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发展方案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应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主张人们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产生源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变化,这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低碳经济与以往经济模式有所不同,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经济模式。在世界上,欧盟最先发展低碳经济,而且构建了的碳交易机制。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事研发工作,如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应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积极迈向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业,将那些破坏环境的产业、对于违规建设的产业不予以支持,如信贷方面,拒绝贷款。金融业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活动,研发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促使企业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环保企业进行上市融资。

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理念

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使落后产业进行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活动:

首先,应调整信贷结构,促进我国推动产业升级。我国的金融业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支持我国发展可持续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其次,全方位拓展金融客户群体。金融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不但要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将信贷政策倾斜到民营的中小企业,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有资金从事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办理,通过增加消费信贷拉动对于绿色消费方式的支持,为社会的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转型发展推动力量。

再次,研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因此,对应于低碳产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并且要积极发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如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根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金融业要积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构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从国内的企业推动低碳经济,从国外的低碳经济合作中拉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绿色金融创新,通过绿色信贷的资金支持来加速提升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应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遏制与监督,使其在绿色金融的帮助下,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绿色金融的实践

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对于的股东、客户、员工的利益的关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融机构的低碳建设方面, 金融机构建设低碳银行。金融机构对于那些从事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大力的信贷支持, 而对于污染超标的企业,限制和禁止信贷业务,以便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设我国的节约型社会。一些银行及时制定了信贷投向政策指引以及关于开展能源效率融资项目的营销指导意见等银行信贷制度,积极支持有着良好信誉的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而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指引其退出,转向绿色、环保类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加大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的研发,不断增加对于低碳产业的金融服务项目,探索一条既能使企业创造利润,又能满足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例如,一些银行提出了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这个金融服务方案中,包括了能效融资方案、能效融资方案、财务顾问方案、绿色控股融资方案、专业支持方案,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我国一大批节能减排企业和在建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机构将以生态绿色产业为平台,与本城市的各单位携手共进,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金融的资源优势,提供资金融通,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就是以企业的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为目的,为建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的政策性“绿色银行”。

(1)积极开展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

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信贷支持,银行应更多地将资金投向那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和企业。将企业对环境的因素放入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对于那些污染生态环境的、高耗能的企业的贷款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于淘汰产业和严重污染的企业停止贷款;如果发展对于已经贷款的企业有环境污染的现象将提前收回贷款;与之对比的是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并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用于环境建设。这些措施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走向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绿色金融机构应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而对于那些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买购买环保型消费品,绿色银行可以提供优惠的消费贷款鼓励消费者的消费。

(2)研发绿色金融新产品

绿色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这种绿色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是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在出现环境事故后,由保险公司对社会和个人受害者进行赔偿。由基金管理公司研发的绿色基金产品,能够促进企业积极投身环保产业和事业,并取得利润回报。发展绿色金融衍生产品,比如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

(3)绿色金融机构开展公关活动

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将绿色金融的资金投入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应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机构与企业、环保部门的有效信息沟通机制,对授信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进行考核,并提高绿色金融创新的服务效率。政府方面应出台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税政策,绿色金融有法可依,以此限制污染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的企业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国际生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增进对于绿色金融的深入理解与实施;我国银行业应学习国际著名银行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在交流中获得国际组织的金融技术援助,能够快速提升绿色金融各方面的业务水准,并发挥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金融应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核心,金融机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了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将更多的资金引向了绿色产业,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多地是体现社会环境的责任和对于员工、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心,促进社会的经济公平公正,积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发展的社会义务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的公益事业,消除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倡导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思考. 环境经济.2010;73:47

[2] 李光华.湘潭金融系统发表共同宣言,用绿色金融撬动低碳经济车轮. 湖南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2 版

[3] 方鹤霖.以金融之手助推经济发展转型,我市举行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创新论坛. 湘潭日报/2010 年/4 月/8 日/第001 版

篇2

关键词:碳金融;绿色金融;兴业银行;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8-0035-05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碳金融的迅速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与此相应,在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虽然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的《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应当置于银行金融决策的核心位置,但由于自身的运作并不直接涉及碳排放问题,金融业曾经一度置身于气候变化问题之外。然而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推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了。一方面,公众对于金融业在环境问题上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给金融部门提供了巨大商机。

由此,“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它的一个具体化就是“赤道原则”,也是一套旨在决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而确定的金融行业基准,自2003年诞生后至今,赤道原则将相对模糊的绿色金融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一个行业惯例。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用更加具体的“碳金融”来表达相关活动,即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通常来看,国际范围内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基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资本介入的碳金融活动。三是碳排放期货、期权市场,尤其是《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四是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在初期,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贷款支持和中介服务,此后则逐渐发展出多种方式,包括设计和提供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

在发展碳金融业务方面。国外许多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见表1)。

2、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面临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中国在维护生态安全与发展方面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已经承诺要承担一定的国际减排义务,因此,碳金融在中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在境外展开,而国内金融业进行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各类相关业务。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至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大措施的基本规则都初步落实,标志着中国的碳金融制度初具框架。其中:“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绿色保险”通过强迫高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消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群众受害”的弊端;“绿色证券”则对试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保门槛,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手段,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

