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基础上生成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平台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好基础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型发展,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发展,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指明了路径。笔者学习《决定》后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的关键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的强化、基础的巩固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把握《决定》精神的基础上,以内涵为重心,以质量为重点,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项基本原则,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遵循一个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任何发展都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自觉作为。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发展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或者误入歧途,甚至夭折。《决定》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平台上巩固提高,必须认真学习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有整体性、举措具有针对性、发展具有系统性。这一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内涵,着眼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巩固提高来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重点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超越;“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为民生服务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适应技术进步”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技术都存有生命周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依据技术进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是职业教育使命所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自觉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公共服务”,是教育公益性原则的体现,更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特质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才能真正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走出事实上以招生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促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被动状态,通过内涵的强化、质量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守三条原则

《决定》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政府与学校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重点坚守好三条原则。

(一)坚守好“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现代与未来的跨界、跨时空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使命的体现,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可行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必须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二)坚守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好“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产教如何融合,其着力点是什么?《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前两点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最后一点是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恪守产教融合原则,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自觉衔接、自觉配套是必由之路。

特色是职业学校保持旺盛、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办学特色。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协同育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质出发,努力激活自己的职业特性、产业属性,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推进自身的发展。

(三)坚守好“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构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确立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传统理念。技能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技能学习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系统建构理念出发,致力于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的建构。其次,要从“多样成才”的理念出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升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让学生学会动脑;既要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九大举措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表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其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决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探索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教代会、工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在投资者、管理者、执行者、学校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权力制衡、利益制衡,既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又维护教职工的民益;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回归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立足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出了七条实施路径。第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第三,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第五,推进“双证书”制度;第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第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三)做好招生工作

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实基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升华。就目前社会“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现状来看,从公众意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的差异来看,要巩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必须稳定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历招生工作,多种措施加强宣传,稳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必能成,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三要强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在校生的流失,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四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汲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奠定物质基础。

(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围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决定》指出,建立一个“机制”,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两个“衔接”,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衔接,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标准开发与标准应用的衔接,是一个内容科学、中心突出、举措具体、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要素。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决定》从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举措。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时代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明确了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项措施,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覆盖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七)加强与优质学校、城市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到了世界水平。但从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在思想理念和办学水平上还存有较大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借船出海,借势发展,拉长短板,整体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是办学的目标和生存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说,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建构和培植上又是不够的。《决定》从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相融合,提出在加强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备用能量,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文化课教学。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2

【关键词】推进教育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3-01

一、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1.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要加大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努力通过改革突破瓶颈,推动教育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人力资源建设和探索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以及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有所突破。

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与建设,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431.8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将国家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十后国家教育发展改革应采取的举措,期望我国教育能在改革中走向正轨,并能拉开上层建筑改革的序幕。

3.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教育需求,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教育还存在很多的差距和不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我们只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增强教育自身发展实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育规模与教育效益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教育规模不断壮大,但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大师却是寥寥无几,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质量不高的现实。教育现代化的确需要由量到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但并不是一味追求扩张的教育规模就是教育现代化,提倡精英化教育。

限制发展教育规模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处理好教育规模与教育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所以,在教育现代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教育规模和教育效益。从偏重规模扩张,追求增长速度,转变到依靠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等教育效益上来,实现教育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着力推进实现有质量的教育现代化。

2.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投入被国家置于优先保障的地位,主要体现在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硬件投入主要是教育规模、教育设施、教育设备等可物化方面的投入,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数据可以知道,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软件建设则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等隐性方面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和深层目标。因此,处理好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决定着教育投入的效果。硬件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体现多功能、高效益的原则,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在软件建设上,要把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致力于教育体制的完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3.公共服务与个人发展

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发展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要做到统筹规划、分工实施。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对于各项目标的内容、各项措施和条件,政府要统筹规划并分别由各部门实施。如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则主要抓教育发展水平、技术装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在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加紧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加速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构思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切实做好政府教育服务,实现教育体制的完善,教育经费的投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4.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

