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旅产业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师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篇2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送文化下乡、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群众观看电影的条件,计划建设1个室内固定放映点和1个室外固定放映点。继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工作,落实好全县文化站站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再建成1个乡镇级和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县100%的乡镇和村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文化工程。
丰富群众文化服务内容。结合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内容,举办等大型文化活动。根据我县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结合“三塔”免费开放及太平府府衙项目建设,谋划打造“府城”特色文化品牌。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创建,推出“幸福欢乐周”等群众文化品牌,借助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阵地,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性的美术、摄影、民俗展览、节日活动,丰富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全县群众文化需求。
抓好文物非遗保护利用。根据洞阳东吴墓项目立项计划书,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做好三塔环境整治展示项目施工计划和现场施工监督;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古建)防雷设施检测,安装市保单位稠塘遗址展示、陈氏祠堂、塘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监控;在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巡展,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开展部分非遗项目影像记录工作,积极申报省、市非遗项目,举办第六届民歌大赛,继续开展“民歌进校园”工作。
二、抓实项目建设,推动旅游工作提质增效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花岛、野生动物世界废弃矿山改造、滑翔运动基地、草上运动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全年项目建设计划。
创新市场宣传营销。精心策划旅游整体形象,组织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利用文化旅游展会及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推介文旅产品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打响旅游品牌。继续深化和长三角、高淳等地区的旅游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及都市圈。
加强文旅品牌创建。继续开展A级景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等创建工作,指导桃花缘生态农场、盛农农场创建A级景区,形成由点及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
三、完善体育建设,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壮大
篇3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篇4
关键词:八林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泸水县
中图分类号:S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8102
1引言
“八林经济”是对林业经济发展归为八类后的简称,“八林经济”的提出是以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相结合,形成为一种林业发展的新形式,以解决传统单一林业投资周期长、产业经济效益的领域有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2“八林经济”涵义及发展模式
2.1“八林经济”的涵义
“八林经济”即林果经济、林木经济、林药经济、林菜经济、林苗经济、林菌经济、林畜经济、林旅经济的简称。
2.2“八林经济”的发展模式
以打造绿色富民产业为目标,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为主题,在泸水县一切可利用的林地、农地及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八林经济,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土地资源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3发展目标及原则
3.1发展目标
在林业产业建设上,按“一线两区”的产业格局推进八林经济建设。“一线”即沿江一线:海拔1500 m以下。“两区”即半山区和高山区:半山区海拔1500~2400 m,高山区海拔2400 m以上。
3.2发展规则
(1)坚持适地适品种的原则,根据海拔,气候带,土壤等立地条件不同,选择最适宜品种。
(2)坚持便于形成规模优势的原则,以本地有成功培育经验的优良品种为主,便于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以保障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提高产品竞争力。
4“八林经济”规划前期存在的问题
4.1“八林经济”存在的问题
(1)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2)思想认识不足,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3)资金技术短缺,纵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八林经济”筹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下,政策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小,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
(4)结构模式简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5)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具体服务“八林经济”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还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职能;林业企业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影响八林经济发展。
5泸水县“八林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探
索与应用5.1泸水县资源摸底调查
针对以上问题,2015年9月规划前期,由泸水县人民政府牵头,派出泸水县林业高级工程师3名,林业工程师12名,分赴该县9个乡镇、71个村、1130个村民小组历时2个月时间,对该县八林经济现状作详细调查,全面、准确掌握泸水县八林经济现状,为县委、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发展研究、决策及八林经济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1)调查规划原则:调查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规划以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集中产业化发展为原则。
(2)调查对象:调查以组为单位,调查对象到每户村民。
(3)调查资料归汇总:将前期摸底调查结果汇总、综合分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后制定该县“八林经济”发展规划。
5.2制定发展规划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该县可发展面积及具体到每个村组的发展规划。在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下,结合泸水县自然环境情况,规划在海拔1500 m以下,发展热带水果,以柠檬、枇杷、芒果为主林果经济;海拔1500~2400 m以干果为主,发展核桃、漆树、花椒、杉木为主林果、林木经济;在海拔2400 m以上发展华山松、红豆杉、西南桦等为主的林木经济;根据市场需求,林下种植中药材发展林药经济;以种植怒江特色观赏苗木花卉为依托发展林苗经济;以扶持林下养殖牛、羊、猪、禽等发展林畜经济;以灵芝、香菇、木耳等人工培育和野生菌资源采集为依托发展林菌经济;以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发展林旅经济。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何玉仙:泸水县“八林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资源与产业
5.3实施措施
5.3.1加强组织领导
由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政府、发改、农业、林业、水利、财政、环保、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方案整体推进过程中指导、组织、管理和协调。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二是积极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发展八林经济建设模式同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切实明确资金的投入导向。三是加强信贷扶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发展八林经济建设的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给予信贷扶持,允许农户采取林权抵押贷款、村委会担保等方式获得贷款。
认真落实国家及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农业和生物产业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八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政策问题。
5.3.2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宜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形成成熟技术,完善“八林经济”技术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强化技术培训;三是要加强科技协作,与科研院所、各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建设产学研实践基地,县、乡农技推广部门要联动农业科研院所,抽调相关农业、林业方面农艺师、工程师等农林技术专家组成的技术骨干,加快建立八林经济建设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5.3.3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供求和信息网络化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户抵御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指导各地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率先使用先进技术成果,主动接洽中药材、野生蔬菜、特色禽类等农产品需求企业,为种养业户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做好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价值链;创建怒江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品外向推介、产品供求渠道,逐步形成与泸水县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相适应完善的信息配套服务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晓君.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3~24.
[2]谢京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10(1):104~108.
