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

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从校园文化的结构上看,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的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等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更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这些都能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优化校园的环境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二)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的理念引导行为。其次,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再次,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三)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自身文化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原则,是校园文化内层的东西。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等。

(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林崇德、俞国良先生认为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爱国爱民爱校爱家的理想观,开拓进取创造革新的能力观,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人格观,团结合作友爱互携的人格观,遵纪守法文明待人的道德观,自主意识学术自由的思想观。校园精神文化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长期地努力培育后为校园师生所认同。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最显著的特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大学校园文化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21世纪的文化走向是:追求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的并行发展;国民素质和人格建设将摆在重要位置;环境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产业将得到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发展普及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审美方式;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文化的全球化。21世纪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时俱进,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观的前提。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在宏观上处于从属地位,被社会文化所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实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和谐的特色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发展先进文化、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的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要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二)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全员共建,一方面,合肥师范学院应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教师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有助于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发挥学院学生自身具备的思维活跃和较好的素质能力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的有力组织实施,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巍.高校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园地,2007,(11).

[2]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5.

篇2

(一)医院护理文化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

医院护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关怀”是护理文化的基础内容。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伤的意识,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成为了护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行业特殊性要求医护工作者拥有过硬的本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了医院护理文化的必要内容。真正具备这些要求的护理工作者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护理人员,用自己所学技能救死扶伤,为病人减少病痛,并运用自己的人文素养为病人解决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医院护理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发展和帮助下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条件,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良好职业素养的作用下不断攻克如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等医学护理难题,人文关怀理念也不断地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但是,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医护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达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不尊重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响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形象受损,护理工作难以改善。医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关怀不够,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护理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更为迫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就卫生学校教育面向的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拥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在彰显自己的建设目标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职业性和行业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识性比较强,但是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必须要强调职业性,护理专业需要更多的是专业性,面对病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护理专业素养和技能,必须有职业性的实践能力,在面对各种病人的复杂情况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应变能力。其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建设。学校是社会成员和组织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胜任在社会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医院社会化的文化特色。卫生学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患者的利益,从患者的需求出发,这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护理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进一步优化医护团队的组成,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医院护理文化与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院护理文化是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殊的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卫生学校作为职业学校,只有融入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医院护理面对的是患者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卫生学校接受教育时必须要适应这一行业的角色转换。因此,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毕业生,才能减少对临床护理环境的陌生感,在学习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四)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医院护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护理文化

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工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设卫生校园文化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护理工作的精髓,也是护理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护理是一项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和工作,对人的关怀极为重要。所以,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及时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转换,能够自觉地将人文精神运用到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服务每一位患者。

2.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

作为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强护理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融入。卫生学校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达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树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热爱护理工作,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工作和病人负责,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帮助病人调整心态与病魔作斗争。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权利,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自尊自爱,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馈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为以后创建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患者创造舒心的休养环境打好基础。另外,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卫生学校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正确地认识护理专业的职责。卫生学校把先人后己、服务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爱医院、关心患者等医院护理文化的精髓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情感,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转换角色,转换为服务他人的意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文明社会。

3.护理行业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医院的基本制度是医院正常秩序得以进行的保障机制。护理行业的基本制度文化是医院护理文化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护理人员的职责意识,规范医德;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利于责任制的实施等。卫生学校将医院护理制度文化逐步渗透到校园文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心,能够做到自律,遵从医德,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准备。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警防范意识,诚心对待医护工作,培养医德操守,树立预防各种差错、事故的意识,谨慎对待生命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护规范,进而营造医护行业的良好风气,让医护行业和医院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

(一)实现课堂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卫生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它对实践的要求特别高,这也必然决定它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传统结合实践的模式,应该树立基础学科服务临床的理念,把临床疾病或案例作为教学的教材,结合授课的内容,采用引导启发式、研讨式等进行教学,把临床经典案例、护理资格考点和相应试题放进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科学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上,应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把复杂难懂的医护知识更为形象生动、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医学上的相关肉眼难以看到的病毒、细菌等演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精准地了解疾病产生的原理和形态,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的效率。

