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政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78-01
教育政策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由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规定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划。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诸多教育政策为学业考试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对学业考试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教育政策
《吉林省教育统一考试管理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考试管理意见》),是规范我省各类考试管理工作的行为规则总纲,对指导考试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加强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于实行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考试意见》),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了定位,同时也对考试科目的设置、命题和施考、成绩评定和使用、考试组织管理和实施等都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以上从不同效力上列举了对学业考试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教育政策。在实践中,规范指导我们工作的教育政策还有许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领会。随着学业水平考试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化,教育法律政策必将在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教育政策在学业考试管理工作中的规范作用
教育政策在“约束力”上,依次按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的梯度具有不同效力,过去那种只注意“政策规定”,忽视“法律规范”的倾向,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已不再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因此在考试管理工作中,要以“法律规范”为上,“政策规定”为辅,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当“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有区别时,必须依据“法律规范”的要求,在无“法律规范”要求前提下,要依“政策规定”。因此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政策,在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中发挥其规范作用,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学业考试各项工作。
(一)教育政策对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工作内容的规范
《考试管理意见》第九条规定了“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有责任承担考点设置和选派监考工作,并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考点、考场安排和抽调监考人员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在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
法律政策对考试工作内容的规范,有利于加强各级考试部门和参与考试工作的学校对考试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明确考试工作内容的重点、标准和要求;有利于考试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
(二)教育政策对学业考试管理工作队伍的规范
学业考试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从上到下、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学校有一支业务过硬、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团队”,规范管理好这支队伍,对高质量地完成好学业考试工作非常重要。《考试管理意见》第十六条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和考试管理部门要对参与考试工作的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技术等全方位的培训。考试工作人员须具备政策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这条规定明确了考试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技术。
(三)教育政策对学业考试管理制度的规范
要做好学业考试各项工作,各级考试管理部门,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我们的管理工作。在这方面,教育政策为学业考试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提出了诸多规范与要求。
《考试管理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考生进行考试纪律专项教育,考前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促使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服从管理”。实行《考试诚信承诺书》制度,是对考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是对考生的一种考前教育,对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服从管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育政策在保证考风考纪等方面的规范作用
普通高中学业考试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业水平考试,必须体现教育公平,而这种公平的实现必须依靠相应的教育法律、政策来保障。
《考试管理意见》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违反教育考试纪律的考试工作人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考试管理意见》在第三章明确规定,考生应“遵守考生守则,不许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利用通信工具作弊和其他舞弊行为”,“遵守考场纪律,听从考试工作人员指挥。”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违反教育考试纪律的考生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教育政策在保障考生合法权益方面的规范作用
《考试管理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考试成绩通知考生本人”。考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知情的权利,体现在及时和送达两个方面。及时即必须在考试成绩下发后及时告知考生,送达就是采取一定的书面形式通知考生成绩。延迟发放、口头或转告等方式都有悖于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政策贯穿于学业考试工作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依从教育政策的高度,进一步规范学业考试工作制度,保证业已开展的学业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篇2
一、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历程概述
为了配合改革开放这一宏观方针政策,政府开始尝试使用积极财政政策,但由于受到政府公共支出的影响而发生了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被迫向紧缩型财政政策转型。之后我国实施积极积极财政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受大形势影响处于低谷,为了改变经济低迷的态势,我国开始实施以扩大内需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增发长期国家债券、增加科文卫支出、增加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等。此外,进一步调整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增加了中产阶级和低收入者的个人收入,努力缩小城市和乡村的人均收入差距,从整体上刺激国民的消费需求。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虽然受到了经济学家和相关学者的广泛认可,但此轮积极政策在实施的后期还是带来的一些负效应。
第二个阶段,2007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并一度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各个国家纷纷出台救政策来拯救本国的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为了防范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政府于2008年开始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做出了调整,决定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以此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此外,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调整国家财政政策,通过对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例如:实行结构性减税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以企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相对于货币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省去了需要利用传导机制对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作用直接、效果显现较快。我国政府于2008年年末计划财政投入4万亿元,2010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国家经济开始好转,在这一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使投资大量增加,这一方面体现出投资者的信心增加,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实施刺激计划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
