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办法

篇1

一、领导重视,纠建并举

我局局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工作的开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亲自安排部署并强调抓好制度的落实,把制度创新工作以及制度落实的自检自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工作抓好抓牢,局办公室在自检自查的基础上做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力求最大限度地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创新工作初见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开展制度创新工作,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工作督办制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安全生产检查办法》、《安监局内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备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年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领会,确保制定出的制度和管理办法能够及时贯彻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中,我局各科室、各镇、街道安监站工作人员均能很好地按照《市安全生产检查办法》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规范填写现场检查记录、整改指令等执法文书。市政府、市安委会在重点时段,特别是元旦、春节、“两会”、“五·一”、国庆节前均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市政府和市属相关部门主要(或分管)领导做到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参与。

根据我局制定的《市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市政府对在安全监管工作中表现突出,做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奋斗在安全监管战线上的干部职工的热情,充分有效地调动起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了以灵活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和灵活的改革举措把被束缚的职工思想解放出来,把潜在的职工斗志激活起来,把全市的安全监管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安全监管水平,为我市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翻身仗”的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篇2

体系两次修订 GDP占比从10%到5%

自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来,已经经历了2007和2008年两次修订。对比2006年,2008年的考核方案将市级考评体系由原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人民生活5个方面共44项指标,整合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共39项指标。

市级指标体系取消了与GDP密切相关的“工业增加值”指标,增加了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及人均水平”和“服务业投资及人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指标权数由10%下调为5%,“地区财政总收入及一般预算收入”由6%下调为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上调为2%。与市级指标体系一致,县级体系也由原来的5个方面共35项指标调整为3个方面共32项指标。在“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面”,增加了反映结构调整成效的“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权数为3%;同时,适当降低了“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指标权数,由10%下调为6.5%;以及其他一些调整。总的来说,2008年指标体系修订弱化了对GDP的评价考核,而强化了对结构调整、民生、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考核。

省会城市发展水平与发展指数位次差异大

根据山西省确定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方面39项具体指标的市级考核方案,对山西11个省辖市的“十一五”时期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进行了衡量并排序。

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反映了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结果显示,省会太原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以90.46分排名11个省辖市第一。从排名情况看,处于70-80分之间的共计7市;低于70分的市只有1个。发展指数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晋城市在发展指数考核评价方面得77.37分排名11个省辖市第一,其中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均居第一。它与长治、朔州、运城和临汾一起受到表彰。根据山西省政府规定的表彰和奖励办法,以反映发展变化和工作努力程度的“发展指数评价”结果为依据,表彰省辖市的前6名。因此,虽然太原市发展水平排名居于首位,但因其发展指数仅排第八,因而不在受表彰5市之列。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整体水平优异,但就山西省的表彰奖励规定来看,显然并不倾向于行政级别高、经济规模大的地区,体现出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

发展指数“冠军”遭“一票否决”

山西省根据2008年制定的县级考核方案,对119个县(市、区)“十一五”时期发展水平及发展指数进行了衡量并排序。

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显示,太原市小店区得分居首(86.60分),而发展指数考核评价结果则是孝义市排名第一(78.20分)。根据发展指数评价结果,15个县(市)和5个市辖区得到了表彰(原则上表彰县(市)的前15名。但鉴于孝义市发生特种设备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按规定取消其表彰资格)。

篇3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市委的有关决定,由市委宣传部、经济局在全市组织开展2005年“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的原则,采取基层单位推荐、广大群众评选的方式,推选人民群众满意的“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并予以表彰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励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任务上来,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我市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精神动力。

二、评选范围

评选范围:**市内所有企业、企业界人士、投资者或有特殊贡献的其他人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在评选范围之内。

三、评选名额

1、“经济人物”评选10人;

2、“诚信企业”评选10户;

3、“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10人。

四、评选条件和标准

(一)“经济人物”评选条件和标准。

1、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对党和人民忠诚,顾大局,识大体,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纳税、增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3、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站在改革发展的潮头,以搞好三个文明建设为己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诚实守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拥护;

4、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排忧解难,在群众中有很高威信。

(二)“诚信企业”评选条件和标准。

1、有合格的工商、税务及相关的行业经营许可,愿意公布企业正常的办公地址电话;

