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生育现状

篇1

[关键词] 基层人口; 计划生育; 统计

[中图分类号] C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090- 02

1 我国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现状

1.1 乡镇计划生育现状

就我国目前乡镇计划生育的开展来看,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我国2011年某地区计划生育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乡镇地区查怀查孕率比较低下,详见表1。

通过表1可知,我国乡镇地区计划生育情况不尽人意,出现了很多控制计划外的“大肚子”人口。同时在我国计划生育相关调查时发现,我国长效节育率较低,2011年综合节育率为89%,其中长效节育率仅为85%。自从我国推行知情选择政策之后,长效节育手术数量就一直偏低,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在计划外生育是应当结扎的,但是从知情选择推行之后,结扎手术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另外,我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开展得并不到位,特别是在乡镇地区,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乡镇地区2009年已征社会抚养费为应征社会抚养费的86%,2010年为83%,2011年为89%。这不仅影响到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社会舆论。

1.2 乡镇基层人口统计现状

我国乡镇地区基层人口统计一直都面临着发展瓶颈,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目前乡镇基层人口统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例如乡镇基层人口统计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正、缺乏创新意识等。我国乡镇基层人口统计现状整体表现为两个“差距”,即队伍素质方面的差距与计生工作经费的保障差距。这两个差距使得我国基层人口统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到了我国基层人口统计水平的提升。

2 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乡镇基层人口统计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体来讲,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重视程度与经费不足

在乡镇地区中,个别乡镇领导在对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上认识不足,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在工作人员的安排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有些乡镇政府仅仅注重经济水平的发展,却忽略了与经济水平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规划议事日程中,一些乡镇地区的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人员由于受到领导与管理者思想的影响,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到村组中了解相关情况,导致基层信息数据的掌握不全面、不充分,在报表中呈现出来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就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不实之处。另外,由于乡镇领导没有对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在开展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中,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工作开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2.2 乡镇干部调动频繁,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

一些乡镇并没有对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此工作的开展缺乏连续性、合理性与科学性。乡镇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干部调动较为频繁,而由于干部调动频繁,一些曾经参与过计生工作的干部在调离岗位时,并没有做好交接工作,导致计生工作再次开展时,制订许多不必要的措施来弥补交接工作的空白,同时又有乡镇人事调动频繁,导致档案资料管理不够规范,总体乡镇基层人口和计生工作十分被动。

2.3 乡镇基层统计人员素质较差,效率较低

我国乡镇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乡镇地区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并且很多乡镇基层人口计生干部并没有正确理解计划生育的相关概念,同时业务水平较为低下,一些从事统计的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而年轻统计人员缺乏相应统计经验。另外,在乡镇地区,当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完成之后,多数乡镇地区的计生统计员都仅仅是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我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

2.4 计划生育制度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整体网络平台反馈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乡镇报表不及时、制度不健全、无法对计划生育统计进行及时的更新补充等情况,这些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也往往由于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制度,账册表没有及时填写等原因,导致统计数据和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出实际情况。另外,我国乡镇地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措施,严重影响到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主动积极地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与应用等。

3 加强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建议

3.1 优化统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各个乡镇地区的计生中心必须要建立起专门的档案资料室,并未派专人进行管理,计生中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网络资源权限,这样既能够增强资料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提高数据资料的有效性。乡镇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队伍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其能够满足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需求,跟得上形势的需要。通过讲座、培训等手段,提高乡镇干部对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的重视,同时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每年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每季度对村级计生专干进行一次培训,提高培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切实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3.2 加强监管与核对

乡镇地区应当加强部门月核对工作,不论是镇计生干部还是村计生干部,都要加强对统计数据的核对,保证统计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同时要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加快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化进程,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建立起合理的检查制度,从实际出发,下达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并根据每个月的信息变动情况,随时调整指标。

3.3 提高统计人员待遇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严重影响到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待遇。乡镇地区相对于其他省市地区的人员工资本身就相对较低,但是乡镇地区的统计工作丝毫不比省市地区的统计工作简单,因此必须要适当调动统计人员工作性。通过建立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从本质上激发起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确保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统计工作必然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乡镇地区,由于科学水平较为滞后、人才缺失等因素,本身信息化建设都相对困难,因此必须要对乡镇地区的统计信息化建设给予重视,并适当给予鼓励和扶持。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乡镇地区基层人口统计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乡镇地区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乡镇地区基层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提供参考,推动我国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笔者自身水平有限,文中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 苏鹏飞. 人口控制社会化与生育控制的伦理问题[J]. 中国医药导报,2009(8).

[2] 田雪原. 论中国人口发展战略[J]. 东岳论丛,2010(3).

