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管理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管理建设

篇1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开启公平化、民主化、公开化的发展状态。在教学管理中引进信息化建设主要着力于催化管理变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有效监督方面有所缺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公允偏差。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则带来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务管理直白透明,成功确保了教学管理公平化的实现。特别是在于成绩、成绩管理方面,引进信息化建设能够避免部分人员“暗箱操作”。此外,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学校层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互联网,在“校务公开”栏目与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从而保障了教学管理的民主、公开。这与过去的僵硬化管理、封闭式管理截然不同,也能够使社会公众有机会参与并且监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管理效果。有了社会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教学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管理工作。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互动。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琐碎且复杂。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在信息资源共享、互动方面很难实现,信息数据基本要通过多层传达,教学资料基本以手工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互动、资料的共享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障碍,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则能开启积极的一面。教学管理人员将考试资料、成果、班级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以数据形式录用电脑,再将这些数据共享。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等可以及时查看这些数据,并围绕共享数据进行信息互动、交流,从而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同时,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将教学管理引向无纸化、互动化、数字化道路,更加贴近现代化所提倡的方式。

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优质高效。追求质量与效能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对比传统方式,教学管理信息化从多角度凸显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信息的获取、加工,信息的反馈、互动,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等,无不包罗各项优势。小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包括组合、重构、融合,能够促进聚集效应的产生,从而促进教学管理结构变革,转向现代化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不仅为传统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有效解压,还促进了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以最新的管理模式,大幅提升教学管理成效,从而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目标。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减轻教师在安排学生专业信息以及档案分类方面的压力,实现高效率、低消耗的教学服务水平提升。其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设计者,在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背景下,能够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并在参与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专业教学素养。另外,教学工作面向多名学生与教职工,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通过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能够通过大数据优化每一环节,实现教学流程的精细化与效率化,还有利于保证教学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准确、及时与共性,实现动态化可透明地教学管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信息化建设渠道完善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大进步,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首先,总体教职人员的教学信息化意识尚未建立,传统教育模式理念根深蒂固,加之信息化建设要求教职工具备高水平的信息专业素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施的难度。其次,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传统的备课模式差异巨大,在教师组织授课环节带来一定的冲击。最后,在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以及相应的制度标准等方面,高职院校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信息化管理的施行“如履薄冰”。因此,以下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提升性策略建议。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宣传,培养师生基本意识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化为主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可共享、多向互动等高效率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时间传递性,减少不必要教学资源的浪费,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教学管理的一大创新型进步。“互联网+”作为新时展下的新形态,在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综合发展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应巧妙利用互联网+发展趋势,为院校管理提供现代化服务。然而教师作为教育管理的主力军,却缺乏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认识,观念仍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原地踏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有效展开。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在加强对“互联网+”推动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概念与作用宣传,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从根本上使其摆脱传统认知理念,建立信息化意识,为实现具有科学技术的高水平教学服务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学校应定期召开以“互联网+”教学项目为为题的宣讲会,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传递信息化理念,使其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管理认知。

(二)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学管理改革对教师的信息化水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与自身信息技术的缺乏,使其在有效应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首先向教师普及互联网新时代下教师该具备的信息素养所包含内容,比如“对互联网+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信息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数字化资源搭建信息课堂……”,以此让教师树立正确发展方向。其次,针对教师存在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短板”之处,学校应选择专业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工程师对教师展开定期培训,从基本的信息管理概念、简单的教学技术操作逐步上升到构建班级信息管理平台与信息化高效课堂……以此来逐步增强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为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校还可以以教师为参与对象,联合合作企业举办校企信息化管理大赛,为教师提供自我提升发展的机会,有效提升其信息化教学素养。

(三)实现新型数字化教学整合,提供信息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就培养新一代知识技能型高水平技术人才而开设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资源的优化整改对实现高水平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往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不高,加上其保守的教学观念,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始终采取以“教”为主的单一方式,以为PPT和多媒体设备便足够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忽视了教学环境设计的重要性。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应首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身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来合理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目的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其次,针对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引入高效、快速、安全且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并促进数字化学习终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便捷,增强时效性。另外,设立专门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发展氛围,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为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有利条件。

(四)健全院校管理信息化标准,搭建高效信息平台

安全、有效地制度保障是促进教学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也是高职院校为学生全面、高效发展打造良好信息化平台、创造舒适自主学习氛围的一大条件。在高职院校采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手段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政策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标准,不少院校已经通过网络途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整改了大量的信息化精品教学课程与网络工程实践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网络学习应用平台。然而有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仍频频发生,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为评而建”现象,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资源以及网络平台构建的标准,以此来提高教学资源的适用性,保证信息化教学课程的质量。其次,加强对教师整理课件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学会操作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基础上,以技术为支撑,综合班级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来合理设计教学课程。通过这样来减少在PPT课件、电子题库以及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中重复率高、交互性大的问题出现,深入挖掘有效教学信息,并依靠信息技术的特性来优化教学形式,发挥其教学的最大化作用。

(五)设立信息化激励评价体制,提供信息课堂保障

长久有效地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与激励机制是保障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保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升与提供网络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教学凭条构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评价与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传统单向模式的意见收集专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由此一来,既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又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与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基于可视化数据对自身综合表现进行全面性地认识。另外,针对教学信息化课程资源质量问题,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专门的领导审查小组,在数字化资源与大数据的支撑下进行监督管理,以此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并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这样,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在坚实的制度与高效的机制保障下,能够充分发挥已有信息化教学优势,在教学管理实践与创新中对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信息化带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决定了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明确表明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目前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所谓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比如:日常的行政管理、学生及教学管理。在这么庞大的数据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员发现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即在教学管理信息化时,在教师及学生管理或服务中产生的数据经常都是未经过处理的“碎片数据”。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湖南工业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通过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高等院校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共享性。在教务系统管理中,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化处理技术,整合了统计、传输、检索这些优势,得出的数据既及时可靠又完整。