2009年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为了更有效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冲击,国家综合性的运用国债、税收、补贴等多种政策性工具来保障经济稳定性。地方政府也普遍加大投资力度,并发行了大量的地方性政府债券,从侧面保证了中央公益性投资项目所需的配套资金。政府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也做了很多动作,出台了汽车下乡、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政策,一方面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一方面也推动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稳步增长,政府的财政投资计划也改善了整体投资结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领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投资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比分别为18%和23%,地产产业的投资增长比为25%,这显示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效果。2010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目的是拉动内需,与2009年相比我国人均消费明显增加,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太大干扰,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2011年至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公共财政收入等均呈现增长态势,电子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数据及成果反映出积极财政政策和合适的货币政策有效的应对了金融危机冲击,保障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保证物价水平处于合理的位置、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加速经济形势转变、改善整体民生、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都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关系。
三、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景展望
(一)我国未来经济走势
回顾我国之前几年的经济状况,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净出口则出现过下降趋势且不太平稳,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出口导向型,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主要靠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来拉动。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关键十年,处理好危机并把握好机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未来我国的经济还会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速度确未必是高速增长,更大的可能是呈现中速增长的态势。未来我国会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二)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还比较复杂,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且整体经济呈现增长趋势,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积极财政政策在目前这个阶段不易退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由主要有:首先,目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政策本身也具有可操作空间;其次,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下行原因,发现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虽然会面对国债风险及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但从整体上看这些风险都是可控的。
篇3
(一)情绪情感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知
有学者指出:人的行为和认识的需要的内在动因最终要以情绪的形式来表现。情绪是主客体发生关系时主体方面最积极的反应, 或者说是不加选择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反应。情绪构成了主客体分化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构成了认识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动力作用,它是引起智力活动的内驱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想不想学,或学习到什么程度,往往不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动机、情感、信念影响的。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中,它作为有机体巅峰认知加工提供着有利的或不利的脑的背景。情绪情感对认知的影响和调节。情绪和情感影响人们对认知对象的选择范围,从而影响认知的结果和程度。情绪情感影响人们的记忆选择。只有在情感活动中, 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才能深深根植于其精神世界里, 唤起教育对象对真、善、美的热爱, 对假、恶、丑的痛恨。
(二)对教育对象的组织动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控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过程起着组织和动员的作用,它不仅对认知活动即智力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与心理活动中各种非智力因素密切相连,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情绪情感与动机的关系。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当一个人的动机强度适宜时,它会维持个体行动朝向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形成追求真理,实践理论的强大的动力。情趣情感和兴趣的关系。兴趣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因此,培养受教育者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提高教育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情趣情感与意志的关系。情绪情感既可以提高意志活动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而在意志活动中,同样包含着情绪、情感因素。情绪、情感能提高人的意志活动水平,增强人的体力、精力,激励人们客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
(三)协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是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一项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表情来发挥作用。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表情是情绪独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情绪情感可以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活跃教育气氛,保证教育效果又显得更为重要。
二、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情绪情感变化规律,根据情绪情感的激活因素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清雪情感心理学方法。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必须要生动、形象和负载正性情绪情感,通过教师正性情绪情感的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正性情绪情感。教学情境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多方面、多形式、多途径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既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情感性、艺术性。教学情境要形象生动,通过实物展示、生活展现、图画再现、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形式叫教育内容展现出来。同时,教育者要注意言语的生动性来表述情境,并精心的选择多媒体音像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育者要做好引导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在激起受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情感后,教育者要善于将这些情绪情感引导到深化理论的认知上,通过借助已被激发起来的学生正性情绪情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
(二)教育者要包含生动的情感
教育者只有自身包含激情,才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感情,在教学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激活、丰富和升华受教育者的正性情绪情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感情状态。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现实情感状态,遵循其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有利于发挥教学功能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向受教育者传递正性情感情绪,必须要以受教育者现实的情感状态为基础。
篇4
关键词 校长 教育政策 执行力 要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06
The President's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and Element Analysis
