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篇1

关键词:会计与财务研究;宏观经济;微观企业行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越来越干预经济的发展,宏观采取的政策一定会对微观企业层面有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对宏观因素的反映特别的强烈。因此,就要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会计与财务,即:宏观层面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以前没有研究的,是对以前研究的一种创新。

一、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一)宏观与微观的范围。宏观与微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宏观因素一定要通过微观企业才能发挥作用,微观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宏观因素。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做决策之前,通常先会推测宏观因素。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微观企业根据宏观经济或者宏观政治做出的决策,不限制于公司的管理、盈余管理等。

(二)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实务既是会计的研究对象,也是财务的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制定的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宏观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经济政策等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等为标准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会计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会计学主要就是研究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因素是最大外部因素。会计与财务最关注的是企业的行为,它们的研究范围比较狭隘,仅限于微观方面的研究,比较片面,没有把宏观因素考虑在内。很多的经济学研究家没有把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研究,单独的研究企业行为与产出,没有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破裂。然而现实中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宏观政策做出的财政政策等,它们影响着企业做出的决策,而企业做出的决策也会影响着宏观经济。

(三)宏观因素中的政治因素与微观企业行为。宏观因素中不仅宏观经济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宏观因素中政治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政治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反映,政治领导者某些决策可能直接会影响着企业主体做出的决策,甚至是还要随着政治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如果企业的高管与政府的关系强,那么政治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

(四)研究会计与财务宏观向微观传递的意义。有些经济研究家没有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研究,因此,对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会计与财务时能够做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是研究会计与财务的一个新视角。把宏观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企业决策中,形成一种机制,能不断地完善传统的微观企业行为。微观企业所做的决策,考虑宏观因素的变化。在我们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并且在我国政府与经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研究会计与财务时,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在研究中注意的问题

(一)内生性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分解与综合的关系。宏观因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或者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出,反过来企业的行为以及经济产出也会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因此,在会计与财务的研究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二)衡量宏观因素的标准。宏观因素的两个方面;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宏观因素,如果只是用其中的一种作为标准来衡量是片面的。需要建立一套衡量标准或者是多样化的标准,来衡量宏观经济指标;而对于政治因素的衡量标准比较匮乏,经常需要用他变量来代替。因此,一定要对文章进行稳健性的检测。

(三)尽量排除偶然因素。宏观因素的很多方面都对微观企业有影响。因此对于微观企业的行为一定要考虑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与财务的研究新视角研还可以利用时间研究法,但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控制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采取循环性事件的方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

四、会计与财务新视角的可研究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第一是宏观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宏观因素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济产出,比如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经济政策等都可能会影响着企业或者是不同行业,微观企业也会很据宏观因素相应的调整其决策,以适应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更直接的影响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投资额以及投资的方向观察企业的行为决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货币量查看企业的行为变化。

(二)世界的宏观因素对我国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微观企业对商品出口的依赖性很大。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国际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着我国国内微观企业的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实际运作。

(三)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的资金量等之间的关系。由于各个省市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实力等不相同,这些不同都可能会对微观企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省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有实力的区域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资金量的变化;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对微观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微观企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可以研究出不相同的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解决问题。

总 结:

没有把微观企业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研究致使当前研究比较的片面。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宏观调控对企业政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一个创新点。对于有关宏观因素影响企业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宏观因素向微观企业传递的研究角度出发,能够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提出新的内容、可以完善以前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控,我们发现:在1993年开始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在缺乏财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长期的社会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对旺盛转向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的相对过剩。这种转变在货币层面上表现为周期性通货膨胀转向持续性通货紧缩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发国债、增加离退休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等的配合下,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调低存贷款利率;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将消费信贷业务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种类放宽到所有大件消费品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信贷指导意见……。然而,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1999年则降为35%,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议:(1)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要缓解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方面必须改变一味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做法,在维持广义货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即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鼓励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现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长率相对高于M2的增长率。(2)通过鼓励消费和投资,对高达6亿多的储蓄存款进行分流,而鼓励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而鼓励投资,一方面要加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以增加金融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降低投资限制以鼓励实业投资。

