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的发展史

篇1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电视产品;互联网

21世纪已经成为了科技的世纪,数字电视技术在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的推广和使用已经被完全颠覆。数字电视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电视信号传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变革。

1数字电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当前的数字电视信号技术是指带有数字信号的电视设备。通过数字电视信号技术,可传输有线电视台传送出来的电视信号压缩成数字和信号,采用的设备为有线电视光缆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在收到数字信号后,通过配套的机顶盒对信号进行数字化解码,声音和图像随之还原出来。由此可见,与传统以往的有线电视装置不同的是,数字电视传送信号的过程是通过数字信息进行的。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电视领域的发展,数字电视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数字电视技术的优点

2.1稳定的信号传输传输信号的稳定保证了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的电视配置技术相比,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在传输过程中,数字电视技术能避免信号失真现象的发生,这对电视信号的传输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视信号传输图像和声音的品质。2.2便于操作电视信号在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要对信号进行处理,应用数字电视技术能更加方便、有效地对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在处理信号时,数字电视技术通常会采用异步处理的方法,这样的处理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可以有效提升信号处理的效率。2.3声音和图像更加清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使用的效果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传统的提升电视效果的方法为提高电视信号接收的稳定性,而目前人们对电视的图像和声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用户在使用有线电视网络时,最易感受到的就是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和声音的音质都有了提高。声音经过数字处理后,减少了传输过程中噪声的影响,使音质效果提高了。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使用和发展满足了人们的视听要求。2.4拓展频道的区间以往,电视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对频道的数量进行限制,无法满足用户对电视频道的要求,很多精彩的电视节目无法接收,严重影响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目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实现了用户对多频道的要求。数字电视信号技术通过自身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能接收更多的电视信号,拓宽了电视频道之间的区间。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将会提供给广大的用户,从而丰富用户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2.5结合互联网有线网络数字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共同使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加入,很多新的种类的电视手段出现,包括电视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就是互联网与数字电视技术的结合,用户可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进行观看和缓存,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3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关注用户心声,尊重传媒公平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效果日益良好,这一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必将成为有线电视行业的主导技术,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垄断性也将逐渐产生。作为传媒工作者,要注重倾听用户的心声,保证传媒质量。目前,有些传媒工作者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分析,导致媒体信息不真实等情况出现。所以,在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中,一定要注重用户的心声和尊重传媒公平。3.2保证传播内容健康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用户可以看更多的电视频道,看到的图像和声音的质量都在提升。因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两方面的,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用户得到的内容越来越多,内容中就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信息,甚至是一些垃圾信息。有线电视的相关部门要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保证传播内容的健康和积极。

4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

4.1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到有线电视网络中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数字电视技术在电视行业得到极大推广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高清的图像、没有噪声、传播的信号较为稳定、传播速度极快等。这样便利的技术能高效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4.2数字电视技术的前景广阔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到有线电视网络中促进了电视与网络传媒的共同发展,数字电视技术具有传输信号强、传输稳定、传播到电视上的图像和传播的声音品质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能保障电视传媒的较快发展,还能够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品质。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网络服务的发展,催生了较多的电视产品和服务。电视频道中的电视购物、电视查询和电视点播等都为用户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高速发展,相信未来的有线电视行业将会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

5结束语

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网络电视的要求。数字电视以其自身传播信号稳定、传播速度快、频道区间拓宽、传送到电视上的图像和声音品质高等特点,正在高速发展,加之与网络的结合,使网络和电视传媒获得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视传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永君.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新媒体研究,2015(02).

篇2

数字电视概述

数字电视又称数码电视,它是指从电视摄像信号源开始,就将视频信号数字化,而后发射、传输、接收整个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其间根据MPEG―2标准,采用了数字图象压缩编码和数字伴音压缩编码技术、信道纠错编码(FEC)技术、数字多路复用技术及适用于各种传输信道卫星、电缆、地面辐射的调制解调技术等。

由于数字电视采用先进的信源压缩编码技术和数字传输游储技术,其与传统模拟电视系统相比,其具有收视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以及能够提供全新的业务等诸多优点。

数字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1、数字电视在全球的发展

美国电子和媒体研究机构战略分析公司2002 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01 年底,全球已有数字电视家庭3440 万户,到2002 年底预计将增加到5600 万户。

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最早起步于美国。自1994年6月底美国DirectTV 和USSB两个卫星开播数字电视业务起,到2001年9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1370万。根据全国广播机构协会(NAB)的统计,到2002年2月,在美国84个地面电视广播城市和地区中已有244个数字电视台,数字电视覆盖率已达75%。

在欧洲,数字电视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始第一个欧洲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标志的。1998年10月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BBC的OnDigital在英国开播;同年11月,英国的卫星数字电视开播。在亚洲,日本在1996年6月,Perfect TV用CS卫星开始卫星数字电视广播。而2005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开播地面数字电视。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是由南宁有线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的,它于2000年6月在广西南宁开通运营。另外,我国的广东和河南电视台率先在省级电视台开通了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上海市于2002年9月28日开始试播有线数字电视。

