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家校合作共育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合作市深入贯彻落精准扶贫工作,紧盯“全市2015年实现基本脱贫,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各方智慧,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合作市教育局根据《合作市“1+17+1”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均衡发展
“以前学校很简陋,小平房,土操场,下雨天泥泞不堪,经过这几年改薄项目建设,我们的校园真的变成了花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各种辅助设施齐全。”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校长华尔贡说出了全市乡村学校广大师生的心声。
近年来,根据《合作市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安排,市教育局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科学布局,争取项目,把工作重点放在建好、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16年,全市精准扶贫义务教育阶段建设项目为17个,总投资1.1706亿元,其中包含校舍新建、校舍续建、操场、围墙等项目;同时,为14所中小学和教学点购置了学生床、课桌凳、食堂设备、安保设备及音体美教学器材和图书;全市农牧村学生宿舍全部实现锅炉、电暖供暖。
2016年,全市投入1762万元新建4所双语幼儿园,通过全省招教等项目招录幼儿教师15名,转岗16名,举办新幼儿教师岗前培训8期236人次,缓解了农牧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据了解,2013以来,该市累计投入6147万元建成“双语”幼儿园18所,在建幼儿园7所,全市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合作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契机,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2016年,投资590万元为全市14所乡村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教育信息采集共享室14间和“班班通”资源共享平台;投资302万元为中小学配备“班班通”设备54套,计算机200台,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和计算机教室全覆盖。
完善资助工作 帮助学子圆梦
“我家的经济条件差,以前父母为交不起学费发愁,现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学校管吃管住,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了”。合作市第四小学学生卓玛草说。2016年新学期开学前,合作市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为考上大学的梁宁、包士维、当子吉等30名特困家庭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2000元,为拉毛才让等10名学生每人发放700元路费补助。而这已是合作市完善学生资助工作的常态。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合作市在全市开展农牧村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市教育局督促、指导各乡(街道)完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教育扶贫信息的采集和系统录入工作,建立了贫困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资助项目及标准,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同时,将全市农牧村幼儿园营养餐经费纳入市级财政保障范围,足额落实;提高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补助标准,并持续发放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继续实行12年全免费教育,将高中免费教育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按照生均1000元/年标准落实公用经费96万元,同时对合作户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减轻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负担。
在充分落实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该市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孩子的正常学习。以此,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对待,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政策,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做好招生工作 落实优惠政策
在实施贫困地区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方面,合作市不断完善“制度公开、群众监督”招生工作机制,高考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致家长的公开信、招生咨询电话等渠道积极宣传各项招生政策,特别是国家和省上出台的贫困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等政策。
市招生办严把考生资格审查关,全方位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服务,为农牧民子女上大学创造了更多机会。2014年以来,全市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计划、藏区专项计划共录取贫困家庭学生205名,计划推免和单招录取534人。
2015年以来,合作市积极推行甘肃省内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让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绝不让一个贫困生掉队。目前,全市有152名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136名学生在外地企业就业。
壮大师资队伍 关爱乡村教师
随着教育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合作市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各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为应对新情况,合作市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借助全省招教、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等项目,通过“培、招、转、聘”等方式,进行了“分层、分岗、分类”培训和招聘,壮大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上岗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各中小学、幼儿园,尤其是乡村学校教师住宿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新来的教师多半未婚,远离父母,要让他们安心教书,必须提供基本的吃住条件。
2014年以来,合作市将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做好教师生活保障工作。目前,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等乡村学校的教师周转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这些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2008年以来,合作市将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纳入全市干部职工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之列,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各学校教师按时参加体检,体检结束后为受检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医生当面讲解体检结果,提出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改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近几年,市政府对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很大,办了许多民生实事,免费体检就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前,老师们患了病之后才去医院,现在免费体检让我们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增强了基层老师的自我保健意识,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合作市勒秀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吉才让感慨地说。
另外,合作市在教师晋升职务(职称)和评优选先时,也向农牧村学校、薄弱学校、一线教师、长期扎根基层的教师倾斜。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聘范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和班主任岗位补助等。
落实“三区”计划 强化引领作用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开始,省教育厅已连续三年为合作市选派“三区”支教教师65人,教师参与到各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
支教期间,他们用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为受援学校传送经验,让更多的老师观摩了支教老师的示范课,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支教活动起到了真正示范引领作用。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先后选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80人到合作市乡村幼儿园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支教(顶岗实习)工作。
“在支教老师们的帮助下,学校创办了各种社团组织,体育课、舞蹈课、音乐课都也开设起来了。支教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精神关爱,促进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支教老师们都年轻,学生们不仅喜欢听他们的课,平时也喜欢和他们一起玩。他们开展的各类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向正规化迈进。”合作市加茂贡中心小学校长丹真贡保介绍道。
深入开展“双联” 帮助农民致富
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地瑞村是合作市教育局的联系点,自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市教育局成立了“双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合作市教育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局机关全体干部与该村3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根据“实施方案”及“干部个人帮扶计划”,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行业优势,紧密结合地瑞行政村的重点工作,通过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引领、智力扶贫等方式,全面实施帮扶计划。局领导带头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动态信息和村民的个人信息,共同制定了扶贫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求做到精准定位扶贫,不脱贫不脱钩。
同时,市教育局选派专门人员驻村,配合乡村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大数据采集等各项工作,为联系村扶贫工作精准聚焦,为真扶贫、扶真贫奠定了基础。2015年底,市教育局帮扶的36户贫困户中已有25户实现了脱贫,其余11户有望2016年底脱贫。
篇2
一、工作目标
自延期开学之日起至正常开学期间,以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统筹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开放性、公益性网络教育平台,整合调集适配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视、电脑、手机APP和智能终端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线上授课(听课)、资源点播和线上辅导、讨论、答疑等教育教学活动,消减疫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确保特殊时期教育教学顺利过渡。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春季学期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部署,逐级推进。教育局负责学校网上教学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各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省、市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做好本校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学校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差异化实施办法和措施,灵活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
(三)精准实施,务求实效。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快捷、易用、实用、普惠的要求,优先选用本校应用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工作。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有效组织教师开展网上备课、授课、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确保线上教学活动科学有序、务实高效,与春季学期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
(四)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各学校要加强与国家、省和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引导互联网教育企业向各学校免费提供安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三、组织实施
(一)基础教育
1.教学组织。
(1)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延期开学期间,采取“一校一案”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区分不同学段、年级、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网络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编制“居家学习”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
(2)注重线上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设计。各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共建共享备课资源库,尤其要加强对新任教师的指导力度,确保教学标准不降低。积极研讨交流线上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线上教学水平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及时进行反馈答疑,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低。