2、在安全生产方面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3、在近2至3年内,质检、工商给予“免检”待遇或授予“重合同、守信用”称号;

4、产品质量连续2至3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均合格,或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5、严格遵守物价政策;

6、连续两年被国税、地税部门评为纳税信用企业;

7、近2至3年内银行信用良好,无不良记录;

8、严格遵守《劳动法》和《工会法》的有关规定,按时发放职工工资,足额上缴工会经费。

(三)“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条件和标准。

1、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艰苦创业、清正廉洁,能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民主作风较好,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

2、有较丰富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较强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已具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连续几年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在全县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各项经济指标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工业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纳税总额在2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纳税总额在10万元以上。

3、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胆地进行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企业改革和扭亏增盈工作成绩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支持企业的党、团、工会组织建设,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党团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有较强开拓创新意识。能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企业挖潜改造,技术更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拓展市场,生产出具有行业优势、名牌优势、市场优势的新产品。企业环保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产品获得专利或填补我市乃至牡市、省级空白者以及被评为省市高新技术示范企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优先。

5、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下,文化程度中专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单位及个人在纪检、计生和综治等方面无违反规定。企业安全生产无事故。

五、评选方法和程序

1、推荐预备人选。预备人选的推荐采取主管部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根据连续几年来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实绩,严格按照评选的基本条件,研究确定推荐人选。推荐人选要填写《“经济人物”推荐表》、《“诚信企业”推荐表》或《“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荐表》,经企业或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连同有关证明材料(包括简介、企业、个人的获奖、经营业绩的奖状与证书等。要求:上报人选的事迹材料(500字)、推荐表各一式两份。)一并于规定时间上报市评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版权所有

2、确定候选人。由市评选领导小组对推荐预备人选进行考察、筛选,根据考察结果,按1:1.5比例每项确定15个对象作为本次“经济人物”、“诚信企业”或“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候选人。

3、搞好集中宣传。利用新闻媒介、举办事迹报告会、设置宣传栏、印发事迹材料等各种宣传手段,集中宣传介绍候选人的事迹,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掌握候选人的情况,为投票评选奠定基础

4、评选“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对候选人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由市评选办统一印制选票,设置投票站,分别组织金融、税收、质监、工商、工会、劳动等部门代表及各方面群众代表直接进行投票评选。同时在报纸和网络上刊登选票,群众可以通过报纸裁剪投票或网络投票。投票结果由市评选办进行汇总统计,得票前10名者为本级“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选,经评选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委批准正式命名表彰。

5、评选活动于每年2月份开始,3月份结束。

六、表彰奖励办法

1、由**市委对“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表彰。组织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2、对“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当选者可优先评选为**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享受参政议政的权利。

3、不定期组织当选者外出考察,拓展视野,加强合作。

4、对当选者兑现各种奖励政策,对企业经营者的子女就业、上学、就医、落户等问题,一切从优。

4、为当选者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身体情况进行定期免费检查。

七、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评选工作的领导,成立“经济人物”、“诚信企业”、“十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市委书记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市委副书记

---**市委常委、副市长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篇4

一、改善发展环境

(一)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进入服务业各领域,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行业,都允许各类投资进入。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放宽市场准入、清除进入壁垒。

(二)降低准入门槛。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创新性、示范性强的服务企业,在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业务范围等方面可再适当放宽条件。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出具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和核准经营范围手续。

(三)提升服务职能。各职能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简化抵押登记,借贷双方认可的抵押物,可以不通过第三方评估直接登记,抵押登记存续期可延长至3年。

(四)拓展发展空间。允许工业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厂区发展服务业,具体按《县“退二进三”项目暂行规定》执行。

二、强化要素支撑

(五)土地要素保障。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加强服务业用地价格评估机制创新研究,降低经营业用地成本。

(六)加强信贷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扩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对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惠贷款利率。

(七)税收减免优惠。严格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挥税收政策作用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服务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三、加强资金扶持

(八)财政资金扶持。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县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

