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55-02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是为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变革。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经济的发展和变革。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一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二是经济的变革产生了改革教学的需求。其次,科技的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地运用于社会,这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再次,知识的加速发展。现代知识积累呈加速发展的趋势,知识的加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学生学会储存、学会背诵、学会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应试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主动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就本质而言,教学是通过教师、教材和儿童三者相互影响而求得彼此的不断变化。儿童借助这种相互影响,获得新的知识、识见、技能和人生观,完成自身的人格。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提出“儿童是千差万别的,要使他们自由地发展各自的人格,不是一桩易事。”教师必须全力以赴地认准教学促进人格发展的方向,推敲展开的程序,下功夫研究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教学是教化。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系统地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主渠道。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活动所积累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充当人作为主体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即文化本身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因此,创造文化是手段,而通过创造来促进个人的人格“生成”和灵魂“唤醒”才是目的。由此出发,教学的重心就日益偏向于智力和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人文教化或强调文化的工具价值,忽视甚至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使学生具备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在人身上并不表现为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作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在人的信仰、情感、品格、学识和气质中,文化底蕴构成了个体发展的根基。
2.教学是诊断。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应当教的东西:能够收集哪些基本素材,可以避免哪些重复,施教分哪几个步骤,这一类问题萦绕心中。显然,他们视教学为“治疗”,而学生的“疾病”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课堂上或心不在焉,或茫然失措,或不甚了之,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学是什么?教学应首先是“诊断”,其次才是“治疗”。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思考些什么,应是教学的前提条件。总之,是教师一种理解学生的活动,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如果说学习是改变学生的观念,那么教学就是发现学生已有的观念并帮助他们的观念得到发展和进步。
3.教学是探究。就社会学的立场而言,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主动的、反射的,人是社会生活的缔造者,又是社会的产物。这个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符号—互动”论:人们是分析事件对于他们的意义而行动;事件的意义源于社会的相互作用;每个人都会根据特殊的情境来选择、检验、思考、重组或改变这些意义。意义是从探究、分析中产生的,又反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4.教学是发问。教学离不开提问,甚至可以说恰当、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从科学的角度说,提问是为了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并给这种学习活动制定方向,使之持续深入地发展下去。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不应以寻求“确切的答案”为目的,提问不是检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东西巩固了多少,也不是调查对今后要学习的东西知道了多少,这些是质问。质问着眼于回答,着眼于回答的是否正确。教师的提问触动了学生,唤起和组织学生一面在自己头脑里产生(设计)问题,一面与教学内容对质的这种教学活动,并共同制定学习的方向,这才是提问。
5.教学是求异。可能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意见”、“与此不同的想法有没有”等问题,但是在这种询问的背后,教师其实事先已在自己的头脑中考虑好了“正答”或“正解”,并期待学生的回答与之相符。如果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了”,那么教师就会心安理得。反之,如果出现了与教师的预想相反的答案,教师却并不予以重视或采纳,而是反复地问“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直到与教师的预想相符合的答案产生为止。可以说在很多时候,“还有没有其他回答”这个问题貌似“求异”,而实则“求同”。这种“求同”型教学毋庸置疑是一种“正答主义教学”,它使学生丧失的不仅是学习的兴趣,更是对学习权的自我意识。
6.教学是交往。在教学实践中,假如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那么就不难发现,某些学生一旦与某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关系闹僵了,这些学生往往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显然,糟糕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情感。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由内容与关系两方面组成的,关系也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成分,而不能把处理好师生关系仅仅作为搞好教学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所教学的内容,而且要重视师生在教学内容中的一种交往关系。作为教学的关系性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因素,也是一种教学的内容因素,师生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都不能有偏颇。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也是一个权力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学生在这个生态圈中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同时在与教师的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增强其沟通能力及文化读写能力。美国课程学家多尔(W.E.Doll)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
篇2
一些教师认为美术鉴赏教学就是拿作品给学生欣赏,为学生讲与作品有关的故事。根据调查,在当前我国一些小学与高中的学校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欣赏内容由于缺乏全面统筹,导致教学内容与目的出现混乱、雷同以及缺少与生活联系的情况,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只有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地改善与调整,才能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审美理念下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
美术教学活动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审美理念下,美术的教学活动应当将以下几个方面列为基本目标。
1.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美术鉴赏中,教师所举的案例往往与生活无太大的联系,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要想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当有不同形式的教学尝试,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才能够促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绘画水平进行了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做”远比“讲”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学生只有在自发行动的动手过程中,才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在美术教学中准确定位教师的地位
美术体现了学生对于生活过程中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表达,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与情感。而美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剪纸、折纸以及泥塑都属于美术的范畴。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对于美的追求与渴望,就必须让学生自己观察,在不断模仿和练习中得出经验,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在教育中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而非指挥,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不同特点的学生大胆地打破常规,发挥想象。
三、审美理念下的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文探讨了在审美理念下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美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拥有新颖且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产生兴趣。在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演示导入与设置陷阱导入。第一,演示导入。演示是一种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教育表现方式,其拥有非常直观的特点,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苹果,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画苹果,之后让其他学生辨认;再让下一位学生用语言表述苹果,然后再让其他学生体会,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哪种表现形式最为直观、便利,从而引出该课,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二,设置陷阱导入。在开课时,通过设置“陷阱”,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新的实验》一课为例,教师出示两张毕加索的画,两张画分别是毕加索在不同年龄阶段所画,并向学生提问哪张是毕加索年轻时画的,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的讲解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顺利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教学内容。
