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急需大批高水平、实用型外语人才。而目前,我市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外语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上来,才能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外语人才。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的工作、社会交往或国际交流中能够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市大、中学校学生的英语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际应用,重理解做题、轻口语表达.即使上听力和口语课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做题.结果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单词语法,考试打勾涂圈猜答案的学习方法,并不会运用外语这一语言工具,即使中考、高考英语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和大学通过
四、六级英语水平考试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在真实英语环境下的口语交流和翻译写作,造成“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状况非常普遍,这也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费时、低效、成本高、成绩差、学生厌学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移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上来,并能使学生把所学外语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提高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提高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学生要树立和提高自身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目标和内在学习动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方法改革.要针对目前学生普通存在的英语基础比较差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要注重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实用有效
要根据知识本身的使用程度和课后练习的要求.确定讲解的重点、难点,在讲解词语时要重点讲清词语的含义、用法、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子中的修饰关系以及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在讲解课文时对常用的词、词组、习语和句型要结合使用的实际讲深、讲透,然后通过模仿,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要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要把知识转换成能力,必须改变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双向交流。教师应尽力让课堂成为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使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每节课可要求学生做值日报告(DailyReport),还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上课时先安排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口述课文的大意,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不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答案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能力。
3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可以采取“四式”教学法
(1)反复式: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听内容的反应和理解情况,重复放录音,直到学生听懂和理解并会口语表达为止。
(2)讲解式:在听每个录音之前,由教师对录音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和提示,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录音,录音听懂后即刻进行口语训练,做到听和说紧密结合。
(3)穿插式: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单词、语法、句型或习惯用语时,教师可以停止放录音,即刻进行讲解。学生听懂理解后继续听录音,做书上练习题和进行口语练习.穿插式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快速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
(4)选择式: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让学生多听并反复进行口语练习,把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其它内容可以让学生一般了解即可。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方法改革中,“四式”教学法应配合使用。
三、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发展,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和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英语教学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这个平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形成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效率高、趣味性强的全新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形象化地展现教学内容,能够把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巧和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大、中学校英语教学应积极倡导和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变“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以传授静态的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与动态性。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实验室的作用,将各种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心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就等于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自己的课堂,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补充和丰富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相对封闭的特性,使教师之间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控制台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从而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确立了学生在教堂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较快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尽管教师已经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活动,但学生仅课堂上开展口头交际活动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学生单靠课堂时间和教科书的语言输入和练习远不足以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受语言输人和使用语言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口头交际的能力。
首先可以从媒体上获得更多新的语言知识和新的信息。学生在教科书上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在编排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性,有些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总是缺乏时代气息,缺少新的信息和生动的语言材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生可以从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上获得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动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阅读国内外出版的一些英文报刊,如(ChinaDaily}(BeijinWeekly}{21thcentury}(ReadersDigest》等,以及收看中央电视台第
四、九频道的英文节目,如Englishnews,ChinaWeekly,Worldwidewatch和Cultureexperss等,还可以收听广播电台的每晚播出的VoA、BBC等节目。这些都是最新、最生动的语言材料,这些新的语言知识输入,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吸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新概念、新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外语环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外语实践环境,但在课堂上外语实践机会的时间必定有限,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作为补充,为了使课外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有条件的大、中学校可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请外国专家学者和友人来校作讲座和进行教学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听、说外语的环境,另外还可以在学生中成立英语课外学习小组,开展一些促进英语交际类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电视和录像节目,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去了解异国异族文化习俗和语言交际方式,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实现培养实用性外语人才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侯燕菊.英语教学改革[J].东北亚论坛,2005,(7).