XIONG Yang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Education policy belongs to a kind of public policy,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olicies is the headmaster of compulsory course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implementing of education policies becam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have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course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The school principal is the executor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also is a estimator of education polic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incipals of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eadmaster; education policy; execution; element
1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概述
“执行力”首用于企业界,随后因随着对该词的广泛使用,“执行力”作为一种专门的概念开始被引入到其他领域,其中教育领域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小学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前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如果不能很好地贯彻并且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是一位不合格的校长,校长的执行力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执行力已成为评价校长的一个重要指标。①中小学校长只有在真正领悟教育政策执行精神所在,才能促进基础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小学校长只有做到在完全理解教育政策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运用和执行,并且能够做到讲求方法,因地制宜,有效执行教育政策,提高领导效能,形成教育政策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②
2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要素构成
2.1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人”的要素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做理论分析,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最基本的行为预期,是每一种管理理念的动机,而这个被叫做基本的行为预期却是以人性为假定前提。在管理学理论中,不同的人性假定相应的理论也是不尽相同的,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学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更是衍生为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③在管理与被管理中赋予人以特定的含义,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而作为学校领导者、政策执行者的校长,我们可以认为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上实际上是二元结构的矛盾人,作为执行教育政策的校长需要在认知上是理性的,且这种理性应具有价值,然后在理性的决策后又应该做到有“情”之人,将国家、社会、团体、个人之间的利益相互平衡并协调。因此,我们认为校长作为学校人员,有其特殊性。其原因在于,首先,从人本性看,中小学校长是追求自由发展,但又要受到国家大环境发展的限制,即要兼顾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其次,从教育目的看,校长作为社会教育的公益代表人,是强调教育政策本质的公益性,那么校长对教育政策执行也理应如此。
2.2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组织”要素
校长作为教育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教育决策目标活动的过程中必定还要遵循一定的组织规范以及依靠特定的组织机关,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政策的执行活动。因为特定的教育政策执行机关,本身就掌握着在实际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的技术和资源、方法和策略。这些有利的因素都是联系教育决策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中介。因而,政策执行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组织功能的发挥。④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借助一定特定组织也是为了完成某种教育目的,并希望将组织里的这样一群人聚焦起来以实现某种特定的教育目标。而校长作为该种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人物,校长作为执行者的权威是自上而下的。但作为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组织”要素明确分工的重要作用,对校长执行教育政策力权威关系也是真实的反映。
2.3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中“制度”要素
对于教育政策执行活动,中小学校长也是在有一定教育政策约束力的制度中执行的。校长应该带领学校以及相关组织部门内外都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以确保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顺利进行。其次,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各种制度要素,是教育政策执行者在实际执行活动中的框架制度,其执行机构发挥作用的规范保障也是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意义。执行制度要素对于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和教育机构功能的发挥约束作用是必不可少的。⑤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制度的要素对于人和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以及执行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也是校长执行教育政策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教育政策执行制度是校长在执行活动时应具有的重要条件,以及顺利完成教育政策任务的必要条件。
3 校长教育政策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3.1 关于“人”的提升策略
校长执行教育政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而人的因素是教育政策执行的决定性因素,而教育政策执行者,即校长的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水平的提升,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就成为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知识结构的完善、认知教育政策水平的提高对顺利完成执行任务有重大意义。然而,从教育政策执行者角度说,执行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组织管理活动,更应该是达到教育育人的一种公益活动。当教育政策执行者以团体集体利益为重时,才会避免因追求个人利益而无法促使教育政策的顺利执行。校长在教育政策执行者中扮演者主要的决策者和指导者,他们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存在特殊作用,也就决定了他们必须相应地承担与其权力相一致的教育责任。⑥因此,教育政策执行者必须注重培养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并强化肩上的责任意识,因为责任意识是促使教育政策执行者承担应有的教育职责,从而把教育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政策执行实践的重要内在推动力量。
3.2 关于“组织”的提升策略
由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在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各级教育政策执行机构也是依靠行使强制性权力对执行机构进行监督的。而受同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监督,对同级教育行政机构以及执行组织掌握领导执行等重要权力,都是仅限于业务上的指导和领导。因此,欲强化社会监督主体的教育监督作用,并让社会监督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理应建立相应的督促、监管组织,加以约束并鼓励。⑦加强社会教育监督的立法以及健全社会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监督主体的权利和地位,让全社会监督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章可循,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教育政策执行有关的监督主体真正起到教育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彰显其组织的创造性。通过设立专门的教育政策监督组织,并公布监督电话、以及利用媒体等工具对教育政策执行实施监督。
3.3 关于“制度”的提升策略
我国教育政策执行主要模式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组织模式。美国政治学家阿尔德蒙曾将这种由单一的政府机构承担公共政策执行任务的做法称之“官僚垄断了政治体系的输出方面”。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以及各级教育执行机构都是处于教育政策领导和权力的主体。他们既享有教育政策导向的权力,又享有教育政策操作的权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政策执行体制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其弊端开始日益凸显。校长对教育政策的执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执行能力是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不是自然生成的,而需要其外在的培养。中小学校长在领导实践中应不断的自觉修炼和积极践行,才能保证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⑧
注释
① 陈学军,邬志军.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4.9:27-29.