实际上,国内碳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一直是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不断出台,银行业对绿色信贷也更加关注。总的来看,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一方面,许多违法企业已难以得到贷款,另一方面,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等,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手段,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同时,发展绿色信贷对银行也大有裨益:一则,可以降低银行的潜在风险,因为如果企业由于环保原因被停产或关闭,会大幅提高银行的信贷不良率;二则,绿色信贷项目将为银行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是金融机构市场营销的有利手段之一:三则,绿色信贷本身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还存在模糊,而且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投向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独进行统计,因此还难以判断这一市场的规模。当然,尽管绿色信贷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此外,在目前的政策和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被允许直接投资于低碳经济项目,也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碳交易排放权的买卖,这样,银行参与碳金融的现实切入点,除了绿色信贷业务之外,还有对参与碳排放交易的项目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具体而言,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联系境外潜在的CERs(Certifieated Emission Reduction,核准后的减排量)买家,或者协助企业合理规划项目的资金安排,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另外,国内银行也可根据政策及市场环境,推出与碳排放等指标挂钩的理财产品。事实上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在此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总之,可以预计绿色信贷将成为中国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影响绿色信贷发展的因素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自身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重视,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以兴业银行为例

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中国经济转轨当中相对滞后的领域。金融企业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尚未普遍接受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导致绿色金融理念在金融业推行缓慢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就显得极为引人注目。

兴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最早是2006年5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这让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双方签署的《损失分担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兴业银行而言,这类项目的回报是多重的。它不仅为其在市场上集聚了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让兴业银行熟悉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操作,学习了国外机构先

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此后,兴业银行对节能减排贷款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的产品模式,覆盖了能源生产、能源输送、能源使用等各个环节。这些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突破了原有企业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缺陷,降低了贷款门槛,拓宽了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年,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现金流,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对于那些缺乏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它们的融资难题。具体来看。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第一,项目企业直接融资模式。该模式针对的情况是,项目企业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自身发起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现有设备及工艺进行更新和改进,或引进高效节能的生产线,从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在该模式下。兴业银行直接与项目企业建立融资合作关系,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一个成功案例是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石泥制纯碱项目贷款(图1)。

第二,EMC(节能服务商)模式。在该模式下,融资企业为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能源合同管理公司对终端客户进行能源审计并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兴业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定融资方案。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能效服务与工程改造,进行节能减排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节能客户无需出资金,只需将节能效益部分与能源管理公司长期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风险。合同完成后,高效的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是深圳市精彩实业有限公司的新都酒店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2)。

第三,金融租赁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租赁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或终端用户)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赁合同后,向兴业银行提交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此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是与南方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向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与彭桑普公司签署的安装改造合同提供的贷款(图3)。

第四,CDM项下信贷模式。CER是CDM项下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减排数额可以被发达国家作为履行他们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量。兴业银行协助项目开发商项目进行开发、注册、交易,项目开发商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梅州垃圾填埋场项目贷款(图4)。

第五,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设备制造商,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为扩大产能向兴业银行提出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审核后,提供项目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高温高压气流染色机项目贷款(图5)。

第六,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节能项目的采购方。节能设备制造商与买方签订采购合同后,买方向兴业银行提出贷款融资申请,兴业银行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进行审核。提供融资方案。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深圳市安泰工贸有限公司节能改造项目贷款(图6)。

第七,公共事业服务商信贷模式。融资企业为公共事业服务商提供服务的终端用户。终端用户向兴业银行申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兴业银行审核后,向终端用户提供融资方案,方案的实施将会扩大公共事业服务商的服务领域。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有湘潭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对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燃煤锅炉房改造项目贷款(图7)。

在实践中,通过大力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兴业银行不仅自身获得了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而且充分体现出作为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社会形象更加良好,从而获得巨大的企业品牌效应。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

1、遇到的问题。

(1)政策问题。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这就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了绿色信贷执行效果。

(2)市场问题。绿色信贷的需求仍然有限,这种需求不足很可能构成巨大障碍,即:一方面,缺乏需求使得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收入难以弥补固定投入,从而降低银行提供相关业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绿色信贷的供给不足,又会进一步降低市场需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技术问题。与普通信贷项目不同,绿色信贷需要对项目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做出可靠的判断,而银行人员常常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且市场中的相关技术评估服务也比较缺乏,这经常迫使银行最终放弃特定的“低碳经济”项目。

(4)成本问题。在需求有限的新兴节能减排市场,前期市场投入成为重要的进入壁垒,并且绿色信贷主要是针对技术改造项目,其金额较小,银行所获得利润更低。因此,如果银行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能力。那么其相关项目收入甚至可能无法弥补可变成本,这会导致市场严重萎缩。

(5)风险控制问题。绿色信贷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这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为此,银行除了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准确判断之外。还要防范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这就对绿色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

2、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碳排放市场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据预测。2012年时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总值将达到2.2万亿美元,而2050年将达到15到30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会在上述市场中获得相应的份额,而这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巨大的商机。同时,人们对国内绿色信贷市场前景的信心,还来自于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决心。一方面,节能减排已经被中国政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到45%。