篇2

我们对重庆巴南、涪陵、大足、丰都和巫山等六个区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

一、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素质状况。从身体素质上看,在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与同龄人比较的健康状况调查中,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堪忧,有42.9%的比同龄人要差。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在患慢性病、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缺陷疾病方面的比例高达40%。就突发的严重疾病而言,有22.3%的计生弱势群体生大病或住院,比例相当高,在这些人中,有67%是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生大病或住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对经济收入的肯定功能弱化,否定功能得以强化。身体素质好不一定就能脱贫致富,但身体健康素质差到一定程度则影响了对劳动和生活的参与,会明显地成为脱贫致富的阻力。从文化素质状况上看,计生弱势群体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父母辈主要是小学文化程度,中专及其以上者极少,父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9.44%,母亲小学文化程度占43.24%,孩子辈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占44.68%。从总体看,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少,孩子辈的文化程度比父母辈总体上要高。

2.农村计生弱势群体面临主要困难。在调查农村计生弱势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发现被调查者平均选择了1.64个困难,表明他们最为关注的困难是近2个,一是家庭经济收入低,占77.1%,同时已有63.6%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已经负债;二是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比例占30.6%。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子女教育费用”困难在缓解,仅22.9%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感受到教育费用的困难。而选择“养老问题”的比例也只有占13.5%,由于计生家庭父母还未到老年,潜在的养老问题还未变成现实的生活问题。

二、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在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方面,每个被调查者平均选择了2.7个导致弱势的因素。具体地说,产生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是经济因素、劳动力减少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其一,经济能力低下,就业渠道单一。调查发现,经济能力偏低是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缺乏一技之长”的占50%,“生活在落后地区”的比例也高达34.1%。另外,农村计划生育弱势群体中,家庭全员就业较差:父亲不能就业的比例为46.0%,母亲的比例为62.6%,孩子的比例为57.2%。就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职业状况而言,父母的主要职业是在家务农,所占比例分别是76.7%和81.6%,子女的职业则是外出打工最多,比例为36.8%。可见绝大部分弱势群体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这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就业渠道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二,农村计生劳动力减少,导致收入降低。在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因素中,分别有39.6%、37.8%和3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疾病、健康问题”、“家庭人口少”和“年龄偏大”,这都会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家庭财富的减少。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生成率不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的量的增长。所以,农村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的减少,从而影响了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进而阻碍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致富。在系统论看来,弱势群体文化素质是依托家庭为单位的一个结构系统,个体文化程度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弱势群体家庭文化程度,是一个弱势群家庭的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家庭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是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有高达31.7%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水平低”是其弱势的重要因素。在对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与人均年收入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文化程度同人均年收入呈正相关(r=0.117,a=.000),说明家庭文化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可见,文化素质偏低作为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的非经济障碍,值得我们关注,因文化素质偏低导致的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深重、更长期、也更难克服的特殊贫困问题。

2.影响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宏观社会层面因素。在宏观层面,社会救助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计生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未获得过帮助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占46.9%。计生弱势群体往往是从暂时的困难,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帮扶和社会保障,会导致了长期的、永久的弱势,形成恶性循环。

三、减少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如果制度设计只注重国家的宏观层面上考量,忽视了对个体权益的尊重,最终会产生大量的政策性的弱势群体,就个体而言,农村计生人口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收入的减少,抗风险能力降低,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严重,政府又未对此代价的政策性补偿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社会制度安排规范的社会,人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来自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三个渠道。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和制度之间缺乏配套和衔接,以及经济利益导向的作用。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一般都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农村无收入的老年人、儿童、残疾家庭、有重大疾病病人的家庭,这些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制度之外,没有得到体制上的保护。

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做出贡献,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调查发现,疾病、健康问题是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农村医疗费用主要由子女分担,子女多,对家庭的风险就小得多,应付医疗问题的能力就强。计生家庭的子女少,在一定程度上家庭的经济能力还下降,导致他们无力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农村计生贫困人口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因能力所限,不能靠自身解决,应加速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依靠政府和社会,通过城乡统筹,筹措资金,优先解决计生弱势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因此在设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向计生弱势群体倾斜。

2.加强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扶贫工作,增强其经济“造血”功能。农村计生弱势群体主要体现在经济贫困上,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低下,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收入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下降。调查发现,计生家庭的收入就比非计生家庭的平均收入要低。有些地方还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作为脱贫的突破口,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价值,农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会下降。政府要着眼于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兼顾统筹计生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效减少计划生育群体因劳动力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弱势的问题。

3.改变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救助模式,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掌握资源少,从调查中发现,计生弱势群体有困难时绝大部分是向亲戚求助,占76.7%,计生家庭响应国家的政策,亲戚的社会网络必然成倍的减少,这会使计生弱势群体抗风险的社会支持资源减少,而减少的社会支持资源应由政府来填补。同时针对计生贫困家庭救助内容过于单一,救助渠道狭窄的情况,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农村计生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生弱势群体,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予以帮助。

4.教育资源分配注重城乡统筹,保障城乡教育机会公平。农村计生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的弱势伴随经济弱势,直接制约了该群体的脱贫致富。因此大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大力重视教育就成为必然。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倾向于城市。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就不公平,从而加剧其发展经济的能力缺失,形成恶性循环。而国家实行“一费制”和减免学杂费等政策,没有向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倾斜,使非计生群体比计生弱势群体受益较多。国家应当承担起对农村教育的责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成本压力,保障教育公平。这需要建立合理的教育公平机制,计生工作同“教育扶贫”工程向结合,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照顾农村计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困难。

