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雾霾的成因
雾霾天气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颗粒物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其次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低空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与近地面;最后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悬浮颗粒物的来源:第一,汽车尾气;第二,烧煤所产生的废气;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等产生的扬尘。其中PM10、PM2.5在雾霾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雾霾对肺、心脏、血管、皮肤、大脑、生殖泌尿系统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美国调查了2.5万名有心脏病或心脏不太好的人,发现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病人病死率会提高10%~27%;美国第65届老年医学年会认为空气中PM2.5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脑功能就会衰老3年[3]。雾霾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雾霾天气造成光照不足,农作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储备减少,导致农作物开花延迟,生长不良,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空气携带细菌、病菌等易导致农作物“生病”。雾霾对对电力系统的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含有多种化学腐蚀剂,损害电力设备,也容易导致输电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出现断电、跳闸现象。雾霾对区域气候具有一定的危害。雾霾造成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增多;灰霾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雾霾对道路交通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能见度低,交通阻塞,事故增多。
(三)雾霾的治理
雾霾的治理首先严格立法。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严格的环境立法应成为治理雾霾问题的首要举措。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应逐步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补贴,让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向高端产品和附加值更高的品牌产品方向转变;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逐步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利用处在高端产业链的优势,实现能源进口和一定程度上的产业转移。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也是雾霾治理的有效方式。淘汰老旧车、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严控超标排放机动车上路、通过收取“交通拥堵费”改善交通状况、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控制公务用车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雾霾的治理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秸秆燃烧等的控制力度;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接受监督;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同时做好绿化工作。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和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是导致和加剧雾霾天气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威胁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而且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为应对和解决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逐步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建设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可以降低危害气体的排放,尤其是治理雾霾的最佳模式;同时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途径。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常州市的必然选择和未来趋势
常州市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交通枢纽。常州市作为工业化城市,不仅工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也一直偏高;另外,能源利用效率低,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耗的比率一直偏高,这些都是导致有害气体大量排放的主要原因[4-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使得常州市迫切需要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道路———低碳城市。同时建设低碳城市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碳排放的结构及其比较
通过对常州市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分析,发现常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CO2的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2011年人均CO2排放量高达16吨,而我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只有5吨左右,因此,常州人均CO2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人均水平,这说明了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工业、交通及建筑三个方面。2011年常州市总CO2排放量为7320万吨,城市交通、工业及建筑方面碳排放量大约占总量的90%,其中工业排放占总量的52.23%,交通排放占总量的16.82%,建筑排放占总量的22.08%,在常州CO2排放的三大领域中,工业碳排放总量最多,依次是交通碳排放、建筑碳排放,这意味着常州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另外,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导致的交通和建筑方面的CO2排放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二)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驱动力研究
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驱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源和外在动力源。政府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应发挥率先作用,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鼓励企业和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因此,政府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对建设低碳城市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常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外在动力源主要是指文明驱动力、环境承载约束力、政策力、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力和低碳技术支撑力。近几年来,常州市提倡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低碳建筑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江苏绿色园林城市以及国家卫生城市;在全市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强化全民低碳意识等;努力把低碳法规、低碳思想作为重点来抓,真正做到其深入人心。正是这些文明驱动力促使城市越来越美好。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常州市现正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即随着人均GDP不断增长,人均碳排放也在不断上升,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会形成高碳城市,这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也正是这些环境约束力驱动常州市不断发展。常州市在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将作为今后工作的重心;常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出政策力的作用;2009年,常州市被列为低碳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常州市未来将工作重点转向低碳城市建设。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深入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将成为常州市的有益借鉴,体现出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强大吸引力。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州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一些成熟、先进的低碳技术或产品,尤其是国外的低碳新技术,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步伐,发挥出低碳技术的强大支撑力。
(三)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
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沪宁线的中点,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与上海之间的黄金地段,也是整个长三角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也体现在强大的科技生产力。常州市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教园,提出了“一核八园”计划。常州科教城作为科技研发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基地,为常州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常州市民有着非常强烈的低碳环保意识,在生活方式上,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积极发扬绿色消费的精神;在城市建筑上,以“绿色、低碳、节能”为主调;这对常州市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之一。
