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计划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篇2
关键词:财务职能理论;财务本质;财务目标;财务环境;财务模式
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简单论述了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第二,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关于财务职能基础理论的文献;第三对职能理论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为理论研究、制度修订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要研究财务职能,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财务职能。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是每一经济个体借助于价值形式来优化所取得的资源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一种价值活动。财务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是财务本质的体现,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财务究竟有哪些职能?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对财务管理职能有正面的论述以外,其历年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也没有进行正面、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还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二、财务管理职能理论综述
(一)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引入产权理论前
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耿汉斌、谷行素(1991)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六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9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一是财务筹资职能,二是财务分配职能,三是财务监督职能。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刘恩禄、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从以上可看出,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普遍认为,财务职能便是体现在通过上述功能的若干种控制财务资金的周转和活动,使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理论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使财务职能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我们提出的财务职能是指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
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理论界在财务职能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法人财产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的,而法人财产权的提法正面临着来自理论界的广泛质疑,以其为理论基础所得出的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难免有失偏颇。鉴于此,从企业所有权这一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建立起产权与财务交叉研究的新的体系就相当必要。
三、财务职能发展展望
财务管理学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财务职能研究正不断深入,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规范研究范围内,这是由该理论自身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产权理论的引入,使得对财务职能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且从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产权理论与财务职能理论的交叉结合已取得了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成果。
篇3
关键词: 管理流派;管理丛林;管理理论统一
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劳德·小乔治概括了四个管理流派:科学管理、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数量学派。[1]168-182Janes F. Stoner等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古典组织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包括系统方法、权变方法)。从纵向发展看,在管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学派,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更替的关系,后边的学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学派,各个学派互补共存。
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多个学派并生的局面。哈罗德·孔茨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六个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为克服或改变管理学学派林立的现状,一些流派和管理学家试图以一种理论体系来实现管理学各学派的整合,但丛林现象不但未改观,反而有增无减。20 世纪80 年代,孔茨再次对当时的管理学流派进行梳理时,概括出了11 个不同的理论派系。管理理论丛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对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本文试对这些关系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管理理论体系整合的探索。
对管理理论的整合出自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管理理论的健康发展。管理理论学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学派独立为战,互相排斥,阻碍了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管理理论又使人们对管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实现管理学科体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管理学必须综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的管理科学。学习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有关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零碎而杂乱的资料。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现代综合思潮推动了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探索。
( 一) 系统学派的探索。
20 世纪60 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曾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各个学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由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和结构等各个分系统组成。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对决策和控制过程的量化方法。这样,每个管理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学派则把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学派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理论学派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学派,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学派在20 世纪70 年代初趋于衰落。”
( 二) 权变管理学派的努力。
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卢丹斯在1973年发表了题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论文,提出要用权变管理理论来统摄其他各个管理学派。卢丹斯指出:“所谓的权变的路径,有时称为情境的路径,到现在仍只是刚刚兴起。也许1980年后,这条路径将能引导我们从管理理论丛林中打出一条出路来。” 与系统学派的结果一样,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流派的统一上同样收效甚微。
( 三) 价值学派的目标。
随着20 世纪80 年代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卓越丛书》(Excellence Series)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自诩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价值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相融合,其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整合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 四) 过程学派的成就。
1961 年12 月,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教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并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认每一种方法都对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1 )人力资源方法和数量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管理理论,倒不如说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种方法;(2)过程方法能够包括和综合当今各种管理理论。过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个要素中,计划和组织是着重点。
就对管理理论各流派的整合而言,过程学派是最为成功的。对管理职能的探讨构成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教科书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托马斯·P . 罗宾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托马斯·S.贝特曼的“计划与战略、组织和人事、领导、控制和变革”。就这一事实而言,过程学派对管理理论的整合的努力是最为成功的。
二、管理丛林现象的客观性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笔者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如下总结:
