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治理”和“治理体系”构成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着理念的根本差异。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在内的治国模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德育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要使德育活动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需要对德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理念,也对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即针对德育体系中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和价值理念,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教育力量进行总体、综合、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使之更好地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
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遵循德育治理的价值理念。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有价值理念的推进过程,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应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体现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基本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学校办学基本方向。二是要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治理体系。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拓展德育治理主体,调动一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开展德育治理。三是注重德育体系治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传统德育管理偏重从管理者自身出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显得消极被动,现代德育治理过程更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积极发展。四是注重德育治理的整体性综合性。传统德育管理过多关注直接德育活动管理,而对与其他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和教育力量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关注不够,宜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因素、渠道、环境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德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变。
【作者系武汉大学学院,教授】
篇2
关键词:小班化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班级授课形式,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目前,我们的班级人数上无法达到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二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班额标准,但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人才观和管理上做深层次思考和研究。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程还给学生,把学校还给学生,实现大班额下的“小班”教育。
一、人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珍惜并善待每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全纳”思想的体现;“兼爱如海智行天下”的校训精神,引领着师生向现代化学校的目标迈进;“打造科学与人文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为师生勾画了现代化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在“全纳教育”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突出“学为基点”的“全纳课堂”教学研究,尊重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倡导“弹性管理”,在校园开放研究课、主题教学引领课、团队教学展示活动“三级教研”中,体现管理的科学性、人文性、实效性。
二、时代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顺应时展。我们以微格教学研究课例为载体,以研究型主题为推进的主要方式,在教师中开展“听-磨-展-评”研修活动;运用“挖亮点,善鼓励,快反馈,促团队”的工作策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分层打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形式,以“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微课”等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深化小班化课堂改革,形成“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高效课堂。借助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探索切实可行的“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新策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并创造了一些符合小班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使小班化研究有效落实。
三、校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新内涵
小班化教育为学校创造了更多的课程自,为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空间。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元特色学校课程。课程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科技教育》,也有在1~6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近三十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来自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学校还根据课程内容、课时要求尝试探索长短课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利用现有课时,挖掘潜在课时”的做法进行课程的落实实施。选修课程实行小班化,采用学生走读、积累学分制,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的成长记录袋。可以一元多次、自主评价,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不足,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四、文化建设,是小班化教育的优质资源
学校坚持“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创设优雅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生活内涵、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全员参与、整体规划、凸显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学校致力于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特色校园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扩大了办学的影响力,提升了办学的美誉度。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了为每一个孩子服务的理念,必将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五、信息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技术特征
学校建立了现代化制度,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交互式电脑、ipad、微机教室、录课笔、电子书包、录播教室、翻转课堂实验室。学校在硬件及软件上将不断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建设需要,为小班化教育研究提供保障。
六、国际化,是小班化教育的通行准则
篇3
1.教学体系现代化、创新化教学体系现代、创新化主要体现在技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就业岗位来设置开设的专业,确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需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的需求,体现区域性特点,以应实践为主旨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是使教育程序化的手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教育理念现代化、创新化先进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创新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创新化的第一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合理利用科学、有超前意识、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远见。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共同抗击风险的能力。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能就业、就业好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及职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教现代化、创新化的走势
1.从在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把市场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系统,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将一生一次性学习观改变,有就业需求就需要再次学习。当今社会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篇4
没有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的变迁,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大的观念上转变,这是政府行为,政府的领导要认识,这是前提。近来,国内有学者王雅坤与我们合作,共同对家庭教育现代化主要内容这一选题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家庭教育现代化应包括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家庭教育手段现代化、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化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民主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需要广大家长在不断改善自身素质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善条件下逐步完成。
第一,提倡新理念,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为什么生儿育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或“光宗耀祖”,就是“望子成龙”“考状元做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劳动教育,只知道给孩子增加营养和开发智力,别的不过问或很少过问。而现代家庭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应该是:为民族未来生儿育女,为国家的富强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谋生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和谐、健全的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愿意并且有能力为谋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智力健全,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既能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代社会。提倡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教育要先从改造母亲开始、父亲的人格魅力在于责任心、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解决孩子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等等。