篇2
在2008年教育部正式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强调对教学方法的选取和改进。因此,中职教学方法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方法设计就是指在教学设计之中,作为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背景、学习者个性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自身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和技能,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目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曾经有人对此进行过不完全统计,现今在教学中非常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有七百多种,其中在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就有模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方法。在如此繁多的教学方法中如何选择,成为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正所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如何做好教学方法设计才是重中之重。
2做好教学方法设计的思想策略
要想做好教学方法设计,重点就是在于在实际教学中解决如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一个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会面临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作出合理选择这一境况。因为同一个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很多,但在不同时间、环境和对象下,只有少数的教法是恰当的。所以,这就首先要对教学的“三要素”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1教学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关心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就很少有人关心。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反映现今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较合理的教学活动就该是教师与学生有较好的互动。教学的互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注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往往讲授法会运用的多一些,但在互动时,首先教师要掌握不同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有些学生会想到如何尽快掌握理论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另一些学生则会想到如何尽快的掌握工作中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思考的则是如何运用理论在实践中做得更完美、更完善。教师只有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所反馈的意见,进行合理的互动,并针对学生心理和要求才能进一步采取恰当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因此,要做好教学方法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注重教学的互动性。
2.2教学的合作性
在实训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两人练习、多人练习,小组之间的相互配合等,可能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通过多种合作性练习与配合,不仅可共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且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的合作性主要是指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越来越强调融入人与人合作这一方式。像在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合作,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以及两人之间合作等,使得教学变得富有活力,课堂气氛良好。因此,要做好教学方法设计的手段就是要注重教学的合作性。
2.3教学的综合性
一门科目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过程中会比较复杂,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比较多的。教学的综合性是指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注重多个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选择合适不同学生的方法,而且还要教师运用欣赏、评价、座谈、观摩等方法与形式穿插在整个教学课堂中,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而是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彼此间相互补充,穿插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因此,要做好教学方法设计的基础就是要注重教学的综合性。
3结语
篇3
关键词:个人能力;采矿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方法引导,是目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自办学以来,在实施专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贯注重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在改革中,结合采矿工程发展趋势,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东北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将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工程专业认证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开展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建设。以下是建设中的一些核心方法及改革措施,希望这些方法与措施为其他高校采矿专业及工程类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无论是专业认证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都将工程类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判断标准。而要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引导。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达到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对专业课程首先进行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创新。首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鼓励各专业课主讲教师结合科研实践,积极探索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式,在实施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讲清思路、突出重点、引导开拓的作用。在研究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因课因内容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安排自学、讲解重点和难点,还是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授中穿插讨论,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习者直接参与解决真实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满堂灌”改为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讲授过程中,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改革后的课堂教学采用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以专题研讨(Seminar)为主要形式,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配合课堂研讨,撰写小论文,最后每个学生上讲台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并培养其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方式多样化,如针对已讲授的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一内容用形象的幻灯片表达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种看似平常的方法,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这种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形象思维、文献查阅、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和能力培养效果显著。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加学生参与和实践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重,Seminar论文及其宣讲占30%,课外创新实践(具体见后)占20%,考试占50%。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专业要求积极建立数字化技术的教学理念,改变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运用Surpac、Dimine等数字化软件,开发和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引入通风软件Ventsim和充填料浆输送模拟软件Fluent,模拟矿井通风和充填管路输送过程,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与思考性,将理论知识在建立虚拟采矿模型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并延伸到实际工程问题中。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即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仪器操作同时进行,并积极促进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及专业认证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三维采矿设计》和《采矿环境一体化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建设完善《采矿学》、《岩石力学》和《资源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本科实践教学的要求,完善建设虚拟现实系统,建成采矿工艺过程(凿岩、爆破、支护、回采)的三维教学平台,并专业录制现场采矿工艺过程录像应用于教学,加强学生对采矿过程的理解,建设采矿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并训练学生的采矿设计能力,学以致用。
三、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采矿工程为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为突出应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背景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专业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建设,以适应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专业认证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充分发挥“211工程”和“985”建设的实验、科研设备优势,完善采矿虚拟现实系统平台、散体流动规律实践教学基地、采矿工艺实践教学基地、数字矿山实践教学平台、岩石破裂失稳与智能控制数字实验室、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实践教学系统。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与合作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外,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授课,采取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四、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打造一支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具备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应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联合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建立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和现场的紧密结合,在为东北大学培养采矿卓越工程师的同时,也为以后专业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陈同同.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戚雪.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黄维民.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路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30(16):19-25.
[6]郑慧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高思.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教育报,2007,1(26):3.
[8]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4-87.
[9]申世英.关于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10,(2):70-75.