二、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当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实现的。但是,在微观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低下的经济背景中:(1)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往往表现为持币待购 ,由此导致社会现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现金漏损率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和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2) 因为销售不畅和生产经营的萎缩,企业对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减少,加上其投资行为受到遏制,企业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样起到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可用资金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其贷放规模并未随之相应增长,原因有二:第一,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第二,贷放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性的需要严格控制资金贷放,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最终体现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超常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试图扩张货币供给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却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驰,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

政策建议:(1)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将调控重点放在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上,使之“顺对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诸多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及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运用,过度依赖于少数经济政策如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3) 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走出通货紧缩,推动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

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全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使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由此,从中央银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调控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必然有一个相关的传导过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为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中央银行根据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并降低利率水平。这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的内部短路现象,它是指银行体系增加的准备金没有最终用于向工商企业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滞留在了银行体系内部,或是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基础货币的作用,基础货币的减少又通过多倍存款货币的紧缩进一步缩减了货币的实际供给,导致社会资金相对减少。

2、商业银行在接受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的具体调控做出反应,即根据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向相应调整其业务,动用超额准备金扩大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放款的规模并调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派生存款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的单一化以及现存的银行信贷配给机制自身抑制需求和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加上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时,出现了日益普遍的“惜贷”和前文提及的银行资金内部短路现象,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而未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

3、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根据中央银行发出的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向,在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相应扩大其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层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实际效应业已证明,现阶段,即使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无论是社会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无法有效拉动。应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其实质是体制性的,是我国现行经济包括金融体制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篇3

以2008年为标志,中国靠传统的出口优先战略无法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要更加依靠内需,且更多地依靠消费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以2009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和压力,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或8%以上增长不仅难度大,而且负面效应大,资源环境不可持续。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处于1997-2000年间以来的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走势,估计与1997-2000年间较为相似,其面临的复杂性和困难可能还甚于第一个调整期。

调整是由周期、阶段性和外部环境三大长期因素引起的。从中周期和长周期因素看,2008年是双重拐点,既是中期周期调整的拐点,也是长期周期调整的拐点。实际上还有两个周期的拐点,即短期周期的拐点和全球长期周期的拐点。四个周期性调整重合,形成很强的叠加效应。因此,调整时间太短无法完成,积累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时间,淘汰落后产品及产业进行重组改造也需要时间。

从阶段性因素看,调整压力更大,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不仅是周期性的,更主要是发展阶段变化的反映,即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速。未来经济增长最大亮点将是结构变化,而不是速度的加快。

此外,外部环境的继续恶化将对经济回升产生巨大的外在压力。

从短期看,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经济的年度和季度增长都将由目前的8%左右向7%左右调整,不会出现趋势性上升,但下跌的空间也不大。导致2011年以来经济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最终需求不足,即消费不足,再加上出口不足,各种迹象表明,这两大最终需求未来一段时间都将继续保持调整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冲击型或干扰型的。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即由高增长状态转向平稳增长状态,这也可能是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水平。一些深刻的结构变化将在这期间发生和逐步完成,为中期平稳高效增长奠定基础。

经济处于调整期,其特征也会与过去的调整期有相似之处: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同时,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但新调整期与1997-2000年间的第一次调整期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国经济面临重大的结构转型。即正由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型,与之相伴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将逐步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

因而,可以把未来5-10年定为调整升级期。调整是指经济增长速度合理放慢,降至7%左右,升级则是指需求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标志就是消费增长潜力不断释放,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均明显上升,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其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在这一新发展时期,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可能比1997-2000年间更严峻,但调整所产生的升级机会巨大,是企业效益与质量提升的黄金发展期。

经济运行趋势由高速转为中速,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以保持高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适应这一新变化,从过去两轮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看,以增加投资为重点的刺激政策并未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会带来“反弹”效应。相反,经济的好坏和稳定与否,取决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对解决结构转型升级期的各类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创造宏观调控方式,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