我国广电部门也一直在为推广数字电视积极努力。2003年广电总局了《广播影视科技“ 十五” 计划和年远景规划》,并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时间表按地域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将时间明确划分为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按照规划,2008年我国计划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将全面停止模拟广播电视播出。

3、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

为了实现2015 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全部采用数字电视播出的发展目标,自2004 年起加快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步伐,政府和广电部门都在积极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根据我国国情,有线电视数字化采取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的方式。逐步按片区整体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步伐的加快,我们在推行数字电视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转变国内观众心目中已形成的看电视是免费(或低收费)的观念是目前的一个当务之急。长久以来,国家广电事业向来都是免费为广大人民群众各种政策和信息。用户逐步养成了免费获取电视节目的习惯,对于收费的电视节目有较大的抵触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电系统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走向市场,加大投入,开发付费电视业务,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已成为未来广电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明确电视节目的收费概念,扭转用户免费收看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内容没有新意、缺乏互动也是限制数字电视是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电视具有同时播出5 0 0 套节目的容量,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2005年我国付费电视频道将扩大到80个,付费广播将增加45套。然而,这么多的节目容量,其内容还是单一匮乏的;更何况这些付费频道并不一定能满足观众的需要。面对相同的内容,会有谁愿意另外付费呢?

最后,经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据专家测算,以数字机顶盒方式推广经营数字电视业务,一个网络上能有8―10万左右的交费用户,收支才可以基本平衡,而且要在三四年的运营时间之后才能收回投资成本。这些费用不能都由国家承担,而个人很少有人愿意投资。

数字电视的前景展望

数字电视提供了节目、信息、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在节目方面除现有的公共节目外,还有多种专业化的广播电视节目、交互电视节目、视频点播节目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互式电视广播。交互式电视广播是数字电视的一种应用。交互电视是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节目,而不是被动接收电视的形式,它实现了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电视欣赏个性化的趋势。

2、数字电视转播业务。数字电视转播业务主要用于卫星数字电视的转播、省网SDH下传节目的转播、模拟卫星节目编码后的转播、本地节目数字化直播等。

3、准视频点播业务。准视频点播业务也是数字电视系统实现的基本业务之一,在业务表现形式上可以和本地数字有线电视相类似,但它是将一个节目分为不同的时间间隔,采用多通道的方式播出,用户通过机顶盒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间隔的节目,从而感受到的是节目在可以接受的时间间隔点不断从头播出,这种特殊的业务表现形式感觉近似VOD服务,其实现的原理与本地数字有线电视业务相同。

4、数据广播业务。多媒体数据广播一种是数据文件广播,即一个数据文件可在全网或某一子网中广播;另一种是多媒体流式文件的广播,即实时多媒体图像、声音的广播。

篇3

【关键词】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经济理论和经营思想的发展

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和理论自1795年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林业发展的需要,18世纪末,“可持续森林管理”的理论由德国林学家哈尔迪克西提出,他认为森林经营在满足木材产品的可持续供应 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在这个进行过程中不能减少森林的面积,要合理的增加种植林的数量,使得森林的面积保持一定合理稳定。 1804德国林业哥达提出了龄级法;1826德国林学家洪德斯哈根提出了“法正林”理论;1898德国林业家盖伊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理论”(也被称为“森林近自然经营”)的理论,强调了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纪50年代,德国和“林业政策效益论”的出现,随后产生“船迹理论”,“和谐理论”和“森林功能理论”等,同时,美国经济学家塞尔吉奥提出了“森林和林业的管理”的思想,提出了由多重效益的森林为主体的森林管理的指导方针。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森林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出现了革命性变革,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现代林业的概念得到了形成和发展,1992年至1993年“可持续森林管理”正式形成,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传统林业理念向现代林业的根本转变。

二、林业产权制度下林业经济与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林业产权制度的制约,产权约束文件明确要求通过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来对财产所有权和所有权结构进行资产产权改革,这个改革相对放松。但在实践中,改革制度的安排却是非常不容易的,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约束也应该更清晰。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的定义不清楚。对于各种薪炭林,防护林,用材林的各种用途理解不清楚。这些有偏差的认识忽视了森林资源的两个基本特征。即:第一,森林环境是包括草本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的系统组件连接到森林资源的土地;第二,有争议的森林资源边界产权是无法准确给出定义的。森林资源产权的不完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但这并没有将草本植物和动物,草药,野生花卉等包括进来,这些资源共享的所有权,这就使得森林资源的完整性以及对其的保护利用受到制约。第二,森林资源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存在产权关系的矛盾,树木可以为个人所有,但国家和集体只有林地使用权,没有林地所有权。

三、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要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堪忧。

