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安全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安全意识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低。从大学生自身内因来分析,他们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具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并在遇到安全事故时表现为不沉着、不冷静。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滞后。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重视或重视不够,领导机制不健全,在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时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必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大学生才会有相应的安全意识。如安全意识中的智力因素,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认识、总结、积累所得。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大学生的安全认识水平越高,就无形中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历史事实也证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影响。经济条件,即大学生生活的物质基础所在。物质财富一直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象征,也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经济水平决定着安全意识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可能超出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条件。但当大学生的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就会自发地对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风险高的工作可能就会很慎重。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较落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到制约。

(三)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由于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比较深刻、透彻,安全意识相对来说要强一些。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应从内涵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安全防范意识、校规校纪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交际交友安全意识等。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二)教育应突出重点,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对重点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要因生制宜进行区别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二是抓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等场所,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中除了要将相关知识传达至学生,更要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应用。

(三)教育形式应多样。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知识教育形式单一,除安全知识讲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和内容,安全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多元化。这跟高校大力倡导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是极不相称的。学校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找准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手抄报比赛、安全板报、安全网站、安全短信等。学校还应当把“安全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3]彭智勇.学生安全事故案例选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周阿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意识 教育 特殊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56-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触点”和“燃点”增多,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致使校园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校园安全牵涉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但在学校层面,我们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把事故伤害降到最低,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下面以三亚高校周边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背景,分析大学生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原因,探讨提高学生安全防护意识的对策。

一 三亚高校周边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

由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实施,三亚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备受青睐,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城市发展相对失衡,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跟不上,加之地方教育相对落后和未受益于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其中高校校园安全不容忽视。三亚共有五所高校,都是新兴高校,人口高度集中(其中两所已超万人规模),分布于三亚周边。因高校周边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高速发展建设,高校自身及周边的治安情况较为复杂,影响师生安全的因素也随之增多,给学校的安全监管和防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 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导致大学生违法和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互动和沟通,长辈的溺爱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其很多不良习惯,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被他人侵害,也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威胁。

2.社会环境和网络中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的复杂特点与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带来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观错位,造成大学生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底线不端正、不积极,出现认同需要缺失、人际交往障碍、人格特征偏差、缺乏自我控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第一,中小学阶段安全教育缺失。绝大多数中小学重视的是学生文化课的分数,使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学校较为系统的安全教育。导致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较零散,无全面的安全认知。

第二,高校的安全设施建设、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对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安全工作仅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上,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得力,造成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和漏洞。

4.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

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是诱发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多数的安全事故是由于学生对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不重视,思想麻痹,缺乏在防盗、防火、防骗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且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安全意识问题,出了事故全部归咎于他人和环境。

三 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建议和对策

1.全面开展专题校园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道门槛,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应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强化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广泛开展安全知识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安防意识、避险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应包括全面的校规校纪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及周边社会、人文环境和治安特点,介绍当地民俗民风以及常用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三亚学院已经设立了系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包括新生适应性教育(含学校概况、三亚的自然气候与人文环境、治安环境等)、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健康人格塑造教育。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三亚学院专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和健康人格工作室两个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咨询以及健康人格培养工作,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可随时将同学们的心理动向和问题汇总至心理咨询中心,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认知

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爱心支教、各类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从而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

5.切实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教育

高校应严格落实应急疏散演练教育,建立相应的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和计划,认真积极开展以应对自然灾害、暴力犯罪、火灾、突发恶性的演练,使学生掌握在紧急状态下的撤离、疏散、自救和互救的常识和方法,同时尽力以精心设计的演练情景影响、刺激学生,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

总之,安全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最稳定的基石,高校应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净化校园环境,促进高校平安、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big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与网络相辅相成,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为大数据带来了更多数据、信息与资源;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为网络提供了更多支撑、服务与应用。大数据是网络的基础,这意味着大数据更多来源于网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保障网络安全,使得大数据的利用合法、安全,必将成为高难度的世界课题。目前,大学生依赖网络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学习、娱乐或是购物等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2个小时,相当于每天上网3.75小时,[1]其中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成为贡献上网时长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对网络环境进行改善,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经济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损害;同时,也对高校管理造成风险。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民航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共480名在校大学生,内容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高校间开展的网络安全意识程度,方法为网上问卷和实地考察。调查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共计十二题,分别调查了大学生上网情况、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及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情况

