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9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发展方案

篇1

关键词:无废采矿;环境影响;解决方案

引言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而且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以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因此,除进口部分矿产品及与资源丰富的国家联合开发矿产资源外,国内矿产资源开发仍需保有相当的规模和能力,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人类开采矿产资源是诱发地质灾害和污染环境的直接因素。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废弃物(如尾砂、废石等) ,加速了水土流失,引发了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矿山井下抽排水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等地质灾害;大多数矿山堆积的尾矿引起地表环境污染、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等。

一、国内的技术现状

在长期的技术开发实践中,国内矿业系统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矿山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力于采矿技术的研究,在采矿技术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采矿工程成套技术,其中地下矿山无废开采和灾害控制技术方面已有很大的提高,达到实用水平的工程化成套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以充填采矿技术研究为主线的成套技术。我国矿业系统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一直致力于充填采矿方法及与充填采矿相关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矿山开采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矿山废弃空间、矿山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成套技术。由于国内矿山早期开采留下了大量采空区,同时在地表尾矿库堆置了大量的废弃物,不管是采空区还是尾砂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根据国外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矿山开采的实际,开展了以矿山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为主线的矿山安全开采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已建成国营矿山8 000多个,乡镇集体矿山近12万个,个体矿山12 万多,全国冶金、有色、建材、化工、能源、非金属矿年采出量逾20亿t,其中地下矿山开采的矿石量约为5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矿业国家。但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采矿产生的废石、尾矿堆置占地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固体矿产采选业排出尾矿、废石在地表堆存,破坏土地与占用耕地已达到187万~247万hm2 ,金属矿山废石堆置占地一般占采场面积的57. 3% ,这对于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我国是一项不小的损失;堆置的废石和尾矿中的有害成份淋渗使地表和地下水体受到污染,废石场和尾矿库的粉尘也对大气造成污染;堆置在洪水通道上的废石,可能由于洪水产生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尾矿坝不稳定或遭洪水影响时,可能发生溃坝事故,不仅会淹没土地,而且常常造成人员伤亡。

(2)采矿产生的采空区对地质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采矿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如不及时进行充填,可造成地表塌陷、山体崩塌,财产和生命遭受损失;采矿导致区域性水位下降,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以致水源枯竭、河水断流;地表沉降,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土地山林也受到破坏。此外,废石与尾矿堆置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运营费用,使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负作用,其根源在于地下资源被采出的同时形成采空区及废弃物(包括废石、尾矿等)在地表堆置造成的。因此,如果研究采用不产生废弃物或产生少量废弃物的采矿新工艺技术,并将废弃物及时返回地下充填采空区,则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相应的减小。所以,实现矿山无废开采对于我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展对策

以地下矿山无废开采和灾害控制技术为对象,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矿山无废开采方法、灾害控制技术的综合配套技术,并旨在全国非煤矿山中推广应用,以提升国家非煤矿山开采技术水平。但项目规模大,起点高、研究难度大、研究内容多,需要国家主管部委长期协调和行业、企业共同重视才能有效完成。并开展以下课题研究工作。

(1)地下矿山无废开采方法及工艺技术研究。采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废石,废石的爆破、运搬、提升、运输所做的功完全是一种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采矿所产生的废石越少越好,这就需要对采切工程布置进行优化,在满足采矿工艺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少采废石。通过对不同采切工程布置的优化,综合研究适合各种情况的矿体采切工程布置方法及工艺措施,达到少采废石的目的。

此外,根据矿体赋存条件,按照废石不出坑、尾矿不入库的要求,综合考虑采矿效率、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原则,选择合理的矿体开采方式、方法及工艺技术;综合考虑矿石回采、运输、废石充填、尾矿充填的要求,按照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原则,合理布置矿石运搬、废石充填和尾矿充填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和类比法,进行统筹设计,并根据地压观测结果进行修正。

(2)地下矿山废石与尾矿混合充填料充填技术的研究。以废石不出坑为宗旨,以提高充填体强度为目标,通过实验室试验,确定废石在充填体中的合理比例;根据充填料水的渗透试验结果,合理布置充填脱水结构,尽量缩短充填脱水时间;研究合理的废石与尾矿混合充填料的充填系统,使其满足废石与尾矿充填的要求。同时,在矿山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矿山生产过程中的废石排放路径,以达到矿山生产过程中废石不出坑的目的。

(3)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及岩层控制技术研究。采用较低废石产出率的采矿新工艺技术和用尾矿充填采空区,必须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地压监测、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和手段,评价采场和采空区围岩稳定性,确保采矿和空区充填的安全。用专家系统方法预测采场顶板破坏模式,并据此选择顶板加固措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充填控制地压机理和嗣后充填控制地压机理,研究当充填料不足的采场稳定性;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废石充填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通过现场地压观测,研究无废开采采场地压规律。