第二,学习新知识,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陈旧,这是造成家庭不良育人环境的主要根源。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新知识,不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新信息,这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个教育孩子知识和方法都落伍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孩子?!大量失败的家庭教育事例都说明:仅仅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必然面对孩子没有智慧,没有科学的方法。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讲求新科学,实现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面对孩子出现问题,作为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效果。大到孩子走上了不归之路,小到孩子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铭记这一点。家庭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亲子交流与沟通的方法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语言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行为是科学的等等。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有智慧的,是尊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的,是站在孩子角度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大大开拓了语文教学的道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非为现代高科技技术提供展示的舞台,况且高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强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基本教学规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切不可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要想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并不一定要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实现。教师要将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合进现代教育技术里,让现代化技术成为必备条件而不是必需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应该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等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力求达到最好的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样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既可以成为进行应试教育的得力助手,也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大武器,这关键在于教育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应该是教育思维观念的除旧布新。要倡导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智商并行教育观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树立平等意识、开放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教学过程就是方法、就是学习、就是知识的意识。
二、转换旧的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已是深入人心,但是贯彻落实的程度却不可一概而论。现代化教学,特别是现代网络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重新的定位。在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时代潮流影响之下,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教师的权威性开始动摇,教师不再是拿着一本书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而是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语文学科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把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成系统知识的大厦,从而确定了新的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和顾问的角色意识。此时教师不需要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重担,教的功能已经不是教会、教的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材也不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目的和内容,而仅仅是教的一部分素材。课堂也不是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任务的场所,而是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致力于唤醒学生的主动性空间。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教师权威性的丧失,更加要求教师“导”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教与学的概念趋于模糊。一个人在受教育的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当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则意味着学习者不再依赖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进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都由于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而成为自主选择、自我评价的对象。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相互结合和依赖程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缺少了情感信息,人格影响和道德感染的教育,但又表现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和独立、自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是在共同需要前提下协作学习、有效交流。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老师和学生在知识的广场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知识的垄断者、供给者,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和统一行动。在知识的探索中宽容错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张扬个性,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活力,判断思维大放光彩,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保障,独立自律的精神得以培养。
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设计应该高效合理
(一)简约高效
在多媒体语文课件设计时,要使课件交互功能增强,应该给学生留有积极参与的空间和途径及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控进度,以防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转变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满堂灌”。多媒体语文课件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本的语文知识,所以课件不应该是课本的拷贝,而应该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充分发挥课本无法发挥的作用。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并非每一种课件都要包括图、文、声、像等所有媒体元素,能少则少,宜简不宜繁。操作界面应当力求简单、明了、美观,过分的花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利用多媒体可见教学时,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者用其他教学媒体能让学生简单快速掌握的语文知识,大可不必以为的费时费力的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努力使课件成为共享资源
篇6
关键词: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为了不断适应发展变革的社会形势,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从而促进了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其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体制改革逐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学实践的重大变革,同样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通过半工半读或边工作边学习以及工学交替的形式,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其职业技能与知识理论素养不断协调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同样也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应时之策。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主要以锻炼技能和注重实践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由高校直接通向社会企业,最终走上生产岗位。因此,从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过程来看,它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化。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特点
通过上述概念界定,其实不难看出,我国现代化的教学体制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常规,让学生在社会与校园这一良好的实践平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的局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得以融合到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实践证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能力,因此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了一些具体的特点。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直接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型到开放的社会教学模式,由此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关门办学模式,让学生不断走出校园,从理论知识中获取间接的实践经验,但是不囿于基本的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而构建起一套企业、学校与行业为主导的多元办学标准体系。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当前工学办学模式的重要思想,这一应用模式要求学生从传统的书本理论学习转向社会实践学习,除了突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协调提高,它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要以职业技能为教学本位,突出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将学、教、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性。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宗旨是要体现教学的职业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实际的社会生产岗位,重点突出了学生身份的转换与教学思维模式的变化,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与职业人员之间进行不同身份的转化,从而由社会、企业为其营造正式的专业实践平台,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认清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奠定积极的基础。
