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建设

篇1

近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九章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德昂族由于历史、地理、人口、居住在边疆等原因,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同时,“国内德昂族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研究成果少,研究内容较为狭窄,研究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尤其“…民族心理与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以及近年来关于国内课程改革等教育热点也尚未予以关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当今德宏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提高德昂族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德昂族家庭教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德昂族家庭教育的变化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

大多数德昂族家长都不希望孩子以后像他们一样生活在山区,一辈子务农。在学业和职业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读大学,有一份体面工作;若不能,他们也希望孩子能掌握一技之长,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在养儿防老方面,观念依然存在,但变化正在发生,家长们初步认识到养育儿女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现象说明德昂族家长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但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留住人才,影响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昂族的生活状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这一过程的家庭教育也在改变,总体上呈现的特点是传统教育内容的部分淡化、失传和新内容的出现。首先,生产生活方面。原始的刀耕火种已被现代农业取代,一些昔日没有的内容开始成为德昂村寨家庭教育的内容,如经济作物的种植,化学肥料、农药、喷雾器以及一些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家庭常用电器的使用等成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其次,信仰习俗方面。年轻一代对自然、鬼神等崇拜不再如他们的祖辈、父辈那样虔诚,许多禁忌逐渐淡化,例如男人们在楼下谈天和做活路时,妇女不能到楼上去,妇女不能跨越男子所用的一切劳动工具,在外劳动的人要等到黄昏时分,随同牛马一同入寨,人畜才能平安等,可以说这种淡化和消失一定程度上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一面。再次,民族历史方面。德昂族较为详细的发展历史现在只有官方、学者知晓,而以德昂村寨为代表的民间对德昂族的历史知者甚少,长者还了解一些,年轻者几乎都不知道本民族历史。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变化

教育方式的变化与教育内容的变化是同步的。一方面,德昂族言传身教、观察实践、口传心记的传统教育方式正在弱化,如,织布、编织等手工艺,那种母传女或姊妹相传的教育方式不再常见,五、六岁的小女孩在织架前由奶奶或妈妈手把手的教育场面已无从看到。再如,通过祭词、歌谣、故事、传说等传承文化的场面也已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前辈已意识到新的现代教育途径、方式开始进入家庭,其中电视是最明显的一种,人们通过电视了解更多的外来的东西,学说汉语等,主流文化通过电视直接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和思想。

(四)学校及家庭教育影响力的变化

当今,学校教育的功能日渐显现,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主流文化通过学校、老师传播给了新一代的德昂族的孩子。主流文化的渗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德昂族的家庭教育,冲击着德昂族传统文化。由于德昂村寨一般较为封闭,与外界的交往不多,学校影响力的扩大,主流文化中一些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等逐渐渗入德昂族的头脑中,主流文化中的某些文化特质很容易在年轻一代的群体中产生了吸引力,当长辈所传递与他们所接受的主流文化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倾向于主流文化,即使他们勉强接受了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但在传承民族文化上意愿并不强烈,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这种传承的意愿就更为弱化。长此以往,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必将不断增大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必将不断弱化。

三、德昂族家庭教育的建设

(一)宣传和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国家的基本政策,然而,政策只有宣传和落实到位了,才能让更多的德昂族家庭了解和真切地体会到政策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要把宣传工作融入到扫盲工作中,因为在老一辈的德昂人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文盲居多。其次,也要宣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各个村寨通过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再次,利用民族节日、宗教活动等契机送教下乡、采用双语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文体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对家长进行宣传、培训与教育,努力把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宣传到家庭,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去,破除不利于儿童发展的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德昂族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科学指导。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德昂族所在地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要逐步形成由当地妇联牵头、教育局为主、卫生局和工会参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积极配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应由妇联牵头,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协调、调研、表彰;教育、卫生、民政和托幼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对德昂族儿童不同学龄段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使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形成边疆民族地区有整体效应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三)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向德昂族家长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家长学校培训、家教专家讲座、家教成功家长现身说法等多种活动形式,强化家长教师功能意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生身家长,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还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教育家长,是良师益友,家长教育孩子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

(四)德昂族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怎样,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未成年人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

据统计,中国每3个家庭中就会有1个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感到困惑或苦恼,有很多家长教育方式仍是“情感+经验”式,家庭教育方式更多是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家长们缺乏从更多专业角度获取解决问题的意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习,有很多人认为做了家长自然就会教育子女了,而更有甚者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家长,既无知识储备,又无思想准备。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学校辛辛苦苦受了五天的教育,但周六周日回到家后,加之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导致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些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在校五天的教育成果丧失殆尽。只有当这些影响与学校的影响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发挥5+2>7的功效。

2.“四重四轻”和家庭教育“被学业化”凸显家庭教育新课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凸显出“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趋向急功近利,忽视个性发展;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品德培养;注重物质营养,轻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当今部分青少年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差距的重要原因。

许多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更多的是注重学业,部分家长把自己变成了老师、助教或者孩子学习的“拐杖”,忽视了孩子做人做事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渡关注学业是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往往事倍功半,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过多的掺入学业内容是扬短避长。

3.独生子女家长压力过大,“隔代抚养”引发家庭教育新矛盾

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压力过大,挑战很多,在子女教育方面常感无奈,甚至是孤立无援。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只有“医生”,没有“护士”。这里的“医生”相当于家长,而“护士”则相当于同伴。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往往是生而不养,而祖父母又是关爱过度。“经验派”习惯事无巨细,而“本本派”又大而化之。祖辈关怀孙辈,往往是生活关怀备至,而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此外,目前部分青少年因为迷恋网络,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暂时偏离正常轨道,也是阻碍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层面着手,培训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抓住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一环不失为上上之策。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视家庭建设的前提,而发挥好家庭的功能,正是家庭建设的保障。