( 一) 任务及环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处于环境变革之中,同时又是环境变革的产物。科学管理理论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组织劳动效率低下的产物。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社会需要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业产量,以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更为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劳动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当时可使用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许多工人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移民或从农村来的农民。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泰罗从工厂的生产车间入手,以机械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改进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一定时期的管理理论是对一定时期的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管理理论关注的重心发生转变的产物。即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主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转向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种转变来自于管理实践的需求的推动。组织活动的社会化及各种关系的多元化,使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复杂化,组织与其上下游战略联盟、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形成了一个关系网络;环境变化不确定性、要素的跨国流动、市场的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了组织边界的扩展。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仅仅依靠管理自身已经不能说明、解释和解决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hi138\Com]
( 二) 解决问题视角的不同。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问题研究具有不同的层面。保罗·格里斯利认为,管理学有一个核心元素(利用给定的资源达到目标),然而这个基本的核心含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人力资源、环境等)扩展。每个人对管理任务的理解的水平具有内在的转移局限性。对很多管理者来说,他们如何理解管理任务也是不尽相同的。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管理问题,是导致管理理论多元化的又一原因。
科学管理的主要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面,以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管理科学是与车间或作业层的最佳努力有关的,因而是一种微观的方法。与此相反,20 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高级组织层的广泛的行政管理原则上,对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基本过程的说明。这是一种宏观的方法。在工业方面,管理科学实际上并不侧重于战略问题,而主要是研究战术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科学家并不从事解决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不良结构”
的问题。这类问题用精确的数理统计方法是不能解决的。他们侧重研究可以用定量分析解决的基层、中层的管理问题。
不同的视角产生于管理学者不同的经历。管理学中的各个先驱者,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在管理的整体中引进了一个新的侧面。例如,泰罗由于他的工程教育和冶金方面的训练,对工场工作的成绩作了仔细的研究。而法约尔则由于他在采矿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而用经营与协调的观点来考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谢尔登和甘特则从个人及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开辟了管理责任新领域。由于这些管理学者侧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多年来又各自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以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思想状况有些混乱。
( 三) 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
“管理理论的丛林”的形成与管理学众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有关,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出现的结果造就了管理学的学派林立。[11]94从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上,20 世纪60 年代,伴随着传统古典管理理论的衰亡,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博弈论、统计学,甚至现代物理学,都在以越来越强的力量影响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管理学渗透。有学者通过对管理思想史中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相差较大,而同一学派学者的专业背景则大体相同,行为科学理论中的学者大多都是心理学家,而管理科学学派的学者大多有工科背景。行为科学家主要是从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科学衍变出来的,而与此相反,大多数的管理科学家则来自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以及与经济-技术有关的学科。所以,这两门学科具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正常的。
商学院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 年,出现了两份对管理教育具有影响的有关工商教育的报告。一份出自福特基金会委托并资助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A·戈登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E·豪厄尔的研究,另一份出自卡内基公司资助斯沃索莫大学的弗兰克·G·皮尔逊进行的研究。两份报告都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工商教育的状况:工商管理学院甚至在定义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这样的基本问题上都一片混乱。由于墨守成规,商学院没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培养出具有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管理人员。
他们建议改革未来的商学院的课程内容。自此,像数量和行为科学这类课程激增,因此聘请了数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未经过工商训练也没有工商背景的人员到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方法的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科背景上,还体现在研究范式上。描述性范式与规范性范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规范方法一直被主要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经济学家和运筹学家注重的是事情应当如何;他们研究组织及其环境,以便提出能使组织作出更合理决策的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行为科学家对有关人的行为的经济-技术设想提出了疑问,而他们关心的是描述人和组织实际行为的方式。
( 四) 实践者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不同。
在管理学者中,追求管理理论的实用性和管理理论的唯知性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随着管理教育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学者进入到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来,他们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论的精确程度,而实践派则大多倾向于用定性方法,关注理论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所以,由于管理实践者和管理研究者们的研究目的和他们的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管理学者们很难走到一起。
为了解决管理理论丛林问题,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召集了著名学者以及工商、教育和政府中在管理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的实践家参加的一个会议。会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美尼尔·A ·雷恩对这次会议的争论总结说:
学者们只能理解那些来自自己专业的人,而实践家们则无法理解学者,学者也是如此。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指出,“我们仍然处于管理理论丛林时代??也许(走出丛林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靠领导潮流的管理者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缩小职业实践与学院派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孔茨同时也责怪他的同行学者没有把理论研究更多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从管理的本质看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
判断一门学科的标准是其具有自己的假设、目的、工具、绩效目标和测量标准。按照这一标准衡量,管理有权利作为一门学科。但许多学者指出了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如保罗·格里斯利就认为管理学是一个混合的概念,管理学在其一般意义上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它更适合被称为超学科(Meta-Subject),它包括了对各种学科的思考、分析和实验,考察在管理行为中这些学科如何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对管理者的行为做出贡献。彭新武指出:从实践上看,与其说科学管理理论是探索管理的科学,不如说它是努力在管理中应用科学。管理工作涉及做事的方法和技术、技巧。管理既应被看成是一门科学,也应被看成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这种本质上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管理学理论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的。
就管理学的教学而言,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也并非是绝对的。学生应该欢迎管理理论的多样化,而不应试图获得简明的知识体系。研究的课程是复杂而动态的,而这个知识体系又是不断演化的。
许多学科都能对管理学作出贡献。组织是复杂的系统,它们本身就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那种建议我们把所有这些都很好地包进一个包袱,然后用一条简化了的理论丝带将它们捆扎起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学习组织理论的学生和管理实际工作者应该承认和吸收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贡献。任何要将这一研究领域禁锢于某种有限的观点的企图都将减少我们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的灵活性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 Janes F. Stoner 等。管理学教程[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4.