(九)培育和提升主导行业

1、商贸市场业

鼓励建设各类专业市场、交易市场;引导市场改造提升,改善市场环境;鼓励发展农副产品超市,逐步取缔马路菜市场;鼓励发展我县特色产业的网上交易市场;鼓励创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鼓励建设规范化农产品检测室。

鼓励引进大型品牌连锁超市、大型专卖店、高档购物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对世界五百强服务业企业、中国服务业前100强企业(商业、旅游等经营性、非垄断性行业)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建设大型项目,卖场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或营业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从营业之年起,前三年给予企业所得税县得部分全额补助;引进上述企业投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经县政府研究,一次性补助不低于1000万元。

鼓励引进世界著名品牌、国家级品牌餐饮企业,引进和建设高档酒店宾馆(四星级以上),土地出让金县得部分由县财政给予扶持;鼓励发展会展业和开设汽车4S店;鼓励特色农副产品商店向县外发展;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2、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业

鼓励新办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先安排物流企业用地,物流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功能区)的,按一般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土地;鼓励建设各类配送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包括大型运输企业)更新设备,提升业态,上等级、上规模。

3、旅游休闲业

鼓励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旅游服务企业做大做强、评星创优,创建绿色饭店;鼓励旅行社拓展客源市场;鼓励旅游景区(点)提档升级,创建国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文明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十百千”工程,争创省旅游强镇、省特色旅游村。

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由“农家乐”主管部门制订专项扶持政策)。

4、房地产业

鼓励房地产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康居示范工程;引导规范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对缴纳地方税收贡献大(1000万元以上)的前二名房地产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5、金融保险业

鼓励银行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向乡镇设立经营网点。

6、广告业和中介服务业

培育扶持广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广告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广告经营单位通过公益广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研发等专业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

7、信息服务业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外购软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其资产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为二年;鼓励发展信息服务企业(含软件、信息咨询、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等)。

8、教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工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鼓励服务业企业培训人才提升素质;对培训质量高、业绩突出的培训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办学经费补助。

9、文化产业

挖掘传统文化,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由文化主管部门制订专项扶持政策)。

(十)品牌建设和管理提升

1、服务业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使用注册商标,扩大全县服务业商标注册总量。

2、提升管理水平

鼓励企业推进信用建设、创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通过ISO14000系列、SA8000社会责任等认证,提升管理水平。

(十一)行业协会建设。积极培育服务业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自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监督、协调、自律等作用。

(十二)重点项目投资补助

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领域中新建、扩建项目进行补助。经投资主管部门立项或备案,投资额在1000-3000万元的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投资超亿元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县政府研究后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项目投资补助主要扶持非财政性投入的经营性的基本建设项目和设备购置技改项目。

(十三)其他新出现的具有示范效应、带头作用的服务业项目,由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认给予一定奖励或补助。

四、加强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县现代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县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分管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街道和中心镇要在经济工作中突出抓好服务业的发展。

(十五)完善工作机制。服务业办公室制定服务业发展年度工作要点,编制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是推进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的谋划、指导、监管。

(十六)加强统计监测。各部门要按照我县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部门分工规定的职责,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按时报送统计资料。统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进一步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

五、附则

(十七)享受本意见扶持的服务业企业(单位)必须是在注册(独立建帐、在纳税)、财务制度规范、依法经营的企业(单位)。对存在偷漏税、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以及当年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和违反其它“一票否决”事项的企业(单位),不得享受本优惠政策。非鼓励性行业不享受此优惠政策。

(十八)对企业同一事项涉及多项奖励的,按奖励额最高的一项执行;同一事项已由上级进行补助或奖励的,不再重复奖励。

(十九)本意见具体奖励办法由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另行制订。

篇5

一、高度重视,明确全民创业的目标要求

1、准确把握全民创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业为第一追求、以富民强县为第一责任,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使全社会的创业激情迸发出来,把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挖掘出来,全力开创“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迅速在全县掀起全民创业的。

2、明确全民创业的目标任务。通过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建立有效的创业机制,营造人人想创业、争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使全县的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社会劳动者充分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县大跨越发展、早日实现“两个一”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力争到*末,全县民营经济平均增速在25%以上,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提高到84%以上;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76%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万元和48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拓宽领域,积极培育全民创业的主体

