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化家庭教育 网络因素 现状反馈 发展方向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5-01
一、调研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作为世界各国开展竞争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去不少便利。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科教活动更加走近人们的生活。因此更是出现了网络少龄化的现象,即孩子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
网络少龄化是现代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从一开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对孩子能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社会对于因孩子受网络不良影响而对现代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中网络低龄化甚为忧心。
二、原因分析
(一)网络是把双刃剑,是利是弊在引导。通过“调查者对网络态度及应对措施”调研的数据统计,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中小学教师、政府人员对该问题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1]看到网络虽有不健康的信息,却也有丰富的健康向上的知识。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若能引导孩子合理利用,就能充分实现网络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
(二)家长干预有度,切不可操之过急。通过“调查者对教育与引导孩子效果不明显时的心态” 调研的数据统计,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会因此放弃引导与教育,采取较为强硬的手段。但笔者建议家长应明白引导与教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过于迫切;且对待孩子不能蛮横无理,他们虽小,却也有自己的思想。
(三)追本溯源,切勿本末倒置。通过“调查者对教育与引导孩子网络这一初衷” 调研的数据统计,笔者发现,家长都是出于一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2]笔者建议家长在引导与教育过程中,切不可给孩子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借网络以逃避。
三、对于网络少龄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网络少龄化作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家长与时俱进,对孩子能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此外,对于有网瘾的孩子要加以引导与教育,重返正途。
(一)端正对网络的态度。家长自身应明确网络是科技的结晶,上网是孩子必备的一门技术。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决定着孩子正视网络、家长保持理性。让孩子尽早地接触网络,培养他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鉴别能力,让网络“正常化”。不要一提网络就觉得是洪水猛兽。
(二)坚持引导与教育。家长应学会正确合适的管教方式,过于宽松的管教不利于对孩子的监管,过于严厉的管教又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更多地采取说理方式,而非一味地严厉禁止孩子上网,即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三)正视考试成绩,体谅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不少家长甚至因孩子考试成绩而奖励大量上网时间。少龄孩子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还不完善,或渐入网瘾,或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网络游戏、聊天、视频是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
(四)温馨家庭生活与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其实很多不正确使用网络的孩子除了年幼自控能力不强,还因为现实生活中某些贫乏,比如爱、自信、信任、存在感等等这需要家长做好沟通和陪伴工作。增加关心,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关心他的。
四、总结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措施建议,我们可以看到因网络少龄化加剧更多孩子不当使用网络,从而使之不能成为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的原因。主要为两大来源:一是网络少龄化,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加剧网络不正确使用[3];二是因家庭、社会、自身等问题与压力而产生的利用网络逃避现实网瘾问题。故作出以下总结:
(一)不逃避网络走进孩子生活,尽早让孩子积极接触网络。对于小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一起上网。对于大些的孩子,因有一定自我主见与隐私不与家长一起,可将电脑应该放在公共区域,让网络“正常化”,培养他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鉴别能力。
(二)正确树立网络与学习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家长更是对孩子的学习放在至重位置。很多家长误将或是不合理将成绩与网络等同起来,给孩子造成心灵上深深的伤害,家长有责任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人际氛围。
(三)家长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家长应学会正确合适的管教方式,过于宽松的管教不利于对孩子的监管,过于严厉的管教又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更多地采取说理方式,而非一味地严厉禁止孩子上网,即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参考文献】
[1]熊应.家庭教育问题探讨[A].科技教育,2011.03.