(二)实现课外活动的素质拓展效果

课内教学具有严谨性,难免会枯燥乏味,医院护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卫生学校的建设,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养。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护理相关专业思想道德教育,介绍护理专业行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为学生指引就业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张贴护理行业名言警句、名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行业的神圣和伟大,在报栏张贴护理就业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另外,积极开展护理知识竞赛、保健知识竞赛、简单护理实操技能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护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加强医院护理人文教育的渗透,强化护理职业素养

教育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线,护理工作更是要与患者多接触的工作。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还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工作人员和病人是零距离的接触,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尤为重要。一位高素质的护理工作者给予患者应有的关心和尊重,会获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良好的护士形象能够让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勇敢地面对疾病,有利于医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强化护理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够增强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卫生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化“领军者”的作用

作为卫生学校的教师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见习时给学生提供指导。我国卫生学校聘用一部分双师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护理工作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职业道德水平,他们热爱护理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带头人”的作用。目前这一队伍还不够壮大,要更好地发展护理行业,建设优秀的护理文化,必须壮大专职护理教师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护理岗位,为患者服务。

(五)实现课程文化的对接

在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课程的效用举足轻重,合理的课程及文化的设置有益于加快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高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课程文化是把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媒介。因此,护理课程应该体现医院的文化,要有学科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具备社会性,做到以理论为基础,加强提高实践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利用医护行业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采用专家的临床意见,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实训。另外,卫生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实训器材和设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课余积极联络相关医院接受学生见习实习,为医院护理培养优秀的人才;积极建立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病房、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规范护士角色和用语,规范实训流程,认真对待实训中心的各项训练,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转换角色,具备护理服务意识。

三、结束语

篇3

一、构建“尚礼”校园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校园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德行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就要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礼”反映着人心的善良、真诚与对美好的憧憬,要让学生学礼、知礼,首先应该营造出崇尚礼仪的校园环境。在礼仪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让校园中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道、每一处风景都传递出礼仪文化的真、善、美,时刻净化着他们的心灵:通过巧妙的校园环境设计,营造出更浓厚的礼仪学习氛围,如,楼宇、走廊命名、礼仪文化宣传、古今经典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的布置等,都可以成为礼仪教育的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文化。

二、构建礼仪师资培训体系,塑造礼仪典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个人的言行、态度、思想及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构建长效的礼仪师资培训体系。

首先,礼仪教师的任用需经过精心筛选。学校应该建立一支固定的礼仪教育团队,任教礼仪课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素养,有相对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与培训能力,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开展丰富的礼仪活动。其次,礼仪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要有实效性。学校不但要制定礼仪教师进修制度,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礼仪理论、培训实践等进修课程,还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支持教师到外校观摩礼仪课堂、讲座、校容校貌、班级文化建设等,借鉴、吸纳先进的教育经验、方法。此外,要树立礼仪典范,宣传表彰学习。

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营礼仪教育网络

礼仪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除了靠学生本身的礼仪自觉性来维持,还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委会、礼仪道德讲堂、亲子活动、学生成长分享会、家访等活动,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家长自身的礼仪素养,让家长重视家庭礼仪教育,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习惯。

作为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组建以校长为总负责人,德育副校长为组长,全体班主任与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礼仪教育团队。定期举办礼仪教育研讨会,这样才能让每位礼仪教师都能围绕校本课程实施进展与效果、学生反馈意见、提升建议等内容阐述观点,再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改进策略;学校每学期还应邀请礼仪教育专家到校为全体师生开展礼仪讲座、技巧培训;聘请专家团队对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问题,不断改良。

当然,在礼仪文化的创设过程中,还应该努力融合校园特色,突显礼仪新风采。校园特色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却又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简单呈现。特色的塑造就像酝酿一壶美酒,时间越久越浓郁芬芳,它不仅需要文化的积淀还要依靠深入的挖掘,而且需要大胆的创新与实践。

篇4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国内外一些著名学校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更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貌和特定的文化底蕴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的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认识表层上,要做好“建设”文章。“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校园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各学校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克服和避免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按照章教行字[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扎实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各学校要按照“寻找亮点,打造精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师德校风、学校特色,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把实效性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以“品牌和实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全力搞好主题突出、简洁明快的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要注重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真正让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三是要精心提炼“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体现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

