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教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提供高质量的儿童养育和教育
通过规范和提高儿童教师队伍质量,为儿童教育领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对于从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美国一些州采取了措施来促进日托中心的质量,通过设定较高的训练和/或者要求专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人员的证书要求。全国幼儿教育协会已经为专业从事从出生到8岁教育工作的教师设定了地区标准。一些机构正在研究从事从出生到6岁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职员的标准和专业发展,来考虑在提供可承担、接受费用的范围内如何提供质量。重新分配这一领域和早期儿童教育资源,从而在关键时期内为儿童提供最大化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机会。
对于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学院和大学创设一种要求他们接受某些神经科学训练的激励机制,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需要具备了解儿童学习的大脑规律,了解什么影响大脑的正常学习以及大脑的学习原则方面的知识,因为如果不了解儿童语言以及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特点,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跨学科/专业研究儿童,如教育、公共健康、养育和社会工作之间,提供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脑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以及政策决策者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种不定期的合作机制来提高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质量。
2、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领域人士的协作
为了促进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合作与交流,克林顿政府开展了为期十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儿童调查研究,尤其是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追踪研究一些科学家和学者提出的问题,父母经验以及其他儿童的教养者所获得的关于儿童的家庭和发展问题上的研究。这次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通过深入研究儿童的成长,更好地了解家庭,社团、社会和作为一个国家如何能够有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的发展和学习,以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健康和强有力的人生开端。
正是这种良好的对话机制促进了脑科学研究成果在美国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儿童教育政策的服务导向。这是一种引导研究方向,但是却是面向实践和应用领域的对话机制,而非简单抄袭的活动。这种对话注重的不仅是脑科学如何有助于教师教学,儿童教育工作者能够从脑科学研究中借鉴什么,或者学习什么,而且注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帮助引导脑研究,脑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如何继续这个对话,脑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影响政府制定政策,从而更好地引导脑科学研究成果来服务于儿童教育。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脑科学研究能够迅速地在儿童教育的实践和政策领域,甚至对美国的中央和地方教育财政投入预算及其方案,以及教育民主化运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原因。
3、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通过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环境。在美国,许多儿童是带着问题来到人间的,大约有12%的儿童出生时心理能力就遭到削弱,尤其是这些母亲使用一些不健康的物质或者是在怀孕期间营养失调,都会造成这种情形,甚至更加严重的情形,如智力迟钝、智力缺陷,皮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对于很多在出生之前遭受这种影响的儿童来说,消除怀孕期间的危险因素以及在生命开始的三年进行集中干预,都将会促进、改善儿童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35-02
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并把“形势与政策”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开设。那么,如何搞好这门课的教学,进而激发出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理论为基础,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依据课程的基本性质,“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自教育部1987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因此,目前尚未积累起成熟而科学的丰富经验;加之其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层次都需要该课程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这就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社会构成呈现出多样化,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泛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学生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都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学生之间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也日趋明显。这种差异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不同的观念、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受教育对象思想、观念、行为方面的多样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应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单纯采用合班甚至超大合班的课堂讲授和讲座形式,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结果违背我们的教育目的。
2.时展迅速,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适应性滞后、缓慢。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代人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和学习也概莫能外。一方面,网络给学习带来巨大便利,它提供的广阔学习平台使学生接触和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轻松学习成为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远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不但老师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以及单调的灌输、呆板的说教也无法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在传播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使多种多样的低俗信息、谣言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煽动性言论迅速流传和蔓延。如果对学生上网不能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网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如何趋利避害,并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反应与对策明显滞后。
3.教学内容偏多、偏全,缺乏时效性和具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范围广、弹性大、选择性强,但课时与师资力量却有限。以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要讲好范围广、弹性大的内容,极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分析不深入,热点不及时。实践证明,这种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在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设置层次不同的教学内容。除了总体上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困惑的热点、焦点问题安排内容之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相应的针对性。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侧重于了解国情,树立理想信念,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大学环境、大学生活规划、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结合学校的特点和特色,对新生进行校情介绍,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校规、校纪教育、主要奖惩制度介绍,使新生尽早树立大学和人生追求目标。对本科二、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通过针对不同主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并贡献社会。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如:案例式教学,就学生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讨论,增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教学图片、播放时事影片,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时事点评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以竞答的方式一周要闻,并对新闻做出自己的分析、评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动脑思考的习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竞赛、研讨会式教学,通过举办“形势与政策知识抢答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不是任务式,而是快乐式,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学业考评的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逆反心理。
4.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与其他教育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需要注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又应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要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尽量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加大这一环节的分量;二是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党团组织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以暑期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代表的学生实践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三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多种创新,采取多种对策,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新模式,实现对大学生开展立体全面的形势政策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各种人文、社科理论修养及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鲁高工委[2006]19号
2 熊晓梅、赵兴宏.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8:3~16
