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篇1

论文摘要: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过程。后现代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的颠覆,它的矛头直指向现代化教育领域中的方方面面,它是对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后现代教育者主张从社会和全球的视角即从生态和整体的视角来考察人的行为,以培养具有生态意识、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目的。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以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反思、批判现代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艺术、文学、美学、宗教、法学和教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反应,都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状况相联系。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在商品化的后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产生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而寻找的一种新的价值坐标、精神秩序和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从其诞生起就没有确切的定义。那么,我们就从“后现代主义”一词来做一番历史考察,或许可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20世纪50、60年代哈桑、费德勒等人首次在明确的意义上使用了“后现代主义”一词。他们将后现代主义与当时激进的文化潮流融为一体。到了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风靡全球,并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丹尼尔﹒贝尔称其为“必然发生的后现代文化”。利奥塔在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将知识批判和反基础主义认同起来则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正式进入了哲学领域。而后的福柯、哈贝马斯、利奥塔等哲学巨匠发起的关于“后现代”的大讨论,则将后现代推向更广阔的领域。从以上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后现代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解释: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哲学上的后现代。本文作者要讨论的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中相关问题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

起初,教育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持观望的态度,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后现代自身影响扩大,后现代主义新颖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为教育理论的探索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分析教育问题。由于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众说云集的哲学思潮,且对同一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回答。因此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问题给予系统的说明就更加复杂。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现代教育的突破和超越。

1、教育目的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在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主张对学校教育目的采取更加宽泛的态度,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的,因为唯一真理的时代已经过时了。因此教育目的应该重新估量,应该培养具有批判能力,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

2、课程观

学校课程建设总要与社会时代步伐保持一致,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然而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保持学校课程和时代背景相一致实在很难。后现代代表多尔在对比传统的课程封闭体系与当今开放体系的基础上,设想了“4R”的后现代课程基本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系性和严密性。

3、道德观

在现代教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或律令。后现代主义反对道德外在的、固定的,反对道德权威主义,提倡多元主义。具体表现:(1)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异己、接受差异。(2)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对话。(3)关注道德情景,关注学生的道德自由与体验。

4、教师观及其师生关系

吉鲁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达知识,更是在协助学生看到各种知识与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的关系,理解知识如何被利用、使其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中具有批判能力并能够负责任的一分子,使学校与文化、社会、政治相联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师生关系也从教师的单向传授转向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二、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之路--后现代主义教育

(一)教育现代化概论

当代,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1】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过程在教育上的反映,它既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各个层面增长、发展的产物;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还包括教育制度、教学的组织行为、教育理念;同时,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变迁,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将纳入这个体系之中。

(二)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出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现代化的问题也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现代化中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如何?教育现代化与西化、传统的关系怎样?教育现代化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解决教育现代化何去何从的问题。

1、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国际化的关系问题

“本土化”伴随着“现代化”一起产生、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它与“现代化”、“国际化”一样,是源于对外来文化冲击、融合的注意和思考。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教育思想与各国教育实际的汇通、融合,是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各国教育实际的一部分。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整体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层面都会受其影响而发生变革。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国际化必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民族间的矛盾与差异等等。那么,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可以诠释两者之间矛盾与冲突。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批判、否定、西方流行的二元论、客观性、精确性,承认诸事之间的不确定性、边缘性和差异性。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们也推崇多元化与差异性,同时主张在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的超越,以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重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2、教育现代化与传统、西化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各国的传统文化是各国数千年、数百年社会发展的精髓。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冲突,还是相互依存众说纷纭。当然,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妥之处,如,中国的封建等级思想,西方的宗教神学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排斥传统文化,毕竟各国传统文化都有符合时展的合理内核,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21世纪的今天,整个世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独立存在。因此,有人这样打比方:美国一感冒,日本、冰岛、新西兰就会流鼻涕。所以教育现代化就是西化。那么,我们还是用后现代的有关思想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后现代的有机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永无止境的复杂网络。【2】教育现代化过程不是全盘西化过程,但在本质上却是学习西方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文化教育传统。因为,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动态的整体”。 【3】

3、教育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的关系问题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起步的,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和世界任何地区的教育都是不可分离的。谭嗣同语:“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则深刻的说明了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地区差异 、性别差异、阶层差异、文化差异、民族差异、种族差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等等差异与关系问题。后现代者认为,在每一个系统中,极小的部分只有置身于他们发挥作用的较大的系统中,才是清晰明了的。【4】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包含关系而具有内在联系的,个体与世界这个连续的统一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个人与他人、与他物的关系就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的。“我们不仅包含在他人之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之中。”【5】

历史正在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教育过程中用一种所谓普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代替个体的价值选择,以一般的认识论代替个体的精神追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需求。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种否定的、怀疑的、多元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流浪者的思维”。【6】

注释:

[1] 顾明远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 管理 “教育现代化”专辑 第8页.