(2)有利于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教学管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跟传统教学管理相比,新的处理方法在教学工作方面实现了4个统一,即数据打印格式、查询方式、处理方式与存储标准的统一。这有利于目前教学工作有序稳定的运转。

(3)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公平性、透明度。例如:湖南工业大学学院试题卷库管理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章节范围、题型、难度、知识点等配题,要求自动选题、自动制作标准化试卷。考试用卷由试卷库中自动抽取,避免教师对试卷确定的问题,实现了教考分离,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考试管理的透明度。

(4)有利于加强教务管理部门与师生的联系,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及师生的满意度,提升学生选课的效率和各方面师资力量的利用率。

2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湖南工业大学设有16个教学院(部)及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有21个硕士学位点,51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34 50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52人,有教职员工2 581人。要对这么多师生的教与学实施有效管理,工作量是十分大的。目前,其使用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外包是高校购买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与C/S(客户机/服务器)相结合的三层体系结构。对教师、学生用户采用B/S结构设计,无需安装客户端,操作界面统一(浏览器方式),方便使用。在数据集中批量处理的学院教务办和教务处管理用户采用C/S结构设计,系统相对封闭,保密性高,软件功能完善,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的需要。系统包括智能排课、学生管理、选课管理、毕业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试管理、成绩管理与实践管理等子系统。目前,湖南工业大学使用的考试管理子系统于2016年经过了学校的自主开发。系统会根据用户客户端的不同来分配不同的权限,通常分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3个平台。

2.1 管理人员平台

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处理一些数据及各种报表、文件的输入输出,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工作。一个学生从开学到毕业,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管理。

2.2 教师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比如:个人信息维护、学生各科考试成绩录入分析、课程安排、上级的教学通知等。

2.3 学生平台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对互联网信息化接受较快,在教师和学长的指导下,很快就能够熟练操作该系统,平时的选课、评教都可以在该平台内完成。当然也可以查到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奖惩情况、教学课程安排、学校通知等信息。

3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

调查访谈显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一开始使用到现在,各大高校都配备了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系统的升级及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系统应用情况调查过程中反映问题最多的是校园网访问速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系统使用的瓶颈。教师反映网上信息的填写全面和个人隐私是一对相矛盾的问题。学生反映自己想选的课总是选不到,总是系统瘫痪,进不去。不过调查显示,基本上学生在需要选课、期末考试评价时会进一下系统,平时基本上不进系统,这就没有充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些模块,比如:教学论坛、网上课堂等。

4 体会与思考

(1)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通过服务全局来构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新格局。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需求出发,构建教学信息自动提醒、教学成果库、教学档案资料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随着网络应用的普遍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高校逐渐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高校在研究信息化教学管理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数据中心。高校在教学信息资源实现统一管理中,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利用率为基准,通过最新的“云计算”技术实现高校IT设备,并注意保护各项数据的安全性。此外,还要建设“文明”信息化的校园,在教学管理中遵循“人性化”的原则,让使用者和研究对象都在此研究过程中受益,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工作指导。

(3)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及时准确地更新配套的硬件设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各职能部门及各大院系为主体,在建设过程中,以领导为主,让领导小组做决策,业务部门做好推广,专职人员去落实,这样有利于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师资人员系统操作熟练度的训练,增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就以前的系统来看,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务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导致管理信息数据的不畅通甚至流失,因此,管理的效率也不是很高。所以,这个时候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大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并一步步实施,要有创新,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推动新型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6.

篇4

在当前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已经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要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最多的工作,所以创建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2.1在设计之前要对实际需求进行研究分析

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此对网络平台的需要也各不相同:①学校网络平台设计要以院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②设计平台的时候要注意平台内容的简洁、方便使用,平台的各个功能要十分明确,操作步骤要简单易懂;③平台的设计工作要把相关责任分配到个人,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并使之简单明了;④平台的设计要具有扩展性。整合当前在教学管理中利用的各种信息,加入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接口板块,确保核心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⑤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健全数据和进行信息反馈的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教学工作的开展、组织、管理等。

2.2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安全保证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滋生了多种攻击网络的破坏行动。一个网站要一直正常地运行下去,就必须保证它的安全性。一个平台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了这个平台创建的最终目的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创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在校园网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技术。技术保证是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地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快速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所以,只有确保网络平台有完善的功能、安全性强、操作简易等,才可以真正地发挥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3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改变教学观念,创造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氛围

一方面,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思想理念,使老师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相关领导层要加大重视力度,形成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思想理念,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完善监督体制,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运用,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努力创造一个人人会用、人人想用的网路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环境。

3.2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必然需要提高相关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他们的个人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学校要增加对这方面的重视,要定期对相关的管理者进行岗位培训,可以利用一些激励的方式,刺激相关的管理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此外,教学管理者还要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工作的方式、规则、操作程序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3.3建立健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组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两个主要素。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创设要以本校的特色为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对于信息系统,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让有决策权力的人参加,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提供动力和支持。当这个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要有专门的职员对其进行监管、进行完善,增加其实用性;对于信息资源,这是整个系统最主要的方面,包含了学生、老师、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新闻等信息内容。要以当代的教育理念为引导来挖掘信息资源,确保获得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从而提高教学信息的管理水平。

3.4加快制主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制度

篇5

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必须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与信息化相适

应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为适应时展的需要,高职院

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由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课程设置