(4)地下矿山地面沉降塌陷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利用3S(RS、GPS、GIS)技术,即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构成了现代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的主体,对矿区地表塌陷区的遥感研究及根据遥感图像判断并结合地质、采矿资料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矿山采空区灾害的物理和数值空间模拟等;建立地下矿山采空区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以井下监测数据、遥感信息、矿山提供的原始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为基本信息源,应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矿区地理空间、地质、采矿等信息进行存储、处理、综合分析评价、实现有关信息的动态反馈和调整,以达到预防采空区突发事故的目的。

篇2

2.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十分重要

建筑节能是长期的、持续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施工、暖通空调、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针对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现状,重视建筑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设计理念对建筑节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秉承“因地制宜”的节能设计理念。

重视当地气候环境因素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寻求最佳的合理方案,设计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需求的绿色节能建筑。

2.2.建筑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适当超前。

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针实际水平较低,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甚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必然会逐步提高,因此建筑护结构的热工设计适当超前是必要的。

2.3.建筑设计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能源节约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较长,使用期内耗能巨大,建筑设计者实际上承担了一份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2.4.重视建筑设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提高设计者的综合素质。

由于节能新技术发展很快,涉及许多技术领域,在设计实践中,坚持节能新技术的学习,完善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和节能设计水平是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目标的基础。

3.建筑节能设计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在建筑设计中,秉承节能设计的理念,应用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设计节能的建筑,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中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是重中之重。建筑围护结构由窗、墙、屋面和门等构成,是控制建筑能耗的最重要因素。建筑节能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建筑体形。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的体形以及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合理地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一般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建筑物体形系数越小,热量交换量亦越少,建筑节能的效果就更好。若建筑的体形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则应对围护结构进行综合判断,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标准。

(2)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会对建筑物内部采光、得热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建筑布局应考虑朝向与节能的因素。坐北朝南的建筑物能够避免太阳的东照西晒,降低日射影响,若同时配合以遮阳隔热,效果将更加显著。因此,在设计中根据日照和太阳入射角确定建筑朝向范围后,可进一步根据季风主导方向进行调节,选取合理的朝向,以获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风,并尽量利用建筑的体形变化做到多利用天然能源。

(3)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常能获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在住宅平面设计中,夏季穿堂风和全明房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因素。恰当的平面布置有助于形成理想的通风作用。通过建筑物门窗的合理设置,形成通风口,组织并诱导自然通风,既起到节能作用又克服了空调室内空气质量差的缺点。

(4)建筑物的门窗。建筑物的外门和外窗是冬季冷风侵入、夏季阳光入射的主要通道,其能耗占建筑物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因此,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等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建筑物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是节能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目前流行的大型落地窗的设计应慎重。选择节能型门窗也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所选择的节能型门窗在抗风压性、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上必须有严格保证。目前,国内节能型门窗主要以断桥型铝合金隔热门窗和多腔室的PVC塑钢门窗为主,采用双层玻璃、镀膜玻璃、三层玻璃,而以高水密性、气密性的中空玻璃最为节能。

(5)建筑物的墙体。墙体是护结构的主体,可以采用保温性能好、蓄热能力及强度较低的砌块墙体,也可以采用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外墙外保温技术逐渐成为建筑墙体保温的主流,目前主要有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保温、聚苯颗粒浆料外墙保温等几种墙体外保温技术。

(6)建筑物的屋顶。受阳光照射的建筑物屋顶,表面温度比其它围护结构高得多。对此,除必须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作为屋面保温层的措施以外,还可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在顶屋设置通风隔热层或将顶层作为设备间等,形成二次隔热,减少屋面温度的影响;在炎热地区的屋面还可以采用倒置式、绿化、蓄水、浅色坡屋面等方法进行节能。

4.重视新能源系统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实践

人类社会目前消费的能源,包括建筑使用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这些能源资源有限,不可再生,终究要枯竭。利用太阳能、地热以及其它非常规能源给建筑物采暖、制冷、供热水甚至供电,可减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是一种能量密度较低的环保能源,其中热利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趋成熟,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但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准低,安装、使用和管理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对建筑外观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必须综合考虑太阳能技术和经济、环境、人文等因素之间的合理关系,将太阳能设计成一个子系统融合在建筑之中,即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是今后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2)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效应原理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成本高,在国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要时间,可以优先考虑在公共建筑和较高档的住宅区中试用,以积累设计和使用经验。预计21世纪中叶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会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是最重要的建筑辅助能源系统,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3)地热资源利用。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热是目前最现实和最具竞争力的天然能源之一,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热资源可冬季采暖,夏季制冷,节能效果十分理想,且具有常规采暖系统不具备优点。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国内利用地热资源的典型案例。因此,新能源系统应用将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其广泛应用必定会促进建筑设计的理念产生相应变化。

