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管理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管理实践

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改革

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贯彻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和宁夏中阿经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为重点,以完善育人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全面深化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意义十分重大。

一、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创

业理论教学管理现状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自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后,负责学院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双创教育,是区内首个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设置为通识课程,覆盖学院100%专业。创新创业中心隶属教务处,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主任,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负责人分别担任副主任,有行政工作人员2名,专职教师1人,其中一名行政人员负责理论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等工作。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任务大部分由学院兼职教师组成,分别来自不同行政岗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参照教学单位(系)管理模式。

二、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均衡问题师资队伍兼职比例较大,在教师管理上带来一定难度。兼职教师大都担任一定行政工作,由于行政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时间、精力分配不足的情况,导致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开展;同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抓手对教师进行管理。

(二)实践课堂规划问题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离不开实践,而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对象——学生归属于各系学工口管理,缺乏学生管理抓手,使得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开展被动。当前创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未实现有效融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模式必须做出相应改变,由于理论性知识教育过程主要是传授式教学,因此,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创新创业上的科学利用,降低了学生对创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理念难以融入教学全过程。

(三)创业教育模式及管理问题创新创业理论教学面向学院四个系的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与四个系保持密切合作与沟通,这对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管理流程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目前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与传授形式上,尽管有一些课堂会利用案例教学对课堂气氛进行调动,但多数局限于表面形式,案例教学中的深层含义及作用没有被学生有效吸收;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管理规划在各院系中的整合工作缺少实践性教育平台,在实践性软件与硬件条件上来说同样缺乏合理的投入,连接形式较为单一,创新性创业课程仍处于课程的添加上,没有打破传统院系交流中的壁垒,使创新性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发展受到阻碍。

三、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一)强化师资团队力量加强教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创业中心教学业务管理能力,通过教学单位交流、学习,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编制《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管理手册》帮助兼职教师更好、更快的转换角色。重建教师考评制度。加强教师教学活动、教研室活动监控参与考评。当前形势下,对于高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去行政化制度的管理与约束,逐渐弱化高校中不当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中的课程模式一是加强学生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开展。通过学科专业社团、兴趣协会、学科竞赛等方式开展。二是科学配置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配置,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行紧密结合,通过理论性知识传授、实际案例探究、实践性锻炼活动等方式,构建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式的教育链。同时,考虑到专业学习上存在背景差异化,应在计划相关建设性创新课外活动时,合理参考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内容,努力推进创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三)加强创新创业中心与各平台协调通过以下三方面工作,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中心与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协调。首先,积极调动创业论坛的讨论度,通过开设校友交流会、创业投资活动以及优秀人才交换学习等形式,给予在校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性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各院系之间的专业与实践交流,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专业的差异化内容,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再次,学校为实现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应给予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支持,通过设立适当的鼓励性基金,提高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管理改革思考

(一)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的职能与优势教学管理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进程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补充。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的职能与优势需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协作,利用内部教学条件与外部实践条件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创业教学结构提供多元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理论性知识的教育理念,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明确创新创业的核心发展规划,通过多层次的资源配置为理论教学管理提供多样化发展条件。

(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学的考核与管理机制强化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考核与管理机制需要结合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将教学管理目标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实现理论性知识评分标准和实践能力考察标准的规范化设计;其次,在进行学生的考核与管理工作时,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计与其优势特长相符的考核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管理与考核的后期训练与复盘,均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中心与各系部之间交流机制合理有效的跨系交流是推动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学生创造全面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实现创新创业中心与各系部的高效合作,首先,需要保证各系部的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协同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其次,各职能部门进行工作衔接时,应积极主动寻找对接口,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实际的对接状况,有效落实交流机制的审查与监督。

(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高校针对专业性理论知识的教学制定了强有力的创新教育管理体系,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职能部门,实现对学生教学课程中反馈机制与管理机制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指导内容,开展有序的、高效的教学课程内容评估,保证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完善教学环节中各项活动的实施举措,为实现优良教育教学环境提供基础管理模型。