二、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创新
1.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工作理念
首先,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动态服务”的理念。动态服务的理念主要是指按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现代化开放大学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学者传统管理职能与现代化教学模式下的服务职能相转变。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现实需求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出发,从而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现场指导,心理咨询以及思想指导综合服务,在此实践过程中,更要对学生进行动态化管理,不断深入学生的宿舍以及教室和企业,通过了解学生的基本社会实践情况,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学生工学结合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开放协同”的理念。开放协同理念主张学生在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活动空间要逐渐由原来的课堂和宿舍逐渐过渡到企业和社会,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一性、封闭性、墙院式的管理模式。
此外,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以及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创新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理念,并将这种管理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全方位,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与培养学生,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充分凸显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强化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具体特征,要求我们结合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要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内容。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格。开放大学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劳动品质以及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及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这些良好的品格是学生进一步走向社会的重要专业基础。因此,在日常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其次,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一同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要按照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内在要求,坚持教学为中心、学生能力为本位、就业为核心、学生基本学制为准则的办学理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严格遵循“树立职业目标、校园素质拓展、专业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求职”这一“工学结合”的层层递进模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更要使教学培养目标具有专业性,有重点、分侧重、实践与理论并重,从而对不同学制以及不同知识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教育,充分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论与专业知识,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创新化人才。
再者,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特别是大学工科类院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文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融合的背景下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专业化人才。
除此之外,应该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文化,并将专业技能与书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多元性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融入到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社会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要创新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机制
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高校院系为主力及以校企合作为重要依托的学生服务体系,进一步铺设工学结合合作企业为中心、链接工学结合相关部门的多层学生服务网络,实行由高校教师、学生辅导员和企业实训老师组成的三导师制,并通过学生骨干以及专题报告和网上咨询、现场座谈指导等形式,积极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从多角度、多层次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与此同时,还应该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预防与矫正机制,通过对学生实训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进行演练模拟,从而为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使其在今后真正步入社会时能够不断克服困难。
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构建一套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与创新考核机制,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同时也要通过专业的职业技能指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学生更好地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依托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行业以及学校,还有企业之间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模式有机融合,将职业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导向,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理论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协调发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重点对开放大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和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此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唐志红.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篇7
所谓态势,即包括事物发展的状态,也包括事物发展的形势。教育媒体人不仅要看到教育的现实状态,更要把握住教育的发展大势。
当前,教育发展态势是什么?答案是显明的,那就是教育现代化。就国家层面来说,我国教育事业正行进于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上,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示范者,广东省一直走在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不仅率先实现“普九”“普高”,而且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也走在前列,如今正在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勇前进。依据国家教育发展态势,立足省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本省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去年初,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确保到2018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久前,在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动员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强调,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为主线,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今年,作为“十三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广东省将会随着教育领域“十三五规划”的颁布实施而在教育现代化的画卷上落下更加厚实的一笔。
教育宣传,舆论引导于行。
教育发展态势,决定了教育舆论宣传态势。面对生机勃勃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态势,教育媒体人理应更主动、更自觉地加以宣传报道,更有意识、更有担当地去传播教育好声音,引导教育大舆论,吹响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篇8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基本特征,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全新视角,论述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面临的体育社会化的必然进程,概括了体育现代化,体育科学化和体育人本化的有关问题,对体育教育改革作了较为详尽的探索。
1、整合中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1.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深化改革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大规模的校院合并和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体育获得了资源整合,为迅速提升奠定了有利基础。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人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面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体育教育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明确了发展方向,具备了良性的有助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能的态势。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必然使体育教育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积极成果,为造就千百万的高级体育综合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发展态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1.1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封闭状态,必须从体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实行全方位开放.引进新的体育教育的理念、思想、观点、要求、技术、知识、技能,贯彻大体育思想,从宏观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与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发展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体育教育从专业走向综合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纯专业性的状态,必须从教学体系、教学工程、教学管理上推行综合性的教学,把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专业与体育内涵的知识、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系统工程,以全新的体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体育教学,使专业性的体育教学向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发展,以培养全能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1.1.3体育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尽快摆脱传统状态,必须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基本任务上加速体育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把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基本要求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要把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与推动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联系起来,使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体育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现代文明和社会的标识之一。