3、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认真落实上级有关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我县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活企业贡献奖、企业发展奖、鼓励旅游商品发展、工业企业技改贴息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动员社会能人投资创办企业。加大技术引进、研发与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企业技术水准,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扩股等多种形式,推进企业改制改组,扩大企业规模。对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扶持,提供绿色通道,调动企业谋求大跨越发展的积极性。

4、引导农民开拓创业。完善规划,加大扶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引导基金,出台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设全县乡村旅游大景区。积极鼓励广大农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经济创业致富;鼓励农民在城镇创业、落户、定居,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农民子女入学受教育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为农民在城镇生活、创业提供其他更加便利的条件。

5、扶持下岗人员重新创业。凡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从事建筑业、房屋中介、典当、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的,自工商部门批准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各种证书费、税务登记工本费、卫生许可证工本费等有关证照费用。

6、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岗”、“改非”的在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政策带头创业;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在编在职人员允许3年内保薪保职离岗创办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同时鼓励在编在岗人员辞职经商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就业。鼓励科技人员用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创办各类民营实体,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报酬。

积极支持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城镇居民和残疾人等群体自主创业。同时,要把创业行动延伸至村、组及社区居委会,各乡镇都要有不同的创业典型。

7、实施“引进来”创业。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发动全民招商,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来*投资兴业。鼓励在外*籍人士回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对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回乡创办企业的,享受外来投资者同等待遇。通过引进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项目建设;引进技术,加快企业技改升级改造;引进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引进先进的方法、思路、机制,加快机制体制创新步伐。

8、实施“走出去”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在“走出去”创业中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采取各种形式“走出去”,到外县市承包工程和开展劳务合作等。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待业人员、学校毕业生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创业,自谋职业。通过“走出去”,更新思想观念,学习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增加创业收入,为其回乡创业打牢基础,催生*县全民创业的内在活力。

三、拓展全民创业领域

9、放宽投资经营范围。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为重点,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农业、交通、城建、环保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性项目等领域的建设,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经营的项目外,投资人可以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项目,工商部门予以核准。

10、放宽创业条件。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除法律法规禁止的对象外,不论什么身份均可成为投资者、创业者。兴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凭本人身份证即可直接申办。鼓励1名自然人或者1个法人投资设立一人有限公司,赋予一人有限公司法人资格。降低企业注册资本限额,凡自然人申请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一律不受注册资本金数额限制。制定《全民创业绿色通行证》,对从零起步开始创业的市场主体,凭证可享受放宽市场准入、政府就业培训和小额贷款扶持等优惠。

11、放宽项目审批管理限制。对法律法规不禁止、政府不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政许可权限内的民营企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项目等,均实行项目备案或核准管理。除法律有明确规定外,对企业自筹资金的基本建设、引进设备和各类工程施工等,可实行邀标方式建设。

四、完善政策,进一步优化创业的环境

12、制定财政扶持政策。从20*年起,县财政设立创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创业扶持奖励。支持民营企业创优做强,对当年荣获国家免检产品、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除上级政府奖励外,县政府分别再奖励1万元、2万元和3万元;对当年荣获市知名商标、全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的企业,县政府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和3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县政府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专项资助。

13、扩大税收信贷帮扶政策。充分发挥好金融部门的作用,开展以解决贷款为主要内容的银企挂钩活动,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撑。充分发挥好担保公司的作用,想方设法筹措担保资金,壮大担保规模,扩大担保范围,逐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协调、支持农村信用社扩大存贷规模,凡属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和环节,均可使用小额贷款,并可对信用户的授信额度逐步提高到2万至5万元;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且符合贷款条件的文明信用农户可提高到10万元。加强税收支持,对于各类人员创办企业,其税收优惠按照市、县国、地税局的实施意见执行。

14、完善信息服务。利用各种载体及时公布与创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各相关网站和媒体,开设创业信息专栏,经常性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资讯,指导民营企业建立质量、标准、计量检测和设备安全体系。加快制定农产品标准及其技术生产规程,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

15、组织培训服务。增加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训,加快就业再就业服务基地建设。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职称评聘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鼓励员工通过学习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培训,使各类创业主体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申办各类经济组织的方法,提高创业能力。

