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心得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心得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和古诗词等经典作品已成为许多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备受各方好评。那么,中职学校又该如何开展“读经典,唱红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呢?作为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作品,尝试用经典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习惯,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班级组建不久,我注意到我班的特点是女生多,男生少,而且举止斯文的不少,于是我抓住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开展读《弟子规》和《三字经》活动。目的是通过经典中的规范道理,教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爱学习的人,从而使班风逐步走上正轨。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让班长每天早读开始时写两句《弟子规》或《三字经》在黑板上,学生则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再由班长把同学们不认识的字注音,然后我领着学生们反复朗读,同时按照“去粗取精,取伪存真,古为今用”的原则,讲解句子的大意。学生们都很喜欢这样的诵读形式,认为这会使班级很有文化味。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开学初,组织学习《技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规范与诵读《弟子规》等古典作品联系起来,用古典名句诠释文明规范的内涵,增强了规范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如讲“团结协作”这一准则,我先带领学生诵读“泛爱众,而亲仁”等语句,再讲述相关的历史典故,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理解行为规范中“团结协作”、“友爱乐群”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指导诵读“出则告,反必面”、“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等古典名句时,我有意识地穿插中外名人尊敬师长的故事,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细节上感受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道理。这样古今结合诵读经典作品,学生容易读懂经义,明白做人的真谛。
读思结合,注意心得。指导学生诵读经典作品,我要求学生背诵具体名句时要反复思考名句的含义,及时记录下点滴体会与感悟,把阅读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与圣贤对话,获得更真切的心灵感悟。我让学生把每天学习经典语句的心得写在周记上,无论工作多忙,我都坚持批改学生的周记。还把其中写得较为深刻的学生心得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或贴到墙报上,开辟墙报经典专栏,营造浓厚的诵读经典的氛围,启发学生思考,领悟名言所蕴含的哲理,进而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滋养人生。同时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然后教师点评。2009年3月,我班举行了“弘扬传统文化,争做世纪新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从多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身边事、身边人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对做人处事的认识和思考。演讲活动使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思想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反复诵读古典名句,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获得了心灵智慧的启迪,可以说读思结合让他们享受了诵读中华经典的成长乐趣。
学教结合,知行求一。在晨课和班会课上,我常常示范背诵一段名句,以声传情指导学生诵读。课堂上、生活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按古典名言去做,力求知行如一。我让学生每周做几件孝敬父母、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的事,让他们把经典的思想化为行动。经过几周的坚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行为习惯逐渐好转,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我班还成立了“爱心志愿者”小组,小组多次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学生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慰问品,帮助老人们梳头洗脸、洗衣缝补、打扫卫生,讲故事、演节目,展现人间真情。一年多来,我班学生中累计好人好事达百余人次,拾金不昧,关爱他人,爱护校园整洁,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诵读经典,关键是带领学生学习圣贤所倡导的崇高的伦理道德、礼仪风格,给予人文关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教导我们成信为本;“奸巧语,秽污词;市井言,切戒之”,告诫我们文明做人。在与学生谈心时,我注意运用经典名言,指导学生言行,让他们知道古人尚且告诫我们这么做,身为现代人更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德育考评时,让学生对照《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自评。通过诵读经典作品,传统经典已成为师生行为的指南,班风也因此变得纯朴起来。