篇3
关键词: 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69-020 引言
高等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和国防领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体重大事件为对象,对其做出正确阐述与剖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也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重要使命,同时它是教育医学生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培养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发展他们的沟通技能和协作精神主要阵地之一。为了增强该课程教学法的实效性,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组织领导、科学化教学管理、坚持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并促进教师在推行更新教学的理念、注重教学手段和实行灵活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法的实效性有较大幅度提高。本人在参于该课教学实践活动中也深深感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法实效性提升后所显现效果:
首先,学生主动参于《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涌跃,出勤到课率极高,教师原为出勤率、课堂纪律所操心的事,一扫而光。有的学生为了搞清一些问题,重复多次上相同的课程来参于课堂讨论活动;甚至无此课班级的学生也腾出时间积极选此课程。
其次,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师生互动热烈,打破了以往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教与学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再次,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受良好。根据调查,不少学生反映因为这种灵活有效教学模式,而爱上了形势与政策课,并且开始喜欢主动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兴趣。同学之间课外讨论热烈,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的学生增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另外,课程教学考核指标达到良好,并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及所交的作业状况分析,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灵活有效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评教情况良好。根据学校教学评教调查,不少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均取得了学生所打分中较高的分数,得到了好评。教师通过自评也感觉良好,教学劲头、信心更足了。
1 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法实效性釆取的主要措施
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低微的困境,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全方面着手。主要着手的几个方面是:
1.1 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认为除了坚持的基本教学理念外,作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才能系统全面地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1.2 组织教学内容要突出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强的鲜明特点, 应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组织、构建该门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教学着手点,来增强其实效性。需做好的工作如下:
1.2.1 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常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是以教学期间发生的国内外时事的热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把握最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同时,对医学院校有关的国内外医学医疗方面政策、法规、动态的时事要作为重点把握,特别对其中是学生关注的内容必须把握好。
1.2.2 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也必须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形势,以便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
1.2.3 把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为教学着手点 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一些涉及的历史上的、政策上的问题理解或是对时事中一些观点和立场把握不准确、价值取向不明确,会对现实产生许多困惑问题,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上及时抓住机会剖析、阐释困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让大学生理清和认清事件的本质,更坚定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2]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形势与政策》 现状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22-02
近些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尤为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当今,因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较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非常关注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中应用实践教学。可以说,应用实践教学有助于独立学院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
1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组成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辅导员、学工系统党政工作者、兼职教师、思想政治教师,成员身份多样,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不能引起同学们更多的学习热情,这不利于建构该课程的教学系统。
1.2 教师缺少较高的教学热情
大部分独立院校依赖于主办高校不是非常关注的《形势与政策》专任教师,这导致评定职称的边缘化现象,进而造成教师大都不具备课程的归属意识,在教学经验、敬业态度、学术造诣上难以跟发展课程的要求相符合。当今,我国的学术沟通非常少,这造成教师的教学和培训相脱离,因而不具备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教学态度、知识构成、理论能力等都比较差,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学生缺少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他们因为受到招生因素的影响,不少独立学院都是降低分数线进行录取,进而造成学生生源质量的降低。并且,因为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讲解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且一些教师的教学不够深入。尽管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非常感兴趣,可是教师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
1.4 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较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独立学院当中,《形势与政策》大多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教学模式,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不利于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较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增强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2.1 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关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注重搜集信息资料以及设计调研问题,将选择的权利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题目。教师根据选择的题目,划分班级成员为一些学习小组,结合不同选题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制定实践方案,在教师审批允许之后才能够执行。在进行实践分析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小组学生的方案,让学生清楚写作实践报告的标准和获得信息资料的方式。这样,能够让教师进一步把握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2 有效统一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志愿活动
第二课堂指的是由学校的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组织《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把学校当作第二课堂,清楚实践教学的一系列分工事项。宣传部门的任务是对每一个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进行制定,设计实践教学选题。根据选题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活动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呈现社会的热点话题,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像是独立学院主旨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能够选择“制定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话题,也能够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话题等。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工部需要跟教师交流,讨论选用怎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形式。
结合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每个专业都务必涵盖相应的实践教学知识,并且是由教务处或者是学工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给《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够有效地统一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从而使实践教学的效率提升。如:开展生化专业实践教学时,能够适度增加有关的环保话题,让学生深入把握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实施《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也能够借助志愿活动的方式,针对独立学院来讲,团队组织和学工部是开展志愿活动的主体。志愿活动的内容重点是服务社会,应当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课程的标准与特点,注重联系学生的专业,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例如:在感恩节组织孝敬退役老兵的活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如此一来,在拓展教学范围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借助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跟社会的关系及其作用,进而加速融入社会与适应社会。总之,有效地应用以上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 注重应用新媒体建构实践教学平台