二是科学设定教学内容、时长。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线上教学内容宜少不宜多,进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赶超教学进度。线上教学第1周以检查寒假作业、在线答疑、心理辅导、指导课外阅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讲授新课内容。(小学段,一、二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天;三、四、五、六年级,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1.5小时/天。初中段,初一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小时/天;初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3.5小时/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线上学习时长不超过4小时/天)。因疫情期间耽误的教学内容,开学后将酌情通过调减周末时间、压缩暑期假期等方式来补偿,以保质保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
三是加强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指导。各学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集中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指导,切实加强备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线上学习要留痕、存档,要与学期“正常开学”的教学工作有序衔接。其他年级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防止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3)幼儿园可通过APP、微信、QQ等方式,指导家长科学开展亲子活动、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严禁幼儿园直接面向幼儿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线上培训机构不得以网络教学名义,违规组织超纲、超前培训。
(4)网络教研和教学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网”“教研”微信公众号、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等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完成新学期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教研员要加强对中小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指导、跟踪、服务和监督,探索创新网络教学多样化有效形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创响名师名校“金名片”工程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市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组织名师工作室开展网上答疑解惑,并进行实时跟踪指导和检查。有关网络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将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发文。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课堂。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直播课堂,教师集中授课,课后分校(分班)辅导,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网络点播教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存量资源和积累的“一师一优课”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资源点播。
(3)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组织教师根据网上学习资源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指导、推送给学生供自主学习。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果。
(4)电视视频学习。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点播等方式进行学习。
(5)线上辅导答疑。各学校在组织网络课堂学习的同时,可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和“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合理布置作业,严禁加重课业负担。
3.教学资源。
按照“用好国家和省资源、聚集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内生特色资源”的总体思路,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相应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央电教馆提供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和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
(2)充分利用省、市、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各学校可登录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或市教育公共资源平台()。
(3)鼓励各校开发开放本校网络教学资源。各校要积极发挥现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按程序逐步遴选一批微课等类型的优质资源,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面向本校中小学生的网络教学服务。在疫情期间,不提倡、不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录制线上课程。
(二)职业教育
1.教学组织。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迟开学引发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预案,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优先做好毕业年级、特殊需求的教学安排,同时做好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正常教学活动的衔接准备。要本着“合法合规、精准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则,优先支持实时直播,优化已有合作平台课程,按需扩大合作平台范围、加大合作共建力度,为线上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支撑。组织本学期任课教师,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对任课教师进行网上建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培训。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应为网上教学和相关培训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线上直播授课、同步课堂、自主学习、考核评价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开展线上理论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和指导,任课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直播授课、同步课堂、发放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交流与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布置课后作业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方便学生线下自学。学生应通过学习平成学习任务,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习质量。任课教师要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微信群等适当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备课,做好网络教学课程设计。对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的学生,要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授课,开展学业指导。高教社自2月15日起,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免费提供77门在线课程教学服务。
3.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职业技术学校要调整新学期实训教学计划,一律暂停组织包括毕业实习、技能竞赛集训等在内的所有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一律暂停未经批准的一切团体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组织、不参加人员密集的各类活动。调整实验课的安排,等待学生返校后,根据实际教学周数进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弥补延迟开学导致不足的学时。要及时调整新学期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开展时间,依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另行通知。对目前已在外实习、暂时无法撤回的学生,要采取自愿原则,协调实习单位、学生家长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安排专人加强日常管理和预防教育。要切实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4.就业指导与服务。禁止组织学生参加集中招聘活动,禁止职业技术学校赴市外开发就业市场(恢复时间另行通知)。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灵活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及时通过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学校就业网站、微信平台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广泛采取网上招聘、线上面试等方式完成双选。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市内就业创业。要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骤
(一)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指导及实施准备(2月18日前)
各学校成立线上教学活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学活动安排部署。
(二)教师网上培训与备课(2月20日前)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任课教师开展线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培训。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开展网上备课。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安排,进一步修订完善网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三)学校网络资源平台应用测试(2月21日前)
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和教师代表开展相关教学平台测试工作,利用各种线上会议系统、即时通信工具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开展应用培训,为全面实施网上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四)学校网络教育教学组织实施(2月24日后)
各学校于2月24日起全面启动实施网上教学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育科、职业与成人教育科、法规科、教师进修学校、幼儿教育工作办公室、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相关科室和部门为成员的线上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我市延时开学期间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学校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计划编制和教学内容安排,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指导教师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根据教学实效对相关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二)强化培训指导
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中心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指导,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网上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切实让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技术要求和基本规律,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效。各学校教学指导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要紧贴教师需求,做好相关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三)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与各电信运营企业、各互联网教育企业等的沟通协调,全力做好网络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协调各互联网教育企业同步做好相关平台的资源更新和教学应用支撑工作。
(四)强化家校共育
各学校要结合《市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加强家校联系,分班级指定专人及时向家长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安排,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提前做好网络教学准备,督促学生按时参加线上教学、按时完成网上作业。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延期开学期间活动计划,让学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适当开展劳动教育等方式,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魄,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防止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现有条件,选择网络学习或电视空中课堂学习,防止再购置新的设备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五)强化质量监控
各学校要切实做好网络课程内容监管和质量保障。教师直播或录制的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的选用,由各学校负责审核,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大作业考核检查、在线学习督导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篇3
一、认真部署,制定“法律七进”工作方案
