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0 16:5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

篇1

一、绩效工资考核

每名职工每月个人工资的200元作为绩效工资,按月挂钩考核个人重点业务计划,按个人完成月计划比例发放。

二、月生产奖金考核

(一)每名职工月生产奖金200元,奖金与重点业务计划、业务收入、资金票款安全、服务按月挂钩考核发放,具体为:

1、非营业网点职工个人(含综合营业、行政管理、__、__)在月重点业务计划全部完成的前提下,月奖金按重点业务60%、收入30%、资金票款安全10%(没有收入的部门月奖30%挂全局收入)的比例发放。

2、县城营业网点职工在个人季度重点业务计划全部完成的前提下,按重点业务50%、余额增长20%、定活比例20%、资金票款安全10%的比例发放。

3、区乡营业网点职工在重点业务计划全部完成的前提下,按重点业务20%、余额增长50%、定活比例20%、资金票款安全10%的比例发放。

4、如果本人本季度重点业务全部完成,但发生因个人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经查实)造成用户有理由申告的,取消当季评奖资格。

(二)行政人员、班组(支局、所)长每月管理奖(行政每月200元,班组支局、所长每月工资100元)、按季考评发放,具体为:

1、营业网点管理奖与单位余额、保险计划挂钩,在余额、定活比完成前提下,按余额净增长70%,保险30%的比例发放。

2、县局综合营业管理按新业务计划30%和收入计划70%全面完成后发放。

3、其它部门管理奖挂钩全局净增余额和全局收入完成,全局未完成余额净增和收入计划取消管理奖。

三、重点业务和新业务的其它奖励按07年的相关奖励办法执行。

四、根据全局完成业务收入的情况,半年奖按500—1000元,年终奖按1000—3000元发放。

五、设立全勤奖600元,除婚丧假而外,全年未发生病假、事假、探亲假、年休假的职工给以一次性奖励。

篇2

以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下一步建立规范、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做铺垫;为平稳过渡到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机制体系;为消除学校在绩效考核办法未出台而实施绩效工资的矛盾,努力推进学校工作发展。

二、实施范围和对象

学校全体在岗教职工。

三、考核原则

1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

2坚持激励先进、促进发展的原则。

3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

4坚持客观公正。

四、考核内容标准

1对全体教职工主要考核履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规定的法定职责和《小学内部管理制度》规定。

2教师绩效考核共计100分。其中职业道德15分、德育工作10分、工作量15分、出勤10分、教育教学工作30分、教科研及教改10分、教师专业发展10分。具体考核按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班主任考核及中层岗位绩效考核按细则执行)实施。

3班级管理90分,班主任津贴绩效考核共计100分。学生人数10分。详细指标见附件3.

五、考核方法

1月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月考核项目侧重于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年度考核结合月考核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进行。

2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中层管理人员津贴考核、教育教学绩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四类。主要采取指标要素测评和平时争先活动形式,对教职工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价。

3民主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

六、绩效工资的分配

1绩效工资的组成: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额70%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执行相应等级标准。占绩效工资总额30%其中设立班主任津贴、中层管理人员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考核的基础上发放。

2基础性绩效工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主要作为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上年度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人员。本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按80%发放;上年度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本年度基础性绩效工资按60%发放。

3奖励性绩效工资:学校月绩效考核结果主要作为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各项目发放标准的依据。设班主任津贴、中层管理人员津贴、教育教学绩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四个子项目。

1班主任津贴:占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20%

2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组长津贴:依据石大教体发〔〕10号文件精神执行。

具体兑现办法为月绩效奖系数X教师绩效考核分【月绩效系数=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的80%_副校长、中层、组长津贴–超课时量费_骨干教师待遇等/教师绩效考核分总和】教育教学绩效奖按月依据职业道德、工作量、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教科研及教改、教师专业发展、出勤及其它考核结果发放。

4教育教学成果奖:月份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按实际金额提取。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绩效工资;绩效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79—02

绩效工资改革和设计作为新一轮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重点和难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它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有待研究和揭示。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是对传统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的突破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先天不足,在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各种缺憾,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绩效工资体系滞后,学校实施方案缺乏权威感

绩效工资是这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活的部分,体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目前各校的工资制度改革中,只是将基本工资部分按照国家统一政策进行套改,形成基础性绩效工资,而对于如何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则考虑甚少。由于习惯了集权体制,在上级只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没有统一具体的操作细则规定,各院校被授权自行制定分配考核办法的情况下,教职工显得无所适从。同时由于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职工对绩效工资改革并不能完全理解,特别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勇于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优秀者倾斜,一部分人的利益被触及,产生抵触情绪。基于以上原因,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只能是勉强通过民意,缺乏权威感。

