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传统节日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0 16:5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传统节日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传统节日教育

篇1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因为“环境具有传染性”,“态度具有感染性”。

我爱教育,因为它承载梦想;我爱学识,因为它拓展视野;我爱求索,因为它充实人生。

适时的等待,让课堂绽放光彩;适度的等待,让学生充满激情。

李莉,文静聪颖,秀外慧中,天生当老师的料儿,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毕业以后去了一所小学任教,听说工作干得不错。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因为工作变化,接触又多起来,这时候她已经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了。她还是她,依然文静聪颖,秀外慧中,不过我确切地感受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她变得成熟而自信了。她的性格略显内敛,行事低调,不爱张扬。她有思想,有主见,有原则,而且孜孜以求,执著进取。作为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她勇于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博雅教育”的办学特色,她带领下的贻成小学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环境已初露“博雅”风格。

近日知道李莉获得了“滨海新区十佳校长”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一校之长工作能力的褒奖,更是对贻成小学发展成就的肯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愿李莉和她的贻成小学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高级讲师 赵中华)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素质的教育,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发人的潜能。明确“教在育人,德在育心,关注发展,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博雅”教育,是我校确定的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博雅”教育是以知识技能学习和艺术熏陶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我校实施的“博雅”教育主要包括“读好书以启智,赏名画以观物,听雅曲以知音,习史实以明理”四大活动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特点是:广泛而浅显。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同一个盘子,内容丰富不局限,特色鲜明不求深奥,因此我们将“博雅”教育辐射下的四方面活动内容喻为“盘子文化”,这种非功利性的隐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和独特的风格,留下了许多传统节日,形成独特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实“博雅”教育的研究内容,推升学校“博雅”教育水平,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一、涵养学生心灵,在吟诵经典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无数的典故、传说以及地方礼仪习俗,许多与节气时令相关联。例如,不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的文化内涵,就不能深刻体会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如,“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不知清明节寒食的古代文化,就不懂“乞新火”的缘由,更无从理解“晓窗分与读书灯”中主人公读书的快乐与刻苦。这些生活现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典籍篇章里,习读这些文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诵读经典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通过晨诵、午读、暮思活动,推荐学生吟诵《三字经》,它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被誉为“蒙学之冠”。近四千年前的夏历就是今天的农历,传统节日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与自然时序的协调,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积极沟通,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方式。文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兄友弟恭”的家族和睦。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初步感知中华文化,从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由诵读接受,到理解感悟,直至欣赏传承。在传统节日中回顾经典,在经典中了解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生动。

二、加深情感体验,于动手合作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愫

学生对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在书页的字里行间去感知是不够的,要在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境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为我们的“博雅”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情境教育契机。正月十五闹彩灯,二月春风放纸鸢,三月清明去踏青,八月中秋倍思亲,除夕阖家盼团圆,这是使学生形成内心认同和积淀民族自豪感的良好时机。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常规教育活动。著名教育理论家杜威在教学论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学”,即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能够引起儿童主动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

我们抓住时机,用活动代替课堂;利用机会,用行动代替说教;将社会学融入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锻炼人际交往的合作能力。

我们坚持开展了四届的灯谜节活动,让校内笑声阵阵:元宵佳节前后,我们开展了“张灯结彩闹花灯”的灯谜节活动,学生们带来了亲手制作的花灯,有用铁丝折成的,有用纸盒改制的,有用饮料瓶剪成的,有用花纸糊成的。每盏花灯以各自的风采向大家展示着主人的慧心巧手,那灯面上的谜语更是让大家揣摩不迭。

我们坚持开展清明节活动,让学生明责担当:清明时节,学生动手制作个人佩戴的白花,共同制作班集体敬献的花环。往返近十公里的徒步祭扫英烈活动,让学校师生经历意志与体能的考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在操场上渲染开来,手举着自己完成的、合作完成的,不是那么完美的风筝,趁着东风放起来时,那满足的神情,那欣喜的笑容,那雀跃的身影,成为校园中最美的风景。

学校还利用校园电视台讲解灯笼、风筝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同学的合作下,他们满怀喜悦,将完成的作品送到展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越全面,参与越深入,记忆越清晰,感悟越深刻,体验越丰富。

三、发掘文化内涵,在活动中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风俗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感受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涌动的是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情怀;春节、中秋一定要家人欢聚,团团圆圆,崇尚的是家庭和谐,天伦之乐。这些观念已经沉淀在传统节日每个家庭的饭桌之上,融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这就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越炒越热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就越发显得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在进行“博雅”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扬,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里,不仅享受节日的快乐,而且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认同它的固有价值。

传统节日教育最易于产生传统文化动力,释放民族文化能量,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学生们聆听历史故事时那专注的神色,敬献花环时那庄严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滋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传统节日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发展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格,滋润学生的心灵,涵养着每一个小公民的情感世界。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民族之魂,那深深的节日情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刻下了华夏子孙的清晰印记。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居何处,到了春节、中秋能够想起家乡,能不忘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非常欣慰的。