现在,愈来愈多的银行认识到,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谋求银行自身经济利益是不矛盾的。对银行来说,未来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将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传统的绿色信贷领域。由于未来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将为清洁能源生产、环保设备制造行业、污水处理企业等带来巨大商机,这些领域将是绿色信贷业务介入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相关的中间业务,可以预计银行将在推动与企业的融资业务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低碳经济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除了银行业之外,证券业、保险业也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成为绿色保险的主要内容。而绿色证券则表现为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过程中,将必须符合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也将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它们会通过股权投资或者项目直接投资,从而推动低碳经济项目的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回报。

3、政策应对。

面对全球碳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尽快“进入角色”。

第一,从政府和监管部门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全面提升国内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应加强绿色信贷需求的培育,改革价格、税收、环保等体制,为绿色信贷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二是促进行业规则或惯例的统一,协调绿色信贷业务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从而便于相关交易有可靠的预期和参照。三是增加政府投入和推动,提高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四是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

篇3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green economy is used widely as one of the best patterns of the glob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ogistics sector and the finance sector it involved began to receive attention, so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appear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bout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inclu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gree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finance development. It is the effectively fused product of green logistics, capital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practice,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banks began to explore and choose suitable pattern in creating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company. They hope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can give them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 finance;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绿色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人们认识到绿色物流运营的重要性。在绿色物流被广泛推广的同时,其所涉足的金融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出现了“绿色物流金融”,即“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所以,绿色物流金融一方面关注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还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 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穴世环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当时响应者寥寥。1987年,娜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高峰会议),102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21世纪议程》,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指南。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也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为人类迈向世纪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终获取的“品质好的GDP”(牛文元,2012)。

1.2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模式,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也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持久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绿色物流供应链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各国环境贸易政策的相继制定,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供应链是在现代供应链基础上综合考虑物流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增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绿色贯穿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一方面减少物流运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最充分的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物流运营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有机统一。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基础上,充分考虑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进行集中资源配送,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1.4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1969),他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金融结构理论,奠定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随后,传统金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金融深化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由麦金农和肖提出,其基本结论是,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通过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做出规范性的解释。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制度因素是决定交易成本大小、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键因素,强调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利益集团等制度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系列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金融资源论为研究基础,以金融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发展理论为研究绿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理论基础,使绿色物流在运营中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绿色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 可借鉴的绿色物流金融公司创建模式

2.1 UPS模式

UPS模式是一种在大型物流公司旗下组建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模式。大型物流公司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实力强,可在其旗下组建全资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借助母公司对于物流信息的了解来实现成功的运营。

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UPS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服务范围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物流业务的平均利润只有2%左右的市场竞争状况下,UPS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UPS中国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代表陈学淳先生指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1999年UPS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金融公司(UPS Capital Corporation)”,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与服务,开始全方位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作为物流竞争的制高点,资金流是UPS独具的一部分业务。

2.2 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

对于某些实力不够雄厚的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与那些同样也想进入物流领域的银行进行合作,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通过融合物流和金融的优势,保证物流金融公司的成功运作。

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尝试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中储)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远)进行合作,开始了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随后,又与中铁、中海、招商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资等十多家国内一流物流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这些物流企业的合作业务覆盖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众多行业,涉及一百多家核心企业和近3 000家上下游客户。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供应链上资源的整合,使供应链上众多企业能够分享“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成果,也是绿色物流的体现,使各利益主体在合作中多方博弈,实现共赢。

2.3 广发行模式

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率先推出自己的“物流银行”业务,为中小企业推出了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并于2005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十个城市分行进行试点。所谓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就是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作抵押为授信条件,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向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融资、公共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担保、拍卖变现等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其融资业务包括仓储物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广发行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模式,引入货物流动资产抵押,间接盘活了整个供应链,实现了银行、厂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的“四方共赢”。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尤其是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绿色物流,需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融合,无论是UPS模式,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还是广发行模式,都可以成为它们高效融合的可借鉴经营模式。

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展绿色物流金融,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整合,达到银行、物流企业、厂商、经销商等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许红莲.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 房红.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 经济体制改革,2011(3):123-126.

[3] 曹静. 论我国专业物流公司的建立——UPS[J]. 上海金融,2005(6):13-14.

[4] 王海亮,李波. 我国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浅析[J]. 物流技术,2009(9):98-101.

篇4

什么是参考文献呢?我们论文参考文献是指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参考过的书籍或者是网站等资料,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论文写作的质量,一般来说我们参考额文献越多越有明,代表我们的论文就越好。下面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绿色物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欣赏借鉴。

绿色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许红莲.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分析[J].系统工程.2010(03)

[2]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物流银行业务风险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2009(11)

[3]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4]秦蓁.基于绿色物流理念的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9(05)

[5]郭莹莹.商业银行实施环境责任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金融.2009(05)

[6]孙尧.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3)

[7]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5)

[8]张红凤,杨慧,吕少华.政府规制体制改革整体框架的构建:一个国际经验的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8(08)

[9]张瑞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解决好五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8(15)

[10]许红莲,邓超.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绿色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范小静.浅议绿色物流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09).

[2]路岷山.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科技经济市场,2006,(06).