二、众多旧疾未除,绩效工资改革力度不大

旧疾之一是身份管理。目前学校客观上存在着大量“双重身份”,甚至是“多重身份”的教职工,例如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管理的职责,还同时兼任一定的技术岗位,如何聘用他们、给予什么样的岗位待遇,是完全按管理职责或是完全按技术职称,还是两者兼有之?绩效工资改革因此被复杂化了。旧疾之二是稳定压倒一切。改革必然伤筋动骨,在上级要求稳定的前提下,为了稳定队伍思想,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在制订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办法时沿用了许多传统分配办法,改革无法突破,平均主义无法根除。旧疾之三是只上不下的管理体制。在全国都是这种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无法率先突破。实施身份管理且只上不下,教职工一旦获得某种身份后便一劳永逸,在分配中不讲贡献讲资格,平均主义也就无法完全突破。

三、工资待遇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收入与绩效不成正比

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与创造的绩效难成正比。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前,按上级要求进行津补贴清理。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测算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量按学校上年度12月份在册人数的总收入水平核定,并一直沿用至今。个人绩效与收入也难成正比。实施绩效工资是要将个人的收入与自己的绩效直接挂钩,并鼓励教职工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效益。为此学校适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绩效工资考核评估办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也制订了一票否决的教职工职业道德考核办法,以期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绩效。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应该得到回报,但什么叫好,奖励多少,都要量化,并且考核依据是什么,谁来监督实行,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尚存在诸多主观因素,促使教职工只做那些量化了的工作,反倒失去了工作的开创性。

四、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评估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为了让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顺利平稳进行,许多分配办法虽然有所创新,但改革幅度不敢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干与不干的差距,而干好与干差,干多与干少的待遇,距离没有完全拉开,重责多酬的分配原则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被确定为待遇倾斜的重点工作项目是否合理也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在改革过程中绩效评估工作作为一项管理手段,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鲜见有成为典型、示范性的绩效评估案例可供大家借鉴。除了专职教师岗位的工作考核可以按课时多少量化外,学校大多数行政岗位基本只能进行定性考核评估。特别是在教职工能力和行为态度的考核上,居多采用定性考核手段,无法全面体现其工作特点。要对每个岗位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相对稳定的绩效考核体系难度较大。目前岗位绩效制度因科学绩效评估的缺失难以真正发挥实效。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绩效考核也只限于年度考核等几个主要形式的评估,在考核中又缺乏较为科学的衡量机制,往往带有情感因素、轮流思想、主观评价等因素影响考核结果。

五、深化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对策探讨

(一)敢于打破常规,加大绩效工资改革力度

本次绩效工资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平稳过渡,为了稳定队伍思想,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本次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些做法力度不大,在制订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办法时沿用了许多传统分配办法,平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要推进改革从根本意义上实现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就必须打破常规要有一些新动作。一是突出绩效工资的表现绩效的功能,不但要把教职员工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挂钩,也要把学校的总体收入水平与学校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与考核情况相联系,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量要与学校的社会效益相挂钩,实行浮动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并改善公共服务机构的水平。二是打破只上不下的管理体制。在全国各部门的职称评聘基本上都是只上不下的管理体制大背景下,事业单位虽然无法率先突破,但可以做些尝试。大力推行职称评聘的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让,不能让教职工认为一旦获得某种身份后便一劳永逸,不思进取,营造在分配中不讲资格讲贡献的氛围。

(二)构建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增强改革的效力

1、绩效工资分配体系的建立是对现有的各类人员进行岗位再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就会造成各类人员之间互相猜疑,或者引起排斥、敌对、嫉妒心理,导致关系紧张,破坏队伍凝聚力。所以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各类人员间的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是职业院校建立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关键。从职业院校人员构成角度看,主要由一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含“双肩挑”)人员构成。一线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群体,只有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实践性强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取得较高的办学效益。因此在职业院校的绩效工资改革中要重点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向教师适度倾斜,同时又要保证其他各类人员的稳定和协调发展,要根据各类人员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分配比例关系,尽可能保持内部一致性,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职业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设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过程中要以按劳分配、优劳优酬为分配基础,以效率优先、业绩优先为调节手段,做到激励、保障和调节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只有将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做到科学合理,又灵活多样,才能解决绩效工资分配过程的各种矛盾,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提升改革的效力。

(三)实施岗位管理,做好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提。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岗位责任机制,明确各类岗位的目标和职责,是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定岗”、“定编”、“定员”的不合理将造成各类人员工作量的差别,尤其对于工作量不好界定的行政岗位而言,不同岗位却同酬,这本身就存在很大不公平,故做好各类岗位的“定岗”、“定编”、“定员”工作,根据岗位特点设置合理的分配系数,以反应“一岗一薪,岗变薪变”,才能真正实现绩效工资改革中重责多酬的分配原则,平均主义才能被真正打破。如果说干多与干少一样的格局被打破,那仅仅是打破平均主义的表层,只有重责与轻责一样的格局被打破,才是深层次打破平均主义。在合理定岗的基础上,实施合理的岗位聘任考核办法,是职业院校乃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的重要手段。岗位聘任考核是对岗位绩效实现过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和促进,岗位考核结果是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处理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相统一的关系,将岗位聘任与岗位考核有机地结合,绩效工资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进一步做好宣传沟通工作,为改革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绩效工资的深化改革还在进行中,而各学校在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和接受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宣传动员。绩效工资改革涉及每个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也较高,有人担心实施绩效工资会鼓励学校单位乱创收,从而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如学校择校费更高、看病更贵;担心教师绩效全由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教师的收入大幅缩水;担心实施绩效工资会出现新的分配不公,造成教师间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等等。应该说这些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对此确实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通过健全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政策,做好相关宣传并抓好贯彻执行。许多学校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目标,也进行了的考核,但激励效果不明显,教职员工满意度不高,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沟通。开放式的交流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增强他们对绩效工资制度的信任,为绩效工资改革提供群众基础,以保证绩效工资改革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新晓.构建适应市场机制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李建民.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操作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黄专途.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