迅速贯彻落全省推进“法律七进”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我市《推进“法律七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各单位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的工作任务,由依法治市办印发全市贯彻落实。3月20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召开“法律七进”工作推进会,市司法局与8县3区司法局签订《推进“法律七进”工作责任书》,以立军令状的形式推进“法律七进”工作。3月26日,按照全省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工作部署,我局与依法治市办、市委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依法治市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对各县(区)、各市直部门、各级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的总体要求、重点内容、宣传形式、责任分工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推进工作落实,市依法治市办分别于4月11日、30日、5月16日三次召开全市“法律七进”工作暨法治建设推进会,并以加强工作督导的方式强力推进;4月22日-30日,我局派出6个督导组对各县(区)“法律七进”工作开展督导,及时掌握推进情况,总结工作中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确保“法律七进”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举措,积极服务基层法治建设
以4月份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法律七进”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基层法律需求,多措并举,服务基层法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法律顾问进村社。制定《关于开展全市律师事务所结对乡镇(街道)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整合全市律师力量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在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服务的同时辐射乡镇(街道)企业、村(居)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其他村(居)民。全市31家律师事务所签约乡镇(街道)覆盖11个县区。各县区司法局也加大了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村社的力度,推进法律顾问进一步向村社延伸,长宁县司法局组织县律师事务所在全县新农村示范村结对免费担任法律顾问,全市已有1823个村、243个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二是组建法律服务队送法进基层。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职能作用,积极组建法律服务队服务服务“七进”基层单位。我局建立了由主要业务部门、直属法律服务单位为成员的“法律七进”宣传服务队,每月组织开展一次集中送法活动。4月30日,市司法局、县司法局两级法律服务队到县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以举办法制讲座、集贸市场集中宣传和走村入户开展法律服务的形式服务村民。目前全市已组建209支法律服务小分队,已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活动373场次,为基层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三是编印法治宣传资料推动全民学法用法。为加强对全市各级各单位普法工作指导,及时反映法治、法治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及普法工作重点内容,我局统一编印法治建设系列宣传读本和法制宣传栏贴图,根据依法治市进程不定期编印普法宣传读本,每两月推出一期法制宣传栏贴图,并与依法治市办就做好相关资料的征订和学习宣传工作联合发文,将普法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市直部门和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宣传月期间,我市共印制发放第一期法治建设读本6850本,宣传栏贴图3455张。
三、扎实工作,深入推进“法律七进”
(一)充分利用媒体营造法治氛围。为加强依法治市舆论宣传,我市今年在日报、电视台、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分别开设法治栏目,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全方位宣传法治建设工作。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其上刊发了《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的基础》评论、《民工百万工资被拖欠法律援助帮忙讨回》、法律知识解读等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评论、通讯、专家解答等文章、视频。全市利用电视、报刊建立法治栏目17个,建立各级普法网站18个,普法微博微信160条,为法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4
【关键词】课程基地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51-03
【作者简介】陆高平,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江苏高邮,225600)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是一所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镇初中。学校位于文化古城高邮南大门,京杭大运河东畔,地处城乡接合部,占地面积为21000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759名学生,99名教职工。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江苏省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基于实验的数学课程建设》项目在经过了市局初选、大市复评、省厅现场答辩等环节,顺利获得省厅立项,成为江苏省第三批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学校的一员。在近一年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全省的其他课程基地建设一样,与课程基地建设实施同成长、共发展。
一、教育生态,从这里开始彰显魅力
学校教育生态即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来看,一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就是由学校里的各种人、各种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追求学校生态的平衡也就是追求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基于上述思想理念,学校借助课程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教育生态平衡,努力在文化生态、课堂生态、家教生态等方面构建。
(一)构建“共和谐”的文化生态
为了达到让校园一草一木都能说话,都能育人的目的,近些年来学校重视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文化环境的营造,新建了经典诵读长廊,日月文化长廊,悬挂近现代名家名言等,起到了一定文化育人作用。但是文化形式较为单一,仅限国学部分,缺少学校鲜明特色,学校抓住数学实验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契机,建设数学文化长廊,悬挂数学家的简介,在花圃、走廊也布置了数学家名言,师生数学学习的感悟,努力构建文理“共和谐”的文化生态。
(二)构建“共生长”的课堂生态
根据学校实际,同时也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学校构建了师生“共生长”的课堂生态,初步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问题主线”课堂模式。“问题主线”的课堂模式即课前预习、生成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拓展问题;学生感悟、提出问题。该模式主要是基于“问题主线”进行的,因为问题是一切的起因,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得到疑问,带着疑问,进行师生的问题探究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举一反三,可以很好地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变式拓展,提升思维度,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在学习后能结合本节课有所感悟,提出一两个创新性问题,或者疑惑,或者亟待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有所成长。
(三)构建“共发展”的家校生态
和谐发展的家校生态也是学校教育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十分重视家校“共发展”。首先邀请家长走进学校数学实验课程基地参观,了解数学实验课程基地情况,观摩数学实验社团活动开展。其次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活动,了解教师的施教水平。通过校园开放,家长对学校数学课程基地的硬件设施赞不绝口,认为可以与城区学校相媲美,同时对当前学生利用学具、数学实验体验式器材等进行数学实验探究表示惊讶,都认为这样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快乐学习。再次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数学实验学生习作,学生制作小视频,以及学生参与课程基地活动的照片与报道等。搭建了“共发展”的家校生态,增进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行为和课程改革,及基地建设的理解与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学科文化,从这里开始纵深漫溯
良好的数学课程情境和文化氛围,对农村学生具有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能。学校根据课程项目实施方案规划出一片独立区域作为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区,在数学学科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设“数学史”学科走廊
建设数学文化长廊,包含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思、数学之用、数学之语等五大方面内容,数学之史主要包含数学从古到今的演变,例如数字计数的演变过程等,让学生对数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有更为直观与形象的感受;数学之美,主要介绍数学中优美的图形及图形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奥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数学之思,主要介绍许多数学公式与定理以及数学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发现的艰辛与严谨;数学之用,主要介绍生活中的建筑物,高科技等的数学应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之语则从学生的角度,对数学学习的感悟以诗歌、文章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建设“体验式”墙壁学具
建设“体验式”墙壁学具,让学生在看一看,摇一摇,动一动等“玩”中感受数学知识奥秘。揭示数学的本质,体悟数学的魅力。例如“勾股定理”演示墙壁学具,让学生旋转学具后,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正方体的水正好装满斜边的正方体,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体积相等,揭示面积相等,从而揭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化抽象概念为简单实验,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让学生爱上数学。
(三)建设“探究式”专用教室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特点要求既要动脑更要动手,数学实验通过手脑协同,启思明理。而实验需要一定设备和专用教室来开展数学实验探究。因此学校建设了两间用于数学实验“探究”、“操作”的专用教室。这些专用教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实物投影、电子白板、Ipad、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设备,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
(四)建设“互动式”学习平台
互动式学习是当前学生学习的趋势。学校借助于网络与信息技术,构建了“互动式”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基于Ipad的探究活动都时时记录在教师端,教师通过Ipad“转播”功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在屏幕上,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当堂训练的内容进行实时批改与统计,并生成图表,实现全班的学生整体互动。同时构建“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学校专门建立了数学实验专题学习网站,课后、节假日里学生能在该网站观看数学实验视频,数学实验小故事,互动、交流数学实验学习心得与成果。
(五)建设“校本化”实验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与学科专家开发了《指尖上的学问――折纸与数理》《图形计算器与数学实验》两门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指尖上的学问――折纸与数理》是通过简单的折纸探究折纸背后的数学道路,数学定理,更符合农村学校的校情,而《图形计算器与数学实验》则是利用图形计算器来探究函数、图形的性质,也可与物理化学知识结合,强化学科整合,这两门校本课程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与省编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互补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选择,也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方式,从这里开始全面优化
(一)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优化
许多数学的概念是生活实践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性,学校传统的数学课堂大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传授,往往就是概念“一项规定、三项注意”式的讲解,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数学是需要证伪,质疑的精神,通过“数学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到结论,或者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或者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
(二)基于“动手探究”的学法优化
