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行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优化仓储工作流程,进步了仓储工作效率和产业物流的满足度。今年以来,我们根据产业物流车辆下货时间的不确定性,根据质量治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原则,修改完善了仓储工作流程。一是对保管员实行了不定时工作制,明确划分订单出货与卷烟进库时间,实行“先登记,再卸货”的原则,公道安排卷烟卸货顺序,并对卸货过程采用“卷烟卸货时间确认表”进行监控,考核保管、搬运、扫码各环节的到位时间和服务时间,并由产业承运人进行签字确认,公道用好产业下货和订单出货的时间差,保管职员的工作时间明显缩短,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仓储效率明显进步;二是把产业物流纳进客户治理,加强了与产业物流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印发“告卷烟产业企业客户书”和加强平时的电话联系,做到提前把握产业物流的到货时间和到货品种,预先安排好卷烟货位和卸货职员,缩短了产业物流的等待时间,极大的方便了产业物流的驾送职员;三是开展了产业物流的满足度调查,从9月份开展产业物流的满足度调查以来,通过对卸货时间的及时性和服务态度的调查,满足度达到99%。
(二)优化分拣工作流程,缩短了分拣时间,进步了储配综合效率。一是公道进行订单分组,减少仓库出货次数,将天天出货次数由6次调整为4次;二是调整出货时间,实现了当天订单当天出货。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既减少了仓库配货时间,又解决了分拣等待时间,进步了储配综合效率。
(三)完善储配治理制度,为水平提升提供了后台支撑。今年,我们从卷烟进库、出库、收货、分拣、补货、喷码、贴票、堆码等各个工作环节进手,相继制定了保管员、分拣员两项考核制度,为质量、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明确职责,划清责任。一是明确了保管环节与分拣环节的交接责任;二是明确了分拣环节拣货员、电脑操纵员、质检员、码放员的差错责任;三是明确了拣货员、补货员关于零条烟和整件烟的盘点责任。
2、制定并实施“优质、正确、高效、整洁”的分拣。“优质”就是在分拣过程中做到卷烟无褶皱、无残损,打码清楚,塑封包装美观;“正确”就是收货正确、盘点正确、拣货正确、质检正确、线路码放正确、发货正确;“高效”就是收货效率高、盘点效率高、分拣效率高,发货效率高;“整洁”就是车间整洁划一、清洁卫生,向现代车间的目标迈进。
(四)全面分拣到户,全面实现塑封包装,分拣到户率、塑封包装率达到100%,极大的方便了零售客户点验货物。
今年,我们将苍溪片区客户订单纳进同一分拣,新增分拣量20%,全市订单集中同一分拣的目标得以实现,分拣到户率达到100%;同时,为了方便零售客户点验货物,缩短零售客户的点货时间,我们全力推行塑封包装,努力克服仅有一条塑封包装机的设备局限,采用“两班倒”的方式,全面实现塑封包装,塑封包装率达到100%,零售客户的满足度明显进步。
(五)全面引进了质检机制,分拣正确率达到100%。为使卷烟分拣正确率达到100%,更好地方便送货,今年9月以来,我们引进了质检机制,通过内部职员的调整优化,设置了质检员,对所有分拣完毕的卷烟,按照客户小票逐一核对卷烟的品种、数目是否正确,包装是否完好,对卷烟出库前的正确度进行严格把关,有效杜尽了多拣、少拣、混装现象发生,分拣正确率达到100%。
(六)建立分拣应急机制,增强了应急分拣能力。一是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对重要的技术性岗位开展了梯队建设,建立了重要岗位的应急保障机制;今年,我们在分拣车间推行岗位轮换制,让每名员工熟悉各个不同岗位的操纵技能,使每个岗位,特别是重点岗位都有3名以上的后备气力,既促进了员工内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又有效的防止了因离职、生病等原因造成重要岗位的职员短档和紧缺,确保了分拣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了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确保了在设备故障的情况下不影响按时分拣,努力满足客户的及时需要。
二、认清发展形势明确努力方向确保20**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两个至上”的共同价值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确保国家“一号工程”“两打三扫”的顺利实施。围绕网建提升目标,保证分拣到户正确率100%,打码到条正确率100%,配货分拣达到120件/小时,保管员进出库正确率达到100%,加强卷烟质量治理,大大降低卷烟损耗。
(二)积极配合构建现代物流园区,打造先进的数字化仓储系统、半自动塑封分拣系统,熟练应用v3营销信息系统,建立功能完善、流程优化、数据共享的同一信息平台。应用电子标签显示实现自动分配货位,完成v3指令堆垛进库,货位查找快捷、高效,采用钢架存储实现卷烟存储安全,全面提升卷烟进出库验收、扫码、分拣等业务水平。
(三)加强各岗位的协调配合工作。保管员自接到卷烟配货分拣订单后5分钟内发货,每小时发货500件,不得多发、少发、混发,为配货分拣提供时间保证。分拣员按客户订单分拣到户,做到配货正确无误,喷码清楚,线路标识分明,贴号明显,顺序清楚,堆放整洁有序,无堆码窜线、包装窜户、短条少码的现象。
(四)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以安全工作促进效率进步,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实行专人定期检查,员工互相监视的防范机制,发现违规操纵,从严从重处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全年不出任何安全事故。
(五)加强员工教育学习培训,进步员工文化知识、业务技术水平,保管员重点加强卷烟仓储知识、计算机操纵学习培训,分拣员加强基础文化、卷烟专卖、行业政策等知识的学习培训。结合“两个至上”“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等活动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的知识竞赛或岗位练兵活动,激发员工工作、学习热情,增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感情,建立一支高效、团结、互助的卷烟储配团队。
篇2
关键词:合作竞争;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绩效评价
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并且有很多国外物流行业进驻我国,让我国物流市场逐渐缩小。在这种环境中,我国物流企业想要在保住现有的市场,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是最佳的经营选择。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不但可以增加连锁经营管理在物流行业中的适用性,也可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在市场中得到更好发展。
一、物流行业连锁经营绩效评价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连锁经营的概念
所谓连锁经营,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立统一领导机构,并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多个企业经营网点,并在各个区域内开展相似业务。在建立过程中,核心企业作为总部或者是总公司,而分散至区域内的公司作为企业分部。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和管理中,基本上都是利用这种发展模式,来实现市场的最大化,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采用专业化、统一化的经营模式,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二)理论发展
企业通过实施连锁经营,可以让企业效益得到提高,而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可以引入绩效评价理念,来验证连锁经营模式对企业效益提升的实际作用。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中,学术界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观点。比如说国外的很多学者提出了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订单完成周期,而且在订单完成率和支付性能等方便得到很好保障。在1997年,国外学者Lee建立了一个物流管理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在该体系中包括以下几个评价指标:存货周转率、订单执行率、总订单的循环周期以及退货率等。在物流行业连锁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虽然我国走在了研究之路的后方,但其发展速度却比较惊人。2010年,我国学者全春光将绩效管理评价模式运用到了国内二十几家上市物流公司中,最终得出评价结果:造成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绩效不高的原因就是规模无效率。虽然我国成功的将这种评价体运用到了物流行业中,但却无法总结出影响绩效评价的具体因素,因此,本文采用BSC绩效管理评价和DEA交叉对抗理论来建立物流企业连锁经营中的绩效管理评价模型,介绍了两种评价模式的优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1]。
二、基于BSC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BSC的概念
所谓BSC,全称是BalanceScoreCard,是一种平衡计分卡,它是根据物流企业连锁发展中,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系统衡量,之后再根据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战略绩效建立评价体系,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对企业财务运作指标、客户满意度以及内部运营服务绩效等指标进行评判和总结。在BSC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站在企业经营者和顾客两种角度去考虑,对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机型综合评定,最终对连锁物流企业实施全方位评测和考量,实现对绩效的准确评价。
