件分析的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5 结语

云安全在计算机防病毒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云安全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要建立统一的标准的云端服务器,实现多种自动分析技术和人工分析技术的结合,提高云服务器处理可疑文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云安全系统还要注重和传统的计算机防病毒技术相结合,使得防毒和杀毒同时进行,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使用网络的安全。云安全技术还在处于发展的阶段,要建立起标准化和统一化的云安全系统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各大安全厂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地更新技术,为每一位用户的计算机提供个性化可疑文件的识别和处理。

参考文献

[1]任翔.基于云安全技术的防病毒软件商业模式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李菊.基于私有云安全平台的网络安全部署研究与实施[J].信息网络安全,2013,08:48-51.

[3]徐迎迎.云安全框架下的病毒防范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4]赵玉科.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的几种技术发展趋势探析[J].福建电脑,2011,07:69-70+82.

作者简介

张婷(1982-),女,湖南省岳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信息工程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及教学。

作者单位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现状 信息安全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的含义是指部分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计算机的集合。

(二)计算机网络定义的层次划分

首先,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目标,使用通信线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两部分。

其次,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为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通过这个操作系统来实现用户所调用的资源,整个网络类似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对用户是透明的。计算机网络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的,是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所构成的系统。

总体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较大、功能较强的系统,从而使多数的计算机可以便捷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

(一)计算机网络当前所面临的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缺点及不足,网络体系结构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缺乏有效的资源控制能力,没有在网络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方面实施相应的措施,也没有建立高效共享资源的可行性方案、措施和技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质量、效率相当有限,体系结构也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譬如,若使多媒体应用能够快速发展,则需要计算机网络提供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多方面技术保障,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很难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

其次,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围绕互连、互通、互操作等要求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的研究,大多把重心放在研究网络系统的连接、传输等方面。但是,这种薄弱的服务定制能力和固定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对计算机网络速度、性能、效率、形态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随着计算机网络普及度的不断提高,用户规模的不断,互联网的安全性也在面临巨大的考验。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到现如今为止,随着不同种类的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其缺陷也引起广大科学家们的关注与探索,近年来,围绕计算机网络的缺陷问题而展开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多。通过研究表明,由于网络应用的多样化,通过改造核心网络来满足网络应用的行为,被证明已不可实行。

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相关技术的支持以及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研究人员将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扩充,从而加强在网络端系统方面的互联网方面的能力。根据以上的研究工作表明,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从通信向服务的方向转变,为研究下一代的计算机网络做足充分的准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网络信息安全性的研究

(一)网络信息所面临的安全威胁

首先,由于计算机信息系作为智能的机器,现如今很少用户使用的计算机空间有防震、防火、防水、避雷、防电磁泄漏或干扰等功能,因此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基本为零。

其次,由于网络系统本身的开放性,导致容易受到攻击,并且网络所依赖的tcp/ip协议的自身安全性就很低,导致网络系统容易受到恶意的破坏。同时,对于用户来说,自身的安全意识本来就不高,随意泄露自身的信息,对网络的安全也会带来威胁。

人为恶意的攻击对计算机网络的威胁相对来说最大,现如今使用的大多数网络软件还处在完善的阶段,都有自身的缺陷和漏洞,网络黑客通过采用非法的手段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及信息的安全,导致系统瘫痪,对个人亦或是国家,损失都非常巨大。

另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很大,近年来恶意进行信息传播的大多是利用此手段。还有一些人利用间

软件和垃圾邮件对系统造成破坏,窃取网络用户的信息,无论对于自身的隐私还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犯罪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通过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方式,恶意的进行破坏,造成许多的犯罪行为。

(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构建网络安全体系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网络运行的防护、网络安全的评估及使用安全防护的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的保密措施,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其次,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进行概述,提出网络信息所面临的的威胁,通过分析设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对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的演进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入,为广大的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信息安全属于持续更新换代的领域,通过综合运用各种防护措施,集思广益,相互合作及配合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然而,对于网络用户来说,需谨慎对待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共同承担起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鹏,刘业.互联网体系结构剖析.计算机科学, 2006, 33(6):15~20