四、结语
篇3
一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寄予厚望。但是传统的高职教育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使用教材落后,实训实践场地不足,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能力不足,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是以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所有的教学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都是基于此目标展开的,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向产业发展提供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和目标职业匹配度高,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成果最直接的评价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上岗后的适应能力。
2两者的教学内容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要掌握与实践工作关系较为密切的业务处理能力、动手能力与交流能力,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列为教学重点,课程设计专业性强,一旦就业能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效益,高职教育各专业课程差别较大。
3生源情况不同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下,高职教育的生源普遍较差,大多是没有希望考上大学,转而进入高职学习,希望通过掌握一定的技术来实现就业,所以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建模给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开辟了新思路,数学建模为数学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应用搭建了桥梁,在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下,采取数学建模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动手应用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3]。
二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内涵
1数学建模的概念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它将实际问题抽象、归纳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方法等手段研究处理实际问题,从定性或者定理的角度给出科学的结果[4]。数学建模的发展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提供了途径,对于现实中的特点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其内在规律和问题,运用数学研究的成果,结合计算机专业软件,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转化成为数学问题,借助数学思想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理念基于数学建模的这种学科特点,可以把数学知识应用化,因此,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首先,确立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学习数学建模为途径;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开发相应的数学建模案例,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根据专业不同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课外数学建模学习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5]。
三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途径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这种没有区分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差,往往带来的结果是造成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失去兴趣。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是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高为目标,以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以数学建模为途径,以教学方式改革为保障,打造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全面提高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1结合专业特色,突出数学教育的应用性
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理论性强,体系性强,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差的高职生来说感觉难学、枯燥,这是因为高职数学教育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在专业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学生感觉知识无用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之所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只是纸面上的写写算算,数学可以把实际问题抽象化,变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研究方法给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样高职数学教育就不再是课堂上的照本宣科,课下的演算作业,将基础数学教育和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带来学生用数学解决专业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结合学生能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高职学校的生源不如普通高校,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对于专业实训课并不明显,但是在基础学科教学过程特别突出,很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堂授课时给予实时的补充,以助于知识的过渡。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掌握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目标,对于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学习兴趣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进行课外辅导。高职基础课教育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和专业特点,把迁移知识运用能力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辅导,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数学,更多的是发挥数学知识在其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高
高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尤其是对于学了十几年都感觉头痛的数学,要想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很难,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改革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低由于低年级学习时受到的挫败感,因此要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学会数学的成就感,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先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再从全部课程学习中发现表现优秀的个体,组织参加建模竞赛,进行单独赛前加强指导,用这些榜样的力量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数学建模作为提高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的“点”,能够以其趣味性强,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4改革教学及评价方式,建立面向应用的数学教育体系
由于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期末的一张试卷,而是一个个数学建模案例,需要学生运用本学期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数学模型运用能力,实际过程分析和解题技巧等多方面给出评价,同时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其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通过以上各个方面评价的加权作为最后的评价指标。这种以数学知识应用为基础,直接面向应用的高职数学教育模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应用能力,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是推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举措,也是推动高职基础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低等问题,通过“案例驱动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本知识进行思考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引入数学建模理念教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既保证了高等数学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完整,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也改变了以往对于数学学习的学习态度。高等数学作为高职教育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上具有重要作用,是理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数学建模理念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也为同类基础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范例。
参考文献
[1]孙丽.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1(22):188.
[2]贺静婧.引入数学建模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2):42-45.
[3]王妍.以数学建模为载体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C].2013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CCE2013)论文集,131-134.
[4]刘振云.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9):106-108.