篇3

【关键词】院内感染;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51-02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和医院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新旧传染病的流行,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几率。随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深入开展,各县(市)、乡(镇)都在积极争创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市和“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站,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规程,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我们通过对全州五县两市服务站的考核调研了解到,各服务站对院内感染工作重视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甲级医院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现将预防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研时间及对象2009年10月~2010年10月通过对昌吉州七个县市县级服务站和30个乡级服务站等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所的考核调研医院感染的工作后,找出了目前各县(市)指导站院内感染工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 调研方法查看登记资料、数据,实地落实院感工作开展情况。

2 结果

2.1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方面供应室的布局设施不合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

2.2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方面 工作人员对空气消毒效果认识不到位。

2.3 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及自身防护方面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自我防护意识差。

2.4 目前现状站、所领导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无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个县、乡、镇清洗消毒灭菌的设备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预防医院感染监督、检测工作不到位。有许多乡中心服务站的护理人员是由不同的专业转行而来,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专业队伍很不稳定,这必然导致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不规范,与等级医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对策

3.1 各服务站领导重视,是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和保护医务人员及病人的安全是我们双重责任。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2.1 加强供应室各个区域管理和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

供应室应独立,环境清洁,内部划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通风采光良好,墙壁、天花板光洁无缝隙,地面光滑,有排水道,便于洗刷消毒。设回收间、洗涤间、清洁物品包装间、敷料间、消毒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办公室、储藏室,布局符合由污―净―无菌―发放的原则,污染路线与无菌路线不交叉,不逆行。同时在供应室各区域内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以便掌握消毒工作环境中的各项操作规程,使各区域责任明确,保证消毒工作质量。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再生物品由发放到回收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相互把关,所以供应室人员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供应的物品能满足临床需要和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3.2.2 严格物品回收一次性物品应把好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医院,对一次性物品要做好发放使用登记,消毒、回收、毁型和焚烧,医用垃圾要制定消毒处理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及器械有无破损。

3.2.3 重视清洗、包装质量关 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室有一句至理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不能不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首先根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控、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消毒冲洗含酶洗涤剂浸泡常水冲洗纯化水精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 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存放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包装质量,各类物品在包装前应认真检查,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并注明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有效期、责任人、质检者等,使包装松紧适度,规格齐全,数量准确,尺寸规范。

3.2.4 正确的灭菌方法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点,灭菌物品的质量与医疗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灭菌器应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灭菌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正确掌握灭菌器操作规程及检测手段,注重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后方可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符合国家标准。

3.2.1 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的重视是做好自身防护的关键医护人员严格做到六步洗手法,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因此,不定期的检测治疗室、妇检室、手术室的细菌数量以及种类、空气、手卫生的监测工作就成为院内感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2 加强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工作。严格掌握空气消毒的时间、灯管的使用寿命、环境卫生的处置以及相关的登记工作。

3.2.3 各服务站领导重视对医院感染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分管站长任组长,各科长为成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专人负责院内感染及供应室消毒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每月由院感科定期对无菌物品进行监测,每季度对供应室的无菌物品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查找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使供应室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消毒工作质量,控制了院内感染。

3.2.4 重视在职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用最新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控制措施,提高服务站院内感染管理水平,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精神,满足计划生育护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书会、吴守彩《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10月第22卷 第10期 上旬版

篇4

关键词:流动人口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5-02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给计划生育的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

1现状及特点

1.1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的机构成立晚、起步迟。自八十年代,我国各乡镇、街道才先后成立了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机构。直至1998年国务院才授权国家计生委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对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做了许多原则性的规定。各省市结合实际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投入巨大物力财力人力做了大量的工作[1]。

1.2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外地来的很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观念淡薄,存在很多超生的现象,流动人口很少有人了解人口计划生育中的许多优惠政策。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综合管理体制不健全。流动人口婚姻、生育的管理,假若依靠某一个部门进行是困难的,必须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统一领导,协同各部门形成管理“齐心共进,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涉及部门多、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差、很容易流于形式[2]。虽然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我国各级各部门都有支持、协助、配合搞好计划生育的法定义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制度无法落实。在一些地方人民政府对流动人口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对相关部门组织、协调非常不力。

2.2考核机制不完善。考核对于管理工作有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全国许多省市,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实行居住地和户籍地双向考核制度,既要考核流动人口的流入地管理情况,又要考核流动人口流出地管理状况。在不同的城市地区之间由于差异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当前流动人口的总体流向趋势是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现实当中,管理水平的不平衡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差异,流动人口现在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在考核中的地位不对等、不平衡。