[3]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科豪,慕继丰。管理思想的演进及管理的发展[ J ] .商业研究,2003(2):59.
[5]斯蒂芬·P ·罗索斯。 管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
[6] 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M] .李柱流,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3.
[7]林曦。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探析[ J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 0 0 7 (2 )。
[8]高文武。简论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理论月刊,2002(8):40.
[9]姜利军。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世纪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0(3):7.
[10]弗里蒙特·E ·卡斯特,詹姆斯·E ·罗森茨韦克。 组织与管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1985.
[11] 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4.
篇4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比较分析
许多学者对财务与会计的概念不能正确界定,认为会计包含财务管理或者财务管理包含会计,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都与会计学专业一致,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虽然在对象方面,从总体上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的方向和规模,但是财务管理的对象涉及到筹资、投资和盈利分配三个领域;而会计的对象则侧重于资金运动所产生的原始信息,涉及到整个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从定义上来看,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公告》中将会计定义为“为信息利用者进行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我国的葛家澍、余绪缨等也将会计定义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对财务管理,荆新将其定义为“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哈佛商务院MBA教程《财务管理》将之定义为: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公司经营过程中财务活动的核心是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运用“。我们从会计和财务的英语含义也可判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会计(Accountant)在英语中暗含计算、数的含义(Count)和账、账户、算账、叙述的含义(Account),也即会计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汇总、报告的信息系统;而财务(Financial affairs)含有理财、金融、筹资等含义,因而它是对企业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理财活动进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在职能方面,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对资金运动反映和控制;而财务管理的职能则主要是对资金运动的计划、控制和对财务关系的协调。在目标方面,财务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直接目标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在原则方面,财务管理的指导原则是《企业财务通则》;而会计的指导原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有这些都表明,财务管理与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相互独立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委员会1997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工商管理学科下设有会计学与企业管理等二级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设有财务管理方向与此相一致,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工商管理类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可见财务管理和会计学在学科方面均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独立学科,应分别加以建设。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们对国内的几所重点院校进行了调研,从各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来看,其课程体系按层次构成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别:
(1)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军事训练、自然科学、人文素质等课,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专业课。是集中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通常又分为两种,一是专业必修课,有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二是专业选修课,有专业英语、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学、资本运营、税法。
(4)跨学科课。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的跨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审计学、计算机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国际金融、财会职业道德专题、环境会计专题、会计制度设计、租赁会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会计专题等课程。
从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各校都非常重视财务管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各校英语、计算机课程四年不断线;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安排有实践性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按此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疑问其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的适应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变化的能力。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深深刻着会计学专业的烙印,跨学科课程几乎都是会计学专业所应开设的,这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则,同一领域的课程占到总学时的80%左右,课程设置如此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然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拥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进行设置。
1.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学科
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的,因而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财务管理的科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赋予了财务专家以新的责任。财务管理的活动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的合法使用及资金的分配,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如果继续坚持会计包含财务管理的观点,必然会阻碍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和财会工作中已体现出来了,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与会计有助于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严格按教育部关于“两课”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执行,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两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在必修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选修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程。计算机、英语课程四年坚持不断线。