[2] [3]张全新 著《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 济南 泰山出版社 2004年版,第335页.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育现代化 应用

在阐述医学教育中的多媒体应用时,首先,我们要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明确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将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医学类高等院校的课堂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更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尽量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对教育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从目前在教学中对媒体技术使用的情况看,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作为一所医科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一直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一项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1.多媒体教学在应用中的要求

任课教师在制作教学使用幻灯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在课件中的每一个幻灯片要使用统一规范的文本格式。比如:统一的文本标题(注意各级文本标题要鲜明、准确、语言简洁、归纳性强)、统一的项目符号和编号(各级项目符号要有特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一级的)、统一的字体和字号(标题和文本的字体和字号有区别),统一了课件的各种文本格式之后,就可以快速规范地进行课件的制作了,制作好的课件的幻灯片看起来既清晰明了,又便于进行后期的编辑、整理和修改工作。

课件的幻灯片的界面美化设计也是一个不同忽视的地方,最好能和课件的内容呼应,同时还可以根据讲课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更改,主体风格要保持不变,可更改局部的颜色,这样就可以起到分割讲课不同的内容和调节课堂上学生所看到的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不少任课教师认为只要作好上课所要讲的内容,背景无所谓。其实如果将做好的课件花点时间进行背景和字体的字型和颜色的美化设计,那么课件就如锦上添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任课教师上课增添一些活跃的气氛 。

2.医学图片的制作特点

任课教师在课件中都会插入医学图片,那么我们选择医学图片才是合适的呢?医学图片的制作要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在编辑制作图片时,首先要明确图片需要展示的内容,分清宏观和微观图片的特点,如果展示的是微观图片,那么在制作图片时,应该将微观图片的细节部分或是重点部分强调出来。使学生能够看清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清各组织细胞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同时也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选择,色彩要既能看出微观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又不会遮盖到微观细胞的细节部分,同时又将微观组织细胞清晰明了的显示出来。使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和教师所讲的保持一致。如果是宏观图片,那么图片也要选择合适拍摄角度,使学生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组织器官,从外形到内部,逐一分解,不要遗漏重点部位,给学生看到一个完整的组织器官的外形特点和功能的知识体系。教师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要注意播放的顺序,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医学动画的制作特点

同样,任课教师在课件中都会插入医学动画,那么我们选择和制作医学动画呢?

3.1条理清楚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理清所要制作的课件中的动画内容,动画过程,整个动画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情况,必须条理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医学动画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2素材准备充分

素材的准备是做好动画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要制作出吸引学生的动画,那么平时就要注重收集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素材,比如:各种医学图片和医学动画,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素材库,只要是和本专业有关的都行,当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动画时,可以利用自己满意合适的素材,制作出来的动画才生动和吸引学生。

3.3熟练使用动画软件

任课教师应能够熟练使用一种或者是两种动画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基本操作到特殊功能的使用,能熟练操作,并且能够根据一些上课内容的改变,进行不断地更新和改造,制作满足上课所需的医学动画。

由于存在着专业之间的动画制作的不同要求,所以在制作动画时,我们要注意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要求来完成的医学动画。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地安排内容,要实事求是,严格地根据客观现象来做医学动画。

4.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4.1有利于学生理解医学专业知识

作为一所医科院校,大多数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需要使用到多媒体,特别是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医学图片和动画的应用,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

4.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医学方面来分,人体诸多器官按其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按照以前传统的方式来上课,授课教师要上课前在黑板上画好所讲内容中涉及到的医学图片,才能给学生正式上课,学生看到的也只是大概的图形,细节的地方也可能无法准确地描画出来,这样就给授课教师讲课带来了讲解上的困难。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授课教师省去了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边讲课,边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的注意力,创设了信息化的教学情景。

