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大关键词:教育均衡
记者:薛局长,我注意到一个数字:江门市全部公办义务阶段中小学100%为省标准化学校。从这个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江门市对于教育均衡的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基于教育的优质均衡,请您谈谈江门近年来在教育均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薛卫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出台政策措施。先后研究出台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等,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推进区域内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着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三是切实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农村合格教师的补充工作,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师资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方面进一步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促进农村教师水平不断提升。四是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推进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建设。2014年,我市四市三区一次性通过“均衡县”国检,成为我省最早一批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检全覆盖的四个地级市之一。
第二大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
记者: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师资是关键。没有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区域教育的内涵提升和优质发展。那么,我们江门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方面是怎样思考和实践的呢?
薛卫东:我们一直围绕江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城乡师资均衡优质发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先导,统筹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近年来,我们以市“强师工程”为抓手,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以加强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切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大力推进名师培养项目、中青年管理干部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乡村学校教师支持计划,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着力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切实提高教师尤其是山区及农村地区教师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幸福指数,留住我市优秀教师人才、吸引全国各地优秀教育人才到江门从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大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记者:我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重点提出五大抓手,即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优质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江门作为有名的侨乡,在打好“侨牌”的优势下,对于教育国际化建设肯定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薛卫东: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充分发挥“中国侨都”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潜拓源,打造教育国际化“侨牌”特色;依托毗邻港澳的空间便利,探索“从港澳走向世界”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径,积极主动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空间。江港澳姊妹学校良性互动,师生交流活动丰富,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文化寻根等活动内容广泛,一个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江港澳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常态已经建立。从 2012年至今,仅香港“同根同心”学生交流团一项,就有20多批次3300多人到访我市。我市还先后与古巴、巴西、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教育部门签署了交流合作意向书和备忘录,与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国际交流,教师队伍国际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大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记者:教育信息化是快速传播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最有潜力、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甚至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请问江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是怎样推进的?
薛卫东:我市一直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作之一来抓。一是科学谋划,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厅《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文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片研讨、专家论证等流程,制定出台《江门市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申报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做好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和管理指导工作,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有效指导各地各校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二是固本强基,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实现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和“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建设市级教育数据中心和江门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优质资源的衔接融通,逐步构建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三是融合创新,大力开展互联网+教育探索。随着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落户江门,我市充分整合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南方教育装备创新研究院及学校资源,建立产教融合新模式,积极开展数码学校、智慧校园、未来教室、3D打印、创客教育等基于互联网+ 的在线智慧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努力培养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育信息化成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新引擎。
第五大关键词:学校特色发展