我们知道,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不同需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发展不同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教育公平,它要求合理的配置资源,重点解决薄弱环节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如民办学校规模在扩大、教育质量怎么提高、教学经费等问题。而对于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已基本完成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转为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上,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层次需求。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正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带来的挑战,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要兼顾地域间的差距,同时城区间的差异也要考虑,更要兼顾发展先后、快慢的问题,通过加速实现教育公平,稳步推进教育质量,进而逐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匀问题,最终实现教育发展的同步化,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随着教育的规范、创新与发展,人民群众自身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育对现代化教学的依赖越来越强。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教育现代化措施有更加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途径[J].群言,2012,(12).

篇3

【关键词】教师 教育 融合 教育艺术 沟通 师生关系

一、教育的内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做“时雨春分滋润花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分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1)鲁迅:“教育要立人”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哈沃德.加德纳:“教育就是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加以培养,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二、教师的内涵

有人说,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实教师的意义完全不止于此 ,特别是今天的教师。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教师要具备出众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堪称做人的楷模;教师要博学多识,对业务,学术精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教师要有良好的学风,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师要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之,教师就像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光;教师更像石阶支撑着学生一步一步踏实地上向攀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三、教师与教育在实践中怎样融合

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通过教师在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价值也是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展现。这样就需要两者相互配合达到一个和谐的关系。

1、教师应注重教育艺术。

教师劳动要有效地提高师生的认识和促进双方的发展,并使双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由,达到教与化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时,除了遵循教育的规律之外,更应该注重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体现于语言,诱导等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教育艺术可以使教学双方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夸美纽斯说:“教育人就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教育艺术有情感化的特征因而教师可以创设情感化教育的情境和气氛,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在融洽和谐的情境和气氛中发生心理的碰撞,产生情感共鸣。教育艺术也具有审美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活动效果好不好与活动本身美不美是有很大关联的。美的教育往往也是美的。在遇到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感给学生一点暗示与启发。教育艺术也是具有可创造性,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育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有些教育情境往往难以预测,无法控制。教师应该积极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巧妙利用突然的情况,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而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资秉,性格 脾气,家庭环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这样才能随时随地的指点帮助学生,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先前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偏好的学习方式等,构建和解释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在所学的各种思想和事实之间,形成各种联结和联系。这样鼓励了学生用他们感觉最舒服的方式建构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提高学生对所学的科目的兴趣,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和教学的顺利进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学教育中,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见解。教师与师生更应该建立平等化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尊师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可以带着的精神,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困扰。从而又凭着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去帮助学生纠正有偏差的看法,肯定学生的有创造性,有发展前途,正确的思想。教师时刻持着一种平等的观念去与学生沟通的话,学生们会非常开心的与教师交流,这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给他们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样大学教育才会更健康的发展。

最后,师生间应该有精神沟通。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的成长并成为又责任感,善良而坚定,淳朴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的人,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真诚的对待他们。

3、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和教育融合就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现代化。为了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接轨。

首先,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这一趋势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各国教师改革普遍追求的目标。

再次,教师教育现代要求更注重资格,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无论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上,还是从未来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上,都必须强调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只有资格水平达到标准才可言教师教育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四、教师与教育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与教育融合对于教育事业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一大福音,更是人类文明的福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0. 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也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改革。早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党就提出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到如今,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系统,同时也出现相应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及改革内容入手来分析现下教学改革的情况。

1.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

现代化教学的内涵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从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来讲,二十世纪的现代化代表着投影、幻灯,现今我们讲的现代化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概念,它继承了以往的现代化概念,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科技,所以对我们现今对现代化教学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教学与现代高新科技的结合,把新的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课堂,起到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