篇4

为了更好的贯彻《市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咸秦政办发[]105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及绩效工资的审批发放管理工作,现就区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及绩效工资审批发放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津贴补贴的清理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同步进行。在绩效工资审批前,先清理各单位现执行的津贴补贴,填写《市区区属事业单位清理津贴补贴表》,分别报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批。

二、绩效工资的发放管理

区属各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报其主管部门审批。绩效工资实行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实行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帐户。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单位自主考核分配,报主管部门(局)审批后,单位组织发放。未实行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现行工资拨付办法拨付,其中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单位自主考核、分配,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单位组织发放。

三、首次审批需上报的材料

(一)在职人员

1、主管部门报告一份;

2、工资变动审批表;

3、《市区区属事业单位清理津贴补贴表》一式叁份;

4、《市区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审批汇总表》一式肆份;

5、《市区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审批表》一式肆份;

6、凡教育系统各学校、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执行后新进人员、职务变动人员、自然减员人员分段计算、审批,提供工资变动审批表、一次性抚恤金审批表。

(二)退休人员

1、主管单位报告一份;

2、退休费审批表;

3、《市区区属事业单位退休(退职)人员生活补贴审批汇总表》一式肆份;

4、《市区区属事业单位退休(退职)人员生活补贴审批表》一式四份;

5、年1月1日后到龄退休人员、自然减员人员分段计算、审批,提供退休审批表,一次性抚恤金审批表。

以上材料需经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单位领导、具体经办人盖章签字,报表中退休人员按本人所任职级及人员类型(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分类依次排列。

篇5

摘要:绩效工资是工资的组成部份,是激励教职工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绩效的分配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处理得当,能有效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处理不当则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针对绩效工资分配存在的困境提出了顺利推行绩效工资的条件和计算,为中职校教师分配绩效工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校;绩效工资;工资分配;考核评价机制

引言

2006 年7 月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此次收入分配制度是解放以来改革跨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2009 年9 月2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决定从2010 年1 月1 日起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2012 年4 月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 号)文件,至此中职校作为事业单位的组成部份正式实施绩效工资拉开了序幕。我国在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旨在完善事业单位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绩效工资的实施对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拉开了教职工的收入差距,同时也加大了各教工之间、教工与领导之间的感情距离,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扰。如何将国家绩效工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如何消除绩效工资分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的组成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后,工资总额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四部份。前三部分根据国家或所在地区统一标准确定,成为相对固定的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基础性绩效工资按月直接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工作实绩和贡献,根据考核结果计算发放。本文分析的绩效工资是指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问题。

二、绩效工资实施面临的困境

1.缺乏明确的绩效工资指导性意见作为参考依据

至2012 年4 月,江苏省出台的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也未具体明确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导致绩效工资的推行困难重重。在向管理要效益,最大可能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总需求下,各级单位只能结合单位的实际问题,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力求最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绩效考核标准难以精确量化

首先,考核标准对教师的隐性投入难以量化。绩效考核中可以明确量化每位教师所获得的业绩成果,如课题研究成果、、项目获奖等定性的衡量指标,对于在实施过程的付出难以考核,如课题结题前的课题申请、课题研究;获奖之前的辛勤付出等潜在的投入难以考核,只有把这些潜在的付出转化为显性的成果,才能被认可。这是因为,任何课题结题前的课题申请、课题研究的认可和评判都有个评判和认可的过程,有的也许要跨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尽管对应的考核可以在获得认可后进行,但是在此之前的辛勤付出等潜在的投入不被认可不被激励对教师的积极性是有某种程度打击的。

其次,考核标准对教师的非智力投入难以量化。绩效考核中可以明确界定教师的工作量,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如工作热情、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等,这些因素渗透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劳动成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考核者通过完全主观的认识、印象对被考核者进行片面甚至于是带有偏见的评判,随之带来的就是不公平、不透明,这也是许多非量化考核面临的最大问题。

3.增加管理中的各种矛盾,降低团队凝聚力

其一,增加不同岗位个人之间的矛盾。教师的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如何合理度量不同岗位的贡献,如何在绩效工资中既能体现向教学一线倾斜,又兼顾各岗位之间的相对公平;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是一个难题。