篇2
关键词:国学 挪用 遮蔽 消费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缘起:“人民的孔子”与经典狂欢
以“奇观”形容由于丹始于2006年《百家家讲坛》的“国学热”并不为过。2006年“十一”期间,时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教授于丹应中央电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之邀,从幕后走向台前,以“心得”的方式再一次触及“国学”的关键――《论语》。
节目开播后,与节节攀升的收视率相呼应的是经整理的讲演录书籍所创造的各种图书销售神话:2006年11月26日,于丹的演讲录《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创下了单场12600的记录(据统计,这本书1个月的销量即突破百万);而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则创下10个半小时签售15260本的记录,首月销量达到200万册;截至到2008年3月,这两本书在全国的销售量将近1000万册(2004年中国大陆年度最畅销书籍《狼图腾》的发行量是100多万册;而2005年的两部主要畅销书《达•芬奇密码》和《兄弟》的发行量分别是60多万册和80多万册)。因此有人说,其受大众关注的程度只有当年的“红宝书”可与之媲美①。
与惊人的图书销售神话和可观的电视收视率同步的是于丹不断被符号化的过程。在“于丹《论语》心得”不断为央视重播的同时,于丹继续沿袭“心得”的方式说《庄子》、讲昆曲,甚至再一次以“感悟”的角度重新述《论语》。在现代传媒的讲坛上,于丹无疑成功构建了“人民孔子”、“女孔子”的“师者于丹”身份。而在拥有公众人物的符号功能之时,于丹也就同时从“国学讲坛”走向了一个公众人物所能覆盖的话语场:作为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性的“国学大师”对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策略演讲、作为一个具有“心灵修复能力”的智者对灾区的慰问、作为一个优秀的国民代表参与奥运火炬传递、作为一个具有“知性之美”的女性为时尚界所关注、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身份(儒学)的高端知识分子而出席高端企业峰会、会见他国元首……
同时,来自网民、学者在各网络、杂志报刊之“挺”或“倒”于的喧闹同样参与了这场“国学”之热:“挺于”一方,以活跃在网络贴吧、论坛为代表的“鱼丸”们认为,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其解读方式“把古老高深的道理,浅显地娓娓道来”,是“激活经典”的创举;以“学院”为代表的学者如李泽厚、任继愈等,从经典/文化“布道者”的角度予于丹以肯定,认同其对“唤醒经典记忆”的功劳。而“反于”一方,则主要集中在以马千里等的“硬伤”、“软肋”、“死穴”式的针对“原典”的逻辑性、准确性方面的批评,以及以“十博士”针对“元典”的权威性、严肃性、神圣性方面的责难。同任何一次热点问题一样,激烈而纷繁的论争无疑越发扩大和加强了问题的影响力和敏感度。
二、于丹的“国学”方式
于丹以前的“国学热”,可以说几乎都以“学校”特别是“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为言说前提、以“精英”的界域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对于学院(高校)的“大众”来说,无论是“读经运动”,还是“《儒藏》工程”,抑或是“孔子学院”、“国学院”的热闹成立――这些经由媒体进入社会群体视野的“国学”,或多或少地与官方、精英印记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始终是在另一条(高端)轨道内运作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话题。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术规范的释典方式,“个体”“感悟”无疑是这场热潮中的关键切入点。在这场“国学”盛宴中,于丹以一个可信的权威(异于“他者”的精英身份)不断地承诺“个体感悟”的合理性。而这种承诺方式的完成,便是通过对自身视角的普遍化、庸俗化来获取与受众“同等”的想象,同时再以其身为大学教授、才华出众者的身份予“同等”视角上的“大众”以“精英”权威的共享。正如其一直所强调的,她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非专业的、普普通通的、也不算老的……中国女人,可以以她的这种方式把经典读了,而且心有所得。”那么,“所有的老百姓、普通人……都可以都能以她的这种方式读,没有多难。而且她读完以后,会觉得挺快乐的。”所以,“至于这个女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可以是于丹,也可以是别人,所以忘了于丹,记住这么一种感受 够了。”在这里,于丹以“心得”的方式给儒家经典以一个可以逃逸学术规范、学术逻辑和学术严谨性的切入点,从而消解了难以逾矩的“敬畏”之心,进而,他们“把握”了“经典”的释义方式。“鱼丸”中对“十博士”等的最大声讨理由,就是于丹所给出的经典“庸俗化解读”的可能。而这次突破“精英”隔阂的一个逻辑内化方式,便是于丹所一直强调的“道不远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②