要实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必须得从教学观念的革新入手,变革不适合时代进步及学生发展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新鲜的教育思想注入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并与之融合,形成符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的特点就是教育科技的使用,教育技术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与现代教育观念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改革需要将观念与技术相结合,从而创造现代化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说到现代化教学,大家都会联想到相关的教育科技,比如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等。但是仅仅是对这些仪器的使用,并不代表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变革相关的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等。现代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去介绍相关的教育软件、教育机器等等,而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符合现代社会及学生发展的方式去组织教学,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说现代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下面,笔者将从观念及技术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关于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现代化教学包括现代化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现代化教学改革首先就是应该对教学观念的革新,抛弃传统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努力的去了解最新的教育思想,并尝试着将各种教育思想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从中整合出最适合现下需要的教学观念。

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教学实施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讲:从师生关系的方面来讲,传统的教师至上的观念在此被平等观念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传统的将学生视为学习工具的观念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的观念。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可以站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教学方法来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取代,实行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的只注重间接知识的教学内容被拓展,增加了许多培养学生直接经验的教学内容。

2.2关于引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本文所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科技,相关的教育科技的使用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将新科技引入相关的教学课堂,让它为教学服务。

我国传统的教室学生桌椅是以秧田的方式摆放的,并且大部分教室仅有四面墙、一扇门、一块黑板、三尺讲台。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只需要仔细听讲就是,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作用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各种相关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引用到课堂,在教室中添设相关的影音设备,尝试改变以往的只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经验传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影音展示,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另外,如今网络科技发达,网络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通过网络去接触更多的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并不仅仅只是意味着引用相关的教育技术,还强调将教育技术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结合,以符合社会及学生需要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教育技术的使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现代化教学。

3. 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反思

从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提出到现在也有一定的时间了,其在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也是机械化的,没有起到任何实际意义,并且还耽误了正常课堂的时间,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比如,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通常只是把文字堆积上去,课堂上教师仅仅只是在念PPT上的文字而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化的教学组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消极的。其次是我国很多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改革并不彻底,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还没有普及相关的教育科技,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室、黑板、讲台、粉笔的教学模式上。最后,在部分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教师完全依靠相关的科技,把精力全部用在相关教育技术的使用上,而忽略了基本的教学。各种教育科技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它依附于基本课堂教学中,不能取代基本的课堂教学而独立存在。

4. 结束语

从现代化变革的实施到现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现代教育科技的引用也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并且还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学生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改革培养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优等人才,为学生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后来者们,继续将这一改革深化,去完善改进相关的理论基础,落实改革实践,努力将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文汝,肖喜燕.构建高校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王磊.浅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李月晶,马东雄,赵健闯.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

[4]胡金敏,谢双维.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03)