在不断进步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实施《形势与政策》教学,从而建设与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因为在校外社会实践上,独立学院受到一定的制约,能够在应用新媒介的基础上,推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需要有效地发挥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实时性特点,完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知识;高校能够借助电视台、微博、学校广播等一系列媒介,实现实践教学感染性的提升,像是能够根据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建设一些网站,针对学生重视的话题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实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2.4 注重跟学生组织之间的合作
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跟学生组织进合作常常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学生组织属于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熟悉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性格特点等。为此,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进行合作,可以使实践教学效果大大改善。例如:教师可以跟学生组织合作,开展有关教学知识的一些校园活动,这涵盖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晚会、环保服务设计比赛、演讲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大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所有的人都在相应的形势与政策环境当中生活,任何人都不能够脱离相应的形势与政策。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分析能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首先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在合理定位的引导之下融入教务管理系统当中,并且注重改革教学模式与建设教师队伍,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应用新媒介,跟学生组织合作,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韩剑尘.理工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的问题及完善――以视频教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8):185-187.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团队教学;多维教学;实践教学;开放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化的经济、社会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各种文化意识相互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的脉搏;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会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这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从2005年正式走进高校课堂以来,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已不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且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不同的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有个体的明显差异,教师也不能千遍一律灌输式地传递信息;另外,形势与政策瞬息万变,课程设计上,必须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切实走进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并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探索的动力。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部分以系辅导员为主,专职教师很少。系辅导员担任日常的党建、团学、学风、就业等工作,行政工作较多,同时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备课难度大,内容需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进行更新变化,否则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授课任务重,学生数量多,授课教师人员不足,工作量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容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时效性强,需要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点与未来发展迅速进行分析预测,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辨明是非、坚定信念。因此,这门课程每个时期的教学要点可能不尽相同。这就造成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相对固定的规范来建立教材体系,许多时候都要靠教师的个人的喜好、判断力、经验以及知识积累来更新教学内容,但如果老师把握不好,便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例如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教条死板,有些老师过于夸夸其谈,借机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这样就达不到本课程的预期目标,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而大学校园的主体都是“90 后群体”,他们思想自主开放、接受能力强,网络等媒体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广。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手段单一落后,课堂多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这种重灌输轻自学、重结果轻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必然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考核方式不灵活,难以达到教学管理目的。m然高校里也有一些采用以写作小论文等方式作为学生的评价,但仍然主要以传统的纸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高校在对这门课程考核时,存在追着要求学生合格的现象,似乎个别学生不合格会将责任追究到学校这一方。考核的不严格、有水分,也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也较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监管的目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思考
1、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管理理论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即团队成员都要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及其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而“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每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特点来承担教学内容中自己擅长的专题,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一门课程指定一名教师授课的传统方法,极大地发挥和挖掘了教师的教学潜能,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育人合力。比如在授课教师中较大比例是辅导员,辅导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专业和工作方向,比如学习、比如学习思政教育、比如学习国际政治方向等共同讨论并制定教学计划。
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和当前形势,针对教师给定的研究专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类似的实践调研,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多维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网络、智能手机普及水平的提升,高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这些为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环境下多维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将多维教学方法、多维教学手段、多维教学组织形式等融为一体的带有新媒体特征的立体综合体系。该模式既包含带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学渠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育等,又包含具有新媒体特征的多维教育层次:知识、方法、能力、修养,还包含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讨论式、体验式、互动式、实践式等优化组合的多维教学方法。
当“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当学生接收到一种信息后,很难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阵地作用,引导学生筛选过滤接受到的各类信息,并朝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发展,这一课题也成为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方向。在课堂教学渠道上,可以利用慕课和公开课的资源,共享优秀教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教育层次上,不仅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在网络阵地合法合理地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并守住法律的底线,不随意转发;另外高校任课老师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教育平台,开设个人微博、分院微信公众号或者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评论。
3、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形势与政策从书本走进社会、从理论走进实际的重要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和要求,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更深刻地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会结合分院实际和特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大合唱、名著阅读、参观考察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 “三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另外我们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资源,通过校友的求职、留学等经历,分享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帮助在校学生准确把握社会动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会聘请社会导师,发挥校外人士知识经验优势,通过校外人士与在校大学生结对的方式,着重致力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其职业化和社会化。
世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客观上必然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主观上必然要求扩大人们的视野,增加了认识客观现实的难度。而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正是让大学生把握世界形势、树立规划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形式、内容和授课思路的调整,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不断培养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高永军,冷树伟:《社会转型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载于《当代教育科学》2013 年第13期.