其二,增加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中层及以上干部由于处于管理地位,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上存在着工作量的折算、管理津贴等问题。如何合理度量处于管理层的工作量,如何在管理层、一线教师、后勤服务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一个难题。

三、绩效工资顺利实施的条件

1.根据管理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小社会,除了有自己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外,还必须有可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保证诸如门卫、保洁、教学、食堂等等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展开,这些部门都是密切合作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岗位分工之别,岗位职责各有侧重各有不同,这也在情理之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岗位职责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做好学校教学的管理;保洁员主要做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等等。同时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也是做好考核评价的前提。完成了相应岗位的工作,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至于完成的质量和成效,那是考核评价的内容。

2.制定相应岗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是绩效工资评价和实施的基础。“海底捞”的实践证明,员工只会努力做好上级考核的工作,所以,管理者要想让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完整的体现,就需要管理者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但是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太多太细的考核指标有让人望而生畏,毫无重点的感觉。岗位设置完成后,要结合各岗位特点和工作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适合自身特点,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在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力争用全面合理的价值评判体系来评价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的员工都有估计自己的工作投入与获得报酬的倾向,他们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值,也关心自己报酬的相对值。”因此,绩效工资的设置既要全面考虑每个个体的工作绩效,还要顾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绩效差异。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内各有不同的管理重点,管理者在意识到某一阶段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时,就可以在下阶段将这些亟待改进的工作列入考核体系,这样循序渐进的改变考核指标体系就能使管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合理的绩效分配方案

合理的分配方案是绩效工资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促进员工努力完成或者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最大动力。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和分配形式,正确处理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类人员之间的绩效分配关系,既要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又要防止差距过大造成矛盾;既要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横向相对一致,又要确保同部门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纵向相对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横向比较,主要是平衡各类人员的利益关系,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不但要体现向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倾斜,而且要保证各类人员的协调发展;同部门同岗位的纵向比较,主要是处理好高一级职务与低一级职务之间的关系,要适当拉开差距。

4.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

霍斯曼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感觉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必然会有情绪,消极怠工,影响工作。为保证绩效工资的顺利推行,绩效工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绩效评价进行监督,随时调整有异议的绩效评价方案和考核机制。

四、绩效工资的计算

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将雇员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具体的绩效工资计算见实例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五、实例分析

江苏某中职校设置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艺术系、综合部、高教部五个系部实行二级管理,另设政教处、教务处、实训处、总务处、招生就业处、办公室、培训处、财务处、教科室等9 个职能处室,所有教职员工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系部处室。

1.教辅、管理、后勤部门及校领导的绩效工资教辅、管理、后勤等部门完成的是管理和服务工作,其绩效以本职工作完成情况、年度工作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这些部门以核定岗位数、职级为基础确定绩效工资,参照年度考核进行调节,只需进行一次分配。

2.二级系部的绩效分配

二级系部需进行二次分配,先将计算的绩效总额分配到二级系部,再由二级系部按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分配方案自主分配。由于存在交叉代课,所以二级系部首先要按交互分配法计算工作量。如表1:

各系部工作总量= 直接分配工作量+ 对外提供工作量-接受外系部提供工作量

各系部按师德师风、教科研、教学工作、奖励等方面按量化得分分别计算绩效工资。如表2:

系部各教师的绩效工资= 本系部绩效工资总额/本系部教师总得分*各教师得分

3.全校绩效工资分配:如表3:

通过以上考核评价办法的实施,教师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辅、后勤、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工作内容,实行一个单位两种政策推行绩效工资,充分照顾到各自的利益,所以每个教职员工能勤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传递正能量。

结束语

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是推行“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创新,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绩效工资的实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动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对公平、公正的计算办法对被考核者做出公正、公平的评判,一方面需要许多政策与制度、机制与体制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者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进行更加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晓东.高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0卷第13期.

[2]张国军.高校顺利实施绩效工资的条件研究[J].会计之友,2013年第12期(中).

篇6

第一条绩效考核遵循“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激励先进、促进发展,客观公正、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二条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根据《*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浙教人〔2009〕132号)和《关于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衢市人劳薪〔2009〕187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本意见适用于我区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含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借调到本局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二、绩效考评内容与标准

第四条绩效考评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履行《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法定的职责,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实绩,包括师德、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实绩。

第五条绩效考核要将教师的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主要考评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在师德考核中,要把教师是否有损害学生利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教育教学主要考核教师从事德育、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

1、德育工作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要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

2、教学工作重点考核教学工作量、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情况;对教学效果的考核,重点是考核教师实施轻负高质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或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

3、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考核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

4、教师专业发展重点考核教师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情况。

第七条班主任是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岗位。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应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要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重点考核其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第八条各校在制定教职工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因校制宜、因岗制宜。对学校规模、质量及学校领导、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要区别对待。

三、组织机构

第九条在区教育体育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区级考核小组,负责对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的考核工作,检查、指导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各校要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绩效考核小组,制定本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评小组的成员包括校长、书记,负责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校工会主席及一定比例的教职工代表,其中班主任和一线教师人数不得低于考核小组人数的1/3,教职工代表必须经全体教职工公开选举产生,选举结果要向全体师生公示,并经教育体育局考核领导小组审核通过。

