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育政策

篇1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程教育;探讨

一、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在高校的重要性

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品质是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也开阔了视野,从中也认识到了国内国际的形势和党的发展方针,让大学生学会了主动去探究国际形势、了解国家形势。只有正确认识国家形势才能使大学生充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国家和民族充满责任和自信,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形势政策的要求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的任务也就随之增加。教师要深刻把握教学思路,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也要把社会热点像小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引起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兴趣,从而树立热爱学习形势政策这门学科,逐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教学质量,也让大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学习,大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做合格的接班人。

二、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在高校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的局限性

在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具有局限性,从而导致教育水平提高不上去。部分学生具有自大的性格,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已经具有完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媒体的传播十分广泛,认为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了解时事形势,就把形势政策课程教育不当一门课程,甚至忽略,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也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接受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反感学习,没有行成作为学生应有的品格。在这样思想局限的发展中,教育受到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质量就提高不上去。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形势政策课程教育一直和社会热点相结合,所以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持教育的新鲜,与时俱进。但是,教师授课时,有些资料跟不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教师在授课时找不到适用的资料,导致一些观点过于陈旧,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不一致。有些真实情况会误导知识的正确性,讲解不透彻,学生不理解,给教师造成困扰,也给教育造成困扰。高校教材的滞后性是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重担困扰。

3.教师力量和教学方法的有限性

在高校,对形势政策课程的教育老师还没有掌握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导没有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得教师找不到教育的自信,对此精神怠慢,教授的知识没有趣味,学生找不到乐趣,也就学不到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精髓。对于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开展,教育发展还不成熟,优秀的教师团队比较少,部分老师不能掌握教育的精髓,意识不到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新鲜感,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点,没有说服力,缺乏幽默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课兴趣。还有一些老师不能与时俱进,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传统观念,偶尔遇到一些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还找不到重点,分析不到位,给政策课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方法

1.丰富教材内容

形势政策课程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所以教材内容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将一些学生兴趣很高,对社会影响深大的时事内容编写进教材,这样高质量的教材成了教师的一手资料,给学生讲解就要具有权威性、准确性,使得学生信服,学生因此就对形势政策课程教育产生了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2.对教育的完善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也打击学生的学生热情,因此,对于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应将教育和社会时事发展相结合,利用网络媒体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得教育质量得到完善。

3.教学的实践探讨

形势政策课程教育要想更进一步发展,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实现课堂课外一体化,将社会实践投入教学中,让教育走出校园,让学生自己探讨实践真理,养成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的习惯,这样的实践和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经验,了解社会现实,从实际中提高了形势政策课程教育。

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重要科目,通过对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探讨,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形势政策课程教育,关心时事政治,为自己的未来铺下坚实的垫脚石。总之,作为大学生,学习形势政策课程教育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具有特殊性,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自1987年起,教育部决定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必修课。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高校纷纷贯穿和落实相关要求和精神,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仅靠个人努力,难以科学分析形势、正确判断是非、准确把握方向。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取得的重大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问题,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幸福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因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能够顺利推进,意义深远。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课程考核方法不科学,大多数高校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以至于很多教学手段难以实施,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影响教学质量;教学内容过时或者不是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事件和问题,讲授深度不够,导致学生上课不专业、不用心,反而更愿意自己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咨询,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单向理论灌输现象比较突出,教学模式单一,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教学欠缺方法和技巧,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丰富的影音图像等多媒体素材。而任课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担任,其本身已有繁琐的本职工作,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很多任课的辅导员并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然而对于任课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培训,使得大多数教师不能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讲授得不够深刻,剖析得不够精辟。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创新的主要措施

1.明确教学管理体制,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安排、课程考核、教学考核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全面组织教学活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具有动态性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要求。自1987年以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前都会定期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对各高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教师教学考核上,既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又应重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课程考核,避免使用单一的开、闭卷考试或单纯论文撰写形式,而将理论知识考试和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在理论知识考核中,增加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评分[1]。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调查显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方面,92%的学生选择参观考察、基层走访等,最好的方式是社会实践[2]。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课时少、对象广,应当适当地将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对焦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实施成效,帮助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

3.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高,学习动力差。根据教育部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高校学生高度关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3]。尽管有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课因为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枯燥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原因,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但这不代表学生不愿意了解时局,李静瑞的调查表明,有85.7%的男生和67.67%的女生在通过不同渠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了解形势与政策[4]。因此,要创新教学内容,仅靠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还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教学任务,充分调研,掌握大学生的兴趣点,紧扣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国内形势与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教学。

4.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以传统方法向学生灌输本课程的基本思想理论已不符合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采用形势报告会或专题讲座形式代替传统课堂讲授,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人大代表、杰出人物、成功人士等做专题报告。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适当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由任课老师选定专题,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制作课件、备课、登台讲解,也可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将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形势与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5.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重视网络舆论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充分运用这些媒介开创形势与政策教育新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形势与政策相关基本理论的宣传、政策解读、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评析、人物访谈等,同时,开设问卷调查、论坛、群聊等,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方位施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学内容具有多变性,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更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而当前高校担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主要以辅导员兼职为主。然而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专业水平有限,并且日常工作事务繁琐,没有太多时间系统地开展学习。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制度,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构建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另外,将形势与政策研究领域划分不同研究方向,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感兴趣领域,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或专题集中精力钻研,而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定期探讨交流教学经验、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以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科研深度,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研水平。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全面剖析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学实践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2]陈国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68-71.

篇3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高校收入;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63-0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及其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收入来源多样化,经营性收入比重增加,高校由过去不纳税、少环节纳税,发展到现在成为纳税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依法纳税成了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久以来因为受“税收不进学校”观念的影响,高校的财务人员未完全树立依法纳税意识,也缺乏对税收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发生纳税义务后不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各种形式偷漏税行为时有发生。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纳税筹划,严格涉税业务的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高校在进行科教活动及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可以通过纳税筹划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降低高校整体税负,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

纳税筹划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纳税理念,展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企业理财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无论是会计制度还是核算方式均与企业有所不同,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更是相对陌生的事务。而且在税收政策方面,高校除享有一般的优惠待遇以外,国家为鼓励高等教育发展,于2004年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2006年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这些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涉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10多个税种,高校税收筹划存在很大的空间。

但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高校在涉税业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包括纳税