篇4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45-02

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各类企业越来越多,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多种经济和财务预算、分析相结合.通过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层认识到财务分析在日常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企业对各类会计报表、经营发展规划、业务指标、数据等相关经营基础资料的归纳和整理,使企业做出较好的经营决策和较好的前瞻分析,有利于使用者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相关财务状况,分析相关情况,评价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人员的业绩,对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较好的提高。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财务管理资料和其他相关经营管理数据,进行系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旨在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财务和经营状况、现金流和获利能力情况等等。是为了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层分析自身的运营情况,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等相关部门评估企业,为未来的各种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分析、行业内的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一)企业内部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企业的财务分析可以从中反映企业的利润构成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情况,如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还可以发现企业某项经营业务对企业利润和价值的贡献程度,便于管理者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经营业务结构或模式,推进发展。

2、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到期债务与可支配资产之间的关系,现在企业大部分都是负债经营,企业有无偿债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企业能否利用负债推进企业发展,使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

3、运营能力分析。通过企业运营能力分析,可以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资产的利用状况有一个较好的反应,这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较好的保障,同时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情况,如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这也是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都同时关心和重视的地方。

4、现金流量分析。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入和与流出的差额,正数为净流入,负数为净流出。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可以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企业各类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最终结果进行财务评价。如速动比率等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5、增长能力分析。企业发展中成长性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指标,如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情况,或者潜在的成长情况,是投资者比较关注和重视的能力分析。

(二)行业内的分析

财务分析,在企业所在行业内主要应用在于不同企业间的数据和指标比较分析,以期有所对比和分析,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或找出对手的竞争优势,并加以学习,实现定点超越的战略实现,比如平衡积分卡的使用,同行业的运营能力指标、偿债指标对比分析等等。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财务分析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应用主要在于财务数据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对比分析,比如在政府紧缩银根经济政策下,对负债率的调整等等。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能为外部债权人、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等单位获得比财务报告更深入的信息,能够为其做决策提供服务,通过财务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使用人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预测到今后的发展水平和前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从现在看,投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可称为满足各类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分析方法。这对企业进行有效地分析并找出对企业发展有力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时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快速的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促进企业经营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都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决策者也应对企业未来发生的重大事项,例如对外投资、企业购并、发行债券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财务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

(二)财务分析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运营能力和资产使用情况的深入指导,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清楚了解企业是否运营状况较好,盈亏及财务对未来的透支、企业的未来发展动向等情况,并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和监控,并对各种情况和因素加以区分,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的社会义务达标的重要参考,对企业的经济调控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三)可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企业财务分析可以对经营管理有较好的认识,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里面的问题,推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各项费用成本,提高资金周转企业形象,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财务分析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建议

我国现阶段企业普遍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没有相区分,相应地财务分析更多地是对会计核算后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这不符合现代财务管理对企业战略性的强调,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仍然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更多地是事后分析,即对财务核算出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对事前的财务预算,财务执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不符合现代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提供的结论和依据满足不了管理的需要。

(二)我国财务分析上手段和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比如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和运用,更别说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分析和数据挖掘了。但是加强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能满足一定的需要,包括手段和技术,我同事单位这个系统化了2600万元。

(三)现阶段我国财务报告也存在局限性,披露情况不够完善,单靠财务报表远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更何况我国财务报表存在很多造假的现象,使得财务分析也伴随着存在失实的现象。而且各行业,各企业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也存在着不同,使得财务分析结果也不易进行比较。

由于现阶段财务分析存在上述缺陷,现代财务分析应当贯彻企业战略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分析,并且要加强其系统性、指标间的关联性,及时改进财务分析:

1、企业领导重视。财务分析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有力配合,共同推进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首位,给予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力配合,推进发展。

2、完善和改进财务分析。通过了解到的财务指标的缺陷,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从中找到适合国内企业的方面,努力健全财务指标体系,并针对多种行业建立多种指标评价体系,还要结合指标所反映的含义,实地调研,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财务分析得出的结论,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和能力。