一、二、三、产业在我国林业产业中的发展不是很协调,第一产业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占得比重比较大,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之下还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林业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降低,拉动不了经济效益,再加上森林资源不足,经济跟不上的同时林业的基础设施也成问题。因为森林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所以它的总量在人工开发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慢慢减少。而且森林资源的投资大、周期长,农民对于其的资金投入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防风固沙的环境保护方面,森林在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因为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的大面积砍伐的时常出现,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其产生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持续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沙尘暴,洪水,水土流失和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不断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对我国社会主要现代化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四、我国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4.1重视保护林业资源的生态效益,坚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要优先选择速生丰产林商品林,灌木林的发展,同时建设原料林基地和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经济林基地,提高利用率和林业产品附加值,不断促进林产品的深度开发。实行森林资源的多方面利用,比如:可以参考现在社会流行的生态旅游、森林旅游进行规划发展,也可以选择对林产品进行开发,还能开展一些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以此来使得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坚决贯彻和实行中央和各个自治区林业产业林业经济的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和指导,培养和发展一个具有领导品牌的产品和企业,优化林业相关产业的操作模式,提高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通过政府,技术和林业从业人员充分结合,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重点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和解决诸如抗旱技术,树种等问题,提高林业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2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成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热点,应该借鉴从国有林业产权改革的经验。根据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确保生态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将林业经营者和林业工人充分挖掘和调动,保证国有林业资产升值的和提高其价值。确保实施透明开放有序的改革,促进改革的稳定,在相关配套措施上,做好不断提高和解放林业产业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深化相关制度改革,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保护方案,使森林资源的发展呈现多元化,以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必 须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以上思路的提出对于促进 林业经济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还应当遵循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实现对多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三。政府应落实中央积极政策,加强对林业产业的指导和支持,培育名牌产品。努力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并在市场上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4.3保护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更新,促进林业资源利用

林业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要重视起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将耕地和天然林资源保护起来,要及时进行森林和林业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并逐步改善环境,实现好的环境治理效果。在当今世界,绿色覆盖率反映国家森对森林的重视及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总结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坚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为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消防工程,火灾自动报警技术,发展趋势

 

以火灾自动报警技术为核心的建筑消防系统,是预防和遏制建筑火灾的重要保障。毕业论文,消防工程。近年来,我国火灾自动报警工程应用技术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通讯协议不一致,火灾自动报警工程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①适用范围过小。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比美、英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安装范围主要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场所和部位,而在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中小型公众聚集场所和社区居民家庭甚至部分高层住宅都没有规定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适用范围过小,防范措施不到位。毕业论文,消防工程。②智能化程度低。我国使用的火灾探测器虽然都进行了智能化设计,但由于传感器件探测的参数较少、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不成熟、各种算法的准确性缺乏足够验证、火灾现场参数数据库不健全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难以准确判定粒子(烟气)的浓度、现场温度、光波的强度以及可燃气体的浓度、电磁辐射等指标,造成迟报、误报、漏报情况较多。③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应用的火灾119动报警系统形式基本上以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为主,安装形式主要是集散控制方式,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尚未形成区域性网络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毕业论文,消防工程。④组件连接方式有待改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多线制和总线制连接方式为主,探测器和报警器及控制器之间是采用两条或多条的铜芯绝缘导线或铜芯电缆穿管相接,存在耗材多、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同时,铜导线耐高温性能差、易磨损,系统施工维修复杂,影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更广泛的应用。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漏报问题较多。由于火灾探测器的安装环境极其复杂,加之各种传感器在探测火灾方面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无法准确地感应各种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特有的声波、光谱、辐射、气味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微妙变化,对火灾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粒径和颜色的烟存在探测“盲区”,误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⑥超早期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应用还几乎处于空白。国外已开发出适合洁净空间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如激光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器,吸气式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气体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与普通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相比,其探测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这些系统采用了激光粒子计数、激光散射等原理监视被保护空间,以单位体积内粒子增加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火灾发生前几小时或几天内识别潜在的火灾危险性,实现超早期火灾报警。而该技术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应进一步着眼于当前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加强对数字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改进系统能力,使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向着高可靠、低误报和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外火灾自动报警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毕业论文,消防工程。

 

1 网络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网络化是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器之间、探测器之间、系统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以及城市“ll9”报警中心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行网络监控管理,使各个独立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网络, 实现网络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城市“ll9”报警中心的人员能及时、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有关信息,对各系统进行宏观管理,对各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责成有关单位进行处理,从而弥补现在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擅自停用,值班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对出现的问题处置不及时、不果断等方面的不足。

 

2 智能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智能化是使探测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主动采集环境温度、湿度、灰尘、光波等数据模拟量并充分采用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进行计算处理,对各项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判断,从而准确地预报和探测火灾,避免误报和漏报现象。毕业论文,消防工程。发生火灾时,能依据探测到的各种信息对火场的范围、火势的大小、烟的浓度以及火的蔓延方向等给出详细的描述,甚至可配合电子地图进行形象提示、对出动力量和扑救方法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各方面快速准确反应联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火灾中探测到的各种数据可作为准确判定起火原因、调查火灾事故责任的科学依据。毕业论文,消防工程。此外,规模庞大的建筑使用全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即探测器和控制器均为智能型,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可提高系统巡检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多样化

