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现代化的表现

篇1

一、现代化人的素质构成

根据英格尔斯对现代化人特征的研究,结合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活动内容的主要特点,国内学者认为,现代化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

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的主要要求,也是现代化人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要求愈来愈高,在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与高信息负荷的“压迫”下,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将会感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要求,不仅是健康的机体,还要求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强度。

2.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素质。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效益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把线性思维与全方位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单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

3.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激烈的竞争性。现代人应当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竞争中夺取成功的桂冠,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勇于开拓的精神

这一素质是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竞争中,现代化人的思维应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受固有观念和模式的约束,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发现、开拓新的领域,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

5.顽强的意志品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竞争中能否夺取最后的胜利,不仅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基础,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精神”基础。

6.较强的预测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具有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然而,在高度复杂和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任何科学预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为此,现代化人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7.较强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现代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一定的团体范围内,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与内部成员和外部系统发生一定的联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联络才能。

二、体育教育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

随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体育教学的固有特点,体育教育对现代化人的素质培养的作用也是独特的。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育能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

体育新课标的出现,使体育的内涵更丰富,使体育的外延更广阔。体育新课标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其内涵与外延如何变,时代赋予其“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的厚望不但没变,反而越来越高。所以,体育教育的“锻炼人的健康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强化,这也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任务的一大特征。体育新课标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之一,而体能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在确定体育(与健康)的性质中提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这里提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和心理意识上的发展,其中身体上的全面发展包含体能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开拓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举行活泼多变的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之一,在于锻炼人的健壮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其目的也是使其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壮的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体能。此外,体育教育还能锻炼人神经反应能力。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教育活动,这种练习是在大脑、神经系统指挥下的。所以,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能随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各种机能,对外界环境迅速做出反应,并很快适应。

2.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人,办事的成功率及效率高,这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体育教育能培养人的现代思维方式:

首先,体育教育能促进思维发展,体育教育不仅是身体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寄思维活动于身体活动之中;其次,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体现出观念和理念的极大转变,更是现代思维方式的体现,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确立,从学习内容到水平目标的划分,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无不体现现代思维方式,而这种现代思维方式又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影响着每位学生,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现代思维方式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现代思维方式,尤其是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根据体育新课标的理念,体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出现明显的变化,就以体育教学来说,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完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分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是主题互动性学习,也可以是互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地发挥,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智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人的思维相互碰撞、互为影响,使人的思维过程更活跃,思维形式更多样、更复杂。所以,在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育,使人形成现代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现实。

3.体育教育可以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课程价值之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它有这样的解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新课标的课程价值,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务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六(按要求,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只需达到水平五就行了),作为高中学段(包括职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并使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得以加强。

体育教育,不仅是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技能及健康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体育文化的灌输活动。通过体育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能催人上进;在竞赛中因毫秒之差而决定胜负的经典战例让人懂得什么是竞争;运动员刻苦训练而取得骄人战绩的经典故事能激励人的斗志。

4.体育教育能铸就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 传统文化 教育目标 教育评价 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导向和操作模式,办学尚处在探索中。加上基础薄弱、生源素质差,办学实际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构想,导致中职学校办学困境明显,其中,德育与技能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起,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研究”实验课题(湖南省“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学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改造,创建“中职学生学衔制”(以下简称“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实验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改造传统的“八德”“六艺”,首创现代“学衔制”。

“学衔制”是一套学生品德与技能的评价方案,借鉴了学术界的“学衔制”、军队的“军衔制”等人才评价制度。分品德学衔,技能学衔,综合学衔三种。品德学衔序列有:初级孝士、初级礼士、孝士、礼士,技能学衔序列有:初级习士、初级能士、习士、能士。凡同时具备孝士、礼士、习士、能士学衔的学生,可以获得综合学衔君子(或淑女)衔。