3、保证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在意的事。能不能用,真实与否,这就要求财务分析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要加强监管,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抓,彻底杜绝企业会计失真,增加准确性和责任,并及时上传到网络,接收外部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监督管理,提高执业理念,改变营业模式,使执业工作不受委托企业控制,真正实现对外提供数据的公正,真实可靠。

4、培养财务分析综合人才。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可用的人才是关键也是重点。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不仅应当具备财务会计知识,也要懂得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上的知识,最好有企业管理的工作经验;计算机使用水平和能力也要有,相关的财务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应当掌握;财务分析人员还应该有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应对比较复杂的财富分析情况;高级财务分析人员还应该具备统计分析甚至计量经济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分析效果,得出更准确、更深入的结论。

另外,财务分析人员也要十分地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财务分析中应当秉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职业素质,严格按程序办事,不受到外界影响。

在宏观层面上,我国也应当加强对会计报表造假的惩戒,为财务分析提供一个纯净的工作环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应当对财务报告加强审计,对财务分析发挥独立审计的作用,促进财务分析结果的更相关、更准确、更真实。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分析是一个综合的完整的体系,随着中国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向规范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加强财务分析工作,提高财务分析质量,切实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泰州兴瑞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王永成.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09,11.

[2]苏云丽.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01.

[3]何忠德.再论企业管理中财务分析的有效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篇5

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股市运行的概念模型。模型将影响股市的因素区分成外生变量、结构因素和过去的状态。指出对未来的预期是股市运动的直接动因,外生变量、结构因素和过去的状态是通过改变投资者预期对市场发生作用的。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对股市产生影响的,着重分析了政府调控股市的目标、方式和手段,从而提出了一个分析股市运行的理论框架。并用历史行情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用模型分析了今年行情的走势和今年推出国有股减持的可能性及其影响。指出模型的局限性是不能给出影响因素与股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

本文根据数学模型的原理和结构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股市运行的概念模型,而不是数学模型或经计量学模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影股市的因素很多,关系复杂,很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或经济计量学模型。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建立了一个准确预测和计算未来指数的数学模型,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将使这一模型很快失效,因为这一模型的普遍使用改变了投资者的行为,从而改变了模型建立的前提。可能是基于上述的原因,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投资银行也没有预测股票指数的数学模型。

这样的概念模型有用吗?它能在多好的程度上解释历史、预测未来和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模型

人们常用政策市或资金推动模型来描述中国股市的运行。我们认为,这两种模型都抓住了中国股市的某些特点而遗漏了另一些特点,可以解释某一些现象而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不是一种对中国股市运行的全面和准确的概括。

(一) 结构

经过对1993—2001年上证指数的变动及其与这一期间相关因素关系的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将中国股市的运行模型概括为:

1. 中国股市是一个有着根本制度缺陷的、在政府强干预下的新兴市场。它

每一时点的状态由外生变量、市场结构和过去的状态所决定。

2. 主要的外生变量是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和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其中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最为重要、最直接。

3. 中国股市结构的特点是2/3的股份不能流通和没有做空的机制。这是根

本性的制度缺陷,造成中国股市的特殊表现和投资理念等一系列问题。

4. 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成长快,不规范,但监管和制度建设进 步迅速,处于快速变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5. 与其他股市一样,中国股市具有周期波动的运动规律。它某一时点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相关。在外界作用消失或不变的情况下,股市将按其自身规律运行。

(二)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股市的指数和成交量等是模型分析、计算和预测的对象,称为内生变量。对指数和成交量有作用而本身又不受它们的反作用的因素,称为外生变量。换句话说,外生变量是模型以外的但对模型的运行有作用的因素。如前所述,中国股市的主要外生变量是: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前二者是普遍的,各国股市都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后者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以及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制度特点而形成的,是中国股市特有的。我们将在下一节中专门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从两个方面影响股市,一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二改变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经济形势好,投资者对前景乐观,投资积极;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对前景悲观,投资则变得格外谨慎。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改变或部分抵消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间接作用于股市。此外,扩大政府投资的政策,会对某些板块产生有利影响;减税则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改善业绩。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大而直接。扩大货币供应量,经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必然增加了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为股市上涨创造了条件。降低利率,降低了储蓄、债券等其他金融商品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了股票投资者机会成本,增加了股市的吸引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股市上涨。此外,扩大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也有助于经济增长,间接地影响股市。