[2]彭晓明.应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探索[j].硅谷,2009(11):86

[3]李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j].蚌埠党校学报,2009(1):30~31

[4]蔺婧娜.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御[j].经营管理者,2009(11):335

[5] 汪渊. 网络安全量化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篇6

论文摘要:安全生产管理是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和消除事故以及减轻工人繁重体力劳动,保证生产安全而采取的各种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执行安全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和伤亡事故的报告,分析、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人员提高认识和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认识和工作自觉性 

1.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由各部委和全国总工会领导组成,共同担负起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关系全局的重大安全生产问题,把各部委的力量全部调动和组织起来,用之于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各省、市自治区也相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时,我国实行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工会组织)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国家监察 

 由劳动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实施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国家监察是一种执法监察,主要是监察国家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预防和纠正违反法规、政策的偏差,它不亏预企事业内部执行法规、政策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具体事务。它不能替代行业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2)行政管理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管理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组织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定行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检查、考核。 

(3)群众(工会组织)监督 

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工会的职责。工会对危害职工安全健康的现象有抵制、纠正以至控告的权力,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这种监督是与国家安全监察和行政管理相辅相成的,应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互通情况,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4)群众性安全科技团体组织 

目前,要改变不安全因素多的状况,一要靠强化安全管理,二要靠技术进步。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安全技术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成立群众性的安全科学技术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交流信息、交流经验,研究如何改进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和活跃群众性安全科技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研究开发工作是一条好途径。 

2.全员安全意识培养 

安全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方法,也是使其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主要手段。必须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宣传和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重于泰山,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是搞好安全管理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保护,保证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贯彻“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及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开展安全教育;保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多快好省的完成各项任务。 

二、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明确工作思想和目标 

1.明确指导思想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含义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时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的含义是,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不是在发生事故后去组织抢救、处理和分析,而是在事先有效地控制会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事故发生。 

2.明确工作目标 

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生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三、安全生产管理有助于构建安全标准体系 

1.建立岗位责任制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必须从上而下地建立安全专职机构和群众性安全组织。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的职责。 

首先,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主管生产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在布置生产任务时,必须同时布置和交待安全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进度和安全质量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生产。 

 其次,各部门应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和专职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负责监督部部门的安全生产,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并组织安全检查。 

2.建立整体联动的安全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系统,明确了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提高了人们对安全工作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统一部署,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完成安全管理工作。改变了过去单一行动、责任不明的状态,建立起了一套整体联动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总结 

在生产活动中客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因素。下矿井,就有水、火、瓦斯或冒顶的威胁;化工生产,就有中毒、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机械加工,也有绞辗、刺伤或触电的危险。例如,电子工业的生产,要用到各种气体(如三风五气)、化学材料(包括三酸两碱和剧毒、放射品)和各种机电设备(包括高电压、高频率、强电场、强磁场、强光源、强辐射等装置)等,存在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是客观的要求。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如不重视或稍有疏忽,就会引起工伤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因此“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的生产口号是有道理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劳动人民的人生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管理严细实概论[m].白山出版社, 2007. 

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外资并购;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11-02

1 医药产业安全及影响因素

产业安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所谓产业安全是指某一国家对于某一特定的产业所拥有的控制能力、发展的能力和自主能力。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的时期,区域一体化加速,产业安全的概念开始引入国际竞争的能力,包括某国其特定行业在应对各种生存和发展所面对威胁的能力,从而保证国家、政府或企业对产业发展现有或者未来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能力。

医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安全不仅仅对国家产业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医药产业也切实的涉及到国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国家和政府也迫切的需要一套合理科学的理论和评估体系来指示和判断当前医药产业的安全状况。

评价影响医药产业安全的因素整体评价包括对医药产业自身竞争力的评价和医药产业外部的环境安全评价,以及涉外经济活动的影响。以此为评判标准将医药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自身控制力三个方面。