(四)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建设低碳城市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体现在常州市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石化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比重偏低;其次,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企业缺少低碳核心技术,常州市的某些知名企业依靠研发力量,掌握了很多新的低碳技术,但依然缺少低碳核心技术;第四,常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开通快速公交轨道(BRT)的地方中等城市,近几年常州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数量仍不能满足需求,在城市建设中自行车道也偏少,且常常被汽车占用。
四、建设低碳城市的情景分析与目标设定
采用情景分析法,对常州未来十五年的低碳城市发展目标进行研究,设置了三种情景模式,即惯性情景、相对脱钩情景及绝对脱钩情景。仍然走传统高碳模式的发展道路,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依照绝对脱钩情景的发展模式,即理想情景,但受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常州市目前能力的限制,很难实现。因此认为相对脱钩情景才是最适宜常州低碳发展的未来目标。
五、常州建设低碳城市的重点领域
(一)工业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常州市近10年来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得知由于工业生产所引起的CO2排放量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工业能耗比例也是逐年下降的,这主要是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的结果,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常州工业生产造成的CO2排放量的比重仍然很高。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采取情景分析方法,常州到2020年实现低碳工业相对脱钩目标,需要实现碳减排至少8854万吨,显然这个目标对常州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若减排50%,即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6833万吨,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开发低碳新技术,这个减排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工业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服务化水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即由开放式线性发展模式过度到封闭式循环发展模式;第二,实施行业准入制度,从法律上规定行业准入阀值,关闭或转变那些没有竞争力和超过规定阀值的产业;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例[7]。
(二)交通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交通造成的CO2排放量占总的CO2排放量从2002年的12.09%增长到2011年的16.82%,主要原因是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大量的人流量和客流量加剧了常州市的交通运输负荷。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按照情景预测,常州到2020年交通CO2排放量将达到7248万吨,大概为2010年的6倍,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624万吨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交通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城市空间的紧凑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空间层面上。第一,在城市空间层面上,为防止城市土地功能的单一化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合理划分城市土地的各项功能,全面布局基础设施。第二,在区域空间层面上,为在城镇空间中建立齐全的各种要素,需要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个以区域性层次与等级为特征、以联系不同级别城镇之间为目的的空间网状格局。第三,在社区空间层面上,为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应建设具有多功能、高密度特征的社区,改变以功能分区的传统模式,以体现社区团体的优势。
(三)建筑碳排放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市建筑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两个方面。2002到2011年常州建筑CO2排放的年平均增幅约为12.8%,而由总能源消耗引起的CO2排放的年平均增幅为9.4%,建筑CO2排放的增长率比总能源消耗的CO2排放的增长率要高,而且在2002~2011年中常州建筑CO2排放总量占总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的比例由11.12%增至14.07%。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常州市2020年建筑CO2排放将增至4643万吨。假定依照适宜情景预测,常州到2020年建筑CO2排放最大值应控制在1224万吨以内,常州到2020年实现低碳建筑相对脱钩目标,需要实现碳减排至少3419万吨,显然这是很难实现,但若在此基础上减少50%,即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2321万吨,通过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新技术,这个减排目标应该可以完成。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要在建筑方面减少CO2排放量,需要提高城市的公共化与功能化水平。在生活层面上,广泛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出行、培养低碳文化;在消费层面上,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观念,逐渐从以物质化为核心的消费模式过度到以功能化为核心的消费模式。
(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举措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州市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能源种类偏少,没有发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垃圾发电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二是能源利用率也较低,相关设备落后;三是能源利用的规模也不大,没有在城市建设中全面推广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局限在某些方面;四是还没有专门的体制与政策。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根据常州市的能源规划,未来15年常州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至少由当前的0.4%提高到1.8%,即到2020年需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183.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当前水平的4~5倍。3.需要采取的行动不断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规模,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建设国家新型能源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新能源技术。另外,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推动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
(五)发展碳汇碳捕捉的目标与对策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2年到2009年常州市绿地面积年均增长15.6%,2009年常州市的绿色面积为5118.3公顷,按每公顷绿地日吸收CO2平均为1.767吨计算,常州在2009年绿地日吸收CO2量将近1万吨,折算为年吸收CO2量为365万吨。
2.未来可能发展的目标
常州市在未来15年的发展中,如果绿地面积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则可以计算出常州到2020年绿地日吸收CO2量将达到2.58万吨,年吸收CO2量为941.7万吨(表4)。
3.需要采取的行动
常州市为减少CO2的排放量,需要不断提高碳汇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绿色空间,在公园、街角以及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等,在城市外环建设防风林,维持常州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在碳捕捉技术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常州市目前的优势,创新实践,建设碳捕捉技术示范区。
六、结语
篇2
一、 科学严谨的排水专业规划对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共识,一般也都有排水专业规划,但是正向一句调侃语 “计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规划快”所表达的,有些规划还是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其一是存在着换个领导换个思路,已完成的规划也要重来,规划没有连续性;其二是规划大而虚,规划深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其三,同一城市或区域规划不统一,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不协调,缺少一盘棋意识;其四,规划不严谨,存在规划中和设计中已经明确污水管道随路建设,但个别部门因为工程投资等问题随意取消污水管道或污水支管的实施,道路或周边建筑建成后给后期污水管道的实施带来较大难度,甚至可能改变区域污水管道布局。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尽可能有一个责任主体负责修订专业规划,扩大规划的范围和深度,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深入研究新城区的建设、老成区的改造、城区内化工企业废水排污管理规划、医药行业废水管理规划、城郊乡镇的排污管理规划、区域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应用等课题,根据水质污染状况、城区污水排放状况和治理情况、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制定出年度实施规划。统筹规划区域污水治理的全局,特别是城郊之间、城区之间、城区与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出现空白区域或死角。进一步研究老城区污水截流、工业污水治理的途径,不断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效率。规划一经通过,应确立其强势的指导地位,由规划、建设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其顺利实施。
二、 全面调查管网现状,明确产权管理,落实责任与目标,有效发挥现有管网的效能