篇4
[关键词]CDIO 教育模式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道广(1963- ),男,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与应用;史玲华(1982- ),女,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应用CDIO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402)和驻马店市2012年度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CDIO模式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8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06-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仅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更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在2005年引入我国,目前,仅有五十余所本科院校中的部分专业开展了项目试点研究,在公布的试点院校中未见高职院校。当前,面对新的招生和就业形势,许多本科院校(主要指二本、三本院校)和一些普通专科院校把自己定位在应用型院校上,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培养目标、基本特点与上述院校的改革目标形成了重叠。这些学校的改革和新的定位无疑会对高职高专的招生、教学提出严峻挑战。此外,从2011年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已经显现,学校面临生存考验。一些招生较好的高职院校或是有特色专业,或是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恰恰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要求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和基本特点也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相吻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基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核心能力、岗位应用技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能在相关岗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要求和特点来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根据培养方案所设定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企业对岗位的基本要求,必须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要求、行业的发展重新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产品(学生—毕业生)、过程(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践—校外企业学习与实践)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新制订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CDIO的要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满足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第三,根据设定的培养方案,按照CDIO提出的12条标准,从环境、学习目标、一体化教学计划、工程导论、设计实现经验、工程实践场所、综合性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教师能力的提升、学生考核、专业评估等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的不仅是开什么课、做什么实验、考什么内容,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团队精神、专业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实施真实完整的项目为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第四,根据符合CDIO要求的课程体系,制定、修改、完善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的考核体系,通过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监控、完善和提高,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五,CDIO理念要求我们在改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考核学生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CDIO特色的优秀教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
二、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高职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是无论怎样改革,其核心仍是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仍是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难点仍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述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实施高职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1.构建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应用人才为目标,具有CDIO理念和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的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目前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素质教育类课程、思想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校外企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其根本弊端在于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只管“教”,不管“用”。按照CDIO教学理念的要求,高职高专的系统化、一体化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个完整系统,因此,在进行构建时,要围绕专业目标、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既要避免教学内容脱离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又要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不必要的重复,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和优化,要按照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引入相关课程,要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主要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此,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专业进行组织、有一定梯次、难易适度、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前期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前期技能为后续技能提高提供相应支持的各门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专业应用等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2.编制符合CDIO理念和企业需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是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编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CDIO倡导的培养学生的人际团队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系统化、项目化,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一一关联,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符合行业、企业、社会需求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制的教学大纲除包括原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外,特别要在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实现上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学生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给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考核办法,这种大纲的编制对学校、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CDIO理念的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有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的工程。在其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人际团队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以项目为核心的“做中学”,对现行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基本目标。在黑板上给学生讲理论、讲原理,不如把理论和原理演示给学生,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室教学生技能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练习,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技能。把“应用性”“实践性”这些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与CDIO教育理念放在一起思考,不难发现,这正是CDIO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以项目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探索符合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体现以真实项目的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继续学习等能力同时得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所授课程的精髓,掌握所授课程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不仅能系统、透彻地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指导、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
4.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但能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一般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一般上机操作去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形式的考核往往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求知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考核。所以,在基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考核体系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符合CDIO理念和要求、多途径、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能力、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等CDIO所要求的内容。考核的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评估指标、内容、分值、范围,采取教师考核、团队考核、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5.建设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以往的校内实训多为模拟或演示,基于CDIO理念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做有实际意义,最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产品、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时一定要按照“实践场所职业化”的要求去建设、去采购设备,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理想的状况是在学校学生实践是用的设备、做的产品、项目和企业是完全一样的。显然,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辉.高职课程CDIO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2010(11).
[2]丁光彬,张红光,于佐东,李彦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估方法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3]薛元昕,王承辉,丁燕君.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篇5