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建设适合高职院校

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初步进行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购买教务管理软件,实现网上选课、

网上排课、网上排考、网上评教等基本教学管理。但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应用、管理人员能力等方面还

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通用版的,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教务管

理系统基本是根据普通高校需求编制的,普通高校多采用以学习文化基础为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模

式,而高职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普通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高

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需求。

2.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单一教务管理系统代替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购买一套教务管理

系统,实现网上选课、排课、排考、评教等功能便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其实不然,教学管理信息化系

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它是一个宠大的数字化校园,它由多个子系统组成,需要学校各部门配合管

理。

3.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因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化校园,各部门都

需要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只会

简单的文字处理,无法很好的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

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由于高职院校注重能力

培养,课程体系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市面上销售的通用教学管理软件不能很好地优化教学资

源,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要求教学软件制作公司开发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这类课程的功能。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不能只是一个独立的教务管理系统。如果仅限于选课、排课、排考这样的基

本功能的教学管理软件是达不到教学管理信息化效果的。必须是一个大型的数字化校园,包括:教务管

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平台、数字

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等。教务管理系统能对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教材、考试进行直接的管理以及

对上课效果的考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是对学生学籍、学生助学情况、辅导员安排、辅导员考评等情况

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对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及其它费用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对学

校机构的编制、教师的档案、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职称、教师的待遇及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进行统一的管

理。后勤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宿舍及产生的水电气网费、学生的信息卡或饭卡等信息进行管理。教

学资源平台是教师将课件或有用的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可以直接提取,学生也可

以在任何时候上网查看。数字图书馆可以对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进行管理,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在网

上对书籍进行查阅。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资源整合

2.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

为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懂得高职教学思想,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管

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能力。简而言之,教学管理人员只有成为技术型

、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对管理人员的高要求。

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面广,几乎学校各个部门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些人员的管

理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应

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3.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更新旧的观念,而且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传统的教学管

理体制是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各教学系部只是配合教务处完成

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各其它部门也是单一完成本部门工作。这样的体制使整个教学管理周期长,教学信

息反馈慢,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教学管理信息化建成后,可以通过教学机制改革,建立

以院系自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给各系部,增强各系部教学管理的自和信息处理

能力。这样,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只需对教学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各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管理任务。这样,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及时反馈管理效果,减少资源浪费、方便教学教

改等等。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

步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是一门专业学科,良好的管理能提高经济效益,也能提高单位的运行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学校管理者必须贯彻的管理规律和教学要求,合理配置学校管理队伍中的一切人力、物力等资源,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完善学校日常管理。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告知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维持高职院校的稳定运行,适应新时代高职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竞争力,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分配管理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管理队伍培训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容忽视,因此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再教育问题,但却忽视了专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由于专治老师的年度考核对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都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相关的制度作保证,可是,无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高低,都没有关于继续教育学时数的明确规定,这些管理人员也很少有参加公派进修和继续教学,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与同行沟通的经验,并长期处在凭经验处理问题的僵硬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水平的提高与教管人员水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管理人员缺乏培训和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将会受到严重影响,教学管理工作也无法提高,最终损害到学校的未来发展。

1.2 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不被重视

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运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管理的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管理人员需认真遵守管理规范,将优秀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这是每个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和技能。现代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度,教学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情况已属常态。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管理人员,一进学校变从事一线管理工作,认为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未来的工作更是感觉如鱼得水,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重视教学管理规范的落实,也忽视了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满足于现状,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问题,导致工作问题处理缺乏工作性和严谨性。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针对管理人员的基本功和岗位服务技能进行培训,而新任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思想上有偏差,缺乏管理理念。

1.3 管理理念陈旧,缺少沟通

合作意识是管理理念中的重点,它贯穿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且在不同的阶段各具特点,从前的管理工作多在行政层面,硬性的规定占大多数,通过考评制度给专任教师测评、打分,专任老师始终处在一个被管理的环境中,这些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了。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沟通不及时、互相推诿、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管理人员只复杂管理工作的安排,但对于专任教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哪部分是难点、如何做才会更方便快捷、布置完成任务的时段是否合适可行等问题都没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导致工作时间不断修改,教学任务难以按时按量的完成。但在教学管理中的根本问题还是缺少服务和合作意识,与同行、专业教师沟通少,经验累积不足。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工作效能

管理队伍的构建的科学性是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的关键,队伍的构建决定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知识技能。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发挥管理人员的优势,让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管理,因此,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的关键还是要求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

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能,为深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高职院校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以学校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管理,并实现管理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积极发挥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客观分析遇到的问题,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也要积极面对遇到的苦难,贯彻落实每一项管理任务,保证不给老师的教学工作留下隐患,全面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从根本上优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科学配置人力。

2.2 加强学习,开展教学管理

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我们应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师人员培训结合在一起,并定期开设培训班和对外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并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高等教育、管理等课程方面的培训,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3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奖励机制

教学管理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需不定时或定时的参与学校考核,并开展多方面的工作监督,完善岗位的责任制度,引导教学管理人员互相促进,主动参与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性的管理气氛。完善奖惩机制,将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与人员的将近结合。考核力度要强,范围要广,位于优秀的工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工作不认证、敷衍了事的管理人员,或者管理能力差、不适合教学管理的人员进行处罚或者撤换。时刻增加管理人员的紧迫感,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提高教学治疗和管理效率。

2.4 提高服务意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没个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的关键是提培养管理人员敬业爱岗工作责任心和义务感。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并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者需具备相当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认真对待每个环节的工作,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以便科学的完成管理工作。

2.5 采用先进手段,实现教学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信息不流通、纸张堆叠、文件存储情况复杂,导致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始终无法从深层次发展,这与现代高职学校的管理工作发展也不相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大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力度,及时开展网络档案管理系统研发,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让每位老师都可以轻松使用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是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档案信息,保持档案资源的新鲜度。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有效实现了教学档案资源收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管理信息化,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信息化。

3.总结

加强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关键还是要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意识,加强队伍的科学构建,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理论和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这不仅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点,更是提升高职教育实力,促进学校发展,培养综合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章新友,蔡少华.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新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

[2]雷雪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极其培养[J].职业时空,2007(2).