篇5

【关键词】书院文化 高校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38-02

书院起始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成为唐末以后的主要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教育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古代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了人才的匮乏与缺失。因此,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书院文化正在逐渐得到社会的重新重视,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一 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书院文化的推广与渗透已经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高等院校寻求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于书院文化,首要明确办学定位。在古代历史时期,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书院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同学术研究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是其独特学风所形成的重要因素。书院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扮演着“传送带”的角色,教师只负责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而对学生的科研精神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书院教学对学生的科研精神极为注重,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倡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书院教学对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十分注重,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书院拥有的藏书拥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有益于自身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虽然书院制教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长久以来都受到官学的压迫和抵制,但其发展仍旧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与朝廷的体制相适宜。中国高等教育是顺应时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全能型人才,这是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才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状态,究其原因,高等院校对教育没能有一个合适的办学定位,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顾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参与感,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书院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不要一味地将应试教育和学历教育作为教学的基准点,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对短学制进行研究、开办新专业,对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在高等教学中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寻找到适合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 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根本目的,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并没有让学生学会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一些高等院校将国外教材借用到本校的教学中,丝毫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并且,高等院校的实践环节非常薄弱,实验室数量不能够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试验的要求,教学实践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部分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现代高校教育中难以培养出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并对院校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阻碍。因此,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转变“轻实践、重理论”的观念,加大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及时更新设备、加大人力方面的投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技能的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深刻地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对实践的重视。与此同时,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专业的实践氛围,可以与相关专业对口公司进行合作,为本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场所或场地,在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之后,到该公司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实践。在这方面,一些专科学校做得比较到位,如厨师学校、建筑施工学校等,这样的做法既能够满足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又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一技之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 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师资力量是院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书院中为学生授课的都是在学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师,他们在对课程实际的讲解过程中,很少照本宣科,而是融合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向在座的弟子阐明学问中的哲学和道理。他们通常能够做到将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共同作用于对学生知识和人生道理的传授。书院不仅仅是教学中心,更是学术研究机构,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书院办学的前车之鉴,中国现代高校教育必须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院校应该坚持特色办学,让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特色、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办一些新的专业,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名师、教授的讲座和讲坛活动,并借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授,如开启远程教育,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提出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性,有不少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途因为考研或考博会暂时性地离开教学岗位,学生在短期之内很难接受新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会出现断层,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有不少即将离职的老教师,他们可能在教学上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师资队伍的稳定问题,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发生太大的波动,在对师资的招聘上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和需求,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能够趋于稳定,尽量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地深入和推进,与时展相适应,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沿袭古代书院文化的风气,没有将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发展中。由于受到了国家扩招政策的影响,在高校中日益涌现的新专业并不符合国家所规定的开办条件,盲目扩大院校规模和学生的数量,忽视了对教学本身的重视。特别是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专业,如信息工程或软件工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办学条件不符,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毁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等院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正规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来开设符合条件的专业。应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到社会中能够谋求一份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高教内涵式发展,要求建立自己的品牌,为学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到学校的手中,让社会相信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树立高校的品牌形象,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所关注的焦点,坚持特色化办学、设立特色化专业能够让中国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与书院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从根本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五 结束语

对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得以顺利实现和进行的关键性所在,书院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人文情怀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提供极为珍贵的参考价值。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对书院文化合理借鉴,确保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邹裕波.中国传统书院景观设计浅析[D].清华大学,2011

[2]陈淑美.“三坊七巷”书院文化及其对福建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姜海鱼.吴地书院园林艺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杜华伟.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伟、杨津平、黄志梅等.民办高职院校书院式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新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06~109

[6]黄英杰.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7]彭丽莉.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6

[8]凌春光.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向[D].曲阜师范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皖北地区 高中 教育信息化 措施

21世纪初期,随着网络技术快速普及与广泛运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2001年,教育部颁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十五”计划战略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官方概念基本确立,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极大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速度。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基本明确,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必由之路,引发的教育变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皖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各类的高级中学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不足,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如果在教育现代化大潮推动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教育信息化实现皖北地区中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历史的机遇背景下,皖北地区中学教育必将在发展、竞争、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教育信息化内涵及标准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中提到的关于ITE(IT in Education),指信息技术的教育运用。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概念定义没有统一版本,所描述的内涵却大体相似,都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南国农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标准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地域、文化习俗、教育资源等多因素限制,各级各类中学的教育资源难以共享,教育资源在较低水平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育信息化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活动的协调与合作。由于网络技术存在技术复杂性,信息系统的多样性,造成教育资源系统兼容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统一技术标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和操作系统交互问题。2002年,经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批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推广和维护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CELTS)体系。

二、皖北地区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皖北地区通常指安徽省境内的淮河及以北地区,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阜阳市和宿州市、亳州市等六个中等城市及沿淮部分县区。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皖北地区经济增长进程缓慢,GDP水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皖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受到较大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通过对皖北地区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并得出结论,皖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开发、研制、投入、现代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制约各级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速度。

(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从皖北地区各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不足,现有的技术管理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对教育信息化理论学习不系统,造成观念差距较大,对如何建设高中教育信息化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模式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二是各中学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三是高中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运用者,需要具有专业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不足。

皖北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相对较好的蚌埠一中、淮北一中、宿城一中等几所中学的课件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60%多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够运用课件教学的教师中,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近1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50%学生认为一般,35%的学生认为不好。究其原因,通过与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了解到,教学效果与多媒体课件、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有直接关系,课件质量高低又与教师教学素质、制作课件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相关,对是否影响教学效果问题,参与座谈的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课件质量、信息化程度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信息化建设盲目性