篇2

[关键词]创业实践基地;运营管理;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5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107-01

为了响应十七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同时也为更好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平台与社会舞台的有机融合,各高校也结合自身特色创办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将创业实践带入校园。

1 问卷及调查基本情况

课题组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创业实践基地为核心,采用问卷调查与随访相结合进行调查。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多采用2种运营模式:①与企业合作进行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管理;②学校牵头指导,交由学生自主进行管理和实践运营。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45份,涉及15所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主营产品多为高新技术类、医疗保健类、生活用品类。调查显示,超过5成的学校是将实践基地作为一个正式组织,有固定指导老师;根据日均利润额,84%的基地日常业绩尚可,这说明了实践基地的可行性,这为其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员招聘、培训、考核

调查显示,通过“基地招聘会”直接进入者占37.78%,以“勤工助学”方式进入占44.44%。退出机制方面:24.44%的采取任期制,35.56%的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离开,40%必须找到人员顶替才能离开。可看出,基地在人员进入与退出方面较灵活。在培训方面,有86.67%的基地为初入者提供培训,但超过一半的基地仅在招聘初期做过一次培训,有15.56%的基地每两周做一次培训,46.47%的为一月一次。

日常管理中最容易出现的3大问题分别是团队凝聚力差、业务不熟、时间冲突,并且出现问题后,有一半的受调者表示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人员考核方面,主要有“内部人员考核”、“合作企业或学校考核”和“综合考虑内外部人员意见”3种,分别占15.56%、20.00%、44.44%;在报酬方面,按学校勤工岗位算占24.44%,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占55.56%,根据业绩按比例提成占20%。

2.2 学校与基地

随着创业教育的逐步发展,学校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步转变。调查显示,学校除了承担创业理论教育之外,由学校或企业直接管理的占6.67%,70.91%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和公司充当指导者或守夜人。

超过7成的受调者认为“学校对基地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受调者主要依据“基地重要活动时学校老师或领导的出席情况”;“学校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面临困境时,学校给与帮助的力度”这3方面得出上述结论的。调查显示,创业基地的场地都是学校提供,但资金、宣传等方面各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2.3 合作企业与基地

与企业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调查显示企业对基地实施“全天候管理”的占6.67%,每周查看一次的占46.67%。75.56%的受调者认为合作企业有必要参与基地管理,这其中有44.44%认为“能够有助了解外部市场动态”、40%认为“有效指导基地运作管理”。有近2成的受访者认为基地应该自主管理,他们认为企业的参与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发挥,不利于能力锻炼,同时可能因为企业对学校政策理解的偏差造成矛盾冲突。

在管理方式上,企业对基地以“资金管理”为主的占66.67%,其中“定期上交营业款,再酌情返还”占11.11%;“营业款留存,由企业指导使用”占46.67%;“由基地向上级申请使用”占20%;“扣除成本后余额交基地支配”占22.22%。以“销售管理”为主的占20%,其主要方法是制订销售计划、指导销售方案等;以“人事管理”为主的占22.22%,其中“绩效考核”为最主要方面。

3 小结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扩大创业实践基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结合本人另一份调查问卷,笔者认为高校、合作企业都应该不遗余力加大对基地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让更多教师、大学生乃至社会人士了解、关注该新生事物,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基地未来的发展、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3.2 明确目标,加强管理,完善培训

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经历了最初的热闹到现在的冷清,大多都出现了不少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校方、企业、基地三方职责不清,后期管理脱节、培训缺失等,长此以往,基地难免陷入“自生自灭”之境地。作为校方及合作企业,应该在基地的发展、定位与目标等方面达成共识,双方职权明确,并完善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篇3