篇5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调查;数据挖掘
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创新产品调查的技术路线
根据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区域主要覆盖会议核心区域和覆盖区域,即西安会展中心和大雁塔广场、曲江池公园及西安市范围内主要旅游景点等地区。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景区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主要内容为:统计调查方案制定、问卷的设计,调查访问,数据录入,数据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850份。调查方法采用一对一实地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从而使游客的性别,不同年龄,出游方式的分布上接近均衡。确定以西安曲江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的基本组成要素,针对拟定的问题,排列组成正式问卷。针对曲江文旅集团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了调查方法的技术路线、对以曲江文化旅游景点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进行一对一的调查,根据时间流程对其出游范围,核心旅游区选择,基本旅游目的地认可度和知晓度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机会市场的评价、对曲江文旅集团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以及旅游地进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统计分析。特别注重了旅游消费意向的调查。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以期对集团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进行再细分 ,对客源市场再定位,对旅游地形象再提升,达到集团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群的培增”和“旅游地成长生命周期延伸”的目的。 第一步,在总体策划思路上设计举办交易会过程中曲江文旅集团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与三个层面被访对象的潜在关系并确定与三个层面被访对象的关系程度。利用被访对象所答有效问卷确定本次调查问卷空间数量特征。并在区隔出三种被访对象各为单一的调查问卷基础上得出统计基本数据。第二步,利用问卷调查技术,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对于各类基础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设立系统分析线路 ,根据具体问题 ,做出回答。 第三步,在数据挖掘得出分析结论后做出总结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西安曲江文化旅游产品调查数据及分析
(1)大雁塔南北广场: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63.5%。说明大部分游客对大雁塔广场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精深内容认识度和满意度较高。得4分占30.8%,说明部分游客对其文化内涵的认可度和体认度较大。(2)大唐芙蓉园: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56.5%。得4分占29.3%,表明绝大多数嘉宾对大唐芙蓉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性和表现性得到绝大部分游客的赞赏和吸纳。(3)曲江海洋公园: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34.4%。得4分占31.3%,二者加和为65.7%,表明绝大多数嘉宾对曲江海洋公园的文化内涵单一性和呈现的线性基本认可。这受限于该文化景区的主题。(4)曲江遗址公园: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53.1%。得4分占32.7%,二者加和为85.8%,表明绝大多数嘉宾对曲江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可接收率较高,但整体接收率并不理想,说明该文化旅游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应更丰富和充盈。(5)寒窑遗址公园: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55.3%。得4占34.2%,二者加和为89.5%,表明绝大多数嘉宾对寒窑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接收率较高。但也有部分嘉宾认为该文化景区的文化内涵略微平淡。(6)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在有效问卷中,得5分占43.3%。得4分占40%,二者加和为83.3%,表明绝大部分嘉宾对该文化景区文化内涵的表现力是基本认可的,但部分嘉宾认为其文化内涵彰显力不足。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此次调查主推的文化旅游产品评价总体上行线较高。如果以5分为最理想的分值做一“切面”,以有效百分比(忽略各子项的有效问卷的多寡)为比较空间,对C1各要项排列的序列是:“文化内涵”要项---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寒窑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景区环境”要项---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寒窑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 “配套设施”要项---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秦二世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服务水平”要项---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寒窑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发展潜力”要项---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
如果用旅游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判定曲江文旅集团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大部分专家打分均在基本满意度之上。在“文化内涵”层面西安海洋馆的文化定位难以偏移所以这个结论实属客观。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因其新鲜出炉占排名倒数第二表明今后要加大此公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一定要挖掘出其传承性的文化故 事和承载文化产品的载体。在“景区环境”层面依旧是秦二世陵遗址公园排列最后,说明该公园环境设计和整体布局应进一步讲究游客的接收心理和欣赏心理。寒窑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曲江海洋公园三者同分并列倒数第二,说明该三处文化产品的景区环境要采用“区隔化”的场景设计,雷同的同质化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配套设施”层面寒窑遗址公园得分排名最后表明在曲江文旅文化产品系列中,寒窑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受到专家的部分不认同。一方面是外观设计的色彩对专家视觉印象的冲击性不够;另一方面阶梯型的环境布局中的配套设施不符合部分专家的设计理念。在“服务水平”层面依旧是秦二世遗址公园得分排列最后,表明该公园的服务团队的并没有达到精细化的水平。所以文化旅游产品要获得受众的认知和接纳一定要形成一定圈层的服务比照观---文化旅游产业服务水平、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标准由此而形成旅游产业服务价值链,并在价值链的服务周期成长过程中规制旅游服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最大化的释放为游客服务的能量。在“发展潜力”层面西安海洋馆得分排列最后,说明西安海洋馆尚有一定的上行运行空间,其步履较之其他文化旅游产品跨径较小。因此要深度挖掘其潜力并有效的参照国内同行同级同类的旅游产品并由此加速其升级链。总之C项调查总体评价从分值的纵向排列分析可以得出曲江文旅集团所推出的文化旅游产品需要更加精细化服务、精益化经营、精准化营销。
此调查同时传递以下信号:(1)评价分数密集,在子项纵向序列中分差相对缩小。表明举办方推出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得到参展商较高评价。(2)因各要项中被访对象有效问卷数量的参差,本着 “就高不就低,不取平均值”的统计分析原则,我们以“5分”分值的最高线为横切面(暂行剥离其他分值),按子项排序进行组合得出的结论是:“旅游价值”最高为大雁塔广场,最低为曲江海洋公园。说明所推出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中,小跨径大尺度的大雁塔广场在参展商心目中是最有旅游目的地的价值。(3)在“文化内涵”要项中最高为法门寺,最低曲江海洋公园。说明法门寺因其佛教文化盛传久远而置入参展商记忆和印象之中,对其文化主题的挖掘和弘扬得到参展商的认同。其他文化旅游产品因其挖掘、开发、推展时间较早,其文化内涵和故事传导在参展商心中已成定格,文化内涵的载体传承已趋成熟。而曲江海洋公园是属于“移植文化”类中的科普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集合,在文化历史上缺乏植根性,故曲江海洋公园得到较低的分值属情理之中。(4)在“景区环境”要项中最高为大雁塔广场,最低为寒窑遗址公园。说明大雁塔广场旅游产品景区环境的设计符合盛唐佛教的文化符号,加之又处于西安旅游核心区腹地,形成大空间、大尺度、大视角的景区环境群落即景中有景、景中套景、景中有环、环中存格层层递进,使游客对其评价有佳。(5)在“配套设施”要项中最高为曲江海洋公园,最低为寒窑遗址公园。说明在旅游产品的硬件要求上,曲江海洋公园是以国际海洋公园的设计和国内海洋公园的风格所打造。参展商或旅游者在参观海洋公园时会以其他海洋公园的标准眼光来看待。其心理定势是:“它有的你必须具有”。在此基点上参展商或旅游者对文化产品的硬件要求是苛刻的。正因为海洋公园旅游配套设施是具有可比性、可参照性故分值较高。其他文化旅游产品因其独特性、地域性、不可替代性故参展商或旅游者就不可能或不必要用其他景观的配套设施来套装或比对。因此出现这种结果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6)在“服务水平”要项中最高为曲江海洋公园,最低为寒窑遗址公园。说明新推的曲江海洋公园在软件建设上的成果得到参展商的认同。按常规设计: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规格、服务效能是存在“新鲜度”和“退化度”。旅游文化产品在服务品质层面推展的口号是讲究“保鲜行为”。因此一方面强化服务标准另一方面推出末尾淘汰制。寒窑遗址公园服务管理部门或许处于杂质结构得到最低分数属正常之理。(7)在“发展潜力”要项中最高为曲江海洋公园,最低为曲江遗址公园。说明曲江海洋公园文化旅游产品自推出后在宣广层面重在组合拳的出击已深得人心。不论是户外广告还是口碑传播以及宣传手册都取得深刻的记忆度。所以在参展商的眼中曲江海洋公园发展潜力最大。曲江遗址公园因其空间尺度的固化和文化主题的定位格式化获得分值最低实属正常。(8)在“购买意向”要项中最高为大雁塔广场,最低为寒窑遗址公园。说明大雁塔广场的文化产品系列是相对具备时空切换功能,白天的游园和晚上的喷泉表演使参展商和旅游者长期驻足、流恋忘返,一张门票超越时限有“值当”的感觉。寒窑遗址公园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内容颇为单一,故得较低分值对参展商而言实属客观。
三、对曲江文化旅游产品成长周期的评价分析
通过深度调查,得到的感受性在于西安曲江文旅集团所推出的各类文化旅游产品共进流程中出现了与系统目标的偏差。表现在:(1)缺失系统的集群运作标杆。调查中发现,曲江文旅集团各文化旅游景区缺乏互动、协作与配合,彼此间的竞争之状远大于合作之态。(2)缺乏相关及支持性的核心要素。曲江文旅集团目前共积聚了7大旅游景区(点),10多家大宾馆酒店,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和格局中,区域内主题旅游企业、酒店与区内外旅游要素供应层旅游产业链短,为此,曲江文旅集团需要深度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游览体系,进而使自己作为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商与其他产业的链条链接。(3)内生化和外生化的优势不明显。旅游产业内生优势主要体现网络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产业外生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优势和政府优势。曲江文旅集团要形成产业聚合的增长极,应将此优势充分地凸显和延展。(4)缺乏高规格的规划布局。曲江文旅集团应加大“核心区”的发展力度, 通过“核心区”对“边缘区”施加影响, 从而实现区域旅游集群的凝练。(5)对区域旅游集聚比较优势选择缺位。更多地是将着眼点放在要素禀赋上, 忽略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6)旅游目的地拓展空间不足。游客出行范围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关中地区, 与陕南、陕北地区联系松散, 未能充分开发利用陕南地区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和陕北地区独特的黄土风情和民俗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宝通:构建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J].新西部,2007,(12).
