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汇报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下经济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区委办公室:
201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加快全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步伐,打造创业型班子,壮大林场所经济,实施振兴战略目标,结合桦林经营所现经营状况,现将桦林所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2016年全年经济总量534万,2017年全年总量850.75万元,2017年上半年613.95万元,2018上半年627.35万元。
一、灵芝项目的发展情况
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稳步发展灵芝产业,提升灵芝产品质量,增加灵芝产品效益,搞好灵芝产品销售;逐步引导职工群众投入灵芝种植项目中去,努力发展壮大灵芝产业,扩大规模,打造灵芝产业种植基地。截止目前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计透出生产干品灵芝数量2万斤,生产22万盘灵芝,累计产出6000斤孢子粉和灵芝盆景5000株,实现产值800万元。
二、棚室蔬菜发展情况
现有蔬菜大棚三栋,总计1400平米。全面提升桦林绿色蔬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坚持绿色无公害的发展道路,通过大集售卖、市场摊位和网上销售等多种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媒介。累计棚室蔬菜产量6万斤,实现产值10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三、食用菌项目发展情况
我所累计种植林下木耳390万袋,在抓好现有的林下木耳种植项目的基础上,秉承请进来、学得会的基础理念,对全所木耳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全所木耳提职增效做好技术保障;累计产量40万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
篇2
1 发展现状
1.1 取得成效 1999年以来,紫阳县以林业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重镇、强村、大户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据统计,全县新建山林经济基地近60万亩,2011年末保存122.8万亩,农业人均3.86亩,基本形成“中低山茶桑油桐和柑桔,中半山耳菌核桃和板栗,中高山木本药材和生漆”的立体山林经济格局;实现山林经济总产值12.4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78.58%;实现农民山林经济纯收入达到2646元,年均递增近70%。主要特点是:富硒茶产业突破发展,蚕桑产业稳步发展,水果产业发展稳中有进,药油干果菌产业发展加快,林下种植产业突破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快步跟进,林业种苗产业巩固提高。
1.2 基本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山林经济发展,把山林经济发展纳入对镇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齐抓共管。二是项目支撑。各级林业和有关部门重点项目倾斜支持山林经济发展。县上把林业重点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发展山林经济,并与支农项目捆绑实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落实政策。全县全面完成林权主体改革任务,林权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林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积极性高涨。四是创新机制。富硒茶产业发展县上组建了茶叶总公司和行业协会,建立了若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实施了茶叶原产地保护,统一了商标品牌,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蚕桑产业成功改制,建立起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行保护价收购鲜茧,扶持优良簇具推广,与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其他产业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利益连结机制。五是科学发展。一抓典型,树样板,促发展;二抓科技,提质量,增效益;三抓指导,搞服务,促平衡。
1.3 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弱。紫阳山林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给农民增加了收入,但基础仍很脆弱。二是质效低。由于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低下,经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单位面积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不高。三是链条短。许多项目只处于原材料型生产阶段,综合利用率、商品率低。四是资金缺。农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融资难度大、项目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山林经济发展资金匮乏。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尽快加以解决。
2 发展设想
2.1 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生态、高效、循环”的理念和“标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以生态系统为根本,以产业基地为支撑,以生态文化为引领,以现代园区为抓手,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促进大生态、大农业、大产业建设,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山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全县山林经济产业达到基地规模143.85万亩、总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创建省级示范园区、建设市级示范园区、狠抓县级示范园区和镇级示范园区,逐步建成“彰显地域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示范引领作用强”的支撑项目,形成产业集群。
2.2 空间布局 落实“三区(高山林下经济建设区、中山综合型林下经济产业区、低山集约型林下经济产业区)、三带(汉江自然生态道教文化旅游产业带、任河生态景观旅游观光带、茶园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多点(多个林下产业示范基地)”布局,逐步形成以养殖、种植、集约经营、产品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山林经济经营模式,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规模效益。
2.3 重点突破 一是实施产业发展突破。做优做强富硒茶饮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改造提升蚕桑丝绸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产业、积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壮大山林休闲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竹木采伐加工产业、着力培育绿化花卉苗木产业八个产业发展重点。二是实施体系建设突破。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监测四大体系,千方百计提高山林经济综合效益,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3 对策建议