 

(1)火灾探探测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应用的火灾探测器按其响应和工作原理基本可分为感烟、感温、火焰、可燃气体探测器以及两种或几种探测器的组合等,其中,感烟探测器一枝独秀,但光纤线性感温探测技术、火焰自动探测技术、气体探测技术、静电探测技术、燃烧声波探测技术、复合式探测技术代表了火灾探测技术发展和开发应用研究的方向。此外,利用纳米粒子化学活性强、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特性,将纳米材料制成气体探测器或离子感烟探测器,用来探测有毒气体、易燃易爆气体、蒸气及烟雾的浓度并进行预警,具有反应快、准确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列为我国消防科研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开发课题。

(2)设备连接方式的多样化。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新型有线通信材料的研制,设备间、系统间可根据具体的环境、场所的不同而选择方便可靠的通信方式和技术,设备间可以用无线技术进行连接,形成有线、无线互补,同时新型通信材料的研制开发可弥补铜线连接存在的缺陷。而且各探测器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和交流,使探测器的设置从枝状变成网状,探测器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使系统间、设备间的信息传递更方便、更可靠。

4 小型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小型化是指探测部分或者说网络中的“子系统”小型化。如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网络化,那么系统中的中心控制器等设备就会变得很小,甚至对较小的报警设备安装单位就可以不再独立设置,而依靠网络中的设备、服务资源进行判断、控制、报警,这样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使用、管理就变得简洁、省钱、方便。

 

5 社区化

 

目前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被安装在重要建筑上,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包括许多居民家庭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社区家庭特圳是高级住宅积极推广应用防盗、防火联动报警装置或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对干预防居民家庭火灾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于潇.浅谈我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生产行业的发展概况[J].科技资讯,2005,(23).

[2]@李卓.蓝牙技术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3).

篇5

关键词 三网融合;数字电视;终端技术

中图分类号 TN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74-02

目前,数字技术的利用较为广泛,在电视领域的应用尤其深入。从目前电视行业现状来看,数字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因为利用数字电视,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和数字的对接,实现电视的网络化后,这对于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数字电视的研发必然要利用到终端技术,而终端技术的进步则会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所以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电视终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分析,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

1 三网融合的业务范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网融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性问题,从而使得多媒体业务、个性化和综合化服务等问题都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可以在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条件下利用终端设备进行个人通信的实现。从三网幅度融合解决的主要问题来进行分析,发现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两大块:第一是进行图像和语音服务,也就是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第二就是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服务的提供,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三网融合不断地发展中,增值服务也渐渐被纳入业务范围。

2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点

三网融合技术是在近年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技术具有5个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很好的实现了产业的融合,因为其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进行的有效的整合;第二是此技术实现了三屏的融合,所谓的三屏值得是计算机、手机和电视屏幕;第三是此技术实现了4C的融合;第四是利用此技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第五是此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终端的系统操作平台集成化越来越高而成本越来越低。

3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终端的设计方向

3.1 数字电视终端的硬件设计考虑

在进行数字电视硬件终端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是硬件的质量。从目前的市场调查中可以看出,有部分的数字电视硬件设计并不过关。一是结构优良性不足。无论是在整体结构的流畅性,还是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都会出现性能等缺失的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康佳彩电的发展为例,康佳数字电视在技术利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由于结构改进存在问题,所以康佳数字电视的质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中的口碑不高,所以在本世纪初,康佳数字电视经历过短暂的热销之后,很快就失去了市场份额;二是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材料选择往往会出现偏差。就现在市场客户反映,数字电视的画质、音效等方面较以前的电视有了提升,但是材料的牢固性以及稳定性大打折扣,这就给数字电视的整体优化带来到缺陷。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要就质量进行提升。

第二是硬件的配套性。数字电视终端要想发挥更好的效果,各项硬件的配合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进行硬件设计的时候,要就配套性进行两点考虑:一是要对整个硬件设计的完整性进行考虑。通过完整性的考虑设计,硬件系统在统一性方面的要求就会达到,而具有统一性的硬件,在配合利用的时候,其性能发挥会更加的充分。二是要在硬件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性的设计考虑。细节性设计考虑主要的目标是提高硬件组合的流畅性和统一性,使其组合效果达到最佳。换言之就是要在细节处着手促进硬件系统的完整性发挥。以长虹为例,长虹是我国最老牌的电视企业,在电视制造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随着数字电视的兴起,长虹积极的进行技术更新和生产转型。目前,不仅在硬件的完整性上实现了突破,在细节性的考虑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所以长虹的品牌从20世纪到现在,一直受到市场的肯定,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数字电视生产企业。