4.3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讲解

多数教师平时上课制作的课件,基本上是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我们都知道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可以随意地插入各种动画和声音。动画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生理现象,特别是微观的病理现象,比如说白细胞附壁,白细胞游出,细胞有丝分裂,血液凝固,炎症吞噬过程等,都充分地发挥了动画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就理解和掌握整个生理活动过程,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精心设计制作的动画使用到课件中,在讲课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看到清晰明了、直观性强,便于记忆的医学动画,提高了教师课堂授课的质量。

5.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师已能自己制作PPT的课件,并能在课件中插入适当的医学图片与动画。这使得上课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化。

从学生的听课效果来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同时课件中的医学图片和医学动画能够起到更好地理解上课的内容。

6.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媒体技术;美术;教学资源;美术欣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听觉获得,视觉方面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的内容。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媒体教学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软件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抽象思维不断发展的时期,而数学知识又是极其抽象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止图象变为动态画面,把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起到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对印的乐趣》一课伊始,演示自然界各种肌理现象的视频影像进行欣赏,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图像,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美术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的教育,重视在经验的层次中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的能力。美术具有超时空的重组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性。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之前,也需要先从各网站搜集到不同年代、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代表性、不同类型的雕塑图片若干,每张图片有整体和局部的欣赏,以及当时的设计构思,再配以恰当的优美的古典音乐,学生可以自己点击,了解不同雕塑的历史背景及设计意图,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有了一种主动参与意识,再加上学习中产生的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美及其艺术价值,并突破以往习以为常的观念,在欣赏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发现,从而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子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概括地说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高品质、设计良好且使用得当的现代教学媒体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的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况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又缺乏促使学生观察的基础,难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改变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从欣赏、工艺设计及绘画课等方面发挥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带给学生的时空感受使学生懂得了艺术的博大与多变,优化了课堂教学,更促进了学生“广义视觉”的形成。

大自然是美丽的,它包含了很多美的法则。很普通的材料,很亲近的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都变成一种充满神奇趣味的课题,让人感悟到生活中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都蕴含着美,一种让人从心中产生共鸣的美——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只通过肤浅的“看”来发现这些美,还看如何去促使学生去观察、发掘与创造,必须多方位合理运用各种媒材,积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广义视觉”逐渐达到完美,使孩子们个个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明线带暗线;新授课;化学与生活;复习课;化学与健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2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1]。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即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明线,介绍物质的性质、用途等为暗线的教学设计的应用,既体现了用具体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此类明线带暗线教学设计,分别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新授课的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中“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我们比较熟悉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但较少关注铜在空气中也会因生锈而使得表面变绿,即生成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2]。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实验了解铜绿的性质,并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采用了以“探究除去铜制硬币表面铜绿的可行性方法”为明线,“了解铜绿的性质”为 暗线的教学设计。

1. 情境导入

考古学家发掘出的古代青铜器表面有铜绿,我国用金属铜制造的五角硬币在使用过程中表面也会产生铜绿。铜器表面的铜绿如果不及时除去,既影响美观,也会加速铜器的腐蚀。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引导学生猜测除去铜绿可行的方法并设计实验验证。

2. 验证结论

学生根据水能将脏衣服洗干净的生活经验,猜想是否可以用水来洗掉铜绿;根据教材铁的锈蚀实验中用稀盐酸能除去铁锈[2],猜想用稀盐酸是不是也可以除去铜绿;还有学生根据教材中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观察到碳酸氢铵加热后固体逐渐消失的现象,猜想加热是否也能使铜绿消失从而除去;另外还有同学建议用砂纸打磨以除去铜绿。依据学生的这些猜想,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

上课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依次完成以下四个实验:

(1)取一枚带有铜绿的硬币,用砂纸打磨铜绿部位,观察现象;

(2)用镊子取一枚带有铜绿的硬币放入一个烧杯中,再加入足量的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3)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枚带有铜绿的硬币,将铜绿部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4)取一枚带有铜绿的硬币放入另一个烧杯中,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中,学生记录了以下实验现象:用砂纸打磨过的硬币,表面的铜绿消失了;放入水中的硬币表面的铜绿没有消失;加热铜绿,绿色固体变成了黑色固体;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铜绿逐渐减少最后消失,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了蓝绿色。

通过实验,学生们知道了用砂纸打磨与用稀盐酸都能除去铜绿,但水洗与加热不能达到除去铜绿的目的。并且通过对实验事实与现象的分析,学生了解了铜绿的一些性质:铜绿是绿色固体,难溶于水;它受热能分解;能与稀盐酸反应。同时,因为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很顺利地引出了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这个主题。