[3]刘兵.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6).

[4]娄玉琴.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王艳,颜毓娟.如何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J].科技,2005(1).

篇7

1.1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差异较大

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职称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是目前在此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譬如笔者学校管理人员部分是从教师转过来的,还有部分从辅导员或者其他行政岗位上转来。缺乏现代教学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二是各个学院中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较少,在笔者学校每学院只配有一名专职的本科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管理只能说是一种传统管理或者说习惯性管理模式,缺乏管理专业理论的指导,对遇到的问题只能按章办事,应付的处理各种教学相关的工作.缺乏客观合理的决策判断.同时由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专业存在着偏差,甚至说专业的根本不对口性,使得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略微偏低,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仅为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改革发展。

1.2工作能力在提高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专业知识不够专业的情况下,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存在着不对口性,而同时部分院校又缺乏对其进行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低下.而现今的社会,是个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目前很多学校均开始建立了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也就此进行了统一的培训,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只能勉强进行一些简单的系统操作,虽然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但在管理能力提高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就教育方面的一些培训,积极鼓励管理工作人员参加,提高对于紧急事情的应对能力。

1.3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比较不稳定,主要是教学人员的个人发展前景不明确,信心不足.大部分教学工作者目前沉浸在工作的重复当中,每年到几月份都是重复的工作,基本上没有创新性,打击了这部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在这些管理工作者当中,学校所给予的评职称政策等等待遇方面没有优惠政策,造就了很多人一直处于混日子的状态.如果有好的岗位,很多人员便动了积极向上之心。这也就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

1.4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态问题

目前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者,一部分学校还给了相应的科级待遇等等,但工作性质始终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基层管理人员的心态决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目前大部分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不能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到教学前线。

二、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重新定位

2.1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也是高校教育组成部分中的重要部分

大学教育特别是对于本科教育来讲,包含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理论课堂教育、实践环节)、综合教育(综合教育又包含有思想教育、科级教育和文体教育.)基层管理人员接触较多的是综合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体系中,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会做人似乎很重要,甚至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方法显得尤为突出.现在所有的家长同志从始至终都理解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在工作中,我们也是一样的.学生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是一个可塑体,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标准.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2教学管理人员在优化校内资源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排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就这项看似简单、机械的一项工作,就可以有很多方面是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充分展现自己的各项才能,如就教师在教学中的特点及其专业特长安排上课的班级,就教师个人情况安排上课时间,就课程性质安排上课地点(比如多媒体、课程设计师、理论教室等).以及什么课程安排在什么时间段等等.显然这些工作的合理安排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3教学管理人员是维护高校和谐环境的重要力量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校园的和谐环境也是高校延续发展强大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持续、稳定的教学秩序、科研秩序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基础,而维护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运行的具体工作是由教学管理人员来完成的。所以,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是创造校园和谐环境的一个重要力量。

三、健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1提高认识、加强机制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重视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建设,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管理队伍的构成考虑,大胆合理选聘人员,聘任那些管理专业人才来充实教育管理队伍。

3.2加强培养、注重提高已有人员的素质

要将教学管理干部的学习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在岗学习培训,采用授课学习与个人自学、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培训质量.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3.3建立考核制度、发展基层教学管理队伍

完善教务科研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全校统一.研究其考核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做到奖罚分明.在多个职能部门(学院、教务处各个部门)的领导下,顺利完成其职责标准.对于校方,首先应该在给予不断地额专业知识培训的前提下,加大教务科研工作者的教改项目立项范围,激发教务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现可以改革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教学科研工作者的一种鼓励.其次是较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于笔者学校,教学科研办公室成立的时间较短,好多学校职工不了解教学科研办公室具体的工作,认为是简单机械的,这也就造成了教学科研工作者在职称晋升、职务晋升、待遇提高等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资料室管理上,笔者认为全校应统一建立,在学校档案室统一管理,各学院设立资料收集员等等.只有在健全的职责上,教务工作者才能激发工作兴趣与潜力,在普通的工作上做出花一样的业绩同时工作评价也有据可依。