1. 1,4体育教育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从灌输式尽快转向启发式,必须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教学比赛等所有环节上,实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废除单纯技术性教学,加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有关活动组织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地实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2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并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1明显的指向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就是说,其发展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其发展的指向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工程—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高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确定是以这一基本方针为依据的,任何不利于体现这一方针的活动其指向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要自觉地坚持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性。
1.2.2不断的变动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变动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目标虽然在整体上确定的,但是实现的方式,手段和具体内容上是不断变动的、动态发展的。因为就改革来说,不可能是按常规进行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不断改变发展的实现形式,而且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方式、手段总会具有阶段性、相对性,所以,在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要深刻了解其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动性。
1.2.3客观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多元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体育多元结构的发展,这是由体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就体育教学来说,它一方面是发展人体自身发育和培育的需要,是人发展自身的现实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有精神化需要,有技术结构把握的需要,也有意志磨炼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定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对体育发展要求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生活主体交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是体育发展中的客观多元性,是由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决定的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
2.1科学发展观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来说,它无疑是处于根本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体育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不可以或缺的根本性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确认就是要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坚持对人的体育教育的全面施教,坚持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育就是实施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代一代的教育传递下去,正是可持续发展体育的基本体现。因为体育教育既能不断满足人的身体发育和培育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对体育内涵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体高层次的生活实践的需要。
2.2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根本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根本所在,体育教育改革应以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这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体育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活动,既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它既能有利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也有助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必须确定有助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确定体育教育的方案,体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体育教育从一个侧面,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去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2.3塑造人的发展是体育根本的任务
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是要使体育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大趋势,要求人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对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体育教育担负着塑造人的任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这是人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体育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通过体育教育的改革,可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目标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可以使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能与人的智慧的统一。体育在塑造人的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使命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中每一项而言、如体育本身也要实现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2.4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与改革过程中的老矛盾、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教育改革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探化才有可能解决。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应与高校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和发展。决不能使体育教育改革游离在高校教育改革之外。当务之急在于高校教育小断发展和提升的浪潮中,体育教育要从体育本质规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加速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体育社会化的既定目标,使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和好处,真正地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这是解决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不可分割的客观地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社会化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3、体育社会化和改革的深化
3.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同整体教育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有它自身的特性,将可能成为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和象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教育所具有一定的特征,使它要面向市场,要体现其相关的特性,至为关键则在于实现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这一点与计划经济年代所提出的体育社会化具有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年代,体育社会化主要是要求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深人到社会主体的各个阶层,体育不仅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而且应深人到广大的农村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化的基本着力点是要通过体育、市场的形成及体育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加速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的进程。
3.2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决定性一步,是要加速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深化改革的决定性环节。体育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观念的现代化,要求体育活动的主体观念现代化,要明确体育在社会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特定的作用,明确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使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要求,不仅“人体”,而且“人脑”,使之成为人的、现代化的标识之一;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引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特别是作为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主力军。此外,体育教育改革中要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中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全方位的推进,尤其是体育教育课堂上应有很浓的现代化气息,决不能停留在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使人们从心底里热爱体育。