篇6
打好“组合拳”
明确“靶向”,制定出台“1+11”攻坚方案。按照全县“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制定出台以扶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总纲,以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第一书记选派、集团帮扶、驻村工作队、目标考核、资金整合、项目建设、“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乡村旅游发展为配套的“1+11”扶贫攻坚方案。
树好“靶标”,建立精准脱贫攻坚规划体系。全面深入查找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找准贫困“病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精心建立县、乡(镇)、村、户融合配套的脱贫攻坚规划体系,精准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等各类扶贫攻坚项目2631个,为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出了根治“药方”。
圈定“靶场”,启动实施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按照“结合县情、整合资源、融合推进、竞合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政策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整合集聚各部门、各行业、各扶贫集团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6.375亿元,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扶贫搬迁、旅游富民、特色产业、精准到户、社会救助、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基层建设“十大”扶贫攻坚行动项目建设,着力建构了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聚集、向贫困户聚焦”的精准发力格局,不断形成项目资源的融合驱动优势。
锁定“靶心”,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围绕两年脱贫“摘帽”的攻坚目标,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十大”攻坚行动和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级各单位部门和各扶贫集团,并层层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和脱贫攻坚承诺书,建立完善了“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的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市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乡镇、帮扶10户贫困农户,县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个贫困村、帮扶5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的对接帮扶方式,实现了26个乡镇、75个贫困村和1.6万户贫困户对接帮扶的全面覆盖,并督促每一名帮扶干部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并立下了限期脱贫“军令状”。
制定 “硬举措”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1+1+13”政策体系,按照“双向对接、量身定制、精准扶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武隆县制定出台了“5+19”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
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扶持力度,将建卡贫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由8000元/人提高到1万元/人;对县内转户进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户转至县外的按9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对291户深度贫困的无房户和窝棚户,按照5万元/户的标准予以兜底解决;对农村C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75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对D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210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确保在两年内全面消除无房户、窝棚户和危房户。
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到户政策,促进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对贫困户借款发展产业项目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发展种、养、加产业项目的,按照每户150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种畜和加工机具补助;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按照每个床位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达到三星、四星、五星标准的,则分别给予1至3万元的奖励。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政策。开展建卡贫困对象重新识别确认工作,制定出台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兜底覆盖政策,对不具有开发和脱贫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等“能力性”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盖范围;将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给予1万元以下的特殊困难救助金;将全县“三留守”和残疾人员,全部纳入关爱行动覆盖范围,对孤儿和困境(失依)儿童,每人每月给予600元生活补贴,对60至100周岁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至300元的老龄津贴,以确保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能得到有效救助。此外,对购买城镇商品房、购买家用汽车、入股经商办企业、财政供养人员等已实现脱贫的四类建卡贫困对象,则全部终止相应的扶持政策。
教育培训扶贫资助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教育培训扶贫资助政策,预算设立县级财政专项助学基金,将国家和市上教育扶贫对策未能覆盖到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列入资助覆盖范围。对正在上大学和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学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就读中、高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分别按照每人每学年2500元、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贫困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儿入园实现资助全覆盖。
扶贫保险精准到人全覆盖政策。将全县所有建卡贫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标准,全部纳入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按照每人2元的标准,将全县建卡贫困农户全部列入自然灾害公众意外险和房屋保险覆盖范围;对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贫困户和“两癌”妇女实施特殊医疗救助;按18元/人的补助标准,将18周岁以上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最高报销额度为20万元。
开辟 “新路径”
武隆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县委、县政府确立的“4+2”战略目标,坚持按照“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同步推进、扶贫开发与电子商务互联互通、扶贫开发与要素股权互融互促”的原则,着力开辟以“四个+”为载体的融合驱动精准脱贫与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精准扶贫”引领脱贫发展新方向。启动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整合林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源,扶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保护林、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结合发展特色林果、高山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项目6.5万亩,带动1.2万建卡贫困农户实现了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按照生态搬迁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的原则,整合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等各类项目资金,着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当年搬迁、当年修复和产业配套工程,有效实现了建设项目的当年修复率达到100%。结合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引擎驱动,整合最美乡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发展等各类项目资源,切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及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既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如: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将高山有机茶叶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出了全市唯一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品牌,有效带动贫困农户通过发展茶旅融合生态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旅游+精准扶贫”打造脱贫发展新引擎。依托武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引擎驱动,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合力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3条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个。落实用地支持、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各类保障性政策举措,扶持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客接待户1695户,2015年接待乡村游客33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如:双河乡木根村的建卡贫困户贾万春、王小明通过扶持发展农家乐,仅当年夏季两三个月就实现接待收入10余万元而一举脱贫。
“电商+精准扶贫”搭建脱贫发展新平台。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打造线上商品品牌、建好线下产品基地、构建电商配套体系、推进产业互融互促”的原则,包装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红茶叶、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汉平蜜柚、猪腰枣等20余个品牌产品,不断延伸线上商品供给链条。围绕扶贫与农业6条精品示范线路和49个产业示范基地,合理布局和精心培育了乡村旅游、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和配套加工等绿色产业体系,同时按照1500元/户的到户补助标准,扶持建卡贫困农户参与线下产品基地建设与发展。加大电商平台扶持发展力度,建成3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扶持发展农家店146个、农资店61个和电子商务企业400多家,不断完善电商发展平台功能,着力畅通产业基地与市场终端的连接通道。如:和顺镇海螺村的残疾贫困户张永红通过发展电商,不仅实现了每年20万余元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户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和日用商品购买难的问题。
“资源+精准扶贫”激活脱贫发展新活力。按照“面向市场化、要素股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链条化”的原则,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闲置房产、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分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如:双河乡在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过程中,扶贫龙头企业渝蔬农业公司通过吸收农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方式,吸纳400余户菜农共同建立了“股权量化到户、质量终端负责、利益终端分配、农企互利共赢”的要素资源股权捆绑经营模式,有效带动264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奖惩“双向制”
按照“导向明确、权责统一、奖惩分明、一票否决”的原则,建立完善扶贫攻坚绩效考评正向激励和精准问责机制。
篇7
本规划所称的“大旅游产业”,是指以传统旅游业为龙头的,包括会展、休闲、商贸、文化及其他社会资源中能与旅游互动部分的产业集群。
一、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与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观光旅游迅速发展,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观光游览业不断走强。**年以来,我市建成并开放了雷峰塔、杨公堤、大明山、**野生动物世界、垂云通天河等一批新景区;西湖、千岛湖、宋城、双溪竹海漂流、七里等景区的旅游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国际化战略全面启动,成功推出包括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在内的50余个较有特色的社会资源点,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年,全市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3.4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0.73亿元。**年,全市星级饭店突破200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旅行社295家,其中国际社31家,旅游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年的6.3%。
