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

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讲,人才都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到了什么社会关于人才的培养首先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高校肩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历史重任,就目前形势来说,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则有了更高的追求和评定标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来说,需要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来看,一般的运营模式是校长以下的垂直划分法。这种方法通常以纵向的划分类型为主,各项部门行使职能,在模式上比较靠近家长制,从属性上来看也是具有静态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所在。就本质来看,高校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要知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高校的教育环境也在随着这些内容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具备新的内容。这是由于,无论到什么时候,创新都是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市场经济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也要进一步贴近这个时代,以满足共同的发展需求。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在这其中要进一步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和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必要途径,同时也是必要手段。

二、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特点分析

(一)关于高校教育管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众所周知,多样化是一直以来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特点。对于这点内容,我们可以在以下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关于学校的本位管理;关于学校流程管理;关于学校人本管理。纵观这些内容,每个体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具体来说,高校本位管理带给了高校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流程管理则与人本管理相通,但也同时揭示了这些内容的不同之处。

(二)关于高校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创新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今社会,电脑已然成为现代化办公必备的工具,同时网络也覆盖了每个计算机的工作领域。就目前来看,高校已然充斥着OA自动化办公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另外,OA还是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的具体应用,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三)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化的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文化的理念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高校也是如此,在高校的大环境中人文环境也逐渐兴起。不可否认,人文化的基本理念使得学生的综合性人格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内容上兴起的自我管理体系也是更显优势。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文化的基本理念使得学生的身心有了进一步的良好滋长,这对于他们建设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问题所在

(一)关于教育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的基本问题

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当中,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是以传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无论这些问题是旧问题还是新问题。这其中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直到现在也是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缺乏必要的改革动力。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仍在沿用守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根本无法启动,更不用说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了。长此以往,教育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影响的只能是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级人才的培养。

(二)关于现阶段教育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问题

众所周知,在当前这种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体制下,家长制这种传统方法还是比较盛行的。在这种方法下,管理者拥有的权威是毋庸置疑和无法抗拒的,这就导致了现行的我国高校师生总体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匮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管理者要求师生要对他们的管理绝对服从,用统一的方法去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然而,时代在进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然成为教育的具体要求出现在教育大纲当中。另外,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也需要的是更为高级的人才而不是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人才。

(三)关于侧重智力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管理问题

相关总计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普遍考试成绩是非常优秀的,从数值上来看他们远胜于欧美国家的同类学生。但是,如果从综合性事件处理能力上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与之相比却存在不小的差距。归根结底,这是由于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教育的侧重点是知识点和记忆能力;而美国教师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着重培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造成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过分强调智育的培养。这在很多时候已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进一步推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关于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

高校教育管理相关领域要想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必然的。系统来说,如何做好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的创新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现代的教育管理者要进一步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系统鉴别,要取其精华弃其槽粕,进一步破除家长制的模式。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创新理念和教育评价机制。关于创新理念其实很好理解,主要是指教育评价的创新,如何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关于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

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并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负担,国家虽逐年提升教育办学资金,但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仍略显捉襟见肘。为此,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经营理念势在必行,应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办学过程中,以办学效益提升为目的,着力加强成本管理核算;扩展并加强社会融资,促进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形成,以便凭借自身的良好积累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内容

现代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包括三方面,首先,创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高校应系统地安排思想素质理论课程;将社会实践提升到核心高度,尽快建设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并使其相对固定,保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集系统、层次为一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力同步加强。其次,创新专业文化素质。应与时俱进,按需要,适时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充分适应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第三,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学习能力、群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关于教与学方面的规划和管理、执行和落实、改革和创新

1.人才培养方面。(1)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参观创业园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2)加强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学科竞赛、交流会等为载体,结合各个学校专业特点,不定期安排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