1.注重家庭,为家庭建设助力

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家庭和睦开始。家庭既要传承好“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也要传承好“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做到夫妻忠贞相爱、成员和睦相处、尊重孝顺长辈、关爱培养后代。家庭是相对独立的亲缘组织,却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及其矛盾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到家庭中来,而善于运用家庭的特殊优势又恰是解决家庭矛盾的良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幼有序的伦理、少有隐私的直率等等,都在化解家庭矛盾中起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而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会更加浓化家庭的亲情,提升家庭建设的品味,千万个“家和”是筑就社会和谐的根基。帮助广大家长建设学习型家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家长学会勤俭持家,更是积极促进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保障。

2.注重家教,为家庭建设奠基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家风、充实家庭内涵、推动家庭进步有重要意义。

家教独具天然亲情性、教养合一性、早期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的优势。它充分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在家教中可广开生活生存、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文化传统、家训家规等家教“课程”;可进行触景生情的开导教育、针对犯事的训导教育、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家务劳动的实践教育、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等家教活动。家教是最能完美体现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融合、言传和身教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家教往往是家长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人文知识的自然养成的最佳途径。

3.注重家风,为家庭建设提质

家风是世代传承并得以巩固的家庭文化基因,是规范家庭成员的心理准则,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精神聚力。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要通过家长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家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流淌于心,这是我们涵养家风的精神瑰宝。

好的家风是生长正能量的摇篮,要引导广大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端正家风,让文明新风登堂入室,将精神垃圾扫地出门。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认识,不仅学校和老师要提高认识,更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提高认识,搞好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家庭保障和家教支撑。二是要有物质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经济支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年之初安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家庭教育和培训,要加大对老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本身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形成良好的家风,同时学会正确引导家长的方法,l挥影响带动作用。三是选好主体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综合性、兼容性、高度关联性的主体实践系统,如青少年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延伸等,用生动的体验式和实践式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觉到爱国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而是具体而现实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育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约6小时,在社会上活动约3至4小时,其它时间在家里。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不强。从法律角度讲,家和和老师应负起监护的责任。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断裂。这样就使本应相互衔接的教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由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不良影响就有机可乘。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已构成一个严峻而迫在眼前的社会问题。许多问题少年、问题学生,其“问题”都可在家庭教育不当或社会不良影响中找到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或转化不利,又使这些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自拔。

(二)有利于教育方向上高度一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在校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满怀进取愿望,回家后家长或亲戚来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顿使孩子困惑不已;有时家长的谆谆教诲抵不过社会上朋友的几句“肺腑之言”,也使孩子不知所措。这说明三种形态的教育如果其方向不一致,其教育作用势必相互抵消,或引起思想混乱。目前,我国三种教育方向不一致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一些有条件从事社会教育的单位,不仅未尽其职,反而以营利为目的,出版、发行、传播一些有害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重科轻德倾向日益突出。这一切说明,应增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责任感,建立一种三种教育力量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育方向,既组织好社会教育,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意识,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三种教育在同一方向上协调一致。

(三)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家庭教育独具丰富的感彩。年龄越低,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启蒙性作用越大,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而学校教育的统一性、组织性、系统性、集体教育等特点,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才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的内化和社会公德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灵活性,形式上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或之后,开阔眼界,扩展视野,及时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发展其个性品质和创造才能。由于三种教育各具特点与优势,对于特定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难以完成的,而学校教育却可以顺利完成;反之,学校教育力不从心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时,单靠一种教育途径难以完成某一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几种教育途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这是因为,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他们对家长、老师、朋友的信任程度也会不同,因而对不同的教育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排斥情绪。一般来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教育活动的认同程度也越高,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教育者总是以追求最大教育效益为目标,所以不同教育形态或途径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有差别。

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社区社会、经济、教育组织结构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社区“三结合”运行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一)学校和家庭交流,双向互动

第一,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一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格加特长观”、“自立、自护能力观”、“发展观”等。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三是提高家长素养,让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家长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去了解教育孩子。四是指导家长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熏陶孩子。在指导形式上,一是建立校级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二是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用专题讲座、观摩、学校开放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三是开展家教咨询活动,将个别咨询和共同辅导相结合。四是进行家访、校访。使这类形式巩固地成为“三结合”教育的阵地,发挥其经常性的教育作用。

第二,学校、家庭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与家长协商教育的内容、方法;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

(二)学校回报社区,形成社区和学校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学校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利用教师、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与社区联办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内的人文精神,促进广大居民文化生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如每年慰问部队、公安、交警,创建文明长廊、举行广场演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用实际行动回报社区。

篇4

通过研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究语文新课标精神,我认为:语文家庭作业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而不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更不是语文课堂的附属或补充。如果将校内语文课堂教学比作语文教学的一只脚,那么语文家庭作业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只脚,一只可以拓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空间走出语文大课堂之路的脚。