[2]潘文庆,冯洁:《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载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5月.
[3]贾彦峰,李凯,蔡斌:《新媒体环境下“形势与政策”多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对 6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月.
[4]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10月.
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05-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懂政治、宽眼界、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离十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所以,加快“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的多为讲授法。教师单向性的灌输,基本上没有师生的互动。面对抽象、空洞的理论,学生打瞌睡者有之,讲小话者有之,玩手机者有之,师生变成了两条无法交叉的平行线,没有共同的起点,更无法达到共同的终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纯粹是被动的接受,那么这样的理论,即使背了一点,也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它能够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相长。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能深思熟虑,成为有科学头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而这样的人,才是人才,才是我们十强调的强国的人才。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实施。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不懂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所谓启发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一定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了解,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外的两种方式,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外可以采取个别谈心,和辅导员、班团干部谈话的方式。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要精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主要是导,通过导,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有选择性的精讲,使学生对一些重点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因而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最后,问题设计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疑问和疑难的解决,开启学生的心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问题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太浅,达不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太深,学生无法回答,也不能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二、建立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不带有阶级性,因而社会生活对其影响很小。而形势政策课则不同,很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现时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不同的思潮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受到种种干扰,甚至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种种情况,不一而足。这使我们必须要深深地反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必须采取民主的形式,在师生的讨论中去解决大学生的矛盾和困惑,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不二的选择。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就是讨论式教学了,把讨论法简单的混同于讨论式教学模式,可以想见,教学效果当然很不好。笔者认为,讨论式教学关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讨论的目的,围绕目的,选择好讨论的主题和问题,这是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一步。只有目的明确,才能避免讨论课流于形式。讨论的主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既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通过问题的讨论,既能够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二是要组织讨论和发言。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数太多,则不利于每个组员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人数太少,又达不到讨论的效果。三是要对讨论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是时间的控制,要控制组内讨论的时间,要规定个人发言和辩论时间的上下限。其次是观点的控制。既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对讨论中出现的过激言论、偏激甚至错误观点进行引导和纠正,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而不能让讨论变成“放野火”,偏离教育教学的轨道。四是做好总结评价。评价要坚持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评价,既能使学生驱散模糊认识的迷雾、走出误区,又能使学生加深对重要理论观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视域。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问题或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和相关理论观点,运用分析研究、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理性逻辑方法和非理性方法,从研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全面进步发展的教与学的模式。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把握不准,甚至将其与讨论式教学混为一谈。在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生由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起点是问题的提出,终点是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遵循认识规律的辩证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认识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师生自由发表意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进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这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首先,要精心筛选内容。教师应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给予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学生要广泛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取舍,确定自己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研究合作伙伴。其次,深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报告。如何选定课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课题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研究成果要有实效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激情和热情。再次,要进行质疑研讨、分组答辩。研究成果是组内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光有组内的交流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激起思维的碰撞,摩擦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升华。最后,专家和教师总结评价。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地引导学生,要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行之有效的监控,随时准备给予鼓励、帮助和支持,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学会研究,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然,《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丰富的领域,有丰富的内涵,以上笔者只从三个方面来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衷心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十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我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在这股东风的催发下,一定能够不断地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7