2.3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经费短缺。在人员编制的方面,各地计划生育机构、人员的人数一般都是按当地户籍人口的人口数量而设立的。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计生部门、城市街道、社区所拥有的人力很难承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责任。很多已经设立的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机构在机构改革中甚至面临裁撤的危险。如果没有这些机构,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在流动人口管理费的停收条件下,各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出现明显短缺状况,使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甚至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管理支出、流动育龄妇女计划外妊娠的手术费都难以支付。

3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策

3.1加大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专项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专项基金的投资,而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及财政部门,则要保证资金投入,核定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合理支出成本,从而可以让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基金能够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范围。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及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克服以往的平均主义,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专项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流入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体制,确保资金到位;成立在编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行政机构,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的落实,以确保流动人口的数量统计及时准确,管理服务到位。

3.2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工作考核体制与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对流动人口实行以考核责任属于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但却以现居住地的管理为主这种模糊概念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主体的责任、权利以及利益能够统一起来的考核体制与责任追究的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以解决“责任落实为辅”与“工作地位上为主”的矛盾。在我国处于人口及流动人口加速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加强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体的职责的要求,建立起意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的考核体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彻底转变目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考核方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状况直接纳人流动人口现居地政府目标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全国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3.3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应以社区为依托,建立政府、社区和单位良性互动的机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各负其责,形成一种新的“以社区为主”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模式[3]。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放在社区,体现了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各项权利和人格,有利于满足其在计划生育各环节、身体与生殖保健甚至是家庭的各种服务等方面的最大需求。

流动人口是城市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大部分人年轻但文化程度低,对生殖健康的认识不足,缺乏避孕节育知识。在对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时,应做到对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各级政府应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最终实现计划生育工作很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孟光辉.改革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不断探索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路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1):77-80

篇5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

1.中职生的现状

我国的中职生多为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接受职业教育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青少年,他们中有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由于入学时学业成绩相对差些,在校期间主要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而理论教育方面相对少些,毕业后通过学校或劳动部门推荐就业。由于中职生受过基本职业培训,因此其就业方面表现还不错,但由于中职生多为应试教育下的竞争失利者,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存在着混日子的思想。

2.中职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要学好专业技术,文化课需补习。

(2)由于其仍处在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因此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学习好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3)受到人生初次竞争失利的影响,自我信心不足。

(4)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动力不足,高标准就业信心不强。

3.中职学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中职生多对自己进入社会后的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或是有规划,但在行动上落实起来信心不强、行为松散。

(2)中职生的职业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使职业规划实现的可能性减小。

(3)中职生职业规划与学业结合不紧,使得规划成为空中楼阁。

4.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有三百万左右的大学生加入就业队伍,加上转业军人和经过一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队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200万以上,中职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必须对国家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自己的学业与将来就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从思想上和学习上走向成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中职生在校期间就必须不断加强职业方面的修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则,不断夯实自己的职业基石。

5.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对中职生教育的主体,在帮助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心理教育增强中职生自信心

由于中职生多数为升学考试中淘汰下来的所谓失败者,因此在心理上误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上中等职业学校不过是混张就业文凭。同时,中职生又处在可塑性非常强的年龄段,学习能力非常强,因此,要使他们走向成功职业人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首先针对这种实际,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比如,通过上学时成绩差,后来通过自己努力走向成功的例子,说明只要从现在起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就可能在将来做出一番成就,从而帮助中职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树立走向成功职业人生的信心。同时,要通过座谈和班会,了解中职生学习差的各种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分类指导,属于学习不努力的,要教育其加强职业学习;属于专业兴趣不对路的,要指导其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以增强投入兴趣生活的能力;属于具备特长的,要重点培养,使之成为这方面的特殊人才;属于有不良习惯的,要帮助其改正。总之,通过心理调查分析,制订对策并实施,使中职生认清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树立信心,这是帮助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加强就业形势与职业需求教育

中职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不等于中职生的出路就渺茫。相反,由于中职生就业需求低,实践能力强,在整个就业表现方面还不错,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就业与学业方面的报告会,报告会的内容重点以与中职生有关的就业内容为主题。如:各行业就业形势、各种就业大军的长处与不足、当前各类人才的就业特点和变化等,通过活生生的就业现实,使中职生在校期间逐步明确:学业与职业的关系,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的内容是做什么用的?将来职业竞争靠的是什么?从而为中职生在校期间,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综合素质锻炼,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不断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素质的培养

通过就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职生基本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帮助其做好职来生涯规划,成就职业理想,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

①给学生创造确立职业人生的环境

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收集大量相关专业发展和成功人士的实例,并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从众多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与自己未来职业相近的例子,从而确立自己心中的理想,明白在职业人生中不断努力的不同结果,从而确立不断学习和不断磨炼的人生理念。

②教育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人生的第一步是就业,在就业问题上,目前不少学生还存在着认识误区。其实,不少成功人士都是从所从事行业的基层做起的,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所以中职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使自己的就业观念与实际相符,特别是在目前高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众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树立就业凭实力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将来的职业人生需求。