2 医药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医药产业安全科学公正进行评价,必须有一个明确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持,指标体系是由一组相互关联却彼此不存在干扰的指标构成,并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列,最终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2.1 指标设立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要根据具体评价的问题来设计,但是在设计指标时也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1)指标选取应少而简。

指标的选取应按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来评判,并不是指标设定越详细越多越好应该以目的性为出发点,能反应评价目标的全部信息内容。

(2)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不应存在干扰。

每一个指标都应该有明确的内涵、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扰,相互不存在因果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重叠。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必须围绕综合评价的目的层层展开,使最后的评价结论能够确实反映评价的意图。

(3)指标应具有客观代表性和可比性。

指标应能够明确的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的固有特性。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客观实际,便于比较。

(4)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应该能够很好的反映理论和现实案例,符合相关的理论基础。指标在设计时有相关理论作支持,同时在运用中可行。可行性是指指标符合客观实际水平,有稳定的数据来源,易于操作。同时指标含义要明确,数据要规范,口径要一致,资料收集简便易行。

2.2 构建与设计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影响体现在医药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自身控制力三个方面。相应的,评价指标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总目标因素集u=(u1,u2);第二层,子目标因素集u1=(u11,u12,u13,u14,u15,u16)、u2=(u21,u22,u23,u24)和u3=(u31,u32,u33,u34)。医药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系统结构及其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见图1。

2.2.2 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

(1)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指标描述与计算方法见表1。

(2)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见表2。

(3)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描述和计算方法见表3。

3 指标体系在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评估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为了体现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程度,需要对各指标赋予各自的权重系数。

指标权重应是指标评价过程中其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客观度量的反映。一般而言,指标间的权重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由于评价者对于各个指标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将会在评价者的心目中有一个评判标准,由于各个评价者的评判标准不同造成权重的分配不同,主要反映评价者的主观差异性。

(2)由于各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的作用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同,造成权重的分配不同,反映各指标的客观差异性。

(3)由于各个指标在进行考量时其主要信息或途径不同,信息获得的可靠性不同,造成在体系中所占有的权重不同,反映各指标的所提供给信息的可靠性程度。

我们在考虑指标的权重问题时要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对于医药产业安全评估体系为了提高科学性,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对各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分析逻辑性强,加上数学处理,可信度大,应用范围广。具体评判过程在此不做赘述。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将要评价的目标根据分层的方法将目标逐级分层,建立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数学函数的计算方法对研究目标进行整体的总和评价。根据评价方法所依据的理论不同,将总和评价方法可以分成四大类:

(1)专家评价方法,如专家综合评判打分法。

(2)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3)新型评价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

(4)混合方法,如AHP+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法。

各种方法各有其所适配的情况,同时也各有其利弊。对于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估方法应当采用AHP+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则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模糊评判,最后给出总额的评判结果。这种混合的评判方法将层次分析法中的定性分析转变成模糊分析法中的定量分析,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综合评估,还能够有效的将难以定量的指标量化后科学分析,使数学方法可以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富.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基于生产业发展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2).

篇8

铁路信号包括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听觉信号又称音响信号,是用音响表示的信号,它以音响的强度、频率和时间长短来表达信号含义。视觉信号是用颜色、形状、位置、显示数目及灯光状况表达的信号。

2 铁路信号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进行,铁路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与铁路密切相关的铁路信号工作同样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进步非常的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的铁路事业起步相对较晚,因此,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体制同样存在一定的差距。

2.1 铁路信号的现状

2.1.1 铁路信号的安全性能不高

由于我国自动化程度的限制,我国铁路信号的安全性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而对于我国铁路信号行业的发展同样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随着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铁路信号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因从业人员素质、设备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制约,我国的铁路信号技术和管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同时,对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也造成较大的制约。

2.1.2 管理方面出现纰漏

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管理一直掌控在政府部门的手里,这对不利于铁路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达不到资源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作为铁路系统应该是一个整体,虽然不同的地域差异较大,但是不同的地域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达到铁路系统的整体管理,这对铁路系统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现阶段我国铁路系统也全面普及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因技术方面的原因,仍有很多不足制约铁路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行。