武冈师范学校通过对传统儒家“八德”“六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建立了新“八德”与新“六艺”。传统的“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在这个基础上,联系社会与职业的要求,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武师人构建起学生“学衔制”教育目标考评体系。武师人新的解释是:(八德)孝: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悌:善待兄弟,博爱众生;忠:精忠报国,爱岗敬业;信:待人以诚,言而有信;礼:仁爱谦让,温和谨慎;义:正直公道,见义勇为;廉:奉公守节,勤俭朴素;耻:知耻明礼,去恶从善。(六艺)礼:知书达礼,和谐相处会做人;乐:音乐熏陶,情趣高雅会审美;射:体育健身,以武养德会保健;御:专业有术,身怀一技会做事;书:寄情书画,静心养性会修身;数:崇尚科学会运筹。在“学衔制”中,联系学生生活与职业道德要求,对新“八德”进行改造,制定“孝士”、“礼士”的标准;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与职业能力要求,改造新“六艺”,制定“习士”、“能士”标准。每个学衔的标准,按照“学衔名-观念性目标-指标性条目”的结构进行表述,既有指导性观念,又有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性指标支撑。观念性目标分A、B两段,达到A段的可授初级学衔,AB两段都达到的授正衔。

如“孝士”标准为:A知恩孝亲,尊师爱友,B尽责报国,真诚守信。最高学衔“君子”(淑女)标准为:“践行八德,精通六艺,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学校分阶段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评价与授衔,凡考评合格者,通过大会进行宣誓与颁发学衔徽章;凡获学衔者,平时着装要把徽章佩戴在胸前。学衔还与学生的学分、评优、入团、入党、毕业及就业推荐等直接关联。

2.“学衔制”的优势。

笔者认为,一套好的目标评价方案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实实在在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具有内涵明确、易于操作、富于感染力等特性,武冈师范的“学衔制”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主要体现在承传性、人本性、自治性、系统性四个方面:

2.1承传性。顺应时代,扬弃传统,构建教育蓝图。

“信而好古”、“且述且作”,应是当代教育者的为学态度。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承传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加上对现代职业教育特性的把握,必然使武冈师范的教育发展的步伐稳健而厚重。 2.2人本性。启发人性,切合需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

“不学礼,无以立” 、“孝为德之本”。“学衔制”因为它的人性化与亲和力,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在武冈师范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终生幸福在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习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职业神圣、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士”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养质和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概而言之,“学衔制”十分贴近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终生发展,让学生懂得孝道,讲究礼仪,学习得法,技能过硬。从而,老师快乐,家长满意,邻里称赞,单位欢迎,学生自豪。

2.3系统性。整体有机,简明有序,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

“学衔制”是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的构建,是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支系统。按照实验方案,武师人构建了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四个支系:“学衔制”教育目标评价体系、“686”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体系、“八修”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体系“六艺”技能过关考核体系,各个支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组织严密,涵盖全面,协调发挥出教育功能。

“学衔制”目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阶梯化。有简明、具体、可操作的优势。学衔目标设定大的原则主要遵循“三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简要化、生活细节化。设计时,武冈师范学校以《中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八德”“六艺”等为基础,扼要地提炼出“孝”“礼”“习”“能”四个中心要求,四者齐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做到了德智体能四位一体,全面地涵盖了当今国家和职业岗位对一个中职学生的要求。

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

篇4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众所周知,以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对转型的内容与路径的分析,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的转型是忽视的。我们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人的现代化关系的分梳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人的现代化塑造现代化的人,尤其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人。

在现代社会,专制政治、自然经济、单一化意识形态逐步被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多元思潮、大众文化所取代。“传统人”只有不断地过渡到“现代人”,才能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品质与能力。在原先笼罩于政治生活并被同质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臣民”、“顺民”逐步让位于“公民”。与之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要求也相应地随着现代社会转型而发生变化。我们“不但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而且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或实现人的发展和完善才是最为根本的事情。这种以人为目的,为人的发展和完善服务的内在价值,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所在。”如果说,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一种能够服从专制王权统治的政治人,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与现代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公民。“公民是现代社会人的形象,现代社会发展使公民的生活形态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也使他们的素质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英格尔斯在归结现代人特点时,认为现代人是“信息灵通、积极参与的公民”。“公民责任、社会信任、平等主义和世俗化个人主义的行动取向是现代公民身份的基础。”

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促进人的现代化既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也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有力塑造。人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现代公民的塑造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人的现代化的使命就是要培育现代公民,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现代转型。