1.1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终身体育的理念是在我国民居体育需求的基础上诞生的,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其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终生体育其核心思想便是让一个人其一生的时间都在体育锻炼之中,这对于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具有巨大作用的;其次终身体育理念之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会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终身体育的习惯,进而保障其在毕业后还能继续锻炼;最后终身体育理念其强调的是人们进行自主化的锻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1.2终身体育理念的特点。终身体育理念其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其一为终身性,顾名思义终身体育理念,即在时间上强调的是终生,即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都在进行体育方面的锻炼;其二为多元性,终身体育的多元性体现在其锻炼内容的多元性之上,不同年龄段、不断体育项目之间的穿插直接导致了终身体育的多元化;其三为全民性,在终身体育理念之下,其呼吁的是社会全民均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其四为明确性,明确性主要体现在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上,其目标十分明确即提升身体健康水平,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2]。
2.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和高校体育教学之间联系所在
2.1不同点。首先是目标上的不同,终身体育的目标为提升锻炼者的身体健康水平,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同时其重点还在时间上,并且强调全民性和普遍性;高校体育,其所强调是在大学这个阶段所进行的所有体育教学,在时间上是有所限制,并且在目标上主要针对大学生,缺乏社会的普遍性。再者为内容上的不同,对于终身体育理念其在内容上是十分丰富的,在锻炼者方面其是没有年龄区别的,同时在锻炼内容上以及锻炼时间上都是十分自由的。然而对于大学体育而言,其体育锻炼的年龄段是被限制的,同时其锻炼的内容也严格的受到教学大纲控制,尽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和终身体育差别是很大[3]。2.2联系点。虽然终身体育理念和高校体育之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也是存在这紧密联系的。首先在高校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在高校阶段学生的体育锻炼是接受教育,因此如果在这个时期将终身体育贯彻其中,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是具有较好效果的;其次为两者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促进的,从宏观上观察高校体育是属于终身体育的一部分,因此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在思想上,体育事业都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最后,两者存在这一定的契合点,可以实现极佳的衔接和融合,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校体育是属于终身体育的一部分;其二终生体育从教学体育上观察属于高校体育的一种延伸;其三两者的目标相同;其四为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是又存在这重叠之处[4]。
3.终身体育理念下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1师生和终生体育的理念意识单薄。意识是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存在意识才能实现动力的出现,进而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然而在现阶段很多的职业学院之中其对于体育教学综合教学的理解是十分单薄的。通常在教学之中只是在传统教学的理念之下进行常规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要目的,对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严重不足。3.2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及其单一。现阶段很多职业学校之中其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也处于十分单一的情境之下,在其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处于难以的满足实际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境之中。同时现阶段很多的职业学校其仍旧是采用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授课的形式,进而在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同时在考试上也过于流于形式,并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难以激发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动力[5]。3.3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器材有所限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备十分缺乏,场地、装备和设施都处于不齐全的状况之下,很多的体育教学只是注重学生体力的锻炼,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硬件上的缺失,导致很多班的学生一起集中于体育馆进行教学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是十分不合理的,这样的教学也是难以取得成果的。3.4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足。通过相关的调查可知目前在很多的职业学校中,其体育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也处于不足的状况之下的,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也是严重偏低。这虽然其中一部分年轻教师具备十足的热情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此外还存着部分教师其自身就不是体育专业毕业,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都处于缺乏的状态之下,再加之到教学岗位任教之后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导致这些教师难以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体育教学的质量难以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进而也就致使教学效果难以达标[6]。
4.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4.1在教育之中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彻其中。对于职业学校而言,要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改革,首先就需要在思想上建立一个终生体育的理念基础,进而在改革时将终身体育贯彻其中。将教学的目的由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在教学时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7]。4.2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时,需要再次加强学校管理阶层对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认知和重视,从而在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给以合理的课时,进而实现终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同时增加体育教学课程的学分,继而引起学生对于终生体育的重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之中,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进而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要实现多样化和多元化,能够设置出符合不同学生喜好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8]。4.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习惯,就需要体育专业的教师在具备必备的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身也是终身体育的典范。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教学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树立起终生体育的榜样,进而耳濡目染的让学生也逐渐建立其终生体育的理念;其次便是在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上要有所保证,提升教学的质量;再者,体育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和学会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最后学校方面也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进修机会,不断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9]。4.4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于终生体育理念的职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改善也具有明确的作用,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通过一次性、系统性的评估,指出当前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而实现终生体育理念下教学体系的逐渐完善。在进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时,需要注意综合二字,考核不能单一化的对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教学的过程也给以评价;其次在评估的方式上也要多样化,学生问卷、期末成绩、教师反应等都需要考虑,保障评估的全面性、完整性[10]。4.5强化高校内部的基础体育设备的投资。面对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缺乏的问题,职业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进而在重视的情况下,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并且在硬件选择上要符合终身体育理念,实现教学环境的改善。在健全科学的体育器材的支撑下,就可以保障体育课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符合终生体育理念下教学的硬件需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之中学习,便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情,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切实的养成一个终生体育的好习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理念其和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异之处同时也具有很深的联系。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理念下进行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方式上的改革是时代所需,然而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师生和终生体育的理念意识单薄、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方式及其单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器材有所限制、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需要通过在教育之中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彻其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强化高校内部的基础体育设备的投资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教学分合理科学的改革,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作者:伟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国荣.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93-96.
[2]张予鹏.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191-192.
[3]尹瑞欣,朱林.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评《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13):封2.
[4]王海金.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20(z2):52.
[5]罗文娜.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评《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理论与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11):后插5.
[6]徐金广.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体育时空,2015,20(23):185.
[7]刘宁凌,钱锋,杨茂林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非对称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1(1):120-123.
[8]王向东.山东省大学生体质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2):158-161.