记者:教育现代化,其根本应该是教育主体的现代化,也就是学生主体的现代化。而要推进学生主体的现代化,最终离不开学校的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请问江门在学校特色发展上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薛卫东:依托江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区域人才优势,我市从2006年开始启动创建特色学校工程,制定和实施《关于推动江门市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意见》(江教发字〔2009〕3号),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建设格局。各级各类学校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围绕生态环境、传统体育、经典文化、学科教育、乡土教育、艺术教育、德育教育和科学教育等特色主题开展创建工作,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市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和品牌学校,共创建了260多所特色学校。如梁启超纪念中学获授首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也是V东省唯一一所航天特色学校;我市有11所学校列入2016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学校列入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第六大关键词:未来发展
篇2
关键词 现代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规划关键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V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01-01
空域规划技术涉及领域很广,其主要由空域分析、设计以及评估这三个部分构成。根据有关内容,空域规划关键技术可以分为5个主要部分,分别为:1)空域运行安全评估;2)空域运行特征提取与分析;3)终端区飞行程序自动化设计;4)高空航路网布局设计与优化;5)通信导航监视台站保障能力评估。上述的5个关键技术对我国航空运输业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我国航空运输业未来的发展规模与方向,因此,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投入到具体应用中已经成为当前航空业高度重视的内容。
1 关于空域规划关键技术的分析
1.1 空域运行安全评估分析
随着现代空中交通管理当中数据链通信技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加上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的应用,还有缩小垂直间隔标准技术的投入使用等,直接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外,因为飞行间隔标准不断缩小,给空域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对新技术背景中的空域运行开展分析和评估,从而给空域系统管理制定决策提供资料,已经成为现代决策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中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FAA为了保证NAS系统改善安全性,也研究出了与之相关的系统安全管理计划以及系统安全手册,为空域系统风险鉴别提供了技术以及方法。同时,其还研究出安全管理系统,给空中交通服务部门增添危险防范工具。
1.2 空域运行特征提取与分析技术分析
空域规划主要以空域运行特征提取与分析作为基础。该技术从定义上看,主要指工作人员以空域基础数据作为出发点,在数理统计方法提供的帮助下构建完整的空域运行特征量化和预测模型,对空域运行时产生的流量分配以及空域结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合理的分析。空域运行特征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多个特征,但重要的特征有3个部分,分别为空域服务质量、飞行航迹保持能力以及空域结构技术性能。当中的空域服务质量主要指像终端区、飞行情报区以及航路点等每个要素流量,同时还包括噪声系数、潜在冲突系数以及运行成本等内容;而飞行航迹保持能力的内容主要指处于空域飞行状态中飞机的侧向以及垂向偏差概率分布统计;空域结构技术性能主要为空域利用率、网络连接度以及网络可达性等内容。目前效果比较理想的空域性能数据分析与报告系统主要由FAA开发的系统,该系统可以达到对飞行程序设计进行指导、合理控制空域运行、客观分析空域噪声以及正确评估和分析空域流量等效果,当前主要应用在FAA的下属办公室、终端管制中心以及职能部门中。
1.3 终端区飞行程序自动化设计技术分析
合理对终端区领域中飞机每个环节空间飞行路线开展设计,从而达到飞行程序各要素模块化绘制和自动生成等效果,可以被称为对飞行程序自动化设计。工作人员经对导航台、机场以及定位点等每项飞行程序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构建其和点、线、面等图形图素之间映射关系,从而取得飞行程序每要素模块化绘制与参数配置的效果。科学构建障碍物对设计模板影响关系模型,再根据终端区中机场附近具体地质条件。对设计模板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可以对飞行程序实施有效的设计。国外研究的飞行程序设计与空域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将地理信息技术与计辅设计技术聚集为一体,包含大量飞行程序设计标准,能够达到仪表和目视进离场飞行程序设计效果,现阶段该系统已经应用在多个国家的航空领域中。
1.4 高空航路网设计与优化技术分析
对高空航路网进行设计与优化的目的在于构建依托点为国家和地区综合枢纽机场的高空主干航路网,同时达到对进出终端区过渡航路以及支线航路网进行设计的效果。以现行航路网运行特征分析为背景的前提下,制定航路网设计目标。航路网中每个网络节点根据具体层次对其连接提出各种要求。以节点重要程度为基础,构建完整的航路网层次划分模型,合理对国家航路网络进行划分,将其更改由区域支线航路网、区域干线航路网以及枢纽主干航路网这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内的航路网和终端区飞行程序两者当中的过渡航路便转变为高空航路网设计与优化的内容。每层次过渡航路与航路网设计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初始化设计、网络拓扑优化设计以及三区避让设计这三个阶段。该技术的设计目标以确保航路网运行安全为基础,在增加航路网运行效率的同时影响航路网运行成本,使其呈现减少的趋势。通过网络规划技术等提供的帮助下建模与处理每层次各个阶段航路网络设计多目标优化存在的问题。
1.5 通信导航监视保障能力评估分析
该能力评估主要以空域运行对通信、导航以及监视这三个方面性能的需要为出发点详细评估空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航路以及飞行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通信导航监视保障能力评估需要按照实际通信导航对台站进行监视,也就是其需要具备电波传递特性,同时还详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客观构建每种台站信号传播距离模型与观测误差模型,进而对地基范围中的导航台站信号作用空间、侧向容差以及沿航迹容差进行分析。由FAA研究的RNAV-Pro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对终端区飞行程序障碍物开展评估,同时还能够对监视通信台站覆盖进行分析。
2 我国空域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民航可用空域资源非常少,连全国空域总资源20%也打不到,但是飞行流量却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存在缺陷的空域结构直接对航空运输业发展造成影响,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顺利举行后,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空域运行造成严峻的形势,因此对空域资源做出优化配置迫在眉睫。当前,国家不断提高空管科研力度,并且构建大量的空域规划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以自主研发为出发点,通过航空发展需要推动空管技术发展,统筹我国优势力量,促使我国空域规划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且给我国空域规划技术规划和设计提供大量理论依据以及技术,使其被广泛应用在民航空域建设领域中。
3 结束语
由上可知,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域规划关键技术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影响较深,直接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对此专家们需要发扬积极探索和不怕艰苦的精神,不断研发出新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应用中,为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熊洛,李毅.基于Multi-Agent的空中交通流量仿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3,23(05):56-57.