(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对于连锁物流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来说,主要是为了衡量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企业整体财产影响,通过BSC,可以将企业整体盈利情况进行分解,确保评价工作简单、准确进行。在分解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绩效分为生存、成功和价值三方面的增长,从而最终确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在物流企业连锁经营过程中,由于流动资产较大,所以在生存指标的确定中,常以企业应急负债能力和偿债能力为主,以净利润和平均资产来确定成功指标,以市场份额和增长率来确定其价值指标,通过上述指标的量化和确定,平衡计分卡可以识别出企业连锁发展中业务服务流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这对连锁企业未来发展和管理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客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物流连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客户绩效评价的作用就是将外部客户效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以此来实现与外部客户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并对绩效实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客户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确定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客户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最终实现客户数量的增加。其次,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评价指标的确定,一般包括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和获得率,客户满意度等,这对于物流连锁企业来说,有利于市场份额的保持和绩效最终评定,通过这些评价指标的确定,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是否完善,这也是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的重要发展战略。
(四)内部运营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
对于内部运营指标来说,能够反映出物流企业在连锁经营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成本竞争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因素进行管理绩效评价,成本竞争力可以通过物流成本指数来确定,资源配置效率可以通过物流信息传输能力以及网络化管理普及率等数据统计来进行最终确定。综上所述,通过BSC平衡记分卡,来构建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系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效率,并在连锁经营中建立各分部的快捷相应机制,使企业整体管理更加顺畅。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反映出连锁经营对绩效的影响,而且在建立过程中并不复杂,但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还是能体现出一定局限性,因此,该种绩效评价模式适用于连锁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可以为其长期业绩增长做出巨大贡献[2]。
三、DEA交叉对抗模型评价方法
(一)交叉对抗绩效评价的含义
所谓交叉对抗绩效评价,就是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方式进行有效结合,让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在评价过程中,涉及到对多个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最终得出多组与评价有关的权重指标,从而得出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的多个评测单元整体效率值。换句话说,交叉绩效评价方式就是通过每一个相同类型的输入单元的最优权重法对每一个输出决策进行计算,并保证其计算效率得到最大化发展,为最终评价结果提供数据基础。这种评价方式含义可以通过关系式进行明确表示:(1)该式中的Xj和Yj分表代表第j个投入量和第j个产出量。aT和bT代表优化条件下每个评测标准的最高权重值,而dM表示在经过多个最优化处理之后的评价效率值。一般评测单元的数目用DMUP(p=1,2...n)来表示。通过使用该模型,可以有效计算出MDUp的最优权重值,然后相关人员可以根据每个决策单元的最优权重值对物流行业连锁经营绩效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评价最终形成直观的矩阵,这种矩阵被称为交叉评价的最终结果。当然,想要得到dM最终的评价决策值,就要首先计算出DMU的最优决策值,也就是评价矩阵中的两条对角线交叉数值,得到最优数值之后,便可以对所有非对角线上的数值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交叉评价[3]。
(二)构建DEA交叉对抗模型
在交叉模型建立过程中,由于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数据较多,会导致在计算过程中aT和bT的计算结果并不唯一,最终影响到dM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取最佳数值代入法,并在DMUP最佳数值确定之后,将其它决策单元的优化程度进行降低,以保持dM结果的准确性。在构建EDA交叉对抗模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自我评价标准进行合理假设,在假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不可因为盲目设定造成最终结果产生误差。第二,要根据自我最优评价标准降低其它决策单元的效果值。要想实现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进行如下操作:第一步,要根据构建好的交叉模型,对DMUP和dM具体数值进行计算,也就是自我评价数值的计算。第二步,建立起DMUj的线形评价模型,其中j代表的决策单元个数,并利用模型和相关公式,来对aT和bT的最终准确结果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2)第三步,将(2)式的计算结果带入(1)式的中进行计算,得出最终的交叉对抗矩阵。第四步,在对抗矩阵对角线之中,其数值所代表的最终含义指的就是自我评价元素,通过自我评价元素和其它评价元素进行对比,在经过相关计算得出DMUP最终数值,对于此计算结果来说,数值越大就越能证明评价结果越优化,决策的效果也就越佳,反之,则评价效果相反。第五步,为了保持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可以在计算过程中将自我评价抛开,而将其它评价数值进行计算,求出其平均数,利用这个平均数值计算出矩阵的平均数,如果矩阵的平均数值越小,则说明评价结果越优化。
四、实例印证和分析
(一)数据的测量过程
从整体物流行业发展总结来看,物流行业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显示出较为粗放的特性,在运行过程中也很少有人进行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工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总结了我国各大物流行业的运行数据,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家企业详细研究,包括职工工资情况、实际运营盈利情况、总资产等,并通过统计学理论的应用,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由于数据分析和处理难度较大,但还要保证数据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让研究过程中的计算更加准确与方便[4]。
(二)计算最终分析
通过计算,相关工作人员得到了具体的计算结果。当评测单元的具体数值达到1时,就难以让评价工作继续进行,原因就是不同的评测单元具有不同特点,如果数值为1,就会使这些不同点无法显示出来,因此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通过交叉对抗模型对评测单元进行具体评价,有利于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绩效的有效评价,也可以将传统评价方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另外,通过这种较差对抗模型分析,突出了管理绩效对企业发展的具体作用,也证明了管理绩效可以对企业发展带来哪些发展优势。在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环境的不同,对企业管理方式也起着一定影响,因此,在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影响因素合理考虑在其中,确保绩效评价更加准确。综上所述,通过利用DEA交叉对抗模型评价方法,可以让物流企业管理者清楚了解到连锁经营对绩效的影响,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有效提高了管理者的主观能动程度,更反映出了企业连锁经营的管理水平,从而最终确定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为企业连锁发展提供向导。
五、总结
在目前市场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建立BSC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和DEA交叉对抗模型评价方法,来进行物流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绩效评价。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建立,不仅为连锁物流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秦新生,张长生.物流企业供应链碳足迹管理绩效评价[J].物流技术,2015,(17):212-215.