篇6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制图;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随着智能产业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系列关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建设意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为适应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1]。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定位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完整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商科为核心,在“新工科”的基础上融合商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型、应用型、工程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学会用“工程语言”进行图样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在新时代“新工科”建设任务中,其中有一点即为实践与创新创业,当前多数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极为看重,这对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本文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将“新工科”的人才理念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分析,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课程性质及特点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制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足以体现出该课程的重要性。该课程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学习点、线、面、组合体的三视图投影关系,掌握常用机件的表达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为后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2]。该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认识及观察较少,90%以上的学生没有实地参观过机械制造企业,对机械制造业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的内容时较难以理解;而机械制图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读图和识图的思维,同时还能够与实际生产制造业结合,更好地将课程知识融入企业一线生产中。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情况及问题
2.1教学情况
本校机械制图课程授课安排在大一上下两学期,上学期主讲理论知识,下学期主讲计算机绘图(以三维为主),各48学时。理论教学过程通常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辅以教学模型、虚拟动画、实体机构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计算机绘图课堂则是通过老师讲解AutoCAD和Solidworks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讲解典型零件图的画法与特征操作命令的结合,同时学生结合习题册例题自主练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本身的特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并无显著提高,相反,个别同学由于空间思维想象力差,无法完全掌握机件表达的最佳方案与视图间投影关系,不清楚软件命令的操作及作用,心理产生失落感,致使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2.2问题情况
通过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2.1课堂知识单调该课程内容多数是抽象的,加之学生缺乏对零部件的感性认识,难以获得零部件的空间立体感,久而久之必会使学生心里对该课程内容产生乏味和课堂走神,甚至产生厌学。2.2.2知识点多,课时少该课程知识点较多,且当前学校推行“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必会造成课时上的缩减,这就需要教师筛选重点知识讲解,可将剩余知识点作为课后沙龙进行讨论。2.2.3教学方式较单一相比较传统的板书教学,虽然现在多以PPT教学为主,附加教学模型、虚拟动画、实体机构等方式,但实质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加之讲授内容快,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给学生的心理产生被动和无参与感。2.2.4计算机绘图教学环节由于此环节多数时间是在多媒体机房进行软件学习与操作,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极易出现拷贝抄图的现象。2.2.5考核标准现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采用闭卷和机考方式,占各自总成绩的70%,过于侧重考核结果,而忽略了考核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基础,实现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知识,完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知识水平。
3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3.1理论课堂与三维教学相融合
理论课程内容抽象,空间立体感差,这是多数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都存在的困惑。相比较传统的板书教学,虽已采用多种辅助教学设计方法,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三维设计能够使零部件立体化,可通过特征命令完成实体建模,同时能实现对零部件的虚拟组装,进行干涉、受力、速度、运动等仿真分析,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征相结合,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可根据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特点,由教师自主安排上下两学期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互穿插,相互融合。例如在讲解有关剖视图内容时,剖视图是学习机件形状常用表达方法的重点学习内容[3]。根据剖视图的分类,常可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等。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经常不知道该选择哪类剖视图对机件进行分析,更不能准确表达剖切平面与剩余机件的投影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可将该部分理论课堂移到多媒体机房,结合三维绘图软件功能,制作出机件的三维模型。根据机件的结构特征,选择合理的剖视图进行剖切,并对剖切后的机件截面涂色,便于学生的观察,同时使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生成工程图样功能,展示所得到的剖视投影图。该方法不仅使理论课堂知识更加具体化,同时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清楚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征命令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模块化教学
按照“新工科”指导思想,本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通过德国ASIIN专业认证,将多知识点进行优化,已形成特有的机械零件测绘模块。该模块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机械测绘课程设计,其中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课程占比超过60%。该模块的最终任务是要求学生使用绘图软件(AutoCAD和Solidworks)完成二级减速器各个非标准零件图及装配图的绘制。例如当讲解有关典型零件表达方法和尺寸标注知识点时,首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拆分减速器,将认为是同一类的零部件分组;其次,教师通过讲解常见典型零件有轴类、盘类、叉架类和箱体类零件,并结合学生的分类情况讲解每类典型零件的相关知识点;再次,根据典型零件各自特点,每位学生手绘轴类零件图并与断面图表示法内容相结合;最后,基于手绘零件图,分组完成减速器中其他非国标件的三维实体建模,团队合作最后完成二级减速器的虚拟组装与运动仿真,生成装配图。
3.3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3.3.1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产一线,亲身感受生产制造业的真实情况,了解企业文化。目前,本校已与榆次经纬集团、太谷玛钢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本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安排本专业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3]。在此过程中,本校也有幸参与到某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项目中几乎全是非国标零件,需要完成各个零件图的绘制,最后实现装配。为此将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际锻炼,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3.3.2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教师是土壤,竞赛是培育优秀学生的营养液[4],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强化创新设计能力。目前,本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先进成图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将历年大赛试题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案例,如某一零件的建模,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不同设计方案,形成知识共享及相互学习的氛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的同时教师课下还可借助“学习通”软件平台向学生推送模型装配、参数优化及仿真分析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中国慕课”“雨课堂”等在线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督促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最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5]。
3.4强化过程考核
机械制图课程(理论、上机)原先的考核结果均由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成绩组成,由于过于侧重期末成绩,而忽略了过程的考核。本次课程改革将平时成绩由30%提高到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自评与互评、成图建模、构型设计、实践创新等环节,强化过程的考核,淡化学生所关心的期末成绩,充分调动新时代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剩余的30%作为学期末考成绩,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团队PPT汇报、分组答辩、组与组间打分等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4总结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分析了机械制图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为目标,优化理论课堂与三维教学相融合,提出模块化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学科竞赛,强化过程考核。实现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力,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成为行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以新工科建设助力转型发展[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7,14(03):23-27.
[2]刘鹏,石建平,饶俊,王雅静,杨炳飞,张小伟.基于创新思维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3):105-106,109.
[3]路玲,龚智强,邢刚,董慧芳,胡健.基于“新工科”建设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A5):72-74.
篇7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关理念;公选课;教学改革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以内容的广泛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我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可分为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关教育,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还不多见;非专业的公关教育由于学科设置不同,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选课。
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关系课大多属于非专业普及性公关教育下的专业课或公选课。开设公共关系专业课的学校往往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和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公选课教学往往是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课时设置开展教学工作,这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对公选课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公关活动,改变传统的公选课学生专业化公关教学模式,是公共关系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公关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满足公众需要而使公众满足自身需要的一个信息传播过程。通俗地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公关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真实的信息传播过程。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首先明确组织的公众对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首先要了解、认知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公关。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更应如此。