[关键词] 创业能力;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39- 02

0 引 言

要想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教育者必须采取一套合理的、有序的、高效的、快捷的且相对稳定的教育程序和方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的经验及教训,结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运用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1 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提出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已经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近16万人。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率的不断降低,从2001年的90%,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73%。2009年在背景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09中国人民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创业能力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又是重中之重[1]。高校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在自己所学专业上,有机会的话选择自主创业也很好,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创业能力。这些都可以用来解决当前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革新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多其他专业所没有的特点,例如,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面广等等。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以应用和实践为主。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布断提高,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意见对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掌握从事旅游工作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却忽略了对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要将创业能力教育用于实现人才培养上,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建立最优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理念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综上三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育者应该根据“层次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高”的原则,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三大模块。而每个模块之间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组合型、等特点[2]。随着我国引入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状态、毕业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掌握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进行创业能力教育的改革实验,实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堂完美的课程实验对应丰富的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逐渐培养的创业能力恰恰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4 结 语

高校通过采用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但在很淡程度上减轻了高等院校就业压力,而且提高了高校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3]。高校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训练来教育学生,不但培养了学生创业的能力,还让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信心。即使学生刚毕业时还不能创业,但是他们已培养起来的创业能力,也可为他们今后的创业道路做好了准备,而且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不但促进高校多模式的发展,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裴凤琴,李茂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探讨[J].河南农业,2010(20):21-22.

篇4

[关键词] 创业式 实践教学法 管理学类课程

管理学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实践教学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型实验教学法、制作型实验教学法,校外实训基地参观法,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基于此,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法,把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渗透到管理学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以网上创业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开店方式促进其对管理类课程的理解,这也是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类人才的最好方法。

一、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创办企业,演绎企业管理真实的场景,进入不同的管理角色,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创业式实践教学法与其他实践教学法优势比较

管理学类课程教学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型实验教学法、制作型实验教学法,校外实训基地参观法。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而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可以弥补现存的各种方法的不足。

1.创业式实践教学法使管理学知识与管理实践有效结合,弥补了观摩式实践教学法缺乏实践动手性的不足。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提高。而目前高校普遍运用的实践教学法是在毕业实习时开展,多以参观、座谈的形式展开,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管理实践,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

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的综合性演练。通过经营店铺可以有效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所学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的东西更深刻,打下的基础更牢固,同时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学习的目的。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同学们可以在实践期间为以后的就业铺路。

2.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弥补了案例分析教学法缺乏时效性的不足,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管理学类的课程教师主要以专业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讲授,内容缺乏说服力,更缺乏时效性,而且优秀案例多是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政策与文化与我国差距很大,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3.与软件模拟操作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法相比,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的商业环境。

对于管理类课程有些学校已经采用了实验室模拟软件的教学法,但实验的软件系统都很不完善,实验内容一般局限在模拟型实验阶段,通过模拟各种交易流程,只是让学生对整个交易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用于管理实验教学的商品化软件大多脱离因特网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虚拟环境中操作,缺少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因此,对于管理学类课程的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创业实践来实际体验企业的运作情况,以保持与现实应用的同步。

三、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1.选择以网上开店为主要创业环境

在网上选择实践环境十分容易操作,许多专业的C2C平台免费为个人用户提供店面,店主可以根据顾客的订单再去进货,不会因为库存而积压资金。因此网上开店这种创业方式是很适合作为实践教学法使用。

2.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第一,根据学生特长,确定组织结构。以学生的基本班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组(每组10人左右),确立总经理、营销部、财务部、信息部、采购部等部门,根据需求设立不同的职位。

第二,通过市场调查,确定经营方向。每组确立一个经营方向,例如从事日常生活用品经营、从事学习用品经营、从事网络游戏产品经营等。

第三,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工作检查,帮助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进行实际开店时,不要太注重盈利,但是要教育学生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注重团队协作力。

第四,做好创业实践的工作日记,记录每天的工作体验,以及在实践中运用了哪些学过的专业知识,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向他人学习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开化。

3.成绩评定

每一位同学的成绩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整体上考察店面的运用情况来作为基准分,该项占总成绩的一半,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努力把店铺经营好。第二部分是,通过每一位同学所负责的各工作的完成情况来给予评分,此项占总成绩的四分之一。最后一部分成绩是由团队成员之间给予相互评判,包括团队合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分,此项占总成绩的四分之一。