意识差、

管理层认知程度较低、税收知识缺乏、税负计算未进行相应筹划等[1-2]。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指出高校应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并进行税收筹划[3-4],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收入纳税筹划的思路,如叶欣等从高校技术创新的营业税角度阐述了科研经费收入的有关税收问题[5];冯萍针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的特点,阐述了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法及其制约性,提出了高校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法的相关对策[6]。龚敏希等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7];龙凌云从高校后勤企业的组织形式、营业收入、税前扣除项目三方面探讨了纳税筹划,以降低后勤企业税负或延缓纳税[8]。但以上文献主要是从单一税种角度提出了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由于高校收入类型庞杂,尚鲜见从高校多收入税种角度考虑如何系统筹划收入纳税。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税收筹划工作将越来越为高校所关注并重视。2010 年“两会”期间,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09 年,中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超过2 500 亿元,其中地方高校贷款近2 000亿,部分高校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因此,高校纳税筹划应区别于企业[9],通过科学的方法安排自身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以及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本文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在划分高校实际收入类型及纳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涉税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和提出不同收入类型的纳税筹划目标、制约因素与方法,并通过列举高校纳税筹划的具体案例,对高校收入纳税筹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收入分类及纳税分析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收入大致分六大类,包括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研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代收费项目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其中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主要是指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经费、基建经费以及其他各项拨款。科研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考试费三大类,具体收费项目详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的相关文件。代收费是高校为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在自愿前提下,替提供服务的单位代收代付的相关费用。附属单位缴款是高校附属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给学校的收入。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房租收入以及宣传费、罚款、赔款等服务性收费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重庆地税局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文件精神,高校实际收入类别及纳税情况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拨款、上级补助收入

高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以及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二)教育事业收入

1.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入

高校为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学费、住宿费、考试报名费收入,其收费项目标准经由市财政、市物价局审批,属于市政府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入,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2.服务性收费

高校为在校学生提供由学生自愿选择的服务而取得合理补偿的收费自2006年1月1日起按属于应税行为的教育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

3.代收费

高校收取的各种代收费,以学校支付给相关单位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

篇4

一、英国“双重制”政策终结和美国加州

“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成功的原因探讨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政策被终结,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却至今仍在发生作用,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

1.“双重制”政策框架虽然基本符合英国高等教育分化的现状但其分层依据却不合理;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却有效地解决了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与分层管理问题

从理论上说,政府要对高等教育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高校分类框架应当是根据高校的性质、任务(如专门人才类型)和职能来划分,而不是根据其权利和地位来划分,否则就不可避免地会将高校引导到追求权利和地位而不是追求质量和水平的歧路上去。“双重制”政策实施前,英国实际上已经存在学术性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二元”体制的基础,正如克罗斯兰德讲演时所说的:“我并不是虚构了它,从上一世纪与世纪交替的时候或更早的时候起,这种体制就已经逐步发展了……。我们不是从虚无的幻境出发,而是从既定的历史情况出发。

一个多元体制的基础已经存在。”[2]可见,“双重制”分类框架本身符合英国高等教育结构分化的现状,关键不在于应不应该划定两种高等教育的界线而在于这条界线应划定在哪里。“双重制”之所以将这条界线划在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之间,主要是为了防止把界线划在一切种类的高等教育与“非高级”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以至在更大程度上造成高校规范上的混乱。质言之,不在于是否应该实行“双重制”的分类框架而在于实行什么样的定位政策导向。然而,“双重制”的划分依据是高校的自治权而不是性质、任务和职能,并凭借这种自治权来确定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地位(位置),规定大学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上层,由国家提供经费,具有自治权和学位授予权,而非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处于下层,由地方提供经费,没有自治权和学位授予权。实际上,这是一种由政府人为地依据办学权利将英国的大学与学院从纵向上分为界线分明的两个等级,并实施相应的定位政策。正如英国学者所解释的,“二元体制的真谛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质量划分,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教育功能的划分”[3]。由于“双重制”依据的是自治权,并且对“非大学”部分划分过粗,因而将本属于专业类的高级技术学院划归到传统的学科类大学系统中,而又将属于职业类的多科技术学院、属于专业类的高等教育学院和提供某些高级课程的继续教育统统划归到非大学部门中,这样非大学部门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箩筐”,承担各种不同任务、具有不同性质和职能的高校之间分工不清,职责混淆。

与之相反,1960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明确划分了州政府(含高等教育协调理事会)与高校之间的权责,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州政府、立法机构与高校及高校之间的权责和任务分工。“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出台前,加州立法机构试图扩大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权力,甚至包括建立新校区之类的具体权力。在管理关系上,由于当时州立学院负责培养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因此由州教育委员会管辖;加州大学由其董事会管理,特别强调大学自治,但加州立法机构扩大权力的意图,使其担心州立法机构会干涉其内部事务。因此,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究竟是由州政府来管理和协调,还是由公立高等教育系统自己进行内部协调,是当时美国加州立法机构、政府和三类公立高校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多次协调和反复磋商,州立法机构明智地放弃了其扩大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权力的意图,确立了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协调的原则,并为此创设了“高等教育协调理事会”,作为公立高校主管理事会与州政府顾问机构的“缓冲器”,从而使其在公立高校与州政府之间起到了有效的协调与缓冲作用。同时,“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初级学院由州教育理事会管理,州立学院由新组建的“加州州立学院系统托管理事会”管理,加州大学系统继续由其董事会管理,并对三个管理机构的权责及人员组成作出了明确的划分及规定,且将其纳入到加州法律体系中。这样,加州建立起了确保大学自治权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减少了各方在权责分工方面的随意性。

2.“双重制”定位政策的权利导向必然刺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趋同”和“攀升”的冲动,而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从教学、科研和录取政策等方面妥善地解决了加州大学、州立学院和初级学院的职能区分和权责界定问题

从高校的角度看,“双重制”定位政策的导向是权利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地位,其缺失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只是一种自治权限的分等,大学享有自治权,学院没有自治权。尽管有利于明确高校的管理关系,但同时损害了学院的办学自,因为无论高校属于学科类、专业类还是职业类,保障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都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作为职业类学院,如果没有基本的自治权而过多地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直接干预,会严重损害基本的教育原则和学术规律。第二,它只是一种学位授予权的分等,即大学享有自主授予学位权而学院没有,尽管有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的正面价值,但学位授予权(含文凭)对任何一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理由。在“双重制”政策下,由于政府对非大学部门的课程审批和学位授予是学术型大学的标准,因而学院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地获得这种学位授予的自,要么在课程上向大学看齐趋向学术型,要么与大学联合培养,或者干脆争取升格为大学从而获得永久性的学位授予权。可见,围绕争取学位授予权是导致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竞相升格为大学的关键性因素。第三,它只是一种办学层次的分等,而不是办学类型的区分。尽管克罗斯兰德声称实行“两种高等教育原则”,英国政府建立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地方学院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技能性、实用型人才,但是“双重制”产生的政策效应却是人为地将大学和学院进行办学层次和地位的分等。