污水管网属于地下设施,管理维护存在一定难度,一般都存在污水管网的现状不清的情况,这主要是多头建设和管理造成的,使一些已建设管网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建设单位也无法说清管线建设位置、是否并网、管径多大、是否存在断头或封堵的情况。这些都给后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使得建成的管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统筹规划带来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协调相关建设部门收集竣工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等措施,尽量摸清管网现状,进一步明确污水管网产权管理的范围,按照规划打通关键节点使得建成的污水管线能组网运行,充分提高污水收集、输送的效率。同时根据现状情况逐步建立一套管网设施的评价标准,制定不同的管养维护或更新标准,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管养工作。
三、 加强源头管理,结合排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重点排污户档案
在污水管网的运行中经常会遇到偷排和超标排放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在查找污染源的时候都比较困难,可能对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造成严重,特别是合流制截流式管道还可能对河道造成污染,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应积极推广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在现有综合验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污水接管审核、备案和许可制度。通过对排污用户排水水质、排污量、排污口设置、特征污染物等情况的了解逐步建立排污档案,并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物特点建立排污户分级制度,针对不同级别的排污用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污水排放的源头控制,进一步保障污水管网设施和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四、 重视污水管道养护,加大污水管网养护的投入,切实加强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智能交通产业
1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给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带来变革性的变化,并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模式呈现。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在盾构法掘进技术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为例,阐述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1.1盾构法隧道施工专家系统
1992年由隧道股份、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及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5家单位联合开发形成初步模型,以人工智能预测技术解决上海地铁盾构法掘进过程中地面沉降预测及沿线建筑物保护问题。该系统经过近10a的开发调试,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软土地质下的盾构穿越工程,破解上海地质密码,突破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上海不适宜建轨道交通”的观念束缚,并指导完成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外滩观光隧道等穿越黄浦江的工程项目建设。
1.2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
2002年为构建多项目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仓库,运用经典解析公式及分级神经网络技术开发并形成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见图1)。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原理,通过经典参数计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研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推荐参数,实现对隧道施工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搭建技术信息数字化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盾构参数的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1]。这套系统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有效减轻施工管理人员管理强度,通过信息快速传递加快决策,实现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达到施工参数的最优化,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也为隧道智能化施工及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1.3盾构法施工管理平台
该平台以管理驱动为核心,基于大数据处理方式,深度挖掘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指导施工。针对盾构设备健康状况,开展盾构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实现信息平台数据高速共享,为工程协同施工、抢险提供服务。该平台已将监控范围扩展至上海全部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用效果受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度认可,不仅实现对盾构法隧道施工中质量、进度、安全和设备等海量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监测集成,还实现对盾构法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及智能决策。
1.4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的BIM技术应用
BIM的精髓在于将信息贯穿于市政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市政工程全过程的生命期管理[2]。2010年~2013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着重解决项目技术难点为应用目的。设计方面可实现在结构图中检查钢筋碰撞与管线等构筑物碰撞的潜在危险;施工方面主要通过3D、4D、5D模型实现施工可视化、进度控制和工程量统计及成本控制等应用。以上海预制装配式研发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10年建设,在项目中采用Revit和Tekla2个系列软件进行BIM建模,在提升项目设计和出图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交叉碰撞矛盾,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确化统计管理,优化施工工序,提升施工管理水平。2013年~2016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强调业主主导地位,利用标准、平台和网络技术,实现多方、多专业协同应用,并以项目数字资产和资产移交运营为目标。以厦门市轨道交通L1一期工程BIM项目为例,在项目建设之初,业主创建一整套BIM技术应用实施标准,应用“同城光网”协同技术,将11家设计单位(20个专业)、16家施工单位通过BIM平系在一起,建立126.87GB的协同模型。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等方面的高效集成化管理,有望形成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轨道交通项目数字资产。
2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先驱与产业化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视角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在新技术渗透中逐步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催生出信息化、智能化的细分市场,产生特有的产业竞争态势,以智能交通为例,阐述智能交通给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变革、发展和产业化。
2.1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先驱领域
智能交通产业在完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集成运用于地面运输中,建立新型现代服务业。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发展,智慧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12月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伊德•科恩博士提出“城市智慧论”评价体系排出全世界智慧城市发展前10位中,50%以上的城市均将智慧城市的发展聚焦到智能交通领域。我国综合运输效能低下、公众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态势严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务水平落后。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城市交通成为困扰之一,给经济、环境、治理等带来一系列难题。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国内智能交通应用成果主要包括智能化公共交通、智能道路交通管控、停车诱导及信息化管理、ETC不停车收费及ERP等。在珠海智能交通体系规划中,建立健全珠海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管理机制,汇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港航、停车、公路网的交通数据,保障系统建设有序、统一的交通数据接入标准;市中心交通信息采集覆盖率90%以上,实现市中心路口联网率90%以上,确保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平均运行速度20km/h;通过品质服务,搭建完整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架构,建设专用机房和监控调度大厅,实现与珠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的信息交互以及与珠海市交通指挥中心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见图2)。
2.2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设想