以前农村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师生的“问答式”课堂,而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概念仅仅依靠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通过数学实验课程基地的建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及手段有了改进,学校通过添置数学实验的墙壁体验式实验器材,学生能自己体验数学的神奇奥秘;而通过配备Ipad学生能跟上最新的科技,借助Ipad学生能利用几何画板、GGB、图形计算器等软件对数学知识自主探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几何直观和抽象想象力,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通过极域互动平台建设,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大胆地展示;利用教师自制教具与学具,学生能动手感受数学知识背后的奥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实验社团活动则为学校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提供了实施途径,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有余力与感兴趣地参加数学实验社团活动,获取数学实验探究疑难问题、经典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课余及假期则可以到数学实验专题学习网站上畅游,了解数学实验与折纸、数学与魔术、数学与科技等联系,了解更多的数学史,数学家,接触数学讲座、数学微课、微视频等,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教师素养,从这里开始加速提升
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教师发展,只有教师真正发展了,学校才有未来,才能发展。作为农村薄弱初中,师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难题,一方面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缺少内驱力,更缺少专家来校指导,许多老师想提升但缺少研究方向与必要的指导,学校尝试通过专家“跟进式”指导,项目“课题式”引领,教师“团队式”研究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专家“跟进式”指导
以数学实验项目建设为契机,学校定期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数学实验首创者、初中数学教材主编董林伟到校指导学校数学实验相关工作,通过教材主编与数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指导,教师对数学实验的理念有了更为清晰与深刻的认识,同时针对学校的实际需求,董主任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董主任也倡导并在2015年12月省教研室在扬州组建了全省的数学实验联盟学校,让更多学校可以相互学习,专家组团指导,从而使我们薄弱初中项目实施又有了同行者、合作者、互学者。
(二)项目“课题式”引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使项目推进更深入,更高层次,学校通过“课题式”引领,围绕数学实验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成功立项了江苏省第11期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扬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数学实验实施的实践探索》,多名教师参与了省教研室重点研究项目《义务教育数学实验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研究活动。
篇5
2014年5月,我区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学区化管理有效模式,加强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实施学区内学校管理一体化,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城镇“大班额”“择校热”问题,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实际,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学区内学校进行捆绑发展,让农村学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说起学区制管理改革,梧州市万秀区夏郢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麦金新侃侃而谈。
麦金新所说的“捆绑发展”,是我区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要体现。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相关方案,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要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根据这一理念,我区首批9个试点城区进行了改革探索。梧州市万秀区根据本地实际,以地理位置相近、有利于教育Y源整合为原则,采用“1+X+Y”模式,把辖区内46所中小学划分为7个学区。其中,1是指1所优质学校,也称为龙头学校;X是指1―3所市区学校,与龙头学校实行紧密型管理;Y是指3―5所农村学校,与龙头学校和市区学校以“互动帮扶”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万秀区实施的学区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城乡帮扶形式”和“学校联盟形式”。其特点是学区内各校原有的法人地位暂时不变,在财务、人事方面相对独立,但在办学理念、教研活动、评价体系方面趋于统一,通俗地讲就是学区内各校向龙头学校看齐,做到取长补短、协同发展。
与梧州市万秀区类似,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也采用了“帮扶”“联盟”的形式组建学区。柳北区把“解决学生就近入学”同“优化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名校+弱校”的方式组建了4个教育学区。鱼峰区进行“大学区”探索,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以相对就近、分层搭配、优势互补、区域联动为原则,将部分初中和小学联合成片,划分了3个“大学区”。
“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经验和优秀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合理的分配,让村校、弱校与优质校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使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万秀区教育局局长钟毅平如是说。
目前,我区的学区制改革试点城区基本采用“帮扶”“联盟”两种形式组建学区,少数几个城区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即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柳州市城中区推出“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村校”办学模式,形成以4所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为龙头的四大教育集团。柳南区政府印发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通过组建紧密型、联盟型教育集团等模式,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动力,科学整合、合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办学、帮扶办学的最大区别,就是集团化办学有更大的自。”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韦莉告诉记者,“开展集团化办学之后,我们根据本集团的实际,自主研究、设计发展思路,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总校的优势。”复制总校的办学模式,成为集团化办学的首选途径。事实证明,像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宁市滨湖路小学(该校创办了多所分校)等成功例子,品牌效应均十分明显。
在管理方面,“帮扶”“联盟”两种学区类型一般实行学区长负责制,集团化办学则实行总校校长负责制,二者均有利于统筹学区内各类有利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均衡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区域内城乡、校际教育质量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资水平不均衡。因此,均衡配置学区教师资源,是我区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重点任务。
在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过程中,我区各试点城区都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区内教师合理流动作为核心任务,按照学区学校教学需要,逐渐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建立健全学区内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学区内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对流,实现学区学校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那么,均衡配置师资、促进教师流动,会不会带来优质师资“稀释”的问题?综观各试点城区的实施方案,不少地方都把这一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崇左市江州区明确提出要“防止优质教师资源稀释”,为此成立了学区学科中心组,组员由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老师等组成,负责制订学区内教学教研活动计划和方案,定期开展学区集体备课、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活动,做到备课、教学、教研、培训成果共享,整体提高学区教师教学能力。
“这其实是一个从稀释到优化重组的过程。”说起防止优质师资稀释的问题,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优秀教师被分流到学区内各校后,这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看似被稀释了,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带动一批年轻教师、后进教师成长起来,这怎么能说是稀释呢?”
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地推进学区制管理的共识。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后,梧州市万秀区组织校长、教师开展蹲点、轮岗、挂点、送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仅2015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人数就累计1 117人次,占全城区教师总数的82%。该城区还建立了35个QQ群、微信群,成立了24个“集备组”“质监组”,拓宽教师间、校际间、学区间的沟通交流途径。
为了确保“释”而不“稀”,南宁高新区先后邀请了多位教育专家到高新区进行指导,共有2 500多人次参加培训学习,同时组织学区长、校长和骨干教师300多人到上海、广东、柳州等地交流学习,有力地提升了学区内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柳州市则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自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实施学区、集团学校的教师培训,促使全市师资力量、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教师交流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柳州市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蔡亮表示,“集团总校每个学期都要培训5次,还有每月一次的总校大M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各分校小组联动教研,都让我们获得了新的成长。我坚信,在这个更宽广的平台上,无论是我们普通教师还是总校,都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成效初显,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探索学区化管理有效模式,实施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学区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努力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实施学区学校教学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破解城区“择校热”问题,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照这一目标任务,各试点城区因地制宜科学划分学区,均衡配置学区内的办学资源,实行学区学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学区教学研究和评价共同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桂林市高新七星区早在2010年便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目前组建了育才教育集团、龙隐教育集团等集团学校。以集团化办学为契机,高新七星区近年来累计投入1.85亿元,对辖区内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校园建设,改扩建7所学校,改造6所学校运动场地,新增教学及教辅用房144间,新增校舍面积2.63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地2.48万平方米,实现了集团内办学资源均衡配置。
2016年秋季学期,来宾市兴宾区新建成了5所中小学。如何让这些新学校尽快步入正轨,取得良好的办学成效,兴宾区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进行集团化办学。来宾城南小学建成后,便加入了来宾祥和小学教育集团,集团总部派出11位骨干教师,包括1名副校长、3名主任,以及新招聘的20名年轻教师,组成经验丰富、有活力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充实到城南小学,然后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立足规范,突出特色,打造“规范+特色”“合格+特长”办学模式,促使城南小学一开学就展现出良好的风貌。
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以来,区域内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扩增和高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得以盘活、整合、共享、复制,解决了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人手少、资源少、理念旧等突出问题。学区内,教师交流成为常态,骨干教师、名师的教学足迹遍布各个农村学校,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到市区任教,示范引领、取长补短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薄弱学校、边远学校、农村学校的校长办学理念、管理水平迅速提升。梧州市万秀区工厂学区五坊分校副校长许丽杏表示:“仅仅两年时间,之前散沙似的老师就团结起来了,大家都充满干劲,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学校办好了,教育质量提升了,“择校热”问题逐渐缓解。“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里读书,我完全放心。”柳州市景行小学柳东校区家长秦茂飞由衷表示。据了解,柳东校区三年前还是一所较为薄弱的农村小学,后来加入景行小学教育集团后,办学质量迅速提升。
篇6