② 吴恒山.你的教育政策执行力如何[N].中国教育报,2010-02-23.
③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3.
④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3.
⑤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厉以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7.
⑥ 丁煌,李晓飞.中国政策执行力研究评估:2003-2012年[J].公共行政评论,2013.4:130-157.
篇5
本文介绍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发展历程、职能、科研活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分析了美国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相关情况。
一、研究所的建立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的教育管理、指导和研究,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了《教育总则法》(General Provisions Concerning Education of 1968),在原卫生、教育与福利部下设教育司和美国教育研究所,并在部长办公室下设全美教育统计中心[1]。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教育科学改革法》(Education Science Reform Act 2002),在联邦教育部内重新建立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2]
二、研究所基本结构
该研究所是美国进行宏观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机构,隶属于美国联邦教育部。从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总体组织结构看,该机构主要由董事会、所长和下属的4个中心组成(详见图1)。
(一)董事会的组成和职能
董事会是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咨询机构,成为其成员需经参议院的同意,并由总统任命。董事会成员任期为4年,其职位是荣誉性的,没有任何报酬。主席从董事会成员中选举产生。董事会每年要向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联邦教育部部长和国会相应的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董事会下设一系列常务委员会,服务于教育研究所下设的各个教育研究中心,并向所长提供相关建议。常务委员会成员主要在具有投票权的董事会成员中产生,也可以吸收一些非董事会成员,如教育专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等。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向所长提出相关建议;监察和批准机构相关活动的程序;定期对研究所的相关活动进行回顾和评估;推荐国家教育研究中心所长人选等。
(二)所长及其职权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也需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并由总统任命。所长通常从教育研究、教育统计、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中选任,候选人必须证明自己具备持续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所长的任期为6年,从获得任命开始。所长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研究所及其研究中心的所有活动,并在联邦教育部部长同意的情况下,负责协调和批准每个研究中心的预算和运作计划。所长每两年应该向董事会、总统和国会相应的委员会提交一份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三)职员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员由其所长依照美国相关法律进行聘任,聘期最长不超过6年。目前,整个教育科学研究所有近200名职员。
三、研究所的职能及科研活动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能
作为美国联邦教育部的隶属机构,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职责是帮助美国联邦教育部更好地完成其使命,发挥其职能。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教育科学改革法》指出: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是给家长、学生、教育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提供可靠的信息,在扩展基础知识和理解各级教育方面,起到引领全国的作用。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下设4个中心,分别是国家教育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Research,NCER)、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NCES)、国家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sistance,NCEE)、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NCSER)。为了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使命,这4个中心分别行使不同的职能。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使命主要是资助和实施科学研究活动,并对相关教育研究进行整合;教育统计中心的使命在于收集和分析教育信息和统计数据,并及时汇报;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的使命主要是对联邦教育部实施的相关教育项目及其影响进行评估;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的使命则是资助残障婴幼儿、学前儿童和儿童研究,为上述人群的发展、教育和人生的改变提供帮助,资助《残疾人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规定的针对残障人的服务及相关研究,并与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一起对《残疾人教育法》的实施及其有效性进行评估。[4]
(二)科研活动
为了完成其使命,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对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资助,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开展周期较长的研究和调查,支持国际评估,对全国教育的发展进行评估,对大规模教育项目和联邦教育项目进行评估,帮助各州提高学校质量以及信息公开等。[5]
国家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读写能力、数学能力、学习和认知、教师质量、学前课程、领导力提高、教育体系、高中改革、高中后教育、小企业创新和研究培训等。[6]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美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教育数据,包括州和地方的教育改革活动、州和地方的幼儿教育活动、各学龄段的学生成就、中等教育的完成率和辍学率、成人识字率和阅读技巧、中学后教育的入学机会及相关信息、教学、教育财政及管理、儿童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学生和教师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幼儿获得教育的机会、入学前和学校教育结束后相关项目、中职和中学后职业教育学生的参与和完成率、图书馆及其使用情况。[7]
国家教育评估和地区援助中心的主要工作分为3部分: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基础;对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实施评估;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传播和推广。[8]
国家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要是对与残障婴儿、幼童和儿童相关的特殊教育研究项目进行资助,对《残疾人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特殊教育有重要影响的一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研究方法等。[9]
三、研究所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特点