(三)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

1. 目标

政府希望通过股市实现以下目标:大量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利用其市场机制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体制和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促进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和补充社保资金等。为此,要加快证券市场的改革、制度建设和发展。在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防止股市出现剧烈动荡,产生危及金融体系、危及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

2.方式

政府根据股市的状态与目标的偏离程度决定调控的时机、方式和力度。政府不以股票指数为调控的具体目标,而以减少或控制股市的发展和运行与政府目标的偏离程度为调控的具体目标。借用一句控制论的术语,属于偏差调节模式。

中国的股市要服务和服从于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当股市的发展和运行偏离政府的目标不大时,政府或者不管或者进行适当的调节;当严重偏离政府目标时,政府将会进行强烈的干预。

2. 手段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控制股票的供应量。1997年前政府主要通过新股发行额度和审批和发行的节奏来控制股票的供应,以新股发行条件的松紧辅之。2001年取消额度控制和审批制、实行核准制后,对股票供应的控制减弱,主要以核准和上市的节奏和新股发行条件进行调节,同时也对新股发行价格进行控制。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控制合法进入股市资金的种类和数量。政府对何种资金可以进入股市实行严格的控制,特别是对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严加限制,如不允许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将资金投入股市,对保险资金入市一有比例限制二只允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入市,券商的增资扩股、投资基金的设立和扩大发行须经证监会批准,等等。

如上所述,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控制股票的供应和入市资金来实现,使股指向政府期望的方向变动。必要时也会采取改变交易规则、交易成本和行政手段来加以干预,如设立涨跌停板制度、实行T+1交割、降低或升高印花税率,甚至发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

(四) 中国股市的结构特点

中国股市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股价高企、平均市盈率远高于其他市场,大多数股票不具有投资价值,投机盛行。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股市结构的制度缺陷----2/3的股份不能流通和没有做空的机制。所发行的股票仅有1/3可以流通,造成了市场上流通股票的供不应求和流通股票的高价格。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流通性溢价,认为是2/3不能流通的股票的发行溢价在流通股票价格上的反映。对流通股票的高价格的另一种解释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收益来自于两方面: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和资本增值。

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派发的红利的总和尚不能完全抵消各种交易费用(印花税、手续费等),因此,投资收益99.9%来自于资本增值,通过价格的波动获取收益是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赢利方式。而没有做空机制的交易机制又决定了只有做多才有赢利。正是这种制度缺陷造成了股票指数的底部逐渐抬高,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逐渐抬高。

高企的股价使得股票失去投资价值,只有投机才能赢利。2/3不能流通的股票终将流通、一旦流通股价势必大幅下跌的预期,恰如达摩克斯利剑悬于头上,时刻揣揣不安,谁还敢作长期投资的打算呢?因此,投机理念流行,投资理念则没有市场。

(五)

中国股市的周期性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结构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个共同协作,一起作用于经济建设。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调节和促进而且对我国的经济起着调整作用。

一、宏观调控实施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其发展有多么完善,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对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而对于有的领域市场经济可以发挥其自身的调控作用,有的领域却不可以。市场经济仅仅依靠其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来长久维持良性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就需要在制度与法律方面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以此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对财政收支的调节来调控市场经济,以维持秩序的正常进行。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调控财务收支来合理分配资源,来辅助市场解决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所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财政收支进行的。

二、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宏观调控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宏观调控有了新的要求,宏观调控应该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宏观调控在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时有不同的形式。

1.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指令型”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都由政府进行计划。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已经不适用当前的经济体制。其弊端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调节微观经济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结合,造成资源浪费等;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虽然计划经济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不能否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我国经济曾经一度的调控作用。