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管理,提升出行效率,支撑安全和绿色发展,打造交通数据实时获取、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集成创新,作为“城市交通大脑”为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奠定基础。1)城市交通出行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以绿色出行城市共享单车为例,参照法国智能自行车运营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2005年德高公司在里昂开发运营的VELO'V公共自行车系统,德高公司在其12a运营期内获取该系统全部城市广告垄断权,并获得约6亿欧元的可观收入。目前,其智能化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覆盖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及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的近30座城市,至今仍保持着智能化自助自行车运营领域的世界排名第一。在国内,城市交通共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ofo、摩拜、滴滴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紧跟市场需求,重点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出新的商业与产业发展模式。其中摩拜单车从2015年10月首轮融资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摩拜单车完成三轮融资,且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最近一轮融资规模达到1亿美元。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该领域还有很大的产业化发展前景。2)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信息服务。未来随着综合交通发展和便捷出行的要求,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主要大中城市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路网、高速公路以及综合枢纽的集成化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支持和服务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见图3)。3)智能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中国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智能化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人、车、路协同的综合系统,不仅需要人和车具有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还需要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道路及交通设施具有智能化,能提供分析事故成因、预控决策、安全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交通运行安全防控一体化。
3结语
智慧城市终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承载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未来智慧城市更富有创造力、吸引力,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城市智慧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需要更多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等多方资源的互通协同,基于集成化商业模式及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洋.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理论思考 战略选择 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篇5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1号文件精神的关键之年,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对于加快“幸福”建设和推进“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现对年度冬春水利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服务民生能力为目标,把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完善投入机制,深化水利改革,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城乡水利一体化,全面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年度规划水利建设总土方670万立方米,其中:疏浚县级河道8条、76公里、188万立方米,疏浚乡级河道27条、115公里、206万立方米,疏浚村庄河道150条、176万立方米,加修圩堤50公里、50万立方米,整治三沟水系土方50万立方米;建造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00座,其中:实施闸站建设“双百工程”,新建拆建、维修改造圩口闸115座、排灌站106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个。
三、工作重点
1.加大河道疏浚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
按照省市批准的《县-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结合今年干旱期间重要河道、重点河段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及“三解三促”中群众提出需要解决的河道疏浚问题,统筹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将河道疏浚与圩堤加修、圩堤绿化、环境整治、土地复垦相结合,将村庄河塘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严格坚持质量标准,规范施工程序,采取“排水施工,见底验收”的施工方式,确保做到疏浚一条达标一条。
2.加大河道长效管护推进力度,切实巩固河道疏浚成果。
在高标准完成年度河道疏浚整治任务的同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开展“清洁河塘,绿化河岸”行动,对农村河道进行全面清理保洁,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员、责任地段、管护资金,实施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成果。
3.加强圩堤达标工程建设,提高联圩抗洪能力。
根据联圩规划,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圩堤达标建设,跨镇跨村的圩区联并工程,以镇办工程形式组织实施,全面形成联圩抗洪体系。上游地区防洪大堤堤顶高程达5米、顶宽达5米;一般圩堤堤顶高程达4.5米、顶宽达4米。中下游地区圩堤堤顶高程达4米、顶宽4米。集镇和居民点集中的堤段,确实无法加修圩堤的,通过联并大圩区或建防洪墙等措施,确保城乡安全度汛。
4.加快闸站工程建设,提高水利设施配套水平。
围绕城乡水利一体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闸站建设“双百工程”,等5个镇重点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52座、排灌站40座。九龙口、庆丰、开发区等3个镇区重点实施两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17座、排涝站11座。实施上冈镇闸站工程建设,新建拆建圩口5座、排涝站7座、灌溉泵站3座,重点解决南庄村排涝动力不足问题。整合国土、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29座、排涝站12座、灌溉泵站8座。针对今年干旱暴露出来的灌溉流量不足的问题,各镇区要超前谋划,筹集资金,在骨干河道上兴建灌溉站或结合已有项目建设灌排结合站。对超期服役的闸站,及时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圩口闸12座、排涝站25座。排涝动力严重不足的圩区,按照规划标准,在联圩后的骨干河口实施闸站联建工程。
5.加强县城防洪工程建设,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修订完善的县城防洪规划,封闭沟,将镇南、中心、裕丰、建南、七里、单庄等6个圩区联并为一个大圩区。编制县城水系规划,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实施沟及盂兰河部分河段疏浚工程,进一步沟通内河水系,解决重点地区防洪排涝突出问题。
6.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民生水利建设水平。
在开发区、建阳镇镇区、上冈镇镇区初步实现区域供水的基础上,确保城南水厂尽快建成通水,提高区域供水水源保障能力。按照全县年基本实现区域供水的目标,完成农村供水一级管网建设,当年收购农村水厂40家,全面启动冈东、草堰口、钟庄社区及冈西、颜单、九龙口等镇改水工作。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搞好我县水利建设工作,县政府成立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指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镇也要相应成立工作班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机制。
2.深入宣传发动。开辟“镇长话水利”专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造浓舆论氛围,使全县上下充分认清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河道疏浚、圩堤加修、闸站工程配套、县城防洪工程建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向群众公开,让群众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大干水利的共识。
篇6
关键词:特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0年以来,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更加宏观,偏向发展战略和方向制定,针对该类城市总体规划与对具体建设项目的指导性减弱等,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开始探索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以远粗近细的思路来重新思考近期建设规划的在法定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
目前,近期建设规划的法律地位的已基本确立, 但学术界关于大中小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相关理论、方法及实践探讨还在不断深入。因此, 本文尝试以郑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例从面向规划管理视角探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思路与内容。
一、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近期建设规划是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期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空间布局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1年,住建部下发《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随后全国特大城市掀起了新一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热潮。
综合分析有一定代表性的规划成果,当前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突击应付式,把总体规划目标等简单分解,对现状问题研究不深入,针对性差;②理想蓝图式,对发展目标论述较多,对实施时序及路径缺少研究;③闭门造车式,与相关部门结合较少,陷入了技术理性的陷阱,缺乏社会认同。
上述问题也是我们做好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需要克服的,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需要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同时结合现状,面向实施,需要充分考虑了现状条件, 兼顾各方利益,使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紧密结合。
三、 面向规划管理的郑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内容