“‘就像军队必须行进在他们的胃上一样’,政府必须在良好的政策研究与信息分析基础上才能够正常运转”[10]。在当今世界,政策研究和信息分析在各国政府的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综合考量,以期取得最优结果。随着教育投资在各国政府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政策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个趋势的体现,其对美国联邦教育部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机构设置较合理,能保证其职能的发挥。董事会成员和所长均是在经参议院协商同意的前提下,由总统任命。这就使得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既隶属于联邦教育部,又相对独立于联邦教育部,为其科研活动免受联邦教育部的直接干预,保持中立性和客观性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财政拨款,保证了经费的稳定性和科研活动的公益性,确保了其科研活动不受社会利益集团的左右。
其次,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内部组织结构比较完整,为联邦教育部的科学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各个中心相互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切实的证据,使决策更加科学,对美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项目运作形式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增强其科研能力。作为联邦教育部的下设机构,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联邦教育部关系密切,能够很好地了解联邦教育部决策和美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联邦教育部,该研究所不但自己开展相关科研项目,而且资助其他机构和个人开展相关教育项目。这种做法能够汇聚全美国的才智,为联邦教育部的决策和美国教育的发展服务。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教育体系,管理好这一体系,提升我国的教育政策水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促进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是现代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我国应该借鉴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设置和运作,进一步提升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机构的地位,完善我国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设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我国教育政策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瞿葆奎.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4.
[2][5]About IES[EB/OL].http://ies.ed.gov/director/,2012-04-24.
[3]IES Organizational Chart [EB/OL]. http://ies.ed.gov/help/ieschart.asp,2012-08-09.
[4][7]Education Sciencs Reform Act 2002[EB/OL].http://ies.ed.gov/aboutus/.pdf,2012-04-24.
[6]Ncer_brochure[EB/OL].http://ies.ed.gov/ncer/aboutus/,2012-04-25.
[8]Evaluation Report[EB/OL].http://ies.ed.gov/ncee/aboutus/,2012-04-25.
篇6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汤保梅(1974-),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1-03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篇7
【关键词】企业 现代学徒制 育人主体作用 措施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下文简称《决定》),强调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并首次提出企业应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教育部根据《决定》要求,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强调“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最终“解决好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征求意见稿),提出今后要“支持各地政策引导、扶持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由上述可知,企业充分参与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将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
现代学徒制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和学校一道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背景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怎么激发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教育,并让其发挥重要育人主体的作用,是当今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的内在要求,然后分析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积极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的内在要求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并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是由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本质特征、技能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追根溯源,是由传统的学徒培训发展而来,只不过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融入了学校教育的一些特点。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的学徒培训是一致的,都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师傅向徒弟传授工作技能。而实际生产过程发生在企业,师傅来自企业,因此,没有企业充分参与,也就不能称之为学徒制教育了。
其次,从技能学习的特点来看,现代学徒制教育需要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工作的技能,而技能学习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在工作场景中不断练习才能很好地形成。虽然职业院校在校内建有仿真实训室,但校内实训室毕竟是仿真,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真实工作场景。因此,需要企业为技能的形成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再者,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现代学徒制教育需要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因为企业总是希望招到能快速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而对企业用人需求最了解的,当然是企业自身,而非职业院校。因此,学徒制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说了算,而不是职业院校说了算。只有企业参与到学徒制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切中企业的需求。
二、影响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积极性的因素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否愿意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成本。学徒制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都需要企业的充分参与,这不可避免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企业需要抽出技术骨干担任师傅、提供实践教学场地、为学徒制教育支付一定管理费等。
第二,学徒工资。学徒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劳动,也应该有权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给学徒支付一定的工资,也是对学徒利益的保护。
第三,学徒流失风险。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自己培养合格的员工。但学徒毕竟是人,应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他们在完成学徒制教育后,有可能重新选择其他的企业。这样,没有投入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很可能就无偿享用到学徒制教育的成果,反而投入学徒制教育的企业没有享受到学徒制教育的成果。