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凯里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 “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突出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着力狠抓产业脱贫,创新开展教育扶贫,积极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确保2020年实现全市现有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167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推动农业园区建设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在凯里周边复制云谷田园产业模式,大力建设乾兴农业生态产业园、玫瑰王国、普罗旺斯万花谷、湾溪平茶“世外桃源”等农业园区。先期出资2亿元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计划5年内在全市推广种植5万亩,带动解决3万贫困人口增收难题。扎实抓好“6个100万工程”“5个6+3”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商品蔬菜、精品水果、苗木花卉、生态稻(荷)鱼等产业发展。在乡镇初步建成了以中药材、猕猴桃、蔬菜、荷花、草莓、葡萄、辣椒、板栗、民间刺绣、鸟笼加工销售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南花、季刀、朗利、乌利、麻塘等旅游村寨,借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经验,通过“公司+农户+景区”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抢抓入列国家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机遇,以“互联网+电商扶贫”为切入点,着力抓好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凯里银田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和中国邮政集团合作,积极推进镇、村两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出台优惠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城乡建设、房地产去库存、生态补偿有机结合,打造白午、上马石、鸭塘三个片区移民城。
为减轻移民筹资负担,凯里市以建筑成本核定安置房价格,价格远低于商品房价,并出台《凯里市易地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和搬迁入住奖励办法》,明确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按每户200元/平方米给予装修奖励,入住后免三年物管费,在规定时间内入住的给予每户5000元入住奖励,并可根据家庭实际困难先入住后付房款,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拎包入住。
为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能致富,凯里市着力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移民就业创业等后续扶持政策。在配套设施上,在上马石安置点配套建成了幼儿园、中小学、医院、休闲广场、超市等,开通了市区经安置点的公交线路,安置点配套设施功能逐步齐全完善,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保就业上,通过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百企帮扶”、金融支持、救助保障、教育安置等措施,全力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2016年以来,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保障每户搬迁对象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
用好生态环境宝贝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以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强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植被修复、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过境“两高”道路沿线山体规划及景观改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城乡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夯实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创建工程,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成功创建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绿色生产制造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反哺贫困群众。通过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产转业,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通过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补偿和贫困脱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开展教育培训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成立凯里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龙头企业建设10个实训基地,在各乡镇、村建立100个培训点,分类开设长训班、短训班、半农半学班、订单式培训班、劳务输出班、服务式培训班,向学员培训种养殖技术、民族工艺品制作、电商、文化旅游、创业就业指导等。通过培训已有400人在各类园区实现就业,1500人回村自主创业,创办合作社12个,带动就业1.8万人,脱贫7000人。
每年面向全州贫困家庭子女招生400人,分别开办初中、高中、职校特困班,到2020年,共计招生2000人。初中阶段的振华中学“两山班”按照《黔东南州“两山”地区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文件精神落实各项补助;高中阶段的凯里一中“希望班”和中职阶段的凯里一职校“宏志班”除按中央、省规定落实普通高中、中职“两助三免(补)”政策外,由市财政承担3000元/年的学生生活补助和400元/ 年的学生假期往返车费。凯里市常年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8000余人,该市采取居住证就近入学等方式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题。
强化精准帮扶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精准开展结对帮扶,凯里市委、市政府成立大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市级领导分片联系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各帮扶1个贫困村,市直机关干部每人联系1户以上贫困户,各乡镇(街道)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组建包村扶贫攻坚工作组,明确各级扶贫职责,层层分解责任,构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篇7
一、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背景
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转向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于均等化公共服务和课程标准的高质量、平等化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我校从08级开始,彻底打破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界限,实行均衡分班。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随之出现:在同一班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个人修养等方面差别非常大,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特别突出。如果无视学生的这些客观差异,一律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执行相同的教学进度,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实施教学,必然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育公平也无从谈起。经过深入调研,我校决定从08级开始,全面实施“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尝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这一做法有其深厚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山东省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倡导实行“分层教学”、“走班制”。
二、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实施
(一)统一认识,理念先行
选层走班教学打破了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阐明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指导思想及各层次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特别强调分层教学不是人格的分层,而是根据学生存在的现实差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课程,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经过不懈努力,师生和家长逐步理解和认同了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
(二)明确策略,分层实施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进行学情分析,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各学科分层开展教学研究,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完成教学任务,分层实施教学评价。以高一第一学期数学为例:A层次教学除了完成必修l模块外,还提供《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数列与金融生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胆采取交互式、合作式、拓展式教学,重视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B层次完成必修1模块,教学重在引领思维,夯实基础,焕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C层次则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先复习相关初中数学知识,再完成必修1部分教学内容,逐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的作业,分层布置,每一学段检测,各层次单独命题、分层测试、分层评价。
(三)自主选层,统筹师资
教学策略的精准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团队。学校按照“自主选层”的原则,引导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职业追求自主选择任教层次,学校合理搭配三个层次的师资。让每位教师发挥最大工作效益,追求自己卓越的课堂。
(四)合理分层,自主选课
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各个学科分设ABC三个层次。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课程,学校按照其选课情况,安排教学班。上课时,学生分散到不同层次、不同教室:自习和其他活动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教室。简言之,就是固定行政班。动态教学班。由于选课不同、各层次上课的教室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张与众不同、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表。我们又根据学生动态发展的特点,每学期让学生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科层次,进一步实现学习课程的优化。
(五)建章立制,双轨管理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我们制定了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实施方案和学区、教研组、教学班、行政班工作职责及考核细则。按照行政和教学两条主线,实行双轨制管理:学生的日常管理、文体活动、自主学习等基本都在行政班内进行,由行政管理学区统一对行政班考核:在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由教学管理学区统一进行考核。
(六)全员参与,多元评价
选层走班模式下,白天的大部分时间行政班班主任见不到自己班全体学生,而任教同一行政班学生的教师可能多达几十位,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并反馈给行政班班主任和家长,成为困扰选层走班教学的又一个难题。为此,我校研发了一套“学生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学生上课、作业、纪律、卫生等方面情况反馈给行政班班主任,家长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看各科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进行在线交流,从而轻松打通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瓶颈。也为我校实施全员、全程、多元、量化的基础素养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现在,我们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教学条件,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方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科A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自己的学科探究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部分学科B和学科C层次的学生,在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帮助下,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学业上取得进步,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学段测试中,各层次学生的各科及格率平均达到了96%以上,学业水平测试及格率达98%以上,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都有显著的进步。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竞争意识,在学业完成和社团活动方面表现突出。
(二)推动了学校队伍的科学发展
首先,锻炼了学校干部队伍。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艰辛,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学识、胆识与见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压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方面做好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指导,完善选层走班教学的每个细节。这个艰苦创业的历程,充分激发了我校干部队伍的工作潜力,极大提升了面对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
其次,锻炼了教师队伍。选层走班教学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平台。教师通过在不同教学层次的锻炼,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情,更科学地运用教学理念、实施教学策略,教师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激情得以充分绽放,专业成长更快。教师将关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与教师保持充分的沟通,对老师产生由衷的亲近感,教师的人生价值和职业幸福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得以实现。