3.4提升服务意识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西省技工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江西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16》,全省具备招生资格的技工院校共计85所,2016年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共122254人,当年招50411人,教职工数8904人,其中专任教师6952人。技工院校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及制度建设引起管理者的高度关注。2016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研究》课题列入年度招标课题。招标课题的设立表明江西省人保厅对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迫切愿望。纵观全国,部分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范。笔者按照2016年全国省份GDP排序,选取了排名前15名的省份(江西省排名第16位)作为研究标本。虽然GDP不能代表一切,但排名在前的15个省份包含了全国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查询,笔者发现江苏、广东、浙江、四川、湖北、福建六省已经建立了省级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其中江苏、广东、浙江三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水平较高。因此,本研究于2016年11月成功申请并立项,课题编号:JXJGJY-ZD-201606(赣人社办函[2016]70号),本研究将为制定江西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方法。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现场访谈的主要对象为技工院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1.调研对象(1)问卷调查。课题组选择了37所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技工院校进行问卷调查。37所技工院校的分布情况为:省直属17所,地市管辖8所,县级人社部门管辖12所。(2)现场访谈。课题组对部分技工院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就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及制度建设相关问题进行访谈,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交谈记录形成书面材料。2.问卷设计与访谈主题(1)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各校教学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技能竞赛及制度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学生实习就业管理、教学督导及机制体制建设等11个方面的主题,共52个问卷调查点。(2)访谈主题。访谈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了解各地方技工院校主管部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情况;二是探讨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三是讨论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四是交流师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及世界技能大赛的措施及建议;五是探讨教学改革及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等。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各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随意性大从调研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各技工院校基本都建立了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但这些管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建设不规范。主要体现为“散”“乱”“不成体系”。“散”体现为各种管理制度散乱,临时性制度较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乱”体现为各技工院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五花八门,基本属于各个学校自创,无相关政策依据;“不成体系”体现为管理制度没有纲领性和系统性,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大堆,内容重复,甚至自相矛盾。二是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缺少项目较多。大部分技工院校没有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缺少教学效果评价环节,缺少教学效果检测标准及管理办法,造成教好教坏一个样,不利于提高技工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三是地方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力量薄弱,人员不足或不够专业,职能上主要以上传下达等行政管理为主,具体的教学业务管理难以顾及;二是在制度建设上,课题组在调研中尚未发现有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技工院校的教学管理出台过相关制度和文件。2.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较为齐全,部分技工学校有所欠缺各校基本设立了教务处或类似教务科的教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配置比较充足,但不同学校对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重视程度和要求有较大差异。一是技师学院或实力较强的高级技校除设置教务处这样的日常教学管理机构外,还设置了教学督导处、科研处、校企合作部、实习科等与教学管理相关的机构,在教学不同的管理环节,各部门职责分明,既分工又合作。教学管理人员职数相对充足,专业性较强。二是部分学校特别是县一级的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缺失,管理力量单薄。部分学校与政教处合署办公,教务管理停留在课时安排、课节统计阶段,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既不专职也不专业。3.教师管理和师资建设亟待加强,用人机制缺乏创新教师管理缺少前瞻性规划,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资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用人机制陈旧、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专业结构严重失衡、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双师能力不强等。一是师资建设缺乏前瞻性。很少有院校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规划师资管理,很多情况下都是看招生人数与报读专业情况仓促配置师资。二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师资不稳定的原因有:技工院校的教师社会地位低,不受学生、家长待见;待遇普遍偏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一有好的去处就会选择离开;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差,只有理论知识,不能适应岗位需要。三是用人机制缺乏创新,人才引进渠道不畅。公办技工院校机制僵硬,平庸、懒散、无能的教师无法淘汰,高技术人才难引进,内培转岗难见成效。新聘教师待遇较低,学校没有给足留人的待遇,新聘教师把职业作为“权宜之计”,有能力的新聘教师留不住。四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水平低下。不少技工院校教师大部分由普通中学转岗而来,既不懂专业,又没有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很少。很多学校一方面是教学实训设备设施不够用,另一方面却因为缺乏能够操作某些设备的教师而让设备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4.专业设置高度雷同,办学没有特色专业建设和管理比较混乱,无长远规划和正确的政策导向,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精品专业缺乏,办学没有特色。一是制度上没有规划。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存在仓促上阵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和民办技工院校,由于生存压力,也为了迎合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明知自己在师资、设备、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不具备条件,也盲目申报开设好招生的专业,造成一哄而上的现象。二是精品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专业设置雷同。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精品专业建设计划,全省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像幼儿教育、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数控技术、模具制造等专业遍地开花,原有传统行业的特色专业不断弱化,形成百校一面的局面。三是专业设置混乱,已经产生不良后果。一是随心所欲的专业设置导致了各学校之间招生的恶性竞争,让学生、家长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最终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5.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不明显根据调研,近七成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的比例低于20%,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低于5%。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由于各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开设前没有对当地主打特色产业、当地产业和行业用人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不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在当地就业。二是学校与地方劳动部门、用人单位沟通不够紧密。一方面,地方企业用人工资待遇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低;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在遵守法律法规、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要加强与用工企业及地方劳动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补足这方面的短板,让技工院校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教学改革创新深度广度不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各技工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本教学规范有待完善。各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欠账太多,全省技工院校到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设计比较随意、凌乱,课程标准没有统一规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二是教科研力量比较薄弱。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8.65%的技工院校设立了科研处,近四成的学校近三年没有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或结题,教科研活动仅停留在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教学常规活动上。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建立教研组,也没有开展教研活动,这一现象在规模较小的技工学校和县一级的学校比较普遍。三是教师问题。首先教师接受先进职教理念的渠道不广,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多,所以在教学改革上难有新意;其次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流动性大,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负荷大,在教学改革创新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学校盲目开设专业,导致教师频繁转岗,教师疲于转岗学习,无暇教学改革创新。四是教学设施问题。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实训设备陈旧落后,教学设备设施制约了教学改革创新的开展,实训工位不能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7.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完善,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各技工院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对同级普通教育学校普遍落后,仅有54.05%的学校实现了网络公共区等整个校园全覆盖,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水平有待提高。技工院校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费困难。主要是县一级的学校,受县或市级财政制约,数字化校园设备设施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低于同级普通教育学校。网络接入带宽有限,信息化教学只能当做时髦概念,在口头上说说,纸上写写,无法应用到教学当中。二是教师自身问题。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他们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不愿打破常规,接收新生事物比较困难,对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难以割舍。技工院校生存环境较差,部分教师身兼数职,工作负荷沉重,严重制约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8.学生实习缺乏有效管理,“放羊式”管理现状比较普遍职业院校“放羊式”实习管理现状早已引起国家管理层面高度重视,已出台了多项政策来规范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但“放羊式”实习管理现状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一是实习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缺失。只有37.84%的学校设立了实习管理科,35%的学校未派教师入驻管理,大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张,很难派出教师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二是学生实习过程不规范。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于2016年4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分为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而根据课题组调研,84%的技工院校学生实习就是顶岗工作,没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这一环节。大部分学校未制订具体的实习计划,学校也不派教师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专业教学,企业也不愿派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来指导学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大部分都以“全职员工”的身份从事生产劳动,已偏离了实习学生的角色。9.教学督导体系不完善,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调研的37所学校中有21所学校建立了督导室,占比56.76%。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处在初级阶段;在技工院校主管部门层面,教学督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是技工院校至今尚未建立上下结合的教学督导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尽管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强调对下属技工院校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有督导、有考核,但这些督导和考核流于表象,或仅限于行政方面的考核,实际意义不大。二是教学评价空白。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也未建立相关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机制。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仍以招生任务完成量来评价学校当年主要工作成绩,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学质量怎样,没有考核。10.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氛围没有形成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就全省技工院校而言,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氛围仍不浓厚,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缺失顶层设计。尽管全省每年都举办技工院校师生技能竞赛活动,但技能竞赛还缺乏长远规划,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国家级技能竞赛的任务目标、信息获取、集训组织、集训基地建设、指导团队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和规划。二是沟通不畅。技能竞赛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竞赛指导团队散、小、弱,实训设备不足或与竞赛设备不匹配,无相对集中的竞赛集训基地,同一项目不同学校的学生各自集训,不能形成有效竞争和相互交流、促进。三是有待健全激励机制。有的学校缺乏奖励制度,有的学校奖励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在竞赛中获得好名次的师生奖励措施力度有限,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难以有效推动竞赛成绩的提高。11.部分技工院校校长对教学工作重视不足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校长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学生管理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对办学主体的教学工作反而不够重视,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经历问题。因校长由上级任命或指派,有的从未从事过教育行业,或者即使有教育的类似经历,对教学工作也没有亲身体验,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了解不深。二是认识问题。对职业学校办学使命和目标不清晰,把学校办成人力资源转运站。割裂地看待招生、教学等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认识不深。三是急功近利。部分校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招生人数上去了,一美遮百丑,对待教学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一点和放松一点关系不大,不会对学校产生较大的影响。久而久之,致使从领导到普通老师的意识当中,或多或少地认为教学工作不重要,造成教学工作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不规范。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风建设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石”。学风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小学、中学必须抓学风建设,大学同样应当抓好学风建设。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良好愿望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抱着学好学差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把抓学生的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