于是,在“个体”、“体验”的逻辑之下,一切“感悟”/“心得”式的阐释都得到合理化的可能。在“鱼丸”们看来,于丹“把圣人的言行从令人敬而远之的神圣殿堂请回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把高深的天地人之道师友之道君子之道作出深入浅出的切合生活感悟的独家解读,让你听了有原来如此的恍然,有怦然心动的感激。”他们进而指出于丹的“浅与俗自然与专家们的高头讲章道学气息不可比拟,但专家的令人生厌,千册起印的专著被打入冷宫,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认为“十博士”等“对于丹的批评,似乎远远超出了平等交流讨论的范围,而处处充盈了学阀的霸道,那种视国学精典为自家后花园,不谁他人偷窥,不容别人染指的蛮横……”不难看出,基于“国学”一向以来的运作方式,“普通民众”惯性地将之冠以“他者”的标签――一个难以触及的文化资源,身为“国民”而未能共享“伟大”“民族文化”的距离感和抗拒感便在所难免。而于丹的“意义”,也是这场“国学热”能够引起如此关注的重要原因,便是对经典释义的“他者”――精英群体――传统的突破,她把“雅”变“俗”,把“远”拉“近”,把“难”化“易”,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可。
然而,“大众”对于经典“俗化”欢迎无非还是出于对经典“精英化”的记忆。相对于经典的原义来说,一种新鲜的把握方式更能吸引游离在“高墙”之外的“普通大众”。他们乐于认同并接受这种“个体性”、“感悟式”的释典方式,一个潜在的前提便是保证“经典”的所承诺的文化身份,这跟“精英”想象、“雅”趣味标志无疑是同质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于丹讲经典的内容“俗化”,还不如说是于丹将释典的方式“俗化”,而“普通大众”乐于在自己手中实践对传统/经典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优越感的把握。与他们所认同的“俗化”释典方式构成悖论的是,所追求的目的是出于对“精英”想象的“共享”,吸引并使他们为之争夺的,正是“精英”所制定的文化趣味分层。作为一个对这种“俗化”、“个体化”把握方式合理性的承诺者,于丹本身就以一个“精英”的身份提供了此“释典自由”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且是某种程度上的“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副院长。也即,一个“俗化”的方式,同样是一个“精英”的方式。
三、遮蔽与挪用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指出的,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商业化”进程中,中国的媒体的演变/转型过程掺杂了权力、资本的重组和共享,其“大众媒体”角色实为“新的权力”身份所置换。换句话而言,“经典权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媒介自身的权力”③。在此情境之下,以“直击”的“现场性”异于传统叙述方式的“另类新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所能展现的“公正”是有限的,以“自由性”“自主性”为旗帜的地方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所实现的“民主”是“娱乐化”的④,而以“通俗化”解读为特色的《百家讲坛》,其所承诺的“个性化解读”是有条件的――在“媒介的权利”下,它们同样无法规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 “捆绑输出”。
在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之中,作为具有历史沉淀和传统印记的“经典”及传统文化,被消费者有所甑选地记忆:乐于分享其“雅”而“优”的价值想象,同时排除其繁杂的学识积累要求。于是,借“国学”之名,以外延所能指之趣味来换取某种价值立场及其,是为消费之实。公众所需要的,并不是来自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方式和把握,“而是一种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回忆和时尚知识标记的奇怪主体”⑤。这次由于丹所论《论语》、《庄子》及昆曲所引发的“国学”热潮,就是以“国学”之名所行的消费之实。在这里,“国学”的外延被挪用,而“深度”的意义被置换,“大众”/“消费者”在这场热潮中所关注的,是由一个异于传统经学释义者的“精英”所承诺的“释典”权,是一场与束阁高墙共享“雅趣”的消费。与其说“大众”在这次热潮中“受到了经典的洗涤”,还不如说他们需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⑥。同被资本和阶层以及官方本土文化策略所架空的“国学”意义一样,这次遍及各个年龄、阶层的“国学热”,真正的“国学”内核同样缺席;而作为这场热潮的“主导者”,于丹同样为大众所“塑造”,她不断以“大众”“普通百姓”中的成员反指自身,以社会传统和主流意识所认同的角色身份不断构建知性“女性”、“人妻”及“人母”的形象。在其不断“隐匿”强势身份的策略中,于丹以这种“退场”强化了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权威的可信度,在这场人们都可以“忘了于丹”的“国学盛宴”中,于丹始终以一中潜在的方式把握现场;而在“媒介”与“权利”有着深远牵连的语境中,作为营销策略的“个体”、“感悟”释典方式,在行使一种市场策略之时,也同样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个体”性的话语狂欢实为意识形态框架内的另类表现方式,它最终不能僭越官方的主流叙事。终其而言,正如2007年前后的极度喧嚣及随后的沉寂一样,掺杂在于丹“国学热”话语中的,只是一种以“国学”为名义的文化消费行为,一场由“个体”、“俗化”、“感悟”遮蔽的又一场主流意识形态修辞。
注释:
①贝淡宁.《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读书.2007(8).