篇3
〔中图分类号〕 G4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06―02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选择,既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这是对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以困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学校确立科学的、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充分展示示范性学校的生命力。
一、 全面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就是“物的现代化”,“软件”就是“人的现代化”。具体讲,包含教育体制、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而首要的是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支配着教育行为,没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就目前来看,许多学校重视“物的现代化”,用“硬件”建设标准衡量学校现代化水平,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了改善办学条件上,甚至负债大兴土木,高楼有了,大厦有了,教学设施应有尽有,但金碧辉煌掩盖不了底气不足。这样理解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形式上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现代化,其次是内容、目标、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思想,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示范性中学的内涵。
二、 全面理解“示范性”的内涵
示范性中学示范什么,怎样展示示范性?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示范性中学即重点中学,其示范的主要方面是“三率”,尤以高考升学率为重。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就出现了示范性学校依靠政府公共财力的大力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利用优越条件挖学生、挖教师、争设备,与薄弱学校进行恶性竞争,千方百计提高升学率、创收率,以扩大社会影响。这种做法严重偏离了示范性中学建设的宗旨,背离了示范性中学示范的方向。同时也导致社会上对示范性中学产生了一些疑问,到底是优质生源成就了示范性中学还是示范性中学培养了优秀学生?这些看法虽有许多偏见,但反映出目前示范性中学自身建设和办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示范性中学的“示范性”理解有偏差,导致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出现偏差。示范性中学的示范性应该是全面性、先进性、科学性和现代性。以引领学校向现代化目标发展为己任,示范性中学的生命力在于示范,这是与重点中学的一个本质区别。其示范的基本方面是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价、教育质量和现代学校制度等。对于示范性中学的认识和建设,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宽广的视野、较高的境界和反思的态度去审视,积极承担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责任,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最高目标。同时也应该明白示范性中学不是“高大全”的巨人,在任何方面都要示范,这样就没有了特色,要以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办学目标和示范目标。
三、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努力提升示范性中学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示范性中学的引领示范作用,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强化学习意识,实现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不了思想现代化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办学行为和手段的现代化。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2.要强化师资建设,实现队伍现代化。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学校的办学目标要通过教育者去实现,学校的办学思想要通过教育者去体现。因此,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是学校首要的、长期的工作,必须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依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去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
3.要优化管理机制,实现发展模式现代化。继承学校管理机制中的科学因素,创新内部管理方式,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使学校更快地形成科学的发展模式,用科学的模式引领区域教育发展,是示范性学校的本质要求。
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说,推进管办评分离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和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推进教育家办学,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教育作为一项直面入的发展这一人类社会最复杂的工作,其治理主体竟然长期没有将专业化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没有将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纳入专业管理范畴,这不能不说是至为遗憾的事,必须加快推进教育局长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关键是要推进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在教育治理中,要把尊重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把民主治教、民主治校作为基本方式,把依法治教、依法履职作为基本任务。实现教育治理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教育决策和管理主体,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管办评分离,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思想的大解放,突破不少地方将教育的公益性等同于政府包办、政府直接办学的思想,突破政府管理教育等同于政府直接干预教育、评价教育的现象。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8%,教育投入已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最大份额,教育事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公益事业。但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视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教育,更不意味着垄断教育。事实上,政府包办或垄断公共教育事业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一是公办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活力不足的现象,更缺乏改革的动力;二是政府垄断优质资源,使优质资源学校成为既得利益者享受的教育特权;三是抑制或禁锢了民间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管办评分离,一方面,可通过购买服务,推进公共教育投入实现方式的多元化,激活公办教育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引入市场和民间力量,突破政府垄断公共教育资源的局面,以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当然,发展民办教育,吸引民间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绝不是要推卸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责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推进管办评分离,最终将推进教育生产力的大解放,极大地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兴教办学的积极性。从党的十七大开始,中央将教育事业纳入民生管理,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说明,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民。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评价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成就的最根本的标尺。遗憾的是,现行教育实行的是政府管理、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几乎完全排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评价中的话语权。管办评分离,说到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真正还给人民。在这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公民个人参与评价,也包括专业团体参与评价;既包括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教育满意度评价,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评价,等等。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保障和落实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评价权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有效机制。
篇5