第一,现代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首先即是表现在其内容上拓展。首先,知识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概括,它建立在现代社会的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现代社会分工的扩大致使专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不同的领域走向知识分化,这对于现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现代人必须熟练地掌握特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其次,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贝克),随时即可遭遇的不确定性需要每个现代公民在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化解风险的能力。最后,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社会,它打破传统社会那种固守一隅的局面。每个现代社会的公民不应当继续停留在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当中,而是应当具备广阔、开放的视野。“现代人就是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和行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型,增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课题。心理教育、生态教育、人文关怀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国际意识教育等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原先的政治性的同时,也注入了鲜活的社会活力,那就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应当是体现对公共领域的关注。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从传统社会以来,整个社会结构实现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开放出了广阔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也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传统社会是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始终保持一体化,个人被严格地束缚于社会结构当中,不存在自主的空间。此时,社会结构中并未分化出公共领域。但到了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民主政治的兴起以及个人自主观念的萌生松动了原先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化出公共领域。更进一步地,在公共领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群体即公民。公民的存在是建立在公共领域的前提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培养公民的任务必然要覆盖到公共领域,培养人们在介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时所需要的公共品德、公共精神以及行为规范。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社会化的方式发动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传统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自然经济之下,由国家主导,重视灌输、强调宣传,通过制度化、体制化的建构来实现的。这样的方式与传统社会对人的形塑是分不开的。在一个整体性、单一化的社会当中,统治阶级思想的流动与传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灌输。上言下听,上行下效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基本特征。但到了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带来了多元化的个人解放,平等、独立的原子化个人广泛地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领域中成为不同思想潮流、价值观念的竞技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采用社会化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成员才能在多元价值潮流中进行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传统的那套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应该让位于社会化的教育方式,尊重个人、依赖个人并发动个人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更加有效的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手段。学者英格尔斯在谈及教育与个人现代化关系时,说过“我们没有忽视教育,更早的研究表明教育是个人现代化的一个有力的预报器。”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是同步的、相互塑造的。由人的现代化所实现的现代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系统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应该包含人的现代转型。同时,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或现代公民的培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一动态过程实现的,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价值归宿。

参考文献:

[1]张作修.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

[3]〔英〕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20,254.

[4]〔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

[5]〔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

篇5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 职工教育 观念现代化

1 人的现代化

基于人的现代化的解释,全世界的学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等人给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指标体系:1.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品质,包括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看法;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不固执己见;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对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7.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提出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别人也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不是消极被动地做着上司分配的工作,表现出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兴趣。

英格尔斯等对人的现代化特征的概括以及他们给出的十二条指标体系,指向明确,内容全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我国学者认为,英格尔斯等忽视了人是现实的人,回避了现实的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以及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因而指标体系缺少政治的、道德的、价值观的等方面的内容。学者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人的现代化”。有的学者把人的现代化归结为三个层面: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2人的现代化核心是观念的现代化

分析中外学者的各种见解,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所谓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其具体表现是:

1价值观念从压抑自我到实现自我转变。传统价值观念把整体的价值与个体的价值对立起来,并以整体的价值否定、压抑个体的价值。现代价值观念强调“人本位”,把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统一起来,并通过发展个体价值来提高整体价值,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意愿和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从而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2处世观念从中庸到进取的转变。传统的处世哲学是平庸、平和、知足常乐、温良恭俭让。现代处世观念是进取,包括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冒险观念。

3政治观念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破除依附观念,树之平等观念;破除“为民作主”的观念,树立“人民作主”的观念;破除“无法无天”的自由观念,树立“依法办事”的自由观念。

4人际关系从身份观念到契约观念的转变。传统人际关系观念注重“身份”,在人际交往中“权大于法”,“看人办事”,由此滋生各种腐败。现代人际关系观念注重“契约”,在契约关系中人人平等,并依此赋予人们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契约关系受法律调整,不受身份干预。

5幸福观念从抽象到现实化的转变。传统幸福观念重义轻利,只求精神满足不讲物质利益,只讲劳动不讲享受,只讲集体利益不讲个体利益,只讲理想社会的幸福不讲现实社会的幸福。现代幸福观念,崇尚劳动致富,认为“金钱是劳动的证书”,享受是劳动者的权利,既追求劳动也享受幸福,追求劳动与享受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6时间观念由慢节奏到快节奏的转变,空间观念从封闭性到开放性转变,时空观念一体化。快奏节的时间观念,形成惜时性、准时性、管时性和加速性。开放的空间观念改变单一的纵向比较的对比参照系,注重横向比较,“取法乎上”,高参照系。时空一体化,使自然存在的时空属于自己,在纵与横的参照系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在扩展时空中发展自我。