四、考评形式

第十条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学校按规定的程序与年度考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自评与学科组评议、年级组评议、考核组评议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同时适当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充分发挥校校长、教师和学校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第十一条绩效考核形式包括指标要素测评、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开展争先创优等反映教师业绩和贡献的考评载体。

第十二条考核主体通过查阅被考核对象相关材料、听取被考核对象述职报告,参考相关人员评价进行综合评分。

1、学校校长、书记由区考核小组考核,教职工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

2、专任教师教育教学绩效由学校考核小组考核,年级组、学科组、学生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

3、一般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重点考核其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情况,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水平及服务育人情况等。

第十三条绩效考核等次。

(一)学校校长、书记绩效考核等次及比例:由区考核领导小组确定相应等次和比例。(优秀25%)。

(二)教职工绩效考评等次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对合格的人员进一步评定为优秀(12%)、良好、一般三个或更多等次。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评为不合格:

1、职业道德考核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如:参与赌博、迷信和活动、向学生推销资料或商品、索要财物等有损教师形象的。

2、不能完成学校规定教育教学任务的。

3、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的。

4、连续旷课超过5节或者一年内累计旷课超过15节的。

5、歧视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家长反映强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6、进行有偿家教,经教育无效的。

7、年度内受党内警告处分或行政记过及以上处分的。

8、其他违反师德规范行为的。

第十四条对考核结果有疑议的人员,可在2周内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考核小组和学校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五、考评结果的使用

第十五条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聘用、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和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考核确定为合格的,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并根据考核评选出的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或更多等次,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成绩显著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予以重点倾斜。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不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并可根据《*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实施细则》(浙政办发〔20*〕117号)的规定给予转岗或解聘。

篇7

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关键,应引起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3种主要职能,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加大卫生投入的力度,维护与真正实现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乡镇卫生院要尽快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强化自身的功能,提高农村基层居民的健康水平。

2立足基层,保障卫生人力资源有序开发

卫生人力资源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一直是阻碍乡镇卫生院和新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卫生人才是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充分认识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重大意义,把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合理、有效、有序地开发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大力培养卫生人才,为改善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保护社会劳动力提供保证。

3夯实基础,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水平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乡镇卫生院必须加快发展。国家实施国债项目建设以来,通过拆迁、扩建、维修改造工程和设备补充,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在规模、布局、功能、设施、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依旧突出,导致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仍然薄弱,还不能很好满足农村基层患者的需要和需求,缺乏吸引力。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整体功能,同时帮助乡镇卫生院拓展服务范围,为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事业上留住或引来技术人才[1]。要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能力。

4创新制度,确定实行绩效管理的具体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与方法

4.1指导思想。乡镇卫生院实行绩效管理的具体指导思想应是通过进一步创新制度,完善运行绩效的考核办法,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社会效益;通过成本核算与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深化卫生院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机制,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

4.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公益性质、公平与效率、突出特点的原则,坚持目标考核、确保结余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绩效优先的原则,坚持绩效工资分配不与药品收入挂钩,不与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原则。

5稳步推进,搞好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改革

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改革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难题,应在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通过转变管理观念与方式,建立新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健全与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来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

5.1确定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确定岗位设置,根据任务、职责、专业与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来全面考虑并确定人员编制,既要考虑节省人力资源,又要考虑留有余地,做到整合岗位、合理定岗、整体协调,有利工作,便于管理,提高效率,保障乡镇卫生院优化运行。

5.2实行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根除“以药补医”后,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留得住卫生人才、体现绩效、保持基层医疗的公益性,最需要的就是要建立一整套新的用人及考核机制。因此,必须改变乡镇卫生院的传统用人方式,重点解决在编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的问题,实行因需设岗、按岗聘人、合同管理、定期考核的用人机制,在科学定岗定编的基础上,确定岗位标准和竞聘人员条件,打破论资排辈和人员身份的限制,一律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对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实行全员聘用,统一实行合同管理。

5.3确定基础工资和奖励系数。一般情况下,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大部分,前者由岗位津贴、工作量津贴两部分组成,以津补贴形式按月发放;后者分日常奖励和年度奖励,主要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来确定。在实行绩效管理时,不但要注意解决解决雇佣和临时人员等的工资待遇问题,巩固基础性绩效工资,还要大胆与灵活地使用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单位实际、工作量完成、德、勤、能、绩综合考核等情况确定科室或个人的不同奖励系数,经统一核算奖励性绩效工资后发放。

5.4做到统筹兼顾和公平分配。实行绩效工资,要突出医务劳动的特点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个体和群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有关文件规定,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的部分,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2]。由此,可从这部分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统筹奖金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来妥善处理和解决乡镇卫生院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岗位人数和工资总量来依据绩效管理的办法进行合理分配,做到利益兼顾、成果共享、全员受益,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使绩效工资和绩效管理具有可持续性。