———会展商务业初见成效。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成功举办了5届西博会以及国内旅交会、国际华商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目前**会展业发展水平已经名列全国第九位,并有较大上升空间,商旅互动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休闲度假业发展迅速。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并加强了休闲业态。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休闲特色浓郁,促进了商旅互动;余杭、临安、桐庐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临安市还编制了休闲度假胜地发展规划;西湖区双流农庄等8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但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且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厅,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二、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旅游业为龙头整合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依托优化市域空间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观光游览、会展商务、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城市和乡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使**的大旅游产业加速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建设成为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与会展商务为三大支柱的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
(三)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框架。至2010年,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5亿美元;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6.3%提高到8%左右。
2、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至2015年,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观光度假、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交流、休闲商务等领域的“三大支撑、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东方休闲之都”建设进展明显。至2020年,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会议基地,培育成2至3个国际展览品牌,入境游客数名列全国前茅,旅游业态明显转型,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在大旅游产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我市大旅游产业的基本格局及其联动
(一)观光游览业。
———提升景区规划、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继续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打造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并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段,恢复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等旅游新产品;塑造郊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等旅游品牌形象。
———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和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旅游休闲、上海都市旅游与黄山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
———新建、扩建一批高档次五星级宾馆和设施,适度增加超五星级宾馆的比重;鼓励发展青年旅舍,以满足休闲自助游的增长需求;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鼓励其在**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国际、国内旅行社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二)会展商务业。
———建设现代化会展设施。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旅展中心、浙江国际商务中心、钱江新城会展场馆、钱江世纪城会展场馆;建设3至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会展配套设施;利用萧山各类高星级宾馆,建成后的休博园、风情园以及湘湖景区的休闲度假优势,发挥其在**商务会展中的作用;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适度建设会展设施。
———大力发展会议业。充分利用**位居长三角、毗邻上海以及优越的休闲环境优势,积极鼓励在杭的中央、部、省属单位、高校等机构,争取更多的国内机构、跨国企业、国际机构来**举办各种国内、国际性会议,并以会议业为重点发展整个会展业。
———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和****世界休闲博览会;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抓住“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项目,鼓励本市会展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在会展企业中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规范会展业服务标准;加强会展营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推进我市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休闲度假业。
———加快**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在加强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旅游;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与开发湘湖、径山以及临安生态休闲和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
———深度发掘**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国内外具有雄厚实力的投资实体打造2至3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
———充分利用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场馆、射击俱乐部、休闲健身吧等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积极推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进临安、余杭、桐庐、建德、富阳等地富有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梅家坞茶文化村、龙坞茶村乡村休闲旅游。
———适度发展和利用各种咖啡屋、茶楼、酒吧,以及剧院、KTV、俱乐部、夜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
(四)游憩商贸业。
———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四季青、文三街、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注重特色,提升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全面带动新兴商贸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特色老字号,让旅游者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
(五)配套服务体系。
———制订出租汽车行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本地市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等与旅游配套的专项发展计划。
———逐步推广信用卡、旅行支票的使用,放开旅游资产抵押贷款、个人旅游消费贷款等旅游信贷。
———加大在旅游区、会展中心、餐馆、影剧院等地旅游信息采集、处理与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旅游信息的作用;加大以“**旅游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综合性城市目的地旅游商务信息网站。
(六)产业联动、区域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相关产业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
———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以观光游览业为基础,带动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游憩商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节庆兴旅,以旅促展,以展带旅,商旅互动。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会展游和休闲游,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定点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宣传推销**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的同时,促进“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在管理机制与手段上实现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要携起手来,对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加快形成一个半小时旅游圈、经济圈,增强**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大旅游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西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承担协调大旅游产业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职责。
(二)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和旅游国际化战略。通过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实现**市大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通过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包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推进旅游国际化战略,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环境,促进观光游览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游憩商贸业的提升规模、档次和水平。
(三)出台促进大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加快促进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四)实施大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五)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成各县(市)及余杭、萧山区的分中心建设,并与**旅游集散中心相衔接。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开通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使**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常设的旅游换乘点。
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并提供多语种服务。
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通过广泛宣传和文明引导,改善城市形象。
完善多语标识系统。完成所有A级景区(点)、商业特色街区、市区重要文化旅游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市属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的多语标识系统。
篇8
“因为确实喜欢北蛘蛘飧龅胤剑也觉得有发展,我的一个东北朋友决定落户。今天上午一大早起来去排队,办事大厅里面已挤满人了,都是在办理相关手续的,你看看,眼见为实。”4月下旬,在镇政府会议室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北蜴的一位官员边聊边拿起手机播放了一段微信小视频。
北颍古称“百颉保为“百河交错、水网密集”之地,隶属佛山顺德区,面积92平方公里,地处广州主城区、佛山新城、顺德主城区交汇处。
这里是美的集团的总部所在地,美的与多家中小配套企业汇聚起的绵长产业链条,是其成为家电制造重镇的资本,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慧聪家电城等新载体,也初具声势;此外,体量已达千亿级的地产公司碧桂园,亦植根于此。
对那位在这里经营生意的东北人来说,落户也显得自然而然:强势产业带来的丰沛财力,加之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北蚪入快速发展期,随着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北虻某鞘衅分屎突肪持柿坎欢咸嵘。
因各方面优势均较为突出,在去年下半年由住建部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北蛞惨苑鹕轿ㄒ弧⒐愣全省打分排名第一的佳绩入选,得名“智造小镇”。
所谓特色小镇,概念最初源自国外,如法国普罗旺斯为代表的旅游小镇,美国剑桥小镇为代表的科创型小镇等,浙江则是中国版本的发源地。从其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经验来看,它们并非行政概念上的建制镇,而是大约3平方公里左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复合型平台”。
在中央相关部委向全国推广这一概念时,其内涵被延伸了:首先,吸纳周边人口、降低居住成本;其次,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在理想版本中,面积还将被拓展至建制镇范畴。
随着中国大城市病日益突出,这一旨在构建城市和乡村交界缓冲带的方案,被称之为中国城镇化的新路径,也被认为是对著名社会学家观点的一种呼应。