“十二五”时期是中原经济区及郑州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为有效贯彻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郑州市“十二五”时期建设的指导与统筹,分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落实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的要求,结合《郑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郑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具体讲,本次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思路与内容如下:
1、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及现状问题分析
全面剖析《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自2008年纲要批复以来实施绩效及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落实已批的城市总体规划,但近期目标的确定不仅是对总体规划目标的简单分解,更需要从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以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突破口,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至2010年底,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约372万人,建设用地312.4平方公里。通过对现状综合分析,结合总体规划实施绩效评价,本规划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发展用地空间亟待整合,市域城镇序列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中心城区内部因现状基础、发展阶段等不同而呈现典型的空间分化,需要差别化的空间发展导向和政策支持;三是中心城区城市居住用地比例偏高,人口向老城区快速集聚趋势明显,与总体规划提出的疏散老城区人口目标相悖;四是部分产业空间重组重构进程缓慢,不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国家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的构建;五是新区快速扩张和老城区高强度更新,导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阶段性不足,民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六是城市 “交通拥堵”问题严峻,交通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建设任重道远;七是市政基础设施面临旧城设施老化以及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巨大缺口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八是公共安全设施欠帐较多,地下空间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2、外地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经验借鉴
分析研究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点:
(1)“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滚动编制方式。
(2)规划内容方面强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着眼于关键问题,重点突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为抓手强化政府引导;落实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加强前期策划和分析,将带动性强项目与土地投放时序、投融资计划进行统筹协调;开门做规划,将技术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变。
(3)保障机制方面建立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使规划能够进行动态调整。
3、与“十二五”规划协同,搭建调控城市发展的“空间整合平台”
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指导和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但该规划从空间资源配置视角的考虑问题偏弱。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均需要从城市规划所擅长的空间资源分配角度出发,以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协调为切入点。本次规划深入研究“十二五”规划核心内容、并综合协调各部门建设计划,近期建设规划建立从空间上统筹各类城市建设的规划平台,引导各项投资规模效应发挥及在空间上的协同,构建统筹协调各项城市建设行为的“空间整合平台”。
规划期末,城市“两轴八片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至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435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380平方公里。
4、确定城市重点发展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的优化
城市重点发展区包括重点开发地区、重点完善地区、重点提升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地区四类,是由政府主导推动、对城市近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期需要重点推进的区域。郑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综合考虑了郑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确定了郑州东站交通枢纽中心地区等作为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在规划期内,将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投入,加大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形成投资规模效应,使得该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土地投放量优先保证,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保持适当超前。
郑州市近期用地发展主要沿两条轴线拓展,以东向为主。规划六个重点开发地区、三个重点完善地区、三个重点提升地区和两个重点生态建设地区。
5、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库和行动计划
重大建设项目是政府主导以财政投入和实体开发的方式引导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和促进城市建设和的重要抓手。郑州市在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在空间统筹的基础上,充分征求政府各部门发展的设想,凝聚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共识,确定项目规模、投资估算、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城市近期建设的重大项目库。同时,为完善规划的“滚动”实施机制,将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逐年分解年度规划目标,形成年度建设项目库,使规划行动计划由五年近期向年度转变。
以面向规划管理为导向,制定如下十二大行动计划:
(1)区域城乡统筹推进计划: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强化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地位,形成“十”字形高铁网络,建成郑州至开封等城际铁路。
(2)居住及住宅建设发展计划:加快龙湖等新区居住区建设,通过旧城有机更新,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完善各类设施,促进老城区居住环境优化和功能提升。
(3)园区建设和功能整合计划:近期更新改造旧工业用地约12.64平方千米,新开发工业用地面积约10.78平方千米。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4)商贸服务业发展计划:初步形成区域、城市、片区和社区四级商业服务中心体系,逐步推进三环以内现状批发市场向城市的疏解,提升郑东新区CBD金融商务区功能。
(5)包括保障房建设、医疗、体育等的和谐民生计划:完成郑州市“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规划独立保障性住房用地732.36公顷。新建小学179所,中学80所,九年制学校15所,高中15所。
(6)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计划:近期重点建设6处遗址公园、3处寺庙、4处历史博物馆。
(7)碧水蓝天计划:疏通连接贯穿城市的魏河等主要河渠,建设龙湖、龙子湖与西流湖公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到2015年,空气质量好于II级以上天数达到320天以上。
(8)综合交通设施建设计划:完成三环快速化、四环快速化,建成京沙快速路、陇海路高架桥、农业路高架桥,构建主城区“环形加十字”快速路系统。公共交通建设计划,轨道交通:轨道1、2号线一期建成运营,新建9条快速公交走廊,总长117千米。
(9)市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计划:给水、排水项目及计划,至2015年,新建刘湾水厂等3座水厂,新建南三环污水厂、双桥污水厂2座污水处理厂;能源工程项目及计划方面,新建桥南热源厂等。扩容2座220千伏变电站 ,新建8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变电站26座,规划改扩建110千伏变电站8座。
(10)城市安全防灾建设计划:加快黄河等标准化堤防建设级贾鲁河、魏河、七里河、潮河、金水河、枯河的治理任务以及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近期人防工程人均建筑面积达到0.5平方米;新建消防站54座。
(11)地下空间开发计划:重点推进以依托轨道交通沿线、绿地和城市核心区的“两线、三区、多点”为重点的公共地下空间开发。
(12)低碳城市建设计划:控制城市生态绿地,形成“两带、一环、四楔、两湖、七链”的绿地系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加大新能源开发使用。
6、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探索郑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常态化模式,完善规划跟踪机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配套,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编制机制。
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年度实施计划统筹其它相关部门年度计划,年度计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量和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面向规划管理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内容,该内容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工作。篇幅所限,笔者仅以郑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为例,从制定可落实的行动计划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引起学术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8月
[2] 邹兵. 由“战略规划”到“近期建设规划”――对总体规划变革趋势的判断[J].城市规划,2003,(5).