[3]陈建波.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商业时代,2006,(27).

[4]马新刚.循环物流的理论方法及运行模式研究山东大学,2007.

[5]李华.长丰集团的汽车物流方案研究中南大学,2006.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绿色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杨金梅,霍彩珍.浅析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中国市场,2008,(10)

[2]刘文宇.绿色物流与广州市可持续发展.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06)

[3]王雪峰.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15)

[4]徐金玲.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分析.水路运输文摘,2005,(08)

[5]刘冬艳,胡浩.浅析我国企业绿色物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6]张沈青.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7]杨朝红,王立敏.着眼未来推进可持续发展——专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国际石油经济,2008,(07)

[8]曹秀丽,颜会哲,陈媛,张祎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完善措施.中国市场,2007,(Z2)

篇5

[关键词]低碳金融;低碳经济;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80-03

作者简介:张慧(1978-),湖南岳阳人,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服务贸易。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D11XYJ15。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省和能源资源消耗的大省,进入国家首批低碳试点范围。这也意味着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珠三角,将再次担当起先行探路、引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

由于对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无论是碳排放权还是低碳技术的研发运用,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重要的金融创新——低碳金融也应运而生。

一、低碳金融的概念

低碳金融是属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金融独树一帜的发展分支,它是泛指支持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是一个以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绿色贷款、碳期货、碳期权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低碳金融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所催生的,低碳金融的本质是以低碳金融的观念去关注产业发展,将资源损耗和环境影响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引导企业的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从而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广东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大力发展碳金融对于广东省低碳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已开始推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及开展交易机制的研究。另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已积极开拓各类碳金融业务。就广东省低碳经济发展中碳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现状而言,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

截至2011年,广东省发放绿色信贷的银行有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等,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落实了绿色信贷的“节能减排、环保节约”宗旨,并取得瞩目成绩。广东省银行现阶段的绿色信贷实践主要体现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实行贷款分类和标准差异化,对法人客户进行“环保信息标识”,将企业进行分类,对“两高一剩”的行业进行限额,对未经环评审批、环评不达标、有环保违法受到严重处罚的企业均采用“一票否决制”,对存量客户发现类似的情况,进行压缩或退出调整。

除银行内部的措施之外,政府部门还制定并出台了有关绿色信贷的方案及

规定等,例如: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重点污染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对广东省的绿色信贷发展具有规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升级,因此,广东省已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保障和规范绿色信贷的体制。

(二)碳交易所的建设

碳交易所的建立可利用市场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利用碳价格来反映资源

稀缺程度和治理成本,从而使市场机制和金融机构发挥出对碳排放权管理的作用以达到为整个社会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2011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确定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湖北、广东等7省市为全国首批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目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全面启动,各试点地区正抓紧制定本地区碳排放绝对量和强度两大指标方案,并建立各自区域内的排放交易体系。广东省也将力争在2013年3月前建立地区性碳交易体系,成为国内首个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

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面,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获批的CDM项目达到76个,其中35个

项目在联合国注册,14个项目获联合国签发的减排量。

(三)碳基金的发展

2011年3月,广东首个碳汇基金正式成立,首批启动资金1000万元由广州长

隆集团捐献。该基金将用于省内生态造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并成为企业建立“碳信用”的平台。广东省碳汇基金的成立是广东省在低碳金融发展中跨出的一大步,一方面广东省碳汇基金可以为建设碳排放交易所筹备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碳交易活动,从而加快碳排放交易所的建设速度。

(四)低碳保险的开拓

在碳金融市场中保险业承担着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保险业应该把碳金融

运行中可能易发的风险纳入传统保险业的承保范围,这是低碳保险发展的关键。2012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通知,由广东保监局等单位负责实施绿色保险政策,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对涉及重金属排放等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保险。广东省内的一些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等低碳险种。另外,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正式启动森林保险工作,林农参保后,凡遇自然灾害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都可获得承保机构的赔偿。这些都标志着广东省绿色低碳保险业务已步入发展轨道。

三、广东省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6

一是抓住推进节能减排的历史机遇,构建符合首都特色的“绿色信贷”机制。要求各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做好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抓住*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发展特点,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创新节能减排信贷产品,努力构建节能环保、收益稳定、运行安全、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的信贷资产格局,推动*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进程。

二是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立并完善“绿色信贷”信息体系,逐步将*市节能环保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搭建有“绿色信贷”需求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健全“绿色信贷”的担保体系等措施,为“绿色信贷”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充分发挥首都金融业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绿色信贷”制度。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审慎发放贷款,甚至停止贷款。提高对节能减排企业及项目贷款的审办效率。尝试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机制和交流与反馈机制,按照融资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小给予不同的信贷支持,以此推进节能环保和“绿色信贷”工作。

四是深入调研和总结节能减排的信贷需求,加强“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及产品创新。借鉴世界银行等国际集团的先进经验,积极创新和推广节能减排的信贷管理模式,研发适合节能减排的信贷产品,加强“绿色信贷”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