3.1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布局,合理布局、各有侧重的发展山林经济,中低山集中发展茶叶魔芋油桐柑桔,中半山集中发展食用菌蚕桑核桃板栗,中高山集中发展中药材木耳和生漆。
3.2 项目支撑,资金扶持 把争取项目资金始终作为保障山林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为山林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重点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及时编制、包装和储备项目,到国家省市汇报争取项目资金。三是专项资金专用,将涉农项目资金向山林经济发展倾斜、捆绑发展。
篇3
岑溪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19.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3.69%,林地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岑溪特色,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林下养殖业发展,以全市林改工作全面开展为契机,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部门宣传、扶持龙头牵动、加强培训、优化服务等多种有力举措,使全市林下养殖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溪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曾作出了“兴岑先兴林,林兴百业旺”的战略决策,使林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早在1991年就消灭了宜林荒山,1994年实现全海拔绿化达标,自建国以来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38.43万亩,“十一五”期间造林28.23万亩,并先后多次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合格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十五”以来,根据国家林业“分类经营、分区突破”战略,溪岑市及时调整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兴林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产量为重点,突出抓好速丰林和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管护,“十一五”期末,全市实现速丰林30万亩,木材加工产值达32.8亿元,溪岑林业得以再次飞速发展并实现了新的跨越。“中国肉桂之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绿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绿色名市”、“生态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凝聚着溪岑林业工作者辛勤的汗水。2010年,溪岑市被区林业厅授予“2009年度广西林业发展进步县”。
一、林业基本情况
溪岑市地处桂东南、云开大山西北麓,位于东经110゜43′10″至111゜ 22′10″,北纬22゜36 ′40″至23゜ 12′42″之间,属低山高丘地区,1995年撤县设市。2010年,全市总人口89.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06万人,占总人口84.68%,农村劳动力资源42.58万人。全市辖14个镇,282个村(社区),5949个村民小组,16.6万户农户。
全市林业系统现有干部职工1008人(不含退休410人),其中行政人员41人,事业人员504人(含林业站85人),企业人员463人。在行政事业人员中,全额编制166人,差额编制114人,自收自支265人,其中由林业局发放工资的差额和自收自支人员178人。中专文化以上321人,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404人。
(一)林业资源情况。全市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08.05万亩,商品林林地总面积239.15万亩,公益林林地总面积6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86%,全市活立木蓄积量8775648立方米。现有主要用材林马尾松174.11万亩、湿地松3.75万亩、桉树33.99万亩、杉木4.11万亩,竹林13.05万亩,名特优经济林肉桂12.2万亩、八角12.75万亩,软枝油茶2万亩。
(二)林业木材加工产业情况。木材加工业是我市林业的主要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252家,其中:中密度纤维板类企业有1家,胶合板类企业13家。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2亿元,其中木材加工产业32.8亿元,生产各类人造板23.8万立方米。201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55亿元,其中木材加工产业40亿元,生产各类人造板30万立方米。
2011年,木材加工企业年消耗木材约45万立方米,年上缴税金923万元。
(三)林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鉴于我市林业的实际情况,林业发展亟待解决有四大问题,一是林地分户经营和产业集约化经营矛盾问题,发展林业产业需要集约化经营,才能充分发挥林业技术优势,而林地的分散经营制约着产业集约化发展。
二是单位林地面积单产低、效益不显著问题。我市林地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数倍,山区农民致富希望在山,要优化树种结构,培育名、特、优品种,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传统林产品优势发展不强。我市拥有松香,玉桂、八角香料,油茶等一批特色林产品,也拥有一批林木良种资源。就当前情形看,自治区级林木良种溪岑波塘松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我市松脂、松林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林产品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规模,市场拉动基地建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二、今后林业工作的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今后林业工作的思路
着力提升单位林地的产量与效益,体现靠山致富的科学性与现实性。公益林区要调整结构,提高生态效益功能,发展林下经济等。商品林区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调整树种结构与布局,加强中幼龄林的抚育经营,创建包括马尾松脂材两用、油茶、桉树、玉桂等特色示范林,引导农民科学经营林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实行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目标。
(二)工作重点
一是创建一批具有溪岑特色的丰产示范林。重点打造马尾松脂材两用林,通过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实施中幼林抚育补贴等方式,带动农民科学经营马尾松,实现林地产出增收,拟在三堡、马路、梨木、岑城与国有七坪林场等建脂材两用示范林。建设一批溪岑软枝油茶、玉桂、八角、桉树丰产示范林,提高单位产出,为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充足资源。
二是探索林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路子。集体林权制度的主体改革已经结束,林权的落实为农民发展提供充足保障,因此,须探索走股份制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产业路子,建设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型的高效林业基地。