(三)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开展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最适合的课程,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因层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科学高效的教学也使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开设“论语精要解读”等国学课程,开设“弟子规新讲”等感恩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新生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全校形成了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2011年3月,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被评为山东省“十一32'’地方教育创新成果奖。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的经验。2012年10月,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五一博士来我校调研;2013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时隔4年,再一次来到我校调研,他们对我校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截至目前,法中友协及山东省内外三十多个代表团共600余人次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
篇8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等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素质教育实施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主要形式。文章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现存问题着手,探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及彰显出的育人导向功能,并结合评价实践,反思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育人导向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3.坚持多元化评价。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多元化评价,应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构建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公示等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更为客观的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多元化评价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把握学生信息,坚持利用多样化方法对学生主体开展评价。如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教师注重通过质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表现的变化,在动态过程中关注、测量、评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如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从学生获得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学习生活照片、创意实验报告等内容,是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变化情况的有益方法。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坚持多元化评价,我们应全面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审美与表现多个维度要求,善于从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划分中分析评价结果;在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以A、B、C、D四种划分方式体现;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体现。在此,教师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把优秀生各方面表现都评成高等级,将学业相对落后的后进生的各方面评价相对降低等级。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与路径
提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问题,必须结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评价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1.多维评价,全面考查引领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从多维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紧密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等6个维度,切实把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表现、学业情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个性化活动过程及表现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全面、多维考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状况。其次,坚持日常化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动态中把握学生发展。如利用日常化评价,有利于关注、引导学生的常规表现和日常习惯;利用学期评价,有利于把握学生在学期内的变化发展情况;利用毕业评价,有利于为学生成长变化和学习收获做出适当的结论性评价;利用成果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展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利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个案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有效考查学生行为和素质变化状态。最后,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更进一步增强评价活动的针对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气象。
2.一体评价,跟踪考评重视过程。教育评价实践中,小学、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常常是分离的,各个学段的评价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对全面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状况是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指导作用,更好地衡量评价实效,必须将九年制基础教育各个环节置于统筹考虑中,并积极延伸到高中学段,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评价过程的实施等环节,对学生开展一体化评价,力求把原先多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通过连续考评方式建立起统一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以往小初高“间断式”的阶段评价带来的分离、分段评价的欠缺,从而促进一体化评价下学生综合素质渐进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掌握。通过建立、维护“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动态跟踪考查学生学业和素质变化,这是开展一体化评价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学生成长记录”积极记录学生在小初高各学段中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科学探究活动、校园内外文艺活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事实性材料、获奖证书等,以及收录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反映积极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并借此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兴趣特长,展现学生自信自强素质的进步,从而为客观有效开展学生个性化跟踪评价活动奠定重要基础。跟踪评价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同时更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学会规划人生和未来,在主动成长中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
3.巧搭平台,家校合力齐抓共育。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构建家校合力育人的模式是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形式。如教师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家长会回执”等教育反馈素材中都适当设置了“老师留言”、“家长寄语”等栏目,目的就是注重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加强学校、教师(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在具体家校交流活动中积极创新家校互动交流、参与评价的形式,适时邀请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社会人士加入其中,扩充参与评价的主体力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广泛交流中畅通评价渠道,在多方力量合力支持中客观表达对学生的要求、鼓励和期待,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在教育评价实践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功能,不断探索研究新教育环境下更有效、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真正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完善教育评价方式,获取教育评价成效,将始终是我们努力坚持探索教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斌.也谈学生评语的教育功用[J].学校管理,2014(05).
[2]张会杰.基于纪实的实施逻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特征分析及思考[J].考试研究,2015(04).
篇9
1.校长养成民主科学治校的习惯—良好习惯培养的保障
(1)坚持民主治校,推进素质教育。所谓民主,就是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把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应尽责任当作享受。做到: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谐、温罄的互助关系;尊重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决策过程多商量,集思广益。
(2)坚持依法治校,尊重科学规律。所谓科学,就是按规律办事,研究事物内在的规律,再依据规律,制定出制度、规矩、方法、计划,然后,按规则去运行,去管理学校。做到:建立科学有序的计划系统;建立层层负责的监督检查系统;建立总结反馈系统,减少失误。“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
2.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教书育人习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3.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习惯—良好习惯培养的落脚点
(1)坚持“七个一分钟”。做到:每天做一分钟家务劳动;写一分钟日记;唱一分钟校园歌曲或军歌;一分钟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踏步;练一分钟注意力;练一分钟演讲;读一分钟中外名著或名人传记。
(2)培养“八个学习习惯”。订计划的习惯;预习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学习经验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3)坚持道德长跑,培养良好道德习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让每天“七个一分钟”、“八个学习习惯”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落实《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创建和谐校园。
(4)培养强身健体习惯。健壮的体魄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健康是支撑人生的最重要元素。要把增强体质强壮体魄的任务与学习任务一样加以明确落实,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身体,养成坚持跑操、眼操、体操、原地踏步等习惯。
(5)培养严谨生活习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勤俭节约,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不浪费水电,不浪费学习和生活用品,爱惜粮食。经常参加集体劳动,认真做好每日早操,体育课的锻炼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要做到哪些?
1、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各学校成立由正校长、副校长任组长,相关人员及班主任为成员的良好习惯培养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立足根本抓管理,正确导向抓落实,着眼效果抓养成”。
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抓落实。确立五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试验学校,充分发挥试验学校示范带动作用。
3、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养方法。“全员”一是指学校要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推行良好习惯教育,二是全校人人参与其中,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全程”一是指学校管理措施的全过程,二是指师生在校工作、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指工作要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缝隙。全方位主要是指对学校办学资源的全面利用,办学环境的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面丰富。
4、落实“严、细、实、恒”的基本要求。所谓“严”,是严格的按规律办事,是严谨的治学作风,是严肃的人生态度。“细”即从细节中引发大思考,从细小处发现大道理,从细微处养成大习惯。抓起始,争取良好开端。“实”即学校设定的良好习惯培养目标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抓善终,落实每个细节。“恒”就是要坚持到底,义无反顾地做下去,真正将落实进行到底,抓过程,坚持不懈。在良好习惯培养上,既不能搞“高、大、全”,更不要搞“假、大、空”。
5、开展快乐大课间操活动。大课间操是落实“阳光60分”,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一项举措。各学校结合新课程精神,采取不同的锻炼方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空出上午、下午各30分钟进行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6、重视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在良好习惯培养中,班主任具有主力军作用,提倡班主任坐班,到班内办公,班主任通过召开班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监督检查评比,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意志。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教师。教师,在学生良好习惯培养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使全体教师做到教育与育人并重,言传与身教并重。