二、正确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激烈,思想文化交互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失衡,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互联网上一些不良有害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诸多腐蚀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坚持德育课程、学科渗透和德育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模式,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建的德育工作格局。学校德育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为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还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如何才能始终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如何才能始终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如何才能始终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真正使德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使学生做到真信、真学、真用,要求我们各级教育者必须进一步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德育工作,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德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完善德育工作,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要实现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有机统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校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1、在教育渠道上,要切实发挥好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平台,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结合章丘丰富的乡土文化教材,进一步改革德育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推动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改进和建设。

2、在教育载体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喜爱和特点,创新和设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杰出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网上德育课程、网上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德育论坛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进网络工作,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篇5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学生性格 养成

一、前言

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路径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性格的养成进行简要地分析。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创新教育重要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多年发展中所逐渐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它是整个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体现学校特有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高职校园文化将是由学生、教师共同努力营造的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中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校“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三种精神文化的融合体就是高职校园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职学生性格特征的养成分析

1.荣誉感较强

学生荣誉感的养成最早可以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往往担负着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大量事情的处理,学生干部的性格逐渐趋于沉稳、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通过这种责任的承担,学生的荣誉感也会不断增强。

2.人际关系困惑突出

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苦恼。在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现代社会,学生对于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担忧。出现这种问题,说明高职学生在成长中的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们有时不想去面对,并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来自同伴间的人际压力也会逐渐上升。慢慢地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高职学生便开始较早地接触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抑或是缺点,往往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自负。

3.缺乏对学习的快乐体验

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认为快乐与学习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中会与教师产生相左的意见,并发生一些肢体冲突。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他们开始有意摆脱现在的环境,并逐渐将一些问题推到老师的身上。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心理的成长阶段,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不够周全,甚至会发生偏激的行为,这些都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养成。所以,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快乐体验,让他们看见一片书写着勇气的蓝天。

4.关注校风德育建设

从教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恐怕都为教育教学管理苦心孤诣。例如有些学校提出“三带三不带”的管理要求,初闻之下觉得多此一举,但是,有经验者会明白提出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对于年龄不小但心理不成熟的调研对象,行为虽然时现幼稚,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些学生虽然时常成为校风及德育管理的挑衅者,但是他们也希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校风、德育方面投入更多。

5.认知恒定性弱,态度矛盾

高职校园文化实际上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性格的影响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作用乃至是具体的影响在现实中的表现应该是多元性的。有时候,同一个个体在面对同一种存在的校园文化时,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观点往往是相互违背的。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校园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在心理上却依旧对其存有较大的疑问。这种忽左忽右状况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观产生疑问,导致学生性格多变,时而温顺时而暴躁,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所以,积极为学生纠正错误的校园文化认知观念,有助于学生良好、稳定、客观、务实的性格特征的养成。

四、结语

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实际上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完善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元社会敏感判断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华生,曾立坚,钟向忠.试析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J].成人教育,2013(12).

篇6

文章摘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到文景中学考察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西安市十余所中学校长陪同朱教授来校考察.朱教授一行于上午9:00到达学校,周典博校长带领学校主要领导陪同朱教授一行先参观了校园整体环境,过程中向朱教…… 5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到文景中学考察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西安市十余所中学校长陪同朱教授来校考察.

朱教授一行于上午9:00到达学校,周典博校长带领学校主要领导陪同朱教授一行先参观了校园整体环境,过程中向朱教授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沿革和教育教学设施情况.之后,双方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周校长以“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向朱教授汇报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汇报共分四大部分即“学校简介、学校办学思想基础体系及‘文景文化’的提炼形成、学校办学实践主要工作、办学实践中的困惑及思考”.听完汇报后,朱教授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他的发言发人深思,打开了大家的思维,双方进行了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文景中学近期正在筹划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上下十分重视又分外慎重,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反复修改方案,不断优化思路,争取将文景中学校园文化打造成标杆和示范,推动学校工作再上一层楼.