我推荐的书

《办好学校的策略》,肖川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絮语》,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德育课程; 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篇3

一、讲述传统故事, 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小故事,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来,可谓是一举两得。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小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并让小学生能够有兴趣听下去,能够顺着教师的指引不断地探究和思考。比如说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纸从哪里来》这部分内容时,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讲述了蔡伦造纸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了解了古代是如何造纸的,接下来我们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现在我们是怎样造纸的吗?学生们纷纷摇头,但此时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因此我为他们播放现代造纸的小视频,让学生知道了纸到底是如何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由古代的造纸术引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读传统节日,增进家国情怀

传统节日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属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我们通过传统节日对小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例如说七夕节属于中国的情人节,我向学生介绍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端午节不单单要吃粽子,同时我给学生讲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春节知多少》时,我们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过春节有些什么传统,再给学生普及春节的相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贴对联、福字为什么要倒着写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要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融入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接受。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深入了解,有效增进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弘扬民俗民风,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小学品德课中有不少是关于民族内容的。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俗民风,民俗民风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尊重和弘扬民俗民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所以,在品德课中,遇到有关民族民俗民风的内容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如我在教二年级下册的《好大一个家》这部分内容时,就从中渗透了一些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等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民族风俗等。同时在课堂中还能够借助成语故事、历史典故或者民间故事,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更充分了解我的少数民族,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的质朴、勤劳,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搭建活动平台,传承中华美德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节日;策略

利用小学课堂作为媒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起^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客观审视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广泛传播、发展我国流失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每一个人应当肩负起的重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节日的渗透和策略进行浅析。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外国传统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小学生越来越愿意过“洋节”,而逐渐淡忘了传统节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继承、弘扬传统节日的优良品德意义重大。首先,继承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蕴含着一个小故事,都与民族优秀人物有关,而民族人物的优秀品质正是在传统节日中得以体现,比如“寒食节”,相传寒食节是为纪念晋国人介子推。介子推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立下大功,重耳后来继位,没有忘记介子推,就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却不来,晋文公亲自去请。介子推就和母亲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很伤心,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解相关节日的历史人物故事,不仅能起到引领学生自我品德塑造的方向,而且还能弘扬民族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比较传统文化的异同,正确引导学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以“中华民族风俗”为主题展开,从各层面讲解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教师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也可以设定一个“节日文化知多少”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在网上查阅或者是在社区调查访问,分类整理关于传统节日的各种知识,在班里进行各自的演讲,然后通过调查分组,分为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组合喜欢西方文化节日组,让各组成员列出自己知道的、喜欢的节日,对其进行归类,最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接下来各小组自由发言对自己喜欢的节日进行阐述,在这一过程中,能发掘出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多的故事情节。而西方文化就显得比较形单影只,在讨论的过程中,证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人物魅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弘扬传统节日的荣誉感。再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动员学生来一场“端午诗歌大赛”,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搜集一些自己认为是非常出色的相关诗歌,然后动手编写小报在学校的报刊专栏上予以展示,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节日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和带来的情感体验。

2.挖掘节日素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节日中为学生讲解涉及节日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比如,元宵节始于宋朝,主要是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全家团团圆圆。教师可以在元宵节这一天借来灶具等,带学生做元宵,让学生充分感受节日的气氛。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并对学生讲解元宵节主要吃的食物就是元宵。元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的,另一种是带馅的,有酸辣甜咸香五种口味,可以煮煎炒炸蒸,让学生感受我国先祖人民的智慧,食物的吃法如此多样,从而吸引学生主动了解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再比如“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而这天主要会吃腊八粥。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这就告诉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帮助穷苦人民,弘扬乐于助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不断给学生讲解传统节日的历史人物和民俗风情,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是每个国人都要担负的重任,教师应利用小学课堂宣讲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充分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节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日坛小学在现代社会的理念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重温传统节日,重温传统文化,倡导学生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爱科学,树立新风尚,进一步发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扬光大其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发“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编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动,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体育课程,张扬中华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深远,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以让学生“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比如赛龙舟、蹴鞠、放风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校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帮助学生认识这项活动,并教会学生抖空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些节日活动,既了解节日文化,又激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民族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对不同节日、以及反映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比如清明节的古诗词诵读中就涉及了有关祭扫、踏青、传统体育活动、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学校根据清明节习俗将清明诗歌进行分类,编印了《清明诗单》。

3.民族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课程中也融入了节日的文化特点。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学习《赛船》,通过学习和表演唱,让学生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中年级通过学习祭英烈的歌曲,学习前辈的英雄事迹;高年级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加入一些节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4.民族民俗课程,体味中华底蕴

针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况,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诠释节日文化。比如,详细介绍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汉代。又如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还会介绍有关节日的饮食文化,比如为什么在端午节包粽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5.民族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