人的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人。

3重视职工教育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呼唤教育的现代化,包括职工教育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主要途径一是环境,二是教育。环境指人生活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种环境一般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其一,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即“人化自然”;其二,各种社会关系;其三,社会文化。这三种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人接受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取决于受影响者自身的选择。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效果是不确定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则不然,它是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规定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利用集中的时间,通过思想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通过启迪和激励,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是是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且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全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普遍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完善,现代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才能得以确立。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中国职工教育上来”。

职工教育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标,教育自身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教育现代化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人为性和明确性。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把培养现代化的人作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计划性和系统性。围绕上述社会性规范展开,不仅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对于人才规格的需要,也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其三,终身性和开放性。教育过程必须持续贯穿在人的一生中,不仅在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起重要的社会性规范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激活人的自我意识,提高现代人的需求水平与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1.物质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即兴办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现代化;2.内容及手段层面的现代化,即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法及学习策略的现代化;3.观念层次的现代化,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如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民主平等、多元化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等。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地位,其中,观念现代化是核心,没有从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职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具有现代观念、掌握现代知识、精通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职工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施教的对象不同,施教的方法也不同,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则是相同的,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方面,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职工教育也必须现代化,尤其是必须从教育观念现代化入手,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解决物质、制度、内容及手段层面的现代化。

4 人的质量开发与能力发展

从一般教育的规律来探讨职工教育现代化,我想有两个可供参考的思路:人的质量开发,人的能力发展。

“人的质量”指人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潜质和生活质量的统一体。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潜质即潜在素质,指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人的质量开发”,就是创造各种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开掘人的潜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早就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展人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开发人的潜能。马克思认为,就个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提出“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面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能力结构的三个主要层面。

职工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为“人的质量开发”和“人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包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改善教育条件,编写全新教材,培养合格师资,探索有效教育方法,等等。要实现职工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告别传统的教育,如单纯知识灌输,乏味的空洞说教,停留在应知应会水平的技能传授,以及缺乏个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制度、教材和教育方式方法,都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潜质的全面开发,都要着眼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个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都要着眼于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

职工教育具有面向基层、分布广泛的巨大优势,在职工现代化建设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篇6

近期,宽带中国战略: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50%,3G/LTE用户普及率32.5%,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95%,学校、图书馆、医院等公益机构基本实现宽带接入。这个切入点既是切中肯綮的经济增长点,也让广大文化教育工作者尤其兴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制度、内容、设备和手段、方法、管理的现代化,但是教育观念也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而其中人格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别是个体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国际性与开放性是重要维度。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要抓住时机,利用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基于民族特色、面向全球的现代教育文化构建,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今中国,教育如同经济一样,表现出巨大的发展不平衡。上海的一些教室已经学生人手一个Ipad上生理卫生课,而更多的“大数据”收集系统以云计算的方式统计课堂的效能和跟踪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发现他们更适合的学习模式;而在广袤的西部地区,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学生们还在为填饱肚子、留住老师而努力,他们期盼现代化的教育能找平差距,改变人生。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首先应该是均等化的教育服务。当偏居一隅的孩子也能欣赏哈佛的公开课,共享可汗学院的平等交流,听到北大讲堂智者的见识、仁者的坚持;当令他们怵头的数学课在名师的讲述中变得有趣、可亲,闪耀着文明深邃的光辉,那么,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他们才会欣然拥抱教育,而不只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当中国的水墨丹青与令人眩晕的凡・高的《向日葵》一同涌入学生的视野,激发内心对美的震撼;当海量的信息与简洁的定理在他们头脑中提取、重组,产生个性化的创意,并与社会生产互联,那么,一种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新的教育模式才真正生成,并以此为基点,使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育厅厅长侯元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人类自身繁衍教化为天下第一要义,必须把自身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绝大多数投入教育。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显性的唯一尺度或根本尺度。”由此,我们也期盼,在“宽带中国”的建设中,首先要构建现代化的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尤其是教育信息服务系统,打破教育的行政垄断,地区分割,以互联、共享、平等交流为基础,构建现代化的中国教育。