③加强中职生职业技能锻炼

职业技能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中职生良好就业成绩的基础,也是各类就业大军开始重视的重要就业培训内容。要使中职生走好职业人生第一步,必须结合专业开展职业技能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逐渐确立对职业人生的正确认识,从而确立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比如学计算机的要在计算机应用中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学机械的要学会周围某加工机械的原理图结构图及使用规范等。只有加强这方面教育,才能使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④学校要加强对中职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教育

中职生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比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结构、与同类就业人员相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等,可通过班会和座谈会使中职生逐渐认识自己,从而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⑤要教育中职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

职业来自社会,社会发展决定职业发展,因此,要教育中职生在校期间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符合自己所处的环境,符合所在环境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人生增加活力。

⑥注重培养中职生坚强的职业品质

社会的发展充满着新旧更替,原有的东西随着社会与技术的进步可能被淘汰,这是时代的规律。职业人生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规划好的内容可能实现不了,其原因众多,对待这种情况,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冷静面对,认真分析,属通过努力仍可能实现的,需继续努力;属于不可能完成的,就需要调整规划内容。总之,要走好职业人生之路,培养顽强的品质对中职生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比起大学生,中职生存在薪资水平底、晋升机会小等劣势,相较转业军人,其品质可能无法比拟;比起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可能差些,所以,中职生只有培养坚强的职业品质,才能在真正的职业人生中,不断磨炼自己,创造自己理想的职业人生之路。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篇7

关键词 花生产业;育种方向;食用型花生;机械化收获;分子标记;四川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055-02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起源于玻利维亚南部和阿根廷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加入WTO后,花生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宗作物之一,规模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使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单产居世界第2位,总产居第1位[1]。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花生总产3 552万t,其中我国花生总产占全球的1/3,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花生出口大国,具有一定的产量和价格优势,但油酸/亚油酸(O/L)比值偏低、耐贮性差;黄霉素含量、农药残留超标;食用率低、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等品质问题成为阻碍中国花生应对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2]。因此,O/L值比较高、高蛋白、低脂肪、高油脂且宜榨油、抗性强的品种将成为今后我们着重选育的优良花生品种[3]。如何通过继续提高产量、改进花生品质和精化、深化加工手段以增加其利用渠道,来增强中国花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其销售量,增加花生种植户的收益,是我国花生育种工作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四川花生产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意义

1.1 四川省花生面积日益扩大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花生种植分布较广,规模种植区域相对较集中,在1985年以前植面积保持在6.67万~10.00万hm2,到2000年达到了23.96万hm2,2009年花生播种面积为25.60万hm2,近年来四川花生面积保持在26.67万hm2左右,并有上升趋势。播种面积在大春作物中仅次于水稻、玉米、红薯,列于第4位。预计到2020年四川花生面积可在2000年基础上翻1番,达到近53.33万hm2(表1)。

1.2 花生适宜范围广泛,是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在四川东北边远山区,气候条件干旱恶劣,相对其他作物,花生在山区更适宜生长,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先锋作物。花生已发展成为一种高产作物,理论上增产潜力还很大,而目前四川花生的零售价格为10~15元/kg,高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高,在其他作物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花生的比较效益优势将更加明显,所以发展花生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与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较,四川省花生生产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阶段,所以在采取措施增加花生产量的同时要加以引导使其产业化、专业化才能达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3 特色花生在四川已经广泛应用

黑花生是彩色花生的一种,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或黑粒花生。黑花生的外衣呈黑色,其仁与普通花生一样依然为白色,黑花生内含钙、钾和8种维生素及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适口性好,同时还富含硒、铁、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和黑色素,可有效保持人体良性循环,清除体内多余脂肪。黑花生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其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0.68%、10.81%、44.67%,比普通花生分别高5.00%、96.55%、0.90%;同时黑花生中精氨酸含量比普通花生高23.9%;其中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硒含量分别为3.7 mg/100 g、8.3 μg/100 g,比普通花生分别高48.00%、101.00%[4-5]。近年来,黑花生在四川大部分地市均有种植,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4 四川花生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加工层次低。四川花生的加工层次非常单一,只是将原料加工为花生食品,没有利用花生副产物加工饲料、蛋白粉、医药原料、化工原料等产品,产业链效应和资源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无从体现。二是良种化水平低。四川花生育种居全国中上等水平,中粒种选育具有明显优势,“八五”以来已育成适应不同栽培制度、适于不同用途的花生品种,提纯复壮也从未间断,为生产应用创造了良好基础[6-7]。但四川原有的少数花生良种繁殖推广机构早已解体,新的体系尚未形成,大多数农户习惯于集市购种、自种自留,一次更换、长期使用,导致品种布局不合理,新品种推广缓慢,良种退化严重,制约了“天府花生”良种丰产潜力和品质优势的发挥。