(一)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尽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师们的家庭作业观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更新,但教师们的脑海深处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依然十分顽固,它们总是在潜意识中,并且理所当然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比如说教师们的家庭作业内容已经不再完全是复习预习,机械地重复抄写作业也少了很多,他们也会布置学生课后读文学作品,也会有在节假日布置学生去关注民俗之类的作业,等等。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常见的模式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手边的练习资料习惯性地布置一些预习、复习作业,而文学作品阅读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有交代无检查的口头提示,倒是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因为考试要考的缘故教师们会讲得很仔细,至于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绝大多数老师并不在意;而那些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自由的作业只是偶尔才会有一次,并且布置得相当随意、可有可无。为了真实地了解情况,我做过一次调查,分别搜集了在本市市区、县城和乡镇的三所初中的同一个年级两个星期内的语文家庭作业。结论是:三所学校的语文作业无一例外的是以预习和复习为主要内容。不同的是市区的初中作业形式和内容相对灵活些:县城和乡镇初中的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不大,多是集中在课后习题和《补充习题》上,此外就是记忆相关字词、需要背诵的课文内容,每周还有一次摘抄和练笔;市区作业要灵活些,预习作业中除了完成习题外会有搜集资料的内容,复习作业中有写读后感或相关主题练笔的内容,但这改变不了紧密地围绕课内容布置作业这一事实。这个结果证明我的反思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研究界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研究也很不理想。这一点,如果我们将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整理一下就可以看出来。让我们看看这些论文的题目就很清楚了:《中学语文研究形式的研究》《趣味家庭作业》《星期作业创立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语文模块式教学与练习研究》等。再看看一些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将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到家庭作业的设计中”,实施“星期作业”,实施“主题性作业”,实施“自主开放性家庭作业”,实施“实践探索型家庭作业”,等等。总结一下就是:之前关于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和尝试几乎都是集中在对作业模式的改变上,是在将家庭作业定位在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基础上展开的,对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标准没有摆脱传统的观念,简单地说家庭作业依然是附属课堂教学存在的。

(二)当前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令人困惑。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开篇语中的一句话,也是对语文学科最恰切的解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随着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越来越理性、科学,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封闭单一、高耗低能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在反思与重建当中语文大课堂理念被提到了一定高度。学习理论很简单,“大课堂”这个名词重复起来也相当容易,但要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谈何容易。搜罗一下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论文,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现在大家热热闹闹讨论的所谓“大课堂”其实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替身而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打着大课堂的旗子,实际却是为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服务。搜集资料、拓展阅读、小组合作,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这个过程确实对开发课程资源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与“大语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二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定义为大课堂,这种认识相当普遍。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堂的准备过程一定程度似乎有了语文大课堂的影子,但必须正视的是它不过是以四十五分钟综合性学习课的结束为终点,如果将它定义为语文大课堂未免太狭隘了,无异于以一棵树来代替整个森林。三是关于语文大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泛化、盲目化。空谈语文应该与生活融为一体,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跟学生强调要注重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却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也没有相关的评价设计。虽然语文大课堂是在“大语文”的理念下诞生的,但它是有别于“大语文”,因为课堂上教师是主导,那种放羊式的提醒绝对不是大课堂的本质。

(三)语文家庭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部分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实现语文大课堂的责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语文课程目标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果单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必须是在课堂之外逐步完成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不仅有责任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语文课堂学习,而且有责任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家庭作业义不容辞地应该充当起这一角色,因为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家庭作业的特征决定了它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果仅将它变成课堂的附庸和补充,变成预习和复习的工具,那么无论师生怎么努力都注定语文家庭作业不可能有较高的效率。在“大语文”的理念下,正确的大语文课堂观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来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让语文课堂走出四十五分钟的局限,走入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更大的语文课堂。这与科学的语文家庭作业观是不谋而合的,要想实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性、有目的有体系的语文大课堂而不是放羊式地点到为止,除了家庭作业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走的途径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家庭作业和语文大课堂琴瑟和鸣奏出更优美的语文教学乐章呢?我对此有一些想法。

(一)适当运用语文教材体系中已有的设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通观初中全六册语文课本,发现教材的编撰者已经在编写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语文大课堂的观念,例如六册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性学习,且不管在教师的教学中实践的程度如何,这一内容的设计毫无疑问是要求语文教师有将语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的意识。尽管在前文中我将它与语文大课堂的关系表述为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不能以树木取代森林,但没有树木就无以成林;再如,每册教材都有名著导读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引领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作品;还有,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的附录设计的是书法作品欣赏,九年级教材的附录设计的是文学样式相关知识介绍,教材附录设计也体现了语文大课堂观念,从文学艺术相互渗透的层面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利用生活中可能的课程资源提高审美能力。

篇5

家庭教育 社会性发展 儿童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性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个体“成为”社会与“成为”自己的过程,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情感发展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研究。而家庭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不少研究者对两者间的关系都做了实证研究。笔者对这些研究分别按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分为三类,分析目前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概况。

一、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

近年来,研究非常关注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影响。Ladd和Golter考察了学龄前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发现那些有更多亲密玩伴的孩子的父母比那些没有多少玩伴的孩子的父母,更多地报告自己经常安排孩子与更多的同伴接触。不仅如此,父母与孩子一块讨论同伴交往问题也有益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鲍尔比认为儿童与母亲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

一些研究者发现,在亲子游戏中父母与孩子交互作用的风格,对发展年幼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有特殊的意义。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亲子游戏,尤其是体育性质的亲子游戏,为儿童习得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技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背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还认为在亲子游戏中儿童可能发展处于同伴交互作用的游戏模型。其他诸如父母的人格、家庭氛围等也会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