事实上,从高校类型上看,传统大学属于学科(学术)类,技术大学属于专业类,多科技术学院属于职业类;从培养目标上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多科技术学院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从培养层次上看,由于大学出现时间较长,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而多科技术学院因出现时间短且受到传统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当时只存在专科教育层次,只颁发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尚未建立起理论型高等教育和职业型高等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的开放性学位体系,即使已经出现的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也同样属于专业类高等教育。因此,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理论型(含学科类和专业类)高等教育与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分类,并建立起相互对应的证书衔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类高校对学术类高校的趋同和攀升问题。但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是,至今在世界各国,人们往往习惯于运用社会等级观念对高校优先进行层次划分,而对于作为层次划分之前提的类型划分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正如夏托克(MichaelShattock,1983)所说的,“历史上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要给高校分等级,并且在尚未明确高校是否应凭学术素质、经费状况或社会声誉来获得地位的情况下,就给各类高校规定了地位,学校的作用与其地位相比往往成了次要的东西”[4],“克劳斯兰德先生把在拨款机制和控制机制方面与大学迥异的新的高等教育部分固定化,从而使有关高等教育结构和管理的讨论总是被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种不同的和互相竞争的地位观念所淹没。两部分高等教育之间为了获得经费和分得学生名额而进行的竞争,使人们更加关心学校的地位。”[5]

与之相反,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在充分调研及各方协调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应由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加州大学组成,并根据三类公立高校的职能特点,从教学、科研和录取政策等三个方面明确了相互之间的分工。事实上,在该规划出台前,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州立学院和初级学院普遍存在着“升格”的热情。例如,一些州立学院期望升格为研究型大学,以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些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希望升格为州立学院,从而可以面向全加州招生。同时,由于州立学院在综合化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学科均需经过由大学和学院代表组成的联络委员会投票通过,而州立学院增设学科的投票又经常遭到大学代表的否决,因此州立学院对加州大学甚为不满。此外,当时的私立学院并不是加州高等教育协调机构的成员,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同样也感到来自州政府权力扩张的压力,并担心公立高校在其校园旁边拓展新校区。更进一步说,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于三类高校职能如何划分、如何确定各类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及比例等方面。通过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各方经过反复协商终于达成了共识,各类高校分工明确,且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社区学院得以从中等教育提升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能够面向全州所有高中毕业生招生,并且成绩优秀的社区学院学生还可以转到州立学院或加州大学继续深造;州立学院录取学习成绩排名前33%的高中毕业生,不再需要经过加州大学董事会批准就可以普遍设置硕士学位课程,并可以与加州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开展应用领域的研究;加州大学录取学习成绩排在前12.5%的高中毕业生,并独自享有哲学博士学位和其他硕士以上的高级学位授予权,同时享有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权力;私立学校则获得了参与加州高等教育决策的机会。[6]显而易见,通过“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加州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都从中获得了自己的权益,并妥善地解决了各类高校的职能区分及其相应的学位授予权、录取权、科研权和参与决策权问题,因而“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得到了已经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各方(公立院校、私立院校、加州政府及其“高等教育协调理事会”)切实地执行和认真实施。

3.“双重制”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路径和通过行政力量实施的途径,导致其缺乏必要的民意基础和法理基础;而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遵循的是自下而上协调制定的路径,以及通过法案形式实施的途径

客观地看,英国“双重制”政策是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在面临外部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压力的情况下相对匆忙地作出的一种行政决策。由于英国“各政党似乎在台下时偶尔关注一下高等教育,部长们主要是对人口和预算问题作出反应”,而教育和科学部官员们“倾向于对外部压力作出反应,而不是在考虑政策方面采取主动”,政府各部门“对高等教育方面和高等教育同经济、社会事务的关系方面的政策制定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导致英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常常缺乏主动性。从决策过程看,教育和科学部既没有在决策前对“两种高等教育”的原则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也没有与有关大学和学院进行协商和讨论;从实施途径看,“双重制”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力量而不是法律途径。这种自上而下的定位政策制定路径和通过行政力量实施定位政策的途径,必然导致其缺乏必要的民意基础和法理基础,使其实施时的阻力较大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形与走样。例如,“双重制”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培植一种更适合英国社会需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但这一重要目标只是作为“提法”存在却几乎没有被论证过,甚至也没有将其解释得更清晰;“双重制”也没有要求把高级课程集中在少数被称为多科技术学院的综合性院校,但是执行过程中却变成了将高级课程集中于少数多科技术学院。

与此相反,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路径却是完全不同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是根据1959年度州议会通过的众议院第88号共同决议,由加州教育理事会和加州大学董事会负责,在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主持下起草的。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创设于1945年的上述两个主管理事会的“联络委员会”积极参与,并于1959年成立了专门负责规划分析、预测及研究的“技术委员会”。同时,规划起草小组加强了与州立法机构、州教育理事会及各类高校之间的内部谈判、讨论和协调,在获得各方认同的基础上,先后经过规划调研小组、联络委员会及加州教育理事会和加州大学董事会联席会议投票通过。显而易见,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制定的路径是自下而上的,经过各种类型的高校代表及规划机构的谈判、协商和投票,最后还通过了加州议会表决和州长签署成为法律。相应地,它的实施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而执行的。

4.英国重人文轻科技的传统是导致“双重制”政策终结的潜在因素,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助于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其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却在政治上保留了君主立宪制;英国作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尽管其最早进行工业革命,但精英阶层却最鄙视科学技术,“工业革命运动是从大学门外穿过的,对大学的触动很小”。[7]这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正是英国文化中“重学轻术”的传统所导致的。英国大学深受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对科学技术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因此,尽管1960年代以来“技术主义”价值观终于挤开了英国大学的“大门”,但是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重学轻术”的传统教育价值观根深蒂固,且不时地出现“复归”。尽管英国政府认识到经济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无论是政府官员、高校教师还是大学生都有一种对学术声誉和地位始终不渝的追求情结。具体说,对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多科技术学院来说,获得学术型大学的权利和地位是一种永恒的目标;对于暂时就读于各种学院又具有潜质的大学生来说,获得学术型学位是其人生的重要理想;对于英国社会来说,只有大学才有资格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尽管大学部门与非大学部门之间出现了相互“漂移”的趋同现象,但是在重人文轻科技的文化传统影响下,英国非大学部门向学术“漂移”的幅度远远大于大学部门向技术和职业“漂移”的幅度,结果导致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非大学部门整体上的“趋同”和“攀升”。

与此相反,在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起草和制定过程中,参与者以《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富兰克林的“有用的知识”观、“凯恩斯主义”及“大学自治”的理念作为制定总体规划的哲学依据。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州遵循着“实用、有效、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哲学。由于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哲学流派,及时反映和适应了美国社会利己主义的世界观和发财致富的人生哲学,致使其从一般原则被推广到美国的政治、文化、教育、道德等诸多领域;同时它“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奉行“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的准则,[8]因而自它产生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一直在美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显然,正是美国社会崇尚的这种实用主义哲学,使得“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在执行过程中较为顺利。

二、英国“双重制”政策与美国加州

“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政策的终结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成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宽广的思考空间,同时也给各国高等教育分类框架的设计及分类定位政策的制定以许多深刻的启示。