7、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切实把良好习惯培养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校内各种活动的教育作用。如:每周一次的晨会、升旗仪式、第二课堂;每月一次的黑板报、收缴管制刀具、学生不宜书刊等;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讨会、法制报告、安全教育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一次的军训、运动会、开学典礼、手拉手活动、献爱心活动、家长会等,寓教于活动中。
8、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教育作用。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搞好家长培训,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局面,落实良好习惯培养教育。
9、强化管理,加大检查评比力度,促进学生文明言行的形成。学校要每周对各班《守则》《规范》的践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评比,奖优促差。对执行好的班级予以表彰,并总结推广经验,反之则给予批评教育,让学生晓之以理,并要求限期改正。检查的结果作为评选“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学校要进一步开辟活动阵地,围绕良好习惯培养重点,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引导学生做到“三别”、“四带”、“五无”(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室无脏话)。
10、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要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坚持办好德育展室、广播室、宣传栏、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使其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
(二)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为促进全县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局专门下发【《**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初中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莘教发[2009](31)号】文件。各初中学校要认真学习此文件,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1.统一思想,增强打造高效课堂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打造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追求高效课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规范办学行为是规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明确学校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追求高效课堂是建立科学合理教与学的和谐关系、遵循人的正常发展规律而实施教学的具体体现。打造高效课堂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2)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影响着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课堂是教育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在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的形势下,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3)打造高效课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2.抓住重点,积极探索打造高效课堂有效途径
(1)扎实备课,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备课的及时、充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努力做到教案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流程科学合理、教学重点突破有方、教学方法恰当有效、课内练习精选精编、教学效果明显实在、教学个性充分张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探索有效备课的新路子,坚决杜绝无效备课,以及为应付检查而备课的现象发生。
(2)完善模式,为高效课堂提供载体。各初中学校要继续探讨、实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而有效的活动,确保学生的课堂训练时间和质量,坚决避免不顾学生的一味讲、满堂灌、填鸭式;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开学习器官、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要强化课堂的效果意识,集聚一切教学要素,调动有效教学手段,切实保证课堂教学实在高效;要以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每一节课均留有学生当堂集中训练时间,精选习题,当堂评讲,确保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精心教学,为高效课堂夯实根基。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课堂高效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的材料的精心提炼,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让学生能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提升。
(4)及时反馈,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要将课堂诊断形成制度。教师要结合写教后记进行自我反思;各学科组要对组内成员进行自我诊断和相互诊断,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各年级组要进行阶段性诊断,用典型案例解剖麻雀,及时推广好的教学实践,纠正偏误;学校要举办课堂诊断与反思活动,从面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共性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努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业务素质。各校要采取有效手段,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延伸:作业布置要在集备时统一精选习题,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三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发现规律方法的;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索的。三不布置:重复性的;惩罚性的;超负荷的。作业量要精当,难度要适中,提倡分层作业;要强化教师对学生的课业辅导,优化辅导形式,确保辅导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解决。
(5)特色发展,为高效课堂拓展空间。各校要确保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到位,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引导教师结合体育艺术教学和其他社团活动,努力将活动课程化、将课程活动化,及时总结和提炼,不断丰富课程建设内涵。要鼓励教师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架设家校互动平台;要形成教师家访、教师随机检查学生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等制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将高效课堂打造与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特色的彰显与渗透,努力将学校特色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中。
(6)营造氛围,为高效课堂提供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积极推动学校发展的和谐、自主、平等的核心文化内涵,学习者能否真正融入并适应这一学校文化,对教学活动是否高效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效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3.加强领导,确保高效课堂创建取得实效
(1)要发挥校长第一责任人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构筑师生共同发展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中,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含量。因此,校长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直面教师工作,切实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深入把握高效课堂教学的现实走向,及时提出针对性地指导意见,采取积极有效的研修措施,保证高效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
(2)要优化教学管理。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关注教学信息,钻研教学业务,思考教学问题,及时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调研和指导中去,要全面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为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保障。要引导教师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品位课堂”,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努力实现教学的高效益。要将校本培训作为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手段,做到校本培训课程化、制度化、多样化、主体化,提升全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要加强常规检查。教学工作检查要常态化、随机化、有形化、绩效化。平时的教学常规检查要充分体现评价功能,要及时分析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要每学期至少对本校每一位任课教师听一次随堂课、检查一次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质量抽测,结果记入该教师的业务档案,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篇10
教育要进入“新常态”,就要用平常心看待教育的“新常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和终点,关注生命,培养有幸福感的人,培养良好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每一所学校,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开全开足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每一个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投身课改,“真”教育,“真”课改,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直面问题,探寻教育真理
作为教育的行者,笔者感觉,今天的教育,是功利化达到极致的时期的教育。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忽视学生的德行、责任感等素养方面的培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老百姓又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校为了应付各类评估检查督导,精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育教学上,有时夸大其词搞宣传,不切实际搞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玩文字噱头。这类现象的普遍存在,堵死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通道。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急功近利,惶恐不安,在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每一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一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家长们拼命驱赶孩子们学习,要求过早学习,过多学习,过难学习,妄想藉此出人头地,竞争成功。
在这种近乎狂热的思维作用下,教育步入了误区,出现了“过度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幼儿小学化严重,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择校择班趋之若鹜……这样做的后果: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教育内容单一、干瘪,除了知识教育和技艺教育外,公民教育、劳动教育、思维教育少而低效,孩子们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运动场,变得不快乐,身心疲惫,厌恶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才华逐渐泯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缺失。正如成尚荣先生说:应试教育侵蚀着我们的教育理想,伤害了我们的志向追求,学校核心价值正在慢慢后退,甚至可能退场。
在笔者看来,学校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教育人,应该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基础教育,本应该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应该摒弃世俗的尘嚣,擦亮睿智的双眸,唤起教育的良知,追寻教育最真的形态和生态。教育的“真”,就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义,是根根本本、实实在在回归自然状态的本色教育。真的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追求,是教育的至高品质。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孜孜以求,踏上了“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漫漫求索之路。
2008年至今,江苏省建湖县政府为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对县城初中不断进行优化重组。经过原县实验初中到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再到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的三段裂变,如今,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校区组成。教师不断被分流、组合,构成比较多元。如何凝聚人心,追求文化认同,形成教育合力,是最棘手的问题。经过不断磨合,学校找到并秉持大家都认可的契合点,即践行“真教育”,具体表象为建构至真文化、开拓求真德育、打造本真课堂、培育笃真英才。