2.1.3 铁路信号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为低下

随着机电技术不断的发电,铁路信号的管理自动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对于实现整个系统的联网监测和智能控制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和变革,原有的一些信号控制设备和技术已显落后和淘汰的趋势。而铁路信号智能系统的控制技术,发展仍不能满足现代铁路运输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和优化信号资源。因此,铁路系统必须进一步改变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的局面,加大科研投入和力度,开发适应中国铁路运输的铁路信号自动化系统。

2.2 铁路信号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2.2.1 枢纽调度监督设备

这个设备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设备,是使枢纽内的调度更加准确直观,保证枢纽的畅通。但是枢纽内的作业模式是采取分散作业,这样一来必定影响了总体的发挥,并且降低了运输的效率。因此,在货运量加大,或者大面积提速时,信号技术装备如何保证枢纽内的畅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2.2 车站联锁设备

这种设备也是目前铁路系统中常见的设备之一。这种设备在列车提速后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战线和列车基本等长,并且在进出站口处没有过走保护区段,不利于列车的速度控制。另外,信号机间的安全距离是不够的,没有能够提供安全距离的信息,对列车的运行控制都带来了安全的隐患。

2.2.3 列车运行控制与机车装置

今年来,新安装的运行监控器代替了自动停车装置(即安全性能差,随安全防护器辅助作用的装置)。并且采用了模式曲线的方式来监控车速,对超速进行保护。但是由于形成的是速度模式曲线,依靠的是事先储存的线路数据以及人工输入的数据,没有考虑故障-安全原则,无法保证安全。

3 增强铁路系统的对策研究

3.1 通信、信号一体化

当代铁路系统发展非常的迅速,想要促进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做到必定是通信的问题,只有将铁路系统内的通信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铁路系统的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程度的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促进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确保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将铁路的通信、信号技术相互融合,并引入调度指挥自动化技术,这样才能接近最大程度的促进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完善。

3.2 指定发展规划

规划是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符合我国铁路事业实际情况的规划工作,只有制定了规划工作才能使得我国铁路信号系统在未来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样的,作为我国铁路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在铁路事业打垮不发展的时间内,做好良性的发展规划,时期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以此促进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良性运作。

3.3 铁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铁路提速,重载不断发展的今天,以分立元器件与模拟信号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传统铁路信号设备已经满足不了安全的要求。然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很好的解决了铁路信息信号产生的问题。数字信号处理的频域分析的优点是运算精度高和抗干扰性能好,具有相对实用性和可靠性。因此,全面应用数据处理的新技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分析和计算等功能,来提高信号设备的技术水平。

3.4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网络化管理已成为铁路信号系统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必然趋势。通过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化发展,实现铁路运输系统各部门、各业务单元信息及时交换和共享,从而保证整个铁路运输系统安全高效运营。在网络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信号管理的智能化和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安全性、就显得尤为迫切。有效的采用计算机技术是解决铁路信号系统现存若干问题的科学途径,也是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准确获得线路上的信息,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从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与控制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支撑。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铁路运输作为我国运输事业中最重要的主体,其中铁路信号系统的发展,对铁路运输的安全高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铁路信号系统进行技术性提升,同样需要进行管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我国铁路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蕊.铁路信号问题集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6).

篇9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应对策略;网络攻击

1背景介绍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计算网络信息紧密相连。网络信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不仅是在民用领域,在国家经济等领域的影响也非常大。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要应对其产生的不良现象。网络攻击手段繁多,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应对较为复杂。当今强化全球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难题。

2网络信息安全

2.1网络信息安全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保持其软硬件不受外界恶意破坏、盗取或非法访问,从而保持其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不同的使用者,网络安全的意义不同。对于个人,网络安全就是指个人信息、财产、隐私等不遭到泄露或者窃取;对于企业或者国家,网络信息包括了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要做好网络防护,避免产生巨大损失。