调查显示有2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下,3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2-5小时,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5小时以上,若以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为基准,那么在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超过了每日上网的平均时间,说明在当代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网络通讯设备的普及,可以很便捷地使用网络,大量的上网时长可能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隐患,还造成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购物、游戏、学习、通讯这四类占据学生上网内容的主流,其中网络购物与大学生的财产信息安全直接挂钩,通讯则与用户自身的个人隐私息息相关。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情况

调查“大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问题时,结果为大学生有20%“经常”、28%“偶尔”、42%“很少”、10%“没有”去有意识地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表明大学生每日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却忽视网络安全,这是大学生易遭受网络陷阱、受到网络侵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看到一些未证实的有关社会敏感问题时会怎么做”调查的是当学生遇到社会舆论的导向时做出的反应,调查数据为38%的学生“不理睬,直接跳过”,58%的学生“了解后,不管”,4%的学生“转载并评论”,未经证实的社会敏感问题和不良信息有潜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大部分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更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回应,总体缺乏判断能力。调查学生在遇到诸如网络病毒、垃圾邮件之后的反应以及平时使用网络的习惯,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拥有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例如有害邮件需删除,病毒用杀毒软件查杀等等。统计大学生遭受过的网络安全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曾遭受过有害邮件和病毒攻击,占总人数比例的90%和71%,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很难彻底杜绝垃圾邮件和病毒攻击。遭受过财物被盗(4%)和信息被盗(15%)的学生较少,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和财产的保护拥有最基本的认识,但经验不足。调查“大学生受到的具体侵权行为”,每种侵权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其中受到垃圾信息(94%)、骚扰(61%)和盗号(54%)的学生最多,这几类侵害行为的成因多为学生因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的,产生的后果轻者频繁收到垃圾信息,扰乱个人网络环境,重者被窃取个人隐私,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双重侵害。

3.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情况

统计了四所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依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理工大学的网络安全教育情况较好,有47%的学生接受过较为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范围较广,主要原因与理工大学自身教学环境相关;外院有72%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受过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进行并不理想;中国民航大学和南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情况在与另外两所高校的比较中成中游态势,总体而言网络安全教育在整体学生中覆盖面不广且不精。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受过哪些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开设讲座的形式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开设讲座覆盖面广,一次可以容纳大量学生,专业性强,且对于学生具有一定强制性,但学生愿意接受讲座的意向不强,更多人希望通过主题班会、网络宣传、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方法较为单调,学生主动性不强,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有待提高。

三、大数据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探究

(一)多方面入手,扩大网络教育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海量的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众多问题。这就需要网络安全教育从多角度入手,全面扩大网络安全教育范围,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包括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四部分。[2](P.94-96)网络法治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大学生应掌握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不做违反网络安全法律的行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从道德角度入手,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网络安全责任心与道德心,在网络上自己的行为不只同自己有关,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使大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防御手段,能运用常用网络安全工具进行分析和防御。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上网,长时间地沉迷网络有可能会引发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这里需要学校对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心态。

(二)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最多的地方,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数据显示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网络安全意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网络安全意识较弱的人文社科类学校或专业,可以进行普及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如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定期举行全校范围的网络安全讲解活动等;对于一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要格外重视,对其进行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以免走向歧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自由创业、投资群体,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使用网络开创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些已踏入社会但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更加重要,学校对于这些学生应当进行更为系统专业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三)根源做起,增强网络监管体制

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构建,大学生遇到网络安全问题并不仅仅靠受到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能够解决,高校须从自身根本开始改变,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目前,不仅是学校,某些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监管力度,呼吁全社会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各大高校也应该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公安及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管理机构、网络运营部门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监管系统,为大学生上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在客观环境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3](P.87-88)例如,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采取身份认证技术、封堵、禁止对不良网站进行访问以净化网络环境、词汇过滤功能、预警功能等等。[4](P.82-84)另外高校还要负责关注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对学校周边诸如“黑网吧”等违规网络营业行为依法进行取缔。