篇7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

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 设计专业 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中,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下,我国的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实现实用化教育模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由于地域环境、专业承办基础、专业特色呈现角度不同,美术教育在其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不完全一样。从全国专业院校范围内研究美术教育,应该从不同地区出发,研究区域之间推进美术教育模式规范化的进程。深刻研究教育模式的内涵,对于正确把握创建工作的方向有重大意义。

高校设计专业大体由设计与实践两个平台共同组成,美术教育的完善与否决定了设计专业学生基础奠定的牢固性,更决定了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今后课程的理解吸收程度。在美术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应以教育现代化为着眼点,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体现个性,彰显特色,为设计专业课程的连贯支撑性,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更准确有利的表现奠定基础。

对于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实用性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第一,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内涵、特征与美术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美术教育模式个性化的含义,设计专业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化;第三,美术教育模式特色化的含义,设计专业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特色;第四,美术教育模式实用性的含义,设计专业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实用性与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美术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在新世纪自然就成了教育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了设计专业中美术教育新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美术教育的内涵体现于,美术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新型化是一个国家高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是过去传统教育向当今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囊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在内教育整体的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进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美术教育模式新型化、现代化也可以界定为教育制度体系(教师的组成、教育的组织方式,授课形式、运行机制及结构系统)、教育生产力(教育的精神需求、物质基础与发展水平)、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变化与教学模式进步的过程。

美术教育模式新的特征从八个方面逐渐显现与渗透出来:第一,美术教育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或者说美术教育在相关专业中的受重视程度。具体来讲,就是要高度重视美术在设计当中的基础性学科作用,同时要走分步骤快速发展的道路。教育要有广泛性,充分满足广大非艺术类学生的教育需求,加固完善现有教育的成果;第二,美术教育这种艺术形式的终身性。美术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包括课堂以外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建立终身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于美术教育的终身制最重要的诠释是,在校园内要给学生打牢基础,在校外,学生才有继续延长学习时间的能力;第三,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如果说以前的传统美术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连接不紧密的,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象牙塔,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那么今天,我们的现代教育必须与社会劳动紧密结合,与社会实践广泛联系。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需求,更是最基本的特征,最普遍的规律。因此,实现和推进美术教育的新型化、现代化,更要加强教育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即美术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第四,美术教育要多样化。多样化指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并不仅仅指一个概念性的数据,而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特色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社会越是高速的发展,就越是渴求全面性的人才;第五,美术教育所面对个体的个性化。美术教育所面对的人是要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核心就是个性化。现今的艺术领域有一种误区,大众把个性片面地理解为“特长”,认为这是教育的个性体现。实际上特长大多指向技能,如果缺少了创造性,那么这种特长是无法展现出更高水平的。艺术所要具备的创造性应该表现在能够善于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见解。创造性其实是人的本性,并不只是少数人所拥有的,每个人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第六,美术教育也具备信息化,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教育的信息化,并不是单指把课堂教学用电脑的形式呈现,而是要通过技术的手段,对整体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优化,使教育效果提升;第七,教育都应具备科学性。科学依据是教育开展的标准。现代专业设计领域中,美术教育实践是理性的行为,科学的行为;第八,当今基础美术教育的全球视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国际化的,美术教育就更需要国内外学习。优质的教育改革是能够快速传播的,是能够具有国际认同性的。

中国是历史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有需要我们继承和值得我们骄傲的教育史、文化史。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佛家学派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古代文化。我们应在此基础之上,有效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教育的精华。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高校里使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稳抓专业、提高兴趣、拓展思维、适应社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技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城乡公共空间建设的文化生态策略,项目编号:2014B127)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7(3).

[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王利珉,朱佳生.对教育现代化及其标准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8).