第四,学徒的劳动价值。学徒在实际工作岗位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第五,政府财税支持政策。由于教育投资主要还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企业投资学徒制教育虽有所收益,但远远不及所支付的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对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第六,人力资源回报和社会回报。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毕业后一般会直接在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就业(在学徒制教育招生时,学生和企业签订的协议中一般会规定学生毕业后服务企业的年限)。这样,企业就可以节省招聘成本;减少错误选择员工的风险;减少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并且学徒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更高。再者,投资教育的企业也常常被社会认为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会更受到顾客的青睐,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组织的支持。
以上六个因素中,教育成本和学徒的工资是企业的现实付出;学徒流失风险是企业的潜在损失;学徒的劳动价值和政府财税支持政策是企业的现实收益;人力资源回报和社会回报是企业的潜在收益。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对企业投入学徒制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德国、瑞士、丹麦等国,受传统影响,企业投入学徒制的义务感比较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我国,由于过去相当长时间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最近几年出现过“用工荒”的情况,但大学生依然“就业难”,我国的企业基本上不愁招不到人。因此我国企业大多认为教育天经地义,应该是学校的事,企业只要创造就业机会即可。
三、激励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的措施建议
有企业充分参与并发挥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是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前提。但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在此背景下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激励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一)做好宣传工作,形成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法规,特别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宣传现代学徒制教育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宣传企业参与学徒制教育的典型案例;对于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贡献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和大力宣传,激发企业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政府要为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切实改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足的困境。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我国的《职业教育法》颁布于1996年,至今有了近二十年,有许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该法的修订已势在必行。虽然从2008年,我国开始启动了该法的修订工作,但至今还未完成。在我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措施,如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及承担比例、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特殊政策等。另外,为了使《职业教育法》落到实处,还需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同时,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的创新与探索,一方面构建地方性的职业教育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总结有益经验,为国家层面上的法规的制定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学徒制教育
企业是否愿意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因此,为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学徒制教育,政府应该从财税政策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初期更是如此。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一是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参与学徒制教育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比如企业在参与学徒制教育中购置的仪器、设备,可以准许其加速折旧,提前收回投资;对参与学徒制教育的企业,用于学徒制教育的费用可以计入成本;二是加大地方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对举办职业院校企业所缴纳的教育费附加,按其在校生规模,给予一定比例返还,作为办学补助;三是由地方政府对符合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企业办职业院校,按照公办职业院校的标准拨付生均经费;四是完善土地等优惠政策,对企业承担学徒制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所需建设用地,给予划拨土地等优惠政策;五是建立专项资金,对于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企业办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
(四)确定较低的学徒劳动津贴,适当降低企业的成本
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既然是企业员工,学徒的劳动付出应该得到报酬,这也体现了对学徒利益的保护。但学徒毕竟是在学习阶段,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报酬,而是为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因此,学生的报酬可以称作为津贴,可以比正式员工低一些,比正式员工低的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学徒给师傅交的学费。
(五)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职业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的教育职能,分担企业负担
职业院校作为专门开展职业教育的机构,不能因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教育的重要育人主体而把自己当成旁观者。《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里强调的“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职业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的教育职能,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和风险,保护企业参与积极性。特别是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是在学校职业教育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更是义不容辞。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企业的充分参与并发挥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是其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在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背景下开展的。因此,为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使企业充分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层面和职业院校从微观操作层面来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潘海生,马晓恒.职业教育中企业办学主体地位的内涵解读及政策启示[J].职教论坛,2014(22):9-13.
[2]高鸿,赵昕.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4-7-14(6).