篇3

 

0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1]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主要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区域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开展,会有利于整个皖江城市带的房地产开发。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王润良、杨芳、刘志强(2009)[1]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四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定量的分析了城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华中科技大学的郑国明(2004)[2]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从社会、住房区域特色、政府政策、政治、人口五个方面做出了定性的分析。厦门大学林素珊(2006)[3]在硕士论文中又提出了科教因素的影响。郑应亨[4]通过对经济、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等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创建了房地产业指标评价体系,共包括四大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能力等二级指标;资源利用的指标体系,包括水、土地、大气、飞舞、噪声、环境保护等二级指标;人口与社会指标体系,包括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公共安全、满意度;制度与科教指标体系,包括科教投入、科教发展程度、科教产出、制度等二级指标。并介绍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

尹子民、初明畅[5]根据全面性、实用性、相关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了城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经济评价因子、人口评价因子、社会评价因子和环境评价因子5个方面。其中,经济评价因子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具名人均消费性支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口评价因子博爱扩城市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增长率;社会评价因子包括城市化水平、房地产业就业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房地产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增长率、环境评价因子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资源评价因子包括土地开发面积增长率、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房屋建筑竣工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了功效函数,得出评估值,并将结果划为5个档次。

从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出发,综上所述,结合安徽省的具体情况,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科教五个方面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表1 安徽省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

指标

单位

社会评价因子

城市人口密度(C1)

人/平方公里

自来水人均日生活用水量(C2)

自来水普及率(C3)

%

房地产业在岗职工增长率(C4)

%

人均GDP(C5)

元/人

经济评价因子

房地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C6)

(元)

城市维护费(C7)

万元

城镇居民平均年居住支出(C8)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C9)

%

环境评价因子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10)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11)

平方米

空气质量良好率(C12)

%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C13)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14)

(%)

资源资源评价因子

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C15)

万立方米/日

液化石油气供气量(C16)

土地开发面积增长率(C17)

%

房屋建筑竣工率(C18)

%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C19)

平方米

科教环境评价因子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C20)

%

篇4

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宏观和中观领域,都是对行业或国家、区域、城市甚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而相对忽略了微观层面的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论证、应用。实际上,企业甚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来源于一个个的项目,只有将宏观、中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落实到微观领域,才能保障和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学者们大多运用层次分析法或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它们主观色彩较浓。而煤炭建设项目受多种因素制约,每个项目均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环境,对多个项目的综合评价和排序问题构成一个复杂的确定不确定问题。集对分析就是一种有效的处理这种确定不确定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本文试图运用基于集对分析联系数的大小关系,对煤炭建设项目进行多方案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1集对分析简介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是我国学者赵克勤先生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集对分析的实质是一种新的不确定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确定不确定问题视为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集对分析的基本思想[2]:对于给定的2个集合组成的集对H=(A,B),在某个具体问题背景(设为W)下,对集对H的特性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特性,其中有S个为集对中2个集合A和B共同具有;集合A和B中有P个特性对立,其余的F=N-SP个特性既不相互对立,又不为这2个集合共同具有,从而建立起两个集合在指定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即j式可以简写为:μ=a+bi+cj(a+b+c=1)。集对势又称联系势,反映两个集合的同异反联系程度。一般地,当联系度μ=a+bi+cj中的c≠0时,称同一度a与对立度c的比值ac为所论集对在指定问题背景下的集对势,记为SHI(H)=ac。

运用集对分析方法研究这样一个多属性决策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将评价项目两两做成集对,分别对其不同评价指标作同异反刻画,从而构成评价项目联系数矩阵;在运用联系数矩阵分析各评价项目的“优度”和“劣度”,进而对煤炭建设项目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2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的建立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各有侧重又有很多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煤炭建设项目的特点,根据评价指标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可评价性等基本原则,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因各建设项目由于矿体赋存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煤炭开采技术方法各不相同,这样某一指标的绝对值难以反映项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差异性。