[2]贾曦.基于BSC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物流技术,2015,(09):61-64.
[3]杨俊峰.基于管理有效性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4,(21):240-243.
篇3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崛起,很多高职院校也看准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开设了许多与物流相关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该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日常教学内容方面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一种新兴起的教育模式,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物流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身属于对教学形式的一种新尝试,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根据自身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开展案例教学的授课模式是广大高职院校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物流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希望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物流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物流教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所讲理论知识寄托于现实案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案例,或者是某个实际的业务项目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身实践,以此提升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具体业务操作项目认知程度。案例教学法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其亲身感受该行业的操作流程以及行业特点,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的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是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所准备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以及全班同学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物流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
一、利用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逐渐成为当前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将此种教学模式引入物流教学的过程当中,是根据物流专业的实际需要做出的探索[1]。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案例教学也不应只停留在对案例的分析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将案例看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应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案例教学是将学生直接放到问题中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美国安达尔公司的实例将其具体转化为一位买家在收到货品时,发现货品出现人为破坏的痕迹,要求卖家予以相应赔付的实际例子,使学生分别充当买家、卖家、物流客服、物流运输负责人、仓库配货员等角色,在课堂上使学生模拟整个赔付环节的操作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形式也更加新颖,学生的接受度也较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积极组织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的课堂形式虽然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也不能完全忽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担任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分组,使各个学习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在每个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长,对小组讨论的秩序和进度进行整体的把控[2]。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亲身实践的机会,教师在课上巡查过程中,应对讨论的方向和内容适当的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之间也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性格内向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被忽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控小组讨论的时间,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内容时,可以设置不同的探讨方向供学生自行选择,例如,在前文提到的“追偿”案例中,可以对追偿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整理,也可以就物流管理、配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就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如此多角度的探究方式在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物流课堂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强调对案例的学结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之后,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梳理,使讨论结果规范化、系统化[3]。由于学生自己讨论出的结果相对零散、杂乱,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所以对案例学习的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将总结环节看作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将讨论结果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还以前文提到的例子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在物流运输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物流行业应当强化哪些方面的监管力度、在追责过程中能看出物流行业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管理漏洞,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依据,教师围绕教材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此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但是由于物流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满足当前的物流行业的从业要求,案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控,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竞争对物流行业的实际要求。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童艳蓉.浅思物流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教师,2014(2):82-83.
篇4
未来三年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机会更大,但是伴随着机遇的,是机会中的复杂性上升,占领市场的难度加大。行业的变革便意味着新一轮的洗牌,领先的冷链企业应继续夯实资源实力、捕捉新生机遇。
2014年12月12日,第七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开幕,会上公布了2014年度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名单,并且通过50强的评选活动总结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指导冷链物流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
冷链50强状态分析
1.50强企业平均增速比行业相比更快
50强企业的平均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冷链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过去三年,冷链物流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而50强企业增长速度达28.2%,排名第一的企业增长了51.3%,增速迅猛。
2.50强企业的结构更为多元化
随着冷链行业的发展,组成结构继续变化,其他行业也陆续加入到冷链物流的队伍中来。目前主做冷链物流的企业占总数的37%,食品企业的配套企业占29.5%,冷库占22%,农业为主的企业占4.2%,物流企业占4.5%。
3.50强平均毛利水平上升
毛利水平提高最明显的是冷库型的企业,其次是农业企业延伸的企业,第三是冷链物流企业,最后是食品企业配套的冷链业务。食品企业的配套冷链业务从单纯的服务自己,转变为服务市场上的客户,迫使企业转型,逐步实现适应市场规律,能否成功还需要走一条荆棘之路,需要企业自身更多的努力。
4.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不均衡
领先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发达城市或沿海地区,50强中华东、华南两个区域占60%。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资源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形式会改变。另外,目前的冷库仍以低温库为主,占到70%。第三个不均衡发展在于配送类车辆的增速加快,间接佐证了冷链企业正在向终端延伸的趋势。
未来冷链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冷链行业在2014-2018年间有五大趋势值得企业关注。
1.增长态势持续
未来3年,冷链物流行业将面临一个大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25%以上。这种增速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农村市场的增速;二是与国际的合作使得更多的日用品、农产品进入中国,增大了合作机会。从过去三年来看,冷链物流的增加速度飞跃,肉类提高了32%,乳业提高了40%,水果提高了16%。这些进口的国家80%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2.电商渗透加快
生鲜电商推动冷链服务的升级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很多大公司的目光都已经开始转向电商。以保洁为例,保洁预计以后销售额的20%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已经开始设立天猫商城来适应市场变化。
电商发展中,冷链物流给生鲜食品带来了更大的商机。目前生鲜食品的渗透率较低,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增速会加快。一个是跨境电商的对接,使生鲜食品的机会增加;另外一个是网络直销商品的增多,比如大米、螃蟹等。
3.未来冷链生态圈体系的显现
随着新的贸易链条出现,未来的发展不再主要是自身发展,而更主要的是努力适应这个生态的社会,“一站式”、“完整配套”将成为新的发展
关键词 。
4.兼并收购活跃
冷链领域的并购合资持续活跃,主题日趋多元化。目前已经有7家公司实现了和物流企业的并购,进一步推进行业的发展。
5.技术革新升级
篇5
关键词:物流;物流发展;物流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行业运行环境逐步改善,物流企业经营有所好转。物流运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成本控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物流业向更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行业发展效益水平不高。出现了物流成本偏高与盈利偏低相并存的局面。虽然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较快,社会物流总收入平稳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是如果从“强”的角度分析,物流行业在发展中,服务的价格仍然低位震荡,企业盈利能力偏弱。从2014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可以看出,12月份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为50.3%,该指数全年平均为50.6%,保持在较低水平。数据直接反映出,我国重点物流整体行业盈利能力较弱。
(二)“物流围城”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形成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紧缺日益明显;同时,由于货运车辆的市内交通管控,导致“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证难求”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在最后一公里派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成本较高、速度较慢、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三)物流企业融资困难与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存。物流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取得抵押贷款较难、资金不足都制约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资金方面的制约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的物流企业又多存在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能力低,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竞争力偏弱。融资困难制约了物流企业的有效发展,同时也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科技化水平低与物流人才匮乏共存。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属于“单家独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未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连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集成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另外,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导致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不高又直接制约了行业整体发展的思维和科技化、信息化等的推广。