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8-0026-04
党的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各类资源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但是,为何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无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仍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系统化支持。已有支持力量的不均衡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通过将法律法规、资金保障、社会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科研、师资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支撑服务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用系统的视角剖析结构功能。构建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原因
我国在法律、政策、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于职业教育支持与服务不断加大,但是从现状来看,支持力度仍显得不够,政策与制度缺乏系统性。这种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原则性条款过多,规范、操作性条款太少,有很多条文表述模糊,导致缺乏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少法律条文只有假定和处理而无法律后果,导致一些法律关系主体虽不履行义务却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再比如:占到我国总体教育规模“半壁江山”的职业院校,国家投人比例却只占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21%,职业教育资金的重要来源仅仅是国家,这就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在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中,浅层次的合作多,深层次合作少,政府把越来越多的原有行业部门的职能交给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职能模糊。此外,职业教育社会宣传受传统影响,“重大学教育,轻职业教育”。以我国期刊为例,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共有9268种,职业教育期刊15种、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期刊37种,还不到总量的1%。一些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由于专业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基地使用率低;而有些院校由于自身条件不足,缺乏足够的财力,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求,存在着一方面实习实训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的现象。各级政府及院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信息资源建设,但是信息不能互通互容,一事一系统,“散”、“乱”、“重”的现象比比皆是。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和经济中加以审视,需要在多元特征下对职业教育法规、制度、政策等和产业结构变化做出专门化研究,才有可能构建出一种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的体系化模型。然而国内目前对于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二、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设计
1.理论依据
1952年,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rfy)发表了“抗体系统论”,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贝塔朗菲的理论强调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认为整体性、相关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系统论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构建系统就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性把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子系统、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要素、层次间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系统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另外,一个子系统的产生是母系统作用的结果,产生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母系统也相应成为子系统的外部环境。子系统则成为以外部环境为内容的大系统的内部因素,环境发生变化,作为大系统内部因素的子系统必然会受到影响。
2.内涵剖析
所谓“支撑”,原意为“顶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用以说明某物对另一事物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或作用。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事物或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改善薄弱环节,促进整体发展。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是能够推进我国现代职业体系更好发展的法律、政策、资金、社会环境、行业企业、教科研、师资等要素的总称,每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多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子体系,每个子体系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有机整体。
3.模型设计
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设计必须考虑它和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的联系和交互作用,它们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互换,以及频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反馈,从而可以使设计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用系统论研究方法综合地把握整体特性、功能,来构建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其中,发生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教师,是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根据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出发点的属性,行业企业对教育的支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让职业教育发挥更强的作用,科研的引领,资源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法律法规、资金保障、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虽然属于间接联系,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结构分析
运用系统论方法,通过强化支撑体系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改进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化解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利益冲突,可构建出多维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依据空间尺度和性质不同可分成直接作用体系统、多元作用体系统和支持体系统,每个子系统服从于系统整体,并随其变化而变化,但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在图1中,核心是学习者。师资支撑子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系统,形成直接作用体系统。它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体制,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职教师资队伍,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
行业支撑子系统、企业支撑子系统、教学资源支撑子系统、教科研支撑子系统等组成的多元作用体系统,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影响因素,它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效能的发挥。其中,行业支撑子系统是连接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把校企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更加契合。企业支撑子系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键因素,企业参与职教,提供实习设备、场所,可以使职教管理体制良好运行,从而使职教更具活力。教学资源支撑子系统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其中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克服传统职业教育中知识面窄、缺乏指导和拓展性差等缺陷,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教科研支撑子系统则通过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宏观政策、教育战略研究,开展课程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等。
法律法规支撑子系统、资金支撑子系统、政策支撑子系统、社会环境支撑子系统则形成支持体系统。支持体系统中所有子系统的共同特征是,这些因素虽然不是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但却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必要因素。法律法规支撑子系统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制保障,规范职业教育活动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资金保障子系统是国家调控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获取充足教育经费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子系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力量,是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根本。社会环境服务子系统承担着职业教育领域舆论宣传、理论探索、经验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与服务。
在图1的模型中,法律法规属于法律系统。资金、政策和社会环境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师资、教学资源、教科研的支撑属于教育系统,这些系统都归同于一个社会发展大系统。