2.师资队伍建设。(1)为加快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继续加大师资外培内引,可以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及港澳台高校访学进修,让老师进一步得到提升、锻炼。(2)配合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继续加大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力度,可以开展跨境电商师资研修班。促使教师能力方面进一步优化。3.教学科研,教风学风。(1)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读书月活动、学术沙龙、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各类学术讲座等,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2)对新生实施学业导师制,引导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用教学科研和教风学风方面的努力有效的保证学生在学习、考试及各类学科竞赛方面取得好成绩。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系统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肩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体系研究虽然已经开展了一段历史时期,在取得了一些傲人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所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研究体系,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者:郭锦云 单位: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全国高校课程统计数据来看,语文作为我国学科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全国近30%大学的必修科目,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将语文修订为必修课,但正是这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却处于尴尬境地: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一)认可程度高,但学生普遍忽视其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文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受语文教育,并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教育,所以说,语文教育已经成为了全民认可的教育内容。但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育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倾向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大学生更加注重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语文教育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的知识应用和学习体验已经拙荆捉襟见肘,学生认为语文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学与不学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不了什么影响,与其花时间接受语文教育,还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课。

(二)现代化水平低,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符

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项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可以作用于大学教育工作的设备、工具急剧增加,但是大学语文教育由于多涉及语言文字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颇深,所以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低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应当从三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第一,大学语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开始向现代化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再继续沿着传统的教育路线前进,而是应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带来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育。第二,能够直接表现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教学模式等,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次数日益频繁,大学语文现代化要求在教学思路、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得以展现。第三,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论文和相关研究人员,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展的人才基础,为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层次的指导意见,有效提升了大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二)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四点教育教学策略:(1)大学语文教育要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的认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意义。(2)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自身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观念上来明确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更加喜爱的语文教育内容。(3)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开展,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部门所制定、颁布的教育政策,加强地方教育部门对高校语文教育工作的监督作用,保证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顺利开展。(4)大学语文教育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不仅要在运用次数上得以增加,同时要在运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总结

篇3

对照南京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现状,基本以计算机为核心,由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幕布)、展示台、音视频播放设备和音响等现代教学设备组成。我们简单分解如下:

(1)计算机设备

为整套系统的核心,用于安装各类教学演示软件,对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

(2)投影机设备

是多媒体教室的重要演示系统,连接所有视频输出设备。

(3)视频输入系统

DVD、录像机设备等,视频音像由投影机终端输出。

(4)音响、显示系统

麦克风(包括无线、蓝牙等)、功放、音箱等音频设备,幕布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显示设备。

(5)展示系统

利用视频、数字展示台,将实物或书本等资料,转化为可见视频信号。

(6)中央控制系统

利用系统集成,将以上设备的信号输入、输出以及简单操作,集中成一个简单的操作平台,方便课堂演示。

通过以上设备集合以后,可以达到的系统功能也非常显著:

首先,可以通过投影机显示校园信息网络内任意计算机信号;播放CAI教学软件和教室课件;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图片等各种平面实物;其次,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中央集成控制功能,对教室内计算机、音响、投影设备预览、播放和监控。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却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呢?其实,一间多媒体教室看似设备普通,其中包含很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效率和方法的玄妙。

我们知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是指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通俗的说法就是各种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重媒体集成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关于“多媒体”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这基本是目前对多媒体广泛认同的一种狭义理解。

既然多媒体能够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信息,那么自然被需要向学习者进行信息传输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设备,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综合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中国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经历了一段探索和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称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又称电化教学,是我国特有名词,并沿用至今。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活动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国际上通过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而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称为教育技术。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概括为:“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其实若简单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名词概念本质上分析两者应该是相等的,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他们的特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但是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因为教育技术是指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要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何在呢?

记得一位教育哲人曾经说过:“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了两个内容,一是现代教育技术本身,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现代教育及技术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与实践”,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教育事业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育的科技含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促使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让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多媒体教室,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

优势之一: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

所谓多媒体化就是指积极发挥其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在教学信息显示方面的优势,充分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一个人的认知过程首先需要有外部刺激,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是要尽量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优势之二:教育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

超文本是指信息内容的组织方式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根据人的联想方式进行跳转的。通常的教学过程中,课本、录像等讲授内容都是线性的,只能固定地从一页到另一页,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按部就班,不能进行跳转学习。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教学信息用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形成非线形结构,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优势之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突出的优势,对于多媒体显示,录像带也可以做到,但它不能交互,计算机则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它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优势之四: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

由于采用不同于书本的存储方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通过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问题,加强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优势之五:学习信息传达的网络化。

多媒体教室可以和校园网络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的监控和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能与互联网络相联,可以开展远程教学,为远程学习者传输教育和培训资源,学习者也可以主要在学校以外的任何地点利用远程教育机构设计开发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进行学习。