学校开发了节日绘画系列课程,让学生动手画出节日的画面,从色彩、形态方面直观认识节日的场面和气氛。比如画敬老爱老图、画龙舟、制作小挂件等,还给一些古诗进行了诗配画的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落实“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传统节日分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日坛小学的“中国节日培育学生民族情结”的教育内容中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五个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所有的节日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比如,讲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吟诵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节日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介绍人们在节日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气氛;讲解节日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过这些节日。比如介绍春节时,就详细介绍了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饺子、三十守岁、逛庙会、“破五”的饺子,一直到元宵节的元宵和花灯,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春节活动和文化。

2.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行为

在校本课程中,通过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参与到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

篇6

这种现象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继承,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盲目追随西方习俗,而对中国的七夕、清明、端午等表现出冷淡态度。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名称,对节日的由来、过节的形式知之甚少。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教育,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诗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归团圆、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我们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校园中开设文化长廊,班级中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的语言形式,下面是节日的内容介绍,包括来源习俗,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系列活动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开发节日内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端午节,就要了解它的三种传说以及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纪念屈原和秋瑾活动,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气,体验端午文化。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激起同学们无限的敬仰,从中体味他那执著的伟大情感,从而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中秋节,可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中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并自然地升华到抒发“爱我中秋,爱我中华”中秋团圆、祖国两岸统一的主题;举行主题班会,感受思归盼团圆情怀,探讨祖国统一与中秋文化的关系。重阳节,登高心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培养“大家”情怀,自觉奉献爱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结,培养美好品德

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每当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而心中的快乐、希望温馨也会油然而生。如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温暖、更意味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可开展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和社会。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虽然学校的的学生离校了,但我们仍可将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会礼貌待人,文明接物,学会与人交往,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用相机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写下自己的受;元宵节与几个朋友共同制作庙灯,参加灯会,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班级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传说;背诵两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应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活动后的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于清明扫墓焚烧香火、冥币等陋习认为不环保也不安全,应该杜绝;扫墓祭祖可采用鲜花祭拜、朗读祭文、网上祭扫等形式。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认为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等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我分明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清明行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染。

四、反思节日育人功能,赋予节日时代内容

篇7

关键词:文化渗透;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列进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而美国教育家温斯顿一布伦姆伯格也曾经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此可见,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中,语言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有效地渗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乐于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并且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从而有效的 吗,那么能版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目标语国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抓住词汇资源,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为课堂教学中介绍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英语词汇的资源,从而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1)中文中的舶来词:中文中的许多词语其实都是来自于西方英语词汇,也叫做舶来词,这些舶来词大多采用的是发音直译的方法沿用至今。比如巧克力chocolate、咖啡coffee、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圣代sundae、沙发sofa、吉普车jeep等,教师在教这些英语单词的时候,应帮助学生收集归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掌握其发音,方便学生记忆单词,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在词汇运用中的相互交融。(2)食品词汇:食品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中西方食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喝茶,而西方人喜欢喝咖啡;中国的传统食品有米饭、饺子、馄饨、汤圆、粽子等,而西方人的传统食品则大多数是快餐,有hamburger、sandwich、hot dog、pizza、toast、fish and chips等,不同的传统食品,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这些都很好地将文化融人了词汇的教学中。(3)体现文化内涵的习语、谚语和俚语:英语中的习语、谚语和俚语都是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如狗在汉语带有贬义的说法,比如“狗腿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忠诚可靠,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也都是褒义的。如:lucky dog幸运儿等2.利用交际礼仪,创设文化语境交际礼仪等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缺乏了解,在交际中很可能会产生误解。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把可能影响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而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时代气息浓厚,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是文化渗透的很好载体。同时,这些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英语环境,搭建起一个个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同学们通过对话、表演,不但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而且也了解了不少异国文化、风俗。学生们更在交际中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传递文化信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3.介绍节日背景,增强跨文化意识:节日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又是学生都最喜欢的日子。传统节日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社会文化表现,而每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真实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4.组织课外活动,体验文化差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渗入文化教育外,开拓课外学习阵地,组织行之有效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和丰富课堂教学文化也是输入课堂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策略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实施策略,最关键的是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预设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而有效的教学途径和策略。1.挖掘教材,适当拓展:教师要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教材上原有的内容作合理的整合与适当的拓展,并且因时制宜地渗透文化教育。2.分层要求,逐步渗透:小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渗透时一定要做到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作分层要求、逐步渗透。比如:低年级:能够初步了解几大中外传统节日的英语名称及节日中一些基本物品等词汇;节日中彼此问候的简短祝贺语;进行简单的小对话表演。中年级: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及英语国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形式,并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中外文化及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初步具备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英语的意识。高年级:扩大学生英语阅读量,在中外节日对比的基础上,介绍中外城市标志、著名景点,通过中外文化背景、历史、民俗等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外民俗文化和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能较为准确地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英语。教师应该从单词人手,渗透文化意识;从交际人手,融合文化意识;开展综合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化和语言两者是分不开的,两者是和谐统一发展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选用有效的实施策略,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做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施璐嘉:试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0(15),02.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篇9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篇10

 

关键词:公民道德;培养;方法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