辛自强、池丽萍2003年采用McMaster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246名小学3~5年纪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行了测量,并收集了有关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和孤独感等方面方面的数据,试图证明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把家庭功能和儿童同伴接受性联系起来的中介变量。采用LISREL软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构想的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和数据。该模型说明,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在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内部问题行为是家庭功能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而外部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依次组成家庭功能与孤独感联系的另一间接作用路径;不仅如此,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还有较强的直接作用。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以此来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珍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baldwin)等都进行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德温采用家庭访谈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三、家庭结构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篇6

关键词:代书遗嘱;实训课;实践能力

一、单元实训课的要求

单元实训课也就是实训教学实施的一个单元,可以是2课时一个单元也可以是4课时一个单元(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需要的课时量)。单元实训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实训的能力目标确定、具体

实训教学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训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实训效率的关键。实训的能力目标不确定、不具体,学生在活动中就会迷失方向,实训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在确定实训能力目标时应从学生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培养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操作能力。

2.训练学生能力的载体主要是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

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单元实训课要求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法”则是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来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

3.以学生为主体

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项目导向,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任务驱动”教学法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该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4.教、学、做一体化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问题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单元实训课要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把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岗位就业趋于零距离。

二、“代书遗嘱”单元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

“代书遗嘱”是婚姻家庭法实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都有可能遇到代书遗嘱的问题。下面就以“代书遗嘱”为例谈谈单元实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1.本次实训课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训练任务

(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4课时的实训,学生能够掌握代书遗嘱的撰写方法,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独立代书遗嘱以及能够为变更遗嘱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2)能力训练任务。本次实训课的能力训练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够现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第二,能够现场为咨询者代书一份遗嘱;第三,能够为变更遗嘱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2.本次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本次实训课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七个步骤:

步骤一展示本次实训课的内容和目标

本次实训课的内容和目标有:第一,组织教学和复习有关遗嘱继承的内容(提问遗嘱的概念、遗嘱的形式、遗嘱的变更与撤销);第二,展示本次实训课的内容――代书遗嘱,第三,宣布本次实训课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一能力目标是能够为他人提供代书遗嘱的服务,并能够为变更遗嘱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知识目标是能够掌握代书遗嘱的撰写方法。

步骤二引入任务项目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份代书遗嘱的样本,让学生讨论并指出该遗嘱格式上的错误,然后由教师归纳遗嘱的写作要点:

首部

①标题。写明“遗嘱”或者“××××遗嘱”。

②订立遗嘱人基本情况。

正文

①写明遗瞩人订立遗嘱的原因。

②写明订立遗嘱人所有的财产名称、数额及所在地。

③写明遗嘱人对遗产的处理意见。

④写明所订立遗嘱的份数。

④写明订立遗嘱的时间和地点。

尾部

分别由立遗嘱人、见证人、代书人等签名,另外要写明遗嘱的日期。

(特别注意:遗嘱完成之后,应当向遗嘱人宣读或者交给遗嘱人审阅,以便遗嘱人核实遗嘱的内容。)

步骤三操练(掌握代书遗嘱的初步技能)

让学生根据遗嘱的写作要点,修改上述提供的遗嘱,使之成为一份格式完整的遗嘱。通过本次操练,让学生掌握代书遗嘱的基本格式,为独立代书遗嘱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一下修改后格式完整的遗嘱范文。

步骤四训练巩固

训练任务:

学生演示代书遗嘱的咨询活动,并完成代书遗嘱的制作。

方法:

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约4人,每两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

②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扮演代书遗嘱的咨询者,其余学生扮演法律咨询的接待者。

③咨询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内容进行代书遗嘱的法律咨询,接待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按照咨询者的意愿完成代书遗嘱的制作。

④每个大组的两小组之间相互宣读本组制作的代书遗嘱文书,相互比较代书遗嘱的内容和格式,共同讨论,完成最后的代书遗嘱的制作。

④各大组推选代表宣读本组制作的代书遗嘱,教师对各组制作的代书遗嘱文书进行点评。

实例:李花(退休职工,90年代与丈夫离婚)现年75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西里32栋4门401室。2000年6月,李花将单位分给她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西里32栋4门401室的住房买下,该房屋建筑面积是82平方米,房屋所有人为李花。另外,李花还于2006年7月出资购买了北京市朝阳区京通苑小区22号楼806号住房,该房的建筑面积是102平方米,房屋所有人为李花。李花膝下有四个子女,长子李龙,次子李虎,长女李玉和次女李琼。除长子李龙与其共同生活,其他子女均独立生活,2008年李花因病住院,儿女们轮流看护,也有亲戚帮着看护李花,同年10月11日,李花出院。李花现在精神状况良好,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其身体落下残疾,双手无力,一日三餐均需要别人喂饭。李花想请别人帮助她书写一份遗嘱,以便表达其生前的心愿。因为大女儿李玉特别孝顺,而且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所以她希望在其死后把位于管庄西里的房子给大女儿李玉,又因为李龙一直与其共同

生活,对其照顾较多,所以她希望把京通苑小区的房子遗留给长子李龙,为了不让次子李虎和小女李琼太难过,李花决定把其在工商银行的存款30万元留给次子李虎,除了自己在农业银行的存款22万元之外,李花希望把自己其它的全部财产都留给小女李琼,李花决定把自己在农业银行的存款22万元以自己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假如你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律师,请你帮助李花代书一份遗嘱,以完成老人的心愿。

步骤五归纳(知识和能力)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总结代书遗嘱的格式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代书遗嘱内容方面应当注意的事项,教师再作归纳。