篇7

互联网思维布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仍面临挑战和考验。有业内人士对《经济》记者表示,一是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有效激励机制不足,低碳环保项目往往风险高、收益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和项目环境以及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需要具备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以及量化分析的专业技能。三是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银行、客户、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绿色金融真正实现有效实施,仍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等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根据环保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节能环保投入将超过两万亿元,这将为商业银行实现信贷结构调整以及业务拓展带来良好机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之下,践行绿色信贷、通过金融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金融机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顺应国家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防范信用风险、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绿色是今年国内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而要促进生态循环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国家正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联想集团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陈学桂向记者表示,根据方案指导,林业、海洋、能源、物流等产业已经纷纷展开布局,利用互联网思维,布局循环经济产业的整个体系。

不仅如此,生活中不少应用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创新性的技术、商业模式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特质。比如,“闲鱼”是一款闲置物品线上交易平台,“爱环保”通过呼吁用户参与到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中,“滴滴打车”共享经济理念,“好豆菜谱”推出环保菜谱……

生态创新是循环经济的灵魂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环保产业投资热情高涨,大气、水、土壤等环保市场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告诉《经济》记者,从环保产业链上来看,环境监测、环保装备、环境治理等环节都在进行积极布局,环评等环节的市场化也逐渐开启。“政府在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建立健全的相关机制是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的重要基础。”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重要的是产业链本身的接通和延伸。陈学桂表示,真正让循环经济有所作为,能够广泛采用的一定是这些正在不断更新的颠覆性技术,要不断运用新兴技术去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搭建。

在循环经济下的商业经济需要实现生态创新机制建设。

在侯宇轩看来,生态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生态创新能大大提高循环经济的效益。“严格意义上来讲,生态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但一个好的生态模式必须能兼顾生产生活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生态创新是循环经济的灵魂。陈学桂认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创新技术,可以不断地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不断创新的生态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循环经济的构建。”

乐视创始人兼董事长、乐视控股CEO贾跃亭提出,在工业时代和传统互联网时代之后,不同于传统创新模式的生态创新,将为全球经济创新增长方式,恢复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生态世界,希望通过生态经济和生态创新,来引领ET时代的到来。”

对于生态创新模式的运用,乐视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记者称,生态消费时代下,价值正在迁移,硬件已经由核心价值衰减为非核心价值,仅仅是由硬件、软件、平台、内容以及互联网应用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的五大价值要素之一。“彼此破界化反、不断创造新元素、新物种和新价值,最终提供极限科技、完整生态的好产品。”所以,打造高品质产品的投入成本绝不应来源于对硬件超额利润的攫取――它可以由生态世界里各个主体多维度、多层次贡献。

打造完整产业链 共筑生态圈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伴生了难以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生态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部总经理刘优辉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实现从粗放、污染向绿色、效益转型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也提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并重,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为重点,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及水污染防治两个行动计划,统筹山水林田湖,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陈学桂认为,对循环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较为简单的资源回收再利用。

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繁荣生态圈还需要社会做出改变和努力,从而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到生态圈的转换。

篇8

【关键词】 港口 港口城市 一体化战略

一、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港口的发展首先带来了利用港口发展的工业的发展,包括利用岸线资源发展的工业、利用河海运输条件的工业、服务于河海运输和港口的工业、利用内陆原材料或进口原料及零部件在港口加工并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另外,港口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同时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其周边很容易形成有形的贸易市场。现代港口不仅具有在运输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流和贸易功能,而且因为港口地区人员大量频繁流动,其商业活动也十分发达。而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

2、促进了临港地区产业的聚集

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靠近运输结点、运输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因此一些需要大量进口原料或出口产品的产业首先选择在港口地区聚集。另外,港口是联结内外两个区域的枢纽,良好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吸引着区内外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在这一地区聚集。产业聚集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根据外在经济的原理,产业聚集之后形成的规模优势又促进了产业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聚集。这也是很多港口城市在失去最初的成本优势之后仍然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即空间经济学所说的“锁定效应”。

3、创造国民收入和税收

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港口同样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上缴国家和地方税(包括海关税收收)。同时,港口为工业、贸易和其他部门之间提供了装卸、堆存、运输、包装、装配等相关服务;港口自身也消耗着本地和外地的工业、贸易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港口通过这种前向联系效果和后向联系效果也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果,间接地创造国民收入和税收。

4、扩大城市规模

港口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区位优势,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进行产品的装配、配套以及原材料的集疏,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降低整个工业系统的物流成本。因此,港口对工业具有很强的诱发、产生和聚集作用,可以加速所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会形成许多配套的产业,而且对人口也具有吸纳的作用。产业的扩展和人口的集聚,都会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其多种功能逐步得到发挥、扩大和升级,港口区域形成了日益广阔的经济辐射面。而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城市发展利用港口内外双向的辐射力,通过海上运输把本国市场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增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而为城市的贸易、金融、仓储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并逐步形成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使港口城市成为人、财、物汇聚的中心。

6、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根据香港的经验,每增加一个集装箱泊位,可提供2.76万个就业职位。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就我国港口对经济影响的分析表明,我国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可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

二、城市发展对港口的推动作用

1、城市发展为港口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港口建设、运营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港口及其集疏运系统的建设,为港口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的空间和内陆连接通道,从而使港口不断适应城市经济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实现港口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信息化的应用、通关速度的提高、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为港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港口向现代化大港发展。