上世纪80年代,就在《小城镇 大问题》等文中指出:“小城镇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小城镇在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作用非常重要。在大城市本身人口压力大、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容纳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新兴小城镇正可以发挥拦阻和蓄积人口流量的作用。”
但正如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所言,“我们在口号、方针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小城镇,但在实际资源配置时却把它们给舍到一边了。”
受近期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加之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及资本对概念内涵的不断发掘,建设及参评各级、各类特色小镇的浪潮,正在全国各地铺开。以北蛘蛭代表的佛山全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亦不例外。
无论是浙江版还是全国版,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均是特色小镇建立及运营的核心基础。也因如此,在乐观人士眼中,作为中国制造业主要聚集区,珠三角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具备先天优势:其“一镇一品”的街镇经济,能解决产业集聚这一特色小镇建设的最大难题。其未来主要工作,是立足于专业镇、工业园区、古村落等载体资源,将社会文化各方面短板补齐。
但在审慎者眼中,这一过程亦不乏挑战:一方面,各地能否把握政策机遇,在让老产业获得新发展空间的同时增添新产业形态,是难题所在;另一方面,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近日在佛山参加论坛时所指出的:“从专业镇到特色小镇,珠三角的新型城镇化命题主要是解决产城矛盾。”
因发展模式类似、矛盾也相近的珠三角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对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有何理解?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特色小镇建设的珠三角模式?《财经》记者近日前往佛山多个区县,一探究竟。 从专业镇到特色镇
佛山,得名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当地掘获了三尊铜佛像,始被称为“佛家之山”。其地位于珠三角腹地,土地平坦、河涌交错,曾长期作为广东著名的鱼米之乡、河运重镇。
改革开放后,通过产业集群形成的大量“专业镇”,成为佛山经济的新特点,其八成以上的经济总量背后,是“一镇一品”及“一镇多品”的支撑。
“佛山早期的企业化和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产业链上游对生产要素的爆炸性需求。由于市场的相互依从性,这一需求为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供应链会局限于它们所服务的企业最初建立的地方。”在近日出版的《中国未来:佛山模式》一书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香港大学教授肖耿等几位作者分析称。
他们认为,佛山模式的特点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几乎供应链的每一环的生产商都彼此相邻。这使得它们能够实现专业化和采购效率,并形成足够的规模,以吸引全球的买家和卖家”,“佛山实际上成为一个一站式商店”。
在取得实效并得到上级认可后,上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政府筹集资金在选定的镇里建设大规模的特定产业市场;受此影响,其下各级政府也开始资助发展专业化市场,并提供廉价甚至免费土地。
“专业镇模式”曾持续快速拉动佛山经济增长。但随着电子商务崛起及通讯物流等成本降低,这一模式如何适应挑战,成为佛山产业升级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佛山开始实施城市分区……也开始投资建设新城市中心,旨在吸引先进技术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推动产业升级。正如佛山之前响应中央的激励机制和政策而鼓励专业镇的发展一样,它正在改变其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中央新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前述一书如此判断。
按照“十三五”规划,作为“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之一,中国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也被佛山纳入了关注范畴。不少当地人士认为,新发展思路能助力佛山解决现实问题,可谓“发困给个枕头,正得劲儿”。
“经过几十年发展,专业镇模式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产业要升级,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要集约利用土地,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配套成了短板。从管理人员到打工仔,除了上班,大家都宁愿通勤离开,没人愿意留在当地。不能吸引高端人才,会对引入高端产业形成制约。因此,弥补公共服务等短板、发掘当地文化传统的客观需求,与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非常符合。”佛山市发改局区域经济科副科长苏耀聪对《财经》记者称。
不独佛山一地,在正经历着产业及城市双重转型升级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实际上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也有论者因此提出:在之前的几十年时间当中,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从现在开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这一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平台。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则是这一平台的重要抓手之一。
为赶上甚至引领全国建设特色小镇的步调,去年下半年,佛山市便专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的多位负责人,到先行地浙江考察学习:2014年10月,当时的浙江省省长在参观了阿里云操盘的云栖小镇后,首次在浙江公开“特色小镇”这个提法;2015年1月该省“两会”时,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佛山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专业是否等于特色”?从浙江实践看,特色小镇虽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定位也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等共性,且通过紧扣主导产业,将产业、文化、社区、旅游等功能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城镇发展的新生态。
与这一综合性概念相比,专业镇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产业、经济概念,追求的是某一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完善。“如果单纯按照产业基础来划分,以3平方公里到5平方公里作为标准,佛山32个镇街当中,搞出上百个特色小镇都是有可能的。”佛山的一位官员在考察学习时称,“但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
在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建设规划科科长朱静文看来:与全国不少地区要经历从零开始建设特色小镇相比,“佛山已走完了‘从0到0.8’。考验是如何依托专业镇产业基础,去实现后面0.2的这一跨越。佛山缺的是和特色小镇概念相契合的东西。”
朱静文认为,“此外,在岭南文化圈内,各地文化背景基本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上。”
佛山不少相关权威人士的基本共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成功的特色小镇多是在专业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升级版”。而在此基础上,佛山市发改局通过摸底筛查,编制出了市区一级的特色小镇建设初步实施方案。
去年底,佛山在该市三水区召开了“佛山市特色小镇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该市五区及部分市直部门确定了41个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从整体来看,佛山的特色小镇建设着重点之一,在于打造产业生态圈:一是以大沥―禅城―北蛭核心圈层,打造一批“科创小镇”;二是以里水―狮山―龙江为联动圈层,建设一批“高新小镇”;三是以三水北部―高明西部―顺德南部为拓展圈层,打造一批“文旅小镇”。
“依托广佛同城化发展态势,推进从禅城核心向其他各区,乃至云浮、肇庆、清远等地圈层拓展的发展格局,通过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进佛山核心圈层、联动圈层、拓展圈层平衡发展。”《佛山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解析称。
“佛山市这几年的思路是片区思维,打破专业镇之间的区隔界限,几个镇组团式发展,上述方案体现出了这一点。但这种思路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相容还是相斥,仍有待实践检验。”佛山的一位产业观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统筹与借力
按照工作安排,今年佛山将重点推动15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至4月下旬《财经》记者在佛山采访时,有志于上榜的各地,大多正在积极进行相关方案的规划设计。
苏耀聪对此着重提醒称:在提及相关概念及观察进度时,应将住建部和发改委各自着力推进的美丽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概念进行区分:
“前者指建制镇,后者则是功能区概念,往往只涵盖三到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可能安排了产业用地就无法兼顾公共服务用地。虽然在规划时必须和作为其母体的建制镇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但为了尽快拿出成绩,必须要从点到面、逐级推进。目前各地在抓的,大多正是这一类作为功能区的特色小镇。”苏耀聪指出。
以正在规划打造“中国建陶小镇”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为例:该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在大约76.7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中,南庄镇用大约35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赢得了“中国建(筑)陶(瓷)第一镇”和“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的双重称号。
“以往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协调,有产业无城市。近年来,随着南庄镇被列为开发区进行统一建设,为实现环保达标,搬迁出去的产业总量超过一半。壮士断腕,也给南庄带来了一个实现产业和城市双转型的机遇。而打造建陶小镇,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南庄镇镇长、禅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辅明对《财经》记者称,“特色小镇这一目标,能够将以往相对模糊的概念,具象化为清晰发展的点和线,不再割裂地考虑发展。”
按照南庄镇的规划思路,其将划出大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槠舳区和辐射区进行先后建设:以原有的建陶产业发展基础率先启动建设,将长板做长;辐射区则重点发展与建陶有关的“互联网+”、设计等新兴产业,辅之以会展、研发等,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短板补齐。
这其实是在空间范围内呼应了南庄镇近些年来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将大部分高污染的生产外迁,着力通过打造总部经济,让产业链两头的微笑曲线延伸,并辅之以构建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金融等诸多新概念。
特色小镇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如何实现有山有水有人文,宜居宜业宜创新,这正是佛山各地在创建特色小镇时着重关注、却尚无清晰解决方案的一点。
因发展状况不一,佛山各地为这一难题寻找的解决方案大同小异,侧重点却有差别:
对于北虻鹊乩此担因产业升级已初步找到章法,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如何聚焦于软实力的提升,努力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不亚于其在广州、深圳所能得到的服务,营造人才、技术、资本的洼地。
“首先,包括城市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其次,人才真的吸引过来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短板也很难马上补齐。”北蛘蚓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杜耀聪对《财经》记者坦陈,“产业发展和做公共服务是两码事。对镇级政府的人才和管理水平,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仍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大部分街镇来说,亦有佛山官员担心:专业镇主导产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产业链低附加值制造环节,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较为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这都直接制约了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提升的空间和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
“外人看来,佛山市是有不错的产业基础的。但在原有的传统a业门类上打造特色小镇,存在较大困难。”这位官员称,“问题在于,产业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一个是市场本身存在规律,要结合大环境去考虑,地方政府只能提供相应物质载体及产业政策配套,是不是有效并不确定,做不到想升级就升级。”
此外,在熊英看来,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佛山近些年来在城市空间物质载体建设方面,亦有不少欠缺,也使之与“产城人文”协调发展的标准相差很多。
“城市公共配套不足、土地开发相对粗放等,阻碍了城市品质提升,这些年其实一直都在补短板。”熊英说,“此外,佛山对岭南文化的挖掘亦有待加强,需要有能代表传统特色文化和时代元素的空间物质载体。”
不仅如此,佛山市的多位相关人士亦对《财经》记者表示,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升级,佛山在打造特色小镇时都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是“地从哪里来”?