篇7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个性智能;物质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的重要教育职能,特别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本校文化特色,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推进、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各种讲座、知识竞赛、才艺表现、志愿服务、演讲辩论、文艺体育等形形的校园活动,从而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接受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

2.智能得以提升

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目标,在校园文化中开展校园学术科研活动有利于促进参与者智能的提升。如课外科技制作发明、创业计划大赛等,能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犹疑到动手及至潜心努力的过程,更深刻地体会刻苦钻研、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成功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

3.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校园文化本质上属于社会亚文化,来自社会的某些规范及人际交往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产生心理的失望、焦虑等情绪。同时,缺少实际经验的他们在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可避免地会四处碰壁。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更多的生活层面上,以各种方式模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为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二.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她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首先,要重视提高学校物质建设的文化品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人文景观的创设,要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展室展牌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特色网站、广播站、文化宣传栏,校内报刊等形式的各类文化阵地。其开办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并与社区、文化团体密切联系,拓展校园文化阵地,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第三,要开放面向全体学生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各种功能教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化的学校给自己创设的优越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2.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上。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一个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前,更应结合同志提出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抓好教风首先要从领导作风建设入手,领导班子要加强理论学习,端正办学方向,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建设“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建设学习型学校。

学风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从新生入学起,就应使优秀的校风、学风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和规范力,使学生明确在两到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达到的目标。

3.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不同学校的制度文化不尽相同,可以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4.通过全员参与,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效果是通过每个学校人的个体行为得以显现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一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干部、教师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间的密切合作。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人行为文化的总和,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建设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把它定位为各类创建活动的集合,与各级规范化学校、各类示范学校、各级文明学校、花园式学校、绿色学校等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品味、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以文化校;校园文化;观念形态;组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49-01

在学校发展中,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校园文化才能浸润每一个人。

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的内部必备条件和外部的社会地位,应当具有文化风貌、精神素质、行为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由这三个基本要求展示出文化设施、观念形态、组织活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结构,从而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三要素”着手,通过抓“三要素”展示出“三种形态”体现出“三种文化”。

观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反映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特质。其表象是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是以德育为首的思想正治工作的效应,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种表象,集中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由此培养出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因为价值观是指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对于学校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一种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结合。群众意识的价值观,既隐于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中,又由全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再现于学校的各种成效之中,如教学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以及有形价值的发展和无形社会影响,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和对人民教育的贡献。虽然教师是个体劳动,而成果仍然是集体的,要使教师的思维运动,即个人需要、期望、能力、理想所造成的个人目标、创造发明、荣誉、职称、经济收入等与目标统一起来,融洽起来,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才能的发展,只有当个体意识的价值观与群众意识的价值观结合为一体,才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之时。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成员才有良好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明显,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才能很强烈,才会产生“校兴我荣”的劳动热情。道德观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社会公德观念的职业道德观念,就学校而言,可以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来反映出的意志行为,即立场、态度、目的和情操。教师的职业崇高,责任重大,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道德观与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化,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文化设施应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形态,是校园空间上的全貌。布局虽成定局,但环境的和谐安静还是可以创造的。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建设分布的组合体,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对学校特色的渲染。第三层次是室内外的陈列、布置、张贴、卫生、节日、集会、标语、展览、版墙等乃至各种造型景观等,是最直接表示学校意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以美的表现手法在各种物质载体上的表现,其用意凝聚着学校成员的观念意识,让人见物见人,让校园文化设施的型象体现出学校风貌、学校特色。

组织活动,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观念意识的表象,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是分工协作的系统,分工恰当,结构合理,从而放大人们的功效,产生叠加效应,产生互补功效,抵消消极力量。学校的组织有主体组织和服务组织,只有主体组织的作用发挥越大,学校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服务组织必须保证主体组织的任务实现。学校成员劳动有主体劳动和一般劳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劳动,而教师是个体劳动,只有在集体劳动下才有成果,才能出成效。所以,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要讲领导科学,管理科学,领导艺术,要发挥领导核心系统和中层班子的积极作用,下上协调有序,渠道畅通,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让良好师风得以发扬。活动作为一定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动态的集中反映,可以是教育活动,群团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但各种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任务,都要贯穿一个中心――德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核心,立足一条道――教学中心的轨道,突出一个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组织活动需要制度文化导控。制度文化是观念意识形态反映在行为上的规范化,是文化建设见诸成文的反映。是校园文化中带有约束性的意志体现,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形成和坚持的条件。制度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有规范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综合型,有根据各类人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型,有对部门、岗位工作提出要求的职责范围型,有规范人们在各个工作环节及特定场所行为的规划办法型,有学校以外的有关上级部门颁发的需要全员遵守的外来型。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精神,发扬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性。二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不强求划一,具有独立性。三是校园文化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形成的因素较多,一但形成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几个人能创造出来的,必须具有群体性。