[关键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案例质量教学能力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15-02
一、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现实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在美国产生后,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引入某一情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或群体的协作,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政策问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思路。相对于传统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一方面,学生个人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发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路。最终,学生依据理论分析实践,根据个人和合作团队的理解给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个体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而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学生能提高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障碍
公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该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断增加,但其发展仍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乏高质量的国内案例
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引进国外相关教材与著作为主,因此,课程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多来自于国外,多数案例也是引用国外发生的事件,而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随着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发展,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本土案例,但多数情况下,案例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比如,有些案例代表性不够,或有代表性而丧失时效性等。
导致公共政策课程高质量案例缺乏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公共政策学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本土案例较少;二是高质量的案例制作成本较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高校教师忙于教学与科研,往往无暇顾及案例制作;三是因为案例制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研究组织。在国外,公共政策案例往往由思想库或政策研究组织来制作。这些思想库拥有人才、资金、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而当前我国思想库或其他专业性社会组织还不够发达与完善,缺乏专业的案例制作组织。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内容更丰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案例教学过程包括前期案例制作、课堂案例讲授与讨论、案例分析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在掌握和熟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精选案例;课堂上要讲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评价与总结。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教学所需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案例选择、案例讲授、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等课堂技能。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这方面能力有限。
制约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因素在于:一是一些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他们停留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愿意改变。二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案例教学需要随时更新素材,即便有些教师努力进行案例教学,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能力的提升可能也并不理想。三是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误解造成的。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举例子。教师列举大量例子,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缺乏学生的讨论与互动。这不是案例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
(三)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主动精神等要求较高。可以说,学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2]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以及有参与的热情。然而,当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有: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课堂讨论占成绩的百分比不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共场所发表言论;案例选择不当,致使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对案例教学参与能力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前期知识积累不够,另外还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公共政策学需要有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背景,一般应放在这些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如果把公共政策课程置于这些课程之前开设,客观上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堂参与能力不高。
三、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改进
(一)注重案例制作工作
鉴于公共政策案例制作是一项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大量的案例制作。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研究人员制作相关案例,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案例制作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国外一些大学在案例制作方面往往邀请一些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的人员参与。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接近实际。因此,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并和学生定期交流。[3]
在确保案例制作专业化,提高案例制作质量的同时,要确保精选教学案例。一方面,案例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必须是为了解释某一理论、某一政策实践才选择某一案例,而案例应该能很好地说明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有些案例是经典案例,在解释某一理论和问题时可反复使用。有些案例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选择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案例类型要尽量全面,既要有国外的,也要有国内或本地的;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
(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将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学用理论分析实践,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教师不再是中心和权威,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应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各项工作,提高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举例子或介绍例子,教师应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课前,做好案例选择工作,精心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分析、辩论;课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一般答案要多元化,教师在总结时尽量从多种角度去分析与概括。另外,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教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能力