受之前过度开发及“三旧改造”的困难重重制约,佛山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佛山的土地开发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城市。要想建设特色小镇,要保证产业和公共设施用地,都涉及到建设用地。佛山的特点是只能从存量中想办法,但问题是,存量土地涉及到较多利益主体,面临开发意愿多元、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很难实现收益平衡,广泛开展存在较大困难。”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土地利用科一位相关负责人称。
也正因如此,积极筹建特色小镇的佛山各个街镇,大都希望能通过入选市、省及国家级特色小镇,在资金、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及扶持。
从全国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称号确实会带来一系列资源倾斜,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就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也会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的政策力度更大。其在地方版的建设意见中提出:特色小镇在创建期及验收后,其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同时,如期完成目标的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
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浙江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也因此被激发出来。当然,作为考评,浙江也会对三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与之相比,佛山在《佛山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初稿)中,提出的相关配套政策仍有待细化,其重点包括:优先支持特色小镇按规定申报建设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等;主动对接省特色小镇发展基金,研究设立市级特色小镇发展基金;充分利用“三旧”改造土地政策,探索推广南海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经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等。
在提及对通过验收的各级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时,这一方案只称奖励资金来源于市级财政。而对于各级特色小镇分别能够获得多少万元奖励,仍未确定。
篇9
旅游产业因其综合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把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对旅游产业的新要求,还是实践中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创新要求,都需要有一套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操作系统理论和工作方法:
(一)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创新的需要
一直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的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习惯于就旅游发展旅游,注重景区景点“点状”(或“板块”状)开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有其自身运行规律;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旅游产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旅游时必须具有统筹发展的新理念: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融入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旅游业因其具有扩大需求、调整结构、解决就业、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开放、传播文化等综合的经济功能和广泛的社会功能,在现阶段以内需促增长、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城乡协调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等问题。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与相关产业体系协调发展。一方面,旅游产业依托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涉及的基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融合、衍绎和提升,不断创造出新的领域,形成新的业态。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相生相融,相互促进,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发展区域旅游不能单独地就旅游发展旅游,必须从满足需求的创意角度,整合区域内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发展要符合旅游产品形成规律。旅游产品是以景区景点为核心吸引物,以线路为纽带,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性(或组合性)服务产品,决非仅仅是孤立的旅游景区(点)。应摒弃以资源决定供给、只把景区作为旅游产品的老观念,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需求为目标,按照旅游产品依线路形成的规律,推出服务组合体,实现旅游产业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
建立符合旅游产业特征的权威综合协调机制。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旅游产业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只靠旅游部门一家是不行的,需要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要将旅游产业建设所需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调动起来,就需要一种能统筹各种资源的方式和机制。在尊重现有行政职能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协调机制,将旅游产业建设所需的、分散在交通、城建、林业、环保、文化等不同部门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的聚合起来,围绕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和市场开发实现优化配置,共同发力,发挥最大效用,从而加速旅游产业建设和成长的步伐。
(二)区域旅游发展实践创新的需要
旅游线路统筹是四川旅游发展模式的深化和创新。自1998年把旅游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以来,四川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和精品战略,以区域为重点,板块式推进旅游区建设。“板块”式旅游发展模式仍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发展思路。经过近的发展,全省旅游区建设布局基本完成,完成了全省旅游发展初期的战略发动任务。随着四川旅游进入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轨的新时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更加符合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机制,全面、协调、持续地推进全省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我们认为,旅游的规律应当是以线路带动,工作思路和方法要从板块推动到线路引导转变。旅游线路统筹正是在总结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线路为龙头,景区(旅游区)建设与旅游线路统筹开发并重,形成综合协调抓旅游的工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指出:“旅游线路统筹既是对政府主导战略的深化,也是对精品战略的深化,也是与时俱进对我省旅游发展历史经验的升华和发展。”
旅游线路统筹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和新时期旅游发展需要,需要有一套操作系统理论和工作方法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既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产业层次上统领旅游发展模式,又可从实际操作层面指导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去在发展区域旅游业实践中,区域间合作、跨区域的发展往往缺乏合作平台和实质性内容,对区域内旅游业发展、要素资源整合方面探索和实践较少。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在着手探索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必须有载体和可操作的工作机制,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是国家旅游局指导地方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旅游线路统筹的基本内容可以服务于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试验。
二、旅游线路统筹概念、特征和内容
(一)旅游线路统筹的概念
旅游线路统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操作系统理论与工作机制,即根据旅游产业的功能综合性和产业互融性特征,按照旅游产品依线路而形成的规律,以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为核心,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格局。其主要实践内容包括:整合线路沿线一切可整合的力量及相关的资源、要素,推动旅游产业打破行政管辖限制,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发展。
旅游线路统筹从主
题、范围、内容及主体等方面入手,以期形成发展为一个旅游发展操作系统理论。从宏观角度来说,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从中观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旅游学操作系统理论,是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二)旅游线路统筹的特征
一是政府主导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线路统筹的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有关部门协同合作,整合行政管理职能,实现要素资源配置向旅游产业聚合;企业、居民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
二是围绕交通通道展开旅游线路统筹。交通便捷是旅游发展前提和基础,旅游是通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通道是指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等综合交通线路。
三是整合线路区域旅游相关要素和产业,丰富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供给。不仅仅局限于核心景区(景点)开发,美食、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都可成为旅游吸引物;文化、体育、工业、农业等产业都可以向旅游延伸和融合。旅游内容和旅游形态更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
四是统筹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线路统筹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社会综合功能,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旅游线路统筹的主要内容
旅游线路统筹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主题,即以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构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三个板块,即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构成区域旅游发展范围;三个层面,即旅游形象、旅游内容和旅游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发展内容。最终实现是推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旅游线路统筹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一三三三”来概括。(见图1)
1.一个核心
“一”是一个主题,以打造某个主题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这一主题,既可以是一条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以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无论从旅游供给角度还是旅游需求角度,旅游产业的发展都以资源为基础,必须以资源为核心整合区域资源和要素,打破行政和地理界限,而这个核心就是“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
2.三个主体
即解决旅游线路统筹“谁实施”的问题。区域旅游发展中三个主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
政府是旅游线路统筹实施的行政主体。政府是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线路统筹战略决策者和主导者,制订发展和整合方案、制定相关标准,进行旅游公共产品投入,理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各方关系、市场监管等。旅游线路统筹仍然是政府主导发展旅游模式,各级党委、政府把旅游线路统筹作为政府抓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方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涉旅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企业是旅游线路统筹实施的市场主体。政府主导不能代替企业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线路统筹的具体实施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旅游线路统筹所涉及的企业,尤其旅游六要素企业根据相关标准,对线路沿线景区、城镇、通道及相关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建设、经营和服务,为旅游线路统筹的实施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居民是旅游线路统筹实施的人文主体。居民是好客文化和旅游人文资源的主要展示者和传承者,又是的旅游线路统筹实施的重要参与者,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环境的营造者。居民既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旅游发展成果的受益群体。旅游线路统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发展旅游富民惠民和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精神文明水平。
三个主体的关系。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监督,共同推进旅游线路统筹,实现旅游线路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三个板块
旅游线路统筹的三个板块: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既是旅游线路统筹的三个客体,又是旅游线路统筹的实施范围。事实上,旅游发展并非在区域的全域内展开,只需在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相互连接的通道上下功夫即可。