从调查结果看,许多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时候,对各种条件、环境、本校的实际状况分析不透彻,盲目购进大量设备、建设许多项目,由于与学校实际状况不符,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足,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由于无法及时对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许多设备自然损耗严重,学校苦不堪言。也有部分学校为了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中学,硬件投入较大、建造多媒体教室,购置先进的设备,终究其使用率较低,增大了教育成本。

(三)运用网络教学效率较低

近年来,皖北地区许多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快速扩张,校区增多,教育资源共享显得尤为重要,教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校内服务系统等建设更为全面,但各系统不融合性,造成信息化建设重复和浪费,更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造成网络中心安全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皖北地区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篇8

虚心学习新理念 知行合一为教育

---华师大江夏初中校长、书记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

赤矶中学 吴志坚(第二小组)

7月12日,江夏区初中学校的校长、书记一行36人来到了美丽的桂子山下,走进了华师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两天的问津求道,在众位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站在了教育的最前沿,领略了办学体制的集团化的优势,颠覆性的认识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准确地说,这就是一场头脑风暴。相比而言,作为农村学校的我们,教育改革明显有些滞后,步伐还没有他们快,特别是教育的软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他们的做法较之我们已超前很多,但是也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推动团队捆绑式定向交流。当下教育面临着人员结构老化,职业倦怠情绪浓厚,学科出现结构性缺编,各类配备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把持,也难免出现强校愈来愈强,小校愈来愈弱的两极分化的格局,甚至小校也逐渐会成为教育发展的负担和烫手山芋。我们虽不能采“重组”、“抱团”的做法,但我们可以采取与大校、强校之间进行团队捆绑式定向交流的办法。即两所学校互派遣2-3人的学科团队予以置换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有如下优势:(1)因学校需要的交流,这种需要可以是管理需要的,也可以是学科提升需要的。(2)2-3人团队交流,更利用工作理念、方式的渗透和影响,在短期内能达到一定的效果。(3)置换交流不仅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而且还会更快更好帮助小校提升管理能力或学科竞争力,因为小校交流出去的人员重在学习,大校交流人员重在指导,是一种导训结合的交流方式。(4)定向捆绑,定向说明了交流工作具有延续性,这样做可以持续对小校在管理理念和教学能力上予以帮助;而捆绑更多是在强化交流的责任落实。当然要还必须重点落实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让参与的学校和交流的人员各得所长。

研发薄弱学科的校本教材。针对近些年来我区中考中的薄弱学科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课标要求和能力考点,由教研部门主导,按照重点分层,难点分散的原则,编撰一些校本课程,在小学、初中拾级实施,不断积淀学生的各类素养,提升教育和生命质量。

拓展网络教研的指导力度。教育的“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课堂形式的出现,正一步一步在撼动现有班级课堂教学的地位。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契机,拓展网络教研的思路。如在农村小学,由于很多老师年龄偏大,英语教学很多时候都是现学现卖,发音不准,书写不对,几年下来,大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学校都有了网络和电子白板,如果录制、上传一些名师系列微课,是不是更能帮助他们呢?显然,建立名优教师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发挥更强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也为提升师资力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路上!

02

庙山小学 童卫国(第四小组)

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江夏区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为期4天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的内容丰富实用,这次校长高级研修汇集了学校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针对性强,既有《理念治校与学校发展》,也有《学校管理与学校核心价值》,还有《教育现代化2小时》等课程,这些教育理念让我大开眼界,也受益匪浅,总的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校长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树立理念治校观念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教育理念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多序列、多层次的理念系统,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复杂的理念系统反映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理念治校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是成功学校与成功校长的经验总结。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理念是学校的行动指南,是学校改革的内在动力,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思想基础,是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组织运行的指导原则。在学习的中,我还知道了作为校长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治校理念,即以生为本、以爱为基、以学为尊、以法为序、以变应变、以和为贵。