16、加强市场监管,鼓励诚信创业。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引导创业者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按章纳税,促进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在合法竞争中做大做强。

17、强化创业保护。坚持服务为主,推进依法行政,各执法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许可权范围和执法程序实施检查,除涉及企业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安全、环境保护、项目和招商引资等重大问题的检查和群众举报外,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原则上每年不允许超过一次。确需进行几次检查的,需报经县政府批准。各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要实行提醒在先,处罚在后的制度,不得“以罚代管”或“不教而罚”。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一般不处罚,必须处罚的,一般按规定的下限处理。规范收费行为,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县及其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批准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取其他费用,无权以任何理由向企业强制收取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不准以任何理由强迫企业参加各种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社团性组织,不得向企业摊派培训、接待、广告、报刊等费用;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不得查封、冻结、没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合法的财产和经营场所。各司法部门要积极协调,创造条件,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需要办理公证事项的,公证部门要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费或免收费用。需要提讼(非诉讼)法律服务的,有关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或法律工作者,要及时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相关部门应给予法律援助。

18、优化政务环境。成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制度,优化审批服务。凡需要审批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加强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民营企业负责人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帮助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工作

19、加大创业宣传。宣传部门要以“全心全意谋发展,全民创业兴*县”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结合实际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在全县深入持久地开展实施全民创业行动的大宣传、大讨论、大发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板报、横幅等舆论媒体和宣传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进全民创业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辞职创业、外来创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创业典型及事迹。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在企业中广泛开展“科技兴业、诚信立业”活动;在机关开展“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活动;在城乡群众中开展“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活动,彻底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让全民创业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支持创业、实践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在全社会形成“谁创业谁光荣,谁发展谁光荣”的舆论氛围。从20*年起,每年在全县评选出一批“创业标兵”,给予表彰奖励。

篇6

一、健全“三大体系”,为推进“品牌兴市”战略提供良好机制

坚持把“品牌兴市”活动作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的重要依托,积极履行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督查,使“品牌兴市”活动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一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组织体系。年初,积极协助市政府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质量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年质量工作目标和任务,与各镇(街道)签订了年度质量工作目标责任书。结合我市实际,调整了镇(街道)质量目标考核细则,进一步强化内部责任的分解、落实,重点突出品牌建设、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等3个方面,并合理设置考核分,切实增强质量目标考核体系可操作性。“品牌兴市”活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太平、泽国、大溪等镇(街道)分别制订了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在*市质量工作会议上,我市泽国镇、石塘镇等2个镇荣获了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称号,5名质量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鉴于人动,协助各镇(街道)对专职质监员进行了重新明确,并先后2次组织各镇(街道)质监员到*市委党校和*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培训,对村级和重点企业的质量协管(管理)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进一步规范了基层质监队伍的规章制度,从而使质量监管的触觉不断延伸、领域不断拓宽、盲点不断消除,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政策体系。年初,在我局的积极建议下,市政府对质量工作突出的泽国、太平、大溪、箬横等4个镇(街道)进行了通报表彰,并拨出230万元专项资金对荣获出口免验企业、国家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的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建议市政府将质量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首创开展创建质量先进镇(街道)活动,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温政办发〔20*〕13号发文,考核项目涵盖了经济增长质量、质量安全、名牌战略等9个方面,考核结果将成为衡量各镇(街道)经济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有效的激励,极大地促进各地政府以及广大企业对质量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使“品牌兴市”活动的各项政策措施得以深入实施。三是进一步健全“品牌兴市”活动的舆论体系。为不断扩大“品牌兴市”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今年对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策划,主动邀请市级有关宣传部门,就加强“品牌兴市”活动的宣传进行专题研讨,出台了《*市质监工作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对“品牌兴市”工作的宣传,实施分等级奖励,最高奖励每篇达到1000元。充分运用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质量指数等产品质量评价指标,认真客观地分析研究区域经济总体质量水平和各主要行业质量状况,提出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对策措施,形成质量形势分析报告,以《质量内参》的形式刊发,从而有效地为各级政府制订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使社会各界准确了解质监工作动态,全年共编发工作信息简报24期,并印发至各有关单位。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先后通过在“3·15”前后开展街头咨询活动和系列执法行动;在“质量月”活动中开展了多场《特别规定》宣贯会和质量知识竞赛;在“标准日”期间举办标准研讨交流会;在“9·9”眼镜配镜计量日开展了“三免”活动。据统计,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600份,接受市民咨询达132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宣贯会17次,培训1663人次,被各级新闻媒体和内部信息录用稿件856篇,从而进一步营造了“以质取胜、品牌兴市”的良好氛围,扩大了质监工作的社会效应。