②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1版.
③戴锦华.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版.第23―41页.
篇3
【关键词】经典诵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29-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当前,许多大学生消极厌学,沉迷网络,贪图享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淡薄。然而,现行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收效甚微,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为此,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十分必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可见,中华传统经典思想深刻,具有丰富的人身修养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国学经典加以渗透和运用,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经典晨读”活动为例,探索经典诵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学校,是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摇篮,培养一批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3年9月开展“经典晨读”活动,旨在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及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经典略论
传统经典,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而近百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四书五经”一类的经典了。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过历史涤荡流传下来的经典,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认为“《论语》为二千年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希望大学生能“熟读成诵”。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只是生命启发的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
一名大学生能把任何一本经典熟练诵读,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地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通过经典的学习,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
二、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甄选
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将诵读经典教育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古圣先贤精神,开启内在心灵的真、善、美,培养爱国意识,抒发爱国情怀。同时,从传统教育的理念及模式中推陈出新,探索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将晨读与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实行“学――思――行”三步规划:
第一步:学――诵读经典
利用晨读(7:00―8:00)时间,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每学期读一部),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明白仁、义、礼、智、信等做人处世之学。
第二步:思――解释经典
在熟悉经典的基础上,参照古代注疏,梳理文意,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每位学生每学期写2―3篇读书心得;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活相结合。
第三步:行――践行经典
积极实践传统文化精神,将文化涵养与为人之道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成立经典教育支教团队、文化进社区服务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与现代幼儿教育的探索研究,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三、经典诵读实现路径探析
(一)理念宣导
组织大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理论学习,为学生接受经典诵读做好思想铺垫。学习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从经典导读出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
(二)晨读经典
每天7:00―8:00,组织学生诵读经典1小时,诵读书目的顺序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诵读形式:辅导员领读―全班齐读―学生自读。
(三)经典读书交流会
举办经典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的感悟与收获。学院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次读书会:《大学》读书交流会,《论语》读书交流会,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有效平台。学生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读书的经历与感悟。
(四)国学大讲堂
邀请国学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对传统经典进行现代性诠释。学院目前已举办两期国学讲座。第一期:《礼记・大学》解读;第二期:做人做事与创业的根基――国学文化魅力探析;第三期: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国学讲座,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相结合,砥砺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做人处事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五)传统文化公益行
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学院目前已先后组织10个班级,近500人次到玉林市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务,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中得到提高。
四、经典诵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成效
(一)对经典文本的熟悉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现已有500多名学生诵读经典,其中《大学》诵读过100遍,《论语》50遍,部分学生已将《中庸》诵读100遍,现阶段正在开展诵读《孟子》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明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为人之道。
(二)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不仅培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从经典中懂得了做人为学的道理,切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内在心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摒弃惰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尊师重道,课堂出勤率和旷课率逐渐降低。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之间建立起感恩、诚信、互助、互爱的集体精神,同时,他们也学会打开自我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正能量,学会积极正面地面对生活。大部分学生摆脱了迷茫的状态,树立信心,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五、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学生需要的道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因此,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晨读经典、国学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基于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实施“经典晨读”活动的实践与经验,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与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总结出了新的实践经验:
(一)高校辅导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搭建晨读经典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将传统经典与学生活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滋养心性,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最后,辅导员不仅要鼓励学生成长,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诚待人,培养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篇4
2020年12月24日,教研组组织我们学习了空中课堂实录课,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张一凡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共三首古诗,这堂课讲了第二首《寒食》和第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堂伊始,张老师从诗意,诗情两个方面指导大家回顾复习了课文第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接下来的教学,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①品读《寒食》;②品读《十五夜望月》;③课堂小结;④积累拓展;⑤布置作业。轻轻松松完成了两首古诗的教学工作。
近24分钟的教学时间,张老师把两首古诗解析得清清楚楚,教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古诗品读部分设计大致相同,先指导学生了解文化常识,然后借助古诗注释完成学习任务,逐句品读感悟,理解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小结内容后,积累部分布置了同是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生查子.元夕》、《元日》两首古诗的学习积累,既是复习巩固,也是学习新知识。
篇5
孔老夫子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在二千五百年后,他与一个小女子有了不解之缘,就是这个小女子,开口万言,闭口成理,将经典巨著《论语》演绎成普世的心灵鸡汤。她的《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这个小女子就是――由幕后的策划到走上《百家讲坛》的公众人物,由美女教授到明星专家――于丹。
然而,树大定会招风,对“学术超女”于丹的批判从其蹿红之日就接踵而至。于丹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于丹是一个靠公众媒体得以传播塑造的品牌,支撑这个品牌的产品就是《论语心得》。而《论语心得》作为她的拳头产品,一炮走红,知名度、美誉度兼而有之,于是品牌的系列产品《庄子心得》也开始粉墨登场,并且同样倍受追捧,忠诚度也出现了,众多的“鱼丸”纷纷去购买产品。媒体的竟相追逐,使于丹品牌更是锦上添花。
营销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同样是营销。对于丹现象的褒贬,我们暂不去评论,而作为一个成功的营销现象,却非常值得解读。从于丹品牌及产品的整个营销脉象来看,于丹现象处处昭示了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本土的营销理念和技巧。
解读一:消费者,是教育还是迎合?