2、城市发展提高港口吞吐量

港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从根本上讲,港口的运输需要源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对外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因此,港口所在地区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越好,城市经济外向程度越高,对外贸易越发达,港口吞吐量也就会越大。

3、政策的支持影响港口发展速度

政府对港口的重视程度以及所给予的优惠政策都会大大影响港口的发展,例如比利时有安特卫普市副市长兼港务局主席,我国有宁波市副市长兼港务局局长、防城市副市长兼港务局局长,这都使港口发展的有关问题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得以快速解决。

三、青岛市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

胶东半岛是山东省经济先发地区,作为龙头老大的青岛市为了发展经济,抢占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先机,发展蓝色经济,实现港城一体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在发展战略上有以下几种抉择。

1、临港产业集群战略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临港产业具有诱入、产生和集聚功能,从而对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岛港腹地工业发达,主要有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采掘、冶金等工业。腹地内矿产资源、建材资源、海产品、农副产品较为丰富。构筑大园区,兴办大工业,发展大物流,充分利用青岛市区位、交通、资源、基础条件较好等比较优势,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大交通、物流、临港工业和综合服务体系,推进临港地带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从而可形成青岛市港城一体化独特的发展优势。

落实临港产业集群战略应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各种资源便于大进大出的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港口加工业和冶金工业基地建设规模,形成上下游延伸的产业集群,构建工业产业带;(2)利用物流成本低和集聚效应,建设临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和相应的物流园区,大力开展存储、加工、包装、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积极发展仓储、运输、中介、旅游等综合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港口的现代物流平台作用,建设区域商贸活动中心;(3)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为适应当前世界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经济联盟化的发展趋势,应加强集装箱码头、深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积极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沿海支线运输来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源。

2、发展现代化港口物流战略

港口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腹地的发展空间和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区位。因此,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目的是拓展港口的海向和陆向腹地,其中海向腹地的拓展需要依托港口保税物流功能来吸引中转物流量,陆向腹地的发展需要依托港口卓越的物流服务来吸引腹地的内外贸货物。扩展港口物流的服务功能要求转变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实行港口物流联合策略和港口物流信息化策略,加强物流营销,优化服务组合。

3、港口金融服务战略

作为蓝色经济核心的港口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港航、商贸、临港工业和涉海金融等相关产业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青岛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具有典型的港口经济特征,青岛港吞吐量超过3亿吨,是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原油和铁矿石第一大港,港口经济金融服务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具体发展策略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区域金融中心策略。港口经济的主要产业链上各企业相互依存,上下游企业间商务活动和物流资金流活动频繁且有规律,适宜银行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青岛分行在2007年解构山东半岛经济特点、研发服务辖区经济特色产品时,就实现了金融和港口经济的成功嫁接,催生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特色品牌――港口金融。中信银行的港口金融就是针对港口经济特点而研发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中信港口金融服务目前包括八个特色方案:银港融通、保税融通、船舶融通、油品融通、水产品融通、大宗原料融通、汽配融通、本外币增值通。这八个方案是根据港口经济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将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后的创新型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体现了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

二是蓝色基金策略。2010年,青岛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但金融指标却排在后面,金融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一大问题就是金融体系不健全。另外,青岛的产业结构特点是海洋经济、家电制造、动车制造等产业较为发达,但科研创新性企业发展动力不足。针对青岛的特色产业尤其是蓝色产业、蓝色经济,可以成立一只蔚蓝基金或蓝色产业基金,专门投资、扶持一批和海洋科技、海洋制药、海洋生物、海洋化工等相关的非国有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青岛蓝色产业的厚度,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4、绿色港口战略

绿色港口是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青岛港近年来致力于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绿色”港口发展模式,推进港口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注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型港口。但与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现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优化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码头工艺,总结矿石、集装箱货种流程化作业改造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作业工艺;(2)实施技改节能。在生产调度、集装箱生产工艺、多式联运模式、物流领域等各方面开发信息节能项目,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动信息节能;(3)实施操作节能。加强生产现场组织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抓好机械运行监控和作业环节衔接,降低机械能耗;(4)实施设备节能。科学分析研究港内机械设备现状,优化设备配置,逐步将能耗高、效率低、排放不达标的老旧设备更新替代为安全、清洁、环保、经济的新设备。同时,完善污染物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把节能降耗与收入挂钩,形成长效机制,做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参考文献】

[1] 吴轶韵、俞菊生: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J].百度文库,2010(8).

[2] 青岛区域金融中心:主打“蓝色”牌[N].大众日报,2010-05-26.