对新数运动进行回顾、反思,无疑对促进我国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着重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一、新数运动倡导数学教育现代化
众所周知,新数运动是六十年起的一场席卷世界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就是:要以现代数学思想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新数运动对传统数学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的数学已经全部作了重新考虑,“结构”(主要是代数结构)成了中学课程的基础,许多国家里,几何作为独立的实体趋向于从课程中消失,虽然作为补偿,增加了图像和图像表示的应用,特别地,坐标几何倾向于下放小学。
因此,新数运动所倡导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数学内容的现代化,其前提是“要像20世纪的数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去逐步向学生揭示数学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进一步领会、应用和爱好数学。”但倡导者们的美好愿望因新数运动的受挫而破灭了。
二、从新数运动看数学教育的现代化
1.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数运动之所以受挫,就是因为过多地注重了数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数学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同时它又从属于数学教育这一更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该系统时,既要从系统总体出发,综合考虑诸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又要把它放到更大的系统中,研究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2.数学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也不例外,缺少典型的实验和评价过程也是新数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一现代化的内容要渐进,其二现代化的范围要渐进。
3.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把“由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数学家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作用,和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家长等在各个具体区域内的创造性工作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阻力,加快现代化的进程。
篇6
关键词: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
一、专业现代化建设背景
满足市场需求,有效服务社会,快速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最高办学宗旨。机械数控专业要谋得生存与发展,就要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时变,顺势而为,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提出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口号,如今全球“制造中心”正经历向中国转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机械数控专业“技术蓝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地区可以引进先进的科技、先进生产设备、发展资金,但成千上万的“技术蓝领”是不可能引进的,而要通过职业教育进行培训。传统机械数控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于机械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
二、专业现代化建设内涵
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去构建一个空中楼阁式的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地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由此可见,实现机械数控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多方面。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要在充分遵循专业发展建设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机械数控传统专业建设向现代化专业发展转化的策略,努力实现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等。
三、专业现代化的建设探索
(一)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学校主体式职业教育具有正规性和系统性、规模效益性、育人的全面性等优点。局限在于缺乏对高职教育模式与应用研究,重理论学习、轻技能或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现象十分严重,校企联系薄弱。企业主体式。其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动作灵活见效快,可以边干边学,成本效益好,具有专业性、连续性。局限性:缺乏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职业技术传授单一,企业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企业所需求的人才规模和质量。双元制式特点是两种培训机构、两类教学内容、两类证书、两种教材、两类教师、两种培训身份、两类考试。在职业学校由理论教师引导学习理论教材、专业理论,参加职校学生资格考试,合格后获得毕业证书;在企业,学生是企业学徒,在实训教师引导下学习职业技能,参加技能考试,合格后获得培训证书;教学工厂式。“教学工厂”是力图把“学校的教学”和“工厂的需求”尽可能地融合起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先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教无定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我们秉承以“以科技推动教学,将生产转变为利润,用利润刺激办学”的理念,就一定能建立适合机械数控专业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要依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供应要求,依据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械数控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在制定新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课程结构总体优化,强化专业课体系的调整、合并;要完善机械数控专业教材体系,积极尝试“模块项目”教学设计架构,知识结构的确立要以项目任务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优化教材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制作各种音像等媒体素材,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资源;“基础宽、模块活、技能强、题量大”应成为教学评价重要指标,从而引领整个机械数控专业操作方面与教学思路的全面转变,使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建设更具有稳定性。
(三)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能够培养现代化创新职业人才的高素质师资,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那么,高素质现代化师资队伍怎样建设?一可以对现有教师强化业务培养。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文明创建,使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推动教师岗位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师资专业化素质;可以安排到国内外先进学校学习、考察参观,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利用技能比武、公开课等活动平台,打造教师过硬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引进人才,可以根据机械数控专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引进高素质、机械数控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现代化教师队伍,快速达到现代化办学要求。
(四)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作为进行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历来与教材、教师队伍一起被称为兴办教育的三项基本建设。可见,要实现机械数控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实现训练设备的现代化是第一要务,要建设专业课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比如精雕造型室、Auto CAD电脑房、CAD/CAM编程室等,从而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强化专业技能水平。学校要不断更新升级现代化装备的软件,比如精雕雕刻仿真系统、Auto CAD2000等方面的软件,实验室要配备现代化的实训设备,钻床、砂轮机等。