[10]牟蕾.高等院校创新实践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11]谢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基础会计;改革;课堂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理论结合实践且操作性强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基础会计课堂“填鸭式”的教学使师生间缺乏互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势在必行。
一、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与时俱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课时的减少,在少课时的情况下完成所有教学内容不可避免教学进度较快,师生互动减少,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规划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指出课本中应掌握的重点,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如会计原始凭证的含义、分类、填制方法等。在网络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视频课程自学,但要以微信、QQ等方式做好学生的答疑工作。对于一些利用现代数学软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教学时也没有必要再照本宣科,费时讲解,对于易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纳。
2.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行天下”。由于课时量减少,每节课堂信息量增加,同时,该门课程中表格多、图表多、计算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不直观,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以往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基础上,应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同时,在表格的绘制、数据统计等方面采用绘图工具、Matlab软件辅助教学,不但省时直观,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在线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后学习,使课上学习转为课后自学成为可能。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要求他们制作一些辅助文本资料、音频、视频、小课件等,这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提高教学的效率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理论结合实际,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
对于会计专业的考核通常会采用课堂答疑、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在期末考试时也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即考前一段时间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专用纸,学生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总结的知识要点等,考试时,学生可将其带入考场以作参考,考试结束后与试卷统一上交,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既增强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又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教师也可以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问题分发给各个小组,以小组完成任务上交结题报告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同学之间友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理论实际并重,加强实践教学
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轻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在“必需、够用”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未来的会计工作者,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各种会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不仅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让学生分组做账、互相查账、互相审计等。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以真实情境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自我学习意识;通过加强动手操作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师生间的友谊;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同时还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自己成为专业知识过硬、教育理念新颖的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计算机类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已被广泛开展的高职院校,为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些操作,如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软/硬件装机、网络连接及网络操作、机房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操作。涉及计算机知识面广,有很多方面还需要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谈几点看法。
一、 教学方法的改革
1、转变教学思路
应该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层次的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面临的问题。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是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使学生对抽象概念有更加直观、透彻的理解。比如,对一些如数制之间的转换等难于掌握的问题,教师可编制一些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使复杂运算简单化。
2、革新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不是一程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体系的逐渐完善,及受教育的人群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作为一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让教学内容丰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性,和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着重能力锻炼
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加强每个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创造性
在某些知识点学完以后,可以做一些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赛,指导学生开展幻灯片大赛,要求同学们能用PowerPonit制作一个完美的幻灯片,主题自拟,但主题要健康向上。做完后,互相交流,每组派一个人讲述各自小组的创意和做法,最后由学生自己评出最受欢迎、最有创意幻灯片。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能让学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
二、 考试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有的考试方法也就不能完全适用了,所以也必须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体质,达到更好的检测目的。现在的教学内容是以实践为主,检测也是从实践中进行的,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试卷考试方法。
(1) 装机操作的考试,可通过课堂上的装机成果进行阶段性评分。统所取代。
(2) 多媒体部分,可完成一个大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
(3) 理论知识部分,可以用新型的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
(4) 实践部分的考试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一个考试系统,定好评分标准,进行操作。
三、 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加快自己的学习脚步就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完成教学工作的要求。所以计算机教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的进修学习。学校应多为计算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以更新计算机教师的知识贮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机遇,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迎接这一挑战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自信心,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良浩;李琳皓;段小林.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
[2]杜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篇6
关键词:植物病理;研究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73-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in which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widely applied was from macro to micro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teaching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plant diseases course needs reorder and appropriate readjustment.Th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instructional link on theory,experiment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esting of study and establish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lant pathology;Research methods;Teaching reform