1.分类框架是否科学可行,关键在于分类依据及其定位政策的导向

事实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二元或多元体系。我们在判断“二元”或“多元”分类模式是否有必要时,必须将分类框架与定位政策区分开来。然而,一种分类框架是否科学和可行,关键在于分类依据及定位政策的导向,分类框架必须主要依据高校的性质、任务特别是人才培养类型和学科专业设置面向分类,依据高校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分层。

2.分类框架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的现状,更要引导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与重组的未来方向在现实中,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及其机构分类,往往是迫于解决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很难同时兼顾高等教育未来的持续发展,因此当设计高校分类方案和定位政策的天平倾向于解决现实问题时,既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又要密切关注高等教育自身结构的演进;既要应对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更要着眼于其未来分化与发展的方向,期望分类框架与定位政策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必须及时根据外部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变化情况调适分类指标和定位政策。

3.制定分类框架及定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而不是趋同化

英国“双重制”政策的实践表明,基于精英高等教育总框架下的分类模式及其定位政策,即使是多元主义的也难以达到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发展的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预见1992年以来英国“双重制”政策终结后实行的基于传统大学框架下的分类及定位政策,必然会延缓其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注定将会被新的且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分类框架及定位政策所取代。事实上,1986年英国政府开始对高校实施的“科研评估”就是一种促进高校分类分层化的政策。同时,1960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成功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框架必须给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以相对明确的任务和职责区分,并在设计定位政策时构建起防止趋同和攀升的“屏障”,这就决定了分类体系必须是在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构建精英与大众框架下的多元分类分层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分类框架及定位政策只能有限度地为高等教育多样化创造前提条件,而“不能有计划地去创造多样化本身”。[9]

4.定位政策必须遵循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和法律实施途径

英国“双重制”分层方案和定位政策出台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今天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存在相似之处,即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高等教育处于从精英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型期。同样,中国现行的高校分层定位又与英国“双重制”分层定位的政策极为相似,即都是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依据高校的权利和地位分层并定位。例如,我国政府根据高校的地位、管理关系、行政级别将普通高校从高到低划分为“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地方重点大学、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或者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区、市)属高校、地(市)属高校;或者省部级高校、正厅级高级、副厅级高校,并配套实施相应的定位政策,如在重点大学中又分别赋予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批权、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批权、专业自主设置权、招生自,而一般高校则不能享有这些权利。这种依据地位、规模、身份并赋予不同办学权利的分层定位政策,其结果必然是所有高校纷纷趋向学术型,“升格热”、“合并热”、“综合化”、“学术化”愈演愈烈。并且,还必须看到,在行政主导性国家,采用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路径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瞒天过海的现象,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走样、变形,反而不利于持续发展。相反,采用自下而上的政策设计和法律实施途径虽然政策酝酿、制定过程较长,但由于集思广益,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实施过程会更顺利。

5.分类框架的设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演进的逻辑

高等教育分类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系统分化与重组的脉络与图式,符合高等教育结构演进的现状及趋势,分类框架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结构分化描述与归纳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随意、感性地设想出一个分类框架。同时,高等教育及其机构分类的外延也不只是人们以往理解的纵向分层,而是既包括纵向分层也包括横向分类,并且横向分类是纵向分层的前提。换言之,分类的顺序是:高等教育类型分类高等教育层次分类、高校类型分类高校层次分类。[10]因此,高校分类必须以高等教育分类为前提,而纵向层次分类又必须以横向类型分类为前提。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对策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一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这样,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种忽视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的局限表现出来。师资力量、教育方式、环境设施、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局限都是限制高职院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国家与学校必须警醒,亟待消除种种局限,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样,有利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方针战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局限成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品格的培养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尤显重要。”[1]但是,当前国家虽然重视教育,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存在部分局限,致使学生的品行与素质得不到提高。我们需寻找出造成多方面局限的原因。

1、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局限

(1)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国家“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相比较,相差甚远。“985工程”院校与“211工程”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这些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甚至是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就稍显逊色。

(2)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滞后。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滞后,找不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突破口,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并且,高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出现教师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现象,而不注重实践,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是否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从而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

(3)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陈旧。虽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的应有的技术设备也都齐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更新,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设备并不能与时俱进,这也容易导致学生思想的滞后,并且严重的容易导致政治立场的不坚定,甚至开始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有些思想极端的学生可能加入组织。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成因

(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具有个人主义倾向,易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这样,就容易导致思政老师在传授思想过程中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通常由初中毕业、高中辍学、高中毕业未考入本科等学生构成。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较为薄弱,甚至厌学。致使老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知识不能良好的吸收,甚至出现理解偏差。

(2)国家与学校重视度的因素。国家每年对高职院校虽有补助,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要将教师水平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更新那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高职院校众多,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家需要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国家应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校亦是如此,由于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思政老师不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专业培养,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致使老师与学生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理念的因素。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模式都是重书本、重共性,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试形式单一,一张试卷里每道考题都有固定的一个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终被剥夺了自由发挥特性的机会,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我国在教学理念上严重缺乏宽容性与民主性,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老师不能因材施教,只是片面的注重书本知识与单一的考试形式。

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局限,国家、教育部、家庭乃至社会需要警醒,为了让高职院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人才素质和就业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得到改善,并且亟需找到相应的对策解决种种问题。

1、国家需提高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国家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财政方面加大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从政策上要求校方在招聘思政老师时有针对性的方式,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要求老师教学后,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方面达到质的变化;从实践上采取奖励制度,当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考核,国家应鼓励校方在思想政治方面取得进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国家需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需要提高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只有宣传力度达到一定程度,高校老师与学生等人民群众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重视。国家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也可邀请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去各大高职院校宣讲,甚至让权威专家专门针对老师、学生分别进行宣讲;还可以要求高职院校每年召开家长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这样,国家从各个层面宣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视,而且体现了思想政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3、选拔高素质、高水平思政教师

全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众多,但能够真正通过恰当的方式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并不多,专业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教师水平着手,这是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4、改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应加强改善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政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停滞在倦怠期,并且对教学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校方应对思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采取奖励制度。

思政教师不能只片面传授课本知识,需要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与心理。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索现实中的问题,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身心得到锻炼、体验和升华。[2]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个性化教育来改善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3]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能达到质的飞越。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操作复杂,要求更高,要使其得到正确的加强和实施,必然还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4]

三、高职院校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实用化,是使学生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高职院校如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优化,那么在各个层面都能得到优化。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国家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的人才素质也得以提高,有利于与外国的友好外交,这更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来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校的综合实力。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的口碑也相应能够得到提高,这有助于学校的招生与专业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一点,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下,众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大问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够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生产效率,让每个家庭实现高收入,带动社会的运转。

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与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有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在工作中能够建立良好的交际网。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实现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05).