二、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成就总结
(一)物流总体发展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过去的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较为稳定。具体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增速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进出口物流方面,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品种看,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钢材1,321万吨,增长3.4%;涡轮喷气发动机进口增长26.8%;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增长10.7%。微观角度来看,消费对物流需求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2.8%,增速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36.7个百分点;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平均达到156.1点,说明以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物流需求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图1)
(二)我国物流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2016年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90元,比上年下降6.9%。由此f明,物流行业运行质量是有提升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不断下降;供给侧改革的推行,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物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且细分却是越来越明显,新的物流业态快速发展,整个物流行业运行效率不断优化。物流行业运行质量的提升,必然会进一步加速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真正实现由大变强。
(三)行业运行环境不断改善。运行环境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价格改善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几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方面,物流运输通行设施改善。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其次,2016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平均为49.9%,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市场价格得到改善;再次,从宏观层面来看,2016年物流相关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如,“营改增”试点全面扩围、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推进、标准化托盘扩大使用范围、寄递物流渠道安全要求升级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推行,大大改善了物流行业运行的环境,为物流业整体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三、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不断提出物流战略规划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政策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这为物流行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方向引导;从微观层面看,物流需求稳定增长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
(一)创新是物流行业进行升级的动力源。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方法,最终赢得市场。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也是物流行业在目前新形势下要得到长久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物流行业发展要向更强的方向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物流行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二)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物流不是孤立发展的产业,物流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互联网+物流”从本质上来讲同样是强调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支撑下,物流业将出现服务模式创新、跨界经营等现象,产业的界限会进一步打破,将出现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大融合。也就是说,在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的主体背景下,物流业因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供应链化,成为融合的引领者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手段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均衡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引导物流行业向国际化转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引导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整体行业发展的领导者,必然要向国际化深入。因此,物流业也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
(四)物流行业高效发展必然会走向一体化。首先,物流各个作业会一体化进行整合。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各个物流作业子系统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这也是物流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也即系统整合的概念。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其次,社会资源一体化。也就是资源配置要更有效,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甚至零库存,最终实现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再次,物流行业发展还要实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统一。一体化的实现必然使得整个行业发展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山.新商业环境下传统物流转型必要性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
篇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逐渐加快,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其中物流企业就是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渐形成,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而物流企业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所以国家必须要重视物流企业的发展,这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遗憾的是,我国的物流水平与西方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必须要多与世界交流合作,实现物流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内部推行供应链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避免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确保物流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一个优秀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物流管理战略的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有立足整体,对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盲目自大。必须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对市场的各项需求做好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工作,逐渐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减轻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资金负担,还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将物流管理向自动化、科技化进行转变,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而且供应链一体化的不断推行,还将进一步的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企业运行的水平,从而使我国物流行业的的发展跃上历史新台阶。
二、物流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的改革方向
1.满足市场各项需求,不断密切行业关系。物流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要求管理者要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进行物流活动的调度和分配。确保企业的制造、采买、销售环节间的科学连接,节省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市场上形成价格优势。其次,企业之间要密切联系,努力实现科学化分工、公平化合作、交流中进步的行业关系。无论是发展速度较缓的小型物流企业,还是资金技术力雄厚的大型物流企业,都要积极打破隐形壁垒,加强市场间的协作和高效合作,才能使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等一系列过程在规定时间能高效完成。由此可见,物流行业间的交流协作对我国物流业水平的提高可谓是重中之重,各个大、中、小型物流企业在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多进行市场任务的交流协作。2.建立第三方物流。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离不开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正确协作。企业不断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将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这是因为第三方物流可以准确、及时的把握住市场物流行业的需求,再通过外包的扩散形式,积极调整经营战略,以供应链的一体化带动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体化,为客户提高优质的服务,在节省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各项需求。3.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物流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成为现代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物流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扶植。在供应链一体化制定的推行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使供应链条的上下级进行联系,这样就确保了从商品采购到分配再到销售环节科学、高效的运转,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轻松快捷的促进物流行业间的交流探讨。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进行在线交流,及时交换意见以及对当前市场态势的看法,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共同进步。
篇7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移动互联;电商平台
第三方物流企业重整了上游企业的一些环节,改善了原有复杂性,减少了流程时间,进而对运营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1.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有很大的发展,但高水平企业不多、处于整合过程的企业仍占据多数。
1.1我国高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较少
据统计,在2013年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第一名的是DHL Supply Chain & Glohal For-warding,其资金达到31 432百万美元,而中国的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八,即Sinotrans,资金收入达到7 738百万美元。另外,根据中国物流行业协会调查,在国内,有80万家机构和企业与物流有关,到2014年年初,我国A级物流企业达到2679家,但是其中高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仅仅占据了110家,这对于我国庞大的物流行业而言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其他国家。
1.2第三方物流产业整合,外包趋势明显
通过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研究分析,在企业初期阶段,企业利润较低,企业不集中,仅设置了基础的物流服务,其仓储设施不先进,这样一来,成本很高,使得行业更加“小、散、乱”。但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结构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正逐渐规模化、专业化,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已经进入到了整合阶段。