3.2 数字电视终端的软件设计考虑

数字电视终端的软件设计考虑也是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就软件设计而言,主要需要考虑4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要进行软件兼容性的考虑。软件兼容性的考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和软件的兼容。二是软件和软件的兼容。由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利用的理念、方法的不同,所以硬件和软件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程序的运行异常,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针对硬件条件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提高二者的兼容性,使其能够配合的更加有效。软件和软件的不兼容这是目前经常发生的现象,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性能进行设计更改,或者是进行相应的辅软件设计,使得软件之间的兼容性更好。

第二要考虑软件的智能性。智能化发展方向是目前技术改革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对智能化进行重点的考虑。考虑智能化的软件设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程序开发的智能化。因为智能化的实现需要在固定的程序中实现,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程序的智能化进行反复的推敲,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智能化的软件设计出来;二是要注意芯片的性能。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数字电视终端的智能化主要通过集成芯片来实现,所以在进行芯片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其容量和优化,使其能够满足智能化城市的需要。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软件智能性开发方面,LG在行业中的口碑不错。凭借着智能化软件的应用,LG品牌的数字电视具有较高的智能性,所以在三网联合的背景下,人们处于对智能软件的考虑,对于LG数字电视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也是LG能够在行业中保持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是要考虑软件的多样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二者的发展对于数字电视的进步个发展是一种推动,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推动的要求,数字终端的设计要打破单一的设计方向,向多样化发展,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其多样性。其实,多样性的软件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程序开发方面要具有多样性。因为软件的功能和用途一程序为基础,如果程序做不到多样化,那么软件的多样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在程序利用的时候要考虑区别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程序运行,其结果会存在差异,所以要以此为理论,进行软件的多样化利用,以达到多样化的目的。

第四就是要考虑软件的流畅性和系统性。软件的流畅性和系统性是实现软件功能的重要保证,所以进行设计考虑毋庸置疑。就流畅性而言,软件运行要想流畅,与内部程序的构建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不断调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流畅性的测试,这样才能在不断修改的情况下得到具有最优性的软件。系统性也是软件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持,系统出现错误会导致程序的运行瘫痪或者是软件的损毁,所以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对于其适用系统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在真正的理解了系统特点的时候进行相应的软件设计,软件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4 结论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目前的社会中得到了大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潮流中,为了满足数字化电视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将三网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数字电视终端的发展具有更高的集成化特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专业;培养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学从开始之初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许多显著的区别,表现出独特的学科特征。①地理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地理学到现代地理学,他更加注重实验性,其知识成果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并能够很快地被国家各级规划、生产部门所使用。当前,新学科的蓬勃涌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大量应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②但是,中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传承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理学当中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焦点。

一、当前地理学新技术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当前,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与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其中主要有:

(一)计量地理学出现。该方向大量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地理的问题,更加侧重于地理学的定量表达,从而为地理学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二)遥感。遥感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地理学家,从资源获取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借助于遥感进行解决。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地理学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来分析和挖掘自己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从而在获得知识的知识。

(四)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让地理研究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地理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标准化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地理学方向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时间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的分析来源于地理资料的长期积累,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为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分析的概念来自于数学拓扑学和GIS。空间分析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和地理迁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据。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都为地理学新的发展提供帮助,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时在当前地理学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市场化、

现代化的时展趋势,培养掌握区域城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人才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让学生掌握制图、测绘、信息系统、区域规划、资源评价、经济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从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专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专业:地理专业;规划专业;管理专业;测绘专业;生态专业;其他相关的资源专业(如水利专业、矿产专业等)。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拓展城镇规划、旅游区域规划同时兼顾工程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并接受城市规划、城镇设计、计算机应用及CAD辅助设计等基本训练,

熟悉从事城镇区域规划、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设的层次课程

(一)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个简单的认识,基础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础课程开设的种类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质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专业层次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该层次的课程决定了在本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个层次课程的选取对于新生来讲尤为重要;该层次课程主要有:区域(中国、世界)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土地规划、生态学、建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技能层次为该学科的一个辅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学科的技术支撑;这个层次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数理统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基础知识、地学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软件等。

从学科内部分类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城镇规划、地图测绘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这几个层次也代表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城镇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城市体系、园林、住宅区、经济发展功能区、生态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地图测绘方向一般脱胎于测绘专业,并与工程测量结合到一起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基础测量工作,同时也为科研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新的地理学科之一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层次、技能培训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支撑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成为地理学一个较为特殊专业,该专业既有了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内核又有了工程学、技术科学的外在。本文在总结了大量高校该专业设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资源环境评估和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侧重于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对水、大气、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区域经济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国家的区域发展、地区经济区建设、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

(三)以地图和测量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来源于以前的测绘学,主要研究地图测量、工程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培养模式。

(五)以规划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规划学为主,并结合了经济地理和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而形成的。

从这几种模式上我们可以笼统的进行一下划分: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野外实习能力;第二种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扩展性和立体感,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知识;第三种模式偏向测量,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学和测量学的知识较多;第四种偏向于技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数据库、编程等应该比较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考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第五种模式偏向规划,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多,该种模式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一层,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涵盖上述几个模式。