3. 评价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会了除去铜器表面铜绿的可行方法,更重要的是对“铜绿”的性质有了自己的认识,对学习物质的方法和途径有了简单的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兴趣。

二、“酸的通性”复习课教学设计

对于酸、碱、盐的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学习从化学视角看待有关物质的转化与利用,了解化学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时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酸的通性复习课中,教师采用了以“胃酸过多病人的诊治”为明线,“复习酸的通性”为暗线的教学设计。

1. 情境导入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3],可以帮助消化。但是胃酸过多反而会伤胃,出现反酸、烧心、胃灼烧、胃溃疡等症状。胃部不适的病人去医院做胃镜前需要喝钡餐,钡餐的成分是硫酸钡[3],不能用碳酸钡代替。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医生会建议多吃一些碱性食物,同时会开一些药物让病人服用以缓解不适的症状。布置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医院里治疗胃酸过多常用的药物和它们的作用原理。

2. 验证结论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上课时分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胃酸的成分是盐酸,不能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原因是碳酸钡会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氯化钡溶液而使人中毒。

(2)治疗胃酸过多常用的药物大体上分为中和胃酸的药物以及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两大类。能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有雷尼替丁等,中和胃酸的药物有胃舒平、斯达舒(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铝)、盖胃平(有效成分是碳酸氢钠)以及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的药物等等。医生建议多吃碱性食物的原理也是中和胃酸。

用中和胃酸的方法治疗,就是要将胃液中过多的盐酸反应掉。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除了上述药物中含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氢钠以外,学生经过讨论还写出了铁粉、锌、氧化铜、氧化铁、氢氧化钙、氢氧化铁、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镁、硝酸银等物质。之所以能写出这些物质,依据就是前面已经学过的酸的通性,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过渡到复习酸的通性了。酸的通性有:①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②能与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金属,酸常指盐酸、稀硫酸);③能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等)反应;④能与碱(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等)反应;⑤能与某些盐(如碳酸钡、碳酸钠、碳酸钙、小苏打、碳酸镁等)反应。

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酸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但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是因为盐酸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中银离子反应生成了氯化银沉淀,跟氢离子无关,所以不属于酸的通性。同时要和学生强调的是,虽然许多物质都可以与盐酸发生,但未必都适用于中和胃酸,所以要谨遵医嘱,对症下药。

3. 评价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们不仅知道了做胃镜时服用钡餐的成分,也了解了治疗胃酸过多的常用药物的成分和作用原理,更重要的是对 “酸的通性”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性质”的观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明线带暗线的教学设计,对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健康的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生学习化学,不仅要把教材中的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的实际事例中寻找存在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篇5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4-02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发展,所以教育都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对等于教育的科技化、信息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除了科技、信息这些体现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外,教育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和谐性等内容。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年代,也面临着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课题。公安教育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公安高等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决不能故步自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公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首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的过程,对客体的培养结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具体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又适合公安工作具体需要的人才,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影响巨大。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成果。而它的成果包括两个:一是所培养的学生,二是它的科研成果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学生还是科研成果,都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学历层次较高。学历并不是能力的代表,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的能力。但获取高学历的过程必然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考评,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决不能唯学历论,但一定应该把引进和正确使用高学历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是否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应该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无止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都是学不完的,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可以构建的。当前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又文理兼顾。现代化教育需要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1]。

3.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高等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公安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虽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却偏离于实践,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偏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一方面制约了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教育者最大能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加强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力度,使其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4.具备教师技能。教师技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秀的板书上课,同时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幻灯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应该作为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

在此所指的教育内容,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受制于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对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知识、具有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都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现代化。笔者认为,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科学严谨。刚才已经提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文理兼备。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法制精神、人文情怀和公安技能的现代化的人才。公安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内容科学和体系严谨的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公安高等教育是为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公安高等院校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应该着眼于“从理论上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教育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及时把一些社会问题和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纳入进来。