[2]赵林楠,隋建华,王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实效性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54-01

一、何谓“实效性”

学术界对于教学实效性的界定略有殊异。有的学者认为,“‘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在‘两课’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等状态与程度。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1]还有的学者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本质所在”。[2]另有学者,更直接地将实效性定义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其中包括隐形效果和显性效果。[3]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最直接因素。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大综合类课程,涉及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修与法律基础、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授课过程中需要穿插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释与分析一个时政问题。要求任课教师有很高的政策敏感性、政治理论性、时事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求新求变,要求任课教师随时掌握形势及政策的最新动态,争取第一时间更新授课内容,只有满足了时效性的要求,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实效性。综上所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求横向的同期对比,又要求有纵向深入的脉络分析,同时运用多学科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第一,教学内容不但要体现思想观念、历史事件的时代性震荡,而且要体现每一事件与观念的历史性传承,第二,教学内容既要有宏观线索的勾勒,又要有微观细节的阐述,既要体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有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第三,教学内容既要有厚重的理论深度,又要同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深入浅出,恰到好处,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三、改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大课堂多班同时授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因为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兴趣爱好极不统一,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调的教学手段会让原本内容丰富立体的形势与政策课失去应有的魅力,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首先,要重视用鲜活事例贯穿知识点,多增加横向对比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同时加强纵向历史脉络的梳理来巩固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想深度;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得到充分运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保障课程内容全面充实的前提下,多考虑在其中穿插生动的图片、漫画、权威网址下载的音频视频;再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时事报告会,每个学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一项热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

四、提升课堂教学魅力

可以说这一概念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任课教师的学历、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但对教师的教学魅力却鲜有重视。“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教学则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4]全国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这样定义自己的幸福。孙教授在课堂上的风采都源自于他对自己职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邓演平.“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63.

[2]朱云生,熊礼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效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36.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美国

一、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产生背景及其演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州财政预算紧缩和公众问责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各州拨款政策的设计普遍引入了绩效因素。

首先,“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严峻的财政危机与信任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开展了一场旨在将企业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政府管理领域的改革浪潮,这股浪潮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该运动强调“竞争引入”“产出控制” 与“绩效管理”等核心理念,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推进政府改革,通过绩效评估来测评公共部门的产出绩效,实行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促使公共部门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与效率。这场运动为美国高等教育拨款政策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思想动力。

其次,州财政预算紧缩的压力。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州财政预算紧缩是美国实施绩效拨款的直接原因。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长迅猛,至197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0%,进入普及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里根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政策,联邦经费投入大幅削减,开始强调州政府的责任。州属高校的运行基本由州政府维持,州财政支持比例不断下降, 1985-1995年,支持比例从44.9%下降至38.12%。[1]而同一期间,公立大学的学费增长了115%,两年制社区学院增长了228%。[2]在教育成本和学生学费大幅上升而州财政日益紧缩的多重压力下,政府、社会公众均希望通过实施绩效拨款政策来促使高校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

再次,公众问责的兴起。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入学率不断攀升而州财政负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愿望与能力却日益减弱。[3]这些直接导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大幅滑坡,民众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信赖度锐减。1983年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的《国家处于危险中》报告,在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公众不仅批评与谴责教学质量的平庸,而且更加关注高校“用纳税人的钱该做什么、做了什么”,关注公共资金使用的方向、效益与效果。在这种公众问责兴起和绩效关注渗透的情况下,美国各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思想应运而生。

可见,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产生既有新思想运动带来的强劲推力,也有对州政府财力的现实考量;既响应了社会关注绩效的诉求,也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改革的基本趋势。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经费政策主要经历了绩效评估、绩效报告和绩效拨款三个阶段:

1.绩效评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公众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美国许多州开始制定和实施绩效评估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公立高校本科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及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与效益评估,促使高校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内部绩效和响应问责的目标。实践表明,这种政策能够实现提高内部绩效的目标,但问责的目标很难达到,很多高校不愿意承担问责的责任。至80年代末,这种政策开始衰落。

2.绩效报告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为了修正绩效评估的政策缺陷,美国一些州或地方政府开始实施新的法规,强制了公立高校的问责责任,明确要求公立高校陈述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并将工作的过程、结果及有效性向政府和公众报告。绩效报告政策依据信息的公开规则达到了问责的目标,但是这种政策耗资巨大、细节较多,经常受到高校和教职工的抵制。至90年代中期,这种政策开始退步。

3.绩效拨款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绩效拨款在美国开始流行,到2001年,美国已经有19个州开始使用绩效拨款。绩效拨款直接体现了高校的经费分配与绩效表现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校更加关注提高内部绩效与追求问责。目前绩效拨款政策在美国许多州还不稳定、不成熟,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或问题,但它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具有一种持续的发展势头。

二、绩效拨款的实施过程

绩效拨款的实施主要包括绩效拨款的发起、设计与执行。为了更好地认识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施过程,下面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作比较分析。

1.绩效拨款的发起。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发起有强制发起与非强制发起两种方式。南卡罗来纳州是由政府强制发起,1996年该州议会正式颁布了实施绩效拨款的359号法案,规定了公立高校在9个领域的37个指标。[4]这种发起方式强调了政府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高校参与协作的重要性,不利于得到高校的认同和接受。田纳西州是由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和高校共同发起,1979年该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宣布开始实施绩效拨款项目,并与高校协商制定了10项绩效指标。这种发起方式避免了政府的强制规定,体现了高校的主体地位。

2.绩效拨款的设计。绩效拨款的设计主要包括绩效指标的选取、指标类型的选择、绩效“成功”标准的制定、绩效拨款的水平等。

(1)绩效指标的选取。绩效指标的选取主要受绩效拨款发起方式的影响。南卡罗来纳州是政府强制发起,指标的选取更多地倾向于政府的政策取向与响应问责,然后才是关注高校的内部质量。田纳西州是非强制发起,指标的选取倾向于关注高校内部质量与响应问责的结合,同时适度地关注州政府的政策取向。相对来说,田纳西州绩效指标的选取更具合理性、系统性,考虑了内部需求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既能获得高校的认同,也能获得政府与协调机构的支持。 (2)指标类型的选择。指标类型一般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与结果指标。南卡罗来纳州是典型依赖过程的指标,37个指标中有50%以上是过程指标,而只有三分之一是关注高校质量的产出和结果指标。如学生毕业率、高校对州内市民的可使用度等。南卡罗来纳州是全美选用绩效指标数量最多的州。田纳西州重点关注产出指标,10项绩效指标中产出指标占6个,包括毕业生一般标准化考试成绩、专业的外部评议成绩等。另外,田纳西州对办学使命不同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和四年制高校,分别设定了不同的绩效指标。

(3)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反映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发展倾向,有平均权重与非平均权重两种。南卡罗来纳州采用的是平均权重,每个指标的权重都相同,这样难以突出政府发展的重点。田纳西州采用的是非平均权重,按照百分制形式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非平均权重能够突出发展的重点,但容易导致高校片面追求权重大的区域,出现短期的功利化倾向。