3.拓宽专业,整体优化,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时间安排上,前两年半的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都统一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专业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按管理学科宽口径培养,以打好专业基础,同时又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后一年半分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基础课既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也包括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专业课程则依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时加以调整,改变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现象,增设较为前沿的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加大实践性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大作业、专业认识实习、撰写学年论文、会计模拟实验等,将课题性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在教学计划中予以落实,改革、充实实践环节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科学研究。
篇5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含义、特征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2masteruniversity首创。它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和查阅、交流与讨论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物流管理学》的pbl教学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含义
支持pbl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物流管理学》的课程pbl教学目标、观念、方法
物流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学》采用如下教学手段:通过网站、教学vcd光盘的发放等形式给学生构建一个广阔的自学平台,用pbl教学思本文由收集整理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用学习小组、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用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基本内容见图1)
(三)整合教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学习平台
首先,教师应将所有可接触到的资源列表、分类、每一大类再逐层进行细分。并对资源按照:资源名称、主要内容、资源效用评价、资源存储位置等进行列表。
(四)辅助教学方式
在采用pbl为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应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使学生顺利理解相关知识。物流管理学课程中可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游戏、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视频等等。
三、基于pbl学习的教学知识价值链
(一)《物流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活动
1.知识需求及可用资源分析。知识需求分析是确保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基础。在没有明确的需求分析及可用资源分析的情况,多数教师存在着遇到自认为可用的资源就搜集,而搜集的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应用,自身也没有自主学习,未将显性知识内化为动力。
2.获取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在知识库构建的进度安排上,教师应依据需求分析的知识需求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程度来决定知识库构建过程中知识搜集的顺序。知识获取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知识地图的索引,选择合适的途径来获得相关知识,具体途径包括: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听观摩课、图书馆中进行自主学习、网上资料搜集、个人实际教学教师经验的总结等途径。
3.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个人知识的转化包括:知识内在化、外化、社会化、联合化。教师一方面可利用学校建立的教师协作机制(比如:课程建设小组或科研团队),实现自己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交流与共享。对于高校教师显性知识转化,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建立图书档案,建立电子文献的储存系统;对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社会化的最常见形式是教学观摩。外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通过阐释和发展包含于隐性知识中的概念,从而促进知识沟通。
4.在具体教学实践及科研实践中应用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将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充分的运用到工作之中,使所学知识充分创造价值,让所学知识成为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为实现特定教学、科研目标,教师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应用、反思,整合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及科研的反馈,进一步改进、升级原有知识体系。
(二)教师创造价值的辅助活动
1.参与团队学习。教师不仅应加入学校内的课程建设小组、科研团队、校企联合等实体团队,还可通过bbs、blog等方式应加入虚拟学习社区,以实现知识的快速获取和共享整合。
2.形成信息平台。对于数字化知识可以采用专门软件工具(如mybase和inota)进行集成管理。可应用国内外的一些综合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个人知识ispace desktop。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通讯录、文档管理、知识分类、日程记录、blog和浏览器等。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科研活动;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志民(1972—),男,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及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熊龙彪(1973—),男,江西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周明艳(1975—),女,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管理学在校园的实践为例”(编号:JXJG-10-4-20);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教改课题“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专业培养中研究和应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编号:2008B2ZZ38)研究成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高校教职员工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而其中科学研究对其他几项职能的履行具有牵引作用。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通过抓企业基地科研工作来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一、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入手提高工商管理教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课题入手增强了高校为地方经济、企业单位服务的能力。教师、学生的企业管理基地科研活动有可能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目前,高校对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学中心孤立型:就教学论教学缺乏科研,社会服务的支撑,看是很准确,其实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第二种科研支撑型:这种模型的特点是教学得到了科研有力的配合,中心地位稳固。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教学质量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三种是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同时支撑教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稳固,教学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雄厚的力量保障,出现质的飞跃。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而行,非一日可就。