3.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空前复杂,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犯罪等问题最近几年在中国越发突出,同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是伺机而动。这一切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公安高等院校应该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稳定应该作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经常与群众接触的执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巨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民和政府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实际上就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安干警在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点,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公安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要实现现代化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课堂教学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但仍然没有抛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学中则是完全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很多可以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理应革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弊端,采众家所长。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际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思维跟着老师走,并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缺少预习,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上课要讲哪些内容,下课后不久就忘了。长期以往,造成了教师的惯性和学生的惰性,老师按习惯讲课,而不区分学生的水平和精神状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听课,缺少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教学效果是最差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教师挣到更多的课时费。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更主动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案例化,公安院校的教学离不开案例,但这种案例往往是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听热闹,容易忽视案例本身所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熟知案例,课堂上让一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案例表达出来,表演、叙述都可以,案例表达的时间大约是十分钟,然后教师围绕这个案例再把相关的理论、概念、法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课堂辩论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介入课堂教学,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在带动老师的思维,让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认为某节课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广场,那么应该让教师有这个权利将课堂从固定的教室中走出来,到其认为最好的教学地点上课。教学不应是封闭的过程,而应是开放的过程,只要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课堂都应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灵感,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技术化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远程教学、信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安教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一方面是一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监控设备等[3];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现代化的仪器也应用在教学上,比如DNA鉴定仪器、测谎设备、火灾鉴定设备等等。公安高等院校的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学校盈利。

参考文献:

[1]谭正江.公安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J].政法学刊,2002,(3):19.

篇6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方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教育呈现出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的改革,将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方法引入教育教学中去,必然能够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教育的科学化推进科学化的教育。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设施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各类现代教育设施,要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用于专业教学相关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在完善现代教育设施方面,要加强多媒体课室、CAI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等的硬件建设。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上加大投入,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全体专业师生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应用,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中,主要有基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幻灯片、投影仪、录像、CAI课件、软件开发实验室等,例如,在教授电力系统结构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电力系统的结构、系统运行、系统变化以及理论模型等通过图象影片、动画、影片等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主要是用互联网、局域网等网络技术,使师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互动,从而提高知识获取速度能力的整体提升。如,在教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通过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使学生加强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能实现远程教育,使师生、生生之间随时随地地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积极性。

三、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使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另一方面要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教师可以通过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时下流行技术手段,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化教学的科学研讨会以及相关教学技术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推动现代化教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

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线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道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03):47-49.

[2]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12):1-3.

篇7

【关键词】英语习语 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5-01

习语是语言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各民族语言的精髓,更是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英汉两种语言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习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形象,它的使用十分频繁,随处可见,但大多数情况下,习语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释。由于中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当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 他们之间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差异常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从而影响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习语正是其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因素之一。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是重要一环,中国学生通常认为习语是其中最复杂,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部分。究其原因在于习语的文化信息负载量大,常有“言外之意”,由于语言符号的“二重性”特征,习语更具有与一般词汇不同的特点,这给习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更不容易运用得当。

此外,母语文化的干扰也是中国学生理解习语的障碍之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方面,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习语过程中往往受本国文化干扰,忽视中外文化背景、习俗的不同,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来应对西方文化,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从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区,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习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紧密相关。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中国人与英美人在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两种语言中。大学英语教学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不能只重视语言教学,还要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敏感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要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课前应充分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了然于心,同时注意积累相关习语及例句,授课时能够针对两种语言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释,并加以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的语言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感知中英习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一步认知英语文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习语教学安排到教学计划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课文中出现的习语作为基础,先从分析习语的特点、来源及其文化内涵入手,进而比较其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甚至包括语用功能。还可辅助以课外阅读中的习语的对话或故事,使学生不至于感到死背习语的枯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分类教学的益处,可以和学生一起把习语分成几种常见的类别,分别归类加以记忆和运用。比如,把习语分成与动物、颜色、宗教、数字相关等几大类别,在课文、阅读材料、听力材料、课外阅读中收集、整理、积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成果。这种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学习习语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排除母语干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培养学习者的英语文化意识,首先要排除母语的干扰,让英语学习者建立全新的模式。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掌握英语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最终达到顺畅理解和交流的目的。培养英语文化意识最终要达到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学习者应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从心理上认可习语在英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这样我们就能够突出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异国文化,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四、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

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包含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各个层面。英语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变革,拥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实用性,几乎全球各种主要语言都能在英语中找到被收纳的词条。在英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习语被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含蓄洗练、生动有趣的语言。习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比较单一:过于关注知识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篇的整体理解;过于关注阅读的结果而忽视对阅读过程的指导;过于关注阅读文字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了解。这些不足导致了学生重语言轻文化的结果,从而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正确理解和学习习语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加快阅读速度和效率。

五、学以致用,进行文化实践。

我们身处网络时代,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成为我们开展习语教学的丰富资源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查看或访问介绍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网站、网页和链接,学习语言、学习文化。同时,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会习语,还要会正确使用习语。在学校里可以创造条件,通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征文比赛等方式进行文化实践,还可以聘请外教或留学生给学生开办讲座,相互交流,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提供平台。