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要恰当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要影响和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让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来使管理学类课程更加生动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一、开创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学生群体是高校服务的主体,高校教育应把满足学生诉求放在首位,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和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的出现是补充和修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连续的扩招,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供给出现严重的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再加上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多数企业都实施了大面积裁员和缩减招聘人数,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十分困难。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社会和熟悉企业环境,从而增强实际工作和操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业教育现状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很多高校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普遍应用于教师和学生,使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因缺乏应用能力而无法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对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定位及认识存有偏差;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只针对部分专业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改革现有教育教学体系,只能通过添加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才能加以改变。部分学校在衡量学生是否有创业教育标准时还会在学校内具备创业大赛,根据学生比赛结构判断学生创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性质。第三创业教育实践存有短板;首先课程设置需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不代表只要集中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实践》就能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目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难以从系统性角度加以思考,使学生开拓性综合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其次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源;多数教师都通过考试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但很多未从事过和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教师社会阅历粗浅,群体知识背景受限,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教师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第三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经验;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机会,只简单的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术教育,或者借助学校实验室的虚拟软件,导致实践水平受到影响,再加上尚未健全学生创业实践培养体系,限制创业教育发展和实现。

 

三、新形势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业教育实践途径

 

(一)完善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重点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运营人才关注生产运作及流程优化等内容,同时还要学习市场分析、管理沟通及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工商管理专业可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创业教育实践增加与与创业相关的如创业融资、创业学等知识或讲授有关专业技术领域创业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增添实验设备和创造实践环境,目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体验所学习知识。

 

(二)创业型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机制

 

创业型人才应具备多项素质要求,如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等。而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善于学习及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及有效的社会沟通才是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特征,只有重塑上述特征才能构成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具有知识结构宽泛及紧密联系实际等特点,高校在提高学生意会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及认知性知识水平时要结合当下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培养认知性知识和部分管理技能,然而如实体组织经营管理、社会适应性及公共关系等意会性知识概念需要通过经营实战、实训模拟等方式培养。由此一来,创业教育人才能力由以下三个主要环境组成形成机制。①传授基础基础,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点。个人知识和知识结构有着紧密联系,知识面越广泛说明该学生的创造能力越强。②强化意识;通过榜样示范、课堂教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③实践拓展;教育主体通过与政府、企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

 

(三)创新课内课外实践

 

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步骤为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所学专业技能及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升管理实践和创业能力。因此教育主题应对实践教学体系将进行系统的构建,在课程实践教学,可依托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建立创业教育虚拟网络平台,以此设置相关实践操作课程。课外实践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植入创业实践中,帮助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或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创办各类创业大赛,激发学生创业潜能,从而提高其创业教育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是一门涉及多个应用领域的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诸多课程。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引入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思想及创业能力能和当下社会需求相符。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优化制度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训模式创新

1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种实训模式概述

1.1院校自建的实训模式

这种模式大多出现在专科和高职院校,学院借助学校的校办产业建立一个简单的营利性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招待所、小宾馆和小型的餐厅,受到资金和学校性质的影响,这种实训基地的规模一般不大。但是,学校自建实训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投入成本相对来说较低,规模较小,管理方便,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方便实习学生和学校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此外,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也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实训基地有足够的主动权,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划。然而,它也限制了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并且这种实习实际上还是没有走出校门,阻隔了学生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

1.2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

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一般是由能力较强、效益较好的酒店建立的,这种实训基地设施齐全、资源广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与社会有直接的接触,是学生实习的首选。但是,酒店是营利性单位,不是慈善机构,它们提供这样的实训基地本身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因此不会考虑学校的需求,只能提供定向的岗位,无法满足学校众多专业的需求,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此外,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减少,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也爱莫能助。