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吸引物,是旅游线路统筹的核心内容。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不仅要整合各类自然旅游资源,还要整合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整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线路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体系的层次,凸显线路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旅游城镇。旅游城镇不仅是集中提供旅游要素配套服务的场所,是旅游目的地体系中的主要支撑体系和主要集散地;同时,旅游城镇还可以是旅游观光与休闲体验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城镇不仅要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和发展需要,更要注重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科学合理地在旅游城镇中配置适宜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咨询等旅游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注重旅游城镇形象的打造,充分挖掘城镇的文化旅游特色,重视旅游城镇作为旅游目的地策划包装和整体营销,形成沿旅游线路的风情浓郁、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旅游城镇群。
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连接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的纽带,是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基本保障。旅游通道建设要把解决可进入性放在首要位置。要围绕旅游目的地体系中各类旅游吸引物建设主干道、次干道,形成区域内交通齐全、方便、快捷、安全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避免走回头路。通道建设还要解决旅游功能配置问题,重点建立和完善主要旅游通道上旅游标牌指示、休息服务、汽车营地、医疗救护点、通讯网络、旅游购物、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游需求。同样,旅游通道也要解决旅游形象问题。
三大板块的关系。三大板块构成旅游线路统筹的有机整体。旅游景区是旅游线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因素所在,更是旅游线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没有了景区,也就没有旅游线路,旅游通道和旅游城镇也就失去了依托和发挥作用的载体。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城镇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依托,旅游城镇不仅为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保障,某种程度上,旅游城镇还是旅游景区的外延,旅游城镇与旅游景区共同构成了“旅游境区”。没有较好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及合理的环线进出,再好的旅游景区也难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三大板块中旅游景区是核心,旅游城镇是保障,旅游通道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区域旅游业完整的生产力要素系统。
4.三个层面
旅游线路统筹的三个层面解决的是旅游线路统筹“怎么做”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旅游形象。各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都应有鲜明而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城镇、以及旅游通道沿线建筑风貌、植被、色彩、灯光等都应进行统筹形象规划与建设。明确各条旅游线路的主题形象,将为旅游线路统筹建设提供明晰的方向,使线上各地、各景区建设有章可循。形象规划
设计要注重和本土文化结合,既要发挥旅游展示和传承文化的“窗口”功能,又要突出特色,避免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同质化。如成乐旅游线应集中体现乐山大佛、峨眉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九环旅游线要体现藏、羌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三国文化旅游线要充分展示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蜀汉文化。第二个层面是旅游功能。在规划建设旅游线路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时,既要考虑其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功能,也要考虑其满足游客旅游的功能。一是要以满足大众化旅游服务为基础,依据已有的星级饭店、景区评定、购物点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旅游功能配置、统一规范旅游服务标准和水平。二是要以满足个性化服务为亮点,充分考虑和照顾特殊旅游者的需求。在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建设中依据目标市场定位,在有条件的线路中合理配置宗教、残障服务设施,鼓励和引导市场发展满足境内外游客多层次、多样性和特色化的需求。
第三个层面是旅游机制。建立和完善旅游发展机制是保障旅游线路统筹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也是旅游线路统筹的关键和难点。建立和完善旅游机制,一是满足三个主体在实施旅游线路统筹时的机制和体制需求;二是满足在三大板块中实施旅游线路统筹的机制和体制的需求;三是满足创新和维持旅游形象和旅游功能的机制和体制的需求。旅游机制最终体现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机制和体制上,它是区域旅游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旅游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别所在。从宏观层面讲,区域旅游发展要遵循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在继续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从微观层面讲,如何维护一个旅游厕所都需要一个好的机制,才能长久保持其形象和功能。
三个层面的关系。旅游形象注重的是旅游产品反映区域独有的历史人文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旅游功能注重的是旅游设施满足游客需求的作用。前者是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形式,后者是旅游产品实质性作用,二者统一构成完整的旅游产品。而旅游机制则是保障旅游形象和旅游功能持续长久发挥作用的体制构建,也是保障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三、旅游线路统筹发挥作用的保障条件
旅游线路统筹是顺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要求,顺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尤其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模式,即旅游促进经济发展(tpe模式)。四川旅游在近年推进旅游线路统筹试点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瓶颈。在现有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下,要实施旅游线路统筹应具备相应的保障条件。
(一)跨行政区域的上级政府确定发展战略,推动旅游线路统筹实施
我国的现行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掌握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各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取向相对独立。而旅游线路统筹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线路区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因此,旅游线路统筹工作只能由上级政府推动,通过上级政府确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区域旅游发展工作目标和任务等,将旅游线路统筹工作分解为各级次行政区域的工作,并纳入各级次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二)整合相关部门行政资源,形成推动旅游线路统筹工作的合力
旅游线路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工作可概括为:以旅游线路为核心,围绕线路定规划,围绕线路做产品,围绕线路树品牌,围绕线路搞建设,围绕线路抓宣传,围绕线路管市场,围绕线路强服务,围绕线路育人才。实施旅游线路统筹这一系统工程,仅仅靠旅游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是作为整体政府的党政齐抓,交通、国土、林业、建设、环保、宣传相关部门通力协同配合,目标一致,共同发力,并通过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居民参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向旅游线路统筹倾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三)制定政府的旅游线路统筹规划,编制要素整合综合配套方案
旅游线路统筹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线路统筹实施过程就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完善、提档升级的过程。由跨行政区域的上级政府制定旅游线路统筹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布局、确定目标、明确各行政区域的发展重点,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统一部署实施工作任务,保证旅游线路统筹的实施。
在旅游线路统筹总体规划下,还应编制要素整合方案。针对每条精品旅游线建设的需要,从产品供给方面,形成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的综合配套方案;从市场需求方面,策划和编制不同的要素组合、不同服务组合的线路产品。根据综合配套方案细化地方政府和交通、建设、通讯、环保、文化、宣传、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
(四)实行鼓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推行旅游线路统筹工作
政府制定旅游线路统筹规划后,应专项拨付配套资金,保证规划顺利推进。财政资金中,政府专项资金和各部门资金投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符合规划的旅游项目,拨付启动资金,实行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篇10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文化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观摩调度会,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了解我县文化产业、社会事业工作开展情况,找准问题和不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我县文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刚才,几个部门分别就项目建设情况作了汇报,王威同志结合实际讲了很好的意见,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推动文化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市九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历史文化品牌,作为市今后五年重点打造的三个文化品牌之一,这标志着文化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文化名县、旅游强县建设。
(一)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的、低碳的、绿色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文化产业主要依赖科技和智力的投入,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受外部条件制约相对较小,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有效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有着“天堂一景,人间一梦”之称的大型都市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不仅每年的门票收入达到了数千万元,而且成为拉动杭州经济增长的一张“金名片”。由此可见,文化建设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是最具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产业,不仅产业自身具有强大的活力,而且文化与科技一样,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元素,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文化产业做大了,能够强力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增强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比如,一部《少林寺》形成了河南登封独特的武术文化产业,从登封到少林寺的路上,武术学校鳞次栉比,最大的武校在校生达两万多人,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武术产业”。
(三)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代,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有山有水的城市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可以说,文化正在日益成为参与竞争、赢得竞争的重要条件,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实力的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就难以站稳脚跟、走在前列。文化已经真正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源,是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只要抓住了文化产业发展,就等于抓住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抓手,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内生动力。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对于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文化具有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来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可有效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就我县来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丰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大有所为,应当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真正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振兴之路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传统产业相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纵观全球,文化旅游产业之翘楚首推美国迪斯尼公园,通过市场运作,年经久不衰,分布在世界的五大主体公园每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54亿美元,其动漫、玩具、饰品、少女装、家居用品、箱包等衍生产品收入更是高达940亿美元。