总而言之,习语是英语长期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是语言的精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习语中蕴含的文化含义,并对其来源、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等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习语学习的好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传统工艺;现代陈设设计;教学规划

现代陈设设计是当下设计院校,尤其是高职类艺术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高校、高职开设现代陈设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陈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活用陈设艺术设计能力。实际上,陈设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在整体的室内环境装修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收尾工作。陈设设计除了要求设计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外,还要具备对时尚的敏感度。因此,现代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的导向,认识生活的诉求趋势,及时地融入新的设计思维,与时俱进。之所以主张将传统工艺引入现代陈设设计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我校为传统工艺美术院校,在传统工艺的研究和教学方面累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陈设设计结合起来予以教育、教学上的考量,既延续了学院的历史文脉,又提升了学科教学发展的未来空间其次,我们这样的教学规划旨在培养有特色的室内设计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更为多元的需求。我们认为,有特色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具个性的设计人才,相信我们的教学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激发其创造潜能。再次,能够唤起公众对传统工艺的审美记忆,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天趣”与“生机”,在美的轮回中呈现新的时尚魅力,成为现代陈设设计的新亮点。基于此,我们的总体教学规划方案如下。

一、人文性通识课程必不可少

我国的陈设设计多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注重加工与技术,偏向于工科类;而艺术院校的陈设设计专业隶属于室内装潢与环境设计,涉及美学、色彩学、心理学、装饰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虽文理交叉,艺技结合,但明显侧重于艺术型。因此,陈设艺术可以说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化。虽然现代陈设设计专业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已从早期的建筑设计脱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专业体系,在高校、高职教学中深受欢迎且初具成效,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陈设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亟须改革与完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也是培养一名合格的设计师的基本条件。因此,开设美学、心理学、文学,乃至音乐、艺术鉴赏课程是课程规划中通识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地方。

二、核心课程侧重“理论+技巧+实践”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陈设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陈设设计已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不再单纯地作为一门高校基础理论教育课程,而是要直面社会,服务于生活。无论从哪个方面,陈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高品位、高舒适度与高工作效率的生活、工作场所,以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焕发视觉激情的作用,甚至能够满足与人“对话”的精神需求。但这并不是说陈设设计在环境、空间的组合与分配上毫无章法可循。在现代陈设设计课程教学中,大到风格、形式形态的搭配,小到饰品的摆设、布局等,都有一系列供以参考的美学准则和禁忌,而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经济性与时尚性相结合为最佳效果。因此,我们的相关核心课程规划将本着“理论+技巧+实践”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自身专业优势的确立,将理论、技巧、实践作为核心课程设计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色课程,引入传统工艺

就目前的流行趋势来看,室内空间的布置大致可分为新中式风格、西方古典风格、现代简约风格以及混搭风格。一般来说,新中式风格的陈设设计多选用具有中式古典风格的家具和装饰品来营造古朴、文雅的艺术氛围,陈设品以观赏性与功能性的器皿、家具、灯具、织物为主。这些传统工艺品通常拥有大气、美观的造型,被看作文化与品位的象征,同时,部分工艺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无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古典风格的首选。例如近年来在古典陈设设计风格中颇受设计师喜爱的实木家具,无论“型”“艺”还是“材”“韵”,都不愧为传统家具中的精粹。首先,高端木料价格高昂、稀缺程度决定其除了供赏、把玩以外还具有增值、保值的特性,因而受到广大投资者和红木爱好者的追捧,在古典风格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好木料与文人生活关系密切,在读书、写字、抚琴、饮茶等诸多文人活动中多选用红木制的书桌、香几等,以增加书香韵味。无论是品茗聊天还是以墨会友,拥有一件好的实木家具,总能给繁忙、紧张的都市生活带来一丝静穆。不过就材质而言,并非红木等高端木料才是家具的首要选择。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尚有很多,况且,即便是红木也有许多品种,有的价格十分低廉。关键是我们能否将各种木料物尽其用,以此装点我们的现代生活。其次,本着轻装修重装饰的现代流行理念,我们还考虑将陶瓷、雕刻等传统手工艺引入现代陈设设计,使之成为我校此类教学一大特色。古时候的文人爱好雅集吟诗,并使用精致的“美器”,这是他们生活品位的象征。而青花瓷“空灵”“素雅”“韵味”的美学特质处处洋溢着简单而有情调的韵味,完全契合现代设计美学,将会在整体陈设设计中大放光彩。时尚往往是一种美学的轮回,过去的传统工艺陈设品在现代的生活时空中同样不乏时尚的气息。在这方面,仿古家具、雕刻、漆艺等同样如此。每个设计院校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目前来说,我们在木艺、陶瓷、雕刻均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相关课程规划的论证、落实正在进行中。