二、校长要树立适合的“管理理念”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以苏轼的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诗句为题,给我们讲述了学校管理与学校核心价值辩证关系。作为校长更应该具备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理念,即要重视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坚持目标管理,形成竞争机制;实施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当好校长的关键,校长要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我认为在管理理念上要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出发点,从学生的立场看教育价值。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愿望,这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是他发展的外部环境,只要环境适当,他们都可以得到适度的发展。这种环境教育也就构成了发展的机会,给他发展的机会就是好的教育。国际教育评价的宗旨有“选择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由此看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要给予学生人人受教育的时间与质量的权利,让社会体现出教育公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机会公平!

2、树立“终身教育”和“即时教育”的理念。校长的才能是办好学校的基础,在当前学校知识更新(推行新课程标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更要求校长要有战略头脑、政策头脑、专业头脑和经济头脑,只有具备多种智能,才能高瞻远瞩,开拓探索,创新进取,办好学校。终身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种获得能力素质的教育。“即时教育”着重《教育发生学》意义,校长就要时刻鼓励教师做到学校教育与课堂教育“有魅”,关注学生的兴趣、习惯、反思,重视知识动力学的三个维度。

三、用教育现代化思想做教育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培养有竞争人才的过程。” 武昌区三道街小学 交流的《教育现代化2小时》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现代化教育中取得的成果。我从中也有自己粗浅的见解:①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②正如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种动态的变革过程一样,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它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性,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④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狭义的数量增长现象,而是广义的整体转换,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⑤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性地“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对象,你就会发现教育对象五彩斑斓、熠熠多彩,需要得到教师不断地尊重、不断地欣赏、不断地激励、不断地指导,学生才能在一个个原点中得到进步和提升。这次学习中有些深刻的理论和方法更需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用心去体会,用行动与实践,在实践中慢慢地探索,反思提高自我。

03

金水学校 吴艳霞(第五组)

提高认识 明确职责

2017年7月13日上午,我们来自江夏区的84名中小学校长、书记,齐聚桂子山下,学习和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新要求,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以期推进江夏教育持续健康、均衡优质发展。

篇9

此后,富阳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相关文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在全面总结我市“”时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后,决定召开本次会议,对我市“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以及今后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年起,启动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市)活动,并提出了实施意见。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讲三点具体要求和意见。

一、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推动富阳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全市人民的强烈期盼

富阳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先后孕育了三国吴大帝孙权、晚唐诗人罗隐、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现代文豪郁达夫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省、市领先。于2001创建成为首批省教育强市(县、区),尤其是“”以来,全市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个一”战略发展体系,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夯实教育基础,完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内涵,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到96.5%,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巩固率均为100%,初升高比例达99%,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90%。高考成绩稳步攀升,高考第一批上线率和录取率稳居杭州地区各县(市)前列。全市有24个乡镇(街道)成为“省教育强乡(镇)”,有16个乡镇(街道)成为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年我市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市。二是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快速推进,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日益显现。四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健全,体、艺、卫、科技教育扎实开展,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五是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师德建设更加突出,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六是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模式成为省、市样板,名校集团化办学纵深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

当前,富阳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是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内容。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强市必先强教,我们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深入实施“四个一”战略体系、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杭州市的西郊公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和智力支持。

当前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虽然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对照省市内先进地区的教育水平,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上好学难”问题仍然突出。

二、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好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我市的《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均衡、优质为目标,以内涵为方向,以稳定、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各类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基本建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强市。

我市关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学在富阳,品质教育”为总目标,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为原则,重在构建学前教育普及优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普高教育多样特色、职业教育专业提升、社区教育集约和谐的体系,实现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4年率先创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县(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我市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工作,将分启动实施、全面推进、重点攻坚、自查评估、接受评估五个阶段进行。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战略和发展的眼光,充分认识这一创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承担起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助学机制。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政策和奖学金制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征足用好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中对教育投入的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生均公用经费年度增幅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教育事业经费增幅同步增长机制。完善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2.合理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校舍安全的巡查、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到2014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比例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比例达到100%。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和完善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对学校建设项目优先立项选址,优先安排投资计划,优先安排土地指标。