(四)高校联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互动性

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满足于单一的照本宣科讲课模式,高校应着眼于采取更多元丰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来促进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互动程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的活动中来,譬如课外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有关网络安全主体的辩论赛和班会等等。调查显示各高校之间的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拥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就此方面将高校联合起来,成立诸如“网络安全意识联合会”的学生组织进行互帮互助,互相学习,比如建立网上论坛、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宣讲会等,同时还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方面可以以诸如开展法律讲座、交流法律知识、观看经典案例的方式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行性较高,一方面这种由学生自发进行活动比学校施加的教育更深入浅出,学生间所交流的经验也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重要的一部分,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总结

大数据背景意味着每个人身边都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信息,人们通过网络的方式与这些庞大的数据进行接触,如果没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岌岌可危。多年来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一直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现阶段相比于其他网络环境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还处于实践阶段,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可一蹴而就,在进行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完整性、针对性、深入性,使之能够真正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而并非一朝一夕的泛泛之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2]刘新华,巢传宣.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及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4).

[3]董艳.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及其对策[J].太原城市技术学院学报,2015,(1).

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应急能力;管理策略

G647

一、 前言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差,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警惕,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所以加强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性。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现状调查

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主要围绕女大学生财产安全、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女大学生交往安全、女大学生网络安全、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等展开。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安全问题也具备特殊性[1]。

1.女大学生外出乘车安全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生性柔弱、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使一些诈骗、抢劫案件在她们身上发生率较高,导致近年来失联事件频发。在针对大学女生外出乘车交通工具选择的调查中,有70.62%的同学会慎重选择出行工具,不会因为便捷选择搭乘“摩的”或“野的”等无经营执照车辆;18.25%的学生会根据乘车时间考虑,偶尔考]搭车的安全因素,但防范意识不高;11.13%的学生搭车很随意,图一时方便,觉得不存在安全问题。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外出时都能考虑到自身安全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媒体报道的那些发生在她人身上的危险或侵害,不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持无所谓的态度,导致当遇到危险或不法侵害时,要么蒙在鼓里,要么不知所措。给犯罪者以可乘之机,不仅进行暴力威胁或语言恐吓,在激怒犯罪者情况下,还易转化为凶杀等恶性案件, 损失的不仅是财产,更是身心的伤害, 甚至于生命安全。

2.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

女生多感性, 遇到弱小易同情, 爱贪小便宜,知识面狭窄,不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2]。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在调查中发现 83.56%的学生为了获得赠送的小礼物,会毫无防备的办会员卡或者扫描二维码,如实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10.82%的学生也偶尔外漏信息,但要看信息的重要性,不会涉及身份信息或者银行卡信息。5.62%的学生会很谨慎的保护个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网址,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从调查看来,大部分女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遇事不慎重考虑,容易“盲目同情”从而被骗。有的骗子自称是外地人,来学校找亲人,手机证件被偷来骗人;有的骗子以亲人生病向大家行骗, 诈骗份子用各种身份,或以身无分文,或银行卡被柜员机吞掉为由求助于被骗者,请被骗者资助钱财。女大学生富有同情心, 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还有些女生在网上交友, 被网友诈骗。网络购物等作为新环境下衍生出的安全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发生,他们财产安全意识淡薄,对虚拟网络缺乏警惕,爱贪小便宜,导致上当受骗[3]。

3.大学生心理安全认知意识调查

女大学生因为内心敏感,危机识别能力和应对危险能力差。随着所面对的学业、经济、择业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情感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感情变故等等都有可能让她们陷入心理负担变重,心理素质变差的危机。她们会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心生自卑,行为畏缩;会因为自己家庭环境的落魄,产生自卑或者仇富的心理;会因为情感的受挫,自暴自弃或者封闭自己;会因为自视甚高,达不到既定要求,内心矛盾重重。

据调查,遇到心理问题时,52.8%的学生能够选择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找寻处理办法。45.3%选择自己处理,或者闷在心理。仅有1.9%选择向专家求助,寻求专业的意见。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找人倾诉或发泄,但仅限于家人和朋友;另一部分同学遇到困难时碍于自尊心的考虑,觉得是自己的事情,羞于启齿,不交流、不倾诉,久而久之就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女大学生危机管理策略分析与探讨

1.由安全管理向安全教育转移

目前,多数高校仍然将安全教育视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制定规则,学生工作部门组织活动进行落实、督促、检查来管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这种以安全管理代替安全教育的理念模式,不可避免地使得高校的安全教育始终置于高校教育体系之外,停留于文件指示与领导讲话之中,安全教育应属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4]。同时,将实例融入大学课堂,比如给大学基本课程提供女大学生安全事故的相应图文资料,让女大学生在上课时更具有冲击性,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借助学校安全月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2.由传统安全向新型环境安全拓展