二、实施“三大战略”,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基础

坚持以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把名牌振兴战略、技术标准战略、节能减排战略作为质监事业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争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制订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开展节能降耗减排活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突破。一是推进名牌振兴战略,打造品牌产业群体。坚持把名牌培育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订了20*-2009年名牌培育滚动计划和《20*年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扶优扶强、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具有创牌基础实力的企业争创各级名牌产品,继*市爱仕达有限公司的压力锅9月份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又新增国家免检产品4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个,预计新增*市名牌产品14个。目前已累计创建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3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5个,预计*市名牌产品将达到46个。同时,深化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工程,确定水泵、空压机等两个支柱行业为20*年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的重点行业,充分发挥支柱行业集聚效应,发展品牌簇群,并以行业协会名义制订了实施方案和质量诚信体系。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引导全市38家企业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二是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增强三次产业素质。在工业领域,加强对备案标准的定期清理,及时责令企业修订标准,共备案登记各类产品标准672项,其中企业标准216项;对已备案的79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其中重新修订32项,撤消41项;14个产品取得了国际标准确认证书,3家单位参与了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浙江*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的GB15*6-20*《不锈钢压力锅》和浙江新界泵业有限公司参与起草的JB/T5118-2001《污水污物潜水电泵》标准入围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候选名单;加强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工作,浙江新界泵业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一批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并通过现场考核验收,浙江利欧股份有限公司被确认为技术标准提升试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先后将30项发明专利和20*年省级鉴定项目转化为标准;选择22家名牌培育工业企业和28家水泵、空压机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企业的技术基础,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50家企业已全部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其中AAA级3家,AA级1家,A级46家;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完善主要出口企业数据库,推广应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RoHS指令等应对研究成果,指导出口企业采用日本和欧盟相关标准,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农业领域,对已制定的73项农业地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共废止21项标准,使现行有效标准均达到无公害的要求;组织锯缘青蟹、坛紫菜、西瓜、葡萄和*草鸡等5个种养殖基地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泥蚶、鸽子和秀珍菇等3个基地申报省级项目;推荐白毛乌骨鸡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帮助西瓜、葡萄、泥蚶三个省级标准化推广实施项目通过省考核组的现场考核验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品牌农业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发展条码系统成员33家,复审85家,复审率达80%,督促指导33家企业建立健全条码使用档案;充分发挥计量所社会公用标准在保证我市量值一致中的作用,全年共检定、校准各类计量器具23000台(件),先后完成对天平、地磅、燃油加油机等431台贸易结算用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建档工作,并及时将档案导入国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管理系统,实现在线动态更新和管理;对全市6家液化气灌装站的计量器具检定情况和灌装量进行了检查,依法处理存在的问题;对餐饮店、集贸市场、眼镜制配场所商用衡器、眼镜检测设备、锅炉压力表等强检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检查,共检查94家企业351台件强检计量器具;对大型超市、卫生机构和车辆检验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174件(台)在用计量器具进行了强制检定,确保了抽查的合格率和准确率,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放心满意的购物和消费环境。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质监部门在计量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了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和服务队,深入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指导企业完善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建设和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开展能源计量的数据管理、分析考核,引导企业自觉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目前4家企业全部通过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同时,要求名牌培育企业和质量提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执行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建立健全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共有35家企业通过了确认。