五、几点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建设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师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完整地审视这几种培养模式,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都是依历史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而建设的,这样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学生课程开设以及整体专业定位上往往偏斜于历史专业或者本身的优势专业,造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为其他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这必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鉴于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水平的普遍问题,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与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可体现在采用新的数字信怠展示形式、科学地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化建设思路、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拓展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渠道与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合二为一四个方面。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还需要认识到几个关键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展示与传播效果:一是专业人力资源缺乏:二是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三是关于真实性的态度问题:四是资金投放不足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信息 展示与传播 新媒体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6-02

我们知道,展览是一种经济产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仅仅是某项文化资源展览项目的一部分,运用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手段对之设计,其根本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全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信息整体传播的效果。研究首先应包括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及定位、场馆(包括虚拟场馆)的环境与构造、信息的特点与分布、观众的需求和目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利弊与目标、资金情况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全面整体地进行新媒体艺术表达形式的策划,包括形式与信息内容的配合、形式多样性的选择、新技术的运用、综合多种形式的设计方案等,才能使数字传播效果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呈现。

当然,在形式的选择和新技术运用环节,设计人员始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技术的运用是否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新技术的应用、新形式的出现当然会吸引更多观众对其信息进行关注,但设计人员如果单纯是为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形式的新颖性,沉湎于科技优势而忽视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最终的结果则是乏味的空壳无法与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对接,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也就完全丧失了。

一 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方向

1 采用新的数字信息展示形式。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展示在新媒体语境中具有技术现实意义的新颖形式,包括虚拟现实场景、远程临场、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数字幻影成像装置、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等。

远程临场与虚拟现实非常相似,虚拟现实是在电脑模拟中尽力达到“真实现场存在”的幻象,而远程临场,则尽力令人们产生出现在远距离场所中的幻觉。在本质上远程临场和虚拟现实的最终结果是相同的,两者都有一个人机接口(interface),观众通过该接口运用人类的自然力量,与另一个环境产生互动,而后一个环境不在用户身体周围。远程临场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通过主题设i+,可以让观众感觉自己视乎真的出现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或事件中。在远程临场中,观众有越多越丰富的感觉线索,就越能感到一种存在的真实性。而虚拟现实的典型特色,则是通过改革知觉和人机界面技术,在知觉感性方面表现出令观众感觉身I缶其境的“沉浸式”视觉和声觉体验。虚拟现实通过各种技术增强普通计算机的表现能力,包括显示给予人立体感的三维视觉幻象、围绕在整个环境的环绕式投映影像、三维立体声音定位等,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生理反应基础上的。观众可以通过两眼看见的差异来判定深度,或是两耳感觉到以信号的毫秒时间差异来定位空间。同样的,虚拟现实场景设计可以给观众造成―种假象,让他们感觉看到、听见的―切比想象中的历史真实环境更加真实。

文物全景交互式控制的范围通常是在720°(x和y两个维度的360°),因此可以全方位细致地观摩文物,这对那些不能触碰的珍贵文物有积极的展示补充作用。文物的全景图片可以通过高密度角度的序列图片生成,也可以是高质量的三维建模渲染图片。这种形式既可以用于展厅现场控制以作为真实文物展示的补充部分,又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以替代文物二维图片展示的不足。

数字幻影成像装置的主体部分是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一,设计通常都是巧妙、有创造性、耐人寻味的。究其原因,则在于装置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先进性和自由性,在对传播内容本质进行揭示的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现在再配合数字技术手段,就更具有时代吸引力了。例如深圳博物馆新馆的证券交易所幻影成像装置,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装置通过多层玻璃折射平面影像(分了图层的单人影像),形成多层次的影像幻象,并通过底层图作为最终背影,使场景呈现较为立体的空间层次,很有现场感。

主题性综合媒体展示其性质也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通常是某个主题展览的核心部分,是围绕某个文化主题所进行的展示策划,以达到强烈吸引观众对其文化遗产关注和认知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设计通常是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技术呈现某个历史状态或某种文明。例如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并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与表演艺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

2 科学树立文化遗产网络数字信息建设思路。

目前,国内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单位所设计的网站明显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完成建设任务而进行的设计,相关的文化遗产内容展示非常粗略,通常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征)为框架的少量文字+图片介绍;二是网站的定位,大多是以保护和宣传单位为宣传重心,文化遗产原本的信息展示则很少。这样的建设思路直接导致文化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文化遗产的网络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至少应有两种不同的建设思路:一是图像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广度上展示信息);一是对单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至可以延伸到当时的文化体态和其他文遗作品(在深度上介绍信息)。这两种定位可以综合地体现在一个站点中,也可以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单位的信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对网站进行设计。当然,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必须是在对文化遗产内容有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遗产的信息特点来设计数据收集方式、框架结构、媒体选择、演示方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研发和创新。