高校大多的安全教育还局限于传统安全里,诸如自然灾害、人身财产安全、遵纪守法等安全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的问题不仅有传统安全问题,更有在新环境下的变化,滋生出的大诸如网络安全、极端暴力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一些女大学生将它当成一种感情的寄托而不能自拔,从而产生了交友不慎、网络诈骗、沉迷网络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由此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更加广泛,尽快从传统安全教育向影响女大学生个体生命的非传统安全教育拓展,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通过实例与讲座相结合,将安全教育融入到女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她们对新环境下安全问题有切实的直观体验和理性认识,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的管理模式正不断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对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落实。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和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高效、规范、健全的安全教育体系[5]。

参考文献:

[1]李佳陈娜.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09期.

[2]韦乃学.浅析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特点[J].科技信息.2007年16期

[3]薛金侠.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1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现状,为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关教育提供对策建议。

12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上网基本现状、网络交友范围、网络交友目的、网络交友道德规范、对网友信任程度、网络交友面临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得到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889%。

13调查对象

2016年10月,以沈阳医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本科(含专升本)大一至大五5个年级的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学生共314人,专科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共86人。男生127人,女生273人。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趋于低龄化。据本次调查表明458%的学生初中开始接触网络,343%的学生小学开始接触网络,仅有201%的人表示上高中或大学以来才接触网络。可见,大学生接触网络时期早,以小学、初中为主,接触网络时期身心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

(2)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长,以即时通讯为主。据统计,有848%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近乎一半的人上网时长大于4小时。而且上网者以即时通讯、休闲娱乐者居多,分别达到803%、658%。说明大学生上网时间长,而这些时间多被用来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网络使大学生放松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产生了影响。

2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1)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象以熟人为主。大学生网络交友对象中交往最多的是同学,达467%,其次是朋友达385%,而网友仅占33%。说明大学生更倾向于与认识的人或周围的人交流,倾向于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不仅带给大学生更多的安全感,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获取同龄人的经验,获得更快的成长。[1]当然,以陌生网友为交往对象的人中,一些人格外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注,他们除了对网友新鲜好奇外,也可能由自身封闭的性格引起。

(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广泛。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原因多为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和打发无聊时间,分别达到39%和355%。扩展人脉占比215%,寻求帮助占比12%,以及其他原因。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中会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培养共同的爱好,提高自身修养;也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与同学朋友聊天以打发无聊时间。当然许多内涵修养良好的大学生在网络的交往平台中凭借自身优势找到了知心朋友,既满往需求又增强了交往自信。[2]

2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谈及你认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面临哪些问题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占比661%;599%的人表示网络交友存在个人信息真假难辨,471%的人表示担心财产安全,446%的人表示网络交往存在道德缺失现象,仅有305%的人提到担心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面对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应以自身安全的保障为基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具有最基本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于自身财产,做到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电信诈骗、扫描二维码等有可能泄露账号密码的服务果断拒绝;对所交网友有不道德的行为及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通过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果断解除网友关系,以保障自身安全为主。

(1)大学生网络交往遵守道德规范面临挑战。871%的人认为有必要遵守道德规范,这正是促M网络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动力。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他们不清楚遵守道德规范的利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能会突破自身道德底线,成为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因此,遵守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大学生进行交友之前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29%的人认为没必要遵守道德规范,对于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有必要进行教育指导,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行为观念来降低网络交友中的不道德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社交的和谐与安全。

(2)大学生对所交网友信任度不确定者比重大。网络人际信任,是指在具有一定风险的网络环境中,信任主体对信任客体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信念和期望。[3]当然对网友的信任程度由多方因素决定,而建立网络人际信任是网络交友长期存在的根本。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大学生交往对象多为同学朋友等熟人,所以持信任态度的人较多,占比302%,而对于纯粹的网友,没有见过面的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等社交软件功能所加好友持不信任态度的占比266%。然而大多数人选择不确定是否信任网友,可见,在网络人际信任危机的背景下,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需要通过教育、自我素质的提升、网络监管来保障网络交友信息安全可靠。