《植病研究方法》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植物病理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必备的工具书〔1、2〕。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植病研究方法》是继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之后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植物病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夯实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本课程重点讲解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是偏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该课程在传统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应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方法,以适应植物病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3〕。因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多年植物病理学教学经验和植物病害30多年科研工作积累,对《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几个轮回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已的认识和体会进行总结,仅供同仁参考。
1 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1.1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点 方中达先生编著的《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汉松教授主编的《植病研究法》一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教科书和植物病理研究人员的研究著作。其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植物病原物的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调查和资料的收集、植物病害试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整理与技术报告等,涉及了大量的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4-5〕。按照《植病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18课时,实验教学 20课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38课时的教学任务,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细组织并有序按排。按着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2015版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理论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讲授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文献查阅和科技论文写作、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背景和原理、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等内容;实验课部分则以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汉松主编的《植病研究法》为指南,经过教研组反复讨论编制了11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即植物病原真菌分离培养和保存方法、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接种技术、植物病原真菌单孢分离和孢子显微测定方法,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数量测定、植物病原细菌的接种技术,植物病原物致病性测定方法,植物病害发生调查和记载方法、植物病害的产量损失估计,植物寄生线虫的采集和分离与形态观察、植物病毒的接种与传染等。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同类内容相关实验进行有序整合,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学时,实验环节要紧紧相扣。将多个独立的实验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贯穿起来,达到了既完成了每个独立的实验又体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在进行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调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接种鉴定实验时,可结合同一时期发生的细菌病害来进行。比如,将大豆灰斑病菌分离与培养、病原菌接种、病害调查和大豆细菌性叶斑病菌分离培养和病原细菌接种等多个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时播种一个批次的大豆苗子即可以用于几个实验上。大豆灰斑病菌接种后10d就可以调查,而细菌性叶斑病在其之后调查,在菌源分离上将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与接种安排在第一周,植物病原真菌分离培养与接种安排在第二周。这样就能将各自看似独立的实验连接在一起,并能掌握各实验间的联系性,同时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工作效率,并且还模仿了生产实际中多种病害的调查研究方法。
1.2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课程中增加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内容。伴随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病理学也必须紧跟学科前沿发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使植物病理学许多的宏观研究方法带有分子生物学的色彩。比如,用的最多的植物病原物的鉴定,就可以借助于遗传(基因)多态性、核酸DNA一级结构测定。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就可以更快速准确地鉴定植物病原物了。在多年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体现,但在现代植物病害研究中广范的应用。为了提升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水平。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增加了PCR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安排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及植物转基因技术等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更有信心,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多数学生匀能掌握基因组DNA提取、核酸电泳、蛋白质电泳等分子植物病理学技术的基本操作。特别对考研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引进科研成果 在《植病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学习中,笔者根据自已30多年从事农作物病害研究的经历和实践进行实例教学,把多年来获得的有价值成果进行整理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先把主要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特点用图表的形式介绍,直观易懂。再按病原物大类进行分类,如在农业生产上由菌物引致的病害种类最多,所以要按亚门、属和种的特点进行划分;由原核生物(以细菌为代表的)引致的病害按属和种的特点进行划分。农作物病害各论学习时,先用实物标本、照片介绍病害病状和病症,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主要的农作物病害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在讲授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种类时,重点讲大豆灰斑病和大豆疫霉病,因为这是近年来发生比较重的两类病害,重点讲此类病害对黑龙江大豆生产危害和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有理论讲授的升华,如病原菌致病性消长的变化和抗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优秀抗病基因的挖掘和优良抗病资源鉴定、评价及利用。综合防治方面重点绍介抗病品种的作用和合理用药防治的经验和措施。学生听完课后,对植物病理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该学科不仅仅是含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有重要的实验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更深入的认识到了该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讲授学生不但课堂听的认真,课后还能主动思考并和老师探讨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植病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其中一部分重点内容为:由生物病原引致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害的发生发展、田间病情消长变化调查方法和诊断技术,这方面内容通过实践性教学效果会更好。结合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我们组织学生在作物病害发生季节去田间实际观察各种病害发生所表现的症状,现场面对面教学,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识别要点和诊断技术。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菌体计数方法时结合操作在实验室进行,分小组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理研究方法中的广泛应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别要加强对植物病原物的分子诊断技术的学习,使对病原物的诊断更科学、更准确。体现了植物病理研究法(专业必修课)理论和实验、实践并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验证性实验偏多的局面,提高了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综合的、跨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如综合性实验设计中,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真菌病害人工接种方法、真菌病害潜育期观察方法及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等实验结合在一起。这组综合性大实验,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各自的实验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统一按排并全程规划实验方案,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实验,确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实验耗材和用品,而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组大实验另外一个重点是实验数据的分析,要求每个实验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要统一整理并仔细分析,最终撰写实验报告。其次教师在实验全过程中要和学生在一起,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并对实验报告给予点评。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考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化才能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互动教学,营造和谐的严谨而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具体做法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录像资料实物照片及实物标本,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病害实物标本和病状、病征照片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引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7〕。