篇9

北外滩绿色建筑项目开发建设的领军人―方兴地产执行董事兼副总裁、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贺斌吾先生简要介绍了项目的区位优势:位于虹口区南部滨江区域,坐北朝南,面水朝阳,西向外白渡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黄金三角”。

北外滩是老港区和老码头集聚的地段。近10年来,通过上述几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了城市功能的转型。擅长商业运作、富于创新精神的贺斌吾在其中起到了领军作用。

在北外滩功能转型过程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贺斌吾说道:“为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号召,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从开发设计到建设过程中全盘考虑绿色建筑理念,细致落实绿色建筑技术,旨在改善滨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的办公休闲环境。”对于具体的绿色措施,他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如集中式能源中心,利用江水源热泵与冰蓄冷技术相结合的热源方案实现区域的统一供冷/供热。夏天,利用黄浦江水作为空调的冷却水,可以高效地达到制冷目的,大幅度降低空调能耗,节省能源;而冬季,用黄浦江水则作为水源热泵热源,为建筑室内供暖,节省能源。采用冰蓄冷技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起来,白天用电高峰时溶水,与冷冻机组共同供冷,可以减少白天用电高峰时的用电,达到城市用电削峰填谷的作用。

在这寸金寸土之地,大气而精致地建设了两公里超长观景岸线和9万平方米的超大滨江绿地,为业主和市民创造了亲水和宜人的滨江休闲场所。对这一大手笔之作,贺斌吾的想法是:“我们是国企,理应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规划设计中,将防汛岸线与建筑相结合,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还运用了双层玻璃幕墙设计、地板送风、地道新风降温系统、人工港池与游艇码头设计、中庭采光设计、地下空间自然采光设计、港池水及雨水中水综合处理与回用技术、建筑智能系统等多项绿色措施。

项目的开发建设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鼎力支持,贺斌吾指出,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政策支持是关键;此外,还须向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是国内第一个“三证齐全”(美国LEED、英国BREEAM绿色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北外滩项目区域内入驻几千家国内外知名航运、金融及经贸企业。一些有意向入驻的跨国企业会对绿色认证提出要求;而不少国内企业因为缺乏绿色建筑理念,对绿色措施将信将疑。

篇10

碳金融指与低碳经济有关联的金融活动,可泛指所有服务于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金融中介活动。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按照业务模式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前者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后者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如CDM(清洁发展机制);而按照减排约束力又可区分为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前者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后者则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考虑自愿进行碳交易者提供碳交易平台。

2007年6月4日,中国正式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郑重作出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将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予以管理执行;而国家发改委也表示中国可能将不晚于2014年启动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为中国公司设立“(半)强制”性的减排目标来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

虽然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中角色的不同会带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相应改变,但是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亦或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国内碳金融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巨大的基本事实不会改变,大力发展碳金融,对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方式乃至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的变革,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将使配套的投资、财税、信贷规模导向、外汇管理等政策陆续出台,从而必然会导致金融业发生结构性的变革,由传统金融逐步迈向碳金融。另一方面,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然需要资金投入,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为了管理和转移成本与风险,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亦将必不可少,从而碳金融对于推动低碳经济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而产生的金融需求,也必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

国内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实践及问题

实践现状

总体上,国内银行业碳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市场空间开拓有限,且以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业务类型:

基于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机制。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着力加强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一是明确授信项目的环保准入条件,在信贷审批中实行了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等行业贷款进行限制或逐步退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甚至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二是银行直接与客户建立融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发起实施的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设计融资方案、提供融资服务;三是与国际金融公司等海外金融机构合作,针对国内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引入本金损失分担机制,推出诸如能效融资等产品方案,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

基于CDM项目的融资及服务。近年来,我国CDM项目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巨大,在未来的几年内,如没有大的政策波动,CDM项目仍将是我国在碳金融领域的重要着力点。首先,银行可以向CDM项目开发企业提供直接贷款或融资租赁,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甚至可以将CDM项目的CER(核证减排量)收益权作为还款来源开展权利质押贷款,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新的选择。其次,银行可以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开展CDM现金流贴现、境外买家信用保证、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国际买家预付款账户监管等服务,有力支持中资企业参与国际CDM交易。最后,银行可以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为CDM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和信托服务,包括项目规划以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报送、引入专业的合作伙伴、协助设立碳信托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服务,从而促进项目的开发、注册、交易,并为项目业主争取具有竞争力的交易价格。

基于低碳理念的金融理财产品创新。低碳理财产品的低碳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以体现:一是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环保概念股票、气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世界级权威机构的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指数以及气候变化环保指数等挂钩,推出碳金融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主要包括碳信用证交付保证、风险对冲和与碳信用证价格联动等新型金融产品,从而分享碳减排成果。二是与环境交易所等机构合作,以低碳公益类理财产品为载体,在投资人购买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通过建立“个人绿色档案”,将预期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培养大众环保意识,实现自愿减排。三是推出销售方式等具有低碳性质的理财产品,通过采用短信、电子屏、宣传单等方式,建议投资者登录网银或拨打电话银行购买,从而省却了传统购买方式可能因为交通、办公成本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倡导低碳生活。

其他碳金融业务和服务。在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市场前景看好的背景下,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一些碳交易平台的市场价值正在凸现,部分银行已经将目光投向对现有交易平台进行股权投资或与各类气候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发起设立新的交易平台,为开展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公益活动和节能减排商业运作模式作尝试,以谋求在碳金融业务领域的先发优势。此外,为支持节能减排,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在通过付费方式向环境交易所购买碳额度,主动实施自愿减排、低碳战略的同时,还开发出“碳信用卡”等低碳产品,此类信用卡材质本身不但可以回收,而且还具有碳足迹计算、邀约购碳计划、碳信用档案等绿色环保功能。