1.3校企共建的实训模式

校企共建的实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协作建立的实训基地,但是这种实训模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程度、利益追求的不同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紧密型的校企共建模式,另一种是松散型的校企共建模式。第一种松散型的校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和交流,学校把部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实习,然后就不参与学生的具体实习计划的设定。企业只负责给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计划,但是不参与学校专业的教材编撰和课程的设置,二者之间是互不干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训学校抱着给学生解决实习单位的目的,企业抱着获取廉价劳动力的目的,不会给实习生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意义。第二种是紧密型的校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追求部分有着重叠的部分,即二者有着同样的目的和追求,这就可以凝聚二者的精力,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实现共赢。在这种实训模式的指引下,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材的制定、选择和编撰,同时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提供一些建议,甚至会派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和直接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给企业也不断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学生在企业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成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满足了学校的培养计划。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长期性、不中断性和持续性。只有利益达到互赢,双方才会有长期合作的诉求,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松散型实训模式,像一盘散沙,一吹即散。

2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训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训实际上是围绕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小打小闹,实训本身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师仍然围绕着教材和课本上的理论徘徊,没有实现实训本身的价值,换句话来说,当前的学生实训实际上是在为教材上的具体内容服务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理论知识再雄厚,但在实践中也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当前的实训还没有科学的计划,内容空泛杂乱。

2.2实训的内容脱离了酒店实际的工作需求

正因为酒店业的繁荣才激发了高校酒店专业的兴盛,因此,酒店的实际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导向。酒店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繁冗,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随机应变能力和迅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等都是职业的诉求。然而,酒店专业的培养还局限在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锻炼上,如训练学生如何摆盘、客房铺床、微笑服务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是该行业发展的大忌。

2.3实训教学缺乏科学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为了科学、正确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日常表现;第二,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督促和刺激的作用。因此,考评制度的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不科学的考评制度不仅不能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良好的评价,同时还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让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前高校的考评制度相当草率,教师基本上按照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具体操纵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判断,并不能正确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考察,因此结果往往失真。

2.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资源有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还是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的实训基地就存在很多问题,处于尴尬的局面。首先是设施不齐全。酒店管理是一个宏大的项目,涉及的范围实际上也是很大的,需要学生对于相关的技术、制度、设施、管理等都有一个设身处地的经历才会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我国酒店专业自建的实训往往只能摹拟到九点的一个部分,对于实践来说只是管中窥豹,学生在面对如此简陋的实习时,自己也不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草率了事即可,和社会没有真正的接触,无法触碰到形形的客人,在走上岗位时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

2.5部分教师个人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是伴随着酒店业市场的繁盛而兴起的,发展年限较短,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教师资源相对来说就不够强大,故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专业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入的,或者是从酒店行业进入教育行业抑或是毕业不久的研究生等。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进行一一分析:第一类,从其他专业转进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缺乏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酒店管理的具体操纵没有足够的了解,更不用去说他们的经验了;第二部分,从酒店行业转行进入教育界的教师,他们的酒店管理经验丰富,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案例,但是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捉襟见肘;最后一部分,刚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的理论知识扎实且充沛,能够给学生在理论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帮助,然而经验的匮乏使得他们不过是一群“成绩优秀的学生”。

3如何建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创新模式

3.1坚持实训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和更新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于案例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课堂真正交到学生的手上,教师逐渐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于时下最新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想,这些成果都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大脑中,一旦需要立刻调动出来。因此案例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符合教材内容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案例进行归类、总结和记录建议一个案例库,当教学处于不同的章节时都能够有经典的案例拿来给学生进行分析。其次,对于案例绝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要不断地更新,只有最新的内容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老旧的、过时的内容会让人反感,教师自己老生常谈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3.2重新修订教材,对于实训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计划

实训不只是单纯的实践操作,在实训的时候也要进行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但是当前实训课程的教学很空洞,教师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具体的操纵也只能通过言语和动作来进行传达,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因此,对于实训课的教材应该重新编订,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形式,可以建立一个电子档,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工具来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操纵环节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实训课脱离理论课的魔杖。