篇2
关键词 : 中外;家庭教育; 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
尽管如此,家庭教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它依然是个薄弱环节。有关教育专家长期跟踪研究认为: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他们所有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第一,许多恶性事件,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这不仅表明家教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表明开展科学家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三个过多”和“一个过高”:即有相当一些父母对孩子关爱照顾过多,干涉管束过多,普遍存在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独生子女群体增长以及离异家庭的增多等等,都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四,农村人口占80%,农村居住分散,条件较差,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家教已成为开展家庭教育的重点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针对目前我国家教的一些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对中西传统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作以比较。
一、由于中外方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外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育,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二)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实际上西方家庭不刻意比较,中国家庭的比较则上演成一种十分严重的问题:攀比。
(三)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四)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五)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朱熹也说“读书记遍数,足而未诵再读,虚而已诵至满”。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厉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二、主要建议
(一)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二)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三)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篇3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现状分析
过去,家庭父辈对晚辈通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活态的、未经加工和修饰的原原本本、真真切切的传统文化;现在,受现代化的影响和挑战,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家庭结构的调整变化,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明显缩微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颁布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个大家庭多为三代、四世同堂,大院里子孙们和长辈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聆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说书等;随着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孩子多和父母(三口之家)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舅及其子女分开生活,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孩子们很少能聆听长辈讲述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一天多在学校,仅有一定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又常常被宠爱,想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不情愿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爷爷奶奶也就不再强求对其传授;一些中青年父母即使有点儿闲暇时间也感兴趣于现代时髦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史诗、歌谣等传统文化既缺乏主动从长辈中习得的意识,又缺乏积极给后代传授的意识,导致文化断链现象;计划生育带来家庭成员锐减,也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像以前大家庭成员相互间立体的、纵横向的相处家庭社会关系,更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
2.学校教育的集中作用,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大为削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子女在学校随着学习升级、知识增长、学习外语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比重不断加大;家长又为子女升学、出国、工作等考虑,将其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让他们全封闭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精英文化,学生很少有在家乡、在家里接受本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笔者2010年7月在兵团八师133团维吾尔族居多的9连、7连调研时了解到:这两个连队距团部3-5公里,多年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该团民族中学教育(设在9连,含小学)逐渐由盛到衰,2007年秋季开学,团教育中心将各年级总共仅有的40余名小学生最后并入团校。之后,7连、9连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要到团部去上,维吾尔族儿童、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时空大为减少。
现在,民族地区(牧区)的民族教育随着寄宿制、内初班、内高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子女送入寄宿制、内初高班或民汉合校甚至汉校上学,鉴于长期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现实,一些民族学生渐渐生疏母语。这样,子女与家长、家乡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而,减少了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
3.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一旦这一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沿海到边疆、城市到乡村,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艺人一般将独有的技艺传给自家后人,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发展;现在,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愈来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热衷于流行、通俗、牛仔、摇滚等现代派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关注网络媒体的现代化信息。而对传统生活方式认为简单老套,不赶时潮,对古老的讲故事、聆听歌谣等家庭、家族教育不再感兴趣,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陶艺等技艺绝活也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子女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之有些家长一味“崇洋”或认为传统老土,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较为困难。一方水土要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在这方水土滋润下创造了适宜的本土文化,并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而家庭教育正是体现本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上述分析了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此针对共性问题,认真思考、探讨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与保护的共同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
1.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技之长、多才多艺的家长都是非遗家庭教育传承与保护主体,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激励作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教子带徒传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保护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为非遗家庭教育营造传承环境氛围,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1)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体系下,持续地、一贯制地确定相应层级的传承人(家庭教育传承人),对他(她)们掌握和传承的独特的娴熟技艺给予认同和认可,赋予相应层级的传承人荣誉称号和权利。
(2)从物质、精神上有权享用国家、地方政府赋予传承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荣誉称号,享有发展自己所特有的非遗的权利。
(3)有权将自己所特有的技艺、技术传给后人,向子女、学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若场所、基础设施等不足、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4)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非遗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学术研究等活动,贡献给社会,或取得相应的报酬,以带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发展。
(5)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扶持传承人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技高艺精、传承队伍规模和贡献大小等实行分级保护,动态管理,褒奖杰出传承人。建立以国家级、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传承人为传承主体的家庭教育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津贴的形式给予传承人资金资助,确保其生活无忧,使其安心从事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命名方式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还要及时掌握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及时跟传承人耐心的解释与说明,和传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传承人的信任,让传承人全神贯注地从事非遗的教育传承工作。
2.传承人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履行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传承人在享有政府给予特殊补贴、荣誉称号、传帮带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积极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1)传承人应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自觉行为,设法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状态,走向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传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非遗某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特长。
(2)传承人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着既要守望精神家园,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神,敢于继承、创新和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及其在现代社会延展的生命力量。
(3)传承人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保护好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4)传承人身体力行下应积极走出去,热心参加自己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传习展演等公益活动,开拓眼界,带徒传艺,培养新传承人。
(5)传承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自己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统技艺等记录,向所在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该保护项目的保护建议,及时反映保护情况,有效开展整理、保护和发展本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篇4