针对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案例分析讨论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所占的分值比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应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学生多一些引导与鼓励,增强其参与的热情与自信。教师也要精心挑选案例,通过优质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
对学生参与能力不高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造成的这类问题,学校应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将公共政策置于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等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课程应设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过早或过晚开设相关课程,其教学包括案例教学效果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整体设计设计策略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众多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就某单词、词组进行枯燥的机械训练。各教学环节间过渡生硬,给人琐碎、不完整的感觉,这类教学设计直接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细究其因就是教师缺少对整节课的“整体设计”。笔者认为,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应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流畅性,避免破坏教学主线和教学情境,达到对学生的兴趣、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多方位的整体教学。
一、“整体设计”策略之“主线篇”
“主题”或“话题”是现行英语教材中客观存在的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现成的教学资源,我们不应仅仅看到它的表面特征或基本功能,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它、开发它,力求得到更多、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的资源,譬如借助主题创编一条贯穿全课的主线就是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开场。这条主线犹如电影导演设计的故事线索,逐步带领学生走向学习的。当然,它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基调、风格。
1.“开门见山”式,直入主题,简单形象。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A Unit 9 Shapes的A板块时(案例见《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的本人文章),笔者便运用了“开门见山”式主线设计,先和学生用“What can you do?”进行对话,顺势引出“I can draw”,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的简笔画,从而形象而巧妙地呈现了本课主题兼新单词“shapes”,接着利用让学生画出物体轮廓的方式逐一新授单词triangle、rectangle、square和circle,最后仍然围绕课文插图中的形状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整个设计的主线为“主题引出――新单词的学习――课文学习”,清晰明了,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设疑探究”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小学生而言,好奇心往往能够促使他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在这种欲望和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去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普遍心理,结合主题和所学内容巧妙设置一些“疑团”,而随之展开的一步步探究学习则成为一条为学生释疑解惑的线索,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以5A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的A板块语篇教学为例(案例见《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第12期的本人文章),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语篇整体性教学法,在课一开始就围绕话题“friends”,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ter?”,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纷纷举手发问:What’s his name?Where’s he from?How old is he?What subjects does he study?What’s his hobby?等等,笔者将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开始播放视频解决其中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再通过整体阅读A板块语篇进一步寻求答案,最后进入复述或复述课文大意的笔头练习等深层次的学习。
“设疑探究式”设计遵循了“呈现疑团――主观预测――探究学习――揭晓疑团――深入学习”的发展主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整体教学设计策略。
二、“整体设计”策略之“重难点篇”
1.难点前置,先入为主。
在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王蔷,2011)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学习的前二十分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应尽量在这一时段内解决一节课的难点内容,做到“先入为主”,这样从整体教学设计角度而言便比较得当地处理了难点,而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难点知识。
笔者在设计《新标准英语》Module 3 Halloween A部分对话教学时(案例见《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年第2期的本人文章),便将文本中的新单词“scary”和词组“scare the people”这两个在读音和词义两方面都较难掌握的内容安排在课堂开始后十分钟左右,笔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猜谜游戏”环节和学生玩了一个“吓人”游戏。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笔者迅速地从包内取出画有骷髅头的衣服穿上,在学生睁开眼的一刹那,装鬼扑向学生,学生自然地都发出了恐惧的喊叫。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真切体会到“scary”和词组“scare the people”的含义。
其实,“难点前置”是每节课的设计依据,但在整体教学设计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从整体把握了教学重点的时机才能保证整节课的整体性。
2.巧用“三步法”,有效突出重点。
在进行整体设计时,首先要找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其次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突出重点。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三步法”,即“呈现――操练――巩固”来实现重点的落实。以6A第三单元的重、难点内容“Be动词的过去式”为例。
第一步:呈现。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因此在呈现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先通过呈现时间8:40(此为开始上课时间)引出旧知识“now”,在呈现时间8:35引出新词组“just now”和“a moment ago”,然后板书句子:“8:40―now― I am in the classroom now. 8:35―just now―I was in the office just now.”学生通过看板书初步感知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句型区别。
第二步:操练。笔者拿出手机,先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再放到电视机上,引导学生说以下句子:The mobile phone is on the TV now. It was on the desk just now(a moment ago).这些新语言知识最终还是要在对话中操练,因此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逐步展开和学生的对话,引出句子“Where is ...?/Where was it just now?/Where was it a moment ago?”为下一环节的巩固打下基础。
第三步:巩固。巩固环节的学习任务不应是教师主宰的问答对话,相反,应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重点知识(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并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后将语言输出。笔者在新授完“was”后设计了如下对话,让学生完成填空。
It’s 4:00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Peter is looking for his football.
Peter:Mum,where is my football?
Mum:It’s in your study.
Peter:No,it isn’t there now.
Mum:But it was there yesterday.
Peter:Yes,it was near the door a moment ago.