[3] 杨恢武,郑文辉,刘志成.新时期近期建设规划的特殊定位与工作思路的革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3,(1)
篇7
城市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部令90号)和《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部令101号)等规定,进一步加强城建档案的管理,适应我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安全、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城建档案的接收、管理和利用是基建程序不可缺少的环节,各级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采取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设市城市应设立城市建设档案馆;中心镇及经济发展较快、建设量较大的镇也应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室)。未设立专门城建档案馆(室)的城镇,城镇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和管理本地区的城建档案,并接受上级城建档案馆的业务指导,加强对城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要多渠道争取城建档案馆的经费来源,探索城建档案有偿使用的途径,争取将城建档案的管理经费列入地方财政。各市城建档案馆要加强对县、镇城建档案馆(室)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做好城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各级城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城建档案工作列入建设事业发展规划,发挥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城建档案事业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是保证城建档案完整、准确、及时接收的重要手段,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建设厅印发的《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粤建管字[*]35号)和《转发建设部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第279号令和建设部第78号令,切实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建管字[*]105号)精神,支持城建档案馆(室)对竣工工程进行档案预验收。无城建档案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认可证明的,不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同时,要积极做好有关文件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建设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工程档案工作的认识,督促做好工程档案收集和整理,并按规定及时向城建档案馆移交。
城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要严格按照建设部第90号、101号令的要求进行。城建档案的著录和归档整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进行。
篇8
关键词:电力工程;成本控制;工程结算;安装工程;工程量;施工质量;工程进度
1、引言
工程造价是当前建设项目施工中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施工质量和良好进行的重要关键。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成本控制方法与控制措施进行相互比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项目的良好统一进行,是提高施工质量,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成本以及施工工期的主要手段。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实现电力工程施工中提高其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的前提与保证。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制度。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省和市两级电网企业进行相关规定和相关文件的规范性管理措施和方案。一般情况下电网企业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由省级电网公司批复,然后再有各个市级供电企业和供电单位进行相应的批复和规划,进行相应的组织过程和组织方式,在进行实施。其次省级电网公司各部门应明确在工程管理中的职责,在工程开工之前首先要做到各个成本管理措施以及成本预算方法,分别对工程项目的某一方面加强管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展。
3、资源计划的编制
资源计划编制涉及完成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人工、设备和材料等)的种类,每种资源的需要量以及项目建设所需要时间。资源计划的编制一般由电力设计院在深入细致地开展勘察工作,摸清现场及赔偿情况底数,各种协议签订齐全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提交初步设计文件,并以此作为成本预算的依据。
4、成本预算
电网企业概(预)算编制依据国家颁发的电力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及定额、费用构成和计算标准管理部门的各项造价指标;做到量准价实,计算正确,满足限额设计和施工图预算需要。
概(预)算费用按性质划分,变电工程分为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和其他费用四部分;送电线路分为线路本体工程、辅助设施工程和其他费用三部分。
概(预)算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与成本估算相比更具有权威性,二是成本预算的约束性和控制性,它是一种控制机制,预算可以作为比较标准使用,但为了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保持其控制力,项目概算批复后,除因设备、主材价格变化造成实际投资超过批复概算外,其他情况原则上均不应当调整。
5、成本控制
5.1 筹资成本控制
电力工程建设资金密集,但由于电力企业资本金的不足,加强资金筹集就显得至关重要,借款资金的增大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利息支出,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利息支出应资本化计入工程成本,因此要控制工程成本,必须控制资本化利息的支出,因此有必要对电网建设资金进行单独论述。
5.2 工程结算的管理
(1)工程竣工结算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时,应严格把好审核关,同时要求相关审核人员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竣工结算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严格审核工程量,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如乙方对工程变更只计调增量不计调减量,甲方完成了三通一平乙方仍计场地平整等现象,要求审核人员对施工图纸、现场情况、现行预算定额中的说明、规定、计算规则都很清楚。
2)审核分项正确性,不得重复列项,审核人员对图纸内容、定额项目的划分及定额项目所包含的内容要很熟悉,且要有说服力。
3) 审核取费程序及准确性,不得重复取费。审核人员必须对国家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及本地区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及各项费用包含的内容很清楚,如费用定额中,其它直接费和施工图预算包干费包含哪些内容一定要很清楚,如己计取包干费的,则不应计其它直接费中的材料二次搬运费。
4) 审核完后,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按财务的有关规定进行款项的结算。
(2)工程款支付管理
1) 工程预付款的支付:企业应由工程管理部门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填写工程费用报销单附发票并经过工程监理单位签字后履行内部审批手续,财务部门对照合同检查后办理付款。
2) 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由工程管理部门根据施工合同和监理单位确认的工程进度,填写工程费用报销单,附施工单位发票及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签字盖章的工程进度表,履行内部审批手续后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审批后付款。工程形象进度资料应载明合同金额、工程进度、已付款金额、本次申请付款金额等信息。
3) 工程物资款的支付:由物资管理部门填制报销单附发票经工程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对照合同及资金需求计划审批付款。
4)竣工决算款的支付:
审计部门负责对工程结算金额进行审计,出具审计定案通知单。审计定案通知单要经施工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签字确认。
5) 工程质保金的支付:在合同约定的质保期满后,由工程管理部门填写工程质保金付款审批表,经资产管理部门对工程、物资质量签字认可后 (指质量没出现问题或有缺陷已由对方单位解决),履行内部审批手续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后办理付款。
(3)办理工程结算时应注意的情况财务部门办理工程结算时应严格按照合同的条款规定进行,以下情况应引起财务部门高度重视。
1) 未纳入预算或资金未落实的项目,财务部门不能付款,待工程项目经资金投放委批准、落实项目资金后进行款项支付;
2) 未签订相关合同的项目,应由工程主办部门与施工方签订合同,财务部门根据合同条款办理有关事宜。
篇9