2 四川花生育种方向

2.1 加强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

四川花生的深加工转化率很低,仅占可消费的4.2%~5.7%;四川地处内陆,花生出口仅占全国焙烤花生出口量的0.57%,出口总量少;四川传统习惯消费菜籽油为主,花生用于榨油的比例极低;四川花生约90%的产量用于直接食用[8]。因此,食用型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是主攻方向。在继承四川省花生品种适宜食用和加工(口感好、外形美观)的传统基础上,开展食用型花生新品种选育。主要技术措施是丰富四川省花生育种资源,从国内、国外引进大粒型花生品种,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适当提高花生的百粒重,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2 特色花生新品种选育

黑花生营养丰富,富含硒、钙、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适口性好,品质优,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特色花生育种也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从我国其他省份及国内主要花生科研单位引进黑花生品系,以四川近年审定的推广品种作对照,经过综合评价确定亲本材料。利用杂交转育配制多个杂交组合,利用系统选择方法培育黑色花生新品种[9]。并进行黑花生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形成的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适合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选育

目前,花生的收获主要还是靠人工来完成,耗时,费力,生产成本高。借鉴小麦联合收获机对外服务和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农民已把花生收获机械当做是增加收入的又一个好途径。在国内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花生产业在高劳动成本的挤压下,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开展适宜机械收获的花生新品种选育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4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育种的应用

花生新品种的选育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想得到综合农业性状优良的品种需要长达数十年时间。由于花生栽培种是异源四倍体,研究发现其在DNA水平上多态性较差,因此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上的应用明显落后于该技术在其他物种中的应用。花生的DNA分子标记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以及辅助选育等方面上得到了应用。Hong et al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对物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杂交后代进行精确鉴定。同时,构建栽培花生的指纹图谱能够对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进行定位,并能确切地鉴定花生品种,从而为花生育种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因此,通过综合运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加快了对专用花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并提高选择效率,同时加快对花生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品牌,以此带动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邹晓芬,陈志才,宋来强,等.黑花生新品种赣花9号的选育[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24-25.

[2] 董文召,汤丰收,张新友.花生育种目标的市场诱导创新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97-99.

[3] 翁伯琦,林代炎,罗旭辉.花生高产优质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对策思考[J].花生学报,2003(32):185-194.

[4] 黄秀泉.黑花生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J].江西农业科技,2003(5):11-12.

[5] 黄玉鸾,杨四军,路兆英,等.黑花生新品种(系)的引进和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04(5):31-32.

[6] 范育科.特种黑花生91-1选育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报,2000,6(1):38-39.

[7] 岳福良,张小红,张相琼,等.黑花生新品系BH-3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03.

篇8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研究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emphatically, on this basi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ive for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规划环评,指的是在规划层次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实施的一种战略性的环境评价,其与生态规划二者一起,成为了我国目前乃至全世界现今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相应的学科研究领域当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有效的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手段方式。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在实践以及理论等方面,均存在有不足之处,陷入了一个困境当中。一个方面,在学术界之中相关的政府决策层出不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具体的政策条例实施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令人信服,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口号,达不到其应有的效应。分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环境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自身的技术方案以及研究项目等,尚不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相应的管理体制、实施的保障制度等,不够健全和完善,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深入的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我国现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普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当中环境影响评价虽然是被制定为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制度,但是其施行程度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尤其是以乡镇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其实际的施行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另外,公众参与至此项工作当中,是一个明智的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定,故而导致实际工作当中的矛盾比较的突出,群众的评价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则是时间性的问题,由于项目的资金大多数都处在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当中,所以就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以及压力,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也为相关企业的工作以及环境评价单位的一系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评价的等级以及评价的深度范围等,很难进行掌控,最终导致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生态规划的理论,主要是来自于地理学当中的区位的理论,在此理论当中,针对人类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的具体分布等,之间存在的关系较为关注。在现阶段,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设法去解决城镇地区无法继续合理的蔓延带来的后果,而当前城镇化的规划思想以及相关的政策,则是逐渐的成为了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以及中心基本点。

现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当中,但是,不论是从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从科学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取得的具体效果来讲,我国目前阶段的实际表现,还是难以令人满意。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针对生态环境的规划内容,过于求精,进而误入了一个专业性的歧途当中,导致其实际的内容以及行业当中的具体工作、规划以及方案等,出现了重复的情况。另外一点,在现今的工作当中人为生态环境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规划,其中包含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规划不仅导致相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任务繁重,还进一步的导致规划的内容过于的孔洞,缺乏实际的工作效应,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了其具体管理方案和工作实施的效果,为工作的进行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两点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在此项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合理的对其进行解决和改善,将会对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做出积极的贡献。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性的以及城市性的发展当中的各个项目的具体规划实施之后,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事前的评价和研究,所以,其总体的来讲应该是一种预防的手段和方式,所以,其相关评价的理论依据标准,则是各个规划的区域之内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宏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目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基本问题,是各种规划制度之间是否可以符合可持续性的发展,以便更进一步的促进其生态化的发展,这一点,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定位。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分析,传统的生态环境研究,大多数还是针对土地的实际利用、具体的规划方案等,较为重视。但是,从现今时展的趋势来讲,还需要从区域以及城市等生态系统的实际特征以及发展的方向等,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深入改善各个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更好的推动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环境规划,应该是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如何很好的体现出实施的区域以及实施的城市之内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一点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定位,需要进行明确。