实践中代书遗嘱常见的问题:格式方面学生容易遗漏立遗嘱人的签名或者摁手印,遗嘱完成之后,学生容易忘记向遗嘱人宣读或者交给遗嘱人审阅。内容方面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这与扮演法律咨询接待者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有关,如上述案例中两处房产的房产证登记号码、户主的登记姓名、工商银行存款和农业银行存款的账号和户主、存款数额的大小写等等都是学生不容易注意到的细节。

步骤六深化拓展

训练任务:

为上述案例中的咨询者李花提供一个变更遗嘱的最佳解决方案

实例:假如上述案例中,你完成代书遗嘱后,建议老人对遗嘱的内容进行公证,两天后李花到公证机关进行了公证,但是一个月之后,李花又想把自己在工商银行的存款30万元只给次子李虎20万元,另外10万元想给次女李琼。李花再次向你咨询,请你帮助李花解决该难题。

方法:

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约4人,每两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

②小组讨论李花变更遗嘱内容,有几种解决方案?给出小组的最佳解决方案。

③每个大组的两小组之间相互宣读本组归纳的解决方案,然后共同讨论。

④各大组推选代表阐述本组的解决方案,并给出本组的最佳解决方案。。

⑤各大组之间互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对各大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步骤七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实训,学生能够掌握代书遗嘱的基本格式(提问学生简述代书遗嘱的基本格式),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独立代书遗嘱以及能够为变更遗嘱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要熟练掌握代书遗嘱的技能,还需要多加练习,多帮助左邻右舍、乡亲好友代书遗嘱,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3.布置作业

每位学生通过对自己邻居的咨询,帮助邻居代书一份遗嘱,下周上课时交上来。具体要求:符合代书遗嘱的格式,遗嘱的内容真实、详细,能够正确反映立遗嘱人的心愿。

篇7

    论文摘要:本文是在调研基础上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认为肃南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农枚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理念现代,设计科学,标准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突出。在突破城乡界限,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方面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可资“新农保”试点地区借鉴。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近年来,伴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增大已经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自“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中,“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命题。在2009年正式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前,实践操作层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已形形,兼容并包。学界关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个层面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从多个层面展开。相对于农村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完善一些,但是地区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保障水平很低,制度不稳定,共济性差(韩玉堂、管谊、刘志诚);也有人认为应“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养老问题”(曹信邦、裴育)。

    在浩繁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从计划生育家庭起步的不乏其人,并认为应探讨适宜的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结合的路径(何律琴);应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目标(车晓端、王嘉彦);也有研究认为应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模式(李新京、李忠、邓行舟);并就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经济供养体系进行对策建议(郑韩雪、胡继亮);有人认为应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即已提到的“开展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保险试点’,工作(张夜湘、周美林)。更进一步的工作则有对江苏省傈阳市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探讨(张国平、蒋海清、宋君);对贵州省庆余县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查及对实施方案的测算(武家华、吴士勇)等。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的范畴,提出了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尚不够发达,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国情,在不可能“齐步走”地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下,相对更容易被社会各界接受的渐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线图。笔者也认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体现社会公平,彰显基本国策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影响,进一步稳定我国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在国家层面建设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空白的突破,在2009年9月完成,国务院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全覆盖。2009年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正式启动试点,覆盖农村居民约1. 3亿人,当年试点面达11.8%。2010年财政部将再投人25亿元,覆盖面将扩大到23% o《意见》的出台对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构筑防范养老风险的“安全网”,对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进展的同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保障建设实践业已在各地普遍开展,各类以“奖励、优惠、免除、补偿”为内容的政策的出台都蕴含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内涵。而真正突破的则在于国家人口计生委推出的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奖励扶助制度也因此成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三项制度”的重要内容。奖励扶助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规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两女节育户家庭,夫妇年龄达到60岁之后每人每年发放600元奖励金,2009年这一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720元。这一制度的实施具有显著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色彩,通过微观制度建设改变了生育子女对家庭的经济影响,少生者得利,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基本国策倡导的示范效应。在笔者的调查中,广大群众、党政领导干部和人口计生工作者均对奖励扶助制度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政府让利于模范执行计生政策家庭,减少计生家庭后顾之忧的制度创举,增加了计生“两户”的福利,并极大地降低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在“新农保”开始实施之后,“新农保”与奖励扶助制度的双重享受无疑将使计划生育家庭获得相对较为明显的社会福利和民生改善,但是在“新农保”建设中对计划生育家庭利益的考量也成为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导向。在近年中央对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思想指导下推出的多项惠农政策中,“新农保”无疑是最具长远社会效益的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解决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牧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在中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新农保”建设中是否体现对基本国策的倡导和响应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中,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标本意义。

    二、肃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探索

    肃南县隶属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 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6乡2镇、9个国有林牧场、101个村和3个城镇社区。全县人口3. 58万人,其中农牧民占70%。

    肃南县地广人稀,县域经济社会事业较为发达,是全国“百强”民族县之一,教育、卫生、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工作都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切实注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008年1月16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开始实施,2008年底全县应参保的农牧村民为16227人,实际参保12768人,普及率78.6%。该项制度的出台早于全国的“新农保”试点2年时间,且待遇水平高于“新农保”的每人每月50元,分年龄类别享受不同的待遇给付水平,最低达到了每月80元以上。