二、企业基地问题为科研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战略原则。
虽然科研活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各位专业教师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定位,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有不利影响,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面向教学搞科研,保持教研一致,坚持体用统一
面向教学从事科研主要有以下含义:一是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与教学实践或教学内容相关的领域,对于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像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都是科研课题可选的对象。二是科研成果,要能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促进教研相长。三是学生参与科研,是科研过程同时成为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会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
管理学专业教师在着力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也要防止“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出现。这需要注意做好三点。一是制定的科研目标、计划要适度。教师的工作重心在教学一线上,科研目标和计划不宜太重,要确保管理学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去;第二是要建立可言学术休假制度。管理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时间从事企业管理基地的调查、访谈和研讨。第三是要保持教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从事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要经常琢磨一下是否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管理学中有关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新理论能否适应于企业管理中。
(二)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甚至校园或周边经济实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就普通高校而言,“立地”比“顶天”更为重要。面向地方经济甚至校园周边经济实体的经济管理问题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在不断提高教师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促进学校与周边环境合作共建,这是产学研合作的有利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单向输出”型的思维,如何在高校同社会行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对接与合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延伸,并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要有意识注意本省农业经济、农业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为视角把握各类资源,有效的动态整合,形成一种理论、实践的整合机制,建立良性的研、产、学长效合作机制。
三、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实施细节
为贯彻上述企业基地管理实践、科研与教学水平耦合博弈原则,需考虑从几个方面努力着手:
(一)努力争取与江西省地方政府部门的技术合作,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能够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合作,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牵线搭桥,高校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就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很多科研课题都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比如农民工劳动力流动问题就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有密切联系,研究此问题的教师可以走访这些部门。
(二)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需求对接,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为农业类的高校,与各种农业产业的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时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经济管理类教师要能够走出去,播撒及时雨,为各类经济实体的经营创业排忧解难,找出共同问题、难症诊断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这些举动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及时发现新的企业管理课题,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管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以产学研合作平台突显学科专业特色
研在学校,发在地方,农业高校的经管学院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自身专业相联系的社会课题,突出特色,比如当前农民工流动问题涉及企业、政府、民主个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考虑加强对农民工的流动绩效、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返乡创业等问题的研究,这对利用好我国人口红利有重要作用。
(四)谨慎探索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独立运行中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体化道路
我校有不少依靠自身力量已建、在建、拟建的校外产学研平台,这些实体甚为宝贵,不管经营成功与否,对我们管理类教师来说都值得欣慰与高兴;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自身去体会,并让这种管理实践提升到管理理论的创新。
(五)及时引入身边发生案例开展研讨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刻板的一言堂教学的变革。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是指管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把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说明了他的要点与优点。管理学的案例研讨法是指管理学教师通过各种管理学故事、问题、案例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指出各种建议,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论证的一种教学方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考的过程实质蕴含着辩证的过程。
为贯彻好启发应用的教学空间,笔者认为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点:
1.组建班级中的小组研究团队。管理学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班级的各种特色,把班级分成一个个小的团队,形成一个个模拟公司或经营单位。然后根据团体小组的内部交流形成团队目标任务,并组成管理层、制定计划、方案、实施、活动,充分体现管理经营活动的模拟实体。
2.营造导师精讲,小组长助讲的教研氛围。实施主讲与助讲课堂教学机制目的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学中要以研究问题为引导,讨论课时可考虑占课时数的20—40%左右,视氛围自由调整时数,不宜过多。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经营管理问题,甚至学生班级,寝室的管理问题都可拿来讨论,师生共同质疑,求新。
[参考文献]
[1]姚军.高职校区联合办学模式探讨[M].中国高等教育,2012.