3对策建议

31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友素质和对交友的理性认识

个人素质的提升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前提。网络人际交往不受时间、空间、地域所约束为开放性、虚拟性、随意性的新型交流方式,尤其网络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的迅速发展,使其交往形式、时间、内容也更自由。然而有些人却正是因为网络人际交往的这些特点,而变得更加不安分,为寻求刺激而进行网络欺诈,这需要端正大学生的网络观,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人际交往。

32进行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

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相关教育,开展选修课程是网络交友安全的关键。学校有必要开设网络安全方面选修课,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轻松舒适地学习了解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问题,降低网络交往引起的安全问题。

33加强社会监管,促进网络安全发展

加强社会监管是大学生网络交往安全的有力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强社会监管,使网络能够为广大网民提供清新文明的正能量的一个平台;同时社会监管机制需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行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机制,利用法律合理治理网络环境,呼吁网络安全,为广大上网群体提供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4结论

随着大学生作为用网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已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交友安全意识迫在眉睫。为此要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学校积极的教育引导,社会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制,来共同促进网络安全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全会,刘贵宝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意义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81-83

[2]孙洪静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影响[J].教育研究,2015(6):96-98

[3]董淑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CNNIC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40html

篇6

1、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的重要渠道:教师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状况,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防患于未然。

2、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也是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3、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92-03

中图分类号:G642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由工信部和教育部指导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此竞赛是全国大学生公益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普及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设计应用能力,开阔大学生的科技视野,推动高校信息安全学科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开发活动,为培育、推荐杰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提供条件。“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信息安全知识的传播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目前,“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已成功举办了5届。第1届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决赛由电子科技大学于2008年10月举办,第2届决赛由北京邮电大学于2009年8月举办,第3届决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于2010年8月举办,第4届决赛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于2011年7月举办,第5届决赛由信息工程大学于2012年7月举办。此外,一些省级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也陆续在江苏、四川、山东等地举行。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对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团队精神强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而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各省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信息安全竞赛参赛时存在的问题

作为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安徽大学通信教师和指导教师,笔者全程参与和指导了近4年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信息安全素养的学生。教师看到学生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通过比赛这个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辛苦之余也颇感欣慰。同时,在比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安徽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学生基本上是大二和大三学生,所学的课程和专业知识有限,知识积累不足,知识面很窄,特别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书本理解的层次,实践应用能力严重缺乏,不能将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因而学生在选择参赛课题以后,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2)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和设计能力。

在各高校开设的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中,各课程的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而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的实验项目非常少。即使是毕业设计,也很难系统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基本上接受不到完整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训练,从而造成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选择参赛课题后,很难在给定时间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给出好的设计方案,并依靠自身的动手能力完成系统的开发。

3)大学生的参赛精力不够集中。

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项目开发经验,因此他们在参赛队伍中往往是主力队员。但高年级学生又必须要面对自己的未来归宿问题,因此其中一部分学生要忙着课程学习和考试,期望自己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一部分学生忙着参加各种考研培训班,期望自己能够考上研究生;一部分学生忙着参加各种招聘笔试和面试,期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各种大学生竞赛(比如ACM、大学生机器人足球赛、数学建模、信息安全竞赛等计算机类竞赛)面前很迷茫,不知道该选择参加哪个竞赛,甚至有同学同时参加多项竞赛。参赛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使得队员力不从心,精力很难集中。

2 信息安全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于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在参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信息安全竞赛参赛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组织机制,需要逐渐完善信息安全竞赛的保障机制,从而通过这个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安全竞赛的成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信息安全竞赛的选题深入研究。

我们要参考和分析往届信息安全大赛的选题,特别是优秀作品的选题,这样对我们选择题目具有很好的借鉴。竞赛内容以信息安全理论与应用设计为主,可涉及密码算法、安全芯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VPN、计算机病毒等,但不限于以上内容。选题范围很广,覆盖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路、程序设计语言、密码学、防火墙、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系统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是对大学生所学各门课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技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考查,所需知识和技术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良好的项目开发和项目设计能力,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

信息安全竞赛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一方面竞赛要求设计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对在校本科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另一方面,竞赛要求设计出的作品要具有工程实用性,也就是说能够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某个具体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此外,该竞赛面对的对手很强,据不完全统计,往届竞赛一等奖基本被军队高校和985高校的参赛队包揽,二等奖也基本被军队高校、985高校、211高校的参赛队收入囊中。