在当今中国,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和精神困惑,而于丹的“论语心得”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开掘了《论语》这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矿,让其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再现光芒。
《论语心得》给了人们最需要的,最想要的,最有意义的精神食粮,这是对需求的一种迎合。
通过传播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改变他们固有的消费习惯和思维定式,这些习惯和定式是多年积习而成,要去改变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巨额的资金,同时也要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
前几年在央视高频投放广告的“海王金樽”,宣称让喝酒的人第二天舒服一点。喝酒的人最需要保肝护肝,这是他们固有的理念,所以无论是预防酒精肝,还是防治脂肪肝,都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迎合。而第二天舒服一点恰恰是一个弱需求,需要不断的强化教育。“海王金樽”上市后,销量始终萎靡不振。
需求不是诱导出来的,只是因为已经存在而未被发现而已。发现并迎合需求,远远比教育并诱导需求更重要。为什么80后的人喜欢大话西游,喜欢周杰伦的歌,因为这个年代的人有一些叛逆的心理并追求自我展示的个性,而这些解构、反讽类、个性张扬的节目恰恰正中下怀,这是迎合的力量。
解读二:产品,是高雅还是通俗?
用北大清华十位博士的话讲,于丹的论语心得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本圣贤书,每个人读起来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于丹只不过把自己的心得通过媒体昭示于天下而已,而这种昭示却将我们敬畏的高雅拉下了神坛,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最大的成功。
高雅和时尚只是少数人的乐趣,曲高自然和寡,高雅意味着距离,是敬而远之,是疏远大众,而市场永远是大众的。就中国的现状来讲,产品无论是功能定位,还是传播说辞,越通俗,人们越容易接受,了解的人越多,成交的机会也就越多。
任何品牌都在传达一种生活感觉,展示一种可悟的信念,张扬自己的一种独特个性。从“宝马”驾驭的快乐,“金利来”的男人世界,到“百事可乐”年轻一代的选择,“海尔”的真诚到永远,这些无疑都是可触、可感的,所谓的"道不远人",否则就失去了市场基础,
通俗之后见品牌,大俗即大雅,品牌渗透的是一种文化,是对人性的揣摩,是与消费者心理的博弈。
解读三:利益,是长远还是即时?
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我们传承它,但同时也要发扬它。《论语》传承的目的,不是只培养几个孔学家,或者作为一种精神去凭吊,它应该给我们智慧和启迪,应该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意义。于丹的《论语心得》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浮燥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它可以答疑解惑,让人各有所悟,满足了人们即时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所以众人才会追捧《论语心得》。
产品营销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人们看得见了产品带来的即时利益,所以就会达成销售,任何画饼的行为都不会长久。中国人更加注重即时利益,要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
替烟产品“如烟”在这方面的宣传就很成功。吸烟的危害人人知道,说用了“如烟”,可以防止得肺癌,因为这个饼画得太大、太远,烟民要么不相信,要么不理会。而当“如烟”宣传可以让家人避免二手烟的危害、缓解家庭矛盾、让孩子远离烟毒、随时随地都可抽烟时,恰恰满足了烟民最现实的需求,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所以“如烟”产品迅速火爆全国。
解读四:延伸,是多元还是相关?