其中,效益型指标变换:煤炭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0.28社会发展水平0.2资源利用水平0.27环境控制水平0.25内部收益率0.3图1煤炭建设项目政策建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投资利税率0.2非煤产业比重0.26矿工人均收入0.24职工医疗投保率0.25职工人均住房面积0.3职工平均受教育程度0.2职工子女入学率0.25资源回采率0.28储采比例0.27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0.45生产区土地复垦率0.25噪声控制达标率0.15废水污染治理达标率0.2废气排放达标率0.22固体废物排放达标率0.18**rkrkrfxx=适中型指标变换:计算评价方案与极限方案的欧式距离矩阵评价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欧式距离矩阵S可有下述过程求得。

3结论

本文以集对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各方案的优劣中评价矩阵,并赋以权重最终求得评价方案的集对联系数的方法来建立煤炭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施工设计环节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土木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使土木工程试验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环节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在土木工程设计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设计环节是土木工程的首要环节,要制定长期有效、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土木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使用价值、建筑结构设备使用和设计标准之外,也要考虑建筑工程的经济、和谐和美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方案编制中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将环境因素引入方案的设计中。合适的设计方案要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可以在方案中适当的加入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功能。

(二)做好技术衔接工作。土木工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技术衔接工作。土木工程的设计环节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基础设计等等,要对专业设备、结构、土建方面的技术进行衔接,统一各环节中的应用参数。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在设计环节中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要消除设计人员的设计误区,使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能够就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设计环节中要让每一个设计人员都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对资金的投入进行良好的控制。

二、在土木工程材料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土木工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土木材料主要有沥青混合料、沥青、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砂浆、水泥、砌体材料、钢材和木材,等等。这些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回收都要造成较大的能源和资源耗费,并且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能源耗费量小、回收利用价值高、环境污染较小的材料。

(二)注意建筑材料的节省。建筑材料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钢材和混凝土,使用塑料钢材、不锈钢钢材和高强度抗震钢材,不仅能够使建筑结构的抗腐蚀性和抗震性得到提高,又能够有效地节省建筑材料。特别是智能型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更是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诊断的功能,能够对混凝土材料内部的损伤进行预报,提高结构自我检测的安全性,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安全,用料更加节省。

(三)尽量使用生态建材。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进步,生态建材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进展。生态建材与一般建材相比,在使用、制造、加工、废弃和回收的过程中具有更小的环境影响,其环境协调性更高,甚至具有修复环境和净化环境的功能。在土木工程中使用生态建材在保证建筑材料性能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当前使用的比较广泛的生态建材有无毒高效粘粘剂,无有机挥发物散发的水性涂料,可调湿、防远红外和防霉的无机内墙涂料,等等。

三、在土木工程施工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工环节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不要对周围的人文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在开挖建筑基础时的扬尘和噪音、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拆除工程时产生的废气和粉尘都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设计环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减少资源的浪费,包括电力资源、施工材料、水资源,等等。可以安装小流量的器具和设备,或者安装水循环设备来降低施工期间对水资源的浪费;安装节能型施工机械、声光传感器控制灯具、节能灯具和设备,并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降低施工期间对电力资源的浪费;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仓管工作,尽量减少包装和搬运,采用先进的操作工艺,以降低施工期间对施工材料的浪费。在施工期间应该做好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工作,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例如,可以多使用含有可再生成分或可再生的材料和产品,从而减少对原始材料的使用量。也可以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做好材料的回收工作来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可以在施工期间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对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进行重复利用或回收,以节约填埋和企业运输的费用,提高企业收益的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土木工程事业要在新时期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良好的把握和处理,通过各种手段将土木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推动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可持续 环境评价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and Use Planning Overal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LUOPEA)指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及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位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g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A)之上。评价重点在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目标、方针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的变化,如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宏观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因素,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和成熟的方法,基本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土地利用总体环境影响评价可借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方法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分析评价方法(如统计分析方法等),对评价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将其综合运用,以达到科学、准确的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目的,为规划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法等。

除开上述的评价方法外,还可借鉴其他一些相关的评价方法,如系统论、协同学、最优规划法、逼近理想状态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法、GIS空间分析法、环境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等。

土地是人类生活及各类资源的载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单是土地资源的规划,它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战略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效应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出发,评价其可持续能力,从而确定最优方案或某一方案的可行性,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评价指标体系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立,也可采用中科院建立的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本文以贵州省六盘水地区为例,对规划指标预测优选方案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

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资源;局限性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ork experience summary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city depends o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as a guide in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make scientific planning,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ity's own analysis of city,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nly in the scientific city planning guidance, to gradually realize the final goal in a ci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n the city more and more, city planning requirements also gradually improve.