关键词 家庭教育指导 信息时代 托幼教育机构 社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evelop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in Information Age
XIA Qing, YU Daxin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for all education,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ffects the family harmony, enhance social stability and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ystem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both for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gave the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challenges. How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Paper selected nurseries 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from the two main subj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and expounded the problem from several angles.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information era; pre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mmunity
“家庭教育指导”也被称为“家长教育”,是指“以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为教育与培养对象,对已是成年人的家长实施的,一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存在于家庭之间,更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中。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向和形式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 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面临的问题
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只关注教育对象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功能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统一和普适的学校教育不再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的家庭教育地位逐渐提升。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技能,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对我国长期处于“冷宫”地位的家庭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由此,托幼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机构的作用的发挥显得无比重要。
但是,不难发现,当前,在我国托幼机构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如下:(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 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 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下转第217页)(上接第179页)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 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托幼机构和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中较为重要的两个主体,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资源,拓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落到实处,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也只有与现代化的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等先进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保证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快捷性,才能更好地让每一位家长获得更加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篇5
在美丽的南淝河畔有一所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学校——合肥市三十八中,她遵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工作试行条例》为依据,确定了“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之路,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和环境育人”的办学特色,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形式,沿着“开展实践——理论探索——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力图将三十八中的家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此,20xx年9月,确立了“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的省级立项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探索,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教经验。
一、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经济与教师的学术、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xx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xx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xx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xx年3月、20xx年5月和20xx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xx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xx年为68人、20xx年为77人、20xx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xx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xx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
4、20xx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xx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过度溺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2-01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1颇偏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愉、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用各种方法促使孩子不断考高分,最终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等,这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及规范的灌输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有的独生子女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六周日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孩子就像是一个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更别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古希脸学者萝塔戈不无深刻地指出:"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蓄满的容器,而是一一束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家长偏颇的教育无情地忽略了对孩子至关重要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养育。家长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把怎样培养孩子做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题思想,形成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能力、性格以及交友规范等的教育有机相融的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2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要讲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心理品格,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常姑息、迁就。由此,使孩子养成了娇纵的心理品格。具有这种心理品格的孩子往往对家长不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长追悔莫及。有些家长则走向了反面,对孩子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一心希望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孩子稍有不如意,则予以批评、责怪,甚至进行打骂,孩子不自觉形成了与父母相抵触的心理,有的孩子则形成了遇事不敢说的退缩心理。这些心理品格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比如,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常会当着他的面发表议论。 "这样,无形中使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牵的异常心理;对于有特长的孩子,家长常过分的予以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有时还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这就极易导致孩子过早地形成 " "专业化"的心理定势,从而影响以后身心的全面发展。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待遇普通化。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2.2选择自主化。"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 ,如著名教育家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
2.3期望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2.4家长榜样化。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5学校与家庭配合密切化。对孩子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校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也好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2.6家庭民主化。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 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篇7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孩子还认为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后,家庭教育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再则,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寄居在其他亲戚家的留守儿童难以产生归属感,总觉得是寄人篱下。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和父母长期相处、频繁沟通,只得同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其一,祖辈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其二,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才成人。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效应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对心灵关怀的渴求和对感情交流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失落、担忧等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便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情绪不稳定,为人处事孤僻多疑,自卑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严重,甚至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和暴力化倾向。