3.保障教师地位,提升师资素质。依法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经费,积极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素质。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力度,加快教师区域流动,全面开展城区教师农村支教工作,缩小城乡师资差距。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适合富阳教育实际、具有富阳特色的教育专项考核奖励机制,从2012年起设立教育教学专项考核奖励资金1000万元/年。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引进培育工程,建立名师名校长激励机制和培育机制,设立名师名校长奖励和引进资金500万元/年,每年从人才公寓中按一定比例切块定向安置符合条件的名师名校长。

4.坚持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扩大学前教育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遏制学生“择校热”。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办好民工子弟学校,尽最大努力满足外来务工者子女的就学。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开展多样化特色办学,自觉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完成市职高扩容二期和市职教中心建设,形成市职高先进制造业和市职教中心现代服务业两大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双证制”教育、就业培训、继续教育、文化教育等成人学历教育。

5.强化教育督导,营造健康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健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引领学校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育督导,完善督导制度,扎实推行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6.完善学校安全制度,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切实加强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领导和考核,建立校园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追究制,完善校园“四防”体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

三、高效能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合力

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是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目标,狠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强化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全面协调和指导教育现代化县(市)创建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教育现代化县(市)创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抓好落实,同时要按照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相关要求,将创建责任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创共建机制。把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市)的各项工作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重点工作专项考核范围。

二要加大投入,充分保障。要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要进一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捐资教育。

三要创先争优,推动发展。市级机关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富阳市创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工作任务分解表》和《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认真对照已取得的成绩,寻找存在的差距,把巩固“省教育强镇(乡)”和创建“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作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加大创建工作力度,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力争成为我市创建工作中的示范乡(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现代化建设达标学校创建活动,通过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提升,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为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奠定基础。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1问题的提出

学校体育是我国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体育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并指导学生增强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它的内涵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健康教育绝不仅是一般的卫生知识传播和宣传动员,是全民健康的改革和疾病的预防、残疾和死亡的减少、以及影响行为因素为重点的实践。它的内涵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增进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养成文明卫生行为。健康促使是指人类提高和控制自己健康的过程,它的内涵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的战略,以及不论个人与社会各对健康所负的责任。

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这一生理功能早已被人们认识。那么,体育教材、授课所要达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发展个性。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增进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但两者经历的途径不同。并不好说两者并不关联,其实在过程中还是相同的。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增强肌体自身的生理技能,来达到健康目的。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本文探讨我国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2研究的背景

社会发展促进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趋于统一,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所决定的。

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教育必须发生变化。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要把培养现代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为了保证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适应现代化健康观,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也是符合现代化对人的发展要求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能给现代化生活消遣提供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保持身心行为的健康。

在今天,现代化对体育又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3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3.1体育教师的优势。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强,对于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是具备有利条件的。

3.2两个环节教育相结合关系密切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促进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

3.3从两个教育相结合看,内容、形式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我们提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并在体育教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健康的目的。总之,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然的,是现代化体育不能缺少的内容。

4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

现代健康观点认为,健康应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四个方面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里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然条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道德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建立与现代健康观相适应的新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具有必然性。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应是“立体的”、“多功能的”,它应包括旨在促进生理、心理的机能状态提高的体育教育,以及旨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这两个方面,我们称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有着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它是通过全面的促进健康的教育来达到人全面健康的目的,是符合现代化对人的发展需要的。因此,建立体育与健康结合教育也是现代化的需要。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健康的有效途径,它是符合现代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相结合,使体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灵活、有趣。不但能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体育教育与旧肯教育相结合,将使体育课产生质的变化,课的形式将多样化,学生的具体发展更加充分。

5.2建议

我国应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推广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教材,进一步加强研究,吸取国外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基尔斯滕.增进健康论.体育科学,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