优势之六:教育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智能化即是指目前热点讨论的人工智能,我们可发挥人工智能的联想、推理、理解、学习以及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能力的优势,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具有自动批改功能的作文教学软件,对学生作作文进行自动智能化评价。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十分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优势之七:有利于几个重要因素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在交互过程中保证个性发展需要。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信息化;学习

一、关于高中物理信息化的理解

所谓现代信息化的高中物理,指的是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把各方面的教学资料做到更好组合,从而构建一种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师把课堂上要教授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现场演示的方法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上引入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在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的原因

第一,时代的发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变化,这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从单纯的在书本上获得知识,到通过网络、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等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料,教师再单单依靠课本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此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第二,信息化的引入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正确引导的需要。高中生正处于个人的思维发展的重要时刻,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感到好奇。教师要正确地利用这点,通过信息化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物理的学习上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高中物理中对“向心力”的学习时,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向心力的基本概念,讲解相关问题的做法,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更多的与向心力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讲授给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此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做相应的引导,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正确发展。

第三,任何事物的进步,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教育也一样。人类从结绳记事的时代到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都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而信息化多媒体的储存空间是无限制的,这就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现代教育就抓住了储存大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更大进步。

三、对于高中物理与信息化科学结合的探究

信息化物理就是在物理学中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两者的科学结合,促进物理学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质量。下面我就对高中物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条件做一下简要分析。

1.对教师的要求

虽说新课标要求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才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的启蒙者,所以物理学与信息化结合时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强化。要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对信息化更好地适应和科学地运用。其次就是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使自己不断进步。从现代化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更加熟练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最后,教师还要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及时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做到转变,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好地做到与信息化课堂的结合。

2.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紧跟老师的引导,掌握并且熟练运用信息化学习物理的能力。在现代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只有把信息化与物理学习做到科学的结合,才能使信息化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对环境的要求

关于信息化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环境,学校应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电子材料及其网络信息等等,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校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信息化与物理学习的良好环境,还能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更好地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的引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抓住这大好的机会,对信息化更好地利用,把信息化与物理学习更好地结合,从而提高高中物理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

[2]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后现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教育技术也日新月异。近年来从广播、电视、电脑,再到移动终端,这些技术每应用在教育中都会对教育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教育活动的某些变革。但在国内,教育中技术成本投入的增幅并没有导致人才素质出现相应的提高,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资金,更严重的是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期间没有给予有效的发展支持,有的不恰当的技术应用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通过分析众多专家学者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不难看出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具有针对性地对某种技术在某个范围的应用做研究改进,而这种改进的可推广性却值得怀疑。同一种技术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应用的效果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那些针对性极强的应用方案、改进方案的使用范围也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一、教育技术的界定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在1994年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教育技术跟本文中探讨的教育技术有些差异。但无论怎样,在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技术。一种是狭义上的技术,一种是广义的技术除掉狭义的部分。

我认为教育技术包括三种类别的技术:作为物质工具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作为技能和能力的技术。作为物质工具的技术可以称为狭义理解的技术。作为物质工具的技术在教育技术中看似不存在,实则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在传统生活中我们认为物质工具一般指剪刀、锤子等工具,但在电脑中,这些工具都被虚拟化,然而其对数字化文件处理思路和传统工具处理却有着类似之处。如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的剪辑与传统的胶片剪辑有着类似的思维模式。当然作为活动的技术与作为技能和能力的技术在教育技术中就司空见惯了,我们可以称其为广义理解的技术。

二、从后现代到教育技术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艺术、文学、美学、宗教、法学和教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代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其很多领域出现的范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面对这种多样化的人才观,我们必然需要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和多样化的评价,就必然涉及到多样化的教育技术。然而在现有体制下往往多样化的人才出现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接受应用同一种教育技术的教学过程,适用同一种评价机制等。为了符合人才多样化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多样化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再以单纯的成绩作为人才标准。在这种多样化观点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教育技术的多样化目的。既然教育技术的目的多样化,那么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也应根据目的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比如给绘画艺术的学生和传媒写作的学生上同一门信息技术课时应该有所差异。尽管都是公共课,且教学大纲目标都相同,但是针对两种不同特征的学生应该有不一样的技术应用。所以从这种自上而下的探讨中可以发现,教育技术存在着不确定性、多样性等后现代特征。