2.2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

当前市面上存在多种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还有一些公司针对信息安全推出全面检测产品。在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非常丰富,其市场竞争也相对激烈。各个厂商都追求服务于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研究出具有更完整的解决方案的产品,这个趋势也预示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3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可以隔绝信息请求端和信息反馈端的直接联系,它能够对二者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包进行抓包检测、分析,把数据库中的不安全信息进行过滤,尽可能对外网的危险地址进行拦截或者屏蔽,从而实现对内网的保护。防火墙技术原理其实就是“包过滤技术”,该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安全技术,并且使得网络信息安全性提高。

3.2数字加密技术

数字加密技术原理是通过某种算法对信息加密,使其变成“密码”,在传输的的过程即使被窃取也无法被破解,在接收端收到加密信息后,再通过一定算法对信息进行解密,使其变成“明码”。

3.3访问控制技术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限制用户对网络信息的访问,只限定资源对用户可开放,这种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敏感信息,防止用户对资源进行越权访问。该技术作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核心内容,可以对计算机内系统资源予以最基本的保护,其缺陷是无法阻止已授权资源被访问者故意破坏。多访问控制技术如自主访问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商业领域。

3.4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技术也就是VPN技术,也是当前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VPV技术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附属产品,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企业当中进行营销或者销售。该技术是利用因特网来模拟安全性较高的局域网,成本低,运行安全。它整合了大量的用户资源,若果在此基础上广泛采用VPN技术,可以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增强访问控制。

3.5安全隔离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攻击手段越来越多,于是诞生了安全隔离技术。它主要是隔离危险网站或者网络攻击,既可以保证内网信息不泄露,又能实现网络信息的交换。其主要技术包括安全隔离网闸、双网隔离技术。

3.6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网络安全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其地位甚于信息加密技术。这种技术只有认证方可以操作,其他人员无法进行身份伪造。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有两种,基于密码的认证和生物特征认证。

4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及应对策略

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型攻击;信息收集攻击;假消息攻击;脚本攻击等,这些攻击技术都是通过修改注册文件来进行的,相应地,可以通过注册表编辑器对修改过的注册文件的键值删除,就能将文件恢复正常;对于当前流行较广的计算机病毒、木马的攻击,可以采用杀毒软件或者防火墙等软件进行监护信息;对于蠕虫病毒,由于其可以不断利用网络漏洞自我复制,所以应当在发现后立刻用防火墙隔离,并分析蠕虫病毒特征修补漏洞。

5网络安全建设

当前我国面临网络信息威胁,相关部门建立了相应机构,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对。针对我国当前信息安全保障现状,尤其是关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高端人才去建设国家级信息安全保障等问题,要同社会各界进行积极合作,解决整体研发能力低下等问题,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体系等。

6总结与展望

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仍会是各个地区面临的重大难题。快速发展的社会对安全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企业或者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迫切要求能够尽快治理好网络信息等问题。要将管理和技术系统化,在政府的带动下,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体系,这不仅是对于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家庭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与管理手段探讨[J].吴忠坤.科技信息.2009(15)

[2]全面规划,综合管理,保障信息安全[J].陈禹.科学决策.2007(05)

[3]防火墙技术与网络安全[J].孙晓南.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3)

篇10

近些年随着企业网络信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依靠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就目前情况看,企业在进行内部信息系统建立时,主要基于信息系统的高效性、便捷性和经济效益。当然,随着网络高科技犯罪的出现,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受到打击,怎样保护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成为企业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自世界经济一体化到来开始,企业也迎来发展上的春天。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企业发展武器,自其出现开始就以特有的便捷性、客观性、准确性俘获众多企业管理者。但受到我国国情、经济、现代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程度不高。