另外,要构建学校自主的多媒体实践教学视频数据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全新的教与学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中大量的机械数控专业信息资源,精选出有用教学信息,才能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学习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现代化工程软件,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多一些启发,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用动画表现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既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2.吴连臣,《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成果富有指导性。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彰显其创新生命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基于主体结构理性视角,结合对三大国际组织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透视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认为制订农村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把握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关系、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并构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2个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对农村政府、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公民等的职责功能定量描述,把握住了农村县域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矛盾。可以说,该书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填补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定量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二、观点富有创见性。该书以四川两个山区县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证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新论点,运用比较法认为内生型的优势比外生型突出。该书还对推进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的观点,如认为沙湾区教育现代化推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汶川县教育现代化推进体现了灾后教育重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点,教育现代化对农村乡土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承续价值,教育对农村现代化有着支撑价值等。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化复杂为简单,运用归纳方法对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归纳,并在分析中看到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两个县域的具体实践中,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作为受益者被动地参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些充分说明作者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些问题本身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此外,该书还基于未来学理论理性探讨了农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之路,对“农村教育会不会消亡”、“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独特优势”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判断,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未来应走服务“三农”之路。这些观点对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促进价值,有助于农村各方坚定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信心。
三、实践富有成效性。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推进工作、提升水平、促进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在四川省沙湾区与汶川县得到了广泛运用,指导着两个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前沙湾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度达80.6%,汶川县全面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走出了一条地震灾后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果无疑证明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说明该书从主体结构理论视角透析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关系,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与突出的实践效果。对于当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农村政府、教师、农民而言,可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四、语言富有平实性。该书打破了惯常的枯燥理论分析,而是以四川两个普通的山区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为样例,进行生动鲜活的实践描述,把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主体性理论解读,寓于平实而又生动的具体实践分析之中,实现了理性叙述与样例叙事有机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它既给人们以理性思维上的启迪,又给以具体实践上的启发,语言平实生动,分析生动具体,非常适合农村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普通公民等广大人群阅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的需要,是一本易于阅读、可读性强的好书。
当然,该书仅对西部山区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对象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怎样调动农村公民投身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篇8
论文提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新疆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要提高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2、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0年)和完全现代化(12年)。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6.3%,1982年为56.9%,1990年为65.2%,2000年为77.3%。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0.25%,1982年为47.42%,1990年为54.33%,2000年为64.42%。可以看出,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6.3%提高到2000年的77.3%,完全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0.25%提高到2000年的64.42%。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与完全现代化标准2000年达标程度已超过60%。但不难看出,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的7.73年,比1964年3.63年提高4.1年花了36年时间。若要达到基本现代化和完全现代化的标准,任重而道远。
人口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着国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笔者认为,要提高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从维护稳定、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加快“科教兴新”步伐、推进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家、自治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协调组织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地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使边远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不仅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有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确保党和国家对新疆义务教育的倾斜与扶持政策能够完全落实到位,以提高各民族人口的总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新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人口现代化将伴随新疆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与之相适应。同时人口现代化还需要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创造,更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人口现代化所涉及到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内涵,本文的浅显分析只能涉及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对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侯亚非主笔,《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君保云著,《什么是现代化》[M],人民出版社,2001.