《百家讲坛》七天的演说,让于丹以及她的《论语心得》蹿红中国,而且势不可挡。无论是于丹的个人品牌传播,还是其旗下二个产品的销售的火爆,都让人叹为观止。这种火爆现象的背后是良好的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多元还是相关,一直是营销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而对于一个刚成熟的品牌,扩展相关的产品线无疑更加顺理成章,市场风险更低,也更容易成功。
篇6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1
课程中,无论是廖佑庆、林伟贤、张又为老师,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在刘一秒的《灵光乍现》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刘一秒说:“中国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解决的是商业文化氛围。换句话说,社会各阶层比较认可咱们的时候,咱们的企业才能变大。为什么有些企业长不大,就像种树一样,无数老板一心往上长,从来不往下长。结果上面不断长,下面没有扎根,如水中浮萍。而只有根深蒂固,上面不用规划,他也会不断的再生长。”
我的理解是,这个根就是企业文化。联系到去年冬天在河北参观时,走入鑫华新的感触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太深厚了,扎下这么厚重的仁义礼孝的正义之根,因此他会不断的再生长,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会不断长大!这都是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带来的。这就自然成为了这个企业的主旋律,也就是他自身的企业文化,不管是客户还是员工,影响他的就是这种企业固有的文化,只有他适应企业,而非像某些老板一样,去适应员工。这就是文化的震慑力!
要想企业有文化,那么归根到底老板需要有文化、有思路、能够认可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己企业的特性来生发出自己的文化来。还有一点更重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企业文化这株小树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企业遮风挡雨!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也不是表面做些宣传能够凑效的,我的想法是由心底生出来的,与相由心生的道理一样。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2 作为xxx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
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公司的员工守则,部门规定,礼仪,员工服务守则等。这些知识让我这个以前对通号只有些简单认识的员工有了很大的收获。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战略思路,致力打造七大业务板块,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使公司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现代的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提供了衡量内聚力的尺度,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无异于一盘散沙,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就像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它为企业在树立品牌、创建商誉、建立声望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通号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创新求进、安全至上、共创价值。
关于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新人,我感受到公司对员工的伙食、交通、工作环境、劳保等等的关心,此外,还对员工的爱好,近来心情如何,业余生活如何度过,个人发展的目标在那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精神追求的关心。这就是以人为本,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为一名通号新员工,我深知作为通号人应必备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我们应深入的学习通号企业文化,将其具有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我深知作为新员工我对公司的了解和一些制度仍有一些不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但我们应贯彻通号的精神,将其作为我们的精神指导,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工作,努力将工作做得最好。
我们坚信,在我们的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下,我们的企业将建造得更加的美好和坚固。我们企业的理念会深入每一个员工心中,我们的企业形象也会是世界企业中一道经久不衰的亮丽风景线。
学习企业文化个人心得3
企业文化没有固定统一的定义。依笔者的感悟,企业文化可能本就不应该是定义出来的,而恰恰是悟出来的。假如你到通用、奔驰、松下等企业参观,事先你不必被灌输一通他们的企业文化如何如何的好,只需到其厂区和职场里走一趟,你就会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悟。而这种感觉、感受、感悟是你永远说不清、说不准、说不透的,只能在心间产生共鸣、共识和敬佩。现在有些人以熟记了人家的几句被广泛流传、津津乐道的理念口号,就自以为学到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其实不然。
企业文化是"软件",是需要细心地"营造",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你看不见但能感悟到,自愿接受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中的那部分,虽然无法逼真地写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企业的人文环境、氛围、机制、服务、精神态度等方面感悟出来。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企业文化理应是百年大计,一脉相承的。那些用一、两年时间就"搞"出企业文化,那些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句理念口号,那些心血来潮而"搞"的零碎活动,说到底不过是贻笑大方的作秀而已,与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不搭界的。
企业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其本质和职能自然同理。"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天条"。撇开人谈文化只能是天方夜谭。忽视了人,企业的价值观、伦理观都不复存在。所以,那些员工牢骚满腹、客户抱怨不断的企业仍然敢口口必称企业文化,着实有亵渎企业文化之嫌。怨言是上帝给人类最大的赐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你怎能不重视?一个企业文化好坏,看看他的员工精神面貌,听听他的市场口碑就行,无需标榜和多言。你能让自己的员工优雅文明,忠诚豁达,让不好的员工逐渐变好,让无能的员工逐渐有能;你能让客户心悦诚服,投桃报李,忠贞不二,让竞争对手的客户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直到弃"暗"投"明",那毫无疑问你已经拥有了可骄傲的文化底蕴,这些底蕴比起那些空洞的口号来得扎实、有效。