三、突出“三大安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针对*民营经济发达、食品生产加工业和特种设备量大面广、监管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并采取打扶结合、堵疏结合的策略,不折不扣地落实3个100%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狠抓食品安全。制订并落实20*年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抽样工作计划,共巡查企业373频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59份,回访企业48家,进一步消除了监管的盲区、盲点。加快推行市场准入,对要求申报的企业,指导、督促做好准备工作,并结合监督抽查结果对企业实施跟踪管理;对目前暂时停产的企业继续开展动态跟踪,在企业开始生产后实施监管,动员督促取证;对通过现场核查企业采取跟踪验证办法督促企业整改;对获证企业通过许可证年度监督审查途径加强监管,目前全市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58家61种产品,通过现场核查未取证的企业共11家,预计到年底,食品生产企业取证率达100%。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以大米、饮用水、黄酒等行业为试点,通过召开动员会,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自律承诺制度,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以道德为支撑的食品质量安全信用平台,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建立完善小作坊监管目录,开展小作坊登记备案及承诺书签订工作,组建小作坊监管档案,做到一企一档,目前全市68家小作坊建档率和承诺书签订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各个食品行业的专项整治,上半年重点开展了果冻等六类重点产品及糖果、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用品、白酒等三类专项整治;下半年突出对水产加工业的整治,采用“分散加工”型、“集中加工”型、“公司+农户”型等3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加工户进行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效益化生产。如在石塘镇,在帮助石塘海虾产销合作社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市金星海虾产销合作社完成规划选址、图纸设计、选举班子、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筹建化验室等工作,目前,该合作社的2个示范加工点改造已初步完成,集中加工场所也即将完工。在松门镇,结合当地实际,在*村、*村、*村等3个重点村分别成立3个鱼鲞专业合作社,引导加工户主动加入到合作社中,进而辐射到邻近村,从而使全镇鱼鲞加工业得到全面整治,目前,该镇已有2个合作社已正常运作,还有1家合作社正在筹建之中。通过专项整治,水产品无证照生产销售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遏制,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基本杜绝,水产品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今年全市共抽查样品18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4.4%,比去年上升了27.7个百分点。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安全。围绕“两证”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市生产许可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市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以潜水泵、电线电缆等产品为重点,并建立以班子成员牵头的5个专项整治工作组,深入各镇(街道)指导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对去年已建的1096家规模企业、许可证及强制性认证企业质量档案,进行信息数据更新及审核;通过收集工商登记数据和代码数据,对1100多家企业进行核对,建立了家用电器等10类产品102家生产企业档案,并录入了数据库,建档率达100%。强化生产许可证管理,组织人员巡查许可证生产企业360多家,年审合格生产许可证企业339家,注销11家,对77家许可证生产企业的申证及扩证材料进行初审。研究制订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重点产品监管实施方案》,以水泵行业为重点,建立了水泵许可证生产企业质量记录卡,在水泵生产企业检查中,对发现的存在问题及时记入卡片,便于及时掌握行业的整体质量。落实强制性认证企业动态管理措施,目前已通过强制性认证企业579家,证书1773张。及时做好省级定期监督检查后处理工作,对前三季度省级定检、市场监督抽查不合格的102家企业,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确保整改到位。出台《*市重点产品质量预警实施方案》,分等级实施产品质量预警,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点产品和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前三季度,我市共抽查了47种424家企业428批次产品,经检验,其中合格358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3.64%,质量指数为96.49,产品质量水平的持续稳定,对我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坚持重拳频出、多措并举,重点开展了“打假保节日”、“打假保农业”、“絮用纤维制品专项执法行动”等打假战役,始终保持对打击制假售假的高压态势,共出动执法人员3159人次,检查企业1409家,查处案件599件,立案案件82件,涉案货值59万元,其中查处大要案3件,食品案件43件,特种设备案件5件,捣毁窝点1个,移送公安1起。积极挖掘打假案源,充分利用12365举报申诉热线电话,受理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和质量投诉,共接受申诉30多件,立案查处19件,受理*市12365交办案件2件,接受电话咨询、申诉100多件,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三是狠抓特种设备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建体系、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目标,采用“抓亮点、攻难点、扩大结合点”的工作方法,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地位,结合我市实际,创新监管方式,重新调整了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化工企业、气体充装站、游乐场所、客运索道等24家为我市特种设备安全重点监控单位,与各重点监控单位分别签订了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书,对重点监控单位新设备的投用安装、申请注册登记、设备运行监控措施、定期检验、维护保养、人员持证上岗和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设备档案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充分掌握全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通过主动与*市特检中心的动态数据进行核查清理,实现了数据间的传递和更新;通过落实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制,发出催督函件2000多份,促使1000多家企业主动申报特种设备定检,切实扭转企业不主动申报特种设备定检的计划局面,使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得到完善。