三、从教育技术到后现代

现代化的技术观诞生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大部分技术都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衡量标准。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各种硬件终端地不断发展,使得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些技术涉及到的因素过于复杂,因此很难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技术做一个既定的应用方案,且保证使用的效果一致。

网络时代的各种技术因为牵涉因素过于复杂,其本身就具备了很多不确定性,如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博客本身作为一个平台而言就已经具备复杂的交互机制,而将博客植入到教育活动中后,其本身具有的相关因素又不得不和教育活动的相关因素交织,这样就必将变得更加复杂。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技术几乎都牵扯到了复杂的不可屏蔽的因素,因此这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就很难设计出一套完备的使用方案。对于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这类技术,其具备的不确定性更明显。如一项评价技术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可以是不同群体的文化传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等。在一般的评价设计中,设计者在设计某项评价时必然会将与评价相关的某些因素设为不变量,这样一来设计本身就陷入了僵化,而在使用者应用这项评价方案时又未考虑自身群体的相关因素,这样实施下来就必然出现水土不服,评价无效等现象。

教育技术是一块诞生后现代的土壤,正因为这种后现代性是教育技术本身就具备的,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教育技术具备天然的后现代性了。

篇6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篇7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1]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2]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2]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1.1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综合考虑

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其中,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数学评价的现代化等要素均为该系统的子系统.诸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新数运动的宗旨是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它顺应了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完全正确、合理的.但倡导者们没有认识到,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要素的大的系统工程.数学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突出了现代化,而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素质却没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用传统的方法去实施新课程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异化”、“落伍”的现象.同时教师面临的是“放弃他们熟悉的东西而去追求他们感到陌生的东西,”[2]这样,不仅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而且有知识结构上的障碍.可见各子系统间若不相互配合,便会产生负作用.只有综合考察,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作,才能形成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合力.

1.2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置于数学教育这个更大的系统中考虑

数学教育现代化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个大系统,因此研究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必须探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对它的影响,即考察它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新数运动虽然符合社会发展,又有现代数学提供理论基础,但它只注意充实现代化的内容,而没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违背了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以至学生接受不了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这是新数运动受挫的最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新数运动没有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或成果,忽视了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失败.

可见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研究该系统的诸要素,而且要探讨系统所处的环境,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是指,现代数学必须经过教材上的技术处理,将其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地渗透到中小学课程中去,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出现,使学生逐步理解、接受现代数学思想.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是指,进行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一个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首先在小地区、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则总结经验,宣传推广,进而普及;如果出现问题,则及时修正、调整,再投入实验,在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范围普及.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数学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操作性,它的失败将意味着付出贻误一代人的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要尽量避免失败,慎重从事.另一方面,突如其来出现的新事物,会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头脑中已形成固定模式)以巨大冲击,人们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从知识水平上讲也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缺少渐变过程的数学教育改革不易成功.新数运动就是典型的实例.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

新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是与欧美各国政府的支持、教育界的热情欢迎分不开的.但由数学家和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组成的领导者们并不太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除了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外,其他人士如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等均是运动的响应者.因此新数运动的课程体系重视了现代数学的因素,但脱离了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居高”而不够“临下”.

新的课程结构使“许多父母因再无力帮助子女而担忧”,“部分不知所措的父母把它看成是代沟的又一新象征”.[3]教育界虽然表现出“热情地接受新课程、新概念、新符号”,[3]但教师自身素质达不到新体系的要求,面对一系列的新术语,他们也是一片茫然.因而,新数运动必然遇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阻力.

事实上,社会各方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改革试验的直接实施者,熟悉、了解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因此来自他们的意见、建议是极有价值的.“如果教师是改革的发起人,或者在设置新目标、确定新目的或者在实践中起了作用,或者就只是……要在他(她)那儿进行改革,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这项创新的一个‘股东’:他(她)得到一种明显的激励,这将有助于克服事业开头所遇到的困难.然而,如果决定是上头做出的——有时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时就必须使教师信服改革的必要性,并对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2]可见,使广大教师成为现代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重大.同时,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理解、家长的协助,对促进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1]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4.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观改革的历史,它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二是就每一项具体的改革而言,它具有过程性.