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的数字游戏,让人们更有发现的快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文明阶段、人物事件、文化内容、民族故事,都会让游戏策划的主题异彩纷呈。无论是在线多人游戏,还是单机单关游戏,只要具有良好的游戏机制和游戏性,传播的文化遗产信息内容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性。

对游戏产业来讲,以文化遗产内容为主题策划游戏,不但会带来游戏的品质提升,形成新的消费点和盈利点,实现游戏产业发展的新路标,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形式会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信息被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传播。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人群――青少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知识传播的主要对象。作为用户,他们人数众多,知识吸收力强,随着游戏的深入,需要掌握更全面的文化遗产背景知识和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握游戏进程,这就会在无形中促成了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兴趣。例如,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再现了当时的宫殿建筑、家具、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让青少年在寻宝探秘的同时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当然,众多的游戏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此类游戏的市场前景,目前市面上的历史策略游戏也举不胜数,但在游戏的策划和设计中却普遍存在一个仅仅考虑市场营销的问题,极少准确地去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信息,有时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因此,这些游戏无论怎样精彩和吸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游戏。只有基于文化遗产信息被准确传播和展示这一前提,只有在游戏策划中关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和知识深度问题,游戏这种形式才能完美而有效地与文化遗产信息相结合、相促动。因此,以严谨的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态度推动文化遗产主题游戏的研发和创新,才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二 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人力资源缺乏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领域,缺乏数字设计、网络建设、传播与心理、交互行为研究的新媒体人才;而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少甚至没有人文历史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文化遗产和数字技术之间,造成了一种因各自缺位而形成的人才断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字技术不能在学术层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也就缺乏了对应文化遗产信息特点和传播需要的独特设计。

如何解决人文和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互补、融合和组合问题,是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急待研究和行动的工作。目前在满足这一需要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能首先做到对两方面专业人才怎样磨合、互补、有效合作的研究。

二)数字信息设计、运用中“度”的把握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的影响

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的研究和数字创作的过程中,会存在过分人文专业化所导致的传播阻隔问题,也会存在过分追求娱乐化、趣味性而产生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消解和损害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时需要特别警惕的。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其实还是前一个问题,即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专业人员不熟悉数字传播的原理和特色,专业习惯思维和专业表达让文化遗产信息在传播层面造成与受众的疏离,同时,新媒体艺术创作人员不熟悉文化遗产丰富深厚的内涵和优势,往往会顺应商业和普通公众的娱乐性浅层需求,不但不能把深厚的文博知识丰满地传达给受众,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工作中衡量是否过度,是研究课题中的一个新方向。

数字信息的过度应用,也会给展览、旅游等产业带来负面问题。在传统文物展示场所、文化遗产遗址、文化社区和保护区,观众(游客)搜寻的目标有可能不再是文化遗产信息而是数字设备,更有可能造成观众(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对数字形式和设备的极度依赖,其代价就是造成观众(游客)与文化历史资源产生分割,与展览或旅游项目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三)关于真实性的问题

篇8

关键词:插画;插画设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81-01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进入多媒体网络时代的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互联网及数码技术的日益发展,插画艺术的新形式――数字插画开始席卷全球。

21世纪,插画这一艺术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静止的造型,已经变得流派纷呈。纸、笔、颜料等传统工具以及材料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传统工具以及材料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绘图软件被广泛采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进插画行业重振旗鼓,影响了插画行业的发展方向。插画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

一、插画在历史变迁中的完善与发展

插花艺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插画是附属于书籍中的绘画或者其他形式的视觉形象,起着图解文字内容的作用。因此插画的历史也是书籍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了解插画的历史就可以了解绘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可以了解插画对传播文明、繁荣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

1.西方的插画历史。古代书籍的制作技术十分落后,文字被书写在动物的皮革或树皮上,插图很少,而且是手工绘制,制作和保存都十分不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国人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现代西方的插图始于15世纪,那是西方印刷术开始繁荣的时期。自从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并于1445年采用活字技术印刷《圣经》,插画也就应运而生。14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班贝格地区教主的前秘书阿尔布莱希特・普菲斯特,在博纳的《宝石》一书中插入了木刻画,被认为是西方最早为书籍配上印刷插图的出版物。插图使书籍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一层新的内容和方法,这种通过绘画方式来辅助书籍文字内容的方法,使书籍更加丰富和具有直截了当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中国的插画历史。中国是使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最早的国家,也是出现书籍插图最早的国家。中国古籍插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手抄本和印刷本两类。在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都是在竹筒、木牍等材料上书写和绘画,文字和插图只能靠手工完成。据历史遗存的文物和典籍来考证,东汉之前,应存在着丰富的文字与插图集合的历史资料。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附有大量的插图等。据文献与实物考证,中国遗留至今最早的印刷版画是唐咸通九年《金刚般若经》扉页插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二、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设计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传统的设计应用手法,插画设计也吸取了现代科技的精华,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字化设备在插图设计中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与推广,这种现代化工具让设计者可以摆脱传统的手工表现方法的束缚,为设计观念的更新、设计创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