篇8

一、我国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现状

绩效考核工资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据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绩效考核工资就被英美教育界采纳,但由于操作层面的困难,特别是对教师工作评估的复杂性与实施难度,并没有在教育界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呼声的高涨,绩效工资制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而我国在经历了从1982年―2006年的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在2006年7月1日起在高校开始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二、我国现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要求,在教育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全国高校教师也已经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目前国内高校大都已经制定了绩效工资方案,与原来的分配制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制度上破除了岗位工资的潜能性,科学地发挥了工资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职能

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通过设置不同岗位,各岗位都有明确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等,教职工只有通过公平竞争,达到岗位要求时才能上岗。它对岗不对人,依据每人达到相应岗级即享受相应岗级待遇,既兼顾了效益与公平的原则,又突出了岗位和个人业绩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

2.工资制度主体多元化,减少了平均分配的项目,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有利于发挥工资的调节职能

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主要体现教职工的工龄、职称、职务、历史贡献等;奖励性绩效主要与岗位职级、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知识、技术、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其中基础性绩效比重大于奖励性绩效部分,既解决了基础性岗位工资比重少、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解决了日益突出的岗位与业绩大小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工资的激励和调节职能,也加强了工资管理。

3.业绩的量化考核加强

通常绩效工资制度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绩效必须能精确地衡量;绩效标准必须公平合理;增加工资必须是员工看重的结果;必须清楚地说明工作绩效与绩效工资之间的关系;必须存在改进绩效工资的机会,才能使绩效工资真正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绩效工资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绩效工资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根据现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为60%-70%。基础性绩绩效虽然缩小了收入差距,但校内岗位津贴划分过细,级差小,不足以体现出贡献的差别,起不到激励作用。

2.校内津贴,尤其是校内科研结构部分,在二级学院之间差距较大。目前,为了鼓励二级学院自主办学的主动性,高校多采用校内津贴分配权下放到二级学院,由其自行制订的做法。这就造成了不同学院之间科研费差异过大,一些对学校科研有重要贡献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在市场竞争力弱,创收效果不好,科研费也就低,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类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这对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影响很大。

3.薪酬分配体系内的分配权重受到教师质疑。由于在现行的工资体系中,国家工资还占有很大的权重,而校内岗位工资多数与职称、职务及工作年限挂钩,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师“贡献力”的“绩效薪酬”权重很小。特别是近年,高水平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涌现,尤其是海外归来的新兴学科工作者或者应届博士,他们所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往往可以位列国际前沿,但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工作年限较短或者刚刚回国职称较低,在现行工资体系得不到相应权重的认可和体现,严重打击了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工作量和科研量难以等效。目前很多高校的分配制度是按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来支付报酬。但有的教师因为教学工作量多,成天疲于应付上课,造成他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工作;而有的教师则成天忙于写文章,所以在教学上投入不多,造成教学效果欠佳。最终导致走入两个极端。从教师激励的角度出发,使教学与科研都受到重视,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的劳动同样得到尊重。对教学与科研的产出给予同等的评价,给予同等的经济报酬和价值认可,在激励教师的过程中得到同样的效果,达到同等的效率,产生相等的效用。建立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首先高校要明确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采用模糊管理,建立多元化教学激励机制和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四、绩效工资制度的几点思考

1.以构建新型薪酬制度为目标,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要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需要与一系列相关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如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岗位聘任等制度的相互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薪酬的战略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逐步建立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

2. 建立系统、成熟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公平、广泛的基础上。既要有不片面追求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又要有考虑多种因素的考核办法。要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在制定考核办法上特别要注意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团队合作在整个工作的关键性,更要认可尊重个人业绩的贡献,合理分配二者权重。

篇9

关键词: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效能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自从我国事业单位全面启动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单位特点,且具有激励作用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这对于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概述

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管理体系中的一员,事业单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相对重要,就事业单位内部而言管理制度影响着内部的各项工作开展进度。对事业单位外部而言,管理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1]。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中,绩效工资管理属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是决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的关键因素,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工资管理。绩效工资,即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最终的劳动成果等价为该员工的薪酬工资,简而言之就是“以绩取酬”。 以绩取酬是针对不同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职位,所负责工作的工作量、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业绩优劣等进行评定所获取的报酬的一种方式。绩效工资对于劳动创新、基层工作人员以及优秀人才具有激励作用。此外,事业单位中绩效管理中,绩效工资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量。

从事业单位本身来说,针对绩效工资的要求,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监督、考察以及个人水平的评估前提下,绩效工资要体现出公平、公正以及合理性。第二,绩效工资的管理制度不可一概而论,需要以职位特点、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基础,在提高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发挥绩效管理的最大效能。同时,还要针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分析,以免造成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的情况[2]。第三,绩效工资管理要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制度中要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工资进行调整分配,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自从实施改革以来,不仅扩大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分配自,而且强化了事业单位工资组成中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更具有活力。以当前形势来看,虽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其二,绩效工资体系与岗位管理的对应关系存在问题;其三,与绩效工资制度相配套的经费保障监督体系缺失等。