多措并举,建构至真文化
每每走进校园,鸟儿的啁啾私语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的悦耳,一排排整洁的校舍和一道道典雅美观的校园环境文化设施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校园环境文化是美的依托,更是教育的载体。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也改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也应鲜明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由于教育的本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校园楼宇、道路的命名赋予“真”的文化底蕴。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求真楼”“求善楼”“求美楼”。教育的最好状态是和谐,所以,学校的主楼命名为“和谐大厦”,会议厅命名为“致和礼堂”。整个校园的布局力求和谐、统一;各办公室、教室布置突出洁净、明亮;校园绿化做到自然、美观。尽量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扇窗、每一个楼梯……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
校训、校风都彰显“真”的目标追求。基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的理念和“厚德、博学、至真”的校训。希望全校教师都以“做真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做人要真诚,做事要诚恳。要求教师要有务实至真的工作作风,不急功近利,潜下心来,静静地做教育。
学校定期举行师德演讲,组织“师德标兵”“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群体评选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后进,鼓励教师做真人、长真知、育真才。扎实开展“三凭三自三满意”和党员的“评定升”活动,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清楚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地方,清楚自己的职责使命所在,清楚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开展感知职业认同、感动师德典型、感恩教育事业的“三感”教育;举行“精读一本经典、精品一部专著、精研一位名家”的“三精”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热点,思考教育问题,提升人格魅力。
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极大丰富,诱惑无处不有。而现在,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能不能真的潜心于教书育人,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学校层面:加强人文关怀,优化工作环境,丰富校园生活,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发展环境,让教师舒心、从容工作。举行教职工篮球赛、教职工运动会;教职工逢整生日,集团工会向教职工赠一份生日蛋糕并献上热情的祝语;举办教师节文艺演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做到公平公正。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监督。
教师层面: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工作生活中,少一点文人相轻、私心杂念;多一些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一个集体就是一家人,不要刻意地去贴标签,你原来是哪个学校,他原来是哪个学校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要从心底里爱自己的职业、爱学校、感恩同事。“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努力让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成为一个风清气正、充满温情、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切实可行;各种宣传阵地,坚持以“真”文化引领。倡导教师要有务实至真的工作作风,不急功近利,潜下心来,静静地做教育。不搞一言堂,而是在充分调研、广开言路、博采众议的基础上,由下而上形成一套科学、人文、简约的管理评价体系。集团主要是引导、指导和督导。将各种管理考核简政放权到校区,将质量提升的目标责任细化到校区。下移管理的责任主体和管理的重心,把中心、精力都聚焦在教育教学上。权责共担,校区平时必须落实到位、监管到位、考核到位,工作才有成效。各个校区、各部门每周都要形成书面工作简报,简报和各种考核及时上传到集团内网接受大家的监督。
完善了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建立了校长值周、主任蹲点、班主任主导、老师参与、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分级分层,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突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对质量滞后的老师进行跟踪调研,落实整改、帮教措施,以管理的“精细化”力促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化”。
彰显特色,开拓求真德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人的活动。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 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工作系列化,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内心真实体验。建立健全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集团设教育督导部,团委,统领各校区的政教处、团队组织、班主任,各条块、各部门的活动衔接到位、协调安排,发挥整体效应,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不讲求实效,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检查考核符号,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每月基本固定的德育主题,便于师生早准备、细落实,保证活动的质量。德育活动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知行统一,重点在“行”字上做文章;坚持以身立教,教师要做好文明礼仪的示范作用;坚持注重实效,活动千万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从“养成教育”到“生命体验”,从“感恩教育”到“八礼四仪”,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的脉搏与时代的主旋律调成一个频率。七年级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八、九年级重视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静雅心理工作室”,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农村薄弱学校统筹安排“变形记”活动,分别在暑假和寒假安排学生互换生活环境。建立待进生档案,采用结对帮扶等方法,着力做好转化工作,坚决杜绝学生违法犯罪和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采用“家校e心桥”等方法,对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各校区还开展了以“拒绝网吧”“诚信作业”“文明行路”等为主题的强化教育活动,召开了主题班会,全体学生签订了“三项规范”承诺书,并发放了告家长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此外,为固化校区的德育特色,各校区致力放大集团省十二五资助课题“自主教育”的效应。城南校区打造更具可行性的“习惯教育” ;开发区校区丰富和发展“爱满校园”的特色内涵;近湖校区积极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特色。
“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学校、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主管理。集团创新思路,形成了以“五自主、五学会”为内核的自主教育框架:自主管理、学会做人;自主探究、学会学习;自主实践、学会创新;自主锻炼、学会健体;自主评价、学会完善。自主教育的核心是自主管理,集团建立、完善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做到了“召开班会、班级活动、自习课管理、学生常规考核、建立文明监督岗、开播校园声讯台”等学生管理的自主化。“五自主、五学会”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回归本质,打造本真课堂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就智育而言,是指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现在不少的课堂哗众取宠,贪图课堂的热闹和花样,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勇于反思,大胆实践,积极打造以“问题导向”为原则的本真课堂。
本真课堂就是朴实、真实、扎实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去伪存真,回归教育的本质,让课堂简约务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构建“直入主题、少教多学、自主探究、即时训练、当堂反馈”的教学路子。提倡少用或慎用多媒体,硬性规定每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堂上,让每一个点,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是真实的。每一节课务必做到“三真三实”:“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和“设计实、反馈实、练习实”。为此,做到“四个强化”:强化“问题导学”,落实学法指导,培养综合能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认真实行动态考核;强化校本练习的质量,提高实效性;强化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坚持校本化、集团化的统一。开设“名师送教”周,统筹安排好“名师课堂”教研活动,举办教学沙龙、专题报告等活动,彰显名师效应。
为了使“本真课堂”落到实处,各校区推行集体备课半日制,检查考核务必考核到位,力求做到“真实、充实、朴实”。集体备课,主要强化“三轮备课”,突出一个“研”字。首先主备人提前将课件、教案、校本练习发到备课组群共享里,相关组员认真研读;集体备课时,主备人主讲,大家共同讨论;各成员再根据学情、教学风格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案。关注课中,凸显一个“真”字,力求课堂惜时如金、洗尽铅华、高效低耗。追踪课后,强调一个“思”字,进行案例式、片段式等教学反思,诊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科学对策。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集团重组,名师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为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注重“真、实、小”的“草根”式的教科研,构建了集团集中培训、校区校本研训、个人自觉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师研修运行机制。集团、各校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每位教师科学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教研督导部统筹,各校区教务处具体负责,做到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坚持“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思路,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带教育。
在校本研修中,立足于课堂教学,依托于课题研究,真正实现“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对现有立项的总课题里衍生的众多子课题,理论层面上深化,操作层面上细化。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制定《名师考核办法》,积极推进“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并加强督导考核。统筹安排好“名师课堂”教研活动平台,让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跳板。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和优质教育的共享与互补,以交流促提升,以合作促双赢。每学年春学期四月中旬,举行“求真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秋学期十月中旬举行“至真杯”中年教师课堂展评活动。组织“三新教师”(新分配、新交流、新任教九年级)达标过关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积极承办各类课堂教学活动,让老师在活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成长。
搭建平台,培育笃真英才
对于培养孩子,学校以培育笃真人才作为真教育的最高境界。“笃”就是忠实,坚定;“真”就是真诚、诚信、认真,有真才实学。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丰厚的学识。教师传授真知,学生追求真知,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坚持教学中心,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上足课程。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好“防近”和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宣教、防治工作。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重大节日、时事热点组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拥抱青春,放飞梦想”的十四岁青春仪式和道德讲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元旦等各种节日的联谊活动,每年排演多台文艺晚会和团体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科技之春”宣传等活动;认真制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校园电视、科普、时政、文艺等各类“超市型”的社团活动。各校区开展社团活动力求达到“二有三固定”的基本要求:有指导、有计划,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阵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逐步形成以“五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节为主线的校园风景线。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是各班竞赛最为激烈的,同时也是学生最为期待的活动,美妙的歌声、动人的舞姿、激情的朗诵……带给孩子们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如今,漫步校园,综合实践丰富多彩,阳光体育律动飞扬,“五节”活动精彩纷呈。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运动场上映着簇簇火热,校园里弥漫着淡淡芬芳。徜徉在这片文化的沃土,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特长得到发展,脸上绽放着自信、灿烂的笑容;每一位学生学会了尊重,得到了发展,都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 上一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 下一篇: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