基于信息安全竞赛的上述特点,安徽大学成立了信息安全竞赛导师组,采取导师指定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选题(这些选题都参考了往届优秀作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组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先组队,再确定选题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学校为参赛队伍提供场地和设备。参赛队伍进行独立设计开发,按时提交参赛材料。学校提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选拔,让学生在比赛前能真实地体验到信息安全大赛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开展科研训练计划,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资助活动,从211三期经费中划拨专项资金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由教师申请,学校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师生互选。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和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确定项目方案。指导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提供指导。这些都是传统实验教学做不到的。同时,安徽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种项目由学生申请,并选择指导教师,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立项。项目的实施完全由学生全权负责,指导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和推广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建立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学校和学院建立了专用的创新实验室——“安徽大学创新实验室”,并拟建设创新实践中心——“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学生在创新实验室能够进行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或者自己设计的小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这些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保障机制。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包括ACM、机器人足球赛、数学建模比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学校和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对竞赛获奖的学生在评先评优和保研中给予一定的加分。不同的获奖级别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方案,获奖学生在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优先资助。这些激励措施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通过上述机制和途径,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急需人才。

3 结语

篇8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篇9

关键词:成人依恋 依恋安全 真实性 诚信

分类号:C444

1、问题提出

诚实守信是人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诚信危机不断涌现,大学生不诚信现象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信用意识淡薄等方面。这种状况若不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2005年以前,国内对诚信心理的研究多数包含在道德研究中,强调通过转变整体社会风气、开展道德教育、加强监管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直到近几年,对诚信心理的理论思考、结构分析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才日渐增加。关于诚信到底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还是一种更为情境化的行事风格尚存在争议。我国学者吴继霞和黄希庭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界定诚信,认为诚信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表现出的以诚实、信用、信任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与之类似的观点有将诚信理解为个体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也有学者从归因、信息表征等角度对诚信态度开展研究。本研究采用杨子珺提出的诚信价值观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这一概念将诚信视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待诚信的内部尺度和主观看法,即设定诚信价值目标、选择并执行具体的价值手段。它并不将诚信看作一种难以改变的人格特质,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倾向,即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方法加以影响的价值取向,所以基于这一概念获得的研究结果对开展诚信教育将更具借鉴意义。

在国外研究中,与诚信含义类似的是真实、诚实、相信和信赖,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真实性(authenticity)和诚实性(honesty)。真实性是对自我的诚实和真实,而诚实性则是对他人表达想法和感受时的诚实。OmriGillath等人指出,真实性和诚实性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基于成人依恋的理论框架,对真实性和诚实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安全型依恋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与人际交往中的非真实性和不诚实正相关;且在意识或无意识层面启动安全基地(securebase)都可以提高真实性,有效减少说谎或欺骗行为。该研究证明了不安全型依恋者表现出对事实的歪曲和防御,并导致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欺骗,这是在人际交往情境的行为表现中得出的结果。那么,在态度、信念和道德判断层面,个体依恋安全与作为价值观的诚信之间关系如何,而个体真实性又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北京4所大学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4份,其中有11位被试缺失题目在3题以上,被作为无效数据剔除,最后获取有效问卷433份。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20人;文科262人,理科171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9.28±1.45岁;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83人,大二193人,大三113人,大四44人。

2.2 工具

2.2.1 诚信价值观问卷

采用杨子珺编制的《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测量大学生诚信状况。该问卷共43题,被试根据陈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1~5点的评定。问卷测量了个体的诚信倾向、诚信目标和诚信手段,被试得分越高,代表其对诚信的价值更为认同,倾向于选择诚信行为,并更希望他人也表现出诚信行为。正式测试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该问卷通过专家评定保证了内容效度;根据本研究获得的数据,采用Amos7.0软件,对该问卷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基本符合要求(X2=2003.175,df=830,X2/df=2.413,RMSEA=0.060,NFI=0.852,CFI=0.858,TLI=0.837),结构效度良好。