4.1数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数学教育现代化是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数学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因此它具有时代性.同时,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内涵也必定不断发展,因此就其内容而言又有相对性.从而数学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工程.六十年代正好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思想时期,因此结构主义学派就为新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结构主义思想来重建数学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然也在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或者说数学教育要符合这一时代特征.因此近年来又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重建’数学教育”.[1]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前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又必将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2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性新数运动的以现代数学思想改造传统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正因为此,人们对新数运动寄予了很大希望,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容忍不了它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以致招来暴风骤雨般的尖刻的批评、指责,令支持者也无力摇旗呐喊.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出现、而发展的,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它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它在过程中得以成长、壮大、完善.充分认识其过程性,就可“善待”改革: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很难一步到位,而需不断发展,对其弊端,不应刻薄攻击,而应客观评价,也就是给它一个“宽裕”的反思环境,使之在调整中发展,在改进中完善.从新数运动的现代化一下子“回到基幢,“回到祖父一辈的数学上去”,就是没有正视其过程性.

5.数学教育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新数运动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在1958年~1960年间和1978年~1983年间,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的尝试,增加了概率、统计、逻辑代数、微积分等近现代数学知识[5].但由于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没有实施下去或进行了调整,其情况与新数运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究竟能否在中小学充实先进的数学内容?

布鲁纳认为,可以将任何数学教给任何水平的任何学生.A·A·斯托利亚尔指出:可以把现代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儿童能接受的语言[6].这就为数学教育现代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新数运动并不是全军覆没,法国教改的成功,从实践上论证了在中小学阶段充实近现代数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反驳了关于不可能进行小学数学现代化的意见[6].因此,我国应当对数学教育现代化充满信心,不能因为新数运动的受挫而裹足不前.

篇8

[关键词]文化转型;价值观教育;现代化

“文化转型”是指文化的整体面貌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型可以被概括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它包括文化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整体转变。价值系统作为文化的核心,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转型”意味着“不确定”。与非转型时期相比,价值观教育失去了以往“确定而明晰”的参照对象。然而,面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教育必须超越。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现代化的蓝图已经隐约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价值观教育超越现实,走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一、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问题

面对文化转型,当前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那些具有“时代意义和特征”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梳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着重关注那些为适应文化转型的需要而必须加强或补充的“新的教育内容”。本研究试以我国当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举例说明。

(一)政治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参与型政治文化”也称为公民文化,它与臣属型政治文化、狭隘型政治文化相对应,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Ⅲ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有赖于健全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体制,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现代素养。它要求公民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比如:

第一,对政治生活的价值认同。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许多人对政治生活或漠视或疏远。因此,重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价值认同,激发公民重视并主动参与政治决策的热情,是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对“在民”的价值认同。只有在公民中牢固树立权力的“民有”意识,消除“臣民”意识,才能激发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对“理性参与”政治生活的认同。它强调公民对运用“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有强烈的认同。这对于预防和减少由公民的“无序参与”而带来的社会发展代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四,对不同利益主体“开放、合作与宽容”的态度。它要求公民打破狭隘的利己主义观点,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能承认他人利益的合法性、合理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概念进行价值反思。

(二)经济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经济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整体转型最有生命力的领域。因此,关注经济文化转型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是思考转型时期价值观教育未来方向的必要内容。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分化。有的学者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经济、文化资源三个维度,提出我国原有相对简单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分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与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阶层。在这些阶层中,私营企业主是文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殊而又特别值得关注的阶层。目前,私营经济已占有国民经济1/3以上的比重,并在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为此,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企业家的重要性空前增强,“它甚至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将企业家纳入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是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显著标志”。为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与“企业家”相关的价值观教育。

第一,关于“企业家”角色的教育。企业家这一社会角色的主要活动就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的社会价值理应受到肯定。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以及十年“”的影响,“富人”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名词。在中小学教材中,那些富有的私营企业主往往被赋予“社会的剥削者、寄生者”的标签而受到否定。显然,这对于培养未来出色的企业家是不利的,同样,对于社会各阶层和睦共处、共同进步也是不利的。