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程度是否有所保证,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营与否的关键保证。但是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开放、资源倡导公平享有的年代,对网络安全的合理保障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计算机性能不断发展、各类病毒也在悄悄兴起,严重危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发展。随时都会给企业网络系统造成威胁并带来难以控制的经济危害,甚至还会危及到国家、社会和各界的利益。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扩展和市场占有的局面加剧无形中都增加了企业遭受到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攻击,进而使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处于危险状态,影响企业各项事业稳步运行。对于企业来说,一旦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出现状况,就会使企业像无本之木一样,没有办法贯彻实行已经制定的发展战略。因此,本文将重点针对企业信息系统如何建立进行深入研究。

1.管理因素

企业信息管理因素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信息管理人员或者是计算机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身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其工作年限、是否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都会影响其在企业信息管理操作中的准确性。不熟练的技能也会对计算机性能或是数据造成损害,使之数据丢失或影响使用。另外,在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之后,工作人员可能会对企业管理者某些做法不能理解,出现极端心理,进而做出一些伤害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如破坏企业信息系统或者是盗取一些重要文件等,成为了企业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

此外,企业发展中涉及到了宣传、设计等成本,由于资金有限,对于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信息系统建立进展。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现代化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立都是必然趋势。同时无论是终端销售还是电子互联网销售,都是离不开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建立的。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建立,并不是单纯的购进先进设备,这只是单纯的硬件要求。另外,设备的日常维护还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等等都是企业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重要性的决定因素。

2.黑客及病毒

对黑客的理解是从国外发展过来的,是hacker一词演变过来的,其最开始出现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基于在一种爱好兴趣上进行计算机破译的人的统称。一般情况,hacher并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普遍是个人喜好。而现在对黑客的理解,指的是能够熟练运用并掌握难度高的电脑应用的人。目前对黑客的解释通常是电脑安全等信息的“侵略者”。黑客的分类一般有红客、蓝客、白客、灰客,其代表的含义也各有不同,另外需要将黑客和骇客进行区分,二者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意义有很大差别。

对计算机病毒的理解是指在计算机的固定模式中安装上对计算机有破坏性的或者是影响数据安全性,阻碍计算机正常运行或者能够拷贝计算机中相应命令的程序,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二、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制度措施

对于制度上的防御肯定是要从完善相关的系统体系上进行的,预防一些不良用户在入侵到电脑后通过非法行为对电脑进行掌控或通过电脑进行其他的违法活动。这就要求企业信息管理者要在固定时间对电脑的运行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电脑系统体系安全和运行环境平稳发展。然后,要增强计算机用户对网络运行是否健康的识别能力,增强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提高,定期安排时间、地点对企业员工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知识的普及。完善企业内部关于相关客户信息的健全工作,做好企业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登陆地点、时间等信息情况的记录工作。必要情况下可以健全内部网络日志,便于在发现可能出现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时候能够准确发出信息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于企业来说,建立网络日志是其发展中最应该要注意的关键点,采用网络日志并进行安全性能实时监测,有利于避免因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增强企业网络使用者的安全认识。

2.技术措施

(1)建立网络安全预警系统

一般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人为预警和病毒预警两个方面。在电脑中的重要位置安装上网络入侵监测体系,可以便于对电脑的技术和安全性在发展危害行为或改变。入侵监测体系还能通过设立在固定时间对制定要求的位置进行监督和控制,判断哪些系统是具有危害性的,但是防火墙还不能够准确判断的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漏洞后对自身安全系统的“侵略”行为。而病毒预警系统通常是采用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全部数据进行监督监控的行为,确保在一天每个时间段内都对数据包传送扫描一旦发展病毒就要马上进行危险信息提示,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很快的通过定位查找的方法找到病毒的发出地。同时,在短时间内陆续产生通过快速扫描出来的网络日志和调查报告,为企业专业人员查找病毒具体来源提供便利条件。

(2)物理隔离

物理隔离,顾名思义,其含义在“隔离”二字上,是指企业内部的网络要同外面用户网络进行有效方法的隔离手段。这种手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路由器,通过采用路由器筛选掉可以定位的地址和相关服务。二是防火墙,防火墙是现代电脑中常常使用的一种保障电脑信息系统安全的软件,是安插在不同网络之间或安全范围间的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模式,能够依照企业制定的安全战略部署进行监督控制进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软件。另外对于防火墙来说其本身就是有非常强的抵御攻击特性。所以,对于防火墙来说它是为企业信息安全提供保证的最基本的信息管理设施系统。