三是继续扶持林产加工业,建设林产品物流市场,确保农民丰产也丰收。通过建立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使林产品加工与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良性循环,促进产业长足发展。
四是继续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与“千万珍贵树种送农户”活动,营造溪岑良好的人居环境。
溪岑市林业局
篇4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效益分析;问题;对策;安徽泾县;榔桥镇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27-0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状况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退耕户“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笔者通过参与实施、跟踪调查,对皖南集体林区乡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了解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基本情况
泾县榔桥镇是典型的皖南山区镇,位于县城东南部,205国道穿境而过,修建中的京福高铁纵贯全境,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风景区中心点。全镇总面积331 km2,辖1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全镇有林面积2.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2%,是泾县的主要木、竹产区之一。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2004年结束,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96个小班,面积为469.7 hm2,其中生态林438.3 hm2,经济林31.4 hm2,涉及到全镇12个村。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对农民纯收入贡献明显。据监测,项目区人口每年人均获得退耕地纯收入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共计525元。退耕地营造竹林和意杨林已开始有一定的收入,营造的杉、松和枫香林木长势喜人,经济林也即将获利。榔桥镇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基本为坡耕地、山坂田,没有占用基本农田,退耕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
2.2 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进一步改善了榔桥镇的生态环境。榔桥镇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基本为坡耕地、山坂田,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黄田“洋船屋”等旅游景点周边的坡耕地植被逐渐恢复,有效提升了该镇旅游资源质量。
2.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榔桥镇境内共有大小企业400家,退耕后,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又增加了退耕户家庭的收入,发展了当地工业经济。这些退耕户就近就业,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榔桥镇的造林步伐,扩大了林地面积,增加了林木蓄积,改善了林种结构,并对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3.1 农户管护意识淡薄
农民对林木的抚育管护仅满足检查验收的最低要求,即以苗木成活、拿到钱粮补助为目的,尤其是在护林防火方面,普遍没有制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专项防火资金没有配备,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应对大面积森林火灾,每年都有因农民烧地坎、田埂等引发的山火烧毁苗木的案件。实施退耕还林的小班大部分在山边,受野猪影响较大。特别是竹类,母竹出笋后易受野猪破坏。
3.2 工程管理难度大
由于退耕地块非常分散,每年自查面广且量多,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还肩负政府其他工作,林业干部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林业技术人员少,对工程的管理力不从心,工程管理难度大[2-3]。
3.3 补助政策资金不足,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现在的退耕地都已进入第2个钱粮补助期,补助资金只有原来的50%。目前,退耕还林成效与农户的预期差距较大,在未能找到新的有效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可能对还没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退耕地进行复耕或疏于管理。退耕补助资金是涉农资金,由财政所发放,不准克扣,对于这方面的资金,林业部门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政府对后续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不足,产业开发技术薄弱等。
3.4 政策调整的影响
退耕还林实施前,山坂田都要交农业税,当时一些农户以极低的价格或代交农业税承包给大户经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田补贴的提高,这些农户不但没有享受到国家优惠的退耕还林政策,而且农田也变成了林地,也享受不了国家的农田补助。这样就引起了一些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 发展对策
一是拨付专项防火资金,配备专门设备,以村为单位,组建半专业消防队。在春耕开始时加强对农户烧田埂的管理以及日常防火巡查工作。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规模,增加技术含量。引进优良品种,大力防治病虫害,搞好乡、村2级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行合理的粮林间作,正确引导农户进行林下种草、林下种药、林下种菜和发展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大农村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1-2]。三是对大户承包山坂田实施退耕还林的,本着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督促大户给被承包农户不少于国家农田补贴标准的款项。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超前谋划。根据全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规划布局,结合地理位置、通讯、水源和交通等因素,筹建以竹笋、油茶等为主的新产品加工企业,抓好以枫香、意杨为原材料的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为后续产业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五是积极向上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汇报,对野猪较多的地方,予以适量集中捕杀。六是集中招聘一批年纪轻、干劲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为林业全面发展增添力量[4]。
5 参考文献
[1] 莫显平,杨绍芝.荔波县退耕还林工程调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61-263.
[2] 李春兰,谷建才,谭绪泉.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围场县和易县为例[J].林业经济,2009(10):47-49.