3.3不断提供学生创业平台

再多的理论也不如具体实践带来的成果丰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利用部分资金给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具体的实践创业平台,比如建立咖啡馆、小酒馆、小餐厅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操纵平台。然后将实训平台防守交给部分学生,对于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规划、布局以及材料的采买、价格的规定、产品的制造甚至服务人员的招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对于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上交的利润进行评价和对比。这种创业平台将学生彻底摆放在一个对外环境中,学生要独立去完成多项任务,难度高,但是效果好。

3.4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前面提到,在几种实训模式中,紧密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往往取得的效果最佳,学校不仅给企业源源不断输入优秀人才,还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单位问题,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在获取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很多便利,这是一种互赢甚至三赢的模式,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和协作。具体来说,对于教材的编撰,主动邀请酒店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并共同制定相关的具体课程,在学生实习的时候,随时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关注实习的最新进展和情况。

3.5为实训学生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

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往往是处于新环境和新背景之下的,通常都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因此,学校不能忽视这部分学生的诉求,应当为实训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在具体的实训中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修元.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1).

[2]陈文君,符永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创新探讨——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碧桂园凤凰酒店管理学院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3]秦炳贞.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篇7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的新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特征,“变”是成为知识经济中惟一不变的原则,企业固守不变或等待被动的变化或变得不够快都可能被市场淘汰。只有进行全面创新,企业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正进入体制变革的时代,其深刻程度的普遍性不亚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变革。在这种变革中,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有创新精神,并乐于接受技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公司;是那些不断进行创新、汇聚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其有超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但在所有创新内容中,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作用则愈显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力,也就是企业文化力。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激励力,加强企业的约束力,提升企业的导向力,增加企业的纽带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文化创新正在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创新理念形成的基础

企业理念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统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创造和谐、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必须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每位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像“黏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调动企业内部有益于创新的各种力量,从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创新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均寄托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理想、希望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对创新理念及创新行为产生了认同感,就会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调动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推动力。企业的创新,一是要靠有形的、物质的、经济的手段,二是要靠教育无形的精神推动。只有两个轮子同时转,两种燃料一起烧,双轨并行,两轮驱动,才能使企业乘上新世纪发展的快速列车。一台计算机的硬件不管怎么先进,也只有安装了合适的软件才能高效运作,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软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等要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正所谓“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企业文化着力解决的就是一个效率问题。一大批掌握先进思想、现代科技的人与先进设备的有机结合,这就形成了生产力。一个企业,如果有一大批用先进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将显著提高。

三、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管理上如何科学地发挥人才作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企业文化创新对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德力西集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突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广泛吸纳四面八方的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驰骋舞台,企业的用人原则是:特长志愿结合,专业岗位衔接,能力职务互动,绩效待遇一致;同时企业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任人不唯亲,只唯贤,不讲情,只讲能,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造就了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开创性人才队伍。没有“以人为本”的这种企业理念的指导,企业是难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充满无限活力的局面。

四、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形成企业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当然,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以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为主导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来自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旦一个企业的群体意识、内部舆论、风气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具有创新的特质,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群众化的群体心理和动力,使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理念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开展创新工作。企业文化的构建与创新,不仅与企业的“制度管理”构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融合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内容,同时,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在冷冰冰的物质结构之外,构筑了一种文化需求和氛围,以适应人性、人情和人的自身价值提升的要求。

五、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开展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竞争者的合作,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失为新时代竞争的明智之举。而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或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渊源,可以克服创新思想交流的障碍,加速创新知识的传递及效能,沟通市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联系,在企业创新发展中起到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市场也日益趋向一体化。因此,谋求合作,将竞争与合作统一起来,便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新思维。

篇8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1.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社会各界各行业都已开始重视“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实用性、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到教育改革实践的全过程。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附属于工商管理或经济管理等学科门类之下,很少有独立的旅游学系或旅游学院。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一般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分重视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平台课,而减少了很多专业课程设置的份量;二是很少对旅游管理专业再细分方向,大都是笼统地将酒店、旅行社、规划等课程捆绑到一起开,于是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后不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就业方向[1]。