第二,关于“创业精神”的教育。成就一个企业并使之健康成长需要艰苦奋斗、积极向上、思想开放、善于反思等创业精神的支撑。因此,把创业精神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第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员工、所有者、消费者、社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承担起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责任。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应有的贡献。然而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整体上还比较低。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并使之内化为未来企业家的人格内容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三)道德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也正在悄然改变,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和交往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使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体现出“人情至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明确区分“家里人”和“家外人”、“陌生人”和“自己人”,并加以区别对待。比如:在朋友之间人们会“称兄道弟”,而对于陌生人则往往漠然处之。第二,喜欢在交流中注重关系和情感。人们喜欢用和谐而非对抗的方式交往,直率、公开的辩论、友好的异议以及忠诚的反对等,在中国文化中难以立足。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商品交换的基础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而是基于商品价值的平等交换。因此,契约关系必然取代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契约关系要求排除情感的干扰,按照协议平等地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现代契约关系的发展。

与人际交往生活的转型相适应,价值观教育需要关注新的内容:

第一,关于“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界限的教育。个人利益受到何种程度的尊重,是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准则正在受到市场经济“经济人”准则的挑战。“经济人”的最大特征就是“自利”,即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高目的。它肯定了个体追逐世俗利益的合理性,从而为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通过追求个人利益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又使拜金主义成为可能。所以,一方面,我们应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充分强调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个人利益”的合理界限,引导人们接近更高的道德理想。

第二,培养人际交往中“利益平等”的价值取向。商品经济要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利益均衡,以确保商品“等价交换”。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减少“人情”的干扰,承认双方“个人利益”的同等合理性。当然,“利益”平等不能成为社会交往的唯一原则。如,对待弱势群体就不能将纯粹的“等价交换”作为政府和个人的行动指南。

第三,正确认识“人情”的价值。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了非血缘关系的发展。因为“血缘关系在发生它的功能时,常使人只问恩怨,不问是非;常使人只讲情分,不管对错。”如:在科学领域,它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受到损害;在法制领域,它使法律的权威一再受到践踏,法制现代化的步伐一再遭到阻挠;在公共管理领域,它成为钱权交易的催化剂……因此,价值观教育应认真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人情”。(四)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今天,“全球化”“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型不可回避的时代背景,它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转型——从封闭到开放。全球化的推进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速度与强度都史无前例,从而为“多元文化”状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这一历史尚未终结,相反,它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开辟新的篇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据此调整好对待多元文化的心态,以便从中受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

第一,承认每一个文化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依据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因此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为相互影响、彼此借鉴从而确保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

第二,学会用“平视”而非“非此即彼”的眼光对待多元文化。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我们面对多元文化时容易跌入的窠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从顶峰跌入低谷又从低谷向顶峰艰难攀登的历史,也是狭隘的民主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交织、纠缠不清的历史。面对新一轮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必须学会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

第三,承认没有处于“完成式”的文化。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文化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只有具备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才可能对多元文化时刻保持“反思”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激发起改造和推动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诚然,文化转型对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还远远不止上述内容。我们只是举例说明,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花费足够的精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从文化整体转型的广阔背景中“提取”那些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特点”的价值观,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特点”。

二、关于价值观的“一元”与“多元”

在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就迫使学校教育必须面对“一元”和“多元”的选择问题。这一选择主要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关系。

主导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占主导或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它对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凝聚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同时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前,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高度一致的状态,主导价值观所遭遇的挑战相对较弱。进入转型时期,原有高度一致的价值体系开始分化向着多元化发展,主导价值观面对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的是,价值观多元化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从宏观上看,符合时展要求的价值观会受到违背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的冲击,此外,价值观的多元化容易增加人们行为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加大社会分裂的可能,增加社会稳定的风险。从微观上看,不同的价值观在个体身上同时存在时,个体会由于价值选择的冲突出现困惑和迷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降低精神生活的质量。为此,确立主导价值观,无论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都是必需的。

确立主导价值观,并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分歧,因为“所谓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多元’也就无所谓‘主导’”。确立主导价值观是要为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确立能够共同遵循的基准,从而减少价值观的分化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减轻由价值观的分裂对个体心理的消极影响。因此,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应依据时代需要探索主导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三、关于价值观的“民族性”与“普适性”

我们可以把“民族性”和“普适性”的问题放在“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中思考,因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道路”本身的共性与个性,是影响价值观“民族性”和“普适性”的决定性力量。