国内以深圳华侨城、杭州宋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为代表,在景区建设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出独具市场影响力和游客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提升,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战略转型的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将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作为华北地区和省会历史文化的根基,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存众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近年来,我们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化名县建设,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客观地讲,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为传统和常态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不适应,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资源的内涵还不相称,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还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文化产业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如何实现文化产业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明确了,方向对头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快车道。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研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走市场化、企业化、集约化的路子。二是要有一批好的文化品牌。品牌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赢得效益、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只有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形成优势和特色,牢牢掌握市场主动权,确保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三是要有一支好的从业队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艺术素质和涵养,才能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开拓创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有一批好的艺术作品。任何艺术形式,只有在好的作品基础上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获得成功,受到欢迎。而出好作品的关键是深入生活、努力创造、积极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前不久我县刚刚创作完成的新编历史剧梆子《常山少年·赵云》,在全县上下引起了很大反响。《古郡传奇》在央视热播,也进一步提升了的知名度。五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方式。好的经营理念、好的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通过狠抓市场开拓、完善经营管理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发展活力。
三、立足实际,着力谋划好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中央、省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随后必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以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为目标,以文化工程、文化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名县迈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必须加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筛选力度,一旦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立即申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对下一步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借此机会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以便集思广益,努力使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绽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光彩。
(一)实施“五大文化”品牌提升工程。要围绕“三国子龙故里、佛教临济祖庭、京外名刹之首、世界冠军摇篮、元曲创生中心”五大文化旅游品牌,研究制定提升方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以京外名刹隆兴寺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搞好隆兴寺周边环境改造,改变当前单纯以景观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结构,植入多种旅游产业功能,整体提升地段活力,将隆兴寺及周边打造成为古城旅游体系的龙头,凸显隆兴寺龙头地位,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品位。以临济祖庭临济寺为重点,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发挥临济寺“佛教临济祖庭”优势,谋划实施临济寺扩建工程,深入挖掘临济文化资源,加强与日韩佛学界的沟通联系,谋划建设国际商学院、佛学院、佛教文化研究院,谋划举办中国佛教论坛,着力把临济寺打造成佛教临济宗的“圣寺”。以冠军摇篮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为依托,做大做强乒乓文化。充分利用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在海内外的影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提升基地各项设施,做大做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谋划筹建乒乓球职业学院,举办“杯”乒乓球赛事活动,将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金星假日酒店、国际小商品市场体育器材商城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吃、住、游、培训、购物于一体的多日旅游线路。特别要积极跑办国家汽车、摩托车训练基地项目,组织系列体育竞赛。以三国名将赵云为内容,积极弘扬历史文化。要加强子龙文化建设,命名一批以“子龙”为名称的街道、商店、学校、宾馆,充实子龙文化内涵。要充分发挥子龙文化研究会和赵氏宗亲会作用,加强与海内外赵氏宗亲的沟通联系,继续举办“子龙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策划面向全国的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侨胞和游客来进行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特别要把子龙故居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世界第七届赵族宗亲大会将在召开,要加快选址、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争取在世界赵氏宗亲大会前竣工,并邀请赵氏族人首领揭牌。以元曲创生中心为平台,深入研究元曲文化。要加快推进“元曲艺术宣传文化中心”项目建设,谋划设置元杂剧名人雕塑、蜡像及文字、实物展览,形成国家级元杂剧研究、教学基地,不断丰富元曲文化内涵。要积极挖掘整理白朴、尚仲贤等元杂剧作家相关资料,筹措资金,聘请知名专家、导演,完成白朴代表剧作《墙头马上》舞台排练,使其成为国内首例元杂剧上演剧目。要谋划举办全国元杂剧学术交流研讨会,积极推动“省元杂剧研究会”在挂牌成立。
对于“五大文化工程”,文化、文物、教育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把制定“五大文化工程”提升方案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论证、座谈等形式,理清发展思路,尽快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方案,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程。8月底,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对我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时,各位专家对我县加强名城保护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虽然这次我县顺利通过验收,但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大保护和整改力度,否则这块“金字招牌”就有可能失去。加强名城保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立足自身实际,在强化名城保护、传承古城文化上动脑筋、想办法。一要在古城内部做“减法”。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本着“清理、改造、疏解”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清理一切有碍名城保护的建筑,改造重点文物周边环境,严格控制在建项目高度、风格、体量等,逐步将城内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抓住铁道部同意恒山路、镇远路两个立交桥拓宽改造的有利时机,突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的瓶颈制约,坚持路网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引导城市向县城西部发展,逐步向新城区疏解人口,减轻古城区人口、交通及发展空间压力,使之真正体现千年古城的历史脉络和肌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城与新景交相辉映、历史与时尚水融的城市格局。二要加大古城文物保护修缮力度。要加大古城文化项目谋划和包装力度,特别是对前一阶段谋划的《古城整体保护项目》,要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要继续坚持“修旧如旧、修旧如故”原则,谋划实施阳和楼、开元寺法船殿、隆兴寺大觉六师殿、城隍庙等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修复工作,再现“三关雄镇”风韵。要实施环城绿化工程,在保护好古城墙遗址的基础上,对古城墙及两侧进行绿化美化,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精心打造环城绿化带。同时,要全面整合文物旅游资源,谋划建设梁思成纪念馆、博物馆等,充分体现古城千年历史底蕴,真正叫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三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特别要提升常山战鼓民间文化品牌,对常山战鼓表演队重新整合、编排、包装,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常山战鼓展馆(厅),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二鬼摔跤、腊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加大非遗的保护、抢救、挖掘和整理力度,不断充实古城文化内涵。我县书法、绘画底蕴深厚,书画名人众多,要抓紧组织申报中国书法艺术之乡。
(三)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塑造工程。要按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发展传统、常态文化产业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理念,着力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从单向发展到多向融合,从点拓展到面、从文化本身涵盖到经济多个领域,推进古城文化复兴。一要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用数字、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强力推进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积极推动旅游、演出、会展、休闲、娱乐等行业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动漫、网游、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常山影剧院数字化影厅的建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有关单位要继续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二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依托文化发展旅游,借助旅游弘扬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富有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品位。像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河南的《禅宗少林》、浙江的《宋城千古情》、承德的《康熙大典》,都是通过文旅融合打造产业新优势的典范。三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推进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发展农业文化展示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文化园、观光采摘园等农业项目,提高农业、农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例如,藁城的都市农业观光园、鹿泉市山前地带的开心农场,都是成功的范例,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借鉴和学习。四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融合。改进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艺,注入文化、艺术和创意元素,提高产品的文化气息、艺术色彩,从产品的内涵和品味上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特别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五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把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建设一批文化综合体、历史文化街、文化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活力,力促城市硬件建设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城市文化品牌的彰显和城市文脉的延续传承。在与城市建设融合方面,我县大有文章可做,特别在广场建设、街区创建、园林景观和人物雕塑等方面,要注重文化内涵,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工程。体制机制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制度创新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对标行动。开展对标不仅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有利于借鉴经验,推动文化产业开展。比如,山西平遥古城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和发展经验,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河南云台山从2000年开始开发运营,十年间旅游收入由原来的400万增长到2.95亿元,增加了73倍,高峰期间日接待游客近8万人。我县作为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县市之一,曾经开创了全国人文景观旅游之先河,而旅游收入始终停留在两、三千万之间水平,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在文化旅游发展上进行的有益探索、运作模式和先进管理经验,敢于对标先进、谋求突破,在对标中找差距、在对标中求转型、在对标中推进赶超跨越。二要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好文化产业,整合全县旅游文化资源,搞好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特别是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授权我县25%的旅游开发经营权,一定要充分利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三要努力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尝试在国际小商品城开辟文化产业集中展览中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一个宣传展示的平台,集观赏、展览、批发、销售于一体,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履职尽责,全力抓好各项社会事业
- 上一篇:管理学计划的含义
- 下一篇: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