在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时不能像对待公关专业学生那样过多地讲授公共关系的活动模式和工作技能。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公共关系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来认知并接受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去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传播关系理念,强化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改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改善社会组织和与其相关的公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改善关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公共关系学中的改善关系注重主动、真实、公正、双赢和互动,与传统社会实践中庸俗的人际关系改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选修公共关系学公选课的学生尤其是个别理科学生社会文化观念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正常关系的交往现象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从低级、庸俗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尝试。因此,在这些学生中进行客观的关系理念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关系交往理念,就显得很有必要。
公关意识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服务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教师要重视公关意识在公共关系学中的教学地位,因为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所特有的理念,是公共关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整个公共关系学科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没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就没有对公关现象的敏感;没有对公共现象的敏感,即使公关理论掌握再多,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很难从公关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因此,在对公共关系学公选课学生开展教学时,应重点强化公关意识,使学生具有一种系统、客观的公关理念,进而去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情商教育
公共关系学以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贯穿学科始终,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组织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关意识的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组织,没有公关能力的组织也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同样,没有公关意识和不重视公关活动的个人也很难在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在公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公关理念的教学,还要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开展情商教育。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绪商数,是指一种情绪的智慧,是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情商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智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聪明”和“人才”全新的诠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领域不同,对世界、社会、人生等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情商也能造就不同的人生,甚至“情商决定命运”。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除了讲授公关理念,还应重点强化学生个人的情商教育,以提高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情商教育,就应重点从以人为本、交往技能和交往礼仪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国学思想进行总结,以自己的感悟影响学生,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知识渊博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在进行交往技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正确、有效的处世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前根据不同的专题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开展讨论,然后教师再对这些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
教师在讲授礼仪知识时要有针对性,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礼仪知识,要做好总结性互动教学。
一般来说,公选课的学时设置都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开展情商教育时针对性要强,教学内容设计要合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修养和交往技巧。
四、丰富教学方式,追求互动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持续传播过程。因此,公共关系课的教学也应重视互动教学。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课后任课教师与学生互不相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缺乏关系的改善。
公共关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公关过程,如果教师不主动创造条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积极、团结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也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公关工作者。因此,丰富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1.案例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更新,还要明白案例分析不是案例故事介绍,而是要通过介绍案例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对公关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按照“阐述理论――导入案例――激发思考――讨论分析――提出结论――总结归纳”的步骤开展教学。
2.分组PK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教师可策划一次模拟公关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设计团队名称和标志、安排工作、进行公关策划。
3.角色扮演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情绪。
4.情境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交往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参考文献:
[1]周安华,苗晋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余明阳.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袁海燕.公关教育与高校素质教育――谈非公关专业的公关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
篇8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安全工程;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08-02
工程教育改革项目CDIO自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工程院校发起[1]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推广,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为工程教育从以往注重专业理论教育,轻视实践能力和应用性教育,转向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国外受到产业界的好评,在国内也逐渐受到了充分重视[2][3],有不少工程类院校和高校中的工程学科都开始关注、学习和实践CDIO工程教育模式,借鉴CDIO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中CDIO教育模式的探讨尚未充分展开。
一、CDIO的内涵
CDIO的名字来源于对产品、工程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强调,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简称。CDIO计划强调学生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现实世界的系统和产品过程中,来学习工程的理论和实践[4][5]。具体包含四个阶段:第一是“构思”,包括定义需求与技术,考虑战略与规章制度,开发概念、构架与商业案例;第二是“设计”,主要关注于创建设计,即描述将被实现的计划、草案和运算法则;第三是“实现”,指的是把设计阶段的计划等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包括制造、编译、测试和验证;最后一个阶段是“运行”,即使用实现的产品来达到想要的价值,包括维护、演进和报废系统[6]。
二、CDIO对安全工程教育的启示
CDIO工程教育模式虽然在不同的工科学科中,有不同的适应性,并不能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但是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安全工程专业未来教学深化改革的借鉴之一。当前我国的安全工程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高等安全工程人才。但是如果用CDIO理念来衡量,我们当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着过分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在系统性视角下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
从安全工程专业本身特征来看,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安全事业的可靠保证,安全工作本身对专业知识的较高要求,是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原因之一,这是无可厚非的,安全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往往也能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科本身以及安全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安全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指向,要求我们的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各个领域中的安全工作实际,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落到实处,才能更好促进我国安全事业的发展。
和纯粹理论研究的教学相比,安全工程的实践主要包括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安全问题改良和解决等环节,这些环节中无疑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要求是较高的,但是CDIO理念中所提出的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社会背景环境、企业与商业环境的配合等领域在实践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何根据安全工作实际运行的要求,拓展安全工作的观照视野,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安全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针对CDIO理念对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在当前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结合安全工程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加强CDIO理念所提出的个人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商业环境的配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这种要求,改良教材和教法,在理论教学中补充和丰富模拟性场景和现实的案例。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应该将课程设置进行丰富和完善,增加符合安全工程实际工作要求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商业运作等领域的相关课程,使整个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在CDIO理念指导下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善。增加实践性课程与环节的学分比例,以提高师生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目前来讲,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本学院开设相关课程,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其他学院或者其他学校选修相关课程,但是需要在培养计划和学分分配上予以倾斜和照顾。