    (一)肃南农枚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肃南模式的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坚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念,体现出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在制度模式上,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最普遍通行的制度设计,从而确定了这一办法的长期性和社会性、现代性。规定2008年缴费标准按照2007年度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人5000元的10%缴纳,每人每年缴纳500元,其中个人缴纳70%即350元,财政补贴30%即150元。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计人个人账户,财政补贴的30%中,1/3(10元)计人个人账户,2/3计人社会统筹账户。

    第二,在资金筹集上,明确了政府的保障责任。规定在制度建设初期,社会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养老补贴和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时所需支付的养老金,社会统筹基金由县级财政兜底。

    第三,在缴费形式上,实行差别费率制,坚持缴费与待遇相衔接,多缴多领的原则。缴费金额和年限按照年龄分布,规定45周岁以下的农牧民参保,按年缴费;年满45周岁未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达到规定养老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巧年的,按照到龄当年的缴费基数,一次性补足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年满60周岁不满65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3000元、满6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2500元、满70周岁不满75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1500元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5周岁及以上农牧民可不缴费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则规定,满60周岁未满75周岁的参保人员月领取养老金100元,75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月领取养老金80元。不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到领取年龄时,养老金计发办法为:月领取养老金标准二养老补贴(100元)+个人账户累计额/139。

    第四,充分体现了农牧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在根据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待遇水平的基础上,规定养老补贴标准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二)肃南农枚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缩小了城乡差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出台,在甘肃省同样具有标本意义,因为迄今甘肃省具有城镇户籍且无固定收人的城镇居民尚无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而肃南县已于2008年12月启动该项制度的建设。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文本来讲,表现出很强的共性,如同样坚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念,同样经过对缴费和待遇给付水平的科学测算,可以充分保证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刚性”特征。同样坚持了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标、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缴费与待遇相衔接,多缴多领、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原则。同样试图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保障模式。同样体现了对于民生事业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

    但是,比较这两项试行的制度,仍然可以发现其中体现的重要差别及由此折射下的肃南县社会事业发展时间表或路线图对我国长期以来延续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模式的突破,从而使其具有更加重要的标木价值。

    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优先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其显著特点。肃南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和实施时间均早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7年进行前期工作准备,以2008年1月1日为截止日期开始计算参保对象的年龄和相应的待遇水平。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8年进行前期工作准备,以2008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期开始计算参保对象的年龄和相应的待遇水平。其间有一年的时滞,肃南县全体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由此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步走实现了全覆盖,而农牧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优先于城镇居民,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各项制度建设都是城市优先的格局,城乡差异及其利益分配格局被完全打破。

    三、肃南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对“新农保”制度的启示

    在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之后,为了体现社会公平,体现国策影响,进一步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具体在农牧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办理办法中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倾斜,使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为鲜明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特征。

(一)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制度优先

近年来,在人口计生工作中与基本国策形成冲突的一个很具负面影响的现象就是“生育获利”。由于各项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有些方面的衔接不够,新农村建设中以“普惠”为特征的多项民生政策设计中往往表现为按人头平均,人群全覆盖,这对于推进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自然十分必要,但是也造成了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两户家庭”由于人口少,在以人数为标准的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而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群众反而由于家庭人口较多而受益,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十分不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各项事业,且不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造成冲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其破解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以人为本的全新制度设计。

肃南于2008年即开始进行探索。县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凡参加了农牧村养老保险的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且年龄在45 - 60周岁的妇女,其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0元”。2009年又进一步提高标准,“将每人每年补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补助260元,且财政补贴新增加的60元全部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政策的显著特点体现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全新思考,传统的社会保险理论一般都认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中对公平的考虑毋庸置疑,而对效率的考量则主要体现在“自愿参加”,个人缴费是获得财政补贴的前提,以及个人缴费的费率和缴纳标准与到达享受年限后的享受标准的对应,即“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在公平与效率兼顾前提下,肃南县对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优先集中体现在2009年7月7日由县政府下发的文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全县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标准的通知》(肃政发仁2009 ] 29号)中。《通知》规定,为“解决农牧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问题”,决定在全面实行农牧村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提高全县“两户”家庭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标准。“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参加了农牧村养老保险的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且年龄在45 ~60周岁的妇女,其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部分由原来每人每年补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补助260元,且财政补贴新增加的60元全部划人个人账户。”这就决定了与其他妇女相比,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妇女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中承担较低的义务,而在进人享受养老金的年龄段之后,享受标准则远高于其他妇女。在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衔接之后,两项制度累加,“两户”家庭享受的补助和奖励金将会远高于普通家庭,体现出极为鲜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通过微观的家庭制度建设,模范执行计生政策的家庭优先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计划生育家庭成为政府支持下享受较高社会福利和经济扶助的令其他群众羡慕的“特殊人群”。

    (二)肃南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对“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启示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试点“新农保”制度的关键年份,各地的试点将对民生改善和“新农保”的制度完善起到关键作用。社会保险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刚性”特征,享受待遇的给付标准只能上升不能下降,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农民占一半以上的条件下只能以“低标准、广覆盖”为基本原则。

    “广覆盖”之下的“新农保”制度如果没有充分的基本国策考量,将有可能因“生育获利”现象带来前文提及的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负面冲击,因为在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原本空白的中国农村,“养儿防老”仍是很多人在考虑自身养老问题时的首选,汉族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也决定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更多由儿子来满足,生儿子长期以来一直是大部分农民为自己“购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在我国推行的30多年中最大的制度制约也在于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缺位。“肃南模式”提供的制度标本极其可贵,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极为关键。对与此相关的人口问题,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逐步引导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生育将首先带来的是感情满足和精神需要,而非现在的满足养老的经济和物质需求。