篇5
近年来,牛场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农业产业革命的相关决策部署,按照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要求,集中资源力量培优育强一批种植业集约化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壮大产业,推动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革命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牛场镇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牛场镇总人口7.8万人,区域总面积244.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到9.55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5%。牛场镇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左右,年积温达到4574℃-5609℃,无霜期长至245-278天,土地以丘陵为主。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牛场镇地处瓮安与福泉交界处,瓮马高速、206省道、瓮马铁路,拟扩建的205省道、308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贵黄高速通车后处于贵阳1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三是优势产业发展框架初步搭建。按“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500亩大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面积达1.9万亩,其中5个500亩坝区8979.18亩、3个200亩以上坝子911亩。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全镇入驻坝区企业、合作社达到17家。在水源、堵浒坝区采取“双公司+双订单+双保险”模式,效果明显。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精准推动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2人,全年共培训农牧民2300余人次。全镇辣椒、大福姜、中药材、生猪养殖等产业稳定发展。现存规模生猪养殖场43家、家禽养殖场12家、肉牛养殖场14家、肉羊养殖场6家,2020年全镇畜禽产业产值共计31477.2万元。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以促农增收致富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打造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辣椒、大福姜姜生态种植为重点产业,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为特色产业,统筹推进粮食、烤烟、茶叶等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1+2+N”产业格局。2021年,生猪年出栏15万头,粮食种植5.78万亩,辣椒种植15000亩,大福姜种植4500亩,中药材6800亩。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途径,提升农户增收效益。
三、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我镇将重点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围绕“做稳养殖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集体经济、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
(一)做稳养殖产业。一是加强要素保障服务。遵循服务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境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提前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深入各个拟选养殖场进行现场踏勘,依据规范,指导建设单位合理选址,确保牛场镇生猪养殖业科学、有序、高质发展。在服务好生猪养殖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严守生态红线,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生猪养殖项目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环境执法范围,监督建设业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承诺事项。依法依规做好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实现生猪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肩走”。二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合理确定林下经济模式及规模,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确定发展重点、规模和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灵活选择各种适宜模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向“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方向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问题。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积极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生猪生产龙头企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贴息等金融扶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养殖场户根据市场变化有计划地安排发展策略,科学饲养,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养猪业科技含量。完善信息服务,通过科技下乡、进村入户等形式,积极为养殖场户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市场和技术信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创造绿色健康的生产和消费舆论环境。
(二)做优特色产业。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聚焦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及重点产业和优势品种,以牛场镇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市场需求,推广“四双模式”全力发展辣椒、大福姜、中药材、羊肚菌、精品商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稳步提高单产,加快农业规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确保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率达到95%以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新农村农业社会化发展走出新路子。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通过小农水、组组通、农业开发等项目,积极争取和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坝区排灌设施和坝区沟渠、电力、机耕道、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为坝区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农业保险。在全面抓好中央和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同时,结合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保险和价格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消除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提升农业产业应对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按照高效作物下坝、经济作物上山的的原则推进产业发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我镇水源、马龙井、三江等村种植辣椒,桂花、三江、迴龙等村种植大福姜,黄家湾、石板寨、迴龙种植中药材,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支柱产业。
(三)做大集体经济。一是全面推广“村社合一”。全面成立并完成村、组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登记赋码、挂牌运营、规划发展工作。全面推广村社合一,探索发展“组社合一”,以朵郎坪村河湾组、水源村杨家屯组示范带动,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的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要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全面推行“三清单两流程一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作为村级合作社发展产业的牵头人,引导和推动村、组级合作社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根据群众股份情况参与分红,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三是创新组织机制。深入推进“双公司+双订单+双保险+双支部”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切实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
篇6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通过建立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围绕进一步培植壮大我县林、茶、菌、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新型产业,建立一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培养锻炼一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培育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为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该工作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特派员现状