插画设计师开始采用电脑图形设计软件创作插画,他们的创作工具正不断的由画笔转变到鼠标、数位板等数码工具。虽然很多设计师仍然使用手绘方法完成大部分工作,他们也常常在工作中结合数码技术的优势,插图设计的创作结合了传统绘画技法与数码技术。很多插画设计师完全投入了数码设计领域,对软件的熟悉精通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各种插图,无论作品简单还是繁复,无论传统媒介效果是油画、水彩、版画风格还是数字图形,无穷无尽的新变化、新趣味,从完全仿真的手绘风格到新锐的数码风格无所不能。对于他们来说,各种电脑图形软件的使他们的创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数码技术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1世纪以来,软件技术日趋成熟,功能越来越强大,界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便网络技术和电子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实用化为插画的商业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插画的优势得到了重新确认。特别是近几年来。插画的视觉传达与信息传播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扩展,从而加速了插画的行业文化,使插画由传统的方式向多功能商业插画转变,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网页设计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越.广告创意插画表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海鸥.插花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潘公凯,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一视觉传达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篇9

我骄傲,因为会计人平凡但绝不渺小。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时不有会计;横看各行各业的兴盛,无一能离开会计。会计这一古老的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反观镜,见证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从蛮荒时代的简单交换到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从简单的“结绳记事”到新型网络的应用,快速地反映着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起起伏伏。会计,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反映着经济发展的脉络,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我骄傲,因为会计人的执著和严谨。有的人不喜欢和会计人打交道,说会计人都锱铢必较,一分一厘都算得很清楚,小心眼。那是因为“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是我们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会计人用自己的公正无私和近乎苛刻的认真,执著地坚守着原则,为国家、为单位管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有时,我们会为了账面上那0.01的差额而反反复复从头到尾核对几遍甚至几十遍;别人来报销,我们常常会一遍又一遍的认真审核清点,把不符合报销规定的单据退回去。报销的人有时会不理解:“不就是差了几毛钱吗,反正也是花公家的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可会计人却义正言辞地告诉他:“如果今天可以有几毛钱不入账,那明天就会有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不入账的可能。我们决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日复一日,会计人用他们的执著和严谨,捍卫着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年复一年,会计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描绘着祖国建设发展的轨迹。

我骄傲,因为会计人都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从事会计工作,注定一生要与数字结下不解之缘,我们每天用数字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办公桌前,重复地进行加减乘除,记账、算账,工作单调而枯燥,但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处理的每一张凭证,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证明;记录的每一笔业务,都涉及资产的安全,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虽然从事会计工作只有半年,但我深深体会到,会计是份比较艰辛的职业,但也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我们大有作为的职业。会计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会计的内涵:会计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品性和责任。爱岗敬业,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句口号,它体现在会计人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上,体现在会计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财务工作强烈的责任感上。

我骄傲,因为会计人的廉洁自律。会计人,作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卫士”,与钱、财、物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然而,会计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他们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会计人经得住金钱的诱惑,不越雷池半步;经得起权力的威压,敢于拒绝无理要求;耐得住清贫的考验,不随便吃拿卡要;经得起环境的腐蚀,出淤泥而不染。优秀的会计人用信念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廉洁自律是会计人共同恪守的职业操守。

我骄傲,因为会计人的勤奋好学,永不服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明显增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提高。面对压力和挑战,是主动适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还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停滞不前?不服输的会计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他们有的通过自学、进修给自己充电,取得更高层次的学历;有的通过埋头苦读考取各类职称,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通过深入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成为企业开拓进取的好管家。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期为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篇10

[关键词]经济时代:统计信息:统计

一、新经济时代给统计信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一)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促进了统计信息发展的可持续性进程。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三)新经济时代是提高统计工作的需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四)统计是通过各种统计信息的提供来发挥它的服务作用的。我们要努力实现统计服务的优质化,这就要求它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从服务的广度上说,统计在坚持为各级领导机关服务的同时,要更好的为社会各界和科学研究部门服务,为对外交流服务,以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提供资料和咨询,办好开放式统计,实现统计信息社会化;从服务的深度来看,要适应各方面的不同要求,及时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和操作性强的统计分析研究文章,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和提出决策性建议,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二、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的实践策略分析

(一)统计信息技术实现了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统计倍息交流的创新。在新经济时代,网络将成为信息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和数字通信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在极小的时空范围内知悉极大的时空范围内的非常广泛的信息一发展现代化的统计信包网络,并与国外信息机构进行联网,通过网络关现吮计信息在社会各个层次部门的交流和共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在服务科学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在宏观调控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发挥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作用,统计工作的重点是服务,服务的重点是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寻求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本质,通过分析找出内在的联系,把企业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等预测分析出来,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更好地创造统计信息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四)统计信息设备的创新。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