学校文化要具有权威性,形成无形的约束力,使校园制度文化发挥出特有的功能作用。一是导向功能,通过制度的制订贯彻,执行引导教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二是约束功能,用一种以文字的文化力量来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三是尺度功能,通过对制度的执行、检查、衡量人们的工作实绩,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服务功能,让制度起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服务于教育教学。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和谐文化

[作者简介]王灿(1966- ),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41-02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亚文化;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大学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构成了儒家比较完整的和谐思想。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则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一种“天人合一的”的和谐。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等方面,诠释了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马克思批判地加以继承。我党结合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具体情况,从各个角度诠释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谐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内容、最高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密不可分,它反映社会主流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

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在校园文化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人及自身的关系,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荣生,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理解关心,人与自身自尊自爱。和谐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通过和谐高尚的文化建设,塑造学生谦和的君子风范。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在校园成员之间形成和睦相处、推己及人的人和氛围。

(二)和而不同

和谐的校园文化并非是大一统的单一文化,而应是“和而不同”,是在和谐基础上的多元并存、兼容并蓄。价值观多元化、文化观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因此,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应当是兼容并蓄,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提升多元文化。

二、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大背景的改变,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

1.文化发展多样性,改变了校园成员的文化理念。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价值观上追求多元化、文化观上追求多样性、道德观上追求广泛性、行为观上追求自主性。他们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知识、吸纳新文化、掌握新技能,具有创新意识,敢于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张扬自我。然而,由于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年轻大学生在文化理念上远离传统,追求新奇,对主流文化敬而远之,接受快餐式的打包文化,重形式、轻底蕴,追求短平快,这些是需要教育者调适和提升的。

2.高等教育大众化,改变了受教育对象的求学理念。当前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和教育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培养目标不再是研究型专门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这一系列变化改变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办学、求学理念和教育行为,使得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3.新型文化异军突起,改变了教育者的管理理念。一是社区文化。大学城的兴起,高校围墙的打破,使得大学办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由单一的教育培养功能变为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物业管理引入学生公寓,冲击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社区文化应运而生。二是网络文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使得学校与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为开放。校园网、论坛、qq群、微博等方式,使每个成员成为许多事件的记录者、心声的发言人、各种文化的倡导者、追随者或反对者。网络世界的无所不包,使校园网络文明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和谐的校园文化如何在虚拟网络中成为主角,是每一位教育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二)人文文化的缺失,是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特殊问题

工科院校是以工科专业为主,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的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理性严谨、务实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为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社会的遵从。文科院校则彰显人文和思辨的精神,追求个性的释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体现为人文关怀和对个性的推崇。工科院校在追求理性思维的同时,校园整体缺少文化的多样性和感染力,显得比较沉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工科院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也是张弛有道。然而,文化的积淀远非新建或搬迁校区就能实现。许多工科院校营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但在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人文文化建设方面却步履蹒跚。长期的工科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管理者特别是顶层设计者形成思维惯性,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往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2.在制度建设方面,重建立、轻落实。文化建设本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时间和人力、物力投入,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科院校的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招生、师资、学科、专业和就业中。尽管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甚至人文文化建设上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执行时总力不从心,人文文化建设流于表面,无法从深层次体现人文精神。

3.在文化主体层次上,重学生、轻教师。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实施者、营造者。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们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实施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引领者。然而,很多院校在发挥教师的文化建设作用方面少有举措,不鼓励、不支持,听之任之。教师们在繁杂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压力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不用说直接参与文化建设活动了。加之工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专业,对于人文文化建设鲜有热情,无法承担文化建设引领者的使命。

三、提升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当前,我国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文化的缺失,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更新理念,实行顶层设计,要坚持管理先行、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全员育人、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更新观念,顶层设计