结语

篇9

当今时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须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能力,但目前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高,医学英语水平普遍不理想[1~5]。笔者在近几年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借助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优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 网络资源的优势与实践

1.1 丰富教学内容 现行的医学英语教材五花八门,有统编教材,更多的为自编教材,有些则无固定教材[6]。这些教材多数内容单调,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过程的封闭状态,使教育资源充分敞开,只要进行科学地选择和应用,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结合所授课程的性质、讲授的内容等有选择地从网络下载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授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on by-pass through a heart-lung machine(心肺机的血液循环功能)时,从网上下载心肺机促使血液循环的动态模拟flash卡通片段放映给学生,使得本来抽象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讲授the lady with a lamp(提灯女郎)时,从网上下载关于南丁格尔为追求护理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以及英国政府、世界人民给予她的崇高敬意和荣誉,连同相关图片信息下载编辑后以感人励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增长了背景知识又激励了学生从医的昂扬斗志。

1.2 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辟第二课堂 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课型单一,据调查[6],全国5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课的比例分别为15.4%、7.7%、100%、21.2%、13.5%。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平均课时数为40学时,是基础英语课时数的1/6[6],这远没有达到《大纲》[7]规定的不少于100学时的最低标准。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把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第二课堂中去。利用局域网,我们建立了医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开辟了医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专项训练资源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资源,对听说读写译进行单项重点训练或综合训练。同时还链接国内外优秀的医学英语在线网站和在线医学期刊杂志等,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1.3 零距离接触专业前沿信息 医学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教材的纸质特征决定其信息传替的滞后性,而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新闻性,能把医学领域的最新信息,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生动地提供给学生。比如在讲AIDS时,摘录网上报道的抗艾滋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讲cloning and the genome project (克隆和基因工程)时,把科学家取得的最新克隆成果和进展介绍给学生,如韩国科学家在克隆出狗之后又决定在2007~2009年克隆出猴子。让学生人在校园,知识却能紧跟时代走。

2 多媒体技术优势与实践

2.1 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制约了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多媒体技术则声音、动画并举,强烈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之中。比如在讲cloning and the genome project时,把世界各国科学家克隆出的典型动物如第一只多莉绵羊到最近的阿富汗猎犬“斯努皮”的图像以flash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下载的相应听力新闻材料,这样一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听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

2.2 把复杂的内容简单直观化 医学英语课程是在医学生修完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之后开设的,课文有了相当的难度,比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简化课文的难度。比如,文章的篇章结构,用传统媒体解释很久还难以让学生明白,而借助多媒体却能用最直观的篇章结构图在幻灯片上显示出来,使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浅显易懂。医学英语词汇是医学英语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很多学生对冗长的医学词汇望而生畏,但其实医学词汇的构成有章可循,教师总结词根词缀的规律,用powerpoint以清晰明了的方式陈列出来,学生就觉得容易多了。Dermatopharmcology(皮肤药理学),由词根dermat(o)-(皮肤),构词成分pharmco-(药,药学)以及词缀-ology(学科)组成;gastroenteritis(胃肠炎),由词根gastr(o)-(胃),构词成分enter-(肠)以及后缀-itis(炎)构成。对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医学词汇都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其构成规律,一方面帮助学生记忆,另一方面纾解了学生对掌握词汇的畏难情绪。

2.3 生——生协作,提高教学时效 我国大学每节课课时通常为40或50分钟,而医学英语通常是100人左右的大班上课,如果按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师生各自为营的教学策略则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而开创性地实行以人际互动为取向,以多媒体为中介,以任务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特征,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生——生互动的大班交互教学策略,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医学英语高阶》[8]Twins: Nature's Clones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搜索有关twins and clones 的资料,课堂上把文中双胞胎Barbara Herbert 和Daphne Goodship自婴儿期分开至40岁重逢时发觉竟有着惊人的人生经历的相关知识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Both women grew up in towns outside London, left school at 14, fell down stairs at 15, went work in local government, met their future husbands at age 16 at the Town Hall dance, miscarried in the same month and so on.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 Why most twins have similar appearance,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ins and clones? 十分钟时间讨论并在组内形成统一观点,之后,由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就发言提问,这样,课堂常常出现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气氛,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4 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学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讲授emergency services 时,把在emergency room 拍摄到的急诊录像剪接到课件里,同时链接上教师精心准备的英文讲解录音,录像里出现的急救场景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录音时有意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医学词汇、医学用语。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