(4)绩效“成功”的标准。衡量绩效“成功”的标准有三种方法:高校自身的纵向比较、同类高校的横向比较、与事先设定的目标比较。南卡罗来纳州采用同类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惩罚性与竞争性。主要是将全国范围内同类高校的平均表现设定为基础标准,将教育经费分为与上一年等量的拨款经费和当年新增的拨款经费两部分;等级达到或超过标准的高校,将获得与上一年相同的拨款经费;没有达到标准的,则按上一年所得经费的3%-5%扣减;只有“明显超出标准”的高校才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新增经费。[5]田纳西州采用的是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与纯奖励性的特征。如绩效表现突出的高校可以获得额外的奖金,但绩效表现不佳的高校不会受到惩罚;一所高校获得奖金与否及获得数额的高低,不会影响到其他高校的经费拨款和奖金数额等。

(5)绩效政策的评估。南卡罗来纳州一般每2年或3年评估一次,评估小组由高等教育协调机构、政府立法部门及相关学术委员会的代表等组成,评估涉及的指标调整、权重修改等的决定权由政府负责。田纳西州每5年评估一次,评估小组由高等教育协调机构、高校的代表等组成,评估修改的最终决定权归评估小组负责。

(6)绩效拨款的水平。南卡罗来纳州是全美唯一将教育经费全部进行绩效分配的州,其他州绩效拨款的数额基本维持在0.5%-6%的水平。田纳西州除了第一阶段(1979-1982学年)是2%,其余各阶段均维持在5%-5.45%左右。两个州的绩效拨款水平有着巨大差异,最主要原因是两者绩效拨款实施的目的不同,南卡罗来纳州是为了推动整个州高等教育预算管理的改革,[6]而田纳西州则是追求一定程度上的高校内部绩效提高与响应问责。

3.绩效拨款的执行。绩效拨款的执行主要涉及绩效拨款的领导群体、执行时间与配置方式。

(1)领导群体。南卡罗来纳州最初阶段只是由政府政策制定者领导,后来逐渐转移给了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和商业界的领导。田纳西州的领导群体包括高等教育委会员、公立高校领导、相关协调机构人员等。

(2)执行时间。南卡罗来纳州一般给予的时间较短,比较仓促。田纳西州给予的执行时间较长,照顾到了每个利益群体,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3)配置方式。南卡罗来纳州与田纳西州的绩效经费都是政府正常的年度预算经费,不是额外资金,这样避免了州财力波动的影响,保证了拨款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不同的是南卡罗来纳州是将教育经费全部以绩效的形式进行配置,而田纳西州是将绩效经费从教育预算中单列出来,然后根据高校的绩效表现进行配置。

三、主要经验与不足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产生、发展及两个州实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州际间绩效拨款政策差异较大,但有着许多共同的做法和经验,及所面临的一些共同挑战。

1.主要经验。(1)设立拨款的中介组织。美国在政府与高校之间普遍设立了拨款的中介组织,这种组织起着双重的协调作用,既代表政府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政策,又帮助高校向政府表达诉求和争取利益。如田纳西州的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具有缓冲器的作用,负责有关绩效拨款目标的规划制定、提出新的政策法案、组织周期性评估等;南卡罗来纳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则负责调研规划、参与管理州绩效拨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

(2)具有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绩效拨款政策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美国所有已经实施绩效拨款的州都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如田纳西州设计了一套包含投入、过程、产出与结果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含有对普通项目的标准评估,还包括一些专项的标准评估。南卡罗来纳州设计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内容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建立周期性的政策评估机制。绩效拨款政策的改进离不开评估的实践,只有进行不断的数据评估、责任、改进等的循环实践,才能贯彻绩效拨款政策的长期战略。如田纳西州每5年进行一次评估,南卡罗来纳州则是每2年或3年进行一次评估。

(4)鼓励各利益主体的参与。绩效拨款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敏感的系统工程。[7]它不是某一利益主体的单方面行为,只有政府、高校、协调机构、社会公众等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保证绩效拨款实施的效益和效率。田纳西州的绩效拨款虽然是非强制发起,但也充分考虑了政府的政策取向;南卡罗来纳州的绩效拨款虽然是政府强制发起,但后来也逐渐将高等教育协调机构、高校等纳入了主体范围。

2.不足与挑战。(1)指标设计方面。绩效指标的设计是绩效拨款政策的核心。指标设计过少,不能全面反映政策的内容;而指标设计过多,不仅不能突出政策重点、不利于操作,而且实施成本巨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的数量,如何在量化指标与质化指标之间做出平衡选择,如何在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之间把握分配的侧重点,这些都是各州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功利化倾向方面。绩效拨款在强调绩效、责任和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些高校通过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如为提高毕业率而降低毕业生门槛、注重权重高的绩效项目而忽视权重低的项目等。因此,如何避免功利化是各州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3)政策执行效果方面。高校作为绩效拨款政策实施的重要主体,其对政策的认同性及参与度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但是目前许多州绩效拨款政策的影响力只达到高校领导层这个层级,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院系层级和教师群体,而他们才是真正能改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扩大高校各层级群体的参与度成为各州政策执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与启示

在国际高等教育拨款改革的浪潮中,美国高等教育的绩效拨款政策堪称典范,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普遍关注。尽管学者们对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与预期目标褒贬不一,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美国绩效拨款政策至少让高校明白,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必须有更好的产出或成果。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虽没有达到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完全满意的程度,但至少对于促进高校提高办学绩效、追求问责与关注政府的政策取向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于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效益的改进与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还应当看到,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达到提高高校绩效、质量、责任与效率的目的,也可能产生一些无法预计的负面效果,比如一些高校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出现功利化倾向、一些州的政策由于忽视高校的主体地位而遭到抵制、由于指标设计不科学而导致实施成本巨大、由于忽视教师群体参与而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等等。

具体操作中,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运作的核心部分是其设计环节的要素体系,该环节要素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效果。原则上绩效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权重的设定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又要避免出现功利化倾向;绩效“成功”标准的制定应考虑纯奖励性与竞争性的结合;绩效拨款的数额不宜过低也不宜过多;绩效的配置方式必须具备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等等。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运作的成功与其所体现的一些共性特征密切相关。如普遍设立拨款的中介组织、具有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鼓励各利益主体的参与等,这些做法虽不能确保各州绩效拨款政策运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但它对于克服绩效拨款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是基于美国颇具特色的分权共治模式与高度市场化的管理体制而设计的。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当成熟,高校也历来强调自治,因此,很容易接受市场调节。

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作实践,对于推进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绩效拨款的理论研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实施的理论指导水平。目前重点是要探索绩效拨款实施的要素框架体系、大学拨款公式的设计、高校会计制度如何对接绩效拨款的执行、绩效“成功”标准的制定、绩效拨款水平的设定等等。二是加强绩效拨款的立法建设。应尽快以立法的形式将绩效拨款纳入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保证绩效拨款的实施有明确的法律保障。[4]三是建立绩效拨款的中介组织,增强协调性,避免政府直接操作。四是探索建立分层分类的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每一类型、每一层次的高校都有一套适合的绩效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同时,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对高校的外部评价,为我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的全面实施积累经验。五是建立多政策参数拨款公式,强化政策参数对高校质量改进、办学使命及政府政策取向等的引导。六是建立绩效政策的周期评估制度,成立评估小组,对我国现行的项目支出绩效分配政策进行评估与调整,为基本支出绩效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支撑。同时政府要逐步转变在高等教育拨款政策制定中的主体角色,要更多的吸纳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和高校的领导者、院系、教师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加强各利益群体的协商与合作。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模式来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改革。

参考文献:

[1]Watt, C. et al. Performance Funding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at Thre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04,10(1).