(3)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将网络整体分成了三方面,即内部网络、隔离区和外部网络。对于每个级别和对象的访问控制程度是不一样的,内部网络是基础性网络,只能够在内部进行使用,不允许外部人员通过任何方法和手段进行使用,也不会向外部进行任何服务的宣传,同时也不能够被定位,因此,要重点进行保护。隔离区属于一种对外服务,它将企业内部可以观看、正常使用的信息都放到隔离区上,外部人员可以进行观看了解,也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因此由于其开拓性的特征也使得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难点。但是由于隔离网的特征使其与内部网络之间是一种分离的关系,因此,即便隔离网受到威胁也不能危及到内部网络正常运行,是一种多方面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保护的手段。

三、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

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增强企业系统操作人员、负责用户的相关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人员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部门,要时刻把握好计算机系统的不安全因素排查情况。另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数据要进行拷贝,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网络系统安全保护也是最为切实可行的。

(2)网络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正如上面说到的一样,其实是负责网络安全防范和通知警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确保网络资源的正常使用,不能被一些试图破坏或者是非法获利人提供有机可乘的机会,也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策略。对于访问控制来说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一般有人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访问控制等多个方式的访问渠道。

(3)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和众多的网络信息系统保护一样,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备份,可以有效保障企业信息系统非法入侵后的系统恢复工作。备份是对数据库内容保护最为稳定和容易的一种方法。当不稳定因素发生的时候,能够保证企业网络信息的正常运行。而恢复的理解,就是在不限定因素发展之后利用网络技术的备份功能用来对数据库内容进行重新恢复并正常使用的功能。

(4)应用密码技术

这项技术属于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通过采用密码的方式方法确保对相关信息和数据的保护。通过密码加密和身份验证的方法也能够保证在出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密码技术通常采用的是古典密码、公钥密码、数字签名等多种密码形式。

2.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为了确保电脑网络信息系统在安定、平稳、客观的条件下发展,就必须要切实使系统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背景下进行发展。这样的背景就是指企业网络的所在地,即机房和其他基础设施,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安定环境,其主要的构成要件有温度、适度、空气清新程度、有无蚊虫、通风效果、抗震能力、受磁场干扰与否等多方面要件构成,对于计算机的所处环境要求也是最为严格的。

(2)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

计算机系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安装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对其安全性能、技术使用、实际操作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计算机机房场地要求,一方面要关注外部环境是否安全、地理上是否有保证、供电量是否有保证、周边有无强大的电磁波影响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其周边的人员、企业是否安全或是否存在不稳定因素。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的安全防护是对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物力灾害和未经企业同意就给机房重地带来严重破坏、损害其周围网络基础设施、重要数据丢失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的主要保障。对机房建立要遵循:第一,要设立严格的访问用户判断制度,即对用户进行身份上的确认;第二,来到机房重地的人一定要严格限定其活动区域和对机房设施严格把控管理;第三,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心设备外建立健全多层安全信息防护圈,预防可能有人出现非法的暴力入侵事件;第四,设备所在地的建筑物应该同样具有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四、结论

近些年,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具体的讲述,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一方面涉及到的是技术,另一方面涉及到的是安全。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困难严格的系统建设项目,无论是在个人观念上还是实际发展情况上都要进行改变、革新、管理,与现代化技术等相互结合才能完成企业信息系统在常态中发展。所以,在设计和制定企业信息安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制度。从目前发展进程上看绝对安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有的,所以,在电子信息化发展中,对信息系统安全性能健全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建立问题进行分析后虽提出了在某些方面的改进意见和大体构想,但缺乏更为详实的设计和例证,另外对本课题有关资料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同时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较有限,以期在今后研究中完善补充。

参考文献:

[1]石宇楠.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中员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洪丹.浅谈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03).

[3]柴文光.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体系框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