1.3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迅速
尽管第三方供应链物流开始晚,随着市场地发展,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到2015年,我国市场已经有7 000亿元的规模,并且物流行业增长率达到了20%。第三方物流对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统计,第三方物流为企业物流成本节约了12%左右,同时,对物流企业的存货总量也减少了10%。可以看出,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出。
2.电子商务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再次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加快了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的多样性与规划性。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都陆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大规模资金注入,如,马云打造的菜鸟物流、腾讯入股华南城用了11.7亿元、5000万美金用作华平基金再投安能物流与万科进军物流地产。有专家估计,到了2020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会超过30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会占据总额的35%左右。这就说明,电商物流朝着驱动型发展。为了促进电商平台的建设,需要长期进行。但是,一些电商企业没有太多资金,这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3.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趋势
3.1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运营能力
通过结合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的趋势来分析,大部分的基础物流服务商,
在其原有的业务范围内,将会拓展业务范围,加大业务与更多增值服务相互结合,创造全新的服务模式;同时,综合物流服务商,会对原有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并改革,加大对关键节点的投资和对运营能力的整合,主要包括:在现代物流服务中的仓储服务、运营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等,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运营能力的提高。
3.2“供应链+”大势所趋
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分析,为了解决供应链管理领域中运输成本高和运营碎片化等问题,需要有很多能力,包括:识辨能力、整合能力、协调能力等,通过增加更多的能力,进一步加快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并解决运输成本高和运营碎片化的问题。
3.3借助移动互联网不断优化掌上配货成为现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促进物流行业地变革,使得供应链操作朝着扁平化发展,完成了线上到线下信息地对接。通过应用物流信息平台,使运费透明化,便于揽货,也方便线上线下的直接沟通,掌上配货已经成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一项增值服务。
3.4第三方物流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
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据信息已经进入到了供应链的物流服务业中;在物流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同物流联合运用,借助智能分析和处理,使得第三方物流智能化逐渐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服务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将会逐渐实现智能化运作,全新的物流行业将会逐渐走入生活当中。
3.5第三方物流个性化发展
时代在进步,制造业、商贸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物流行业更加快速的进步,随着客户的需求方向、需求数量等个别差异,第三方物流也对应进行了个性化的物流方案,针对各个集体的不同需求方案,进行了业务上差异化创新,在原有的业务中开拓出新型业务,更加专业的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品牌化及专业化的建立。
总之,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经济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物流企业中更加重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为其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渠道,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电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合作与竞争共存,只有形成差异化的服务,供应链物流公司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发展壮大。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发展自己,往往更多利用的是移动互联网,本着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路子去发展,与此同时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的物流网络,不断增强物流的成效,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华艳.信息化视角下第三方物流综合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52-53.
[2]周振,豆晓东,倪春伟等.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3(35):90-91.
[3]薛红松.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07):102-103.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物流行业 应用 影响 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应用,而随着信息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行业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此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物流活动的运行效率,推动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加快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计算机对物流行业产生的影响
1.1 对港口以及仓储管理产生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从发展至今,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功能,在工作中应用此技术,可以节省人力资源,而且还可以提高各项生产活动的效率。在物流行业中,港口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港口的涉及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其中包含集散功能、口岸功能以及仓储功能等。在传统的港口管理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港口的所有功能进行负责,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此种情况,物流行业在港口以及仓储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形成了自动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此技术的应用,将港口物流管理工作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物流作业,其中主要包括运输以及装卸等工作,另一部分是物流信息,此部分主要有采集、分析以及整理等工作。自从计算机技术在港口以及仓储管理中被应用,有效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而且还降低了出现错误的几率,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1.2 对物流作业方式产生的影响
在物流行业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之后,形成的LES系统就贯穿于物流管理的全过程中,LES系统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方式,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实现了自动化的物理作业方式以及管理。LES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分别是仓库作业系统、配送执行系统以及单据流动处理系统。此三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提高了物流信息传输的速度,对物理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3 对集装箱调度产生的影响
当集装箱的堆放工作完成之后,计算机中相应的系统就会对集装箱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这样就省略了工作人员记录的环节,简化了集装箱调度的流程,缩短了调度的时间,为物流运输工作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另外,在集装箱调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提高集装箱使用的效率。计算机中存储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进行装箱的过程中,程序会自动调取相应的客户信息,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只需要下达指令就可以了,计算机程序会自动的查找最优路径来配置集装箱,此种方式既可以节约人工配置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对集装箱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集装箱调度的效率。
2 在物流行业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有效措施
2.1 应用计算机有效处理港口仓储数据
在物流行业中,港口仓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在港口存储数据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此环节应用计算机技术,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应用计算机来查找并收集相关的数字信息,这些信息中包括故障信号以及电源信号等,当这些信息都被收集到一起之后,计算机就会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保存,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2)应用计算机来处理机械作业。计算机对机械作业进行自动化的处理主要是依靠单片机,工作人员通过编写程序来操作单片机对配送系统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机械作业进行处理的目标;
(3)应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有效控制。在此工作中,需要对常规操作等登录方式进行控制,从而避免仓储数据被窃取。
2.2 应用计算机有效管理集装箱
在物流运营中,集装箱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是此部分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体的物流运营活动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做好对集装箱的管理以及控制,就应该在此环节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具有先进性,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加快速并且准确的处理,鉴于此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在图像采集以及模板处理等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此来对传感器进行有效的控制。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之后,计算机中存在的系统可以对集装箱是否进入进行判断,若是集装箱进入,那么识别系统就会被激活,此集装箱相应的位置以及编号等信息就会被显示出来,这样就简化了工作人员对集装箱进行分辨的流程,从而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效率。
2.3 加强WBM网络管理模式的建设
在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研发出了WBM网络管理模式,此模式的应用,就是指将WEB中所包含的服务器安装到现有的网络设备中,这样网络设备可以与各端点设备之间建立联系,实现通讯,发挥服务器的功能。浏览器的用户可以使用HTTP协议和此设备进行通讯,各端点设备也可以在使用SNMP协议的基础上与其通讯,这样就可以达到平衡多级数据库访问的目的。WBM中包含了多功能体系以及管理的框架,所以在应用此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目标,而且还能够对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从而提供管理的效率。
2.4 设置人工智能以及专家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创新,研究出了人工智能以及专家系统,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模拟人类思维,进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此技术更注重于象征性推理。而专家系统则是指利用语言规划设计来对物流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解决。此技术主要是在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若是物流行业固守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传统的运营手段,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此,物流行业在发展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流信息化,将计算机技术贯穿于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作业的效率,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还可以打破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为其不断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丹.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188-188.