我县共有10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来自农业、林业等部门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达95%,有一技之长,相当于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乡土拔尖人才有5%。主要职责为: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林、茶、药、菌等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帮扶、推动实现农科对接和扶持发展合作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我县还建有两个省级特派员工作站:祁门县祥源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8人。祁门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7人。两个工作站主要以企业现有产业化为基础,利用我县祁红产业、中药产业等优势资源,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各高等院所技术支撑,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在新产品开发、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增值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扎实开展科技扶持工作
1、抓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与创业辅导。
一是科技特派员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开展“家门口学堂”送科技等活动,每年举办特色产业专题培训班,开展特色产业种栽植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2017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95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5人(茶叶生产50人、肉羊生产50人、淡水池塘养鱼50人、中药材生产45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农资经销员50人、电商人才50人)。培训特色种养业贫困户1781人次、新型经营主体280人次。
二是邀请专家授课。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做《祁门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代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质量》专题讲座,编印常见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2000余份,发放给农民,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
三是开展科技扶贫宣传工作,科技特派员携带中药材种植宣传展板、宣传单页,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农村小课堂”活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中药材种植技术。
四是依托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培训。2017年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次,培训贫困户、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民共150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实地科技服务100余次,发放最新中药材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专题培训5场,受益300人次,培育农村新型技术人才20人,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由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牵头组织实施了茶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红茶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等项目、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及人才团队项目4项;推广《祁门红茶清洁化初制厂建设规范》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全县已经新完成30家村级茶叶初制厂改造;推广中药材白芨、石斛、金线莲等3项新品种及其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共生产白芨组培育苗1500万株和石斛组培苗20万株,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机制,促进了茶叶和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创新服务机制采取有效的扶贫措施。
一是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我县年初下发《关于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助力扶贫工作的通知》,选派一批县级科技特派员赴31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开通服务热线,定期到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开展科技培训帮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施的运用,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技术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实现农业与科技对接,扶持发展合作组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的同时,通过跨村跨乡服务,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使基地的示范典型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158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1580名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带动性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8家、专业大户15户。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36家(联合社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110家,其中省示范农场8家,市级示范农场3家;专业大户265家。
四是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祁红茶业公司于2015年3月份牵头成立了祥源祁红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成员户有12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0家,建立起了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联合体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和农户进行培训,提高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管理水平。
五是通过整合资源带动:通过“流转”经营管理形式,祁红茶业公司在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完成2000余亩荒山流转和道路占地征用合同签订,以及历口环砂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并优先吸收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时,峰源科技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劳务,优先租赁贫困户的土地。
六是合作经营利益联结:祥源公司除了流转经营之外,还采取了与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是在茶园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统防统治管理协议,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高于市场行情价格优先收购,并同时实行二次返利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户收入和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祁门为安徽省第一林业大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由于历史的传承,加之多年来的培育,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推广,形成了一批品质优、市场广、效益好的特色农林产品。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1、茶产业:茶叶生产较快增长。我县2017年生产茶叶6530吨,实现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0.86%和31.01%,均为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4721元,比上年增收1093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茶叶品牌持续扩大。“祁门红茶”公用品牌以27.3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8年荣膺十强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三大品牌”等。祁红种植标准化进一步改善。2017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150亩,有效认证有机茶园0.89亩,全县累计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茶园达11.9万亩。4万亩茶园实施了茶园绿色统防统治示范建设,1.5万亩茶园推行机械化采摘。生产清洁化继续推广。5000亩茶园完成标准化生态高效茶园改造,30家初制厂通过清洁化改造验收,切实从源头保障了茶叶加工的卫生安全和生产效率。
2、林业产业。着力扶持发展林业特色种养。2017年以来,全县共打造油茶、香榧、毛竹等示范基地10个,发展木本油料及特色经济林。全县56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