[5]蔡昉主编,《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篇9
一、 教师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政治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有机过程。[1]它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表现在民主政治、教育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决定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从微观角度讲,是指教师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素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主导实施教育活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从宏观角度看,是指在先进教育制度的管理组织下,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素质高、竞争力强、促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在教育现代化的条件下,教师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素养现代化和教师队伍现代化。这既是教师个体达到现代化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职业群体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发展遭遇的现实困境
关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现实层面看,教师发展的实践却频遭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时期,社会成员的自由、竞争意识得到极大增强,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包含这些思想内容。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进步要求教师教育理念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个体权利的实现。创新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的树立则要求教师多倾听学生的需求,重塑职业形象,更新职业定位。
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知识的授予而忽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需求等等。这些传统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2.教师教育素养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没有完全接轨
教师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有意识培养而形成的有助于他们有效从事教育工作和充分行使职业责任的素养。当前教师教育素养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契合度不高。
(1)人文素养重视不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现代化人才不但需要具备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和创新的思维。这些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文素养的积淀。如今,部分教师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重视不够,而人文素养的短板使他们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人才。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重视不够,很难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教师通过教学来传承文化,创造文明,提升自己,培养人才,推进社会进步。[2]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方能担此重任。当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有待加强。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教育活动不能与时俱进,可能会误人子弟。二是教师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知识掌握仍较欠缺。不少教师只关注专业学习,对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不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效果不理想。
(3)科研素养亟待加强。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素质。但现实是一些教师辛勤工作,只注重课堂教学,不注重教育教学的研究。另有一些教师思想上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讲课,所谓的科研与己无关,并且在繁忙的教学任务下根本无暇关注科研活动。这些都导致教育活动简单重复,单一枯燥,创新不够,无法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就更无从谈起。
3.教师队伍建设达不到教育现代化要求
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要培养一支现代化师资队伍。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等教师培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与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目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素质区域性差距明显;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还很有限。
三、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教师发展的具体路径
1.将现代化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思想土壤
(1)尊重个性发展。无论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还是教育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理念强调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需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真正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人文关怀,要求发扬我国儒家思想中“尊师重教”的好传统,打破“强调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教导”的旧观念。一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充分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换位思考,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育方法;三是充分信任、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形成自主行为、提升自主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反思职业角色。教师要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重新进行职业定位。一方面,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的诉求,满足他们的需要,从主导者和引领者转变为引导者与服务者。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知识、技术的快速更新使教师的职责发生变化。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方式将被平等民主、自由探讨的理念所替代,教育内容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并提高判断、筛选、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全方位扎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1)强化人文素养。一方面,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样才能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特点开展创新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树立现代竞争意识与发展观念。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3]教师只有具备人文精神,才能充分关照人的感受、尊严与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识自由与个性释放;才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人才。
(2)提高专业素养。一方面,适应信息化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充实专业知识。信息化促使教材知识体系向精深化、广泛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把握这一趋势,积极主动更新专业知识,构建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把握教育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正确指导学生。
(3)注重科研能力。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当前教育领域也存在同教育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方面。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变革,教师应改变继承式的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善于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并结合教学经验加以研究,保证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教学专家、教育学者。教师应主动站在理论前沿,善于开拓,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3.持续推进、着力打造合乎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还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发展依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扎实的政策落实,统筹兼顾,持续推进。
(1)合理的顶层设计是起点。当前我国的教育在区域、城乡和层次上差异明显,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非易事,需要决策者与管理者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优势在于统领全局的宏观策划。[4]决策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既通盘考虑整体,又能兼顾特殊,既考虑到不同层次在物质资源上的差异,又考虑到教师在思想观念和学识水平上的差异。唯有顶层设计合理可行,实施和落实才能有实效。
(2)科学的教师培训是核心。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全体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既包括学科专业、科研能力,又包括师德建设、教学方法,使全体教师无论从人格师德、价值追求,还是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上都迈向现代化。二是有所侧重。主要侧重于边远落后地区,侧重于薄弱学科,侧重于农村教师培训。三是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在各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专项培训,使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发挥辐射功能,促进其他教师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总之,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构建去突破困境,才能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景怀斌,等.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赵勤,王红枫.教师教学观的变与不变[J].教学与管理,2013(36).