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提倡学生自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可划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有一名学生负责,在实验完成后,每组负责同学代表本M给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实验操做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讲解。最后,教师再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并对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这就要求每位学生不仅要自己学好操作技能,还要把实验过程和关键环节讲清楚,真正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教”有难度了,同时“学”也有深度了,但是起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近3a,我们有些学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等相应专业深造学习,在他们的复试中,植病研究法有些实验内容仍记忆尤新,达到了学有所用的效果。
2.2 开放实验室,锻炼动手能力 《植病研究方法》课有一些实验是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学生们根据自已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完成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实验室管理。学院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实验的前提下,教学实验室对本科学生全天开放,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提高独立的动手能力,发挥创造精神。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放了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灵活应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 课后留思考题 课后留思考题的作用是巩固学过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要留给学生2~3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拓展知识面带有发挥性的问题。通过几个轮回的过程,多数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收获很大。
3 改革考试考查方法
3.1 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将植物病理研究法理论课程知识点和实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归纳总结成不同类型的题型。期末考试题有50%的内容是源于实验、实践的内容,只不过以多样化的题型体现出来,体现了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相结合,在平时的成绩中主要以实验部分计分,另外加上出勤和课堂表现及创新能力方面。改革使课程考试考查更加客观、合理,对学生业务素质培养,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2 考试是一种教育的测量手段 考是对该门课程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检查,是“教”与“学”的结果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测量手段,更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的反馈。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注重试卷环节 试卷的分析和点评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是否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出题,试题的覆盖面及重、难点问题是否体现,覆盖课程各章节的比例是否合理;其次,要看试题的灵活性和主、客观题的比例;第三,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平时成绩来分析各分数段的人数落位情况,对不及格的和70分以下的学生成绩进行重点剖析,认真找出原因,如果是学生本身问题,分析是本次考试失误还是平时掌握的就不牢固,如果是老师出题问题,分析是试题难度大还是试卷组合出现偏差,以便下次出题时要注意避免。
4 结语
《植病研究方法》是以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农业植物病理学各论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机理以及综合治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正在实施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植病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体现出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体现出教师主动性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使得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易掌握,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既动脑又动手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董汉松.植病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张金兴.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5-128.
[4]张俊华,张艳菊,李永刚,等.加强植物病理学实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3-75.
[5]高智谋,陈方新,昊慧平,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3-54.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实习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设置的教学类型,同时,高职高专和由大众化的内涵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推进素质工程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正视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实践教学和认识的重要性,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高等职业实践教学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展了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等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要获得大学文凭,还要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实践的类型就是实习开始时的一般做法,并与相关的理论课程。基于单一学科教学的实践。专业课程的一般组合,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初级阶段。重大基础工作的教学实践。
一般确定一到两个主要类型的专业,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要求。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可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这种教学实践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产,掌握基本的技能。旋转式教学实践。这包括了专业范围的几种常见的工作方式,对于每一种类型的工作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时间,要求学生对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程序。综合性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在一个主要行业,可以适当地调整和使用的一般设备和配件等类型(或工艺),可以根据零件图纸和工艺文件独立处理的中等复杂度;同时,也要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与专业相关的几种类型(或过程)。通过实习教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基本知识,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实习教师组织学生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质量和数量,注意安全,文明生产,完成任务,为国家创造财富。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习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较高的专业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的产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一部分,规划的第二十一个世纪的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客观需要,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行业的职业群体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实习的现状
目前,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效果,使实践教学的作用不能发挥,阻碍了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时数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对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20%。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战性和针对性。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多讲,少与学生沟通;有的实习教学内容,甚至学生组织,集体观看实习录像,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很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薄弱,实习基地建设明显滞后。有的虽然建立了模拟实验室,但实验方法、步骤的教条,仅限于实验验证,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缺乏大量的教师专业思想和实践技能。
四、影响实践教学实习的因素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单一,管理陈旧,弯路过多,严重影响实习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许多落后的教学内容,有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有的被转化为科学前沿的知识体系的新知识,此外,单一的灌输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这种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教学的重视,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实践教学的缺失是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恐惧。教学组织比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到实验报告正确性,特别是生产现场的教学实践。因此,在实验中,实践是走过场,不想动自己的大脑,也不想做。众多原因导致现在的实践教学实习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五、对教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