篇8

**区总人口52万人,其中18岁以下儿童8.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我区城镇有5万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农村有47万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0%。2002年**撤市设区。近年来,**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在河北省的领先地位,2004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5.97亿元。今年1—11月份,实现财政收入25.1亿元。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我们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以贯彻落实省、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为主线,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星级文明家庭创建为切入点,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不断探索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方法、新途径。目前全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我区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双合格”活动示范县。

一、建立组织,完善措施,确保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首先,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把家庭教育纳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全区儿童发展规划之中,明确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村也都制定各自的计划,明确了本地的家庭教育任务、目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其次,成立**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戴征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刘会荣、妇联主席卢双云、教育局局长段煦宁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妇联、共青团、司法局、民政局、计生局、卫生局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妇联,办公室主任由区妇联副主席董淑艳担任。区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同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财政每年都拨付专款,为全区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第三,加强督导检查。出台了《**区家庭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方案》,每年对全区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和家教工作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问题,总结表彰。从领导上、组织上确保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家庭教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二、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一是健全家教网络。区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各乡镇、村分别建立了妇联牵头的家长学校。各学校分别建起了教育部门牵头的家长学校。目前,全区123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110个,占89.4%;16个乡镇妇联全部建立了家长学校,497个村中建立家长学校的有433个,达87%。在全面推进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为提高办学质量,我们根据**实际,重点培树了小集镇、于北村、**第一实验小学等各个类型的示范家长学校10个,第一幼儿园等亲子教育示范园3个。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家长学校真正做有场地、有教师队伍、有教学安排、有特色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定下发了《家长学校管理办法》、《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并印发了《家庭教育读本》、《家庭教育实用教材》等专门教材,使家长学校的管理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科学性。各类家长学校依据《管理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先进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办学形式,做到了有组织、有教师、有教材、有计划、有档案资料、有工作总结。完善了一册(学员花名册)、二本(老师备课本、活动记录本)、三卡(孕妇、婴幼儿登记卡、老师登记卡、家长儿童情况登记卡)、四上墙(家教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上墙、职责上墙、教学安排上墙、学习心得上墙)。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了由三个方面人员组成的教师队伍,即由在校教师中的教学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由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和热心家教的志愿者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由法律、卫生工作者和家教专家组成的业余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家、省级院校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请家教专家到**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家教调查报告、论文的征集及交流活动。为保证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师工作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四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取意见,认真做好总结。四是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家长安排了不同教学内容,分别办班,分层施教,并做到因材施教。设立了新婚夫妇班、爷爷奶奶班、单亲家庭班等系列家教班,形成了统揽0—18岁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网络。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除配合学校的成才教育外,还将法律、卫生、科普等内容引入家庭教育之中,使家长的知识水平与时代相适应,增进与子女的沟通,推动家庭教育工作主动顺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在教学形式上,除集中授课外,引入了参与式教学。同时采取观看录像、进行家教咨询、请优秀家长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心得等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五年来,全区共组织大型的家教讲座、经验交流30场次,邀请屈开等国家级家教专家做报告达8场次,深入乡镇、村开展法制常识、婴幼儿保健知识等巡回家教讲座86场次。区第三中学家长学校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采取授课、专题报告、家长自学、专题研讨、经验介绍、个案分析等形式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镇家长学校在运用好自身家教资源的同时,注重家教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采取教师授课与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邀请优秀学生家长讲他们成功教育子女的方法、经验和体会,还邀请在家教方面有教训可借鉴的家长,讲述他们在家长学校学习后的感悟和变化,使其他家长得到启示和教育。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家长的主体性,发挥了家长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了积极参与、乐学、善学的良好局面,实现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提高。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三、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把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是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庭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它的不可替代性,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0—18岁的儿童家长,我们着力宣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子方法,并选树了韩春珍、刘久焕等家庭教育典型大力宣传。针对部分农村家长依然存在的“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念和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致使家教走入误区的现象,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和成才观。二是以家庭为阵地。在深入扎实的推进“摇篮工程”的同时,把家庭教育与“十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养教星”的评比,明确了严格的评比条件,开展了“家家议”、“家家评”、“家家学”、“家家乐”活动,丰富了“摇篮工程”的内涵,使家庭与家庭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做到既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既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又重视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孩子关心家庭、孝敬父母、尊敬邻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良好习惯,形成健康心态、健全人格和自信人生。三是以农村为重点。我区以农业人口为主,尽管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的在农村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但由于农民素质相对较差,视野不宽,与城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将农村确定为“十五”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采取措施,分类指导,帮助不同类型的家庭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在文化、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引入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能与子女平等沟通。对忙于生产经营疏于家庭教育的父母,侧重于让他们认识放任自流的危害。特别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编写了家庭教育明白纸、家庭教育知识小册子等浅显易懂的教材,适应农民家长的需求。四是以“双合格”活动为载体。为增强家庭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始终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以活动促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活动中以家长受教、孩子受益为衡量标准,面向社会,结合实际,把教育家长、儿童参与贯穿“双合格”系列活动全过程。一方面,以孩子为主体,先后开展了儿童书画展,展览了一大批少年儿童的优秀图画。特别是争创“五小”标兵活动和“我的成长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4000多篇,有12篇征文获唐山市优秀奖和特别奖,在各县区征文中获奖率最高。另一方面,以母亲为主体,开展了“年轻妈妈读书”、“优秀母亲”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此外,以家庭为单位,先后开展了亲子活动、家庭美德知识竞赛、节约型家庭知识竞赛、家庭风采展示大赛等活动。在开展“城乡家庭互动”活动中,组织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儿童,深入到春蕾女童家中,了解她们生活学习中的艰辛,引导这些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庭教育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家长素质、教学相长、亲子互动的理念全部融入“双合格”系列活动之中,营造了广大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全区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篇9