“现代的”和“现代性”,在不同的学科话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当代西方,它们往往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意指“现代工业的——而今是后工业的——社会”,第二种用法,则指欧洲启蒙运动的方案,强调理性、秩序、国家、克制与进步的信念。

第一种用法上的“现代化”最早发生在西方并最早在西方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与“西方化”可以被看作一个同义语。然而,今天的现代化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欧、北美的模式。因而,“西方化”已经不能再涵盖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现代化”更应该被看作是东西方多种现代模式的一种理论抽象,用以指称这些不同模式之间的某些相似特征,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现代化就会失去其确切的内涵,因而,现代化的问题只能在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和空间中探讨。在第二种用法上,现代化的进程还在进行之中,因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现代化”这—概念都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篇9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格塑造;必要性;措施

二战后,人类开启了关于“技术伦理”的探讨,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宣传、扩展,现代教育中引入了关于技术伦理相关科学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植入了关于技术伦理的教育。具体是透过技术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思辨,利用人格培养与塑造路径,对“、反人类、反科学”方面的价值伦理进行人文教育牵引,以此提升教育的全面性,促进现代教育的完善。

一、现代技术伦理下的化学教育

技术伦理理念要求在化学教育中,去除因化学教育知识、技术传授可能在不良动机下的生产及应用。现代化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从完善人格、素质教育培养为出发点,使化工人才培养能够与我国化工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并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素质培养,塑造具备坚忍、刚强、正直、爱国、奉献的崇高品质;使其能够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使思想价值导向人文主义层面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科学主义”,以此提高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与技术中的公共品德,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因此,从必要性观察,主要是利用人格塑造路径,完成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应用知识与技术科学奉献精神的引导,令其趋向全面发展。

二、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的措施

人格的构成要素较多,如本能、情绪、观念、知识、各项能力(如分析、观察、创新、探索、实验能力等),所以,在探讨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措施时,需要借助多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感性———知性———理性的塑造

根据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人在自身成长与各个发展阶段,需要按照感性、知性、理性进行对应培养。在人格塑造中,往往被称为“人生发展的诸阶段”,并转用于思维能力训练方面。下降到化学教育中,即需要实践教育教学时,增加化学知识教学、实验技能教学之外的感受性培养,将其与化学学科中的“亲和力”关系原理进行关联,并对接到学生作为主体的人性引导层面。结合上文中技术伦理理念植入思路,实践人格塑造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令它关联到基于“人性”“人生发展”的人文主义内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原理知识———实验操作技术———人文伦理贡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促进关系。应用好这种关系,能够逐渐导向社会生产,促进社会演进。结合素质教育则要求以人为本,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借助技术工具之便,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发展史、重要人物事迹、化学知识成果转化后在社会演进中的功用价值以及相关“生化武器”方面的知识教育、理念引导、价值思辨。在感性——知性———理性的阶梯式人格塑造层面,要求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提升到逻辑思辨层面,如对立面的争斗关系、亲和力方面的融合关系、还原以及置换方面的对应性等。明晰各个事物间的关系,训练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论辩能力,可以由知性能力的训练逐渐强化,使学生具备化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使其真正符合我国社会主义视界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从中提高思想觉悟,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栋梁之才。

(二)知识———生活现象相结合塑造

人格塑造不是道德教化。根据现阶段学生所处的社会氛围、思想观念、行动动机观察,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比较普遍;这种思想倾向与价值主导往往会在个体化意志的引领下最终走向“物质———享乐主义”。所以,在化学教育中植入人格塑造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化学学科的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现实中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而不是生硬、僵化地教导“科学主义及其价值”。具体实践人格塑造,应该借助技术工具、日常生活常识、现代工业、犯罪案例等详细解析化学知识———生活现象之间的密切关联。将学生牵引到“功能———用途”层面,使其理解到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关注的是针对生活的改善;并在运用化学学科作为一种阐释世界万物及其关系原理的方法时,催生学生对其“人文主义”功效、有益于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真正功能性加以把握,迂回地植入公共价值理念。扭转自我中心主义下的“私”,并将其转移、提升、拔高到真正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公”。透过人格塑造路径,为化学学科植入“社会功用”“人文价值”,并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其进行应用实践。另外,人格塑造及其成型重点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与事物,因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所能胜任。为了达到针对化学学科学生的人格塑造效果,有必要增加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归纳、生活感受传达。比如,在互动教学实践中,增加一些类似演讲的活动;开展以“技术伦理”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并以化学学科的课程及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社会犯罪案例,说明犯罪分子制造炸药、生产行为的危害;并透过这种演讲、辩论,逐渐将学生引导到更高层面的“与化学武器”之类主题的探讨与研究。化学教育中增加了与社会现实关系比较密切的主题探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功能、用途、非法应用知识及其所要受到的法律制裁等。