[2]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

[3]孙志军,金平.国际比较及启示: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The State of South Carolina, Office of House Research. Potential Issues for 2000[EB/OL]. http:// scstatehouse. net/ reports/ hupdate/ 0n01. doc.

[5]South Carolina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 Funding Workbook 2004-05[EB/OL]. http:// che. sc. gov/ Finance/ Perf_Fund/ Perform/ Workbook_Yr9/ PF_Yr9%20PF Workbook Rev 100804. pdf.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网络化 网络教学平台

一.何谓高校“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式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从而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学习生态坏境的构成要素,即所谓的网络化教学。“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是将网络化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以期达到课程教育网络化、自主化的目的,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1.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化,恰恰是网络化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内容源头上看,既有电子版的传统教材,教职人员通过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后选取的学习材料,抑或是从那些专门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机构购得的教材,还有一些是思政课教师制作和编辑的的数字化教案或PPT,上传至专门的学习网站并加以管理;从内容形式上来看,既有一般性的、以文字为主体的word文件,更多的是以图片、音频、视频、文字、动画等融为一体的多媒体形态的教学软件,它们将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从适应性来看,网络化平台更加灵活、丰富、鲜活,既能够突破传统教材的滞后性和贫乏性,能够保持基本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还能够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最新、最热门的前沿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地做到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的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通常都是把课堂、教材和老师作为主要知识接受管道,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教师的教,教师往往面对一整个群体,采取单一的传播途径,以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很少或很难把握学生的个性――诸如其学习基础、思想状态、情感状况,从而表现出来的是:师生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一刀切”的特征明显,个性化教学无从谈起,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成为天方夜谭。而互联网凭借其良好的交互性特征,真正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咨询、答疑和和解惑;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进行在线学习并获得在线帮助,因此,学生的学习选择余地显得更为充足。正因为如此,网络化教学彻底地改变了过去“一对多”、“大一统”式的缺陷,而真正成为“多对一”或“一对一”的互动学习过程,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3.师生关系平等化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师生关系在以网络为基础而建立的平等沟通平台――即网络教学平台中,发生了改变,由“主一客”关系模式变为“主一客一主”关系模式。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处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不仅仅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与各自的潜能,以达到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可行性

1.数字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方面,数字网络科技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互联网技术诞生至今,网络安全、网络存储、视频音频、网页制作、人机对话、远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这些都为搭建“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互联网为网络化教学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毫无疑问,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信息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不仅仅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克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滞后性缺点,还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快捷、广阔的互联网信息,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不断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上互联网终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绝大多数都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会并精通各种最流行的软件,并能熟练制作美观实用的PPT和内容丰富的讲稿。他们还能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互联网再去获得新的知识、并传递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4.校园网的普及以及快速发展,为学生上网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当下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允许学生们在自己的学生公寓中宽带上网,而且网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错。通常来说,每间学生宿舍大概有1―3台电脑,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台。这也为我们构建“形势与政策”网络平台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四.“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措施

1.高校网络化教学体制的制订、落实是保障

高校领导们的认同、重视和真抓实干,是决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成功的关键。要真正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需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将其作为考核评估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此外,应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即宣传部负责组织相关的资料、确定专题内容,思政课教师负责建设本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为网站添加内容以丰富网站的知识点,同时应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视频讲解以及网上舆情引导等。如此一来,不仅职责分明、目标明确、有章可循,而且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加深了,最终使得各部门间的工作能够协调起来。

2.“形势与政策”课网站建设是载体

高校应建立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课”网站,现在每个大学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页面或思政部页面建立“形势与政策”网页链接,便于学生查找,也便于教师登录。网站后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文件的上传、在线对话等。而教学体系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版块:一是专题学习版块,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变动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专题研究,动态化展现,滚动推进的方式,其实更加符合本课程的特点。同时将相应专题的教学案例、课件、电子教材、阅读延伸、参考资料、影视资料等整合进去,扩充内容。校宣传部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计划并深入钻研每个学期的教学专题。二是成绩管理版块,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成绩管理平台,优化成绩管理形式,学生的作业、论文、日常考核、考试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引进先进合理的网上学生成绩统计软件,此功能应能够实现结果提交和成绩评定,如果学生卷面答案雷同,系统能自动将雷同部分用醒目颜色标示出来;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参与考试的时间能够自动生成记录;系统能够自动合成成绩,并按照学生的学号、班级形式呈现。这样既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方便了学生自己适时查看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相应版块的学习。

3.正确处理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

如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所包含的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以及前两者的实践延伸――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础性教学”,也是“主导性”教学,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在教学中,我们要成立一个专家组,定期召开论证会,确定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点;认真落实专题教学负责制;针对有争议的部分运用集体智慧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尤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要“授之以渔”,给学生传授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热点焦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即通过布置课后讨论题、小论文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材料,形成讨论主题、论文主题的相关认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学”中。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次生命”。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的“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向正确方向发展而实现的。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在线交流、专家论坛、专题学习等网络板块巩固、加深、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登录成绩管理版块提交自己的论文、作业等,系统自动生成相应学生的成绩,方便了师生的工作和学习。

形势与政策本身具有很强的变动性、时效性,因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就成为必不可少。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通过社会实践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积极有效和建设性的建议。同时,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加深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认识和领悟。如有的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相应的党的政策、理论学习研讨会以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奋进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严莹、陆向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李晓衡等.《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4.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篇9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关键词: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Key words: current policy education;integrate in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78-02

0 引言

时事政策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政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引入时事政策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同时通过引入时事政策还可以弥补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滞后性问题,因此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下的必然选择,而促进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要手段就是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对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1 时事政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1.1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联系较强的学科,因此思政课程改革要体现社会时效性,时事政策是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集中反映,时事政策将社会最新的新闻传播给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中引入时事政策内容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思政课程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而通过思政课程与时事政策的结合可以提高对时事政策内容的认同感。