提高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其专业性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理论教学更重要。强调教学与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中的错误认识是薄弱的局面。改革传统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或是从发展中学教育发展,满足当前生产的需求,服务一线和一线实践人才的高技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将挑战和压力转变为发展和扩张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素质。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上岗,在校企合作的理念下合作,建立稳定的学校实习基地。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列入教学计划,在学分制教学改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加强学科竞赛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让学生创办各种公司等,鼓励学生搞科研创新。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教学工作考评,职称评审及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渐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在研究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企业生产组织、发展、设计学习的全过程,掌握不同行业、企业间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等,这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更新很慢,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增加一些先进、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人才的能力结构,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和设计中,尽可能地获得与岗位相关的实践项目。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学校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促进实习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存在的问题。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教学方法改革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时期,需要对其进行摸索,高职学生的性质和作用也需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自身的特色,而实践教学是这一特征的核心。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人们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茗,李春晖.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2]尚国营.高师院校实行委托教育实习的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3)
[3]刘晓丽,许斌.当前教师教育实习环节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05)
[4]刘冰.关于对教育实习改革的几点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5]王存宽,胡建勇.再谈教育实习改革思考———发展性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6(10)
[6]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
[7]李崇爱,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J].教育评论.2005(04)
[8]吴艳云.师范教育应把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作为重要任务[J].煤炭高等教育.2005(03)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学习兴趣 心理障碍
口语教学是目前国内各大专院校倡导但实际教学效果差的教学项目。由于现代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诸如过分追求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而产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实际上是与我国的教学大纲相违背的。教学大纲明文规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说的能力是最难掌握的。它是一种综合技能,也是教学的目的。只有掌握了这个能力才能说学会了这门语言,其他的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交际作用。如何解决应试及能力问题已成为每位高校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在公共英语中加入口语课目前已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开动脑筋,把公外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愉快地掌握口语的本领,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受到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影响,以及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一部分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口语能力的培养。不难发现,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口头表达能力甚差,他们的基本口语训练仍处于回答课堂问题和复述课文的阶段,而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针对我国目前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以及英语口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现就如何改革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教学上要使用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口语的技能。
1.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阶段,变换训练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模仿对话、复述、谈图画、接龙游戏、辩论等。总之,新颖有趣、系统性、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及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2.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材的选择必须遵守教材结构的一般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的逐步深化,教材的深度应与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跨度要适中,内容不应过难或过易。同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不断给学生补充丰富的内容和最新的信息,从另一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口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容忍学生的语言错误,不轻易打断学生发言,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场合及不同性质的错误,分别对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重视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听众,如同一台受教师控制的机器,而忽视其情感因素。Rogers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师的学问,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Krashen认为,要在最小的心理障碍下进行语言输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调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作用,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洪亮地读出英语,并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加快语速,这对提高英语听力有好处,如果学生总是读得很慢,就适应不了快速的英语语调。因此,可以进行大声、清晰、快速的英语朗读比赛,让班级学生记时,教师做裁判,看谁朗读得最快最好,这样使英语教学更加有趣味,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对比赛也更加感兴趣。读英语的声音如果太小,就可能听不清楚;发音如果不清楚,读得太快,就如同囫囵吞枣;语速如果太慢,就不利于提高听力水平。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三速英语朗读,即慢速、中速和快速的英语朗读。先慢后快,循序渐进,效果就可能非常理想。
总的来说,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首先围绕教材内容较为简易的环节展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再渗入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从具体的方法来看,口语教学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尽可能地丰富教材内容。同时要重视情感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逐步增强自信心,最终使学生爱听、爱说英语,真正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双向选择 师生配置方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二分之一来自于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的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下,声乐歌唱能力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师生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课教学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更为突出。声乐课教学中,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是能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搭配过于稳定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部分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2001年7月,在音乐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声乐教研室迈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双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 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