3、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坚持科学发展,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立体复合经营。新建新安镇2000亩道地中药材、2000亩杜仲林低改、塔坊镇1500亩油茶林下黄精、大洪岭林场2000亩杉木林下黄精等千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以及闪里镇瓜蒌药菊、平里镇白芨、凫峰镇覆盆子、新安镇前胡等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5个,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0.5万亩,实现产值29.28亿元。培育优质药材种苗。培育良种壮苗是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的基础。峰源公司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开展白芨、祁术、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苗木培育,新建育苗车间3000㎡、苗圃地100亩、驯化大棚22个,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恒温无尘控制育苗,已经生产白芨继代组培苗700万株。仙寓山公司在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新建苗木基地50亩,利用野外自然条件培育祁术、黄精等中药材苗木,为中药材大规模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4、贫困农民增收。2017年完成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村21个、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户1640户、“一村一品”专业村9个。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3058个,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总资金5580万元,实现31个贫困村项目、资金全覆盖。全县有2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带动贫困村31个、贫困户4358户。全县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一是峰源公司在平里镇贵溪村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30亩,为贫困户脱贫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祥源公司完成2000余亩荒山以及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合作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涉及面覆盖8个乡镇,为保障农户收益不减,公司采取流转费按年分期支付,优先用工的长效扶持方式。全年共支付流转费、物资补助及劳务用工费达百万余元。
四、存在问题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科技特派员大多数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福利待遇较低,无额外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农技人员的知识有待更新,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了解不多,跟不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3、工作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的方式、方法有些滞后,工作成效体现不明显。
4、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实质性政策和措施支撑。无激励机制,相比和企业外聘的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
5、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不足,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影响特派员工作迈上新台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
五、下步措施
1、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
2、完善科技特派员团队管理制度,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动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篇7
今天,市委农办组织召开全市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奋战60天,全力冲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刚才,参观了**乡农业服务中心档案建设,听取了**乡、庆华镇**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汇报,杜乡长介绍了磨芋种植经验,我觉得很好,我很赞成。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今年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抓好档案资料整理,做好迎检工作准备。
从现在算起,离年底仅只有60天,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以无往而不胜的决心、奋勇争先的精神、苦干实干的态度,努力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目前,时间已进入迎检准备阶段,各项农村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需要上下各级配合,既要选好迎检现场点;又要做好软件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大家要向**乡学习,抓好档案资料整理,做好迎检工作准备。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华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是没有优势,只有在做特上下功夫。一是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即:速生林竹。以思平纸业、大川木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溪河两岸、退耕还林地、路旁、庭院四周新建巨桉、慈竹等纸浆工业原料林基地。优质水果。以黄花梨公司、绿林公司、玉林公司、山下红研究所等省、市重点企业为龙头,深入推进襄渝铁路以东前锋至溪口优质梨产业带建设,全力推进襄渝铁路以西优质杂柑、山下红蜜桔发展,加速构建水果品种改良,规模种植,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优质畜禽。以添鹏、永泰肉类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华蓥山退耕还林地、小溪河等有利资源,重点发展好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加速构建畜禽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产销、疫病防控、技术服务和加工营销体系。优质蔬菜。以山地公司、果蔬气调库等为龙头,突出华蓥特色,发展壮大以山珍为主的林下蔬菜。重点发展**、天池、阳和、高兴、观音溪等高山反季节特色蔬菜,建立野生蔬菜生产区,着力建设华龙、双河、古桥等城郊精菜生产区、建设永兴、明月等沿江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二是发展六大特色基地。特色草食畜禽。重点在**、天池、观音溪、庆华等发展野猪、野鸡、肉牛、肉羊,在观音溪、双河、高兴等发展肉兔,在禄市、永兴、阳和、高坪片区等发展肉鸡,在阳和、高兴、庆华、明月、华龙等发展肉鸭,在明月、双河、观音溪、古桥等发展肉鹅。特色名优水产。以古桥精养渔场、阳和冷水鱼养殖场为重点,大力发展美蛙、叉尾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特色果药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带发展淡季瓜果、中药材等。特色品种养殖。发展野兔、野鸡、野猪、肉鸽、鹌鹑等名特优新产业,紧跟市场需求,壮大高效养殖能力。特色林果产业。重点在山区、丘陵高台区等适宜地带发展干果林产业。特色休闲产业。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重点依托旅游景点和文化古迹,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开发“农字号”、生态型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搞好劳务开发工作。
劳务开发工作,我市形势发展良好,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我市即将列入全省劳务开发基地县,这是我市以前多年争取没有办到的事,同时省劳务办将为我市健全劳务网络平台,即将成立四川省劳务输出总公司华蓥分公司。这有利于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四、做好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缩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它的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好新农村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虽然已确定在庆华镇香龙山片区,但各乡镇也应积极开展本镇的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计划,从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五、做好农业信息的报送。信息报送反映的是你镇的工作动态,你镇的工作成绩。这项工作至关重要,是纳入了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每个乡镇每月要报送1-2则信息于市委农办。
篇8
由于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年初以来,我县森林火灾频发,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对火灾频发的态势高度关注,采取了超常规措施,组织县专业森林消防队及乡镇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全力以赴扑救森林火灾,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及各乡镇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火场组织指挥扑救。现将我县1-2月份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火灾发生及查处情况
今年年初以来,我县森林火灾频发,截止3月4日,我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9起,目前全县因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0多万元,为历年之最。发生19起森林火灾中,有14起是因烧田、烧地边草、烧甘蔗引起的森林火灾,1起是迁坟燃炮引起森林火灾,2起境外火烧入,2起起火原因正在调查。县森林公安局共查破森林火灾案件17起,其中查破森林火灾刑事案件5起,逮捕5人;查破森林火灾行政案件12起,林业行政处罚12人,罚款26000元。