1.2 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充满朝气的年龄,他们思想活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开始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最新时事,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新闻还没有全面的分析能力,而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以及政策的认识,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制度,通过对时事政策的了解与讨论,增强学生对于时事的认知。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有些学生是在高考中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于学习和生活失去激情,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表现淡薄,因此通过时事政策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3 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养成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也需要加强对于时事政策的宣传与讲解,通过时事政策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的贡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通过将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而且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中都引入了时事政策,但是由于时事政策具有新颖性以及速变性,同时又具有广泛性,每个行业领域出现的时事政策因为行业不同,学生对于它的了解意愿不同,但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引入时事政策时没有特定的选择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不同行业的学生由于需求不同,他们对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种类不同,根据我们在几所院校的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并没有真正按专业选择时事内容,而是通常采取较多的国际和国内政治内容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由于时事政策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主要依据的就是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理解,教师教学的依据主要是依靠多媒体讲授,尤其在高职院校,由于时事政策属于思政方面,其教学手段单一现象比较明显,教师在讲解时事政策时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形式,好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一样,播报时事,没有更多的讲解与评论,更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而且教师在引入时事政策时通常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老师录好的或者下载的影像、图文形式在学生中展示,教师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侧重于对时事政策的认识,往往忽视其内在本质的分析;时事政策的及时性要求高职院校要投入广泛的网络信息工具,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他们不能更好地借助网络工具,使得时事政策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

2.3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缺失实践环节 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环节,因为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结合时事政策促进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政课中对于时事政策的教学一般只在教室内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学习,而对于时事政策的社会实践性锻炼方面的能力缺失。实践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相关问题的认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整合。

3 完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

方法

3.1 运用情境教学法,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刺激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时事政治内容和重大热点问题,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开启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唤起认知冲突,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创新动机。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不断挖掘教材,进行导学、导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求知的教学目标。

3.2 运用自主探究法,探求时事政策与思政教材结合的切入点 自主探究法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通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并且将时事政策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自主探究法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课前集中学习。高职院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开始就讲解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集中学习与观看最新时事政策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教师要确定具体的学生负责收集最新的有助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时事政策及相关热点问题,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党政部门的报刊、电视等;其次建立日常坚持制度,联合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在思政课教学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内容。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评价制度。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因此通过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学习与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时事政策的认知程度,促进他们对时事政策本质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经过试行之后,逐步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并辅助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3 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集文字与音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用更直观、更鲜活的形象感染学生,使时事政策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逐渐能做到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生多读《半月谈》、《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好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相应的演讲及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家对我国时事政策的深入理解。

3.4 专题式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时事政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目的的专题讲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可以多元化采取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专题研探的方式,以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焦点,在强化自身政治素质,增强理论认知的同时,又可以深入浅出,将正确的理解和学生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5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教师在时事政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理论加大对时事政策的理解与认知,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所以,教师应该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教材的知识就是源于生活,与他们的成长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规划实践教学,并争取学院的支持,设立校内及校外两类实践基地,并应有具体的时事政策内容引导下的实践课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有利于将“平面”的教材立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活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时事政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已有很多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经常运用,但教学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学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必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改善创新,多关注社会变化及学生的想法,注意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效果,有力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成长、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走入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境地,切实达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冰.时事政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维探析[J].科教导刊,2013(4).

[2]管剑,徐建南,蔡潇.改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

[3]蔡建红,何静丽,胡文敏.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05).

[4]罗云.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2(10).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强化班级管理;价值策略

前 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都在享受着现在的物质环境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但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高校学生来说,网络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真假难辨的低俗信息,也成为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错误的价值观就会导致学生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的缺失,同时网络上多重的思想在不断的冲击学生的思想,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强化班级的管理呢?

一、传统模式思政管理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偏重“政治”,在他的渲染下辅导员的管理多倾向于的理论教育,往往因为单一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实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目的。今天的思政教育如只注重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且方法单一,这样的班级管理的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加入更多新r的元素,学生常常使用的平台,从而让学生不排斥,然后更好的进行班级的管理,让学生欣然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最终让辅导员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二、引导思政教育,做好班级管理的责任

学校的教育是我国主要的一种教育方式,班级身为学生发展的平台,管理的好坏事关学校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管理来看,高校的辅导员普遍一个人管理很多的班级,这就进一步的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思政教育从而加强班级的管理的实效性,所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古语曾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导师的道德引导胜过了任何形式的教育,老师的一举一动,处处都在学生的眼睛在,在思政教育中,辅导员应该用强大的正能量来进行对学生的引导,树立作风,从而感染学生。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形象,做班级的榜样。

2.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身心的教育和再塑造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如何管理班级的教科书,比如说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如何进行班级责任的承担,如何在竞争和环境如此激烈的社会下进行合作,如何和同学和辅导员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交往,这都在思政教育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好的班级管理形成的良好班风,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习得这些好方法和好品行。

3.辅导员应该加强和科任老师的沟通,从而对班级思想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一时间的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有共性的并和容易相互影响,例如就业考试等。辅导员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因为思政教育虽然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没有各个学科的配合,那么辅导员的压力就太大了,只有辅导员和各个老师进行沟通,发挥全员育人效果,精准把握学生的动态,才能齐心合力的加强班级的管理。

4.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的承担意识,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由辅导员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班级管理的正面意义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针对性的加强班级管理

1.高校学生正处在一个张扬个性的年纪,他们期待别人对他们的认同,辅导员应该把握住他们的这个想法,关注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针对性的用学生的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或者鼓励班级同学参与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接触教育,从而形成自我的教育,让学生认为班级的管理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参与进去,在道德观念下,促使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而让班级管理更加合理。

2.思政教育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实用性,他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识的运用,针对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同学进行分析和研究,让他们去进行管理,让比较热情的同学来进行监督,让他们“自管”的方式来进行班级的管理。

3.“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的管理同时,要制定合适的班规,考察学生的考核制度和出勤制度等进行科学的记录,因为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所以他们有可能会出现排斥和反感,所以我们在制定班规的同时,人性化一些,给他们的个性一些发挥的空间。

四、学校“朋辈”辅导员

朋辈辅导员,顾名思义,就是年龄几近相同的人来充当辅导员指引学生的思政工作,这样的引进有以下几个好处

1.“朋辈”辅导员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思政教育和班级管理方面有着更好的作用,其年龄和当代大学生相差无几,他们可以更好的利用同辈的优势来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班级管理上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有一种和辅导员处在“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感觉上,不会有那么多负担和排斥心理。

2.首先,年轻的导员可以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深深的明白当代大学生的想法,从而更有章法、更有世代感的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在生活中,除了扮演师长的角色同时还是朋友,兄弟等角色,学生更容易去接受他信赖他,并且更容易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

3.在“朋辈”辅导员中,大多数都是当代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现代的节奏完全重合,一方面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指导,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威信可以建立起班级管理的制度,现在“朋辈”辅导员中,已经呈现日益年轻化趋势, 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远高于别的辅导员,他们可以很好的借助,QQ、微信等网络工具来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这也有助于实现高校新型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4.“朋辈”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先进的自我学识,来和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让他们在了解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同时,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思想潮流中去,这就让我们的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增加了辅导员在学生当中的威望,从而促进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结 语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的不是死板的“政治教育”而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合理的运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进行积极自觉的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