3.3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要大力加速体育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是其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武器体育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要把推进科学化摆在体育教育改革的头等地位,无论是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全局来说,科学化势在必行,把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引人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体育设备,体育场、馆、池及体育的管理科学化;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体育的信息化、体育组织科学化、体育资源共享和社会化,是实现体育教育科学化的有力措施和基本保证此外,体育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的核心就是发展,尤其是体育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谓的体育教育改革的科学化,总的来说,就是要从始至终,从里到外,都要使体育教育合乎规律地获得迅速的发展。
篇9
关键词:教学现代化;教学资源;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01-02
军队院校教育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的现代化有赖于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当今世界信息的高度发展要求任职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现代化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各任职院校已经把教学现代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现代化的现状
分析目前,教学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任职教育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现代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各方面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依赖于教学现代化整体推进程度的制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能力的影响。
1、现代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现代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现代化背景下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应该了解的关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现代化现状。与“教员现代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现代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不过现代化技能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现代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员的现代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现代化现状。不管是从军队院校主管部门还是各个军事任职教育院校,对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不断加大教学资源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现代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很大,但是建设质量有待提高,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相对较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二是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把各类教学内容一股脑儿地上传到网络服务器,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很难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现代化现状。各个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现代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院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络。各个院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教学现代化是指以军队任职教育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现代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
教学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教学。教学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现代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现代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程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教学现代化得以实施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现代化(教员是教学
现代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现代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现代化、教学媒介的现代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三、提高军事任职教学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二是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保障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1、提高教员现代化素质的对策。提高教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教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制作处理技术和教学信息化应用平台的操作与管理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精讲一研讨一自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指引式、研究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等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对策。确定现代化内容,教学资源现代化应着力建设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标准要规范化;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制订现代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可从四个角度进行规定:一是从资源开发技术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最低技术要求:二是从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素材、课件,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资源的属性可以作为资源库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素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篇10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现代化;自觉追求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117-03
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被忽略到逐渐关注;由关注教师群体专业化到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对专业地位的认可到关注教师“内部”专业素养的提高;由关注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化到个体专业化[1]。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呈现“由外到内”的运动趋势,强调个体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而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往往以被动接受,“外控式”的专业化为主,这也使教师逐渐对自身专业发展产生倦怠,只有利用教育现代化作为契机,把“外控式”教师专业化转化为“内驱式”专业自觉发展才能克服“倦怠期”,实现教师专业现代化发展的自觉追求[2]。
1 专业发展“倦怠期”的成因
1.1 机械化的工作模式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不断的挑战,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想不同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迎接各种挑战。可是,随着教师教学经验和阅历的不断丰富,足以应付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部分问题时,这种主观专业发展顿然消失,随之产生的就是不断的机械化工作,而每天的工作模式定格为“备课-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琐碎事”,面对流水式的机械化工作模式,大部分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失去了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3],只能依靠低效“外控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来保持专业的“发展”。
1.2 个人成就感偏低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受自身因素和客观原因影响,长期满足不了自己的个人需求与愿望,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挫折,未能达到个体自身目标。这时,教师开始感觉到没有什么可做,或者是没有什么值得做,认为自己在职业上不能作出贡献,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挫折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对自己的职业技能产生怀疑,并继续在“挫折”中不断否定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迷茫与无助,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性无助”,最终会失去工作动力[4],毫无个人成就感,更谈不上对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了。
1.3 职业发展的“高原期”
教育心理学中“高原现象”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而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会出现“高原现象”[5]。 一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对于年青教师而言,“高原期”的出现往往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特别是新课改改变了过往许多的教学理念、技能和方式,教师自然要重新学习与适应,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新知识和能力完成同步前,教师会感觉到自身专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开始产生怀疑和焦虑,由此产生倦怠心态。而对于资历较深的老师而言,他们已经在自身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和付出相当的贡献,很大程度失去了向上挑战或者承担更大责任的动机和机会,从而反思自身价值,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渐渐形成一种失望、沮丧的职业价值观念,对专业发展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
2 利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