2.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目前,虽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不少学校都置办了自己的导游模拟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以及软件培训基地等,甚至还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导游模拟厅基本局限于对导游证考试的十三个景点的情景模拟,对于考取了导游证的同学很快丧失了吸引力,而其他模拟厅也一样,实训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持久,学习的效果仅限于懂得礼仪、摆台、铺床、折花等,而具体的对客服务,学生却相对比较模糊。而校企合作部分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些旅游企业为了解决旅游旺季的人手问题,安排实习学生到一些急缺人手中西餐厅、客房等岗位实习,学生实习内容比较单一,工作比较辛苦,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怨声载道,只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真正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2.3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的认知欠缺。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惨淡,他们大多认为不管是去酒店还是去旅行社都将是艰苦而不能长久的工作。

3.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师资建设。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混乱、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优化课程体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将旅游管理专业附属于某一个学科专业;其次,应当针对学校本身的优势以及教师资源情况,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某一个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或旅游规划方向,从而针对这个方向设置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再次,应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双能”教师的培养,尽量让专业教师独当一面,组建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2]。

3.2深入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效果。针对目前实践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认为还是要从深入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将课堂与企业结合起来。在实践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语言沟通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旅游企业进行真正的对客服务,解决客人的问题来慢慢培养;如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策划能力、景区规划能力、线路设计能力等,一方面需要理论课堂的学习,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投入到实际操作当中不断历练和积累[3];而对于实践效果的评价问题,不仅仅是看学生完成了多少实践课时,而是看学生考取了多少证书,在实际操作中能解决多少问题来衡量。

3.3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某一具体的能力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以及当今的就业形势[4];鼓励学生考取对就业有帮助的导游证、职业经理人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证书等;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礼仪培训以及导游大赛、旅游规划大赛、辩论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挑战杯等。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主体的有效配合。

作者:昌晶亮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3(03):98-100.

[2]刘红芳.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探讨—以许昌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212-2015.

篇9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业教育理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定义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总而言之,创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

一般来课,实施创业教育的形式有四种:第一,渗透性教育。即营造创业的校园文化,把创业理念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活动中进行渗透与介入。第二,普及性教育。即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实务、创业讲座结合起来。第三,重点性教育。即在各专业中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课程。第四,专业性教育。即创建创业学专业,开设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进行体系化的创业学课程。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指的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范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得到了普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于经济理论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课程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是国际贸易、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一系列应用经济学课程的基础。

第二,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同时,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经济理论和学术争议在丰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扰与疑惑。

第三,西方经济学数学化倾向明显。

西方经济学广泛采取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内容。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初学者感到困难。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更好的理解经济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它主要包括:

1.实践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供求分析为主线,讨论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公共部门经济学以及福利评价等。宏观部分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的不同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实践。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2.实践教学实施

首先,进行模拟场景教学。根据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小组建设,并让小组成员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地踏察。例如在讲述供求理论后,模拟一个服装市场,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公司,到模拟市场中进行采购,感受价格这只无形之手。

其次,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实验。通过搜集数据和相关的计量检验,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认识,最后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

第三,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由学生设计问卷并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调研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某些理论,可采取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第五,参加经济学社等社团活动。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流、辩论和倾听经济学者的声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采取模拟场景、验证实验、实地调研、翻转课堂、社团活动等方式,学生既掌握了经济理论,又培养了创业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第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学生的自信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四,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创新;管理创新;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18-03

[作者简介] 付子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河南 濮阳 457000)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从而为现代社会、现代组织引入了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驱动力。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都将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现代企业进步的原动力,正如哈佛大学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2l世纪将是熊彼特的世纪。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者是指那种看到经济中存在的潜在利益,并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中,以便获取这种潜在利益的企业家。

对企业来说,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变革。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新世纪中,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速度还在不断加快,企业管理面临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挑战。二是管理理论不断取得新发展。近20年以来,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90年代初提出核心能力理论、业务流程再造、虚拟组织、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表明,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管理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管理的创新,企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更谈不上竞争优势。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者,必须把握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时代要求经营者:一是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二、对管理创新的再认识