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里只能靠自己独自思索,因为祖辈的受教育水平的确难以帮助其解决知识上的难题。留守儿童主要的学习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的人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较之成才更为重要,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远离父母的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年迈的老人根本无力管教。在家中称王称霸的孩子在学校里也常常会违反纪律,严重的还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社会能否良性运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首先要求广大父母提高家庭责任感,也需要社会献计献策和政府重视。
篇8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第七,新分教师培训。7月7~11日,聘请南京5位专家在第六小学开展了近3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2007年、2008年新分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教育教学常规、心理学教育、新课改培训等。另外,还进行了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油城乡土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科实习培训等。为新分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教学岗位奠定了基础。
篇9
一、高中生独立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1. 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中生的个体,由于其人生阅历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等原因,在其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人格障碍,如果这些人格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矫正,将会影响到高中生健康成长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例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过度强调考试分数,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尽管适度的焦虑感能够促使个体为改进自身的不足而努力,但是过度的焦虑感则会变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释放,就容易使高中生个体产生过激行为。对高中生进行独立人格的教育,有利于其形成对学生成绩的理性思考,使其认识到成绩并不是生活中惟一的内容,进而更为关注自身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极大地限制了高中生独立人格的发展。传统教育的主导思想过于保守,脱离社会现实,缺乏与现实社会对接的时代意识。其倡导的“大一统”教育观念扼杀了高中生对独立个性的追求。在个体与集体利益问题上无视个体的正当利益诉求,从而大大地打击了高中生的积极性,致使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其本质上是应试教育,在这一教育体制下,凸显的是一种功利的教育理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学生而言往往是“一考定终生”。应试教育下,一方面,对外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交流,开放性意识淡薄,使得当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文明成果难以得到及时的吸收运用,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学校教育重科教,轻德育现象严重。
3. 时展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培养怎样的新时代人才重新进行了审视。当代高中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的后备军,自主的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坚强的意志、丰富的学识是高中生担负起祖国建设重任的素质要求。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高中生要学会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要能够吸收时代的有益养分来丰富自我,要敢于创新以适应开放性的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生作为国家事业未来的建设者,为实现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代在变迁,高中生必须注重思想意识的自我更新,依据时代变化不断地调节自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只有具备这样的应变能力才能使自身紧随时代脚步,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前行。
二、高中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对策
“高中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对高中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和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过程,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形式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融合性教育。因而,当代教育应把独立人格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去。
1.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要塑造高中生的独立人格,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实现了自由、平等,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利行事。而这种自主、独立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理性精神,它使人不再盲从、愚昧,而是使人具有判断能力和能动创造精神。当前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公平、民主、正义、法治等价值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认知态度,从而不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塑造。
2. 父母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应该认识到,帮助孩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一方面,父母需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父母需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用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孩子的个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家长来说,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能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否则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的效果。
3. 转变观念,优化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培养的人才存在依附性人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依附性人格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的是具有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仍发生了“绿领巾”事件,这说明素质教育还只是形式。如何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培养自尊自信、独立自主的良好心态是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责任,但显然很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项责任。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把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4. 优化校园大环境
篇10
1958年民主改革前的50多年中,农奴制逐渐表现出与社会发展不适应,自然形态的学前教育主要由儿童所在的家庭承担儿童教育任务。正是由于家庭教育与个体成长的特殊关系,在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前,与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相似,的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于家庭中。藏族家庭存在相似的教育方式。如强调藏族儿童的道德品行养成等,婴儿期主要由儿童的母亲同时扮演养育者和教育者双重角色,直至儿童成长至三、四岁时,由其他家庭成员(如家中其他长辈及兄长等)承担。由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打上这种特殊文化烙印。藏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和生活方式,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哺乳喂养方式。依据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理念,认为传统的藏族家庭教养方式带有感觉教育与情感教育元素。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生活环境相对恶劣,生活艰苦,因而学前教育通过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中形成了非常注意培养孩子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坚毅性格。虽然此阶段以家庭承担学前教育为主,但此时学前教育已有现代意义学前教育元素,如教育内容更体现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涉及了重视游戏、强调身体、注重道德等方面,但是这些教养方式仍然具有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如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身体保健等方面。以游戏教育为例,儿童的游戏伙伴既可以是家中长辈(如父母及保姆),同时也可以是年龄相当的同伴,游戏同伴通常是本家庭或亲戚、邻居的孩子,在贵族家庭中贵族儿童通常与家中仆人的孩子进行游戏,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有关社会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如主人和仆人身份、好人和坏人身份的扮演时,仆人的孩子几乎只能扮演仆人角色和坏人角色。贵族家庭中的儿童从小从游戏活动中体验贵族的生活方式,仆人的孩子则只能在游戏中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游戏中儿童学会认知和体悟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其诶后扮演成人世界的角色提供经验。此外,重视礼仪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传统,从儿童婴幼儿时期便开始,既有对传统礼仪的保存功能,同时又继续保存期不平等性,弱化教育的积极性。尽管没有现代正规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但这不能说明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据记载,最早的专门性学前教育机构是附设国立拉萨小学的幼儿班。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虽然没有将学前班独立出来,但毕竟是学前教育机构的正规化的大胆尝试,且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制定和调整,更具有现代因素,但无正规的课程设置,后来此学前班停办。
二、时期迂回缓慢发展
民主改革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民主改革的促使下,产生了现代学前教育机构。时限大致为1959年—1984年。这一阶段,学前教育在总体上大致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时期。运动在地区相比于内地其他地区略显滞后,直至地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改革开放(1984年)以后,学前教育以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主的格局略有调整,这一时期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则经历了停办与恢复的过程。随着在的结束,的学前教育又开始逐步制度化。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是缓慢迂回发展的。
三、改革开放后迅速协调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后,学前教育迅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办园形式多样化,民办、公办幼儿园遍地开花,民办园、集体园、公办园多种模式并存,特别是民办园在当前占据重要的位置。二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逐渐现代化。如在语言教育中,从只重视母语或只重视通用语言的教育和学习逐渐转向重视双语教育并发展。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为满足更多家长需求,一部分幼儿园专门开设英语课程,在这种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地区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其国际视野也得到扩展。
四、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