2.2.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采用李同归与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来测量成人依恋风格。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经修订后具备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该量表共36题,被试根据描述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感受或想法的符合程度进行1~7点记分。量表由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构成,被试在两维度上得分越高代表依恋风格越不安全,在两维度上得分均较低代表被试为安全型依恋风格。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其依恋焦虑维度的得分和状态与特质焦虑问卷的两个焦虑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和0.37),与社交回避与苦恼问卷中的社会焦虑也呈正相关(r=0.35);依恋回避维度与社交回避与苦恼问卷的社会回避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8)。正式测试中,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维度相关为0.30,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O.84和0.87,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根据本研究获得的数据对该问卷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基本符合要求(X2=1224.166,df=565,X2/df=2.167,RMSEA=0.055,NFI=0.853,CFI=0.848,TLI:0.830),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2.2.3 真实性问卷

采用刘群英编制的《个体真实性问卷》测量大学生对自己的诚实水平。该问卷共22题,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与所描述情况相符程度进行1~4点的评价。在问卷上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真实性水平越高,即更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不隐瞒、不歪曲、不否认也不夸大自我。该问卷通过专家评定保证了内容效度;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数基本符合要求(X2=384.044,df=203,:X2/af=1.892,RMSEA=0.052,GFI=0.903,NFI=0.705,CFI=0.831,TLI=0.808),结构效度良好。正式测试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3、结果

3.1 诚信价值观、依恋风格和真实性的基本情况

分别以性别、专业和年级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性别、文理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在诚信价值观、真实性和依恋风格上的差异,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真实性维度上得分无显著差异,但在诚信价值观、依恋风格的各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其中,女生在诚信价值观上得分高于男生,即女生更认同诚信价值观;女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即女生的依恋风格更为安全。对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诚信价值观、依恋风格和个体真实性维度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在各维度上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分别以诚信价值观、真实性、依恋风格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诚信价值观、真实性、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 诚信价值观、依恋风格和真实性间的相关

对三个变量,共四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依恋风格的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真实性与诚信价值观显著正相关;依恋风格的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与诚实价值观、真实性均呈显著负相关。

3.3 依恋风格对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依恋风格对诚信价值观的影响,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依据Bartholomew和Homwitz的观点,将回避型进行细分,可分为超脱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恐惧回避型的个体之所以选择回避是为了避免被依恋对象伤害或抛弃,而超脱回避型的个体选择回避是为了保持独立。基于被试在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将在焦虑和回避维度上得分最高的27%和得分最低的27%的被试选取出来,组合成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矛盾型(高焦虑-低回避)、超脱回避型(低焦虑一高回避)、恐惧回避型(高焦虑一高回避)。各依恋类型被试在诚信价值观上的得分情况见图1。对不同类型被试的诚信价值观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显著(F=16.097,p

3.4 个体真实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均对诚信价值观起负向预测作用,这一关系是否与个体对自己的诚实,即真实性有关,有待深入探讨。采用Amos7.0软件,建构依恋风格、真实性和诚信价值观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假设为:

H1,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间正相关;

H2,依恋焦虑对诚信价值观有负向预测作用;

H3,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有负向预测作用;

H4,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通过真实性对诚信价值观产生影响。

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发现,依恋焦虑维度对真实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08(p=0.106)。将该路径删除,并对修正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修正模型各项拟合指数为:X2=2.598,df=1,X2/df=2.598,RMSEA=0.061,NFI=0.998,CFI=0.992,TLI=0.953。通常X2/df接近2,NFI、CFI和TLI的值在0.90以上,RMSEA的值小于O.08代表模型拟合良好,本模型各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拟合良好。模型路径图见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个体真实性在依恋回避对诚信价值观的负向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其间接影响效应为O.33×0.30≈0.10;但真实性并不能中介依恋焦虑对诚信价值观的负向预测关系。

4、讨论

4.1 依恋风格、真实性和诚信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总体真实性水平在性别、专业和年级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但诚信价值观和依恋风格的两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依恋风格方面,女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上得分均显著低于男生,即女生具备更安全的依恋风格。但该结果与以往的很多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国外大多数研究认为依恋风格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也有国内和台湾的研究者发现了不同的规律。如台湾学者苏逸珊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超脱型依恋(低焦虑一高回避);王金奎的研究发现,理科生的依恋回避显著高于文科生,由于理科中男生较多,所以其反映的专业差异很可能本质上也是由性别差异导致的。造成女性依恋安全高于男性的结果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不同的社会性别分工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态度会影响到个体依恋的发展,女生从小被教育为温柔和依赖的,而男生则被要求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其次,这种差异可能部分是由于文化导致的,西方社会鼓励人们表达自己,无论男女都是如此,而在我国,女生习惯和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但男生却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更为含蓄,这两方面的原因可能共同造成了男生对亲密关系不适应,或更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同时,依恋风格并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稳定性与压力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和自信程度有关,而与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加并无必然关系,所以大学四年的成人依恋风格是相对稳定的。