二、改革中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效能的建议

1.应用合理的绩效工资核定方法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行业分类、组成形式较多,因而现行所应用的“一刀切”核定方法已经难以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来核定绩效工资水平。为此,事业单位需要以其社会功能(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社会公益服务)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3]。自从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其应该遵循价值规律。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绩效工资改革,除了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方式、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和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之外,还应该参考劳动力的市场价值规律要求,这对于提升薪酬的外部竞争力有积极意义。

2.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与私企的绩效管理相比,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有着不同之处。由于绩效管理决定者其员工的工资水平,所以,绩效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全面地对员工的各方面进行考察、审核并统计极为关键。相比之下,私企是自负盈亏的,而事业单位项目大多是全额拨款,因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需要更加严格或者完善。为了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从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入手,应该考虑引进私企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对员工日常工作的管理,确保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其次,制定权责明确的评价准则,确保工作发挥最大效用。最后,制定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计划方案,帮助管理人员抓住绩效管理的重点。

3.适当调整绩效工资比例

绩效工资的最大效能就是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的比例非常关键,在进行调整时,要考虑比例调整是否会造成职工之间的过度竞争。在绩效工资初始期,即改革过渡期,选择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百分之三十,这才较为贴合实际。但是,在这个阶段之后,为了发挥工资机制激励效果,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将较为成熟绩效考核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应用实施,从而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份额。与此同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公平公正的绩效工资体系的评价标准也要予以明确。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大保障、小激励”的绩效工资分配模式[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绩效工资管理的改革是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发展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要从绩效管理改革上纠正相应程序中不符合规范和不合理问题。同时,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最大化,对事业单位的人员工作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估极为必要。这是制定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的基础,也是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进行合理的分配的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佳佳.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与绩效工资改革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144.

[2]黄新南.在改革中提升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效能[J].现代企业,2014,06:8-9.

篇10

一、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

绩效工资制与前几次的工资改革很不相同,最重要的区别是下放部分自,各省市都有权利自定实施方法。以往高职院校只按照明文条款执行改革措施,而此次改革却在规范了津补贴以后构建出绩效工资总数。比较而言,各省市的绩效改革只在奖励性比例和基础性比例上存在差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共通的。本研究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调查研究,该校出台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基本确立了绩效评价的方案,但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绩效工资实施的适应性、公平性差,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中,教职工岗位分成三种,即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岗位,如何保证绩效工资向高层次人才、一线教师倾斜,又能兼顾其他队伍的公平是一个难题。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提出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2] 他提出员工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收入的比例与他人的这一比例进行比较,若自己付出收益比例与他人的大致相等,则会产生公平感;若付出收益比例与他人的差别太大,则会产生不公平感。调查显示,72%的教职工对目前的工资收入水平表示基本满意,感觉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工作内容比过去繁重,个人对工作的投入比过去多,压力增加。在与学校内部其他教职工比较时,普通教职工与担任行政职务教职工的收入差距较大,感觉到不公平。与同城、同类学校相比,绩效工资差别大,地区间的差异又进一步拉大了教师收入差距,部分教职工产生了不公平感。

国务院对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时,要求绩效工资体现出教职工的贡献和实际业绩。怎样体现教职工的贡献和实际业绩,重点在于绩效考核机制是否科学合理。高职院校是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与社会中的其他企业不同。尽管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归市场经济配置,但性质属于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教师工作有较高的自由度、智力密集性和创新性,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及其投入的职业情感和态度,还要为社会、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绩效评价制度或套用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来考核教职工业绩,客观上否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投入和产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必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绩效评价中,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占80%,教学建设与改革考核占10%,教研科研占10%,凸显了高职院校特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的薪酬系统和考核办法,出现了实验设备闲置、教师积极性差的状况。在教研科研方面的考核比重低,导致教师对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热情不高。此外,该校于2012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绩效评价,由于实施时间不长,高职院校对教职工进行绩效管理的系统还没有正式形成,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经费不充分。高职院校近年来大多扩大了学校规模,具有较大还贷压力,因此用于改善教职工待遇的经费相对压缩。实施绩效工资制,是为了激励广大的教职工。教职工并不是只注重工资待遇,他们还注重参与学校的重大事务、工作环境、科研设施、培训进修机会、住房福利等,这一类的激励绩效也是教职工关注的方面。但是,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不够重视,使得教职工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低,不利于完善激励机制。

(二)岗位设置不规范,津贴规范难度大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基础在于岗位聘用和岗位设置,将岗位和薪酬联系起来。高职院校需依据学校的功能、规模、特点确定发展目标,并确定好部门的岗位和目标。高职院校应建立全员聘任制度,让优秀教职工在待遇高的岗位中,实现人尽其用。规范化的岗位设置是实施绩效工资制的基础,岗位设置包括各岗位等级的控制、岗位总量的设置、岗位结构设计等。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的时间很短,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岗位分类管理中,各高校不能脱离传统管理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将实际贡献、工作业绩以及岗位职责机制相结合。所构建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也不够规范。教职工选择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都会牵涉到最终核定的工资数目,需要慎重地进行设定。