【关键词】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前言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经过酝酿、试点运行和发展,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建设工程中。当前的工程建设监理虽然已经具备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雏形,但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准上还有待提高。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工作时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建设监理工作制度,确保所采用的工程监理工作方式、方法程序化、有效化和规范化。
1.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内容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即: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进度、造价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建设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施工目标进行监督工作,主要包括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造价和进度等内容。那么监督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监督一词被定义为查看并督促的意思。因此,施工活动中的监理人员在从事监理工作时,不应当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出发,而应当从监督的角度出发。要想做好监理工作,应当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自身的计划、目标出发,从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以及安全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监理工作。
2.当前建设工程监理管理的现状
2.1监理人员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规范性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技术力量、资金、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监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监理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而是直接由一些办公室兼管,从而造成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资料丢失、考勤记录不全、管理混乱无序等,管理效益根本无从谈起。更有甚者有一部分监理人员进入招聘-离职-再招聘-再离职反复招聘的死循环,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
2.2监理制度仅局限于施工阶段
监理制度应该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含保修阶段)。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一般仅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我国现行的建设监理规范对监理工作适用范围也是界定在此阶段。监理单位接受委托后,工程已经启动,项目进入施工阶段,造成监理人员边开展监理工作边熟悉项目的情况,对工程并未深入的掌握和熟悉,不利于监理工作顺利开展。
2.3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失衡
目前建设市场供求关系失衡,过渡竞争造成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从而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局面,因此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建设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势在必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企业不予进入市场,从而有效制止综合素质较低的监理企业采取恶意压低监理费率承揽业务,扰乱市场秩序现象的发生。另外,当前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统一平等、公开的竞争有序的监理市场尚未形成,政府应为此理顺其资质治理。
3.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加强监理队伍建设
(1)要不断加强监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监理单位要配备好监理从业人员并做好监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监理单位要不断提高对建设工程的监理能力、设计监理能力以及建设工程前期的咨询能力,以便更好的对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理和提高咨询服务。除此之外,监理单位应更加注重自身对建设工程质量、进度以及投资的控制能力,不仅要熟练的运用技术措施,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经济、组织、管理等措施进行监理,从而确保对建设工程的全方位监理的需要。所以,监理单位不但要拥有较优秀的技术工程人才,还应聘请和培训一些经济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掌握相关法律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监理单位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2)监理工程师在质量监控中应注意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事实上,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如得不到承包商的配合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秉公处理、监帮结合,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让事实讲话,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3.2适应市场需求,优化监理结构
工程监理企业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的行业政策引导,在工程监理行业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大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结构;按工程内容分,建设起能承担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任务的综合性监理企业和能承担某一专业监理任务的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按工作阶段分,建立起能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任务的中型监理企业和只提供旁站监理劳务的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这样,既能满足建设单位的各种需求,也能使各类监理企业适得其所,都能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3社会监理工作应覆盖项目实施的整个阶段
即从项目立项、项目决策至保修期结束。因此监理人员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就应进行主动积极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对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所了解。而对承建单位以往业绩的调查,既可加深监理人员对承建单位以往业绩的了解,又可加深监理人员对承建单位技术水平的预先认识,从而可在制定监理规划、细则时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周密、细致的事前控制,消除由于施工队伍自己管理水平不足给工程带来的质量隐患,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做好应有准备,使监督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4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对施工方法的确认,监理人员可分析出施工单位该项目施工操作的技术可行程度及质量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也为监理人员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依据,为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3.5工程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所用原材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料,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保证原材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从原材料的供应、检查验收、现场储存、性能化验都要进行认真的控制监管,保证工程原材料质量的稳定性、供货周期安排的合理性,确保工程质量基础条件的完善。
3.6协调好与各方主体关系
对监理方与业主方、施工方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解与处理也是监理单位顺利开展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三者关系处理不好,将导致监理人员处于尴尬的局面,施工方认为监理方是业主方的雇佣者,会偏袒业主方的利益,业主方有时会认为监理方与承包方联手哄骗自己,而监理方可能会觉得业主方与施工方撇开监理方自行其事。如果三者关系不能协调一致,监理工作就会寸步难行、十分被动,而监理人员的公正立场、对三方关系的正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监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监理职业道德,按照科学、独立、公正的原则维护业主方、承建方的合法权益。赢得各方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要让施工方管理人员对监理人员存在信任感,理解监理方的职责,这将是监理工作完成的基石。