篇9

关键词: 农村教育现代化现状工作思路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现代教育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教育主体――人的现代化和全面素质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历史变革过程。我省明确“以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优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全省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分析现状,找出问题,以求更大发展。

一、我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状

1.教育思想现代化方面。我省政府已经确立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体系。

2.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方面。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教育终身化初见雏形。并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导向,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省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基本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方面。我省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也初具规模,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比较合理,基本形成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并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明显提升。

4.办学条件现代化方面。我省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改造危房的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级各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所需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校舍建筑有所完备,添加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施,为逐步实现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奠定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也明显增加。

5.教师队伍现代化方面。全面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了培养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步伐,加强了对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快了农村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了农村教师学历高等教育化、教师来源多元化、培养机构的综合化,建设了教师教育基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6.教育管理现代化方面。我省借鉴了先进教育体制和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使我省农村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政府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城乡教育合作与交流,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获得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努力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管理目标。

7.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方面。一方面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另一方面深化各类职业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现代农民教

育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促进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我省农村教育存在的差距及工作思路

农村教育现代化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省农村仍然处于教育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总体上看,仍然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协调、发展质量不高,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观念滞后,体制机制障碍比较大。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制约了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推进。

2.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区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协调已成为严重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3.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教师总体数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教师稳定性差、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突出问题。

4.教育质量不高,控辍保学难度大,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义务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生厌学、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政府履行职责不到位和社会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控辍保学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5.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充分。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溃乏,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发展速度慢、服务能力低。

6.学前教育规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办园质量总体偏低,办园行为有待规范。

7.投入不足。教育需要与投入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乡级学校的办学条件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

总结经验与不足,推进我省农村现代化进程一要搞好规划,根据我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二要进一步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激活灵魂,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放眼高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现代化;夯实基础,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丰富内涵,推进教学体系现代化;构筑高地,推进师资队伍现代化;追求精致,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2日,第2版.

篇10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终身教育,教育技术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15)04-0065-04

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和1975年卫星上天开始,持续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全面的改变着工业化以来的世界。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面的促成了人类文化,思维,交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知识经济,全球化,终身教育,虚拟社会等成为这一时代的特点。在这场持续全面深刻的变革中,教育既是科技及其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又是被网络化时代所塑造。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终身教育思想和及其时代深入发展,表现在教育目的及其课程、学校教育生活方式,表现在网络通讯技术革命性成果在学校教育实施手段的运用方面。特别是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的广泛建立,国际著名高校建立的网络化免费开放的课程联盟的全球化开通,以及虚拟大学等概念的提出,网络通讯技术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使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和价值青眼有加,特别是后发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在推动本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试图以最先进的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解决教育现代化的问题。结果,在现实中形成了一种倾向,认为教育技术越先进学校就越现代化,即教育技术决定论。这种主张不仅在现实中,也在学术中,一方面开设了过多的教育技术专业,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主题也过多的集中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但同时,也有人反对技术崇拜,主张教育技术手段论。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到底价值几何?在现实中又如何对待。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