篇9
一、知识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对其基本涵义目前仍有争议,不同的学科解释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学科看法也不尽相同。完整的知识应当包括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知识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狭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识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学从一开始存在,就总是与一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学论主张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它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虽然并不就是唯一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亲身实践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更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教学更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高中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特点(特别是《哲学常识》部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把政治课当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看待高中政治的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分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知识的分类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知识的分类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命题。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二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三、运用分类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优化的对策
课堂教学要优质高效地达到目的,完成预期任务,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如果置知识类型不顾,都采取同一种形式、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则其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1.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过程,一定要注重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一些教师强调学生的“理解”,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自悟”,而不是通过千方百计地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悟性”。
为了解决好地这个问题,就要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讲清二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次,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和提取的关键是编码,教学设计以知识理解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义进行编码、组织、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储存,也便于知识的提取和回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检查这种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建立在知识理解和认知结构形成基础上的知识记忆。
2.高中政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应用概念、规则、原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与规则(陈述性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变式联系,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则解决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所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这一点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相同。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部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储存在头脑中的原理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形势与政策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39-02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教育部社政司每半年编写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要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内容动态性强的课程,同时又是大学生关注度高、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常讲常新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建设也就没有止境,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适时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1世纪人类迈进了信息革命时代后,我们又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网络教育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更适应自主学习,更适应高职教育。
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已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性建设,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计划得不到落实的局面。但是,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组织运行上是单一的面授模式,效率低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非常急迫的师资问题。人文社科部教学团队专职任课教师不足,由于承担全校另外两门思政课教学已导致工作量严重超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只好大量聘请校内外的兼职、外聘教师组织授课,不仅教学成本高,而且不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程教学计划与管理运行不能实现统一,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单一的面授模式不适应高职校政企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无法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而“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第三,在单一的面授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教师仅完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文化知识传授部分,而对课程校园文化的实践、课程社会文化服务根本无暇顾及,不利于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无法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就必须改变单一的面授或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设计理念,创新我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就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摸索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且实效性强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二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1.重构实效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结构
针对单纯面授的弊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结构化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构建理论知识传授、课程热点探析及实践教学体验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其中理论知识传授――观看网上课程视频占教学内容的50%;课程热点探析――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占教学内容的30%;实践教学体验――课外实践活动占教学内容的20%。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创新、多视角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突出高职生养成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内化与外化的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和相互服务,使学生健康成才。
2.理论知识传授――构建情境与交互并行的网络授课模式
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传授采取网络授课模式。通过与网络公司合作,引进国内知名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授课,通过整合最优质的资源,把最精彩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知名专家学者在网络授课中创设不同的文化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活动情境,使学生形成对课程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合作学习。通过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课程热点探析――构建共享课堂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单一的网络观看视频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课后以学生作业为主,重在知识传递,不重视能力培养。学校在设置网络线上学习的同时,加大了线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设置见面课,采取集中释疑、小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赛、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知识到能力的内化,寓教于乐。大大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针对性,通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开设涵盖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党的建设研究、形势热点研究等方面内容的人文大讲堂,有效弥补线上网络学习因时间有限而致内容有限的弊端。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激情的感染,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提高其高远的人生境界。
4.实践教学体验――构建理实一体化模式
实践教学体验是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思政教育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桥梁。实践教学体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以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经典阅读、校园调查、社会调查、专题研讨、影视观摩、专题研究活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学生每学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至少参加1次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理实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网络学习中理实脱节、只知不行的瓶颈。此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打破了传统面授模式中存在的师资不足、课堂容量有限、教学秩序混乱的弊端,也突破了目前全国形势与政策网络学习的瓶颈――只是教授教学录像的重放,不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实践,学生不能做到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创新模式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入耳、入脑、入心,达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教学目标。
5.考核模式多元化――构建综合全程考评模式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传授考核。理论知识传授考核实行自主学习、自主考核,不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地点,学生必须在课程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自主完成网络课程所有环节的学习。理论知识传授考核采用百分制,理论知识传授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第二,课程热点探析考核。人文社科部根据不同课程,每学期推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人文素养教育类等内容的系列知识讲座,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知识讲座。知识讲座(人文大讲堂)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参加讲座的学生通过南职院人文社科部微信平台参与互动,评定成绩。知识讲座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现场参与的得70分,现场参与且参与微信互动的得90~100分。学生必须亲自参加知识讲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搭便车等行为。一经发现,成绩记为零分。课程热点探析环节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成果的各类展示,获得10%的成绩。
第三,实践教学体验考核。每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至少设置1项综合实践教学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每人每学期至少参加其中1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考核采取现场参与和微信参与相结合,现场参与包括参加比赛、组织管理、观众参与等形式,微信参与包括微信讨论、点评等形式,以南职院人文社科部微信平台进行统一考核,评定成绩。
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在线考试、社会实践教学成果、人文大讲堂、翻转课堂活动参与等组成,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合人机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突出教学评价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性、考评结果科学化,凸显了形势与政策综合全程考评模式的特色。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增强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联的网络课堂,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动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地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