篇7
关键词:管理;中职学生;高效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学校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一方,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学生作为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学生在校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指导、领导与控制、测评,就构成了教学管理活动。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实则属于管理活动的一种,教学的实施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管理活动。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管理活动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管理学路径,探求教学管理活动的变革与推进。
一、管理与教学管理
综观管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管理学理论具体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并在当时形成了几大不同流派,主要是行为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每一学派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均有所不同。如行为科学学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行为分析方法研究组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等;系统管理学派采用系统的理论和观点来考察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德鲁克、戴尔等,主要采用实证、案例分析,对象是组织、组织中的管理问题。每个管理学派研究的领域不同,从而诞生了狭义管理与广义管理。狭义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研究和管理方法,广义管理是在狭义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经营领域的研究。管理学的发展最终演变为三条路径,第一条为组织理论研究路径,第二条为管理方式方法研究路径,第三条为经营理论研究路径。以上是西方管理学发展过程,由于我国与西方的诸多不同,近年来中国管理学界形成了论权者谋等管理理论及思想主张。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制定决策。”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综上所述,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四个含义:第一,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第二,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第三,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第四,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结合教学管理,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主要内容有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管理方式有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每个教师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不同,教师采用的管理方式也有严格的教育方式与宽松的教育方式,前者学生对于教师的命令绝对服从,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后者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并以此指导学生学习。我国早在1995年左右就开始实施,这里所说的严格的教育方式与宽松的教育方式都是不违背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
二、中职学校高效管理
1.行动策略
案例1:中俄小学生友谊赛,一名小球员刚踢了不到五分钟,就被换了下来,这五分钟的上场时间,被教练定义为:“你踢的什么玩意儿,会不会踢。”由于怕教练的责骂,踢到最后,谁都不敢拿球,不敢突破,大家都躲着球跑。半场比赛结束,东园小学足球队0:4落后。中场休息的时候,那名一直在场边喋喋不休批评小球员的教练没有任何的鼓励,只是说:“你们看看人家怎么踢球的,人家边路球员根本就不慌,你们拿球慌什么,踢得合理吗?”下半场比赛,时间分秒流逝,东园小学队左后卫球员在距离大门25米外拔脚射门,皮球高出了球门。这脚射门再次遭到了场边年轻教练的批评,这名少年也立刻被换下场。最后,中国小学生虽然年龄比国外的孩子大,但仍然以失败告终。
案例2: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教练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教练员非常严格,脾气很暴躁,对球员采用训斥的方法进行训练;有的教练员性格温和,对球员主要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两种类型的教练究竟哪一种方式更能使球员发挥出自身能力?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严格的教练由于其语言、态度上的刺激,会使球员发挥出更好的水平;温和的教练,并不能够使球员发挥出更好的水平,而球员们由于其温和的性格,球员多与教练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为求能够使我们教育的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需采用严格的教学方式。
案例3:某中职教师在教学上一直采用严格的教学方式,作业不管有多少,都要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有抄袭。不会做的题目不得有空。在考试的前几天,就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在学习上不得有任何的马虎,每位同学必须考到应有的分数。在学生眼里,这位教师的言语过于严厉,对于学习的要求太过苛刻。和其他教师相比,其他教师并不苛刻要求,也不会经常思想教育,其他教师就很具有亲和力。最后,学生们都不喜欢这位严格要求的老师。
这表明,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受学生的欢迎。
案例4:以某中职学校的教师测评为例,其中一栏评价为“你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100%的学生选择出了自己喜欢的老师,其中90%的学生在说明喜欢原因时,均因为教师具有亲和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性格都较温和,能够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学生放在与其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是训斥,不是辱骂,而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学习上,采用宽松式的教育,多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努力让学生摆正学习的态度,改正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2.归因分析
中职学生的年龄多在15~17岁,也就是说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他们人生的最关键的青年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经历八个阶段,12~18岁是第五阶段,这个时期的人开始关心探索自己、社会及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处于这一时期的他们心理发展迅速趋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自尊心强,自控能力弱,厌烦说教,渴望得到认可。虽然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底子薄,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的上进心。他们虽然成绩差,遭受过冷落和侮辱,但这使得他们更趋成熟,多了再试锋芒、改变命运的愿望和冲动,很迫切地想获得人们的尊重。而过多的批评与训斥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对于自身的认同感减弱,最后难以树立起应有的自信心,蒙上自卑的阴影。所以只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努力上进。也就导致了以上所说,对于批评训斥的教师和具有亲和力的教师而言,更多的学生喜欢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中职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一批批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将学生塑造成才是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上采用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在做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而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应该多多采用宽松式的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一味地训斥与批评,严格的教学管理固然应该采用,但最终要将其与宽松的教学管理结合使用,将皮鞭与糖果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篇8
关键词:执行力;行动力;目标管理;流程管理;考核监督
执行力指的是有效地利用资源、贯彻战略意图、达成既定目标的具体操作能力。执行力通常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和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执行力是行动力的同义词。在管理学领域,执行力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组织综合协调内外部可利用资源,制定出可行性战略,并通过有效的具体措施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达成组织愿景的一种力量。执行力是一个“不同的执行者在执行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的变量。因此,执行力不仅会因人而异,而且还会因时而变,其中的关键是透过制度、体系、企业文化等规范及引导成员的行为。