Keywords: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limita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1.1、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盲目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时间明显缩短的现象,20 年的发展目标却在5 年内已经完成,这不仅使城市规划管理失去了在城市规划中的调控作用,更加使得城乡规划产生分割和脱节,城乡结合地区的建设管理机制混乱。由于规划管理不善,大部分城市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进行排放,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而一部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违规建筑大量存在,城市土地被胡乱占用,使得城市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另外,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城市为了完成建设目标,则与其他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1.2、规划和管理的手段尚显缺乏。

第一,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根据我国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在进行规划时应当由政府审批,而由于规划和管理依据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的现象,因此而造成了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随意的改变建筑规划,产生违法超建的现象。第二,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管理智能不健全。很多城市规划管理只能被人为的分割,无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始终无法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目标。第三,经费的紧缺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第四,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不一,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的执法管理力度不足,处罚标准的不合理,造成了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无法相适应的局面。

二、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因此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变的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做到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实现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篇8

关键字: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过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措施;可持续发展;思路框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also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ity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city plann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ity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t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ay of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

前言

现代社会已经是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之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和国内城市进行竞争,还有可能要和国外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进行竞争。利用城市规划来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城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城市效益及竞争力提高,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将城市规划标准提高,对其严格要求新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不仅人口多,而且很多资源不足,因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因素。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建设与管理的繁重任务。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所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2.1 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着力于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结合最佳效益。基于此,生态城市规划要切实负起未来、环境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实施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2.2具有对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给予充分预测。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它就会对城市未来的建设起到引导作用,以努力实现规划中确定的远景目标。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要在目标确定前,充分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能力,使城市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综合平衡。同时,要保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协调,在扎实完成近期目标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应对近期规划进行不断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趋向于长远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

2.3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导向性

所谓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即将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对城市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实现,就应该确保制定城市规划与实施战略环境评价同步运行,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反馈。从而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对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如果专业规划设计人员欠缺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可以从环境专家那里获得最有价值的生态环境信息支持与帮助。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的知识,可以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找准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得以同步落实。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区域的任何城市,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突破这个限度,那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一般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3.1 规划的内容具有全面性。

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把与城市自身发展有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所有因素都纳入进来,在确保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城市发展、速度和方式。

3.2 规划的内容更加注重适应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供给力。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适应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

3.3 规划设计方案不是被动地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城市规划方案具有一个非常重关键的控制点,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基本承载能力,要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决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一底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制定并不是被动地受这两个指标的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与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出现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不断加大定情形,同时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的上限也可能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引入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两个控制指标,可以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必将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同时城市规划的作用也必将越发的重要。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乌兰高娃,闫晓丹,刘启龙.浅谈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2]原亚东.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10).

[3]朱广黔.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田.理论与改革.2013(0l).

篇10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整个必修2核心思想的提炼,同时也是继续学习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未来的预测及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认识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2.通过网络信息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分组讨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据视频信息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能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增强学生的地理问题探究能力。3.通过学生自身在生活中行为的调查和反思,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乡土地理的引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课前准备】马洲岛实地考察、马洲岛沙盘模型、学生问卷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思考辩论

导语:我们高中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了,结合自己的体会,预测一下未来人类拥有的资源数量、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在电脑上画出来。

学生活动:1.独立思考,绘制曲线。2.展示所作图形,阐述理由,展开辩论。

二、概念建构

提问:人与环境能不能和谐发展呢?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发展呢?展示同一山区两种不同的致富方式。请同学们比较哪种是可持续发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学生活动:比较分析,相互交流,自主定义。

三、案例分析,理解内涵

承转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能实现,必须以四个基本原则作为行为准则。1.实时用电脑传发“四个原则”的学习资料,要求学生提炼要点(教师适时点拨)。2.展示几个新闻热点事件,请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说明理由。3.播放视频。4.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学生在电脑上学习并归纳要点。2.分组讨论,形成结论,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自由补充。3.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小组合作,概括内涵。4.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填图,能自主概括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四、本土创新,实践探索

教师活动:1.让一位江风社团学生指着马洲岛沙盘模型介绍马洲岛规划建设方案。其余同学聆听。同时互相探讨一些感兴趣的问题。2.分组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3.为马洲岛开发献言献策。

学生活动:1.请学生介绍马洲岛目前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2.让学生模拟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分组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3.请学生结合自身旅游体验,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马洲岛旅游项目开发进行规划和设计。

五、交流反思,贯彻行动

承转语:课前老师对大家的日常行为作了问卷调查,将统计数据绘制成表格呈现,请同学们自我对照、反思改进。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表格数据,对照自身的行为反思。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结语:今天的学习只是我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开端,我们期待大家能把所学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制定行为规范、成立环保社团、建马洲岛网站等。