[2]高文玲.浅析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7):87.
[3]侯海科.论述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运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175-175.
[4]盛金凤.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165-166.
[5]谢恩民.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2(3):9-9.
[6]徐成亮.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121-123,139.
[7]温艳娟,郭丽娟.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J].河北企业,2012(8):49-49.
篇9
>> 浅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中国物流业复苏的轨迹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分析 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浅谈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中国物流业:2010年的谨慎转身 浅析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的评析 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物流业 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法律规制 中国物流业发展需突破的政策瓶颈 浅谈中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 透视中国物流业成本的悲辛 吉林省物流业助力优势工业产业跃升的路径探析 黄远成:物流业需要开放与共享的全球化思维 我国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几大关键接口 菜鸟物流的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第三方物流:中国家电物流业的战略选择 补物流业短板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国物流业需要“补工业3.0的课” 中国物流业需要“补工业3.0的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葛江涛 马雪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名工作人员驾驶叉车在国药广西控股有限公司医药仓库运送药品
“在国家由‘十二五’向‘十三五’转变之际,中国物流业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严峻挑战,并预计行业增速将继续趋稳放缓。传统的依靠成本价格竞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将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在2016中国货运与物流行业趋势论坛上,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表示。
在电商时代,传统的仓储和配送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电商仓储、大件物流、城乡配送和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业内人士认为,物流行业将在2016年迎来新的拐点。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就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交通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物流行业正在从实物配送阶段向现代物流转型。”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蔡进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表示,物流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物流企业只有彻底改变传统思维,回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本质,才能在产业升级中生存和壮大。 蔡进
发展速度快,总体水平低
《t望东方周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物流行业的整体状况如何?
蔡进:从总体来讲,中国物流的现状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个是“快”,一个是“低”。
近十年,中国物流规模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十年前,国内很难找到一家上亿元的物流企业,现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物流企业已经遍布全国。2014年中国物流企业的前50强中,业务收入第一位的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达到近1500亿元,第50名的业务收入也超过了22亿元。
反映在具体经济指标上,就是社会物流总额的增加。201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31万亿元人民币。这可以说是经济数据指标中最为庞大的一个数据了。
在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现在,中国基本上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联通全球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以铁路建设为例,目前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二。
无论从整体规模、市场,还是从基础设施、物流企业来看,中国物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的。
但在这么快的发展速度背后,中国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是偏低的。全球有一个共同的体现物流行业整体效率的指标,就是社会物流成本以及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这个比例越低,说明一个国家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和效率越高。
2014年,中国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是10.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达到16.6%。这个比例是很高的。根据国际相关机构的统计,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一般在8%~9%左右。和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的比例高出了一倍,说明我们的物流效率是很低的。 中国物流行业不是解决速度和规模问题,而是要解决发展水平偏低的问题。图为快递员在一家公司接收当天的快递包裹
再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尽管已经达到11万公里,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土面积跟咱们差不多的美国在最辉煌的时候,铁路运营总里程是40多万公里。虽然这些年美国的铁路运输在逐渐萎缩,但现在仍然有27万公里左右的运营里程。如果把11万公里的里程数除以13亿的人口基数,那每个人平均到运营里程还没有一根香烟长,所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t望东方周刊》:2014年以来物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波动,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跑路”的现象,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蔡进:这说明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差。实际上,很多人对物流的理解都有偏差,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些企业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
倒闭跑路的那些公司,也是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也可以视作一次洗牌的过程。
现在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对这种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物流业的规模摆在那里。一家企业倒闭,腾出的市场空间会迅速被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填补。这是一个正常过程。
当金融危机来临时,美国有些几百年历史的大企业也会倒闭,这是市场化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只有符合现代物流发展方向,同时又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成长。
比西方物流业落后一代
《t望东方周刊》:除了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哪些差距?