结语
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将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而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是整个监理工作的核心,做好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工作,需要所有监理人员不懈努力,掌握正确的方法、措施和质量控制注意要点,才能不断提高监理业务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质量,工程建设参与各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质量功能。因此,为了提高施工质量,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建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监督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的阶段,总体上,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形成的线分为前期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完成后质量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是实现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监管过程中从第一到最后通过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活动,控制和监督相结合的思想,输入的质量因素,过程和质量的水质转化过程相结合的过程监督,为重点,确保工程质量,积极推进控制思想体现的监督,并强调在公共和社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的监督和监理预控中。
1 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 监管机构越位,缺位,不到位等等,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不严,管理和法律意识太低。例如:施工单位企业资质审查不严;侧边施工设计,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节约成本,一些施工图纸未开工建设,建设了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该解决方案
1.1.1 设计,调查和文件的审查,监督和管理。设计,勘察单位质量的行为和活动结果的临时总督,注重设计,调查和文件的审查监督检查。设计,调查和文件的审查不批准建设。
1.1.2 提高施工监督和执法的社会和行业的透明度高,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建设在建设项目开工,享有知情权,了解监管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方式,以便充分调动和激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监理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规则;自觉规范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1.2 施工队伍专业,建设经验。施工人员素质低,缺乏责任感,施工人员流动性过大,责任界限模糊和其他因素会影响施工质量。解决方法:
1.2.1 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告,公告制度,提高施工质量意识。
1.2.2 安全部应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规范运作。
1.2.3 重点工程。参与各方的质量意识培训。本着“执法应严格,帮助第一”的原则,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落实监督会议,明确的告知义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项目参与各方职责清晰,有明确的目标。
1.3 施工单位企业内部管理薄弱,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督检验的专业人员或专业人士,但没有强有力的控制和质量否决权,法规和规章,质量监督,监理项目和其他无用。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违反一个人要严肃处理,明确。同时,大张旗鼓的宣传,使工人的关注。采取警告,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处理的管理,卓越的领导。形式上具有生机和活力,事实上摸,摸不到的问题的性质,其结果是自食苦果。
1.4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解决办法:打击无证或越级设计和施工;施工企业将严格建设工程分包或托管方案和施工单位投标压价,或项目部分分包给一些企业的建设,管理混乱,行为自己的自由意志。
1.5 竣工验收严格,根据行业标准验收。解决方案:建立监督和监督质量监督机制,从一个单一的事实,监督项目的各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特别要注意工程建设各方的桥接部分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项目各方的行为及其结果,即工程质量,被列为监督对象,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对工程质量责任第一,吸引各方参与质量限制,分清责任,通过日常监督,监督检查与结构工程每季度检查结合形式的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严格管理,一旦发现行贿受贿行为必须公开,绝不手软。
2 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
2.1 施工前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设计,勘察单位质量的行为和活动结果的监督,重点是放在设计,调查和文件的检查和监督。2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重点建设投标的监督,审查的质量监督促进市场竞争的规范和健康运行的院子里确保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三是文本的合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重点,质量管理标准和法律制度的条款合同的法律约束,对各施工单位。通过三个方面的审查监督,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过程控制和监督。
2.2 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建设为主线,业主,监理,设计,材料,设备,生产或供应主体和检测主体与合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地基质量检测监督,主要结构验收监督抽查检验监督主要政党,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结果范围内的监督,环境质量监督洋溢在每个控制整个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质量监督。通过建设监理,确保主要的质量规范,质量活动有效的结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有效的综合实体质量得以实现,确保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建设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通过监督,确保实施强制性标准,确保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实施,把握全面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
监督检查,重点的基础上,主要结构和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分。实体的质量检验方法应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加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此外,加强规划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技术控制。使用该技术的控制方法,评价标准的方法会更好。
2.3 完成质量监督管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一是加强装饰,维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使建筑的全寿命期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施,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筑工程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严格对竣工验收审查,监督,确保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首先要保证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避免劣质工程国家和公众用户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二是减少或消除由于装修,维修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的现有建筑基础,主体结构的质量和环境的破坏。然后,工程质量管理为经济管理类,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的质量问题租户找到责任方的任何威胁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