1.观念创新――虚拟办公模式。世上没有永远对任何企业都通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在管理世界中,没有权威,只有创新。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员工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这时企业领导不再是聪明的总裁,而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真正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策划实现使命的长期战略。

2.战略创新――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

实行全球化战略,不仅要有利用国际资源,占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意识和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有全局的逐步的发展战略和策略。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改变了以国内生产为主,海外生产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力求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韩国三星集团董事长告诫自己的员工,“国际化是我们在21世纪赖以生存的关键。进人21世纪,不实行国际化,我们就无法生存。世界将走向自由市场。韩国也不例外”。再次,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指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许多企业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而且,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需要具有经营视觉灵、经营规模大、经营区域广、经营范围宽等特征,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在美国,每天约有上千家企业诞生,同时每天又有千余家企业倒闭。面对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企业策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彼得・圣吉在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管理理论和无数优秀大企业的管理实践后提出: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

4.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纵横交错的信息渠道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竞争优势在于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不难预言,扁平化企业组织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独具特色的组织创新。

5.市场创新――网络营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进入商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对传统商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网络营销就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一次市场创新。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和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的不同,使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投入使用克服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甚至是同化了这种差异。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而加速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使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同时,它的革命性在于缩短了整个经济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具体到营销机制,网络技术打破了横跨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空间障碍,弱化了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各种中间环节和渠道。

三、促进创新与创新实践

(一)促进创新因素分析

1.结构因素。一是有机式结构对创新产生正面影响。有机式组织结构是相对于机械式组织结构而言。它强调内部的全面合作,更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倾向于将权力分散化,能够对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因为有机式结构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得到采纳。二是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组织资源充裕,就使管理当局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投下巨资推行创新并承受失败的损失。三是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文化因素。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容忍不切实际,组织不抑制员工对“如果……就……”这样的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外部控制少,组织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接受风险,组织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容忍冲突,组织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注重结果甚于手段,注重结果意味着对于任一给定的问题,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办法;强调开放系统,组织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反应。

3.人力资源因素。在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能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保创新得到推行。研究表明,革新能手们有一种共同的个性特征:高度自信、有持久力、精力旺盛、敢于冒风险。同时也显示出与动态式领导相似的特征。如他们会以其对创新成功的潜在可能的认识,以及他们个人对其使命的坚信不移来激励和鞭策他人,并善于从他人处争取支持的力量。另外,创新能手们一般拥有提供相当大决策自的职位,这使得他们能在组织中引入并推行所提倡的创新。

(二)创新实践

1.企业管理创新要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特别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拥有核心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处在了完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使命是摒除企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妨碍因素,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袭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条件下,竞争将进一步升级和加剧,市场游戏规则将得到更严格的执行。这对我国长期在很不规范的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国际跨国厂商的竞争,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的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创新必须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2.企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是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致使生产力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矛盾不断产生,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要想不被淘汰,必然要加快创新步伐,解决制约因素。而管理创新只有首先瞄准企业中的主要矛盾,排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才能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持续成长。

3.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相融合。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尽管三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企业管理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考虑制度的制约和技术进步对管理创新可能造成的影响,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握平衡,通盘考虑。

4.企业管理创新要持续进行。国外管理实践和研究证明,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IBM、强生、Sony等国际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机制能激励并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海尔从《日日清管理法》管理创新成果到《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成果,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使得海尔从经营艰难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企业,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5.企业管理创新要走民族化和国际化相结合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国企业作为真正的企业,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还处在青年、少年时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整体来看还很稚弱,在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困难。”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市场经济的道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众多企业已形成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成熟、先进、科学的模式,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国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现状,决定了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洋为中用”将是我国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企业管理创新还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不生搬硬套,而要引进、消化、创新、发展,走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淑芬.知识经济与企业创新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吴敬琏.中国企业还处于少年期[N].人民日报,2007-01-04.

[4]刘同福.中国式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