2.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

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是指国家不再直接对经济进行调控,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以此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再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对其进行间接的管理和指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时是从之后开始的。这种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间接调控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将市场经济的资源充分利用,也可以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以此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间接的宏观调控相对于直接调控来说,调控方式更加灵活,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更加人性化管理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

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

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三、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结语

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这已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宏观调控的运行是在一定的市场规律下进行的,并使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策略。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为微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均衡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而宏观调控就是一只有形的手,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的目标和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

篇7

在方法使用方面,从基于辨别分析的开创性论文开始,就有大量关于预测企业失败但是没有引进宏观经济变量的辨别分析,由Shumway(2001)扩展的多时期Logit模型,加入了宏观经济变量,来测度宏观经济变量和企业破产率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包括Bruneau(2012),使用法国的大样本非财务公司的会计数据,在行业层次上使用多期logit模型来估计企业财务脆弱性指标,因为样本大,跨度时间长,所以可以考虑到企业财务状况逐步恶化至破产清算的过程。之后又有学者使用了持续期间模型,尽管这种模型有上面提到过的主要优点,但由于左截断问题仍然存在局限性,当观察期很短时,资料库里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观察期之前就成立了。除了以上几种模型外,还有很多计量方法估计企业的财务脆弱性指标,同时也包含了宏观经济变量,比如Hamerle等人使用了一个随机效应的Logit模型来评估德国的破产企业;Bonfim使用了一喝随机效应的Probit模型评估葡萄牙的破产,Pederzoli等评估了一个依赖静态的相同的违约模型,区分了扩张时期和衰退时期。Qu使用的是一个固定影响的LSDV模型;而Jimenez等使用随机效应Logit模型来测量银行贷款增加对银行违约的影响。

二、企业的财务脆弱性指标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文献的第二条主线是关注企业财务脆弱性如何影响经济周期,这样的一个问题意图在微观层面上合并信息来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最初关于微观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银行来研究的。关于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那个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其赞成和反对的证据在辩论中仍然是非常多的,但是恢复辩论的资产负债表渠道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来自Bernanke,其论文中写道银行对这些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停止向质量较低的投资者贷款,是对于那些他们以前已经借款过的企业来说,财务部门事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的承受力,因为产生更高的有效成本的信贷减少了商业需求为当前期间货物和服务.其开发了一个小的模型,他们利用借款人资产净值和投资的成本之间的反比关系来解释为什么在没有任何的金融危机冲击前,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可以是商业周期波动的来源,在相关的研究中Coe使用马尔科夫切换模型来估算财务危机发生的条件概率,发现在实际产出模型这些估计的概率有额外的解释力,支持了Bernanke的发现。在相同的论文中,Gertler通过证明借款人的信用变化如何影响投资支出、预期的收益和整体经济,从而证明了企业的财务因素对宏观经济状况可以有定量显著的实际效果。Repullo等也开发一个宏观模型,得出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解释力。后来,Fazzari等从公司财务结构方面也证明了微观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宏观经济宏波动有重要的影响。Lown也提供了证据表明了由企业失败来衡量的财务脆弱性指标和信贷标准一起可以用来解释银行贷款的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

三、企业的财务脆弱指标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事实上,目前只有几篇论文是真正考虑了企业的财务脆弱性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主要都是来自国外,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研究。通过使用聚合的信用风险,随着时间推移其近似于企业的破产频率,并发现了在微观和宏观角度之间一个有用的链接。同时提出了一个向量自回回归模型,将观测到的破产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模型中,同时还包括其他的宏观经济变量。他们还使用一个微观宏观模型,从带有微观变量的logit模型中估计的破产作为额外的变量引入到外源性的VAR模型中。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破产不再完全是内生的。使用了一个无法观察成分的多元模型揭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失败在高频率下的周期性共同运作。使用了一个结构性信用风险模型来计算上市公司的EDF经验值,并使用VECM模型来研究预期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和后面的两个研究相比,Bruneau(2012)将Jacobson的宏观模型应用到法国的例子当中,同时使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强调需要使用大量的微观企业资料,不只是考虑那些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企业,把破产当作完全的内生变量,并在部门层面上考虑两者的相互关系。同时提供了在持久性经济周期冲击下的第二轮效应的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企业破产对产出缺口产生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与展望