所以,根据上文的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衡量一个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种发展的基本规划是否能够有效的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具体化的方法和手段工具,其衡量的基本标准和主要的依据,就是其中的各个发展的规划,是否能够全面的符合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当中对其提出的种种原则性的要求,进而从评价的技术、评价的方法以及管理的模式等角度出发,有效的解决现阶段相关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缩短的评价的时间并且合理的减少了由于时效性所导致的错误的决策的发生。

同样的道理,生态环境规划,也不仅仅是传统的保护城市以及保护环境的规划,而是将城市等作为整体性的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以及方向性的延伸,为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提供一种生态化的评价规划以及限制的原则,进而也更好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指导,减少了制度无所适从等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着手,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改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力求为工作的不断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全.浅议生态环境规划工作的进展【J】.现代环境学,2010.9:25-29

篇9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状 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而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职业规划的水平往往与职业的成功密切相关。职业生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历程和最核心的内容,依据发展性职业辅导大师舒伯的理论: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不可逆转的过程,是随着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而发展的。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比较明朗,并在成人期有自我概念转化。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许多阶段,只有了解不同阶段的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和各种职业偏好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二、我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我校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高职学生自我认识不够,不少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劣势,要么认为自身条件好,素质较全面,工作能力强;要么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进入社会感到胆怯,所以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趋利避害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有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但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他们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十分盲目。

随着我校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就业能力,我校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职业生涯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征文比赛;2010年举行了职业生涯设计比赛等。这一系列活动的举行提高了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设计并没有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未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学校应积极普及和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发展的、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此项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或为了完成任务,根据不同的对象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高职院校要积极创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氛围,加强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培训;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研究。

(二)高职教师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日常教育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接触得较多,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等,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大学期间在专业学习、素质能力等方面努力的方向,尽早地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确立职业目标。

2.示范教育

高职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和在校学生座谈、交流,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已取得的成绩近距离地对在校生进行示范,对学生起到直观的指导作用,在学生中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指导的良好互动氛围。

3.专题讲座教育

聘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深专家,结合我国劳动就业市场用工制度的变化及企业用工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高职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三)高职学生应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

1.初步阶段的学习和实践

高职学生可以把大一或五年制的第一和第二年作为职业生涯的导入期,加深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加学习专业的兴趣,初步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基础,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比赛。

2.调整阶段的学习和实践

高职学生可以把大二或五年制的第三和第四年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通过参加各项素质拓展活动,锻炼各种能力,进行一些最好能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这一阶段学生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整和完善。

3.适应初期阶段的学习和实践

高职学生可以把大三或五年制的第五年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适应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把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高职学生要提高求职技能、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善于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指导自己求职,这样可以避免在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及攀比性。除此之外,高职学生还应做好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的准备,如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帮助自己顺利踏上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重视和实践。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预测的,而有的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行之有效,还要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修正,考虑生涯目标、策略、方案是否恰当。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一块承载成功的基石,它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参考文献:

篇10

1 苹果矮化自根砧苗国内外生产现状

现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韩国、日本等国家苹果发展主要推广矮化自根砧苗木。矮化自根砧苗生产由大公司负责,其中荷兰国家就有20多家公司,主要繁育苹果矮砧无病毒苗木。小的苗圃公司每年出圃矮化自根砧苗100~200万株,大的苗圃公司每年出圃300~500万株,苗圃历史长达百年以上,繁育的矮化自根砧苗质量非常好。我国除千阳海升公司于2012年开始建立100亩苹果矮化自根砧苗圃、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建立10亩矮化自根砧苗圃、山东烟台果树所建立20亩矮化自根砧苗圃外,再没有大的苹果矮化自根砧苗圃。

2 苹果矮化自根砧苗市场需求空间

国外培养的矮化自根砧苗,运到我国,每株成本60~80元。海升公司及山东这几年大量从国外购买自根砧苗木,不但成本高,而且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的报批手续很难办。荷兰一个苗圃公司,已与辽宁瓦房店合作4~6年,并给甘肃庆阳陇东学院提供过矮化自根砧苗木。但主要问题是我国政府每年审批订单100株到1 000株,数量太少,他们对给我国出口矮砧苗木很失望。荷兰中介公司项目经理系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在荷兰瓦根宁大学工作。她说3年生大苗运到中国需要运输40天,在中国海关检查30多天。估计苗价和运费合计每株60~70元人民币。如果仅引进矮化自根砧木,不嫁接品种,虽然晚结果2年,估计砧木苗成本10元左右。他们的苗木公司很想在中国合作建立苗圃,繁育矮化自根砧苗木。