3 教学效果调查

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一直运用于我院的医学英语教学,并于2007年7月自制问卷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刚刚修完医学英语课程的2004级临本、检本、口本和管本的学生。随机抽查每个专业一个自然班。发放问卷调查250份,全部收回,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21.52%的学生非常喜欢新的教学模式,66.43%的学生表示喜欢,只有2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问卷和访谈得知:喜欢新模式的同学主要是觉得它超越了书本和课堂的限制,学生能在课外通过网络获得很多基于书本而又丰富于书本的知识;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满足了个性化选择,同时也习得了学习策略;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让课程内容生动有趣;小组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见表1)。而不喜欢新模式的同学主要是觉得网络自主学习耗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观上本身计算机水平不高,经常出现网上“盲逛”,客观上,学校可提供的学习机有限,且资源库内容不全面;有些同学则认为教师用多媒体教授信息量太大,节奏太快,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难以接受。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医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不但直观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影视,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当然在变革中,各高校应该做好两个基本的工作:首先,建立校园网络环境。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必须加强多媒体及网络建设,保证提供足够的学生机,提供优秀的教学软件,建立医学英语教学网站,营造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可能性。其次,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教师自身素质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建设;一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建设。教师医学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将会影响网络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质量,同时,教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资源库知识和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形式。所以,要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这两方面的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刘治波,张健,谢崇国.多媒体技术与医学英语教学[J].中国医学装备,2007(3):29.

[2] 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6(4):51.

[3] 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

[4] 贾艳萍,常明立.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221-223.

[5] 赵庆红.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18(6):64.

[6] 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

篇10

关键词 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38-02

1 前言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大学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教学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既是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强有力支撑,又是当代大学生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

2 我国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大学教师应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现代系统方法,以大学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理论为指南,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科学安排大学中教与学所涵盖的每个环节和要素,优化增强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和方法。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量,这将使大学教育教学的环境、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1]。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大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所以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

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本学科课程加以整合的能力 这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与本学科课程相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本学科课程教育体系的每个要素之中去,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媒体[2]。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及人力资源和本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始终,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本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大学每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环境,从而辅助大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本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力,对深化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体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师要具备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 现代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大学教师对现代信息化技术进入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所在。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要求大学教师在诸如板书设计、课堂组织及课堂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具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对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的指导、对自己授课和大学生课堂学习行有效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法和能力方面把握和开展。

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对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都是为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知识性、趣味性及形象化的情境。一旦科学而合理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被确立后,大学教师就要根据此设计方案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环境的课件制作工作。这些软件大致包括PPT、Flash、Photoshop等应用性软件,大学教师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这些软件的演示、实验及制作等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要具备运用这些软件处理本学科教材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是大学教师亟待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

3 对提升我国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提高大学对其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视度 大学的立校之本源于自身的整体教学质量,而大学教师的立业之本源于自己的教学水平。无论从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从大学教师本身专业发展和基本素质来说,教学工作都应该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的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树立教学工作为学校立校之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办学理念中对教学工作重视度不足的弊端,并努力在大学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中增加教学业绩考评量的比重,以促进大学教师现代教学理念朝着教学和科研一起抓的方向发展,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钻研教学、大学生关心教学工作的良好风尚。

同时,高校应该为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和软环境。大学应该建设高宽带、可控可管的大学校园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校园数字化,增大数据库容量及学科涵盖面,使数字化校园在为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3]。高校应该为大学教师提供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大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PPT的制作,还应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尝试使用其他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现代信息化教学多样性的教学局面,从而调动广大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使大学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大学教师应该养成进行经常性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所以,大学教师应该养成经常性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更好地教学进行回顾性反思;同时,大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会通过教学反思得到增加,这对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大学教师应该尝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反思,以便增进与同行的交流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大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 在知识信息化和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在信息化知识方面,大学生已经同大学教师在同一起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大学教师。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具有时代紧迫感,培养终身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大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紧跟本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大学教师应该加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自身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媛媛,詹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优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