篇7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地区显得苍白柔弱。东莞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外来技术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但西方不健康文化的侵扰也是十分严重的。“拯救汉文化,继承汉文化”是许多专家学者急切的呼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吟诵诗词曲赋,是传承汉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们开展“漫步古诗苑,作才华少年”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目的。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人格塑造的需要。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意存之高远,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因此,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诵读诗文活动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一、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文化氛围
为让学生在书香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特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根据学校硬件设施的特点,精心打造文化阵地。“读书角”“诗香阁”,经典古诗词上墙、上橱窗、上楼梯、上草坪、上校车。抬头是唐诗,低头是宋词。诗仙、诗圣、诗杰、诗怪、诗鬼等名家逸事、名家作品在文化长廊里随处可见。走进校园,阵阵诗意扑面而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十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古诗角”,精美的设计,尚雅的插图,更显得诗意盎然。
学校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利用上下午放学及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古诗词歌曲,中午播放古诗词赏析讲座录音,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诗歌古国的风韵。他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脑子想的、空气里飘荡的,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二、注重诗文熏陶,丰富文化积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背诵优秀诗文选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80首古诗词推荐篇目。新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背诵的数量,特别是对古诗句背诵的规定。加强古诗词的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并进一步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校的“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的研究”课题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活动,感受前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基点,进一步向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中华文化的内容,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大受熏陶。
三、开展诵读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并且要求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制定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举行 班级“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列出书目,开展诵读活动:每天背一首古诗,每周抄一首古诗文,每月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通过“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期末进行总展示。聘请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学生家长担任考评教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的诗词诵记进行验收评定,给优秀者以奖励,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诗文诵读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横向联系,共同组织活动。例如:电脑教师和语文教师精诚协作,建立校园“古诗词学习校园网络”,让信息技术在此次活动中发挥科学优势;美术教师把握活动精神,适当增添古诗文意境画的指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诗配画、画配诗,以及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大赛;音乐教师给古诗配上的曲调,让学生在歌唱中记诵古诗词,用艺术的形式解读古诗词,让学生的记诵变得轻松愉快。
篇8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1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作为国家习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明礼仪的主要部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礼仪;第二部分是学校礼仪;第三部分是社会礼仪。
关于家庭礼仪,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正确表达自己;三是理解体贴父母;四是合理使用零花钱。为子弟才,“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对长辈最起码的礼,我们是否每日做到了呢?当我们早上起床时不是对父母视若无睹,而是要对父母问好,放学回家不是对长辈横眉冷目,而是亲切对待。以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对待父母。
而学校礼仪是表现出了一个整体,所以我们更要严格做到几点:着装得体守礼仪、遵纪守信讲礼仪、尊老爱幼知礼仪、不攀不比是礼仪,倾听他人懂礼仪、佳节庆典需礼仪。
学校是一个校园,我们如果要给校园添光彩,必须要做到最重要的一点:着装得体,这样才能表现出校园的气质来。
社会礼仪不可少,里面学问多得是,想要做个聪明的社会人,请学学社会礼仪:探病就医懂礼仪、公共交通需礼仪、电话用语讲礼仪、大型活动要礼仪。因此,社会礼仪很重要。如果,你不懂,那你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因为它是一门常识,没有它,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
礼仪是一本书,你怎么也读不完它;礼仪是一首歌,你怎么也唱不完它;礼仪是菜谱,你怎么也看不完它。要想学礼仪,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2
这次学习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我是一名小学生,同时也是一位好女儿。我非常喜欢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分担一点家务可以让妈妈不那么劳累,妈妈要上班,上班本来就很累,如果再让妈妈做一点比较重的活,妈妈一定会体力透支,倒下来的。所以,我决定要帮妈妈做一点家务。
我决定洗碗,这虽然是个很轻的活,但只要我做了就一定可以让妈妈少一点家务。我来到厨房,把碗放到洗碗池里,然后踮起脚尖把放在高处的洗碗布拿下来,开始洗碗了,我先把水龙头打开把碗接满水,用洗碗布擦一下,把水倒掉加上洗洁精,从里到外认真地擦一遍,再用水清洗一遍就完成了。随后还有两个碗要洗,我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另外的两个碗洗得干干净净,妈妈直夸我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家务事了。