大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拉开了现代化大工业化时代的序幕、促成了人类社会进入市场化、城市化、逐步建立了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社会运行体制与机制,由此构成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在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教育逐步的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学制、师与生的选择标准、知识的标准、课程、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价值取向及其方式、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向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模式转变,这一变革是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社会现代化变革所必须的教育系统性变革,而这种变革和整个社会及其其他各有机系统的变革是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二战的发生、1957年卫星上天,以及随后出现的电视,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普及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促成了对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展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设,启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探寻。其中,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时代,尤其具有教育变革意义,它促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和改革教育,并使教育上升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1958年美国的颁布的《国防教育法》为标志,人类在二战后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序幕。同时,1960年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使教育由传统的消费领域变成了生产领域,成为决定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一本万利的事业,由此成为最大的产业受到各国从未有过的重视,为美国及其国际社会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等教育,开展继续教育由此在西方世界兴起,并演化为全球化教育变革运动。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71年英国利用广播电视技术建立了开放大学。1972年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经过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总结,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了研究报告,即《学会生存》,系统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成为人类教育转变的里程碑式的报告。与此同时,在1971年发生的中东石油危机之后,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告诉人们依赖自然资源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已经走到尽头,陷入生存危机。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出版《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首次提出继现代工业化社会之后人类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即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发展基础和动力的社会。自此,信息化、知识化社会成为继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社会的命名,预设和建构。进入本世纪,一方面,为解决生存危机而产生的人类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认识和社会建设实践。另一方,人类社会由依赖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时代进入到了以创新为发展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于是,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客观标志,实现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全面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基本需要。这一客观趋势,使教育现代化思想和理想在继承既往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迈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以知识化社会为背景,终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发展目的,以满足和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终身学习为任务,以促进每个人个性化全面发展为目的终身教育时代。在这样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为了满足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工业化革命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因竞争的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环境的限制,追求标准化对个性化学习的限制,注重效率致使和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的隔离,使教育难以普及的难题,使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平等民主和自由,满足和促进每个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的客观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利用现代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优势,结合现代教育原理,创立了建立在网络化技术之上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改善课程教学,向更大范围传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的平等自由民主。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和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国际著名大学网络化免费开放的大学课程联盟,都把现代网络化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既就是英国开放大学以及其他国家的网络化开放大学,也只是运用网络化通讯技术的特性为创建虚拟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教学生活与交往的平台和便利,而不是改变了现代大学教育本质。换言之,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并非大学现代化,现代化大学并不必然是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程度只是当代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外在而非关键指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教育技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为了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效益,根据教育教学原理进行再创造后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信息传播技术。最早运用到教育领域的是影视技术,主要以电影,摄影、幻灯片为代表,他们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且是补充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但由于受科目性质及其教师能力的限制,在初期应用并不广泛,但开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先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等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创造了程序化学习的教学机器,他们认为教学活动就是建立条件联系的过程,并将编排好的知识程序输入学习机器,运用奖惩原理,通过反复练习建立起所需要的条件反射行为。机器化的程序教学一方面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开创了运用机器和程序进行教育的先例。程序教学的发明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以至于当时被认为他的出现将会取消教师和学校。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视被积极的运用到学校教育领域,1971年电视广播大学在英国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举办远程教育的时代开始,教育技术的运用范围显著扩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广播电视大学转向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这一转向不仅代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也代表了教育技术已经由单一的教学手段开始成为学校教育生活环境的建构物,人们不但可以利用以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在互联网建构的虚拟教育教学环境中组织教学生活,比如举办远程开放大学,建设开放免费的大学课程联盟,惠及普罗大众,满足他们自由自觉地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误以为教育技术革命是教育变革的根本,甚至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即信息化就是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运用信息化技术越先进,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就越高。但实际上,无论学校教育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深度多么不同,也不论是普通大学或联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免费向全球每个学习者开放自己的教育资源,提供课程及教学支持,还是利用以网络化通信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起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都是课程及其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并能形成广泛连结,变得丰富多样,便于学习者使用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围墙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使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球共享。能够有效满足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并同过网络虚拟校园和课堂教学交往扩大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推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成地球村民意识的形成和本土意识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运用,并不能改变学校教育的本质,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提高教育质量,但他确实是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

三、科学的运用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随着知识化和学习化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如何从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出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依据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积极满足每个人自由自觉的个性化终身学习,促进他们个性化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1.要理性的对待现代教育技术。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学校教育利用其提高教育效益的手段,而不是现代化教育本身。

2..要正确的认识学校教育的本质。教育从本质上是通过人和人的教育交往活动实现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不是单一的标准化的知识传递活动,泛而言之,他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和接受活动。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传播信息的互联网,而是有价值和理想、有丰富情感、理性的复杂能动的社会主体,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的生活不是单一的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不是任何一种可以被任意驱驰的工具,从根本上讲,他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自由而丰富的生活,一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活。正因为这一本质性存在使任何教育技术对学校的改造都只能处于屈从地位,只是一个学校教育的辅助者。也正因为这一点,任何试图用教育技术革新代替人和人教育交往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

3.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网络化远程开放大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终身教育时代在教育领域运用的集大成者。而要办好一所以网络化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构造的大学,关键的还在教师,在于教师的教育品德和学术水平,学习和创新能力,在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化教育技术环境中建构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生活环境,组织和促进教和学之间,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教育教学对话与交往,学习发现和再构的能力,因为没有教和学之间的教学交往与对话的有效进行,就不是教学活动,而没有教学活动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没有了教学活动,网络化的远程开放大学就是一所现代化的图书资料库。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从意识和能力上满足基本的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预设时充分考量到课程,受教育者和教学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不问课程性质和教学效果,不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