四、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实践路径
在构建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后,能否在现实中顺利推行的关键在于如下几个要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
一切教育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模型的推行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要求。比如:经费投入只有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投入点及投入模式才能更加准确;资源建设应该基于终身学习框架,为学习者提高便捷、高效的服务:宏观政策的设计也应当包含学习者的视角,这就会使政策设计不会偏离教育自身的目的。
2.整体性设计
进行职业教育发展支撑体系的整体性设计。如果其他系统设计得很好,但有一个系统设计得不好,那么其他系统也没法发挥作用。比如:若师资支撑体系没有站在整体角度考虑职业教师素质能力的特殊要求,即使政策再有力、资金再充足,职业教育也无法快速发展。因此,应对支撑体系内各个子系统做均衡考虑并同步发展,避免短板效应的出现。
3.避免产生抵消效应
尽可能避免各体系之间可能的抵消效应。我们以往在设计某个体系时,往往只是考虑这个体系本身要素的完整性,而没有顾及该体系可能对其他体系产生的促进与抵消作用,尤其是抵消作用。比如:片面强调加强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易导致教师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忘记了教学的初衷,这就引起了能量抵消现象。
4.明确角色任务
篇9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政策领域的一部分,其通过培养技能型劳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近年来,许多国家提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人口失业问题,建设包容性社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经济和社会公平视角是目前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逻辑起点。
具体来说,经济视角主要从效率、效力、问责机制、吸引力、适应性和反映性等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关注点在于职业教育要为学习者进入工作世界作准备,培养其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实现有利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体系怎样快速并恰当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和雇主的需求?怎样向投资者回报金钱方面的价值?怎样使职业教育成为学习者和家长可信的教育选择?社会公平视角关注通过职业教育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公平及排斥问题。其基本假设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为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发展的机会,并籍此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在这两个视角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转型或变革视角。转型视角主要关注从推动终身学习、促进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及人类幸福生活的角度发展职业教育。其注重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教育体系和政策的分析,并努力探寻通过职业教育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
这三大视角为思考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复杂且互相矛盾的目的提供了完整的分析框架。经济和社会视角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评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程度,而转型视角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整体性、面向未来及创新的视角,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性。
基于这三大视角,必须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及目标出发,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性质进行重新思考,以使其对于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作出贡献。这种重新定位需要职业教育在发展重心上实现如下转型:从适应短期发展需要向适应长期发展需要转型;从体系扩张到体系优化转型;从注重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及可持续发展转型。在具体政策开发中,需要把职业教育置于更广泛的公共政策视野下,并把其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健康和社会福利、行业发展、科技及青年政策结合起来。
篇10
论文摘 要: 本文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政策研究,在认真研究政策文本,仔细分析文本的政策目标、手段、特点之后,认为四、六级考试政策在政策制定初期对提高高校大学生英语水平,对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对英语教学工作的认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四、六级考试政策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
一、前言
多年来,围绕大学英语考试的争论一直不断。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社会人士看法不一。在报纸、杂志、互
联网上,各界人士讨论热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极不统一。有的意见则完全相反,如加强论和取消论。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政策分析,关于什么是政策分析,国内国外的学者还没有形成定论,国外的学者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戴伊(Thomas R.Dye)和那格尔(Stuart S.Nagel)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为宏观的理论研究,试图建立超越于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之上的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第二类以夸德(Edwards S.Qusde)和邓(Williamn N.Dunn)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第三类以小麦克雷(Ducan Macrae,Jr.)和巴顿(Carl V.Patton)为代表,认为政策分析主要是研究被选政策方案的评估和选择。国内有学者严格区分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认为政策研究是对一项政策怎样制定出来的研究,重在理论探讨,政策分析是对因素、策略方法等的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本研究在这里不作严格区分。本研究认为政策分析涉及整个政策过程,既研究政策怎样制定出来又研究策略方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过
程。
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政策主体分析
所以,在教育政策活动中,不同的价值主体具有不同的角色、活动特征和需要。
1.政府。主要角色是代表国家进行政策决策,制定教育政策。政府的活动特征是进行社会选择或集体选择。政府的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一群在观点或利益方面本来很不一致的人们作出集体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政府的活动就是通过教育政策追求教育领域的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政府通过教育政策活动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必须依靠权利运作和强制性,因为政治是指参与公共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得和运用公共权利而作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和利益的过程。在社会系统中,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分歧和矛盾,政府活动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中制定对所有人具有约束力的一致性的政策,一方面对教育资源进行社会分配,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活动的成本。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控制的基础就是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的教育权力与政府的强制性,没有权力和强制性作基础,政府就无法作出一致性的集体选择。
2.教育组织。主要角色是执行或遵守政府的教育政策,领导、管理、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组织的活动特征是进行集体选择或群体选择,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同时追求教育组织所代表的人权或团体自身的群体利益。教育组织实现教育领域的公共利益需要借助国家委托的或法律赋予的教育权力,以在组织内部控制和分配教育资源,管理和规范组织中人们的教育活动。教育组织追求自身群体利益需要获得组织自身的权利,以在组织外部、内部控制教育资源实现自身的群体利益。
3.个人。主要角色是利益主体。个人活动的特征是进行个人选择,个人选择的目的是最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由于种种原因,个人和家庭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作为利益主体,个人在教育活动中所追求的直接利益是个人尽可能地完善的发展。个人实现自身的完善发展,获得直接的教育利益需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说教育的权力与机会,使个人有权力和资格进入教育系统接受教育。二是教育资源条件,使个人在教育系统中获得自身完善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保障。三是个人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使个人的发展水平获得具有合法性的权威性的评价和认定。四是个人积极能动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利用自身发展的水平和所获得的资格认定进一步获得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满足。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政策规定了学生在四级阶段和六级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对师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与教的重视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高校以至于整个教育界对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视,以及改善外语教学条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