全国目前种植苹果3 300万亩,今后20年之内,需要更新50%,即 1 650万亩果园,其中有一半果园即825万亩发展矮砧苹果园,在825万亩中M9-T337最少推广412.5万亩,也就是说在近20年中每年需要推广自根砧M9-T337种苗20.6万亩,按每亩150株苗计算,每年需要3 000万株优质苗木,一般1亩地生产大苗3 000株,需要1万亩苗圃地提供支撑。种苗是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是现代苹果业发展的关键,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备受重视。优良的苹果品种是优质苗木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苹果产品竞争的关键,谁拥有丰富的苹果种质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及优良的品种,谁就能占领世界苹果市场。

3 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繁殖技术

国外苗圃比较集中,便于管理、认证和监控。在优质苗木的生产中,苗圃都建立砧木繁殖圃、采穗圃。育苗技术先进,育出的苗木质量好,都是3年生带有分枝的大苗。苗木标准是:基部干径在1.10厘米以上,苗高1.5米以上,在苗干上70~120厘米部位有6~9个以上的分枝,长度在40~50厘米左右。优质壮苗的主根健壮,侧根多,大多数长度超过了20厘米,毛细根密集。

3.1 砧木苗生产技术

矮化砧木苗通常是通过压条繁殖的。在规划的矮化砧木苗繁育圃中,春季将砧木苗以约20°左右斜栽,行距0.9米,株距根据砧木苗长短而定。发芽前水平固定,侧芽抽发新梢至15厘米左右(半木质化)开始用木屑或透气性良好的其他基质起垄压条,随着新梢的生长,压至25~30厘米。整个生长季进行滴灌、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确保砧木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枝梢粗壮。秋后将砧木苗从新梢生根的基部(底部留3~5厘米)剪截出苗。国外有的苗圃使用一个类似大理发剪一样的机具,从垄的基部将带有发达根系的砧木苗剪下。下一年从留下的压条母本和苗基部上再抽生新梢,再压木屑,如此年复一年,至少可以维持15年以上在此母本上收获自根砧木苗。

3.2 嫁接与圃内定植技术

秋季11月份把收获的自根砧木苗移入冷库进行嫁接。嫁接时最好用机械削切面,人工插合,速度快。采用“双舌”方法嫁接,插合牢固效果好。然后在冷库中妥善保存,防止受冻或者失水干枯。春季在苗圃定植室内嫁接好的砧木苗,株行距为0.9米×0.33米。定植后立即为每一株苗插一根立杆,将当年嫁接苗抽生的新梢分次绑缚于立杆上,以确保树苗直立生长。通常保持直立的树苗生长会更好。在圃内生长的2年中,要进行正常的病虫害防治和土肥水管理,确保苗木健壮生长。

3.3 圃内整形技术

在圃内培育的第1年,新梢可长到1.2~1.5米,但还不能出圃。第2年春,将该苗于70~80厘米处剪截,具体高度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而定,该短截处直径应达到1厘米。发芽后保持第1芽直立生长,在整个生长季随时除掉其他萌芽,使70~80厘米短截处以下保持光秃。苗干上所有侧枝都出自当年的直立新梢上,第一个侧枝距地面0.9~1.0米,即剪口芽新梢生长至20厘米时,抽生第一个二次梢。一级苗要保证至少有7个长度超过30厘米的侧枝,通常在10个左右。这样的苗木在果园定植后的2~3年中基本不用修剪,几乎所有的侧枝都可用于结果。圃内整形的关键是如何在当年生新梢上促发二次梢,以形成足够多的侧枝。目前有3种方法促发二次梢:

(1)剪除幼叶法:这是荷兰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当剪口第1芽生长至15~20厘米时,掐掉或剪除新梢顶端尚未完全展开的幼叶的上半部分。具体做法是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新梢顶端,使母指甲盖略高于新梢生长点,露出顶端幼叶的上半部分,同时用右手拇指甲掐掉或用小剪刀剪除这部分幼叶,保证不伤及新梢生长点。这样可以部分解除新梢顶端对侧芽的抑制,使侧芽很快萌发成2次梢。照此方法一周1次,如果新梢生长很快,也可3~5天1次,连做4~6次。

(2)喷布普洛马林:普洛马林含50%的GA4+7(赤霉素)和50%的6-BA(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新梢侧芽的萌发。一般新梢生长至15~20厘米时喷布,只喷1次,常与剪除幼叶结合使用。普洛马林使用浓度为2.5%~5%(不同地区在使用之前要先进行试验,确定使用浓度),加少许粘着剂。用手持喷雾器着重喷新梢顶部,顶部湿匀有液滴下滴为止。

(3)喷布6-BA:只喷布6-BA也可促进侧芽萌发。在剪口芽抽生新梢长至15~20厘米时,开始喷布,浓度为每100升含30~60克6-BA有效成分(先要进行试验确定具体使用浓度),加少许粘着剂。粘着剂要适量,不加或太少则药液不能附着到带毛的幼叶上,太多有可能灼伤幼叶。每周1次,连喷4~6次。实际上也是只喷1~2次并与剪除幼叶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