高职院校实施津贴制度,能够发挥和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津贴名目复杂,缺乏规范管理,占总收入比重差异大。各高职院校的区域政策、创收能力、科目设置都不相同,其津贴分配也会受到影响。高职院校发放教职工津贴有多种形式,有的是折价形式,有的是实物形式。我国规定,开展绩效工资制后,除国家规定岗位津贴之外,不允许有其他名目的津贴存在。而怎样将原先存在的津贴移到绩效工资制中,又不会出现社会矛盾,这是绩效工资实施中的难点。

(三)对绩效工资认识不到位,激励效果不明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层并没有将绩效工资改革视为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而仍然将其看作是传统的行政命令式考核,使其失去对教职工应有的激励作用。访谈发现,一些高职院校领导者认为,绩效工资评价体系耗费了学校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管理成本,但是激励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国家制定的改革方案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所以在绩效工资制的认识上也存在许多分歧。对绩效评价方案的公开和宣传不到位,部分教职工对绩效考核方案的知情度低。在调查问卷中关于“目前学校是否有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的回答中,普通教师选择“不清楚”或“没有”的占到23%,而有行政职务教师的比例为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绩效工资是以教职工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一种激励性、奖励性工资制度。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绩效多是以教职工职务和职称等级进行分配,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奖励绩效工资对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但奖励绩效工资不可能超出总绩效工资的一半。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从教职工总绩效工资内拿出奖励绩效,即将教职工该得的工资待遇作为绩效奖励,这样并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访谈中了解到,部分高职院校依旧遵循以往的收入分配方案,形成了校内津贴和国家工资并重的薪酬分配形式。实践中,薪酬激励手段不够。高职院校多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更注重教职工的行政职务、教龄和资质,而忽视教职工的教学科研能力。有时,教职工收入与身份紧密联系,是当期收入。这就使得教职工不能预料到其他稳定性的收入,激励效果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实施困境的解决路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绩效工资制若要取得实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增强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考核指标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师的业务工作量、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最大化地表现出教师的绩效能力。薪酬制度化设计旨在解决支付多少、如何支付以及支付效果等问题。支付多少的问题涉及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两个方面。如何支付的问题折射出组织的战略定位,即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两种支付方式。支付效果则涉及绩效工资制度能否真正降低监督成本,实现激励相容的问题[3]。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要从以往的单人完成教学量改变为团队整体和个人的考核模式,实行分类管理,平衡好教学岗、管理岗及科研岗之间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内设有学术团队,将学术团队的考核结果作为分配绩效的依据,团队成员绩效分配以内部的二次考核为依据。如此,便可以用相关政策支持学术团队获得学术水平的提升,并且可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提升教职工的科研水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劳动质量和数量都不能获得全面的认可。有绩效成绩评价权,便可以决定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因此,监督制约机制可以保证公平、公正的绩效工资。

(二)设定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水平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绩效工资中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的比例关系,在绩效工资设计与绩效考核时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战略目标导向原则、外部均衡性原则、系统均衡性原则、有效激励性原则[3]。调研发现,基础绩效占70%的总绩效工资比例分配不但没有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反而形成了集体化形式。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如果该高职院校教职工工作稳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那么就可以在工资体系中发挥出保障性质的功能,基础绩效适当占多,超出50%。如果是高职院校期望多一点绩效工资激励,基础绩效不能超出60%。绩效工资的结构比例最好在50%~60%之间,高职院校级别不同,还需区别对待。

高职院校中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核定方法。可根据事业单位特殊的收入分配点,调控收入差距,并根据经费来源和单位类别因素,分类设置托底线和控高线,严格控制偏高收入的单位。关于控高线,可按照150%的基准线执行。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向密集型知识技术和层次人才倾斜,注重中青年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三)实现单向透明公示,培育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必须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参与职能,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对绩效工资的收入分配进行监督和民主管理。二级院校的绩效工资分配要通过教职工大会、党政联席会的审核,并由学校备案再进行实施。学校所有教职工的校内收入,要建立透明的内部信息共享网络,对一些教职工的特殊奖励绩效要进行情况说明。如果教职工对自己或他人的绩效工资存有异议,可直接和学校领导商议,经核实再确定具体解决方案。此外,还要宣传绩效工资管理理念,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使教职工客观全面地看待自身与他人的贡献与报酬,帮助教职工获得公平感。目前,许多教职工感觉绩效工资等同于涨工资。但实施绩效工资后有的教职工的工资薪酬不但没有涨,而且出现了下降,便会抵触绩效工资制。绩效管理理念不是极端功利性的,而是为了激励教职工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因此,需大力宣传绩效工资的管理理念,通过使命感召、意义挖掘、愿景引导、自我主导、行为自律、文化熏陶等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激发教职员工的奉献意识,使广大教职工将个人收益增长与院校良性发展结合起来,理解高职院校的处境和行为,赢得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