深入开展执法保节日活动,在元旦、春节、“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前后,组织人员深入各镇(街道)开展以锅炉、压力容器、游乐设施、电梯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共计出动1876人次,检查683家单位2197台设备,发出全面整改通知书29份,立案4起,确保了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突出重点设备、重点环节,不断加大专项整治活动的执法力度,针对部分土制和报废固定式简易升降机仍继续使用的情况,联合安监部门开展了深化固定式简易升降机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期间共拆除固定式简易升降机2台,改造47台,500kg以下的备案38台;针对我市电线电缆、食品加工、橡胶制品等行业12家企业在用的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普遍存在安全联锁装置安装不规范的问题,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专项整治活动,共报废3台,停用2台,改造2台,根治了快开门式压力容器的不规范问题;针对全市起重机械增多,安全隐患增加的现象,联合有关镇(街道)开展起重机械执法保安全专项行动,共出动89人次,排查企业196家设备814台,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25份,立案查处1起,拆除17台非法起重机械;此外,根据有关要求,先后开展了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阀、液氨阀门、冶金类起重机械等专项整治活动,从而消除了大量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有效减少和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打造“五型机关”,为推进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围绕构建和谐质监,以“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深化“两个年”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扎实推进机关规范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素质保障和人才支撑。一是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质量调研活动,形成了《关于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两年”活动的几点思考》、《产品质量形势分析的应用与实践》、《*市压力管道安全现状和对策措施》、《深化我市标准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浅谈质监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程序控制》、《建立基层质监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践与思考》等6篇调研报告。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完善中心组学习、每周一学习夜、“党员论坛”等制度,出台年度培训计划,健全学习考勤、考核机制等措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共有64人参加了各类培训,培训面达4/5,有7人获得工程师职称,1人获得助理工程师职称。局党委先后开展了以“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三学三创”的大讨论,邀请*市委党校校长作“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十七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在“七一”前后参观革命老区、走进新农村,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效能型机关建设。积极开展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将监督稽查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负责许可的小型锅炉房设计方案核准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初审)并入综合业务科,在综合业务科基础上增挂行政审批科牌子,负责7项行政审批项目,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对象的办事效率。坚持“科技兴检”,全年共投入67万元,增强水泵项目检测能力和技术提升。市质检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水泵生产许可证检验单位,荣获全省“十佳示范实验室”称号,并成为德国TUV公司在我省首家签约的县市级实验室;市计量所标准实验室国家认可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机构的资质层次和服务能力,将为我市广大企业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服务。加大科研投入,激发技术人员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市质检所起草的《水泵实验室远程检测与监控》课题列入省局科研计划。三是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以争创“人民满意单位”活动为目标,重点开展了下基层送法律、下企业送技术、下农村送标准、下乡镇送信息、下社区送咨询、结对帮扶送温暖为主题的“六下六送”系列服务活动。围绕*市委“新班子、新形象、新局面”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局班子领导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人确定了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破解,抓好落实,确保成效。加强优质窗口建设,市计量所荣获*市“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窗口)”称号。四是加强廉洁型机关建设。积极巩固先进性教育和效能建设成果,调整监督员队伍,聘请了26位行风监督员,不定期地组织对机关开展廉政及效能督察,切实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通过落实20*-20*年惩治和预防腐败责任分工、签订中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印发廉政学习资料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公务接待、机关考勤、办公秩序、会议纪律、公车使用等制度,并加强对原有制度的落实与督查,确保以制度管人管事。五是加强和谐型机关建设。对外,建立健全“恳谈日”、“局长接待日”制度,4月份协助*市局召开了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的民主恳谈会;先后在横峰街道、大溪镇等地召开了局班子全体成员参加的民主恳谈会,给广大群众提供倾吐有关质监工作心声的平台,及时化解质监领域的各种矛盾。对内,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作用,先后组织参加市局质监系统首届文艺汇演、*市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着力提升机关整体合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团队协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