一、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学风,《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学风,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大学生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追求,学风是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目前,我国贯彻人才强国的战略,重视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由此,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办学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还出现了“大学城”,高校生存竞争加大。如何保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增加自身的竞争实力?那就是严抓教育质量。而抓好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风建设的好坏,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学校的学风优劣,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严抓不怠的重要工作。

(二)学风建设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风不仅表现为学生的精神风貌,更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现。一所学校的学风不好,其校风也必定不佳。校风不佳又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招生、学校的秩序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一所学校要发展,要办出特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从学风建设抓起,做好这项基础性建设工作。

(三)大学生养成良好学风有助于其今后健康成长

青年人在大学期间是他们走向成熟、学到专业技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黄金时段。大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大学生学风的基本内容正好是青年人步入社会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第一,责任意识。大学生明确了“自己应当做什么”,也就是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确定学习目标,积极追求,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当他们毕业后,就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做好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第二,自知之明。人们子所以要不断学习,正是因为自己尚有“短处”。大学生能够自己清楚自己的“底细”,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计,就会打消“混文凭”的念头,增强求知欲望,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当他们毕业后,就不会自命清高,能够多拜人为师,虚心学习,不断进步。第三,吃苦精神。大学时开展专业教育,与中学进行的基础教育有很大区别。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必须刻苦学习,突破一道一道的难关,课堂学习、课外探索、社会实践,只有苦练才会“学有所成”。当他们毕业后,把学校养成的吃苦精神带到工作中去,就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知难而进,努力做好每件事情。第四,遵章守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少不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学知识增才能,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当他们毕业后,就会对法律法规、纪律规则等产生认同感,正确把握自己的言行,把个人融入到集体(社会)之中,谋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学风是“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在学校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走出大学校门的人们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清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是抓好学风建设、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校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 个性较强。因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生观,因此对学习、对生活、对一切都充满着渴望与希望,但也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在如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总量大爆炸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是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后,在亲友们的一片赞扬声中,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也开始增加,对大学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能在大学里学有所获,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学生有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学习目的明确,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够自觉勤奋学习,服从学校的管理。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以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进大学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或者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集中表现为