面对教师普遍的专业发展倦怠现象,单纯依靠“外控式”的专业发展模式显然不能起到效果。要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倦怠现象,只能依靠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把“外控式”转变为“内驱式”的发展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立足于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上,促进教师主观能动地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现代化。
2.1 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现代化
1)思想和意识现代化的自觉追求。首先,“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要做到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现代化,就要先利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意识呼唤自我的发展意识。过去教师往往在教育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的意志一味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因为这种霸道的“权威”不仅伤害了学生,更伤害了教师自身!试问一个说什么都正确的教师,他还会自觉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吗?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当今众多的教育理念呼唤人性的回归,倡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与“学”被认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个体的活动,教育者是“蜡烛”,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6]。而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意识下,“教”与“学”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教师通过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帮助学生建构出自己的理解,更构建起一个互动的平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反馈,“教”和“学”之间不断构建新的问题与新的理解,这个过程教师不仅仅是付出,也得到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这种既照亮了别人也光彩了自己的教与学模式就是“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现代化专业发展理念。也只有这样,现代化思想和意识才能呼唤教师主动、积极、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新时代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即为学识渊博的人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成为典范。然而面对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却有了新的诠释。当今教育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教师师德受到严厉拷问,是否“学高”就能为师?如果其身不正,就算学问再高也不该为师。卢梭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现代化的教师不再只是强调学问有多高,知识有多渊博,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强烈的责任感。身教胜于言传,培养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不是只有知识就可以的,更需要教师身上最根本的那份“师德”,那份“身正为范”的崇高追求。所以,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高”再不仅仅是指学识渊博,真正意义的“学高” 是指教师拥有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行动打动学生,使学生从他身上学会知识,学会做人的超凡本领。
2)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追求。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常常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工作脱节,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其实,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之间除了实践,更关键的是从实践中得出反思,从反思中有所行动,从行动中开展研究。
首先,自觉开展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反思、总结、归因、评价、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波斯纳提出“经验+ 反思= 教师成长”的公式[2],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收获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通过反思理解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当然,单单依靠教学反思显然不能达到专业现代化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带着问题去进行教学实践,明白“如何教”,“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在已有的理论知识指导下,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进行个人行动研究,这对于教师实现专业现代化的自觉追求尤为重要。
其次,自觉开展教育研究。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现代化就离不开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教师不可能再依靠过往教学经验来应付各种新问题。教师必须要从简单的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这也是教育现代化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研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常规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最好的实验过程,这也为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专业发展模式不但帮助教师解决周围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职业的创造力,只要坚持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就能做到专业现代化发展的自觉追求。
2.2 教师专业发展要建立在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上
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除了需要教师不断地自觉追求,也要让这种发展建立在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上。有且只有教育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和要求,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现代化对当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以下要求。
1)自觉培养创新和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形势时刻改变,作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应该跟随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摒弃旧思想,积极学习创新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第一,把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相结合。教师需要了解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教师、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把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充分弘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最佳人生价值。第二,因材施教,公平对待。传统的教学当中常常会划分“差生”和“好生”,这样的划分凸显了教育的不公平性。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力,作为当代教师,要一视同仁。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第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以香洲区北岭小学为例,它积极倡导教师学习“生本教育”理念,从观念上改变教学思维的固有模式,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让学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从主体角色变为引导者角色,在帮助学生更好习得知识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创新与现代化。第四,终身教育、终身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时刻学习,时刻保持知识的新鲜度,适应时代潮流,跟上时展的步伐。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光明的钥匙,对教师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2)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能力来辅助教学。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普遍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其中“CAI课件设计与教学”是多媒体教育技术中的重要组成。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节省课堂板书时间,使教师的讲解更具条理,能让师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交流互动方面,为开展各种建构教学提供了充足支援。在北岭小学的“生本教育”实践中,教师充分运用CAI技术,与“生本”课堂教学无缝对接,通过该技术的运用教师充分创设情景、开展先学后教以及建构式教学活动,做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生动有趣地展示教师所需表达的内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代教师必须自觉扎实多媒体基础技术,熟练操控计算机,尽早实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
3)自觉学习基本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知识。现代教育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他们受到各方的爱护,是温室下的儿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作为现代化的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及时维护健康的心理。心理保健包括研究各种心理特征,预防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各种心身疾病和病态人格,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等。心理咨询则是指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帮助学生避免或清除不良的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防止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能力,有助于判断学生学习生活的困难所在,追查产生困难的原由,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疏导不良情绪,将学生的心理疾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心理学知识是教师应该自觉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3,240,241
[2]何小忠.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及其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9):123-126.
[3]马云.试论倦怠翱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改进[J].教育导刊,2011,(9):56-58.
[4]王文增,魏忠凤. 积极应对职业倦怠,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8,(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