一是推进家庭教育法规政策完善,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

围绕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参与、努力推动家庭教育相关法规条例出台,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阵地,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基础

巩固发展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创办家长学校,市、县(区)及乡(镇)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壮大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力量

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骨干系统化培训,配合推进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条件的高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专长毕业生,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省、市、县普遍建立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

四是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统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发展

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依托家长学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妇女之家、文化活动站、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福利机构等公共服务阵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重视向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家庭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和关爱帮扶,有条件的地方在学校、社区、乡村设置专业社工岗位提供救助及指导服务。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借助幼儿园所的专业资源优势,发挥新婚夫妇学校、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妇女之家、儿童早教基地、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基层阵地作用,开展公益性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传普及。坚持定期组织各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讲和问题咨询,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每学期或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家庭教育指导或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比例。

五是创新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抓住重大节日、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契机,策划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调动家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扩大活动覆盖面,培养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和家长共同学习成长,形成和谐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引领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设,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网站,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

六是发展规范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化程度

健全发展各级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鼓励发展各类家庭教育社会组织,延伸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加大各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展家庭教育公益项目,开展家庭教育应用研究、骨干培训、指导服务,满足家庭教育工作发展需求。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为其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进程。

篇10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孩子的素质教育。“三农”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建设,其中农民尤其是农村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农村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和人生指导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完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加大投资建设的力度,还加强师资力量,从而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家庭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天生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既是他们行为的榜样、学习的蒙师,也是他们生活的参谋和感情的挚友。所以,父母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父母的价值观、期望、态度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优良的家庭教育无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情操素养,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或者进城经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往往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这些孩子的年龄普遍偏低,一般在2岁到15岁之间。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借读费也高,但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却偏低,难以将小孩留在身旁,只能留在家乡。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学校中,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留在农村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2至3倍。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只能由家里的老人来照顾,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能是隔代亲的缘故,家里的老人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去照顾管教小孩,尽力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围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反而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对他们造成疏忽,甚至采取放纵放任的态度,这样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不高,何况是他们的父辈基本上都是文盲,是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的。他们不仅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来照顾管教,同样的,他们的照顾管教也仅仅是物质上的。虽然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在生活习惯培养、心理精神上的引导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下去,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或者出现自卑甚至是自闭的倾向,从而形成孤僻、胆小、懦弱的性格。另外一些家长因为其他的诸多原因,选择让孩子自我管理。孩子本来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根本无法自我管理,也不能完全地明辨是非,这等于是无人管理,自生自灭。还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觉得亏欠很多,就尽力在物质金钱上去弥补孩子,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从小不知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再加上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久而久之,极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长大后也容易误入歧途。

2.农村家庭教育设施缺乏

农村孩子除了学校的教科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也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和家庭也缺少一些名人名言、箴言佳句,去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培养情操,修养道德。在农村,也很少看到一些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素质培养和多方全面发展的设施和场所。缺少了这些设施和场所,除了上学,孩子们就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根本无法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一些孩子沉溺在电视里,这样极易养成自闭内向的性格。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诸如抽烟、赌博、喝酒、打架斗殴,最终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农村家庭的悲剧。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很少去关心,有的甚至是不管不问,还有些家长连孩子在学什么课程,上几年级,班主任是谁,都不太清楚。农村家长也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无关。他们只是在物质上、生活上去满足子女,精神上也缺乏沟通,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全都推给老师和学校。但是,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例如有的农村,老师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映给一些家长,家长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也不赞成孩子在晚上再去花时间学习,他们认为那样不仅浪费电还影响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归责给老师和学校,而是认为学习的好坏是天生的,跟后天的努力培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论花多少功夫都是白费劲。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解决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事情的发生一般跟人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农村家长缺少对家庭教育的足够认识,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又相对落后。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长必须提高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任。有的专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反哺教育法”,主要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评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家长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有专家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为人处事,甚至是笑的方式,都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一言一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家庭的重视,对自己一言一行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2.构建农村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专家指出,必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第一,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帮助。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舆论上,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相关教育政策要照顾并向农村倾斜,不仅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还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更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加入进来。第三,家庭、学校、社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体系。以学校为中心,三者之间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关注孩子不足和进步,促进并引导孩子多方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联动机制,与专门机构进行合作,帮助教育管理这些孩子,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3.农村家庭中各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协调一致

首先,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的教育观念必须保持一致,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并对过去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忙着赚钱而忽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不应该托付给亲戚朋友去进行教育管教。其次,父母还应该去作好祖辈的工作,不能任由他们溺爱孩子,也要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一致,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家庭家庭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各农村举办家长学校,给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设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向他们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教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名著、郊游写生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又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陶冶情操。

三、结语

在新世纪的今天,风云际会,万物竞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教育是迎接未来、创造新的文明、新的科技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教育的成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是最关键且最具影响力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教育,老师和学校既要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精神引导。社会方面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教育好坏,只重视成绩,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光有这两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大多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家长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更应当加强精神上的沟通,自身就应当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因此,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才能作好农村教育工作,才能发展好农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丽丽.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113-114,116.

[2]周四梅.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0(3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