自我管理能力差。“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计划、自我发展的活动。自我管理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建立在有效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 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主要表现在:1、忧患意识淡薄。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不愁“后路”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下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抱着学好学差无所谓的消极态度。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但过于强调个人喜好,偏科现象较严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过于贪玩,存在严重的“临时抱佛脚”的现象。3、挫折承受力较差。 学生家庭的经济较好的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挫折承受力和调整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差,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自我定位不准。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高考发挥超常的学生会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由于过度的自信最终却把自己转向被动。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进入大学后看到身边优秀的同学、条件优越的同学,还会加深自身的自卑倾向。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疏导学生,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话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工作做到要害处,他们就会产生共鸣,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就为取得良好学风和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加强教风管理、教风建设,教师敬业奉献,是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条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任课教师、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管理教师协力共管。任课教师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发挥每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尊重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具有强大的感染作用。抓学风建设需要教师做大量的细致工作,要做一些常规工作之外的“多此一举”,要在“八小时工作”之余挂念学生的冷暖安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教师讲授一门课程要使学生学有所获,一是靠讲课的“含金量”和吸引力,二是靠掌握和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教师和学生都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就会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勤奋进取,养成良好学风。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讲课的内容必须超出学生的认识水平,为此,教师就要有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知难而进的精神,将自己探索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事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他们认真工作、关爱学生、热情服务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烙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所在学院的全体教师对加强学风建设都有共识,形成从严执教,规范管理,公正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赏罚分明的良好教风。经过坚持不懈的精细工作,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良好学风。实习单位、工作单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我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加强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风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称之为“教学”。加强教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落实办学理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包括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检查、信息收集、分析总结等一系列具体工作。

(一)学风建设应从新生入学教育管理工作为起点

大学第一学期是广大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大学一年级就是大学生人生之中的紧要处。学生在这个阶段既要把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集中和沉淀,又要养成新的学习方法、培养新的能力,以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这时候,学生容易分不清主次、找不到方向。 新生入学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有着无限憧憬,他们有激情,有志向,立志要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发奋学习,努力成才。但是,如果他们在心理、学习方法等方面没能完成向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就会对大学学习、生活不太适应,热情一过,接触实际,他们就会烦躁、心神不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追求,放弃学习。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学校教育管理者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让他们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大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的生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促进学风良性发展。

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管理工作,笔者所在学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安排辅导员和朋辈辅导员双导师制

除了安排年轻优秀的教师担任新生辅导员之外,还安排了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从三年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这一职务。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朋辈辅导员,都是年轻人,易于与新生沟通交流,也了解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通过辅导员和朋辈辅导员走访学生宿舍、定期不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新生了解和正确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用自己或身边的榜样事例引导新生向正确健康的道路成长,消除新生中“苦高中,耍大学”的思想。

2、加强对新生的学籍管理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

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要求学生学习并安排考核。通过校纪校规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互相尊重,团结协作,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培养良好风气。

3、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

对专业的兴趣来自于对专业的了解和对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如果对专业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学习就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当然就没有学习积极性,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所以,专业思想是否牢固,关系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动机是否正确,关系到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影响到优良学风的形成。在新生入学后,笔者所在学院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制作一份新生专业教育宣传材料,介绍学院的培养人才的理念、特色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这份材料会印发给每位新生,并制作成大型的喷绘粘贴宣传。二是学院的主要领导会召开新生年级大会,详细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外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各类辅导培训安排,专业学习方法,以及专业的应用前景等内容。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讲座,介绍专业技术工作的要求和经验。四是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业讲座,介绍本专业最新成果及应用。五是召开新生年级大会,让优秀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心得、体会和经验。通过这些教育,使新生对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专业学习和专业技术工作树立了正确的态度和信心,增强了对本专业的兴趣,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通过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管理工作,让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让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促使他们刚进入大学就认识到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要想在大学取得成绩,就必须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当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正确的态度,对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专业技术工作树立了信心,就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认真宣传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确如何学习

严抓教学管理,首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宣传,要有可行的制度作保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施教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者,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同时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面对教学内容这一客体,如要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这一主体至关重要,正如古人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抓好教学管理,严字当头,有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从而实现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大学生入学时发放的学生手册中虽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很少有学生能认真的通读领会其中要领,所以需要做更加细致的的宣传工作。一是把关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整理形成《教学管理制度摘编》,印发给每个刚进校的新生,笔者工作的学院开展了以下工作:《教学管理制度摘编》只有几千字,言简意赅,让学生通过几千字的学习就可以明确大学四年中自己应当如何学习、怎样达到学校的要求。二是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课程教学环节管理办法》;针对一部分学生开会纪律涣散,制定《学生集会管理办法》,让学生知道开会时应该怎么做;为了规范学生请销假,制定《学生请假管理办法》,使用统一印制的请假条。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管理,又填补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就会井然有序,他们明确了应该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容易形成。

(三)加强经常性管理,促进整体学风好转

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的同时,也要把相关的制度印发给各任课教师、辅导员,如《课程教学环节管理办法》和《学生请假管理办法》,加强经常性管理。任课老师作

为学生课堂的第一负责人,每天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接触,在“教书”的同时也有“育人”的重任,他们不仅主导学生的学习,还可引导学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监督学生的出勤和学习情况,对纪律性较差的学生采用“个别谈话”等方法进行引导。例如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考勤任课教师有记录,辅导员随机抽查也做相应记录,这两份记录定期交由教务办公室对学生的考勤进行备案,从而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两者的默契配合能够使教书与育人的效果达到极致。由于任课教师加强了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加之辅导员积极开展抽查出勤、个别谈话等工作,使一些“平时不努力,考试搞突击”的学生逐步改变了学习态度,促进了班级整体学风的好转。