二、防控主要措施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压倒一切的稳定工作来抓。
1、1月8日,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市冬季森林防火工作视频会议。我县接着召开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戴副县长对全县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2、2月4日,在召开全县林业系统2009年工作总结会上,县委董副书记、戴副县长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3、2月8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电示重点县(区)禁火令。2月10日,我县全县禁火令,截止3月4日我县共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6.5万份。
4、2月10日晚,王健副市长致电给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传达市委刘正东书记、市政府谢泽宇市长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指示,并要求务必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森林防火工作,特别要严令乡镇领导一定要归位抓森林防火工作。
5、2月11日,市人民政府给各县(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我县转发了市下达的森林防火紧急通知到各个乡(镇)、场,分析当前我县森林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势,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全力做好森林火灾防范及扑救工作,为全县人民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节日环境。
6、2月24日,县人民政府拨给县林业局15万元森林防火专用经费,用于县专业森林消防队购置防火器材、物资等装备。同时又拨给每个乡(镇)3万元的森林防火专用经费,县林业局又从其它经费中支出9万元给每个乡镇1万元作为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经费。
7、为加快火灾案件查处力度,从严从快处理火灾肇事者,县林业局采取超常措施,委托乡镇政府对违反野外生产用火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并公开曝光,是儆效尤。
8、落实值班制度,及时报送信息。今年以来,全县各乡(镇)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干部职工轮流值班制度,科学调度,及时处置火情,确保政令畅通。对卫星监测反馈的热点及群众举报的情况,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专业森林消防队24小时集中待命,随时做好扑火准备。一旦发生火情,主要领导立即赶赴现场,迅速组织指挥扑救。同时实行市防火办的“一天三报”制,每天当班人员认真做好来电记录和汇报,做到有事及时汇报,无事报平安。
三、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天气原因影响。从2009年6月至今,全县持续高温干旱,地面杂草、林下腐质层增多,森林火险等级为高危险。
二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野外用火频繁。当前正是炼山及农事用火的季节,野外生产用火频繁,森林火灾隐患大。
四信息报送不及时。个别乡(镇)对森林火灾情况报告不及时,对卫星发现的热点未能按规定反馈。
五扑火力量不足。目前我县只有一支专业森林消防队30人,每个乡镇虽然都设有半专业扑火队,但人员参差不齐、装备不足、有的形同虚设,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扑救本辖区内的林火。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3月1日召开的全国、全区、全市森林防火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各级领导对当前森林防火工作的指示,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责任。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措施不到位,造成森林火灾或扑救不力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确保各级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抓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森林防火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落实责任,落实森林防火成员单位部门包村责任,乡干部包村、村干组干包户。
三抓好森林防火互动联防工作。乡镇之间、村屯之间要与相邻乡镇、村屯互相通报森林防火信息,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互相支援。做到群防群治,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动员所有的护林员按照划定的责任山范围进山巡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派出森林防火巡逻队,由一名森林公安带队到各乡镇进行巡查,各乡镇也要派出森林防火巡逻队进村、屯、重点林区巡查。发现违规、违法用火的,该罚款的罚款,该捕的捕。县林业局授权各乡(镇)林业站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罚没款县财政全额返还给各乡镇。
四抓宣传教育。县广播电视局每晚要在**频道连续播放《森林防火条例》、《**县人民政府2010年森林防火令》、《森林火灾案件举报有奖通告》,对森林公安机关查处的森林火灾案件进行曝光,各乡(镇)要在显著的位置悬挂横额、张贴宣传标语,每个街天要广播宣传。各乡(镇)要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在每个村的每个屯召开宣传大会,要与群众算一笔经济帐政治帐,使他们懂得引发森林火灾得不偿失。每个屯要张贴1张《百色市森林火灾禁火令》,每户签收1张《**县2010年森林防火令》,切实做到森林防火宣传工作不留空白。
五增强扑救森林火灾的力量。要在各乡(镇)组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经费开支列入县财政预算,落实队伍扑火器材物资装备,队员每月每人300元,打一场火补助50元,以后扑灭森林火灾,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要力量,立足“打早、打小、打了”,火灾扑灭后,要清除余火,清理火场,预防死灰复燃。
六抓火案查处。发生森林火灾后,森林公安机关要立即组织力量在第一时间到达火灾现场,开展案件侦破工作,加大破案力度,已侦破的森林火灾案件要从严从重处罚,检察院法院要提前介入,该重判的重判,决不能出现以罚代刑的现象。
七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预测预报工作,随时做好人工增雨的准备工作。
八下拨给每个乡(镇)4万元森林防火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挪用,县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要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森林防火经费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九切实加强火源监控。严格执行野外生产用火审批制度,组织力量密切监控,在禁火令期间,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同时,采取超常规措施,突出抓好重点林区、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森林火灾防范工作。各了望台(哨)和护林员全天候密切监视火情。要求护林员加强巡逻,及时纠正违法用火行为,防止火种进山入林。
十切实做好各项扑救森林火灾准备。县专业森林消防队、以及德孚保护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和那马林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4小时集结待命,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同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做到人员、机具、车辆、通讯“四到位”,一旦接到火情报告,迅速启动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快速反应,科学组织扑救,确保“打早、打小、打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篇9
关键词 绿色通道;食叶害虫;危害情况;做法;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36-01
植树造林是淮安人民的优良传统。淮安市开发区有林地面积4 066.67 hm2,植树1 500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达41.24万m3,林木绿化覆盖率23%,实现林业产值1.2亿元,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多高温天气,干旱少雨,致使食叶害虫大量孵化繁殖,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局部地块成灾。由于高速公路林带的特殊条件,使防治开展比较困难。
1 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危害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调查,绿色通道杨树主要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黄刺蛾、分月扇舟蛾、杨大嘴瘿螨、杨尺蠖、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柳蓝叶甲10种杨树害虫。其中发生成灾的杨树食叶害虫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杨大嘴瘿螨、铜绿丽金龟子、黑绒鳃金龟子6种杨树害虫。
淮安经济开发区杨树食叶害虫危害呈现出危害种类多,有7个科害虫危害,危害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发生成灾时间在7月初至9月中旬,并且突发性强,常在短时间内就能将树叶食光。
2 淮安经济开发区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控制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促进杨树生长,减少灾害损失,保持绿色通道绿化整体形象,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道路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工作[1]。及时召开会议布置防治工作,使各项措施能迅速落到实处。
2.2 加强虫情测报