第三步 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在改变。
自2001年实施双选已近三年,第一届实施双选的2000级本科班今年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目前的全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声乐教学情况看,双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双选的功效:
第一 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实施双选之后,以上现象基本已杜绝。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可以说,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系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双选转变了全系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三 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经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系教师努力调整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培养出使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众所周知,学术理论水平较低是高师技能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制约整体师资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为先天文化素质营养不足。其二也是主要原因,后天努力不够。这样在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就会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很难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教学实践缺乏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双选之后,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音乐论著,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多次自费赴京观摩专家演唱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目前声乐教研室有五名年轻教师在读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服装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服装设计从设计构思到制作成衣之间的过渡就是靠此环节开始实现的。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化人才,即与社会具有较大的相容性。但现有的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育却并未能成功与社会接轨,从里面走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令现有企业满意。这与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各环节教育实践与社会脱轨不无关系。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化服装人才,因此应加快其教学改革进程,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整个职业学院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者,对其结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勤于思考,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本身就是一堂课,从其一言一行中学生都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就是大师的熏陶作用。职校自然不能强求每位教师都能拥有大师级的风范,但有了这个明确的方向,并一路前行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教化意义的行为。也就是,职校首先要有一个利于教师完善自我的环境,并鼓励教师为之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职业学院的教学更偏重应用,也就是要求其学生一毕业便能无过渡的顺利进入职场,独立从事本专业的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专业理论过硬的教师外,更要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是本行业的精英,对服装行业有着较深刻和清新的认识,能够在学校便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真实的社会信息。即这部分教师的责任便是连接弥合学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沟渠。综上所述,职业学院服装教学的改革,在教师的素质这一环节,应从三方面进行加强。(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培训,创建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教学氛围,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2)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比例要合理,最好是实践型的比重大一些。另外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应合理,要不时的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以增强其各方面的活力和弹性。(3)教师的专业知识应与社会需求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是第一位的,对于教师而言亦不例外,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其与社会的结合度,也是构建良好师资力量的重要一步。
二、加强课堂改革
服装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视实践的专业,从其所讲内容到其运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随时随地皆可见的形式。因此,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改革这一环节,应完全摒弃中国传统的“坐中学”的模式,坚决杜绝一支笔,一张嘴,无数双耳朵的旧式课堂教学。服装最大的特点便是可视性,其视觉效果尤其是在人身上的立体效果是其最基本的追求,当然其也具备一定精神上的审美特性,但这些审美性也是从其物质上的可视性中衍生出来的,因此,在服装专业的课堂改革中要将其学科的可视性全面融入进来,即实行“做中学”的模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所谓“做中学”也就是,教师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们一起相关的实践。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组,就女性服装的H型、X型、A型展开分组匹配的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可从两方面进行:(1)具体设计制作。这个环节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一是服装设计。在设计之前,教师首先明确教学活动的规则,敲定学生的分组角色。之后,教师可结合课本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女装设计进行总体阐释,例如X型的性感本色,H型的知性特点,A型的优雅女人味等。进而再请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特点通过衣服更好的表现出来。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时不时的参与进来,在讨论中用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等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使其在无意识的境况下自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请各组同学就自己所属的特色进行款式设计。到了这儿,教师也应该随之进行自己的服装款式设计,以便在后来的服装制作中与学生同步,更好的进行相关讲解。如果想要效果更好,最好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组,若这种分组的可操作性不大,也无妨,毕竟学习阶段对各类型的风格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才能在后来的阶段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二是服装制作,设计过之后就该制作了,这一环节就是将纸上的平面形象转化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在进行操作前,教师可就本节课的内容也就是三种类型女装的一些剪裁手法缝制技巧之类的大致讲解一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所要采用的手法技巧及其时间段的分配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制作。这样学生就可在不懂或者有困难的时候,或参考教师的剪裁手法,或向其请教等,方便师生之间同一层次的交流。(2)展示点评。服装制作出来后,就是点评。由于学生是新手,做出来的东西难免差强人意,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并顺着这个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更深的练习和操作,求其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点评的总体思路,全面挖掘学生的优势。具体操作可让学生之间互相品评,仔细分析各个成品的不足之处与可借鉴之处,最后就每种类型的成品选出一件最典型的,由教师进行最终讲解。如果有学生自告奋勇进行总结性的讲解,教师也要辅助其行为。(3)教与学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经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服装课程教学而言师生合理互动交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而对教师而言交流则意味着师生一起分享教学过程更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师生之间更是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暴露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又能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服装专业的任何理论知识最终都要落到社会的实处。比如,社会对衣服款式的可接受度,服装场内衣服的制作方式,具体工人的个人手艺,或者流水线的设计模式等,还有就是与商家的洽谈,怎样在商家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进行发挥。这些都是课堂上没法学到的,即便是教师有讲过,但在学生这儿也只是蜻蜓点水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那些本身就是行业精英的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就各个环节进行体验观察或模拟,以期能够弥补学生这方面与社会之间的沟渠。
总之,在服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经历的体验。近年来学院投入巨资购置专业实训设备,为基地配备了在行业中占有主流和领先地位的多种服装CAD软件、自动化裁床等设施。学院还完善了服装创意、立体裁剪、服装制版等实境工作室,有效地扩大了师生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时这种探索可能一无所获但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在勤.职业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8):144
[2]李冰艳.从流行趋势谈服装专业课程教学[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