(四)改革期末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勤奋学习

“一切知识都要以它适应考试目的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这样便恰恰在学生学习一些还有商榷余地的知识,最需要他们发生兴趣时,有意地使他们意兴索然。” 抓学风必须在“考”字上下功夫,把抓学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考”包括:上课考勤,课堂提问,检查批改作业,平时测验,抽查听课笔记,抽查阅读教材情况,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通过教师认真“考”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学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书育人也就落到了实处。期末考试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既关系到学习成绩的考核,也关系到良好学风的培养。笔者工作的学院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应对社会考试的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期末考试的可信度和学习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多年坚持采用教考分离。具体做法如下:1、广泛宣传教考分离。通过教研会议统一任课教师的认识,每门课第一次课时就给学生讲明考试方法(即任课教师不命题,集中统一流水评卷),动员学生勤奋学习。利用学生年级大会讲明实行教考分离的具体做法和意义,教育学生不能只管期末考试能否及格,应当着眼于今后参加的各种社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正好与社会考试“接轨”,这是学校对学生负责的具体表现。2、制定期末考试命题、评卷工作规则。该规则对考试命题指导思想,题型、题量和命题要求,试卷质量要求,审题和试卷选用,保密要求,试卷的评阅,成绩的评定与公布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保证整个期末考试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3、认真组织期末考试命题工作。要使教考分离落到实处,建立试卷库是最好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非任课教师出题的方式,明确要求命题教师必须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命制试题,并严格遵守保密制度。4、实行集中统一评卷。所有考试课程都实行集体统一评卷,一门课程的试卷至少由3名教师分工流水评阅,并设专人累分、核分,任课教师负责提供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由教务办公室合成。这样,就改变了任课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做法,由多名教师按照规定程序共同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命题设置的“统一标准”得到“严格执行”,有效去除了学习成绩中的“水分”,避免了“高分”给学生带来的错觉。严格考试、公正评卷,对学习勤奋的学生是无声的鼓励,对学习马虎的学生是无形的鞭策,对培养良好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五)切实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思想教育,也要靠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风气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要把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制定出来的制度,再加上有效地实施,才能保证教学环节管理有序、有效的进行。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学风建设最有力的措施。“执行制度”的重点是对那些达不到标准的行为或违规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或惩戒,例如采用补考、重修、学籍预警、违纪处分、退学、结业等措施。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使某些不符合规章制度要求的行为得到约束或矫正,申张了正气,从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六)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广大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和学生在校的表现,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大学教师应尽的职责。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更加关心子女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以笔者工作的学院为例,新生报到时,请学生家长填写《学生家长联系卡》,除填写联系方式外,还留下了父母对子女的心愿和对学校的希望,家长们普遍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希学校严格管理、注重质量。与此同时,还印发宣传材料,向家长们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学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学成效。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学校的工作。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确定后,及时向家长发出学生学习成绩通知书;每学期初补考结束后,认真清理学生学分的取得情况,向重修课程学分累计较多的学生发出学籍预警通知书,同时寄发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反馈信息。学生在学校出现特殊情况时,辅导员及时通报家长,征询家长的意见。以上一系列做法架设起家校双向交流的桥梁,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充分肯定教师的负责精神,提供了不少加强学风建设的宝贵建议,不少家长亲自到学校教育子女,使一些学生有了明显转变,实现了家长与学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抓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标准,提高质量,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的人才。古人云:“师高弟子强”。高校教师只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或弟妹加以精心“管教”,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亲人”,体谅教师的良苦用心,勤奋刻苦学习,自觉加强修炼,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

[3](英)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本理念;优质服务;提高;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教”与“学”这两个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保证“教”与“学”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的对象与管理者都是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本质、内容、方法、特点,规律了解不深,把握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作用,致使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比较落后,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在新时期,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对立人本理念,努力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人本理念有三个基本点:1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2 强调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与尊重。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3 强调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为人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条件。人本理念就是把人的因素当作教学管理之本,强化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激励广大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管理。人本理念是现代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人的本性,根据人的特点以及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管理,它突出的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主线,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管理的根本目标。人本理念,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催生同甘共苦,生动活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在树立人本理念时,要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以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将帮助人才的愉快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 高校应侧重“人性化”管理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与干预,而是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对教师的肯定和促使其发展,即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学校管理者更应侧重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服务,而不是仅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监督和约束。正如卡耐基所说:“最高水平的管理就是让被管理者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这样促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目标表示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而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落到实处,富有成效。

教师群体有别于社会的其他群体,他们学历高、品德修养高、事业心强、责任感强、富有竞争力,又较为敏感,特别在乎自身形象和价值以及别人的评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使教师的心理具有严于律己,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喜欢说服,讨厌压服、被管制的特点。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高智慧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需要得到尊重和价值的自我实现,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可是他们的心理要随着年龄、学历、职称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因人而异,打算继续深造的和决定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又不尽相同。高等学校是集中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又是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之一,因此,高校的工作核心之一应该而且必须永远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才能充分的调动各种积极的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才能在所有工作中时刻不忘学校存在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如果一所高等学校根本漠视师生员工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感受,对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不闻不问,只注重物质方面的建设,无视学校的育人环境,那么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者对下属的生存状况,工作辛劳,个人前途等给予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并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关怀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人性化管理中,人才是核心要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为本”。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就是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二 建设优质服务的管理队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较低,人性化教学管理要求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既要熟悉教学,又要懂得科学管理,更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不仅能完成常规的管理工作,而且要有一定的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较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从思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此外,应加强考核,采取有效的机制激励他们在管理中实践人性化理念,适当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实现人本理念的教学管理,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坚强有力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尤其重要。

首先要强化思想认识。作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缺一不可。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思想上偏重师资队伍建设而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发展的投入过少,直接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长远规划,卓有成效的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像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样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并使之稳定安心,逐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行家能手。

其次,学校要对各个岗位进行职位分析。职位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环节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教学管理岗位进行正确的职位分析,是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教学管理是一门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社会科学,兼有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等职能。同时。它又肩负着人才培养管理的重任,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人事部门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对该岗位的高层、中层、基层各级教学管理岗位进行职位分析,明确岗位的性质、地位、作用、工作内容以及人员的任职资格。学校要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对管理人员在素质、能力、学历、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并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通过对管理人员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层次,以符合高等学校体制调整和教育转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