在诚信价值观方面,本研究获得的结果和以往研究完全一致,即女性的诚信水平高于男性。杨子珺在编制《大学生诚信价值观问卷》时发现,女生在总体诚信价值观和各具体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即女大学生持有更积极的诚信价值观。桂亚莉也发现,女生在诚实、无欺和守信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吴继霞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在学术诚信因子、生活诚信因子、诚信行为分问卷和诚信的总体水平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造成大学生诚信水平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女生更注重情感需要,所以对于诚实、守信这类与人际关系紧密联系的品质就更为重视,也更为敏感;其次,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不同,普遍预期男性的角色是事业成功,而目前社会总体氛围对于成功的标准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所以当面临激烈竞争时,如果自身利益与道德准则出现矛盾,由于男生对成功的渴望更为强烈,所以可能更容易采取非正当手段。

4.2 依恋风格、真实性对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诚实、开放和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征,而说谎、非真实性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目前部分人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就是其在社会层面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说谎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他们害怕批评和拒绝,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以往研究就发现,不安全依恋和说谎相关。本研究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了扩展,将人际交往背景下的诚实或说谎行为,拓展到了态度、信念和道德判断层面,考察价值观层面的诚信水平,并探讨依恋风格对个体诚信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安全型依恋与个体非真实性关系密切,这一结果与国外多项研究结果一致。同时,不安全依恋的两个维度显著地负向预测个体的诚信价值观,即在依恋焦虑或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高的学生对诚信的认同程度较低,也更倾向于表现出不诚信行为。从依恋类型角度看,安全型依恋类型学生的诚信价值观远较其他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学生积极。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与依恋焦虑相比,依恋回避是消极诚信价值观更好的预测源,而个体真实性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安全一不安全依恋风格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特点都与真实性、诚实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理论来看,回避型依恋者的他人模型较为消极,倾向于不将注意集中于他们自身的情感,也不愿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焦虑型依恋者则是自我模型较为消极,为了获得更多的爱和支持,有时会夸大或歪曲自己的消极情感,并对自己是否值得付出爱表示担心和焦虑。两种依恋者内部工作模型和外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回避依恋风格者虽能了解自我,但在交往中并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所以对人不诚实;而焦虑依恋风格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尽管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并不偏低,但因为其过于关注外部的评价,所以也导致他们对他人表现出非真实和不诚实。这种人际情境中的非真实性和不诚实行为,在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就与诚信问题密切相关。不安全依恋者,尤其是回避型依恋者较少将诚信作为个人决策和判断的标准,也相应地更容易表现出不诚信的行为。

同时,这一研究结果还可以用Sherman和Cohen的自我肯定(Self-affumation)理论来解释。当面临威胁时,个体会通过肯定与威胁信息无关领域的自我价值,来维持自我整体性,从而降低防御反应。而个体为应对威胁而选择的价值大都与亲密的人际关系相联系(如家庭成员或伴侣)。不安全型依恋者对亲密关系是回避或者焦虑的,亲密关系本身对他们来说就存在着威胁,所以他们很难借亲密关系肯定个人价值。由此,当遇到困境时,就更容易产生防御反应,隐瞒真实的自我,或表现出不诚信的选择和行为。

4.3 对诚信教育的启示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诚信价值观与依恋安全、真实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诚信态度与诚信行为,并将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措施从宏观的道德教育层面拓展到更具可操作的心理干预层面上。依据本研究的结果,可提出如下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本研究试图把诚信作为一种安全一不安全依恋风格的反应特点来解释,这是因为依恋风格与作为人格特质的诚信相比,更容易改变;而与情境化的诚信态度相比,它又更为稳定,更有预测力,所以从这一角度人手开展诚信教育可预期较为良好和长期的效果。研究发现依恋风格对诚信价值观有负向预测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改善个体的依恋风格人手,通过启动安全基地图式、心理辅导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对他人的安全体验,这样既能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提升其整体诚信水平。

篇10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