(三)实验精神转用到人格塑造

实验教学属于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功效与能力培养的部分。现阶段我国化学教育工作对此比较重视,硬件设施方面的配备基本上已经到位,并且实现了技术工具与实验教学间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育水准。但是,实验教学本身指向“专业化制造”,缺乏针对“技术伦理”层面的教学引导,建议按照目前情况,在实践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尽量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播放视频、举办犯罪知识讲座、开展反对“化学武器”不良应用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解析犯罪分子利用的原理与操作方法,说明其用途的动机,针对这种的心理做出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理解。通过交叉学科方面的经验,借鉴其融合的一面,选取一些法律知识、犯罪途径、危害性方面的材料,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法律意识方面的“技术伦理”理念学习,保障其学习用途的“正义性”。比如,关于化学制剂的生产、售卖,非法生产可能获取的罪行以及相关的知识,最好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探讨进行一些以“化学学习正义化”为主题的组织活动;透过学习、讨论、思辨、宣传,扩大这个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化学学科在其反面可能带来的人格扭曲、技术滥用、社会危害等,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地对其加以预防的教育目的。根据现代化学教育学科现状观察,预防性的教育思想植入较少、方法落后。因此,建议针对化学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及社会现实中表现出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必要采取一些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思想教育”引导试验,将化学实验中的实验精神,引渡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确保其能够学习到实验精神,并从实验操作中获得人生的正确方向。将能力训练与思想教育进行科学融合,最终降低“自然科学门类”教育实践成果的非法转化,降低技术学科携带的“灾难基因”向外生长。

(四)创新能力塑造

篇10

在传统名著的大树上,结出全新的非传统的叶子,其实质是对传统名著内容的深度解读,有利于加强读者对传统名著的理解与认同。《三国演义》讲述了众多战场上、人际上的“权谋之术”,蕴含了众多关于为人处世的策略与智慧,如赤壁之战中孔明草船借箭,教会我们要灵活处理的策略;《红楼梦》中晴雯能在大观园中与各人相处融洽、游刃有余,体现了现代公关学的智慧;《西游记》中唐僧可携性格迥异的三个徒弟完成西天取经,何尝不是体现了管理学的智慧;《儒林外史》无不闪烁着营销学中精华。黑柳彻子曾说:“世上最美妙的事莫过于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带着全新的目光去阅读传统名著时,自可发现传统名著中全新的闪光点,加深我们对其的理解。

在古代名著的大树上,结出现代教育学的“叶子”,实质上是对古代名著教育功能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古代名著对学生现代化发展的导向作用。在《三国演义》教会我们团结协作、用头脑处理事情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将其延伸至策略学领域,更好地发挥了《三国演义》对于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红楼梦》在为我们展现清朝封建大家族生存境况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往公关学方向延伸,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处世为人;《西游记》在惩恶扬善的传统意义上,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优化管理;《儒林外史》在批判、讽刺封建礼教制度的传统教育意义上,往营销学延伸,教会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营销”自我。可见,传统“大洹鄙铣ぁ靶乱丁笨梢杂行Т俳读者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名著的“大树”上,结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叶”,实质是在现代社会中挖掘传统文化优秀内涵,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三国演义》权谋之术基础上,赋予其策略学的时代内涵,有利于促进人们对《三国演义》背后文化价值充分挖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赋予《红楼梦》公关学的合理内核,也有助于“红楼”文化品牌的发展;让《西游记》长出管理学的新叶,促进“西游”文化产业发展;《儒林外史》中赋予其营销学内核,亦是如此。可见,传统“大树”长“新叶”,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梁漱溟先生曾说过:“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让传统“大树”结出“新叶”,正是推动文化复兴的有力手段。如此,文化方可经久不衰,继续茂盛。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