蔡进:从行业发展历程看,西方的物流行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二战后开始到上世纪的70年代,整个社会的物资都比较匮乏,那段时间基本上生产多少就能消费多少,生产的目标模式也是以产定销,形象地讲就是“工业2.0”时代。在这个阶段,物流的目标就是尽快把企业生产的产品配送出去,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此时物流的活动半径很窄,仅在销售领域,配送给谁、什么时候配送全由生产者决定。当时物流要解决的唯一问题就是尽快让产品到达客户手中,这一时期的物流被称为实物配送。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经济的发展出现很大变化,逐渐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逐渐从批量化转变为精益化,具体说就是有多少订单就生产多少产品,降低成本成为这一阶段经济的最大目标。而物流行业的任务,就变成通过优化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个时期,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行业。物流的活动半径从销售领域逐步扩大到企业经营的全部流程中,物流企业开始由一个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管理者。
到新世纪之初,物流行业的管理模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是供应链。在这个阶段,物流的活动半径已经超越了企业,变为企业之间的流通优化和资源整合。物流行业的地位相应地由管理者上升为决策者,整个供应链的运转物流变得有话语权。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以上几个阶段。目前中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正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当中,很多物流企业考虑的还是怎样通过物流把产品更快地配送出去,与西方物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因为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的物流行业仍然是买几辆车,租几个仓库,孤立地去做物流。物流如果只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的配送企业,而不与其他产业融合,这样的发展仍然是很初级的。
《t望东方周刊》:中国物流行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格局。数据显示,物流行业有90%的市场份额是由中、小、微物流企业完成的。为什么中国还没出现有影响力的国际物流企业?
蔡进: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经历过一段计划经济时期,在那个时间段,物流业全部由国家控制。直到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但中国物流行业的真正开放,则要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算起。
即使在物流市场开放以后,除了像中远、中外运、中海洋这样少数企业有全国性的网络之外,其他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地方性的。物流行业是网络型和渠道型的行业,需要有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比如美国的四大物流企业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而且是在美国极度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产物。而中国的物流业毕竟只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还不足以形成国际性的物流企业。
目前,中国物流企业的集约化程度的确还比较低,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物流企业发展迈出的第一步,那么现在的“一带一路”政策就可以看作是第二步,物流企业如果可以抓住这个机遇,跟随“一带一路”的建设走出去,我相信中国也会有一批物流企业成长为国际型企业。
补工业3.0的课
《t望东方周刊》:在这个差距下,中国的物流行业还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蔡进: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相对应,中国经济是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这就相应地要求物流行业不是解决速度和规模问题,而是要解决发展水平偏低的问题。
首先要转变目标模式。现在很多企业还只是一个配送者,但在目前的形势下,降低成本将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目标。现在很多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有些物流企业诉苦,说物流的价格已经降到不能再低了,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我认为低价竞争是没有出路的,物流想要赚钱,就一定要帮企业降低成本。比如企业原来运送一个产品可能要花费200元,但物流行业可以通过优化流程,把成本从原来的200元降低到100元,物流企业的利润就在这里。
运行模式一定要回到物流的本质。物流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方法可以总结为“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第一阶段只是在销售环节进行优化,进入第二阶段后就是对企业生产的全流程进行优化。比如,过去一个企业在生产环节搞了一个仓库、采购环节搞了一个仓库,而在流程优化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两个仓库进行整合。
在供应链管理的阶段,整合资源和优化流程就扩大到企业之间。现在的很多企业没有优化流程的概念,而是单纯觉得物流行业准入门槛低可以赚钱,所以很多企业蜂拥而入,结果造成恶性竞争,而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很少有企业考虑优化流程,很多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很盲目,这样不仅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反而还会造成成本的提升和效率的低下。
所以国内的物流行业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才能做到转型,进入一体化物流阶段,这可以说是“补工业3.0的课”。更长远的目标则是向供应链的模式发展,只有在供应链中起到决策作用时,物流行业才能做到极致。
《t望东方周刊》:从宏观层面,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和支持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
蔡进:物流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是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挂钩的。此前一直得不到升级,就是因为经济发展还没有到这个对应的阶段。目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转型。
一个国家在转型过程中能不能实现经济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管理模式能不能实现转型升级。换句话说,如果物流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升级,很难说实现了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越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物流的地位越发重要,所以推动物流的转型升级,正是目前迫切要做的事情。
篇10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法规;监管体系;先行先试;资源共享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进程,物流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三方物流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突破原有的物流模式,与普通物流相比具有专业化、契约化、信息化、个性化、灵活性高等特点,使委托企业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业务、加速其资金周转、降低物流成本,是未来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物流术语标准》中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为:“在供需双方之外寻找第三方的物流企业来为供需双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也就是说企业为了专注于自己的主营业务,通过法律合同把物流工作外包给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让其代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委托方(供方、需方或供需双方)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同时,委托方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履行中都进行密切沟通交流,通过对物流活动的监控和双方的共同协作,努力使物流业务顺利完成。近年来,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务院2014年9月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到:“急需健全物流业法律法规体系,抓紧研究修订物流业安全监管、交通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开展综合性法律的立法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择机研究制订物流业促进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力度,使物流法律体系得到完善。”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法律监管尚存在很多空白地带,基本法缺位,监管机制与体系尚未建立,对地方物流监管的状态无法与其快速发展匹配。
二、第三方物流监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从行业经营范围与过程来看,第三方物流相关主体与经营环节广泛,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主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营,因此亟需建立第三方物流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管与调控。
(1)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产业,与每个消费者的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形式更是如此。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行业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现象并存,原有法律法规已不太适应行业的发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特点,梳理现有行业法律法规。剔除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有条款,弥补物流市场新出现问题的法律空白,完善物流行业法律体系,保持立法方向与内容的前瞻性,无论对于物流行业的合理监管还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快递合同中要求先验证收件人身份,而后收件人可拆开包装检查货物再签收快递,但在现实中经常是先签收才可开包装验货。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屡见不鲜。在法律框架下规范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更能保证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同时,在第三方物流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危险品泄露、噪声污染等各种对社会大众造成伤害的事件近年来也屡见不鲜。虽然有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完善的法律法规与操作标准可以尽可能地减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2)物流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物流系统由货物运输、商品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多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大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我国物流行业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尚未形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整体。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通过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领域秘密进行非法活动,从而干扰市场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只能依靠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执行与完善进行管理和纠正,构建健康公正的物流市场。