2.积极扩充实践性教学平台,推进产学结合。争取校内外资金建立安全工程实践基地,并与有合作意向和要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把课程教学与具体安全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学双赢。积极争取安全工程横向课题和资金支持,促进安全工程专业的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比如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学科现有的产学结合平台有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机械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运行部、中石化扬子石化公司烯烃厂、储运码头及罐区等,这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CDIO理念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从CDIO理念的要求来看,实践性教学平台还可以在通盘考虑的前提下,系统地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在安全工程领域深化对CDIO理念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认识,避免由于对CDIO理念认识的片面、肤浅和偏颇,所导致的实践中的跑题和脱轨,从而使整个安全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影响和拖累。当前我国的CDIO理念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片面化、简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其一,把CDIO工程教育简化为问题教学;其二,把CDIO工程教育等同于项目教学;其三,把CDIO工程教育曲解为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其四,把工程教育视为“做中学”等[1]。这些倾向对CDIO理念的推广和应用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警惕的。要避免这一点,需要强化在CDIO领域的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和调查研究,加深教师对CDIO理念的重视和理解。目前来看,在本校和本学院开展相关专题的研讨是较为务实的做法,比如可以开展专题座谈会、论文评比等活动,以加深本校师生对CDIO理念的认知。
4.CDIO理念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能简单化和标签化,应该在深入对CDIO和安全工程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着力点和合理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实现CDIO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另外,CDIO理念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推广还必须考虑到CDIO理念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问题,CDIO理念产生于西方文化,建立在西方产业文化需求之上,面对中国的特殊制度和文化,肯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海归人士常发现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在国内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落实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产学合作等环节时必须认识到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在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这是工科中一些与实践关系紧密学科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些困境的内在规律,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模式和办法,是该领域需要做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结论
CDIO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安全工程学科中推进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加强CDIO理念所提出的个人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商业环境的配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扩充实践性教学平台,推进产学结合;深化对CDIO理念的系统性地研究和认识,避免由于对CDIO理念认识的片面、肤浅和偏颇,所导致的实践中的跑题和脱轨;在深入对CDIO和安全工程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基础上,找到两者结合的着力点和合理的模式,使在安全工程专业中实现CDIO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国经济文化腾飞的当今时代,安全工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家人才战略这样一个制高点上,从战略角度考虑研究型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尤其显得迫在眉睫。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安全工程和CDIO理念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笔者希望有更多研究者重视并介入此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张凤娥.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
[2]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陶勇芳.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胡志刚.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篇9
MOOC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在教育全球化、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成为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其运用在高校教育中也迅速崛起。本文探讨了在MOOC理念下的社会学专业如何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探讨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MOOC;社会学;教学改革
自美国发起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于2012年席卷全球开始,至今势头仍不减。MOOC在中国被音译为“慕课”,因其自身具有作为教育全球化、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MOOC及其运用正在高校教育中迅速崛起。
一、 MOOC及其相关研究回顾
自2011年起,MOOC开始掀起一起大规模在线课程的风暴,到2012年发展为“慕课元年”,再发展到2013年我国高校开始建立起多个课程共享联盟,MOOC已经开始影响并进入正规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了[1]。MOOC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中既有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课程学习的时间安排和课后作业,以帮助检验学习的效果。
目前关于MOOC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术理论层面讨论MOOC的起源与特点、MOOC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挑战、MOOC所需的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理念中,MOOC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改变[3],与传统高校教育相比,MOOC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的去学习新的知识,不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MOOC也能结合各种媒体资源,采取生动、灵活、有效的授课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者研究MOOC在高校课程改革中的运用。田莉在《慕课背景下高校大众化载体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的研究中就提到,MOOC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引入课堂时,即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存在着学生课程完成率低、课程内容西方化倾向严重的问题[4];戴丽在《基于MOOC理念的地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提到,将MOOC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围绕课程讲授安排、MOOC学习、学生课堂总结MOOC学习成果的方式,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5]。
从学者们的研究论述中,可以发现MOOC在发展过程中能引起这么多关注和讨论,而且其理念也被学者们运用到高校课程改革中,由此可见,MOOC确实能为我们高校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经验。本文拟在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MOOC分析在社会学专业改革中引入MOOC的可行性。
二、 MOOC背景下社会学专业改革的思考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的广泛性需要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又要注重实践的训练和练习。基于MOOC的教学形式,可以从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三个方面来思考社会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 课程的教学设计
以社会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社会学概论》为例,这门课程是专业的入门基础性课程,课程知识包含面较广,涉及的内容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对于刚刚接触这门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讲,有些理论知识很难通过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完全理解,而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概念,如“社会群体”、“社会网络”、“组织”等却又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MOOC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视频自主学习并完成练习题,在课堂上的时间就是师生共同讨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就需要作出较大的改变。在将MOOC的教学理念纳入到《社会学概论》的教学中时,教学设计就要从两个方面思考。第一是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第二是课堂讨论深化及讲解部分。第一个方面,主要是考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收集和制作,并且与视频相关的练习题的准备。从社会学概论的内容体系上来看,并非所有的章节内容都适合采用视频的方式W习,针对不太适合视频学习的内容,可以在课堂讨论之后适时引入相关内容的课程讲解。课前的视频可以是从网络上收集的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邀请本校或校外社会学团队的老师集体录制相关的内容;课后的习题是在课程视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二个方面中的课堂讨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个部分中的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二是思考对视频中知识点如何进行深化,并且如何引入其他内容的讲解部分。MOOC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就要综合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教师引导、讲解的内容。
(二)课程的教学方式
MOOC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只需要有网络,便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摆脱场所、时间的限制,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助式学习[6]。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觉主动性,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MOOC的授课形式也不再是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课程视频是以知识点为单位,将每一个知识点制作成6-15分钟的“微课程”,更加符合大脑认知规律[7]。在《社会学概论》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将不在是教材中的以章节顺序出现的内容,而是将具体概念分解为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专题的方式呈现,例如“社会网络”这个概念,就可以将其分解为具体的“社会网络基础”、“社交网络”、“小世界研究”、“强关系与弱关系”等知识点。每一个具体的小知识点均以“微课”的形式通过6-15分钟的时间讲解,然后再做课后练习题,检查自学情况。在课前自学阶段采用这种知识点方式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而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更是有助于深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具体知识点学习讨论完成后,教师再围绕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梳理总结,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概念及概念的运用。