主要问题

缺乏碳金融总体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国际上碳金融已深入人心,相关标准制定权正在逐渐被欧美日等金融发达国家掌控,这些国家已形成了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以及碳指标交易、碳期货期权、碳证券、碳基金、碳税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虽然目前国家部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对我国低碳经济及其碳金融的制度、体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业务标准、运行规则等有所研究或涉及,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总体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而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均不涉及核心、高端部分,即便参与CDM项目也常常按照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标准”被低价购买,缺乏定价权,然后被发达国家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予以倒买倒卖。如果不能参与国际碳金融标准和规则的制订,国内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沦落到被动接受其他国家的标准和规则,从而也难以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

缺乏科学合理的碳金融利益补偿机制。迄今为止,国内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以各类“绿色信贷”或“节能减排”业务为主。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有限,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其中尤其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碳金融利益补偿机制。绿色信贷大多涉及低碳产业,而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运行模式、交易方式非常新颖和独特,往往面临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企业资信不足等难题。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的过程中,除了面临传统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将面临一定的创新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标准和规则风险、收益风险乃至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缺乏税收和风险补偿、损失补贴以及风险资产占有等方面的倾斜扶持政策,商业银行开展这方面业务的外在动力不足。

缺乏中介市场导致交易成本巨大。在目前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为此,监管部门要求指定中介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报批、技术认证、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等,所涉及的费用较为高昂。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从而无形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而目前国内本土的中介机构和第三方核准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与国外碳基金、投资银行等对手开展交易时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与此同时,在国内自愿减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介市场的缺乏也会使得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银行业本身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限。碳金融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但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早就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青睐,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碳金融项目常常被国外金融机构获得。例如,中国目前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就被高盛国际和加拿大纳德资产管理公司拿到。相比之下,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很少认识到碳金融蕴藏的巨大商机,介入较少、较浅甚至完全没有介入,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对包括CDM、绿色信贷等在内的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加之熟悉碳金融业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涉足更少,进而导致银行业本身对发展碳金融业务缺乏内在的驱动力。

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策略建议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国内碳金融业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应具备战略性前瞻意识,打造低碳银行,在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身体力行,作低碳金融理念的倡导者。一是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理念,明确自身节能减排目标,培育低碳金融文化;二是通过拓展公益事业宣传与关联营销、社会营销、社区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与企业、社区居民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不断拓宽沟通渠道,从而在强化低碳经济概念的同时,赢得更多商业机会;三是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金融消费服务方式,在金融消费中优先推荐环保型金融产品,并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账单、环保积分等业务的发展,将节能降耗、低碳理念贯彻到金融产品研发、业务处理和办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把握先机,作低碳绿色信贷的践行者。一是借鉴“赤道原则”准则,以CDM项目开发为切入点,加强与各类CDM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大力支持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以及节能材料)、建筑节能(如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汽车节能(如电池部件及原料、电池制造及组装以及节能汽车制造)等节能产业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减排行业。二是树立绿色信贷文化,将信贷投向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核能、生物质能等)、新材料、智能电网等为重点,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主动调整现有信贷结构,贯彻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两高一资”和落后产能、产能过剩行业的客户实行“名单式管理”,分别予以限贷或主动退出,同时积极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信贷资源的配置全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锐意进取,作低碳金融领域的开拓者。一是在客户的选择和拓展上,要逐渐由单纯的信用评级选择向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并重转变,通过借助信用评级和企业投资环保评价,重点识别和挖掘那些成长性好、科技创新能力强、节能环保的优质(中小)企业,将它们逐步培育成为支撑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忠实客户,不断夯实业务发展基础。二是积极探索力求在投资银行等领域有所突破,凭借信息和渠道优势,担当包括CDM在内的项目财务顾问,协调各方关系、撮合交易成功,同时拉长碳金融服务链条,提供项目开发交易和标准规则咨询、融资解决方案等服务,还可尝试与国内排放权交易机构(或环境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碳信用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等服务,获取相应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三是鉴于碳金融服务产品的独特价值,产品的议价能力通常比较高,加之初期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存在着更高风险溢价的可能,从而可考虑运用价格杠杆等手段,通过贷款利率上浮等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并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发展。

勇于探索,作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一是不断熟悉国际、国内相关碳金融制度和规则,实时掌握政策变动情况,通过学习国际先进主流银行在低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在CDM项目贷款(包括传统的项目资产抵押和创新的收益权质押)、资金账户管理(如CER外币收入账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融资租赁、保险/担保(信用增级)、套利交易工具、向交易双方提供流动性支持(或提高交易金融资产流动性)以及与低碳概念挂钩的本外币环保投资理财、碳基金托管、跨境资金结算清算等领域,积极探索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发现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金融投资价值。二是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并适当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拓展多元化低碳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协同创新效应,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拓展业务空间。三是待时机成熟后,商业银行可考虑设立专门的碳金融业务部门(如碳金融事业部或团队),统筹谋划碳金融发展战略,并负责全行碳金融的产品研发、市场开发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