篇10
【关键词】中国近代现代化;外国经验;教育不足
近代化包括制度和社会的近代化,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强烈的扩张冲动,1840年的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来列强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入侵国内社会迅速做出回应,社会近代化变革势在必行。原有的封建制度加上国内社会长期积弱积贫,近现代化被迫中断。“器物不足”、“制度不足”和“文化不足”显然能很好地概括中国早期近现代化所受的羁绊,但是很显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以器物、制度、文化三方面不足以全括,近现代化之失败还有着深层次的教育原因,中国近代化的中断,教育“生产力”之不足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近代化过程中断的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观念
在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下,早期的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下,虽然取得了些许成效,但是在完全肯定和保户本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社会近代化停留在器械、工艺层面,中国文化却没有随着先进器物的引进而走向现代化,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失败根本阻碍所在,在社会上就表现为教育之不足。
(二)文明的排他性
古老的华夏文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人的视野中,文明社会永远只有一个,这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传统文化限制了西洋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更难于吸收。对于现代化来说,吸收欧美的技术和文化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一直以来一直以来独尊儒术,根本就没有外来文明传播、吸收、发展的空间。
“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决定了它的近代化只能是主动循序渐进的,激进、被动型的近代化是注定不被接受并走向失败。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闭锁的心态使中国对外来的一切先进器物,毫无心理准备去接受,自大的心理封锁了中国人向外学习的路子。要知道积弊深重的中国不是光靠军事暴力机器(器物)就能实现其近代的,社会制度基础、经济基础的缺失,要求做更充足、更全面的准备才能走上近代化的正道。
(三)科举制度的羁绊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科举制开始实行,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首先,科举对考试内容和模式都有严格规定,这样学校的教育都是为了应考,也就只教授考试相关的内容。但是这期间得到发展的只有文学而自然科学却几乎成为空白,这恰恰是近代化所必需的。
其次,科举的阻碍了中国学校体制的近代化。科举把教育和选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把读书、做官理所当然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应试中举也就成了人们心中关系人生前途大业的事情。使学校教育变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科举控制了教育,也造成了人们为了做官而教育,通过教育走上仕途的庸俗、错误的教育观念。
再次,影响了中国近代的人才培养。近代化在于技术,更在于人才。力主科举制的清王朝执政大臣鄂尔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当时的社会教育这落后可见一斑,它成了束缚和禁锢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反抗意识的牢笼。统治阶级把这种貌似合理的制度当作统治人们思想的专制主义工具使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这种在内容上讲究“雕虫篆刻之学”,不准发辉己见“代圣贤立言”的制度,形式上讲究格式排比对偶,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制未能实现以知识能力录取人才,反而把人引向了死读书、背教条的死胡同。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没有能培养出近代化所需要的科技型人才,这使得近代化缺乏内部的源动力,仅靠“师夷之长技”是实现不了近代化的,即使取得了一些近代化的成果,也只能是短暂的。
按照日本作家堺屋太一的说法,日本工业社会不同于根植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工业社会的主要之点,就是它具有“比重视物质生活更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官民一体的思想 ”(政府在社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勤劳哲学”(勤劳加清贫),“易于治理的人民”等等。①以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也是日本传统文化所有的,这表明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的专利,东方文化也在现代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四小龙”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非常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但在近代中国错误的中央政府政策下,在科举教育制度的衰朽下,我们不仅失去了进行近代化的根本,近代化的动力之源也被深深截于科举之流,中国的近代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延误了。
新式教育造就的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成员,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步,一度为争取政治民主化而努力。
人才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教育的落后导致人才缺乏,从而没有了近代化的内在动力。纵观西方国家300多年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众多因素,实际上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带来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果。社会的不断现代化又对人的现代化赶到促进,推动的作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创造的。西方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就表现出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的过程。教育一方面为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之一部分,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传授有助于现代化的那些价值观与态度。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都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而国民现代人格的形成是社会现代化的源起,它包括注重效率、开放、自信、独立于传统权威等方面的现代性精神,而这些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教育,教育是人的个性发展中影响力最强的因素之一。从整个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化不仅靠经济上的统计指数就能说明的,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的现代化不是社会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经济与制度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力量。而人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与普及。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注释:
①堺屋太一 著.《知识价值革命》[M],1986. 转引自《现代化新论》.第219页.罗荣渠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日)安冈昭男 著.《日本近代史》【M】.林和生,李心纯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
[2]罗荣渠 著.《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Rozman · Gilbert)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陶骅 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