(3)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速,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在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与竞争实力的同时,完善的法律监管与保障体系也是增强我国物流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物流行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时,立法上与国际公认的规则保持一致,既可以保证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也可以吸引国外优秀物流企业来我国投资发展,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良性发展。
2.可行性
(1)符合第三方物流监管的需要。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现有的对第三方物流管控的法律制度较为分散,层次较低,尚存在很多空白地带,面对很多新生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将第三方物流监管从现有的物流监管体系中剥离,结合其自身特点与新生问题,构建其独立的监管体系,从源头和规制上进行管控,符合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需要。
(2)符合依法治国的需要。在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局部垄断与不合理竞争等情况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以确保物流市场的健康运行。从长期来看,对于第三方物流的监管最终解决的是个体盈利与社会公益之间的矛盾。国家构建第三方物流监管体系可以更有效地保障在出现市场失灵等特殊情况时物流市场的正常运作,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符合改革实践的需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应改革市场规范,健全产业监控体系,规范食品药品、化学危险品的物流安全,强化公路运输、快递市场的监管力度。《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提出,建立健全物流管制标准体系,进一步建成物流能力大增、服务水平提高的物流产业链。而现阶段第三方物流监管体系尚需完善,急需与国家物流监管改革趋势接轨。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监管现状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干预程度也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严重干预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物流立法进程也逐步完善。
1.综合性、单行性法律
如《民法通则》、《港口法》、《合同法》、《海商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是调节我国第三方物流法律问题的基础,也是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主体。
2.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
如《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A型)的暂行管理办法》、《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各部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部门监管范围等订立的,主要用于解决其所管辖范围内的物流法律纠纷,是对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
3.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
如《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快国际货运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是我国物流行业政策的法律文件,对行业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同时,我国物流行业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而是根据涉及到的物流环节采取由经贸、海关、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税务、公安、港务、民航等多部门组成的共同混合管理模式。有时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行业协会协调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问题,这是我国物流行业的一个不容忽略的现状。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专项立法滞后
物流行业包含众多环节与职能活动,也就意味着其自身可细分为多个行业。我国没有统一的物流基本法,管理、协调物流问题的法律法规分散在交通、铁路、民航、航务、民事、合同、保险、海关、消费者权益等众多领域法律法规中。由于这些细分行业隶属于不同部门而又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不同部门的法规之间难免出现冲突,经常造成需要解决纠纷的当事人困惑。而物流行业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环节有效衔接才能顺利地完成物流活动、解决物流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是各地方政府与主管部委的“条例”、“通知”、“办法”、“规定”等形式,法律层级较低,对物流行业的监管力度与协调有效性有限。第三方物流涉及主体多、途径地域广,使得法律监管更加繁琐与复杂。从数量上看,我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但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统领性纲领,而且很多物流法规缺乏实践指导,可操作性差,系统性、专业性有待完善,对新型物流运作模式缺乏快速反应,使得第三方物流在管理应对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2.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对于物流行业,我国采用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模式,总体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初级阶段。在现有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中微观的、直接的、经济性的较多,宏观的、间接的、社会性的较少。各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统一的协调。比如,一家从事公路、水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本应利用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但现实中由于其从事多种运输方式经营,所以需要向各种运输方式的主管部门分别提出申请,这种复杂的管理体系严重增加了企业经营的负担和成本,同时也由于相关部门在管辖范围内权利过大,在当今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的环境下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对物流行业宏观走势进行管控的部门,多部门分别管理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也造成了各部门间责权不明确、监督主体模糊等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在各部门、各地区法律制定上法律条文冲突与空白并存,法律体系模糊、协调性不高的问题。例如,面对新生模式、新生问题层出不穷的局面,国家邮政局无法监控第三方物流的所有问题,工商管理局仅能在职权范围内进行部分协调与处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只能对会员企业进行监督,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仅能管理违装货车。地区间物流发展程度、立法水平、执法尺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一问题在不同地区处理结果差异性可能较大,使得跨地区经营的物流企业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不得不用“差异化”经营模式,这严重挫伤了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3.缺乏监管冲突解决机制
第三方物流行业监管范围主要包括:从业人员、物流主体、技术标准、物流行为、纠纷解决等方面。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属于多部门混合管理模式,没有专门的物流基本法,现有的物流行业监管缺乏系统性,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散乱而又经常相互冲突,还存在很多空白地带,导致很多时候在适用法律法规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缺乏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律监管制度作用有时很难发挥。
4.行业组织作用有待加强
行业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不仅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来向物流行业输送人才,还可以通过行业自律等方式协助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管。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组织尚不完善,物流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效果不明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快递协会等物流行业协会,各地区物流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程度应进一步提高。
五、我国第三方物流监管法律法规完善路径
1.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制定物流基本法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我国未来重要经济增长点,解决物流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区、各部委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的局面,必须要从国家层面统一立法入手,以基本法的形式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梳理我国现有各层级物流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对于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应及时废除,对于各类物流法规进行整合、完善,提高物流法律法规层级与系统性。着力解决现有物流法律法规中相互冲突的问题,将矛盾的条文明确界定和划分,消除法律适用与操作中的模糊地带,避免法律分歧和空白。
2.构建我国第三方物流监管体系和冲突解决机制
物流行业包含众多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各环节间紧密合作,只有有效对接才能达成良好的物流效果,所以在处理物流问题时也应重视其系统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现有的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统一监管机构,消除现在监管部门过多、职能交叉与空白地带并存的现象。构建监督管理冲突处理结构,解决行业垄断与地方封锁束缚,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从纵向划分来看,必须明确中央、地方监管职责,建设与当地政府隶属关系的财政关联,尽量避免中央、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管氛围,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构造健康发展环境。
3.引入“先行先试”监管立法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是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明晰各单行法之间的衔接与递进关系,梳理各单行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等级排序,针对日新月异的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可以考虑采用“先行先试”的立法方式。即在划定的政府特别规划区,国家授权采用“实验”的方式向地方出让一定权利。根据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实施特别方案,在区域内立法并实践测试,总结经验与成功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进而完成法制目标。这种“先行先试”的立法方式可以减少立法成本,便于控制与实施。
4.激发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