执行力通常包括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其中,个人执行力指单个人获取结果的行动能力,领导者的个人执行力大体表现在战略决策能力;管理人员的个人执行力大体表现在组织管控能力;操作人员的个人执行力大体表现在工作指标的实现能力。而团队执行力是指一个团队把战略决策持续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速度,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提升执行力,首先在于目标管理。其中,一是目标设定,二是目标达成,三是重视成果。在目标管理方面,通常可以适用SMART原则,即目标必须具体(Specific);目标必须可以衡量(Measurable);目标必须可以达到(Attainable);目标必须与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事实上,执行力体现就是对终极效果即目标的评价。肇庆市委常委、四会市委书记梁志强在《如何提高执行力》一文中提到:“执行力的一大命题就是它是对终极效果的检验,执行力的强弱和我们的工作效果息息相关。执行力的强弱,不仅体现执政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发展速度的快慢,同时也决定着发展质量的好坏。”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篇9
1.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是指主体在实践问题中亲身经历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学习体验的运行与生成来联系实践性思维得到训练与提升,其实质上是通过经验获取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通过融合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勒温的社会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模型,其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愉快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不是灌输,学生亲身参与的自主度显著提升,有利于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1.2体验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首先,从学习模式上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单独学习,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单独学习相结合,从学习重点上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是多层次的学习,可以探索除专业知识外的其他相关领域的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角色就是被动接受,主要是听、记、背单向接收,教师的角色是传授者,单向灌输,而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学生角色则是全程亲身参与,教师的角色是体验学习的情景构建者和引导者。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找一些自认为合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体验式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找一些好方法刺激学生去体验更深入、更全面的问题或寻找更好的答案。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公式化、限制性、强调身份和枯燥的,而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学习环境则是自由创新、轻松、愉快、灵活、鼓励和激励的。评估学生学习的好坏时,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靠考试成绩,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主要是靠体验的过程和实践来检验。传统教学方式通常满足了教师的需求,而体验式教学方式则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1.3体验式教学的优点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其重心在于书本知识的传递与组织,通过规范的教学行为,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点和知识逻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的内化,尽管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但却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涵。而体验式教学则是通过体验的生成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引导式学习,在不断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下,师生产生内生性互动,进而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实践性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确保学生体验学习的主导性下,既能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进来,又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2体验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两方面含义的理解,对于本科生的管理学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和知识,这就要依据体验式教学的优势,通过激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作用,设计相应的管理情景,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势下愉快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根据笔者经验,下面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根据管理学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相关职能的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际企业的案例分析,比如依据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栏目的“瓶中三国”案例来让学生分析中国瓶装水市场中企业组织与战略的异同,并根据各个企业经营的成败使学生亲身参与讨论、总结与提升。
2.2角色扮演一般情况下,角色扮演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对学生要扮演的角色有明确指令,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的言行都是依照剧本执行,而学生主要体会扮演的情景;另一种是让学生根据情景要求自行判定要扮演的角色,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对角色进行演绎,同时观看的学生要对扮演者进行评判并寻找角色扮演的行为规律。比如依据模拟招聘,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和反思招聘中雇主和雇员的角色定位。
2.3沙盘模拟通过购入管理学相关的沙盘软件,对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来用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经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4分组商辩商辩不同于辩论,辩论一般更为激烈,而商辩更多应用于商业上的讨论。依据商业实例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既可以使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相互补充、思维共享、团队合作,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小组的出发点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达到有效商辩。
2.5游戏测试借助管理学经典的一些测试题目或一些测量工具,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客观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过程。因为学生对此类测试固有的喜爱,可以确保每次测试学生的参与度都会较高,并且都会比较投入。比如借助一些测试题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认识团队沟通、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等,这既有助于让学生日后熟练使用类似测量工具,又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
3管理学体验式教学的效果评估
依据笔者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教学效果的对比,发现传统教学明显不如体验式教学模式。
3.1学生的到课率和满意度有显著提升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识别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他们也有自身的判断标准,只有教师授课使他们产生兴趣,学生才会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同样,只有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能使他们认为有较大的帮助,学生才会对所讲授课程及老师有较高的满意度。经过笔者对学生到课率和课后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学生乐于积极参加体验式课堂,而非传统课堂,同时,学生对体验式课堂的满意度超过了95%,远远高于传统课堂的满意度。