在MOOC理念下的这种课程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的思考讨论,又有教师的引导思考、总结归纳,同时也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了n程内容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三) 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靠教学效果来评估的,而学者们对MOOC的研究发现,在已经实行的MOOC教学中,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好,MOOC的完成率较低,学生容易中途放弃课程学习。正是基于MOOC的这些问题,我们才思考将MOOC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希望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关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课前视频学习和课后练习题。提前一周将学习内容的视频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行学习,学习情况可以利用相应的技术进行监控,了解学生学习的时段、学习的时长等信息。对于未完成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提示。课后练习题是检验学生视频学习效果的,可以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选择题可以直接做完提交答案,核对答案并得到相应的解释。问答题则采用手写方式答完后在上课前统一交给任课老师批改评价。
课程讨论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为检验学习的效果,可以在每次课堂讨论过程中,随机抽取一到两名同学设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来主持集中讨论,之后在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从讨论的参与程度上面给予评价。
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关于课程的视频学习,都是学生自己在课前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的,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应的课堂课时应减少一部分,留给学生课前学习时间。例如将《社会学概论》的64个课时,可以分为54个课内课时和10个课外课时,这些课外课时就是学生视频学习的时间。另外一个就是课程考核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方式,在考核评价中纳入学生课程视频学习、课堂参与率和课后习题完成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 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的思考
在将MOOC理念引入《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改革和学习中,在除去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后,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一) 课程视频的选择和录制
在《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中,视频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寻找合适的视频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从本人的教学经历来看,网上相关的课程视频较少,即使有,也是按照传统的讲课方式录制的精品课程,而这种课程视频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所以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重新制作。视频的录制只靠任课教师往往很难做好的,这就需要本专业的老师结成团队,或者和校外的专业老师结成团队,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准备和录制工作。
(二) 课程讨论的内容
课程讨论部分是强化学生自学后的知识内容,并进行知识的思考、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个部分除了学生组织的集中讨论和分别提问的方式之外,任教教师的引导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任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运用,在这个部分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和组织能力。
(三) 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管控
在这种改革思路下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视频学习,另一部分是课堂讨论学习。课前视频学习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而要保证这种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学生必须都是主动学习者。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学分,而不在于知识的学习和获得。针对这部分学生这种学习的效果和主动性就很难保证。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要全面思考我们考核方式,思考在考核方式中如何激励学生自觉主动的加入学习过程中去;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既然学习《社会学概论》,就将现实生活中相应的案例引入课程中,让学生对社会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也让学生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有更好的了解,真正达到米尔斯所说的“将个人困扰和公众问题联合起来”。
四、结束语
MOOC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尤其是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强的冲击作用,同时也为大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教育者可以在MOOC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课程性质,思考课程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现平,冯键,邹黎.国内外慕课发展及武汉市属高校MOOC建设研究.江汉学术,2015,6.
[2]邰杨芳.基于MOOC构建高校课程教学新模式.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7.
[3]张男星.“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大学,2014,(1):9.
[4]田莉.“慕课”背景下高校大众化载体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传承,2015,3.
[5]戴丽.基于MOOC理念的地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人才,2015,1.
[6]徐明,龙军.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9
[7]冯珊珊.从大学英语教学角度看慕课.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5,1
篇10
我国各类企事业组织几乎都在使用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系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信息系统等,但往往运用的效果有限,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培养这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但是,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管理类本科、专科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抽象、空洞、深奥、庞杂,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不知道有什么收获。
MIS课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该课程涉及面宽,备课难,找恰当的案理更难,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感性认识,在讨论课上难以与教师互动交流。有的教师讲授其他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 MIS 课程教学上却有失败感。
二、原因分析
1.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MIS 课程以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是一门融管理实务与信息技术运用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跨多个学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很强,实验过程较复杂、较专业。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动态发展性、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前沿性以及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的应用性,导致缺乏社会生活与工作感受的学生理解困难,感觉抽象而空泛。
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普遍缺乏既有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决策科学等基础,又熟悉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开发经验的复合型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擅长讲授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管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管理专业背景的师资由于普遍缺乏计算机知识,讲述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此外,教师大都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历,对企业 MIS 规划、开发、运用和管理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是授课教师一个人决定MIS 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以致于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对授课内容未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与实践需要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偏重理论讲授而缺乏案例,课堂教学要么不够生动,要么抽象空泛等现象屡见不鲜。任何一个讲授MIS 课程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水平都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教师缺乏MIS项目规划、开发、管理的经验,由一个教师全程负责MIS 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是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3.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有待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的能力较差;三是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原因多样,比如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太难,不好学,或缺乏实践环节,无法感受 MIS及其运用的真实性,或学生不打算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等。
三、引入协同教学方式,改革 MIS 课程教学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MIS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分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教学内容与 MIS实际应用分离、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缺乏整合,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总之,缺乏具有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可行的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笔者认为,协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MIS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所谓协同教学,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课程、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框架一般是共同设定学生认可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和总结提高。协同的规模可大可小,协同的人员组成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校内教学、实验人员,也应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专业人员,以及外校同行,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改变班级授课制下由一位教师全面负责的状况,可以有效发挥教学团队各个教师的教学专长,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