1.树立追求科学与倡导人文相结合的理念。工科院校应在强调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管理者要从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既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体系,也对非智力因素给予量化的评价,而后者对学生成长成才将起到深远的影响。同时,管理者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学校的学科、专业、师资建设上,也要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和具体的工作付诸实践,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倡导并营造科学和人文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2.树立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理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根。工科院校在强调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价值认同上产生归属感。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开放心态,接纳世界文化,补充世界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丰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3.树立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共生的理念。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体现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引领高雅、提升社会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管理者不能一味地抵制和反对世俗和大众文化,而应积极引导,提升文化层次和品位。工科院校要将高雅文化大众化、世俗文化品位化,树立主流文化和世俗文化共生的理念。

(二)管理先行,制度保障

注重制度建设、管理先行,是工科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学校应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中将文化类课程引入教学,采取选修、辅修或主修的形式。要以制度为先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督促奖励学生投入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工科类院校可以与国际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尝试共建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优势互补,合作办学,不断吸收整合新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三)教育引导,全员育人

高校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和倡导者。工科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应改变单一的师资状况,引进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强调教师在文化传承和建设中的责任意识,改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风问题,如工科教师人文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水平不高、理想信念淡薄等。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要倡导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形成全员育人的风气,共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搭建平台,丰富形式

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文科院系的作用,搭建平台,将班级文化、院系文化、社团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建立素质评价体系,考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层次性和新颖性,既要将高品位和高水准的社会文化活动请进校园,也要允许学生自娱自乐,使整个校园既具有良好的艺术气息,也不乏青春活力。

四、工科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走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的毕业典礼致辞,曾被学生和教师热捧,这从侧面佐证了目前工科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李教授的激情演讲,体现出在工科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和谐校园文化中,建立一个山水相依的生态校园,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使科学与人文相辉映、教师与学生和睦相处,这是工科院校孜孜以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样国,王健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高鸣,邢江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接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现状做出了改进分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该校师生普遍认同并坚持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催化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

(一)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够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来,保证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精神,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把学生的课上以及课下活动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凝聚功能。校园文化能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文化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认同。校园文化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它能使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师生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凝聚功能是校园精神的作用,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推进高校日常工作、美化校园生活、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促进教职员工把精力凝聚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工作绩效。

(三)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抑制,而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浮起来的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家庭收入差距拉大,在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中谋求一个和谐的氛围,努力缩小差异面、扩大共同点,是对高校育人观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一个挑战。其次,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虽然学生家庭所承担的学费只是学生培养总费用中的一部分,但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功利主义,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价值,如果处置不当,将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最后,就业市场理想岗位的紧缺,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也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形成阻力。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转变

目前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大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突出表现在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此外他们为了应付面临的各种挑战,拼搏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读书热、考研热、学术热等已经蔓延校园。但由于国际化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方思潮中的一些糟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给予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三)非主流文化带来的不良作风

校园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而教室和宿舍又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活动地点,从这两个地点出现的某些特征可以看到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大学生的课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被刻划过的痕迹,乱写乱画的现象严重。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看到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宿舍里又是一番景象,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宿舍“卧谈风”兴起等等。宿舍文化的污浊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这些非主流的校园文化势必会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四)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被人类文明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以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不难找出网络文化的不健康因素。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已经日趋严重。互联网向全世界提供信息阅读的权利,一条小小的假信息,瞬息之间会使千万人真假不辨,以假乱真,而混淆视听。对大学校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扭曲和不良文化侵蚀,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分析

(一)校园文化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建设是十七大报告中重要的一条。文化的建设必然关系到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教育如果不发展,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毫无疑问科技,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建设将严重受阻。教育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它逐步向高品位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同时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怎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首先就是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基地,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氛围能够造就先进的人才。

(二)搞好校园文化的基础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校园的房屋建设,包括扩建新校舍,旧校舍的整治、维修,以及建设新校区等;二是校内道路的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以建设好图书馆、实验室;四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以及校园的环境卫生工作;五是校园运动场所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不是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当然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气息,使其具有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3)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审美要求。

(三)支持学生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众就是学生,各学生组织的工作要深入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舞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把社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衡量一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形成个性和特色的主要标准和标志。大学精神对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培育大学精神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学精神渗透到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为此,就要把历史凝练成的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时代意义,在师生员工中积极倡导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从而感召师生员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道永恒的风景,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全校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和形成。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逐步的改善和维护,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文化,这样的文化恰如“涓涓细水,长流不绝”。

参考文献

[1]戴丽江.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J].理论与改革,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