3.2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得到较好发挥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通常指的是学生能较好地将在教学情境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或生活中,所以,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管理学教学中,理论知识是要被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的,比如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能力等。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是很难发挥出来的,这就严重削减了学生的学习价值。通过体验式教学,课后与学生的对话发现,他们很乐意积极亲身参与到管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将管理学相关原理与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总的来说,管理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3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明显提升在管理学体验式教学中,要使得自身新技能新知识得到显著提升,不但要对管理学重要概念予以理解和掌握,对重要理论予以理解,更要具备使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国的能力。因此,使学生新技能新知识得到显著提升就是管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直接显示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经过笔者对传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测验成绩明显不如体验式教学,这也说明了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取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4结论
篇10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财务控制;关系
一、价值链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1、价值链管理的内含
对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查阅文献可知,价值链管理理论是在1985年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来的。对于这一理论来讲,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归根到底是由于财务控制和社会需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社会生产进步很快,生产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为了提高生产组织效果,人们开始运用分工与合作的理念组织生产。这就导致了管理职能与生产职能的完全分开,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成为了企业能否实现预期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时期,许多管理学家都围绕着价值链管理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当时的生产管理过程,以及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当时的管理学家一致认为价值链管理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2、价值链管理的特点
(1)价值链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实现了对业务流程的改造。价值链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企业的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人为的分割成若干个价值链环节,在管理的时候,只需要加强价值链环节的管理即可。
(2)价值链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是要保证顾客的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化。从原理上来说,顾客的价值和企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只有顾客价值得到提高和实现,企业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3)在价值链管理中,讲究的是多部门配合和协作,通过加强多个价值链环节的管理来实现最终的价值链管理效果的提升。价值链管理比传统管理手段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良好的协作和沟通。
二、如何理解财务控制是价值链管理内涵的具体体现
1、对于财务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来讲,二者有相同的管理目标。从管理学上来看,管理思想能否取得积极的管理效果,取决于管理目标是否明确,如果管理目标模糊、管理目标定位不清晰,将会对管理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企业的财务控制中,会有比较清晰的目标,财务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而在价值链管理中,其管理目标是通过加强价值链环节的管理,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优化,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由此可见,二者目标是相同的。
2、对于财务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来讲,二者有相同的管理对象。这从财务控制和价值链管理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财务资源,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对财务资金以及财务人员进行控制。而对于价值链管理来讲,其管理对象是企业的所有具有价值的活动。而对于企业而言,有价值的活动主要都是围绕着财务资金和财务人员展开的。由此可见,财务控制和价值链管理在管理对象上是相同的。
3、对于财务控制和价值链管理来讲,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流程。企业的财务流程主要是先制定明确的财务目标,然后根据财务目标制定具体的财务战略,最后编制企业的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而价值链管理的过程主要是先制定宏观的价值链管理目标,然后制定明确的价值链管理手段,最后制定价值策略。
三、如何理解价值链管理贯穿于整个财务控制过程中
对于企业的来说,基本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及后勤保障等。除了基本活动之外,企业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活动以及原材料采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价值链管理都体现在其中。企业要想保证有效经营,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就必须在财务控制之下。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价值链管理贯穿于整个财务控制过程中。从目前企业的财务控制来看,主要包含多个控制过程,为:预算控制过程、资金控制过程、人员控制过程、审计控制过程、业绩评价过程。在这些财务控制过程中,价值链管理始终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控制过程之中。
例如,对市场销售这一价值链环节进行管理,就要以顾客价值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出为确保某一时间段内企业增值所需要的销售额这一预算。在销售过程中,要随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委派财务人员对销售业绩进行审计,并在期末根据事先制定的预算进行奖惩,确保该价值活动为企业的价值增值作出贡献。所以对于价值链管理而言,不但贯穿于财务控制方法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整个财务控制过程中,为财务控制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丰富了财务控制的手段和内涵,使财务控制更能取得积极的效果。由此可见,价值链管理对财务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了财务控制的有效进行。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关系主要在于两个方面,财务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的内涵,而价值链管理则贯穿于整个财务控制过程中。对于价值链管理的理解,我们应重点理解其对财务控制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对价值链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要正确处理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关系,使价值链管理能够在财务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财务控制取得成效。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正确理解价值链管理与财务控制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钟高.价值链与价值管理问题研究——面向价值创造的成本管理创新模式[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付涛,谭凤国.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企业理财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济师,2008(1)
[3] 张磊,杨雨泽.企业价值链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