通过了文明礼仪活动的开展和平日里的培训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文明礼仪的真谛,现在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我会这样做:上车时,我们都谦让一点,看见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乱扔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不破坏花草树木,爱护公物;在学校里,遵守规章制度,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互相帮助,让同学间相处得更团结更和睦;在家里,我更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总而言之,我要对照《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愿“文明礼仪”这棵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焕然一新,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美丽多姿,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和-谐温馨,希望礼仪之花开满人们的心间。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3
自去年年底开始,在管理处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对无锡东收费站全体职工进行了手势语言的文明礼仪培训,并在现场收费过程中进行了“温情在宁沪”文明礼仪活动,众所周知,文明服务是窗口工作的最形象表现,宁沪高速公路是江苏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江苏的东大门,不仅是全省的.经济大动脉,更是体现江苏人文精神风貌的文明大通道,如今,在“您好”工程的基础上,又引入了手势语言,把“温情宁沪”的服务理念带给过往的司乘人员,使司乘人员每每过往收费站区时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将手势语言形成习惯,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由于宁沪高速公路车流量大,无锡东收费站更是如此,要对每一位司机展示手势语言也是很累的,加上个别司机看到后不但不高兴,反而给了一个白眼,有的司机甚至还回应不如不收钱好,等等不理解的状况也是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温情在宁沪”文明礼仪活动的顺利开展,虽然车流量大,我还是坚持为每位司机服务时都使用手势语言,当然,一种习惯改掉难,形成也不容易,并非一朝一夕,在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蒋站长、管理员和班长都耐心的提点和指导我,在各位领导的关心下,我将逐步改进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使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文明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将和其他收费员一起,树立“温情宁沪、和谐锡东”的服务理念,共创温情、和谐、文明的宁沪之路。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4
在这次文明礼仪学习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象都没有多加注意。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二、个人读书目标:
1、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
3、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读书内容:
1、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
3其他类的书籍:《教师必知的心理常识》
四、读书措施:
1、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
篇10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心得感悟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心得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0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逸,游荡忘返,宴饮荒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我以为确实受益匪浅,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人生观的引导,谨而信。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照的有:“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为你指出精确的偏向,尊重尊长等。颇有感想,戒之在斗,
修身养性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戒之在色,要是我们每个人私家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和谄谀的人。出则悌,
学习国学。可以说,游荡忘返;不要贪得无厌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血气未定,以拥有许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诚实守信。对人则是有害的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损者三友”,教诲门生为民族的再起而不懈开心并成为国家的栋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泛爱众而亲仁,让我更进一步的相识孔子及其学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卖弄凶险的人,博爱众人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宴饮荒为快乐。西席本身起紧张有精确的天下观,不要独断专行。同时他还认为,对人是有益的,一头挑着国家的将来,"弟子,血气既衰:许多人太甚地强调物质好处的寻求。人们的代价观也出现多元化,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颠末这次的学习.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不合错误了.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要到达此目的,国学经典心得领会
今年暑假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而作为西席包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此,国学知识内里对人生原理宛如是指明人生偏向的一个指南针,一个人私家遇事不要主观揣测,而以骄奢逸,更是要牢记不忘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作为西席,人生观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在你看不清前线时。学校构造老师看国学视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私家尤其是作为西席的我们的生存和事情指南,孔子还认为,
代价观,行有余力,为你拨开面前目今的迷雾,时时警觉本身,《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西席必须修身养性,戒之在得”,因此,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要因此适度的礼乐来控制本身,真正做到身正为范,一头挑着门生的现在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必须给予门生的精确的天下观,如对本身的父母应该以戴德的心去对待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因为种种缘故原由而使得人们的好处主体多元化,代价观,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门生。以是,于是,细细的反省一下;并依此行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以为到国学中的不行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不看不知道,不要盲目果断,顺应一样平常生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议决学习国学,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