篇8

关键词: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 国民经济 导向作用

政府在国家经济波动方面的影响,通常可以通过投资、消费和政府购买三个主要的方向来实现,而通过与相关原理和公式的应用,就可以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运用来实现对国家经济的调节作用,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能够将我国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

一、宏观调控概述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是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显著的阶段,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的变动,通过市场来是实现对一切经济活动的解决。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说,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发展的最好状态,通过市场来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守夜人。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缺陷,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产生,更是使得自由市场的理论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当市场机制发生特殊状况时,就充分体现出政府的作用,也就是宏观调控。根据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国家在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时,通过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的平衡性,当经济受到影响而发生衰退或者是膨胀时,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或者是紧缩性政策来维持经济的平衡。

二、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

1.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相应的经验。

如今的国际市场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且日渐明显,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在2008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这次危机也充分说明,通过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全面控制,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迅速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坚持保增长、调结构的基本政策思想,有效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回升。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表现在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在短时内通过政府快速、大规模的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整和引导,从而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所产生的经济趋缓的局势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也增强了国民恢复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从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出发,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来适应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此来促进经济拉动力的增强。

2.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推动力。

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市场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为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与此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在通过政府宏观调整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宏观调控的手段的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局问题的有效解决;第二是组织措施的有效执行,才能保证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转化为现实的政策与措施。综合的说,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发挥,既要保证全局的利益,又要能够兼顾局部的利益,通过实践操作实现宏观调控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促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模式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为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的保障,以此促进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规范化。

2.通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有关政策的时候必须要广泛听取其他派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建议,重视党外人员发出的声音,只有民主决策,群策群力,才会使我国宏观调控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操作上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能够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及时迅速地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方向,更好地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

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配合

我国在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须要保证其与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相适应,对于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发展进行适当的鼓励或者是限制,以此促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也需要制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相适应的措施促进信贷结构的完善,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而商业银行也需要按照相关的产业政策进行贷款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构建也需要向着市场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其在经济发展中推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优化,才能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维范式;素质教学;高校;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22-02

目前中国的高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高等人才培养中,都将《西方经济学》设置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在上述专业设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的作用。首先,在学时安排方面。《西方经济学》被编排在所有专业课程之前,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专业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且,学时量充足,共计118个左右学时。其次,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划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西方经济学》按照此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子课程。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教学组织。可见,此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学生对此门课的学习往往是只知道表层的具体知识,而不知道更为重要的深层的含义和本质。换言之,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不明显。那么,到底应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求知要求?这是个值得探讨问题。

本文仅从思维范式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素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思维范式的界定

所谓思维,是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印象,借助于词的作用,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普遍的内部的本质,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所谓范式,这里借用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首先,一般是指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信念、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范式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所信奉的世界观或共同信念,也有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假定”;其次,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或信念的支配下所运用的一套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或推理规则;最后,是人们运用这些思路、方法和规则而获得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即范式最终要产生一种或多或少自成一体的理论。范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双重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为科学研究的开始和进行提供了认知基础和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定向和限制作用。

本文中所指向的思维范式,是指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运用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二、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思维范式的应用,首要地在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即思维范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和实验环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相关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即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经济现实和经济问题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首先,通过《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清楚,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分类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要会分析现实经济中微观个体(企业,消费者等)是如何进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的。即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各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实践、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一国或一个经济体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学会认识和分析现实宏观经济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而且,在更广意义上同样适用。可以是整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适用,同样可以是其他学科甚至生活领域的适用。教学中,教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传授给学生的可能仅是“金子”本身,而不是更重要的“点金术”。

三、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维范式融入到对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素质教学中。