在绿色通道增设绿色通道测报点,配备了10名测报员,规定在7―9月危害较重时每周汇报2次,病虫情报1次。重大病虫情当即报告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区社会事业局坚持每周到绿色通道调查1次病虫情况,及时病虫情报。
2.3 坚持五统一防治
严格实行五统一防治:统一组织专业人员防治,由市、区、乡森防技术人员防治;统一时间防治,在7月中旬、8月中旬开展2次防治;统一药剂品种,以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为主进行防治;统一内侧使用车载高射程喷雾机喷防,外侧用烟雾机、注干机或工农-36喷雾机防治;统一检查验收评比。对杨树失叶率控制在5%以内的乡进行表彰奖励。连片失叶率10%以上达500 m以上的予以通报批评。
2.4 坚持综合治理
2.4.1 复合经营进行生物控灾。在绿色通道推广林草牧、林油等林农复合经营生物控灾技术,通过在林下间种白三叶,利用豆科牧草害虫天敌毛虫追蝇、绒茧蜂、赤眼蜂转迁杨树林,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通过林地间种油菜等蜜源植物,利用油菜害虫天敌赤眼蜂、姬蜂、瓢虫转迁杨树林捕食寄生杨树食叶害虫,以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2-3]。
2.4.2 积极开展冬季防治。一是通过清除枯枝落叶、地被物,将落叶中、地被物中的越冬卵、幼虫、蛹等清除,降低春季害虫的虫口密度。二是耕翻土壤,将枯枝落叶或土壤中的食叶害虫翻于土壤下部,使其难以转到树上危害,或使地下越冬害虫暴露于地表,利用气象和天敌等因子令其死亡,降低虫口密度。三是树干涂白,于1月以后,用生石灰对树干部1.5 m以下涂白,不利于干部越冬虫害的发育。四是人工捕杀害虫。五是人工设置隔离带防治草履蚧、杨尺蠖等。于1月下旬在树干基部绑扎塑料薄膜阻隔带阻止上树集中捕杀。2012―2013年经过防治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发生率8%,成灾率5%。
3 关于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防治的思考
3.1 领导重视是绿色通道防治的组织保障
政府及部门领导对绿色通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促成了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区财政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近几年每年都安排了绿色通道防治专项经费,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和物质保障。
3.2 防治服务队是绿色通道防治的人员保障
由于林业的中长期效益,人们对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特别是杨树食叶害虫,很多人认为不管防治与否杨树都不会枯死。逐户动员难度也较大,时间难以统一,也不能够及时进行防治。通过成立防治专业服务队,随时防治随时出动,能及时控制灾害[4]。
3.3 定期测报是绿色通道防治的基础
坚持每周都到宁连路绿色通道调查虫情,及时病虫情报,及时提出防治建议。通过测报确定最佳防治时期,把害虫消灭在成灾之前。
3.4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率
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的使用对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绿色通道的统一防治。二是保证了防治效果,由于防治及时、快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防治工作[5]。三是节约了防治成本,采用了高射程车载喷雾机防治,药粒得到充分的雾化,雾粒只有0.7 μm以下,显著地减少用药量,工时及用工人员显著减少,比普通喷雾机减少防治投入88%以上。
总之,通过以上防治方法的施行,使害虫天敌转迁杨树林,捕食和寄生杨树食叶害虫,达到以虫治虫、生态控制害虫的目的,同时利用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6]。开展冬季防治可显著降低春天害虫的虫口基数,特别是耕翻土壤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树木生长,增加了经济收入。
4 参考文献
[1] 李贵明.黑龙江省绿色通道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1(4):102-104.
[2] 谢广军.蒙城县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6):1719-1720,1729.
[3] 肖广会,张海林,乔润喜.杨树食叶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313,312.
[4] 陈保军,崔海霞.浅析杨树食叶害虫的测报与防治[J].生物技术世界,2013(6):42-43.
篇10
关键词:增收 拓宽渠道 扩大就业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东阿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农村工作转型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培植和壮大特色农业,加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传统生产经营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几点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不高
广大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少。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规模小、加工粗、附加值低、无品牌,投入高、产出低,农民靠农产品增收难;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缺乏,生产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
2.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完善
目前,农村专业化服务组织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效益差,合作社经济实力不足,经营手段落后,经营人才不足,农民参与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其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态,既形成不了整体规模,也不能使产销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利益最大化。
3.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影响农民增收
据调查,目前在家农民或者外出打工者,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绝大多数,高中文化程度者寥寥无几。广大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增产增收意识,自然脱贫致富难。加之大部分农民受小富即安和重农轻商观念的影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缺乏敢闯、敢试、敢冒险的精神,导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能得到推广,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4.城镇化发展步伐不快
工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够,农民依靠二、三产业增收比较困难,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不广。农民还大多依赖于农业,仅局限种植、养殖业,这就使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聚集力不强,农民就地转移的程度不高等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东阿县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几点做法
1.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1.1培植主导产业,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东阿县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以绿色、生态、有机、无公害为方向,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林业、畜牧、蔬菜、桑蚕”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粮食,稳定50万亩优质小麦面积,申报注册“东阿小麦”地理商标,建设全国知名的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养殖、规模饲养,突破林下养殖,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无公害蔬菜已成为东阿农业的一大亮点产业,一批无公害蔬菜打响了品牌,闯出了市场。
1.2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上连龙头,下带农户,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我县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体系,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化、销售超市化、经营连锁化、加工链条化。同时制定出台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力争三年左右,使各类专业合作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使7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6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
2.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务输出工作
2.1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就业
东阿县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组织工作人员提前深入各劳务输入地收集合适的就业岗位信息,为准备外出求职的农民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积极与本地各新兴企业进行联系,帮助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2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东阿县通过项目招标、基地认定的方式确定了三所学校和五所培训基地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服装缝纫与加工、产品包装等专业。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的引导性培训中来。
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