1.通过教案编排来明确思维范式。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案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所以,要将学生应该掌握的思维范式有条理地、详尽地安排在教案之初,即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思维范式以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来。其次,再把教学内容在符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围绕着各级思维范式进行安排。这样就可以使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具体的知识、原理和相对抽象的思维范式。再次,在教案中,思维范式的安排要在可能的范围内由简单到复杂,以便于学生接受。

2.通过案例教学来贯彻思维范式。由于《西方经济学》既不同于纯逻辑性的课程又不同于纯知识介绍性的课程,所以,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是不能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可以使相对抽象的原理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使思维范式得到介绍和演绎。

3.通过实验教学来再现思维范式。经济学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介绍,而缺乏实践色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增设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最现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尝试是让学生在专门的商务实验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这章的内容后,可以去实验室的国际贸易软件平台中模拟国际经济学的各环节,把理论用之于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且还使得课堂授课环节所学的思维范式得以再现和应用。

4.通过课程论文来应用思维范式。古语: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西方经济学》就是要学其中的思维范式,那么,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之后,把所学理论与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的有效方法就是习作课程论文。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中国目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等论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所学的思维范式、知识和理论真正内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很多的诸如此类的论文安排。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引领学生如何习作专业论文,让学生形成规范的论文思维和方法。

5.通过双语教学来溯源思维范式。我们国内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原版教材的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在西方论著的基础上编著的中文教材。可见,我们要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与方法。所以,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和西方的思维范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曰为了使学生真正认知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些术语讲授给学生。此外,学生的学习远不能停留在课堂学习环节,应扩展大量的课外学习。

6.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推广思维范式。教学安排中,可综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通过视听等刺激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这些教学手段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易接受。丰富的信息和直观的展示可以使思维范式得到更好地推广。

四、思维范式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学生应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修习课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范式。即要学生明白他们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该怎样学,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此课程的导论中就应告诉学生,此门课程要求修习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理论,更是相关的思维范式。并告知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范式具体是什么,使之在此后的课程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培养、锻炼这些思维方式。同时,告知学生该怎样学,使其有指导、有方法地去主动学习,这点,很重要。

总之,思维范式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而且更体现在安排教学时应注意的思维范式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陈颖健,张惠群.新思维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Paradigm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DAI Xiao-l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52,China)

篇10

关键词:IS-LM模型;经济基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03-03

IS-LM模型是考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宏观模型,由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意指在产品市场上投资I等于储蓄S)和反映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意指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L等于货币供给M)构成,连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键变量是利率。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而利率的高低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就是这两个市场均衡的形象演示。

IS-LM模型中的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L是货币需求,M是货币供给。纵轴是利率,横轴是产出。

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而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不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就无法确定货币需求,利率也就无法确定。这就出现了一个循环推论:利率依赖于收入,收入又依赖于利率。为解决这一循环推论的矛盾,凯恩斯的后继者们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模型:IS-LM模型。

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实际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这些移动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所以,利用IS-LM模型可以简单而又清晰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总产出变动的影响。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这里存在一个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通俗地讲就是政府支出挤出了私人投资和消费。若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挤出效应越大,即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小,政策效果越大。

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越小。(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越小。(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反之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越小。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反之则相反。

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二、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对总需求的影响,如果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IS较陡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小;IS曲线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大。

如上图:作图中IS曲线较平坦,右图中IS曲线较陡峭。当货币供给增加导致LM曲线由LM0右移到LM1时,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而IS曲线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2.货币政策因LM斜率而异,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下图,IS曲线斜率相同,左图中LM曲线较平坦,收入增加甚少;右图中LM曲线较陡峭,收入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货币政策也是有局限性的,在通货膨胀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能使政策效果得以最好发挥的方法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都是搭配使用,综合运用这两种宏观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政策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三是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要刺激总需求就需考虑究竟要刺激总需求的哪一部分。如果要刺激私人投资,最好使用财政政策中的投资补贴政策;要是刺激投资中的住房建设,就应采取货币政策;若刺激消费,则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所得税的财政政策。当然,要治理萧条,就要分析引起萧条的因素是投资不足还是消费不足。无论如何,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政策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另外,不同政策的选择还会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政治问题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